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经营制度创新的深层障碍与现实途径[合集]

时间:2019-05-14 20:37: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经营制度创新的深层障碍与现实途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经营制度创新的深层障碍与现实途径》。

第一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经营制度创新的深层障碍与现实途径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经营制度创新的深层障碍与现实途径

作者:王淑娟来源:学术交流2009年第12期发布时间:2010年10月15日

[摘 要]兴办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中国当前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发展,是开拓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组织载体。但在其发展中,特别是在经营制度上存在着内部产权不明晰、管理不规范、分配制度不够合理等诸多问题,影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组织经营制度存在问题,基于此,创新农村经济组织经营机制的现实途径提高认识,加强培训,明晰产权机制,强化治理机制构建激励机制,政府和 法公 优等。

[关键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经营制度创新;产权;治理结构

(一)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主要包括正在蓬勃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合作化运动,但已发生变异且面临严重发展困境的社区型村合作经济组织,还有一种充满发展希望但仍有待考察的土地股份合作社,以及农民互助金融组织(小额贷款机构)和有合作组织属性的供销社、信用社等。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据新华网报道, 2008年6月底,全国依法登记并领取法人营业执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有58072个,登记成员771850户,成员出资总额达430.13亿元,呈现出发展领域宽广、运行机制灵活、增收效果巨大等良好的发展态势。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在经营制度上尚存在下列突出问题:

1、内部产权不够明晰。一是合作组织中财产的“集体所有”不落实,产生所有权主体缺位现象及即使集体所有权主体明确,“集体”的含义和边界也随时间在变,使集体所有带有很大的模糊性。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成立之后,存在如何界定合作组织内的集体产权与合作组织的关系,这决定着合作组织的性质,以及如何对组织进行经营管理。这一问题不解决,内部产权就不可能明晰。二是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具有封闭性,股权缺乏流动但又具有高福利性。农村股份专业合作社从集体资产作价评估到确认股东资格,从股权设置到股份分配,从存量配股到增量扩股,从股权管理到股红分配,从合作社的经营管 理到收益分配,都严格限制在合作组织范围之内,组织之外的个人和法人资本不能进入,组织内的股权也不能流出。这种格局,使组织股权凝固,造成了产业布局的分散和资本规模的狭小,影响了资本的流动和产业的集中与升级。此外,农村股份合作社的章程中都明确规定股权不得继承、转让、不得买卖、抵押、不得退股提现。通过这一条款严格限制股权流动。虽然该规定是出于固化股权,保护集体资产的目的。但如此做法使股权的分配具有了极强的福利性和再分配的性质,而使其丧失了作为资产经营的功能和应有的流动性。这就不利于很好的解决因人口变动而带来的配股方面的问题。股权的高福利性, 使股份合作社对资产经营的好坏不影响股东福利分红的水平,股东不直接承担经营性风险,不利于股权的进一步资本化、社会化。

2、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的法人地位不明确。由于农村经济股份合作社是新生事物,所以对其法人地位的确立稍显滞后。又因为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具有双重性质,既有一

般社团法人的特征,又有一般企业法人的特征,所以迄今为止,政府的法律文件中始终没有关于它的类别的规定。这关系到经济社会对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承认的问题,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致使许多股份合作社对外仍沿用原村经济合作社的称谓。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股权不能抵押。银行不会接受股权证的抵押,原因就在于它的经济法律地位不明确,农户的股权证出了社区无异于废纸一张。因而,不解决这一问题,将严重影响社区股份合作社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农户社员合法权益的保障。

3、管理不规范,分配制度不够合理。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缺乏高层次、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加之一些合作社制度的不完善和执行的不严肃以及利益分配的不明确,导致社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关注度和期望值不高。许多地方社区合作社的管理结构与村民委员会合一。村民委员会实际上是乡镇政府的下伸机构,从事生产经营较少,经济组织的特征不明显。这一问题严重影响了社区合作经济的产权代理的转变,民主管理不能真正落实。就目前而言,社员代表大会还远没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监事会也没能真正做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在一些股份合作社中,社员代表大会形同虚设。原村委会主任当了监事长,村党支部书记被选为董事长,原村长监督原村党支部书记,这样的管理模式难以保证合作社的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此外,在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中,最常见模式是“公司+农户”,这一模式在一定时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由于缺乏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难以有效维护自身利益

4、从外部环境看,存在着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认识不清及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尚不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尚未出台等问题。如有些地方领导对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存在种种疑虑,认为可有可无,甚至有人认为是要走回头路。个别地方政府建立一些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以显示政绩,表现出行政干预太多而缺乏组织引导和管理服务,导致组织松散,缺乏凝聚力,发展依赖政府,缺少自我管理意识。

