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1汪中求简介
汪中求简介
汪中求:男,48岁,江西九江人。
九江学院中文系,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EMBA。
1984年—1989年某企业集团子弟中学教师
1990年—1991年某企业集团总裁秘书
1992年—1994年香港恒雅(深圳)公司市场部经理
1995年—2000年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600100)商务部经理
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00590)市场总监
2001年至今北京汪中求细节管理咨询公司首席咨询师
国资委商务职业资格认证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博士德管理顾问公司首席讲师
著作:《细节决定成败》,加印89次,总发行量400万册;中文繁体字版本外销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已被翻译成法文版和韩文版
《细节决定成败Ⅱ》,发行量40万册,翻译出口韩国
《精细化管理》(吴宏彪、刘兴旺合著),发行量20万册
处女作《营销人的自我营销》,发行量超过10万册
2008年出版《1750-1950的中国》(与王筱宇合著),2009年推出《契约精神》、《谁能超越丰田》,2010年的《浪费的都是利润》被韩国引进,2011年新作《零缺陷工作》(与朱新月合著)
论文:在《企业管理》、《中国商业评论》、《经理人》、《销售与市场》、《当代企业世界》、《人力资源》、《环球时报》、《经济导报》、《江西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精细化管理的基本理念》、《中国文化中的精细化管理元素漫谈》、《透过细节看日本》、《做好细节的4个习惯》、《回到营销的本质》、《营销不是精彩的忽悠》、《国企人才匮乏原因初探》、《食品安全首先在“知”》、《江西迎接WTO的对策》、《老板,第一客户》、《一流的销售会问话》、《老板们的“副驾驶”心态》、《管理培训该向何处去》等30余篇。
讲授课程:《精细化管理》、《营销管理》
讲课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国防大学、中央党校、德国慕尼克理工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东北大学、浙江工商大学、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南昌陆军学院等
讲座课程:《细节决定成败》、《科学管理与领导艺术》、《执行力的境界》、《危机管理的7个关键细节》、《大学生的自我营销》、《读书是一生的工作》、《浪费的都是利润》
2004年至今,在全国各省市巡回讲座650场,接受培训的学员总数超过37万人;接受培训的单位:惠普公司、通用汽车、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大庆油田、中国工商银行、东风汽车、太原钢铁、汇源果汁、中国企业家联合会、国家安全局、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北京航天指挥中心、二炮司令部、空军总司令部、第38集团军、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沈阳市政府、成都市委、河南省环保厅、九江市政府等。
第二篇:不要迷信汪中求
不要迷信汪中求
——有感于《细节决定成败》热
赵永军
《细节决定成败》一书被媒体炒的沸沸扬扬,翻了一遍心中并没特别的感觉,只是好像是吃惯了山珍海味,偶尔品尝一下玉米饼,感觉不错,可细一想真的没有什么,多年前明明就是吃过的。它无非是以一种事后诸葛亮的把戏,像当年的《河殇》一样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其实书里的观点没有多少有新意,这样的书你走进一家大的书店,随手都可以翻到。就是翻翻老祖宗的书《老子》、《庄子》、《菜根谭》这些观点也都能找的到。而且,书中的观点有些是值得商榷的,如:
第一,细与不细是辩证的,不是绝对的。书中到处充斥着,小事、细节等字眼,其实从头到尾,也没有说明白什么是细节,什么是小事。小到个人应聘捡个纸条,大到企业动作战略失误、国家公共投资的严重问题,在汪先生的眼里都是小事,自然小事就无比的重要了。问题是再好的管理有时只能解决主要矛盾,而不可能解决所有矛盾,事情自然要分出个大小、轻重和缓急来。同样是一件事,在不同层次或职位上的人的眼里,大小也是不一样的。真正搞清楚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哪些事再小也要做好,哪些事再大也可以忽略才是最重要的,才是企业真正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管理学第一定律是:人是不同的。在我们的文化中历来强度用人之长,容人之短,要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也是一个文明社会应当具有的价值取向。余世维多牛,他还给人两次改正错误的机会,不小心把简历弄湿了,我想这样的错误谁都会犯,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这样的人也未必管理不了一个部门,持这样观点的人至少是缺乏容人之量。如果大家都倡导这样的用人观,造机器人好
了。“以人为本”绝不是把人搞成你理想中的机器,企业文化也绝不是搞精神控制。
第三,管理是科学,更是艺术。管理是科学,根据人们已经总结出来的管理理论和经验,诚然有些工作是可以量化的,但并非管的越细越好。管理更是艺术,重在把握一个度,力图使每个管理环节都细化、数据化,未必就能取得好的管理效果,那还要看管理的对象是什么。否则,会不会弄出个“河北超市保安每月必须抓13个小偷才能拿到工资”的笑话来。
