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组织部门民意调查的风向标作用

时间:2019-05-14 20:43: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理解组织部门民意调查的风向标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理解组织部门民意调查的风向标作用》。

第一篇:如何理解组织部门民意调查的风向标作用

如何理解组织部门民意调查的风向标作用

民意调查是动态变化的,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架起了组织部门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桥梁”,他是用科学手段收集或反映民意动向的调查发放,能提供人们对某一事件或问题的各种态度,被视为最直接、最迅速反映民意的“晴雨表”。通过民意调查,可以确切地知道人民大众的所需所想,可以更普遍的为人民群众解决问题。

中组部开展的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笔者认为,这一举措是解放思想的具体表现,是推进党务公开、发展党内民主和提高组织工作群众参与度的重要举措,是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重要渠道,是客观、真实地了解人民群心声,促进组织部门与民众之间达到和谐的有效途径,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组织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中组部开展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笔者认为,其目的就是要扑下身子,放下架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真心诚意“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听声于民”,让干部群众心有所想,言有所达,对组织工作“品头评足”,充分发表意见,提出真实看法;就是要公开透明,去掉“神秘面纱”,使组织工作在阳光下运行,增进干部群众对组织工作的了解,争取他们的理解,赢得干部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就是要“集众思、广衷议”,虚心接受每一条批评,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认真对待每一条建议,进一步促进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民生,服务群众,不断从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出发改进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只有充分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所见、真实所想、真实所感,才能有的放矢,才能解决问题。在中组部开展此次民意调查,将有利益进一步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将有利于进一步增进人民群众对组织工作的了解、理解与支持,将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组织工作,让党满意,让人民满意。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大大地促进全体组织干部紧扣发展这一第一要务、民生这一第一信号,围绕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提出新举措,迎接新挑战,完成新任务,开创新局面,在促进社会和谐、服务科学发展中彰显组工干部新形象。

第二篇:论网络民意调查的政治作用

论网络民意调查的政治作用

摘要:网络民意调查是民意调查的发展趋势,在我国,网络民意调查刚刚起步但发展迅速。网络民意调查具有自身的特点及独特优势,其政治作用日益凸显。网络民意调查延续并强化了传统民意调查的基本功能,推动了政府与公众的主动沟通,保障了公众的话语权;提高了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监督政府的能力,对政府行为的制约越来越大;网络民意调查呈现了公众期望和政府实际作为之间的差距,由此可能诱发请愿式或抗议性的网络政治动员。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网络民意调查在政治实践中的问题,以更好地发挥其对民主政治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网络民意;网络民意调查;网络政治动员

前言

民意调查是公认的测量民意的最直接最客观的工具之一,它与民主政治相生相伴。民意研究专家曼德森(Harold Mendelsohn)认为,所谓的“新政治”就是民意调查、电脑和电视三者交互运作之下的产物[1 ] ,民意调查借助于互联网发展而形成的网络民意调查被认为是未来最具潜力的调查方式。在中国,网络民意调查刚刚起步但发展迅速,不过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网络民意调查越来越普遍地为中国社会所认识和接受,对中国的公民政治参与和民主政治正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一、网络民意调查的内涵

网络民意调查,简称网络民调,是指一定的行为主体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利用网络问卷或网络互动交流组等多媒体载体,在互联网空间内迅速、准确地收集网民/ 公众对公共事务的意见和态度,并加以整理,以此为政府或者相关单位决策或研究提供依据和参照的过程与行为。

网民对于当前热点问题的观点具有普遍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能够反映公众的观点,一般会取得比较好的调查结果[2 ]。诚然,对于那些以一般公众为对象的网络调查来说,覆盖误差是其目前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凯耶和约翰森认为,网络尚未全面普及时,相对保险的方式是将网络调查的研究母体限制于网络人口,避免过度推论至全国大众[3 ]。规范的网络民调都将目标总体限制在网民群体上,谨慎地注明其结论是“网民”意见,并没简单地将其推论为“公众”意见。

根据网络民调主体的不同,我国网络民调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政府网络民调,政府在自己的门户网站围绕公共事务或者公共政策,开展民意调查,具有较强的官方色彩。二是媒体网络民调,传统媒体、门户网站单独或者联合围绕热点问题以“新闻/ 专题新闻+ 问卷”方式展开的即时网络民调。在中国,很多调查是由媒体来担当的,这使得调查更容易成为公众话题,充满公共性。三是独立网络民调,学术性或独立的民调机构实施的或受委托进行的民调,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

