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世界经济学复习纲要
名词解释:
⒈世界经济:世界范围内各国国民经济通过国际贸易与世界市场、生产国际化与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金融自由化与国际货币体系等经济纽带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是超越民族、国界的一种经济体系。
⒉产业结构软化:三产业之间和各产业内部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体力劳动与资源投入被脑力劳动和科学技术投入逐渐取代的过程。⒑当代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趋势:
⑴全球资本的流动速度加快,波动性大,私人资本占国际资本流动的比例增大。
⑵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⑶银行兼并风起云涌。⑷跨国银行业务综合化。⑸金融体制趋同化。
⒊贸易条件:一定时期内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价格的对比关系。⒋自由贸易政策:政府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品的各种特权和优待,使商品自由进出口,在国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⒌国际直接投资个人或机构投资者对境外投资,并参与所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等生产性活动的一种投资方式。
⒍跨国公司: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拥有相互联系的分支机构,并在一个统一的决策体系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国际性企业。⒎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间货币关系的总和。体现国与国之间货币兑换、资金流动及债权债务关系清算所设计的规则和秩序。
⒏世界经济格局:包括在世界经济统一体中的各个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实对比、它们所处的地位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⒐区域经济合作:特定区域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为谋求区域内商品和要素流动的自由化、通过达成经济合作的某种承诺或签订条约、协议,在经纪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性经济联合体的过程。
⒑经济全球化:由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国际分工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人类经济活动开始大规模突破国家、民族界限,各国经济逐渐融为一体的历史过程。
简答题:
⒈世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⑴世界经济及其基本单位。⑵国际经济联系。⑶世界经济整体。
⒉二战后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
⑴科学技术集群出现,各科学技术群间的相互联系和渗透加强。⑵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紧密结合,并形成“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
⑶全面革新了机器体系和劳动方式。
⑷科技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⒊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
⑴产业间分工逐步过渡到产品内分工。
⑵发达国家日益成为世界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国。
⑶产业结构国际重组成为国际分工演进的重要途径。⑷跨国公司在国际分工中的作用日益强化。
⑸政府间协议分工成为推动国际分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⒋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与趋势:
⑴国际贸易的增长迅速,增速高于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⑵国际贸易商品结构转变,服务贸易比重攀升。⑶国际贸易格局演变。⑷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
⑸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增强。⒌当代世界市场的主要特征: ⑴世界市场容量迅速扩大。
⑵世界市场上商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⑶世界市场区域化趋势加强。⑷世界市场的垄断性不断加强。
⑸世界市场竞争方式发生显著变化。⒍二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的特点: ⑴FDI增长迅速、规模巨大。
⑵国际直接投资的主题日趋多元化,但发达国家仍居主导地位。⑶国际直接投资的地理流向发生变化。⑷国际直接投资的部门结构发生变化。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的特点: ⑴增长迅速、规模巨大。
⑵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服务业成为国际直接投资流入主要行业。⑶国际直接投资方式日趋灵活多样,跨国并购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⑷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地位上升。⑸国际直接投资自由化与规范化。
⒏国际直接投资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⑴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加深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⑵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贸易格局的改变。⑶推动国际金融和金融市场的发展。⑷加剧世界经济中的不合理因素。⒐跨国公司的主要经营特点: ⑴国际化的经营方式。
⑵具有统一的决策体系和经营决策。
⑶高度集权和适当分权相结合的经营管理体制。⑷灵活多样的经营策略。⑸承担风险能力强。
⒒二战以来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⑴单极格局确立。
⑵两极格局形成与解体。⑶多极格局产生。
⒓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特点:
⑴各国经济实力的变化促使世界经济重构。⑵世界经济主导力量发生变化。
⑶经济体制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日益减少。
⑷“一超多强”格局的形成使各国的利益关系日益复杂。⒔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特征: ⑴生产方式的多样性。⑵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⑶对世界经济的依赖性。
⒕区域经济合作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⑴促进世界贸易增长。⑵改变世界贸易格局。⑶改变世界贸易竞争关系。
⑷提高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水平。⑸影响国际贸易体系的形成。⒖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原因:
⑴各国生产力提高和市场经济发展。⑵经济自由化。
⑶微观经济主体的趋利动机。
⑷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⒗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 ⑴贸易便利化。⑵生产国际化。⑶金融自由化。⑷经济信息化。
⑸国际经济组织和全球经济规则力量凸显。⒘造成世界经济发展失衡的原因:
⑴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应用的不平衡。⑵国际经济秩序的实际不平等。⑶国家发展模式及政策的影响。⑷国际市场资源价格的波动。
⑸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的传导效应。⒙国际经济协调的现实基础:
⑴随着二战后各国经济的国际化,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加深,需要进行国际范围内的经济协调。
⑵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失衡所产生的危机和波动,客观上需要国际经济协调。
⑶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的多极化格局以及国际竞争的加剧,客观上需要国际经济协调。⒚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内容:
⑴维护对资源的主权和争取海运权。⑵改善国际贸易与技术转让条件。⑶改革国际货币金融领域。⑷改革世界经济结构。
⒛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⑴产业结构调整加快。⑵世界经济格局改变。
⑶世界经济的相互依赖性日益增强。⑷各国间的经济竞争加剧。
⑸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与合作日显重要。⑹世界经济的动荡风险变大。
论述题:
⒈论述某一国际贸易理论: ⑴理论:比较利益学说。
⑵提出:英国的李嘉图于1817年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⑶主要内容:在国际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绝对利益或绝对成本的差异,而是比较利益或比较成本。只要一国专门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成本相对较低(即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便可以进行对外贸易,并能从中获利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⒉论述某一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基本理论: ⑴理论:国际生产折中论。
⑵提出:英国的邓宁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
