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分析(xiexiebang推荐)

时间:2019-05-14 02:12: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8 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分析(xiexiebang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8 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分析(xiexiebang推荐)》。

第一篇:2008 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分析(xiexiebang推荐)

2008 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分析

2008 年国家经济遭受了重大自然灾害及全球危机的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就业形势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基本保持了我国的城镇新增就业总体稳定,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的局势。城镇新增就业 1113 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50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143 万人。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 4.2%,同比上升 0.2 个百分点。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5781 元,比上年增长 14.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1.8 万亿元,上年末增加 45353 亿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 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 8.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实际增长 8.4%。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 43.7%,城镇居民家庭为37.9%。

与此同时,社会保障力度也在加大,截止 2008 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人数达到 21890 万人、31698 万人、12400 万人、13810 万人和9181 万人,分别比上年底增加 1753 万人、9387 万人、755 万人、1637 万人和 1406 万人。全年五项社会保障基金总收入 13808 亿元,比上年增加 2996 亿元,增长 27.7%。全国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水平、最低工资水平都在提高。2008年全国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基本养老金达到 1080 元,比上年提高 110 元。全国有20 个地区推行新的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档)调整幅度在 15%,低收入职工工资水平获得新的提高。

在城乡居民收入普遍提升的背景下,经历了近两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逐渐缩小之势,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之比 3.31:1;与 2007年(3.12:1)相比呈现明显的反弹趋势,且超越了2005 年(3.23:1)的峰值水平,城乡居民水平差距水平进一步拉大。城乡收入差距仍将是制约城乡消费结构梯度转移的障碍,城乡消费品市场的现状在一定时期内很难有效排除,城乡消费结构的调整和消费品市场均衡性的提高是消费品市场增长和国民经济内需扩大的重要依据。

消费结构不均衡带来的问题

(1)恩格尔系数的“过低化”。

我国恩格尔系数降低的根源并不是居民收入提升引起的食品比重自发下降,而是由于住

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费用的大幅度上涨引起的基本消费需求被动压缩。从这个角度

讲,我国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并不是一个好现象,反而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品

质的降低。

2)消费热点的匮乏[3]。

2008 年上半年继续受到燃料为代表的互补品价格居高不下的影响,汽车的普及型消费

始终无法有效启动;在下半年全年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消费者预期愈发不确定,消费意

愿和消费信心持续下降,消费倾向继续维持在较低水平,消费者的购车、购物意愿也一路跌

落。2008 年,消费热点的匮乏继续成为制约城乡居民消费目标良性转移的障碍。

(3)服务消费升温背后的总体水平落后。

伴随着餐饮消费的持续高速增长,各种社会服务性消费在连续多年的跌中趋势以及

2007 年的反弹之势之后,2008 年再次出现微降。与此同时,服务消费总体发展还存在诸多

问题,如服务品种少、质量不高、缺乏统一标准、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等。这些问题不仅直接

制约了服务小幅额的有效拓展,更重要的是制约了居民消费真正意义上由生存型转向发展

型、健康型和享受升级。

4解决的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居民消费增长点在居住、交通、通信、医疗以及娱乐

教育方面,而以人力资本投资的教育、文化、卫生、保健的新消费结构正在形成。可以从以

下几个方面着手形成健康的消费机构:

(1)改革现行消费体制

我国消费体制改革滞后,制约了消费结构的转变,割裂了市场消费需求潜力与现有供给

能力之间的联系。在城镇住、行的消费方面,福利型、供给型和集团型的消费方式至今仍未

彻底打破,用于住、行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仍未完全纳入个人商品消费领

域,使这两个方

面的消费需求处于被压抑的状态,从而围绕住、行的相关产业不能得到充分发展。

(2)推行鼓励消费的政策

加快费改税步伐,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体制,降低住房、汽车等高价值商品的价格。

彻底整顿土地转让价格和拆迁补偿费,清理各种摊派和收费,规范住房成本构成,切实降低

房价,放开住房二级市场。

(3)扩大就业渠道

制定再就业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措施,保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积极促进其再就

