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聚练笔之沙
聚练笔之沙,成就习作之塔
——提高中段学生小练笔有效性的几点思考与尝试
【摘要】纵观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练笔已越来越被广大语文教师重视,练笔的次数越来越多,然而,效果却不尽人意。那到底应该如何进行扎实有效地练笔,才能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和习作兴趣呢?我认为必须依托文本,从阅读中习得遣词造句、语言表达的能力,习得构段和谋篇布局的方法,并做到经常练笔,有效地进行评价,学生才能作得兴趣盎然,才能作得得心应手,才能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 练笔有效写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的教学建议中指出:要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由此可见,作文是一项技能,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反复历练,必须有一定的量作保证,才能得心应手,熟能生巧,才能较好地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按照教材编排,现在小学中高年级一学期有语文课108节课,其中作文指导课只占16课时,一般每个单元完成一篇习作,一学期8篇。从教学实践看,仅仅完成这样几次训练,对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可如果成篇成篇地进行练习,势必加重学生的负担。因此,起点低、难度小、形式自由、内容不拘的小练笔无疑成为沟通阅读与习作的桥梁。
纵观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练笔也越来越被广大语文教师重视,练笔的次数越来越多,然而,效果却不尽人意,主要问题在于设计随意性大,教师自由发挥多,学生大多奉命而作,遇到这种形式的练笔就一味唱高调,内容大同小异,空洞而缺乏真情实感,教师又不能及时有效地指导和反馈,这样的练笔是无疑是无效或低效的。而且,除了课堂中的几次小练笔,课外的练笔就少之又少了,至多一周随意布置一篇日记,这样,又怎能扎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呢? 那到底应该如何进行扎实有效的练笔,才能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习作水平呢?我认为必须依托文本,从阅读中习得遣词造句的能力,习得一定的构段方法,习得谋篇布局的方法,然后进行品味、积累、运用,并在课外有的放矢地练习,多样有效地进行评价,学生才能作得兴趣盎然,才能作得得心应手。本人在三年级第一学期进行了一些研究和尝试,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以三年级上册文本为研究范本,谈谈一点我粗浅的认识和做法。
一、依托文本巧练笔,习中得法
叶圣陶说过:课文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凭着它要教会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的本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紧紧依托文本,注重阅读与习作的整合和迁移,及时抓住课文中一些典型的句式、片段,紧扣其特点进行随文练笔,先习后写,从读
学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开头结尾、过渡衔接、句式的表达和常见段落构成的能力,掌握运用一些简单的修辞方法,那么学生就会在丰富多彩的习作实践中,有规可循,有法可借,有例可仿,就会不断增强习作的信心,激发作文兴趣,那么,随文练笔可以从文中习什么呢?
1.习句式。语言是构成文章的基石,优美的语言准确使用,能为文章增色不少。因此,在平时教学中,要撷取课文中富有生命力的语言,有意识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句式训练。比如许多文章修辞方法用得非常精彩。我们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些语句引导学生反复品悟,并迁移运用。
如《花钟》第一自然段按照花开的不同时间、不同形态介绍了9种花。其中有7种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是学生遣词造句的好范例。在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讨论课文中那些花写得最美,作者是怎样写的?(学生赏评,感情朗读)第二步:谁能把写得简单的两种花像作者一样把他们开花时的姿态写得美一些?第三步:(结合《课堂作业本》中的习题,出示不同月份开放的花)进行练笔训练。
请看学生的作品:二月,大大方方的山茶花伸伸懒腰醒来了;淡雅的水仙花在阳春三月露出了羞涩的脸蛋;九月,桂花悄悄地扒开绿叶往外瞧;十二月,水仙似乎想跟腊梅竞相比美呢?腊梅在寒冷的一月则在风雪中傲然怒放。
