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世界十部经济学名著
世界十部经济学经典著作
1、亚当.斯密《国富论》。斯密此书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他的劳动价值论,分工与专业化是经济效率之源的理论,“看不见的手”经济自由主义理论,都睥睨古人,下开百世。对经济学的贡献堪比牛顿对物理学的贡献。
2、李嘉图《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第一卷)。李嘉图是伦敦交易所里成功的投机商人,又能在理论经济学领域做出不朽贡献,真是绝顶的天才。本书中他阐明的比较优势理论是现代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索罗斯在投机之余,也写些《全球资本主义危机》之类的书,不过其理论造诣比之李嘉图,则相距太远。
3、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撇开学理而言,就其改变世界的力量之大,够入选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
4、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现代经济学的主观价值(效用)论、边际革命、经济学数理化的转向通过本书而系统化,熊彼特曾赞誉此书为经济学作为严密科学所取得的最高成就。
5、费雪《利息理论》。在我看来,此书是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关于资本理论的研究,在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的地方,他看见的是放弃当前消费而承担未来的不确定性的风险的报酬。张五常认为本书驳倒了《资本论》。
6、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我看来,尽管被称为宏观经济学的奠基者,他最重要的贡献也许是对个人理性通过自由竞争自然产生社会理性(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的核心)这一理论的质疑和批判,只是其建设性的部分即国家干预政策争议很大。
7、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此书关于企业家的“创新”是经济增长之源的理论,已经预见到我们这个知识和信息社会的兴起。熊彼特也许是所有经济学家中知识最渊博的人,读他的《经济分析史》足可印证。
8、萨缪尔逊《经济学》。把一本教科书选为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会遭到很多人的质疑。本书作为最成功和发行量最大的经济学教科书,在把经济学知识标准化、体系化方面的贡献比当代任何一个人都多。就其改变经济学知识的传播和复制方式的力量之大,入选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
9、布坎南《同意的计算》。本书开创的“公共选择”理论,使宪政民主制可以用数理工具定量分析,为经济和政治的制度研究开辟了全新的路径。
10、科斯《企业的性质》。在经济学数学化的年代,科斯的著作甚至连最简单的微积分都不用,就其思考方式和写作方式而论,堪称当代的斯密。他著作很少,但篇篇都是开风气之作,其关注真实世界经济运行的理论取向,是改变主流经济学思考和写作方式的alternative。
第二篇:名著十部填空(最终版)
新课标推荐名著(10部)专项测试
一、《繁星》、《春水》:母爱·童真·自然
1、冰心,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她一步入文坛,便以宣扬“著称。
2、《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
3、总的说来,《繁星》、《春水》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的歌颂;二是对
二、《童年》:在苦难中长大
1、《童年》是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
2、《童年》讲述的是(作者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3、童年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外祖父是一个的人,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外祖母正直的老工人,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都给主人公以力量和支持。
三、《鲁滨孙漂流记》: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1、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一读的代表作《》。这是一部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文学名著。它表现了强烈的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
2、《鲁滨孙漂流记》的主人公是,他敢于,勇于,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他的名字,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和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的英雄。
3、《鲁滨孙漂流记》的主要部分就是主人公在荒岛生活的生动记述。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的第24年,他还搭救了一个野人,给他取名为。在他的教育下成为一个忠实的奴仆。
四、《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1、《朝花夕拾》是鲁迅惟一一本集。全书十篇文章,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我们学过其中的《》、《》、《》等。
2、《五猖会》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含蓄地批判了的不合理。
五、《骆驼祥子》:旧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
1、《骆驼祥子》是作者12、《骆驼祥子》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祥子来自农村,他,祥子最大的梦想不过是。但是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惨败告终。到小说结尾,祥子已经变成了。
3、《骆驼祥子》还写了其他各色人物,如残忍霸道的车主变态的,一步步走向毁灭的以及大学教授曹先生和他所受的政治迫害等等。
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理想主义的旗帜与人生的教科书
1、原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他双目失明,全身瘫痪,这部书是他强忍病痛,在病榻上历时三年才写成的。其后,他又开始了另一部小说《》的创作,但只完成了第一部,就与世长辞了。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主人公1915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主人公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最低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
七、《西游记》: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
1、《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小说。作者是的。主要写、、三人保护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主要由、、等三大部分组成。其中的、、、等情节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2、《西游记》中孙悟空从菩提祖师处学到又从龙宫索取作为兵器,因大闹天宫而被压在五行山下,受苦五百年,后受规劝,皈依佛门,给唐僧做了大徒弟,取名。
3、孙悟空号称和,深深赢得了人们的喜爱。猪八戒本是仙界的,因醉酒调戏,被贬下凡。他,因此常常当众出丑。另一方面,他也不失,他能够,自有他可爱之处。
八、《名人传》:痛苦和磨难造就的伟人
1、《名人传》的作者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2、《名人传》叙述了国音乐家、国画家和雕塑家、国作家三位名人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崇高品格和顽 强奋斗的精神。
※
3、《贝多芬传》是罗曼·罗兰的得意之作,在文学领域内一直被奉为经典,从首次出版到现在,其具有的独特价值让“人们似乎从中找到了新的支撑点”,因此被评为“人类有史以来的30本最佳书”之一。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就是以贝多芬为原型的小说。
4、《》是贝多芬作品中最为深刻和雄伟的,凝聚着音乐家毕生的心血。
5、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
九、《水浒》: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
1、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是《》。它描写了北宋徽宗时,以为首的108名好汉在聚义,打家劫舍,杀富济贫的豪举。鲜明地表现了“”的主题。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在将它翻译成英文时定名为“”。
2、鲁智深和李逵,同是深;李逵则。
3、林冲和武松同是《水浒》浓墨重彩刻画之人,也都武艺高强,有勇有谋,但绰号 的林冲曾是教头,一直,后来被设计误入,刺配沧州,最后火烧,万般无奈、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被逼上。是的典型。而武松是下层侠义之士。他崇尚的是,有仇必复,有恩必抱。因此,从为兄报仇开始,武松斗杀,醉打,大闹,血溅,除恶,一步步走向反抗的道路。他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4、《水浒》的结构很有特点,作者采取了的链式结构。第单个英雄人物的故事,然后百川汇海,逐步发展到。第,走向失败。
5、《水浒》中号称“黑旋风”的是,该人力大如牛,但险些被冒充他的所害。