业,增加他们的家庭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消费信心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的标志和条件,也是提升居民消费结构的重要前提。积极地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让城镇居民对自己未来的利益保

障心中有数,从而增强居民即期消费行为。

第二篇:我国着力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我国着力增加就业机会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2010-07-28 21:10:00 来源: 新民网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今年以来,我国在扩大就业,增加人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就业岗位和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

今年前7个月,我国城镇新增就业756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6%;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0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2%;其中困难人员再就业9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2%。截至6月底,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达13540万人,同比增加743万人,增长5.8%。

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65元,实际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528元,实际增长10.3%。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

今年上半年,城镇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为21029万人、24907万人、12010万人、13025万人和8452万人,比上年底分别增长982万人、2596万人、365万人、852万人、677万人。

全国城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分别为2267.7万人和3749.9万人。农村低保正向“应保尽保”迈进。截至3月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1.05%,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宏观调控与扩大就业政策紧密结合为保障就业,国家颁布和实施了《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规范劳资关系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为促进就业,国务院专门就做好促进就业工作发出通知,继续把增加就业规模和控制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使宏观调控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起来,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和措施。为扩大就业,国家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扶持中小企业,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增长。例如,统筹城乡就业,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小城镇建设,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和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各地政府还大力开展就业援助,将因灾就业困难人员及时纳入就业援助范围,优先保证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积极实施地震灾区毕业生援助行动;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对失业人员创业和灵活就业人员等给予适当补贴和信贷支持。

有关地区和部门还通过实施“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项目,开展服务外包人才招聘等专项活动,努力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

努力帮助城乡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

今年以来,为继续加大对农民增收的政策扶持力度,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强调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加大支农强农政策力度。

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5956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对农民的补贴增加到了1028.6亿元,同比增长100%,补贴范围继续扩大;分两次将稻谷最低收购价提高9%―10%、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提高4%-7%。

政府不断加强对职工工资的宏观调节力度。今年年初,有关部门开始实施“彩虹计划”,着力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同时,加大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力度,今年以来已有18个地区调整执行了新的最低工资标准。有16个地区公布了新的工资指导线方案,引导企业职工工资合理增长。受此影响,上半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同比增长18%。

为进一步提高收入分配的税收调节力度,今年3月1日,我国将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由1600元提高到2000元,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进一步减轻。自今年9月起,将进一步调整消费税税目税率,将1升以下排量的汽车消费税税率降到1%,并提高了大排量汽车消费税。

增加补贴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国家对今年年初遭受雨雪冰冻灾害较重的7省(区)的低保对象和汶川地震灾区困难群众及“三孤”人员分别实施三个月的临时补助,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确保灾区参保人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落实伤亡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和受伤人员的医疗保障待遇,扩大失业保险支出范围。

今年,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城乡低收入群众的补贴力度。为缓解今年以来基本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涨对城乡低收入人群基本生活的影响,在继续执行2007年临时物价补助政策的基础上,国家分别在1月和6月两次提高城乡低保对象的补助标准,并对生活特别困难的城市低保边缘家庭给予临时救助。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由调整前的 714元增长到2007年的963元,今后还将再连续调整,并进一步提高调整幅度。

随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出台,城乡居民基本生活最后一道保障网编织成形。在农村已有3700多万贫困居民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在城市相对稳定地保障了2200多万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并根据物价变化先后三次提高保障水平。

第三篇:城镇居民收入水平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趋势及对策分析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1·选取分析指标。城乡收入差距,包括城乡绝对收入差距和城乡相对收入差距。城乡绝对收入差距是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绝对差额。城乡相对收入差距是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比值。为了衡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我们选取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两个指标。为剔除物价变动因素的影响,我们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对收入数据进行调整。需要指出的是,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两大指标,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差距,因为二者的统计口径并不完全一致。从收入用途来看,农村居民纯收入除用于消费和储蓄外,还用于生产性投资,城镇居民收入则只用于消费和储蓄;从收入来源看,农民纯收入既包括实物性收入,也包括货币性收入,城镇居民收入则只包括货币性收入,公费医疗、社会福利、单位内部的实物发放等隐形收入并未计算在内,这难免会人为地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差距。尽管利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两大指标测度城乡收入差距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二者毕竟是较直观的分析指标,也是现时分析城乡差.

