第一篇:渔业行政执法机构及渔政基础设施基本情况调查表
本文由6kzu8qywu3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附表 2: 渔业行政执法机构及渔政基础设施基本情况调查表
填表单位名称(全称): 填表单位地址: 联 系 电 话: 分类调查项目 单位其它名称
执 法 机 构 情 况
填表单位邮编: 传 参数 真:
单位性质 单位级别 执法情况 经费来源
行政单位□ 依照或参照公务员制度 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 制度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 其他单位□ 法 厅局级□ 副厅局级□ 处 级□ 副 处 级□ 科 级□ 级□ 副股级□ 副股级以下□ 副科级□ 股
渔政□; 渔监□; 船检□; 渔政渔监□; 渔政船检□; 渔监船检□;渔政海监□ 渔政、渔监、船检合署办公□; 渔政与水产技术研究机构合署办公□; 渔政与渔业生产单位合署办公□; 渔政与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合署办公□。
全额拨款□ 人员经费全额但工作运转费差额拨款□ 差额拨款□(差额比例%)自收自支□
是否收支两条线: 是□否□
主 管 部 门 情 况
单位名称(全称)单位性质 单位级别 持渔业行政执法 证人数 行政单位□ 依照或参照公务员制度 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 制度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 其他单位□ 法 厅局级□ 副厅局级□ 处 级□ 副 处 级□ 正科级□ 级□ 副股级□ 副股级以下□ 副科级□ 股
名 总数:,其中:行政编制人数: ;依照参照公务员制度或参照 ;事业编制人数: ;其他:。公务员法管理的人数: 总数: 总数:,其中:船上工作人员数量:,其中:船上工作人员持证数量:。
核定编制人数 执 法 现有人数 机 构 持渔业行政执法证人数 人 现有人员 员 学历水平情 现有人员 况 年龄结构
博士:人;硕士:人;大本:人;大专:人; 中专:人;高中:人;初中:人;初中以下:人。岁以下人数: ; 30 至 39 岁人数: 40 至 49 岁人数: ; 50 岁以上人数: 总资产:万元
船名号 投资来源 排水量(吨)功率(千瓦)型长(米)建造时间(。
年 月)
渔 政 执 法 装 备 情 况
水上 渔业 执法 交通 工具
渔业执法用船舶
„„
„„ /
„„
„„
„„
渔业执法用快艇 渔业执法用冲锋 舟
„„
/ /
„„
„„
„„
„„ 车牌号 投资来源
/ 车型
„„ 品牌
„„ 排量(L)
„„ 购置时间(年 月)
陆上 渔业 执法 交通 工具
渔业执法专用汽 车 渔业执法专用摩 托车
„„ „„
„„ „„
„„ „„
„„ / /
„„ „„
渔政 专用 码头
名称
投资来源
长度(米)
深度(米)
靠泊吨级(吨)
泊位数(个)
建造时间(年 月)
„„
„„
品牌及型号
„„
„„
功率(瓦)
„„
购置时间(„„
年 月)
短波单边带岸台 无线 通信 设备
„„ „„ „„
„„ „„ „„ / /
„„ „„ „„
甚高频岸台
对讲机
渔 政 执 法 装 备 情 调查 况 取证
设备
船位监测系统船 台 光学或数码 照相机 品牌及型号
购置价格(元)
购置时间(年 月)
„„ „„ / / / /
品牌及型号
„„ „„ / / „„
购置价格(元)
„„ „„ „„ „„
产地
„„ „„
摄像机
渔港监测设备
手持 GPS
„„
购置时间(年 月)
水质检测仪 便携 式检 测仪 药残检测仪 微生物检测仪 其它
„„
„„
海洋: 河流: 管辖渔业水域情况 湖泊: 水库: 池塘:
„„
公顷
„„
公里,平均水深: 公顷,平均水深: 公顷,平均水深: 公顷 人 人 人 米 米 米管辖 渔业 水域 名称 海洋大型渔船数: 海洋中型渔船数: 海洋小型渔船数: 内 陆 渔 船 数: 艘 艘 艘 艘 辖区内的渔民人数
渔 业 执 法 任 务 量
管辖 渔船 数 辖区 内渔 港数
专业捕捞渔民数: 兼业捕捞渔民数: 养 殖 渔 民 数:
沿海中心渔港座,沿海一级渔港座,沿海其它渔港座,内陆渔港座。
备 注 单位负责人签字: 单位公章:
填表说明: 填表说明:
1、各渔业执法机构仅填写本单位的相关信息,避免重复统计。
2、填表单位名称:填写此表的单位要求是经编制部门批准的合法的渔业执法机构,如 填表单位有数个称谓,填在表头的全称要求是渔业执法机构的称谓。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渔 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内设处(科)室如果没有单独的“牌子”,不需填写此表。
3、单位其它名称:如果填表单位为“数块牌子、一套人马”,此栏填写非渔业执法机构 称谓的所有其它称谓(须与编制部门的批准文件一致);如果填表单位仅一块“牌子”,此栏 填“/”。
4、执法情况:指填表单位实际承担的全部的业务工作范畴,每个单位仅选一项。“渔政 □; 渔监□; 船检□”指填表单位单纯承担某一项业务的情况; “渔政渔监□; 渔政船 检□; 渔监船检□”指承担某两项业务的情况; “渔政海监□”指填表单位承担了渔业执 法(包括各种综合渔业执法)和海洋执法两项执法业务; “渔政与水产技术研究机构合署办 公□” 指水产技术推广单位或水产技术研究单位或渔业环境监测单位承担渔业执法任务的情 况;“渔 政与渔业生产单位合署办公□”指企业性质的渔业单位承担渔业执法任务的情况; “渔政与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合署办公□” 包括农业执法单位、水利或水电执法单位以及其他 行业执法单位承担渔业执法任务的情况。单纯从事渔业无线电管理的单位归类为渔政类别。如填表
单位业务工作范畴情况不在所列类别中,可在选择“渔政□”后在备注 备注栏简述渔业执 备注 法工作开展情况。
5、经费来源: “全额拨款”指人员经费与工作运转费全部由财政负担的情况; “人员经 费全额但工作运转费差额拨款”与全额拨款、差额拨款互不相同; “差额拨款”指财政仅负 担部分人员经费与工作运转费的情况。“差额比例”指财政拨付的金额占实际支出费用的百 分比。
6、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与渔业行政执法机构是同一单位,可不填主管部门情况这一栏。如主管部门的内设渔业执法机构有单独的“牌子”对外而填写了此调查表,主管部门情况栏 目中的持渔业行政执法证人数应不包括执法机构人员情况栏目中的持证人数。如有的地方只 有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没有渔业行政执法机构,只填写主管部门情况,不填写其它栏目。
7、核定编制人数和现有人数: “渔政海监,渔政与水产技术研究机构合署办公,渔政与 渔业生产单位合署办公,渔政与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合署办公” 的机构的编制人数和现有人数 指单位中渔业执法的相应人数,不统计全部人员,全体编制和现有人数可在备注 备注栏中说明。备注
8、现有人数:指 2008 年 12 月底在职的所有工作人员。现有人数应大于等于持渔业行 政执法证人数,应等于不同文化结构人员数量之和,也应等于不同年龄结构人员数量之和。
9、船上工作人员:指单纯在渔政船(艇)上执行公务,不在办公室坐班的渔业执法机 构工作人员,包括职务船员和非职务船员。
10、学历水平:包括国家教育部门承认的正式学历和省级以上(含省级)党校学历。
11、渔业执法装备和设施基本情况:由国家完全投资、国家投资地方(指省级及省级以 下机构)配套、地方完全投资建设的渔业执法装备和设施都要填入此表。调查渔业执法装备 和设施基本情况,主要是收集各种装备和设施的关键数据,不是统计每种装备和设施的全部 数据。
12、水上渔业执法交通工具:已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政局渔业行政执法船舶证书”的 渔政船(艇、冲锋舟),以及实际专用于渔业执法工作但尚未在国家渔政局登记的船(艇、冲锋舟),都必须将有关数据填入此表。
13、投资来源:包括“中央财政资金”“省级财政资金”“中央资金和地方配套”“省、、、级资金和地方配套”和“其它”五种情况。
14、渔业执法专用汽车的车型:包括越野车、轿车、货车、客货两用车和其它 5 种类型。渔业执法专用摩托车的车型:包括两轮摩托、挎斗摩托车、三轮摩托车和其它 4 种类型。
15、便携式检测仪:指渔业执法工作中,由渔政人员随身携带,在池塘边、市场上、机 场、车站等场所,能现场迅速检测水产品或水环境关键参数的仪器设备。
16、填表单位属于上级渔业执法机构直属的,如果是独立法人,上级渔业执法机构和填 表单位只填写本部机构装备的情况,避免重复统计;如果没有独立法人资格,并入上级渔业 执法机构进行填报。17.管辖的渔业水域名称:包括管辖的海洋、河流、湖泊、水库的名称,按实际情况可 填多个水域名称。省级、地(市)级渔业执法单位在“管辖的渔业水域名称”栏中只需填写 主要的自然水域和水库名称,县级渔业执法单位需填写全部的自然水域和水库名称。18.管辖区域相邻的渔业执法单位填写的管辖水域面积不得重叠。19.管辖渔船数:管辖的渔船按农业部颁布的《捕捞许可管理规定》来分类。沿海渔业 执法单位所填写的管辖渔船数须与 2006 年渔船普查的数据相一致,如出入较大,须在备注 备注 中说明。20.上级渔业执法单位的管辖水域面积、长度、管辖渔船数、辖区内渔民人数、总产量、总产值和渔港数应大于或等于下级渔业执法单位相应数据的总和。21.如果同一行政区划内,有渔政执法、渔港监督、渔船检验、渔业电讯管理、水产苗 种管理等多个渔业执法单位,为避免统计时重复,要求承担渔政执法职能的单位填写管辖水 域情况、渔船情况、辖区内渔民人数,承担渔港监督职能的单位填写渔港数,其它单位不填 写渔业执法任务量这一栏。
