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行政组织学试题名词解释

时间:2019-05-14 20:41: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行政组织学试题名词解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行政组织学试题名词解释》。

第一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行政组织学试题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组织 组织:组织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之中,由一定要素组成的,为了达成一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并随着内部要素和外部 组织 环境不断变化而自求适应和调整,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一个开放系统 2.行政组织 行政组织:行政组织就是指为推行国家公共行政事务而依法建立起来的各种行政机关的统称 行政组织 3.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 非正式组织 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4.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正式组织 5团体意识 团体意识: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在思想上、认识上、感情上和行为上拥有共同一致的价值观.是维系组织存在与 团体意识发展的灵魂 6.霍桑实验 霍桑实验:人际关系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乔治·梅奥、罗斯利斯伯格.他们的学说是从 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 霍桑实验 到 30 年代初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实验的,因而得名霍桑试验霍桑试验从 1924 年开始到 1932 年结束,历时 8 年,经过对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群体行为、员工态度、工作士气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一 系列的实验,他们发现并证明,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仅取决于人的生理方面、物理方面的因素,而且更受到社会环 境、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7.“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创立的他在其代表性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对人的行为和动 “需要层次论” 机进行了深人的研究,提出人的动机是由需要决定的,这些需要按照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可以划分为 5 个基 本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满足了人 低层次的需求后,人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在管理中,应从满足员工不同的需求入手,以激励和调动员工工作的积 极性.8帕森斯 帕森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帕森斯对社会生活中的组织现象有其独特的研究,他 帕森斯 认为,所有社会组织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系统,每个大的社会系统下面又分成若干小的社会系统,整个社会则是一个 最大的社会系统.社会系统在本质上是由组织成员的行为关系所构成.因此,在研究组织时,应重点研究这些行为活 动及角色关系.帕森斯认为,各种社会组织都面临适应、目标达成、内部整合和模式维持等四个基本问题,组织存 在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可透过决策阶层、管理阶层和技术阶层去完成 9.“成熟一不成熟理论” “成熟—不成熟”理论是研究人的个性和组织关系的一种理论,美国的阿吉里斯认为,“成熟一不成熟理论” 在人的个性发展方面有一个过程,就是从不成熟到成熟,最后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个性。10棱柱模式理论 是由里格斯创立的。里格斯将社会形态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农业社会、棱柱社会、工业 棱柱模式理论: 棱柱模式理论 社会,然后分别比较各自的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对行政制度的影响。11.组织环境 组织环境:是指存在于组织边界之外,可能对组织的总体或局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所有要素.组织环境 12.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指组织界限以内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内部环境 13.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是指组织界限之外与组织内个体决策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外部环境 14.行政组织的环境分析行政组织的环境分析:就是组织管理者对组织的环境进行研究,感知和了解环境及其变化,从而制定相关的策行政组织的环境分析 略,适应环境的变化,乃至最终有效地创造有利于组织发展的环境的过程 15行政组织结构 行政组织结构:就是行政组织内部各构成部分或各个部分之间所确定的关系模式.行政组织结构 16.行政组织结构的层次化 行政组织结构的层次化:就是将行政组织系统纵向划分为若干个层级,每一层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 行政组织结构的层次化 但管辖范围和管理权限从高到低逐级缩小 17行政组织结构的分部化 行政组织结构的分部化:就是将行政组织按照不同的功能、活动范围横向划分为若干个职能

部门,各职能部门 行政组织结构的分部化 的工作性质不同,但行政地位、管辖范围和权限是平行和相同的.18.组织的“显结构”:是指构成组织结构的外在因素的集合 组织的“ 组织的 显结构” 19.组织的“潜结构”:我们把组织当中人的目标价值、观念、态度、气质、情感等方面的相互关系称之为组织 组织的“潜结构” 组织的 的“潜结构”或“潜结构”因素 20.管理层次 管理层次:为组织系统中纵向划分的管理层级的数额; 管理层次 21.管理幅度 管理幅度:为一领导机关或管理人员能够直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下属人员或单位的数目 管理幅度 22.集权式组织结构 集权式组织结构:就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机关的事权由本机关自行负责处理,不设置或授权下级或派 集权式组织结构 出机关的组织结构体系,或者上级机关或单位完全掌握组织的决策权和控制权,下级或派出机关处理事务须完全 秉承上级或中枢机关的意志的组织结构体系 23.分权式组织结构 分权式组织结构: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之中,为了完成一定的任务或使命,将设置不同的上下层级机关,使 分权式组织结构 其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独立自主的处理事务,或者为适应各地区的需要,分别在各地设立有独立法人地位、有处理其 事务的全权,并不受上级机关指挥与监督的组织结构体系.24组织结构设计 组织结构设计:是指组织管理者根据组织内外环境因素,规划、选择、建立一种适合本组织自身特点的、结构 组织结构设计 优良、功能齐全、运转灵活的组织结构的过程或活动 25.总理负责制 总理负责制: 25总理负责制:是指总理对国务院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具有最后决策权,并对这些决定以及其所领导的全部工作 负全面责任 26.村民委员会 村民委员会: 26.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 主管理、民主监督 2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指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 使自治权.28群体 群体: 28群体:是指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的,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关系而集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的人们的集合体.29群体归属意识 群体归属意识:29.群体归属意识:是个体自觉地归属于所参加群体的一种情感.有了这种情感,个体就会以这个群体规范为准则 而活动,自觉地维护这个群体的利益,并与群体内的其他成员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表现出相同的情感、一致的行为 以及所属群体的特点和准则.30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 30.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程度和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31.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 31.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所确定的行为标准群体规范主要有风俗、文化语言、舆论、公约、时尚等行为规范及各 种不同的价值标准.32.领导 领导:是指引和影响个人、群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目标的行动过程.领导 33行政组织领导 就是指行政组织中的领导者依法运用国家公共权力,通过决策、指挥、组织、协调、监督、控 行政组织领导: 行政组织领导 制等方式,引导和影响所属成员达成公共目标的活动过程.34领导影响力 领导影响力:就是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有效改变和影响他人心理和行为的一种能力或力量 领导影响力 35.权力性影响力 权力性影响力:又称为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源于法律、职位、习惯和武力等等.权力性影响力对人的影响带有 权力性影响力 强迫性、不可抗拒性,它是通过外推力的方式发挥其作用 36非权力性影响力 也称非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来源于领导者个人的人格魅力,来源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 非权力性影响力: 非权力性影响力 的相互感召和相互信赖 37冲突 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之间,由于目标、各自的特点和利益的不同,所产生的对立态度或行为.冲突 38工作冲突 工作冲突:当人群和部门之间在工作上相互依赖或密切相关而出现职责分歧和工作矛盾时,就可能产生工作冲 工作冲突 突 39.直线/职能冲突 直线/ 直线 职能冲突:主要发生在任务单位与职能部门间的冲突,焦点常在资源分配上或职能部门干预任务系统的 决策方面40仲裁解决法 仲裁解决法:是指当冲突发生以后厂通过协商已无法解决时,这就需要第三者或较高阶层的专家、领导出面调 仲裁解决法 解,通过仲裁,使冲突得到解决 41.组织沟通 组织沟通:是指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

间、上下级之间凭借一定的媒介和通道传递思想、情感、组织沟通 观点和交流情报、信息,以期达到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实现组织和谐有序发展的行为和过程.42.正式沟通 正式沟通:是指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正式沟通 43.非正式沟通 非正式沟通:是指正式沟通渠道以外的信息交流和传递,它不受组织监控,自由选择沟通渠道 非正式沟通 44单向沟通 单向沟通:是指在沟通时,一方只发送信息,另一方只接受信息,双方无论在语言和情感上都不要信息的反馈 单向沟通 45双向沟通 双向沟通:是指信息的发讯者以协商、会谈、讨论的方式对受讯者发出信息之后,及时听取反馈意见,发送和反 双向沟通 馈可进行多次,直到双方共同了解为止.46知识 知识:是一种流动性质的综合体,其中包括结构化的经验、价值以及经过文字化的资讯;此外,也包含专家独特 知识 的见解,为新经验的评估、整合与资讯等提供架构.47学习学习:学习是一个使相对持久的变化在经验引起的潜在行为中发生的过程.学习48.组织学习组织学习:是指组织成员不断获取知识、改善自身的行为、优化组织的体系,以在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中保持 组织学习可持续生存和健康和谐发展的过程 49.行政组织学习行政组织学习:以行政组织为主体,是指行政组织为应对环境变化,提高治理能力而进行的系统化、持续的集体 行政组织学习学习过程,行政组织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不断获取知识,在组织内传递并创造出新知识,从而带来行 为和组织绩效的多方面改善以及组织体系的不断完善 50单环学习单环学习:是将组织动作的结果与组织的策略和行为联系起来,并对策略和行为进行修正,以使组织绩效保持 单环学习在组织规范与目标规定的范围内,而组织规范与目标本身则保持不变.51.双环学习双环学习:是重新评价组织的本质、价值和基木假设双环学习也被称为“变革型学习”.双环学习52三环学习三环学习:是指组织应该学习如何学习,并将之命名为再学习或次级学习这是最深程度的学习.三环学习53.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 组织文化 的价值观念、心理意识、行为规范、活动准则和思维模式的总和 54.行政组织文化 行政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行政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为组织成员普遍认 行政组织文化 可和接受的,对组织及其成员具有持久影响力的行政价值观、行政意识、行政规范和行政思维模式的总和.55.示范法 示范法:即通过总结宣传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发挥党员和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表彰先进人物等方法,使行政 示范法 组织文化成为组织成员行政行为的导向.56激励法 激励法:即运用精神与物质的鼓励或者两者相结合的鼓励,通过开展评比、奖励、提口号、提目标、提要求等 激励法 活动,给先进以荣誉、让先进得实惠,激发全体组织成员的事业进取心,促使他们主动努力工作,并把自身的行政工 作成就建立在有利于国家、社会和组织发展的基础之上.与此同时,在生活方面关心他们,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生活 上的实际困难,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57.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就是通过对行政组织绩效标准的设定、实施和对完成情况的评估、反馈来改进和优化竹理.绩效管理 58标竿管理 标竿管理:就是从分析本行业的标竿的行为着于 · ,学习其成功的经验,以提高自身绩效的一种绩效管理力法 标竿管理 标竿管理最早由美国的施乐公司提出,现在已经成为企业和政府部门绩效管理的重要方法 59绩效评估 绩效评估:就是用事先确定好的指标和标准来衡量绩效实践状况,以确定绩效实践水平的活动 绩效评估 60组织变革 组织变革:是指组织系统为了适应内外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对组织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调整,改变旧的管理 组织变革 模式,建立新的组织管理形态,以维系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并借此提高组织效能的一个过程或行为61组织发展 组织发展:是指运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合理地设计组织的结构与体系,妥善地 组织发展 运用、调整组织的人力、物力、技术等资源,对组织释理的模式和人的行为实施变革,从而增进组织的有效性和活 力,实现组织效能的一种过程 62工作再设计 工作再设计:就是通过对工作进行重新调整和再设计,使工作更有趣并富有挑战性,以此

