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组织行为学复习思考题(10-11)
组织行为学复习思考题(2010-11)
一、组织行为学理论基础部分
1、试运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简要评价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是“理性、爱、意志力”的观点
2、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
3、现代西方组织行为学人性假设观的演变趋势及其评价
4、简要评述西方组织行为学几种典型的人性假设
5、试评述“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的经典论述:“管理的最主要目的应该是使雇主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同时也每个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
6、泰勒制的主要内容有那些?你怎样理解列宁对于泰勒制的如下评价:泰勒制“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最丰富的科学成就”
7、简述古典管理理论的基本特点、历史贡献与主要缺陷
8、试选择霍桑实验其中一个实验(照明实验或福利实验或群体实验或访谈实验),简要介绍并评价之
9、简述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特点、历史贡献与主要缺陷
10、简要评述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之管理丛林阶段的基本特点、历史贡献与主要缺陷
11、简述企业文化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历史贡献与历史局限
12、你认为管理思想演变的新趋势表现为哪些方面?
二、组织个体行为学
13、简述个性及其构成、特点
14、试判断自己的气质类型并分析此类气质类型的特点,此类气质类型的人有哪些优势与缺点?适宜做哪些工作?
15、如何有效运用气质理论于具体的管理实践之中?
16、请厘清态度、性格与个性之间的关系
17、简述一个人性格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18、请分析“态度决定一切”、“性格决定命运”、“习惯是人生指南”这三句名言的内在逻辑,并谈谈它们给予自己的启示
19、简述能力及其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20、简述一般能力(智力)、特殊能力及其相互关系
21、组建团队时,请给出最佳的能力结构建议
22、试述需要、动机、行为、激励及其相互关系
23、试述内容型激励理论
24、试述过程型激励理论
25、试述波特、劳勒的综合性激励理论
三、组织群体行为学
26、比较群体与非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27、群体行为可能受哪些因素影响?
28、何谓群体规范?如何应对群体规范的压力?
29、简述群体凝聚力与组织效率的关系
30、群体对于其成员的行为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
31、试举例分析人际沟通的下述技术模式
发讯者(消息)→编码(信号)→ 信道→译码(消息)→受讯者(反馈)
32、简述人际沟通及其特点、作用
33、简述有效沟通及其特点、对策
34、试评述演讲的座右铭——“先告诉听众你将说些什么,然后再演讲;最后还要再提醒听众,你究竟讲了些什么?”
35、试述人际影响及其基本方式
36、如何巧用重复和重新解释来最大程度地获取对方的信息,试举例说明
37、试分析人际关系及其本质、特点、构成、类型
38、试述处理好工作中人际关系的上级策略
39、试述处理好工作中人际关系的下级策略
40、试述处理好工作中人际关系的一般策略
四、组织整体行为学
41、试运用组织行为学的组织定义分析重庆大学这一特定组织
42、简述韦伯的组织理论
45、简述巴纳德的组织理论
46、简述权变理论学派的组织理论
47、试述组织结构及其一般形式
48、试比较职能制、直线参谋制与直线职能参谋制这三种组织形式
49、请设计一个具有矩阵型组织结构的组织
50、试述组织发展的动力
51、简述组织变革之卢因模式
52、简述以莱维特模式为指导的组织变革方式
53、组织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54、结合组织结构形式比较传统组织结构与现代组织结构
55、试分析组织及其实质、重要性
56、简述组织发展之人力资源管理干预技术
57、试述组织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其组织结构变革策略
58、简述新型组织之团队结构、虚拟组织、无边界组织、战略联盟、女性化组织、流程导向组织、学习组织、发展组织以及再造组织等
五、组织领导行为学
59、为什么说现代领导是权力、责任和服务三者的有机统一
60、试比较领导与管理
61、简述领导体制的发展阶段
62、简述领导特性理论及其局限性与合理性
63、领导者应当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64、领导者如何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65、简述布莱克和莫顿提出的领导方格理论,并绘图说明之
66、试述领导权变理论基本思想及领导权变因素,并举例说明之
67、简述领导权变理论之目标导向理论
68、案例分析:如何做完美企业领导?
69、试述领导影响力及其构成70、怎样提高和正确使用领导影响力?
71、试比较职权性影响力与非职权性影响力
72、案例分析:非权力领导的10个核心理念
组织行为学考题题型
一、简述题(2个题,每题6分,共12分)
二、分析题(3个题,每题6分,共18分)
三、论述题(2个题,每题15分,共30分)
组织行为学复习基本要求
1、全面掌握课程内容
2、重点理解复习思考题所列的问题
3、非常熟悉课程的逻辑体系(包括每一篇、每一章的逻辑体系)
4、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5、复习以讲课笔记为主要线索,同时参考相关教材
第二篇:组织行为学复习(精选)
《组织行为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知觉、社会知觉、气质、性格、能力、价值观、态度、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激励、年薪制、股票期权制、非正式群体、从众行为、沟通、领导、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组织的公民行为
第一章
科学管理原理、霍桑试验(人际关系学说)、组织行为学发展过程的代表人物及贡献
第二章人性假设的发展(五种)
第三章
知觉的基本特征(理解)、影响知觉的因素、人际知觉的偏见、归因理论
第四章
个性的特征、气质的类型、理论及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性格、能力理论及在管理中的应用
第五章
价值观的类型(理解)。态度的含义及其内容、态度改变理论、工作满意度的内容、如何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
第六章
需要、动机、行为三者的关系。激励理论及其应用、如何构建有效的激励系统?
第七章群体行为分析
非正式群体的特征、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产生从众行为的原因、群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理解)、影响群体士气的因素、有效团队的特征、沟通的渠道和类型、群体沟通网络的类型、PAC分析法
第八章领导行为分析
领导者的权力类型、领导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权变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九章
组织文化的类型、组织文化的构成要素、如何塑造完善的组织文化、勒温立场分析方法的主要观点和程序、如何理解组织变革的动力和阻力,组织如何克服变革的阻力?组织变革的具体内容
第三篇:缩印——组织行为学思考题
1、古典组织理论对组织行为学有什么贡献?
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享利•法约尔提出的“一般管理”理论和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其贡献在于:突出了管理中采用科学方法的重要性;指出坚持学习会不断地改善工作方法;确定了在组织有效运作中的许多重要原则;强调了薪金作为激励因素的潜在重要性。古典组织理论为后来的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学派奠定了管理学理论的基础,当代许多管理技术与管理方法皆来源于古典组织理论。古典的管理学派所研究的问题有一些仍然是当今管理上所需要研究的问题,当今的许多技术与管理方法也都是对古典的管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简述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也就是说,组织行为学既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性,又研究人的行为活动的规律性。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个体行为,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关于影响个体行为的主观因素,二是关于个体行为的外部控制。群体行为主要包括群体动力、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凝聚力、群体决策、群体沟通、群体冲突和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等。组织行为研究主要包括领导权力、领导威信、领导者的影响力和领导有效性理论等,还包括组织设计、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等。
3、列出影响个体行为的诸多因素?
个体行为取决于传记特征、学习、个性、能力、性格
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有其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人的行为也不例外。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我们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去寻找原因。个人主观内在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文化因素和经济因素。客观外在环境因素:组织的内部环境因素和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
4、气质类型有哪四种?分别解释各自特点。根据你自测的结果,说说对这类人该如何管理?
胆汁质:神经过程强 精力旺盛、易冲动、脾气暴躁、显著外向型。多血质:活波型 善于交际、八面玲珑
黏液质:安静型 稳重、吃苦耐劳、忍辱负重 抑郁质;敏感多疑、明显内向型。
5、如何塑造员工的行为?
(1)正强化:对正确的行为立即奖励。(2)负强化:对正确的行为,撤销原有的消极刺激,减少消极的刺激,巩固正确的行为。(3)惩罚:对错误的行为施加消极的刺激。
(4)忽视: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故意做出某种消极的表现,不予理睬,使之达不到目的和效果。
6、什么是知觉?影响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知觉(感知,perception感觉+认知):又被称为“认知”、“认识”,是最常见的心理活动。是对感觉印象进行选择、组织和解释的心理过程。换言之,知觉是对情景的解释,而不是准确的纪录。影响因素:知觉者、知觉对象、知觉情境
7、解释需要、动机和行为的关系
需要、动机和行为之间存在着一种直接的关系。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动机是推动人的行为的内部动力。人的行为是人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和表现,是可以观察和记录的。它的构成因素有两大类: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包括人的身体和情绪、气质、思想等;外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由于每个人的内在因素各不相同,所处环境又千差万别,因此,人的行为就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行为方式。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任何一种行为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是在动机的引发与维持下进行的。动机是产生行为的内部动力,动机对行为有导向的功能,但动机和行为的关系并非总是对应的,我们不能说个体有一个动机就有一种对应的行为表现,也不能认为个体表现出一种行为就只会有一个动机。事实上,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有时是对应的,有时则不然。这种不对应的情况有以下几个方面:(1)不同的行为可能有同一个或相似的动机。(2)同一行为中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即各种不同的动机通过同一行为表现出来。(3)同一个人身上,某些行为中的动机可能是多种多样的。(4)良好的动机不一定会有良好的行为效果。
8、双因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对管理工作有什么启示?