二、网络民意调查的特点及优势

2.1 网络民意调查具有便捷性和高参与性,能够经常性地围绕热点问题实施即时调查

任何一项民意调查都需要考虑调查的各种成本和是否能搜集到足够的样本。传统民意调查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去完成问卷的印制、发放、回收和录入,且周期比较长。而门户网站一般都在第一时间内围绕刚发生的事件,设计并上传网络问卷,吸引网民点击。受访者完成问卷之后点击提交,系统自动完成数据传输、甄别、统计,民调结论可以即时显现。网络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是在调查期限内,任何时间任何地方的网民都可以参与网络民调。现在我国大型门户网站或主流媒体对于热点问题的网络民调,在很短的时间内参与者都可以达到上千人、数万人,甚至百万人。2008 年11 月26 日,燃油税费改革方案向社会征求意见。次日下午《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就联合开展了“征收燃油税对谁影响最大”的调查,8 313 人参加了投票。

2.2 网络民意调查具有过程的匿名性和互动性,能够全面而客观地获得网民的意愿和态度

社会情境线索理论认为现实人际互动中充满了各种社会情境线索,如个人的职位、表情、语调、工作环境等,这些情境线索都会影响到受访者填写问卷的心理和行为。传统调查方式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受访者的填答心理。就心理受影响程度而言,面访最大,电话访问次之,邮寄访问最小。网络民调属于自愿性自填式的问卷,访问者与受访者没有面对面的接触,从而减少作答情境对受访者的影响。网络的匿名性更足以使受访者减少作答时的顾虑,从而得到较为真实的答案。传统民调中受访者只能在问卷设置的范围内作答。而在网络调查中,既有投票区,又有留言区;既有设定选题,又有网民自设选题。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有较强的交互性,这正是网络调查的最大优势所在[4 ]。一方面,受访者可以及时地就问卷设计出现的问题和缺陷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减少因问卷设计不合理而导致调查结论出现偏差;另一方面,受访者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些网络问卷忽视了或者有意回避了某些问题,网民也可以在留言区添加这些问题或引入其他网络民调来反映自己的真实意愿。如在2007 年“法定节假日调整草案”的网络调查中,以“取消五一黄金周”为前提来设置网上问卷,就有65 万网民纷纷参加同期的另一项网络民调, 结果显示47173 %的投票者反对取消五一黄金周。

2.3 网络民意调查具有主题的针对性和结果的公开性,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

当前中国的网络民调大部分是以“新闻/ 专题新闻+ 问卷”的形式进行的。网民在门户网站点击比较感兴趣或关注的新闻时,会发现该新闻附带一个与该新闻主题密切相关的民调问卷,并邀请访问者参与。这类民调一方面通过主题新闻把对网络民调主题真正感兴趣的网民吸引过来,因为网民在浏览前并不知道有此民调,他参与调查也是出于对该新闻主题的关注。另一方面主题新闻对民调也起到了认知铺垫的作用。如在新浪专题“燃油费即将开征”里,网民可以通过浏览专题页面上的“燃油费的由来”、“燃油费改革意见”、“燃油费改革之争”等链接全面地了解燃油费改革方案,然后参与调查。在2008 年12 月16 日,新浪网通过《法制日报》公布了燃油税费改革的调查结果。在传统民调中,“一个关键的问题,一直以来,重要民意调查结果在大众传媒上公开发表的很少,尤其是在涉及到政治问题的时候。只有一些正面的民意调查资料能够在报纸上公开发表”[5 ]。与传统民调结果的选择性公开或者不公开相比,网络调查的结果是开放的、共享的。网民在参与过程中,只要点击“查看”,即可看到阶段性的调查结果。大型网络民调终止时,其结论一般都作为二次新闻向社会公开。调查结果的整理包装和适时发布是网络调查的关键环节之一,网络民调结论经过媒体包装,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和新闻,受到了网民和传统媒体的关注。

三、网络民意调查的政治作用和影响

民意调查具有促进民主发展和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性功能。网络民意调查借助互联网强大的综合支撑能力和快速传播扩散功能,不仅强化并拓展传统民调的功能,而且其衍生的新的政治作用与影响愈发凸显。