第四,事后批评比事前把握容易的多。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经营环境是瞬息万变的,经营者的决策都有其复杂的背景,胜败乃兵家常事,像松下幸之助那样的“经营之神”毕竟少之又少。很难理解,书中凯特玛的经营方针竟然是“多元化,盲目收购”,我想凯特玛自己是决不会制定这样的经营方针的,只不过运作的结果不太理想而已。按照作者的逻辑,任何具有相同性质的两家企业都可以这样比较,一旦有一家出了问题,也一定能够找出几条不同的细节来。难怪中国媒体中有一种怪现象,企业好的时候,有人就说他好的不得了,似乎什么问题都没有;企业出问题了,又把他批的体无完肤。更可笑的是,文章都是一伙人写的。如果凯特玛早请汪先生主持大局,是不是就成为世界老大了,我看也未必。
第五,其实有些事情就不能认真。作者处处在强调细节、认真,其实自己就根本没有认真。比如,书中有一句“一只老鼠可以搞死一头大象,一个细节的疏忽可能导致你在竞争中失败”,且不说观点对错,老鼠可以搞死大象有什么科学依据?故事而已。汪先生注意到了吗?这可是做学问。书中类似问题笔笔皆是,无非在玩文字游戏。而管理却是一场控制性的游戏,三十六计,何为上策?不具体到一个特定的背景中,还真不好说认真就是对的。
说到底这本书只是给大家罗列了一些现象或案例,并没有多大的深度。不信可以看看顾总在年初先代会上的讲话,对细节的认识和要求并不比《细节决定成败》肤浅多少,而且更具体,公司关于“抓规范、强素质、求精细”的安排也大抵如此,公司领导层的思想和作为无一不顺应时代的要求。可为什么大家厚此而薄彼,公司同样的话成了耳旁风,而这本书却是宝典,能在我们公司引起了比较大反响和共鸣,这正是值得我们沉思的地方,这背后的问题也许正是我公司执行力不够的根本原因。
我想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有两个:
第一,说明我们的干部对公司缺乏信心,或者是根本就不信任,而是盲目地相信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想真正不信任也许是有的,但更多的是出于某种目的的内耗。其实书中提到的问题,我们有多少没有提到,但真正落实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推诿扯皮,敷衍了事,互相拆台的事时有发生,根本谈不上团队意识。不是吗?薪酬改革宣传了多长时间,说不懂的人到底有几个是真的不懂?归根结底,恐怕是自由主义与山头主义在作怪,是为小利而忘大义,是思想观念的落后。当然公司还没有真正建立起责权利相对等的运行机制和用人机制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第二,说明公司改制以来,公司的干部培训,特别是类似有针对性的培训安排的较少,而现有干部的危机感普遍增强了,在公司领导的影响下,大家学习新知识的欲望空前高涨了,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成为一种自动自发的需求。在《赢在执行》的学习的组织中,我也确实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中层领导们不论年龄大小都涌现出比较高的热情,争着拷贝讲座内容,有的还自行购买了讲座中提到的几本书,这种情形在以往是很少见的。可以说,是《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和《赢在执行》这套教材点燃了我们学习的热情。
如果说问题主要出在第二条,那到是特别值得欣慰的事情了。就管理而言,美国是现代管理学的发源地,但事实上尽管那里有最先进的管理理论,但也有最原始的管理方式。有位管理大师说过:“千万不要相信只看过一本书的人”,在管理知识的海洋里,除了观念,还有管用的专业知识,我们实在是有太多太多的东西需要学。同样,学习也不可以照抄照搬,桔生淮南淮北大不一样,有特色的才是有价值的,自己的才是管用的。我说不要迷信汪中求,意亦在于此。如此说来,我们似乎更应当多分析分析自己(公司、部门和个人)的问题。
说到这,似乎远离了主题,但对于《细节决定成败》的读后感,网上一搜一大片,我想我一定没有他们认识的深刻。我只想说,荣盛公司在全体干部职工的努力下,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成长期,任重道远,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们必须相信自己,必须忠于公司,必须团结协作,必须始终与公司保持同一个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做好我们每个人应做的事情,用一句大家都将挂在嘴上的话叫做Willingness,只有这样才能够最终保持公司的永远荣盛。
第三篇: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读后感
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读后感
“百分之一的疏忽,就可以导致百分之百的失败”,我在学习这本书中有同样的体会,无论什么样的职业,做什么样的工作,都要重视小事,关注细节,把小事做细,细中见精,小中见大。把读这本书的体会联系到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对那些平时工作中被疏忽的小节,小事,引起重视。就像曾经的世界第一奥沙利文,就在前不久的中国公开赛上,失手败给了希金斯。
那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夜晚,两位世界顶尖级的高手相遇,将献与人们一场精彩的比赛。大多数人看好的是奥沙利文,他那直率的进攻,冷静的头脑,帮助他连连夺冠。
不久,比赛进入了白热化,两大高手互不相让,都在努力把握得分机会,无论是白球的走位,K球,还是防守方面都做得十分到位,让人们纷纷赞叹不已。
决定性的时候到来了,奥沙利文借希金斯的失误将比分反超,只需再打进决定性的一球就可以超分赢得胜利。这颗红球与洞口的角度比较大,而且稍不注意就会擦到黑球。但凭奥沙利文这样顶尖的选手,想把这颗球打进应该是没问题的。就在这时,戏剧性的一面发生了,奥沙利文可能没有计算好角度,红球在洞口弹了两下,无情的滚了出来,全场一片惊叹声,奥沙利文把眼前的胜利拱手相让。
就是这样,一个细节上的失误,将会影响的整个大局甚至人的一生。但是,我们大多数的人或多或少犯有大而化之,马马虎虎的毛病,我生活的周围“差不多”先生比比皆是,包括我也是。好像、几乎、似乎、大约、大体、大概等等,成了差不多先生的常用词。正像这本书中说的“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大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或缺的基础,最后什么是不简单?就是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就是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所以不管是做人,做事都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
