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庆60年征文:水利60年发展成就与未来展望
**地处华东腹地,长江、淮河横跨省境,将全省分为皖南、江淮之间和淮北三大区域。沿江和沿淮支流、湖泊众多,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同时,**省是中纬度过渡带、南北方过渡带、海陆过渡带叠加地区,降雨南多北少,时空分布不均。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发展水利事业在**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新中国建立前**水
利情况
近代至新中国成立前,水利工程废多兴少,水利事业步履艰难。淮河流域水系紊乱,河道淤塞,长江和淮河堤防低矮单薄,丘陵和山区灌溉依赖塘坝,平原和圩区没有排涝设施。
淮河流域:1938年,国民党军队扒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滔滔黄水漫流南下入淮达9年之久,极大地破坏了淮河流域原有水系,使得原有水利工程几乎全部失去了效能。长江流域:1931年长江大水后,**实施近代以来大规模的堤防工程,培修两岸堤防总长达639公里。此后因战争、洪水等原因,建成后的水利设施和涵闸工程陆续遭到破坏,效益衰减。
工程经费筹集困难。新中国成立前,每次大灾后多采取募捐的办法筹措资金,举办工赈。虽有工程计划和实施步骤,但实施很少,或因经费、战事而中途停止。工程也因管理松弛、质量低劣而难以发挥设计效益。
水利职能逐步萎缩。民国初期,省财政厅内设水利局,后因经费原因而裁撤。其后省建设厅内设水利工程处,6年后撤销,由建设厅建设科办理。期间颁布的一些水法规、条约、办法,因缺少具有权威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组织实施而成为一纸空文。
二、新中国60年**水利发展轨迹
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建设成效显著。全省累计建成各类堤防总长2万公里;水库4836座,其中大型12座、中型100座;已建水闸1.09万座,其中蚌埠闸和临淮岗工程为淮河干流控制性枢纽工程;万亩以上灌区397处,有效灌溉面积2209万亩,其中淠史杭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197万亩,为全国3个特大型灌区之一;固定机电排灌站1.63万处,装机容量159.8万千瓦。全省初步建立了防洪排涝工程体系、灌溉工程体系和防汛抗旱指挥非工程体系。水利工程发挥了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渔业、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第一阶段:大规模治淮时期(1950-1957年)
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同年,皖北行署和皖北军区联合发布了《治淮动员令》。1951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实施山区修水库、沿淮修筑淮北大堤和主要支流堤防以及涵闸工程建设,初步形成**淮北平原以及津浦铁路的防洪屏障;进行西淝河等支流疏浚工程以及芡河等截源改道、调整水系工程;兴建城西湖等4处湖泊洼地蓄洪工程,开辟18处行洪区;实施五河以下淮河干流和支流漴潼河水系的内外水分流工程;建成佛子岭、梅山、响洪甸和磨子潭4座大型山谷水库。初步形成了蓄泄兼筹的淮河中游防洪工程体系。同期,对长江**段也开展了治理。对年久失修的无为大堤、同马大堤等沿江堤防进行堵口复堤和加高培厚。建成董铺、官沟等大中型水库和299座小水库;新建、扩建柏山渠、响水坝、佟公坝、七门堰等中型引水灌区以及众多塘坝等小型灌溉工程。在这期间建成的骨干工程,比较严格地执行国家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实践提高了规划、设计和施工的水平,发挥了较好的工程效益。
第二阶段:艰难曲折的前期发展时期(1958-1977年)
从1958年“大跃进”开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水利建设在排除干扰中前进,建设了一批效益显著的大型水利工程。1958年开工兴建的淠史杭灌区,形成了全国最大规模的“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灌溉面积达53.3万平方公里。1966-1970年实施新汴河工程,被誉为豫、皖、苏三省团结治水的典范。建设龙河口、花凉亭、陈村、黄栗树和沙河集5座大型水库。1969年实施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1971年起治淮形成新的高潮,先后开工建设茨淮新河、怀洪新河等工程。建成中型水库70座,小型水库3738座,续建中型水库24座。机电排灌站也迅速发展。
但是,受政治和经济形势影响,也出现了短暂失误,走过曲折的道路。一些地方缺少科学规划,工程摊子铺得过大,其后果是工程质量差,留下了后遗症。如1958-1960年实施的淮北河网化工程,因违背自然规律,以半途而废而告终。
第三阶段:蓬勃发展的新时期(1978年以后)
1978~1990年,全省水利建设清理在建项目,停缓建一批工程,调整投资方向,加强工程管理,开展综合经营。在淮河治理中,重视行蓄洪区建设,重点解决群众生活问题,把治水与致富结合起来。在长江治理中,1978年开始
第二篇:水利系统建国60周年发展成就与未来展望
安徽地处华东腹地,长江、淮河横跨省境,将全省分为皖南、江淮之间和淮北三大区域。沿江和沿淮支流、湖泊众多,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同时,安徽省是中纬度过渡带、南北方过渡带、海陆过渡带叠加地区,降雨南多北少,时空分布不均。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发展水利事业在安徽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新中国建立前
安徽水利情况
近代至新中国成立前,水利工程废多兴少,水利事业步履艰难。淮河流域水系紊乱,河道淤塞,长江和淮河堤防低矮单薄,丘陵和山区灌溉依赖塘坝,平原和圩区没有排涝设施。
淮河流域:1938年,国民党军队扒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滔滔黄水漫流南下入淮达9年之久,极大地破坏了淮河流域原有水系,使得原有水利工程几乎全部失去了效能。长江流域:1931年长江大水后,安徽实施近代以来大规模的堤防工程,培修两岸堤防总长达639公里。此后因战争、洪水等原因,建成后的水利设施和涵闸工程陆续遭到破坏,效益衰减。
工程经费筹集困难。新中国成立前,每次大灾后多采取募捐的办法筹措资金,举办工赈。虽有工程计划和实施步骤,但实施很少,或因经费、战事而中途停止。工程也因管理松弛、质量低劣而难以发挥设计效益。
水利职能逐步萎缩。民国初期,省财政厅内设水利局,后因经费原因而裁撤。其后省建设厅内设水利工程处,6年后撤销,由建设厅建设科办理。期间颁布的一些水法规、条约、办法,因缺少具有权威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组织实施而成为一纸空文。
二、新中国60年安徽水利发展轨迹
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水利建设成效显著。全省累计建成各类堤防总长2万公里;水库4836座,其中大型12座、中型100座;已建水闸1.09万座,其中蚌埠闸和临淮岗工程为淮河干流控制性枢纽工程;万亩以上灌区397处,有效灌溉面积2209万亩,其中淠史杭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197万亩,为全国3个特大型灌区之一;固定机电排灌站1.63万处,装机容量159.8万千瓦。全省初步建立了防洪排涝工程体系、灌溉工程体系和防汛抗旱指挥非工程体系。水利工程发挥了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渔业、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第一阶段:大规模治淮时期(1950-1957年)
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同年,皖北行署和皖北军区联合发布了《治淮动员令》。1951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安徽实施山区修水库、沿淮修筑淮北大堤和主要支流堤防以及涵闸工程建设,初步形成安徽淮北平原以及津浦铁路的防洪屏障;进行西淝河等支流疏浚工程以及芡河等截源改道、调整水系工程;兴建城西湖等4处湖泊洼地蓄洪工程,开辟18处行洪区;实施五河以下淮河干流和支流漴潼河水系的内外水分流工程;建成佛子岭、梅山、响洪甸和磨子潭4座大型山谷水库。初步形成了蓄泄兼筹的淮河中游防洪工程体系。同期,对长江安徽段也开展了治理。对年久失修的无为大堤、同马大堤等沿江堤防进行堵口复堤和加高培厚。建成董铺、官沟等大中型水库和299座小水库;新建、扩建柏山渠、响水坝、佟公坝、七门堰等中型引水灌区以及众多塘坝等小型灌溉工程。在这期间建成的骨干工程,比较严格地执行国家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实践提高了规划、设计和施工的水平,发挥了较好的工程效益。