3.1 网络民意调查推动了政府与公众的主动沟通,保障了公众的话语权

现代社会公共事务日益复杂化,政府不得不处理更多具有争议性的项目,而且影响到更大范围的公众。近年来诸多网络问政事件的警示,使政府逐渐意识到在网络时代主动同公众沟通、掌握真实民意的极端重要性。如果民意渠道畅通,政府完全可以通过体制内的代议渠道、大众传媒的议程渠道充分而有效地察民意集民智。然而现实社会里民意输入的制度化渠道存在着部分失灵,网络民调被推到了公共沟通的前台。我国最先经常性地进行网络民调的是传媒业和商业性民调机构,政府现已开始采用之,特别是在政策活动高峰期。每年两会期间,政府通过各大门户网站开展“两会热点问题调查”,不少公众话题经由网络民调的聚合而进入公共议程。体制化参与和协商的“两会政治”毕竟是短暂的,在常态的“日常政治”中,公众话语权似乎遭遇着政府和精英的挤压而进入休眠期,公众很难对公共决策施加直接而有力的影响。缺少民意支撑和忽视民意体验的政府意志和专家意见,无论出于怎样的初衷和考虑,其结果往往都难以经受起效益、效率、充分性、公平性、回应性、适宜性等标准的检验。在公共事务中,民主的决定不是“为政治共同体做出”,而是“由政治共同体做出”,人民才是“最终的决定者”。网络民调以其操作的便捷性,调查对象的广泛性,调查内容的开放性,调查过程的匿名性、透明性、互动性,保证了公众话语权和民意的原生态性,减少民意被人为过滤与操纵,从而为政府意志、专家意见和公众意愿提供了一个交锋、融合的平台。因此,在日常政治中网络民调的优势就显得更加突出与直接———它能使公众在不可能实现普遍直接参与的情况下,仍能实现普遍参与。

3.2 网络民意调查提高了公众监督政府的力度,对政府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

民意调查完全可以成为人民参与决策、民主监督、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6 ]。民意调查现已从一种消极的,仅为测验民意的工具演变为积极的力量,直接影响政治目标,引导政府官员的行为与政策制定[7 ]。在网络社会里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和强劲。托夫勒(Alvin Toffler)认为,在信息社会里,政治发生了层次转移,政治层次上移和下移同时进行。在各地都会有地方、区域、国家、国际层次的“权力转移”[8 ]。地方层次的公共事务和政府行为,经由互联网的聚焦和放大,可以“转移”到国家甚至是世界层次,这些公共事务不再仅仅由地方政府把持和本地公民参与,而同时受到本地以外的力量和因素的影响,政府处理公共事务的理念和方式不仅要符合地方传统和地方利益,而且要受到更高层次的政治规则和更为普遍的公共利益的约束。在网络民调中,事件之外的投票者对于事件的投票和监督更加客观、更加有力。2008 年9 月11 日新浪网关于“淮安南北地理分界标志工程”民调显示:参与投票者156 926 人次,反对者占93157 %;或许当地政府可以动员当地公民支持这个工程,但却无法逃脱全国范围内的广泛的质疑和批判。网络民调赋予了网民在公共事务上的“集体否决权”,可以说“网络民意调查正在成为制约公共政策的主要途径和工具。网络使民意对公共政策的制约更具备了直接性、时效性、经济性、大样本性等特点”[9 ]。

3.3 网络民意调查呈现了公众期望和政府作为之间的差距,由此可能诱发请愿式或抗议性网络政治动员

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把政治理想与政治体制、政治承诺与政治事实的差距称之为“裂痕”。每当人们热情高涨地信奉政治价值,明确认识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裂痕,力图重构体制与实践使其真正代表这些理想时,就会产生改革的冲动[10 ]。随着我国政治民主化的推进,公众的民主、平等、权利冲动正在复苏,互联网似乎正把公众带入政治信念激情期,人们对权力集中和滥用的关注范围和程度不断提高。网络民调的门槛很低,在不远的未来,任何一个网民都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实施网络民调,而且很可能得到少则上千多则数十万的网民反馈。目前有相当多的网络民调结果显示,公众对某些政府决策或政府行为的反对态度占压倒性的多数,这时公众对政府的期望和政府的实际作为之间的“裂痕”就被“量化”出来了。民意调查依赖数学的力量而不是个人的主观判断和推测,清晰而客观地呈现出这些“裂痕”,而且这种数据化的“裂痕”在网络时代可以绕过政府的控制,经常性和持续性地刺激着人们的神经,这正是问题的严重之处。网络民调是呈现裂痕的利器,网络是传播裂痕的载体,二者的结合,增强了挑战者向公众传播“事实”,表达义愤的能力,将少数人的道德义愤转化为多数人的公愤。当挑战者用这些裂痕足以引燃不断积累的普遍不满时,请愿式或抗议性的网络政治动员就会出现,其表现为网络揭丑、网络曝光、征集网络签名、号召人们在现实社会中采取行动等,这可能冲击政治秩序与社会稳定。

