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镇纪委在“三转”活动中的若干建议(本站推荐)
乡镇纪委在“三转”活动中的若干建议
紧跟形势需要,中央及省、市、县纪委的“三转”活动很有必要。当前各级纪委不同程度存在什么事情都参与,似乎纪委“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现象;解决不了的问题习惯性的交给纪委,形成纪委“包打天下”的现象;具体工作不出问题则好,出问题纪委首当其冲,无形中充当了“挡箭牌”的现象,所以为了“收缩战线,突出主业”,必须认真开展“三转”工作,结合基层实际,就乡镇纪委“三转”工作中提出如下建议。
1.关于纪委回归主业,交还主责单位相关事项的思考。根据上级精神要求,纪委书记要用70%的精力抓纪检监察主业,所以明确不能分管征地拆迁、招商引资、计划生育、安全生产四项工作。这一方面是因为上述四项工作点多面广,牵涉时间精力较多;另一方面是因为这四项工作风险等级较高,出于纪委放开手脚予以监督的需要。乡镇纪委认为明确纪委书记不能分管相关工作很有必要,但就具体操作,有如下建议:(1)认真调研,结合各乡镇场区的实际,明确不能分管的其他工作。有的乡镇征地拆迁复杂,有的乡镇“两违”工作复杂,有的乡镇综治信访复杂,一旦纪委书记分管了所属乡镇最复杂的事情,还是难以保证时间、精力抓主业,另外也不利于纪委本业的开展。比喻说信访,信访工作的最终
目的是解决诉求,降低信访量,要降低信访量,无形会采取各种办法,有些办法纪委书记参与对本职职责相冲突。(2)召开党委书记会议,统一思想,就纪委此种要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真分析,防止文件分工减少,实际工作中给纪委书记加压,或者临时指派纪委书记参与不该参与的工作。如果这样,纪委书记一味推抵会僵化关系,服从加派工作又会导致“三转”活动流于形式。(3)结合实际调研,各乡镇的实际,以县委名义发文,明确各乡镇纪委书记不能分管的事项。
2.关于加强纪委监督职能的思考。(1)要改变认为纪委工作是务虚工作的偏见。很多人之所以认为纪委工作是务虚工作的原因是,纪委有时即做裁判又做运动员。比如说党务、政务、财务三公开;比如廉能管理的各项事项流程和风险点的排查;比如便民服务中心的建设与运行等等,本来这些工作是相关职能部门需落实的工作,但纪委年终考评全列入对纪委工作的考核,而这些工作都是工作量相当大的工作,对关职能部门的约束力不足,导致基层纪委只得疲于应付,为了考核,不问实际落实的效果,先自己完成材料再说。所以建议上级纪委认真分析,用好考核的指挥棒,退出对纪委考核中该对职能部门考核的部分,交还这些职能部门的上级部门来考核。不能出现纪委做了其他职能部门的事,这些职能部门反过来对纪委工作嗤之以鼻。(2)县级层面要认真研究涉农资金发放、监管流程,变纪委找相关部门监督为各相关
部门主动接受监督的自觉性。为什么很多违纪的事情发生很久都不能发现,一旦发现就是大事情?归根到底是纪委缺少事中监督,缺少程序监督的机制,最后变成“事后诸葛亮”,成为“打扫战场的人”。没有硬性流程的设定,相关部门抵触纪委的监督,而纪委也抹不开面子强行监督。
3.关于加强纪委自身建设的思考。(1)现在乡镇人员少,很多纪委干部身兼数职,建议县级层面明确纪委书记不能分管哪些工作的同时,还要控制纪委副书记、专职纪委委员的分工,否则纪委书记很可能成为光杆司令。(2)建议除集中培训外,县纪委多组织一些专题培训,比如如果开展就业培训资金的清查活动,一要监督就业局发文开展,不能变成纪委发文纪委落实的结果;二是要纪委组织学习这些资金的用途,流程的要求,标准的要求等等专业知识,这样才能监督、会监督;三是要采取分片交叉检查等多种形式,增强监督的有效性。(3)多召开专题工作座谈会,但座谈会之前的准备、调研时间要充足,不能为了座谈而座谈。另外,座谈会要直奔主题,不能说套话、废话。
4.关于纪委保障工作的思考。在县纪委的努力下,目前已落实纪委书记和一名纪委具体业务人员的岗位津贴以及15万元纪委经费财政科目的设置。绝大多数党委很重视纪委工作,纪委经费也不挡手,但实际来说,15万元纪委经费落实效果不佳,所以建议加强此科目的督查,要严格科目下的开支必须纪委书记签字认可,变纪委书记要钱办事为政府准备钱给纪委办事的格局,这有利于调动基层纪委主动工作的积极性。
第二篇:乡镇纪委落实三转问题浅析
乡镇纪委落实“三转”问题浅析
***把纪委的职责凝练为监督执纪问责,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是新时期中央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改革的内在要求,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现实需要。虽然上级三令五申要求“三转”,但就目前乡镇而言,“三转”工作却难以真正实现,落实“三转”陷入了“三难”尴尬境地:
一是主业不清,认识统一难。一是部分乡镇主要领导认识不到位,没有充分认识到“三转”的重要性,对乡镇纪委落实“三转”不支持、打折扣,尤其是当前“5+2”“白+黑”的脱贫攻坚形势下,纪委工作和其他工作都是靠边站。二是部分纪检监察干部自身认识不到位,顾虑重重,畏首畏尾,处理干部怕得罪人,所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二是水平不高,能力提升难。在上级的强烈要求下,大部分乡镇按要求基本配齐了纪委班子,但这支队伍力量还很薄弱,业务水平普遍偏低,如五马镇纪委副书记和纪检监察干部都是刚任职的,且纪委委员都是身兼数职且年龄偏大。乡镇纪检干部半路“出家”,在从事纪检业务之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岗位培训,上岗后也没有时间培训,对纪检业务知识知之甚少,导致办案能力弱,办的都是干部工作失职等“简单”案件,经济类案件很少,基层信访件成案率低。稍复杂的案件全程依赖上级指导。