第二阶段:艰难曲折的前期发展时期(1958-1977年)
从1958年“大跃进”开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安徽水利建设在排除干扰中前进,建设了一批效益显著的大型水利工程。1958年开工兴建的淠史杭灌区,形成了全国最大规模的“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灌溉面积达53.3万平方公里。1966-1970年实施新汴河工程,被誉为豫、皖、苏三省团结治水的典范。建设龙河口、花凉亭、陈村、黄栗树和沙河集5座大型水库。1969年实施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1971年起治淮形成新的高潮,先后开工建设茨淮新河、怀洪新河等工程。建成中型水库70座,小型水库3738座,续建中型水库24座。机电排灌站也迅速发展。
但是,受政治和经济形势影响,也出现了短暂失误,走过曲折的道路。一些地方缺少科学规划,工程摊子铺得过大,其后果是工程质量差,留下了后遗症。如1958-1960年实施的淮北河网化工程,因违背自然规律,以半途而废而告终。
第三阶段:蓬勃发展的新时期(1978年以后)
1978~1990年,全省水利建设清理在建项目,停缓建一批工程,调整投资方向,加强工程管理,开展综合经营。在淮河治理中,重视行蓄洪区建设,重点解决群众生活问题,把治水与致富结合起来。在长江治理中,1978年
开始建设凤凰颈引江抽水站、女山湖引淮灌溉等大型工程。1985年,从世界银行引进外资开展淠史杭灌区续建配套和巢湖治理,大大提高了淠史杭灌区的灌溉供水效益,兴建了凤凰颈排灌站,整治牛屯河、西河,改变巢湖流域防汛抗旱面貌。
1991~1997年,1991年江淮大地遭遇特大水灾,国务院召开治淮治太会议,确定兴建19项治淮骨
干工程,涉及安徽省14项。全省迅速掀起了以治淮为中心的大规模水利建设高潮。进行淮干整治工程,续建怀洪新河工程,开展包浍河初步治理工程、黑茨河初步治理工程、淮干行蓄洪区安全建设、湖洼及支流治理、高邮湖大堤加固等工程。
1998年以来,特大自然灾害连续考验了安徽水利工作。1998年,长江发生仅次于1954年以来流域性大洪水,2003年、2007年淮河两次发生特大洪水。在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下,安徽全面完成1000公里长江干堤除险加固,完成土方量相当于历朝历代修堤土方量的总和。建成以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为代表的治淮14项骨干工程,完成治淮投资超过200亿元。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面启动病险水库加固建设,相继被列入全省民生工程加快实施。
这一阶段,全省水利系统抓住国家加大水利投入的机遇,从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修复水毁水利工程入手,多渠道、多层次落实水利建设资金,水利建设和改革实现了重大跨越。实施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水利建设,完成以长江干堤加固、治淮骨干工程为代表的基础性、控制性工程,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三、60年安徽水利发展成就与经验总结
60年来,伴随着新中国不断成长的历程,安徽水利工作战胜了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治水思路发生了深刻变化。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水利建设大规模展开,水利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水利改革深入推进,水利发展能力日益增加。
60年来,水利的地位不断提升。对水利的定位,经历了从“农业的命脉”到“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再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这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社会对水利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入,水利逐渐被摆上了优先发展的位置,兴修水利、根治水患已经成为全省上下的广泛共识。总结60年水利工作发展的经验,主要有:
(一)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治水思路
尊重自然规律和洪水规律,在水利工程规划和建设中,在防洪抗旱调度中,既防止水对人类的侵害,又要防止人对水、对自然的侵害,实现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和谐相处。1975年8月,淮河流域发生大洪水,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垮坝,包括安徽在内的1110万人民群众饱受灾害之苦。而2007年,淮河流域发生1954年以来又一次大洪水,随着治淮骨干工程的建成,应急管理能力的加强,科技手段的运用,抗洪过程呈现出从容应对、有序推进的新特点。在防汛抗洪调度中,多种手段联合运用,给洪水以出路,实现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引导的重大转变,改变了单纯依靠“人海战术”的传统抗洪方式,确保了数百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发展方向
水利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必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水利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成果,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和支持水利工作的积极性。2001年—2004年,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解决了212万人饮用水困难;2005年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截至2008年底,已解决67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被群众誉为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1998年以来,实施大规模水库除险加固,对龙河口等大型水库实施除险加固,不断完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在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义务工和积累工后,实行“一事一议”,坚持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三)必须坚持扩大投入、多元发展的投入机制
水利工作具有典型的公益性。60年来,水利行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变。通过积极探索水利投入的新体制,从过去依靠农民筹劳筹资建设水利,到逐步建立起政府投入为主、市场化融资、受益农民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投入体制。1985年,安徽引进世界银行贷款,实施淠史杭灌溉工程一巢湖治理项目,是国内首次引进世行贷款进行水利建设,被誉为“改革的产物,开放的结果”。1992年,省政府颁布《关于征收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的决定》,在全国率先开征地方水利建设基金。1997年又提标扩面,由每年1亿元增加到3亿多元,为重点水利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2003年以来,先后对治淮、农村饮水安全、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工程,制定了配套投资政策,通过省财政、水利建设基金、向金融机构贷款等形式筹措资金,初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资体系。
(四)必须坚持实践探索、改革创新的发展思路
