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略高度统筹谋划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时间:2019-05-14 20:37: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战略高度统筹谋划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战略高度统筹谋划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第一篇:从战略高度统筹谋划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从战略高度统筹谋划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石春山(金昌市供销社党委书记、主任)

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推进制度创新,增强服务功能。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这是党中央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定位和目标要求。市委、市政府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高度重视,把此项工作列为全市农村工作的六个行动计划和六项重点工作之一,作为 今年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如何才能把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这件大事抓实抓好,抓出成效,要求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出发,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工作放到“三农”工作的全局中,统筹部署,周密安排,精心组织。

一、要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放到农业“一特两化”的战略中来谋划。实施农业“一特两化”是市委市政府按照建立市场农业、现代农业的要求,紧密结合金昌实际制定的农业发展战略,是被近年来金昌农业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了的正确决策。我市的“三农”工作必须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地围绕“一特两化”来展开。“一特两化”不是简单的“1+1”组合,它有着具体的、联系的、丰富的科学内涵。在生产上,要求跳出一味追求农产品数量的圈子,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按产品的入市标准组织农业生产,发展优质、特色、高效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打造特色品牌,促进传统农业向质量、安全、效益农业转变。在经营上,要求突破一家一户分散的、无组织的、盲目的经营格局,按照工业化的理念和营销原理经营农业。把分散农户的种植、养殖和销售通过专业合作组织这一载体组织起来,再与加工企业进行联接,织成一张“网络”,使加工企业、合作组织、生产农户成为农业的不同车间和班组,真正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

在此基础上,才能使农业的标准化生产有了具体的抓手,特色农业有了做大做精做强的具体途径。在“一特两化”中,特色高效农业是目标和方向,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基础和前提;标准化生产是措施和手段;三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实施农业“一特两化”战略的重要基础和组织载体。这是由合作经济组织的“民办”性质和“民管、民享”原则决定的。在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如果合作组织这一中介出现“缺位”,就会产生中间商对农民利益的“盘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链条”就会失去本来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必须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放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格局中,放到促农增效、助农增收的大局中来整体谋划,统一构思,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加快发展。目前,市委、市政府已成立了金昌市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意见,制定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六年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整体思路、目标任务和步骤措施。经过努力,从今年开始到“十一五”末,在全市形成以三大行业协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农产品营销协会、农民经纪人协会)为龙头,以县(区)、乡(镇)专业协会为载体,以各类农民合作组织、经纪人为主体,上下贯通,纵横联接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网络体系。

二、要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放到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突出位置来研究。

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指出我国总体上已经从“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的工业化起步阶段,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工业化更高阶段。金昌市一、二、三产业10:71:19的结构,对“两个趋向”的要求更为迫切。然而我市“三农”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统筹城乡发展的最佳途径和渠道何在?需要我们深入地研究,理性地回答,科学地实践。

我市“三农”问题的集中表现是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增收缓慢。从深层上分析,“三农”问题的根源总括起来一句话:农业农村农民适应市场、走向市场的能力弱。具体来说,一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一家一户的农民始终处于分散的弱势,很难在千变万化的市场上取得优势效益;二是农产品竞争能力弱。农民出售农产品基本上是原品原卖,没有任何附加值,这是造成农产品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三是农村缺乏农民自己的经济组织。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农民处于一种分散的、被动的、无序的和盲从的状态,市场风险随时威胁着农民的利益。在农民与市场、农民与龙头之间,组织载体缺位,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缺少有形的组织实施,政府对农民的扶持缺乏直接的渠道,农村资源得不到最佳配置和发挥。

不难看出,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必须在市委提出的“两个坚定不移”(即坚定不移地实施农业“一特两化”、坚定不移地培训农民)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解决“三农”问题上至少可以起到这样几个作用:一是可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特别是把从事同一产业种植的一家一户农民,按照自愿互利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组织成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并逐步引导其向跨村、跨乡(镇)、跨县(区)的行业协会发展,把分散的弱势整合为专业化的规模优势,让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走向市场。二是通过合作经济组织把农民与龙头企业联接起来,使“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得以实现。这样以来,农民不仅可以得到产业化经营带来的规模效益,而且可以通过合作经济组织的协调,取得加工环节和流通环节利润的让渡,实现二

次分配。同时,也分散和弱化了市场对农民带来的风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才得以建立。三是可以构筑遍布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随着各个优势产业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的建立,在一定的区域就需要建立横向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协会,以加强农业内部各产业之间的协调和服务,由此自下而上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网络体系的形成。四是为政府扶持“三农”、工业反哺农业提供一个可靠的途径。由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体直接是农民,而且对农民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宗旨和遍布农村各产业的网络体系,决定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是农民最放心、政府最信任、企业最可靠的纽带和桥梁。使党和政府支农、助农和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有了一条最佳途径。

三、要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放到农村经营机制的创新中来运作。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面对农村现实,充分挖掘、整合现有农村的组织资源,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和物质基础。一是大力推广“支部加协会”模式。“支部加协会”这种模式,使农村基层组织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结合起来,能够充分发挥农民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的突出作用,把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通过合作经济组织体现到助农增收的工作中来,对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市委组织部和市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供销社)已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意见,在全市开始组织实施,必将收到良好的效果。二是大力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实行的是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但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双层经营中以家庭为主的分散经营层面积极性高,运转良好,而村级统一经营层面却十分薄弱。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必须与整合利用现有的村级组织结合起来,经过改革、重组和完善,改造其为真正的农民合作组织。在改造完善中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要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不

