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努力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近年来,我区坚持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出发,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政府指导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渠道和创新农村经营体制,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重点扶持,科学指导,有力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至目前,全区共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0家,共吸纳会员8000多人,辐射18个乡镇132个村民小组,带动农户近3万户,生产经营服务范围扩展到了养殖、制种、林果、蔬菜等主导产业及其储运、加工等领域。2004年,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实现订单化生产面积39万亩,带动发展各类畜禽养殖493.6万头只,农产品订单销售量达到55万吨,占到全区农产品生产总量的58%,实现销售收入5.27亿元,上缴税金210万元,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人均增加收入1194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9.5%。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积极鼓励倡导,增强发展意识
随着农业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单家独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如何有效解决农产品流通、探索建立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之间的利益连接机制,已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需要迫切解决的突出问题。农民在实践中创造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但对于这一新生事物,在发展初期人们难免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为了切实提高各级各部门对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重要性的认识,消除疑虑,正确把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涵、地位和作用,坚定发展信心,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和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并组织编写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典型宣传材料,多次开展了经验交流活动,注重用典型经验引导干部群众,切实提高了干部群众对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认识,为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怀茂乡六分村立足本村优势,于1994年由村委会组织牵头,依托酒花开发公司成立了六分啤酒花协会,把协会变成了农民与企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不但使企业逐年发展壮大,而且使农民收入逐年提高。目前,全村发展啤酒花560亩,脱水菜3000亩,农户累计创收1200万元,全村95%的农户发展成了酒花、蔬菜专业户。
2、注重因势利导,多种形式发展
我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多样性发展,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兴起和壮大。具体工作中,注重走好五条路子:
一是积极适应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格局日益形成的良好局面,引导组建以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为主要经营项目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走依托主导产业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路子;
二是紧紧抓住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的时机,积极引导龙头企业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走依托龙头企业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的路子;
三是充分发挥专业大户和流通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顺势而推,切实加大培育和支持力度,走依托专业大户和农民经纪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路子;
四是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的人才、土地和资金等优势,带动农民实行专业联合,走依托集体经济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路子;
三是不断完善了民主科学的管理机制。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了组织内部民主选举制度、民主决策制度、民主理财制度和财务公开制度,保障了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的主人公地位和经济利益。2004年,我们选择基础设施较好、内部联系紧密、结构功能完善、发展势头良好、带动作用较强的四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示范点,积极争取扶持资金25万元,重点在制度建设和利益联接机制上进行探索和完善,为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化建设树立了样板。祁雪奶牛专业协会通过建立健全会员代表大会制度、内部奖惩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理事会、监事会工作制度,使协会的健康运行和作用发挥有了完备的制度保障体系。目前,协会的生产经营服务网络已延伸到了全区5个奶牛产业重点乡镇、7个奶牛基地村和32个奶牛专业小区,加入协会的奶农已从最初的50多户增加到现在的278户,会员奶牛存栏也从最初的180多头增加到了现在的2400多头,年收购加工鲜奶8100多吨。怀茂乡黑水沟村养鸡专业协会,由于建立了股份合作机制,制度建全,保障有力,自2001年成立以来,先后吸纳股金8.4万元,并成立了鲜蛋销售服务中心和物资销售服务中心,新上了鲜蛋加工项目,创立了“王吧蛋”品牌,年购销鲜蛋1000吨以上、鸡12万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960多万元,带动发展养鸡专业户84户,全村人均养鸡纯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40%以上。
5、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调服务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服务和引导。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上,我们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划制定、宏观协调和管理服务。农牧、民政、财政等部门还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各项切实有效的服务。坚持引导、鼓励、扶持、服务四为主的原则,防止行政干预和行政包办,定期举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典型经验交流会及学术研讨会,积极探索创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全面、协调发展。以信息引导为重点,利用肃州科技110网络,积极探索快捷、准确的信息发布途径,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了快捷优质的服务。
肃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迅速发展壮大,呈现出了合作形式日趋多样化,合作领域日趋广泛,合作层次逐步提高,辐射范围不断扩大,带动作用逐步增强的发展趋势,标志着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与发展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第二篇: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议
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
议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这两种经济组织形式。它对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更好地迎接WTO以及建立中国-东盟贸易区的挑战,增加农民收入,以及稳定农村等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XX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一、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
1.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全区各地日渐发展起来,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据广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的调查统计,目前全区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55个,其中规模较大、运作比较规范的有210个。年农产品交易在亿元以上的有灵山县果蔬生产协会(2.5亿元)等。