⑶内容:企业对外投资的因素是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跨国公司可分为资源开发型、出口替代型、生产或加工型、贸易销售型、服务型和获取战略资产型六种。
第二篇:世界经济学概论复习总结
名词解释
生产国际化:是指世界各国的社会生产过程日益突破国界,不断向国际范围延生并结合为一个有整体的过程。它是社会生产化即分工合作超出国界而在国际间的扩展。
国际直接投资:指投资者为了在国外获得长期的投资效益并得到对企业的控制权,通过 直接建立新的企业、公司或并购原有企业等方式进行的国际投资活动。
边际产业:是指按照比较优势原则,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而对投资东道国来说,可能正是其具有或即将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国际战略联盟: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跨国公司根据对世界市场的考察和公司自身的占率目标,通过协议进行联盟与合作的经营方式。按战略联盟协议内容的不同,可分为资源补缺型、市场营销型和联合研究开发型三种
汇率制度: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水平的确定、汇率变动方式等问题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传统上,按照汇率变动的幅度,汇率制度被分为两大类型: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
货币联盟:一般是指成员国共同拥有同一种法定货币,并接受一种共同的货币政策。
美元化:美国以外的国家间美元作为部分或全部法定货币的进程。这一进程课分为非官方美元化和官方美元化。前者是指本国居民非正式地使用美元,尽管这种使用没有得到本国政府的承认;后者是指本国货币当局明确宣布用美元取代本币,美元或最为制度被确定下来。广义而言是指一国当局放弃本国货币和金融主权,采用另一国货币作为本国法定货币,其实质是一种不可撤销的严格固定汇率制。
广义而言是指一国当局放弃本国货币和金融主权,采用另一国货币(可以是美元,也可以是其它货币)作为本国法定货币,其实质是一种不可撤销的严格固定汇率制
欧洲美元:离开美国本土在欧洲地区流通的美元,它并不是一种特殊的美元,与美国国内流通的美元是同质的,具有相同的流动性和购买力,所不同的是,欧洲美元不由美国境内金融机构监管,不受美联储相关银行法规、利率结构的约束。
铸币税:原指铸币成本与其流通中的币值之差,现在通常指中央银行通过发行货币而得到的收益。
宏观金融风险:指一国或一个地区发生各种金融危机的风险,如爆发银行危机、债务危机、货币危机、股市危机及债市危机等风险。这种风险对宏观经济运行构成严重的影响。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以当代科技革命、市场经济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为驱动力,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交通和通信的大发展,以及国际间人口的迁移,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流动,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扩展为全球性分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优化配置,从而使各国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空前加速和深化的状态和过程。经济全球化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是经济范畴和历史范畴的统一、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与时空联系的概念、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及其载体扩张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其结构中存在多种不对称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需要条件?内涵:1要使世界各国的当代人和后代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2要使世界各国所有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向所有人提供现实美好生活愿望的同等机会。3要使人类和自然万物都享有同等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做到人类生存发展权利与自然万物生存发展权利的统一。总之,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和每个国家内部各地区及各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共同繁荣,人类社会财富的共同享受和共同富裕。条件:1保持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2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3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4维持、扩大和保护地球的资源基础 5依靠科技进步突破发展瓶颈 6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
对外贸易政策实质对外贸易是各国和地区内部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对外政策服务的。目的1保护本国的市场。通过关税和各种非关税壁垒措施来限制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使本国的商品和服务免受外国的竞争2扩大本国的出口市场。通过各种鼓励措施来促进本国出口商增加出口,使本国的出口市场不断扩大3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和升级 4积累资本或资金。通过关税、国内税和其他税费措施,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5维护和发展本国的对外经济政治关系 构成1对外贸易总政策2进出口商品和服务等政策 3国别或地区贸易政策
实施对外贸易时考虑的因素:1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商品竞争能力。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商品竞争力强的国家,往往选择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反之,实行保护贸易政策2本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已高度现代化的国家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反之,实行保护贸易政策3本国的经济状况。如果一国国内经济出现严重萧条和失业,对外贸易逆差,国际收支赤字,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竞争力差,就会采取贸易保护政策;反之,4本国各种利益集团力量的对比。一般来说,那些同进口商品竞争的行业和与之有生产联系的各种力量是贸易保护推崇者;反之,以出口商品为中心的经济力量,则是自由贸易推崇者5本国与他国的政治外交关系。一般来说,对那些政治或经济上的敌对国家采取保护贸易政策;反之,采取自由保护政策。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什么 指一些地缘领进的国家或地区,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为了谋求本地区的共同利益联合起来,在彼此自愿地约束自己的部分经济主权甚至相互对等地分享或让渡部分国家主权的条件下通过签订协议、规章组建国际调节组织的主体,使部分或全部生产要素在成员国间自由流动,使资源在成员国内得以优化配置,实现产业互补和共同经济繁荣的过程。形成的基本原因?1国际分工的深化和经济生活国际化程度地不断提高,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2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世界经济多极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重要原因。3当代世界市场竞争的日益剧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直接动因。4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国家广泛干预国际经济关系的表现和产物
跨国公司的定义: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行投资活动,并因此对一定数量的经营性资产拥有全部或部分控制与管理权的企业。三要素第一,跨国公司是指一个工商企业,组成这个企业的实体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内经营业务,而不论其采取何种法律形式经营,也不论其在哪一经济部门经营;第二,这种企业有一个中央决策体系,因而具有共同的政策,此等政策可能反映企业的全球战略目标;第三,这种企业的各个实体分享资源、信息以及分担责任。
WTO面临的挑战以及前景1西方贸易大国操纵多遍贸易体制决策进程的现象任然存在并很严重。发达国家成员方不断提出新的贸易自由化要求,或将其感兴趣领域的自由化超前实施,或有选择的扩大自由化新领域2多遍贸易体制覆盖的范围存在局限性。全球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仍被排除在外,未能加入WTO3区域主义对多遍贸易体制构成严峻挑战。许多优惠区域协议在促进内部经济贸易自由化的同时,侧重增强区域内部各成员的利益,将给多边贸易体制带来严峻挑战4如何有效地协调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利益关系,成为其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5进一步消除和规范国际贸易壁垒。6WTO面临着最不发达国家被“边缘化”的倾向。前景:1通过促进WTO协议的执行和实施来推动各成员的贸易改革。2通过提供谈判场所不断消除贸易壁垒。3提供并鼓励通过争端解决机制来处理成员间的贸易纠纷。4推动提高各成员贸易体制和政策的透明度来降低交易成本。5WTO将进一步促进国际贸易体制健康发展。6WTO将进一步促进成员方及全球贸易的发展。7WTO将进一步顺应时代潮流