双因素理论是“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的简称。传统理论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不满意,而双因素理论认为,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不满意。因此,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分为两类: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能使人产生工作满意感的为激励因素,而能使人产生不满意感的为保健因素。这两种因素是彼此相互独立的并且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人们的工作行为。
对管理工作有什么启示:一是企业管理者要重视调动和保持员工的积极性,注意对员工提供保健因索,以消除员工的不满情绪;二是赫茨伯格提出的“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的问题,与我们所提倡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有相似之处。强调管理者要针对不同人的不同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激励,在满足其基本的物质需要以后,要重视满足精神需要,以增加对其积极性的激励强度。
9、根据期望理论,我们应该如何激励员工
首先,设置目标,增加目标吸引力。充分了解员工的内心需要,调整员工对目标的认知,设置科学、合理的激励目标以及进行目标管理。其次,提高员工的期望值。明确实现目标的途径,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并且管理者要给予员工工作的支持。再次,建立合理的报酬制度,增强工作绩效与所得报酬之间的关联性。最后,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10、不公平感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此时员工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倾向,如何消除员工不公平感
公平理论认为员工对报酬的满足程度是一个社会比较过程;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报酬是否满意,不仅受到报酬的绝对值影响,而且也受到报酬的相对值的影响;人需要保持分配上的公平感,只有产生公平感时才会心情舒畅,努力工作;而在产生不公平感时会满腔怨气,大发牢骚,甚至放弃工作,破坏生产。
当员工发觉自己报酬分配受到不公正待遇时,为了消除由此产生的心理上的不平衡,他可能会以以下几种方式消除不公平感:通过减少自己的努力或绩效来降低其投入;通过寻求增加薪酬来试图提高自己的报酬;扭曲对自己投入和报酬的知觉;试图改变他人的投入与产出;选择新的比较对象;逃脱这种局面,这种反应可以通过一系列行为来实现,如缺勤、迟到或辞职。
为了消除员工的不公平感,组织或管理者需要重视员工的公平感;建立透明的奖惩分明的制度;引导员工注重机会均等而不是结果均等。
11、强化有几种基本方式?如何应用该理论使员工行为朝企业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1.正强化。正强化是指在管理活动中,对人的某种行为给予肯定和奖赏,使这种行为巩固、保持、加强的行为改造方式。采用正强化方法时,奖酬要注意时效性;奖酬对象要有真正的先进性;奖酬内容要符合人们的需求,并赋有时代性、多样性,这样才能使更多的人受到真正的激励。2.负强化。负强化是指在管理活动中,对人的某种行为给予否定或惩罚,使其减弱或消退的行为改造方式。从而增加了员工符合要求的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以达到激励的目的。采用负强化方法时,要坚持原则,要注意惩罚的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要做到严而有格,合符情理,否则会使员工产生抵触情绪,而影响工作和生产的积极性。在管理活动中,运用正强化与负强化的目的是一致的,但我们强调对员工要以正面教育为主,批评惩罚为辅;批评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教育人、激励人。
12、为什么给员工设置目标会对其有激励作用?有哪些基本原则 目标管理通过制定个人具体的、富有挑战性的目标,会对员工起激励作用,从而提高工作绩效;由于目标是以可测量的标准制定的,便于对员工进行绩效评估。在实行目标管理过程中每个员工都明确知道应做什么,也知道要得到高度评价应当怎样做;组织可以进行全面规划和协调。
目标设置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明确该做什么;确定绩效如何衡量;明确绩效标准;设置截止日期;将任务按照重要层次排序。
13、如何设计薪酬与奖励才能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
奖酬是满足员工生存、安全等多方面需要的主要渠道,因而是激励的基础,奖酬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在设计薪酬时,首先要建立公平合理的工资体系。根据公平理论,公平合理的薪酬应满足三个方面的条件即内部公平、外部公平和员工贡献公平。其次,应建立合理的奖励制度。在一个组织中采用何种奖励制度,应考虑多数人认为有重要意义的奖励形式,认识到奖励制度对于激发职工工作动机的重要性,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奖励制度。
14、什么是工作设计?工作设计有什么意义
工作设计是指组织对工作的定义和结构设计。它是在工作分析的信息基础上,研究和分析工作如何做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以及如何使员工在工作中得到满意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工作设计随着技术的变化和心理契约倾向的变化而变化。合理的工作设计将对激励、绩效和工作满意产生积极的影响,不合理的工作设计则会损害激励、绩效和工作满意。
15、工作简单化有什么优缺点 工作简单化的优点在于它为大规模组装生产线创造了条件,提高了组织中的生产率,从而增加了盈利。从表现上看,工作简单化是一种合理的有效率的工作设计方法。但在实践中,这样的工作设计却可能带来问题。工作简单化本意是让企业购买廉价的、无技巧的劳动力。但是,许多企业必须支付更高的工资以补偿工人对过于简单化的工作的不满意。
工作简单化最大的局限在于贬低了人们的思想创造性和独创能力。工作简单化设计后容易造成工作枯燥、单调、缺乏激励性等情况,从而不能充分地、建设性利用员工的能力,有可能会影响员工的满意度及士气。同时由于自动化而变得麻木和厌烦的工人在努力工作方面的激励将会不足,更有可能降低品质或抱怨工作。
16、若你是名经理人,给员工设计工作扩大化时会注意哪些问题? 工作扩大化不是让员工在不同工作之间轮换,而是把许多任务合并为一个工作。这包括把两个或以上的工作合并为一个,或者是在现有工作中加入一两项任务。工作扩大化给员工工作内容带来更大的多样性和挑战。简单地给员工分派很多任务并不能影响激励、绩效或工作满意度。相反,只有当技能多样化和更多的自主性及工作知识结合在一起,才可以获得这些好处。换句话说,当员工有许多任务,同时有一定的自由和知识去组织工作时,他们会受到激励,有较高的满意度和绩效。这些工作特征是工作丰富化的核心。有效的工作扩大化的关键是保证给工人额外的机会和支持,以完成范围更广的工作。员工们有的抱怨说,工作扩大化只意味着在同等时间内干更多的活,而工资也不增加。有的员工对其工作量增加持消极看法,因此在设计工作扩大化时要谨慎。
17、工作扩大化和工作丰富化有何区别?你认为经理从工作扩大化走向工作丰富化可能遇到什么问题
工作扩大化不是让员工在不同工作之间轮换,而是把许多任务合并为一个工作。这包括把两个或以上的工作合并为一个,或者是在现有工作中加入一两项任务。
工作丰富化是让员工有机会参与工作的计划和设计,得到信息反馈,评估和修正自己的工作,使工人对工作本身产生兴趣,增加责任感和成就感。
工作扩大化建议增加个人的工作数量或使其多样化,工作丰富化建议增加赞赏、责任和取得成就的机会。经理从工作扩大化走向工作丰富化可能遇到以下问题:
(1)工作丰富化(垂直的工作负荷)并不适合于组织中的所有员工。对于那些宁愿选择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有能力完成任务并受到高级需要满足激励的员工,工作丰富化具有较强的动机价值。而对于那些宁愿选择任务难度低且非技术的,基本上受低级需要激励的员工,工作丰富化几乎没有积极作用,甚至产生消极作用。
(2)工作扩大化最适应于处于较低组织层次,基本受低级需要激励的员工,具有社会化机会的扩大工作较好地满足了其需要。由于一种特定的工作设计并非所有组织的良药,管理者在实施特定的工作设计时,应该仔细研究员工在技术和心理上的准备状态。
18、如果公司同意让你实行弹性工作制,你会如何安排,为什么 在弹性工作制中,员工可以自行设定自己的工作日程,员工可决定何时上下班。例如,上午精神好的人,或下午有孩子学生的人可在早上6:30到下午3:30上班,其他人可在早上10:00到晚上7:00上班。这种安排是为了缓解交通和坐车上班的压力,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对个人的生物钟做出反应,允许习惯于早起的人早上班,也允许夜猫子们晚下班。允许弹性工作制的大部分公司都定出一个核心时间,一切员工的这段时间均需上班(如早9点至下午2点)。此外的上班时间可以自己调节。弹性工作制计划的两个规定是:核心时间一律上班,每人按合同完成每周的上班小时(如全日工40小时)。
19、想一想在过去,你对工作、学校活动或志愿项目的看法被社会信息处理所影响的例子。讲一下你一开始干这些事情的看法及看法是如何慢慢变化的。这一变化有多少客观因素,有多少源于别人对你工作的评论和态度
学校每年3月7日女生节都会举办“电子情书大赛”,刚开始的活动内容主要是通过网络书写电子情书,都以线上的形式传递情书。但是随着参与同学们的增多,部分同学要求也从线下传递情书,即书写纸质情书,让我们代为传递转达。开始我们作为在组织者认为线上 的电子情书既节约时间、资源又方便省事,减少了纸质情书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但是通过与要求送纸质情书的同学们交流,发现他们认为纸质情书因为是手写的,更具诚意,或许可以增大表白成功的几率。因此,我们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决定从线上和线下一起为同学们传递情书。同学们的意见与建议更加完善了我们举办的活动,让工作更具有意义。20.你愿意完全远程办公吗?为什么对某人很理想,对某人可怕 远程办公是指用电脑或其他电信设备在家或别处完成工作,而不必去办公室。远程办公可以使“虚拟”员工住在喜欢住的地方,不必为上班地点操心,不必把时间花在路上,几乎可以完成自由地安排工作时间,并避免办公室环境中的打断和打扰。许多员工认为此举提高了员工生产率,也使公司更能留住人才。远程办公还为公司多元化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远程办公可适用于以下三类员工:因家中有事无法去办公室,因身体状况无法去办公室和缺少合适交通条件的员工。尽管许多公司及雇员都积极拥护远程办公,但它也有缺点。某些完全远程办公的员工感到漏掉了重要的会议,或是缺乏办公室同事间那种非正式的关系。有些人意志力差,在家觉得干扰多,要在传统的办公环境中才有生产效率。
21、什么是工作压力?工作压力有什么症状?