增强员工的工作满意 工作再设计 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组织工作的效率.63.斯坎隆制 斯坎隆制:斯坎隆制度是以它的创始人斯坎隆命名的一种管理制度在斯坎隆的创议下,制定出劳资合作的管 斯坎隆制 理办法,推行民主化的组织变革他所提出的管理制度被许多工厂效仿,成为西方一种“民主化’的管理制度.64.过程咨询 过程咨询:过程咨询就是用一系列的顾问活动,来帮助变革人员认识、了解和处理周围环境所发生的事件 过程咨询 65.团队建设 团队建设:团队建设就是依靠群体成员自己来提高群体效率的计划性活明,其目的在于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 团队建设 分析和处理群体内存在的问题,协调和改进群体内部的关系,发挥群体效率,提高组织效率66敏感性训练 敏感性训练:敏感性训练又称敏感度训练或“T 组训练”,是一种在实验室进行的训练方式就是通过群体间 敏感性训练 相互作用的体验,提高受训者的社会敏感性和行为的灵活性,帮助提高受训者对自己、他人、群体和组织的认知能 力和理解力,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技能.67调查反馈法 调查反馈法:调查反馈法主要是利用问卷向一个组织来收集有关组织与成员的资料,组织成员以这些具体资料 调查反馈法 为基础来共同诊断组织存在的问题并拟定解决问题的具体计划.68行政组织决策 行政组织决策:行政组织决策是指行政组织系统为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就面临所要解决的行政问题而制定和选 行政组织决策 择活动方案,做出各种决定的过程、69.行政组织决策程序 行政组织决策程序:行政组织决策的程序是指行政组织在决策过程中所必须经过和遵循的工作次序和工作步 行政组织决策程序 骤 70.组织决策科学化 组织决策科学化:组织决策科学化是指决策者及其他参与者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及方法特别是行政决 组织决策科学化 策的理论和方法,并采用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进行决策 71.行政组织决策体制 行政组织决策体制就是指进行行政组织决策的体系,它是用制度形式固定了的承担行政 行政组织决策体制: 行政组织决策体制 组织决策任务的机构、人员设置、职权划分以及运行关系的模式

第二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2试题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2——2003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法学专业证据学试题 2003年7月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的答案,并将序号填在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题2分,共40分)

1.在民事诉讼中,(A)对自己提出的事实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A.当事人 B.被告人 C.原告 D.证人

2.在神示证据制度下,所采用的证明方式有:(ABCD)。A.神誓 B.水审 C.火审 D.决斗

3.根据诉讼证据的(C),可以把证据分为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A.存在 B.表现形式 C.来源 D.证明方向 4.欧洲中世纪以前盛行的证据制度是(B)。

A.纠问式 B.神示证据制度 C.法定证据制度 D.形式证据制度 5.物证只能是(D)。

A.原始证据 B.传来证据C.直接证据 D.间接证据 6.调查收集证据的主体是(CD)。

A.原告 B.被告 C.执法机关 D.律师 7.口供特指(A)中的一种法定证据类型。

A.刑事诉讼 B.民事诉讼 C.行政诉讼 D.经济诉讼 8.审查判断物证的内容有:(ABC)。

A.真实性 B.相关性 C.合法性 D.科学性

9.关于我国诉讼中的证明标准,下列陈述正确的是(D)。A.三大诉讼有着不同的证明标准

B.民事、行政诉讼具有相同的证明标准,但与刑事诉讼不同 C.民事、刑事诉讼具有相同的证明标准,但与行政诉讼不同 D.三大诉讼具有统一的证明标难

10.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主体有(BCD)。A.证人 B.侦查人员 C.检察人员 D.审判人员

11.不能反映案件主要事实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和书证是(D)。A.言词证据 B.实物证据 C.直接证据 D.间接证据 12.我国司法认知的范围有(ABCD)。

A.众所周知的事实 B.自然科学定律 C.当事人承认的事实D.生效判决确认的事实

13.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A)。A.证人 B.被害人 C.被告人 D.当事人

14.可以成为被害人陈述的主体的有(ABCD)。A.自然人 B.法人 C.成年人 D.未成年人 15.下列关于证明对象的判断正确的是(C)。

A.程序法事实不属于证明对象 B.证据事实属于证明对象

C.刑事诉讼中排除违法性的事实属于证明对象 D.证明对象与实体法规范无关 16.在我国,可以提供证人证言的人员范围有(AB)。

A.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非当事人 B.目击人 C.被害人 D.侦查人员 17.鉴定结论在证据分类中属于(C)。

A.原始证据 B.直接证据 C.言词证据 D.实物证据 18.下列关于当事人承认的陈述,正确的是(BCD)。A.只能发生于诉讼过程中 B.是对不利事实的承认 C.以一定的事实主张为前提 D。必须有明确的意思表示

19.某地公安机关在侦破一起敲诈勒索案的过程中,依法收集到犯罪嫌疑人通过电话进行敲诈的录音磁带一盘,该录音带属于(BC)。

A.犯罪嫌疑人供述和辩解 B.视听资料 C.直接证据 D.间接证据 20.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特点有(BCD)。A.客观性 B.直接性 C.不稳定性 D.复杂性

二、问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论述法定证据制度的主要特点。答:(1)刑讯逼供是法定证据制度的基本证明方法,是获取证据的合法方式。(2)法定证据制度的一些作法,比如防止法官专断、强调法定规则意义,维护法制统一等制度,也具有相当的合理意义;(3)法定证据制度具有等级性的特点;(4)法律预先规定了各种证据的证明力和判断规则。2.论述书证的特征和意义。答:书证的特征是:(1)表现形式及制作方法的多样性。(2)书证所记载的内容和反映的思想必须同案件互相关联。(3)书证所记载的内容和反映的思想可供人们认知和了解。书证的意义:(1)书证所记载的内容或表达的思想往往能直接证明有关的案件事实;(2)与其他证据相比,其证明力更强,证明作用发挥得更充分。(3)书证是以一定的物质资料作为载体,将一定的内容或思想固定下来,同时,书证的形成通常是在案件或纠纷发生之前。3.论述证人的资格条件。答:(1)凡是知道案件情况并有作证能力的人,都可以作为证人。(2)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证人。(3)证人只能是当事人以外的知道案件情况的人。(4)由于证人是以知道案件情况为特征的,具有不可代替性。(5)证人只能是公民个人,法人和非法人团体不具有证人资格。(6)刑事诉讼中的见证人,应视为特殊的证人。4.论述“三大”诉讼证明的差异。答:(1)证明责任的分配不同。(2)证据的种类有所不同。(3)证明标准的法律规定不尽相同。(4)证明对象不同。(5)证明的程序规则不同。5.论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概念、意义。

答: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有关案件情况向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和审判人员所作的陈述,即通常所说的口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对案件事实的认定的着重要的意义:(1)确定侦查范围;(2)犯罪嫌疑人的辩护和辩解意见,可以起到兼听则明的作用;(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对查明案件事实也有一定的作用。(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检举揭发,有利于公安、司法人员发现新的情况和线索,查破案件,使隐藏很深的犯罪分子受到应有的惩罚。

三、案例分析(20分)某市居民张三在本市永久商亭购买一箱啤酒招待朋友。在开启第三瓶啤酒时,该啤酒瓶突然爆炸,玻璃碎片当场将张三的眼睛严重击伤,其朋友李

四、王五及其子张小三的脸部也受了伤。张的家人赶快将他们送往医院治疗,并迅速到出售啤酒的永久副食商亭交涉。张三因伤住院半个月,花费5000多元医疗费,其朋友李

四、王

五、其子张小三也各花费了数十元至上百元不等,一个月后,张三到人民法院起诉,要求侵权者赔偿所有损失。

问:(1)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有哪些?(2)在本案中,张三需要证明哪些事实? 答:(1)民事诉讼中证明对象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A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事实。B民事争议发生过程的事实。C当事人主张的民事诉讼程序事实。D有关外国的法律法规的事实。

(2)在本案中,原告张三应举证证明的事实有:A发生爆炸的啤酒是在永久商亭购买的事实;B啤酒瓶发生爆炸,并炸伤张

三、李

四、王

五、张小三的事实;C张三等人治伤花费了医疗费5000余元的事实。

试卷代号:1017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3—2004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法学专业证据学试题 2004年1月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的答案,并将序号填在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题2分,共40分)1.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区分根据是(C)。

A.证据的来源 B.证据的表现形式 C.证据与主要事实的关系 D.证据的作用 2.下列属于法定证据种类的有(BD)。A.人证 B.物证 C.反证 D.书证 3.我国行政诉讼中的证明标准是(C)。

A.优势证据 B‘排除合理怀疑 C.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D.合理根据 4.当事人陈述是我国(BC)中的法定证据种类。

A.刑事诉讼 B.民事诉讼 C行政诉讼 D.三大诉讼 5.能够单独、直接地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是(C)。A.原始证据 B.传来证据C.直接证据 D.间接证据 6,行政诉讼中的证明对象包括(C)。

A.犯罪构成要件事实 B.量刑情节事实 C.程序法事实 D.证据事实 7.被告人口供在证据分类中是(BC)。

A.间接证据 B.直接证据 C.人的陈述 D.广义物证 8.在我国现行立法中的证明标准有(D)种。· A.四 B.三 C.二 D.一 9.行政诉讼案件中的证明责任应当由(B)承担。A.原告 B.被告 C.法官 D.证人

10.司法认知的范围应当包括(ABCD)。

A.公众周知的事实 B.裁判上显著的事实 C.职务上已知的事实 D.生效裁判 11.决斗属于(A)证据制度的内容。

A.神示 B.形式 C.法定 D.自由心证 12.诉讼证据的基本特征有(ABC)。

A.客观性 B.关联性 C.合法性 D.可靠性

13.根据证据的来源,可以把证据分为(C)与传来证据。A.直接证据 B.间接证据 C.原始证据 D.实物证据

14.下列属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有(BCD)。A.原告陈述 B.被告人攀供 C.犯罪嫌疑人狡辩 D.被告认罪 15.证据保全采取的方式有(AC)。

A.依职权 B.自行采取 C.依申请 D.被动采取 16.在民事诉讼中,鉴定人产生的方式有(ACD)。

A.当事人选任 B.自我推荐 C.司法机关指派 D.司法机关聘请 17.下列属于程序法事实的有(BD)。

A.情节事实 B.回避的事实 C.正当防卫的事实 D.管辖的事实 18.视听资料在哪些诉讼中属于法定证据种类?(ABCD)A.民事诉讼 B,刑事诉讼 C.行政诉讼 D.经济诉讼 19.刑事自诉讼案件中承担证明责任的主体是(A)。A.自诉人 B.被告人 C.人民检察院 D.人民法院 20.证明的构成环节有(ABD)。

A.证明标准 B.证明责任 C.证据 D.证明主体

二、问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试论证据在诉讼中的重要意义。

答:证据是诉讼的基础和核心,证据在诉讼中具有重要的意义:(1)证据是公安、司法机关进行立案、侦查、起诉和审判,以及定罪判刑和正确认定案件事实的基础。(2)在刑事诉讼中,证据是揭露、证实犯罪的重要手段。(3)在民事和行政诉讼中,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发生争议时,证据是解决发生争议案件的事实基础。此外,证据是对公众进行法制教育的工具。2.论述被害人陈述的审查和判断。

答:(1)审查被害人陈述的来源及其形成的过程。(2)审查被害人陈述的内容是否符合情理,同案件有无关联性。(3)审查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关系。(4)审查被害人的作证能力与品格。(5)综合全案证据审查被害人陈述与其他证据有无矛盾。

3.简述间接证据证明力的特点。

答:间接证据的特点有:一是间接证据的依赖性。二是间接证据的关联性。三是间接证据与直接证据相比,其证明过程复杂,必须有一个判断和推理过程。四是间接证据的排他性。4,推定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答:(1)推定是法律所直接认可或间接认可的证明案件事实的一种特殊规则。(2)推定应允许当事人提出反证推翻,因而与证明责任紧密相连。(3)推定—既可以依法律规定进行,又可以按经验规则进行。(4)推定既须有前提事实,又须有推断事实。(5)不同的推定具;有不同—的法律效力。5.试论证据规则的功能。

答:(1)查明案件事实真相的功能。(2)侧重保护其他社会价值的功能。(3)兼

有发现真实和保护人权的功能。(4)追求诉讼效率的功能。

三、案例分析(20分)某县公安机关接到举报,某国有公司总经理王某有贪污行为。公安机关接到举报后,因本案不属公安机关管辖,将举报信移送到了县人民检察院。县检察院经过调查取证,未能查实王某的贪污行为,但是,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王某的个人生活支出明显高于其收入,于是+县检察院以“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对王某提起公诉。