6、鲁智深绰号。他在渭州三拳打死,在相国寺倒拔,大闹野猪林,救下
7、《水浒》中吴用绰号,与晁盖、公孙胜等人在黄泥冈智取了
8、梁山泊中三员女将的名字及绰号分别是:
①名字:绰号:②名字:绰号:③名字:绰号:
十、《格列佛游记》:奇异的想象,辛辣的讽刺
1、《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
2、《格列佛游记》讲述的是英国船医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3、《格列佛游记》中描写小人国国制度古朴,民风淳朴。小说第三卷通过对飞岛国等五岛的描述,表达了对的怀疑,并严词痛斥了。第四卷更是以恣肆的笔调,展示了人兽颠倒的怪诞景象。在这个乌托邦国度里,是理性的载体,而人形动物“”则是邪恶肮脏的畜生。
【答案】
一、《繁星》、《春水》:母爱·童真·自然
1、爱的哲学
2、泰戈尔
3、母爱与童真大自然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二、《童年》:在苦难中长大
1、高尔基《在人间》《我的大学》
2、阿廖沙俄罗斯
3、吝啬、贪婪、专横、残暴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小茨冈格里戈里好事情
三、《鲁滨孙漂流记》: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
1、笛福《鲁滨孙漂流记》
2、鲁滨孙冒险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3、星期五
四、《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1、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
2、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无知和隔膜封建思想习俗
五、《骆驼祥子》:旧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
1、老舍人力车夫
2、老实、健壮、坚忍、自尊好强、吃苦耐劳等拥有一辆自己的车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3、刘四虎妞小福子
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理想主义的旗帜与人生的教科书
1、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暴风雨所诞生的》
2、保尔·柯察金朱赫来
七、《西游记》: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
1、长篇神魔小说明代吴承恩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唐僧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唐僧和孙悟空等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车迟国斗法、女儿国遇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三调芭蕉扇
2、七十二变筋斗云如意金箍棒如来佛祖观世音菩萨孙行者
3、美猴王、齐天大圣桀骜不驯、敢作敢当、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幽默天蓬元帅嫦娥好吃懒做、见识短浅、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忠勇和善良、淳朴憨厚
八、《名人传》:痛苦和磨难造就的伟人
1、罗曼·罗兰
2、德国 贝多芬、意大利 米开朗琪罗俄国 列夫·托尔斯泰
3、《第九交响曲》
4、《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九、《水浒》: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
1、施耐庵《水浒》宋江水泊梁山官逼民反四海之内皆兄弟
2、疾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粗中有细、豁达明理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3、豹子头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安分守己、循规蹈矩高俅白虎节堂草料场梁山上层人物被迫造反忠义西门庆蒋门神飞云浦鸳鸯楼蜈蚣岭
4、先分后合四十回水泊梁山大聚义七十回归顺朝廷
5、李逵两把板斧李鬼
6、花和尚镇关西(郑屠)垂杨柳林冲
7、智多星生辰纲
8、顾大嫂:母大虫扈三娘:一丈青孙二娘:母夜叉
十、《格列佛游记》:奇异的想象,辛辣的讽刺
1、英斯威夫特
2、格列佛小人国大人国飞岛马(慧駰)国
3、利里浦特鞋跟高低大人国现代科技殖民统治马 “耶胡”
第三篇:经济学管理学名著
十大经济学名著: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 庇古《福利经济学》
俄林《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
康芒斯《制度经济学》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萨缪尔林《经济分析基础》
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
50部经济学经典名著
《经济论》(色诺芬)
《赋税论》(威廉·配第)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托马斯孟)
《布阿吉尔贝尔选集》(皮埃尔勒庇逊德布阿吉尔贝尔
《休谟经济论文选》(大卫休谟)
《商业性质概论》(理查德坎蒂隆)
《经济表》(弗朗斯瓦魁奈)
《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安罗伯特雅克杜尔哥)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亚当斯密)
《人口原理》(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
《政治经济学概论》(让巴蒂斯特萨伊)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大卫李嘉图)
《政治经济学新原理》(西蒙·德西斯蒙第)
《孤立国》(约翰海因里希冯杜能)
《论财富的分配和赋税的来源》(理查德琼斯)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政治经济学原理》(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经济和谐论》(克洛德弗雷德里克巴师夏)
《资本论》(卡尔马克思)
《国民经济学原理》(卡尔门格尔)
《政治经济学理论》(威廉姆斯坦利杰文斯)
《纯粹经济学要义》(莱昂瓦尔拉斯)
《资本与利息》(欧根冯庞巴维克)
《经济学原理》(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利息与价格》(克努特魏克塞尔)
《财富的分配》(约翰贝茨克拉克)
《有闲阶级论》(托尔斯坦凡勃伦)
《经济发展理论》(约瑟夫熊彼特)
《福利经济学》(阿瑟塞西尔庇古)
《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贝蒂俄林)
《制度经济学》(约翰罗杰斯康芒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奥斯卡兰格)
《货币均衡论》(冈纳缪尔达尔)
《价值与资本》(约翰理查德希克斯)
《通向奴役的道路》(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
《经济学》(保罗安东尼·萨缪尔森)
《经济增长理论》(威廉阿瑟刘易斯)
《丰裕社会》(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
《经济成长的阶段》(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
《资本主义与自由》(米尔顿弗里德曼)
《改造传统的农业》(西奥多威廉舒尔茨)
《投入产出经济学》(华西里列昂惕夫)
《产业组织》(乔治约瑟夫施蒂格勒)
《各国的经济增长》(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
《财富与贫困》(乔治吉尔德)
《经济学》(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经济学原理》(格里高利曼昆)
《公司金融理论》(让梯若尔)
《贫穷的终结》(杰弗里萨克斯)
20本管理学经典名著
(1)科学管理原理,泰勒,马风才,机械工业出版社
(2)经理人员的职能,巴纳德,孙耀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管理行为,西蒙,机械工业出版社
(4)动机与人格: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马斯洛,许金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Z理论:how American business can meet the Japanese challenge,大内,朱雁斌,机械工业出版社
(6)管理的实践,德鲁克,齐若兰,机械工业出版社
(7)战略历程,明茨伯格,机械工业出版社
(8)企业的人性面,麦格雷戈格尔圣菲尔德,韩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组织理论与设计,达夫特,清华大学出版社
(10)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卡斯特;罗森茨韦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1)伟大的组织者,欧内斯特·戴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2)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圣吉,郭进隆,上海三联书店
(13)追求卓越,彼得斯,沃特曼,中信出版社
(14)本尼斯领导艺术全书,本尼斯,李德荣,海潮出版社
(15)竞争战略:分析产业和竞争者的技巧,波特,陈小悦,华夏出版社
(16)变革的力量:领导与管理的差异,科特,方云军,张小强,华夏出版社
(17)注意力管理,达文波特,贝克,谢波峰,中信出版社
(18)有效的公共关系,布鲁姆,森特,卡特里普,明安香,华夏出版社
(19)管理学,罗宾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管理学,孔茨,韦里克,张晓君,经济科学出版社
第四篇:经济学名著选读复习资料
经济学经典名著选读复习资料
1、什么叫纯产品?魁奈的纯产品学说?
