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认识中国经济减速

时间:2019-05-14 20:57: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怎样认识中国经济减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怎样认识中国经济减速》。

第一篇:怎样认识中国经济减速

怎样认识中国经济减速? 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为8.1%,不仅远低于市场平均预测,而且比2010年第一季度的高峰回调了4%,可谓减速明显。温家宝总理在基层调研时坦言:“我知道今年最主要的形势就是经济下行压力大,再一个,企业亏损大”,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承认目前的压力较大。

那么,为什么中国经济不能保持高速增长而减速呢? 第一,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2012年底,随着金融危机期间的许多财政刺激计划推出,美国经济将面临一轮规模空前的财政紧缩。加上希腊退出欧元区,西班牙意大利国债收益率飙升,全球股市下跌,投资者涌入美国市场,全球市场面临困境。我国的出口受到国际经济的影响,出口受阻。第二,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大规模转移。很多农民向城市转移,然后农转非,留在了城市工作与生活。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增长。但随着企业对蓝领整体要求水平的提高,劳动力的成本的增加,这种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有所减缓。第三,竞争性行业工资水平持续上升。竞争性行业的工资水平在持续上升,随着工资的上涨也更容易找到更优秀的人才,集中更多的资源,优秀的人才组成了更加优秀的团队。而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相对更加缓慢。竞争性行业工资水平的持续上升,拉大了同一行业大小企业间的收入差距。第四,资源和环境约束。30多年的高增长,是建立在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基础之上的。我们在获取高增长的成果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我国资源保有量急剧下降,好多资源型城市资源已经枯竭,大宗商品要大量从国外进口,环境污染也在加剧,污染带来的负的经济外部性迅速上升。而在时下这种经济结构转型和增长模式转换的初始阶段,经济增速必然受到影响中国城镇化的速度。

我们又应该怎样解决现在的问题呢?要想保护中国挺过这一轮经济危机,真正的需求是可持续为继的。我们说,经济最重要原动力要素之一就是需求,有了需求便驱使人们去组织生产,去发明创造,去创造追求价值。目前的经济危机的原因是实体经济规模与收益难以应对现在虚拟经济收益对其所提出的要求。经济危机是其自身为了公平削减虚拟经济规模的一个过程。从而使得实体经济的成本下降,可以维继发展。因此,如果我们需要尽快结束这一经济危机的过程,就要以减税、削减虚拟经济的方法与手段让实体经济尽快回到其成本可以为继的水平。一是降息至投资意愿水平。降息的目的是保投资,借以保增长。拉动投资的边界是贷款利率大约低于投资回报率1个百分点。降息之后,才能比较充分地调动企业投资意愿。目前的降息,只能起到降低企业财务负担的作用。二是维持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人民币升值预期在,境内外资本就会留在中国。央行自去年底以来一直在努力地维持人民币升值趋势,维持在1美元兑6.30元人民币左右,这很好。三是维持抵押物价值的平稳,抵押物价值不下降,全社会的融资链就可以持续。否则,债权人没有信心,债务紧缩就发生了。四是挤牙膏式释放政府投资。经济减速是长期趋势,政府也就不需要呼啦一下子拉动投资。铁路、公路、港口以及城市基础设施,每年做一些,减缓每年的经济减速程度。一下子投了,以后就没有拉动经济的硬手段了。

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高增长都具有阶段性。一国经济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高增长之后,必然会减速进入平稳增长阶段。这是经济增速变化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目前,我国就正处于这样的经济增速转型期。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经济减速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客观看待和正确认识经济减速,完全不必因为经济减速而惊慌失措。我们必须摒弃“高增长偏好”和“高增长拜物教”,树立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理性、科学的经济增长观。

第二篇:怎样认识自我

怎样认识自我,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1)正确地认识自我古人曰:“人贵有自知之明”。“贵”字不仅表明一个人有自知之明是多么地难能可贵,而且意味着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大学生应当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考察社会和人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衡量和评价自己,积极投身于社会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在社会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参照系,并且经常反省自己。

要想认识自己,须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这不仅因为“当事者迷”,而且还因为人的确难以客观地观察和把握自己。衡量他人是比较容易的,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如实评价,也许你可能当某人的面说一些言不由衷的吹捧话,但你的内心绝对地知道此人的真正的瑕疵。而对于你自己你则不那么苛刻和严厉了,面对你自己的一言一行时,你过滤缺点的网便具有很大的网眼,你也许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你的自尊心有意使然。

下面是一种自己可操作的认识自己的方法,你不妨一试。

〖认识你自己的二十问法〗

这是帮助你认识自己的一种方法,分两步进行。第一步,问你自己10次或20次:你是谁?请你把头脑里浮现出来的答案一一写出来。例如:我是鬃(姓名),我是鬃学校的学生,等等。由于这是自我分析材料,可以不给别人看,所以想到什么就回答什么,不要有什么顾虑。回答每次提问的时间为20秒,如果写不出来,可以略去,继续往下写。第二步,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分析。分析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答案的数量和质量。即一共写出几个答案,答案中哪些方面的内容为多。如果能写出9-10个答案,则大体上可以认为没有特别的障碍。如果只能写出7个或更少的答案,则可以认为是过分压抑自己。回答时,会以感到无聊、感到害羞、时间不够等为借口,不能回答更多的问题。