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日渐得到政府各部门的重视,由自发、无序性向规范性过渡。全区现有经工商部门登记的专业合作组织151个,民政部门登记的57个,农业部门登记的45个,其他部门批准登记的27个,共占全区总数的26.5%。自治区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发展农民专业 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关于经营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登记管理问题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初步理顺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登记管理的问题,为其发展创造了宽松、良好的外部环境。
3.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一部分农户共闯大市场,增强了农民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全区专业合作组织共计带动农户81.66万户,约占全区农户总数的9.13%。专业合作组织通过把农民、农户联合起来,大大增强了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受社会生产力水平制约,各地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不平衡,有的县和不少乡、村目前仍为空白。经济相对发达的桂林、钦州、贺州等地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快,规模较大;而河池、原南宁地区等地区则发展缓慢、数量少。
2.经营性专业合作社少,中介性专业协会多。大多数专业合作组织集中在种植业和畜牧业这两个产业,而作为农业产业化的产后加工环节的专业合作组织数量少,专业合作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初级阶级”,以松散型为主,对农产品加工增值和农业产业化的作用有限。
3.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动力不足。除了受生产力水平较低所影响之外,发展动力不足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缺乏政府的有力扶持,政府的发展动力不足,政府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少。二是农民缺乏实力和积极性,农民的发展动力不足。大多数农户的市场意识、合作意识、经营意识不强,科技文化管理素质低,观望心理较强。三是专业合作组织经济技术力量薄弱,发展后劲不足,对农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强。如何做大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几点建议
1.从稳定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广大农民抵御国内国际市场风险冲击能力的战略高度,加大政府对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随着加入WTO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创建进程的推进,广西农业的弱势会日渐凸现。如何保护影响面广且关系到广大农村稳定的弱势农业,是政府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颗。政府应把扶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一项突破口和着力点。及早制订、出台具体可行的扶持政策和实施方案。建议政府组织农、林、水、工商、税务等部门实际工作者,同区内外专家一起,共同研究探讨适合国情、区情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取向和目标、市场准入、组织形式、股金制度、保护政策、金融政策、经济援助、奖励制度、监督管理等问题,形成共识,并最终转化为政府行为。政府扶持不宜“一刀切”,应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扶大、扶优、扶强”是当今各行各业的一种普遍的 政府行为,它容易“扶出”成效。但它忽略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当前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桂东南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发展较快,而桂西北等贫困地区较慢。如果都按统一的“高标准”,只能是“富者”能享受,对落后地区则是“花架子”,起不到真正扶持、树榜子的作用。为此,在制订全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政策时,40多个贫困县的扶持条件应同其他市、县有别,适当降低标准。
2.探索“龙头企业+专业经济组织+农户”的新路子,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的积极作用。龙头企业按照合作制原则或组织加盟形式,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组织形式,可以使龙头企业和农户成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也使“龙头企业+农户”这一组织形式得到升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经济。容县鸿大绿色饲料有限公司近年先后牵头发展了5个种养协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既促进了龙头企业的发展,又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3.内外结合,做大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各级政府部门组织专业合作组织的负责人和骨干力量进行经营管理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市场开拓能力。政府部门要做好专业合作组织同大专院校、科研究所之间开展技术合作的沟通、协调工作,为专业合作组织做好“引智”、“借脑”服务,促进专业合作组织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增强其科技实力和服务功能。开拓专业合作组织融资渠道,解决它们规模小、资金短缺的问题。建议增加各级农村金融部门农业信贷资金规模,减少审批环节,深化信用贷款制度,积极探索专业合作组织及其成员信贷的多种渠道和途径。玉林市新楼农民协会通过“专业合作组织+小额信贷”解决了农户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各专业合作组织必须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健全组织章程,完善组织制度、民主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入股分红制度等。实行税收优惠。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自产自销农产品实行免税,对合作组织经过简单加工的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对合作组织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税收优惠。鼓励专业协会向专业合作社发展,专业合作社又向股份合作社发展,增强会员、社员凝聚力以及合作组织的经营功能。应抓好这方面的试点工作。
4.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不宜下硬指标、“拔苗助长”。当前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慢,全区各级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不同程度地存在焦急心态,但要预防“过于急功求成”的偏激行为的发生,避免重蹈计划经济“层层下达硬指标”的旧辙。政府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创造各种有利的客观环境,做好引导和协调工作。
第三篇:加快发展广东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探讨
加快发展广东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探讨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市场经济发展纵身推进,千家万户分散的家庭承包经营不能与市场有效对接,为解决此问题,一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我省广大 农村应运而生。本世纪初,按照农业部的要求,我省进行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通过示范带动,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顺 利。
一、发展现状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广大农民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对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的创新,它是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 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和利用者,根据自愿联合、民主管理原则而成立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据统计,目前我省比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 1100家,会员14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1.2%,带动农户117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9.7%;总资产20228万元,年总收入54639万元,上缴税金654万元,合作销售农产品48万吨,合作购买农用资料总量5万吨,培训农民23万人次,拥有注册商标47个,会员人均纯收入5202元,比当地 生产经营同类产品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9%。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呈现出合作内容日趋广泛、形式多样、机制 灵活、服务面广的良好态势。总的来说,主要有四种类型:
一是大户牵头型(农民牵头)。即由种养、流通大户或经营能手牵头,农户参 加,在组织内部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运行机制。这种合作组织有582个,占总数的53%。
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牵头)。即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生产同类产品为基础,由农民组建的合作组织,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农业 产业化运行模式。这种类型的合作组织有88个,占总数的8%。
三是由农技服务组织及农技人员或者基层科协牵头兴办。它们围绕当地 的主导产业,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利用区位优势、市场优势进行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具有地方特色。这种主要以开展培训、业务指 导、信息咨询为主的合作组织有327个,占总数的29%。
四是由基层供销社等组织引导农民兴办或者联合兴办的。这种类型的专业合 作组织全省有103个,占总数的10%。
二、主要成效
(一)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农民专 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围绕发展专业化生产,采取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形式,实现了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相结合,构建了农 村合作组织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现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如惠东县四季鲜荔枝专业合作社实行独立核 算,自负盈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市场运行机制。该合作社除按
当地市场价用现金向社员收购合格荔枝外,还将保鲜、加工、销售经营所实现利润进行再次分 配,利润的一半分配给社员,一半留在合作社作为扩大再生产基金和社员股金。
(二)培育了农民收入的新增长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 织在带动农民进入市场方面发挥了桥梁与纽带作用。全省101个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单位中,凡是开展农产品销售服务的,都能及时出售了社(会)员的 产品,并且还卖出了较好的价钱,有效地带动农民增收,为实现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据统计,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与一 般农户比较,人均年纯收入通常要高出10-30%。如珠海市斗门区农产品流通协会,2005年销售水产品11万吨,年销售额20亿元,带动1.8万农户从 事16万亩的水产养殖业,带动农民增收6300万元,户均增收3500元。
(三)加快了农业标准化实施进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 织根据市场需求和主导产品生产特点,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对成员进行技术培训,提供技术服务,统一生产技术规程和标准,按照国际或国家的农产品质量标准, 规范农业生产、加工、营销全过程,实现农业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创立名牌产品,从而大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竞争力水平。如潮安县凤凰茶叶专业协会,向 全体会员提出“茶树不施化肥,不喷或少喷药,安全期采摘,力争有机茶上市”的倡议,会员自觉遵守,坚持无公害生产,生产的茶叶参加国内、国际博览会都全部 通过质量鉴定。到目前为止,已有10个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单位到工商部门进行了商标登记注册,涌现出一批知名商标。
(四)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经营的农户有序地引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通过调节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利益分配关系, 实现农村资金、技术、劳动力、设施等生产要求的最佳配置,形成“一村一品”的区域规模生产,探索和实践“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农户” 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农村种养业的发展。如博罗县石湾镇农产品流通协会,积极做好韭黄的生产和流通服务,带动3300户农民种植韭黄,种植面积达1万多 亩。该镇黄西村几乎家家户户种植韭黄,每亩纯利润5000元,农户收入非常可观,家家户户盖上小洋楼。
三、推进措施
自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以来,我省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一)各级重视,促进发展。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责任,要求将其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点工作认真抓好落 实。按照农业部和省政府的要求,省农业厅着力培育扶持了一批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典型示范,引导发展。2003-2005年,省农业厅分三批 审核向农业部推荐了9个试点示范单位,先后确定了101个省级试点单位,其中,新兴县天堂镇农产品流通协会和珠海市斗门区农产品流通协会2003年被农业 部评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项目先进单位。从2003年起省财政安排财政资金1400万元扶持我省101个试点单位的发展。同时,我省加强了对试 点工作的检查指导,召开了试点单位工作座谈会,制定下发试点工作方案和检查验收工作方案。2004年6月份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会 议,会后各市、县和有关部门采取积极措施,纷纷办试点,努力推进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使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呈现出可喜的发展势头。
(二)制订政策,扶持发展。2003年,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农业厅《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出台了囊括财政、税收、信贷、国土等 方面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八项优惠政策。在资金扶持上,2003年以来省财政每年都安排了专项资金扶持试点单位。此外,为解决合作社登记注册问 题,省农业厅积极与省工商局沟通协调,省工商局于2004年下发了有关文件,规定凡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自主选择按公司制、合伙企业等类型 向工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同时,全省一些市也结合当地实际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佛山市财政从2004年起连续5年,每年财政预算安排100万元,凡取 得法人资格,经农业部门审查,符合农业龙头企业条件的合作组织,均可享受农业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鼓励、支持合作组织作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 申报主体。在农业信贷上,减少审批环节,解决合作组织生产和经营所需的资金问题;在税收方面,对合作组织自产自销农产品实行免税优惠。各地扶持政策的出 台,进一步改善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环境,有力地推进了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稳步发展。
(三)加强指导,规范发 展。各地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和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结合农业结构调整,有重点地引导、扶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 织,特别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型合作经济组织。在组建形式上,支持农民联合创办,提倡涉农企业带动农民兴办;在合作方式组织类型上,坚持尊重农民意 愿,不搞一刀切,积极引导合作组织走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路子。2003年,省农业厅下发了《广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章程》(试 行),明确了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组织机构、财务、会计等,使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有章可循。通过两年多的努力,大部分省试点单位都建有自己的章 程,并设立了社员(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明确其权限和职责,进一步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公开制度、利益返还制度等管理制度。
四、制约因素
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参与热情不高。不少人误认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是走回头路,是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合作社”的翻版,有的甚至“谈合色 变”。一些农民参加合作经济组织后,也是见利就合,无利就散,机会主义行为严重。不少农民习惯于一家一户的传统生产经济方式,加之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 织大多数经济实力弱小,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故不少农民缺乏组织起来共同发展的热情和信心。一些地方政府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认识不足,引导和服 务力度不够,支持力度不大。