所谓纯产品,指农业中生产出来的产品,减去补偿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资料(种子等)和生活资料(工资等)后的剩余产品。纯产品是自然的赐予,他作为地租交给土地所有者。
纯产品学说实际上是重农学派的剩余价值学说,以交换的等价性原则为前提。魁奈认为财富是能满足人们需要而又具有出卖价值的物质产品,但财富又不是在流通中由贱买贵卖增加的。因为在完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只有彼此价值相等的东西才能互相交换。魁奈转而从生产领域寻找价值的源泉。他区分了财富的增加和加算。他认为农业生产的产品,减去补偿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资料(种子等)、生活资料(工资等)以后还会有剩余。这种剩余产品就是纯产品。纯产品的创造是财富的增加。在工业生产中,产品的价值是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之和,没有纯产品出现,因而只有财富的加算。所以,农业是提供财富的惟一源泉。农业之所以能提供纯产品,完全是土地或自然力发生作用的结果,是自然的赐予。纯产品作为地租支付给土地所有者。实际上,魁奈的纯产品是以地租形式表现的剩余价值。
魁奈的纯产品学说混同了价值和使用价值,又把使用价值归结为自然物质;错误地把农业看成是惟一的生产部门。但魁奈在纯产品形式下研究了剩余价值,第一次把剩余价值看成是来源于生产领域,从而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奠定了基础,这是他的伟大贡献。
魁奈纯产品学说的缺陷:片面地将农业劳动看成是唯一的生产力的,而将其他产业劳动看成是不生产的,并将纯产品归结为土地自然力的产物,是上帝通过土地所赐予的。
2、《国富论》的主要理论有哪些?与《资本论》相比。这些理论的缺陷是什么?
主要理论
:
(一)、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起源是由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异,那是起因于人类独有的交换与易货倾向,交换及易货系属私利行为,其利益决定于分工,假定个人乐于专业化及提高生产力,经由剩余产品之交换行为,促使个人增加财富,此等过程将扩大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繁荣,并达私利与公益之调和。
他列举制针业来说明。“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二十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一枚也制造不出来。他们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适当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连这数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制造不出来。”
分工促进劳动生产力的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需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只有在分工的基础上方才可能。
(二)、货币理论
货币的首要功能是流通手段,持有人持有货币是为了购买其它物品。当物物交换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后,商品的价值就用货币来衡量。这时,便产生了货币的另一功能-价值尺度。亚当斯密也谈到货币的储藏功能、支付功能。但是,他特别强调货币的流通功能。
(三)、价值论
提及价值问题,亚当斯密指出,价值涵盖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前者表示特定财货之效用,后者表示拥有此一财货取另一财货的购买力。进一步指出,具有最大使用价值之财货,往往不具交换价值,水及钻石是其著名的例子。不过水与钻石价值之比较是百年之后边际效用学派才圆满解决此一问题。
(四)、分配理论
亚当斯密的分配论,是即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及土地地租自然率之决定理论。
亚当斯密指出,尽管雇主拥有抑低工资的力量,工资仍有其最低水平,此一最低水平是劳动者必须能够维持基本生活,假定社会工人需求增加或工资基金提高,工资将高于最低水平。就另一角度言之,一国国富、资本或所得增加,将促使工资上涨,工资上涨则促进人口增加。
资本利润之高低如同劳动工资,决定于社会财富之增减,资本增加固可促使工资上涨,却使利润为之下降。亚当斯密指出,假定商人投资同一事业,因为彼此相互竞争,自然致使利润率降低。
地租系指对土地使用所支付的价格。亚当斯密认为,地租高低与土地肥沃程度及市场远近有关
(五)、资本积累理论
资本累积是大量进行分工必备的另一要素。分工的扩张与生产效率的提高跟资本的总额成正比。资本的累积必须在分工之前进行,因为分工需要使用许多特殊的设备与机械料,在在都需要以资本来购取。分工愈细,工具的需要愈多,资本愈显得重要。透过分工过程,可增加劳动生产量,提高国民所得,增强国民储蓄意愿与能力。
(六)、赋税理论
亚当斯密提出四大赋税原则,即公平、确定、便利、经济。
公平:一国国民应尽可能按其能力以支持政府,亦即国民应按其在政府保护下所享有的利得比例纳税。
确定:各国民应当缴纳的税捐,须确定并不得随意变更,缴纳时期、缴纳方法、应付税额,都应对纳税人清楚宣示。
便利:一切税捐,都应在最适合于纳税人的时间与方法收之。
经济:每一税捐都应善加设计,务使公民缴付国库以外,在他的财力上受到最少可能的激动。
2、什么叫萨伊定律?萨伊的价值论有何特点?
3、萨伊法则或称赛伊法则的意思是说,每个生产者之所以愿意从事生产活动,若不是为了满足自己对该产品的消费慾望,就是为了想将其所生产的物品与他人换取物品或服务。
萨伊否定生产过剩的存在,提出了著名的“供给能够创造其本身的需求”的观点,即所谓的“萨伊定律“。萨伊认为商品买卖实质上是商品交换,货币只在刹那间起媒介作用。产品总是用产品来购买,买者同时也就是卖者,买卖是完全统一的。因此,商品的供给会为自己创造出需求,总供给与总需求必定是相等的。局部供求不一致也会因价格机制的调节而达到均衡。
萨依的描述表达了定律的某些假设前提:在以产品换钱,钱换产品的两道交换过程中,货币只一瞬间起作用。当交易最后结束时,我们将发觉交易总是以一种货物交换另一种货物。由此可见,萨依定律需要有两个假设前提,在不同时间点之间,货币的价值是稳定的。货币仅作交换媒介,在流通过程中一般不涉及对货币无了期的储藏。
(对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的销售理论的称谓。19世纪上半期的英法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曾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问题进行过一场论战。萨伊的销售论是论战中的一种主要理论。萨伊的销售论把产品的销售归结为产品与产品的交换。他认为在产品换钱、钱换产品的两个交换过程中,货币只起瞬间的作用,当人们在交换结束后将会发现,产品总是用产品来交换的。所以,在交换中,每一个卖者同时也是其他商品的购买者,供给(出卖产品)会给自己创造出需求(购买别人产品的欲望和能力)。从全社会看总供给一定等于总需求。如果市场上一些产品缺乏销路,那只是暂时现象,自由竞争会进行自动调节,使各种产品的供求趋于平衡,产品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不可能出现的。萨伊从上述原理中得出四个结论:
(1)
生产者越多,产品越多样化,产品便销得越多、越快、越广泛。
(2)
一个企业办得成功,就可以推动或帮助其他企业获得成功。
(3)
购买和输入外国货物不会损害国内的生产。
(4)
仅仅鼓励消费无益于商业,因为困难不在于刺激消费的欲望,而在于
提供消费的手段,所以刺激生产是英明的政策,鼓励消费是拙劣的政策。
萨伊的销售论强调供给会创造需求,长期以来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信奉,并被称为“萨伊定律”。萨伊定律的根本错误在于混同了资本流通与简单商品流通,又把简单商品流通归结为物物交换。)
(二)萨伊的价值论
萨伊不同意斯密的劳动价值论,说它忽略了资本和自然力的作用,他提出了效用、供求和生产费用决定价值的价值论
1.效用是各种财富的内在价值的基础和来源,物品的价值是由物品的效用决定的。
2.商品价格的高低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虽然供求变动决定着价格变动,但供求对价格的作用有一定限度即生产费用)
3.萨伊的价值论综合楼效用论、供求论和生产费用论:以效用为决定价值的基础,以供求决定价值的变动,以生产费用决定价值的最低限度。
萨伊认为生产只创造效用(物品满足人类需要的内在力量),物品的效用是物品价值的基础,劳动、资本、土地(自然力)共同创造了产品的效用,从而创造了产品的价值,还用工资、利息、地租这三种收入组成生产费用来构成价值。
4、李嘉图在劳动价值论上有何贡献?同时他又有哪些问题无法解决?