□ 回答内容的表现方式。有三种情况:符合客观情况的,如“我是大女儿”、“我是小学生”等。主观解释的情况,如“我是老实人”、“我胆小”等。中性的情况,即:谁都不能做出判断的情况。如果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都有,可以认为取得平衡;如果倾向于主观或客观,则不能取得平衡。在主观评价中,最好是既说到自己好的方面(令人满意的特征),也说到自己不足之处(不令人满意的特征)。如果只说到好的,会使人觉得是自满;只作不好的评价,又令人感到没有信心。

□ 回答的内容是否涉及自己的未来。哪怕只有一个答案涉及未来(如“我是未来的大学生”),也说明自己有理想和抱负,在现实生活中充满生机。如果没有一个答案涉及未来,则可能说明自己对未来考虑不多。

(2)客观地对待自我客观地对待自我包括两个方面:积极悦纳自我和有效控制自我。

悦纳自我是发展健康的自我体验的关键和核心。具体地说,积极悦纳自我就要: ①接受自己,喜欢自己,觉得自己独一无二,有价值感、自豪感、愉快感和满足感; ②性情开朗,对生活乐观,对未来充满憧憬;

③平静而又理智地看待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冷静地对待自己的得与失;

④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地克服消极情绪;

⑤既不以虚幻的自我补偿内心的空虚,也不以消极回避漠视自己的现实,更不以怨

恨、自责以至厌恶来否定自己。

有效控制自我是健全自我概念、完善自我的根本途径。一般说来,大学生要有效控制自我就应:

①建立合乎自我实际情况的抱负水平,确立合适的理想自我。即面对现实,确定自己的具体奋斗目标,把远大的理想分解成一个个远近高低不同的子目标,由近及远、由低到高,循序渐进,逐步加以实现。关键是每个子目标都应适当、合理,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否则会丧失信心。

②增强自尊和自信,使自己有为实现理想自我而努力的更强大的动力,激励自己不断奋进。

③培养顽强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发展坚持性和自制力,增强挫折耐受力,使自己能自觉主动地认清目标,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正确地面对成功与失败。

(3)走向完善的自我成为自己,是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热点之一。成为自己,就是做一个“自如的我,独特的我,最好的我”。

大学生成为自己的过程,是其自我同一的过程,是其自我不断走向完善的过程,也是其从个人“小我”走向社会“大我”的过程,是既注重自我又不固守自我,而是根据社会要求不断改造自我;既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又不仅仅局限于追求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而是把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与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过程统一起来,在为他人和社会的服务中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的过程。

完善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过程。只有坚持正确的方向,本着科学的态度,投身于火热的社会实践中,辩证地看待社会,分析自我,把握自我,才有可能最终超越自我。

第三篇:怎样认识自己

怎样认识自己

正确认识自我的含义、途径、方法

什么是正确认识自我?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途径有哪些?

(1)正确认识自我就是指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要与自我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①正确、全面认识自己的特点和长处。②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认识到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集体,自我的人生价值主要在十对社会的贡献。

(2)人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对自己的认识,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好和更完美,而要正确认识自己,我们就必须要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①全面认识自己,我们既要认识自己的外在形象,如外貌、衣着、举止、风度、谈吐,又要认识自己的内在素质,如学识、心理、道德、能力等。一个人的美应是外在的美与内在的美的和谐统一,内在的美对外在的美起促进作用。②全面认识自己,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素质都有自己的优势,又有自己的不足,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但同时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应该多关注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要用欣赏的目光来看自己,即使你可能有很多不足。因为只有先看得起自己,才能正确认识自己。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生世界,如果你把目光都集中在痛苦、烦恼上,生命就会黯然失色;如果你把目光都转移到快乐之中,你将会得到幸福。同样的道理,面对自己,如果你只看到自己的缺点、不足,你将会悲观失望,停步不前;如果你能看到自己的优点、长处,你将会充满信心,迎接生活的挑战。但是如果我们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不足,“看自己一朵花,看别人豆腐渣”,用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我们就会沾沾自喜,骄傲自大,停步不前,甚至会倒退。因此,为了全面认识自己,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③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俗话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我们每个人也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的优点和缺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我们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自己,及时发现自己的新的优点和新的缺点,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变缺点为优点,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来完善自己。

(3)认识自我的途径包括:

①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要认识自己,我们必须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反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表现,总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自我观察是我们自己教育自己、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自我观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a.自身外表和体质状况的观察,包括外貌、风度和健康状况等方面的观察;b.自我形象的观察,主要是对自己在所生活的集体中的位置和作用、公共生活中的举止表现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的观察.c.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观察,包括对自己的政治态度、道德水平、智力水平、能力、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的观察。②通过他人了解自己。大文豪苏轼写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认识自己有时候的确比较难,一般来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周围的人对我们的态度和评价能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我们要尊重他人的态度与评价,冷静地分析。对他人的态度与评价我们既不能盲从,也不能忽视。

一、孤独地面对自己:也就是说给自己一个孤独的空间和时间,对自己的言行、思想、学习状况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清醒地分析自己的优劣状况,自我调节和控制自己的状况,使自己能较好地向自己的目标奋进,克服不足,发挥优势实现目标。

二、试着改变某些影响自己实现目标的不良习惯,耐心细心地注意学习生活中的每个细节,积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生活中合理正确地安排控制和使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争取在学业上的突破,使目标的实现更快捷、更优秀。