问:根据刑事诉讼中;正明责任承担的原理,说明本案中证明责任的承担。

答:(1)在刑事案件中,刑事诉讼的证明责任由检察机关承担;在自诉案件中,由自诉人承担证明责任。同时,在公诉案件中公安机关也承担一定的证明责任,这种证明责任,主要涉及有关的程序法事实。人民法院不负有证明责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般不承担证明责任,也就是没有提出证据证明自己无罪的义务,不能因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证明自己无罪便据此得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的结论。作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负证明责任的例外,是涉及“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案件。

(2)在本案中,首先应当承担证明.责任的仍然是控诉方,即县检察院,当控诉方收集到足够的证据证明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且差额巨大时,证明责任便转移到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即王某身上,若王某不能说明或证明,差额部分即以非法所得论。试卷代号:101 7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3—2004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法学专业证据学试题 2004年7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至少有一项答案正确。请将 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水审、火审主要存在于(D)之下。

A.自由心证证据制度 B.法定证据制度 C.形式证据制度 D.神示证据制度 2.下列属于证据法调整范围的有(ABD)。

A.证明对象 B.证明标准 C.犯罪的概念 D.推定 3.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是(C)。

A.优势证据 B.排除合理怀疑 C.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D.合理根据 4.欧洲中世纪盛行的证据制度是(CD)。

A.纠问式 B.弹劾式 C.法定证据制度 D.形式证据制度

5.从证据分类上说,凡是证明被告人有罪并应从重处罚的证据,都是(BC)。A.原始证据 B.有罪证据 C.直接证据 D.间接证据 6.我国古代刑讯的施用对象是(BCD)。A.法官 B.被告人 C.控告人 D.证人

7.下列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中,不存在回避问题的有(D)。A.翻译人 B.鉴定人 C.书记员 D.证人 8.属于刑事诉讼中证明对象的有(ABD)。

A.排除违法性的事实 B.量刑情节 C.证据事实 D.程序事实 9.口供的收集方法主要是(D)。A.鉴定 B.检验 C辨认 D.讯问

10.我国法律规定的证据种类有(ACD)。A.物证 B.人证 C.书证 D.视听资料 .

11.对被告人的口供不能轻信,但经过查证属实以后,(A)成为定案的根据。A.可以 B.一律不能 C.有的能有的不能 D.一般不能 12.诉讼证据的基本特征有(ABC)。

A.客观性 B.关联性 C.合法性 D.可靠性

13.根据证据的来源,可以把证据分为(C)与传来证据。A.直接证据 B.间接证据 C.原始证据 D.实物证据 14.当事人的陈述包括(AD)。

A.原告陈述 B.被害人陈述 C.犯罪嫌疑人供述 D.被告陈述

15.不能反映案件主要事实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和书证是(B)。A.直接证据C.原始证据B.间接证据D.实物证据 16.在诉讼中,鉴定人产生的方式有(ACD)。

A.当事人选任 B.自我推荐 C.司法机关指派 D.司法机关聘请

17.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D A.被告 B.原告 C.被害人 D.证人

18.视听资料同时具有下列哪些证据的部分特征?(ABCD)A.证人证言 B.当事人陈述 C.物证 D.书证 19.刑事自诉案件中承担证明责任的主体是(A)。A.自诉人 B.被告人 C.人民检察院 D.人民法院 20.在刑事诉讼中,常见的直接证据主要有(ABC)。

A.被害人陈述 B.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C.现场目击者的证言 D.现场提取的脚印

二、问答题(每题4分,共20分)1.在学理上,证据有哪些分类? 答:根据诉讼证据与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的关系,可将诉讼证据分为本证与反证;根据诉讼证据是否能单独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可将诉讼证据分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根据诉讼证据的来源,可将诉讼证据分为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2.简述证明对象的特征。

答:证明对象是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相联系的概念;证明对象与证明责任密切联系在一起;证明对象是与实体法律规范相联系的概念;证明对象是指有必要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事实。

3.简述证人证言的特征。答:证人证言是由知晓案件有关情况的人所陈述的内容;是证人陈述的与案件情况有关的内容;应当是证人就案件有关情况向承办案件的审判人员所作的陈述。4.试述证据的特点。

答:证据具有三性,即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5.论述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承担。

答:(1)检察机关承担证明责任;(2)公安机关也承担一定的证明责任;(3)人民法院不负有证明责任;(4)自诉人负有证明责任;(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般不承担证明责任;(6)例外是涉及”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案件;(7)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以下两种情况下要负证明责任:自诉案件中提出反诉的情况和对于一些程序法事实。

三、案例分析(40分)1.(15分)在陈甲诉李乙借款纠纷一案中,有以下几种证据:

①陈甲出具的由李乙签名的借条一张。该借条内容为:今借陈甲人民币3000元整,一个月以内返还。1999年3月20。

②李乙的同事乔丙的证言。乔丙证明,他在1999年3月21日听李乙说,李乙向陈甲借了3000元钱,准备到外地旅游时用。

③李乙向受诉人民法院所作的陈述。李乙说:“我在1999年3月20日向陈甲借了3000元钱,但我在5月份就还给他了,当时我向他要借条,他说借条丢了。他给我写了一张收条,但收条我现在找不着了。”

④李乙的朋友张丁向受诉人民法院提出的证言:李乙在1999年3月底与张丁到五台山旅游时向张丁说,这次出来玩的钱是向别人借的。

在上述证据中,请指出哪些是原始证据?哪些是传来证据?哪些是言词证据?哪些是实物证据?哪些是直接证据?哪些是间接证据?对当事人陈甲的关于李乙向其借款的主张来说,哪些是本证?哪些是反证? 答:本案的

原始证据有:陈甲出具的借条、当事人李乙向人民法院的陈述; 传来证据有:乔丙的证言、张丁的证言;

言词证据有:乔丙的证言、李乙的陈述、张丁的证言; 实物证据有;陈甲出具的借条;

直接证据有:陈甲出具的借条、乔丙的证言、李乙的证言; 间接证据有:张丁的证言;

本证有:陈甲出具的借条、乔丙的证言、李乙的陈述、张丁的证言; 反证:无。

2.(25分);8000年4月22日,海口某公司财务科保险柜内所藏的20万元人民币现金被盗。其中有100张钞票是连在一起的。被盗前,这100张钞票中还有43张是从不同的每扎100张的钞票扎中取出来的。侦查人员发现保险柜并没有任何的损伤和撬过的痕迹,仅仅在保险柜的侧面发现了一个完整的指纹。经过鉴定机构的鉴定,该指纹与犯罪嫌疑人黄某某的左手中指指纹相同。侦查人员在侦查中进一步发现:黄某某过去曾经因为盗窃而被判除3年有期徒刑,半年前刚好刑满释放;黄某某现为该公司临时工,案发前曾经到财务科领取过工资,并在保险柜前抽过烟;当天上午,黄某某曾经到商场购买物品若干,其中用于付款的钞票中有3张百元的连号票,号码正好在失窃的l00张钞票的号码范围内;证人何某某、李某某证明在案发的当天黄某某曾经到过公司。根据上述事实,公安机关拘留了黄某某,但黄某某拒绝承认犯罪。请你根据所学回答,能否依据上述证据认定黄某某盗窃20万元的犯罪行为成立? 答: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定罪量刑的依据是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总的来看,本案的证据尚未达到认定黄某某有罪的程度,使能认定黄某某是盗窃公司20元的犯罪分子。具体而言:

首先,本案中侦查人员查明,黄某某曾经在三年前因盗窃罪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的证据和事实,与本案没有关联性,只能说明黄某某有前科,不能对黄某某是否盗窃公司的20万元产生证明作用。

其次,黄某某在购买物品时所使用的3张连号钞票,并不能说明,这3张就是失窃的钞票。而且,尽管有两个证人证明黄某某在案发当天到过公司,但并不能说明黄某某就是到财务科进行盗窃。

最后,虽然在保险柜的侧面发现了黄某某的指纹,但这个指纹既可能是黄某某在作案时留下的,也可能是黄某某在几天前领取工资时接触到保险柜时留下的。

因此,总的来讲,本案的证据尚不能得出黄某某就是犯罪人的唯一的结论,即不能仅仅依据本案现有的证据认定黄某某实施了盗窃行为。中央电大《证据学》2005年1月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至少一个答案)

1、合法的刑讯逼供主要存在于(B)之下。

A自由心证证据制度B法定证据制度C形式证据制度D神示证据制度

2、下列不属于证据法调整范围的有(C)。A证明对象B证明标准C犯罪的概念D推定

3、根据诉讼证据的(C),可以把证据分为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A存在B表现形式C来源D证明方向

4、被害人陈述是我国(A)中的法定证据种类。A刑事诉讼B民事诉讼C行政诉讼D三大诉讼

5、书证可能是(ABCD)。

A原始证据B传来证据C直接证据D间接证据

6、审查判断证据的主体包括(CD)。A原告B被告C公安机关D审判机关

7、当事人陈述特指(BC)中的一种法定证据类型。A刑事诉讼B民事诉讼C行政诉讼D经济诉讼

8、审查、判断物证的内容有(ABC)。A真实性B相关性C合法性D科学性

9、关于我国诉讼中的证明标准,下列陈述正确的是(D)。

A三大诉讼有着不同的证明标准B民事、行政诉讼具有相同的证明标准,但与刑事诉讼不同C民事、刑事诉讼具有相同的证明标准,但与行政诉讼不同D三大诉讼具有统一的证明标准

10、司法认知的范围应当包括(ABCD)。A公众周知的事实B裁判上显著的事实C职务上已知的事实D生效裁判

11、决斗属于(A)证据制度的内容。A神示B形式C 法定D自由心证

12、诉讼证据的基本特征有(ABC)。A客观性B关联性C合法性D可靠性

13、根据证据的来源,可以把证据分为(C)。A直接证据B间接证据C原始证据D实物证据

14、下列属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有(BCD)。A原告陈述B被告人攀供C犯罪嫌疑人狡辩D被告认罪

15、证据保全采取的方式有(AC)。

A依职权B自行采取C依申请D被动采取

16、在民事诉讼中,鉴定人产生的方式有(ACD)。

A当事人选任B自我推荐C司法机关指派D司法机关聘请

17、下列属于程序法事实的有(BD)。

A情节事实B回避的事实C正当防卫的事实D管辖的事实

18、视听资料在哪些诉讼中属于法定证据种类?(ABCD)。A民事诉讼B刑事诉讼C行政诉讼D经济诉讼

19、刑事自诉案件中承担证明责任的主体是(A)。A自诉人B被告人C人民检察院D人民法院 20、证明的构成环节有(ABD)。

A证明标准B证明责任C证据D证明主体

二、问答题(每题4分,共20分)1.试论证据在诉讼中的重要意义。

答:证据是诉讼的基础和核心,证据在诉讼中具有重要的意义:(1)证据是公安、司法机关进行立案、侦查、起诉和审判,以及定罪判刑和正确认定案件事实的基础。(2)在刑事诉讼中,证据是揭露、证实犯罪的重要手段。(3)在民事和行政诉讼中,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发生争议时,证据是解决发生争议案件的事实基础。此外,证据是对公众进行法制教育的工具。2.论述被害人陈述的审查和判断。

答:(1)审查被害人陈述的来源及其形成的过程。(2)审查被害人陈述的内容是否符合情理,同案件有无关联性。(3)审查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关系。(4)审查被害人的作证能力与品格。(5)综合全案证据审查被害人陈述与其他证据有无矛盾。