要简单地认为搞合作组织就是“归大堆”、集体化。合作组织实质上是农民联合的互动组织,非常灵活,根据农民的需要,可以按照松散型联合的方式办成协会的形式,也可以采取投入股本的办法办成紧密型的合作社。只要为农民能够带来实惠,哪种方式都可以搞。二要必须坚持自愿、平等、互利的合作制原则。坚决不搞强迫农民入社、损害农民利益的合作组织,真正把合作组织办成符合农民愿望、解决农民问题、维护农民利益,为农民带来实惠的合作组织。

三是大力改造农村基层供销社和村级综合服务社。应该说这是现成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着健全的网络和良好的经营设施。关键是通过开放办社和整合改造,大力吸纳农民资金和人才进入供销社,还供销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本来性质。基层社的改造,应朝着办成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协会的方向发展,使其成为农村乡(镇)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的统领者、联合者,发挥农村各类合作组织间的指导、协调、监督、服务和扶持职能,促进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

第二篇: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调查

一、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县积极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农民与市场对本稿件版权属于青年秘书网接的重要纽带,加速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全县经省市审批认定的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个,辐射农户##户,占农村总户数的##%,涉及四大主导产业10个项目,其中食用菌协会26个,烤烟、白瓜等经济作物协会10个,圆葱、韭菜、果树等果菜协会9个,猪、牛、羊、蜂等养殖协会7个,水稻协会2个。2004年,来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总收入6.78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4%,各类经济组织为农民创收2.1亿元,户均增收7500元,人均增收1980元,有效牵动了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回顾我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历程,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扶持引导是催生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立的重要前提。##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是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当时,一些农民基于生产、销售需要,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些小型的协会,以技术与协作为链接,小规模经营农产品。由于受交通、信息、技术及服务体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下,投入产出效益不高,市场销售不畅,农民迫切需要建立和发展新型的自我服务组织,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因势利导,成立了专门领导机构,及时出台了《##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试点工作方案》、《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意见》等引导性文件,对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在信贷上予以支持,多次组织典型到各村现身说法,催生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迅速建立完善。##镇食用菌协会成立较早,但以前由于人员少、实力弱,在引进项目、更新技术上均存在欠缺和漏洞。为了扶持黑木耳产业发展,县委、县政府先后筹资1800万元,建成了东北最大的黑木耳集散市场,有效推动了绥阳镇黑木耳协会的快速发展,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协会以##黑木耳山野菜批批发大市场为舞台,为农户提供统一的技术指导、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价格销售,既整合了品牌,又降低了成本,成为农民走向市场的“娘家人”和“源动力”。

(二)信息服务是提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层次的得力抓手。在推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中,我们注意开展多层次、多角度信息服务。挂靠科研机构,广泛开展培训。与省农科所、科研单位建立技术协作联系,在协会与院校之间牵线搭桥,为农民引进先进、实用的新技术、新品种,定期聘请专家集中或分散对合作组织会员进行技术培训,向农民传播新的经营理念。2004年,共举办有针对性培训班56期,培训成员3.87万人次,以经济合作组织为载体引进培育新品种38项、新技术18项,建设高标准示范园区35个,加快了科技推广步伐。健全信息网络,推进科技更新。全县102个行政村,已安装“村村通”73个,其中村级安装71个,镇经管站安装2个,安装总量占村数的71.6%,占有信号村的100%;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无偿投放微机50台,占总村数的50%;开辟“致富之友”农业频道,整合电视、电话为农服务功能,实现“两电合一”,分期、分步骤跟踪解答农业生产技术难题1400余个。针对农业生产中的集中和突出问题,县电视台开辟专题节目共35期,有力促进了全县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业新技术的普及。大肚川镇果树协会充分利用“村村通”学习推广果树科学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新技术,使全镇水果产量由1999年的4300万斤提升到2004年的6500万斤,促进果农人均增收2300元;并与日本果树协会开展交流合作,引进新品种试验、示范,引领了果树科学栽培的快速发展。

(三)多元并举是活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潜能的有效途径。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培育各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初步形成了“五型”并进的发展格局。一是专业协会型。推行“农户+农户”模式。##镇##村圆葱协会成立于2002年,他们紧紧依托地缘、资源优势,在会长##的带领下,加大培训和示范力度,圆葱面积由2002年的260亩迅速扩张至今年的4000亩,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农业一品村。二是互助合作型。推行“致富能手+农户”模式。##镇##村致富能手##,针对农民在育菌环节投资大、风险高的实际,投入40万元开办液体菌包厂,实行工厂化集中育菌,以每袋0.9元低价卖给会员,今年共生产51万袋,全部销售一空,实现了“双赢”。三是利益共担型。推广“龙头企业+农户”模式,##烤烟协会上连企业,下连基地,指导烟农在扣棚、播种、假植、移栽及烘烤上严格按照规范化生产标准抓好落实,使##烟叶品质逐年提高,均价连年上涨,成为省级配料烟生产基地,烟叶面积由去年的3.1万亩发展至今年的4.2万亩,成为创税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主导产业。四是经济联合型。推广“村组+农户”模式。##镇每年水稻产量在2.3万吨左右,针对农民卖难问题,##村水稻专业协会以会员入股形式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申办“##”牌A级稻米绿色标志,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每斤较原来多售0.2元,并在俄罗斯打开了市场。五是中介服务型。推广“中介机构+农户”模式。##镇经济人联手组建流通协会,发挥本地山产品和大牲畜资源富集优势,面向吉林市场,2004年组织销售松茸、蕨菜等山产品200余吨、大牲畜2000多头,交易额500多万元,促进农民增收300多元。