是指个人对工作环境中新出现的或不良因素做出的反应。
大多数人的生活和工作中普遍存在着压力,压力开始时会使人精神紧张,如果继续发展便会出现不同的症状。例如感情不稳定、感到无能力应付问题、不合作态度、睡眠有问题、过量服用酒精、麻醉药或吸烟,无法自己松弛、长期忧虑、神经紧张、高血压、消化器官有问题等。
22、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有哪些?(一)情景因素(群体)
(1)群体的规模。一般来说,群体规模越大,持有一致意见或采取一致行为的人数越多,则个体所感到的心理压力就越大,也就越容易从众。
(2)群体的一致性。增设一致性程度越多,个体越倾向于从众。(3)群体的凝聚力。群体的凝聚力越强,群体成员之间的依恋性及对群体规范和标准的从众倾向也越强,个体会为了群体的利益而与群体意见保持一致。个体在有共同目标的群体中更容易从众,因为不如此就可能达不到目标。
(4)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个体在群体中地位越高,越有权威性,就越不容易屈服于群体的压力。一般来说,地位高的成员经验丰富、资力较深、能力较强、信息较多,能够赢得低地位者的信赖,他们的看法和意见能对群体产生较大影响,并使低地位者屈从,而地位低的成员则不可能影响他们。
(5)群体的人际关系。(6)群体惩罚。(7)情景的明朗程度。(二)个体因素
(1)知识经验。个体对刺激对象越了解,掌握的信息越多,就越不容易从众,反之则越容易从众。
(2)个性特征。个人的智力、自信心、自尊心、社会赞誉需要等个性心理特征,与从众行为密切相关。智力高的人,掌握的信息比较多,思维灵活,自信心较强,不容易发生从众行为,而智力低的人则容易从众。有较高社会赞誉需要的人,特别重视别人的评价,希望得到他人的赞誉,较易从众。性格软弱,暗示性强的人也容易表现出从众倾向。
(3)性别差异。涉及原则问题的,人们较容易从众;而如果是涉及伦理、道德、政治等原则问题的,人们不太容易丧失立场。
(4)文化差异。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民族的成员从众的程度存在差异。
(5)情绪稳定性。
23、建设性冲突与破坏性冲突的区别。
建设性冲突的特点:双方要实现的目标一致;乐于了解对方的观点和态度;大家以争论问题为中心;互相交换情况日益增加;结果是争取双赢。
破坏性冲突的特点:不愿意听取对方的观点意见;双方由意见的争论转变为人身攻击;双方对自己观点的胜利最为关心;互相交换情况减少,以致完全停止;结果是零和关系。
24、解决冲突的一般方法。
分析冲突带来的利弊;分析自己的位置,力量,别人的位置,性格等;分析冲突的原因;事先制定明确的规定;对局论;改变别人,但又不产生恶意的九种方法;找个好的中介;对事不对人
第四篇:动物行为学复习思考题
《动物行为学》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动物行为和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研究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动物行为定义
为了满足个体生存和种群繁衍的要求,适应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动物的个体和群体所做出的有规律、成系统的适应性活动就是动物行为。动物行为
动物行为简单说,就是动物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活动。也可以说,是动物动作和动作的变化、信息的传递与接收及个体之间的行为互作等。
科学定义:动物在一定的环境下,为完成摄食排泄、体温调节、生存繁殖及满足个体其他生理需求而以一定的姿势完成的一系列动作。三要素: 姿势、动作、环境(空间、时间)动物行为学概念
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对环境和其他生物的互动等动物行为问题的学科,研究的对象包括动物的沟通行为、情绪表达、社交行为、学习行为、繁殖行为等。
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类不断探索我们所处的世界,这不仅仅是出于好奇心,也是为了人类自身生存的需要。作为一种社会动物,人类也希望通过了解动物的行为来理解自己的行为。
动物行为学已经与生物学、其他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交叉融合,成为一门综合科学。
动物行为和行为的机制是了解生物学的组成部分,是生理学、组织形态学、生态学、遗传学和进化论等学科所必不可少的知识。事实上,行为学与生物学各分支学科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如果没有行为学的知识不可能全面理解生物学;
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生物学各分支学科的知识要理解行为学也是不可能的。研究动物行为从一开始就与研究人类行为密不可分。几个世纪以来,心理学家一直活跃在行为科学的前沿,探索着动物与人类行为的规律,一些社会学家应用动物社会的研究结果探索人类社会现象。
更好地了解动物行为将有助于人类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类保护濒危稀有动物物种。濒危动物迁地保护时,需要研究、掌握动物的行为;
人工繁殖濒危动物个体回归时,需要重建其自然野外生存所需的行为。行为可能是影响动物种群周期性暴发的因子之一,控制有害动物也必须掌握这些动物的行为规律。此外,研究动物行为有利于澄清关于动物疼痛和动物福利等方面的问题。
2.简述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亚里士多德 《动物记》----行为的基本观察、记录。
法布尔 《昆虫记》----昆虫行为的系统观察和记录。
达尔文 《物种起源》和《人类及动物的表情》等----行为的进化。3.动物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有哪些?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有哪些?
摄食排泄、体温调节、生存繁殖及满足个体其他生理需求而以一定的姿势完成的一系列动作。
1.比较心理学研究方法
比较心理学是一门对动物的行为进行比较研究的科学,特别重视研究动物的学习过程和行为发育过程,虽然主要以动物为实验研究的对象,但有时也研究人的行为。
这门学科特别强调行为机理的研究,研究工作的起点常常是对两种或多种动物行为型的分类进行鉴别和特征描述,这种比较分析法有助于发现各物种行为之间和各行为类型之间的关系。常常是选择一个最适合于研究某一特定问题的物种进行行为研究。2.行为学研究方法
行为学可定义为是研究动物行为的生物学,主要是研究行为功能和行为进化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动物为什么会在特定的社会和环境条件下表现出一定的行为型。Niko Tinbergen对鸥的行为曾进行过多年的研究,从这一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行为学家是如何提出假说,然后再用野外观察和实验资料去验证这些假说的。
行为学研究方法的主要优点是以生态观点和进化观点构成其实验设计的基础。事实上,动物行为的功能和适应意义只有在自然条件下才能被认识,此外,认识了进化过程如何对动物的形态、生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也有助于对行为功能的理解。行为学研究法的局限性主要有两点:
第一,由于是在野外进行观察和实验,所以实验人员难以控制各种环境变量。像气候、生境差异和季节变化这样的环境因素不可能受人为控制,所以被观察到的行为变异的功能意义很难弄清楚。
第二,对动物的行为提出各种功能和进化假说是很容易的,但设计和进行一个实验以便能够令人信服地检验这些假说则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任务。
总之,比较心理学研究法和行为学研究法都对动物行为的研究做出过很大贡献,这些方法目前还在被人们所采用。由于对动物的行为所提出的“怎样”和“为什么”的问题都必须经过实验检验,因此,如果能够把这两种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就可能提供一种更全面更完整的行为分析方法3.行为生态学和社会生物学研究方法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对动物的行为已经出现了一个新的研究方法,即行为生态学和社会生物学研究法。行为生态学和社会生物学在很多方面都是相似的,它们都进行大量的野外工作,以野外工作为主,但也在实验室进行试验。它们都十分注意推理过程,包括所研究动物生态学方面和自然选择对动物行为作用方式方面。
4.观察动物行为有哪些原则?