三、不过分压制自己,这样使自己的个性在良好方面有一个展示空间和机会,使自己的不良个性能够得到抑制,使自己的爆发力、冲刺机会更明显。

四、与自己良好的“对话”。这种对话是在内心深处的争斗,是正与邪的相互抗争,也是自己思想斗争的根本形式,通过“对话”分辨是非,实现个人完善和学业进步。

五、通过别人充分了解自己。“旁观者清”,通过他人的眼神、语言、态度了解自己言行的对错和自己的社会处境,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表现,以此来完善自我,达到目标。我们可以通过以上方法来正确认识自己,以此实现不断完善自己的目标,使自己不断进步,走向成熟!每个人都有认识自己的过程,曾经苦苦思索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跟周围的人比起来自己好像一无是处,建议都跟周围的人交流从周围人对你的评价中综合认识自己,如果一个人想的话,很容易自卑或者自负。还有就是多接触外面的世界,扩大自己的视野,提高观察能力,去发现自己喜好所在。也可以从你自己的好恶中分析自己的性格。还有就是你的学习,事业,你的朋友,家人,你经常去的地方,很多潜移默化的东西证明了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至于优点,在生活细心的发现自己比别人更优秀的一面,要有成就感,多给自己一些鼓励。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人海里,你认识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既有朋友同志,也有冤家对头;既有谦谦君子,也有得意小人;既有可歌可泣的好人,也有令人憎恶的坏蛋„„但是,你认识你自己吗?认识别人容易,认识自己却不容易——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也是漫步人生的真实写照:人生在世,各自的脖子前后都挂着一个袋子,前面装的是别人的过错和丑事,而且经常摆在自己的眼前,看得清清楚楚;背后装的是自己的过错和丑事,既看不见,也不容易感觉到。正确认识自己,首先要正确认识人生的道路。世界上没有不落的太阳,人生中没有永远的红火。生活的道路大都是曲折不平的,人生的航船不可能一帆风顺。你可能事业不顺、生活坎坷或身处逆境,但你不能因此而垂头丧气,不能怨天尤人,更不能自暴自弃,因为生活的道路可以改变,遇到的困难可以克服,生活中时时会有这样的现象: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确认识自己,就得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估价。一个有理智的人,对自己的能力评估有一个客观的定位,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高估或低估。人生在走上坡路时,有些人往往把自己估计过高,认为凭自己的能耐,好像人生一切所求的东西都能唾手可得,这样的人往往把运气和机遇也看成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这样得意者其实与那些平庸的人没有多大差别,其最大特点就是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人生在走下坡路时,有些人又往往把自己估计过低,容易把困难和各种不利的条件看作自己的无能,自己怀疑自己,贬低自己,动摇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都会毁损自己,毁损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正确认识自己,就是要善待自己,不要自己与自己过不去。你可能貌不惊人,没有俊男倩女的自然条件,但英俊和美貌并不是成功的代名词,更何况红颜薄命者还确实不少呢!你可能智商平平,没有出口成章、过目不忘的才华与天赋,但天才如果没有后天的勤奋,天才的火花就很容易熄灭。你可能命运坎坷,没有宽裕的经济和成功的事业,但自古雄才多磨难,与苦难抗争而造就辉煌人生的人世界上难道还少吗?善待自己就是客观地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比,做到扬长避短,把自己的心境调节到最好,把自己的行动发挥到最佳,做到愉快地生活,乐观地奋斗。正确地认识自己,就是不畏人言,坦坦荡荡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做自己该做的事。什么是聪明?什么是愚蠢?有人是这样定义的:做该做的事就是聪明,做不该做的事就是愚蠢。人云亦云,被别人的言论所左右,这是没有主见的表现,也是成功人生的大忌。如果你认准了奋斗的目标,就要聚焦自己的动能,全力以赴地去拼搏,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认准这样一条道理:别人认为你是哪一种人不要紧,要紧的是你到底是哪一种人。

第四篇:怎样认识上帝

怎样认识上帝

[日期:2006-10-02] 来源:福音中国

作者:微言 [字体:大 中 小]

人怎样才能认识上帝呢?归根结蒂,如果不是上帝愿意向人显示他自己,人是不可能靠自己去认识上帝的。有人想用聪明智慧去认识上帝,但那是徒劳的,因为智慧不是认识上帝的正确官能。《圣经》上说,“世人凭自己的智慧不认识上帝。”(哥林多前书1章21节)当初上帝造人时,曾给人权力去治理全地”,并管理地上各种活物,所以上帝给了人超乎其他受造之物以上的智慧。《圣经》也教导说,与人交往要有智慧。可见人的聪明智慧是用来解决人与客观世界,即人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问题的。这是智慧的正常功能,但却不能用来解决人与上帝之间,即人如何认识上帝的问题。因为上帝本性中的奥秘远超乎人的聪明智慧之上。《圣经》从来没有说,人的智慧可以测度上帝的奥秘。上帝是灵,人只有用心灵和诚实去接受他,敬拜他,才能与上帝有直接的交通,认识上帝。否则,是不可能的。

有两件事直接妨碍人认识上帝。第一是骄傲。人在上帝面前原本出自尘土,人必须如实地承认自己是受造之物,不是上帝。人不应高举自己在上帝之上。但有些人自命非凡,目空一切。既不把人放在眼里,也不把上帝放在眼里。这样的人即使和人交往也难免格格不入,困难重重,更不必说认识上帝了。《圣经》明言,“上帝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雅各书4章6节)一个骄傲的人永远不可能认识上帝,人如果想认识上帝,首先必须放下自己的骄傲。