(四)规范管理是加快农村经济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基础保障。由于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实现合作的认识不足,加之相关法律不健全,因而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缺乏合作的积极主动性,致使当前合作的范围尚小,许多农村合作组织还处于初始化的摇摆不定的起步阶段。因而在具体的操作上,我们一是规范政府行为。经过初期一段直接扶持

之后,逐渐转向以指导和引导为主,逐步强化农民在合作组织中的主体地位。二是规范合作组织内部管理。层层成立理事会、监事会,发挥农民成员主体作用,增加农民成员的发言权;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新要求,引入有管理经验的能人行家参与治理,进一步提高了合作组织经营管理水平,使每个专业合作组织全部达到了“四有”,即有章程,有组织,有机构,有制度。三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以订单等契约合作方式保证农民利益,逐步使合作组织与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大肚川亚麻厂组织农户以土地入股,包产包销,每年与农户签订技术服务和产品收购合同,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形成了效益均沾的信用载体。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和矛盾。

一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不够规范,特别是入社会员之间的利益关系过于松散,尚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二是运行机制不健全,内部缺乏有序管理,影响了合作组织整体功能的发挥。

三是牵动能人少,协会服务水平不高,还不能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要求。

三、对策及建议

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树立“抓中介、活流通、强服务、促发展、保增收”发展理念,努力形成组有专业大户,村有专业队伍,镇有合作公司,县有合作集团,产业有专业协会的农产品综合服务网络。

(一)营造良性发展氛围。充分运用政策导向作用,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健康发展。一是强化宣传。发挥电视、“村村通”网络平台作用,多层次、广视角向农民推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意义及内涵,提高农户参与发展的积极性,扩大合作组织影响力。通过树典型、搞对比,让农民消除与己无关思想,切实体会到参与发展的实惠。二是提供服务。进一步制定倾斜政策,组织工商、土地、财政、金融等部门在领照办证、场地征用、融资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要在信息、项目、技术等方面大开绿灯,搞好服务。三是规范引导。指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帮助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解决好各种矛盾纠纷,保护其合法权益,既不能钻法律空子,又要使其健康发展。四是强化管理。定期对实力强、前景好的合作组织管理者进行培训,强化诚信、合同教育,遵守市场规则和法律、法规,确保农村经济组织有序发展。

(二)完善内部运行机制。理顺好实体内部关系,着力做好三方面的规范。一是组织规范。坚持因地制宜方针,高层次、多样化指导,逐步从小到大,由松散变紧密,开展规范完善的合作组织体系。针对登记管理混乱问题,依据法律、法规,划清权属,监督合作组织及时注册,以免出现“黑组织”或非法组织。二是运行规范。在起步阶段,由政府参与发动、组织、协调,协会运转正常后,则要逐步退出,由会员按章民主推选负责人,进行民主管理。三是章程规范。指导合作组织完善各项制度,健全社员大会、董事会和监视会等内部组织,形成民主决策、合作服务和收益分配机制。

(三)多种形式参与创建。鉴于农民日益增长的合作需求与农民合作能力不足、经济实力不强的矛盾,利用农村已有组织资源,走多元化培育农民合作组织的路子。一是经济技术部门领办。鼓励农技推广、畜牧兽医等部门发挥技术、资产、营销网络等优势,吸收农民入股,随着规模群体的扩大,通过改制将一般市场中介服务组织逐步过渡到以农民为主体的合作组织。二是能人带头创办。支持专业经营大户、经济联合体、有技术专长的农民技术员或专业技术干部牵头领办,带动更多的农户投入专业生产当中。三是农民自愿联办。在缺乏带动力量的村屯,鼓励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自行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四龙头企业兴办。引导更多的有实力的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将扶植合作组织与建设产品基地结合起来,主动找农民联合,创办企业与农户两利的合作组织,尽快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体制。

(四)创新完善组织领导。切实抓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综合、协调、指导和服务。一是坚持“尊重民意”原则。保证农民入退自由、互助合作,为会员提供所需经济技术服务,积极实行二次分配,让农民真正在参与过程中得到实惠。二是遵循客观规律。突出优势产业,推进经营体制创新,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以规范促发展。三是切实加强指导。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农产品注册和质量认证,实施品牌战略和标准化生产,创建“有机、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等品牌组织,积极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四是搞好典型示范。进一步扶持发展现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并向其它行业延伸,在总结推广经验基础上,逐步发展一批管理规范、经济和社会效益突出的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村经济提速跃升。