22、如果填表单位尚不具备调查表中所列的任何装备或设施,应在备注 备注栏中说明无任何 备注 渔政基础设施的原因及目前的渔业执法手段,还可在备注 备注栏填写其它未被列入调查范围的渔 备注 业执法装备和设施。
23、此表每一项都不能空白,不填项请划“/”或填入“无”。严格按照表格中所标注的 计量单位填写数据。
第二篇:《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机构调查表》填表说明
附件
5《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机构调查表》填表说明
1.《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机构调查表》由地方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在本地区、本系统进行全面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实事求是统计和填写。部海事局、长江航务管理局、长江口航道管理局负责调查、统计和填写直属海事系统、长航系统、长江口航道系统的情况。
2.本表中涉及的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机构包括省、市、县三级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具有执法主体资格的执法机构(包括法律法规授权执法机构和依法受委托的部门)。
3.填写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机构时,请按照省、市、县三级顺序依次填写。
4.“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机构名称”应当填写执法机构的全称。
5.“机构性质”是指行政机关、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企业或其他。
6.“执法门类”包括公路路政、道路运政、航道行政、港口行政、水路运政、海事管理、质量监督、综合执法及其他。
7.“级别”应当根据本机构“三定”规定中规定的级别进行填写。
8.“职权取得方式”是指法定行政机关、法定授权组织和依法受委托的组织。
9.“法律依据”是指取得行政执法资格的主要法律依据,应当列出法律法规名称和条款。
10.“主要职权”应当根据本机构“三定”规定中涉及的执法职权简要进行填写。
11.“资金来源”包括:“全额拨款”、“差额拨款”、“人员经费全额但工作运转费差额拨款”。“全额拨款”指人员经费与工作运转费全部由财政负担的情况;“差额拨款”指财政仅负担部分人员经费与工作运转费的情况。如果是差额拨款的应当填写具体的“差额比例”,“差额比例”指财政拨付的金额占实际支出费用的百分比。
12.本表填写不下的,请另附页纸。
《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调查表》填表说明
1.《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调查表》由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在本地区、本系统进行全面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实事求是统计和填写。部海事局、长江航务管理局、长江口航道管理局负责调查、统计和填写直属海事系统、长航系统、长江口航道系统的情况。
2.本表中涉及的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包括省、市、县三级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执法机构的所有从事执法工作的人员。
3.填写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机构时,请按照省、市、县三级顺序依次填写。
4.“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机构名称”应当填写执法机构的全称。
5.“核定编制数”应当根据本机构“三定”规定中规定的编制数进行填写。
6.“现有人员数量”应当填写截至2014年3月底在本机构工作的、人事和工资关系有本单位管理的人员总数。含编制内人员、超编安置的正式工作人员、临时聘用借用人员,不包括退休人员。
7.“在编人数”是指截至2014年3月底具有本地编制
部门认可的编制的人员数量。
8.“持证人数”是指截至2014年3月底本机构持有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证件(包括《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证》和《海事行政执法证》)的执法人员数量。
9.“取得其他执法证人数”是指2014年3月底本机构未持有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证件,但持有地方政府法制部门发放的其他执法证件的人员数量。
10.“其他人数”是指2014年3月底本机构没有持有任何执法证件但实际从事执法工作的人员数量。
11.“一线执法人员”是指在直接上路、上航执法或者直接面对行政相对人的执法人员数量。“一线执法人员”数量和“机关内勤人员数量”相加应当等于本机构“现有人员数量”。
12.“学历”、“专业”、“年龄”、“人员来源情况”各栏应按照实际情况填写相应的数字。
13. “总数”应当将对应各栏的数字相加并如实填写。
14.本表填写不下的,请另附页纸。
《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调查表》填表说明
1.《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调查表》由地方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在本地区、本系统进行全面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实事求是统计和填写。
2.本表中涉及的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包括省、市、县三级具有执法主体资格和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职能的执法机构。
3.填写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时,请按照省、市、县三级顺序依次填写。
4.“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名称”应当填写执法机构的全称。
5.“机构性质”是指行政机关、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企业或其他。
6.“职权取得方式”是指法定行政机关、法定授权组织和依法受委托的组织。
7.“综合职能”请选择填写相对集中行使监督检查职能、行政处罚职能、行政许可职能等。
8.“综合模式”请选择填写综合了公路路政、道路运政、航道行政、港口行政、水路运政、海事管理、质量监督等执
法门类中的具体门类。
9.“核定编制数”应当根据本机构“三定”规定中规定的编制数进行填写。
10.“现有人员数量”应当填写截至2014年3月底在本机构工作的、人事和工资关系有本单位管理的人员总数。含编制内人员、超编安置的正式工作人员、临时聘用借用人员,不包括退休人员。
11.“在编人数”是指截至2014年3月底具有本地编制部门认可的编制的人员数量。
12.“资金来源”包括:“全额拨款”、“差额拨款”、“人员经费全额但工作运转费差额拨款”。“全额拨款”指人员经费与工作运转费全部由财政负担的情况;“差额拨款”指财政仅负担部分人员经费与工作运转费的情况。如果是差额拨款的应当填写具体的“差额比例”,“差额比例”指财政拨付的金额占实际支出费用的百分比。
13.“隶属关系”请根据本机构“三定”规定中的隶属关系进行填写。
14.本表填写不下的,请另附页纸。
第三篇:渔业行政执法宣传单
渔业行政执法宣传单
一、申办《养殖证》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根据《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第十条规定:
(一)有固定的生产场所,水源充足;
(二)生产条件和设施符合渔业养殖技术规程的要求;
(三)有与渔业养殖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渔业养殖用水的水质标准是什么?