三是单打独斗,依法履职难。目前镇纪委监管的对象中,基层站所大部分属于市直管,镇纪委无法监管。村级组织由于村干部工资待遇较低,村干部动不动就辞职不干,有时查处一个村干部,被问责后就将面临该村组织瘫痪、“村官”后继无人的局面,在法纪和情理中难以取舍。如五马镇三元村、红军村去年今年处理了四名村主要干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处理了部分村干部,导致部分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对镇干部的监督和问责上,说情多、阻力大,受复杂人际关系及怕得罪人和有负面影响等思想干扰,难以做到铁面执纪。最终导致镇纪委主要监管的是干部上下班打卡、工作中是否玩游戏、开会是否打瞌睡等鸡毛蒜皮的事,对单位和部门的“三公”管理等实质性问题监管不到位。
乡镇纪委作为最基层的党风廉政建设监督机关,对如何落实“三转”,聚焦主责主业,还需要积极实践、不断探索。
一是理清职责,解决“主业不清”问题。强化乡镇纪委角色定位,乡镇纪委书记除履行监督责任外,一律不再分管其他业务工作。加强对乡镇纪委落实“三转”工作督促检查,对于“明转暗不转、虚转实不转”的要分别对乡镇主要领导和纪委书记约谈并进行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到位。
二是强化培训,解决“水平不高”问题。一是开展业务知识培训,举办“纪律讲堂”、“监察课堂”,业务“大练兵”活动,定期对乡镇纪检干部进行业务培训和拉练,提升业务水平。二是开展提升办案能力培训,采取集中培训、跟案学习、交流研讨等多种方式,对乡镇纪检干部实施全覆盖的办案轮训,提高办案能力和水平。三是开展理想信念和行为规范教育培训,教育乡镇纪检干部严格遵守办案纪律、保密和办案安全纪律,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反腐“铁军”。
三是协同作战,解决“单打独斗”问题。充分发挥乡镇办案协作区作用,凡涉及镇直单位负责人及村“两委”主要负责人经济类案件,适时启动协作区,实行镇案市办、镇镇交叉、异地办案等有效手段,集中力量突破大要案,减少同级党委、政府、人情关系等外界干扰因素影响。实行乡镇纪委委派工作机制,乡镇纪委的人、财、物由市纪委统一管理,着力解决基层纪检监察组织普遍存在的编制不足、专职不专、出路不宽等问题。
第三篇:纪委三转材料
浅谈“三转”
一、“三转”的主要内容
“三转”包括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
1、转职能要求立足本职,准确定位。
纪检监察机关要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内设机构和精简议事协调机构,要围绕“监督的再监督、检查的再检查”职能定位,确保主要精力集中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上来,做到不越位、不缺位,更不能错位,对越位的要拉回来,缺位的要补上,错位的要纠正。
2、转方式要求改革创新,突出主业。
纪检监察机关要突出查办案件职能,加大惩治腐败力度。一要转变办案方式,抓早抓小,快查快结。二要进一步严格办案时限要求,查清主要违纪事实,提高办案效率。三要创新监督模式,促进权力规范运行。同时,要将政府绩效管理、电子监察平台等职能移交给相关部门,集中精力履行好执纪监督职责。
3、转作风要求严肃纪律,自我约束。
打铁还需自身硬,信任不能代替监督,纪检干部要加强自身建设,密切联系群众,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二、推进“三转”需要解决的问题
1、推进“三转”要解决好现实问题。纪检监察工作覆盖面越来越宽,工作任务越来越重,不少工作逾越了纪检监察机关职责的边界,主业被淹没在众多的具体行政执法工作中。“三转”是深化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适应反腐倡廉新形势的要求,从纪检监察工作的实践来看,扭转越位、错位、缺位问题刻不容缓。
2、推进“三转”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三转”前提是转思想,转职能是根本,转方式是关键,转作风是保障。要正确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即解放思想,处理好转变思想与务求实效的关系;突出主业,处理好重点和一般的关系;改进方式,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加强自身建设,处理好转变作风和提升履职能力的关系。