60年来,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水利工作必须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深化各项水利改革,破除制约发展的各种障碍,促进水利建设和管理。在水管体制改革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普遍存在维修养护经费难以落实、工程老化失修、人员超编严重等问题。通过改革,全省初步建立了公益性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的政府保障制度。截至2009年2月,全省定性纯公益性水管单位281个、准公益性单位286个,落实人员经费和维修养护经费8.9亿元。改革达到了理顺管理体制,增加管理经费,稳定职工队伍,提高工程管理养护水平的目的,开创了水利工程管理的新局面。省直管的长江、淮河河道管理体制改革后,改变了原来条块结合体制,解决了管理责任不明、人员过度膨胀、内部管理粗放等问题。大别山区四座大型水库从电力部门整体移交给水利部门管理,解决了防洪、灌溉与发电调度的矛盾。
(五)必须建立依法治水、规范管理的保障机制
将水利工作方针以及可持续发展水利思路制度化,将行之有效的水利工作实践用法律形式予以规范,建立完善水法规体系,为水利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从1977年到1988年《水法》颁布实施前,我省制定水利规章、规范性文件10余件,对全省水利事业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也为以后水法规体系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1992年10月颁布实施的《安徽省实施<水法>办法》,是我省依据1988年《水法》制定的第一部管理水事活动的地方性水法规,为全省水法规体系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此后,省委、省人大、省政府还先后制定出台了《安徽省实施<防洪法>办法》、《安徽省抗旱条例》、《安徽省水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安徽省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地方性水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80余件。在此基础上,各市县制定配套的规范性文件800余件,内容基本覆盖了水利建设、管理和改革的各个方面。初步形成了与国家水法规相配套,符合安徽实际,较为完备的水法规体系,把各项水事活动纳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
四、当前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
面对新形势,立足新起点,履行新使命,我省水利工作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加强“三农”工作为水利工作带来新机遇。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到中央1号文件,从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到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都明确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为加快水利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2008年5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和改革的意见》,水利迎来了历史性大发展的新机遇。
国家宏观政策助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下半年,党中央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务院出台了拉动内需的措施,为集中力量办大事,开展新一轮大规模水利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统筹区域发展拓展了水利发展的空间。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重要政策,推动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实施省会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沿淮城市群建设,启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基本形成。水利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区域统筹和协调发展步伐,必将有力推动重点地区水利建设。
行业多年积淀夯实了水利发展的基础。成功战胜淮河洪水,超额完成近期治淮骨干工程建设任务,赢得了社会的充分肯定,“江河不安、安徽难安;水利不兴、安徽难兴”,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经过近年来大规模水利建设,积淀了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基础,积累了成功经验,锻炼了高素质队伍,为水利发展提供了基本支撑。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安徽省水利事业处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加快转变的关键阶段,呈现出一些阶段性重要特征。
一是水资源管理不完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匹配。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较滞后。淮河洪水出路问题,特别是因洪致涝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长江崩岸呈加剧趋势。淮北地区缺少骨干性水源工程和跨区域调水工程。中小河流和中小水库防洪标准偏低。三是涉水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依法治水、依法行政还缺乏完善的法制保障,水事纠纷处置和水行政执法困难。四是水利投入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水利投资渠道单一,建设主要依靠中央和省级财政,市县财政大多无正常水利投入。农村水利投入缺口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五是基层水利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部分基层水管机构萎缩,管理职能弱化。
五、新时期安徽水利发展展望
立足新的起点,安徽水利迈入了厚积薄发、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总体目标:继续实施治淮工程,开展沿淮洼地治理、行蓄洪区调整改造、一般堤防加固等治淮“新三项”工程建设,建成较为完善的流域防洪排涝减灾体系。加强长江干流重点河段和主要支流治理,5年内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年内全面完成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基本建立城市应急水源保障体系,力争开工建设引江济巢工程。继续实施淠史杭、驷马山等灌区续建配套和大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深入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到2012年,我省长江、淮河干流能安全防御1954年型洪水,主要支流防洪标准可达20年一遇,沿淮重点洼地除涝标准达到5~10年一遇。
围绕这一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加快建设工程水利。加快重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淮河洼地治理、行蓄洪区调整改造、一般堤防加固等治淮新三项工程建设,努力解决淮河洪水出路问题,建成较为完善的流域防洪排涝减灾体系。加强长江干流重点河段和主要支流治理,实施安庆、铜陵等段干流河道整治及水阳江、青弋江、滁河等主要支流治理工程。继续实施沿江排涝泵站建设。加快骨干泵站技改。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