答:根据《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第十六条规定:渔业养殖用水的水质应当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不得使用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水从事渔业养殖。该办法第三十条规定,使用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水从事渔业养殖生产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监督对水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其处理费用由养殖单位或者个人承担。对养殖单位或者个人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三、未及时办理养殖证应给予怎样的处罚?
答:《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未取得养殖证,擅自在国有水域从事养殖生产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补办养殖证或者限期拆除养殖设施,逾期未办理养殖证或者未拆除养殖设施的,由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没收渔获物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四、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应给予怎样的处罚?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二十六条规定: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的,依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捕杀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犯罪的补充规定追究刑事责任;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或者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法的,由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没收捕获物、捕捉工具和违法所得,吊销特许捕捉证,并处以相当于捕获物价值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捕获物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五、若使用有毒、有害的污水、饲料、肥料和药品从事渔业养殖,如何处罚?
答:《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第三十条规定:使用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水从事渔业养殖生产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监督对水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其处理费用由养殖单位或者个人承担。对养殖单位或者个人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饲料、肥料和药品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监督对水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其处理费用由养殖单位或者个人承担。对养殖单位或者个人予以警告,没收违禁饲料、肥料和药品,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六、水生动物检疫合格与否的标志是什么,若检疫不合格如何处理?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经检疫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由动物检疫监督机构出具检疫证明,动物产品同时加盖或者加封动物检疫监督机构使用的验讫标志。经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由货主在动物检疫员的监督下作防疫消毒和其他无害化处理;无法作无害化处理的,予以销毁。经营依法应当检疫而没有检疫证明的动物、动物产品的,由动物检疫监督机构责令停止经营,没收违法所得;对未售出的动物、动物产品,依法补检。
七、按照国家法律规定,什么样的农产品不得销售?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农产品不得销售:
(一)含有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兽药或其他化学物质的;
(二)农药、兽药等化学物质残留或含有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
(三)含有致病性寄生虫、微生物或者生物毒素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
(四)使用的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等材料不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技术规范的;
(五)其他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
八、在水生动物洄游通道建闸、筑坝,应当采取什么错失?
答:《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在水生动物洄游通道建闸、筑坝,应当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保护渔业资源。建设单位在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前,应当征求项目所在地区的市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大型项目和跨市区的项目应当征求省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意见。
第四篇:渔业行政执法试题
渔业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资格考试大
第一部分
渔业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资格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和目标
渔业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资格考试是为进一步加强 渔业行政执法能力建设,推动渔业行政执法人员学法用法、提高渔业行政执法人员法治观念、法治素养和执法水平,强化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而举办的内部资格考试。渔业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资格考试是从事渔业行政执法工作的基本级(准入级)考试。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 国务院.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渔业行政执法证管理办法》 等规定,所有从事渔业行政执法工作的人员均须参加执法资格考试。渔业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资格考试的目标是以公开、公平、公正的考试方式,检验渔业行政执法人员对渔业行政执法工作密切相关、应知应会的法律、法律解释、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基本法律知识和操作性规定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二、考试内容
渔业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资格考试内容包括法律基础知识、现行渔业相关法律规定和职业道德。具体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理学基础知识、完法基础知识、民法基础知识、刑法基础知识、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初公法、国家赔偿法、渔业法以及与养殖业、捕捞业、渔业资源的增殖和保护等渔业行政执法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律解释、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部门规范性文件等。
三、考试命题
渔业行政执法资格考试由农业部统一命题。命题范围以本大纲第二部分所列考试内容为准,本大纲发布后新頒布的渔业行政执法人员应知应会的法律法规也是考试内容。
四、考试题型
渔业行政执法入员资格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问为90 分钟。试卷分值为100分,由判断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组成。.其中,判断题2o题,每题1分,单项选择题30题,每题1分;多项选择题20题,每题1分;简答题2题,每题5分;案例分析题2题,每题10分。
第二部分·考试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文法治理论(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本原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1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目标和原则
指导思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项基本原则:必须坚持以下五项基本原则: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全党同志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不断前进。
(二)法治政府建设
1.建设法治政府的总体要求(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衡量标准)(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二)总体目标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到2020年基本建成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三)基本原则
建设法治政府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实行法治政府建设与创新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相结合。
(四)衡量标准
政府职能依法全面履行,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完备,行政决策科学民主合法,宪法法律严格公正实施,行政权力规范透明运行,人民权益切实有效保障,依法行政能力普遍提高。
2.建设法治政府的总体目标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基本理顺,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职责依法全面履行。
3.建设法治政府的主要任务(一)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二)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三)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四)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五)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六)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七)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 4.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目标和措施
目标: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规章得到严格实施,各类违法行为得到及时查处和制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经济社会秩序得到有效维护,行政违法或不当行为明显减少,对行政执法的社会满意度显著提高。1.改革行政执法体制。2.完善行政执法程序。3.创新行政执法方式。4.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5.健全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制度。6.加强行政执法保障。