1.熟悉研究对象、坚持长期跟踪观察。2.在不被动物觉察的情况下进行观察。3.动物个体的鉴定和识别。5.动物行为的类型有哪些?
行为的类型 — 按发生划分 先天性定型行为(定型行为)后天性习得行为
6.什么是动物的学习行为?
在行为学中,学习的概念包括能够使动物的行为对特定的环境条件发生适应性变化的所有过程,也可以说学习是动物借助于个体生活经历和经验使自身的行为发生适应性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应当是与感觉适应(疲劳现象)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无关的。一般说来,动物的行为如果在特定的刺激场合下发生了变化(与以前在同一刺激场合下的行为表现相比),就可以认为是一种学习。
7.动物学习行为的类型有哪些? 1.习惯化
2.经典条件反射 3.操作式条件反射 4.印记 5.游记
6.模仿和情绪反应 7.悟性学习
8.动物学习行为的敏感阶段是什么时间?为什么?
通常发生于动物发育的早期,也就是一生中最早的几天或几个星期里,因此这种学习比其他学习都早。由于这种学习的有效性只限于特定的年龄,因此把这一时期称为学习的敏感阶段,又称印记。
9.动物使用工具的意义是什么?
行为学家为动物使用工具所下的定义是:为了获得眼前利益而使用一个外界物体作为自己身体功能的延伸。
10.动物的觅食行为包括那几个阶段? 它包括搜寻(searching)、追逐捕捉
(pursuing,capturing)、处理(handling)和摄取(ingesting)等几个阶段。11.何为动物最优觅食行为?
有些动物是在选择了一个适宜地点之后耐心等待猎物的到来
有很多动物具有培植和收获食物的能力。很多动物几乎完全靠隐蔽而求得生存,一旦被暴露很快就会遭捕食,但还有很多其他猎物不是靠隐蔽求生,而是靠形成的适应性使捕食者难以辨认或逃避捕食。
有很多靠等待和埋伏捕捉猎物的捕食者常常要建造一个机关或陷阱以便增加猎物捕获的机会,人们最熟悉的这类动物是织网蛛。
自然界有很多动物是营群体生活的,在捕食时也采取一致的共同行动,这样有利于捕获较大的猎物并能有效克服猎物的抵抗。
12.动物的初级防御有哪些类型?次级防御有哪些?初级防御和次级防御有何关系? 初级防御有四种类型,即穴居(anachoresis)、隐蔽(crypsis)、警戒色(aposematism)。
次级防御有十种类型,即回缩、逃遁、威吓、假死、转移攻击者的攻击部位、反击、臀斑信号、激怒反应、报警信号和迷惑捕食者等。初级防御和次级防御的概念只适用于种间而不适用于种内,但同种个体之间的防御与次级防御有很多相似之处。13.何为动物的领域?领域有何特征?
领域(territory)是动物竞争资源的方式之一,是动物(个体、家庭或群体)排他性地占有并积极保卫的一个区域,这个区域不允许其他动物侵入,其内则含有占有者所需要的各种资源。
一个被动物所占有和保卫的空间,及这个空间内含有占有者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如食物、巢地和配偶等。
领域的主要特征有三点:
领域是一个固定的区域(可随时间而有所变动); 领域是受到占有者积极保卫的;
领域的利用是排他性的,即它是被某一或某些个体所独占的。14.动物占有领域的意义是什么?
动物占领的领域如果太大,当然对其他的竞争者不利,但对领域的占有者则可能更加不利,因为保卫领域所付出的代价会急剧增加。所以,动物所占有和保卫的领域的大小,一般是以能够充分满足它们对各种资源的需要为准的。15.领域的标记行为有哪些? 1.领域的视觉标记
领域的占有者常常借助一些明显的炫耀行为来让其他动物认清自己的领域。动物的一些特定姿态、特有的运动以及身体上一些醒目的标志都可以作为向其他动物发出的信号。
2.领域的声音标记
会鸣叫的动物常常用声音来标记自己的领域。其中最好的例子是鸟类的鸣叫。鸟类建立领域后,鸣叫的频率显著增加,并可把其他鸟类拒于领域之外。海豹、猴、长臂猿和猩猩的叫声可以传播得很远;青蛙和蜥蜴也能凭声音认出各自的领域;即使是鱼类,也有用声音标记领域的。3.领域的气味标记
嗅觉发达的哺乳动物经常用有气味的物质来标记它们的领域,这些物质可以是尿、粪便和唾液等,它们标记领域的功能是附带的。但也有一些专门用来标记领域的气味物质是由特定的腺体所分泌的。4.领域的电标记
很多鱼类都具有由特殊的肌肉组织所组成的发电器官,因此能够放电。它们所产生的电流一般是用于捕食、防卫和定向(可改变周围电场),特别是在混浊的水中。但其中至少有一个类群的鱼能够用放电来标志它们的领域,不让同种的其他鱼侵入。16.动物如何保卫自己的领域?
动物保卫领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是依靠声音显示、行为显示和化学显示。很少发生直接的接触和战斗,除非是在第一次建立领域的时候。第一,是靠鸣叫声对可能的入侵者发出信号和警告;
第二,当来犯者不顾警告非法侵入领域或进犯到领域边界时,它便采取各种特定的行为显示来维护自己的领域;
第三,当鸣叫和行为显示都无效时,便采取驱赶和攻击行动。17.鸟类迁移的意义是什么?
鸟类的迁移就是鸟类在一年的不同时间在两个居住地区之间有规律的移动,其中一个地区是它们的繁殖地,另一个地区则是在非生殖季节对它们的生存最为有利的地区。18.动物如何进行性选择?性选择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在一个雌性个体的投资大而雄性个体不投资的典型物种中,雌性个体的生殖成功率将要受限于它的产卵能力和受精后的亲代投资能力。与此相反,雄性个体的生殖成功率将主要受限于接近和获得雌性个体的能力(与雄性具有大量的精子相比,雌性只有少量的卵)。
在两性的潜在生殖力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其中一性就会成为另一性追求的稀缺资源。一般说来雌性个体的潜在生殖率比较低,因为它必须为大配子的生产和卵受精之后的子代发育获取资源,而获取资源的时间又是有限的,结果,在任一特定时间内,有性接受能力的雌性个体总是比性活跃的雄性个体少,这就引起了雄性个体之间的争偶竞争,并为雌性个体主动选择配偶提供了机会。
性选择所选择下来的特征通常都能提高雄性个体竞争技能和增加性吸引力,虽然有时这些特征会降低存活机会,但却能提高交配成功率。自然选择所选择的特征通常是对生存有利的,而性选择所选择的特征则是用于竞争配偶和吸引异性 19.何为优质基因假说?
有很多证据证明,即使在雄性个体对其配偶不提供任何帮助的情况下,雌性个体也表现有对配偶的选择性,并能影响不同雄性个体的交配成功率。但雌性个体能从这种选择中得到生殖上的好处吗?
如果雄性个体只能为其配偶提供精子,那么,雌性个体就无法根据雄性个体的求偶行为和体质特征来判断它能从对方得到什么物质利益,在这种情况下,选择装饰华丽、求偶行为复杂的雄性个体又能得到什么好处呢?
对此,优质基因假说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该假说的主要含意是: ①性个体在其存活技能方面存在着多方面的遗传差异;
②雄性个体的行为和装饰提供着自身基因实用价值的精确信息;
③雌性个体利用这些信息选择配偶,其配偶基因将有助于它产生特别有活力的后代。20.试举例说明动物的婚配体制有哪些?