又如《赵州桥》中“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一句是练习过渡的范句,在让学生理解承上启下的和关系后,我就提供不同材料让学生训练。学生就了解了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可用这样的句式进行过渡。
2.习片段。学生刚开始写作文,对一段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很难把握。因此,要加强片段的仿写,先仿后写,从仿写中了解段的构成,逐步形成段的概念。
(1)仿段落结构。段的结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总分式,如《秋天的雨》的第二、三、四自然段;有并列式,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第五自然段并列地介绍了贝壳和海龟两种物产;有设问句开头,自问自答式,如《花钟》的第二自然段,诗歌《听听,秋的声音》,1、2两段结构相似,每学习一种新的构段方法,都让学生仿写,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潜移默化积累构段方式,自觉地运用于作文之中。
(2)习表达顺序。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因题材和体裁不同,表达的顺序也各不相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顺序,进而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描写夏天一段,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的写作视角,先整体描绘树木的葱茏,再写雾中的森林,最后写太阳照射下的工人门前的草地。我就让学生用这样的表达顺序写写校园的花坛。
(3)习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科里亚的木匣》中第一、二自然段中描写了科里亚埋木匣的一系列动作,可以让学生先找出科里亚埋木匣的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体会科里亚对自己木匣的珍爱,然后让学生观察自己或他人做某件事的一系列动作,比如写写妈妈烧菜、老师批改作业,打篮球等,用上合适的动词。又如在教学《灰雀》的第一自然段中对灰雀外貌的描写: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惹人喜爱。我先学生引导学生发现它是从灰雀的颜色、叫声、动作三个方面来写的。然后我要求学生也从这样三个方面写写自己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如有的学生写小狗:我最喜欢我家的小狗,他活泼、可爱。一身黑白相间的毛总是竖着,像时刻保持警惕。一到双休日,就一整天跟着我,我跑它也跑,我跳它也跳,不时“汪汪”地叫几声,可有趣了。有时候它很不乖,一整天都跑出去玩,家里的门都不看了,你说淘气不淘气?这样的仿写减少了习作的坡度,既有“仿”的痕迹,更显“创”的灵动,达到形似更神似的效果。
3.习篇章。篇章结构犹如房梁,就是利用文章现有的框架,去填充新的内容。如学了《富饶的西沙群岛》,可以练习总分总的结构叙述,又如学了第七单元,可以学习运用一个事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除了可以仿写一些篇章结构,还可以仿课文的表达顺序,《美丽的小兴安岭》按时间顺序介绍,《香港,璀璨的明珠》按事物的几个方面介绍,《富饶的西沙群岛》按地点的变换等都是一些典型的篇章范式,适合学生练笔。
教室如果能紧紧抓住文本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对学生进行作文技巧、表达方式的训练,打通读写结合的思维通道,久而久之,学生对常见句式、常见段落、常见篇章结构就会了然于胸,就能在心中定格、固化,学生就能熟能生巧,用于作文中了。
二、凭借生活常练笔,练中强化。
鲁迅说过:作文没有什么秘诀,要说有,那就是多写多修改。可见,大量练笔是写好作文的有效途径。因此,除了依托文本进行小练笔外,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的信息,在课外,应创设机会多写多练,在练中强化习作技巧,促进表达能力的提高,达到从文本走向生活。我采用的练笔方式有:
1.观察练笔。生活中学生经常会看到千姿百态的人、物或美丽的风景,但是许多学生都不会细心观察,更不要说进行描写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途径。平时,我就根据生活中、校园中的一些变化,在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练笔训练。如我带学生去观察学校教学楼前一棵普通的山茶花,让他们用眼看、用耳听、用鼻嗅、用手摸,甚至可以用嘴尝一尝。在学生仔细观察后,学生对每天经过却熟视无睹的一棵山茶花却有了精妙的描述:山茶花像一个巨大的绿球。绿球上有许多花苞,花苞有大有小,小的花苞全是硬梆梆的,大的花苞上边是乳白色的花瓣,花骨朵顶尖泛着红晕,十分赏心悦目。再看已绽开的花朵,闻一下,使人陶醉不已。在寒冬中,这些娇嫩的花儿,也能开得如此灿烂,真让我惊讶!