5.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的日标和措施 目标: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理念,恪守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等依法行政基本要求,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明显提高,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推进政府各项工作。
1.树立重视法治素养和法治能力的用人导向。2.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的法治教育培训。3.完善政府工作人员法治能力考查测试制度。4.注重通过法治实践提高政府工作人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
二、法理学基础知识(-)法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概念;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或人民)的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或人民)所期望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三、法的特征
(一)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
(1)法对人们如何行为提出了明确的指示。(2)法的内容具有一般性和概括性。(3)法是反复适用的。
(二)法是出自国家的社会规范
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首要之处在于,法是由国家创立的社会规范。国家创立法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制定;二是认可。
(三)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法是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以权利和义务为机制,影响人们的行为动机,指引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的。
权利意味着人们可以作或不作一定行为以及可以要求他人作或不作一定行为。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使人们获得某些利益或者自由。义务意味着人们必须作或不作一定行为。义务包括作为义务和不作为义务两种,前者要求人们必须作出一定行为,后者要求人们不得作出一定行为。正是由于法是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调整人们的行为,因此人们在法律上的地位体现为一系列法定的权利和义务。
(四)法是由国家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法的强制性不同于其他规范之处在于,法具有国家强制性
三)法的作用 1.法的规范作用
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1)指引作用。通过法律,人们可以知道什么是国家赞成的,可以做的;什么是国家命令或反对的,必须做或不该做的。(2)评价作用。具有判断、衡量人们的行为的作用。(3)预测作用。根据法律规定,人们可以预先知道或估计到人们相互间将如何行为。(4)教育作用。(5)强制作用。法的强制作用在于制裁违法行为。
2.法的社会作用
(1)维护统治阶级统治。在阶级对立社会中,基本的社会关系是对立阶级之间的关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对立阶级之间的冲突和斗争。国家通过自己的权力系统和法律规则把阶级压迫合法化、制度化,把阶级冲突和阶级斗争保持在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存在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即建立起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
(2)执行社会公共事务。在阶级对立社会中,法还具有执行各种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在各个私有制社会中,社会公共事务及有关法律的性质、作用、范围不尽相同。但总括起来,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维护人类社会基本生活条件;②维护生产和交换的秩序;③组织社会化大生产;④确定使用设备、执行工艺的技术规程,以及有关产品、劳务、质量要求的标准,以保障生产安全、防止事故、保护消费者的利益;⑤推进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
(二)法的渊源 1.法的渊源的概念
是指法律规范的创制方式和外部表现形式 2.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
中国法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民族自治地方的自制条例和单行条例、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特别行政区法律、军事法规和军事规章、国际条约
(三)法的分类与效力
法的一般分类:
1、按照法的创造方式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分: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2、按照法律规定内容的不同分:实体法和程序法
3、根据法律的效力、内容和制定程序的不同分:根本法和普通法
4、根据适用范围不同分:一般法和特别法
5、根据创制主体和适用法律关系主体的不同分:国内法和国际法
法的效力:即法的规范效力,是指法作为一种国家意志所具有的约束力和强制性
(四)法律关系 1法律关系的概念
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在指引人们的社会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联系,是社会内容和法的形式的统一法律关系的特征:
1、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
2、法律关系是体现意志性的特种社会关系
3、法律关系是特定法律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2法律关系的分类
法律关系的分类:
1、宪法与其它部门法)法律关系
2、抽象(一般)与具体(特殊)
3、双边与多边
4、确定(生成)与创立(参与)
4、第一性与第二性
5、基本与普通 3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法律关系由三个要素构成:主体,客体和内容(1)法律关系的主体
又称权利主体,是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或组织。
(2)法律关系的内容
任何法律关系都是在法律关系主体间形成的一种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因此,权利和义务就构成了法律关系的内容。
(3)法律关系的客体
又称权利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法律关系的客体主要包括三类:物、行为、和人身相联系的非物质财富。
(五)权利和义务的含义和关系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六)法律责任 1法律责任的含义和种类
法律责任:是由特定法律事实所引起的对损害予以赔偿、补偿或接受惩罚的特殊义务,即违反了第一性法定义务或约定义务而引起的第二性义务
法律责任的构成:
1、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2、行为的违法性
3、行为人的过错
法律责任的种类:
1、依主体分:自然人、法人、国家)责任
2、依责任是否双方当事人承担分:单方责任和混合责任
3、依责任是否限于行为人 2法律制裁的种类
法律制裁可以分为违宪制裁、刑事制裁、民事制裁和行政制裁。3法律责任的减轻和免除
法律责任的减轻与免除,即通常所说的免责。免责以存在法律责任为前提,(单选)是指虽然违法者事实上违反了法律,并且具备承担法律责任的条件,但是由于某些法律的规定,违法者可以部分或全部地免除法律责任。
1、时效免责
2、不诉免责
3、自首、立功免责
4、补救免责
5、协议免责或意定免责
6、人道主义免责
(七)法的实施
1、守法、执法、司法的概念
简称执法,是指掌管法律,手持法律做事,传布、实现法律。广义的执法,或法的执行,是指所有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实施法律的活动。狭义的执法,或法的执行,则专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法行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实施法律的活动。
司法:通常是指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可以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法的遵守,就是法的实施。狭义的法的遵守,也叫守法,专指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以法律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依照法律行使权利、权力,履行义务的活动。2执法的特性、主体、和基本原则
1、法的执行的特点: ①法的执行是以国家的名义对社会进行全面管理,具有国家权威性。
②法的执行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③法的执行具有国家强制性,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过程同时是行使执法权的过程。
④法的执行具有主动性和单方面性。
2、法的执行主要原则: ①依法行政的原则。这是指行政机关必须根据法定权限、法定程序和法治精神进行管理,越权无效。依法行政之所以是一条基本的执法原则,是因为,首先,行政机关在国家生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其次,防止行政机关滥用权力。
②讲求效能的原则。这是指行政机关应当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讲究效率,主动有效地行使其权能,以取得最大的行政执法效益。③公平合理原则。这是指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当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在严格执行规则的前提下做到公平、公正、合理、适度,避免由于滥用自由裁量权而形成执法轻重不
一、标准失范的结果。
(八)当代中国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也称为部门法体系,是指一国的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部和谐一致、有机联系的整体。它不包括国际法和已失效的国内法。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通常包括下列部门法: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诉讼法
三、宪法基础知识
1、宪法的概念、宪法的基本特性、宪法与法律的关系.宪法的概念
宪法是确立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与政策,调整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基本关系的国家根本法。宪法在国家统一的法律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和前提,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2.宪法的特征
第一,内容上,宪法规定的是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最基本的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根本问题。
第二,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或法律效力。
第三,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宪法与法律的关系:无论是形式意义上还是实质意义上的法律,宪法与法律具有一些共同的属性与特点:
宪法与法律具有共同的经济基础,其性质主要取决于社会的物质文化条件;
宪法与法律都是由国家制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
宪法和法律都通过规定社会关系参加者的权利义务来确认和保护社会秩序和法律秩序;
宪法和法律都具有制裁性。
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是有机统一体,由不伺的规则组成,其中存在着起基础作用的根本规范。在法律体系中,宪法是最高法,是国家的根本法,被为“法律的法律”,法律的制定、修改及其具体内容要服从于宪法。