他首先接受斯密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同时批评其断言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可能没有使用价值的观点。正确地指出使用价值虽然不是交换价值的尺度,但对交换价值来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一种商品如果全然没有用处,总不会具有交换价值。他实际上认识到了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李嘉图认为商品的交换价值来自两个源泉:一是它的稀少性;一是获得它时所必需的劳动量。如名画、古钱等其价值由稀少性决定,不过这类商品数量很少。书中指出商品价值由劳动决定的原理只适用于可以由人类劳动不断生产出来,不受限制地参加竞争的商品,这类商品占绝大多数。
李嘉图始终坚持耗费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批评一切与其相矛盾的观点,进一步阐述了商品价值量与生产时的耗费劳动成正比例,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的原理。
他着重批评斯密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他赞成商品价值要分解为三种收入,同时指出不能倒转过来又认为三种收入构成交换价值,并详细地证明工资、利润和
地租的变动不会影响商品的价值量,只影响三者之间的分配比例。因此,商品价值分解为三种收入,并不改变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
商品的价值不仅包括直接投入的劳动创造的价值,还包括生产时耗费的资本的价值;资本就是生产资料,它的价值也是由劳动创造的。他指出生产资料,例如机器的使用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不能增加商品的价值,它只是把自身的价值转移到新生产的商品中,由此证明唯有劳动创造价值。
李嘉图还指出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每个人生产商品时实际耗费的劳动量决定,同质同量的商品在市场上只能卖相同的价格,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的。
李嘉图也论及了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计量问题。他指出在市场上通过竞争、讨价还价,必然会使困难程度较大、技术要求较高的劳动折算为倍加的简单劳动。
把劳动价值论发展到了资产阶级限界内可能达到的最高程度。
但由于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他遇到了两个不可克服的矛盾。
第一个矛盾是资本与劳动交换和价值规律的矛盾。书中认为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工资是劳动的价格。依据这一观点,如果资本与劳动的交换是等量劳动相
交换,就无法说明资本家所得的利润由何而来;如果二者相交换,资本家所得不仅能补偿资本还有利润,那么交换必定是不等价的,与价值规律是相矛盾的。作者不能区分劳动和劳动力,因而不能对此矛盾作出科学解释。
第二个矛盾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和价值规律的矛盾。两个数量相等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如果剩余价值率相同,按照劳动价值论二者生产出来的商品必然价值量不同,剩余价值量不同,利润率不同。但书中又认为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是一个普遍的规律。显然,如满足这一规律的要求,商品就不能按劳动决定的价值出卖,二者存在着不相容的矛盾。书中在考察工资涨落会不会影响商品价值的变动时遇到了这个矛盾,因而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价值规律应当作一定的修正。但为了坚持劳动价值论又宣称这种修正是暂时的例外,不影响价值规律的成立。
5、西斯门第是如何论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要性?该理论有何缺陷?
西斯蒙第从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对资本主义经济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资本主义不以人的享受而以财富作为经济活动的目的,从而造成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现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把财富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完全无视了人。在他看来,政治经济学应从政府事业的角度看,把人们的物质福利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也因此,他反对经济自由主义,主张依靠国家政策来调节社会生活。西斯蒙第指出了经济危机的必然性。他认为,个人进行生产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的,消费决定生产。在交换经济中,消费决定生产表现为社会需求先于并决定供给。由于人的消费依存于他所分配到的收入,因此,收入最终决定着生产。他指出,生产决定收入,但生产出的产品只有在实现以后才能变为收入,收入决定支出,支出决定消费,如果支出不能购买全部生产物,就会出现过剩生产物。所以,收入虽由生产决定,但它却决定着下一次再生产,也即最终决定着生产。他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利润,生产者应用机器,相互竞争,造成生产的无限扩张;而资本主义不公平的分配制度,使财产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小生产者和工人,即广大劳动者收入不足,收入不足导致消费不足,从而使国内市场越益狭窄,生产和收入比例遭严重破坏,产品实现问题最终会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爆发。
他仅把它归为消费不足,并仅仅是个人消费品的消费不足,并不能真正揭示经济危机的原因。由于他的小资产阶级眼界限制,他不能找到消除资本主义弊端的正确道路。他虽不想回到中世纪状态中,但他仅能在过去的社会中找寻其理想社会的原则,因而他要求用宗法和行会原则组织社会经济,以节制资本主义,建立符合小生产者利益的一种社会。
6、李斯特“保护幼稚工业论”的主要内容、特点及意义?