3.简述间接证据证明力的特点。

答:间接证据的特点有:一是间接证据的依赖性。二是间接证据的关联性。

三是间接证据与直接证据相比,其证明过程复杂,必须有一个判断和推理过程。四是间接证据的排他性。

4,推定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答:(1)推定是法律所直接认可或间接认可的证明案件事实的一种特殊规则。(2)推定应允许当事人提出反证推翻,因而与证明责任紧密相连。(3)推定—既可以依法律规定进行,又可以按经验规则进行。(4)推定既须有前提事实,又须有推断事实。(5)不同的推定具;有不同—的法律效力。5.试论证据规则的功能。

答:(1)查明案件事实真相的功能。(2)侧重保护其他社会价值的功能。(3)兼

有发现真实和保护人权的功能。(4)追求诉讼效率的功能。

三、案例分析(40分)

1、(15分)某县公安机关接到举报,某国有公司总经理王某有贪污行为。公安机关接到举报后,因本案不属公安机关管辖,将举报信移送到了县人民检察院。县检察院经调查取证,未能证实王某的贪污行为,但是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王某的个人生活支出明显高于其收入,于是,县检察院以“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对王某提起公诉。问:根据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承担的原理,说明本案中证明责任的承担。

答:(1)在刑事案件中,刑事诉讼的证明责任由检察机关承担;在自诉案件中,由自诉人承担证明责任。同时,在公诉案件中公安机关也承担一定的证明责任,这种证明责任,主要涉及有关的程序法事实。人民法院不负有证明责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般不承担证明责任,也就是没有提出证据证明自己无罪的义务,不能因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证明自己无罪便据此得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的结论。作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负证明责任的例外,是涉及“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案件。

(2)在本案中,首先应当承担证明.责任的仍然是控诉方,即县检察院,当控诉方收集到足够的证据证明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且差额巨大时,证明责任便转移到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即王某身上,若王某不能说明或证明,差额部分即以非法所得论。

2、(25分)原告许某某于1998年5月19日上午骑三轮车去天地商店,将12380元装在一红色女式提包内,放在车上。许某某骑车至商店后,发现提包丢失,便返回顺路寻找。期间,邻人赵某某告知原告,他看见本案被告王某某的5岁儿子王某拣到一红色女式提包。原告多次找王某某讨要丢失的提包,并答应可以给几千元酬谢,但是王某某拒不交还其儿子王某拣到原告丢失的提包。在这之后原告又一次向被告讨要提包并将对话偷偷录了音。庭审中,原告出示了这盒录音带,并有证人赵某某出庭作证称:“我是王某某的西邻居。5月19日上午7时许,我正在抹墙,听到王某某的儿子王某喊:爸爸,我拣到一兜子钱,这时,我爬在墙头上看到王某拎着一个红色女式提包。”另外,原告还当庭出示了证人杨某某的证言:“5月19日早上,我在光明胡同王某某家附近,看到一个小孩喊:爸爸,我拣到一兜子钱。说着,跑进王某某院子里。装钱的包是红色女式提包。”王某某对上述证人的证言未提出不同意见。法院最后判令被告将所拣提包返还原告。

根据本案的情况,请说明录音资料的效力如何?

录音资料是视听资料的一种,它是以录音带所记录储存的声音信息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

本案最终判令原告胜诉并不取决于录音资料中被告对见到提包一事的陈述,而是因 为被告对原告提供的两个证人证言的认可。本案中,录音资料的可采性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证据的“三性”中,第三个特性为合法性,只有合法取得的证据才有可能具有证据效力,为法院所采信。在法定的七种证据种类中,由于视听资料的特殊性(易被删改、变造),最高人民法院曾就视听资料的合法性问题作出过批复。

1995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私自录制其谈话取得的资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中规定: “证据的取得必须合法,只有经过合法途径取得的证据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私自录制其谈话,系不合法行为,以这种子段取得的录音资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这就明确了录音资料的可采性标准,只要是未经对方同意的录音资料就不具有合法性,不得作为证据采信。本案中,原告提供的录音资料是在被告不知情的情况下录制的,不符合最高人民法院的《批复》的规定,也就不能采信。然而,《批复》的这一规定过分地限制了录音资料的使用,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不利于解决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各种经济纠纷,不能体现法律的正义

:因此,最高人民法院在2002年4月1日生效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对此批复作了修订,其第68条规定:

“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这一规定与《批复》相比,就放宽了录音资料的适用条件。只要证据不是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就有可能成为定案的依据。这一规定适用于录音资料就意味着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录制的录音资料,只要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就可以作为定案的依据。

第三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8试题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8-2009学年期末考试

软件工程试题

一、选择题,请从四个可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60分,每题3分)

1.软件工程四个层次由上至下是(),它们的顺序不能互换。

A.质量层、过程层、方法层、工具层 B.过程层、方法层、质量层、工具层 C.方法层、过程层、质量层、工具层 D.方法层、质量层、过程层、工具层 答案:A 知识点:软件工程研究的内容具有层次化结构

工具层方法层

过程层

质量保证层过程层定义了一组关键过程域,目的是保证软件开发过程的规范性和可控性。

方法层提供了软件开发的各种方法,包括如何进行软件需求分析和设计,如何实现设计,如何测试和维护等方法。工具层为软件工程方法和过程提供了自动或半自动的支撑环境。

2.根据软件工程的7条基本原理判断下面正确的选项是()

A.软件错误发现的时机不重要,重要的是错误的严重程度 B.软件错误只能通过运行代码才能发现 C.软件错误发现的越早改正的成本越低 D.需求阶段一般不会引入错误 答案:C 知识点:软件工程的7条基本原理

(1)用分阶段的生命周期计划严格管理(2)坚持进行阶段评审。(3)实行严格的产品控制(4)采用现代程序设计技术(5)结果应能清楚地审查(6)开发小组的人员应该少而精

(7)承认不断改进软件工程实践的必要性 3.下列有关标准的符号,属于国内标准的是()

A.ZG B.GB C.GN D.CB 答案:B

4.经济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A.开发过程 B.开发工具 C.风险分析 D.效益分析 答案:D 知识点:经济可行性分析主要包括:

(1)成本-收益分析(2)短期-长远利益分析

分析开发成本和可能取得的收益,确定软件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开发。

5.()定义了用户使用该软件要完成的任务。

A.用户需求 B.业务需求 C.性能需求 D.功能需求 答案:A 知识点:软件需求分为4个层次:

业务需求、用户需求、功能需求、性能需求(非功能需求)用户需求是用户使用该软件要完成的任务。

业务需求:是用户高层领导机构决定的,它确定软件的目标、规模和范围。功能需求:定义了软件开发人员必须实现的软件功能。性能需求:一类对用户来说的重要属性:有效性、高效性、灵活性、完整性、互操作性、可靠性健壮性、可用性。一类对开发者来说的重要属性:可维护性、可移植性、可重用性、可测试性。

6.数据流程图上的数据流必须封闭在()之间。

A.外部过程 B.内部数据 C.内部过程 D.外部实体 答案:D 知识点:数据流程图上的数据流必须封闭在外部实体之间 画数据流图注意事项

• 数据流程图是描绘信息在系统中的流动和处理,在数据流程图中不能反映控制流,• 数据流程图上所有图形符号只限于四种基本图形元素。并且必须包括述四种基本元素,缺一不可。

• 数据流程图上的数据流必须封闭在外部实体之间。• 每个加工至少有一个输入数据流和一个输出数据流。

• 在数据流程图中,需按层给加工框编号,编号表明该加工所处层次及上下层的亲子关系。

• 一个数据流子图必须与它上一层的一个加工对应,两者的输入数据流和输出数据流必须一致。

数据流程图上每个元素都必须有名字和编号。• 数据流图中不可夹带控制流。

• 初画时可以忽略琐碎的细节,以集中精力于主要数据流,然后通过不断细化添加必要的细节。

7.按照模块独立性、耦合程度由强至弱正确的顺序是()

A.外部耦合、控制耦合、数据耦合 B.控制耦合、数据耦合、外部耦合 C.外部耦合、数据耦合、控制耦合 D.数据耦合、外部耦合、控制耦合 答案:A 知识点:藕合的种类和强度  内容耦合  公共耦合  外部耦合  控制藕合  数据结构耦合  数据耦合  非直接耦合

8.PDL是描述处理过程()

A.做什么 B.为什么做 C.怎么做 D.对谁做 答案:C 知识点:

PDL过程设计语言使用自然语言的词汇描述处理过程,使设计更加易于理解。9.面向对象的这种()模式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规律相符,从而使得面向对象技术在软件工程领域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A.主体/动作 B.主体/对象 C.主体/类 D.对象/属性 答案:A 知识点:软件中的对象封装了一组属性和对属性进行的操作,是对现实世界中的对象实体的抽象。

10.()是从用户的观点描述系统功能,它由一组用例、参与者以及它们之间关系所组成。D

A.类图 B.对象图 C.顺序图 D.用例图 答案:D 知识点:用例图的基本元素有用例、角色和关系

 类图: 描述系统的静态结构,表示系统中类以及类之间的关系.在设计阶段,类图描述类与类之间的接口和控制;  在实现阶段,类图描述系统中类的具体实现。

 对象图: 对象图(Object diagram)描述系统在某个时刻的静态结构  顺序图:是按时间顺序反映对象之间传递的消息。顺序图由对象、生命线、激活框、消息等组成。

 UML中定义了9种图:用例图、类图、对象图、状态图、顺序图、合作图、活动图、组件图、配置图

11.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涉及到三各方面的内容:()、一系列有效的分析步骤和一个方便易用的建模工具。

A.一套完善的建模符号 B.有效的数据结构 C.灵活的体系结构 D.稳定的系统架构 答案:A 知识点: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涉及到3方面内容:

 一套完善的建模符号  一系列有效的分析步骤  一个方便易用的建模工具。

12.确定角色是()的任务。

A.对象模型 B.用例模型 C.动态模型 D.交互模型 答案:B 知识点:用例图的基本元素有用例、角色和关系。面向对象分析方法可以归结为建立以下三个模型:

 功能模型:表达系统的详细需求,由用例图和场景描述组成  对象模型:表示静态的、结构化的系统“数据”性质。描述现实世界中实体的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示目标系统的静态数据结构。在面向对象方法中,类图是构件对象模型的核心工具。 动态模型:描述系统的动态结构和对象之间的交互,表示瞬时的、行为化的系统的“控制”特性。面向对象方法中,常用状态图、顺序图、合作图、活动图构件系统的动态模型。

13.面向对象设计首先要进行高层设计:确定系统的总体结构和风格,构造系统的(),将系统划分成不同的子系统。

A.逻辑模型 B.物理模型 C.数据模型 D.用例模型 答案:B 知识点:构架设计:

第一步:构造系统的物理模型 第二步:设计子系统

14.每个子系统的接口上定义了若干(),其它子系统只能通过接口享受这个子系统提供的服务。

A.操作 B.数据 C.属性 D.命令 答案:A 知识点:定义子系统的接口。每个子系统的接口上定义了若干操作,其它子系统只能通过接口享受这个子系统提供的服务。构架设计:第一步构造系统的物理模型

第二步:设计子系统(1)划分各个子系统(2)定义子系统之间的关系(3)定义子系统的接口

15.科学计算机领域一般不选择()语言。

A.FORTRAN B.C/C++ C.汇编语言 D.PASCAL 答案:C 知识点:程序设计语言的分类、如何选择一种语言 不同的语言适用于不同的应用

 COBOL语言:数据处理程序  JAVA语言 :跨平台的网络编程  PHP语言专门用来编写网页处理程序  Perl语言更适合文本处理  C语言被广泛用于系统软件开发  Java语言用于跨平台的应用软件开发等

