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涉外企业管理
海尔国际化经营战略
“国际化”这个概念在一些企业眼里就是出口创汇,而且是给国外大公司做定牌,这种企业现在为数不少;“国际化”在另一些企业眼看来是自讨苦吃,“凭着12亿人口的中国市场的肥肉不吃,为什么要到国际市场去啃骨头?”
而海尔人认为,国际化不仅仅是出口创汇,更重要的是出口创牌,这不是企业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有没有这个能力的问题。进军国际市场并非海尔一朝一夕的念头,而是海尔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是海尔在国际市场上做大做强之后顺势而为的结果,海尔进军国际市场的目的不仅仅是出口创汇,而是成为国际化的海尔,创出中国的世界名牌。
一、海尔的三个战略阶段
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在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品多元化、经营规模化、市场国际化的国家特大型企业,是中国首批公布的10大驰名商标中唯一的家电名牌。
海尔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战略阶段。
1.名牌发展战略阶段—名牌战略与国际化的关系—只有国内市场做大做强,才有资格谈国际化的问题
这一阶段海尔艰难起步并确立冰箱行业的名牌地位,其代表事件就是“砸冰箱”,通过砸掉76台有问题的冰箱砸醒职工的质量意识,树立名牌观念。
海尔84年起步时管理混乱,无优势产品,职工人心涣散,要摆脱这种局面,必须高起点切入,给企业注入生存的希望。当时的外部环境是冰箱厂蜂拥而起,但没有名牌,因此我们决定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冰箱生产技术,生产世界一流的冰箱,创出冰箱行业的中国名牌。1988年获得中国冰箱行业历史上第1枚国家质量金牌,标志着名牌战略初步成功。自1990年以来,海尔采取“先难后易”的出口战略,即首先进入发达国家建立信誉,创出牌子,然后再以高屋建瓴之势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取得了显著成效。以海尔产品的高质量树立了国际市场信誉,并坚持在发展中对国际市场布局进行多元化战略调整,因此创出了在国内市场稳固发展的同时,有力地开拓了国际市场的大好局面。海尔在走向国际市场
时由于坚持了创中国自己的国际名牌的战略,因此,出口产品都打海尔自己的品牌,并努力通过质量、售后服务等树立海尔品牌的国际形象。另外,海尔还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星级一条龙服务体系,设立了售后服(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务电话,海外的海尔用户同样可以享受到海尔星级服务。
经过艰苦努力,海尔通过质保体系国际认证、产品国际认证、检测水平国际认可取得参赛资格;海尔从引进、消化、吸收到通过合资引智,使各类产品保持了与国际同步。
2.多元化发展战略阶段—多元化国际化的关系—企业在竞争中取胜要靠国际化,而国际化必须要多元化
关于多元化,外界议论很多,到底该不该多元化?应该多元化还是专业化?
我认为,广义的多元化指企业在竞争中取胜要靠国际化,而国际化必须要多元化。我们认为的多元化不仅是产业的多元化,而主要指市场多元化。如可口可乐,有一位经济学家说它是专业化,我们认为可口可乐应该是多元化的,因为全世界各个角落的市场都被可口可乐征服了,这就是市场多元化。归根结底,谁拥有市场资源,谁就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3.国际化发展战略阶段—海尔的国际化与国际化的海尔—两者之间的区别与本质联系海尔的国际化是国际化海尔的一个基础,只有先做到了海尔的国际化才能去做国际化的海尔。我们在做海尔的国际化的时候,就是要海尔的各项工作都能达到国际标准,主要是三方面:一是质量;二是财务;三是营销。质量要达到国际标准;财务的运行指标、运行规则应该和西方财务制度一致起来;营销观念、营销网络应达到国际标准。我们自身具备这种素质就可以进入国际市场去,所以“出口”是针对海尔的国际化而言。
但国际化的海尔就不同了,“海尔”已不再是青岛的海尔,中国的海尔也将成为整个国际化海尔的一个组成部分,还会有美国海尔、欧洲海尔、东南亚海尔等等。国际化的海尔是三位一体的海尔,即设计中心、营销中心、制造中心三位一体,最终成为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具备在当地融资、融智功能的本土化海尔。
二、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提高竞争力是当务之急
1. 企业只能利用外部环境,能利用多少取决于企业自身
对企业来讲,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会更多一些,因为国际市场进一步开放,现在面临的就
是要和所有的国际化(跨国)大公司摆在一起来较量。国际化战略不仅仅是到国外开拓一个空荡的市场,主要是把自己置身于这个环境之中经受更多的考验,感受这种竞争氛围,提高我们的竞争力,问题关键是我们自己能不能具备和国际大公司一样的竞争能力。
我想,无论怎样,外部环境不要去管它,这对所有企业而言是一样的。关键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的问题。比如气温是-5摄氏度,对所有人都是-5摄氏度,你身体好,有抗冻能力,在外面就不感冒,如果身体不好,出去肯定感冒,你不能因为你感冒了,而埋怨天气不好。我看,企业只能是利用外部环境,能利用多少还是取决于企业自身。
2.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采取一路纵队开拓国际市场
我们采取的战略叫做一路纵队而不是一路横队。我不可能在一个市场上像国内一样告诉消费者我有什么,而是我认为哪一个产品竞争力最强,先让它当尖兵,打开市场之后,其它的跟进,这样算起来总的交易成本比较低。
美国市场,就是冰箱先打进去的,现在很多美国人都知道海尔是做冰箱的。后边再跟进的是洗衣机,就不需要大肆宣传了。但是在欧盟市场上,是由空调打先锋,现在冰箱、洗衣机跟着它往里冲。和打仗一样,一路纵队牺牲比较小,一路横队牺牲就比较大,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这是毛泽东的理论,对我们的国际市场拓展仍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
在国际市场上,我们不想打价格战,打价格战的话,不一定会获取更好的市场信誉,而中国货本身就被认为应该是低价格,如果摆脱不了这个状况,那你永远不可能树起你自己的牌子。在美国的超市里,我们的冰箱售价和美国一些公司差不多,比韩国的高。像我们在伊朗卖的空调就是这样,他们认为中国货嘛就应该便宜,而我们坚持不降价,摆在商场里一开始就是卖不动,我们就告诉消费者为什么要卖这么贵,总归有好奇的买来试试,逐渐的,当地消费者开始认同海尔空调。价格低一开始就比较好卖,也是一种战略,但是再提价是不可能的,市场不会给你再提价的机会,你永远只能在这个低价位上徘徊。