主要内容是:
①对古典派自由贸易理论提出批评。他批评古典派贸易学说忽视了各国历史和经济上的特点。他认为,这种学说是一种世界主义经济学,它抹杀了各国经济发展与历史的特点,错误地以“将来才能实现”的世界联盟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把各国的经济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他认为,各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采取不同的贸易政策,在经济发展的前三个阶段必须实行自由贸易
;当处于农工业时期时,必须将贸易政策转变为保护主义;而经济进入发展的最高阶段,即农工商业时期时,则应再次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只有这样才可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否则将不利于相对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
②提出“比较成本说”不利于盟国生产力的发展。提倡生产力论,指出比较成本论不利于德国生产力的发展。李斯特正是从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角度出发,主张在农工业时期的国家必须采取保护贸易的政策。李斯特说:“保护关税如果会使价值有所牺牲的话,它却使生产力有了增长,足以抵偿损失而有余。”
③主张国家干预对外贸易。由于贸易保护对某些人的个人利益会造成损害,因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指导国民的经济活动,并且要在国家的干预下实行保护政策。
核心:一国实行贸易政策的原则是,其贸易政策必须同本国工业发展的进程相适应。
论述:(1)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都要经历5个阶段,即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2)不同时期应该采取不同的贸易政策。例如,在农业时期,一国可以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自由输入农产品,自由输出工业品,一方面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培育工业基础。在农工业时期要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对本国有发展潜力的工业,采取贸易保护措施,防止外国的竞争,实现本民族工业的建立与发展。在农工商业时期,当本国的工业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以后,可以采取自由贸易政策,并用先进的工业品打入别国市场,以获取最大的贸易利益机会。(3)关于保护工业的选择。李斯特所主张的贸易保护并非是对所有工业的保护,而是对有前途的工业采取贸易保护。(4)在保护时限上,李斯特主张的贸易保护也不是持续性的,而是暂时性的。(5)在保护方式上,李斯特认为,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应该是关税。
(2)作用:①李斯特保护贸易学说在德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起过积极的作用。它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势力的斗争。②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存在许多缺陷。首先,他对生产力这个概念理解是十分错误的,对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各种因素的分析,也很混乱,其次,他以经济部门作为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基础是错误的,歪曲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过程。③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是积极的。其保护的对象是以将来有前途的幼稚工业为限,对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利益也予以确认。换言之,他主张以保护贸易为过渡时期,而以自由贸易为最后目的。其保护也是有限的,不是无限期的。李斯特的理论对经济不发达国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首先,李斯特的国际贸易学说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从重商主义分解出来的资产阶级国际贸易学说的两大学派——自由贸易学派和保护贸易学派的形成。
其次,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不仅对德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为经济较落后的国家指明了一条比较切合实际的国际贸易发展道路,至今,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再次,他把对生产力的研究放在首位,以生产力理论同古典学派的绝对成本说和比较成本说分庭抗礼,用保护贸易理论来抨击自由贸易理论,用历史发展阶段论和民族主义来反对英国古典学派的世界主义;强调保护的过渡性和有选择性,且最终目的是实行自由贸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7、什么叫“经济财货”?门格尔在价值理论的分析上有何特色?
财货:与人类欲望满足有因果关系的,并且在人类认识了这个因果关系后,在事实上具有获得此物以满足欲望的力量时代物。
经济财货:供不应求的财货
财货的需求量大于支配量大关系——现代法律秩序的经济起源,也是财产的所有权制度的起源
(二)价值理论的分析
1、价值本质:价值的本质是主观的(价值既不附属于财货,也不是财货应有的属性,更不独立存在,它只不过是人们对于财货在维持其生命与福利的重要性上所下的判断,不存在于经济人的意识之外——经济财货有价值,非经济财货没有价值)
2、价值量:在于人们所认为的财货在满足欲望的意义大小的差别
3、高级财货的价值:由它所生产出来的低级财货的预期价值的价值所决定的(生产物的全部预期价值等于为了生存它所耗用的高级财货的现在价值、资本的利用价值、以及企业家活动的价值的总和,因此,生产物的全部预期价值减去后两者之和,才是高级财货现在的价值
他提出理论经济学应当研究“财货与人类欲望满足之间的因果关系”,亦即人与物在消费中的心理反映关系。他从人对财货的满足欲望从而对人的生命和福利所具有的意义的评价中引出价值,并由此论述了主观价值论的基本观点。照他的意见,人们认识到自己所支配的一定量财货对于满足欲望具有一定意义,该财货便获得了价值;一切财货的价值都不过是它们在人的欲望满足上所具有的意义的显现;价值量的大小是由财货满足欲望意义的大小决定的。他强调财货价值的本质和尺度都纯粹是主观的,极力否认生产中耗费的劳动同商品价值有任何联系。在他看来,价值既不是财货本身的属性,也不能独立存在,而是人对财货满足欲望的意义的判断,因而“它绝不存在于经济人的意识之外”。
8、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上,庞巴维克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的价值论、时差、利息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缺陷是什么?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庞巴维克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物质财富的相互关系”。他认为人类的欲望是各种各样、无穷无尽的,而自然提供的满足欲望的物品是有限的,因此便产生了经济问题,产生了如何经济地使用物质财富的问题,人类欲望与满足欲望的物品的关系便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问题。庞巴维克是以边际论“苦乐心理”学说为依据,把个人心理动机归结为追求享乐和避免痛苦,认为追求享乐、避免痛苦就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动力,政治经济学应从个人追求享乐、避免痛苦的欲望中寻找社会经济的一般规律。因此,他认为政治经济学是完全从属于心理学的学科,是实用心理学。在他看来,客观经济规律不过是个人心理状态的外在表现;政治经济学的范畴如价值、价格、利息、工资等不过是表现个人心理感受的概念,他就是从个人心理出发来研究经济问题,探讨经济生活的普遍规律的。边际效用价值论是庞巴维克最主要的经济理论,他认为价值论是研究物品与物品欲望满足之间的关系,即人对物在消费中的心理反应关系。
(二)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
①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他认为价值分为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主观价值是主体、本质,客观价值是其产物。主观价值论和客观交换价值。
②价值由人们的主观评价而定,他否认价值是商品的内在属性。物品只有具有希缺性时,才会引起人们的主观评价而具有价值。
(三)时差利息论
庞巴维克把利润、利息、地租等各种剥削收入都归结为人在不同时期内对物品效用的主观评价不同的结果。他批评利息的“使用理论”,他认为产生利息的交易仍是一种商品的交换,存在所有权的转移,他把所有物品分为两类:直接满足欲望的现在物品;满足将来欲望的将来物品,两者存在价值上的差别,这种差别是一切资本利息的来源。他把两者的差别归结为人们对现在物品的主观评价较高。庞巴维克把利息分为三种形态:①借贷利息,利息的一般形态。②企业利润,利息的特殊形态。③耐久物品的利息,也即租金
9、马歇尔在竞争理论上的分析有何特点(特色)?