第三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正当其时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正当其时

文/郑卫星 王福临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对农业和农村原有生产方式、经营模式、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是广大农村干部群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重大创举。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社会化分工和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重要形式,是降低农业市场风险、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让农民分享产加销各个环节利润、增加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重要途径,是转变政府职能、增强社会化服务功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方法。

当前,青岛市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主要包括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和社区股份合作三种形式。为及时跟踪反映青岛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及发展态势,我们重点选取了部分区市,调查了有代表性的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情况,并结合第二次农业普查的资料,初步分析了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发展前景的展望。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近年来,青岛市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坚持以党的十六大以来尤其是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目标,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产权关系明晰;实行民主管理、独立核算;按照法律和政策规定,坚持以规范促发展;政府以引导、扶持、服务、指导为手段,做到“引导不干预,指导不代替”,不搞行政包办和强迫命令,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县域经济繁荣活跃,农民收入增长较快。据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2006年末,青岛市共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564个,其中实体型经济组织230个,占40.8%;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员7.4万户,其中实体型经济组织成员3.06万户。

1.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步伐加快

近年来,青岛市按照“多主体、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推进”和“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规范”的思路,围绕优势产业、特色产品加快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了部分“一品一社”优质农业品牌。引导各类农民专业协会向专业合作社转型,在开拓市场、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做大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了“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活动,扶持有条件的合作社自办或参与兴办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扶持合作社挂靠国内外超市、物流或配送中心,以建立销售网络,扶持合作社实行标准化生产、创建优质安全农业品牌。

2.社区股份合作扎实推进

社区股份合作重点是在拥有较大数量经营性资产的村或“村改居”的城中村、近郊村推进。通过稳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社区股份制合作。通过规范清产核资的范围、股权设置、股东范围、改革基准日,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依据《公司法》,引导条件成熟的社区或股份经济合作社组建公司制企业。

3.土地股份合作稳妥开展

近年来,青岛市选择了部分二三产业比较发达、劳动力转移较多、群众有实行农业规模化经营意愿、领导班子坚强有力的一部分村庄(社区),逐步进行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设试点。鼓励农民参加土地股份合作,实行保底收入、盈余分红,确保参加股份合作农民的收益。

青岛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部分成功案例

1.平度市蓼兰镇许家村,在立足桑蚕产业,发展一村一品农村合作经济方面成效明显

该村共有262户,876人;有2200亩耕地,桑园桑苗面积1800亩,是典型的植桑养蚕专业村。近年来,该村紧紧围绕“基地建设规模化、生产经营产业化、基地管理协会化、桑蚕品种优良化”的主题,坚持走“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之路。为了提升桑蚕生产档次和辐射带动功能,他们大力发展合作组织,健全服务网络,成立了“平度市蓼兰许家桑蚕科技协会”和“青岛市青许桑蚕专业合作社”,对蚕农实行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并建立健全了“统一收集发布市场信息、统一规划栽植、统一供种催青、统一指导培训、统一加工销售、统一物资供应”的“六统一”服务体系,大大提高了桑蚕生产的产出质量和效益。

为强化协会的规范化管理和运作,协会建立了民主管理机制,选举产生了理事会,对物资采购、技术指导等落实到人;健全了财务管理制度,所有的费用由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会签,每季度向会员公布账目,接受会员的监督;建立了合理的分配制度,对会员所产的桑苗,由协会全部收购,出售后赚取差价,利润由企业、会员按照5∶5的比例分配,即50%的利润留作产业发展,50%的利润归会员。

由于目标明确,机制健全,服务到位,成员不断增加,范围扩大到本镇和临镇的8个村、316户,逐步构建起“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村集体和养蚕户双赢。2007年12月,该村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全国首批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

2.即墨市恒源养猪合作社,在联户创办合作社,为民开辟致富路上走出了一条比较成功的道路

该社成立于2004年,由青岛恒生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发起,联合青岛恒生源食品公司、养猪专业户共同创办,是即墨市首家在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该社创办合作社的成功经验是:

(1)降低门槛,让利社员,调动农民入社积极性。该社成立之初,依托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等优势,统一指导建猪场,引进推广良种猪,已引进长白、大约克、杜洛克等优良种猪,目前已累计向社员推广优良种猪1万多头,带动全市生猪良种普及率达到90%以上。在争取市政府连续三年对养猪户每养一头二元母猪给予300元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又争取恒生源公司每头母猪再降价300元,使社员以400元―500元的价格就可购买到市场价1000多元的二元母猪。

(2)民主管理,全员监督,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长效机制。该社成立以来,研究制定了《即墨市恒源养猪合作社章程》及配套管理制度,选举产生了理事会、监事会,成立了具体办事机构,配备了专兼职工作人员。定期实行财务公开,自觉接受全体社员的监督。2005年3月份以来,受生猪市场价格持续走低的影响,许多养猪户纷纷停产;而社员们在合作社鼓励下团结协作、共度难关,保留住100多户规模化养猪场,为2007年全市迅速恢复生猪生产、稳定生猪市场价格做出了积极贡献。