2、我国的国家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3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及分配制度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行这种经济制度的原因: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与这一基本国情相适应,我们国家必然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这种分配制度的原因:在我国现阶段,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腰酸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平等权 2、人身自由 3、政治权利和自由 4、宗教信仰自由 5、监督权和取得赔偿权 6、社会经济权利、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妇女、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和老人受国家保护
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一)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二)遵守宪法和法律,尊重社会公德(三)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四)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五)依法纳税
5、我国最高国家权利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四、民法基础知识
(一)、民法的概念和性质
民法的概念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关系的总和
民法的性质:1 民法是私法;2 民法是任意法;3 民法是人法;4 民法是民事财产法
(二)、民法的基本原则
民法的基本原则: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导民事立法、民事司法、进行民事活动的带有根本性和普遍性的指导意义的基本行为准则。其效力贯穿于整个民事法律制度的始终。具体说来,民法有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
(一)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原则
(二)自愿原则
(三)公平原则
(四)等价有偿原则。
(五)诚实信用原则。
(六)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
(三)、民法主体
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中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和参与者,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四)民事法律行为 1.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公民或法人(民事主体)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2.代理的概念
是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又称本人)的名义,在代理权限内与第三人(又称相对人)为法律行为,其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的民事法律制度.3.代理的种类
1.委托代理
2.法定代理
3.指定代理(五)物权 1.物权的概念
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和他物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或者说,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不动产指土地以及建筑物等土地附着物;动产指不动产以外的物。制定物权法,对明确物的归属,充分发挥物的效用,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所有权的概念
所有权是所有人依法对自己财产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3.用益物权
用益物权,是物权的一种,是指非所有人对他人之物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的排他性的权利。
(六)债权
1.债权的概念与分类
债权是得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的民法上权利。分类:
一、法定之债与意定之债
二、特定物之债与种类物之债。(标的物属性得不同)
三、单一之债与多数人之债。(债的主体双方人数)
四、按份之债与连带之债。(各方各自享有得权利或承担得义务及相互间关系)
五、简单之债与选择之债。(债的标的有无选择性)
六、主债与从债。(两个债之间的关系)
主债是从债存在的依据,从债的效力决定于主债的效力,主债消灭从债也随之消灭。
七、财物之债与劳务之债。(债务人的义务是提供财物还是提供劳务)2.合同的概念
合同,指两人或几人之间、两方或多方当事人之间在办理某事时,为了确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而订立的各自遵守的条文
(七)侵权责任 1.侵权责任的概念
是指民事主体因实施侵权行为而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侵权责任是任何人都对他人承担这样一种义务,即不因为自己的错误(过错)行为而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否则即能构成侵权行为,要对受害方承担责任。侵权行为基本上都是违法行为。
2.承担侵权责任方式和适用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碍;
(三)消除危险;
(四)返还财产;
(五)恢复原状;
(六)赔偿损失;
(七)赔礼道歉;
(八)消除影响、恢复名誉。以上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五、刑法基础知识
1刑法的概念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极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其阶级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应当负刑事责任,给予犯罪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 2.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刑法明文规定的、在全部刑事立法和司法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准则。刑法规定的基本原则有三个,即罪刑法定原则、刑法适用平等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3.刑法的效力
:即刑法的适用范围,是指刑法在什么地方、对什么人和在什么时间内具有效力。
(二)犯罪
1.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
第十三条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所谓犯罪,主要从三个方面去把握:“触犯刑律”、“具有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刑法》中犯罪概念是对各种犯罪现象的理论概括,它不仅揭示了犯罪的法律特征,而且阐明了犯罪的社会政治内容,从而为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提供了原则标 2.犯罪的特征
一、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二、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
三、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3.犯罪的分类
1、危害国家安全罪
2、危害公共安全罪
3、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4、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5、侵犯财产罪
6、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7、危害国防利益罪
8、贪污贿赂罪
9、渎职罪
10、军人违反职责罪(三)刑罚 1.刑罚的概念
是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所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2.刑罚的特征
1.本质上的严厉性 2.适用对象的特定性 3.根据的法定性 4.适用主体的单一性
3.刑罚的种类(主刑、附加刑)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种类】主刑的种类如下:
(一)管制(二)拘役;(三)有期徒刑;(四)无期徒刑;(五)死刑。
【附加刑种类】附加刑的种类如下:
(一)罚金;(二)剥夺政治权利;(三)没收财产。附加刑也可以独立适用。四)涉渔刑事犯罪
1.非法捕措水产品罪概念、犯罪构成和刑事立案标准
第六十三条 [非法捕捞水产品案(刑法第三百四十条)]违反保护水产资源法规,在禁渔区、禁渔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捕捞水产品,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在内陆水域非法捕捞水产品五百公斤以上或者价值五千元以上,或者在海洋水战非法捕捞水产品二千公斤以上或者价值二万元以上的;
(二)非法捕捞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水生动物苗种、怀卵亲体或者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内捕捞水产品,在内陆水域五十公斤以上或者价值五百元以上,或者在海洋水域二百公斤以上或者价值二千元以上的;
(三)在禁渔区内使用禁用的工具或者禁用的方法捕捞的;(四)在禁渔期内使用禁用的工具或者禁用的方法捕捞的;(五)在公海使用禁用渔具从事捕捞作业,造成严重影响的;(六)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2.非法措捕、杀害珍贵、、频危(水生)野生动物罪概念、犯罪构成和 刑事立案标准
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是指违反国家有关野生动物保护法规,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行为
(刑法第三百四十一 条第一款)〕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应予立案追诉。
本条和本规定第六十五条规定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包括列入《国家重 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国家一、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 国际贸易公约》附录
一、附录二的野生动物以及驯养繁殖的上述物种。犯本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具体还要看情节以及表现怎么样
3.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珍贵、频危野生动物制品罪概念、犯罪构成和刑事立案标准
概念: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罪,是指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规,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行为。
第三百四十一条 【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罪;非法狩猎罪】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或者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违反狩猎法规,在禁猎区、禁猎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进行狩猎,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4.相关司法解释中犯罪适用法律的规定
六、行政法相关基础知识(-)行政法的概述
行政法是调整国家行政管理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主要包括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监察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1.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1.依法行政原则
2.合理行政原则
3、行政应急性原则
4.高效便民原则
5.行政公开原则
6.权责统一原则 2.行政法法律渊源的种类
行政法渊源是指行政法律规范的产生与存在形式。其应包括实质渊源与形式渊源,就法律的适用而言,通常讲行政法渊源是指形式渊源,即行政法律规范的载体。凡载有行政法规范的各种法律文件或其他行政法的形式均为行政法的法源。就整个行政法的法源结构而言,包括成文法源与不成文法源两大部分。中国是一个成文法国家,行政法的法源主要是成文法。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条例、单行条例;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法律解释;国际条约与协定。(=)行政组织 1.行政主体的概念