第四篇:农民收入水平现状的实证分析及对策

农民收入水平现状的实证分析及对策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制约内需的重要因素之一。扭转农民收入增速连续下降的局面,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保持农村稳定和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反映农民收入水平的指标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变化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1985年,为收入快速增长时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33.6元增加到397.6元,平均每年增长16.8%,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年均增长仍高达15.2%;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由138元增加到347元,7年增长1.51倍。第二阶段为1986~1991年,为收入增长缓慢时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423.8元增加到708.6元,平均每年增长10.8%,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年均增长率为2.7%;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由376元增加到621元,5年增长65%。第三阶段是1992~1996年,为收入增长较快时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784.0元增加到1926.1元,平均每年增长25.1%,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年均增长5.6%;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由718元增加到1768元,4年增长1.46倍。第四阶段是1997年以来,为收入增长缓慢、增幅下降时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97年的2090.1元增加到2000年的2253.4元,四年绝对增加值仅为163.3元,每年实际增长幅度分别为4.6%、4.3%、3.8%和2.1%,收入增幅连续四年呈下降态势;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由1997年的1876元增加到1999年的1927元,两年间实际每年增幅分别仅为1.01%和1.69%。

根据宏观消费函数,收入水平及其增长率是决定消费水平及其增长率的最主要的因素。1985~2000年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4.67倍,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0倍;1985~1999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增长4.55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增长7.47倍。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80元,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8倍。以上数据分析表明,1985年以来,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增长远远高于农村居民家庭,反映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恩格尔系数是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但同时它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相差10.2个百分点,说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异较大,反映出收入水平也相差较大;1985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相差值减至4.5个百分点,相差幅度缩减126%,足以反映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程度,进而折射出农民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1986~1991年,由于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上涨了1.4和1.3个百分点,表明城乡

收入增长均进入缓慢阶段;1992~1996年农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在上下1个百分点之间浮动,最终下降1.3个百分点,而同期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则下降了4.3个百分点,其下降幅度是农村居民家庭的3.31倍;1997年以来,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差距的最小值为1997年的8.5个百分点,最大值为1999年的10.7个百分点,10.7个百分点已经超过了1978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值差。显而易见,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了,农民收入状况更加堪忧。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是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指标。收入是财富积累的源泉,长期的收入差异必然要积累成为个人财富差距。1978年,城镇居民储蓄占储蓄总额的比重为73.55%,农村居民储蓄占26.45%。1985年,城镇居民储蓄占的比重下降为65.19%,农村居民储蓄比重上升为34.81%,上升了8.36个百分点;同期,城镇居民存款余额比上年增加281 .2亿元,增幅为36.2%,农村居民存款余额比上年增加126.7亿元,增幅为28 .92%,这一切恰好是完成在1978~1985年农民收入增长较快时期的最后一年。充分说明改革开放以后的几年中,农民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和积累水平的提高是有目共睹的事实。1999年,城镇居民储蓄占储蓄总额的比重上升为81.19%,农村居民储蓄下降为18.81%,比1978年的26.45还低7.64个百分点;同期,城镇居民存款余额比上年增加5438.2亿元,增幅为12.66%,农村居民存款余额比上年增加776.3亿元,增幅为6.76%,增幅相差近一倍。2000年的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比重为80.79%,农民储蓄存款比重为19.21%,城镇居民储蓄增量减少的原因与储蓄存款利息征税,其他投资市场分流了一部分存款有直接关系,在此显示出的农民储蓄存款比重相对上升是有其特殊原因的。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及增长幅度的变动情况,进一步说明近年来农民收入水平确实呈现下降的趋势,扭转这一局面迫在眉睫。