(3)科学喂养,统一服务,不断提高合作社抵御市

场风险的能力。合作社成立后,社员可直接以成本价购买浓缩饲料,并配套使用科学喂养方法,使社员养殖生猪的饲料投入产出比由原先的1∶3.9下降到1∶3.5,每个存栏30头二元母猪的自繁自育养猪场,每年节省饲料即可降低成本约5万元。为提高生猪产品质量,避免对生猪用药过多、过滥,无偿进行疫病防治和全程技术跟踪监督。2007年,合作社已获得农业部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证书和产地认定证书。为发挥联结农户和龙头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合作社与恒生源公司签订长期合同,当生猪市场价高于保护价时,按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2元收购;当市场价低于保护价时,则按保护价收购。据测算,社员每饲养一头二元母猪并自繁自养商品猪,年可获纯收入4000元以上。

(4)合理分配,量化到人,建立利益均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合作社建立了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在年终利润分配时,合作社将利润的10%作为公积金、10%作为公益金、20%作为风险基金、60%以现金形式分配给社员。在此基础上,合作社还设立了风险救助基金,每年发动成员单位和个人捐助6万元。到2007年底,合作社已累计救助社员260人次,发放救助金16万元。

到2007年底,该社已发展社员328户,规模化养猪场达到150个,饲养种猪6000多头,生猪存栏6万多头,年出栏商品猪12万头,社员户均年可增收

5.5万元以上;带动非社员养殖户600多户,饲养种猪5000多头,生猪存栏5万多头,年出栏商品猪10万头,年带动农民增收1500余万元。

3.崂山区在农村社区股份合作方面先行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该区创新体制,稳妥推进农村社区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2005年以来,该区采用“先行试点、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办法,采用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组织和公司制企业两种模式,实行“生不增、死不减,进不增、出不减”的股

权制度,以“一刀断”的方式,组建了石老人等4个社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曲家庄等21个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

(1)摸清家底,公平分配,夯实农村社区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基础。一是摸清集体资产家底;二是确定享受集体资产分配的主体范围。遵循“依据法律、尊重历史、公平合理”的原则,做到“三榜定案”。

(2)把握原则,重点推进,确保农村社区集体资产

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成功。一是坚持群众自愿、民主决策的原则;二是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三是坚持依法办事、程序严谨的原则;四是坚持民生为本、保障优先的原则。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青岛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来看,各区市发展还不平衡,许多方面处在探索阶段。

1.政府部门对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支持力度不足。从调查的情况看,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即便是成立了,也没法到工商部门进行登记注册,缺少法人地位,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无法依法参与市场竞争;农村社区、土地股份合作行政管理体制、基层组织架构组建和运行及社会保障体制等改革不配套。

2.宣传面窄,引导力度小。在全市还没能充分利用会议、报纸、电视及网络等多种媒体,重点宣传合作社的政策法规、专业知识及成功经验、先进典型,没能及时打消群众对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的疑虑,没能激起更多农民创办和加入合作社的热情。

3.队伍建设薄弱。目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辅导员队伍和经营管理者两支队伍建设力量薄弱。辅导员和合作社理事长、监事长(或执行监事)及会计的培训力度不够。

4.金融、税收等政策不配套。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贷款、税收等配套性扶持政策不到位。

5.督查考核不够及时。目前,还没有全面将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情况及时纳入对各镇(街道)和涉农部门重点工作考核目标,开展绩效评估,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机制。

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议与展望

1.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遵循产权明晰、入退社自愿、因地制宜等基本原则

坚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农民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坚持因地制宜,支持农村能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乡镇农技服务部门和服务人员等牵头发起或参与兴办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坚持以规范促发展,严格程序,坚持标准,保证质量。坚持以政府引导、扶持、服务、指导为手段,做到“引导不干预,指导不代替”,不搞行政包办和强迫命令。

2.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实行税收优惠

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分别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支持合作经济组织做大做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享受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的税收优惠。

3.支持规范用地

对“四化”(即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非农建设用地,优先安排农用地转用指标,及时办理用地报批手续,相关规费按最低标准执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种养基地、农产品临时性收购场所、农林水产种养殖场、农机示范推广用地和设施农业用地,视同农业生产用地。按照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的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用地按农业用地管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对从事工厂化种养的高效农业生产设施用地,在使用权期限届满能够恢复为原用途的,视同农业用地。

4.优化发展环境

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设立登记“绿色通道”,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行免费注册登记。严禁在法定条件之外增加或减少登记条件。农业、水利、林业、畜牧、农机等各相关部门要立足产业发展,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项目支持力度,加强业务指导和服务。供电部门对农村合作经济生产用电要优先安排电力设施改造。经贸、交通、公安部门要加强农产品运输服务,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从事鲜活农产品运输的车辆,可在厢体上喷涂“菜篮子工程配送车”标识,以加快鲜活农产品流通速度。财政部门要落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奖励资金。人民银行要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贷款扶持力度。

5.依法保护集体资产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资产为集体资产,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员所有,与农村乡镇、村、组集体资产一样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名目和任何方式平调、挪用和侵占。需要征用和占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资产的,应当依法审