(二)管理混乱,登记注册不规范。目前,农业、民政、工商、科协等各部门都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的指导和管理,管理比较混乱。由于管理部门不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就难以及时协调和解决,更谈不上服务。使得农民专业合作 经济组织在资金筹措、法人登记、税费缴纳等生产经营活动中缺乏法律规范,其社会地位、合法权益和正当行为往往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全省1100个专业合作经 济组织登记注册情况五花八门,有注册登记的564个,占总数的占51%,其中,民政部门登记351个,工商部门登记132个,农业部门核准登记81个。全 省近一半的专业合作组织还没有注册登
记。
(三)合作内容单一,规模小,带动力不强。全省1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部分 是以流通协会为主的专业协会。这些专业协会的合作内容主要局限于技术服务与培训、信息交流和低层次的产销服务等,跨行业跨地区的协会很少。1100个农民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跨乡镇的协会只有182个,占16%,跨县的协会有44个,占4%。参与合作的农户只占全省总农户数的1.2%,覆盖面不广,带动农 户少,带动作用不明显。
(四)内部管理不规范。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成员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没有结成密切的利益关系,多数 组织重生产轻管理,未能实行产业联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并且经营机制不够灵活,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够健全。
(五)缺乏必要的 政策支持,运作经费不足。目前,信贷、税收、国土等部门未出台具体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优惠政策,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偏少。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 运作经费主要来源于收取的会员费和部分专业大户捐赠,运作资金来源渠道不广,数量有限,严重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更深层次的技术推广、信息等服 务。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于缺乏经费,合作内容仅仅局限于每年开展一两次年会,无法开展各种更深层次的组织活动,部分专业组织成立了几年,一直没有 开展活动,有其名而无其实,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起不了真正作用。
五、加快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当前,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较快,规模不断扩大,涉及行业和领域日益拓宽,农民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需要我们抓住机遇,科学指导,采取切实措施,正确 引导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
(一)提高认识,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摆上议事日程。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 经济组织作为深化农村改革,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和农民组织化程度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要消除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更新观念,因 势利导,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推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要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统筹安排,把专业合作经济的发展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同时要加强各 项制度建设,使各项指导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和具体化。
(二)制定政策,优化发展环境。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是中 央的要求,也符合WTO规则的有关精神,符合财政支农改革取向,可以说,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财政扶持是财政对农民直接补贴的一种最有效的实现形 式。建议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网络建设、技术培训、市场开拓等;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做好调研,研究制定扶持农民专业合 作组织的各项优惠政策,例如要明确税收优惠政策,给予专业合作组织一定的税收优惠;要加强金融扶持,畅通信贷渠道,提供各种优惠贷款,帮助解决专业合作组 织融资难的问题。
(四)加强示范引导,强化规范管理。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一项探索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办好试点,抓好典型示 范,坚持试点引路,在探索中前进,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同时,要指导修订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指导和监督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建立健全内 部管理章程,制订财务管理、民主监督、经营决策等规章制度,并通过签订合同、协议、契约等,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各自的行为,不断推进合作经济组织 内部管理和行业自律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五)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目前合作经济组织在不少地方还是空白,覆盖面小,这与 合作组织知识不够普及有很大关系。因此,要抓住最近《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获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良机,通过报纸、网络、电台、电视台、工作会议等形式大张 旗鼓地宣传普及合作思想、合作原则及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增强农民的合作意识。对各级政府分管农业的领导、农业及相关部门干部、合作经济组织的 负责人和农民经纪人分期分批进行培训,努力培养一支懂合作经济组织知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和管理队伍,促进合作经济组织的快速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及对策建议
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及对策建议
一、背景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与完善,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如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由一家一户势单力薄地面对市场,转变为千家万户联合起来有序进入市场,发展和壮大自己,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正是为了克服农户分散经营,引导农民有序进入市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背景下产生的。《农业法》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一项重要原则,2004、2005年两个中央1号文件都提出要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列入立法计划。2004年5月在浙江省台州召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制度建设和立法安排国际研讨会,2005年1月1日浙江省在全国首个出台实施《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这些都旨在鼓励、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快速发展。**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然起步较早,其作用和成效也有目共睹,但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相比,**市还只是起步阶段,在发展规模以及运行中还有很多不规范、不成熟的地方,远远落后于当前市场经济快速推进的步伐。浙江省新条例出台后也带来了新的情况和问题。有鉴于此,今年我们对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进行了专项调研。
二、**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指以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民为主要成员,围绕某一专业或产品组织起来的,在技术、资金、采购、销售、加工、储运、开发等环节开展互助合作的经济和技术组织,是农民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和自我保护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90年代后,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户作为生产经营主体,在参与市场竞争中,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产生了互助合作的愿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迅速发展。