3.“与狼共舞”与爱国
关于比尔-盖茨的维纳斯计划,很多人认为肯定是引进来一只大灰狼。其实这只狼本来就已经进来了,企业就是要与狼共舞。我们还不具备和微软和Intel抗衡的力量,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和他合作过程中,使自己强身健体,具备更大的竞争力,最终目的就是在这个行业内占有一席之地。
4.网上销售—零距离销售—人的问题是最大的问题
进入国际市场能不能成功,其中有决策上的问题,组织结构上的问题,最重要的一点,还是人的问题,单纯与国际大公司比资本、比技术、比品牌,差距都非常大。
对我们来讲,只能靠人的素质,靠我们自己的拼搏精神,靠我们自己创新精神。和国外公司打交道、包括进入国际市场时,虽然我们的规模比他们小,但我们的精神,我们的速度还是令他们惊讶。我们的很多订单都是靠这种精神拿到的。一次,一个外国经销商要订购7个集装箱的海尔产品,但要两天之内发出货物。下午两点接到的电话,五点机关要下班,我们还要办船等问题,两天内从青岛发出,实际上意味着给海尔人的只有3个小时。定单就是命令单,全体人员以最快速度与船运公司、海关等联系,一般情况下办好这一切要7天时间,我们最后在3个小进内办完所有手续,9点钟时货全部装上船了。所以这个经销商说,我干了10几年经销商,没有给客户发过感谢信,给你们是第一个,感谢的不只是你给准备了一批货,而是精神,精神是不可战胜的。
三.海尔国际化战略启示
很多国际化大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受到大企业病的困扰,因为企业大了以后会有很多防范性的规章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个问题制定一个相应的制度,结果制度越来越多,把所有的行为都规范了,都制约了,但是创造力也没有了。海尔在内部实行市场链的做法把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外部竞争效应内部化,每个人的收入不是长官说了算,而是市场说了算,市场链制度非常有效,但毕竟还是制度约束,海尔现在正在进行自主管理建设,已涌现出不少自己住管理班组。
海尔以非凡的速度不断成长壮大,有赖于集团审时度势,适时调整其国际化的生产战略,而其对国际化生产战略的调整,恰恰是遵循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这一规律。因此,海尔的不断壮大对于我们国家一些已经,正在或是将来走上国际化企业战略的人来说,是很具有借鉴意义的。同时也希望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生产战略要量力而行。
第二篇:涉外企业管理总结
从涉外企业并购看文化整合摘要: 随着世界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并购日益成为经济领域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并购的方式作为规避风险、增强竞争力、扩大企业规模的有效手段。而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成为并购活动成败的关键之一。选择一个合适的整合方式是企业进行文化整合的首要问题。本文将从企业并购中文化整合的主要内容出发,讨论文化整合的不可或缺性到整合方式的分类,讨论如何使涉外企业更好的实现快速发展。
关键词: 企业并购 文化整合 企业文化 整合方式
企业通过并购可以达到快速积累资本、占有更多市场资源、扩大市场占有率的目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并购是企业迅速完成经营扩张、实现规模经济效应的最佳途径。在企业并购过程中,必然面临参与并购的企业之间原本相对独立的企业资产、组织机构、人员、品牌和产品以及企业文化的重新整合问题。其中,企业文化的整合在企业并购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有其独特性和延续性,是影响企业永续经营和长期发展的深层次因素。企业并购能否最终成功有赖于双方文化的成功整合。并购企业如何顺利无缝整
合双方的文化,为并购后企业的永续经营和不断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是众多管理者非常关注的问题。
一、文化整合是企业并购成败的关键因素
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非常重要。并购重组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新公司就能顺利的发展,并购后企业之间文化的碰撞不可避免,企业战略投资、资产管理等有形资产整合固然重要,但是文化整合也成为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企业文化整合是一项长期艰巨任务。国外许多企业并购案例中说明,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价值观的相互排斥,导致并购后生产效率低下,管理成本增加。比如前些年日本住友商社在美国性别歧视纠纷案,表面上看只是性别歧视,但实际上,源于日本传统文化影响下日本管理体系和美国管理体系本质上的文化差异。美国企业分工明确,男女员工原则上平等。但在日本企业中,职务分工极为模糊,由于日本女员工的地位远远低于男员工,不成文的工作习惯和社会风俗给日本女员工增加了无数的义务劳动,如给客人倒茶递水、陪客人游玩、应酬客户等等。当日本公司把这套模糊的管理体系带到美国时,便遇到了强烈的文化冲突,当日本管理者用本国内对待女员工的态度对待美国女员工之后,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法律纠纷也就由然而生。甚至导致企业走向失败。20世纪80年代埃克森公司并购高科技企业后,因未考虑到公司文化差异,导致“埃克森办公系统”项目失败。2002年联想对汉普咨询的并购导致许多原汉普高层管理人员和大批咨询师离职。其原因就在于并购双方企业的文化严重冲突。汉普是一家以平等、自
由为企业文化的知识型企业,而联想则被普遍认为是以市场能力为本的强势控制企业,两种不同企业文化的差异和冲突导致人员的大量流失。
上述事实充分说明,一个企业要想真正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除了拥有一系列“硬件”之外,更重要的是拥有核心价值观、先进的管理理念等“软件”,文化是企业重要并购资源,通过文化的整合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提高企业竞争力,从而应对市场经济竞争中的残酷挑战,使企业并购真正达到1+1〉2的效果。