第二,积极推进资源水利。以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优化配置为核心,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统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在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基础上,制定水量分配方案,明确各行业、部门、单位的用水总量指标,初步建立初始水权分配制度。二是着力解决沿淮和淮北地区严重缺水问题。力争尽早实施引江济巢、引江济淮、淮水北调等水资源配置骨干工程,改善沿淮、沿巢湖的水生态环境。三是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总结淮北、合肥试点工作经验,逐步在全省推开节水型社会建设。
第三,倾心构筑民生水利。省市县三级分级实施民生水利工程,解决好关系群众生命安全、生活保障、人居环境等方面的涉水问题,使更多的群众水利发展与改革成果。一是全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二是大力实施水库除险加固。三是全面开展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深入开展灌区末级渠系改造试点建设。加大灌区改革力度。因地制宜发展高效节水工程。四是坚持不懈地开展水利血防工作。结合工程建设和灌区改造,实施水阳江等9条河流和花凉亭、青弋江等大中型灌区水利血防工作。
第四,同步打造生态水利。着力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环境,确保水生态安全,构建高质量的水生态环境体系。一是推动水土保持工作从重点治理向预防保护、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转变。加快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二是大力发展山区农村小水电,推进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三是持续开展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整治,逐步建立和完善水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重点实施农村中小河流、淮北地区大中沟、沿江圩区沟港的清淤治理,修复河道水净化生态系统。四是开展农村村庄沟渠与排水系统建设和整治。继续实施淮河行蓄洪区、淮河及主要支流滩地移民迁建工程。五是加快平原洼地综合治理,恢复和保护湿地。
60年来,安徽水利的辉煌成就,既凝聚了几代水利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也为未来安徽水利的美好前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新思路,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不断谱写安徽水利改革与发展的新篇章,为加快安徽崛起作出新的贡献。
第三篇:水利局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水利60年发展成就与未来展望
**地处华东腹地,长江、淮河横跨省境,将全省分为皖南、江淮之间和淮北三大区域。沿江和沿淮支流、湖泊众多,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同时,**省是中纬度过渡带、南北方过渡带、海陆过渡带叠加地区,降雨南多北少,时空分布不均。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发展水利事业在**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新中国建立前**水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利情况
近代至新中国成立前,水利工程废多兴少,水利事业步履艰难。淮河流域水系紊乱,河道淤塞,长江和淮河堤防低矮单薄,丘陵和山区灌溉依赖塘坝,平原和圩区没有排涝设施。
淮河流域:1938年,国民党军队扒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滔滔黄水漫流南下入淮达9年之久,极大地破坏了淮河流域原有水系,使得原有水利工程几乎全部失去了效能。长江流域:1931年长江大水后,**实施近代以来大规模的堤防工程,培修两岸堤防总长达639公里。此后因战争、洪水等原因,建成后的水利设施和涵闸工程陆续遭到破坏,效益衰减。
工程经费筹集困难。新中国成立前,每次大灾后多采取募捐的办法筹措资金,举办工赈。虽有工程计划和实施步骤,但实施很少,或因经费、战事而中途停止。工程也因管理松弛、质量低劣而难以发挥设计效益。
水利职能逐步萎缩。民国初期,省财政厅内设水利局,后因经费原因而裁撤。其后省建设厅内设水利工程处,6年后撤销,由建设厅建设科办理。期间颁布的一些水法规、条约、办法,因缺少具有权威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组织实施而成为一纸空文。
二、新中国60年**水利发展轨迹
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建设成效显著。全省累计建成各类堤防总长2万公里;水库4836座,其中大型12座、中型100座;已建水闸1.09万座,其中蚌埠闸和临淮岗工程为淮河干流控制性枢纽工程;万亩以上灌区397处,有效灌溉面积2209万亩,其中淠史杭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197万亩,为全国3个特大型灌区之一;固定机电排灌站1.63万处,装机容量159.8万千瓦。全省初步建立了防洪排涝工程体系、灌溉工程体系和防汛抗旱指挥非工程体系。水利工程发挥了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渔业、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第一阶段:大规模治淮时期(1950-1957年)
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同年,皖北行署和皖北军区联合发布了《治淮动员令》。1951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实施山区修水库、沿淮修筑淮北大堤和主要支流堤防以及涵闸工程建设,初步形成**淮北平原以及津浦铁路的防洪屏障;进行西淝河等支流疏浚工程以及芡河等截源改道、调整水系工程;兴建城西湖等4处湖泊洼地蓄洪工程,开辟18处行洪区;实施五河以下淮河干流和支流漴潼河水系的内外水分流工程;建成佛子岭、梅山、响洪甸和磨子潭4座大型山谷水库。初步形成了蓄泄兼筹的淮河中游防洪工程体系。同期,对长江**段也开展了治理。对年久失修的无为大堤、同马大堤等沿江堤防进行堵口复堤和加高培厚。建成董铺、官沟等大中型水库和299座小水库;新建、扩建柏山渠、响水坝、佟公坝、七门堰等中型引水灌区以及众多塘坝等小型灌溉工程。在这期间建成的骨干工程,比较严格地执行国家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实践提高了规划、设计和施工的水平,发挥了较好的工程效益。
第二阶段:艰难曲折的前期发展时期(1958-1977年)
从1958年“大跃进”开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水利建设在排除干扰中前进,建设了一批效益显著的大型水利工程。1958年开工兴建的淠史杭灌区,形成了全国最大规模的“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灌溉面积达53.3万平方公里。1966-1970年实施新汴河工程,被誉为豫、皖、苏三省团结治水的典范。建设龙河口、花凉亭、陈村、黄栗树和沙河集5座大型水库。1969年实施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1971年起治淮形成新的高潮,先后开工建设茨淮新河、怀洪新河等工程。建成中型水库70座,小型水库3738座,续建中型水库24座。机电排灌站也迅速发展。
但是,受政治和经济形势影响,也出现了短暂失误,走过曲折的道路。一些地方缺少科学规划,工程摊子铺得过大,其后果是工程质量差,留下了后遗症。如1958-1960年实施的淮北河网化工程,因违背自然规律,以半途而废而告终。
第三阶段:蓬勃发展的新时期(1978年以后)
1978~1990年,全省水利建设清理在建项目,停缓建一批工程,调整投资方向,加强工程管理,开展综合经营。在淮河治理中,重视行蓄洪区建设,重点解决群众生活问题,把治水与致富结合起来。在长江治理中,1978年开始
剑鼎 斗医 龙符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建设凤凰颈引江抽水站、女山湖引淮灌溉等大型工程。1985年,从世界银行引进外资开展淠史杭灌区续建配套和巢湖治理,大大提高了淠史杭灌区的灌溉供水效益,兴建了凤凰颈排灌站,整治牛屯河、西河,改变巢湖流域防汛抗旱面貌。
