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接受红色洗礼铭记责任使命
接受红色洗礼铭记责任使命
由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组织的第3期县处级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赴湖北学习考察活动,从3月17开始至3月21日结束,历时5天。本次活动以增强中青年干部的党性修养为目的。培训班全体学员在班主任刘俊成老师的带领下,在湖北红安、麻城及河南新县等地的红色遗址和纪念场馆开展了学习考察活动。
考察期间,学员们在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重点参观了主要纪念建筑物“一碑两场两园五馆”中的“一碑一园四馆”,即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将军墓园、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董必武纪念馆、李先念纪念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瞻仰了红安将军广场;参观了位于红安县高桥镇李家大屋的李先念故居,以及“黄麻起义”的策源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诞生地、鄂豫皖苏区早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红安县七里坪镇,并赴河南新县东南35公里的田铺乡河铺村许家洼(原属红安县)参观许世友将军纪念馆。学员们通过听取各红色遗址和纪念场馆讲解员的讲解,以及中共党史研究专家彭希林同志的专题报告《红安革命史与红安精神》,深入了解并接受了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在红色洗礼中更加明确肩负的历史责任与使命。
重温艰苦革命历程坚定革命理想信念
红安,原名黄安,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摇篮,有“中国第一将军县”之称。
红安革命斗争的星星之火,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亲自点燃的。1921年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董必武由上海回到武汉传播马列主义,发展党的组织,指导革命运动。他于1923年冬亲自组建了黄安历史上最早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党的黄安工作组,把革命的火种直接撒播到黄安大地,从而揭开了黄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的历史序幕。
大革命时期,黄安各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与豪绅地主展开了面对面的斗争。中共黄安县委在七里坪南庙创设了中国第一个基层革命法庭;农民协会实际上成为农村革命政权;党先后组建了三堂革命红学和农民自卫队、农民自卫军等农民武装,并领导他们同豪绅地主阶级及其武装红枪会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大革命失败后,一批革命者倒下去,又一批革命者站起来。1927年8月,黄安县委在七里坪重组。新县委提出“以革命继续革命,以革命发展革命”的口号,在县北领导农民自卫军和革命群众坚持斗争。同年9月,黄安县委率领农民自卫军、义勇队和数万农民群众举行了“九月暴动”,第一次向广大农民提出了党的土地革命的口号,打击了豪绅地主的复辟活动。于11月13日举行了著名的黄麻起义。14日攻克黄安城,全歼城内反动武装,把土地革命的红旗胜利地插上了古老的黄安城头!黄安县农民政府和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在黄安城宣告成立。
鄂东军转移后,国民党反动派在黄安县进行血腥屠杀,数十名共产党员和数以千计的革命群众惨遭杀害。10多名革命骨干分散在各区领导广大群众坚持斗争。1928年4月初,工农革命军在黄麻起义区“二次暴动”;7月,第七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黄安县委和红军一起,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工作和斗争,开创了鄂豫皖地区第一块红色区域——黄麻光革命根据地。1929年春,随着红军军事斗争的不断胜利,黄安地方工作得以恢复和发展,地方革命武装不断发展壮大,“打土豪、分田地”的热潮日益高涨。黄安成为鄂豫皖地区建立最早、最完整、最红火的革命根据地。
1929年夏至1932年春,黄安军民全力以赴,配合红军粉碎了国民党的三次“会剿”和三次“围剿”,巩固和扩大了革命根据地。1931年12月23日,红四方面军在黄安军民的积极配合下攻克黄安城,夺取了黄安战役的胜利。鄂豫皖中央分局为了纪念黄安战役的伟大胜利和表彰黄安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宣布将黄安县改名为红安县。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未能粉碎敌人的第四次“围剿”,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红安革命斗争转入极端困难时期。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后,黄安的革命形势更为严峻。“白旗下的群众工作”卓有成效,冲破了敌人的反复“清剿”,夺取了游击战争的最后胜利。