二.企业文化整合的内容
企业文化整合远比生产、营销、财务整合来得复杂。通过文化的整合,克服双方的企业文化可能带来的一些问题,并且以此建立共同的企业文化来形成员工的凝聚力和团结精神,形成共同的企业目标、企业理念和企业形象。而并购后的企业文化整合则表现为一种特殊的逆向性,首先从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开始磨合。由于精神文化具有惰性和传递性,使精神文化的整合显得更难、时间更长。按照企业文化要素对象的不同,企业文化整合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企业精神文化的整合企业精神文化是含于企业群体内,具有导向、激励、内聚、自控和协调能力的文化渊源。它的核心价值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是企业员工潜能发挥的催化剂,而价值观念又具有惯性和传递性。因而不同的企业文化冲突整合,更在于企业价值观念的转变与统一。
1.企业价值观的整合。并购中不同的企业必然带有不同的价值
观,具体表现在企业员工对企业目标、企业的市场形象、员工对成功的标准等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企业不同的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如果不尽快调整价值观,必然给并购后的企业带来负面的影响。为此,企业并购后,要把员工的价值观念的整合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将其规范为一种新的适应企业发展战略的统一的价值观。要对原有的状况进行分析,分清哪些是有利于并购后新企业的发展,哪些防碍其发展;强调新的价值观。对原有企业价值观念中有利因素果断地加以吸纳,对于不利因素必须摈除。在扬弃的同时,还需要在新的基础上积极倡导和树立新的价值观念。一旦条件成熟就要以新的企业价值观念取而代之;注意对员工个体价值观的确立,对于新的价值观员工内心转变往往经历:抵触——服从——认同——身化。只有达到身化以后使企业新的价值观为大多数员工所共同拥有,形成预期的企业文化所要求的共同价值观。
2.企业精神的整合。对原有的企业精神取其积极方面并予以肯定,以安定人心;剔除消极的、落后的因素,树立并购后企业优秀文化内容。并购后企业领导要示范推行企业文化。企业领导首先要成为企业精神的积极倡导者、培育者和模范的实践者,自觉地将企业精神体现在领导的思想和行动之中,为之表率。加强舆论力量,冲破旧的观念束缚,使企业精神成为大多数员工能够接受的意识,促进更新整合;树立典型,以典型带路、熏陶、培育员工的群体意识。适时以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引导和启迪员工,利用人们“从众和服从心理”,使企业精神在相互学习中深化,在竞争中升华。
(二)企业制度文化的整合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涉及到企业领导机制、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等方面,这些都是极为敏感的问题,影响力极大。为此:建立健全与预期企业文化相吻合的内部管理制度、行为规范,使企业和员工的行为有明确的方向;设置精简、合理而有效的企业组织结构形式;建立统一、协调、畅通和新的企业领导机制,特别是企业领导制度。企业在并购后,应当按照分工协作的要求,建立一整套新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规范是企业价值观的具体贯彻,同时从硬约束的角度与其他各种软约束的因素共同强化了新文化在员工思想上的积淀。
(三)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的整合物质层面的一些文化要素能够进一步强化企业员工的协同感和和对企业深层次观念文化的理解,所以物质层面的一些文化要素并非可有可无。企业统一的服装可以使员工产生纪律感和归属感,企业的商标、标志物、厂房车间、工作环境等物质因素都会与企业文化其他要素一起逐步在员工思想行为上发挥影响,有益于形成统一的新的企业文化。由于行为文化涉及到企业和企业员工的行为表现且操作性强,整合实施相对简便、容易。为此:要塑造良好的并购后的新企业的风貌;坚持不懈地提高企业技术含量,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份额;做好并购后新企业的舆论、形象造势工作,提高新企业产品知名度;统一地把好产品包装、标识、注册等环节。
(四)企业管理模式的整合企业经营者在企业并购时要及时把握企业文化变迁的方向,着力于构建新的企业管理模式,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以文化的强大凝聚力与熏陶力达成并购企业内部的真正整合,形成企业科学管理运行机制。企业管理整合,必须重视现代管理方法,拓展管理上的新视野,追求
管理上的新境界。卓越的企业是靠卓越的管理造就的,而卓越的现代化管理则注重人本管理,就是将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是强调人的素质、能力、道德、精神风貌等综合因素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企业管理模式的整合,就是要将员工素质与提高企业素质视为统一的有机整体,建立一套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风险共担的激励机制,建立一套令人耳目一新的现代企业文化管理运行机制。
三、企业文化整合的方式
企业文化对于其他外来文化以及文化变革具有排他性和对抗性的特征,在并购文化整合模式的选择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企业文化差异的影响和并购企业的管理能力,还要考虑并购双方企业文化的类型、优劣、强弱程度、文化引力以及双方公司对多元文化的容忍度等因素。企业文化整合的模式是多样的,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的模式主要有吸纳式、渗透式、分离式和消亡式四种。
1、吸纳式
当并购双方强弱分明,尤其被并购方经营不善濒临破产时,在并购方为显著优势主导情况下。被并购方完全放弃原有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假设,全盘接受并购方的企业文化,使并购方获得完全的企业控制权。
在这种模式下,优势核心企业通过适当的方式和手段,强制地将本企业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内容导向目标企业。吸纳式文化整合模式的优点,在于整合过程中有一个强力型的核心文化起主导和推动作用,整合速度较快,效果明显。此模式由于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文化整合,虽然是完全以一种文化取代另一种文化,但被并购企业原有文化很弱,并购企业文化优势明显,因此吸纳式整合方式能得到被并购企业员工的一致认同。当然,这里必须注意的是,吸纳融合并不是一个强制的过程,吸纳的前提是一方愿意接受另一方的文化。