批,合理补偿。

青岛市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将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预计2008年全年,新发展较大规模(社员过百)农民专业合作社将达100个以上,农户成员覆盖面达到10%左右;到2012年,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成员覆盖面达到40%以上;争取到2012年,全市有50%以上的合作社达到“四化”标准,有60%以上成员的产品通过合作社直供城市超市或通过合作社连锁店销售。农民收入将得到较大提高,小康生活水平质量明显改善。

(作者单位:青岛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青岛调查队)

第四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调查

架起农民进入市场的桥梁---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调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重要载体。最近,我们对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总的感到,近年来,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我市涌现出一批农民自发成立的互助性合作经济组织,对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改变农

民在市场交易中弱势地位,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作为一种新型的市场主体,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市还处于起步阶段,突出表现为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需进一步加大引导扶持力度,规范运作方式,使其真正发挥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桥梁作用。

一、基本情况据调查,至2004年底全市已有各类农村合作组织1055个,拥有成员14.3万人,辐射带动农户20.1万户。其中运行较好的合作组织(成员30人以上,辐射带动50户农民以上)464个。2004年,全市农村合作组织共代销农产品59万吨,代购农用物资3.75万吨,年内销售收入达到7.89亿元,盈余5616万元,组织成员人均增收500元以上,比其他农户收入高出10~15。历城区张而草莓协会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百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试点单位;章丘市食用菌协会连年被评为“山东省先进农研会”。从组织方式看,我市农村合作组织主要分为五种类型(以运行较好的464个合作组织为样本分析,下同):一是大户领办型。由农民经纪人和种养殖大户利用自身生产、经营、购销优势领办。这类合作组织共有327个,占总数的70.5。比较典型的是济阳县孙耿镇东盐村养猪协会,该协会1999年9月由养猪大户刘成海发起组建,现已发展会员400多个,带动章丘、商河、临邑、齐河等地的养猪大户2000多户。协会与济南、上海等地的几家大型猪肉加工企业签订供货合同,年销售商品猪3万多头,会员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二是农技部门领办型。依托乡镇农技服务部门建立,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培训、生产资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等系列服务。这类合作组织有63个,占13.6。如平阴县平阴镇肉羊合作社,2003年4月由镇畜牧兽医站牵头组建,现已发展社员600户,户均增收5000多元,群众和社员赞誉“入社养羊,一只保吃粮、五只上学堂、十只盖新房、百只奔小康”。三是龙头企业带动型。由龙头企业牵头发起,组织农户共同参与的一种经济利益联合体。这类合作组织共有16个,占3.4。如槐荫区蔬菜加工协同协会,由樱龙食品公司牵头兴办,发展会员120个,以订单形式组织1000多户农民联合生产、加工、销售圆葱、牛蒡等蔬菜,基地面积发展到5000亩,年出口创汇300多万美元。四是专业协会型。依托当地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经政府部门审批或农民自发组织而成立,对内提供技术指导,对外推销产品、开拓市场。这类合作经济组织有28个,占总数的6.0。如1997年组建的历城区董家镇张而草莓协会,产品销售网络覆盖北京、天津等国内20个大中城市,现有会员200个,日均销售草莓4-5万斤,会员户均年收入4.5万元。五是股份合作型。采取股份合作的形式成立,对外一般称为公司。这类合作经济组织共有30个,占总数的6.5。如长清区万德种子专业合作社成立于1998年,现有社员8000多户,合作社资本总额71.66万元,分8334个股份,每股50元,集体入股30万元。这个合作社的建立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玉米制种业的发展,目前已形成制种基地3万亩,社员户均增收1000多元。综上所述的各类合作组织,不论层次高低和辐射面大小,都带动了当地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盘活了农产品市场流通,加快了农业标准化、集约化步伐,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虽然发展势头不错,但还存在 一些问题和困难,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调查中发现,社会不同层面对合作组织的性质与发展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存在“合作制过时论”、“经济条件论”等错误看法。部分基层党委政府特别是村级组织认为合作组织发展是农民自己的事,政府和集体不宜插手干预,存在“缺位”、“错位”的问题,合作组织生产经营中遇到的许多实际困难还难以靠自身力量解决。同时,少数农民担心加入合作组织是“重新入社”,心存疑虑,积极性不高。

2、管理比较混乱。目前合作组织还处于多头管理状态,缺少统一的管理协调机构。许多合作组织由于怕麻烦、怕“双重收税”不愿登记。全市登记注册的合作组织只有126个,仅占总数的27.2,其中在工商部门登记的40个,占登记总数的31.7;在民政部门登记的63个,占50;在农业部门登记的23个,占18.3,登记的名称也不尽规范。这就使许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不明确,自身的合法性令人质疑,其市场主体地位在交易中也不被认可。

3、内部运作不规范。由于缺乏统一的制度规范引导,合作组织在内部运行机制上呈现多样性。一是章程不规范,流于形式,有的甚至没有

第五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

1、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已初具规模、广泛分布、多类型并存。

调查表明,经过农村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中国部分省份和地区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数量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覆盖面扩大,呈现了逐步加快发展的态势。综合农业部等机构的统计和估算,截至2005年底,综合农业部等机构的统计和估算,全国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总数已达到15万个左右,拥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村占同期村民委员会总数的22%左右。参加组织的会员约2363万人(户),占乡村农户总数的9.8%。截至2010年3月底,全国依法登记的合作社已超过27万家,这个数字是2009年同期的两倍多,是2008年同期的6倍之多,并且呈现出产业门类日益增多、服务内容不断拓展、组织功能逐步完善、市场竞争能力逐步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这些组织在地区分布上,从经济发达的地方到经济落后的地方都有发展,中部最多,东部次之,西部最少。全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分布最多的五个省是山东、湖南、陕西、河南和湖北,最少的省份是青海、海南、宁夏、新疆和福建等。