是指享有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做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并能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社会组织。
2.具体行政行为的定义
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使行政职权,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就特定的具体事项,作出的有关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单方行为。简而言之,即指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对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作出的有关其权利义务的单方行为。
3.具体行政行为的一般合法要件
一、有确凿的事实证据
二、正确地适用法律法规
三、遵守法定行政程序
四、不得超越职权和滥用职权(三)行政许可 1.行政许可的概念
是指在法律一般禁止的情况下,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方的申请,经依法审查,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等形式,赋予或确认行政相对方从事某种活动的法律资格或法律权利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2.行政许可的基本原则
1.行政许可是依法申请的行政行为。
2.行政许可的内容是国家一般禁止的活动。
3.行政许可是行政主体赋予行政相对方某种法律资格或法律权利的具体行政行为。4.行政许可是一种外部行政行为。
5.行政许可是一种要式行政行为。3.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
行政许可由具有行政许可权的行政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四)行政处罚(不含行政处罚程序)1.行政处罚的概念
概念 :是指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主体为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依法对行政相对人违反行政法律法规而尚未构成犯罪的行政行为所实施的法律制裁!2.行政处罚基本原则 行政处罚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对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规定必须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3.行政处罚的种类
(一)警告;
(二)罚款;
(三)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四)责令停产停业;
(五)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
(六)行政拘留;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4.行政处罚的设定
法律可以设定各种行政处罚。
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
第十条 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法律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行政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
1、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
法律、行政法规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地方性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
2、国务院部、委员会制定的规章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
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前款规定的国务院部、委员会制定的规章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罚款的限额由国务院规定。
3、省、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前款规定的国务院部、委员会制定的规章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罚款的限额由国务院规定。
尚未制定法律、法规的,前款规定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罚款的限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定。5.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
行政处罚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第十六条 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
第十七条 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可以在法定授权范围内实施行政处罚。
第十八条 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可以在其法定权限内委托符合本法第十九条规定条件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行政机关不得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6.行政处罚的法律责任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没有法定的行政处罚依据的;
(二)擅自改变行政处罚种类、幅度的;
(三)违反法定的行政处罚程序的;
(四)违反本法第十八条关于委托处罚的规定的。第五十六条 行政机关对当事人进行处罚不使用罚款、没收财物单据或者使用非法定部门制发的罚款、没收财物单据的,当事人有权拒绝处罚,并有权予以检举。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对使用的非法单据予以收缴销毁,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七条 行政机关违反本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自行收缴罚款的,财政部门违反本法第五十三条的规定向行政机关返还罚款或者拍卖款项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八条 行政机关将罚款、没收的违法所得或者财物截留、私分或者变相私分的,由财政部门或者有关部门予以追缴,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执法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收缴罚款据为己有,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轻微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九条 行政机关使用或者损毁扣押的财物,对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予以赔偿,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第六十条 行政机关违法实行检查措施或者执行措施,给公民人身或者财产造成损害、给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予以赔偿,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一条 行政机关为牟取本单位私利,对应当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不移交,以行政处罚代替刑罚,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责令纠正;拒不纠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行政处分;徇私舞弊、包庇纵容违法行为的,比照刑法第一百八十八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二条 执法人员玩忽职守,对应当予以制止和处罚的违法行为不予制止、处罚,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遭受损害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行政强制 1.行政强制的概念
是指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对不履行行政决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强制履行义务的行为。2.行政强制的设定
第十条行政强制措施由法律设定。尚未制定法律,且属于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事项的,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本法第九条第一项、第四项和应当由法律规定的行政强制措施以外的其他行政强制措施。
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且属于地方性事务的,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本法第九条第二项、第三项的行政强制措施。
法律、法规以外的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强制措施。第十一条法律对行政强制措施的对象、条件、种类作了规定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不得作出扩大规定。
法律中未设定行政强制措施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不得设定行政强制措施。但是,法律规定特定事项由行政法规规定具体管理措施的,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本法第九条第一项、第四项和应当由法律规定的行政强制措施以外的其他行政强制措施。3.行政强制措施种类
(一)限制公民人身自由;
(二)查封场所、设施或者财物;
(三)扣押财物;
(四)冻结存款、汇款;
(五)其他行政强制措施。4.行政强制措施实施程序
实施的程序
(一)实施前需向行政机关负责人报告并经批准
(二)由两名以上行政执法人员实施
(三)出示执法身份证
(四)四通知当事人到场
(无)当场告知当事人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理由、依据及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救济途径
(六)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
(七)制作现场笔录
(八)现场笔录由当事人和行政执法人员签名或者盖章,当事人拒绝的,在笔录中予以注明
(九)当事人不到场的,邀请见证人到场,由见证人和行政执法人员在现场笔录上签名或者盖章
(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程序。(六)行政复议 1.行政复议的概念 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依法向法定的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行为。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通过行政救济途径解决行政争议的一种方法。
2.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
(一)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
(二)对行政机关作出的限制人身自由或者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不服的;
(三)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变更、中止、撤销的决定不服的;
(四)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
(五)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合法的经营自主权的;
(六)认为行政机关变更或者废止农业承包合同,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七)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征收财物、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
(八)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或者申请行政机关审批、登记有关事项,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办理的;