2、渗透式
渗透式文化整合模式,又称融合式文化整合模式,即并购双方组成新企业后,在不改变各自文化标准的前提下,文化上互相渗透,都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有目的地吸纳对方企业文化中的精华,弃其糟粕,相互融合,取长补短,以寻求新企业的文化生长共同点,从而形成一种双方认同的新型文化。由于这种强强联合的文化整合方式,同时吸收了两种文化的优点,以无法比拟的优势推动新型企业的发展。在这种文化整合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相互尊重对方文化。两种文化在融合过程中容易产生优劣之争、主次之争,每个员工都希望改变对方文化价值来适应自己,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员工之间极易产生对立情绪,其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甚至会导致并购失败。因此,双方应该本着相互尊重、客观真实的态度,积极交流,全方位的促进文化传播和融合;(2)企业文化逐步融合。在不同背景下产生的两种文化,其融合为一体往往需要一个阶段性的磨合。在磨合过程中,应做到有计划,有选择,不应急于求成,在阶段性的时间内应允许不同文化并存,以减少文化冲突对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3、分离式
分离式文化整合模式,即对两种文化不进行融合,被并购方的原有文化基本不变动,在文化上保持相对独立性。运用这种模式的前提是并购双方均具有较强的优质企业文化,企业员工不愿文化有所改变,或者并购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较大,短期内无法消除双方的分歧,并购后双方接触机会又不多,不会因文化不一致而产生大的矛盾冲突。如果并购双方业务处在不同的市场环境,彼此员工之间接触机会很少,不会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明显的文化冲突;或者由于行业文化的差异性,并购方文化不能成功植入被并购企业,而并购方又很看重目标公司所在行业的战略业务,期望以此获得多元化经营的收益,并购方将允许被并购方保留较大的经营自治权和文化独立性。跨国并购往往因地域和行业的不同,而产生剧烈的文化冲突,如美国通用公司在世界并购浪潮中,往往是有选择的采取分隔式文化整合,使因处在不同地
域和行业而文化冲突降至最小。但分离式文化整合通常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往往会给企业的长期稳定的发展留下隐患。企业在并购完成后,要注意逐步消除企业间的文化冲突,在时机成熟后注意及时整合、重塑企业的新文化。
4、消亡式
消亡式文化模式是指并购企业为了己方目标的实现,被并购方既不接纳并购企业的文化,又放弃原有文化,从而处于文化迷茫的整合状态。这种模式有时是并购方有意选择的,其目的是为了将目标企业文化和心理纽带断裂,其价值观和行为就会混乱无序以便于控制。消亡式文化模式有时却是导致文化整合失败的根本原因。它的实施往往会伴随着各种沮丧、愤怒、不满和紧张情绪,有时会受到被收购企业的强烈抵抗。因此,采用此种策略应当十分谨慎。
结语
涉外企业并购的文化整合作为长时间以来被众多并购企业所忽略的问题,往往却是决定并购是否成功的标志。企业并购的过程既是原有企业文化模式被打破的过程,又是新企业的企业文化模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两种企业文化相互交融、整合的过程。其最终目的就是建立企业共同的价值观,逐渐造就一个拥有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向公司新的远景目标迈进。
第三篇:浅谈涉外礼仪
涉外礼仪与外交语言——《浅谈涉外礼仪》 宋建华 旅游管理学院 会展经济与管理一班 2009221124
浅谈涉外礼仪
——宋建华 旅管院会展一班 2009221124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行为规范,涉外礼仪是人们在进行国际交往时的行为规范。仪表、体态、言谈举止反映一个人的内在素质、修养程度和精神面貌,是互相了解和交流的重要基础和依据。人们在对外场合的行为举止,不仅仅是个人行为,它会影响到本部门、本企业的形象,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形象与荣誉。
人际交往时最需注意的一方面就是礼仪,它是对礼节、仪式的统称,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自始至终的以一定的、约定俗称的程序的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性为。这就解释了为何外事礼仪中许多细节是从何而来,因何而定——因为它是约定俗成的、被人们广泛接受且采用的。学习涉外礼仪,就是要求我们具备一定的素质以适应国际交往大环境。懂得涉外礼仪可以使我们成为国际交往舞台上的一份子,不一定璀璨夺目,但却不会格格不入。
我们敬佩的周总理作为国家领导人,在我国建国初期时的外交工作上做出了很多值得人称赞的事情。同时周总理在外交上的理解与认识也是比较深刻和明了的。当时周总理对外交人员的要求是: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很符合当时的国际情形和我国的政治情形。由此看来,涉外礼仪的宗旨不是一沉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以及国际情形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事实上,涉外礼仪对人的素质要求是很高的。简单总结为认真、严谨、细致、准确、及时、踏实。经过这学期公选课的学习以及对金正昆的演讲的总结学习,我认为外事礼仪通则总结的很精练,也很到位。具体理解如下。
1、个人形象(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包括仪容仪表,言谈举止,服装等)。
2.不卑不亢(要意识到自己代表自己的国家、民族、所在单位,言行应从容得体,堂堂正正。不应表现得畏惧自卑,低三下四,也不应表现得狂傲自大,目中无人)。
3.求同存异(各国礼仪习俗存在着差异,重要的是了解,而不是评判是非,鉴定优劣,握手礼通行各国)。
4.入乡随俗(要真正做到尊重交往对象,首先就必须尊重对方所独有的风俗习惯。当自己身为东道主时,通常讲究“主随客便”;而当自己充当客人时,则又讲究“客随主便”)。
5.信守约定(认真严格地遵守自己的所有承诺,说话务必算数,许诺一定兑现,约会必须要如约而至。在一切有关时间方面的正式约定之中,尤其需要恪守不怠)。