第二是罪。人类自始祖亚当犯罪以后就堕落了。罪进入了人的内心,也成为人性的一部分,也可以说,罪已经成为人的第二天性。人世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罪恶现象?其根源在此。但人当初被造时是照着上帝的形象造的,人性中象上帝的一面(善性、良心)依然存在。这样,人的内心就成为善和恶的战场。中国自古就有人性善恶之争。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双方各有一定的事实根据,数千年来相持不下。也有人认为人本性无所谓善恶,犹如一张白纸,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然而如果人的本性果真一白如纸,那么人世间的种种苍黄又从何而来?可见这一观点于事实无据。实际上已经堕落了的人类,其本性是双重的。既有善的倾向,也有恶的倾向;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恶的一面。平日的彬彬君子,当环境有变,诱惑当前时,也会一变而为暴徒恶棍。在最近一次洛杉矶的**中,人性的善恶,可说表现得淋漓尽致。人内心的这种善恶冲突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中国学者一向称之为“理欲之争”,其实乃是善恶是非之争。不幸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并不能“择善而固执”,反而如水之就下,在罪恶倾向的支配下随波逐流,因为这样做往往最符合自身的利益,最能满足个人的私欲。从来不违背良心要求的人是没有的。如果人们的行为意念从来都无违于良心,那他根本就感觉不到良心的存在,就如从来不违法的人感觉不到法庭的存在一样。每当你感受到良心的告诫时(良心不安),就说明你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触犯了良心的原则。人如果连自己的良心这一关尚且不能通过,又怎能通过上帝的审判呢?所以《圣经》上说,“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罗马书3章10节)

一般人之所以不肯承认自己有罪,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有些人明知自己有罪,但却不敢去正视,于是便硬着头皮一口否认罪的存在,以求用这种掩耳盗铃的方式去自欺欺人。这种做法在人面前或可收效一时,但在上帝面前却是毫无用处,因为上帝是鉴察人心的。二是有些人不认为自己有罪,是因他们用大大降低了的人为是非标准来衡量自己的缘故。然而上帝的标准不同于人的标准,而且远高于人的标准。例如,通常人们知道奸淫,即不正当的性关系是罪恶,所以有“不可奸淫”的观念。但这仅指不正当的行为。而耶稣却说,“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犯奸淫了。”(马太福音5章28节)这就不仅关乎行为,更查验到人的内心。有些人可能没有奸淫的行为,但有几个人能说自己从来没有淫念呢?更不必说现今更有很多人甚至对种种邪淫的行为也不以为非,反以为是,并美其名曰“性解放”。如此等等。可见人的标准是多么靠不住。人因为长期远离上帝,长期忽视、甚至压抑良心的声音,良心就会变得麻木、低沉,对诸般的罪恶也就渐渐失去了感觉,以致离正确的道路愈去愈远。然而人的这种自我纵容,并不能改变人在上帝面前乃是罪人的事实,因为最高的审判者是上帝,不是人。

如果我们一般地谈到人类社会的丑恶和黑暗,大概不会有太多的人持异议,但一旦涉及各人自己,则大多数人就不愿承认自己有罪,似乎个个都是出污泥而不染。然而如果大多数人都真正洁身自好,则整个社会就不会如此败坏。这说明多数人在衡量自己和别人时,常常有双重的道德标准,严于责人而宽于律已。然而上帝决不偏袒任何人。

退一步说,即使以人为的标准衡量,人们也没有理由自满。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意思是除圣贤之外,谁都会有罪过。但圣贤是否就能无过呢?看来即使是那些被目为圣贤的人也不敢以此自许,他们只是说,“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过则不惮改”。这就是说,即使圣贤也并非无过,只是比较勇于改正而已。例如按人的道德标准,人都应孝敬父母,所谓“人而不孝,不如禽兽”。但上帝之于人,其崇高、尊荣、权能和恩惠远过于父母之于子女。对于生身的父母,人尚且必须孝敬,以报其养育之恩,那么对于创造天地万物,并赐给人生命气息的上帝,人岂不应当更加敬重和感恩吗?然而很多人对于这位至高的上帝却既不尊敬,也不感谢,有人甚至口出恶言,恣意侮慢,乃至根本否定上帝的存在,这岂不是比不孝父母更为严重的罪过吗?背叛上帝,乃是人类最根本的罪,所有其他的罪都是由此衍生而来。

罪是人接近上帝最大的障碍。人不能讳疾忌医。人如果想走向上帝,认识上帝,必须先解决罪的问题。罪的问题不解决,人不可能见上帝的面,因为上帝圣洁的光焰将使罪人化为灰烬。同时一个有罪的人也不愿意面对上帝,正如一个犯人不愿面对法官一样。罪使人离上帝。我们常常看到,一个人不愿意承认上帝的存在,往往并不是因为他有了太多的科学知识,而是因为他的良心在上帝面前有亏。怎样才能使罪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呢?上帝作为慈爱的天父,固然无时不在准备接纳回头的浪子,但作为至高的审判者,上帝却不能无视或姑息人的罪恶,他并不能对浪子的罪置若罔闻。唯一能使上帝的慈爱和公义并行不悖的两全之道,是上帝自己为那人个无以自救的浪子之一切罪孽付出必须的代价。罪的代价就是死,所以上帝自己为人类付出了死的代价。那就是差遣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到人间,成为人的样式,并为人的罪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的死满足了上帝