(二)1、产权建构倾向于股份化而非合作化,导致合作组织内部缺乏民主决策与管理机制。当前农村经济的现状是资本缺乏而劳动力充足,在实践中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尤其在大部分股份合作经济组织中,农民企业家、领导者或大股东等这些关键成员的资本仍占据控制地位,因而无论在经营制度的设计上还是在日常的管理决策上都拥有突出的影响力,出现倾向于股份化而非合作化的特点。此外,产权结构十分狭隘,有的合作组织只由二三个股东出资构成,其中有的股东之间是靠亲缘、地缘联结的合伙制合股,所以,许多合作社往往是少数股东控制全面或大多数的企业股权,这样的股权结构很难体现合作经济组织中应有的合作制性质,也难以真正实施民主决策与管理。

2、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股分红并存的分配制度,常导致分配中的分光吃光及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后劲不足。有的合作经济组织不考虑长远发展,把全年的税后利润全部分光,然后由股东随意决定是否再作生产性投入,使得一些企业自我积累能力差,积累速度较慢。有的企业在税前开支高额的股息,又在税后利润中分配股红,使得股本收益过高,致使合作经济组织资本虚空,缺乏发展后劲。

3、治理结构不健全,民主决策机制不合理,缺乏内部监控机制。目前在我国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尚有一定比例的组织内部管理无章可循或规章执行不力,缺乏

规范高效的运行管理机制。一些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没有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机构的设置,而只有几个主要股东的“人治”管理,大股东说了算的非民主决策很明显。

4、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大部分专业合作社与其成员之间没有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更无法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组织与成员之间联系松散。现实中面临的分配难题是,合作社的大股东往往同时也是合作社的创办人、管理者,他们当然希望只实行按股分配,不希望实行二次返利;而作为成员的农民投入的股本少,则希望限制按股分配,主要采取按惠顾额返利的方式。在实际运作中许多合作社与其成员的利益联结相当分散,一般采取买断或订单方式,基本上没有按惠顾额实行二次返利,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显然,主要或仅实行按股分配,对农民加入合作社的吸引力不大。这是当前许多农民不愿意与合作社进行更深层次和更广泛合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经营制度的创新,既要狠抓内部规范和治理,也要重视外部条件的改善。

1、提高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认识,开展宣传教育和合作社知识培训。要加强理论研究工作,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概念、特性及边界清晰化,理清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原则、组织结构及治理方式;提高地方政府和各级领导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通过各种方式,在基层干部和农民中普及合作组织的基本知识。

2、进一步明晰产权机制。首先,改变农村股份经济组织的运作模式,直接将其定性或命名为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在股份合作社的章程中,其社员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组织结构已经与一般的有限责任公司无异了。另外,其财务制度,董事会的任期,决策过程以及其公积金的提取,税后利润的分配等都是按照公司法律制度进行的。所以规范的公司制应该成为其发展方向。其次,农村股份经济组织作为一种特殊形式,集体股如何设置是一个关键性问题,应以集体劳动者所有权为核心,以劳动者权益利益主导为原则,视各经济合作组织的职、权、利关系及其他具体情况来定。股权经营者集中,合作组织的实际股权结构决定了根本不可能实现以职工股东大会“一股一票”或“一人一票”为主要特点的股份合作组织法人治理结构的运作机制,难以实行民主管理。所以,实行经营者持大股,不适合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股份合作经济组织中,经营者持股的比例应该有一个合适的数量标准。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可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组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积极发展以农村土地经营权及其附作物作价出资设立要素合作、股份混合、股权单一等多种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有的的公司,也可采取“变更登记”的方式,对公司进行改制,转变为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引导全体社员投股,调整股权结构,稀释公司股份所占股金总额的比例,增强合作制性质。第三,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中个人股的股权能够放开交易,是实现资本重组和资源重新配置以及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扩股、融资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无限制的允许个人股权在组织内部转让,也有可能使股权向少数人手中集中,而失去以集体利益为主导的劳动和资本联合的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典型特征,使劳动者集体的长远权益利

益难以得到保障和发展。总之,从客观上说,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许多产权问题还有待于理论和实践中逐步解决,需政府的规制和扶持。

3、强化治理机制,健全治理结构,构建“能人”治社与民主管理相协调的运行机制。组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三会”,即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同时,“能人”治社与民主管理不能偏废。一方面,农村能人、大户懂经营、善管理,拥有广泛的人际关系,了解农村和农民,很有影响力和带动力,也更能了解合作社的作用和掌握合作社的运行机制,所以,应引导能人、大户领办和管理合作社,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必须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保证合作社“民办、民管、民受益”的方向,构建“能人”治社与民主管理相协调的运行机制。如对出资额或者与合作社交易量(额)大的成员总计不超过20%的附加表决权、加强审计监督管理,防范“内部人控制”和引入专家管理制度,对重大项目实行可行性研究制度。