6.热情适度,内外有别(不仅待人要热情友好,更为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待人热情友好的具体分寸。否则就会事与愿违,过犹不及,会使人厌烦或怀疑你别有用心。要分清内外,注意保密)。
7.谦虚适当(一方面反对一味地抬高自己,但也绝对没有必要妄自菲薄,自我贬低,自轻自贱,过度对人谦虚客套)。
8.尊重隐私(在对外交往中不要涉及收入支出,年龄,婚姻,健康,家庭住址,个人经历,信仰政见等)。
9.女士优先(在一切社交场合,尊重,照顾,体谅,关心,保护妇女)。
10.以右为尊(在并排站立,行走,就座,会见,会谈,宴会席次桌次,乘车,挂国旗等都应遵循这一原则)。
当今,随着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这为中西方的各种交流提供了机遇。然而,由于各国各民族的习俗不同,中西方人民在相互的接触与交往中,常常因不了解别国的民族风俗或国际通行礼仪致使不能得到充分的理解与交流。
因此,这学期的涉外礼仪一课填补了我们大部分人在涉外交往方面知识的欠缺。现在,涉外礼仪与外交语言——《浅谈涉外礼仪》 宋建华 旅游管理学院 会展经济与管理一班 2009221124 北京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北京在新的城市规划中将国际化都市列为新的发展定位。结合目前社会现状以及国际交流日益提高这一趋势,我们就要像迎接北京奥运会那时疯狂的全民学英语一样学习涉外礼仪。以便我们某事某刻能得心顺手的进行外事交流。
下面结合目前自身就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实际情况谈我对外事礼仪的认识。这已经是我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习的第三个年头了。就这个小环境来说,其国际化已经达到一定程度了。我校的外国留学生以及外籍教师人数很多。而且在学术教育方面我们学校也和诸多国外学府机构有着合作交往。因此,我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实践中会有很多机会接触到国际友人。起初由于对于外事礼仪的不了解,在进行外事活动以及与外国朋友的交流中会感到一点尴尬和不适,有时甚至会引起误会或是闹笑话。但经过不断的学习以及在实践活动中的观察,我逐渐了解了外事活动中一些需要注意的方面。比如就餐礼仪、名片礼仪、着装礼仪以及外国的宗教文化、饮食习惯等。但局限在于我对外事礼仪认知的零散与表面。这次公选课上肖老师的讲解让我对外事礼仪有了宏观以及微观上的认识。在宏观方面的原则以及微观各个方面及各个国家不同的文化了解。
总之,涉外礼仪是我们学习中的一门选修课,但却是人生中的一门必修课。
第四篇:涉外秘书
1.最初的秘书是指书而不是指人,一般是指宫禁中迷藏之书。以后,才逐渐由物演变成人,成为古代朝廷中的一种官职,既负责掌管典籍或起草机要文书的官员。(东汉的秘书监)
2.现代秘书按其服务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公务秘书和私人秘书两类。
第二章涉外秘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1.一、涉外秘书工作的指导思想,概括起来讲,就是要围绕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对外方针、政策、努力做好‘三个服务’。
二、‘三个服务’是指:一是为上级涉外领导机关和领导同志的工作服务,发挥涉外秘书工作人员的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的作用。二是为本级领导服务,发挥参谋、助手和耳目的作用。三是为基层涉外单位的工作服务,发挥综合、协调和后勤保障作用。
2.涉外秘书在工作中要实现‘四个转变’:
一、要从偏重于简单的办文办事变为即办文办事有出谋献策。
二、要从简单的收发信息转变为即收发信息由综合处理信息。
三、要从单凭的老经验办事转变为实行科学化管理。
四、要从被动服务转变为力争主动服务。
这‘四个转变’是1985年1月全国秘书长、办公厅主任会议上提出来的在新形势下办公室部门工作的指导方针。
3.涉外秘书的工作职能:一是为涉外领导工作当参谋,二是为涉外领导工作办事务。
4.涉外秘书工作的具体任务,会议组织包括会议审批、会议通知、会议材料准备、会场服务、会议纪要整理、会议文件立卷等。印信凭证管理:涉外秘书人员必须深刻了解印信凭证的作用和意义,懂得印章凭证的制作、使用和半管。
5、涉外秘书工作的作用:
一、枢纽作用
二、参谋作用
三、信息传递作用
四、协调作用
五、门面作用。
6、涉外秘书工作的特点:
一、政治性
二、从属性
三、服务性
四、被动性。
7、涉外秘书工作的基本原则:准确、迅速、保密、落实。1953年周恩来提出的第三章涉外秘书工作人员的素养
1、涉外秘书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
一、要有自我现身精神
二、要忠于职守
三、要讲究工作效率
四、要谦虚谨慎
五、要严守秘密。
2、涉外秘书的专业知识:一是涉外专业知识。二是秘书专业知识。专业知识这是涉外秘书人员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
3、涉外秘书人员的基本能力:所谓基本能力,主要是指涉外秘书人员的智力,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良好的记忆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科学的思维能力。
4、涉外秘书的专业能力,除了上节强调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外,还要掌握以下四项能力,即较强的组织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敏捷的应变能力和广泛的社交能力。
5、涉外秘书人员的特殊能力:涉外企业和单位都有一套现代化的办公办公设备。涉外秘书
人员应当应用这些设备,保证他们高效率地运转,同时,还应具备一套维修、保养系列的性服务的本领。
6、涉外秘书人员要培养自己良好的意志品质,首先要树立自觉性、客服盲目性.其次是树立坚韧性,客服脆弱性。再次是要培养自制力,克服冲动性。
第四章国外秘书工作及其发展趋势
1、英国政府中的普通行政人员分为四级:
一、行政级
二、执行级
三、文书或办事级
四、打字、文书和计算机操作级。
2、当前世界各国秘书工作发展的情况的特点:
一、加强对秘书组织结构的研究,提高秘书工作效率。
二、重视对秘书的职业化、专业化的研究与秘书培训。
三、秘书工作趋向自动化和现代化。
第五章几个有代表性国家的秘书和秘书工作
1、列宁主张和坚持的一切从劳动人民的个根本利益出发,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基本原则,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工作包括扩秘书工作的出发点和力量源泉,而列宁讲究的实事求是、精兵简政和工作中的高效率,亦应是所有工作包括秘书工作永远必须遵循的指导方针。