抗日战争爆发后,黄安各地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热潮,“一切为了抗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成为全县人民的自觉行动,一批批青年奔向鄂东抗日斗争的大本营七里坪,奔向抗日战场。1938年10月27日,黄安沦陷。黄安人民坚持敌后游击战争,直至黄安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白色恐怖一度笼罩黄安。革命的火种是扑不灭的,广大群众在县委领导下开展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积极投入重建解放区的斗争和支援刘邓大军作战,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直至1949年4月5日,黄安县委、县人民民主政府入城,黄安全境解放。
从黄安建党到全县解放历时26年。26年来,黄安人民披荆斩棘,历尽艰辛,前仆后继,百折不挠,走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苦历程。26年来,黄安党的组织一直存在,武装斗争从未间断,革命的红旗始终未倒。中央人民政府为了表彰黄安人民的革命业绩,于1952年9月决定将黄安县正式改名为红安县。
全体学员怀着敬仰之情参观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烈士纪念馆。纪念馆综合运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系统地展示从1927年11月13日黄麻起义起,鄂豫皖苏区的党史、军史和革命斗争史,再现鄂豫皖苏区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画卷。馆内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照片,一件件斑驳的兵器,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再现了当年老区人民与敌英勇奋战的场景,将大家带回到了硝烟弥漫的沙场,带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随着讲解员动情的讲述,全体学员心情时而激动,时而悲愤,大家在血火交融的历史深处深切追思革命先辈的业绩,更加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
感怀红安巨大贡献坚信历史人民选择
在26年的艰苦斗争中,红安人民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首先,为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鄂豫皖地区的斗争开辟和保存了一块赖以生存发展的坚实基地,即黄安革命根据地。在这块基地上,先后诞生了5支革命军队:党在鄂豫皖地区创建的第一支革命军队——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新四军第四支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黄安这块革命基地还是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第五师在鄂豫边坚持敌后抗战的主要活动区域,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的主要立足点。红军、新四军、解放军先后在这里发起了许多重要战役、战斗。这块基地还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是鄂豫皖最高党政军领导机关的常驻地。基地的核心七里坪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都。
其次,为中国共产党指导鄂豫皖乃至其他地区的革命斗争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红安人民敢于斗争,勇于探索,善于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一是黄麻起义的经验:组织严密,动员深入,行动快速,斗争坚决。二是创建根据地的经验:选择有利条件较多的地方作为工农武装屯驻和开辟工作的处所,采取符合当地社会和政治情况的正确政策。三是游击战争的经验:革命武装要在斗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昼伏夜动,声东击西,远袭近止,绕南进北”的游击要诀;会跑、会打、会集、会散、会进、会退、会知、会疑的“八会”战术和7条作战原则,指导全国的革命斗争。四是分化瓦解枪会的经验。五是组织便衣队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推动鄂豫
皖乃至其他地区革命斗争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第三,组织了数以万计的工农群众参加革命战争。为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在县委的组织领导下,红安人民前仆后继,踊跃参军参战,多次掀起了拥军参军热潮。其中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参军热潮就有4次。据不完全统计,从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到解放战争时期,红安参加红军的工农群众约6.5万人,参加新四军、解放军的约6000人。总的状况是:在全县的工农群众中,青年人几乎都参加过革命队伍,打过仗;中老年和妇女、儿童绝大部分做过革命工作。正如当年流传的歌谣所唱的那样:“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第四,为革命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才。革命战争把勤劳、勇敢、朴实的红安人推上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舞台,使红安成为一片英雄辈出的红土地。从红安输送到革命队伍的数万人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政治工作者和军事指挥员,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革命人才。