根据调查和不完全统计,**市现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82个,其中专业合作社124个,占专业合作组织总数的43.97%;专业联合社3个,占1.06%;各类专业技术协会138个,占48.94%;行业协会17个,占6.03%。已登记注册157个,占专业合作组织总数55.67%;已制定章程的124个,占总数43.9%;有农产品注册商标品牌的89个,占总数31.5%。2004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固定资产总额达5862万元;全年销售各类农产品31.29万吨,年经营性收入5.36亿元,平均每个组织189.9万元。全市入社(会)员人数16980人,平均每个组织60人左右,带动农户15万多户。
按产业划分:种植业148个,占52.48%;畜牧业67个,占23.76%;水产业44个,占15.60%;林业16个,占5.67%;农机业及其它7个,占2.48%。
按服务方式分:综合服务的占40%;以购销服务为主的占4.07%;以技术、信息服务为主的占31.48%;以加工服务为主的不到1%。
按地区分布:其中市本级2个;南湖区、秀洲区分别为14个和18个;平湖、桐乡、海宁市分别为80个、43个和39个;嘉善、海盐县各为43个。
按服务范围分,同一乡镇内的243个,占86.17%。跨乡镇的39个,占13.83%。
按组织领办方式分:由农民牵头领办的15个,只占总数的5.32%;由农业龙头企业、农技部门或其他部门牵头领办的267个,占其总数的94.68%。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
1、组织类型多元化。很多地方依托农村丰富的组织资源,改造和兴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政策引导下,多种社会资源按市场机制多渠道向农业领域配置和流动,在组织方式上,表现出多部门、多类型、多层次兴办的特点。特别是乡镇农业系统及基层供销合作社,出于自身改革的需要,领办或合办专业合作社;近几年新培育的组织资源,如农业龙头企业、规模经营大户、营销大户、农业园区管委会,根据生产发展需要与种养大户自愿联合起来,兴办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呈现出更加强劲的发展态势,很有生气和活力。据调查,目前**市主要有规模经营(贩销)大户带动型、农技(供销等)部门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股份合作型等4种不同形式的合作社。
2、产业种类多样化。**市的农业产业优势比较明显,尤其是通过多年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增加投入,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了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特色鲜明、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特色乡镇”和“特色专业村”,这些专业乡、村绝大多数依托当地农业产业优势建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开展产业化经营,从而使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传统的粮、畜、桑向特色产业拓展;从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拓展;从专业生产向加工、营销流通拓展,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事的产业更加多样化。
3、组织方式坚持农民自愿、民主管理和为社(会)员服务的原则。**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是在发展上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不改变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充分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和生产经营自主权,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二是在内部实行民主管理,普遍实行一人一票制,民主选举董事会和监事会负责人;三是在经营方针上,坚持组织与社(会)员共同发展的宗旨,努力帮助社(会)员解决一家一户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有针对性的开展服务。由于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实力不一,服务的内容和手段灵活多样。目前有民政部门登记的社团法人,也有工商部门注册的合作社法人;有以纯服务为主的无经营实体,也有以服务与经营并重有经营实体的,按农民的需求灵活运作。
4、政府引导,“民办官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过程中,各种利益关系交错,一定程度上还受部门间的制约,单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有不少困难。因此,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起步阶段,特别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扶持和保护。这种做法,概括起来叫“民办官助”。**市绝大部分专业合作社也是这样兴办的。
5、利益联结机制以松散型为主。**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差,因而多数没有与农民建立起成员之间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经济关系。据调查,目前实行二次返利的组织不到5%,合作经济组织多数是通过对农户提供技术信息服务、优惠供应生产资料、种禽种苗等形式,与会员建立起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有的组织尽管与农户签订了订购合同或契约,确定了最低保护价,但由于缺乏规范性,违约现象时有发生,双方利益得不到应有保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它的发展也必然要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市就整体而言,尚处于初始阶段,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困难。这既有内部因素,如机构设置不够合理、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等;又存在外部因素,如正确理顺与农村其他组织的关系等。既有宏观的原因,如缺乏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也有微观的原因,如内部活力不足、民主氛围有待加强等。
1、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行政色彩较浓,缺乏农民广泛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愿联合、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合作经济组织,应体现“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目前,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由乡镇部门牵头,机关干部领办,以不同方式挂靠政府部门,实际运作过程中很多经营方面的事往往由政府部门包揽,致使合作经济组织偏离了民营化轨道,农民对这些组织的依赖心理很强,很少参与经营管理,什么事都是这些组织说了算,容易变成“二政府”,这也是造成农民只能接受利益共享、不能风险共担的一个重要原因。个别组织甚至为了“肥水不外流”,享受所谓的优惠政策,行政事业官员牵头,政府职能部门兴办。这些做法在组织发育初期给于扶持是值得提倡,但只能是“民办官助”,而不是政府包办,这是农民的主体地位决定的。行政干预过多,民主管理停留在形式上,社员很少参与管理,农民不能从中获得稳定的市场销售、增加收入,对组织的发展也不太关心,组织无法按照正常的市场经济规律运作,难于培育成适应市场经济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影响了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作机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运作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首先,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同虚设,只是一个空壳,没有制定组织的章程、制度等,没有发挥组织应有的功能。目前**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上虽有增加,仅2004年就新增42家,但有实力、活动多、能有序开展工作的只占1/3左右;缺少生机、勉强维持的占1/3;其余1/3基本上有名无实,个别组织挂牌后没有开展过任何活动。其次,一些组织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利益机制等不够健全,还有近45%的组织没有登记注册,大多数组织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和保护机制,对农户遭受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时保护不够;第三,服务比较单一。多数组织的服务集中在产前、产中、产后的某个环节上,进行综合服务、搞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很少。
3.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身能力建设薄弱,缺乏系统扶持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身的能力直接影响组织功能的发挥。组织能力建设薄弱的表现: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缺乏自己的示范基地,影响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只能帮助农户解决常规的技术问题,在新品种、新技术等方面显得无能为力;二是缺乏信息获取的平台,对专业技术人才、先进设备等了解不够,信息服务手段落后;三是缺乏一定的资金,经费来源主要是有限的会费,且收缴困难,由于缺乏资金,服务设施简陋,限制了组织活动的开展和功能的发挥,无力为会员提供有效服务,一些组织出现活动萎缩的趋势,缺乏影响力。对运作较规范的合作社在收购农产品时资金经常严重不足,各地虽有信贷扶持的政策,但贷款额度极其有限,致使运行不畅,难于发挥较大的作用。四是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如电脑、冷库、冷藏车、检测设备等,无法对产品品质进行检测、储运以及信息的获得和传递等。