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症结所在(一)农业科技含量低,生产增长受到制约。与工业等其他产业相比,农业有机构成不高,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因此,农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统计资料表明,2000年全国农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4%,比1999年的2.8%的增幅略有下降。而这一增长率在1995年、1996年为5%,1997年、1998年则下降为3.5%。①据初步统计,在农业总产值的构成中,种植业所占的比重为55 .7%,比上年下降1.9%。受严重早灾和种植面积调减的影响,粮食生产大幅度减产。据统计部门分析,2000年全国30个省区市中,有25个省区市不同程度减产,占83%。2000年全年粮食产量为46217.5万吨,比上年减产9.1%,是建国以来粮食减产的最大幅度。1999年、1998年、1997年各年粮食产量分别比上年减产0.8%、3.7%和2.1%。②

(二)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农民所得必然减少。2000年农民出售粮食平均价格比上年下降了15%。以1996年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水平为100,1999年为769,下降了23.1%;2000年则只有74.4,下降了25.6%。③③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版有关数据计算。

2000年,农产品收购价格比上年下降3.6%,粮食类收购价格比上年下降9.8%。由于农产品价格收购下降,农民来自于农业生产的所得逐年减少。1997年至1999年,粮食价格的下将使农民人均减收40元,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为-15%。由于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迷,农民从农业中获得的收入1998年比1997年减少2.3%,1999年比1998年减少4.5%。2000年继续这一趋势,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比上年减少43%。

(三)乡镇企业增长缓慢。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的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来源。2000年乡镇企业增加值占农村社会增加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54.9%提高到63.6%;农民从乡镇企业中获得的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比重由1995年的30%上升到34.5%。但是,据资料统计,2000年乡镇企业个数比上年减少50万家,乡镇企业增加值为27300亿元,比上年仅增长10%,几乎成为有史以来增长速度最低的一年,由此对农民增收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四)农业结构不尽合理,市场开发不利。结构性矛盾的主要表现是:一般性产品多,大路货多,而名优产品、特需专用产品偏少,比例不高;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深加工、精细做产品少之又少。从区域性角度分析,地区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差别不显著,特色农业受制。因此,农产品供求结构存在一定失衡,导致市场开发受阻,部分农产品卖不出去,潜在着更大的危机。直接表现就是不时出现局部的“卖粮难”、“卖瓜难”、“卖棉难”等农产品销售困难,引起农产品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提高。

(五)农民负担过重。农民负担过重是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的,农民增收缓慢与农民负担降不下去有直接关系。“头税(农业税)轻、二税(提留统筹)重、三税(集资摊派)是个无底洞”已形象地说明了农民超额负担所在。首先,农民的“暗税”负担沉重。农民出售农产品、购买工业品,长期以来承受着沉重的价格“剪刀差”的负担,俗称为“暗税”。据测算,1979~1994年间,政府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形式从农民手中提取了大约15000亿元的“暗税”,年均约938亿元,而同期农业税总额只有1755亿元,年均109.7亿元,前者相当于后者的8.5倍,“暗税”负担之重,令人吃惊。④④参见《农村经济参考》,2001年第9期。其次,对农民的“三提五统”欠妥。“三提五统”是指村级的三项提留和乡级的五项统筹款,其实质相当于要求农民负担的具有税收性质的“费用”。虽然相关的支出按正常规定用途属于农村公共事业,但一般城市居民却不需承担类似的费用。

(六)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剩余劳动力过多。恩格尔定律表明: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在消费支出总额中,食品(主要是农产品)支出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小。可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相对重要性的下降是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农民身份的人口有8.1亿,其中4.5亿为农村劳动力,据初步匡算,3亿劳动力就可以满足现在的农业需求,现实中存在着1.5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农村人口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土地的规模经营,制约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也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出路

(一)实行轻徭薄赋,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当前,应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在试点的基础上推而广之,扩大受益面积,让更多的农民得到实惠。同时要注意维护改革成果,控制反弹。对农业税、农业特产税要依法征收,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随意增加农民负担;要严格控制对农民的收费项目,制止各种巧立名目的收费摊派,依法从分配上理顺国家、集体、农民三者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将农民负担管理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