也成全了上帝的慈爱。所以耶稣在十字架上临断气之前说“成了。”(约翰福音19章30节)在旧约时代,人犯了罪,就将一只无残疾的牛或羊献在祭坛上,为自己赎罪。但那不过是一个象征,因为牛羊的血并不能使人的罪得赦。(希伯来书10章11节)那事实本身乃是耶稣为人的罪而流血,唯有上帝儿子耶稣的血才能使人的罪得赦,所以圣经上说耶稣是“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翰福音1章29节)上帝使那无罪的耶稣基督为人的罪而死,因而使一切因信而接受耶稣基督为自己救主的人,罪得赦免,同时在上帝面前因耶稣基督的血被称为义,得以坦然无惧地进到上帝面前,得享上帝的慈爱,免于永远的沉沦。这是一切世人得蒙赦罪,认识上帝并成为上帝儿女的唯一道路。《圣经》上说,“上帝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翰福音3章16节)又说“除他(耶稣基督)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使徒行传4章12节)除了上帝儿子耶稣之外,世界上没有任何别的人能够使人的罪得赦。如今,相信耶稣基督,接受他为自己的救主,是人认识上帝并成为上帝儿女的必由之路。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你们若认识我,也就认识我的父。”(约翰福章14章6至7节)所以相信耶稣基督是人认识上帝的惟一道路。

上帝的救恩,不仅在消极方面叫人因信耶稣而使罪得赦,更重要的是使一切相信耶稣的人都得重生,得着上帝永远的生命。这便是“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的涵义。耶稣为人的罪死了,但他的死和世人不同。世人的死是由于定命,人人必有一死,而且死对众人而言是一条不归路,有去无回。普天之下,所有人的生命一概始于母腹而终于坟墓,无一例外。唯独耶稣与众不同,他为人的罪被杀而死,但他却又从死中复活了,因为他的生命并不被死所拘禁。耶稣在受难节那个星期五下午三时左右死亡,然后被安放在石头凿成的坟墓里,墓门被封固,而且有罗马兵丁看守。但他却在第三天,即星期日的天亮以前复活了,留下一座空的坟墓。这件事不但记在《圣经》里,在差不多与耶稣同时的犹太大历史学家约瑟夫的著作中也提及此事。死而复活,是耶稣的死与众人不同之处,也是基督教与所有其他宗教不同之处。释迦牟尼死了,他的“佛骨”至今犹在,一部分且曾被迎进中国。莫罕默德死了,他的坟墓也至今仍在。他们都没有复活。唯独耶稣的墓是空的,因为他复活了。当耶稣受难而死时,他的门徒曾大失所望,在犹太人的迫害下,灰心丧胆,四散奔逃,最主要的门徒彼得约翰等也都逃归故里,重操旧业,打鱼去了。但耶稣复活以后,经过多次向他的门徒显现,让他们亲眼看见他不但已经复活,而且活着升天。这件事给他的门徒以莫大激励,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精上帝面貌,由原来胆怯丧气的消极状态,一变而为完全不畏权势,不顾性命危险,果敢不屈地见证耶稣复活,到处宣扬相信耶稣而得救的福音。唯其如此,这福音才得以传遍天下,直到地极。耶稣最初的十二个门徒中,除叛徒犹大以外,其余的人全部为耶稣基督殉道而死。为什么能这样呢?正因为他们从耶稣的复活中看见了永生,看见耶稣胜过了死亡的权势。死,不再是有去无回的可怕结局,而是复活的前奏。因为耶稣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约翰福章11章25节)因为凡相信上帝儿子耶稣的人,都有了上帝永远的生命。

有人会问,难道得蒙赦罪,并得着上帝生命的路竟是如此简单么?是的,确实如此简单。然而这件事之所以如此简单,乃是因为上帝自己已经为此付出了最高代价的缘故,这代价就是上帝独生子耶稣的血。因此,才不需要人自己去修行积德,以成正果;不需要人手持刀剑,流血立功,以求自己升天;更不需要金钱才能去换取。上帝已经为人准备了全备的救恩,只等着人用信心去接受。这才是上帝所给人的真正的福音。

对于上帝的存在,对于耶稣基督所成就的救恩,世人争论很多,令人莫衷一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方法就是祷告。到底有没有上帝?耶稣的救恩是否真实可靠?只要你肯祷告,是非真假一试便知。如果没有上帝,如果耶稣的救恩不可靠,那么祷告就没有用;但如果你祷告了,而且上帝果然听了你的祷告,上帝在耶稣里所成就的救恩果然临到了你,那么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你也就不需要别人再给你证明什么。《圣经》上说,“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马太福音7章7节)只要你肯放下一切的骄傲,在上帝面前俯伏下来,以真诚的心灵,呼求主耶稣的名,求他赦免你一切的罪,悔改并接受耶稣为你的主,你就会立即体验到生命的改变,立即得享赦罪的平安和来自上帝的喜乐。如果你真的这样做了,却仍然得不到上帝所应许的救恩,那责任就不在你,你尽可仍然走你原来的路,并不损失什么。但我深信这样的事从来不曾发生过,今后也不会。因为上帝是信实的,他的话永不落空。