四、制约网络民意调查政治作用有效发挥的因素及对策

4.1 制约网络民意调查政治作用有效发挥的因素

(1)网络民意调查的设计和操作过于简单化和不规范。首先,我国目前很多网络民调问卷设计得非常简单,题目一般都是1~3 个,题目回答选项一般是“赞成”、“反对”、“不知道”或者“无所谓”,缺少对问题全面的反映和对网民态度背后原因的发掘,更缺少对解决问题可能性措施的探讨。其次,很多问卷都没有关于受访者的样本背景特征的题目,如受访者的年龄、职业、地区等,这样无法根据样本特征判断民调结论的科学性和代表性。再次,网络问卷没有注明网络民调的起止时间,使人们无法判断民调的数据是调查过程中的即时数据还是最终数据。

4.2 网络民意调查的动机受到质疑,有试图操纵民意的迹象。民意调查的科学目的在于全面而客观地搜集真实的民意。但有些民调预设调查结论,调查只不过是要证明之。民调的动机似乎是为政府决策的“合理性”寻找“民意支撑”。为此甚至不惜“修正”、歪曲民意。有网络评论认为节假日调整的问卷调查不过是为了走个“民意支持”的过场,问卷本身在放大节假日调整的优点,自然会得到“全国人民都支持”的结论。围绕备受质疑的“中华文化标志城”,2008 年3 月25 日的两份网络民调的结果却大相径庭。腾讯网调查显示:共有16 861 人参与投票, 14 336 人选择了“反对”,占85102 %。而大地杂志社与人民网的联合调查则显示:有312 337 人参与调查,选择“支持”的共261 669 人,占83178 %。后经大地杂志网络工程师分析发现,网络调查遭遇人为恶意刷票, IP来源指向山东某地。

4.3 网络民意调查的结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民意调查比其他各种民意表达渠道都显示了特有的客观性、普遍性、确切性和科学性,民调结果经由媒体公布后是政府实施和调整行为与政策的重要参考。威尔逊(Woodrow Willson)认为公共舆论对于精英的冒险行为可以起到一个刹车的作用,使政策制定者由于害怕失去大众支持而不去走极端[11 ]。然而,我国的网络民调结果往往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节假日调整”的网络民调进行过程中,就有起草专家声称“方案预计不会再有大的变动”。结果方案最终定稿和草案完全一致,网络民调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在“2008年北京市私家车限行”案例中,人民网调查显示9311 %的网友认为“私车限行应提交人大审议通过后执行”。但北京市政府并没有提交人大审议,而直接通过发布行政命令的方式执行了该政策。

4.4 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网络民意调查政治作用的有效发挥

(1)科学设计网络问卷,提高网络民意调查的质量。调查问卷的科学设计是提高数据质量的保证。第一,网络问卷应“面向受访者”,能够有较高的反馈率。迪尔曼(Dillmon)提出了著名的“网络问卷的友好反馈界面设计”三原则———技术兼容性原则、操作方便性原则、混合应用性原则(问卷能适用于网络调查和传统调查)[12 ]。面向受访者还要求,问卷要有关于受访者样本特征的选项,由受访者自主决定是否填写。第二,网络问卷应“面向问题”,能够有较高的效度。问卷内容既要“够用”又要“简洁”。问卷的题目要够用,能够测量出受访者对问题的真实反映;题目又不宜过多,过多可能导致受访者拒答或者中途退出。如果问卷内容较多,可将问卷按其内容或问题的深度分成几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部分,让受访者自愿选择完成。第三,网络问卷附带必要的说明,能够减少受访者的疑虑。如调查的起止时间、隐私保护声明等。

(2)大力发展独立的民调机构,提高网络民意调查的客观性。民意调查是联结政府和公众的中间渠道,这要求民调机构有超脱性、独立性,减少来自权力的压力和影响,保证调查结果的客观和真实性。美国政府并不自行进行民意调查,它通常委托私营民意调查机构或学术基地中的调研机构进行民意调查。我国现存的民调机构大多设在政府统计部门内部,具有官方或者半官方的性质。因此要培育更多的民间的独立民调机构。非官方的民调机构受经费所限,倾向采用低成本的网络民调,他们拥有精通网络技术和调查统计技术的专业人才,善于引进先进调查技术、软件和科学的调查方法,能够紧跟网络民调的前沿。同时由于缺少像官方民调机构那样自上而下的体系依托,独立民调机构更愿与传统媒体和门户网站合作,以便实施调查和发表民调结果,提高知名度。