16.对于嵌套的循环和分支程序,层次不要超过()层。

A.1 B.2 C.3 D.5 答案:D 知识点:程序设计风格

可读性要求:对于嵌套的循环和分支程序,层次不要超过5层。

17.软件中遗留的错误数量与已发现的错误数量成()。

A.反比 B.正比 C.相等 D.没关系 答案:B 知识点:测试原则

 软件中遗留的错误数量与已经发现的错误数量成正比。 应该把测试贯穿在整个开发过程之中。

 每个测试用例都应该包括测试输入数据和这组数据输入作用下的预期输出结果。

 程序员应该尽量避免检查自己编写的代码。

 在设计测试用例时,应该包括有效的、期望的输入情况,也要包括无效的和不期望的输入情况。 严格执行测试计划。 做好测试记录等等

18.黑盒测试在设计测试用例时,主要研究()。A A.需求规格说明书 B.详细设计说明 C.项目开发计划

D.概要设计说明与详细设计说明 答案:A 知识点:功能测试(黑盒测试):验证软件是否提供了预期服务。19.通常软件的可维护性常常随时间的推移而()。

A.降低 B.提高 C.不变 D.不确定 答案:A 知识点:影响维护的因素

 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软件年限:软件越老,其维护越困难。 软件规模:维护工作量与软件规模成正比。 程序设计语言  文档质量:  软件的应用领域:  软件结构  编程习惯  人员的变动

20.通俗的说,软件项目管理中常说的基线是()。B A.管理的基本思想 B.通过正式复审的文档 C.基本的技术路线

D.一种软件开发的基本策略 答案:B 知识点:基线定义:已经通过正式复审和批准的某规约或产品,它因此可以作为进一步开发的基础,并且只能通过正式的变化控制过程改变。

二、简答题(30分,每小题6分)

1.什么是软件工程?请分析软件工程的目标是什么? 答案:(1)软件工程是

①将系统化的、规范的、可度量的方法应用于软件的开发、运行和维护过程,即将工程化应用于软件开发和管理之中,②对①中所选方法的研究。

(2)目标:

① 合理预算开发成本,付出较低的开发费用。

②实现预期的软件功能,达到较好的软件性能,满足用户的需求。③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降低维护费用。④提高软件开发生产率,及时交付使用

2.请简单说明结构化分析的步骤? 答案:

(1)确定系统的功能要求(2)确定系统的数据要求

(3)确定系统的操作要求和界面要求(4)确定系统的性能要求(5)确定系统的运行要求(6)获得当前系统的物理模型(7)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8)建立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9)修正开发计划

(10)如果需要则开发系统原型

3.3. QQ软件的用户分为游客和登陆会员,登陆会员分为群成员和非群成员,群成员分为 群主和群普通成员、群管理员,请用类的继承关系描述QQ用户群。答案:

用户登录会员游客群会员非群会员群主群普通会员管理员

4.请简单分析顺序图和活动图的区别。答案:

活动图反映系统中从一个活动到另一个活动的流程,强调对象间的控制流程。活动图特别适合描述工作流和并行处理过程。具体地说活动图可以描述一个操作过程中需要完成的活动;描述一个对象内部的工作;描述如何执行一组相关的动作,以及这些动作如何影响它们周围的对象;说明一个业务活动中角色、工作流、组织和对象是如何工作的。

顺序图用于描述一组交互对象间的交互方式,它表示完成某项行为的对象和这些对象之间传递消息的时间顺序。

5.提高程序可读性有哪些招数?对你来讲比较灵验的是哪些?

答案:(1)源程序文件头说明,函数应有函数头说明,内容包括:程序标题;有关该模块功能和目的说明;主要算法说明;接口说明,包括调用形式、参数描述、子程序清单、有关数据的说明。

(2)主要变量(结构、联合、类或对象)的定义能够反映其内在含义。(3)变量定义最规范化,说明的先后次序固定。

(4)处理过程的每个阶段和典型算法前都有相关注释说明。(5)用缩进来显示程序的逻辑结构。

(6)嵌套的循环和分支程序层次不要超过五层。

三、应用题

根据下面程序代码,画出程序流程图,然后设计满足条件组合覆盖的测试用例。

BEGIN T:=0 IF(X>=80 AND Y>=80)THEN T:=1 ELSE IF(X>=90 AND Y>=75)THEN T:=2 ENDIF END.开始T=0YX≥80AND y≥80NT=1X≥ AND y≥75YT=2N结束

知识点:

条件组合覆盖:设计足够多的测试用例,使得每条语句都至少被执行一次,还要使得每条判定表达式中条件的各种组合都至少出现一次。(1)每条语句都至少被执行一次

x=90,y=80;

或者

x=95,y=85(2)每条判定表达式中条件的各种组合 第1个分支:X>=80 AND Y>=80

x=95 y=85, x=95,y=80,x=95,y=75 x=80 y=85, x=80,y=80,x=80,y=75 x=75 y=85, x=75,y=80,x=75,y=75 第2个分支:X>=90 AND Y>=75 x=95 y=75, x=95,y=80,x=95,y=70 x=80 y=75, x=80,y=80,x=80,y=70 x=90 y=75, x=90,y=80,x=90,y=70

经化简后的测试用例:

x=90, y=85 x=90, y=80;

x=90,y=70 x=80, y=85, x=80, y=80,x=80, y=70

x=95, y=85 x=95,y=80,x=95,y=70

x=75, y=85, x=75, y=80,x=75, y=75

第四篇:行政组织学名词解释

行政组织学名词解释

1、组织:组织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由一定的要素构成,为达到一定目标而

建立起来的,并随着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而自求适应和调整,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一个开放系统。

3、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

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意识,并以此自然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

4、强制性组织:强制性组织是指采取物理威逼手段对其成员进行控制的社会组织;

在研究组织时,应重点研究这些行为活动及角色关系。帕森斯认为,各种社会组织都面临适应,目标达成,内部整合和模式维持等四个基本的问题,组织存在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可通过决策阶层,管理阶层和技术阶层去完成。

17“合法性”的信念,或对那些按照标

准规则被提升到有权指挥的人的权力的信念。

18、“成熟—不成熟理论”:阿吉里斯创立的。他在《个性与组织》一书中指出,组

织中的人性是发展的,它们会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从被动到主动,从依赖到独立,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但是,这一过程仅仅如军队,监狱,劳教所等。

5、功利性组织:功利性组织是指主要通过经济手段,诸如增减薪水、调整奖金、办法奖品等手段对其成员进行控制的社会组织;如工商企业,银行等。

6、规范性组织:规范性组织以荣誉的报偿或规范作为管理部属的方式。如教会、学校等。

7、互利组织:互利性组织。这是一种以组织内部成员间互获利益为目标的组织,这类组织追求的是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互惠互利,如政党、工会组织、职业团体(学会、协会、研究会等)、宗教团体。

8、服务组织:服务组织的基本功能是以服务为主。组织的受惠者,是公众中与组

织有直接接触者,如学校、医院、社会福利院等均属于这类组织。

9、政治组织:政治组织是一种以追求、运用、分配社会公共权力为基本目标的组

织。国家的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军队等均属于政治组织。

10、经济组织:经济组织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它承担着为社会创造和提供物

质财富的职能。如银行信贷组织,商业组织、保险公司等均属于之类组织内。

11、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的,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

系的组织。

12、文化组织:文化性组织是指以满足人们各种文化需求为目的,以为社会提供和

创造精神财富的职能。

13、团体意识:团体意识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在思想上、认识上、感情上和行为上

拥有共同一致的价值观。团体意识是维系组织存在与发展的灵魂。

14、霍桑实验:人际关系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乔治.梅奥,罗斯利斯伯格。他们的学说是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初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实验的,因而得名霍桑试验。霍桑试验从1924年开始到1932年结束,历时8年,经过对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群体行为,员工态度,工作士气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一系列的实验,他们发现并证明,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仅取决于人的生理方面,物理方面的因素,而且更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15:马斯洛创立的。他在其代表性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

励与个人》中,对人的行为和动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人的动机是由需要决定的,这些需要按照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可以划分为5个基本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满足了人低层次的需求后,人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在管理中,应从满足员工不同的需求入手,以激励和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16、帕森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帕森斯对社会生

活中的组织现象有其独特的研究,他认为,所有社会组织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系统,每个大的社会系统下面又分有若干小的社会系统,整个社会则是一个最大的社会系统。社会系统在本质上是由组织成员的行为或行为关系所构成,因此,靠正式的组织是难以完成的,这就需要管理者吸收工人参与,采取以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使工人具有多种工作经历,进行角色体验,强化工人的责任,依靠工人的自我管理。

19、棱柱模式理论:美国当代著名的行政学家里格斯创立的。“棱柱模式理论”是

将社会形态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农业社会,棱柱社会,工业社会,然后分别比较各自的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对行政制度的影响。里格斯说的农业社会相似于传统社会,工业社会相当于现代社会,棱柱社会则为过渡社会。棱柱社会概念的提出,既是里格斯的重要贡献,也是里格斯的理论特色。

20、组织环境:是指存在于组织边界之外,可能对组织的总体或局部产生直接或间

接影响的所有要素。

2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指的是组织界限以内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

然和社会因素。

22、外部环境:是指组织界限之外与组织内个体决策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23、行政组织的环境分析:就是组织管理者对组织的环境进行研究,感知和了解环

境及其变化,从而制定相应的策略,适应环境的变化,乃至最终有效地创造有利于组织发展的环境的过程。

24、环境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意味着组织的决策者不能得到关于环境因素及其变

化的足够的和充分的信息,因而难以预测到环境的变化,把握环境因素之间以及环境因素对组织影响之间的因果关系。

25、行政组织结构:就是行政组织内部各构成部分或各部分之间所确定的关系模式。

26、组织结构的分化:就是将组织结构系统分割为若干分支系统,每一分支系统均

与外界环境发生特定的关系。通常组织结构分化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平行分化,二是垂直分化。

27、行政组织结构的层级化:就是将行政组织系统纵向划分为若干个层级,每一层

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辖范围和管理权限从高到低逐级缩小。

28、行政组织结构的分部化:就是将行政组织按照不同的功能、活动范围横向划分

为若干个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性质不同,但行政地位,管辖范围和权限是平行和相同的。

29、组织的“显结构”:是指构成组织结构的外在因素的集合。

30、组织的“潜结构”:我们把组织当中人的目标价值、观念、态度、气质、情感等

方面的相互关系称之为组织的“潜结构”或“潜结构”因素。

31、管理层次:管理层次为组织系统中纵向划分的管理层级的数额。

32:管理幅度为一领导机关或管理人员能够直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下属

人员或单位的数目。

33、集权式组织结构:就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机关的事权由本机关自行负

责处理,不设置或授权下级或派出机关的组织结构体系;或者上级机关或单位完全掌握组织的决策权和控制权,下级或派出机关处理事务须完全秉承上级或

中枢机关的意志的组织结构体系。

34、分权式组织结构: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之中,为了完成一定的任务或使命,等。权力性影响力对人的影响带有强迫性,不可抗拒性,它是通过外推力的方式发挥其作用。

将设置不同的上下层级机关,使其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独立自主地处理事务;或者为适应各地区的需要,分别在各地设立有独立法人地位,有处理其事务的全权,并不受上级机关指挥与监督的组织结构体系。

35、直线式组织结构:直线式组织结构是最早被采用,也是最简单的一种组织结构

形式。行政组织由最高行政主管至基层工作人员自上而下建立起垂直的领导关系,不设职能机关,形同直线。

36、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是将直线式和职能式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组织结构。其特点是在统一的行政系统之外,按照管理专业化原则,另设一套职能机关,在行政指挥系统的统一领导下负责处理专业行政事务。