金融全球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1)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发展①在金融全球化的时代,对于需要大量投资但国内储蓄不足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来说,可以通过全球金融市场获得国际资本,弥补国内投资和对外贸易两个缺口,加快经济发展②对于各国投资者来说,可以突破民族国家疆界的限制,在全球各地寻求高收益的投资机会③对各国的金融机构而言,金融全球化加剧了它们之间的国际竞争,不仅促进了各国金融机构服务质量的提高和经营成本的降低,还推动了各类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金融体制的改革和金融结构的调整,促进了经济的更快发展(2)金融全球化也有负面影响。在金融全球化时代,由于各国的利率、汇率以及股市紧密关联,一国经济、金融运行将受到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特别是一国的经济、金融形势的动荡,在许多情况下都会通过全球金融市场迅速传递到其他国家,从而演化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所以,金融全球化在促进了全球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对那些正在融入这一过程的发展中国家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三篇:大学西方经济学复习重点整理
大学西方经济学复习重点整理
第一章
1、经济学探讨的核心问题——财富
2、价值理论
财富的经济学术语——价值 著名的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论(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的观点)
效用价值论(马歇尔的观点)
信息价值论(阿罗·肯尼斯)
一、稀缺性
西方经济学认为稀缺性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既存事实,是人类永远无法改变的一个事实,其根源在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
1、资源的稀缺性(Scarcity)
(1)稀缺性的含义:稀少、不足、有限。
(2)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用于生产财富的资源永远是有限的
2、稀缺性相对的条件:人类无限的需求
3、资源的配置
资源的配置就是用最少的资源最大限度地生产出人类所需要的财富(产品和服务)资源配置问题包括:用什么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 资源配置问题存在于社会的经济过程,即生产、消费、交换、分配
二、西方经济学的原则和假设
1、价值中立原则
对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只做实事判断,不做价值判断。
2、“经济人”的假设
(1)“经济人”是对人的本性的一种假设:
人在本性上是自私的;
人在本性上是自利的;
人在本性上是追求快乐的;
人的行为是经济理性的结果,即所有决策都服从于
利益最大化原则。
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术语
1、模型(model)
2、均衡(equilibrium)
3、边际(margin)
4、厂商(firm)
5、技术
6、机会成本
7、生产要素
8、福利
三、西方经济学发展史简介
西方经济学产生的文化根基是古希腊哲学。
1、古典政治经济学(classical political economics)
亚当·斯密和他所处的时代。
亚当·斯密在的观点:劳动价值论和市场理论
土地和劳动(劳动创造价值)
分工和效率(节省人力和物力)
剩余产品和交换
贸易和市场(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
2、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ics)马克思
主要研究商品、货币、资本和剩余价值。西方经济学的发展
1、新古典经济学 马歇尔,主要研究效用与价值。
新古典经济学也叫做边际主义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2、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主要研究国家在市场运行中的作用
凯恩斯的学说也被称为宏观经济学
3、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1)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包括许多流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制度经济学派。(2)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科斯。
四、历史上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
1、亚当斯密,土地和劳动,分工和效率(节省人力和物力),价值理论和市场理论
2、马克思,劳动和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
3、马歇尔,效用和价值,市场是完美的
4、凯恩斯,市场是不完美的,国家调控
5、科斯,制度可以保障市场的完美
第二章
第一节
需求与需求函数
一、需求的定义
1、定义:需求是指在某种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2、需求的关键性要素:欲望、支付能力、数量
3、表示需求量的符号:Qd
二、需求函数
1、需求函数表示为:Q=f(x)
(Q代表需求量,X代表影响需求的因素)
2、需求与价格的函数
假定除了价格,其他因素都不变,则需求函数为:Q=f(p)
(p表示商品的价格)
三、需求曲线
书上给出了一个假定的需求表,根据表中所给出的数据,画出下列需求曲线:
四、需求定理
商品的需求量与商品的价格呈反方向变动,即商品价格上升时,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商品价格下降时,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五、需求的变动(需求曲线的移动)
西方经济学强调需求量的变化和需求(曲线)的变化之间的差别
需求的变动是考察除了商品价格之外,影响需求变化的因素,这些因素是:收入和相关商品价格
1、几个相关概念
正常品和低档品
替代品和互补品
(课本p22)
2、需求的曲线移动
需求曲线移动的两种情况:向左或向右移动。见如下案例
第一种情况: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即由D0向D1移动,一般条件是:
当收入增加时,当替代品的价格上升时,当互补品的价格下降时。
第二种情况: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即由D0向D2移动,一般条件是: 当收入减少时,当替代品的价格下降时,当互补品的价格上升时,5 第二节
供给与供给函数
一、供给的定义
生产者在某种价格水平下愿意并能够提供给市场销售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要素:意愿、生产能力
二、供给函数
供给函数表示为:Q=f(x),X可能为:价格、质量、成本、技术、制度、未来预期价格、企业的数量
三、供给曲线
四、供给定理
商品的供给量与商品的价格呈同方向变动,即商品价格上升时,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商品价格下降时,商品的供给量减少。
五、供给的变动
1、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
2、生产性相关商品的概念:
(1)生产性替代品:在生产过程中,可以替代这种商品生产的另一种商品,如某汽车生产厂,卡车是轿车的生产性替代品。
生产性替代品价格(PS)上升时,这种商品的供给量减少,生产性互补品的价格(PC)上升时,这种商品的供给量增加
(2)生产性互补品:在生产中,必须和这种商品一起生产的另外一种商品,如某屠宰 6 场在生产牛肉的同时也生产了牛皮,牛肉和牛皮是生产性互补品。
3、供给曲线移动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即由S0向S1移动,条件是: 当C↓,PS ↓,PC↑时,即当成本下降,生产性替代品的价格下降,生产性互补品价格上升时,(图1)第二种情况: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即由S0向S2移动,条件是: 当C ↑,PS ↑,PC ↓时,即当成本上升,生产性替代品的价格上升,生产性互补品的价格下降时,(图2)
图1
图2 第三节
均衡价格和供求定理
一、均衡价格的定义
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价格叫做均衡价格,这一点所决定的产量叫做均衡产量。如图1:
图1
图2
二、均衡价格的形成(如上图2)三、均衡价格模型和市场机制
1、均衡价格模型,如图所示:
2、市场机制
当厂商为追求利润提高价格时,只要P>Pe,就会产生市场剩余,价格随之下降,直到Pe,相反,如果P
四、均衡价格的变动
以上均衡价格模型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建立的,当资本、技术、人口、成本、收入、消费者偏好等发生变化时,均衡价格也会发生变动。
1、需求变动时,如图1
2、供给变动时,如图2
图1
图2
五、供求定理
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当供给不变时,需求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同方向变动,均衡数量也同方向变动,当需求不变时,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这就是供求定理。
六、供需同时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1、供需同时增加,即D、S向右移时,如图1所示,则均衡数量一定增加,均衡价格有可能上升、下降或不变,Pe取决于需求曲线对供给曲线的变化幅度。
2、供需同时减少,即D、S向左移时,如图2所示,则均衡数量一定减少,均衡价格有可能上升、下降或不变,Pe取决 9 于供给曲线对需求曲线的变化幅度。
图1
图2
3、当需求增加、供给减少,即D向右移、S向左移时,如图3所示,则均衡价格一定上升,均衡数量有可能增加、减少或不变,Qe取决于需求曲线对供给曲线的变化幅度。
4、当需求减少、供给增加,即D向左移、S向右移时,如图4所示,则均衡价格一定下降,均衡数量有可能增加、减少或不变,Qe取决于供给曲线对需求曲线的变化幅度。
图3
图4 第四节
剩余、限价、效率和税收
一、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
1、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和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如图1:△APeE的面积
2、生产者剩余
企业愿意接受的价格和实际得到的价格的差额 如图2:△BPeE的面积
3、经济剩余
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之和就是经济剩余
图1 如图3:△ABE的面积
图2
图3
4、剩余的经济意义
消费者剩余用来衡量消费者在市场中获得的收益,生产者剩余用来衡量生产者在市场中获得的收益
经济剩余用来衡量整个市场的效率,完全竞争的市场是高效的。理论应用:价格歧视与剩余
1、什么是价格歧视?