4、设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构建激励和约束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分配制度要突出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和农户利益的增值性,保证农户参与合作组织的利益分配并分享专业化生产带来的利益增值。增值收益返还应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基本原则。因此,在收益返还的机制设计上一定要保证公平性和科学性,既要考虑按交易量的返还比例,也要兼顾按股金投入的返还比例,并留成适当的积累作为抵抗风险和未来发展的资金。对于按股分配方案的确定,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社员大会投票决定,既可按股份比例分配剩余的可分配盈余,也可参照国外一些合作社的做法,按照银行的利率或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作为出资人股份的固定回报。

5、政府立法和出台优惠政策。纵观发达国家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经验,政府立法及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对于其健康顺利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如美国政府颁布法律、制定政策,全方位地规范和引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运行。为了鼓励合作社的发展,法国政府规定合作社可免交33.3%的公司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法国农户基本上都成了合作社社员,农业合作社占据了农产品市场绝大多数的份额。近年来,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应大力支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完善政府支持农业的制度安排、组织管理和支持政策体系,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有效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第二篇: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与农村集体组织创新

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与农村集体组织创新

摘要: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与创新农村集体组织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内容。文章阐述了当前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集体组织的优缺点和完善途径,着重分析了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与创新农村集体组织的几个重点,对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村集体组织创新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新型经营主体;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集体组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但是,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现有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农村集体组织形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在原有制度和组织形式的基础上探索和寻求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创新农村集体组织,才能保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集体组织的优缺点

长期以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农村集体组织作为我国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依据,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各项惠农政策的出台,现有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农村集体组织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阻碍了我国农村经济和农村建设的发展。

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实施促进了我国农村的发展,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全面小康目标的根本保证。首先,当前农村基本经营体制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农村基本经营体制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确定了家庭的市场主体地位,且通过农户之间的联合提高了竞争力。其次,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符合农业生产特点。农业的过程是劳动和自然的相互结合过程,而家庭经营更加便于灵活地安排劳动投入和调动劳动积极性。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更加符合农业生产的特色。最后,当前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制度,实现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按劳分配,有利于农民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股份合作制经济,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能够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但是,当前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农村集体组织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第一,土地细化难以对接大市场。目前,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以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制度为基础的,但是我国的承包农户先天规模较小,而且比较分散,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起步阶段,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存在着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第二,一家一户粗放经营,弱化了农业产业接收就业的功能。目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经营性服务组织发展不充分,服务机制有待完善,缺乏农业专业化经营概念,呈现出搁荒等粗放经营、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局面,弱化了农业产业接受就业的功能。第三,农民收入持续低迷,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经营以承包责任制为主,承包户规模较小,专业大户和家庭农村数量少、发展缓慢,虽然政府有多项惠民政策,但除去农业生产投入,所得的收入不高,迫使很多农民外出务工,劳动力短缺。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第四,农村集体组织弱化,农村社会秩序状况堪忧。目前,我国农村集体组织主要有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村委会等,其中村委会是村民自治组织。但是,目前村委会在村民利益表达和村庄公益事业建设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使得广大农民不能及时、正确地理解政府的有关政策,农村社会秩序混乱,民众与基层国家权力的关系日益紧张,群体性抗争事件多发。

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与创新农村集体组织的途径

我国以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及农村现有的集体组织虽然存在着诸多优点,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不断完善。

一方面,通过稳定农村承包土地关系和搞活农村土地流转关系这“两大关系”来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了农村承包土地关系,即不仅现有的土地承包关系须保持稳定且长久不变,而且要赋予农民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此处的长久不变既包括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长期不变,也包括广大农民对第二轮承包以后承包经营的耕地应拥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长期不变。长久不变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一个重要举措,有利于固化并明确农民对承包耕地的权利和义务,在农村土地流转中的转出方和转入方均得到了保障,促进了农村土地的流转。同时,稳定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排除了农民担心失去土地的心态,使得流转的期限更长。农村土地流转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我国走出了过度依赖资源禀赋、疏于农业制度创新等“日韩陷阱”。必须将稳定农村承包土地关系和搞活农村土地流转关系并举,不仅要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基础工作,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而且要大力健全土地流转促进机制,搞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使用关系、优化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新型农民专业性合作组织与农村社区性合作组织“两大”主体来创新农村集体组织。农民专业性合作组织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由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组成的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而农村社区性合作组织是以土地等农民集体所有的资产为基础、以农民居住的社区范围为单位建立起来实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集体经济组织。我国应坚持发展壮大农民专业性合作组织和农村社区型合作组织共同发展的思路来创新农村集体组织。不仅通过提升规范、创建立法、引领创新和培养相关人才等方面来大力发展除专业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外的农村专业性合作组织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要加强农村社区性合作组织的建设,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相应的规章制度,提高农村社区性合作组织的市场竞争力,树立品牌意识,强化质量管理以达到增强农村社区性合作组织为农户服务的经济实力、通过品牌增加收益的目的。