写人的作文是学生习作的难点,为了写好《我最熟悉的人》的大作文,我就让学生选择身边熟悉的老师、同学、家长、爷爷奶奶、表弟表妹作为观察对象,然后进行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专项小练笔。在人物外貌描写训练时,我让学生观察本班最喜欢的一个人,在观察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把最喜欢的人的外貌写下来,在全班举行一次 “猜猜我是谁”的游戏,这样,学生兴趣来了,观察仔细了,写作认真了,也懂得了写外貌应该抓住特征。请看学生眼中的我:瞧,葛老师模特般的身材,大而有神的眼睛总流露着笑意,一排刘海儿像窗帘从额头上挂下来,把眉毛都遮住了,加上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真讨人喜欢!
2.学科整合练笔。在丰富多彩的各学科学习活动中,会有许多让学生乐此不疲的事:大课间活动跳皮筋、科学课观察种子的发芽,美术课中的手工等。语文教师只要有习作素材意识,就可引领学生把这些生活场景作为练笔材料,并相机地加以指导,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为写大作文积累素材与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习作是和学习生活密不可分的,从而可以打消作文的畏惧心理。
3.即兴练笔。“情动而辞发,”在学生作文的起步阶段,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让学生大胆地表达。教师要的是学生“我的习作我做主”的自信与主动,“我笔写我心”的自然与灵动,而不是字数与技巧等条条框框。每个学生可准备一本练笔本,随时记录当天发生的印象最深的事,如大扫除啦,今天班里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啦,被老师表扬或批评等,不强调字数,不强调有头有尾,也不强调文字优美生动,而着重强调真实,强调句子通顺,让学生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真真实实地写下来。
在观察中练笔,在活动中练笔,在生活中练笔,学生不但把文本中所学的写作知识有效地得以运用,更难能可贵的是获得了观察生活、描写生活的能力,为写好作文夯实了基础。
三、师生互动评练笔,赏中激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来说,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当孩子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需要。如何保持学生练笔的兴趣和热情呢,并逐步提高练笔水平呢?我的做法是:
1.多写多批,略批为主,尽量少改。多数老师认为只有“精批细改”,才是对学生负责,才能提高作文能力,这样做固然有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我们的时间不允许啊,再则,小练笔如果都被改得面目全非,一眼望去,只见“红”,少见“黑”,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严重打击学生写作热情,丧失写作信心。《语文
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评价“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对作文刚起步的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习作兴趣更是显得犹为重要。所以我们该做的不是“鸡蛋里挑骨头”,而是“骨头里找肉,哪怕只找到一点点肉丝,也要立刻说成排骨”(于永正语)这样既能保持学生习作的“原汁原味”,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小练笔的兴趣,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2.加强自评、互评,努力做到五个“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互相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评改比指导更重要。在实践中,教师可创造机会,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多种评议方法,激发习作兴趣,提高习作能力。我把每个星期三的早自修时间定为“优秀小练笔赏评课”,每个学生在小组朗读一篇本周内自己最得意的习作,先自己评价这篇练笔的优劣,然后由小组成员互评,取长补短,在自评互评中共同提高习作水平。接着每个小组推荐一篇最优秀或进步最快的习作在全班交流,师生互评。每学期在班里整理一本优秀练笔习作集,把每个学生最得意的一篇练笔,编录到班级练笔习作集上。