37、事业部式组织结构:事业部式组织结构,又称分权式组织结构。它是适应现代

社会组织规模日趋庞大、活动内容日益复杂、变化迅速、基层单位自主经营日益重要的趋势而产生的。最大的特征在于分权化。

38、矩阵式组织结构:就是由纵横两种管理系列组合而成的方形结构。

39、组织结构设计:是指组织管理者根据组织内外环境因素,规划、选择、建立一

种适合本组织自身特点、结构优良、功能齐全、运转灵活的组织结构的过程或活动。

40、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日常办公机构,是协

助国务院主要领导组织会议决定事项的实施的中央政府机构。

41、总理负责制:总理负责制是指总理对国务院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具有最后决策权,并对这些决定以及其所领导的全部工作负全面责任。

42、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

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43、民主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

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44需要是指人对改变自身当前存在与发展条件的主观渴望与内在冲动。

需要实质上是人因某种心理或生理刺激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不平衡状态。

45、激励:所谓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组织成员的工作动机,使其潜在的工作动机

尽可能充分发挥和维持,从而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46、群体:群体是指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的,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关系而集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的人们的集合体。

47、群体归属意识:这是个体自觉地归属于所参加群体的一种情感。有了这种情感,个体就会以这个群体规范为准则而活动,自觉地维护这个群体的利益,并与群体内的其他成员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表现出相同的情感,一致的行为以及所属群体的特点和准则。48、49、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所确定的行为标准。群体规范主要有风俗,文化,语言,舆论,公约,时尚等行为规范及各种不同的价值标准。

50、领导:领导是指引和影响个人、群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目标的行动过程。

51、行政组织的领导:行政组织的领导就是行政组织中的领导者依法运用国家公共

权力,通过决策、指挥、组织、协调、监督、控制等方式,引导和影响所属成员达成公共目标的活动过程。

52、领导影响力:就是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有效改变和影响他人心理和行为的一

种能力或力量。

53、权力性影响力:又称为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源于法律,职位,习惯和武力等

54、非权力性影响力:也称非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来源于领导者个人的人格魁力,来源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相互感召和相互信赖。

55:是指行政组织系统为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就面临所要解决的行

政问题而制定的选择活动方案,做出各种决定的过程。

56、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比较清楚,也有比

较明确的决策目标,但是实现决策目标必须冒一定风险。

57、不确定型决策:所谓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在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存在两种或两种

以上的自然状态,而且这些自然状态所发生的概率是无法估测的。

58、行政组织决策程序:是指行政组织在决策过程中所必须经过和遵循的工作次序

和工作步骤。

59、参谋咨询系统:参谋咨询系统是由许多学科的专家、学者、组成的,采用官方

或者非官方的形式专门从事智力开发,协助中枢系统进行决策的辅助性组织。60、组织决策科学化:是指决策者及其参与者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及方法特

别是行政决策的理论和方法,并采用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进行决策。61、程序性决策:程序性决策是指那些常见的、定型的和重复性的决策。62、科学决策:就是指决策者依据一定的科学方法或技术而进行的决策。63、行政组织决策体制:就是指进行行政组织决策的体系,它是用制度形式固定了的承担行政组织决策任务的机构,人员设置,职权划分以及运行关系的模式。64、冲突: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之间,由于目标、各自的特点和利

益的不同,所产生的对立态度或行为。

65、工作冲突:当人群和部门之间在工作上相互依赖或密切相关而出现指责分歧和

工作矛盾时,就可能产生工作冲突。

66、直线/职能冲突:主要发生在任务单位与职能部门间的冲突,焦点常在资源分

配上或职能部门干预任务系统的决策方面。

67或较高阶层的专家、领导出面调解,通过仲裁,使冲突得到解决。

68、组织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上下级之间凭借一定的媒介和

通道传递思想,情感,观点和交流情报,信息,以期达到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实现组织和谐有序发展的行为和过程。

69、:是指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70、非正式沟通:是指正式沟通渠道以外的信息交流和传递,它不受组织监控,自

由选择沟通渠道。

71、单向沟通:是指在沟通时,一方只发送信息,一方只接受信息,双方无论是在语言和情感都不要信息的反馈。

72:是指信息的发讯者与协商、会谈、讨论的方式对受讯者发出信息之

后,及时听取反馈意见,发送和反馈可进行多次,直到双方共同了解为止。73、下行沟通:是指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和沟通。

74、上行沟通:是指组织中的成员、群体通过一定的渠道与决策层进行的交流,如

下级向上级定期或不定期的汇报工作等。

75:又称横向沟通。指在最终系统中处于相同层次的人、群体、职能部

门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76、书面沟通:是指以书面文字为媒介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如通知、书信等。77、口头沟通:是指以口头语言为媒介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如演说、谈判、电

话联系等。

78、知识:知识是一种流动性质的综合体,其中包括机构化的经验、价值以及经过

文字化的资讯;此外也包括专家独特的见解,为新经验的评估、整合与资讯等提供架构。

79、学习:学习是一个使相对持久的变化在经验引起的潜在行为中发生产过程。80在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中保持可持续生存和健康和谐发展的过程。

81、行政组织学习:以行政组织为主体,是指行政组织为应对环境变化,提高治理

能力,进行系统化、持续的集体学习过程,行政组织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不断获取知识,在组织内传递并创造出新知识,从而带来行为和组织绩效的多方面改善以及组织体系的不断完善。

82、学习型政府:学习型政府永远是一个没有发展终点的概念,是一个永不停顿变

化着的概念。

83、单环学习:是将组织动作的机构与组织的策略和行为联系起来,并对策略和行

为进行修正,以使组织绩效保持在组织规范与目标规定的范围内,而组织规范与目标本身则保持不变。

84、双环学习:是重新评价组织本质、价值和基本假设。双环学习也叫变革型学习。85、三环学习:是指组织应该学习如何学习,并将之命名为再学习或次级学习。这

是最深程度的学习。

86、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包括三个内容:一是组织学习;二是组织的知识;三是组

织的记忆。

87、行政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行政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

逐步形成的并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对组织及其成员具有持久影响力的行政价值观、行政意识、行政规范和行政思维模式的总和。

88、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心理意识、行为规范、活动准则和思维模式的总和。

89:主文化体现的是一种核心价值观,在组织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亚文化通常在大型组织内部发展起来,反映了其中一些成员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情景和经历。

90、行政组织文化的阻抑功能:行政组织文化中也包含着一定的消极、不良的因素,它们也可以被行政组织内的成员所接受,进而在行政行为和行政活动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如独裁专断、官僚主义、推托责任等行为和作风。

91、示范法:即通过总结宣传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发挥党员和干部的模范带头作

用、表彰先进人物等方法,使组织文化成为组织成员行政行为的导向。92、激励法:即运用精神与物质的鼓励或者两者相结合的鼓励,通过开展评比、奖

励、提口号、提目标、提要求等活动,给先进以荣誉、让先进得实惠,激发全体组织成员的事业进取心,促使他们主动努力工作,并把自身的行政工作成就建立在有利于国家、社会和组织发展的基础之上。与此同时,在生活方面关心他们,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93、绩效管理:就是通过对行政组织技校标准的设定、实施和完成情况的评估、反

馈来改进和优化管理。

94:可以视为较早期的绩效管理模式。其特点是将组织的职能细化为特

定时期要实现的具体目标,以此为核心建立指标体系,借此进行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的方法。

95、标杆管理:就是从分析本行业的标杆的行为着手,学习其成功的经验,以提高

自身绩效的一种绩效管理方法。标竿管理最早由美国施乐公司提出,现在已经

成为企业和政府部门绩效管理的重要方法。

96、绩效评估:就是用事先确定好的指标和标准来衡量绩效实践状况,以确定绩效

实践水平的活动。

97、组织变革:是指组织系统为了适应内外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对组织系统的结构

与功能进行调整,改变旧的管理模式,建立新的组织管理形态,以维系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并借此提高组织效能的一个过程或行为。

98、组织发展:是指运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合理

设计组织的结构与体系,妥善地运用、调整组织的人力、物力、技术等资源,对组织管理的模式和人的行为实施变革,从而增进组织的有效性和活力、实现组织效能的一种过程。

99、以技术为中心的组织变革:主要是引进与采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开发

新产品以及技术改造,来进行组织的变革。

100、与系统为中心的组织变革:就是从组织与环境适应和整体系统的立场,对最

终的结构系统、技术系统、价值系统、社会心理系统、孤立系统进行改革、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能。

101、以资料为基础的组织发展技术:是指在组织发展过程中,特别强调向组织成员收集有关组织现状和问题的具体资料,然后再与这些资料为基础分析问题,研讨解决问题与改进的办法。

102、工作再设计:就是通过对工作进行重新调整和再设计,使工作更有趣并富有

挑战性以此增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组织工作的效率。103、目标管理:就是通过目标的共同参与和制定,来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从而

提高组织的效率。

104、工作扩大化:工作扩大化是指工作范围的扩大或工作多样性,从而给员工增

加了工作种类和工作强度。工作扩大化使员工有更多的工作可做。

105、工作丰富化:所谓的工作丰富化是指在工作中赋予员工更多的责任、自主权

和控制权。工作丰富化与工作扩大化、工作轮调都不同,它不是水平地增加员工工作的内容,而是垂直地增加工作内容。

106、斯坎隆制:是以它的创始人斯坎隆命名的一种管理制度。斯坎隆原是拉帕因

梯钢铁厂工会负责人(后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1938年该厂濒于破产。在斯坎隆的创议下,制定出劳资合作的管理办法,推行民主化的组织变革。他所提出的管理制度被许多工厂效仿,成为西方一种“民主化”的管理制度。107、:格道式发展又称方格训练,是从布莱克和穆顿领导行为的管理方

格理论派生出来的一种全面系统改进组织的发展技法。运用此技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改进企业组织计划和沟通效率,以取得最大限度的利润。

108、过程咨询:就是用一系列的顾问活动,来帮助变革人员认识,了解和处理周围环境所发生的事件。

109、:就是依靠群体成员自己来提高群体效率的计划性活动,其目的在于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分析和处理群体内存在的问题,协调和改进群体内部关系,发挥群体效率,提高组织效率。

110、敏感性训练:又称敏感度训练或“T组训练”,是一种在实验室进行的训练方

式。敏感性训练就是通过群体间相互作用的体验,提高受训者的社会敏感性和行为的灵活性,帮助提高受训者自己、他人、群体和组织的认知能力和理解力,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技能。

111、调查反馈法:调查反馈法主要是利用问卷向一个组织来收集有关组织与成员的资料,组织成员以这些具体资料为基础来共同诊断组织存在的问题并拟定解决问题的具体计划。

第五篇:行政组织学名词解释

行政组织学三.名词解释.1.标杆管理:所谓标杆管理,就是从分析本行业的标杆的行为着手,学习其成功的经验,以提高自身绩效的一种绩效管理方法。

2.标竿管理:标竿管理就是从分析本行业的标竿的行为着手,学习其成功的经验,以提高自身绩效的一种绩效管理方法。标竿管理最早由美国的施乐公司提出,现在已经成为企业和政府部门绩效管理的重要方法。

3.不确定型决策:所谓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在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然状态,而且这些自然状态所发生的概率是无法估测的。

1.参谋咨询系统:参谋咨询系统是由许多学科的专家.学者.组成的,采用官方或者非官方的形式专门从事智力开发,协助中枢系统进行决策的辅助性组织。

2.成熟—不成熟理论:“成熟—不成熟”理论是研究人的个性和组织关系的一种理论,美国的阿吉里斯认为,在人的个性发展方面有一个过程,就是从不成熟到成熟,最后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个性。3.成熟-不成熟理论”:阿吉里斯创立的。他在《个性与组织》一书中指出,组织中的人性是发展的,它们会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从被动到主动、从依赖到独立、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但是,这一过程仅仅靠正式的组织是难以完成的,这就需要管理者吸收工人参与,采取以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使工人具有多种工作经历,进行角色体验,强化工人的责任,依靠工人的自我管理。

4.程序性决策:程序性决策是指那些常见的.定型的和重复性的决策。

5.冲突: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之间,由于目标、各自的特点和利益的不同,所产生的对立态度或行为。