三、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与创新农村集体组织的几个重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与创新农村集体组织,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加强认识,转变思想

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以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农村集体组织是我国政府开展农村建设和农村管理的重要依据和基本保证。其中,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农村集体组织是保障农村社会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对于农村建设和农村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农村集体组织的相关理论和经验还很缺乏,部分地方政府和相关人员对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集体组织不够熟悉、缺乏足够的认识,使得农村的经济得不到快速发展。因此,相关人员必须转变思想,加强对新型经营主体与创新农村集体组织的认识,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围绕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促进农村经营向集约化、专业化和组织化方向发展。

(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各地的农村建设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尽管各地政府的相关部门对农村中小金融发展形成了共识,但是由于监管的难度较大、风险较大,政府的相关监管部门仍旧采取了严格的准入政策,不利于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村集体组织的发展和不断完善。因此,政府应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通过农民专业性合作组织开展信用合作,建立政策激励和监管并重的方法,同时创新农村信贷担保方式,因地制宜推广各类法人规模经营主体,鼓励规模经营主体参加农业保险,强化信贷支持,建立信用贷款和抵押担保制度,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金融保险支持。

(三)加快发展农民专业性合作组织和社区性合作组织

农民专业性合作组织和农村社区性合作组织是农村集体组织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支持和鼓励农民专业性合作组织和农村社区性合作组织的发展,促进其不断增强自身的实力、带动能力和发展活力。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示范性例子的方式来宣传农民专业性合作组织和社区性合作组织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深入推进示范性组织建设行动,发挥先进组织的带头作用,总结和推广先进组织成功的经验和具体做法,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开展学习先进组织的行动;另一方面,可以完善相关的税收政策,对农民专业性合作组织和农村社区性合作组织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扩大营业税优惠范围。

(四)培养与引进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人才

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与创新农村集体组织的主体和中坚力量,因此加强农村新型人才建设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通过内部人才的培养,二是通过外部人才的引进。一方面将现代农业人才培养计划作为新型农村人才培养工程的重要内容,针对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农民专业性合作组织和农村社区性合作组织的相关负责人等开展创业培训、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定期对潜在的新型农村人才开展培训。另一方面,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如政府补贴、项目扶持等),将专业性技术人才吸引到农村建设中,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与创新农村集体组织提供足够的人才。

四、结语

当前我国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农村集体组织虽然具有诸多优点,但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进行完善。与此同时,可以通过转变思想、加强认识、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和培养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人才等方面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与创新农村集体组织,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光超.培育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创新农村扶贫开发机制[J].领导决策信息,2004(26).[2]谢存海.积极培育农村经营主体 创新农业发展体制机制[J].农村经营管理,2009(05).[3]孙中华.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夯实建设现代农业的微观基础[J].农村经营管理,2012(01).[4]王忠林.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创新农村经营体制[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3(07).(作者单位:广西玉林农业学校)

第三篇:关于壮大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调查与思考

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使农民“小群体”对接“大龙头”和“大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县积极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走出了一条以壮大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进农业农村跨越发展的新路。

一、发展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成效及做法

截止目前,##县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2个,吸收会员4200余人,辐射农户1.6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58%,涉及四大主导产业10个项目,其中食用菌协会26个,烤烟、白瓜等经济作物协会8个,圆葱、韭菜、果树等果菜协会9个,猪、牛、羊、蜂等养殖协会7个,水稻协会2个。2004年,来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总收入6.78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4%,各类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创收2.1亿元,户均增收7500元,人均增收1980元,有效牵动了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强化扶持服务,培育催生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一些农民基于生产、销售需要,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些小型的协会,以技术与协作为链接,小规模经营农产品。由于受交通、信息、技术及服务体系等诸多因素影响,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下,投入产出效益不高,市场销售不畅,农民迫切需要建立和发展新型的自我服务组织,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基于此,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成立了专门领导机构,及时出台了《##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试点工作方案》、《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意见》等引导性文件,对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在信贷上予以支持,多次组织典型到各村现身说法,促进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迅速建立。##镇食用菌协会成立较早,但以往由于人员少、实力弱,在引进项目、更新技术上均存在欠缺。为扶持黑木耳产业发展,县委、县政府先后筹资1800万元,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黑木耳集散市场,有效推动了##镇黑木耳协会的快速发育。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协会以##黑木耳山野菜批发大市场为舞台,向农户提供统一的技术指导、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价格销售,既整合了品牌,又降低了成本,成为农民走向市场的“娘家人”和“源动力”。