战争年代,他们东征西战,打遍大别山,打遍全中国,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殚精竭虑,再建功勋。他们中有2人任过国家主席,有3人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有5人任过国务院副总理或国务委员,有12位中共中央委员(其中5名中央政治局委员),有4位中顾委委员,有3位中纪委委员。此外,还有10人任过中央和国家机关正副部长,有12人任过大军区司令员或政治委员,3有任过军兵种司令员(主任)、政治委员,有17人任过大军区和各军兵种的副司令员、副政治委员或顾问,有24位兵团级干部,130多位省军级干部。他们中有一名军事家,有8人被授予上将军衔,有10位被授予中将军衔,有43位被授予少将军衔。共有61名将军。是全国授衔将军最多的县份。一个县出了这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出了这么多将军,出了这么多高级干部,全国仅有,举世罕见。
第五,为革命捐献了难以数计的生活物资。红安作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基地和摇篮之一,是红军、新四军、解放军的良好立足点,是休整部队和安置伤员的最佳场所。无论是作战还是休整、养伤,都需要大批的粮食衣物及其它生活用品。红安人民把向红军、新四军、解放军捐献物资看成是自己的应尽义务,争着献粮献衣,抢着照料伤员,从不含糊。红安人民群众捐献的物资多得难以统计。
第六,为革命献出了14多万英雄儿女的宝贵生命。秦绍勤为了保守党的机密,宁愿剖膛挖心;张豪金牢记入党誓词,宁可砍头不叛党;夏国仪、戴醒群为了保护战友,宁可凌迟处死„„红安在大革命前有48万人,到1949年解放时只剩下34万人。26年间,红安人口减少了14万。据有关资料介绍,这14万人或是战死在疆场上,或是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下。据当年上海一家报纸报道,1932年冬至1933年春期间,红安惨遭国民党军杀害的红色群众达10万人。建国后,县民政局对全县的烈士进行了普查,迄今已查清并登记在册的烈士达
2.2万余人。一个县有这么多人为革命献身,有这么多烈士,着实可歌可泣。
26年间红安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的革命历史,是一座记载党和人民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不朽丰碑!全体学员在感怀红安人民为革命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的同时,更加坚信一条铁律: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与其历史主动性的选择紧密相连。正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今天,吾辈更应学习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矢志奋斗、坚贞不渝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德,坚定不移地把他们开创的、几代共产党人为之持续奋斗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感悟宝贵精神财富努力践行红安精神
战争年代,红安人民万众一心,紧跟党走,不懈奋斗,不胜不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之所以能达到这个境界,简而言之,主要是具有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战斗作风,高尚的思想品质,无私的奉献精神。这些精神是红安人民在长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磨练、凝结而成的,“朴诚勇毅,不胜不休”是红安精神的集中体现。
坚定的革命信念。革命的信念是革命力量的源泉。红安革命斗争之所以能够长期坚持下去,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其主要原因就是红安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具有坚定的革命信念。
红安的革命者坚信什么?坚信马克思列宁主义,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信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必定胜利。当革命处于轰轰烈烈的高潮时期,红安人民能以“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的热情投入革命战争,靠的正是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当革命处于白色恐怖的低潮时期,红安人民不怕杀头,不怕灭九族,不怕连累诸亲六眷,聚集在党的旗帜下,坚持战斗,靠的仍是对革命的坚定信念!“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王明“左”倾错误路线指导下进行的“肃反”,给革命事业造成了重大损失。期间,红安人民除了对错误的“肃反”政策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抵制外,对共产党的领导从未怀疑过,革命的信念从未动摇过。蒙受不白之冤就要杀头的徐德聪烈士噙着眼泪对保卫局的同志说:“今天我们虽然免不了一死,但我们的心还是红的。求求你们,把枪收起来,就用刀砍吧!省下这些子弹说不定可以消灭几十个敌人。”这样的同志在蒙冤赴死之时,心中想的还是共产党,脑里装的还是革命事业,何等的令人钦佩。其余的人仍然是前仆后继,英勇战斗。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红安人民与党肝胆相照、义无反顾的彻底革命精神。一些在“肃反”中被关押过的革命干部,后来也回忆说:那时我们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跟着共产党干革命。你关也好,杀也好,只要我未死,我还是要革命的!