(二)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看到,目前,我国农产品供给已经由全面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需求有限且呈现多样化、优质化的趋势,单纯追求增加农产品总量来支持农民增收已不是上策。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步伐,因地制宜引导农民自主调整种植、养殖结构,稳定总产量,提高内在质量,大力扩种高效经济作物,积极开发绿色食品,发展农业优势产业、特色产品,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品,使农业从数量型增长向以质量为前提、以效益为中心的集约型农业转变: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发展优质、高效、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推进以公司带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市场、企业、基地、农户紧密相连的经营体系。

(三)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科技是农民增收的法宝,引导农民树立科技意识,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种田的本领,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关键。要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发展纲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要充分利用国家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的科研力量,围绕科学种田,增加农民收入这个重点,发展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开展关键性农业科技攻关,并尽快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使用。特别是要加强重大农业实用技术的转化推广能力,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农业技术的到位率、入户率,根据各地不同情况,从实际出发,明确本地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重点,使农业结构调整建立在更为稳妥的基础之上。此外,还要加强对农民的农技培训和文化教育,增强农民掌握和运用农业技术的本领,为不断推出和实施新的农业技术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促进乡镇企业发展,积极稳妥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增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乡镇企业的发展遇到一些障碍,制约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相脱节,致使乡镇企业效率提高受阻,竞争能力不强。现阶段应该以体制创新、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为重点,推进乡镇企业改革,提升乡镇企业运行质量和效益。同时,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和小城镇集中,用城市化理念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把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流通、加工、服务等领域,这样既有利于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又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非农化。据测算,今后15年,若能通过实施积极的城镇化战略,把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提高到目前的世界平均水平即45%的话,将使农村人口减少30%,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农村人口的平均收入可增加30%。

(五)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并辅之以其他财政手段,切实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首先,政府应继续增加投入,逐步提高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重点用于水利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农业技术创新等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力争解决洪涝灾害、水资源不足等突出问题,降低自然风险,增加农业发展的后劲,夯实农民增收的基础。其次,完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调节地区差异、扶持经济不发达地区、特大自然灾害救济、扶贫开发等工作中,实现公共财政职能。再次,改进财政补贴方式,将农产品价格补贴、农业生产资料补贴、农村基础教育补贴等作为补贴重点,并发挥其杠杆作用,吸引更多的非财政资金投资到农业领域,将好处直接落实到农民身上,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第五篇: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力不断增强。目前我国已进入消费加速转型期,居民消费由原来简单的数量增长演变为数量增长与结构调整并行,消费升级通过衣食—耐用消费品—住宅、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娱乐、医疗和旅游等产业链不断演化。消费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化,不仅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发展,还提升了经济增长的质量。本文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进一步优化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字:消费结构 恩格尔系数消费支出城乡居民

正文:

一.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主要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1.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恩格尔系数是一个国际通用的极为重要的指标,即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划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贫困,在 50%-59%为温饱,在40%-49%为小康,在30%-39%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呈现下降趋势。从1978年到1995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57.5%下降到50.1%,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则从67.7%下降到

58.6%,从贫困提高到温饱水平。从1995年到1999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50.1%下降到42.1%,进入到小康阶段,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则从58.6%下降到52.6%。从1999年到2009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42.1%下降到37%,进入到富裕阶段,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则从52.6%下降到43%。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表明我国居民花在食品支出方面的钱占总消费的比重下降,消费总支出中更多的支出已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转化。

2.实物性消费支出中,耐用消费品支出比重上升,非耐用消费品支出比重

明显下降。耐用消费品方面,我国居民对于房屋及汽车的消费支出大为增加,尤其是住房支出。自1993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居住消费在居民总消费中的比重提升很快。据统计,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消费占总支出的比重由1993年的6.6%提高到10.2%,住房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由5.43%提高到7.71%。农村居民住房支出占总支出比重高于城镇,自1993年以来一直维持在13.9%至16.4%的高水平上,在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位居第二。非耐用方面,2001年,非耐用消费品支出比重为63.3%,比1990年降低了18.2个百分点,年均下降1.53个百分点,下降趋势明显。