朱作仁先生说:读写结合是一座“富矿”,相信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要抓住文本这个例子,引导学生挖掘语言形式,通过迁移运用,把语言形式的表情达意功能扎根于自己的语言宝库,并进行大量地多种形式地有效训练,在习中要质量,在练中要数量,在评中激信心,聚一次次的练笔之沙,成就习作之塔,相信学生“习作的春天”一定不会遥远!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2007.11、2008.1、2007.5)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朱作仁、祝新华主编)
《小学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黄亢美主编)
第二篇:沙之聚美文摘抄
千里河西,十日陇上之行的最后一站——敦煌。
去敦煌不全是为了莫高窟。我明白,却不能说。其实心里惦念了很久的,是茫茫大漠中那座神奇的鸣沙山。
人说在清朗干爽的风天,傍晚时分,在山脚下能听见沙子呜呜的鸣响。伴着月牙泉汩汩的水声,这鸣沙山就是沙漠中的音乐之城。
血红的夕阳隐去山后,天空纯金一般烁亮。鸣沙山从尘埃中静静显露,眼前一片混沌的金黄。天低了地窄了原野消失大海沉没,唯有这座凝固的沙山,如同宇宙洪荒时代的巨型雕塑,矗立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起点或尽头。
也许最初的创造只是出于一场无意的游戏。千古寂寞,朔风把大山和岩石揉成沙砾,然后又把白灼的细沙重新捏成一座山岩——当鸣沙山成为鸣沙山时,它已是一群雄健而威武的西北汉子,壮硕的脸膛上刻着重重的深邃而俊俏的线条。绵延的山脊如一道锋利的刀刃,挎于腰间,举过头顶。曾在梦里见过许多回的鸣沙山,在这一刻却忽然变得不那么真实——曾有过千姿百态的想象,可就没想到,一座沙子聚成的山,居然能聚得如此刚硬棱角分明。
那沙子是如何一粒粒汇拢堆积聚合又浑然一体地升高壮大的呢?
我读不懂鸣沙山。
脱去鞋袜。光脚走上沙丘。沙极细且柔软,有一种温热的暖意,从脚跟缓缓升起。沿着山脊上坡,瘦削的山顶如地平线在远天呼唤。沙中的脚窝很深,却不必担心会陷落,沙窝似有弹性,席梦思般地托着,起起伏伏沉沉浮浮,跳着即兴而随意的舞蹈,在自己身后扔下一长串荡逸的脚印,是沙漠之舟……
忽然恍悟,沙山原来还很温柔。
沙山的温情别有一种表达的方式。天下也许再不会有比鸣沙山更坦率的山了——它从来没有外衣也没有包装,没有树林,没有青苔,只有金沙连着银沙,一无遮拦地铺陈开去,裸露的身体无需任何一点覆盖,从从容容地展示着它优美的体态和曲线。坦坦荡荡,清清白白,冷峻中含有几分柔韧,野性中有几分羞涩,从春到冬,永远敞开胸怀,呵护着来往西域的路人。
我惊异,我惶惑,我读不懂鸣沙山的性别。
夕阳已完全沉落。月亮从大漠尽头悄悄升起。沉浸在月色中的鸣沙山,如海上漂流的冰峰,烟笼雾绕,白璧无瑕。沙峰之顶,更加仙山琼楼,难以企及。回望身后,沙坡笔陡如削,四壁悬空。果然有降落伞的旅游服务,可以在山坡上迎风一跃,降落到海绵般的沙谷中去。
月色迷茫,星星深远。亘古大漠,冷峻寂然。有凄凉的风,从沙底一丝丝透出来。那个时刻,我相信永恒。
也许是风。是风之手,在人们歇息之时,抚平了沙海的每一道印痕;又将沙子驱回它们原来的位置,将它们重新凝聚,重新整合,重新磨砺。每日每日,风都这样不知疲倦地完成着它手中不朽的雕塑。当人们发现风儿揉捏了再造了沙山时,风已飘然而去。
沙之聚,有自由的风之手。那么人心呢?人心之聚,更如八面来风;若是一盘散沙,解铃还需系铃人——风聚沙,便是一个顺其自然,循序渐进的演变之途。想必是,当风参透沙的心,风的需要成为沙子的需要时,沙子就自己走动起来,舞蹈起来,最后完成它的屹立。
声声驼铃,在大漠上远去,鸣沙山,却无言。
第三篇:语文课堂练笔之认识
对小学语文课堂“练笔热”的透视与反思
广东省深圳市石岩公学 朱 瑛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教材是最重要的写作资源,上到全国名师,下到普通教师,都很重视对教材的“二度开发”,以课本为范例,进行课堂练笔。应该说,这种努力把“写”挤进课堂,“君子动口更要动手”的读写结合意识是好的。因为恰当的练笔不但可以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为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奠基”;而蹩脚的练笔,则像强行锲入的“钉子”,牵强附会,水火分离。所以不是所有的课文都可以用来进行写作训练的,也不是所有的片段都可以用来练笔的,我们要看这种读写结合的练笔是否有机契合?实不实在?是不是又落入了新的模式陷阱?冷静对待目前课堂上的“练笔热”。
缘起:乱花渐欲迷人眼
细读各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其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许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都很注重引导学生对这些名家名篇进行遣词造句方面的模仿练笔,然而,在课堂练笔热情高涨不退之余,一些问题也“乱花渐欲迷人眼”。
问题一:离题万里的“假练笔”