顽强的战斗作风。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而是敌我双方的生死搏斗。打仗不仅要吃大苦耐大劳,而且要流血牺牲。战斗的准备和进展过程中,连续行军,连续作战,顶酷暑,冒严寒,喝不上水,吃不上饭,几天几夜睡不上觉,是家常便饭。每消灭一个民团,铲除一处反动枪会,击溃一支敌正规军,都要付出血的代价,少则三几人、十几人,多则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伤亡。红安革命者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为了彻底消灭敌人,解放受苦受难的人民大众,纵使饥寒交迫、苦累不堪也毫不懈怠。红安地方武装作战,有两句流行最广的话:一句是“怕死不革命,革命不怕死”;另一句是“不消灭敌人,不是英雄好汉”。大家把在战场上英勇牺牲叫做“革命到底”,认为这是革命者的神圣归宿,因而也是最大的光荣。
革命的局面是打出来的,革命的江山也是打出来的。红安的革命前辈们为了开创崭新的革命局面,奠定共和国的江山,敢斗敢争,敢打敢拼,这种顽强的战斗作风及其光辉业绩已载入史册,他们的事迹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颂。
高尚的思想品质。品质是检验人们思想认识和品德行为的准则。红安革命前辈们的高尚品质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最闪光、最难能可贵之处,莫过于他们所具有的革命的生死观。在决定个人生死的紧要关头,他们中的许多人总是把生存的希望让给同志,让给群众,以自己的牺牲去换取革命同志、革命群众的生存和安全。无数英雄志士以自己惨烈的牺牲,换取了群众的生命和财产,维护了党和人民的利益。
无私的奉献精神。当年,红安革命前辈们在革命岗位上不图地位高低,不计个人得失,舍生忘死,一心一意为革命作贡献。这种行为把它概括起来,就是“一要三不要”(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一图两不图”(图贡献,不图名,不图利)。这是红安人民无私奉献精神的生动体现,是红安精神的核心和主要特征。
“一要三不要”的无私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高度一致。红安大多数革命者的确是苦得无法生存才投身革命,但也有相当多的革命志士尤其是红安早期革命领导人,他们的家庭生活并不那么困难,有的还很富有,这些人参加革命并非生活所迫。他们参加革命为的是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的是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为了革命,他们抛家舍业,直到献出自己的生命。
“一图两不图”——图贡献,不图名,不图利,这是红安革命前辈的共同特点。原北京
军区副司令员、中纪委委员徐深吉将军曾说:“那时,我们随时都准备牺牲,准备葬身大别山、大巴山,或是倒在长征路上,根本没有想到几十年后,能成为将军,能戴个官帽。”这是红安革命老前辈们的共同心声。战争年代,革命前辈们把党的话看得高于一切,党叫干什么就干什么,从不讲价钱。
红安精神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凝聚着革命前辈的心血,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的火花。它是革命前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鼓舞我们战胜艰难险阻,并激励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继往开来,努力践行红安精神。
巍巍大别山,熠熠红安魂。“朴”——求真务实,“诚”——忠诚诚信,“勇”——无私无畏,“毅”——执著坚韧;“不胜不休”——为夺取革命的胜利,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矢志不渝,一往无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通过本次学习考察,全体学员全面深入地了解了从1923年红安建党到1949年解放,英雄的红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奋战26个春秋所做出的巨大的贡献,充分体会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的深刻内涵: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执着坚定的忠诚品格,变革图强的创新精神。
光辉的革命业绩,宝贵的精神财富。第3期县处级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在此次学习考察活动中接受了红色洗礼,增强了党性修养,更加明确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将在传承创新中演绎红安精神,把红安精神转化为追求理想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朴诚勇毅的人文情怀,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之源,永葆共产党员的革命本色,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投身学习和工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第二篇:接受延安精神洗礼范文
接受延安精神洗礼——红色之旅活动心得
金秋九月,在新中国六十华诞即将来临之际,我参加了由公司党支部组织的红色之旅活动,来到了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延安。在这里接受了延安精神的洗礼,也更加坚定了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决心与信心。
巍巍宝塔山,清清延河水。从小学的历史课本中我第一次知道了延安,那时的延安在我的记忆中代表了一段历史、一个时代。1935年到1948年,这里曾经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战斗、生活、工作了13个春秋,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做出了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延安这个名字不但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人淡忘,反而更加鲜亮,她如一座丰碑久久伫立于每一位中华儿女心中。如今的延安已经成为旅游圣地,成千上万的人们来到这里,追随伟人的足迹,重温那段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接受延安精神的熏陶与洗礼。