非成本原因造成的一物多价现象
2、价格歧视的类型
一级价格歧视:对每一单位商品制定不同的价格
二级价格歧视:对不同的消费量制定不同的价格 三级价格歧视:对不同的消费群制定不同的价格
时间价格歧视:针对不同的时间制定不同的价格 两步收费歧视:先收低价,再收高价
二、最低限价和最高限价
1、最低限价:是政府规定的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价格。最低限价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生产者的利益。
2、最高限价:是政府制定的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价格。最高限价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3、最低限价对市场的影响,如图1
4、最高限价对市场的影响,如图2
图1
图2
三、限价与效率损失
1、最低限价下消费者剩余,如图:△AP1C的面积
2、最低限价下生产者剩余,如图: △BP2D的面积与矩形P1P2DC的面积之和
3、最低限价下损失的效率是:△ CDE的面积
4、最高限价下的效率损失(同理)
四、税收及其承担
1、税收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一般来说,政府对许多商品都要征税,在征税的情况下,如果需求不变,均衡 价格会上涨。如右图
五、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是用来衡量一国居民家庭的富裕程度。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总支出 第五节
弹性及其对供求的影响
一、需求弹性
1、需求的价格弹性
需求的价格弹性用Ed 表示,是需求量变化的百分率与商品价格变化百分率的比,用公式表示:Ed=(ΔQ/Q)/(ΔP/P)
2、需求曲线斜率和需求弹性
注意:需求曲线的斜率和需求曲线上点的弹性
斜率K=△Y/ △X
弹性E=(△Y/ △X)(X/Y)同一需求曲线上每一点的价格弹性是不同的,见下图1:
Ed=∞,完全弹性 Ed >1 富有弹性 Ed=1
单一弹性 Ed <1
弹性不足
Ed=0
完全无弹性
证明ED=BN/NA(如右图)
不同需求曲线上同一点的弹性也是不同
的,见下图:
3、点弹性和弧弹性
由于现实的市场中,价格变化范围不同,当价格变化较小时,点弹性可以较精确地描述需求对价格的敏感程度,但当价格变化比较大时,点弹性不能精确地描述需求对价格的敏感程度,因此引入弧弹性的概念。弧弹性的公式有点弹性公式转化而来:
二、需求的价格弹性对生产者的意义
需求的价格弹性与生产者的总收益(TR)密切相关,TR=P·Q
当Ed >1 时,价格由P1降到P2,总收益增加
参照课本P35
四、供给的弹性
1、供给的价格弹性用ES 表示,是供给量变化的百分率与商品价格变化百分率的比,用公式表示:ES=(ΔQ/Q)/(ΔP/P)供给价格弹性主要目的是考察供给量的变化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
2、同需求的价格弹性一样,供给的价格弹性也有五种情况
ES=∞,完全弹性
不同曲线上同一点的供给弹性不同,如下图: ES >1 富有弹性 ES=1
单一弹性 ES <1
弹性不足 ES=0
完全无弹性 如下图所示
供给的价格弹性主要与时间有关,西方经济学对通常把时间划分为三个时期: 上市期:所有生产要素都不可变
短期:资本要素(不可移动的生产要素)不可变,其它要素可变 长期:所有生产要素都可以发生变化
供给的价格弹性在上市期缺乏弹性,在长期富于弹性。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一节
基数效用论
一、基数效用论
1、效用:消费者因为购买行为得到的欲望满足。
2、效用的特征
效用是一个描述心理满足程度的概念,是和人的心理感受相关的一个带有主观性的范畴。
3、基数效用:用基数来衡量效用。
假定条件:人们在消费商品后得到的心理满足有程度差别,并可用基数来衡量。
二、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1、总效用:
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所得到的效用,用U 表示,U=f(Q)如果消 18 费多种商品,所得到的效用总和用TU表示。
2、效用函数 U 表示,U=f(Q)
如果消费多种商品,所得到的效用总和用TU表示。则总效用函数: TU=U1+U2+U3+ ……+Un TU=f(Q1+Q2+Q3+ …… +Qn)
3、边际效用
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每增加一单位某商品的消费所能带来的效用的增量,用MU表示 MU=ΔTU/ΔQ
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表述:随着某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所得到的效用的增量递减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条件:(1)在一定时间内
(2)消费者对其他商品的消费保持不变
3、总效用曲线和边际效用曲线
四、消费者均衡
1、消费者均衡的含义:
消费者在现有收入下,购买某种商品达到效用最大化的稳定状态。
2、消费者均衡的约束条件
(1)某种商品的价格不变
(2)某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不变
19(3)消费者的收入不变
3、消费者均衡的公式:
公式表示消费者花费在每一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都相等
消费者均衡公式的变形:
五、需求曲线的推导
1、例:假定消费者在不同的价格下会做出下列5种选择,见下表:
2、需求曲线的内涵
假定收入不变,消费者在不同价格水平下购买不同量的某种商品时,单位货币所能带来 20 的边际效用相同的点的连线就是需求曲线
3、对需求曲线内涵的理解
(1)MU/P表示单位货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上例中,单位货币带来的边际效用是2(2)需求曲线表示每一价格水平下消费者用货币换来的商品的边际效用(3)需求曲线上每一点都是消费者均衡点 第二节
序数效用论
一、序数效用论
1、序数效用论对基数效用论的修正
2、序数效用论认为只能用序数衡量消费者的满足
二、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
1、无差异曲线的定义:
在偏好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获得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组合所形成的点的轨迹称为无差异曲线。
无差异曲线用IC表示 例1:早餐的选择:
假定下列早餐组合都能让人满足,你选择什么?