既然上帝已经以极重的代价,为我们开了这条又新又活的路,叫一切相信耶稣的人都可以得救,成为上帝的子民,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拒绝呢?相反,如果我们竟然忽略了这么大的救恩,当有一天来到至高者的审判台前时,还能以什么理由为自己开脱而逃罪呢?现在救恩的门仍然向一切愿意相信的人敞开着,凡是愿意的人都可进去。每个人必须作一个严肃的决定:究竟要不要接受这位永生的上帝?人或是接受耶稣基督而走向上帝永远的生命;或是当面拒绝他以致错过这莫大的救恩而走向永远的沉沦。二者必居其一,何去何从,仅在你一念之间。

我衷心期待你选择上帝永远的生命,不要因循延误,错过上帝的救恩。

第五篇:中国经济专题

《中国经济专题》报告论文

题目: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现代企业制度

11经济学三班

组员:张炳贤111041358

叶子通111041349

吴汝基111041311

郑舒仰111041386

报 告 日 期:2014年6月18日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现代企业制度 摘要:本文阐述了国企改革的现在和未来——国企改革的成果是什么?怎样巩固已有的改革成果?本文通过国企三次改革热潮的回顾,反思国企改革中出现的问题;铺开国企改革原因,论述三个论点进行深一步探讨;进而指出国企改革的任务和趋势就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国企改革至今,是“国进民退”还是“民进国退”? “国企垄断”是事实还是谬误? 一个时期以来,围绕“国进民退”的争论,热度越来越高,这表明国企改革还有许多重大的理论和政策问题有待破解,任重而道远。

在历史时空坐标系中考察国企改革的成果,可以看到:第一次企改高潮的特点是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最典型的例子是“中策现象”;第二次企改高潮实现了从“国退民进”到“国进民退”的转折,政府对国企的支持也由后台(金融)走到了前台(财政),由间接变成了直接;第三次企改高潮“大国有”战略浮出水面,国有企业华丽转身,垄断地位日见巩固,其强大之势不可逆转。“大国有”战略更多地被人们理解为“国进民退”的继续从而成为当前国企改革争议的热点,显示国企改革任重而道远。毋庸置疑,反垄断与去行政化是国企改革的重要任务,而建立职业化和规范的经理人制度则是国企改革的方向。

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 国有经济战略调整,是国企改革的指导思想,“国有资本有进有退”的关键,需要有一个标准来衡量,表明哪些该进、哪些该退。

政企分开是国企改革的第一个里程碑。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决定”,将国企改革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对国有经济的改革主要围绕着国企改革展开。通过放权让利、利改税、拨改贷、承包制、租赁制、抓大放小、有进有退、股份制、现代企业制度等等,摸着石头过河探索,最后定为政企分开,建立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撤销几个工业部,还权与企业,这就抓住了国企改革的要害,是国企改革的第一个里程碑。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是国企改革第二个里程碑。撤销几个工业部只是实现国企改革的第一步,国企改革的任务还任重道远,应当对继承原来部的行政垄断权的大企业继续进行改革。

国有资本“有进有退”的标准。为了贯彻“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的方针,在“有进有退”的标准上应取得共识。因为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国有经济“有进有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不同的结论会做出不同决策,其影响甚大。目前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国家统计局的“定量标准”,一个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定性标准”。

国企改革的成果是什么,怎样巩固已有的改革成果? 这两项内容决定了国企改革的现在和未来,也就决定了它的历史方位。当前对于这两项内容的解答各异且颇有争议。在历史时空坐标系中考察国企改革的过程及其生存的环境,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国企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第一次企改高潮出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和后期,集中表现在县及县以下国营、集体经济大规模改制,其突出特点是“退国进非”。九十年代前期延续了这股势头,而且纳入了很多国有大型骨干企业。自此,县及县以下几乎没有了国有经济。这个时期企改的特点是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最经典的例子是“中策现象”。

而此前,所有制的基本格局还是“国营企业”一统天下,它控制着几乎所有的资源和产品、生产和消费,因此,商品货币关系在经济生活中实际上很难展开。八十年代改革以此为突破点,在流通领域打开了缺口,即放开一部分国有部门控制的资源和价格,实行计划内和计划外两种价格的“双轨制”。这样,计划控制的资源在计划外流通就有了“名份”,并源源不断地从国有部门流向私营企业、流向了自由市场。另一手,则是采取沿海开放政策(从1984年开始),鼓励外包和出口,将需求直接跟外需对接。甚至还鼓励“两头在外”,即只在国内加工,而货源和订单两头都在外,事实上已成了一块“飞地”。这样,外贸部门从生产到销售都独立于国内需求、国内市场和宏观形势的制约,相反地,它还左右了宏观形势。从上述两方面入手,国营企业一统天下的格局最终被捅破,同时,促进供给、繁荣市场的目的也达到了。

第二次企改高潮,出现在九十年代末产业结构调整时期。1998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产业政策明确提出“退二进