初到延安,连绵起伏的山,随处可见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以想象,这片自然条件极为严峻的土地是用怎样的力量与艰辛哺育了中国革命的。
杨家岭是我们红色之旅参观的第一个地方,也是给我印象最深的。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间,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中共中央机关曾在这里居住。在杨家岭期间,中共中央继续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
在杨家岭毛主席旧居前,我久久肃立,心情无法平静。窑洞里光线昏暗、阴凉潮湿,简陋的木桌木椅陈列在窗前。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我党我军的最高领导人,却住的是普通的窑洞,用的是部队配发的木椅、木床,而正是在那张木桌上,毛主席撰写出了《论持久战》等大量远见卓识的政论著作,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道路,让中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也是在延安的窑洞中,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如今,见证了中国革命艰苦历程的排排窑洞已经成为珍贵的历史遗迹,它们静静的矗立在那里,犹如一条无声的长河,让人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它所流经的是怎样一段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给后来人以警醒与力量。
革命选择了延安,延安孕育了革命,哺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
今天,延安时期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延安精神却融入时代精神之中,成为不朽的精神。当今的时代与革命战争年代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延安精神在当代仍然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从没有过时,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经过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艰苦奋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没有不继续艰苦奋斗的理由,即使以后发展了、富强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依然不能丢。
此次的延安之行虽然时间很短,但留给我的精神财富却是难以估量的,在这里,我像一个渴望知识的孩童,无时无刻不接受着心灵的洗礼,感受着精神的力量。我坚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伟大的延安精神将作为中华之瑰宝,代代相传,继续引领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奋勇前进!
革命圣地延安红色之旅感想——赵淑玲
2010-11-9 10:29:49
延安,我心中久仰的圣地。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在这里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而在这块土地上所孕育的伟大的延安精神,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着巨大和深远的影响。多年来,我只能从书本里、影视中、报刊上了解到它光辉的历史,看到它雄伟的身影。总想有一日能去延安瞻仰它的风采,踏
寻革命的足迹,缅怀先烈的事迹,感受老区人民淳朴的风情和崇高的风范。我院党委精心组织和安排了这次红色旅游延安四日行活动。我很荣幸的得到了本次参观学习的机会,几天下来,感慨很多,收获很多,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革命精神洗礼。
9月6日早晨 7:30分正点出发的,带着领导的信任和嘱托,在带队领导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十七人踏上了去往延安的红色征程,此时窗外濛濛细雨。平时由于工作的关系我们很难相聚,借此机会我们相聚在一起。带队的领导想的很周全。不仅提前为我们准备行程表、还备了医药箱等等。路上准备了很多陕北民歌供大家欣赏,组成几组打扑克游戏,这也是大家沟通一种方式吧!
9月7日早上由西安乘车3个小时左右,看到了黄河壶口瀑布、黄土地、黄皮肤、黄河水,是陕西省和山西省的分水岭,大家真正体会到了母亲河的壮观景象,涛涛黄河水,巨浪冲天,就像我们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一样渊源流长,同时也留下了革命时期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深深的脚印。觉得自己这次红色之旅收获特别大,大家相互交流,从中又感悟到了团队的重要性,为我们的日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随后乘车约3个小时抵达延安。沿途山路崎岖陡峭。