按照组织的形成背景划分,中国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和发展模式,大体有5类:第一类是由科技协会发起建立的;第二类是由农业技术推广站等政府事业单位及乡村干部发起建立的;第三类是由供销合作社发起建立的;第四类是由龙头企业发起建立的;第五类是由农村中的专业户、经销大户等自发建立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有农村专业协会和农村专业合作社两种。不过,由于现实中冠名以农村专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并没有一致的判定标准,且各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登记管理中也不统一,或者就未办理登记手续,目前还只能以名义上可以进行观测判断和初步统计分析。中国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具体范围主要包括:由农业部界定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界定的由各级供销社系统组织农民按照合作制原则兴办的专业合作社;由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界定的由农民在自愿互利基础上组建的以科技为纽带的具有互助合作性质的技术经济组织等。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多样。从组织目标功能看,包括投入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市场营销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服务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从行业分布看,粮食、棉花、花生、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农机等不同行业都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从合作层次看,有从村级到省级的各种级别和层次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这些组织在行业分布上,以种养业为主,主要集中于商业化程度较高的特色种植业和畜牧水产业等领域,从事粮食作物种植的非常少。有些组织同时从事多项活动,包括农产品加工和技术信息推广等。从组织的类型看,大多数的组织属于技术经济服务型,主要是为会员农户,甚至为非会员农户,提供技术经济信息和一些生产资料的供应服务。

2、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各具特色。

调查显示,截至2010年底,大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都允许会员在符合协会规定的条件下志愿加入,大部分允许会员自由退出,也有的少部分对此没有规定。会员退出组织的数量很小,退出的主要原因是“改行”从事其它与该组织无关的活动,还有一些是因为组织没能提供原先所承诺的服务。会员退出时,有一半左右可以撤回投入资金,另一半不可以撤回或组织对此没有规定。大多数与土地有关的组织认为会员将土地转包之后,仍然可以继续保留会员资格,会员资格不会随着土地转让而转让。

大多数组织对普通农户、专业大户和技术能手、销售专业户加入协会没有限制,有一些协会限制地方政府官员和社会团体人员加入。部分对会员加入的要求和条件主要包括:已经从事相关产品生产的农民,生产出的产品符合特定质量要求的农民,由组织成员推荐或决定,生产某种产品规模比较大,超过一定数量,由组织领导推荐或决定。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大多数组织规定组织可以取消会员资格、但不可以要求会员分担税款、不可以要求会员分担组织损失、不可以要求会员帮助偿还组织的贷款和不可以要求会员为组织贷款提供抵押品。有一部分要求会员提供所有产品和从组织采购所有生产资料。大多数组织规定会员可以通过组织卖产品和从组织购买原材料,而且基本上不需要将所有产品都提供给组织和从组织购买所有生产资料。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收益在会员中分配的方式中,按经过组织销售的产品数量分配组织收益的稍多,其余是按经由组织销售的产品价值和提供给组织的资金分配,两者比例比较接近,也有一部分不分配利润或没有收益分配这项活动。还有一部分组织其收入全部用于协会的开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本在会员中分摊的方式与收益分配方式基本一致,但是有一些组织仅由核心会员或协会管理层成员负担成本,尤其是在初创阶段。还有一些组织的成本从所收的会费和年费中支出。有不到1/3的组织表示没有进行成本分摊,其中有些组织表示会员通常都是独立核算,因此没有成本分摊。

目前内存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基本上都有书面章程,章程所包含的内容居于前五位的是:会员的权利和义务,组织的主要任务和功能,组织的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职权,会员加入和推出的手或程序,会员的合格条件。涉及内容很少的重要三项为:选举会员代表或评选积极会员,协会成本的分摊方式,监事会的选举程序。基本设立了理事会和全体会员大会,部分设立了监事会,大部分有生产和发展计划。大多数是每年召开一次全体会员大会,有一些只在管理层换届时才召开全体会员大会。有少部分在需要时召开全体会员大会。召开全体会员大会的主要内容是提供技术咨询与培训,传达政府或有关部门的文件或指示,选举或更换协会负责人。在组织的决策方式中,由理事会做出决定的活动主要包括八项:挑选新会员,决定为会员提供什么呀的服务,开发新产品,进行新的投资,开除现有会员,寻找新的市场,挑选确定生产资料供应商,挑选确定产品购买方。