三、抓大放小、重组改制,下岗分流”,这个时候才真正使得“九五”时期提出的“两个调整、两个根本性转变”落地生根。1998年之后的国企“三年脱困”攻坚目标是真正在啃硬骨头,一批老国企被收购兼并,大量职工分流下岗。当时社会对于这项产业政策的导向,普遍理解为“国退民进”、“退国进非”,一些地方也是这么做的。为此,还发生了著名的“郎顾之争”(2004年),引起公众对国有资产流失的关注。国务院为此叫停了MBO。2009年的“通钢事件”标志着“国退民进”到“国进民退”的转折,此后“国进”之势有如破竹,“民进”受遏制,再无地方政府胆敢把钢厂卖给私企老板。私企甚至一路落荒而逃。

几乎就在这一刻,国企吹响了重组的集结号。2003年组建国资委,以集团化重组控股国有企业,发挥了主导作用。从2005年开始在以后6年时间里,国企纷纷实现了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经营方式越来越灵活,而企业的控制权仍然有效地掌握在国资委手中。事后来看,这种“以退为进、有退有进”策略不但没有减弱国企,反而使其变得更为强大。国企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迅速好转,成为竞争中强势的一方。无论是产业的重要性、集中度还是规模,都是重量级的数一数二的人物,甚至在世界五百强中也越来越多地占据重要地位。可以说前后两个阶段国企判若两人,旧貌变新颜。

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面对外需不足所采取的对策是全力

扩大内需,重点是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两年内新增投资4万亿元人民币。由此,政府对国企的支持也由后台(金融)走到了前台(财政),由间接变成了直接。国企大举进入钢铁、采矿、汽车、医药、房地产等高利润行业,成为有市场定价权的企业“大鳄”。充实的外汇储备以及“走出去”战略也引导着企业在国际投融资市场上变得更加活跃。由此,国企发展也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第三次企改高潮“大国有”战略浮出水面,国有企业华丽转身,垄断地位日见巩固,强大之势不可逆转。1998-2008年是重要转折期。此前,是“外贸+制造业=外汇”的外需型增长方式,外贸空间决定GDP增长空间、国际经济形势决定国内经济形势,外贸部门很有优势,而内需并非重要的因素,为了吸引外资促进外贸,实行了内外有别政策,甚至对内歧视,我们有时称之为对外资、外贸企业的超国民待遇。这个阶段,国有企业的优势也显示不出来,甚至有一个阶段还处在效益危机和私有化预期中。

1998年和2008年两次大的外来冲击,使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逆转。第一,迫使总需求的重心由外需转向内需,两次冲击都大规模地扩大内需,这种政策上的转向是非常明确的。2003年之后做出的一系列举动,也是这种趋势性反应。如取消农业税、对农业补贴、建立健全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2008的这次外汇储备危机,从“外汇是金”变成了“外汇泡汤”之后,这种外向型增长方式承受了巨大的美元国债损失。正是迫于这种极端严峻外需形势做出了重大改变,实现了战略重心的转移,即从着眼于与国际接轨和外部需求转向了以国内需求和民生工程。第二,国有企业的地位日渐上升,甚至如日中天。不仅是因为国有企业上市有了新的融资平台,还因为它获得了扩张性财政的巨大投入和订单,再加上它原来占据的垄断地位,使得它如虎添翼,更为强大。

为什么要改革? ——国企低效率及其解释。

原因一:委托代理问题。个体私营企业:所有者就是经营者,有足够的积极性把企业经营好;规模较大的股份企业:所有者大都已不能自己经营企业,必须委托一个有才能的人经营管理企业,我们说产生了“所有权” 和“经营权”的分离这时所有者必须确信,经营者必须有能力并且有积极性,为自己赢得利润,尤其不能谋取私利这个问题表面上很容易解决:一是平时对总经理进行严格监督。二是当企业经营好时,所有者(股东)给予经营者(总经理)奖励;经营业绩不好时,给与惩罚,或干脆解雇,这样经营者就有足够的激励。

但实际情况往往要复杂得多,比如:没人监督:股权分散,老板太多,如许多上市公司,持有股票的人很多,每个人只持有很小的股份,每个股东都想,其他股东会监督总经理,我就不管了;但每个人都想这样“搭便车”,结果是没有人去监督总经理;监督失效:总经理作为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对企业了如指掌,有时候谋取私利甚至腐败,外人无法发觉;更有甚者,企业经营不好,可以造假账,让股东以为企业经营很好。股东和外部监管者(比如证监会)由于不能掌握企业的所有信息,很容易被蒙蔽。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更复杂。全国人民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他们委托政府——人民的合法代表管理国有企业;政府进一步委托国企领导人经营国有企业,形成了多重委托-代理关系,考虑政府内部存在上下多个级别,每多一层委托-代理关系,监督难度就增加一点,代理方损害委托方利益的可能也就增加一点,最终国有企业的发展就可能完全违背其最终所有者和委托人——人民群众的初衷。

原因二:政策性负担

国有企业经营不好时,既有可能是总经理能力不够、积极性不足、甚至腐败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历史负担造成的——问题是对一个具体的企业,很难做出区分,于是造成:①能力不够、积极性不足、甚至腐败的总经理可以搬出“历史负担沉重”的理由,不能被及时发现或被处罚、解雇。②原本有能力、有积极性、不腐败的总经理会想,如果经营不佳甚至腐败,我也不会受到处罚,因此有可能变得消极、甚至腐败;因此,政策性负担加重了委托-代理问题,使我们对国有企业经理很难进行真正的、有效的监督。