4、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性质不一,给规范建设造
第五篇: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及对策建议
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及对策建议
一、背景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与完善,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如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由一家一户势单力薄地面对市场,转变为千家万户联合起来有序进入市场,发展和壮大自己,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正是为了
克服农户分散经营,引导农民有序进入市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背景下产生的。《农业法》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一项重要原则,2004、2005年两个中央1号文件都提出要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列入立法计划。2004年5月在浙江省台州召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制度建设和立法安排国际研讨会,2005年1月1日浙江省在全国首个出台实施《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这些都旨在鼓励、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快速发展。**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然起步较早,其作用和成效也有目共睹,但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相比,**市还只是起步阶段,在发展规模以及运行中还有很多不规范、不成熟的地方,远远落后于当前市场经济快速推进的步伐。浙江省新条例出台后也带来了新的情况和问题。有鉴于此,今年我们对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进行了专项调研。
二、**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指以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民为主要成员,围绕某一专业或产品组织起来的,在技术、资金、采购、销售、加工、储运、开发等环节开展互助合作的经济和技术组织,是农民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和自我保护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90年代后,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户作为生产经营主体,在参与市场竞争中,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产生了互助合作的愿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迅速发展。
根据调查和不完全统计,**市现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82个,其中专业合作社124个,占专业合作组织总数的43.97;专业联合社3个,占1.06;各类专业技术协会138个,占48.94;行业协会17个,占6.03。已登记注册157个,占专业合作组织总数55.67;已制定章程的124个,占总数43.9;有农产品注册商标品牌的89个,占总数31.5。2004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固定资产总额达5862万元;全年销售各类农产品31.29万吨,年经营性收入5.36亿元,平均每个组织189.9万元。全市入社(会)员人数16980人,平均每个组织60人左右,带动农户15万多户。
按产业划分:种植业148个,占52.48;畜牧业67个,占23.76;水产业44个,占15.60;林业16个,占5.67;农机业及其它7个,占2.48。
按服务方式分:综合服务的占40;以购销服务为主的占4.07;以技术、信息服务为主的占31.48;以加工服务为主的不到1。
按地区分布:其中市本级2个;南湖区、秀洲区分别为14个和18个;平湖、桐乡、海宁市分别为80个、43个和39个;嘉善、海盐县各为43个。
按服务范围分,同一乡镇内的243个,占86.17。跨乡镇的39个,占13.83。
按组织领办方式分:由农民牵头领办的15个,只占总数的5.32;由农业龙头企业、农技部门或其他部门牵头领办的267个,占其总数的94.68。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
1、组织类型多元化。很多地方依托农村丰富的组织资源,改造和兴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政策引导下,多种社会资源按市场机制多渠道向农业领域配置和流动,在组织方式上,表现出多部门、多类型、多层次兴办的特点。特别是乡镇农业系统及基层供销合作社,出于自身改革的需要,领办或合办专业合作社;近几年新培育的组织资源,如农业龙头企业、规模经营大户、营销大户、农业园区管委会,根据生产发展需要与种养大户自愿联合起来,兴办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呈现出更加强劲的发展态势,很有生气和活力。据调查,目前**市主要有规模经营(贩销)大户带动型、农技(供销等)部门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股份合作型等4种不同形式的合作社。
2、产业种类多样化。**市的农业产业优势比较明显,尤其是通过多年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增加投入,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了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特色鲜明、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特色乡镇”和“特色专业村”,这些专业乡、村绝大多数依托当地农业产业优势建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开展产业化经营,从而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传统的粮、畜、桑向特色产业拓展;从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拓展;
从专业生产向加工、营销流通拓展,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事的产业更加多样化。
3、组织方式坚持农民自愿、民主管理和为社(会)员服务的原则。**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是在发展上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不改变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充分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和生产经营自主权,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二是在内部实行民主管理,普遍实行
一人一票制,民主选举董事会和监事会负责人;三是在经营方针上,坚持组织与社(会)员共同发展的宗旨,努力帮助社(会)员解决一家一户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有针对性的开展服务。由于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实力不一,服务的内容和手段灵活多样。目前有民政部门登记的社团法人,也有工商部门注册的合作社法人;有以纯服务为主的无经营实体,也有以服务与经营并重有经营实体的,按农民的需求灵活运作。
4、政府引导,“民办官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过程中,各种利益关系交错,一定程度上还受部门间的制约,单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有不少困难。因此,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起步阶段,特别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扶持和保护。这种做法,概括起来叫“民办官助”。**市绝大部分专业合作社也是这样兴办的。
5、利益联结机制以松散型为主。**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差,因而多数没有与农民建立起成员之间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经济关系。据调查,目前实行二次返利的组织不到5,合作经济组织多数是通过对农户提供技术信息服务、优惠供应生产资料、种禽种苗等形式,与会员建立起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有的组织尽管与农户签订了订购合同或契约,确定了最低保护价,但由于缺乏规范性,违约现象时有发生,双方利益得不到应有保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它的发展也必然要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市就整体而言,尚处于初始阶段,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困难。这既有内部因素,如机构设置不够合理、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等;又存在外部因素,如正确理顺与农村其他组织的关系等。既有宏观的原因,如缺乏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也有微观的原因,如内部活力不足、民主氛围有待加强等。