3.服务性消费支出比重上升,消费总支出中更多的支出已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转化。城乡居民为满足生存需要在食品、衣着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方面的消费支出额虽在不断增加,但支出比例不断下降,相反,为满足居民享受和发展需要的消费支出的比例则呈上升趋势。2001年,我国服务性消费支出比重为26.2%,11年间年均上升1.5个百分点,2006年城镇居民全部消费性支出中,服务性消费支出2441元,比上年增长9.7%,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由2001年的24.8%提高到28.1%,提高3.3个百分点。其中,教育文化娱乐性支出、交通通讯支出份额上升较快。统计数据显示,1993—2005年十多年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年均增长15.5%,高于同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3.1个百分点。此项支出占居民总消费的比重由1993年的9.2%大幅提高到2005年的13.8%,平均每年提高0.4个百分点。在各类消费支出中,教育支出的比重已位居第二位。从农村居民看,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也增长迅速,年均增速达14.5%,比同期人均纯收入增幅高3.4个百分点,所占比重从1993年的7.6%提高到2005年的11.6%,年均提高0.33个百分点,居食品、居住之后的第三位。另外,交通通信消费支出十分迅速,比重不断加大,在2001年到2005年之间,就由8.61%上升到12.55%。医疗制度的改革也导致人们用于医疗的支出增加,绝对支出额和支出比重都有上升趋势。1993年至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医疗自费支出从56.89元增加到600.9元,增长了9.6倍。医疗保健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例由2.7%上升到7.6%,年均提高0.4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医疗自费支出从27.17元增加到168.1元,增长了5.2倍,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比重由3.5%提高到6.6%,年均增加0.25个百分点。

二.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食品消费比重依然偏大,恩格尔系数仍然偏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城镇居民更有进入富裕水平的趋势。可是,虽然恩格尔系数持续平稳下降,但我国跟西方富裕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早在1993年,美国的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11.4%,法国为18.3%,荷兰为14.6%,加拿大为15.7%。因此,我国居民在食品上的消费比重仍有下降空间。

2.教育、医疗、住房支出比重不断增大,导致居民用于其它方面的消费受到一定抑制。我国教育的支出比重过高,在发达国家教育的支出比重都很低。其中法国最低,只占0.63%,最高的美国为2.41%。这些国家公共财政对教育的大量支出代替了居民在教育上的支出,使居民不必花太多的钱在教育上。在医疗保健方面,由于医疗乱收费问题屡禁不止,医疗收费过高以及我国当前的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使居民的医疗保障支出不断增长。住房方面,由于预期房地产价格将会继续大幅上升,许多家庭抑制其他消费,以积攒首付款和支付月供款。过高的首付款和月供支出明显挤出了工薪阶层的消费需求,绝大多数购房者纷纷削减了其他消费。因此,住房价格居高不下,已成为挤占我国城乡居民其他消费的重要原因。教育、医疗和住房这“三座大山”,抑制了居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费,对整体消费需求以及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3.城乡居民消费差距逐步扩大,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严重偏低,恩格尔系数相对偏高,消费结构调整较慢。从消费水平看,自1978年以来,农民消费各年的增加额均低于城市居民。城市居民消费支出与农民消费支出之比1985年为1.71:1,1990年为2.03:1。1995年为2.32:1,2000年为2.79:1,到2004年扩大为3.7:

1。城乡居民消费的绝对额差距由1985年的164.13元扩大到2004年的2166.30元。从消费结构看,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的差距在1985年时为4.5个百分点,在1990年时为4.6个百分点,在1995年时为8.5个百分点,在2000年时为9.7个百分点,到2004年为9.5个百分点。无论从哪一方面看,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都在呈扩大趋势发展。农民生活消费水平严重偏低。2004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385.8元的水平,较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552.1元低2166.30元。农民的消费水平仅相当于城市居民的39.01%。农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相对较高。2004年农民生活每100元消费支出中,有47.2元用于食品消费,只有52.8元用于衣着、居住、购买家庭生活设备与用具、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交通通讯等生活。农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为47.2%。较城市居民的37.7%高9.5个百分点。这表明农民消费结构还不合理、调整较慢,食品以外的消费不足。从消费水平看,农民消费增长缓慢的根源在于收入远低于城镇居民造成的。

三.完善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一些建议

1.努力提高城镇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特别是中低收入户的消费水平。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需求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并最终决定着居民的消费层次和消费结构。一方面,加快产业调整,广开就业渠道,努力增加城镇居民收入,进而促进消费。另一方面,采用包括提高职工工资、增加下岗工人补贴和离退休金在内的各种措施提高居民收入、增强其购买力,刺激社会总需求。同时,国家还需采取措施改善目前的收入分配状况,尽可能地缩小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特别是保证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不再降低。就我国而言,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不仅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同时其消费总量亦处于社会总体消费的基础性地位。

2.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继续发挥财政在教育投资中主渠道的作用,壮大财政实力是增加教育投资的根本保证。另外,政府还要加快建立完善的包括住房、医疗、失业、养老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逐渐树立消费信心。特别在住房方面,政府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强化房地产价格管理,遏制房地产价格过高的现象。另一方面,政府要大力发展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帮助低收入家庭改善居住条件。要让广大消费者买得起房,放心大胆其他消费。

3.缩小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提高农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要为农村消费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和厂商要加强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消费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应放在乡村集贸市场和商业网点以及信息体系建设。政府要加快发展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加大对农村消费信贷的投入力度;围绕农村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目标,积极办理农业生产与经营所需的消费贷款,积极支持农民购买冰箱、彩电等中高档耐用消费品,大力支持农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试办助学贷款,积极发放农村建(购)房贷款,以支持农民改善居住条件;针对农村消费信贷风险较大的状况,金融机构可以在贷款农户中建立信用机制,对于较大额度的消费贷款,需完善抵押担保手续。

参考文献:

1.刘青芝《我国农民消费结构现存问题与优化对策》

2.唐玲,《我国消费结构的比较分析》,《宏观经济管理》2003年第八期

3.余明江,《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4.百度文库,《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5.《我国教育住房医疗“三高”使居民不敢消费》腾讯新闻

http://news.qq.com/a/20061113/000823_1.htm

下载2008 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分析(xiexiebang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8 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分析(xiexiebang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湖南XX大学 关于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作者:院系: 年级: 专业: 学号: 1 一.关于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的现状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

    我市农民收入水平调研报告

    提供一篇调研报告范文,作为参考为了解湘乡市农民收入情况,找准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日前湘乡市统计局及农业局一起采取召开座谈会、入户采访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农民收入情况......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 作者:李亚玲 来源:《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4期 摘要:收入分配问题是中国发展过......

    南昌地区城乡居民生活环境调研分析报告

    南昌地区城乡居民生活环境调研分析报告一、调查项目名称:南昌地区城乡居民生活环境调查 二、调查时间:2010年7月15日至2010年8月15日 三、调查地点:南昌市东湖区、红谷滩新区、......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关于实施《成都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试行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 成劳社办〔2010〕112号各区(市)县劳动和社会保障(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财政局: 为了贯彻《成都市城乡居民养老保......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旌阳镇全面开展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近期,旌阳镇各个村居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自9月23日镇召开新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调度会后,各村......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解读 来源:山东省财政厅发布时间:2014-01-17 一、参保范围: 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其他社会养老保险的城乡居民,可以在户籍地参加居民社会养老......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影响因素分析_以湖南省为例.(共五则范文)

    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农村的小康建设, 而农村小康建设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提高农民收入,使广大的农民群众富裕起来。本文通过对影响我国农民收入的几个主要因素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