2、按美国《职称词典》解释,秘书这一次的正确含义,试制工作水平高超、贯彻执行下列活动的人:
一、全面处理机关的或公司的行政工作,以减轻政府官员和公司负责人的叫次要的行政事务及办公室工作。
二、能用速记记录口述。
三、能用翻译机将口述或将复制的记录信息以成文字。
四、处理首长邀会及提醒其邀会。
五、接见办公室来访人。
六、接电话和打电话。
七、处理首长私人重要邮件,主动书写日常函件。
八、对办公室其他工作人员经行工作监督。
九、整理人事档案。
3、秘书工作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一、指派性的工作。
二、日常工作。
三、独创性的工作。
4、美国秘书的特点:
一、妇女化。
二、知识化。
三、专业化。
四、高效化。
5、美国秘书的分类:
一、行政秘书。
二、法律秘书。
三、教育秘书。
四、财经秘书。
五、工艺秘书。
6、日本秘书的基本技能:
一、需要通晓本单位面貌。
二、待人接物讲礼貌。
三、语言文能力强。
四、对新鲜事物敏感。
五、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7、日本秘书工作要决:
一、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
二、传达事物要婉转巧妙。
三、行动要机敏。
四、给客人留下好印象。
8、C.B.S考试是日本秘书协会从1979年开始实施的。
9、日本秘书士资格的审定:由日本人年全国短期大学秘书教育学会对申请者进行考试,授予秘书士称号。
第六章涉外公文概述
1、涉外公文的作用:
一、涉外公文具有贯彻党和国家对外政策、健全法制的作用。
二、涉
外公文是上级对下级的工作进行领导和指导的工具。
三、涉外公文是对于机关之间展开与协商工作具有联系作用。
四、涉外公文具有宣传教育的作用。
五、涉外公文具有平局和记载作用。
2、涉外公文的特点:
一、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二、具有法定的强制性。
三、具有格式的规范性。
四、具有表述的准确性。五。具有很强的实效性。
六、具有作者的法定性。
3、按照涉外公文办理的时间要求,可以分为特急公文、急办公文、常规公文、分别简称为特急件、急件、平件。
4、按涉外公文内容的秘密等级,分为绝密公文、机密公文、秘密公文和普通公文,分别简称绝密件、机密件、秘密件和普通件。
5、发文字号:由机关代字、发文和发文顺序号组成。联合行文时,一般只编制公文主办机关的发文字号。(如“国发(1986)21号”
6、成文日期:是涉外文件定稿签发的时间。成文日期以文件签发或会议通过的日期为准,标注再发文机关名称右下方,最后一个字与正文右侧顶格对齐。会议通过的文件,应在标题之下,会议的名称和通知的日期。
7、涉外公文的制作,大体要经过交拟、拟议、起草、审核、签发、缮校、用印和封发等多道程序。
交拟:涉外机关领导把撰拟公文的任务交给撰稿人成交拟。交拟是撰制涉外公文的起点。拟议:涉外秘书人员在动笔之前,需要收集有关资料、酝酿构思、以及草拟文件写作提纲等,这一系列的工作成拟议。
8、涉外公文起草的基本要求:
一、要符合国家的涉外法律法规符合党和政府的对外方针政策及有关规定,如提出新的政策规定,应加以说明。
二、情况要确实,观点要明确,条例要清楚,层次要分明,文字要精炼,书写要工整,标点要准确,篇幅力求简短。
三、人名地点数字引文要准确,时间应些具体年月。
四、公文中的数字,除发文字号、统计表、序号、百分比、专用术语和其他必须用阿拉伯数码者外,一般用汉字书写。在同一公文中,数字的使用应前后一致。
五、引用公文应注明发表时间机关标题和文号。
六、用词要准确规范。使用用简称时,应先用全程加以说明。不写不规范的字。
七、合理使用文种,请示问题坚持“一文一事”制度,避免一文数事和在报告中夹杂请示事项。与此同时,起草公文要求征求有关职能部部门的意见,联合行文,要征求各联合机关的意见或联合机关共同起草。
9、涉外公文的审核重点:
一、是否确需行文。
二、内容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对外方针政策以及有关的法律法令,政策是否保持连续性,提法是否同一发布的有关文件相衔接。
三、提出的措施和方法是否符合实际切实可行。
四、内容涉及部门是否经过协调意见是否统一。
五、文字表述是否概念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语法规范。
六、是否符合规定的审批,会签手续。
七、文件格式是否符合要求,文种的选择是否恰当,秘密等级、缓急时限,发布范围等标注是否合理。
第七章各类常用涉外文书的体例
1、涉外条例:用于规定比较时起施行的调整涉外行政管路活动的法规性文件。
2、涉外规定:为解决或处理涉外行政管理方面某些问题作出的决定,作为处理解决问题的法则。他比涉外条例适用面要窄,内容更为具体和详细。
3、涉外实施细则:对涉外行政管理方面某项工作所做的详细而具体的规定。
4、涉外决议、用来下达经过会议讨论通过要求贯彻执行的涉外事项时使用的带有指挥性质的公文。
5、涉外会议纪要:用来通报涉外会议情况传达会议议定事项和主要精神,要求与会单位其下属机构共同遵守、执行。以指导涉外工作的带有指挥性质的公文。
6、涉外调查报告:根据调查对象和反映内容的不同,常见的外贸调研类文件有:国别(地区)调研、市场调研、商品调研、价格调研等。
7、涉外简报根据反映内容分为情况简报和会议简报两种。
8、涉外公告:用来向国内外公司发布涉外方面事项的文书。
9、涉外通告:在一定范围内发布某种涉外事项,要求有关部门和人员知晓办理和遵守的文书。
第八章各类常用涉外文书(下01、涉外经济合同:我国的法人与外国的法人或自然人之间的,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规定当事人双方相互权利义务关系而订立的具有关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2、合同的核心部分,是经济合同的主要条款内容。
3、涉外协议:是我国政府政党团体及企事业单位与外国相应的组织或个人之间,就一定的问题通过谈判协商取得一致意见而订立的一种具有经济或其他关系的契约。
4、涉外意向书:也叫涉外草签。是指中外双方或多方就某一问题在进入实质性谈判之前进行初步接触后所形成的带有原则性方向性意见的文件。
5、涉外仲裁调解书:至涉外仲裁机关在处理对外经济贸易还是纠纷案件的过程中,经过调解达成和解协议后,按双方当事人协议制作的结案文书。
6、涉外仲裁裁决书:至我国对外经济仲裁机关通过仲裁审理程序,进行裁决结案时所制作的文书。
7、涉外致辞:只在涉外事务活动中,出于迎来送往礼仪的需要发表的讲话稿,如欢迎词、欢送词、告别词、祝酒词等。
第九章涉外信息工作
1、信息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一、信息是企业制定计划与决策的依据。(对外经
营三要素:商品信息、商品生产、商品推销)
二、信息是企业对日常业务活动进行有效控制的基础。
三、信息是企业实现出口商品战略转移的手段。
2、世界商品市场信息包括那些?