(3)规范网络民意调查结论的发布,推进政府对网络民意调查的回应。1960 年公布的《美国民意协会职业道德和实践准则》规定了有关民调结论“最低限度的披露”的八项具体标准:调查的赞助者、调查日期、调查方式、调查目标总体、样本大小、指出允许的抽样误差数、各相关问题的措辞用语、结论所依据的各项百分比。由于我国网络民调处于起步阶段,调查结果的公布还很不完整,有时候只是仅仅提到几个百分比而已,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网络民调结论的可信度。因此应尽快建立民调行业规范,推进民意调查规范化发展。民主最基本的含义就是权力来源于人民,经由公民认同的政府和政府行为才具有合法性。经过网络民调的提取,网络民意的集合点清晰而集中,民意的态度倾向也非常明显,政府应该而且有责任对网络民调结果作出相应的回应。国外政府很少会对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民调结果置之不理。克林顿对民调的回应是这样的:民调数据若在40 %以下不会被采用,50 %有可能考虑,如果达到60 %~70 %很可能会好好考虑[13 ]。对于绝大多数网民赞成的创意,政府可以认真考虑是否应纳入议程;对于绝大多数网民不赞成的政府决策,政府应予以解释和说明,作出修改,甚至终止。

总之,网络时代是一个“融合时代”而非简单的“替代时代”。网络民调在整个民意渠道体系中不再仅是“补充”,而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未来甚至会居主导地位,但是在短期内也不会取代体制内渠道、大众传媒渠道。当前最关键的是政府要基于三个渠道互补性基础上尝试着进行创造性融合性的运用。

参考文献:

[ 1 ] Comstock G.美国电视的源流与演变[M].郑明椿,译.台北:远流出版公司, 1994 :105.[2 ] 宋马林,杨烨军,杨力.计算机网络调查技术———优劣势与应用范围[J ].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 2007(16):992.[ 3] Kaye B K, Johnson T J.Research Methodology : Taming theCyber Frontier [ J ].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 , 1999(17):89.[ 4] Schonlau M , Zapert K.A Comparison Between Responsesfrom a Propensity2weighed Web Survey and an Identical RRDSurvey[J ].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 , 2003(10):11.[ 5 ] 汪凯.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73.[6 ] 张光.社情民意调查:理论、实践和过程简论[J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08(2):42.[ 7 ] 沈国麟.镜头中的国会山———美国国会与大众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160.[8 ] 托夫勒.权力的转移[M].吴迎春,傅凌,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6 :160-161.[ 9] 林竹.国外民意调查与政府决策[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243.[10 ] 塞缪尔·亨廷顿.失衡的承诺[M].周瑞,译.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5 :149.[ 11 ] 李希光,周庆安.软力量与全球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123.[ 12 ] 赵国栋,黄永中.网络调查研究方法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231.[ 13 ] 赵可金.营造未来———美国国会游说的制度解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395.

第三篇: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定稿)

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

一、了解常见修辞方法的特点

理解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首先要了解每种修辞方法的基本特点,学会识别常见的修辞方法。

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常见修辞方法主要是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比等七种修辞方法。

1、比喻,就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平常所说的“打比方”。比如泰戈尔《图书馆》一文把图书馆比作“静穆的海浪”,就是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呈现方式等方面对图书馆的形象描述。

2、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例如朱自清的《春》中对各种花的开放是这样写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句句子用拟人的修辞描写春天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景象。

3、排比,就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例如《百合花开》:“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4、夸张,即故意“言过其实”,是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例如梁实秋的《鸟》中对鸟的描写:“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就是一种夸张的表述。

5、设问,就是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例如《统筹方法》:“(统筹方法)如何应用呢?主要是把工序安排好。”

6、反问,就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一种是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例如《清贫》:“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

7、对比,就是把两种事物进行比较。例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将正常人与残疾人进行对比:“只有聋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声音,只有瞎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然而耳聪目明的正常人却从来不好好地去利用他们的这些天赋。”