组合A:1杯牛奶和2个面包
组合B:2杯牛奶和1个面包 我们可以给出确定的答案:
(1)选择组合A
(2)选择组合B 例2:五种组合能获得相同的满足
根据上表x、y的数据在坐标上得到IC曲线
2、无差异曲线的特点
(1)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且凸向原点,斜率为负。
(2)在坐标平面上存在一组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消费者满足程度越高。(3)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三、边际替代率
1、边际替代率的定义: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收入I,价格P,偏好T等),消费者为了保持同等的满足程度,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量x,就必须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y,后者与前者的比率称为边际替代率。
用符号MRS表示:MRS=∆Y/∆X,由于∆Y和∆X变化方向相反,MRS为负 但一般MRS取正值,所以MRS=│∆Y/∆X│
2、边际替代率和边际效用的关系 边际替代率和边际效用具有如下关系:
由于消费者均衡公式:
公式表示消费者花费在每一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都相等
所以,边际替代率和边际效用具有如下关系:
3、边际替代率的几何意义
因为MRS=∆Y/∆X,而∆Y/∆X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K,于是,MRS=K,边际替代率等于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由于MRS=K,随着X的增加,K递减,见右图
表明消费者在商品组合的决策中,随着X的消费量的增加,他所愿意减少的Y的消费量越来越少,这是因为X的边际效用递减。
四、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1、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的表述
消费者为维持效用不变,随着对某一商品消费量的连续增加,他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就会递减。
2、边际替代率递减的解释:
边际效用递减
3、边际效用和边际替代率的关系 二者是对同一种事实的两个角度的描述。边际效用:一种商品的角度
边际替代率:两种商品的角度,两种商品的组合 共同阐释稀缺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五、消费者的预算线
1、定义:
在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条件下,消费者把全部收入用于购买两种商品的组合,这两种商品组合所决定的点的轨迹就是预算线。用I或M表示。其中I代表Income,M代表Money 预算线的代数式:
I=PxQx+PyQy,或:M=PxQx+PyQy,通常,Qx,Qy表,I,M、Px,Py均为已知量。预算线的图形:为一直线 在M=PXQX+PYQY中,令:QX=0,则:QY=M/PY,(纵截距OA)令:QY=0,则:QX=M/PX(横截距OB)预算线斜率K=OA/OB=(M/PY)/(M/PX)=PX/PY
3、预算线的意义
预算线AB把坐标内所有点分为三个部分:
AB线以上部分,如D
AB线以下部分,如C
用x,y代 24 AB线上部分,如E 消费者的预算如果在AB线以上,X和Y的组合则不能实现 如果在AB线以下,X和Y组合可以实现,但收入有剩余;如果在AB线上,X和Y组合可以实现,收入全部用于消费
结论:预算线AB上各点的商品组合是消费者能够获得的最大商品组合,也是最合理的组合。
第三节
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联系
一、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的关系
1、预算线AB与无差异曲线IC存在三种关系:(1)相交于M、N
(2)相切于E
(3)不相交
2、三种关系的意义:
(1)IC1在MN之内的各点商品组合可以实现,但效用较低.。
(2)IC3上各点商品组合不能实现。
(3)IC2上E点的商品组合是消费者在现有收入下能够实现的最大效用的商品组合。
二、效用最大化原则
1、效用最大化原则的含义:
在收入、价格和偏好既定条件下,消费者把全部收入用于购买商品X和Y,当X、Y的组合能使消费者得到最大效用时,这一组合(E点)称为效用最大化
2、效用最大化的条件
预算线AB与无差异曲线IC相切于E点的条件:IC的斜率=预算线的斜率
3、效用最大化原则与消费者均衡的关系(1)、效用最大化原则
(2)、消费者均衡
A、消费者均衡的含义
B、条件
C、公式(3)、二者的关系:效用最大化原则就是序数效用论对消费者均衡的表述。结论: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所得出的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完全一致。
三、预算线的移动及相关曲线 上述消费者均衡模型建立的条件是:
消费者偏好既定(T,MU)
消费者收入既定(I)
商品价格既定(P)现在我们要考察当T(MU)不变时,I和P的分别变化,会引起消费者均衡发生怎样的变
1、预算线的移动
当P、T(MU)不变,I发生变化时,即:I(M)
I+△I,Px、Py不变 预算线为: I+△I= Px(Qx+ △Qx)+Py(Qy+ △Qy)因为斜率 K= Px/Py 不变,所以预算线平移
26(1)预算线平行移动(如图)
当:I(M)不变,Py 也不变时,Px
Px+△Px,、预算线为: I=(Px +△Px)Qx+ PyQy 令Qy=0则
Qx =
,所以当Px变化时,预算线以A点为轴转动
Py
Py +△Py,、预算线为: I= Px Qx+(Py +△Py)Qy,令Qx=0则
Qy =
,所以当Py变化时,预算线以B 点为轴转动(2)预算线转动(如图)
条件:I不变,T(MU)不变,P变化
2、收入消费曲线
收入消费曲线如图:曲线CI。在不同收入水平下,消费者 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切点的 连线就是收入消费曲线,条件:假定Px、Py和T均不变,I变化
3、恩格尔曲线
恩格尔曲线,如图:曲线N 在不同的收入水平下,消费 者购买不同量商品的点的连 线,它是由收入消费曲线得来。条件:在Px、Py和T均不变时,I变化 恩格尔曲线的几种情况:
4、价格消费曲线
价格消费曲线,如图曲线CP 消费者的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切点的连线。条件:假定T、I不变时,Px、Py之一发生变化 当Px发生变化时,价格消费曲线,如图1曲线CP 28 当Py发生变化时,价格消费曲线,如图2曲线CP
图1
图2
5、价格效应
因商品价格下降而引起的需求量增加叫做价格效应。如图。EF为价格效应 ED为替代效应 DF为收入效应
因为Px下降,消费者愿意购买更多的x商品,以替代y商品,消费者均衡点由A移动到C,因此,ED为替代效应
第四章
生产者行为理论
本章核心:生产者行为理论也叫做厂商理论,主要用短期和长期内的生产函数与成本函数解释生产者行为。
其基本假设是:生产者行为的主体是厂商,厂商是市场上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企业组织,厂商的行为准则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第一节
生产函数
一、生产函数的概念和公式
1、生产的含义P62:厂商创造或增加人类效用的活动
2、生产函数P62 厂商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函数表达式叫做生产函数。表示为: Q=f(x1 x2 x3 ¨¨¨ xn)
其中:
Q表示产出量,x1,x2,x3,…..xn表示投入的生产要素。
3、生产要素的种类
西方经济学中所说的生产要素有四类:
资本K(Capital)
劳动L(Labor)
土地 N(Native goods)企业家才能E(Endowment, equipment)
所以,生产函数Q=f(L,K,N,E)
4、生产函数的常规表示P62 通常,在短期内,生产中只投入劳动和资本两个要素,则生产函数Q=f(L,K)。在长期内,生产中除了劳动和资本外,还要投入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则Q=f(L,K,N,E)
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P63-64 30
1、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表达式:
Q=ALαKβ , A为技术参数,α为劳动的贡献份额,β为资本的贡献份额,其中,α+β=1
2、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发现P63 1928年,美国经济学家柯布和道格拉斯根据历史统计资料,研究了1899-1922年之间劳动和资本这两种生产要素对产量的影响,提出这一时期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Q=ALαKβ,同时,他们算出这一时期的生产函数中,A=1.01,α=3/4,β=1/4,Q=1.01L 3/4 K 1/4
3、投入和技术
(1)投入: 也叫做投入品,即厂商投入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要素,分为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
(2)技术:厂商将一定的投入品转化为产品或服务的过程。
4、技术变化:
厂商用一定量的投入品生产一定量的产品或服务的能力的变化。
技术变化有正负之分,和效率有关。用一定的投入品生产更多的产品,或用更少的投入品生产一定量的产品,叫做正的技术变化。绿色和低碳经济下正的技术变化与排放量有关
5、影响技术变化的因素 厂商总是追求正的技术变化。
影响技术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两个:用什么生产和如何生产,即投入的生产要素和生产的手段。
三、短期生产函数
概念回顾(P34)上市期:所有投入不可变的时期。短期:固定投入不可变的时期。长期:所有投入均可变化的时期。
1、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P64-65 31(1)总产量曲线(如图1)
总产量(TP)在短期内可以看作是劳动的函数,TP=f(L)(2)平均产量曲线(如图2)
平均产量(AP)是指每个单位劳动所带来的产量,AP=TP/L(3)边际产量曲线(如图3)边际产量(MP)是指每增加一单位劳动所带来的产量,MP=∆TP/ΔL
图1
图2
图3
2、收益递减规律P65-66(1)、含义:在技术和其他生产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追加投入某一生产要素达到一定数量之后,边际产量将会出现递减,随后,平均产量递减、总产量递减。
32(2)、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条件P66 收益递减的条件: 技术不变
3、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表现 表现如图: 边际收益递减-MP平均收益递减-AP 总收益递减,也叫做绝对的收益递减-TP
4、短期内生产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收益递增阶段(Ⅰ)
当L从0增加到L2时,MP>AP、总收益递增 第二阶段:收益递减阶段(Ⅱ)