9月8日清晨出发,大家不顾旅途疲劳,乘车先来到了宝塔山脚下,宝塔山的高度不算太高,却有一种不能言表的气势。在巍巍宝山下听导游讲革命故事,1936-1948年期间延安市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总后方,感受到了革命的艰辛,感悟到在新的历史时期,缔造新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面对现在,我们在工作的岗位上,更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我们在那里集体留影,珍惜着祖辈们用生命换来的大好河山,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和勤奋工作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随后奔赴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了延安十三年历史浓缩——革命纪念馆。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朴素、勇往直前、团结奋进的精神。学习延安革命历史资料,缅怀革命先烈,追忆延安革命精神,心潮起伏、感悟颇深。大家一边参观,一边认真聆听讲解员的细致讲解,在革命遗迹上重现历史画面,对先烈的光辉奋斗历程和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性认识,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等延安精神精髓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对新时期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而后我们在枣园革命旧址(书记处礼堂、任弼时、周恩来、张闻天、毛泽东、朱德、刘少奇旧居等)参观革命前辈的故居,瞻仰珍贵图片中领袖的音容笑貌。这里的一切都让大家驻足流连,就是在这样狭小、阴暗、简陋的窑洞里,毛主席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雄才大略,运筹帷屋,决胜千里,指挥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就是在这窑洞的小油灯下,他们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决定中国革命方向、指导中国革命的光辉著作,在这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人民共和国的坚定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篇章。接着我们参观了中共七大会议旧址——杨家岭。在中共大礼堂里随着讲解员大家齐唱东方红,心里无比骄傲自豪。同时参观了杨家岭的小菜园,毛主席与美国记者斯特朗谈话时的石桌石凳,在此主席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9月9日下午,尽管因返程时间变动大家等到深夜,无怨无悔。9月10日顺利返程。在返回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我们的先辈为了和平和自由或者说是事业,他们都是经过很多挫折,经过自己团队的努力才一步一步的走到现在,创造了现在的可喜成绩,这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工作好似革命,要坚持到底、珍惜这一切,这样才能创造成绩。
通过本次参观学习,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对我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三五九旅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于征服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南泥湾精神,白求恩精神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等的延安精神有了更深刻理解。对于我们新时期测绘事业提供了动力,指引了方向。延安之行,让我们受到了一次最生动的党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更加坚定了发扬延安精神,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感谢党组给了我们这次绝好的机会,我们要把这次接受教育的经历与感受带到广大职工当中来共同分享,共同进步。在新的形势下,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继续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勤奋学习、勇于创新、爱岗敬业、埋头苦干,脚踏实地的做好自己的岗位工作,努力为我院测绘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赵淑玲)
第三篇:铭记责任与使命(投稿)(精选)
铭记责任与使命,青春伴梦想齐飞
时光飞逝,岁月匆匆。转眼间,距离1964年10月16日那一声巨响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那一刻瞬间挺起了腰杆。超强的创造能力让世界为之震惊。那一声巨响,打破了所谓超级大国的核讹诈和核垄断,奠定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那一声巨响,摆脱了我国一个多世纪以来经受帝国主义欺凌压迫的局面;那一声巨响,振奋了国威,军威。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志气,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同时,还带动了我国现代化核工业技术的向前发展。
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经钱学森、邓稼先等一大批优秀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攀高峰”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加上自己无悔的青春战胜了艰难险阻,成功制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枚原子弹。是他们用青春和无悔捍卫了祖国的尊严。
然而,默默无闻,艰苦奋斗的背后是什么?是他们无悔的青春,是他们在科学领域要完成的梦想。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毅然回国的背后又是什么?是他们为新中国的崛起所肩负起的责任与使命。