(九)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受教育权利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履行的;
(十)申请行政机关依法发放抚恤金、社会保险金或者最低生活保障费,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放的;
(十一)认为行政机关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3.行政复议机关
一是向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的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二是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是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当事人可以作出选择,可以向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比如,要对县公安局的决定申请行政复议,当事人可以找县政府,也可以找上一级公安部门。三是对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当事人可以作出选择,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裁决,由国务院依法作出最终裁决。
四是对海关、金融、国税、外汇管理等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其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另外,行政复议法还对几种情况作出特别规定:对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分别向直接管理该组织的地方人民政府、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或者国务院部门申请行政复议;对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以共同的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其共同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被撤销的行政机关在撤销前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七)行政诉讼 1.行政诉讼的概念
行政诉讼是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国家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诉讼。行政诉讼是诉讼的一种有效方法。2.行政诉讼法基本原则
1、人民法院依法对行政案件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人民法院设行政审判庭,审理行政案件。
2、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3、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
4、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依法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度。
5、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的法律地位平等。
6、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行政诉讼的权利。
7、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有权进行辩论。
8、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3.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第十二条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下列诉讼:
(一)对行政拘留、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罚款、警告等行政处罚不服的;
(二)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不服的;
(三)申请行政许可,行政机关拒绝或者在法定期限内不予答复,或者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行政许可的其他决定不服的;
(四)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
(五)对征收、征用决定及其补偿决定不服的;
(六)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
(七)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经营自主权或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经营权的;
(八)认为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者限制竞争的;
(九)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
(十)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支付抚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会保险待遇的;
(十一)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约定履行或者违法变更、解除政府特许经营协议、土地房屋征收补偿协议等协议的;
(十二)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
除前款规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
第十三条 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事项提起的诉讼:
(一)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
(二)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三)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
(四)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行政行为。八)国家赔偿
1.国家赔偿的含义
国家赔偿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因行使职权给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人身权或财产权造成损害,依法应给予的赔偿。国家赔偿由侵权的国家机关履行赔偿义务。2.国家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
一)职务行为主体。职务行为主体或者说侵权行为主体是构成国家赔偿责任的必要条件之一,即国家只对一定范围内的主体的侵权行为承担赔偿责任。按照国家赔偿法第2条、第2章和第3章的规定,我国的侵权行为主体包括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两类。
(二)职务违法行为。这一构成要件实际上包含了两项内容:一是致害行为必须是执行职务的行为;二是该执行职务的行为必须违法。
(三)损害事实。由于确立国家赔偿的目的在于对受害人进行赔偿,因此,损害的发生是国家赔偿责任产生的前提条件。
(四)因果关系。即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国家才承担赔偿责任,如果损害事实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职权行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国家则不承担赔偿责任。3.行政赔偿的含义
行政赔偿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行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行政机关作为赔偿义务机关应当给予赔偿。赔偿请求人要求赔偿应当先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也可以在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时一并提出。4.行政赔偿范围
第三条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有下列侵犯人身权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
(一)违法拘留或者违法采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的;
(二)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
(三)以殴打、虐待等行为或者唆使、放纵他人以殴打、虐待等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
(四)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
(五)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其他违法行为。
第四条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有下列侵犯财产权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
(一)违法实施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的;
(二)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的;
(三)违法征收、征用财产的;
(四)造成财产损害的其他违法行为。
第五条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
(一)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
(二)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
(三)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5.行政赔偿义务机关
第七条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行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该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
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共同行使行政职权时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共同行使行政职权的行政机关为共同赔偿义务机关。
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在行使授予的行政权力时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被授权的组织为赔偿义务机关。受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在行使受委托的行政权力时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委托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
赔偿义务机关被撤销的,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没有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的,撤销该赔偿义务机关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6.行政赔偿程序
第十二条要求赔偿应当递交申请书,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受害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和住所,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二)具体的要求、事实根据和理由;[1]
(三)申请的年、月、日。
赔偿请求人书写申请书确有困难的,可以委托他人代书;也可以口头申请,由赔偿义务机关记入笔录。
赔偿请求人不是受害人本人的,应当说明与受害人的关系,并提供相应证明。
赔偿请求人当面递交申请书的,赔偿义务机关应当当场出具加盖本行政机关专用印章并注明收讫日期的书面凭证。申请材料不齐全的,赔偿义务机关应当当场或者在五日内一次性告知赔偿请求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第十三条赔偿义务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是否赔偿的决定。赔偿义务机关作出赔偿决定,应当充分听取赔偿请求人的意见,并可以与赔偿请求人就赔偿方式、赔偿项目和赔偿数额依照本法第四章的规定进行协商。赔偿义务机关决定赔偿的,应当制作赔偿决定书,并自作出决定之日起十日内送达赔偿请求人。