6.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单环学习:单环学习是将组织动作的结果与组织的策略和行为联系起来,并对策略和行为进行修正,以使组织绩效保持在组织规范与目标规定的范围内。而组织规范与目标本身则保持不变。

单向沟通:单向沟通是指在沟通时,一方只发送信息,另一方只接受信息,双方无论在语言和情感上都不要信息的反馈。

调查反馈法:调查反馈法主要是利用问卷向一个组织来收集有关组织与成员的资料,组织成员以这些具体资料为基础来共同诊断组织存在的问题并拟定解决问题的具体计划。

2.调查反馈法:通过问卷表调查和分析某单位的工作,发现问题,收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意见,并把这些材料反馈给参加问卷调查的人。这一方法可以发现组织的现实状况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从而激发改革动力和确定努力的方向。

1.非权力性影响力:非权力性影响力也称非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来源于领导者个人的人格魅力,来源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相互感召和相互信赖。

非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是指正式沟通渠道以外的信息交流和传递,它不受组织监控,自由选择沟通渠道。

2.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意识,并以此自然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

3.分权式组织结构:分权式组织结构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之中,为了完成一定的任务或使命,将设置不同的上下层级机关,使其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独立自主的处理事务;或者为适应各地区的需要,分别在各地设立有独立法人地位、有处理其事务的全权,并不受上级机关指挥与监督的组织结构体系。

4.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比较清楚,也有比较明确的决策目标,但是实现决策目标必须冒一定风险。5.服务组织:服务组织的基本功能是以服务为主。组织的受惠者,是公众中与组织有直接接触者,如学校.医院.社会福利院等均属于这类组织。

6.辅助机关:是指活动内容直接为行政首长和业务机关服务、间接力实现整个行政组织目标服务的机关。

1.格道式发展:格道式发展 又称方格训练,是从布莱克和穆顿领导行为的管理方格理论派生出来的一种全面系统改进组织的发展技法。运用此技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改进企业组织计划和沟通效率,以取得最大限度的利润。

2.工作冲突:当人情货部门之间在工作上相互依赖或密切相关而出现指责分歧和工作矛盾时,就可能产生工作冲突。

3.工作丰富化:所谓的工作丰富化是指在工作中赋予员工更多的责任.自主权和控制权。工作丰富化与工作扩大化.工作轮调都不同,它不是水平地增加员工工作的内容,而是垂直地增加工作内容。

4.工作扩大化:工作扩大化是指工作范围的扩大或工作多样性,从而给员工增加了工作种类和工作强度。工作扩大化使员工有更多的工作可做。

工作再设计:工作再设计就是通过对工作进行重新调整和再设计,使工作更有趣并富有挑战性,以此增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组织工作的效率。

5.功利性组织:功利性组织是指主要通过经济手段,诸如增减薪水.调整奖金.办法奖品等手段对其成员进行控制的社会组织;如工商企业,银行等。

6.功利组织:功利性组织是以金钱、物质、利益诱导作为权威基础,即以功利或物质报偿的方式作为管理和控制部属的主要手段。7.管理层次:管理层次为组织系统中纵向划分的管理层级的数额。

8.管理幅度:管理幅度为一领导机构或管理人员能够直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下属人员或单位的数目。9.规范性组织:规范性组织以荣誉的报偿或规范作为管理部属的方式。如教会.学校等。

10.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日常办公机构,是协助国务院主要领导组织会议决定事项的实施的中央政府机构。

11.过程咨询: 过程咨询就是用一系列的顾问活动,来帮助变革人员认识、了解和处理周围环境所发生的事件。

12.过程咨询:过程咨询是指组织成员借助于掌握专业技术的咨询顾问的力量,通过一系列的咨询活动来提高他们的自行了解.认识.分析和处理,包括沟通.角色扮演.群体功能.群体规范.领导.群体间关系等问题的能力,更好的完成组织的任务。

1.互利组织:互利性组织。这是一种以组织内部成员间互获利益为目标的组织,这类组织追求的是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互惠互利,如政党.工会组织.职业团体(学会.协会.研究会等).宗教团体。

2.环境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意味着组织的决策者不能得到关于环境因素及其变化的足够的和充分的信息,因而难以预测到环境的变化,把握环境因素之间以及环境因素对组织影响之间的因果关系。

3.混合制:又称委员会和首长并立制,是指行政组织的事权一部分由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另一部分由行政首长个人决定的一种行政组织体制。

4.霍桑实验:1924~1932年,以哈佛大学教授G.E.梅奥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的总称。

5.霍桑实验:人际关系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乔治·梅奥、罗斯利斯伯格。他们的学说是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初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实验的,因而得名霍桑试验。霍桑试验从1924年开始到1932年结束,历时8年,经过对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群体行为、员工态度、工作士气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一系列的实验,他们发现并证明,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仅取决于人的生理方面、物理方面的因素,而且更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1.绩效管理:行政组织绩效管理就是通过对行政组织绩效标准的设定、实施和对完成情况的评估、反馈来改进和优化管理。

2.绩效管理:一般有两个层次的理解:一是将行政组织绩效管理视为为了维持和改进行政组织的绩效水平而进行的管理活动;二是认为行政组织绩效管理就是通过对行政组织技校标准的设定.实施和完成情况的评估.反馈来改进和优化管理。

3.绩效评估:行政组织绩效评估就是用事先确定好的指标和标准来衡量绩效实践状况,以确定绩效实践水平的活动。

4.激励:所谓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组织成员的工作动机,使其潜在的工作动机尽可能充分发挥和维持,从而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5.激励法:激励法即运用精神与物质的鼓励或者两者相结合的鼓励,通过开展评比、奖励、提口号、提目标、提要求等活动,给先进以荣誉、让先进得实惠,激发全体组织成员的事业进取心,促使他们主动努力工作,并把自身的行政工作成就建立在有利于国家、社会和组织发展的基础之上。与此同时,在生活方面关心他们,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6.激励法:即运用精神与物质的鼓励或者两者相结合的鼓励,通过开展批评.奖励.提口号.提目标.提要求等活动,给先进以荣誉.让先进得实惠,激发全体组织成员的事业进取心,促使他们主动努力工作,并把自身的行政工作成就建立在有利于国家.社会和组织发展的基础之上。

7.集权式组织结构:集权式组织结构就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机关的事权由本机关自行负责处理,不设置或授权下级或派出机关的组织结构体系。

8.集权式组织结构:集权式组织结构就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机关的事权由本机关自行负责处理,不设置或授权下级或派出机关的组织结构体系;或者上级机关或单位完全掌握组织的决策权和控制权,下级或派出机关处理事务须完全秉承上级或中枢机关的意志的组织结构体系。

9.监察机关:监察机关分为两种:一是负责对整个行政机关、行政工作人员以及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主要指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进行监督、检查的机关;一是负责对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公民遵守国家法律、执行首脑机关发布的决议与命令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机关。

10.经济组织:经济组织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它承担着为社会创造和提供物质财富的职能。如银行信贷组织,商业组织.保险公司等均属于之类组织内。

11.矩阵式组织结构:矩阵式组织结构就是由纵横两种管理系列组合而成的方形结构。

12.均权制:是指中央行政组织与地方行政组织的权力保持平衡,既不偏于集权、也不偏于分权的一种行政组织体制。1.科学决策:科学决策就是指决策者依据一定的科学方法或技术而进行的决策。

2.口头沟通:口头沟通是指以口头语言为媒介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如演说.谈判.电话联系等。

1.棱柱模式理论:棱柱模式理论是由里格斯创立的。里格斯将社会形态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农业社会.棱柱社会.工业社会,然后分别比较各自的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对行政制度的影响。

2.棱柱模式理论:美国当代著名的行政学家里格斯创立的。“棱柱模式理论”是将社会形态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农业社会、棱柱社会、工业社会,然后分别比较各自的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对行政制度的影响。里格斯说的农业社会相似于传统社会,工业社会相当于现代社会,棱柱社会则为过渡社会。棱柱社会概念的提出,既是里格斯的重要贡献,也是里格斯的理论特色。

3.理性—法律的权力:依据对标准规则模式的“合法性”的信念,或对那些按照标准规则被提升到有权指挥的人的权力的信念。4.领导:领导是指引和影响个人、群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目标的行动过程。

5.领导影响力:领导影响力就是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有效改变和影响他人心理和行为的一种能力或力量。

6.领导影响力:所谓影响力就是一个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领导者的影响力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和重要。领导者影响力的大小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例如地位.权力.知识.能力.品德和资历等因素。1.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最根本的制度。

2.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区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4.敏感性训练:就是通过群体间相互作用的体验,提高受训者的社会敏感性和行为的灵活性,帮助提高受训者自己.他人.群体和组织的认知能力和理解力,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技能。5.敏感性训练:敏感性训练,又称敏感度训练或“T组训练”,是一种在实验室进行的训练方式。敏感性训练就是通过群体间相互作用的体验,提高受训者的社会敏感性和行为的灵活性,帮助提高受训者对自己、他人、群体和组织的认知能力和理解力,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技能。

6.目标管理:就是通过目标的共同参与和制定,来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从而提高组织的效率。

7.目标管理:可以视为较早期的绩效管理模式。其特点是将组织的职能细化为特定时期要实现的具体目标,以此为核心建立指标体系,借此进行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的方法。

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指的是组织界限以内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1.帕森斯: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1902年-1979年)美国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主要著作有《社会行动的结构》.《社会系统》.《经济与社会》.《关于行动的一般理论》。他早期的主要理论倾向是建构关于社会价值如何引导个人行动的志愿行动论,后期逐渐关注个人.社会与文化三个系统的整合问题,转向更为宏观的社会系统论。

2.平行沟通:平行沟通,又称横向沟通。指在最终系统中处于相同层次的人.群体.职能部门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1.强制性组织:强制性组织是指采取物理威逼手段对其成员进行控制的社会组织;如军队,监狱,劳教所等。

2.权力性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又称为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源于法律、职位、习惯和武力等等。权力性影响力对人的影响带有强迫性、不可抗拒性,它是通过外推力的方式发挥其作用。

3.群体:群体是指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的,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关系而集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的人们的集合体。4.群体:是指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的,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关系而集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的人们的集合体。

5.群体归属意识:群体归属意识是个体自觉地归属于所参加群体的一种情感。有了这种情感,个体就会以这个群体规范为准则而活动,自觉地维护这个群体的利益,并与群体内的其他成员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表现出相同的情感、一致的行为以及所属群体的特点和准则。6.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所确定的行为标准。群体规范主要有风俗、文化、语言、舆论、公约、时尚等行为规范及各种不同的价值标准。

7.群体规范:所谓群体规范,是指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方式的总和。广义的群体规范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纪律.道德.风俗和信仰等,都是一个社会里多数成员共有的行为模式。不遵循规范就要受到谴责或惩罚。8.9.1.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程度和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

群团:又叫群体、团体,它是指行政组织中为达到共同目标而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两个以上的人所组成的集合体。

人的需要:需要是指人对改变自身当前存在与发展条件的主观渴望与内在冲动。需要实质上是人因某种心理或生理刺激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不平衡状态。

1.三环学习:是指组织应该学习如何学习,并将之命名为再学习或次级学习。这是最深程度的学习。

2.上行沟通:上行沟通指组织中的成员.群体通过一定的渠道与决策层进行的交流,如下级向上级定期或不定期的汇报工作等。

3.示范法:即通过总结宣传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发挥党员和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表彰先进人物等方法,使组织文化成为组织成员行政行为的导向。

4.事业部式组织结构:事业部式组织结构,又称分权式组织结构。它是适应现代社会组织规模日趋庞大.活动内容日益复杂.变化迅速.基层单位自主经营日益重要的趋势而产生的。最大的特征在于分权化。