原因三:总经理权威问题

也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国有企业的领导人绝大多数是想经营好企业的,也有能力,但问题是缺乏足够的权威和行政资源,比如:私营企业的老板或总经理认为某个员工、中层、甚至高级管理人员能力不够、热情不足时,可以:减薪、降职、解雇,但一个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很难具有如此高的权威和行政资源,顾虑较多;成功的私营企业一定有一个融洽、和谐、紧密合作的领导团队,但国有企业的某个副总或书记可能就是上级派来监督总经理的,合作困难。

其他原因:如政企不分,政府干预过多;国企领导人选拔考核任用制度不合理;年薪太低;国有企业所属的行业结构不合理;虚职太多;人才流失; 国企改革的任务与趋势:主要就是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其前提是去除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这样当企业经营不善时,可以追究经营者的责任。推行社会保障的目的就是去除政策性负担。但仅仅去除政策性负担还不够,关键要建立起一整套机制,使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有足够的激励经营管理好企业,为股东服务,就像私营企业主对待自己的企业一样。除此之外,这样一套机制还要协调好股东、总经理和职工、债权人、政府等企业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保证企业的高效运作,我们称之为“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完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和市场经济必然要求, 是国企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一)现代企业制度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 以完善的法人制度为基础, 以有限责任为特征, 以公司为主要形态的新企业制度。它包括主要内容:(1)独立法人制度。独立法人制度, 即企业法人确立财产支配、处置、使用权, 使企业做到有人负责, 有能力负责, 企业的独立财产是其行为能力的基础。国有企业是国家出资构造的企业法人, 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支配、处置、使用权, 国家以出资者身份拥有财产。企业经营中形成的利润和资产增值归国家所有。(2)有限责任制度。企业改

制成有限责任后,即建立有限责任制度。有限责任制度一是企业以全部法人财产为限, 对其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二是企业破产清盘时,出资者以其出资额为限, 对企业承担有限责任。(3)严谨组织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有一套严谨, 完整的组织结构,它通过规范的组织制度, 企业的权力机构, 监督机构, 决策和执行机构之间职责明确, 并形成相互制约关系, 特别权力机构, 强调发挥整体功能的共同作用。改革后, 在我国公司企业是现代企业组织中一种重要和有效形式。(4)科学管理制度。目前, 从克服我们现行企业管理制度的弊端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出发, 必须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 主要是对企业的运营机构设置, 用工制度、工资分配制度、人员考核制度和财务会计制度等进行改革, 建立严格的科学的责任制度体系。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现代企业制度有它的基本特征。即: 产权明晰, 权责明确, 政企分开, 管理科学。第一, 产权关系明确。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 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 成为享有民事权力, 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第二企业以全部法人财产, 依法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照章纳税, 对国家承担资产保质增值的责任。第三, 国家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益, 即资产受益, 重大决策和选择经营者等权力。企业破产时, 国家和其它出资者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对企业负有限责任。第四企业按照市场要求组织生产经营, 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 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 如果长期亏损, 资不抵债, 应依法破产。第五, 建立科学的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 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 形成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 相辅相成的科学经营机制。

[1] 白丽/陈紫燕,关于现代企业制度与国企改革的探讨[A],《前沿》,2006年第五期

[2] 桁林,大国有战略下国企改革的任务与趋势[A],<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十期

[3] 桁林,对国企三次改革大潮的反思,中国发展观察,2010.05

[4]何伟,对国企改革历程的深层次思考[A],理论探讨,2011年第二期

[5]曾明强,论国有企业改革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A],《社科纵横》,2005年02期

下载怎样认识中国经济减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怎样认识中国经济减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经济专题

    中国经济专题 1. 当前中国的GDP排名第二。赶超战略是指采取扭曲产品和要素价格的办法(宏观政策环境)和以计划制度替代市场机制的制度安排,提高国家动员资源的能力,突破资金稀缺......

    减速箱拆装实验(精选五篇)

    减速箱拆装报告 11060444 吴家亮 一、实验设备 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 基本结构为:两个斜齿轮、两根轴、四个轴承座及轴承、一个支架,各种连接螺栓、上箱体、下箱体、四个端盖。......

    怎样认识心理健康教育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经历了一个逐步被认识,逐步受重视,逐步得到加强的过程。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逐步普及,重视心理素质的观念正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学生及各方面所接受和支持......

    教你怎样认识精油

    教你怎样认识精油 精油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却不能美白。在身心方面精油都有非常好的保温功能。在生理方面一些精油的化学成份就有保湿作用,能够调节皮肤的水分平衡;在心理层次......

    怎样认识新常态

    “新常态新挑战新机遇新作为” 形势任务教育宣讲辅导材料之一 怎样认识新常态 去年以来,新常态成为大家最为关注的经济名词,该词最早源于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格罗斯和埃尔......

    怎样认识自我(5篇)

    怎样认识自我? 第一、自我评价①通过反思和自我检查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不断正视自我②通过回顾以前的经历,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和教训来进行自我评价;③通过与同龄伙伴进......

    怎样认识,理解简笔画[最终定稿]

    第一章 怎样认识、理解和掌握简笔画 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们了解简笔画的定义、特点、分类、原则以及简笔画在设计中的作用,并通过欣赏范图及示范来激发学生的学......

    浅谈中国经济转型

    班号:01220801姓名:张晗学号:20080187浅谈中国经济转型一、经济转型的提出经济转型其实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经被苏联和东欧各国涉及。那时的“经济转型”偏重于经济体制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