二、理解常见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修辞方法的运用是为了适合语言表达的需要,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提高语言表达的效果。阅读文章,就要悉心体会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体会修辞方法的作用,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根据每种修辞方法的基本特点和作用,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修辞方法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1、唤起相似联想,结合语言环境,理解比喻的作用。

比喻的构成一般有三个部分:本体,即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即用来比喻的事物。比喻词,即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比喻的基本作用是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感知事物,使表达的内容变得具体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要理解比喻在文中的作用,就应该抓住喻体的特点,唤起喻体与本体之间的相似联想,并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这样就能比较好地理解比喻的运用。例如《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把街灯比作明星,又把明星比作街灯,使地面的“街灯”与天上的“明星”相互辉映。读者在阅读中发挥联想,就会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中,从而感受到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2、抓住人的情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拟人的作用。

作者之所以把无生命的物体当作人来写,必然把自己的感情投注在上面,渗透着人的情感。拟人的基本作用是使读者对无生命的事物获得亲切的感受,有时也间接表现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因此抓住人的情感,联系文章具体内容,才能理解拟人的表达作用。例如《凡卡》:“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眼的星星„„”这句话把星星的闪烁比作人在“快活地眨眼”,运用了拟人修辞方法。联系文章内容,知道这句话写的是凡卡的回忆,在回忆中凡卡感到乡下的星星都在“快活地眨眼”,而自己却失去了自由。所以,通过这句拟人句,我们感受到了凡卡现实中的痛苦之情。

3、整体把握排比项,结合语言环境,理解排比的作用。

由于排比的几项内容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排列在一起又可以起到单独一项所不能起到的作用。排比的基本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使读者获得一个整体印象,加强表达效果。阅读排比句,应把排列的几项内容进行整体把握,获得整体的印象,并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才能更好理解排比的作用。例如《春》结尾三段:“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通过排比修辞方法,从春的“新”、“美”、“力”三个角度赞美春天的美好;读者将三个方面贯通起来,从而获得对春的美好的整体认识。

4、从表现事物的本质出发,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夸张的作用。

对事物进行夸张,虽然不符合客观的真实性,但恰恰突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夸张的基本作用是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等。应该从表现事物的本质出发,结合语言环境去体会夸张的修辞作用,而不能用客观的真实性去看待。例如《表哥驾到》:“表哥虽然我没见过,可早从妈那儿知道他是个世界少有的人。”文中的“我”之所以夸大表哥的优点,正是因为妈妈对表哥的优点如数家珍,经常在我耳边提起,才使我获得这样一个印象。这里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对表现妈妈平时的家庭教育是十分真实和深刻的,揭示了家庭教育中的某些本质的。

5、联系所问与所答,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设问的作用。

设问是由“问”和“答”两部分组成的。应思考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表述回答的内容,而要先进行设问。一般而言,设问的基本作用是提示下文,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文章反复设问“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然后分别从6个方面进行科学阐释。每次设问,都引起读者注意下文要阐述的内容,文章的条理也显得十分清晰。

6、体会语气与情感色彩,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反问的作用。

反问的基本作用是加强表达的语气,体现较浓的感情色彩。例如《离别的礼物》中小彼得的内心想法:“一个孤老头,离开自己的亲人,到政府盖的那幢楼——孤老院里,和别的老头住在一起,能算是幸福吗?”反问的修辞强化了小彼得对父亲做法的不满与怨恨,对爷爷的同情和难过。

7、抓住事物的不同点,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对比的作用。

对比,是将事物的不同点进行对照,从而突出不同点,加深读者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例如《故乡的杨梅》:“荔枝的光色是呆板的,像玻璃,像鱼目;杨梅的光色却是生动的,像映着朝霞的露水呢。”把杨梅的光色与荔枝进行对比,突出杨梅光色的生动,表达作者对杨梅的喜爱。

第四篇:发挥组织部门作用促进干部作风建设

发挥组织部门作用促进干部作风建设

市委书记在全市效能提升工作会上提出:要用“铁的决心、铁的制度、铁的纪律、铁的措施、铁的精神”去全面提升工作效能,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要在全体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讲正气、树新风、促效能”主题教育,大力弘扬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要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形成这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组织部门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可以而且应该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一要选拔任用作风好的干部,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干部的选拔任用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组织部门一定要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的好的人。坚持把领导干部作风状况作为干部考察的重要内容,采取民主测评、民意调查、个别谈话等方法,深入了解和掌握干部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表现,特别是践行“八个方面良好风气”要求的情况,并以此作为衡量干部德才素质和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真正把那些“作风实、靠得住、有本事”的人选进各级领导班子。对作风不扎实、工作不称职的干部,坚决进行调整。对那些不思进取、贪图享受,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太平官”;漠 1