1、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行政色彩较浓,缺乏农民广泛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愿联合、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合作经济组织,应体现“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目前,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由乡镇部门牵头,机关干部领办,以不同方式挂靠政府部门,实际运作过程中很多经营方面的事往往由政府部门包揽,致使合作经济组织偏离了民营化轨道,农民对这些组织的依赖心理很强,很少参与经营管理,什么事都是这些组织说了算,容易变成“二政府”,这也是造成农民只能接受利益共享、不能风险共担的一个重要原因。个别组织甚至为了“肥水不外流”,享受所谓的优惠政策,行政事业官员牵头,政府职能部门兴办。这些做法在组织发育初期给于扶持是值得提倡,但只能是“民办官助”,而不是政府包办,这是农民的主体地位决定的。行政干预过多,民主管理停留在形式上,社员很少参与管理,农民不能从中获得稳定的市场销售、增加收入,对组织的发展也不太关心,组织无法按照正常的市场经济规律运作,难于培育成适应市场经济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影响了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作机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运作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首先,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同虚设,只是一个空壳,没有制定组织的章程、制度等,没有发挥组织应有的功能。目前**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上虽有增加,仅2004年就新增42家,但有实力、活动多、能有序开展工作的只占1/3左右;缺少生机、勉强维持的占1/3;其余1/3基本上有名无实,个别组织挂牌后没有开展过任何活动。其次,一些组织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利益机制等不够健全,还有近45的组织没有登记注册,大多数组织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和保护机制,对农户遭受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时保护不够;第三,服务比较单一。多数组织的服务集中在产前、产中、产后的某个环节上,进行综合服务、搞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很少。
3.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身能力建设薄弱,缺乏系统扶持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身的能力直接影响组织功能的发挥。组织能力建设薄弱的表现: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缺乏自己的示范基地,影响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只能帮助农户解决常规的技术问题,在新品种、新技术等方面显得无能为力;二是缺乏信息获取的平台,对专业技术人才、先进设备等了解不够,信息服务手段落后;三是缺乏一定的资金,经费来源主要是有限的会费,且收缴困难,由于缺乏资金,服务设施简陋,限制了组织活动的开展和功能的发挥,无力为会员提供有效服务,一些组织出现活动萎缩的趋势,缺乏影响力。对运作较规范的合作社在收购农产品时资金经常严重不足,各地虽有信贷扶持的政策,但贷款额度极其有限,致使运行不畅,难于发挥较大的作用。四是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如电脑、冷库、冷藏车、检测设备等,无法对产品品质进行检测、储运以及信息的获得和传递等。
4、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性质不一,给规范建设造成一定困难。目前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属性、功能、组织形式、活动方式、法律地位等还没有从法律上进行明确,在宏观上存在着许多严重阻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因素,包括:竞争机制、组织法律地位等。向民政部门进行社团登记的,只能从事非盈利性的服务活动。向工商部门登记的,又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实体。《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实施后,合作社登记的经济性质规定为“合作社”,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合作社社员以其出资金额为限对合作社承担责任,合作社以其全部资产对合作社债务承担责任。但在《条例》实施前办理工商部门登记时其“经济性质”很多,有“合伙企业”、“集体”、“股份合作企业”、“股份合作制”等。“经济性质”不一,造成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完全不一样,如“合伙企业”需承担无限经济责任。因此,如何按《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要求规范其经济性质急需探讨研究。目前按新条例重新登记的合作社还屈指可数。
三、加快**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实现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需要,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现实选择,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大意义。目前,**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虽尚处于初级阶段,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确立,这为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应在深化农村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积极借鉴国内外有益的经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围绕农民增收,发挥资源优势,培育支持产业,总结成功经验,办好一批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其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示范作用,结合各地实际,选择一批优势农产品或特色产业加以重点引导、扶持,建立(或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加快**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从典型调查看,办得好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致有五方面因素:一要有热心农民合作事业,懂经营、善管理的领头人;二要有一个体现“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的章程和一个好的运行机制;三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充实的服务内容;四要有比较好的监督和指导;五要重视成员的培训和教育。为此,我们建议:
(一)创新思路,强化引导,坚持不懈地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更快发展壮大。当前,要抓住宣传贯彻《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一是应突出创新这个主题。从实际出发,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和“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淡化“官办”或“半官半民”的行政色彩,防止走“政企合一”的老路。
二是应突出产业化这条主线。解放思想,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重点引导、扶持再建立(或扩大)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吸收更多有一定经营规模的专业农户入社。在启动期间,采取行政推动和政策引导相结合,把合作经济组织“扶上马、引上路”。尤其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合作制和股份制企业发展,建立健全紧密型利益连结机制。
三是在发展中应本着“三个有利于”原则。只要有利于农业科技进步,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利于开拓市场和农民增收,就多支持、多实践、先发展、少争论,创造平等竞争的内外部环境,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一个较大的发展。放手让各个组织按章程规定的运作机制进行活动,只要这些组织是为农民的利益服务,政府就应少干预。而当这些组织损害了农民利益时,政府应采取措施规范其行为。
(二)政策引导,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国家的政策导向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的发展至为关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支持农民按照自愿平等的原则,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对合作社的扶持既符合WTO规则,又与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导向完全一致,要树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是扶持农业的观点,通过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农业政策、财政政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予以有效支持。从调研反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政府的政策设置和服务都有强烈的要求,各级政府应予认真研究。