海核三班的每位学员深知,作为新时代的核电人,我们要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学习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他们对于科学的执着探索。学习他们默默无闻,艰苦奋斗去推动中国核工业的发展。
在当代,发展核电是大势所趋,也是历史的必然。随着世界石油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核电在保障能源供应和平抑能源市场价格波动方面的重要作用,核电已经进入迅速发展阶段。
1986年发生的切尔诺贝利事故使核电发展形势急转直下,引发很多西欧各国的“反核”、“限核”乃至“废核”运动。今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再次将全世界反核情绪达到了高潮,引起人们极大的恐慌。但是,经济高速发展下的能源需求要求我们大力发展核电,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全世界仍然为了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喋喋不休,矛盾中我们得出真理,安全发展核电这一高效清洁能源是历史的选择。这就要求我们这一代核电人肩负起安全发展核电的重要历史使命。我们树立安全生产意识的同时,还要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将理论付诸实践,不断改进核电发展中的重重困难,这样才有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长治久安。
我们已经慨然领命,肩负起发展核电的重任,那我们为何不放飞自己的核电梦?如果梦想是一首诗,那不如让我们把自己的青春融入到浓浓的诗意当中;如果青春是一段旋律,那不如让梦想在青春的旋律中狂舞,舞出一段奇迹,舞出一段富有诗意的梦境。我把青春献核电,核电事业放飞我的梦想,让我们铭记责任与使命,青春伴梦想齐飞。
(学习B组
李宜君)
第四篇:唱响红色金曲铭记建党使命
唱响红色金曲铭记建党使命
2011年5月4日晚7时,南通大学杏林学院信息科学部团总支学生分会、科学发展观学习社在钟秀校区主报告厅举办了以“乐动青春,唱响中华”为主题的红歌汇比赛。杏林学院学工处副处长胡春花老师、团委书记张毅老师等莅临比赛现场并应邀担任评委。
本次红歌汇比赛的节目都是由信息科学部各个班级选送后,经过初赛挑选出来的。比赛期间穿插了信息科学部团总支学生分会的四个节目作为送给党的礼物,不管是独唱《映山红》、《光的赞歌》诗歌朗诵,还是《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我的未来不是梦》,都表达了我们学生分会成员对未来的期待和对党的颂歌。经过激烈的角逐,通信081班的大合唱《红旗飘飘》获得一等奖,他们作为唯一一支参赛的大三队伍,以令人惊叹的阵容出现在观众面前,在火红的旗帜下用真诚和生命唱出了“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获得二等奖的是自动化102的《红星闪闪》、光伏101的《国家》和集成101的《龙的传人》,三种不同风格的歌曲分别表达的是革命的热情、家的幸福和独特的龙的传人的魅力。
本次红歌汇,旨在以演绎“红歌”的方式,使得同学们对现在的美好生活有更深的体会,激励他们时刻不忘“歌颂祖国,歌颂党”,继承中华民族精神,用灿烂的青春唱响中华。杏林学院
第五篇:回顾成绩和经验、铭记责任和使命
回顾成绩和经验,铭记责任和使命
30年的风雨兼程,3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烟草迎来了30年华诞。30年来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烟草发展历程呈现出翻天覆地变化,回望30年,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变的,是一年年行业成长进步的整体面貌,是不断调整深化的发展思路;不变的,是与改革同行,与时代同步,在不断前行中始终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消费者利益的精神血脉。
一、三十年回顾
站在30年的历史节点上,回望行业30年的改革和发展,梳理行业30年的成绩和经验。我们在艰难中起步,拼搏中前行。
30年的成绩得益于扎实的网建工作。
网络建设是市场营销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近年来行业网建工作按照“优化模式、完善机制、强化服务、增强能力”的要求,围绕持续提升卷烟营销网络软实力的目标,在模式、手段、方法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网建工作由城市向农村延伸,网络体系不断完善。二是注重以点带面,促进网络建设均衡发展。客户服务得到有效加强,客户赢利明显增加、客户满意程度明显提高。三是转变访销模式。从以往访销员挨家挨户询问到工作电话访销系统,再到网上配货电子商务业务新模式,全国网上订货率已由去年的7.45%上升到了9.59%,随着网络建设的不断加强,行业适应环境变化、防范风险的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特别是当前各地卷烟供求普遍处于稍紧平衡的状态,市场价格基本稳定,1社会库存基本合理,行业依靠十多年网络建设打下的坚实基础,构筑了坚实的防火墙,多次化“危”为“机”,不但维持了正常的卷烟经营秩序,而且保持了品牌的健康发展,充分体现了网络建设作为行业基础性战略工程的价值。
30年的成绩得益于大胆探索管理体制改革
1982年1月中国烟草总公司成立,1984年国家烟草专卖局成立,1983年9月20日国家颁布《烟草专卖条例》,中国烟草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八十年代烟草行业大规模引进先进国外技术进行技改,卓有成效的技术改造工作让中国烟草走上科技化兴烟的发展道路。1991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的颁布标志中国烟草完整的法律体系已经形成,1997年7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是烟草专卖法的细化和解释,为烟草的法制化提供了更为精细的可操作性,使专卖体制下烟草行业充满生机与活力。