视群众利益,遇事能推就推、能拖则拖、怕担责任的“庸官”;品行不正、弄虚作假,利欲熏心、谋私私利的“贪官”,坚持予以调整和查处,做到重用干事的、调整误事的、撤掉闹事的,形成以德才取人、靠公论选人、凭实绩用人的正确导向。同时,坚持用好的作风选拔任用干部。认真落实群众“四权”,进一步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

二要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的思想道德水平。这是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途径。当前,要结合加强换届后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突出抓好干部作风建设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干部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一是抓好学习培训。把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督促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自觉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二是抓好对照检查。围绕领导作风建设这个主题,认真指导各地、各部门召开党委(党组)民主生活会,对照“八个方面良好风气”的要求,深入查找不足。属于共性问题的,领导班子从制度建设上下功夫,认真加以整改;属于个性问题的,督促领导干部个人制定整改计划,认真抓好落实。同时,把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作为完善地方党委新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一个重要目标来探索,提高议事决策和民主管理水平,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三是解决突出问题。通过教育培训和对照检查,切实解决

一些干部学风不浓、玩风太盛,工作作风不实、对群众态度冷漠,领导作风不民主、独断专行,自我要求不严格、生活作风不正派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三要加大监督力度,完善干部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强监督、防范和查处,是保证干部不褪色、不变质的有效举措。按照强化预防、及时发现、严肃纪正的要求,健全干部监督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干部监督工作。一是拓宽监督渠道。认真实施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完善对党政“一把手”用人权、决策权的监督制度,强化组织监督;全面推行干部监督进社区工作,建立领导干部社区表现档案,聘请社区监督信息员,实行干部考察、评先评优、提职公示“三进”社区,延伸监督的范围,强化群众监督;加强与人大、政协以及新闻媒体的沟通联系,强化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二是整合监督资源。要发挥“干部监督举报中心”的综合职能作用,认真做好举报受理和查核工作,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完善“便利、安全、高效”的举报机制;加强与纪检监察、审计和司法、安全生产等执法执纪部门的经常性联系,完善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努力形成覆盖面广、渠道通畅、反馈及时、归口管理、信息共享的干部监督信息管理系统,增强监督工作合力。三是严格执行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组织部

门干部监督工作的意见》,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核查等制度,认真执行诫勉谈话和函询、述职述廉、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及时发现、纠正和查处领导干部作风方面的问题。

四要发挥表率作用,切实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一是要不断提高组工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组工干部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增强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党员干部服务,为基层群众服务,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开展各项工作。二是要加强组工干部的职业道德教育。深化组工干部“对已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的教育活动成果,要求组工干部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时刻想到肩负着神圣的职责,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坚持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做到要求别人不说的自己首先不说,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要严格遵守组织人事纪律,坚决抵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要有正确的生活态度,高尚的生活情趣,慎始、慎微、慎独,清清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三是要加大对违反组织人事纪律行为的查处力度。在干部工作中严格坚持“五坚持、五不准”(坚持任人唯贤,不准

任人唯亲,坚持五湖四海,不准搞团团伙伙;坚持公道正派,不准拉关系、徇私情;坚持集体讨论决定,不准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坚持按程序办事,不准临时动议)原则,以坚强的党性、优良的作风为人民把好选人用人关。对组织部门工作和干部的反映,都要及时进行核查了解,该澄清的要及时澄清,该打招呼的要及时打招呼,该纠正的要及时纠正。对于发现的一些突出问题,要坚决查处,及时通报,绝不能姑息适就。

第五篇:后备干部对组织部门用人公信度的理解和体会

后备干部对组织部门用人公信度的理解和体会

后备干部对组织部门用人公信度的理解和体会

后备干部对组织部门用人公信度的理解和体会 公信度,就是公众的信任程度。在选人用人上取得公众信任的程度,是检验民主政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毋庸讳言,选用干部,历来是引人瞩目的一项工作。如果选得好,任人唯贤,自然会令人信服,并能促使广大干部向他们学习,在社会上树立起以工作能力成绩论英雄的好风气。如果任人为亲,凡进步必有关系,那就会使干事的伤心。从此人后,不会有什么人一心一意做事,而会出现一大批一心一意跑关系,走后