1991~1997年,1991年江淮大地遭遇特大水灾,国务院召开治淮治太会议,确定兴建19项治淮骨干工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程,涉及**省14项。全省迅速掀起了以治淮为中心的大规模水利建设高潮。进行淮干整治工程,续建怀洪新河工程,开展包浍河初步治理工程、黑茨河初步治理工程、淮干行蓄洪区安全建设、湖洼及支流治理、高邮湖大堤加固等工程。
1998年以来,特大自然灾害连续考验了**水利工作。1998年,长江发生仅次于1954年以来流域性大洪水,2003年、2007年淮河两次发生特大洪水。在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下,**全面完成1000公里长江干堤除险加固,完成土方量相当于历朝历代修堤土方量的总和。建成以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为代表的治淮14项骨干工程,完成治淮投资超过200亿元。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面启动病险水库加固建设,相继被列入全省民生工程加快实施。
这一阶段,全省水利系统抓住国家加大水利投入的机遇,从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修复水毁水利工程入手,多渠道、多层次落实水利建设资金,水利建设和改革实现了重大跨越。实施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水利建设,完成以长江干堤加固、治淮骨干工程为代表的基础性、控制性工程,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三、60年**水利发展成就与经验总结
60年来,伴随着新中国不断成长的历程,**水利工作战胜了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治水思路发生了深刻变化。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水利建设大规模展开,水利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水利改革深入推进,水利发展能力日益增加。
60年来,水利的地位不断提升。对水利的定位,经历了从“农业的命脉”到“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再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这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社会对水利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入,水利逐渐被摆上了优先发展的位置,兴修水利、根治水患已经成为全省上下的广泛共识。总结60年水利工作发展的经验,主要有:
(一)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治水思路
尊重自然规律和洪水规律,在水利工程规划和建设中,在防洪抗旱调度中,既防止水对人类的侵害,又要防止人对水、对自然的侵害,实现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和谐相处。1975年8月,淮河流域发生大洪水,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垮坝,包括**在内的1110万人民群众饱受灾害之苦。而2007年,淮河流域发生1954年以来又一次大洪水,随着治淮骨干工程的建成,应急管理能力的加强,科技手段的运用,抗洪过程呈现出从容应对、有序推进的新特点。在防汛抗洪调度中,多种手段联合运用,给洪水以出路,实现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引导的重大转变,改变了单纯依靠“人海战术”的传统抗洪方式,确保了数百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发展方向
水利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必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水利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成果,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和支持水利工作的积极性。2001年—2004年,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解决了212万人饮用水困难;2005年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截至2008年底,已解决67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被群众誉为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1998年以来,实施大规模水库除险加固,对龙河口等大型水库实施除险加固,不断完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在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义务工和积累工后,实行“一事一议”,坚持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三)必须坚持扩大投入、多元发展的投入机制
水利工作具有典型的公益性。60年来,水利行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变。通过积极探索水利投入的新体制,从过去依靠农民筹劳筹资建设水利,到逐步建立起政府投入为主、市场化融资、受益农民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投入体制。1985年,**引进世界银行贷款,实施淠史杭灌溉工程一巢湖治理项目,是国内首次引进世行贷款进行水利建设,被誉为“改革的产物,开放的结果”。1992年,省政府颁布《关于征收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的决定》,在全国率先开征地方水利建设基金。1997年又提标扩面,由每年1亿元增加到3亿多元,为重点水利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2003年以来,先后对治淮、农村饮水安全、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工程,制定了配套投资政策,通过省财政、水利建设基金、向金融机构贷款等形式筹措资金,初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资体系。
(四)必须坚持实践探索、改革创新的发展思路
60年来,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水利工作必须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深化各项水利改革,破除制约发展的各种障碍,促进水利建设和管理。在水管体制改革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普遍存在维修养护经费难以落实、工程老化失修、人员超编严重等问题。通过改革,全省初步建立了公益性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的政府保障制度。截至2009年2月,全省定性纯公益性水管单位281个、准公益性单位286个,落实人员经费和维修养护经费8.9亿元。改革达到了理顺管理体制,增加管理经费,稳定职工队伍,提高工程管理养护水平的目的,开创了水利工程管理的新局面。省直管的长江、淮河河道管理体制改革后,改变了原来条块结合体制,解决了管理责任不明、人员过度膨胀、内部管理粗放等问题。大别山区四座大型水库从电力部门整体移交给水利部门管理,解决了防洪、灌溉与发电调度的矛盾。
(五)必须建立依法治水、规范管理的保障机制
将水利工作方针以及可持续发展水利思路制度化,将行之有效的水利工作实践用法律形式予以规范,建立完善水法规体系,为水利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从1977年到1988年《水法》颁布实施前,我省制定水利规章、规范性文件10余件,对全省水利事业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也为以后水法规体系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1992年10月颁布实施的《**省实施<水法>办法》,是我省依据1988年《水法》制定的第一部管理水事活动的地方性水法规,为全省水法规体系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此后,省委、省人大、省政府还先后制定出台了《**省实施<防洪法>办法》、《**省抗旱条例》、《**省水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省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地方性水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80余件。在此基础上,各市县制定配套的规范性文件800余件,内容基本覆盖了水利建设、管理和改革的各个方面。初步形成了与国家水法规相配套,符合**实际,较为完备的水法规体系,把各项水事活动纳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