2、加强信息引导,提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层次。在推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中,注意开展多层次、多角度信息服务。挂靠科研机构,广泛开展培训。与省农科院等科研部门建立技术协作联系,在协会与院校之间牵线搭桥,为农民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定期聘请专家,集中或分散对合作组织会员进行技术培训,向农民传播新的经营理念。2004年,共举办有针对性培训班56期,培训成员3.87万人次,以经济合作组织为载体引进培育新品种38个、新技术18项,建设高标准示范园区35个,加快了科技推广步伐。健全信息网络,推进科技更新。全县102个行政村,已安装“村村通”73个,其中村级安装71个,镇经管站安装2个,安装总量占总村数的71.6%,占信号覆盖村的100%;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无偿投放微机50台,占总村数的50%;开辟“致富之友”农业频道,整合电视、电话为农服务功能,实现“两电合一”,分期、分步骤跟踪解答农业生产技术难题1400余个。针对农业生产中的集中突出问题,县电视台开播专题节目35期,有力促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业新技术的普及。##果树协会充分利用“村村通”学习推广果树科学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新技术,使全镇水果产量由1999年的4300万斤提升到2004年的6500万斤,促进果农人均增收2300元;并与日本果树协会开展交流合作,引进新品种试验、示范,引领了果树科学栽培的快速发展。

3、创新培育模式,激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潜能。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地培育各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初步形成了“七型”并进的发展格局。一是行业协会调控型。发挥行业协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组织协调功能。由农民联合发起,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协会或合作社,构建“一家一户为基础、千家万户成规模、区域布局作基地、龙头企业拓市场”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组建的县级食用菌、果菜、烤烟等产销协会通过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将不同经营主体组合起来,促进销售公司与农户、农户与基地及市场的紧密联系,构建了外辟多元市场、内建特色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二是大户群体扩张型。能人大户以一带十同致富是激活农民调整结构的源动力。扶持种、养、加、运、销和为农服务的农村大户,牵头组成专业协会,把广大农民的“着力点”和“兴奋点”引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动主导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镇东方红村致富能人##,针对农民在育菌环节投资大、风险高的实际,投资40万元开办液体菌包厂,实行工厂化集中育菌,以每袋0.9元低价卖给会员,2005年共生产51万袋,全部销售一空,实现了“双赢”。三是村组农户联合型。由村集体牵头,吸收本村及周边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民建立协会或合作社,通过组建协会,集聚农户联手经营,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规避了市场风险,产品质量效益逐年提高。##镇每年水稻产量在2.3万吨左右,针对农民卖难问题,##村水稻专业协会以会员入股形式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申办了“小江南”牌A级稻米绿色标识,实现收购、加工、包装、销售“四统一”,每斤价格比原来提高了0.2元,并在俄罗斯打开了市场。四是院校基地合作型。农业科研机构与农民联合,发展主导产业,主动挂、靠、联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园。##村圆葱协会与东北农业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协会负责引种、推广日本卡木依、福星等新品种,东北农大定期派驻专家、教授对葱农进行培训和指导,圆葱面积由2002年的260亩迅速扩张至今年的4000亩,年产1.6万吨,全部出口俄罗斯,成为远近闻名的外向型特色农业一品村。五是加工企业带动型。不断建立和完善产业内部新型利益关系,改变农民单纯卖原料的传统经营方式,吸引农民以土地、原料、进厂做工等形式参股分红,由单纯的买卖关系变为伙伴关系;龙头企业采取保护价收购、预付定金、二次结算等办法,反哺基地及农户,形成了“利益均担、风险共担”的产业化运作机制。建成农产品加工企业101家,年加工、贮藏、包装销售果菜等农副产品50万吨,龙头企业集群初步形成,带动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成为县域农产品搏击市场的中坚力量。六是流通市场链接型。流通决定生产,销售决定效益,搞活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合作。推行“市场+农户(企业)”机制,积极组织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打破传统农业提蓝小卖的生产销售方式,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聚集民间资本2200万元建成##黑木耳山野菜批发大市场,年实现销售量2万吨,销售额8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黑木耳交易市场。七是科技园区辐射型。干部率先垂范、自担风险建设园区是引领群众调整结构的重要手段。推行“园区+农户”机制,彻底打破农民传统种养方式、种养习惯和种养观念,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区引种、示范、育种、推广的聚集辐射作用,促使农产品高产高效,这几年,沿道、沿河、沿边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园40个,促进了科技成果的配套组装,推动了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