有些动物几乎所有的雄性个体都只有一个配偶,而在少数动物中则是几只雄性个体共同占有一个配偶。
在雌性婚配体制中也有很多不同的类型,有些种类是一雌多雄,有些种类在整个生殖季节都是一雌一雄,还有的种类是多个雌性个体竞争或争夺同一个雄性个体。
虽然雄性婚配体制存在着多样性,但大多数雄性个体都是一雄多雌的(polygamous),即每个雄性个体都试图为很多雌性个体受精 21.动物亲代哺育的意义是什么?
亲代抚育的主要好处是可提高后代的存活机会,主要代价是消耗资源,否则,这些资源就可用于其它活动如再去寻找配偶等。此外,在保卫后代时还会增加自身遭到捕食的机会。所谓亲代投资就是指双亲为增加后代存活机会所做的一切事情。22.动物社群生活的优缺点有哪些? 1.减少环境或气候因素造成的损害
白喉鹑在严寒条件下群居个体的存活概率比独居个体的存活概率高,这种好处将会导致白喉鹑群体的形成,但不一定会形成有组织的社会群。2.防御捕食者
先觉个体能较早地发现捕食者并发出报警呜叫,另外可借助于激怒反应和集体防御使捕食者难以得手。实例包括岸燕、地松鼠和草原犬。在捕食动物发动的每一次攻击中,生活在群体中的个体比单独生活的个体沦为攻击牺牲品的可能性较小。3.群居动物比独居动物更容易找到配偶
例如:生殖群体在昆虫和一些脊椎动物中是很常见的,在生殖群体中很容易找到配偶。
4.群体动物的觅食成功率较高
集体狩猎能使捕食者杀死或捕获比自己更大的猎物。哈氏隼是以家族群的形式狩猎的,每天清晨,家族成员先是聚集在一个地点,然后分成几个由1—3个个体组成的比较小的亚群,每个亚群轮流在家族巢域上空作短时间的巡视飞行。一旦发现一只野兔或其他啮齿动物,哈氏隼就会采用一种或同时采用三种狩猎方法。5.保卫资源和抵制来自同种或异种个体的资源竞争
动物群体占有领域的现象是很常见的,在无脊椎动物中大群体比小群体有更强的竞争力。例如:苔藓动物门的一种苔藓虫常在浅海带的岩石表面形成密集的群体,一旦群体形成就会强烈抑制和排挤另一种裂孔苔藓虫在这里的定居和生长,前者被后者取代的可能性很小。
6.社会分工形成的竞争优势
在群体无脊椎动物和社会性昆虫中个体间存在着等级和明显的分工,它们与没有个体分,互惠共生也可说是两个物种之间的分工合作,如蚜虫为蚂蚁提供食物,而蚂蚁则保护蚜虫免受天敌攻击或寄生物的寄生。
7.为后代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这一好处对发育相对较慢的哺乳动物来说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灵长类动物。对学习的依赖性给动物的行为提供了很大的变通性或可适应性,但学习也使得年轻个体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对其他个体形成了长期的依赖性。
1.资源竞争随群体大小的增加而增加
动物所竞争的资源包括食物、隐蔽场所和配偶等。在草原野犬中,每只犬与其他个体发生争斗的次数是随着群体大小的增加而增加的。在群体较大的黑尾野犬中发生攻击的频率比在群体较小的白尾野犬中更高。2.增加疾病和寄生物传播的机会
就草原野犬来说,群体越大其外寄生物的密度也越大,跳蚤可传播腺鼠疫,而鼠疫的流行可造成草原野犬周期性地衰减,群体密度越大,群体成员死亡的风险也越大。同样,随着崖燕巢群的扩大,每巢吸血蝽的数量会增加,这将会导致雏鸟体重的减轻,而在被跳蚤寄生的巢中雏鸟的死亡率较高。3.容易发生错配
墨西哥蝙蝠营群体生活,一群蝙蝠有时会多达几百万只,所以哺乳母蝠与其子女之间有时会发生错配,据调查,大约有17%的母蝠哺乳的不是自己的子女。可以想像的是,当母蝙蝠捕到昆虫飞回洞内时一个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试图在密集的幼蝠群体中找到自己的子女。4.对生殖的干扰
例如非双亲个体的杀婴行为和亲代抚育中的欺骗行为。携幼的雌性白足鼠常常会攻击陌生的成年鼠,因为当母鼠不在时其幼鼠常常会被入侵的成年鼠杀死。影响雄狮外迁的原因之一就是保护它们的后代以免被新结盟的雄狮杀害。当新的雄狮接管一个狮群时,狮群中原有的幼狮几乎会被全部杀害。23.何为动物的通讯?
通讯:个体通过释放一种或几种刺激性信号,引起接受个体产生行为反应的过程。 信号:用于交流信息的任何符号、状态和标志等;
信号本身并无意义,但它能被快速识别,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属性,如性别、年龄、大小、敌对性或友好性等等。
24.动物通讯的类型及功能有哪些? 视觉通讯 听觉通讯 化学通讯 触觉通讯 电通讯
4.1种类的辨认 4.2社会合作
4.3性的引诱和性的辨认 4.4求爱和交配 4.5护幼及抚育幼子
25.动物通讯对人类生活有何启示?
改善人类的通讯 动物观赏与捕捉
在养殖上的应用
在军事上的应用
在仿生学的应用
拟态 论述题:
1、研究动物行为与人类的关系?
2、动物如何进行性选择,性选择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3、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4、研究动物通讯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
第五篇: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组织:是通过群体努力完成特定目标的社会创造物,它要求人而不是物的和谐。
2、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盈利性的经济组织。
3、个性:个性一般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经常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品质的总和。
4、性格:指一个人表现在态度和行为方面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5、人格:是个体所有的反应方式和与他人交往方式的总和。它常常被称为一个人所拥有的可测量的人格物质
6、人性: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
7、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看法,是个人对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状态的一种持久信念。
8、感觉: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9、知觉:对事物各种属性的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应则为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综合印象和解释。
10、需要:人对事物的欲望和需求。
11、能力:就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
12、知觉:就是个体选择、编排、存储和解释从五官获得的信息的过程。
13、注意:指人的心理活动和集中到一定的对象上。
14、编排:对于注意阶段保留下来的信息,为了便于大脑的理解和存储(信息处理局限性),需要进行进一步简化和组织,即使通过寻找、建立或创造具体信息之间的联系,将几条具体的信息组合成一个更大的信息块。
15、解释:观察者超越识别阶段,寻找事件或行为之间的联系,寻求行为背后的原因,即“为什么”
16、激励: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为条件。(罗宾斯)
17、需要:人对事物的欲望和需求。
18、动机: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原因。
19、程序公平:在事件的处理与决策的过程与程序,对事件利益相关方与当事者都是公平的,这个过程中不存在因为人为偏移与“走后门”而造成这个处理与决策过程产生不公正不合理的结果。
20、群体: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21、群体规范:群体成员所确定的,对群体成员起约束作用的行为准则
22、群体思维:是一种心理性症状,使群体在不自觉状态下做出愚蠢决策,导致消极乃至灾难性的后果。
23、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互相吸引、接纳,同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也就是一个群体对于它的组成成员的内在吸引力。
24、角色:它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是周围的人对一个人的要求或一个人在各种不同场合应起的作用)
25、角色同一性: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角色行为的一致性。
26、心理契约:“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
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
27、社会惰化现象: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
28、团队:是由一群不同背景、不同技能、不同知识的人所组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群体,它以成员高度的互补性、知识技能的跨职能型和信息的差异性为特征。
29、沟通:通过一套公共符号系统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
30、编码:转化为信号形式(预先规定的方法将文字、数字或其他对象编成数码,或将信息、数据转换成规定的电脉冲信号)
31、译码:转译回答理解的形式(利用译码表把文字译成一组组数码或用译码表将代表某一项信息的一系列信号译成文字的过程)
32、聆听:集中精力认真地听。指虔诚而认真地听取,一般表示下级听取上级的意见、报告等。
33、领导:P297.领导是影响人们自动为实现团体目标而努力的一种行为||是人们促使其部属充满信心、满怀热情来完成他们的任务的艺术||是对组织内群体或个人实行影响的活动过程||是一种说服他人热心于一定目标的能力||是关于影响别人来完成某项目标所发生的两个人或更多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过程
34、冲突: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各种矛盾的反映,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利益、认识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产生心理或行为上的矛盾,从而导致抵触、争执或攻击事件。
35、功能正常的冲突:指群体之间面对的能够提高组织工作业绩的冲突。也称为建设性冲突
36、功能失调的冲突:指群体之间的对峙或相互作用,它们伤害组织利益或妨碍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简答题
1.五大人格因素理论
(一)五大因素人格结构
(1)外向:是自我指向特点,外在的行为表现
(2)愉悦:协同相容:给别人的印象、与人的交往、人际关系的特点(3)责任意识性:对待工作、对待事物的态度
(4)情绪稳定性:平和、热情、安全VS、紧张、焦虑、不安(5)创造性:是西方人比较独特的,(开放性)幻想、聪慧及艺术的敏感性 2.马斯特的需求层次论
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按其重要性和产生次序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生理的需要,包括饥饿、干咳、性和其他身体需要
第二层:安全的需要,保护自己免受生理和心理伤害的需要,包括追求稳定的环境、远离痛苦威胁和疾病
第三层:社会的需要,包括爱、归属、接纳和友谊
第四层:尊重的需要,内部尊重因素,如自尊、自主和成就;外部尊重因素,如地位、认可和关注
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要,一种追求个人能力极限的内驱力,包括成长,发挥自我的潜力和自我实现 3.GER理论
(1)生存的需要是最基本的,指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需要(2)相互关系的需要,指人在工作环境中与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3)成长的需要,指人在事业上。前途方面的法杖。成长需要的满足,表现为
个人所从事的工作能否充分发挥他的才能,以及通过工作能否培养新的才能 4.公平理论
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酬报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的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得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5期望理论
当一个人对某个目标的效价很高,而且他判断出自己达到这个目标的可能性也很大时,那么这个目标对他的激励作用就大
一种行为倾向的轻度决定与个体对于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结果的期望强度以及这种结果对行为者的吸引力 6.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1)正式群体:组织结果正式规定的,具有明确的任务和职责的群体。正式群体成员的行为必须符合组织规定要求或朝向组织目标。
(2)分正式群体:指无正式结构,也不是组织正式规定的群体。在工作环境中,非正式的呈露是为了满足群体成员的社会需要
7.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哪些?