马歇尔对“竞争”研究也比较深入,在《经济学原理》导言中,他指出:竞争可以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他认为“竞争”这个词充满了罪恶的意味,而且还包含着某种自私自利以及对他人的福利漠不关心的意思。
马歇尔认为人的自私性在古代同样存在,近代不过是“有着有意的自私自利的特点”,他认为“近代的特点是有意识性而不是自私性”。同样近代具有的有益的无私奉献之心,在古代同样存在但只不过古代不具有有意性的特点。有意性自觉性成为现代自私、无私的特点。
马歇尔一方面说竞争充满了罪恶,另一方面认为限制竞争会生成特权阶级,他说了这么多,实际上是通过评判竞争,推出一个词:经济自由。他认为经济自由是近代企业和产业的特征,不含有任何好的或坏的道德评价的意味,只是一个更有远见以及更为谨慎和自由的选择。经济自由的观念实开自由主义之先河。
马歇尔的竞争理论把竞争建立在“恶”的基础之上,最后走向了一个极端,他认为,如果将竞争与为公众利益义务无私工作的积极合作相对比的话,那么即使是最好的竞争形式也有害,“在一个人人都十分善良的世界里,竞争就不会存在了”。
10、维克赛尔在货币理论上与萨伊的面纱理论有何区别?
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结合新古典时期的经济学家大多接受了萨伊的观点,将资本主义视为一种实物经济,否认货币对经济过程有实质性的影响。在他们看来,市场是完备的,所有商品的交易都在组织完备的市场中进行;人们关于市场的知识也是完备的,所有交易者对所有商品的供给和需求的状况、现期价格和未来价格的状况,都有充分的知识。这样,资本主义经济就不存在所谓的”不确定性”。在一个确定性的世界中把货币作为价值储藏是没有必要的,货币的作用仅仅是媒介商品交换,只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起着转瞬即逝的作用,对实际经济活动不产生影响,货币只是”一块遮挡实际经济力量活动的面纱”。与此相对应,整个经济研究分成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两部分。价值理论研究商品的供求与商品相对价格的关系以及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的决定,即实物经济领域的问题;货币理论研究货币数量与绝对价格的关系以及绝对价格水平的决定,即货币经济领域的问题。前者由瓦尔拉斯一般均衡体系来表示,后者则表现为著名的剑桥方程式,从而使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截然分开,形成所谓”两分法”。
维克塞尔称一些经济学者往往不顾货币在实际上所起的作用如媒介交换、投资与资本转移等,而动欲将其抽去后所演绎出来的经济规律,直接应用于货币起着这些作用的现实情况。维克塞尔强调指出:“货币的使用(或滥用)事实上对实物交换和资本交易起了强烈的影响。因为货币–––例如政府纸币–––的发行,将可能破坏巨额的实物资本,将可能使整个经济生活陷于绝望的混乱。并且,这一类事情在实际上不知发生过多少次了。但对货币和信用,若能合理地加以利用,则亦颇能促进实物资本的形成和全部生产的增加。这话并不是说货币与信用本身是实物资本或可以代替实物资本,而是说通过货币和信用,可以限制现在的消费,换言之,即可诱发或强制–––这种强制虽然不是无条件的好–––人们的储蓄,借以促进实物资本的现实的增加”。
10、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现实意义?
(一)企业家的本质是创新
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人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5种情况:(1)采用一种新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新特征;(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市场;(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因此“创新”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经济概念:它严格区别于技术发明,而是把现成的技术革新引入经济组织,形成新的经济能力。熊彼特把新组合的实现称为企业,把以实现新组合为基本职能的人们称为企业家。
(二)企业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
只有企业家实现创新,“创造性的破坏”经济循环的惯行轨道,推动经济结构从内部进行革命性的破坏,才有经济发展。创新引起模仿,模仿打破垄断,刺激了大规模的投资,引起经济繁荣,当创新扩展到相当多的企业之后,盈利机会趋于消失,经济开始衰退,期待新的创新行为出现。整个经济体系将在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构成的周期性运动过程中前进。
(三)创新的主动力来自于企业家精神
他指出,企业家与只想赚钱的普通商人或投机者不同,个人致富充其量仅是他部分目的,而最突出的动机来于“个人实现”的心理,即“企业家精神”。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精神”包括:建立私人王国,对胜利的热情,创造的喜悦,坚强的意志。
(四)成功的创新取决于企业家的素质
首先要进行观念更新。
其次,企业家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1预测能力。组织能力。说服能力
(五)信用制度是企业家实现创新的经济条件
所谓资本,就是企业家为了实现“新组合”,用以“把生产指往新方向”、“把各项生产要素和资源引向新用途”的一种杠杆和控制手段。
熊彼特所谓的信用,指的就是企业家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随时使用的支付手段。换句话说,信用就是专为以实现创新为目的的企业家而创设的货币资本。信用使得个人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不依靠继承的财产而独立行事。因此,信用对于新的组合是首要的。而这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才具有。熊彼特进一步分析指出,当资本主义经济进入相对发达阶段之后,资本市场的建立和良好运转成为实现创新的基础。
现实意义;
信息技术引领我们进入创新的伟大时代
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经济周期是经济阶段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因,所以,技术变革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应当是带动引发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契机。
创新时代呼唤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
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企业家是创新活动的倡导者和实现者,正是企业家的创新活动促使科学技术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了产品、产业结构的转变,并进而推动了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实现了经济发展。企业家是创新活动,乃至经济发展的灵魂。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当是创新时代的第一要义。
创新成功取决于“技术”与“体制”的配合。随着经济学研究的深入,人们日益发现,供给和需求都是创新成功的重要决定因素,而技术与制度的相互配合则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保障。
11、庇古在边际私人纯产值与边际社会纯产值上的观点是什么,并由此提出哪些主张?
庇古用边际私人纯产值和边际社会纯产值的关系来说明社会资源最优配置的标准。边际私人纯产值指私人增加一个单位的投资后,投资者收入所增加的值,也就等于边际私人纯产品乘以价格,或者说是生产者支出的边际私人生产成本与增加投资带来的边际私人收益的差额,边际社会纯产值指社会增加一个单位的投资后收入所增加的值,也就等于边际社会纯产品乘以价格,或者说是社会支出的边际社会生产成本与增加投资带来的边际社会收益的差额,如果把个人投资作为社会投资的一份,边际社会纯产值就是在边际私人纯产值之外再加上由于这种生产给社会上其他人带来的利益或损失。换句话来说,个人的生产活动给社会带来的有利影响是边际社会收益,个人的生产活动给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是边际社会成本,两者之差即为边际社会纯产值。如果在边际私人纯产值之外,社会还得到了好处,则边际社会纯产值大于边际私人纯产值;反之,如果在边际私人纯产值之外,社会受了损失,则边际社会纯产值小于边际私人纯产值。如果边际私人纯产值与边际社会纯产值相等,则社会资源配置达到了最优状态。
庇古认为,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通过竞争与资源自由流动最终会使边际私人纯产值等于社会纯产值。但是,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边际私人纯产值与边际社会纯产值往往并不相等。
主张
庇古主张由政府对资源配置进行干预。其干预办法包括:对事关全局的产业,如铁路、电力、自来水等实行国有化,由政府经营;对不适于国有化的产业实行特殊鼓励和特殊限制的政策,例如对引起污染的产业征以重税,而对农业这样收益大的行业进行补贴。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等等。
13、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上的三大心理规律?