4、规范运行管理,保障农村经济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由于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实现合作的认识不足,加之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缺乏合作的积极主动性,致使合作的范围尚小,许多农村合作组织还处于摇摆不定的初始化起步阶段。因而在具体的操作上,做到了“两规范、一完善”。一是规范政府行为。坚持民营团体进位、行政管理退位的原则,经过初期一段直接扶持之后,逐渐转向以指导和引导为主,逐步强化农民在合作组织中的主体地位。二是规范合作组织内部管理。层层成立理事会、监事会,发挥农民成员主体作用,增加农民成员的发言权;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新要求,引入有管理经验的能人行家参与治理,提高合作组织经营管理水平,使专业合作组织全部达到了“四有”,即有章程,有组织,有机构,有制度。三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以订单等契约合作方式保证农民利益,逐步使合作组织与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大肚川亚麻厂组织农户以土地入股,包产包销,每年与农户签订技术服务和产品收购合同,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形成了效益均沾的信用载体。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组织合作不够规范,联接链条脆弱。组织与会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够紧密,没有明确的合同约束,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基本处于好则合、不好则散,有利则合、遇险则散的松散状态。

二是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有序管理。大部分合作组织没有严密的运行章程,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不够健全,成员素质不高,只是凭经验、凭干劲办事,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不强,影响了整体功能的发挥。

三是组织化程度不高,服务水平不高。多数合作组织没有兴办实体,服务基本停留在信息、技术咨询等层面,提供加工、储运等配套服务能力较弱,吸引力、凝聚力不强,尚不能适应新时期农业升级发展的要求。

三、对策与建议

着眼以工业化思路抓农业和解决农产品“卖难”,坚持“抓中介、活流通、强服务、保增收”,持续培育壮大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形成“组有专业大户、村有专业队伍、镇有合作公司、县有合作集团、产业有专业协会”的综合服务体系,支持和推动现代农业加速发展。

1、扶持引导,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充分释放政策导向效应,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健康发展。一是强化宣传。发挥电视、“村村通”网络平台作用,多层次、广视角向农民推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意义及内涵,提高农户参与发展的积极性,扩大合作组织影响力。通过树典型、搞对比,让农民消除“与己无关”思想,切实体会到参与合作组织发展的实惠。二是优化政策。进一步制定倾斜政策,组织民政、工商、土地、财政、金融等部门在领照办证、场地征用、融通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组织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在信息、项目、技术等方面大开绿灯,创造条件。三是规范引导。指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坚持可持续发展方向,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帮助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解决好各种矛盾纠纷,保护其合法权益,既不能钻法律空子,又要促其健康发展。四是加强管理。定期对实力强、前景好的合作组织管理者进行培训,强化诚信、合同教育,遵守市场规则,确保农村经济组织有序发展。

2、理顺关系,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协调理顺好实体内部关系,做到“三个规范”。一是规范组织。因地制宜,逐步引导合作组织由小变大、由松散变紧密。针对登记管理混乱问题,依据相关法律,划清权属,监督合作组织及时注册,以免出现“黑组织”或非法组织,建立规范完善的合作组织体系。二是规范运行。在起步阶段,由政府参与发动、组织协调,协会运转正常后,则逐步退出,由会员按章程民主推选负责人,实行民主管理。三是规范章程。指导合作组织完善各项制度,健全社员大会、董事会和监视会等内部组织,形成民主决策、合作服务和收益分配机制。

3、多元合作,灵活方式参与创建。鉴于农民日益增长的合作需求与农民合作能力不足、经济实力不强等矛盾,利用农村现有组织资源,走多元化培育农民合作组织的路子。一是经济技术部门领办。鼓励农技推广、畜牧兽医等部门发挥技术、资产、营销网络等优势,成立技术推广股份公司,鼓励科技人员入股创办实体,自建或联建黑木耳、圆葱等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集聚科技力量,加快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群体扩张,促其真正成为推进一方经济发展、带动千家万户共同富裕的骨干力量。二是能人带头创办。多措并举激励大户快速成长,引导大户成立行业协会、同行公会、行业商会等中介组织,形成技术、生产、市场、信息联盟。支持专业经营大户、经济联合体、有技术专长的农民技术员或专业技术干部牵头领办,带动更多农户投入专业生产。立足县食用菌协会已有资源,以黑木耳繁育推广专家毕德金开发的系列菌种及技术威望为投资主体,积极与省内外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吸引民间资本联办民营食用菌研究所,灵活开展多形式的无偿、有偿服务,实现民营化、市场化、实体化,带动食用菌产业加速发展。三是集体农户联办。积极倡导村组与农户联合兴办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以建立和发展产业协会、经济人实体及农产品购销网络为重点,鼓励农民打破地域、行业限制,积极向宽领域、多层次拓展,努力构建“联手闯市场、合作兴家园”的发展格局。四是龙头企业兴办。引导更多实力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将扶植合作组织与建设产品基地紧密结合,提升黑木耳加工集团、吉利集团等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联度,扩张订单农业规模,创办企业与农户互利合作组织,发挥龙头企业外连市场、内连农户的链条作用,尽快形成从“土地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实现农产品在生产、加工、流通诸环节的多次增值,并使农民分享产业各个链条的利润,促进农民长效增收致富。