一是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类型,尤其是集生产经营于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的生产经营实际,研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向社员收购、销售自产的农产品,或经分级、整理、包装后销售的,应视同农民自产自销免征增值税;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技术服务和劳务所得收入应免征所得税;从事农业机械作业、植保及疫病防治等项目和技术培训所取得的收入应免征营业税。
二是政府应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初期提供适当的资金支持。目前市及各县(市、区)虽已安排有一定的扶持资金,但大多用于维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内部的运转费用。今后应加大扶持力度,逐步向扶持开发项目转变,通过项目补助、贴息等多种方式,对如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购置农产品储运设施装备、以及农产品品牌质量认定等给予必要的扶持,以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是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和县(市、区)小额信用贷款担保公司要积极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必要的信贷资金支持,尤其要切实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季节性收购农产品所急需的信贷资金。要开展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授信的探索,根据其经营情况和信誉,授予一定的信用额度。
四是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在各方面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优惠和方便,像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一样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如允许有一定出口创汇能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申报自营进出口经营权;对上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参与各级农业龙头企业评选并享受相关优惠政策等。要积极探索发展农业保险,建议市政府仿照外地经验扶持创办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选定合适项目,逐步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以切实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安全运行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
(三)努力创造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单独主体,不仅需要立法保障,同时离不开市场综合参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政府要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要切实转变政府工作职能,搞好组织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规范管理,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其能够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政策规定运行。同时加强财政、工商、民政、税务、金融、交通、粮食、水利、农业等部门的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更快健康发展。针对**实际,在鼓励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同时,当前要把发展依托当地主导优势产业(产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逐步改变目前专业合作组织结构不合理状况,有效推进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使农业产业发展从政府行政性宏观管理调控为主转到以农民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专业行业协会自律管理和自我调控为主上来,使**市的农业产业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政府”的管理模式,而政府更注重安排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对目前行政色彩较浓的产(行)业协会,政府有关部门人员应逐步从协会领导管理层中退出,真正让协会办成“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
要着重帮助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产品流通中遇到的困难,切实为他们发展创造条件,提供良好的服务。
要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多种实现途径,使分散、闲置的土地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集中,促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土地产出率。通过土地整理、农综开发、农业现代园区建设、农田保护等措施,提升全市农用土地的质量,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形成更多的规模经营专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而推进专业化农业区域布局和专业化产业带培育。
(四)规范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对不同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规范分类,明确不同类型组织的主管部门,并切实承担起管理、指导的职能。各级政府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自愿原则组建,建立完善内部民主管理制度,真正让农民参与经营管理决策。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逐步规范和健全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做到“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借鉴各地成功经验,应着重注意:
一是健全机构设置。除社(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外,还应设立监事会,负责监督组织章程和社员代表大会决议的执行及经营业务、财务管理情况,建立组织内部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二是建立一套严谨的管理制度。包括入社(会)审批制度、组织活动制度、民主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利益分配制度、风险保障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工作人员岗位考核制度等,以保障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三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凡对社员生产的产品实行收购、销售的专业合作社,均应制订一套完善的利益分配办法,如产品收购价格、质量标准认定、收益分配(包括二次分配)、积累金提取、社员利益保障等,确保社员合理稳定的收入和合作社的发展。
四是积极在实行产品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内推行股权设置。即入社社员必须认购股金,但股权设置要以调动投资者和生产者两个积极性为原则。一般股本结构要与社员产品交货总量的比例相一致,由社员自由购买股份,但每个社员购买股份的数量不得超过合作组织总股份的20。其中股金总额的三分之二以上要向生产者配置。社员大会决策时可突破一人一票的限制,而改为按股权数设置,这样既充分体现了合作组织的自治原则,也保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发起人的正当权益。
此外,还需明确不同类型合作社的经济性质,对原定为“合伙企业”性质的必须重新登记,对“集体”性质合作社,通过改制,要以《条例》实施为契机,规范其经济性质。
(五)进一步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能力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营和服务能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利益,关系到专业合作组织的有效运作和发展壮大。因此,加强其能力建设极为重要。能力建设包括两方面,一是硬件设施,如储运、检验设施装备,以及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实施“百台电脑进百社”活动。二是软件主要指组织成员个人素质的提高,特别是组织负责人各种能力的提高。合作组织经营管理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作组织的理事会专业人员、监事会成员特别是理事长素质的高低。政府要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合作组织培养管理人才,提高专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同时,通过培训,逐步提高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的市场经济与发展合作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掌握合作组织的原则、管理办法、运行机制,以及市场经济知识;使他们善于处理合作组织与农户的关系、与龙头企业的关系,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经营管理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