四、当前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
面对新形势,立足新起点,履行新使命,我省水利工作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加强“三农”工作为水利工作带来新机遇。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到中央1号文件,从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到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都明确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为加快水利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2008年5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和改革的意见》,水利迎来了历史性大发展的新机遇。
国家宏观政策助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下半年,党中央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务院出台了拉动内需的措施,为集中力量办大事,开展新一轮大规模水利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统筹区域发展拓展了水利发展的空间。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重要政策,推动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实施省会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沿淮城市群建设,启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基本形成。水利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区域统筹和协调发展步伐,必将有力推动重点地区水利建设。
行业多年积淀夯实了水利发展的基础。成功战胜淮河洪水,超额完成近期治淮骨干工程建设任务,赢得了社会的充分肯定,“江河不安、**难安;水利不兴、**难兴”,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经过近年来大规模水利建设,积淀了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基础,积累了成功经验,锻炼了高素质队伍,为水利发展提供了基本支撑。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省水利事业处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加快转变的关键阶段,呈现出一些阶段性重要特征。
一是水资源管理不完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匹配。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较滞后。淮河洪水出路问题,特别是因洪致涝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长江崩岸呈加剧趋势。淮北地区缺少骨干性水源工程和跨区域调水工程。中小河流和中小水库防洪标准偏低。三是涉水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依法治水、依法行政还缺乏完善的法制保障,水事纠纷处置和水行政执法困难。四是水利投入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水利投资渠道单一,建设主要依靠中央和省级财政,市县财政大多无正常水利投入。农村水利投入缺口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五是基层水利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部分基层水管机构萎缩,管理职能弱化。
五、新时期**水利发展展望
立足新的起点,**水利迈入了厚积薄发、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总体目标:继续实施治淮工程,开展沿淮洼地治理、行蓄洪区调整改造、一般堤防加固等治淮“新三项”工程建设,建成较为完善的流域防洪排涝减灾体系。加强长江干流重点河段和主要支流治理,5年内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年内全面完成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基本建立城市应急水源保障体系,力争开工建设引江济巢工程。继续实施淠史杭、驷马山等灌区续建配套和大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深入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到2012年,我省长江、淮河干流能安全防御1954年型洪水,主要支流防洪标准可达20年一遇,沿淮重点洼地除涝标准达到5~10年一遇。
围绕这一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加快建设工程水利。加快重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淮河洼地治理、行蓄洪区调整改造、一般堤防加固等治淮新三项工程建设,努力解决淮河洪水出路问题,建成较为完善的流域防洪排涝减灾体系。加强长江干流重点河段和主要支流治理,实施安庆、铜陵等段干流河道整治及水阳江、青弋江、滁河等主要支流治理工程。继续实施沿江排涝泵站建设。加快骨干泵站技改。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
第二,积极推进资源水利。以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优化配置为核心,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统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在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基础上,制定水量分配方案,明确各行业、部门、单位的用水总量指标,初步建立初始水权分配制度。二是着力解决沿淮和淮北地区严重缺水问题。力争尽早实施引江济巢、引江济淮、淮水北调等水资源配置骨干工程,改善沿淮、沿巢湖的水生态环境。三是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总结淮北、合肥试点工作经验,逐步在全省推开节水型社会建设。
第三,倾心构筑民生水利。省市县三级分级实施民生水利工程,解决好关系群众生命安全、生活保障、人居环境等方面的涉水问题,使更多的群众水利发展与改革成果。一是全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二是大力实施水库除险加固。三是全面开展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深入开展灌区末级渠系改造试点建设。加大灌区改革力度。因地制宜发展高效节水工程。四是坚持不懈地开展水利血防工作。结合工程建设和灌区改造,实施水阳江等9条河流和花凉亭、青弋江等大中型灌区水利血防工作。
第四,同步打造生态水利。着力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环境,确保水生态安全,构建高质量的水生态环境体系。一是推动水土保持工作从重点治理向预防保护、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转变。加快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二是大力发展山区农村小水电,推进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三是持续开展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整治,逐步建立和完善水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重点实施农村中小河流、淮北地区大中沟、沿江圩区沟港的清淤治理,修复河道水净化生态系统。四是开展农村村庄沟渠与排水系统建设和整治。继续实施淮河行蓄洪区、淮河及主要支流滩地移民迁建工程。五是加快平原洼地综合治理,恢复和保护湿地。