5.书面沟通:书面沟通是指以书面文字为媒介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如通知.书信等。

6.双环学习:双环学习是重新评价组织的本质、价值和基本假设。双环学习也被称为“变革型学习”。

双向沟通:双向沟通是指信息的发讯者以协商、会谈、讨论的方式对受讯者发出信息之后,及时听取反馈意见,发送和反馈可进行多次,直到双方共同了解为止。

斯坎隆制:斯坎隆制度是以它的创始人斯坎隆命名的一种管理制度。斯坎隆原是拉帕因梯钢铁厂的工会负责人(后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1938年该厂濒于破产。在斯坎隆的创议下,制定出劳资合作的管理办法,推行民主化的组织变革。他所提出的管理制度被许多工厂效仿,成为西方一种“民主化”的管理制度。

团队建设:团队建设就是依靠群体成员自己来提高群体效率的计划性活动,其目的在于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分析和处理群体内存在的问题,协调和改进群体内部的关系,发挥群体效率,提高组织效率。

1.团体意识:团体意识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在思想上.认识上.感情上和行为上拥有共同一致的价值观。1.外部环境:外部环境是指组织界限之外与组织内个体决策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2.文化组织:文化性组织是指以满足人们各种文化需求为目的,以为社会提供和创造精神财富的职能。1.系统:由相互联系的部分或成分组成具有整体性的个体总和。2.下行沟通:下行沟通指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和沟通。3.行政组织(广义与狭义):[ 广义的行政组织 ] 是指各种为达到共同富的面负有执行性管理职能的组织系统。它既包括各类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政党的负有管理职能的组织系统,也包括国家机关中的立法、司法系统中负有执行性职能的各类单位和回家的整个行政机关。[ 狭义的行政组织 ] 是指国家的行政机关,即根据宪法和法律组建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行使行政权力、执行行政职能、推行政务、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机关体系,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本书所研究的对象就是狭义的行政组织。4.行政组织:是指为推行国家公共行政事务而依法建立起来的各种行政机关的统称。5.行政组织:行政组织是为推行国家政务而依法建立起来的一切行政机关的综合体。

6.行政组织编制:狭义的行政组织编制是指一个行政组织、一个行政单位的人员定额,以及各种人员的比例结构。广义的行政组织编制是指行政组织的职能范围,包括权责关系,机构设置、规格级别,人员结构、数额,以及职位配置等。

7.行政组织的环境:是指影响行政组织生存与发展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所谓外部环境就是行政组织以外的、能够直接和间接影响行政组织的生存与发展的一切因素。内部环境是指行政组织以内的各种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总和。

8.行政组织的环境分析:行政组织的环境分析,就是组织管理者对组织的环境进行研究,感知和了解环境及其变化,从而制定相应的策略,适应环境的变化,乃至最终有效地创造有利于组织发展的环境的过程。

9.行政组织的领导:行政组织的领导就是行政组织中的领导者依法运用国家公共权力,通过决策.指挥.组织.协调.监督.控制等方式,引导和影响所属成员达成公共目标的活动过程。

10.行政组织功能:政府行政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所肩负的社会职责和所要执行的功能。11.行政组织结构:就是行政组织内部各构成部分或各个部分之间所确定的关系模式。

12.行政组织结构:行政组织结构就是行政组织内部各构成部分或各个部分之间所确定的关系模式。

13.行政组织结构的层级化:行政组织结构的层级化就是将行政组织系统纵向划分为若干个层级,每一层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辖范围和管理权限从高到低逐级缩小。

14.行政组织结构的分部化:行政组织结构的分部化就是将行政组织按照不同的功能、活动范围横向划分为若干个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性质不同,但行政地位、管辖范围和权限是平行和相同的。

15.行政组织决策:行政组织决策是指行政组织系统为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就面临所要解决的行政问题而制定和选择活动方案,做出各种决定的过程。

16.行政组织决策的程序:行政组织决策的程序是指行政组织在决策过程中所必须经过和遵循的工作次序和工作步骤。

17.行政组织决策体制:行政组织决策体制就是指进行行政组织决策的体系,它是用制度形式固定了的承担行政组织决策任务的机构、人员设置、职权划分以及运行关系的模式。

18.行政组织领导:行政组织领导就是指行政组织中的领导者依法运用国家公共权力,通过决策、指挥、组织、协调、监督、控制等方式,引导和影响所属成员达成公共目标的活动过程。

19.行政组织文化:行政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行政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对组织及其成员具有持久影响力的行政价值观、行政意识、行政规范和行政思维模式的总和。

20.行政组织文化的阻抑功能:行政组织文化中也包含着一定的消极.不良的因素,它们也可以被行政组织内的成员所接受,进而在行政行为和行政活动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如独裁专断.官僚主义.推托责任等行为和作风。

21.行政组织学习:以行政组织为主体,是指行政组织为应对环境变化,提高治理能力,进行系统化.持续的集体学习过程。

22.行政组织学习:行政组织学习以行政组织为主体,是指行政组织为应对环境变化,提高治理能力,进行的系统化、持续的集体学习过程,行政组织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不断获取知识,在组织内传递并创造出新知识,从而带来行为和组织绩效的多方面改善以及组织体系的不断完善。

23.行政组织职能:政府行政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所肩负的社会职责和所要执行的功能。

24.需要层次理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后来又在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之间增加了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些需要属于不同层次,构成一个需要的“金字塔”。25.学习:学习是一个能够改变世界的系统性.创造性的活动。

26.学习型政府:学习型政府永远是一个没有发展终点的概念,是一个永不停顿变化着的概念。

1.以技术为中心的组织变革:主要是引进与采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开发新产品以及技术改造,来进行组织的变革。2.以资料为基础的组织发展技术:是指在组织发展过程中,特别强调向组织成员收集有关组织现状和问题的具体资料,然后再与这些资料为基础分析问题,研讨解决问题与改进的办法。

3.与系统为中心的组织变革:就是从组织与环境适应和整体系统的立场,对最终的结构系统.技术系统.价值系统.社会心理系统.孤立系统进行改革.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能。

正式沟通:正式沟通是指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1.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的,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

2.政治制度:广义的政治制度,包括国家制度、政党制度、法律制度、选举制度和官吏制度等,其中国家制度又包括国体和政体两方面。狭义的政治制度,仅指国家制度中的国体。国体是最基本的政治制度。

3.政治组织:政治组织是一种以追求.运用.分配社会公共权力为基本目标的组织。国家的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军队等均属于政治组织。4.知识:知识是一种流动性质的综合体,其中包括机构化的经验.价值以及经过文字化的资讯;此外也包括专家独特的见解,为新经验的评估.整合与资讯等提供架构。

5.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包括三个内容:一是组织学习;二是组织的知识;三是组织的记忆。

6.直线/职能冲突:直线/职能冲突主要发生在任务单位与职能部门间的冲突,焦点常在资源分配上或职能部门干预任务系统的决策方面。

7.直线式组织结构:直线式组织结构是最早被采用,也是最简单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行政组织由最高行政主管至基层工作人员自上而下建立起垂直的领导关系,不设职能机关,形同直线。

8.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是将直线式和职能式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组织结构。其特点是在统一的行政系统之外,按照管理专业化原则,另设一套职能机关,在行政指挥系统的统一领导下负责处理专业行政事务。

9.仲裁解决法:仲裁解决法是指当冲突发生以后,通过协商已无法解决时,这就需要第三者或较高阶层的专家、领导出面调解,通过仲裁,使冲突得到解决。

10.主文化:是行政组织中上层管理人员或者领导人员所主导和支持的,与组织中正式的规章制度.组织战略和政策有较为紧密的联系的文化。它体现的是一种核心价值观,它为组织中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和共享,在组织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组织中的主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代表,通常展现了一个组织特有的精神气质和风格心态。

11.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体现的是一种核心价值观,在组织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亚文化通常在大型组织内部发展起来,反映了其中一些成员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情景和经历。

12.总理负责制:总理负责制是指总理对国务院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具有最后决策权,并对这些决定以及其所领导的全部工作负全面责任。13.组织:组织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由一定的要素构成,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并随着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而自求适应和调整,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一个开放系统。

组织变革:组织变革是指组织系统为了适应内外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对组织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调整,改变旧的管理模式,建立新的组织管理形态,以维系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并借此提高组织效能的一个过程或行为。

14.组织冲突:是指行政组织中两个以上的人或者群团为达到各自的目标,满足各自的利益所形成的对立、争执与争斗的关系。15.组织的“潜结构”:我们把组织当中人的目标价值、观念、态度、气质、情感等方面的相互关系称之为组织的“潜结构”或“潜结构”因素。

16.组织的“显结构”:组织的“显结构”是指构成组织结构的外在因素的集合。

组织发展:组织发展是指运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合理地设计组织的结构与体系,妥善地运用、调整组织的人力、物力、技术等资源,对组织管理的模式和人的行为实施变革,从而增进组织的有效性和活力、实现组织效能的一种过程。

组织沟通:组织沟通是指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上下级之间凭借一定的媒介和通道传递思想、情感、观点和交流情报、信息,以期达到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实现组织和谐有序发展的行为和过程。

17.组织环境:组织环境是指存在于组织边界之外,可能对组织的总体或局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所有要素。18.组织结构:行政组织结构就是行政组织内部各构成部分或各个部分之间所确定的关系模式。

19.组织结构层及化:组织结构层及化就是根据劳动分工将组织垂直划分若干个等级层次,每个层级的权力大小.管辖范围及职责地位自上而下逐级减小。

20.组织结构的分部化:行政组织结构的分部化就是将行政组织按照不同的功能.活动范围横向划分为若干个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性质不同,但行政地位,管辖范围和权限是平行和相同的。

21.组织结构的分化:就是将组织结构系统分割为若干分支系统,每一分支系统均与外界环境发生特定的关系。通常组织结构分化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平行分化,二是垂直分化。

22.组织结构设计:组织结构设计是指组织管理者根据组织内外环境因素,规划、选择、建立一种适合本组织自身特点的、结构优良、功能齐全、运转灵活的组织结构的过程或活动。

23.组织决策科学化:组织决策科学化是指决策者及其他参与者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及方法特别是行政决策的理论和方法,并采用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进行决策。

24.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心理意识、行为规范、活动准则和思维模式的总和。

25.组织学习:组织学习是指组织成员不断获取知识、改善自身的行为、优化组织的体系,以在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中保持可持续生存和健康和谐发展的过程。

下载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行政组织学试题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行政组织学试题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行政组织学名词解释

    1.标杆管理:所谓标杆管理,就是从分析本行业的标杆的行为着手,学习其成功的经验,以提高自身绩效的一种绩效管理方法。 2.成熟—不成熟理论:“成熟—不成熟”理论是研究人的个......

    行政组织学名词解释

    1.团体意识: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在思想上、认识上、感情上和行为上拥有共同一致的价值观。团体意识是维系组织存在与发展的灵魂。 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

    行政组织学名词解释

    1.官僚体制:体制是指政府运作的模式,官是身份,僚是奴才,由身份和奴才来运作政府功能的形式,叫官僚体制。 2.政府企业:指以企业的组织形式来运作政府的计划,也就是所谓的国有企业 3.......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介绍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简称"中央电大"),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160号,是教育部直属的,运用广播、电视、文字教材、音像教材、计算机课件和网络等多种媒体,面向全......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6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小教专业教育心理专题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2分,共20分) 1.有资料表明西方直到( )世纪还认为儿童就是“小......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3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3—2004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 汉语言专业汉语专题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每词2分,共10分。 1.四体二用:“四体二用”是清代学者戴......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经济法学 试题 1.在我国下列经济法的渊源中,其法律效力仅次子宪法和法律的是( C )。 A.规章 B.单行条例C.行政......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专科)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下册)课程形成性考核实施方案 云南广播电视大学2006年2月修订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下册)”课程形成性考核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