(1)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2)加入群体的难度(3)群体规模(4)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5)外部威胁(6)以前成功的经验(7)有效情绪认同(8)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9)群体的领导方式 8.组织沟通的功能有哪些方面?(1)控制:沟通可以控制员工的行为
(2)激励:沟通可以通过告诉员工做什么,如何做,若没有达到标准应该如何改进的方式来激励员工(3)表达情绪(4)提供信息
9.影响沟通的障碍有哪些方面?(1)空间的设计(2)当事人的信度及权利(3)当事人的价值观及参照视角(4)行话(5)过滤(6)选择性知觉(7)语言及情绪 10.组织文化的功能
(1)界定了组织与其他组织有别的角色(2)传递给组织成员一种身份的感觉
(3)促进成员对某一事物的认同,大于对个人利益的追求(4)提高社会系统的稳定度与言行标准
(5)发挥引导与塑造员工态度与行为的机制 11.评价企业文化的10个特征是什么?
(1)成员的统一性。雇员与作为一个整体的组织保持一种的程度,而不是只体现出他们的工作类型或专业利于的特征
(2)团体的重要性。工作活动魏涛团队组织而不是围绕个人组织的程度(3)对人的关注。管理决策要考虑、结果对组织中的人的影响程度
(4)单位的一体化。鼓励组织中各单位以协作或相互依存的方式运作的程度(5)控制。用于监督和控制雇员行为的规章、制度及直接监督的程度(6)风险承受度。鼓励员工进取、革新及冒风险的程度
(7)报酬标准。同资历、偏爱或其他非绩效因素相比,依雇员绩效决定工资增长和晋升等报酬的程度
(8)冲突的宽容度。鼓励员工自由争辩及公开批评的程度
(9)手段—结果的倾向性。管理更注意结果或成果,而不是缺的这些成果的技术和过程的程度
(10)系统的开放性。组织掌握外界环境变化并及时对这些变化作出反应的程度 12.组织的特点
(1)组织由个人和群体组成(2)组织适用于目标的需要
(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写作来实现目标 13.组织行为学的目标
(1)预测:无论是在组织内部还是在组织外部,预测他人行为时我们日常行为的一个基本要求。组织行为的规律性使我们能对这种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做出某些预测
(2)解释:组织行为学的另一个目标是解释组织中所发生的事情
(3)控制:组织行为学的另一个目标是对组织中发生的行为进行控制
(4)分析和行动引导:依靠适当的引导,管理者才能有效的采取行动,控制有关行为,处理所处现的问题 14.管理的功能
(1)计划:计划工作包括选择目标和任务,以及如何达到目标完成任务
(2)组织:明确了组织的目标和任务,就要设立有利于达到阻止目标的组织结构。组织工作包括设立部门,确定具体要求要完成的任务,确定由谁来承担这些任务,如何将任务分层次,确立内部职能部门的关系,决策如何进行等
(3)领导:管理的领导功能是指影响人们为组织和集体目标做出贡献的过程,主要涉及人、激励。领导和信息沟通这四个方面的工作
(4)控制:主要指对业绩的衡量与校正,一边确保组织目标和为达到阻止目标所指定的计划的实现 15.管理者技能
(1)技术技能:即使用由经验教育及训练所得到的知识、方法、技能去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
(2)人文技能:即与人共事的能力。这主要是指经营管理者善于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对下属实施有效领导的能力
(3)概念(观念)技能:即了解整个组织及自己在组织中地位和作用的能力。这就要求经营管理者对整个组织有战略眼光和全局观念,有较高的决策能力。16.管理者的角色
(1)人际角色:包括头面人物,即象征性的首脑,必须履行法定性或社交性的例行义务。领导者:负责激励和指导下属。联络者:与外部能够提供好处和信息的人保持接触和联系网络。(2)信息角色:包括监控者,接受大量的信息,作为组织内外信息的神经中枢。传播者:把从外部人员或下属那里获得的信息传递给组织的其他成员。
(3)决策的橘色:包括创业者,从组织和环境中寻找机会指定能够带来变革的计划。麻烦处理者:当组织面临重大的意外和混乱时,负责采取正确的行动。资源分配者,做出或批准组织中的重大决策。谈判者:在重要的谈判中代表组织。17.经纪人假设
这是一种早期管理思想,以享乐主义哲学和利己主义思想为出发点,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的私利,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18.社会人假设
这一假设认为,人们在工作中的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工作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人们最重视在工作中与周围人友好相处,良好的人际关系又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使决定的因素。19.复杂人假设
该假设认为,经纪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的假设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适用于一切人,因为人本身是很复杂的,也是在变化的。人的需要的潜力,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地位的改变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而各部相同,对人的管理方式也应对着情况而变。
20.价值观的重要性(价值观对管理的影响)
(1)对其他群体和个人的看法,从而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分人对决策和问题解决方法的选择(3)对个人所面临的形式和问题的看法(4)关于道德行为的标准的确定
(5)个人结构或抵制组织目标和组织压力的程度(6)对个人及组织的成功和成就的看法(7)对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选择
(8)用于管理和控制组织中人力资源的手段和选择 21.影响知觉(注意)的因素有哪些方面?