60年来,**水利的辉煌成就,既凝聚了几代水利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也为未来**水利的美好前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新思路,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不断谱写**水利改革与发展的新篇章,为加快**崛起作出新的贡献。
剑鼎 斗医 龙符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2012-2016年航空运输行业发展态势展望
http://sumin2010.jdol.com.cn
2012-2016年航空运输行业发展态势展望
根据中央对2011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指导原则,为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对民航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批示精神,2011年民航工作确定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推进持续安全战略、保障飞行和空防安全,着力改进运行管理和服务工作、提高运输服务品质,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集约利用、实现规模效率相统一,着力完善市场管理政策和财经政策、增强发展协调性,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科教兴业和人才强业战略、培植持续发展后劲,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实施“十二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更好地发挥民航在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2011年民航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是:全行业运输总周转量600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3亿人,货邮运输量620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2%、13%和11。5%左右。通用航空作业飞行15。6万小时,比上年增长1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700亿元左右。
2011年安全工作的主要目标是:防止运输飞行重大事故;防止劫机、炸机事件,防止空防事故;防止通用航空重大飞行事故;防止重大航空地面事故和特大航空器维修事故;运输航空事故征候万时率不超过0。5。
为了实现2011年民航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民航局要求重点抓好7个方面的工作:
进一步推进持续安全战略,保障飞行和空防安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把专业技术人员资质能力关,切实抓好安全生产重点工作,进一步强化安全监管能力建设,着力加快适航审定能力建设,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进一步改进运行管理和服务工作,提高运输服务品质,深化航班延误专项整http://gujiancong.jdol.com.cn/
http://llofzz.jdol.com.cn/
http://clhtdq.jdol.com.cn/
http://zgzcvjdzx.jdol.com.cn
治,千方百计提高航班正常率,建立服务质量监管长效机制,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继续全力做好重大、紧急、特殊航空运输和假日航空运输保障工作;
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集约利用,实现规模效率相统一,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设施设备利用效率,控制运力过快增长,提高飞机“三率”水平,优化空域结构,提高空域利用效率,推进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进一步完善市场管理政策和财经政策,增强发展协调性,完善航空运输市场管理政策,完善通用航空政策体系,完善民航财经政策体系,继续发挥地方建设发展民航的积极性;
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进一步实施科教兴业和人才强业战略,培植持续发展后劲,加强科技创新,加强信息化工作,加强院校建设,加强人才工作;
进一步推动行业文化建设,提升行业软实力。
北京腾飞物流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实力,从事公路运输在京注册的专业货物运输公司,是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的专业公路运输企业。
公司发展
公司经过多年努力,凭借着雄厚的运输经验和良好的管理基础,有效的整合了各种资源,随着建设西南、西北的指导方针,公司已满怀热情的投入当中。目前我公司拥有了一批高知识、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以“安全快捷、信誉至上”为己任,以高速度和现代化的管理、经营模式,服务于新老客户,公司备有大型全封闭、半封闭的厢式货车、敞车、高护栏、冷藏车、特种专用运输车,直达全国各地。同时还备有数十辆中、小型货车,供北京地区北京至福州货运专线北京到上海物流专线北京到南京物流专线提供货物。长期以来,公司本着“安全快捷、重守诚信、适价经营、完善服务”的经营理念在最大可能降低运输及管理成http://hzjuba1688.jdol.com.cn
http://cardlan126.jdol.com.cn
http://cngydz.jdol.com.cn
http://sumin2010.jdol.com.cn
本的前提下,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得到广大客户的认可和支持。在经营战略上腾飞物流领导层的正确决策,务实的态度与作风、团结合作的精神以及多年来专业化公路运输经验的积累,逐步完善出了具有一定的较为科学严谨的管理经验。在公路货运行业特点的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经营管理方法。使得公司运转良好,保持了稳定持续的发展。
腾飞物流有限公司决策人对现代第三方物流有着清醒深刻的认识,腾飞坚信随着国内对第三方物流市场需求逐步的形成,腾飞物流将与时俱进,在充分发挥利用具有的管理经验和经营优势的同时,提升服务理念,把握好经营战略上的市场定位,公司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以一流的服务与各界小口径膛线无缝钢管 gcr15轴承钢管 轴承钢管生产厂新老客户友好合作,携手并进,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北京腾飞物流公司是一家综合性物流企业,主要经营物流,货运,运输,公路、铁路、货运包装、仓储运输配送,长短途、整车、零担运输,厂家搬家,长途搬家,个人搬家,包装,小轿车运输等业务。每天发车,安全快捷,价格合理,服务周到。客户经理一对一服务。多种结算方式,全程GPS定位,所有运输车辆及货物由PICC保险承保。北京至金昌货运专线公司业务范围:零担托运,长短途搬家,市内搬家,学生行李,个人行李和物品,各种家用电器托运,钢琴托运,易碎品,化工原料,汽车配件,图书杂志,医疗器械,电子产品,仪器,工具,服装,生活用品,家具托运,专业托运各种轿车、电动车及大小摩托车,等各种物品运输,为客户提供木箱包装,纸箱包装KCB齿轮泵厂家 RY导热油泵 LQB沥青保湿泵等业务。北京至金昌搬家公司服务简介:专业的家电、电子产品、电脑、冰箱、洗衣机、小家电、食品、物资、健身器材、化工原料、报刊杂志、零配件、化妆品、展柜、办公用品、现代家具、古典家具、机器设备、医疗设备、大件、机柜、私人物品、物流公司、行李以及返城(长短途搬家)货物运输物流及包装服务!公司服务于北京的大中小企业的大宗货物的物流运输及市民的私人物品托运业务!