第一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所谓边际效用消费倾向递减,是指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最末一个货币收入单位中用于消费的比例在减少。第二个心理规律是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所谓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是指人们预期从投资中获得的利润率(即预期利润率)将因增添的资产设备成本提高和生产出来的资本数量的扩大而趋于下降。
第三个基本心理规律是所谓的灵活偏好。灵活偏好规律是指人们愿意保持更多的货币,而不愿意保持其他的资本形态的心理法规。
14、萨缪尔森的税收思想是什么?
(一)税收性质
“在决定如何向他们自己征税时,人民实际上所决定的是如何把满足社会需要的资源从各个家庭中取出,从他们所拥有的企业中取出,以备作为公有物品和劳务来使用。”在这里,萨缪尔森指出了政府的税收是来自对私人部门的征收,这是税收的第一次再分配;另一方面,他认为,政府取得的税收主要用于转移支出,这是第二次再分配。“国家也在福利转移支付上花钱,把钱给予社会上某些人,以便用于他们的私人需要。”他进一步分析,税收的上述两次再分配是对社会有利的,是公平的,因为税负是“落于富人,而不是穷人”,“落于有形资源(如土地和财产),而不是劳动力所有者身上”。十分明显,萨缪尔森企图通过对税收经济性质的分析来说明资本主义国家是一种公平分配,它抹杀了资本主义税收的根本性质,掩盖了资本主义国家税收的真正来源。
(二)税收原则
萨缪尔森对传统理论中的“利益原则”和“牺牲原则”两个税收原则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两个原则固然重要,但他们却存在选择上的困难。“设想甲乙二人一切相同,其唯一不同之处是乙的财产和收入为甲的十倍。这是否意味着乙为警察保卫缴纳的税款的绝对量应和甲一样?或者为了支付警察费用,乙应缴纳同一比例的收入?或者,由于警察需用较多的时间来保护富人的财产,境况富裕的乙必须用收入的较大比例来付税才算是偿付了他在警察费用中的公道分额?”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采用兼顾两个原则的公平合理原则,分别按横的公平和纵的公平征税。“对于情况相同的人征收相同的赋税;对于情况不同的人,征收不同的赋税。”为此,一国应采用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
(三)税收影响
一是影响收入分配。
萨缪尔森是通过洛伦茨曲线来说明税收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的。二是税收对劳动力的影响。
在一些场合,如劳动力工资较低或税率较低,所得税可以刺激劳动者努力,而在另一些场合,如累进税率较高,所得税则可能妨碍劳动者努力。三是税收对投资的影响。
萨缪尔森认为,累进税会给风险投资带来不利影响,累进程度越大,这种影响就越大。但是,累进税同时也有对这种影响的抵消作用,因为“税款取自仅仅花费其增长的收入的微小部分的节俭的富人,而不取自花费其一切的穷人。以此而论,累进税可以把消费的力量保持在高水平”。消费水平高,自然对投资有利。四是税收对消费和国民收入的影响。
萨缪尔森认为,税收对消费的影响是巨大的,政府增加税收,使得“我们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将降低,而可支配收入的降低又使我们减少消费支山”。他分析到,消费支出的减少必然使消费曲线下移,较低的消费曲线自然相交于较低的国民收入曲线,导致国民生产总值的减少。结论是,税收的增加对消费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导致国民收入下降。15、为什么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因,联系实际谈谈对这一原理的认识与体会?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社会发展的动力应从社会内部去寻找。在社会发展中,生产力是全部历史的基础;生产关系作
为生产的社会形式由生产力决定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着社会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方面,并以生产关系为中间环节,构成两对社会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是单一的,而是经济、政治、思想诸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系统。在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中,各种动力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意义,其中经济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归根到底起决定性作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一、这两对矛盾是其它一切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规定和制约其它各种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第二、这两对矛盾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构成社会的基本结构,概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规定了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基本面貌。
第三、这两对矛盾运动过程所体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构成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这二个规律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就是生产实践的能力,而生产实践能力就是人解决自身发展与自然力之间的矛盾的能力,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就是人们在劳动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是指: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上层建筑依赖于经济基础,又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当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上层建筑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的或进步的力量;反之,就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阻碍社会前进的消极的或反动的力量。当上层建筑严重地阻碍经济基础实现变革的时候,上层建筑的革新,对于经济基础的发展就有巨大的反作用。
比如现在的金融危机,那是因为现在的金融机制存在着问题,危机也让人们看到或重视了这个机制,解决这个矛盾之后才能从危机中走出来,以后可能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这部就是进步吗。
社会的和谐是相对的,而矛盾是我们这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客观存在的,矛盾是运动和转化的,我们只有在运动中摸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在矛盾的转化与运动中求和谐。
第五篇:经济学名著的读书笔记
《垄断竞争理论》读书笔记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就是爱德华·张伯伦开创性的理论——垄断竞争理论。读完这本书,我也一直试图在生活中找到了针对这个理论的例子,下面是我的一些心得:
爱德华·张伯伦在本书中表达了他这样的一种认识:现实市场的大部分价格是由垄断力量和竞争力量共同决定的。因此,他提出了一种更具有启发性的混合理论来研究价格体系。这本书中所呈现的分析技术独具特色,既有别于过往人们熟悉的垄断理论和竞争理论,也有别于两者之间任何一种的简单的折中。