第四篇:切实三转 履行乡镇纪委监督责任
切实三转 履行乡镇纪委监督责任
按照中纪委要求,各级纪委要切实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回归本源,聚集主业主责,切实履行监督责任。对最基层的乡镇纪委,同样面临“三转”问题,能否将“三转”抓好抓落实,将是能否履行监督责任的重要保障。只有认真落实“三转”,才能进一步聚焦主业,履行好乡镇纪委的监督责任,在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上取得新成效。
转变职能聚焦监督职责。在乡镇层面,工作任务多,工作人员少,乡镇纪委承担了很多本由党委、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承担的工作任务,乡镇纪委书记也分管了很多其他工作,导致纪委和纪委书记不能把工作重心聚焦监督主责上来,出现了越位、缺位、错位的现象。为聚集监督职责,乡镇纪委就必须协调党委及党委负责人重视纪检监察工作,提高对“三转”工作的认识,不能把纪委当成党委的一个工作部门,在纪委的工作安排上,确需纪委参加的予以保留,属于其他部门职责范围的不再参与,在纪委书记分管工作上,尽量少分管或直接参与到具体行政事务,避免出现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情况,让乡镇纪委甩开“包袱”,轻装上阵,真正把职能转到监督执纪、查办案件上去。
转方式提高监督能力。乡镇纪委要主动出击,动真碰硬,执好纪、问好责、办好案。从民不告官不纠、坐等举报转到深入村社走访、开展项目督查、各种专项检查和网络舆情中发现问题,并对发现的问题认真研判,对有轻微问题的同志,及时约谈,让其作出说明,让其及时整改,立足于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治病救人。发现有侵害群众利益、违反“八项规定”、贪污腐败等违纪违法行为,坚持“快查快办快结”,严格追究当事人的党纪政纪责任,该移送司法机关的坚决移送,决不奉行“好人主义”。通过敢于办案、善于办案,赢得尊重、赢得权威、赢得地位。
转变作风打造过硬队伍。强化乡镇纪委的自身建设,打造一支忠诚可靠、刚正不阿、秉公执纪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按照“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要求,将习总书记“三严三实”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加强学习,狠抓作风建设,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组织、财经、工作和生活纪律,严格遵守办案纪律、保密纪律,严防“灯下黑”,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争做遵纪守法的表率,带动基层干部作风的彻底好转。
第五篇:“三转”后基层纪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三转”后基层纪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协助党委(党组)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同时,充分履行监督职责,为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坚强纪律保障,但作为最基层的纪检监察组织,我们在持续深化“三转”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基层纪委履行监督责任存在的困难
一是党委政府认识还不到位。
“三转”工作开展以来,部分镇办党委、政府和区直部门党组对“三转”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对纪检监察机关“三转”后的工作态势预见不够,受思维贯势影响,仍然习惯于将一些紧急任务交由纪检监察机关来督办落实,将纪检监察机关吸纳进各种各样新的议事协调机构,简单的将纪检监察职能等同于党委政府自身的督查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纪委参与的议事协调机构边清理边参与的不良循环,致使“三转”工作与要求有差距,监督责任二是基层落实还有差距。
就现状而言,我区镇办纪委班子都按要求配备了一名纪检干部和1至3名纪委委员,2015年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中,又多方争取为各镇办设2-3名纪检专干,基层干部力量增加130%,但事实上,镇办纪委受双重领导,专司其职有一定难度。全区各镇办配备的纪检干部在检查考核时都说是专职,但真正专职专用甚少,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参与了镇办中心工作,有些还身兼数职。从实际情况看,全区18个镇办还兼管其他业务的有3个镇办6人,大部分兼任综治、信访、重点项目建设等业务,致使镇办纪委监督责任在基层落实不到位,上热下凉。三是干部心理仍有顾虑。