影响注意的因素大体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包括刺激的强度、与周围环境的反差、新奇程度等
内部因素是观察着本身的因素。包括观察着对观察对象的期望,观察着的需要和兴趣,人们的个性特征,人们过去的经验等
22.赫兹伯格的激励一保健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
他发现使职工不满的因素与使只用感到满意的因素是不同的,不满意的因素往往是外界的工作环境所引起的,满意的因素通常是由工作本身所产生的。双因素理论认为,调动人的恶积极性主要是从内部,从工作本身来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
23.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
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性假设,一种基本上时消极的,成为X理论,一种基本上是积极的,成为Y理论
X理论:员工天生讨厌工作,尽可能地逃避工作
由于员工逃避工作,必须对其进行强制,控制或惩罚,迫使他们实现目标
员工逃避责任,并且尽可能的寻求正式的指导
大多数员工认为安全感在工作相关因素中最为重要没并且没有什么进取心
Y理论:员工把工作看成是与休息或游戏一样自然地事情
如果员工对工作作出承诺,他能自我引导和自我控制
普通人能学会接受甚至寻求责任
人们普遍具有创造性据侧能力,而不是管理层次的核心人物才具有这种能力
24.与上级、评级和下级沟通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1)与上级沟通:永远不要低估你的上司
理解你的上司的风格,让他依照他的形式方式发挥
上司也是平凡人
永远不要让上司感到意外
让上司了解能对你期望什么,问他如何才能使他更有绩效(2)与下属沟通:首先取决于有效的授权
适当的告诫和反馈是维持良好沟通的工具
树立威望
(3)与同事沟通:容忍差异
首先要考虑自己能为公司,能为其他部门作出什么贡献,克服傲慢。不要希望其他人、其他部门都成为你所从事的领域的专家,更不要因此而轻视他们
树立内部服务观念。你的内部顾客对你满意不满意会通过各种方式传达给你的外部顾客
了解对方需要你做什么,告诉对方你的需求时,使用对方能够理解的语言 25.功能正常的冲突
概念:指群体之间面对的能够提高组织工作业绩的冲突,也可称之为建设性冲突
特点:(1)关心目标,以形成共识为目标(2)对事不对人(3)促进沟通 26.功能失调的冲突
概念:指群体之间的对峙或相互作用,他们伤害组织利益或妨碍组织目标的实现
特点:(1)关心胜负(2)针对人(人身攻击)(3)阻碍沟通
27、辨析需要与动机的异同
相同点:二者都属于人的个性范畴,都具有指向性的特点
不同点:需要是人对事物的欲望和要求,除具有指向性外,还具有多样性、层次性、潜在性和社会制约性的特点。动机是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原因,它除了具有指向性的特点外,还具有始发和强化的特点。
28、知觉如何影响决策
在信息影响决策和行为之前,会经过知觉的四个阶段:注意、编排、解释和判断。在最开始,我们的五官受到无数信息的刺激,很难作出处理。在注意阶段,所有获得信息被过滤了一遍,只有极少一部分被保留下来进入下面的处理阶段。但经过这种过滤的信息仍然相当复杂,于是在编排阶段,他们被进一步简化。许多细小具体的信息被分组归并成更有意义的信息块。在解释阶段,知觉者向信息分配意义,确定信息的含义。最后,在判断阶段,信息被用来形成所需的决定。
29、提高有效沟通的技巧有哪些
一、有效反馈的技能(1)强调具体行为(2)使反馈对事不对人(3)使反馈指向接受这和你的共同目标而不是别的(4)把握反馈的良机(5)确保理解(6)使消极反馈指向接受者可以控制的行为
二、有效授权的技能(1)分工明确(2)具体指明授予的权限范围(3)允许下属参与(4)通知其他人授权已经发生(5)建立反馈控制机制
三、有效训导的技能(1)用平静客观严肃的方式面对员工(2)具体指明问题所在(3)对事不对人(4)允许员工陈述自己的看法(5)保持对讨论的控制(6)对今后如何规范类似错误达成共识 30、冲突观念发展经历了那些阶段,其特点是什么
一、传统观点反对冲突。所有冲突都是不良的、消极的,它常常作为**、破坏、非理性的同义词
二、人际观点接纳冲突。对于所有群体和组织来说,冲突是与生俱来的,无法避免(冲突的客观性)。要接纳冲突,使它的存在合理化。冲突不可能被彻底消除,有时它还会对群体的工作绩效有益
三、现代观点鼓励冲突。因为融洽、和平、安宁、合作的组织容易对变革的需要表现出静止、冷漠和迟钝。管理者要善于控制冲突的性质。管理者要善于维持一种冲突的恰当水平,才能够使群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善于自我批评和不断
31、激发冲突的时机和标准是什么 你是否被“点头称是的人们”所包围;
你的下属害怕向你承认自己的无知与疑问吗?
决策者是否过于偏重折衷方案以致于忽略了价值观、长远目标或组织福利; 管理者是否认为,他们的最大乐趣是不惜代价维持组织单位中的和平与合作效果; 决策者是否过于注重不伤害他人的感情
管理者是否认为在奖励方面,得众望比有能力和高绩效更重要; 管理者是否过分注重获得决策意见的一致; 员工是否对变革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抵制; 是否缺乏新思想;
员工的离职率是否异常低。
32、激发冲突的技术有哪些
1、运用沟通:利用模棱两可或具有威胁性的信息可以提高冲突水平
2、引进外人:在群体中补充一些在背景、价值观、态度和管理风格方面均与当前群体成员不同的个体
3、重新建构组织:调整工作群体,改变规章制度,提高相互依赖性,以及其他类似的结构变革以打破现状
4、刺激竞争,如给突出贡献者进行奖励或颁发奖金
5、任命一名吹毛求疵者:任命一名批评究,他总是有意与组织中大多数人的观点不一致
33、看待组织文化的角度有哪些
1、企业文化的强弱与内涵
2、组织文化的不同内容层次,有观念层次、行为层次和制度层次
3、组织文化的不同组织层次,有主文化和次文化
4、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
5、描述文化现象的基本术语,有符号、仪式、英雄和价值观
34、一个有效的团队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特质
1、清晰的目标
2、相关的技能
3、相互信任的氛围
4、良好的沟通
5、不断的探索和调整
6、恰当的领导
7、内部支持和外部支持
35、群体规范
什么是规范:群体成员所确定的,对群体成员起约束作用的行为准则
规范的一般类型
与群体绩效有关的规范:如何沟通、如何工作等
与群体成员形像有关的规范。如着装、如何表现对群体或组织的忠诚、何时可以聊天和忙碌等
非正式的社交约定。交友 与资源分配有关的规范
36、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1)生产的全球化,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2)市场的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3)资金的全球化,国际金融迅速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间自由流动; 4)科技开发和应用的全球化; 5)信息传播的全球化;
6)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并呈现多元化。
37、什么是劳动力的多元化
一般只组织在性别、种族、国籍方面的构成上越来越多元化。
38、管理者的活动 1.传统的管理:决策、计划和控制;2.沟通活动:交换日常信息并处理书面资料;3.人力资源管理;4.网络活动:社交、政治活动与外部交往。
39、霍夫斯塔德文化构架
1)不确定性回避(指人们对一种模糊不清的情况和没有能力预测的将来可能发生的事件的感受程度,表现出强、弱的差异)
2)阳刚性与阴柔性(阳刚性表明了一个民族在自信、工作、绩效、成就、竞争、金钱、物质等方面占优势的价值观,即追求生活数量;阴柔性则是在生活质量方面,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服务、施善和团结等)
3)个体倾向与集体倾向(个体倾向指的是一种松散结合的社会结构,在这一结构中,人们只关心自己或自己直系亲属的利益;每个人都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个人独立于组织或机构之外,个人以算计的方式与组织打交道;个人对集体有较少的感情依附。而集体倾向是以一种紧密结合的社会结构为特征)
4)权力距离(一个权力距离大的社会认可组织内权力的巨大差异,雇员对权威显示出极大尊敬)
5)短期倾向与长期倾向(具有长期倾向的国家和地区主要面向未来,较注重对未来的考虑,对待事物以动态的观点去考虑;注重节约和储备,做任何事情均留有余地。具有短期倾向的国家和地区则面向过去和现在,着重眼前的利益,并注重对传统的尊敬,注重承担社会责任)40、辨析个性与人性的异同
1.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
故而本性是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的。人性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人类天性.人性,就是人的本质。实际上,人的本质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个人和他人的关系,即外因,也包括每个单个的人所具有的个性。所以,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固然是人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还应该加上个人所具有的个性,比如自私、自由等。2.个性一般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经常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品质的总和。
个性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部分:个性倾向性,即心理过程的倾向性,包括,兴趣、爱好、需要、动机、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即心理过程的特征,包括,气质、能力、性格等。
41、王登峰教授关于中国人人格特点的研究内容