说到垄断竞争与垄断的区别,张伯伦认为,如果说一个行业中的每个生产者拥有对他自己产品品种的垄断,并不是说该行业被垄断了。相反,在该行业内部可能存在非常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当然不是纯粹竞争理论所描述的那种竞争,因为每个生产者拥有对他自己生产的产品品种的垄断,因而每个生产者都面临着对替代品的竞争。当说到垄断竞争与完全竞争的区别,张伯伦这样认为:垄断的普通意义是对供给的控制,因而同时也就控制了价格;纯粹竞争则没有一个人有任何程度的这种控制。这是因为纯粹竞争需要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第二、产品是同质的,没有差别的。然而,现实生活中每一个生产者的产品在品质、包装、销售等方面都会存在一些差异,商品的差异使得每一个生产者对他自己的商品都有一定的垄断权,但是这些商品或多或少都有替代品存在,再加上消费者的自身偏好的不确定性,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依然是存在的。所以明显肯定的是,现实生活中的自由企业们组成的市场并不是纯粹竞争,而是垄断竞争。
关于他对垄断竞争这种定义,我有着自己的理解。这个暑假我去了埃及做国际志愿者,在开罗我们看见了一个巨大的售卖埃及纪念品的市场——哈里里市场。市场里有着许多店铺都在出售不同的纪念品,其中最多的便是小件的雕塑。虽然每个店铺都卖雕塑,但是不同材料制作而成的,例如有木刻,有石刻,也有金属刻成的。除了材质有所不同,它们的形状也各异,有人像,有动物,有建筑,也有埃及法老棺椁的形状。凭着这些产品的差别,这个市场就成为了一个垄断竞争市场。因此,这里每家的雕塑的价格都是有些不一样的——商家有着对自己制作的雕塑的垄断权力,因此可以自己定价。但是他们也不能够随心所欲地乱要价,因为怕顾客会因为价格过高而转向竞争对手那里购买替代商品。这个活生生的例子让我更好地理解了垄断竞争理论的含义。
读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示有很多。其一,我发现了垄断竞争是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人们接触最多的市场结构。了解它的特性,对于我们消费者和生产者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们要多把理论联系生活,从生活中的例子来给理论找落脚点,以便于更好地让理论为我们服务。其二,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泾渭分明的,就像市场结构并不是除了垄断就是纯粹竞争,很多时候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以现实的证据为出发点,多思考,多钻研,这样才能走出有所创新,找到黑与白之间的灰。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读书笔记
合上书本后,我脑海里浮现出李嘉图最有意思的理论就是他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
说到劳动价值理论,他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量决定的。这种劳动包括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两者有所不同,直接劳动可以创造价值,而间接劳动不能创造新的价值,只能把旧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
从价值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价格。在李嘉图看来,商品的价格分为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几乎所有的商品都不能长期地按人类的需要和愿望得到充足的供给,因此,没有一种商品能免除价格上的偶然的和暂时的变化。这让我联想到了现在的房地产市场。如今,房子的价格还在不断攀升,这并不是说房子的价值越来越高,建造它需要越来越多的劳动量。其实,房子的市场价格是因为市场供不应求而不断攀升的,越来越多的人涌进城市谋求工作,他们要生活在城市里,人们对房子的总需求就增加了。再加上有些人故意囤积房子想要高价卖出,这使得市场上的房子更少了,供不应求的局面愈发严重。于是,房子的市场价格就离它的自然价格越来越远了。而讲到产品的分配理论,李嘉图认为可以将社会分为三个等级:地主阶级、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地主阶级占有土地,资本家阶级占有资本,工人阶级拥有自己的劳动。因此,劳动和资本投资于土地而生产出来的农作物应该归三个阶级共同占有。分配给地主阶级的那部分是地租,分配给资本家阶级的那部分是利润,而分配给工人阶级的那部分则是工资。
由此又引发了对工资的思考。工资,在李嘉图看来可以看做劳动的价格,他说过:“劳动是第一价格,是支付一切商品的最初购买货币。”因此劳动也会有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劳动的自然价格是在增长不变的情况下让劳动者继续生存并维持后代所必需的价格。劳动的市场价格是按供求比例的自然作用实际支付的价格。就像现在的劳动力市场,大批的大学经济金融专业毕业的学生往往只能找到薪水很低的工作,并且往往不对口。而专业技工学校毕业的学生却很容易谋到高职,薪水也很不错。白领比不过蓝领也不是什么新奇的事了。这就是劳动力供求比例惹的祸。在经济金融的劳动力市场,新鲜的劳动力很多而空缺的职位很有限,于是形成了供过于求的局面,劳动力的市场价格因此下降,工资下跌;相反,在蓝领的劳动力市场上,新鲜的劳动力不多而需求却很大,所以才导致劳动力的市场价格上升,工资上涨。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所阐述的思想至今仍让人受益无穷。它所蕴含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都能轻易找到例证,这无疑更增加了这本书的可信度。我相信,经典是不会过时的,未来的我们将会更多地向这本书汲取精神精华,以增进对经济学的理解和掌握。
《财富的分配》读书笔记
克拉克的代表作《财富与分配》被誉为当代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它其中包含了许多有开拓性又十分有价值的观点,下面是我读这本书的一些小小总结和感悟:
首先是边际生产理论——当劳动量不变而资本相继增加时,每一增加的单位所增加的产值依次递减,最后增加一单位资本所增加的产值就是决定利息高低的“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同理,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则决定工资的多寡。因此他认为,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在创在各人的收入,说劳动力受到剥削是没有依据的,阶级斗争和革命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很明显,“边际生产力”这套理论是为了资产阶级服务的,它把矛头都指向了无产阶级,反对马克思剩余价值论。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克拉克同意资本主义社会下对无产阶级的剥削了呢?
不然。克拉克也认为,在劳动力市场上有一个潜在而活跃的自然规律,在这个自然规律的作用下每个人可以得到自己赢得的报酬。他认为可以把社会总收入分为性质不同的三个类别,也就是说把每年的社会总收入分割成总工资、总利息和总利润三个部分。工资来自从事劳动,利息来自提供资本,而利润则来自管理和调节作用。在他看来,只要掌握了这三个生产要素各自创造财富的功能,以及它们在生产中各自贡献的份额,就可以确定这些财富如何分配。并且,如果“自然规律”能发挥作用,那么任何生产职能所得到的收入应该用它的实际产出来衡量。
因此,克拉克呼吁给予劳动者他们应得的收入以维持社会治安。他说:“如果他们创造的财富很少,但是全部都分配给了他们,他们或许不会闹革命。相反,如果他们创造了巨额财富,而分配到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那么他们中的许多人将会投身革命,他们也有权利进行革命。有许多人指责当前社会制度剥削劳动,说工人被夺去他们的劳动成果,而且这种剥削是在完全竞争的作用下按照法律形式实现的。如果能够证实这种说法,那么每个人都应当成为社会主义革命者。”
我认为他的这种观点是相对公平的一种分配方式,与中国的“按劳分配”有相通之处。中国现阶段的初次分配采取的就是按劳分配的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而并不是社会主义的按需分配。历史上的大跃进,我们曾经尝试过公社化,对人们采取按需分配的原则。这样的后果是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下降,最终导致生产力下降,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发展的时机,社会也慢慢出现了动荡。所以后来中央政府采取了新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我认为,在现在中国国情的条件下,生产的物资还不是富足的情况下,采取按劳分配这样的分配方式既能够维持社会和谐稳定,也能够调动起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是比较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