赔偿义务机关决定不予赔偿的,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十日内书面通知赔偿请求人,并说明不予赔偿的理由。7.赔偿方式
第三十二条国家赔偿以支付赔偿金为主要方式。
七、办理渔业行政处罚程序(含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等有关程序内容以及农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1.渔业行政处罚的管辖
渔业行政处罚的管辖,是指行使渔业行政处罚权的渔业行政处罚机关,调查处理具体渔业行政违法行为、实施具体渔业行政处罚的权限和分工。简单说就是确定对某个渔业行政违法行为应由哪一级或哪一个渔业行政处罚机关实施渔业行政处罚的法律制度。
▲级别管辖
▲地域管辖
▲指定管辖
▲移送管辖
2,“谁查获谁处罚”原则的适用情形
《农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九条,对渔业行政处罚中的地域管辖做了特别规定,即“谁查获谁处理”的原则。如果渔业行政违法行为发生在共管区、叠区的,渔业行政违法行为发生在管辖权不明确或者有争议的区域的,及渔业行政违法行为发生地与查获地不一致的,适用谁查获谁处理的原则。
3.适用简易程序(当场处罚)的情形、程序和报各要求 适用简易程序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
1、违法事实确凿;
2、有法定依据;
3、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
上述第3项适用条件是处罚种类和数额要件。根据此项要求,只有警告和较小数额的罚款等比较轻的行政处罚才能适用简易程序。如果行政处罚的种类不是警告和罚款,或者罚款数额超过第3项条件规定的限额,则不能适用简易程序。例如:在对当事人处以罚款的同时并处没收渔获物等其他处罚的,不能适用简易程序。
在适用简易程序时,渔业行政处罚机关必须遵守下列程序规定:
1、向当事人表明身份,出示执法证件。
2、当场查清违法事实,收集和保存必要的证据。
3、告知当事人违法事实、处罚理由和依据,并听取当事人陈述和申辩。
4、填写预定格式的《当场处罚决定书》,当场交付当事人。
5、在将《当场处罚决定书》交付当事人时,应当告知当事人,如不服渔业行政处罚决定,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在陆地执法时,渔政执法人员应当在做出当场处罚决定之日起二日内将《当场处罚决定书》报所属渔业行政处罚机关备案。
在水上执法时,渔政执法人员应当在抵岸起二日内将《当场处罚决定书》报所属渔业行政处罚机关备案。4.渔业行政处罚立案
立案:指行政机关对属于自身管辖权限范围内的行政违法行为,在法律规定的时效范围内予以受理。
立案前,渔政执法人员应当对当事人进行初步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对照渔业法律法规,确定是否涉嫌违规,并将检查结果和意见上报渔业行政处罚机关负责人。符合下列条件的,应向渔业行政处罚机关负责人请示,建议立案。
▲有违反渔业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发生;
▲依法应追究当事人的渔业行政违法责任;
▲属于受理案件的渔业行政处罚机关的管辖范围 5.调查取证要求、权利
渔业执法机关在调查过程中,应当全面、客观、公正。所谓全面调查,就是全面调查和收集与案件事实相联系的一切证据和材料,不能在证据链条上留有空缺。所谓客观调查,就是从实际出发,不能带有主观臆测性。所谓公正调查,就是在全面收集证据的基础上,对证据材料作出客观全面的分析和公允的判断,防止片面性。
渔政执法人员在调查取证程序中应注意:一是不得少于两人;二是向当事人或在场的有关人员出示执法证件;三是注意回避。
渔业行政处罚机关的权利:
渔业行政处罚机关为调查案件需要,有权要求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协助调查;有权依法进行现场检查或者勘验;有权要求当事人提供相应的证据资料;对重要的书证,有权进行复制。
渔政检查人员有权对各种渔业船舶的证件、渔船、渔具、渔获物和捕捞方法,进行检查。
6.证据种类 书证
物证
视听资料
电子数据
证人证言
当事人陈述 鉴定结论
现场检查(勘验笔录)
7.证据先行保存的适用
证据先行登记保存是指渔业行政处罚机关为防止证据隐匿、转移、销毁或者防止易于灭失的证据灭失,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通过法定程序采取的收集证据的一种方式。
▲必须是在证据如果不登记保存,可能会被销毁、灭失或者以后无法取得的情况下实施。
▲必须经渔业行政处罚机关负责人的批准。
▲登记保存的物品必须是与违法行为有直接关联的证据。
▲制作《证据登记保存清单》,对采取保全的物品进行登记。
▲登记保存物品的纪录应当清晰,准确记录其数量、型号、质量等内容。在记录数量时要使用标准计量单位,不能笼统地记录。
▲在七日内作出处理决定。8.渔业行政执法强制措施种类和要求
在调查取证过程中,法律、法规赋予渔业行政处罚机关采取暂时扣押的强制措施的权利。
《渔业法》第48条第2款规定:“在海上执法时,对违反禁渔区、禁渔期的规定或者使用禁用的渔具、捕捞方法进行捕捞,以及未取得捕捞许可证进行捕捞的,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但是当场不能按照法定程序作出和执行行政处罚决定的,可以先暂时扣押捕捞许可证、渔具或者渔船,回港后依法作出和执行行政处罚决定。”
《河北省渔业条例》第54条第1款规定“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没有捕捞许可证又无法当场提供其他有效证件从事捕捞作业的,可以暂扣其渔具,并出具省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的暂扣凭证。”
9.先行登记保存物品的管理与处置
就地由当事人保存的,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不得使用、销售、转移、损毁或者隐匿。
异地保存的,渔业行政处罚机关应当妥善保管。
对采取了登记保存措施的证据,渔业行政处罚机关应当在登记日后的7日内作出处理决定并告知当事人:
1、需要进行技术检验或者鉴定的,送交有关部门检验或者鉴定;
2、对依法应予没收的物品,依照法定程序处理;
3、对依法应当由有关部门处理的,移交有关部门;
第五篇:《渔业行政执法督察规定》
《渔业行政执法督察规定》
作者:阿依古力点击率:
3发布日期: 2010-6-7
《渔业行政执法督察规定》(试行)
第一条 为落实渔业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渔业行政执法队伍层级监督,规范渔业行政执法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农业部主管全国渔业行政执法督察工作;农业部渔政指挥中心负责具体实施全国渔业行政执法督察工作;各海区渔政局负责实施本海区渔业行政执法督察工作;省、地市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辖区内渔业行政执法单位及其执法人员的渔业行政执法行为进行督察,具体实施单位由本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第三条 渔业行政执法督察工作坚持依法督察、程序规范、制度保障、严格监督的原则,强调层级监督。
第四条 渔业行政执法督察内容:
(一)上级布置的重大渔业执法行动的贯彻执行情况;
(二)《渔业行政执法六条禁令》的执行情况;
(三)渔业行政执法单位及其执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情况;
(四)渔业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
(五)渔业行政执法人员是否具备执法资格;
(六)按规定着装及佩戴标志的情况;
(七)渔政标志、执法装备的使用、管理及日常维护情况;
(八)渔业行政执法违法行为和执法过错的追究和纠正情况。
第五条 渔业行政执法督察坚持日常监督与专项督察相结合,督察的主要方式有:
(一)开展渔业行政执法检查;
(二)监督重大渔业行政执法活动;
(三)开展渔业行政执法评议;
(四)听取渔业行政执法工作报告;
(五)调阅渔业行政执法案卷和文件资料;
(六)受理、处置信访举报事项;
(七)调查核实渔业行政执法违法行为和执法过错并督促有关机关处理;
(八)发布渔业行政执法督察通报。
第六条 实施督察工作的单位需指定一名分管领导负责辖区内的渔业行政执法督察工作,并可根据工作需要设不少于2名督察员,由现职工作人员兼任。督察员根据渔业行政执法督察工作职责、辖区渔业行政执法工作实际和上级渔业行政执法督察工作安排,开展渔业行政执法督察工作。
第七条 地市级负责实施督察工作的单位所设督察员,由其所在单位确定,报省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省级负责实施督察工作的单位所设督察员,由其所在单位确定,报农业部渔政指挥中心备案。督察员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坚持原则,忠于职守,清正廉洁,不徇私情,严守纪律;
(二)有大专以上学历和必要的法律知识;
(三)有三年以上行政管理或执法经历以及一定的组织能力;
(四)经过专门培训并经考核合格。
第八条 农业部渔政指挥中心负责全国督察员的培训和考核工作,并统一制作、发放督察标志和证件。
第九条 执行一般督察任务时,应按照报告、审批、实施和处理等程序进行,由分管领导审核批准;执行重大督察任务时,还应报单位主要领导批准,并报上一级负责督察工作的单位备案。
第十条 督察员执行督察任务时,不得少于二人。根据工作需要,可以采取明察和暗访等形式。督察员执行明察任务时,应着制服,佩戴督察标志,出示督察证件;进行暗访时,可着便装,依法开展督察工作。
第十一条 督察员履行职责时,应对被督察事项进行调查,调阅渔业行政执法案卷和其他有关材料;必要时,可
询问被督察单位有关人员、行政管理相对人和知情人,被督察单位及其执法人员应予以配合。
第十二条 督察员发现渔业行政执法单位及其执法人员正在实施的执法行为不符合有关法律规定,如不及时制止将对国家、集体或他人合法权益造成严重损害的,应当场予以制止,并及时向分管领导报告。
第十三条 督察建议或督察决定应以本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名义做出。
第十四条 上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指令下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对专门事项进行督察,必要时可以直接派员督察。下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要求,及时完成上级交办的督察事项,并及时上报督察结果。
第十五条 被督察单位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负责督察工作的单位可根据其行为性质、情节、后果等严重程度,予以批评、通报批评:
(一)未执行有关渔业法律法规规定或上级布置的重大渔业执法行动的;
(二)安排不具备执法资格的人员从事渔业行政执法活动的;
(三)不按规定报告渔业行政执法执行情况的;
(四)拒绝接受或妨碍督察员依法进行督察的;
(五)拖延执行督察决定或督察建议的。
第十六条 被督察人员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负责督察工作的单位可以根据其行为性质、情节、后果等严重程度予以处理,建议或决定给予其批评教育,责令纠正违法行为,暂停其执法资格90天;情节严重的省以下被督察人员,可由省级督察单位决定取消其执法资格,并可由其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省级及省级以上被督察人员,由农业部渔政指挥中心决定取消其执法资格,并可由其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一)执法过程中有违法行为或执法过错的;
(二)不履行法定职责、玩忽职守的;
(三)违反职业道德、不文明执法的;
(四)拒绝接受督察的;
(五)拒不履行督察决定或无正当理由拒不采纳督察建议的;
(六)其他违法失职行为。
第十七条 根据督察建议或督察决定被开除、撤职、降级、取消执法资格的执法人员如需重新录用、恢复职级或执法资格的,其所在单位应报提出督察建议或做出督察决定的单位备案。
第十八条 被督察单位,应当自收到督察决定或建议之日起30日内,以书面形式向提出督察决定或建议的单位报告落实情况。
第十九条 上级负责督察工作的单位发现下级负责督察工作的单位对督察事项处理不当的,可提出重新处理的建议。必要时,可责令下级负责督察工作的单位停止执行,并予以撤销或变更。
第二十条 被督察单位及人员对督察决定不服的,自接到督察决定书之日起5日内向做出督察决定的单位提出复核申请,做出督察决定的单位应当在10日内做出复核决定。
对复核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复核决定书之日起5日内向上一级负责督察工作的单位提出申诉,上级负责督察工作的单位应在1个月内予以答复。
复核、申诉期间不停止原督察决定的执行。但经复核或由上级负责督察工作的单位认定原督察决定确属不当或错误的,做出原督察决定的单位应立即变更或撤销,并采取适当方式消除影响。
第二十一条 督察员执行督察任务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
(一)与督察员本人有利害关系的;
(二)与被督察单位有利害关系的;
(三)其他可能影响执行公务的。
第二十二条 督察员违反本规定或在督察工作中违法违纪的,应依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 负责渔业执法督察工作的单位应设立公开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的投诉、举报,并如实登记、认真核实、及时反馈。经核查证实反映问题不实、造成一定后果的,负责督察工作的单位应予以澄清,消除负面影响。超出督察范围的,应转交有关部门处理,并反馈给检举人或控告人。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