门的人。很难想像,这样下去,我们的干部队伍会是一种什么情况,人民群众将对党和政府会是一种怎么样的感觉。我是卫生局一名后备干部,参加工作多年,也曾经在乡镇工作过。工作中,许多同事和领导都提拔重用,走上了领导岗位。从他们被组织上考查到任用,我总体感觉组织部门选人用人基本上按照了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尤其是近两年,组织部门坚持把“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作为选人用人的标准。坚持重制度、重民意、看德才、看实绩,扩大民主公开,强化竞争择优,选配了一大批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的领导干部,社会反映很好。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规范初始提名,确保推荐正确。采取个人自荐、群众推荐、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形式。坚持做到“四公开”:政策公开、程序公开、标准公开、过程公开。对单位规模不大,管理幅度和层次适中,领导与干部职工之间相互比较了解,人员容易集中的,实行全员推荐;对规模比较大,或所属单位比较分散,人员不易集中的单位,在确定推荐人员时,让全体领导干部、机关干部、下属单位负责人参加,同时邀请部分基层单位参加推荐。使参与民主推荐的对象,既注重广泛性,又注重代表性,确保推荐正确。二是开展公推公选,确保公平竞争。全面落实竞争择优的各项要求,积极探索了科学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打破了干部选拔任用的壁垒,拓宽选人视野,公开推荐、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县规划局局长一职就是在全省范围内公开选拔,择优选用。

三是扩大考察范围,确保了群众公认。对重要领导岗位特别是“一把手”人选的考察,扩大考察范围,确保群众公认。对考察对象的工作圈、生活圈和社交圈实行同步考察,有选择地听取与考察对象有密切接触的社区人员和周围邻居的反映,深入了解“八小时以外”的表现;

抓好干部监督联席会议制度的贯彻落实,充分考虑纪检、审计、计生、公安、法院、检察院等部门的意见,对有违法违纪和违规的干部,不予提拔。

四是完善实绩考评,确保了准确用人。以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实绩考评办法,切实解决了“唯绩提任”弊端。在审核政绩时,注重被考察对象创造实绩的原有基础、创绩过程和创绩成本,分类实施考评。对起点低、基础差,在贫困、落后、偏僻、复杂地工作及在缺少区域优势、资源优势地工作,但经过努力仍取得一定实绩的干部优先任用。对付出艰辛努力但由于种种非人为因素导致实绩不突出,或短时间内难见实效的干部,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了肯定。此举对那些在艰苦地区工作的同志以极大的鼓励。总之,从近年来我身边看到听到的,我感觉我县组织部门在选人用人工作中,坚持了正确的用人导向,令人信服。作为一名后备干部,我决心向先进的同志学习,努力工作,在工作中,用自己的

确工作成绩接受组织部门的考查。

下载如何理解组织部门民意调查的风向标作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理解组织部门民意调查的风向标作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理解句段作用教案[模版]

    理解句段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训练,使学生学会体味和推敲重点句段的意义和作用。 2、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自己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训练,使学生学会体味和推敲......

    理解文章段落的作用

    理解文章段落的作用 一、考查目的:把握段落内部层次及段与段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二、主要考法 1.这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 2.为什么要写这段内容? 3.删去这段可......

    谈组织部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文章标题:谈组织部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党的领导。作为党委管干部、管党员、管人才的组织部门,要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

    谈组织部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党的领导。作为党委管干部、管党员、管人才的组织部门,要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一、准确识人选人,转变作风,夯实群众基础......

    浅谈组织部门实行干部交流轮岗的作用分析及对策

    浅谈组织部门实行干部交流轮岗的作用分析及对策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浅谈组织部门实行干部交流轮岗的作用分析及对策2010-06-29 18:24:52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浅谈组织部门......

    浅谈组织部门实行干部交流轮岗的作用分析及对策大全

    浅谈组织部门实行干部交流轮岗的作用分析及对策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胡锦涛等党中央领导同志作了重要讲话,要求各级组织部门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思想作风和工作方法,找准贯彻......

    如何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作用

    如何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作用 如何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作用一.记叙文的特点、分类及思路:(一)特点:以情动人(二)分类1、写人的记叙文。 2、 记事的记叙文。 3、 状物的记叙文。 4、......

    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和作用教案

    阅读教案 理解关键词语在句中的含义和作用 ——中考阅读指导系列 湖北省襄樊学院附属中学 杨艳艳 【知识教学点】 1.归纳文段中关键词语在句中的含义和作用的解题思路和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