一位教师在执教《钓鱼的启示》第一课时时,重点放在初读课文后体会“我”和父亲在放鱼回湖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痛苦的心理斗争,进而感受道德实践的艰难。在品读结束时,教者安排了这样的课堂练笔: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会经常遇到形形式式的诱惑,就像文中所说的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遇到过诱惑吗?遇到诱惑时怎么做的?比如:
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彩,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 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 回家路上: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你„„
教师的初衷是想通过课堂练笔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写作能力。但由于在品读过程中没有注重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我”和父亲在放鱼回湖的过程中经历的痛苦抉择,没有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也就是说没有为练笔做好铺垫,加之练笔脱离课文语境,话题又一下子从“钓鱼、放鱼”跳跃到了“看电视、完成作业”等环境上,练笔就变成了为练笔而练笔的“假练笔”。
问题二:千篇一律的“伪练笔”
在《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的课堂上,有位老师设计这样一个填补空白型的练笔:“万分紧急关头,董存瑞想:。于是,他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下,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课文的价值取向是让学生体会董存瑞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学生自然按照这种思路写上:“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解放隆化,为了新中国,我必须马上炸掉暗堡”。学生的答案千篇一律,了无生趣。教师批改时,非常“轻松”,如同抄写句子。这样的练笔看似有实效,其实效率很低。我们可以想象学生长年累月面对这样的课堂练笔,还有多少真情可言?即使在教师的极力渲染下,学生激情澎湃地写出了一两个精妙的句子,这些句子也是基于过去的水平,并不是通过此次课堂练笔达到的写作提升。这种情感经验被封存,想象翅膀被折断,创造动力被扼杀的练笔就成了一种装腔作势的“伪
于老师的“饱经风霜”课堂练笔,是在学生理解了全文内容,把握了课文所写事情的背景之后。他给予学生的决不是“饱经风霜”的抽象意思,而是一张“枯瘦的”、“像一个霜打的茄子”的脸,还有对“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这样的练笔不仅检验了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情感内涵的理解程度,还有效进行了具体叙述的训练,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向这样只有处理好课堂练笔中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才能杜绝带有作秀之嫌的“假练笔”。
2.形式多样,百花齐放
课堂练笔是穿插于阅读教学之中的,具有任务明、节奏快、费时少、负担轻、效果好的特点,但是练笔的主题受教材制约比较大,如果教师在设计时稍不注意,就容易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所以课堂练笔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写什么?练笔所设计的内容应是在阅读课文的进程中自然生发出来的,要让学生有情感要宣泄,有语言要表达。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解读,以发现教材的教学价值,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练笔内容。我们不妨根据可以练笔的不同目的,从下列几个角度来设计课堂练笔的具体内容,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出现千篇一律的“伪练笔”现象,达到形式多样、百花齐放的目的。
表达性练笔这类课堂练笔是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之后,产生的新的思想认识、情感体验、表达欲望,若教师能适时地选择一个写的话题,让学生练笔,学生自然有话可写。如:一位教师执教《触摸春天》,在孩子们都能读懂安静的心之后安排一个练笔:“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她仿佛望到了──,望到了──,望到了──„„”学生深情地写道:“她仿佛望到了蝴蝶飞走的样子,望到了青山绿水,望到了她心中的大自然”,“她仿佛望到了那只蝴蝶,望到了自己的生活,望到了自己的未来”„„这样的文字一露脸,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教学目标的达成。