第四篇:汪中求先生《细节决定成败》读后感
暑期里,当我埋头欲觅好书时,朋友向我推荐了汪中求先生所着的《细节决定成败》,起先我很不以为然,但读完后不禁为汪先生的良苦用心所感动,一种责任感、使命感也油然而生。
古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今有“细节决定成败”。时代有变,但从小事做起,注重细节的道理,古今传承,从未改变。书中提到:“今后的竞争将是细节的竞争”、“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是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
教育教学要想求得更大的发展,向细节管理要质量,定是教育工作者今后的必然选择。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联系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细节的宝贵价值更在于它是创造性的,独一无二的,无法重复的。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老师每个细小的动作都是无声的教育,她远比豪言壮语更行之有效。所以我们必须以认真的态度做好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件小事,以强烈的责任心对待每个细节:从对孩子的每个微笑至换位思考为孩子着想;从重视孩子每一次的提问到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处理“小事”……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最大价值。
“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我每天都在和一群稚气未脱的小学生打交道,看起来都是些琐碎的小事,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自己的一颦一笑也在平凡中变得伟大起来。教师的工作说大些,是承担了百年树人、培养接班人的重任。说得明白些,就是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可是,体现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更多的是琐事,琐碎的小事时时刻刻围绕着我们,但我们不能因时间、精力有限而顾不上它,甚至不屑一顾。我们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应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从备好、上好每一堂课做起,从仔细批改每一本作业本做起,从认真对待每一个孩子的问题做起,从弯腰捡起地上的废纸做起,从掸掉办公桌上的灰尘做起……做每件小事要有杀鸡用牛刀的精神,事无俱细,事必躬亲,落实好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思想教育,孩子发展的过程,就是我们教师成长完善的过程。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神圣而光荣的职业,我决心用自己的爱心、责任心、耐心、进取心去努力关注每一个教育细节,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注意从小事入手,先成就小事,再成就大事,最后走向成功!
第五篇: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学习感想
文章标题: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学习感想
学习细节决定成败的体会
促进·提升·示范
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学习感想
在集团公司党委开展“细节决定成败,关键在于落实”大讨论活动以来,笔者再次拜读了汪中求先生撰写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全书以大量的正反实例和致理名言为证,为我们展现了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易被忽
视而又如此重要的点点滴滴,汪先生在书中提倡“关注细节,把小事做细”的精神,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并一针血的指出了中国企业的症结所在:“中国决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决不缺少各类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制度不折不扣的执行”。阅后颇有感促,本人对自身工作进行了理性思考,也对如何做好本职工作有了更深的领悟。