4、创新服务,积极完善组织领导。切实抓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综合、协调、指导和服务。一是坚持“尊重民意”原则。明确农民在经济合作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财产所有权,做到引导不包办、参与不干预,保证农民入退自由、互助合作,为会员提供所需经济技术服务,积极实行二次分配,让农民真正在参与过程中得到实惠。二是切实加强指导。实行领导干部和有关职能部门挂钩经济实体制度,切实提供技术、信息、资金等服务。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农产品注册和质量认证,实施品牌战略和标准化生产,创建“有机、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等品牌组织,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搞好典型示范。扶持现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向其它行业延伸,在总结推广经验的基础上,培树一批管理规范、经济社会效益突出的合作组织典型,辐射带动更多农民联合致富。四是遵循市场规则。突出优势产业,推进经营体制创新,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以规范促发展,逐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村经济提速跃升。

第四篇:关于壮大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调查与思考

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使农民“小群体”对接“大龙头”和“大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县积极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走出了一条以壮大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进农业农村跨越发展的新路。

一、发展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成效及做法

截止目前,##县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2个,吸收会员4200余人,辐射农户1.6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58%,涉及四大主导产业10个项目,其中食用菌协会26个,烤烟、白瓜等经济作物协会8个,圆葱、韭菜、果树等果菜协会9个,猪、牛、羊、蜂等养殖协会7个,水稻协会2个。2004年,来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总收入6.78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4%,各类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创收2.1亿元,户均增收7500元,人均增收1980元,有效牵动了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强化扶持服务,培育催生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一些农民基于生产、销售需要,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些小型的协会,以技术与协作为链接,小规模经营农产品。由于受交通、信息、技术及服务体系等诸多因素影响,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下,投入产出效益不高,市场销售不畅,农民迫切需要建立和发展新型的自我服务组织,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基于此,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成立了专门领导机构,及时出台了《##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试点工作方案》、《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意见》等引导性文件,对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在信贷上予以支持,多次组织典型到各村现身说法,促进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迅速建立。##镇食用菌协会成立较早,但以往由于人员少、实力弱,在引进项目、更新技术上均存在欠缺。为扶持黑木耳产业发展,县委、县政府先后筹资1800万元,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黑木耳集散市场,有效推动了##镇黑木耳协会的快速发育。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协会以##黑木耳山野菜批发大市场为舞台,向农户提供统一的技术指导、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价格销售,既整合了品牌,又降低了成本,成为农民走向市场的“娘家人”和“源动力”。

2、加强信息引导,提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层次。在推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中,注意开展多层次、多角度信息服务。挂靠科研机构,广泛开展培训。与省农科院等科研部门建立技术协作联系,在协会与院校之间牵线搭桥,为农民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定期聘请专家,集中或分散对合作组织会员进行技术培训,向农民传播新的经营理念。2004年,共举办有针对性培训班56期,培训成员3.87万人次,以经济合作组织为载体引进培育新品种38个、新技术18项,建设高标准示范园区35个,加快了科技推广步伐。健全信息网络,推进科技更新。全县102个行政村,已安装“村村通”73个,其中村级安装71个,镇经管站安装2个,安装总量占总村数的71.6%,占信号覆盖村的100%;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无偿投放微机50台,占总村数的50%;开辟“致富之友”农业频道,整合电视、电话为农服务功能,实现“两电合一”,分期、分步骤跟踪解答农业生产技术难题1400余个。针对农业生产中的集中突出问题,县电视台开播专题节目35期,有力促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业新技术的普及。##果树协会充分利用“村村通”学习推广果树科学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新技术,使全镇水果产量由1999年的4300万斤提升到2004年的6500万斤,促进果农人均增收2300元;并与日本果树协会开展交流合作,引进新品种试验、示范,引领了果树科学栽培的快速发展。