开展“三转”活动后,纪检监察干部工作接触面变窄,以查办案件为主,容易受到调查对象和其他人员的诬陷和攻击,特别是在当前票选干部的情况下,纪检监察干部出路有限,交流不畅,对落实“三转”要求心存顾虑,尤其是从事纪检监察工作时间较长的个别人员工作激情减退,工作主动性不强,工作起来放不开手脚。四是履职监督能力还不足。
从我区实际情况来看,镇办纪委书记多由副镇长转任,纪检干部大多是没有从事过纪检监察工作的“新兵”,在纪检业务工作上有一定差距,一些纪检监察干部对办理信访件和查办案件的知识欠缺,对程序性、政策性、业务性的问题把握不准,对上级纪委有较重的依赖思想,对群众反映问题的核实,不擅长发现一些深层次、本质性问题,信访件成案率不高,不愿办案、怕得罪人的现象比较突出。整体专业素质而言,全区纪检监察干部从事过财务、审计、金融、法律、计算机等与纪检监察业务密切相关的专业人才缺,知识结构单一,接受培训和业务考察的机会较少,业务知识得不到有效地补充,使执纪能力滞后,协调能力不强,能办案会办案的人员不多,直接影响着纪检监察工作的开展。五开展同级监督难度大。对同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进行监督的难题长期存在,主要存在两个障碍。一是思想上有障碍。纪委书记(纪检组长)作为党委(党组)班子成员,“一口锅”里吃饭,监督主体在人、财、物方面依附于监督客体,一些基层纪委书记把履行同级监督职责与服从同级党委领导剥离开来,过多地强调服从,而忽视了监督,“怕得罪人、怕丢选票”的思想坎难以逾越,不愿、不敢大胆履行同级监督职责。比如:有的派驻纪检组长,在监督同级党委(党组)时,对发现的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向上级纪委报告,怕受到“爱打小报告”的指责;向班子成员本人指出又怕引起别人反感,思想顾虑压力大。二是制度机制上有障碍。党章等法规制度明确了监督要求,但配套的监督制度不完善、未跟进,缺乏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同级监督没有抓手、缺乏依据,“抓与不抓一个样、抓好抓坏一个样”现象客观存在。
二、对策和措施。
一是落实“两个责任”打破“三转”瓶颈。
在建立责任清单制度,扎紧责任体系“笼子”的基础上,要把“考核、问责”这根“牛鞭子”作为推进“两个责任”落实的重要手段,出台“两个责任”考核办法,健全责任考核体系。在总体规划上,变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为以上级党委为考核主体的“主体责任”考核,变纪检监察工作绩效考核为以上级纪委为考核主体的“监督责任”考核;在“主体责任”考核份量设计上,应与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平行,结果运用同比重;在考核指标设计上,应以定性定量科学、注重实绩、方便操作为目标;在责任追究上,建立刚性的问责追责机制,突出考核追责、问题倒查追责、履职不力追责三个重点内容。通过强化考核和追责,倒逼“两个责任”落实到位。二是以落实“两个为主”激发干部活力。
要针对纪检监察岗位的特殊性质,建立单独的干部提拔考核体系,全面落实纪委书记、副书记的提名和考察由上级纪委会同上级组织部门实施的规定,建立纪检监察干部资格准入制度,对工作时间长,做出一定成绩的干部应优先考虑提拔重用,委以重任,加快纪检监察干部成长步伐,从而激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三是强化干部培训力度提升履职能力。
加大对镇办纪检监察干部的教育培训,全面提升镇办纪委干部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技能。采取走出去的办法,有计划地选派纪检监察干部到上级机关参加业务知识培训;对新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同志,除搞好岗前培训外,经常举办业务培训,特别是对法律知识、经济知识、管理知识方面的学习教育,促使他们熟练掌握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基本功,提高在新形势下做好纪检监察工作的能力。四是加大体制机制创新打造专业团队。
强化顶层设计,出台“两个为主”、同级监督、区级纪委机关内设机构等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运行规范,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出台镇办纪检监察机构改革方案,针对镇办纪检干部职能不专、队伍不稳的实际问题,建议参照“法、检”机构改革模式,推行镇办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制定明确的工作路线图,实现镇办纪委书记、副书记专职专责,“人、财、物”上收区纪委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