3、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多数属于非赢利性实体。

从调查情况看,关于这些组织的法律性质,多属于非盈利性实体,也有的属于群众组织。目前关于这些组织在法定地位和法律援助方面,仍热非常薄弱。大部分没有可以依据成立和商业运营的专门法律条款。超过一半的组织在成立和运营过程中没有获得过法律咨询或援助。多数认可的组织所有拥有的法律权利主要为:可以签署销售合同,可以拥有自己的品牌,可以签署采购合同,可以拥有自己的银行帐号,可自有资产。也有被大约半数的协会认为他们应拥有一下权利:可以借贷流动资金,可以为会员贷款提供担保抵押,可以开办市场等。

目前现有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并不是所有的都有银行帐号,只有一半多一点有,而且各个地方不一样。组织的财务状况一般对会员公开,也有少部分不公开的。只有很少一部分组织有外部审计,大部分没有。只有少部分的组织拥有资产。组织运转的流通资金,主要来自银行贷款、政府提供的支持、组织留存利润、会员借款和企业提供的贷款。也有其它一些来源,如核心会员上交、会员集资、会费、招商引资和股金。组织进行新投资的资金来源与流动资金的来源基本一致。

4、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中不断出现新趋势和新动向。

近年来,受多种因素的支持和影响,中国各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中不断出现了一些新趋势和新动向。

首先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主管部门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和发展所提供的支持不断增强,具体支持方式包括发布文件,提供资金补贴和实物支持,帮助组织在其它机构获得资金,减免税费等。其中的资金补贴,从400多元到超过20万元不等;实物补贴,价值从600元到10000元不等,促进新组织的组建和已有基础组织迅速发展壮大。其次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多样化、综合化、实体化,从协会型发展到生产经营型,从生产经营型发展到投资型,新一代投资型合作社已经出现并得到发展,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领域不断拓宽,已从蔬菜、瓜果等种植业范围扩展到粮食、养殖、农机、水电、科技服务等各业,合作的深度也从单纯的生产环节扩展到产、加、销全过程,涉及到加工、销售领域。

第四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优势产业的依托型增强。专业合作社突出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产品,较好地适应了市场的需求;综合服务社从服务农民生活出发,突出综合服务,较好地满足了农民的需要,也启动了农村消费市场。

最后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的社与社、合作社与公司之间的合作不断增多。利益联结比较紧密的组织占全部组织的60%以上。这些组织中农户以土地、资金、劳力和技术等参股,形成以产权为纽带的新型经济共同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合作基础薄弱。从主观上讲,一些部门和领导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特别是部分乡、镇领导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地位、作用和潜力缺乏足够的了解,认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民间组织,属于扩大了的“个体户”,不正规,没有从怎样才能依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来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建立农业商品基地和创建农村支柱产业的高度去支持、去帮助。同时,相当多的农户不懂什么是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发展这种组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知之甚少,加之我国的合作化运动曾走过弯路,一些农民对加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心存疑意,积极性不高。

2、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注册、管理等有法可依,有法进行规范,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没有来自国家、政府层面的法律支持,使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指导,相当一部分处于分散,自由发展的状态。许多合作组织内部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有的协会没有登记注册,有的登记没有章程,有的有章程但制定很不规范,缺乏内部约束和激励机制,如管理制度、议事制度、监理制度、财务制度等,组织规范化程度不高;一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重大项目和活动中决策不民主,成员很少参与决策和管理。

3、成员素质较低,发展后劲不足。人才缺乏,成员综合素质低是制约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一大因素。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头人大多文化素质、农技素质不高,适应市场经济的素质和能力不强,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缺乏。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成员文化素质偏低,基本上只有中小学文化程度,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也是极少数,整体素质很难适应现代农业的生产需要和要求。部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无经济成分实体,合作组织服务层次低、产业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带动能力差,缺乏规模扩张的动力。

4、管理机制滞后,扶持力度不够。首先,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工作存在着多头管理和指导不力的现象。市虽明确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归市农业局农经站负责管理,但农经站由于人少事多等原因根本管不过来,指导和服务等工作基本上难以开展。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过程中,涉及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部门有各级涉农部门、各级科协、各乡镇,这些部门都可以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立进行批复、指导,造成了管理混乱,情况不清,指导不力。其次,各级政府虽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在资金和信贷方面也给予了一定的扶持,但数额有限,力度不够;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兴办实体或开展综合服务中,信贷、工商、税务、民政等部门的政策支持不够;政府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合作思想、合作原则、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不足;农业科研、推广组织及有关涉农机构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缺乏有效的协调配合,难以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系统的服务支持。

下载从战略高度统筹谋划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战略高度统筹谋划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建议

    关于进一步促进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建议 毕胜利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民间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载体,它在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优化农村经济结......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调查[五篇范文]

    架起农民进入市场的桥梁---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调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重要载体。最近,我们对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报告★

    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尝试,近一年多来得到较快的发展,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注入了新的动力,在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科技进......

    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报告

    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报告 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报告2007-02-08 08:04:19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 ××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尝试,近一......

    关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报告

    关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2005年12月12日县政协主席会议通过县委、县政府:2005年8月下旬,县政协副主席...带队,县政协经济委员会对全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报告 ××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尝试,近一年多来得到较快的发展,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注入了新的动力,在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

    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工作座谈会讲话

    *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工作座谈会讲话同志们:这次*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工作座谈会的主要内容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全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验交流会议精......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调查(共5篇)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调查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调查2007-12-12 17:08:12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调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