当L从L2增加到L3时,MP 当L从L3继续增加,TP、AP、MP都递减,边 际收益为负(如右图) 第二节 成本函数 一、成本P69-70 1、成本的概念P69: 成本(C,cost)是指为了生产某种产品或劳务而必须付出的代价 2、成本函数P69 33 生产一定量的产品和所支付的要素价值总额的关系式,即: C=f(Q,P),其中P不变,所以C=f(Q) 3、生产成本 厂商为生产所购买的生产要素的货币支出。 4、机会成本P69: 某项活动的机会成本就是指为从事该活动而放弃的从事其他活动可能得到的最高收益。 5、显性成本P69 企业以现金支付的机会成本,在会计账目上记作成本支出的费用。也叫做会计成本 6、隐性成本P70 企业支付的非现金机会成本,是会计账目上不能体现的成本费用。 7、沉没成本 已经发生的、不可回收的成本。 沉没成本其实是与决策相关的风险。如专用设备。 成本图示 二、利润P70 1、经济利润 经济利润=总收益-总机会成本 经济利润=总收益-(显性成本+隐性成本)=总收益-显性成本-隐性成本 2、正常利润P70 如果经济利润=0,即:总收入=隐性成本+显性成本时,或: 隐性成本=总收入-显性成本时,为正常利润。 如果经济利润>0,即为超额利润。 如果经济利润<0,即为亏损。 3、会计利润P70 会计利润=总收益-显性成本 因为经济利润=总收益-显性成本-隐性成本,所以会计利润=经济利润+隐性成本 (隐性成本有时无法用货币衡量,会计记账不 记隐性成本,只记能够用货币结算的成本) 利润和收益关系图 三、短期成本函数 1、固定成本的含义和曲线P71 含义:短期内不随产量变化的成本(FC曲线:如图1 2、可变成本的含义和曲线P71 含义:短期内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VC)(见书P71页曲线:如图2 3、总成本的含义和曲线P71 含义:短期总固定成本与总可变成本的总和(TC)曲线:如图3 图1 图2 图3 4、平均成本曲线P71(AC):AC=TC/Q 5、平均固定成本曲线P71(AFC):AFC=TFC/Q 6、平均可变成本曲线P71(AVC): AVC=TVC/Q AC=AFC+AVC AC=TFC/Q+TVC/Q 7、边际成本曲线P71 边际成本曲线 MC=ΔTC/ΔQ 曲线如图 8、各曲线关系 (1)AC、AVC、MC均为U型曲线,(2)AFC向右下倾斜但永远不能与横轴相交(3)AC高于AVC,随着产量的增加,AC与 AVC越来越接近,但永远不能相交 (4)MC与AC、AVC相交于E、M,E、M为AC、AVC的最低点,在M、E的左边MC小于AC和AVC 36(5)边际产量递增阶段对应于边际成本递减阶段,边际产量递减阶段对应于边际成本递增阶段 四、长期成本 函数 长期总成本曲线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长期边际成本曲线 第三节 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一、生产要素替代 1、生产要素的替代的含义 为了维持产量不变,减少一种生产要素投入,增加另一种生产要素投入。 2、生产要素替代的原因——边际收益递减 从长期看,增加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可以增加产量,但随着收益递减规律起作用,持续地增加某一生产要素,边际产量递减,为了得到相同的产量,厂商将会减少这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如劳动),增加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如资本)。 二、等产量线P74 1、定义和图形 定义: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点的轨迹。(如图1) 2、等产量线的特点(如图2) (1)在同一个坐标下存在一组等产量线,并且任意两条不相交。 (2)等产量线上存在2个拐点(A B),在这两个拐点之间的曲线斜率为负,当曲线斜率为正时,表明为维持一定产量,两种生产要素都要增加,替代已经达到饱和。(3)等产量线与原点的距离越远代表的产量水平越高。 图1 图2 3、等产量线的脊线 将每条等产量线上拐点(斜率由负变正的临界点)分别以OH、OR相连,OH、OR为等产量线的脊 线,脊线内的区域为经济区域 4、经济区域的意义 在这个区域内安排生产,增加某一生产要素的投 入,就可以减少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而产量 可以不变。 三、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 1、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定义: 在维持同一产量水平下,减少一单位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与增加的另一生产要素投入量之 39 比。 如减少资本,增加劳动,则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 MRTS=ΔK/ΔL 2、边际技术替代率和边际产量的关系 劳动的边际产量 资本的边际产量 3、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几何意义 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等产量线的斜率 四、等成本线P76(企业预算线) 1、定义:在生产要素价格和成本不变的条件 下,生产者所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最大组 合的点的轨迹。 2、图型:AB线 表达式:C=PLL+PKK 等成本线的斜率为PL/PK 40 A点坐标(0,C/PK)B点坐标(C/PL,0) 五、生产者均衡P77(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1、生产者均衡的定义:以最小的成本生产最 大产量的生产要素的组合。 均衡点E为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线的切点。 2、生产者均衡的条件: MRTS=ΔK/ΔL =MPL/MPK=PL/PK 3、生产扩展线(长期生产函数)定义:在生产要素价格不变的条 件下,扩大生产规模,生产者均 衡点的轨迹,如图PE 4、规模经济 (1)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关系 (2)、规模经济 含义:长期内,当厂商的产品数量增加时,其长期平均成本下降,此时叫做存在规模经济。(3)、规模经济的原因 造成规模经济的原因有: A、技术变化,技术进步 B、企业家和工人更加专业化 C、大企业的议价能力强,带来供货成本和融资成本较低(4)与规模经济相关的概念 规模报酬不变:长期内,厂商增加产量,但平均成本不变。最小有效规模:规模经济发挥到最大的规模点。 规模不经济:长期内,当厂商增加产量,其长期平均成本上升时,就出现规模不经济。 六、厂商的收益 1、有关收益的几个概念 总收益TR=QP(P为产品价格) 平均收益AR=TR/Q=P 边际收益MR=ΔTR/ΔQ 2、利润最大化原则 从长期看,利润最大化原则是 MR=MC,这是因为 利润=总收益—总成本,如果 MR>MC时,厂商将继续追加投入,以 增加总收益,直到MR=MC时,厂商才 会停止追加投入。 图示:利润=总收益-总成本 如图所示:总收益曲线的切线和总成本 曲线的切线斜率相等时,利润最大,即 MR=MC时,利润最大化。 第五章 市场结构与厂商均衡 第一节 市场结构理论 一、划分市场类型的标准 1、四指标标准:厂商数量、产品的相似性、信息是否充分、进入或退出行业是否容易 2、二指标标准:厂商数量和对产品价格的影响程度 3、产业集中度标准 二、市场结构的类型 根据四个主要指标,市场结构可分为四类: 1、完全竞争市场 2、完全垄断市场 3、垄断竞争市场 4、寡头垄断市场 根据厂商数量和对产品价格的影响程度,市场结构被分为: 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 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是买方市场,完全垄断和寡头垄断是卖方市场 根据产业集中度指标,市场分为四类: 厂商在行业中所占的资产或销售额的比率,通常用CRn来表示,n表示行业内厂商的数量 如CR4=60%表示行业内最大的4个厂商所占据的市场份额为60%。 贝恩的产业和市场类型的划分 第二节 完全竞争市场 一、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 1、有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任何单一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改变市场价格 2、厂商生产的产品是同质的,无差别的 3、厂商可以自由地进入或退出行业 4、买卖双方有完全的市场信息 二、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的短期均衡 1、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图1) 2、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短期均衡的条件:MC=MR=AR=P(图2) 图1 图2 3、完全竞争市场厂商短期均衡的三种情况(1)厂商获得超额利润(如图1)当需求曲线为D1时,厂商按照 MC=MR决定产量Q1,此时厂 商获得的经济利润(AR-AC)Q1 为正,即超额利润 (2)厂商获得正常利润(如图1)当需求曲线为D2时,厂商按照 MC=MR决定产量Q2,此时厂商 获得的经济利润(AR-AC)Q2为0,即获得正常利润。 图1(3)、厂商获得亏损(如图1)当需求曲线为D3时,厂商按照MC=MR决定产量Q3,此时厂商获得的经济利润(AR-AC)Q3为负,厂商有亏损。 三、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的长期均衡 1、厂商在长期中的调整 厂商在长期中会逐步扩大生产规模,直到收益最大,厂商按照MC=MR安排产量(1)在短期S1内,有亏损,厂商继续扩大规模到S2(2)在短期S2内,有盈利,厂商继续扩大规模到S3,与此同时,其他厂商进入该行业,供给增加,促使价格下降到P’,当利润为零时,厂商停止扩大规模(3)在短期S3,价格为P’时,有亏损,厂商退出该行业或减小规模。 如下图 2、长期均衡的条件 LMC=LMR=LAR=LATC=P 第三节 完全垄断市场 一、完全垄断市场的特征和成因 1、完全垄断市场的特征 只有一个厂商向市场提供某一种特殊的商品,厂商可以决定市场的价格和产量。垄断(monopoly)的含义就是指某一厂商成为某一产品的唯一的供给者。 2、完全垄断市场特征形成的原因 (1)厂商控制了原料的来源,使其他厂商生产同类产品不可能(2)厂商拥有规模经济,大规模的投入使其他厂商难以进入(3)厂商拥有技术专利 二、完全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1、需求曲线和平均收益曲线 2、边际收益曲线 三、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 最大利润=TR-TC的最大值,此时应满足条件MC=MR,即 TC和TR的切线斜率相等 如右图: 1、获得超额利润时的短期均衡条件: MR=MC, P>AC 2、获得正常利润时的短期均衡条件: MR=MC, P=AC,AC与D相切于E 3、获得亏损时的短期均衡条件: MR=MC , P<AC,AC与D不相交 图1 47 图2 图3 四、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 垄断厂商有条件在长期获得超额利润,均衡条件:LMR=LMC, P>LAC 第四节 垄断竞争市场 一、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 1、众多厂商生产有差别的同类产品,产品可以相互替代,产品差别越大,厂商的垄断程度越高。 2、资源的流动比较自由,厂商可以比较容易地进入或退出某一行业或生产集团 3、每个厂商都预期自己的行为(如降价)不会对其他厂商产生影响,但实际上有影响。 4、每个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成本曲线都具有相同的形状。 二、垄断竞争市场厂商的短期均衡 1、垄断竞争市场厂商的需求曲线 垄断竞争厂商有两条需求曲线: d为厂商预期的需求曲线,富有弹性 D为厂商实际的需求曲线 2、垄断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与厂商决策 垄断竞争厂商依据预期的需求曲线决策,如降价P1—P2,厂商认为其他厂商不会注 意,其销售量由Q1增加到Q2,但实际上,其他厂商也会降价,结果实际 的销售量只能达到Q3,最后,市场上达到均衡的的价格和销量是 由两条曲线的交点为E决定的。 3、垄断竞争市场厂商的短期均衡(1)均衡的条件:MR=MC(2)均衡的过程: 第一步:厂商按照市场价格P0 安排产量Q0,但这不是利润最大化的产量 第二步:厂商依据MR=MC安排产量Q1,预期价格P1,但实际上只能达到Q2,市 场均衡移动到B点。 第三步:B点所决定的产量Q2未能满足 MR=MC,不是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此时厂 商的预期需求曲线d0也移动到d1,产生 MR1 第四步:厂商继续依据MR=MC安排产量 Q3,预期价格P3,但实际上只能达到Q4,市场均衡点移到C点,未能满足MR=MC 第五步:厂商继续按照MR=MC调整产量,直到E点所决定的产量Q0能满足MR=MC,即利润最大化的产量 4、垄断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的三种情况 1、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方法论是指在一定世界观指导下所形成的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最一般的方法和原则。世界观作为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提供总的原则,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起着导向和规范作用,这就是世界观向方法论的转化。 2、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本质,精神现象是物质派生的。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物质决定意识,它是第一性的;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它是在物质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物质的反映,意识是第二性的。 