北京腾飞物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打造北京最顶级最全面的物流服务而努力着!公司经过几年的不断发展,给客户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在实际工作中,我们http://gujiancong.jdol.com.cn/
http://llofzz.jdol.com.cn/
http://clhtdq.jdol.com.cn/
http://zgzcvjdzx.jdol.com.cn
将充分发挥配货与运输能力,使我们成为您最理想的合作伙伴和最值得信赖的运输公司。我公司全体员工将以崭新的面貌来迎接市场新的挑战,全心全意为广大新老客户服务。我们珍惜客户的每一次所托,力争在生产商和销售商之间建起一座金色桥梁!我公司郑重承诺只要您给我们为您有载调压电力变压器高出力变压器非晶合金变压器服务的机会,我公司绝对给您带来增值效益!北京至来金昌流货运公司运输车队:我公司拥有厢式货车、敞车2。2米4。2米5。2米、8米、9。6米、12米、15米等货车数辆,以满足客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所需的任何车辆。客户足不出户就可以得到免费运输咨询上门取货包装仓储货物承运及到达送货全过程服务。公司宗旨可靠的信誉,是本公司生存的力量。低廉的价格,为您获得更大的利润。快捷的速度,为您节省更多的时间。专项的保险,为您解决后顾之忧。服务宗旨以人为本,开拓创新,高效务实。当天受理,当天装车,当天发货。保真配送,全程代理,全程监控。更多关于物流信息请登陆北京腾飞物流有限公司http://sumin2010.jdol.com.cn,http://gujiancong.jdol.com.cnhttp://llofzz.jdol.com.cnhttp://clhtdq.jdol.com.cn
http://hzjuba1688.jdol.com.cn
http://cardlan126.jdol.com.cn
http://cngydz.jdol.com.cn
第五篇:供联社国庆60年征文:60年发展成就和成功经验
**解放之初,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伴随着土地革命运动的深入展开,相继组建起了原**市第一批白河、城郊、环城等农村供销合作社,这些基层供销合作社主要由农民入股,由政府投入少量的资金和物资,组织功能是供应农民生产、生活所需的基本物资,收购销售农民生产的农副土特产品。1953年组建了原**市供销合作社(1994年4月因撤地设市
改为**区供销社联合社),承担起原市委、市政府管理、指导基层供销合作社的职能。50多年来,**区供销合作社在为农服务、促进城乡物资交流、保障市场供给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全区供销合作社系统,全心为农,热诚服务,社农之间形成了休戚与共、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有效地促进了全区农业和农村的蓬勃发展。不仅成为满足农民生产和生活需要、组织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而且成为连结全区城乡、联系工农、沟通党和政府与农民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区委、区政府和上级社的正确领导下,**区供销合作社总体发展思路上坚持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和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综合系列化服务的办社宗旨,“加强供销合作社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经营中的灵活性”。不断扩大经营范围和服务领域,逐步办成农工商一体化的综合服务中心。“完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由群众民主管理”。“按照合作社原则,尽快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完善生产流通服务体系”。从80年代开始,又进行了恢复“三性”(上述群众性、民主性、灵活性)、“五突破”(劳动制度、农民入股、经营范围、内部分配、价格管理)、“六个发展”(发展系列化服务、横向联合、农副产品加工、多种经营方式、农村商业网点、科技服务)、“探索向综合性农业服务组织发展的新路子“,朝着骨干产品为龙头,多功能、一体化服务体系的方面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新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确立,供销合作社实施了经营机制、服务体制和办社途径的战略转移,努力把供销合作社办成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行业协会、农村综合服务社)的引领者。区供销联合社成为对全区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组织、指导、协调和服务的职能部门,成为参与农业产业化
经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
一、50多年发展成就回顾
50多年来,区供销合作社从无到有,从零起步,从微小的社员入股开始,发展成为遍布全区的经营服务网络系统,成为全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如今又成为引领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载体。
——建立了网络体系,促进了农业发展。
50多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上级社的业务指导下,区供销合作社积极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发展为“三农”服务的网络组织。到上世纪末,供销合作社系统在全区建有基层供销合作社14个,基层分店287个,庄稼医院45个,直属企业8个。网点遍布全区所有乡镇的较大行政村,成为全区农村商品流通的主要承担者。
——发挥了全渠道作用,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
以专营公司、专业公司、大型商场为龙头,基层供销社为龙身,工业品联购分销和农副产品分购联销为手段,积极开展收购、销售、代购、代销、代贮、加工,认真执行国家政策,较好地完成了生活物资、生产资料的经营任务和推销各类农产品的任务,成为“三农”走向市场的有效载体。据不完全统计,仅2008年供销合作社系统累计实现总销售49770万元,累计收购农副产品13632万元,上缴税金98万元,充分满足了本区农民生活生产需求,成为全区商品流通的主渠道,为地方财政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坚持了以农为本,取得了辉煌绩效。
供销合作社系统始终坚持以农为本的办社方向,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经营方式和经营机制始终围绕农民的需求确定,成为改革和发展的衡量标准。50多年来,积极承担党和政府联系全区农民群众的桥梁,无偿承担政府委托的救灾物资供应累计1000多万元。并积极按照政策落实职工再就业。同时对所有职工做好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在各个历史时期涌现出了许多国家级、省级、市区级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创立了全区首家专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协会、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并成为基层社改革的先进单位多次受到上级社的表彰。
——创新了体制机制,引领了农村合作经济。
**区供销社50多年来始终坚持为“三农”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宗旨,积极主动适应全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曾在全区率先实行“联销计酬办法”、在全区第一个实行社有民营,较早实施为农服务方式上的战略转移,把参与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切入点落实到引领全区农村合作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