通过对中西方人格结构的比较和分析揭示文化与人格结构的关系,并探寻中国人人格结构的文化意义。根据词汇学假设进行的中西方人格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人格结构的形成是建立在对行为归类的基础之上的,中西方人格结构的差异最直接的原因就在于中西方对行为归类的差别。中国文化比较强调整体性、联系性以及评价性是造成中国人与西方人行为归类差异的原因,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中西方文化中对人性看法的差异。中国人人格量表有着比较理想的预测效度,而且与西方大五人格量表相比更高的预测效度,这些均表明中国人人格结构的合理性。
42、一个人的体力能力和智力能力包括哪几个方面
智力能力包括:理解、计划、解决问题, 抽象思维, 表达意念 以及语言和学习的能力。
43、人的心理能力有哪些方面
是从事心理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包括算术,语言理解,知觉速度,归纳推理,演艺推理,空间视知觉,记忆力。其总量被成为智力。心理能力的七个维度:
算术:快速而准确的运算能力。
语言理解:理解读到的和听到的内容,理解词汇之间关系的能力。知觉速度:迅速而准确地辨认视觉上异同的能力。
归纳推理:确定一个问题的逻辑后果,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能力。演绎推理:运用逻辑来评估某种观点的价值的能力。
空间视知觉:当物体的空间位置变化时,能想象出物体形状的能力。记忆力:保持和回忆过去经历的能力。
44、从众现象
所谓从众,就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从众行为的过分普遍,反映了部分人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从众行为中消极现象抬头的主要原因,即使从众行为出现积极效应,但一旦失却这种从众氛围,又很容易不知所措,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走向社会后的迷悯、失落,实际上这是从众现象最直接的后遗症。
45、社会惰化现象
社会惰化也称为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称之为社会惰化作用,另也叫社会干扰、社会致弱、社会逍遥、社会懈怠。
出现社会惰化的原因可能有三个:第一,社会评价的作用。在群体情况下,个体的工作是不记名的,他们所做的努力是不被测量的,因为这时测量的结果是整个群体的工作成绩,所以,个体在这种情况下就成了可以不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人,因而他的被评价意识就必然减弱,使得为工作所付出的努力也就减弱了。第二,社会认知的作用。在群体中的个体,也许会认为其他成员不会太努力,可能会偷懒,所以自己也就开始偷懒了,从而使自己的努力下降。第三,社会作用力的作用。在一个群体作业的情况下,每一个成员都是整个群体的一员,与其他成员一起接受外来的影响,那么,当群体成员增多时,每一个成员所接受的外来影响就必然会被分散,被减弱,因而,个体所付出的努力就降低了。
减少社会惰化的有效途径是:(1)不仅公布整个群体的工作成绩,而且还公布每个成员的工作成绩,使大家都感到自己的工作是被监控的,是可评价的。(2)帮助群体成员认识他人的工作成绩,使他们了解不仅自己是努力工作的,他人也是努力工作的。(3)不要将一个群体弄得太大,如果是一个大群体,就可以将它分为几个小规模的群体,使得更多的成员能够接受到外在影响力的影响。
46、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又名专家意见法,是依据系统的程序,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即团队成员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以反覆的填写问卷,以集结问卷填写人的共识及搜集各方意见,可用来构造团队沟通流程,应对复杂任务难题的管理技术。【典型特征】
(1)吸收专家参与预测,充分利用专家的经验和学识;
(2)采用匿名或背靠背的方式,能使每一位专家独立自由地作出自己的判断;
(3)预测过程几轮反馈,使专家的意见逐渐趋同。
德尔菲法的这些特点使它成为一种最为有效的判断预测法
47、名义群体法
名义群体法是指在决策过程中对群体成员的讨论或人际沟通加以限制,但群体成员是独立思考的。象召开传统会议一样,群体成员都出席会议,但群体成员首先进行个体决策。名义群体法的步骤
具体方法是,在问题提出之后,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1)成员集合成一个群体,但在进行任何讨论之前,每个成员独立地写下他对问题的看法;
2)经过一段沉默后,每个成员将自己的想法提交给群体。然后一个接一个地向大家说明自己的想法,直到每个人的想法都表达完并记录下来为止。所有的想法都记录下来之前不进行讨论;
3)群体现在开始讨论,以便把每个想法搞清楚,并做出评价;
4)每一个群体成员独立地把各种想法排出次序,最后的决策是综合排序最高的想法。
名义群体法的主要优点在于,使群体成员正式开会但不限制每个人的独立思考,但是又不像互动群体那样限制个体的思维,而传统的会议方式往
往做不到这一点。
48、如何进行绩效沟通
1.沟通前提:关注员工利益。有效的沟通不仅仅在于沟通的技巧,也在于沟通双方的利益取向和沟通的内容。绩效沟通同样如此。有效的绩效沟通首先有一个前提:对员工利益和成长负责任的理念和态度。
2.沟通目的:反馈、激励、辅导。在绩效沟通过程中,员工成为沟通的主体,员工的能力、态度、情绪、业绩成为沟通的主要内容。管理者需要对员工的主要工作及其表现有全面的了解、客观的评价,能够恰如其分地评价下属的工作表现 3.沟通的内容要全面 有效的绩效沟通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
一、目标任务、标准、工作流程;
二、结果、绩效、员工能力;
三、职业生涯设计、潜力发挥;
四、个人和组织利益、生活目标、感情因素。4.明确沟通的程序
49、非语言沟通的意义和作用
非语言暗示的重要性:单用语言不足以表达意思。能帮助表达我们的感情,能帮助确认他人所说的和他们想表达的意思一致,能告诉我们他人对我们的看法。
对接受者来说,非言语信息非常重要对接受者来说,非言语信息非常重要,非言语沟通是最强大的沟通渠道,非言语沟通与语言沟通有两个区别,非语言沟通在情绪劳动中起着重要作用,非语言沟通在情绪劳动中起着重要作用,非语言沟通有文化差异
50、冲突过程和水平有哪几个阶段
冲突的过程:前提条件(沟通、结构、个人因素)---认识到的冲突和感觉到的冲突----冲突处理意图(竞争、协作、迁就、回避、折中)----公开冲突(一方行为、对方反应)----提高群体绩效或降低群体绩效
51、如何通过有效激发冲突促进组织良性发展
1、运用沟通:利用模棱两可或有威胁性的信息可以提高冲突水平
2.引进外人:在群体中补充一些在背景、价值观、态度和管理风格方面均与当前群体成员不同的个体
3.重新建构组织:调整工作群体、改变规章制度、提高相互依赖性,以及其他类似的结构变革以打破现状
4.刺激竞争:给突出贡献者给予奖励或奖金
5.任命一名吹毛求疵者:任命一名批评者,他总是与组织中的大多数人观点不一致
52、如何塑造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不是泛指企业管理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是企业或企业中的员工在从事商品生产与经营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念。第一,要让员工有归属感,从企业与员工的劳动合同、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理顺其关系,为心理默契文化创立条件。
第二,核心价值观的确定。企业文化分为三个层次,即物质层,制度层,核心层。其中核心层是最主要的,中小企业应该花大力气进行核心层的建设。
第三,将核心价值观无时无刻地体现在行动当中。第四,制度管人
53、如何改变和克服病态企业文化
三、论述
1、为什么说人性研究是组织行为学的逻辑起点?(第三章)
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看,重视人性研究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管理实践的需要 从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看,重视人性研究是组织行为学对象研究的需要(P76)
2、归因理论在管理实践中有何现实意义?(第四章)P110 归因是观察者形成的对他人行为的解释。归因会影响管理决策,如果失败被归结为雇员缺乏能力,管理者应选择更有能力的雇员或对现有雇员进行培训。如果失败被归结为工作本身太难,管理者就要尝试重新设计项目。如果归因和真实的原因不相符合的话,将会极大的影响管理的有效性。
3、知觉的管理学意义是什么?P101 人们的行为是以他们对现实的知觉而不是以现实本身为基础的,而知觉并不总能准确的反映客观现实,而且对于同一知觉对象,不同个体的知觉可能会有差异,对于组织来说,当这两种差异随着群体人数的增多而增多时,产生误会和冲入的可能性也增多。个体对工作环境的知觉比真正的工作环境更能影响他们的效率,管理者能否成功的计划和组织下属工作,能否真正帮助他们更有效的工作,都远不如下属对该管理者的这种努力知觉那么重要。为了对员工的生产效率产生积极的影响,就需要对员工是如何知觉自己的工作进行了解和评估。
4、为什么说激励是一种哲学?(第七章)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激励:是一种引起需要,激发动机、指导行为有效实现目标的心理活动过程。通俗理解:调动个体行为积极性。
5、结合实际谈提高群体绩效的途径有哪些方面?(第七章)P279 采用团队的形式: 清晰的目标 相关的技能
相互信任的氛围 良好的沟通
不断的探索和调整 恰当的领导
内部支持和外部支持
6、结合实际谈对“沟通的责任在自己”这句话的理解?(第九章)P259 沟通是双方或多方对信息充分理解或一致。在信息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中,会受到人的知识、技能、态度和社会文化系统的影响。沟通的障碍有:空间设计、当事人的信度及权力、当事人的价值观及参照角度、行话、过滤、选择性知觉、语言及情绪。
7、领导者是天生的。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和看法?(第十章)
领导者即为一个集体的指挥者。要实现有效的领导者,关键是领导者在被领导者心目中有崇高的威望,而威望的高低则取决于领导者自身具备的影响力的大小。领导者的影响力包括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素质:行业知识和企业知识、在公司和行业中拥有人际关系、信誉和工作记录基本技能、要拥有个人价值观、要有进取精神。
8、如何感知和识别组织文化?(第十一章)
个别地,列出你所在企业的文化前提或假设;;与同伴一起,共同讨论你所列的内容,运用事实(经验、实践和规范),识别这些前提和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