一、促进思维改变是链接“细节”的关键。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所以,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而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必须要加强学习,学习《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掌握细节与整体的关系,逐步改变思维方式,刷新一些旧的思想,从旧的思维中走出来,灌输一些新的思想和认识,提高对“细节决定成败”的重要性的认识,要正确理解“细节决定成败”的内涵和作用,充分认识集团公司开展“细节决定成败,关键在落实”大讨论的重要意义。细节管理的内涵,几乎涵盖了企业活动的一切领域和层面,其精髓在于将小事做细,而且从细节找到机会,使工作更趋完善。振兴矿由于历史管理体制的原因,管理较为分散,原各煤井分布在鹤岗矿区南北,总承包的模式造就了经营方式多样化,分配制度自主化,用工方式随意化。因此,政令不止,各行其事,使整个矿井经济在边缘上徘徊。xxx年随着xxx建设的起动,相对集中的管理模式的建立,企业迫切需要一套切合实际的规范制度,针对矿井的实际,我们先后建立完善了生产、安全、经营管理等若干办法,理顺了工资奖励分配制度,确定了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对全矿职工重新进行了岗位定编,使企业管理日趋成熟,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在管理中我们还注重细节堵漏洞,“一本经念到底,一件事抓出头,不获胜不收兵”的思想观念。比如,开展了护煤防盗会战,就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原五层区煤炭屡丢不止,煤场四通八达,经警站在煤堆旁都看不住。去年秋季我们发动全矿党员干部利用业余的时间建围墙,一个科级干部一个基础坑,一个支部一面墙,一个月建了800米围墙,拒偷盗分子于围墙之外,今年冬季仅自用煤一项就少用2400吨,创造经济效益72万元。由此可见,细节见成效,只有认真把握工作中的细节,努力体现自身工作的细节之美,才能扎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并把这种意识融进企业生产生产和各项工作中,真正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增加企业效益的目的。
二、提升管理水平是拓展“细节”的基础。“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作为基层单位的领导者,我深切地体会到这名句话的含义,真正感觉到“把小事做细”的真谛。当前我矿面临着矿井“大建设”、设备陈旧、技术落后、高技术人才队伍缺乏等三个严峻挑战和储量枯竭、生产条件差、职工队伍稳定三个巨大压力,面对这些困难,如何保证企业和谐、健康发展,关键要从小处着手,努力抓好细节工作。一是找准定位,把实施“细节”管理的着眼点放在提高回采率上。重点要在精采和细采上下功夫。在精采方面:通过打探眼的办法确定煤层厚度,进行合理拉底,减少资源浪费。二采区ddd工作面,每天开帮前由地测科人员在工作面,每隔d米,对底板打探眼,确定煤层的真实厚度,如果底板煤较厚,在保持两巷达到高度的同时,进行拉底,扫浮煤,回收资源,确保工作面见底板。在细采方面:采取用低位、隔口、多循环往复放煤,严禁点式突击性放煤,在开帮前,由采区跟班队长,组织当班工人对软帮、硬帮浮煤全部进行回收,在浮煤没有达到彻底回收干净,不准进行开帮放煤,从而确保工作面不丢浮煤,减少煤炭资源浪费。二是强化过程,把实施“细化”管理的切入点放在内涵挖潜上。对火工品管理、加强支护材料严格管理,合理控制投入。加强工具管理,对钻机、掘进机、风钻以及小型工具,注意保证和维修、维护。完善虹膜计算机考勤管理机构,严格定岗、定编、定员,杜绝人情工、黑工现象。加强设备日常检修和使用维护,坚持设备检修制度,按期检查设备运行状态,加强设备保养,保证设备完好,延长设备大修周期。充分发挥机电科工厂作用,提高设备维修能力,对减漏、综保、变压器、移动变、对旋风机等设备争取自修,加大溜子槽自修力度。对有修复价值40T溜子槽全部自修,最大限度地减少新品投入,为矿节省修理费支出。完善并严格执行矿制定的《采煤工作面上下两道部分材料回收的暂行规定》,完善其它材料回收管理办法,对钢管、铁道、坑木等物资,按区域细化落实回收责任,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严格执行奖惩制度。
三、示范带头作用是落实“细节”的根本。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钱德勒说过:“战略成功与否取决于细节,行动却是细节的根基”。如果把成功看作是一种战略的结果,在细节决定成败的过程中领导是关键,重点是落实。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格的力量是十分重要的,刘胡兰、黄继光以及今天的郑培民等一大批先进模范之所以有那么大的鼓舞力量,就是因为他们具有高尚的人格
。领导处在企业的核心地位,他们个人的理想、信念、和举止对广大职工具有一定的模仿效应,可以说,有什么样的领导,就会带出什么样的职工队伍,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在工作中有意识地注重每个问题,那对个人来说,将可能是一个小的进步,但对一个单位而言就是一个大的进步。我们按照集团公司党委要求,学习借鉴山东煤矿安全管理经验,重点在干部入井和入井代班制度上做文章,追求入井数量和质量的真实性可靠性,井下岗位电话的显示客观的反映了干部入井交接班的时间、地点、处理工作的质量的真实性,各级干部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同时我们还注重各级班子成员的榜样作用,副矿长杜继芳、苏长胜两位同志每月入井次数都在26个以上;二采区党支部书记、三采区区长每月入井次数都在30个以上;通风区风筒组长李洪彬每天早四点到单位下井,检查一遍通风情况,4点升井后,安排夜班工作,每年义务献工100多个。要全矿广大干部职工中起到了积极的带头作用,广大党员干部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人格修养,克已奉公,以身作则,自觉接受职工的监督,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细节做细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注意对自我洞察力的不断训练和提高,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才能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在广大职工群众中起到表率作用。
《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学习感想》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学习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