一、出口商品信息。
二、商品价格信息。
三、国外顾客消费需求信息。
四、国外市场竞争情况。
五、国外市场经营效果情况。
3、社会文化环境方面资料包括:
一、物质文化水平。
二、风俗习惯。
三、教育水平。
四、宗教。
五、价值观念。
4、客户信用情况三要素(即3c品格、能力、资本)经营作风、经营销售和经营能力、资本。
5、涉外经济信息的搜集方法:
一、委托现有信息业或代理结构,获取继续的某方面信息。
二、订阅国内外主要电讯和有关的报刊资料。
三、通过各种种业务活动,有目的的搜集第一手“活”资料。
四、在国外建立推销网络的同时,组建信息网络。
五、随同组织出国考察,进行实地调查。
六、充分利用驻外机构的渠道,广泛了解市场经济信息。
6、涉外信息搜集处理的基本原则:
一、突出信息的适用性。
二、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三、注重信息的实效性。
四、保持信息的系统性。
五、注意信息的全面性。
第十章涉外会议组织工作
1、会见就其内容来说,有礼节性的,政治性的和事务性的,或兼而有之。
2、会谈:是指双方或多方就某些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问题。以及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也可以市值洽谈公务,或就具体业务进行谈判。会谈,一般来说内容较为正式,政治性或专业性较强。
3、合影时,一般主人居中,按礼宾次序,以主人右手为上,主客双方间隔排列。
4、涉外经济谈判计划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一、谈判的主体。
二、谈判的日程。
三、谈判人员和地点。
5、谈判结束后,应做好依稀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谈判结束,回到单位,马上要准备执行合同的事宜。
二、总结谈判中的经验教训,包括检查我方谈判目标的实现。谈判目表分为高、中、低等。
三、检查我方谈判方案的实施是否按照原方案进行,方案中存在哪些不妥之处。
四、回顾与总结谈判组的情况,包括谈判组内职权、职责的规定,谈判气愤的维持,谈判人员训练的状况,与后勤人员合作的情况等。
五、归纳谈判对手的情况,包括谈判风格、工作效率、在谈判是最关心的问题和意向。
第十一章涉外事务工
1、接待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一、弄清来宾的基本情况。
二、拟定接待方案。
三、做好必要的资料准备。
四、预定住房车辆游船以及有关事务。
五、即时通上级有关部门保持联络。
2、我国的护照分为外交护照、公务护照、普通护照。
3、黄皮书即预防接种书。
4、入境手续包括:
一、边防检查。
二、海关检查。
三、安全检查。
四、检疫。
五、乘飞机。
5、介绍里也有先后之分,应把身份低的、年纪轻的介绍给身份高的、年纪大的,把男子介
绍给女子。
6、礼宾次序的排列:
一、按身份与职位的高低。
二、按字母顺序。
三、按通知代表团组成的日期先后排列。
第十二章涉外保密工作
1、涉外保密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涉外保密工作是国家保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涉
外保密工作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三、涉外保密工作是一个国家政局稳定的重要条件。
四、涉外保密工作是经济发展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手段。
五、涉外保密工作仍是我们对敌斗争的一条重要战线。
2、我国新时期涉外密保工作的特点:
一、保密的范围和内容趋于扩大。
二、泄密渠道日益
增多。
三、窃密手段日新月异。
四、窃密活动十分猖狂。
3、泄密渠道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机密文件和资料的泄密、二、宣传报道中的失泄密。
三、科学技术的泄密。
四、对外贸易泄密。
五、通讯联络的泄密。
六、出卖国家秘密。
4、“突出重点,积极防范”是涉外保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针。
5、“坚持内外有别,即便利工作,又确保秘密。”是涉外保密工作的原则。
6、“确保党和国家的核心秘密,有领导又控制的放宽非核心的限制”是涉外保密的一项重
要政策。
7、“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涉外保密工作的出发点。
8、涉外保密工作的重点:
一、新的科学技术。
二、对外经济贸易工作。
第十三章涉外秘书工作的办公自动化
1、涉外秘书工作实现办公自动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一、提高办公效率。
二、提高管理水平。
三、节省办公费用。
第五篇:涉外应急
第二钻井工程分公司
涉外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概述
1.1 目的为提高分公司海外项目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整体应急反应能力,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及时、有序地采取应急措施,有效地保护企业、员工及当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把事件损失降低至最小程度,特制定本预案。
1.2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分公司海外项目对重大突发性事件的应急管理。重大突发事件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1.导致重大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交通、爆炸、火灾和工业生产等安全事故;
2.战争、恐怖袭击、绑架、民族冲突、大型罢工、抢劫、盗窃、勒索和恐吓等社会事件;
3.重大传染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等严重影响员工健康的卫生管理事故;
4.地震、台风、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5.有毒有害物质严重泄漏、严重溢油等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
6.因急性或长期慢性疾病导致猝死事件;
7.其它不可抗拒的重大人身和财产受到伤害及损失事件。
1.3 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突发特别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涉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4原则
1.4.1遵循“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方针。一旦发生事故,坚持把人身安全和伤员的救治放在第一位,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预防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1并尽最大努力防止或减少企业和个人的财产损失,最大限度地控制或降低对分公司生产的不利影响;
1.4.2坚持“就近救助”的工作原则,充分利用当地政府等各种应急救援力量,及时、正确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
1.4.3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工作原则。事发钻井队、所在项目部、分公司要发挥优势,集中力量,科学、有序、高效地处置突发事件,努力将其损失降至最小程度。
2组织机构和职责
2.1 组织机构
2.1.1分公司成立涉外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海外各钻井队成立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小组。各应急工作小组组长由其第一负责人担任,副组长由其HSE监督担任。
2.1.2应急领导小组应指定专人负责涉外重大突发事件信息管理,市场经营部负责提供重大突发事件的基本情况。
2.1.3分公司涉外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由以下人员组成:
组长:翟仲成副组长:杨贵盛马玉鹏
成员:王增顺李保海谷世军李军成李德国申法忠