理解性练笔这类练笔是在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或者关键点设计一种思考性话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就此联系课文、联系生活、联系自己的积累进行个性化解读、体验,并将自己的独特理解、体验用文字表述出来。如《白杨》一课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时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是全文理解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突破,使理解得以深入?在学生经过朗读体会,对这句话有了初步感受后,可安排这样的练笔:当爸爸看到高大的白杨树身边,有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时,他会怎么想,怎么说?请同学们以爸爸的口吻写一段话,写出自己当时的内心活动。学生们有的借白杨抒发了“自己(爸爸)”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情怀;有的由小树的成长联想到“自己”孩子的成长,并表达了“自己”对孩子的期望„„通过练笔,学生对“爸爸”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对“爸爸”嘴角浮起一丝微笑的原因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
转述性练笔课文有特定的叙述人称与顺序,如果转换一下人称或者变换一下叙述的方式,就会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学生在这样转述性的练笔中体会到不同叙述方式的不同表现力。如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我们可以安排一个改写练习:选择一种玻璃,用第一人称的形式作自我介绍。改写,不仅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有效地巩固了这一节课所学内容,而且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迁移性练笔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学之既久,自然纯熟。”经常在阅读中借鉴、模仿、运用这些语句、段落,就能在迁移性的练笔中逐渐体悟到其中的表达规律,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如《火烧云》一文,用了“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还有„„”的句式,赞美火烧云颜色的变化,教学本课可要求学生先去读读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句子,而后进行仿写。有学生是这样仿写的: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像飞翔的小鸟,一会儿像活泼的小猫,一会儿仿佛奔驰的骏马,一会儿仿佛威武
第四篇:聚沙华水之声广播稿
聚沙成立于2011年11月1日,是一个公益性民间爱心组织,宗旨是以爱心传递爱心,聚沙华水之声广播稿。聚沙通过“坚持每月捐款”的活动来聚集更多的爱心和力量,通过传播每一份爱心来实现“让爱传递”的目标和梦想。上学期已举办了为白血病患者捐款,3·5雷锋日“学习雷锋聚沙成塔”爱心宣传,支教,祭城敬老院爱心服务等多个活动,本学期的活动也将陆续展开,希望更多的大学生朋友加入进来,将爱心传递下去,范文《聚沙华水之声广播稿》。聚沙的意义不在于捐多少钱,而在于我们都有这份爱心。聚沙,因爱而来,为爱相聚。聚沙,欢迎您的加入!让我们为爱一起前行!聚沙联系方式:jusha2011@126.com聚沙博客名称及网址:聚沙--让爱传递 http://blog.sina.com.cn/pangyanjie2010聚沙微博名称及网址:聚沙--让爱传递 http://unjs.com/u/1718431032
第五篇:聚沙华水之声广播稿
聚沙成立于XX年11月1日,是一个公益性民间爱心组织,宗旨是以爱心传递爱心。聚沙通过“坚持每月捐款”的活动来聚集更多的爱心和力量,通过传播每一份爱心来实现“让爱传递”的目标和梦想。
上学期已举办了为白血病患者捐款,3·5雷锋日“学习雷锋聚沙成塔”爱心宣传,支教,祭城敬老院爱心服务等多个活动,本学期的活动也将陆续展开,希望更多的大学生朋友加入进来,将爱心传递下去。聚沙的意义不在于捐多少钱,而在于我们都有这份爱心。聚沙,因爱而来,为爱相聚。
聚沙,欢迎您的加入!
让我们为爱一起前行!聚沙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