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1)普遍联系的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 (2)运动、发展的观点与静止观点的对立; (3)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4)承认事物的矛盾与否认事物的矛盾的对立。 4、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5、真理的客观性 第一,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第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第三,关于同一对象的真理,只能有一个。 6、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1)根本的对立表现在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唯物史观主张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能动地反映并能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唯心史观则主张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第二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2)唯物史观主张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唯心史观则把精神的东西当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3)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承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唯心史观则主张少数杰出人物创造并决定历史,主张英雄史观,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 7、当代新技术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1)新科学技术发展和科技革命大大提高了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2)新科学技术革命必须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 (3)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革命不断变革着人的实践活动方式。 (4)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革命,为解决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创造条件,对人类未来的发展产生着长远的深刻的影响。 8、价值规律的作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从而调节生产和流动。 (2)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促使商品生产者展开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引起两极分化。 9、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1)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 (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及灭亡的全部过程。 10、二次大战后经济危机的特点 (1)经济危机周期缩短,爆发频繁。 (2)经济危机的同期性和非同期性交错出现。 (3)再生产周期四个阶段的交替过程和每个阶段的特征不如战前明显。 (4)经济危机与通货膨胀相结合。 11、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干预、调节和影响的办法 (1)通过国有或半国有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施加影响。 (2)国家的宏观计划调节。 (3)运用财政手段对国民经济发展施加影响。 (4)国家的货币信用调节措施。 (5)国际经济调节措施。 12、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1)在历史上看,经济落后国家越过特定的发展阶段,跳跃式地进入更高的历史阶段,是人类历史上常见的现象。 (2)从理论上看,经济落后国家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不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符合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3)从实践上看,经济落后国家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已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1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建立健全的五大机制 (1)“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 (2)党和政府各部门合力、协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工作机制; (3)引导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建设自己幸福家园的激励机制; (4)引导全社会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 (5)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机制。 14、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1)深化改革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客观需要。 (2)深化改革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3)深化改革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突出矛盾的关键环节。 (4)深化改革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保障。 15、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是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是阻碍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两座大山。因此,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斗争及其尖锐化,就不能不造成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16、辛亥革命的经验与教训 (1)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缺乏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勇气和力量,所以他们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也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他们不能号召和凝聚全国的革命力量。 (2)他们没有深入农村,充分发动和依靠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毛泽说:“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 (3)他们未能建立起一个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坚持进行到底。 17、建立和发展革命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 (1)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必须力争并牢牢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2)必须分清统一战线中的左、中、右三种势力。 (3)针对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4)新民主义革命的统一战线必须以武装斗争为支柱。 18、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1)强调从思想上建党,是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内容和显著特点。 (2)提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处理党内矛盾、开展党内斗争的正确方针。 (3)强调要注意党的组织建设,加强和完善民主集中制。 (4)提出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及自我批评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必须坚持和发扬。 19、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1)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2)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些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在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伟大理论成果。 (3)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指导革命与建设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是党领导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克服来自“左”或右的干扰,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20、简述中国共产党八十年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并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1)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2)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 (3)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21、确立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依据 (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2)这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也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要求。 (3)这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要求,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22、在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2)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3)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23、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要求 (1)要扩大社会保障的实施范围。 (2)进一步建立社会保险基金。 (3)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4)加快社会保障方法。 (5)发展商业性保障业,作为社会保障的补充。 24、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1)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2)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 (3)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4)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25、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 新时期我国的统一战线是建立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基础上的,它已经发展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具有空前的广泛性。 2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7、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1)国际投资的迅速增长,带来了资本的国际化。 (2)对外贸易成为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环节和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促进了市场的国际化。 (3)国际金融交易大大超过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服务贸易,成为国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促成了金融的国际化。 (4)战后跨国大公司大量涌现,并在全球经营,带来了生产和销售的国际化。 28、格局转换时期的特点 (1)与以前世界格局的转换通过战争进行不同,两极格局的终结是在和平条件下发生的,没有爆发战争。 (2)虽然格局的转换没有经过战争,但世界并不太平,大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争夺对地区事务、国际事务主导权的斗争依然激烈,各大力量都在增强实力,以使自己在新格局中处于有利地位,或者按照自己的愿望来建立新格局。 29、邓小平新的时代主题论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的意义 (1)使我们对当今世界的基本矛盾和发展的主流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 (2)对调整我国的对外政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也为我国制订跨世纪发展的国际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在国际斗争中有利于团结最广泛的民主进步力量和人民群众,为实现人类共同目标而努力。 30、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内容 (1)各国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应当作为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参与国际事务的讨论和解决,反对以在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反对一两个国家或几个国家垄断国际事务; (2)各国有权根据各自的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本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发展道路,反对干涉他国内政,反对把一种特定的模式强加于人; (3)互相尊重国家领土完整和边界不可侵犯的原则; (4)国家之间发生争端应当通过和平方式合理解决,在国际关系中不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31、把国际恐怖活动降到最低程度的途径 一是必须继续发挥联合国安理会在国际反恐斗争中的主导作用。 二是发达国家必须根据安理会的有关决议,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援助,切实帮助他们提高反恐能力。 三是恐怖主义应注重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把重点放在消除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上,特别是当前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与经济秩序必须得到改变。 纲要 复习题 1.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2.幼儿园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它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3.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4.健康领域要充分尊重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严禁以任何名义进行有陨幼儿健康的比赛、表演或训练。5.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评价过程是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作用的过程。6.《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评价 7.幼儿健康可分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8.教师是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9.艺术领域表现形式有画画、制作、手工、舞蹈、唱歌.10.环境是重要的教育源。 11.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游戏、保教并重、个别差异,个性 1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框架是总则、教育内容与要求、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13.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14.幼儿的审美愉悦包括发现美、感受美、创造性地表现美。 15.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因时、因地、因内容、因材料灵活运用。16.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 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17.18.艺术:1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已的情感和体验。3.能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科学: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2能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3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5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语言:1乐意与人交流,讲话礼貌。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3能清楚的说出自已想说的事。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健康:1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2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已。4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社会:1 能主动地参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2乐意与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5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有效师幼互动:1首安全、愉快、宽松的外部氛围是构建积极、有效互动的基本前提。2其次师生双方特别是教师在师幼互动中保持关注也是构建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3此外要重视教师、和幼儿之间积极、充分的情感交流。4同时教师深入、有效的参与和引导也是构建积极有效互动的关健所在。最后师幼互动决不仅仅是幼儿主体建构和发展的过程和重要途径,对教师的、体发展,师幼互动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幼儿园教育的特点: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幼儿园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家长 游戏对幼儿心理展的作用:游戏活动适应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符合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因而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1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2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丰富深化积极情感,疏导消极情感。3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创设良好家庭氛围:和谐的生活气氛,整洁优美、时有变化的环境布置,安全、无危险隐患的环境。 2010年学前教育大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召开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纲要》的指导思想集中反映在总则里,贯穿在整个《纲要》的各部分,主要有:终身教育的理念,以人为本的幼儿教育、面向世界的科学的幼儿教育。 纲要的宗旨是指导幼儿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幼儿园教育的性质是幼儿园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部分,是我国学前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根本任务是为幼儿的一生展打好基础。 案例分析:1幼儿的注意发展的特征: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不稳定2提高活动效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教育教学内容难易适当。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要新颖多样、富于变化。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教学时间应不一样。3联系实际谈一谈。 实施《指南》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1.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3.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语言:听与说、阅读与书写准备。社会: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科学:科学探究、数学认知。艺术: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第四篇:复习纲要
第五篇:纲要 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