小组成员外出期间,由其授权人履行职责。
2.2职责
2.2.1各级应急领导小组的职责:
(1)审定涉外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各有关部门和人员职责;配置应急资源;
(2)批准启动和终止应急预案;
(3)负责涉外突发事件应急方面的重大问题决策、指挥、协调管理;
(4)负责向上一级涉外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和有关部门报告;
(5)负责审批下一级的涉外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对上级和本组织应急预案的宣贯工作;
(6)组织善后处理。
2.2.2分公司涉外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成员的职责:
(1)组长、副组长在接到总协调员的报告后,立即商议或直接发出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启动令,指挥、协调、调用应急救援资源,集中力量组织救援工作;
(2)市场经营部负责编制和修订分公司涉外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负责接收海外钻井队上报的突发事件信息,并立即向组长、副组长报告;负责将各项应急指令传递给相关部门和人员;
(3)质量安全环保部负责事故调查,及时汇报事件的发生原因、发展过程、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责任认定、改进措施等详细情况;
(4)人事劳资部负责建立涉外突发重大事故应急救援处置的专业技术专家库和医疗抢救专家信息库,确保救治需要时,联系国内医疗机构,安排伤病者及时得到救治;负责组织应急培训和演练;负责伤亡员工的善后处理和家属抚恤(党群工作部配合)等工作;
(5)设备管理部和物资管理中心负责涉外突发重大事件设备、物资供应;
(6)工程技术部负责涉外突发重大事件的专业技术支持。
(7)生产协调部负责协助市场经营部接收海外钻井队上报的突发事件信息,并立即向组长、副组长报告;负责将各项应急指令传递给相关部门和人员;
各部门要认真履行应急职责,确保紧急情况下,应急救援工作迅速、有序、有效,对失职人员严格责任追究。
3应急程序内容
3.1涉外突发事件的分级管理
3.1.1按照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后果大小,将突发事件分为A、B、C三个级别。
A级:
(1)发生人员死亡的各类事件或事故;
(2)发生人员遭绑架的事件;
(3)所属单位的生产、生活区发生战争、民族冲突事件;
(4)发生10人以上感染严重传染病或本单位发生3人以上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中毒人员需要转移到他国救治的卫生管理事故;
(5)发生一次经济损失超过200万元的各类事故和事件。
B级:
(1)发生人员重伤、或3人(含3人)以上轻伤的各类事故和事件;
(2)发生地震、台风、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事件,影响正常生产活动但暂时未造成人员伤亡的;
(3)所在地发生重大传染性疾病,需要转移到他国救治的卫生管理事故;
(4)发生人员遭抢劫、恐怖威胁事件;
(5)发生一次经济损失在50万元至200万元的各类事故和事件。
C级:
(1)发生3人以下轻伤的各类事故和事件;
(2)发生地震、台风、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事件,暂时未影响本单位正常生产的;
(3)本单位发生轻微食物、职业中毒事件或所在地发生一般传染性疾病;
(4)发生一次经济损失在50万元以下的各类事故和事件。
3.1.2突发事件分级报告
(1)A级突发事件发生后,钻井队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按应急预案的要求采取相应救治或控制措施,全力控制事态发展;立即向分公司涉外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汇报,特殊情况可直接报长城公司项目部;
(2)B级突发事件发生后,钻井队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按应急预案的要求采取相应救治或控制措施,全力控制事态发展;在1小时内报分公司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特殊情况可直接报长城公司项目部;
(3)C级突发事件由各钻井队的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处理,并在24小时内将有
关资料报分公司市场经营部和质量安全环保部。
3.2应急信息的收集、分析和预警
3.2.1分公司各级应急领导小组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记录、整理钻井队所在地的突发事件信息。
3.2.2分公司涉外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在收到涉外重大突发事件或事故险情的信息后,应立即通过电话、传真或电子邮件等形式,报告工程公司应急办公室。报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事故或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
(2)事故或事件的简要经过、伤亡人数、经济损失初步估计;
(3)发生原因初步判断;
(4)目前采取的措施和控制情况;
(5)事故或事件报告单位、报告人。
3.2.3分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判断,将有关预警信息上报分公司涉外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必要时报工程公司。
3.2.4分公司市场经营部按照涉外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的指令,立即通知有关单位和部门,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3.3应急预案的启动
3.3.1各级应急预案的启动令,由各级应急领导小组组长下达。
3.3.2 市场经营部收到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后,立即向涉外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报告。经领导小组组长批准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通知小组全体成员和有关人员进入应急状态。
3.3.3A级涉外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分公司涉外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应在1小时内向工程公司应急办公室汇报。
3.3.4分公司各级应急领导小组根据应急工作的需要及事态发展情况,决定应急行动方案,该方案包括但不限于:
(1)委派应急指挥协调人员或专家赶赴现场;
(2)现场风险规避和自救措施;
(3)人员疏散和撤离途径;
(4)医疗救护原则;
(5)人员安置方式。
3.4应急信息披露
3.4.1突发事件的信息披露,应严格执行集团公司、工程公司有关信息管理规定。
3.4.2市场经营部负责事故或事件信息的传递工作,其他部门或人员不得擅自对外披露、传播、扩散相关信息。
3.5应急预案终止
3.5.1各级应急预案的终止令,由各级涉外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组长下达。
3.5.2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根据突发事件的控制和发展情况,提出终止应急预案的建议,经领导小组组长批准后,终止应急预案。
3.5.3A级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终止后,应急领导小组在30分钟内向工程公司应急办公室汇报。
3.6善后处理
3.6.1应急预案终止后,由分公司涉外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市场经营部、质量安全环保部、人事劳资部和有关部门,按规定组织事故调查、伤残鉴定、人员安置、人身意外保险、抚慰抚恤等善后处理工作。
3.6.2各级专业管理部门负责评价突发事件对分公司生产和业务的影响,并帮助事发单位尽快恢复正常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