面对中国烟草条块分割、地方保护盛行、缺乏明显强势企业和强势品牌以及即将与外烟同台竞争的现实局面。2003年初,国家局党组毅然决定: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改革工商管理体制,实行工商管理分设。通过联合重组打破现有行业格局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强势改革来提高中国烟草的总体竞争力。随着一系列宏观政策的出台,工商分开把卷烟工业企业推向了市场。中国烟草引入市场竞争的体制改革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2005年4月,《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完善烟草行业管理体制,继续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体制改革。
2006年通过国有资产的上划下拨,烟草行业理顺了产权关系,初步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理顺产权后,总公司、省公司由行政管理为主转向行政管理、资产管理并重,全面开展清产核资,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总公司、省烟草公司退出“两烟”经营,省工业公司积极向法人实体转变。与此同时,公司制改造全速推进,工商企业由《企业法》规范的企业转变为由《公司法》规范的公司。随着理顺烟草行业资产管理体制、深化烟草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行业已打破市场壁垒、挣脱产权羁绊,脱胎换骨的烟草行业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30年的成绩得益于不断推进的信息化建设
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在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指引下,按照“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数据、统一网络”,逐步实现系统集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总体要求,全面启动数字烟草建设,有效地推动了行业的规范管理,有力地促进了行业的深化改革。逐步完成了办公自动化为主要内容的行业电子政务体系建设,建成了以财务、审计系统、财务预算与资产管理系统、专卖内管系统、两项工作系统为内容的业务管理系统。建立以“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为基础构建物流系统,实现精简了管理流程,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自动化水平,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30年成绩得益于行业不断科技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创新的意义对国家民族如此,对行业和企业亦如此。从卷烟工艺及配方、辅助材料开发及应用技术到香精香料制造及调配应用;从卷烟降低焦油的工艺和技术到烟草设备及配套技术。从全球第一套烟草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绒毛状烟草和烟草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的完成,到由我国烟草行业牵头制定的第一项国际标准“烟草及烟草制品箱内片烟密度偏差率的无损检测电离辐射法”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批准发布;从中式卷烟发展方向的确定到烟草育种、调香技术、减害降焦、特色工艺四大战略,以上创新科技成果推广直接推动了烟草行业创新,强化了行业技术创新能力。
30年成绩得益于行业的严格规范
从制止卷烟降价竞销到整顿烟叶收购秩序,从狠抓限产压库促销到规范卷烟交易秩序,从持续开展烟叶流通、卷烟体外循环、财经秩序专项治理整顿到着力推进规范工程投资、物资采购、宣传促销活动,再到深入开展办事公开、民主管理。从1999年开始,按照“以规范两烟生产经营为基础,以加强财务审计监督为关键,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为重点,以纪检监察再监督为保障”的要求,遵循“健全制度、规范流程、严格监管”的工作思路,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的整顿规范工作,积极推进
内部管理监督长效机制建设,使全国烟草向“规范权力运行、公开透明操作、确保监管到位、打造阳光烟草”的目标发展,实现了“卷烟上水
平”战略目标,促进了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30年成绩得益于 树立“两个至上”共同价值观
如果说,企业规模的壮大的是行业外在表现的话,那么“两个至上”共同价值观则彰显了全体烟草人的精神。30年来,50多万烟草人在田间地头,在零售户商店里,在稽查现场,在冰雪覆盖的送货路上……,他们始终铭记敬业奉献、自律自强的行业精神,坚守潜心做事、低调做人的行为信条,用自己的辛劳与汗水、智慧与奉献,诠释着“两上至上”共同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塑造着责任烟草、诚信烟草、和谐烟草的行业形象。从大型公益活动情暖莘莘学子,到农家金叶书屋,从联村联户到支持西部水窖;从抗击“非典”到汶川、玉树特大地震、舟曲泥石流、定西岷县冰雹泥石流捐款---一个个关爱的行动,一个个忙碌的身影,烟草人用实际行动践行“两个至上”价值观,发出报效国家、回报社会的铮铮誓言。
回望30年,我们无法全景描述行业的发展,但可以确定的是,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是贯穿行业发展的未变旋律,是行业永恒的责任和使命。
二、扬帆起航正其时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30年沧海变
桑田。回首行业峥嵘岁月,我们为之自豪骄傲; 30周年,就像一个人的而立之年,正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梦想的年纪。这激情和梦想,源于30年的改革发展成果,源于建设现代烟草的宏伟蓝图。展望行业未来前程,我们更是信心满怀。站在行业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已扬帆起航。
财务科
谢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