3、创新培育模式,激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潜能。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地培育各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初步形成了“七型”并进的发展格局。一是行业协会调控型。发挥行业协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组织协调功能。由农~合发起,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协会或合作社,构建“一家一户为基储千家万户成规模、区域布局作基地、龙头企业拓市场”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组建的县级食用菌、果菜、烤烟等产销协会通过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将不同经营主体组合起来,促进销售公司与农户、农户与基地及市场的紧密联系,构建了外辟多元市尝内建特色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二是大户群体扩张型。能人大户以一带十同致富是激活农民调整结构的源动力。扶持种、养、加、运、销和为农服务的农村大户,牵头组成专业协会,把广大农民的“着力点”和“兴奋点”引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动主导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镇东方红村致富能人##,针对农民在育菌环节投资大、风险高的实际,投资40万元开办液体菌包厂,实行工厂化集中育菌,以每袋0.9元低价卖给会员,2005年共生产51万袋,全部销售一空,实现了“双赢”。三是村组农户联合型。由村集体牵头,吸收本村及周边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民建立协会或合作社,通过组建协会,集聚农户联手经营,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规避了市场风险,产品质量效益逐年提高。##镇每年水稻产量在2.3万吨左右,针对农民卖难问题,##村水稻专业协会以会员入股形式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申办了“小江南”牌A级稻米绿色标识,实现收购、加工、包装、销售“四统一”,每斤价格比原来提高了0.2元,并在俄罗斯打开了市常四是院校基地合作型。农业科研机构与农~合,发展主导产业,主动挂、靠、联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园。##村圆葱协会与东北农业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协会负责引种、推广日本卡木依、福星等新品种,东北农大定期派驻专家、教授对葱农进行培训和指导,圆葱面积由2002年的260亩迅速扩张至今年的4000亩,年产1.6万吨,全部出口俄罗斯,成为远近闻名的外向型特色农业一品村。五是加工企业带动型。不断建立和完善产业内部新型利益关系,改变农民单纯卖原料的传统经营方式,吸引农民以土地、原料、进厂做工等形式参股分红,由单纯的买卖关系变为伙伴关系;龙头企业采取保护价收购、预付定金、二次结算等办法,反哺基地及农户,形成了“利益均担、风险共担”的产业化运作机制。建成农产品加工企业101家,年加工、贮藏、包装销售果菜等农副产品50万

吨,龙头企业集群初步形成,带动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成为县域农产品搏击市场的中坚力量。六是流通市场链接型。流通决定生产,销售决定效益,搞活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合作。推行“市场+农户(企业)”机制,积极组织农产品直接进入市常打破传统农业提蓝小卖的生产销售方式,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聚集民间资本2200万元建成##黑木耳山野菜批发大市场,年实现销售量2万吨,销售额8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黑木耳交易市常七是科技园区辐射型。干部率先垂范、自担风险建设园区是引领群众调整结构的重要手段。推行“园区+农户”机制,彻底打破农民传统种养方式、种养习惯和种养观念,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区引种、示范、育种、推广的聚集辐射作用,促使农产品高产高效,这几年,沿道、沿河、沿边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园40个,促进了科技成果的配套组装,推动了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

4、规范运行管理,保障农村经济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由于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实现合作的认识不足,加之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缺乏合作的积极主动性,致使合作的范围尚小,许多农村合作组织还处于摇摆不定的初始化起步阶段。因而在具体的操作上,做到了“两规范、一完善”。一是规范政府行为。坚持民营团体进位、行政管理退位的原则,经过初期一段直接扶持之后,逐渐转向以指导和引导为主,逐步强化农民在合作组织中的主体地位。二是规范合作组织内部管理。层层成立理事会、监事会,发挥农民成员主体作用,增加农民成员的发言权;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新要求,引入有管理经验的能人行家参与治理,提高合作组织经营管理水平,使专业合作组织全部达到了“四有”,即有章程,有组织,有机构,有制度。三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以订单等契约合作方式保证农民利益,逐步使合作组织与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大肚川亚麻厂组织农户以土地入股,包产包销,每年与农户签订技术服务和产品收购合同,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形成了效益均沾的信用载体。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组织合作不够规范,联接链条脆弱。组织与会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够紧密,没有明确的合同约束,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基本处于好则合、不好则散,有利则合、遇险则散的松散状态。

二是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有序管理。大部分合作组织没有严密的运行章程,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不够健全,成员素质不高,只是凭经验、凭干劲办事,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不强,影响了整体功能的发挥。

三是组织化程度不高,服务水平不高。多数合作组织没有兴办实体,服务基本停留在信息、技术咨询等层面,提供加工、储运等配套服务能力较弱,吸引力、凝聚力不强,尚不能适应新时期农业升级发展的要求。

三、对策与建议

着眼以工业化思路抓农业和解决农产品“卖难”,坚持“抓中介、活流通、强服务、保增收”,持续培育壮大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形成“组有专业大户、村有专业队伍、镇有合作公司、县有合作集团、产业有专业协会”的综合服务体系,支持和推动现代农业加速发展。

1、扶持引导,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充分释放政策导向效应,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健康发展。一是强化宣传。发挥电视、“村村通”网络平台作用,多层次、广视角向农民推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意义及内涵,提高农户参与发展的积极性,扩大合作组织影响力。通过树典型、搞对比,让农民消除“与己无关”思想,切实体会到参与合作组织发展的实惠。二是优化政策。进一步制定倾斜政策,组织民政、工商、土地、财政、金融等部门在领照办证、场地征用、融通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组织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在信息、项目、技术等方面大开绿灯,创造条件。三是规范引导。指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坚持可持续发展方向,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帮助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解决好各种矛盾纠纷,保护其合法权益,既不能钻法律空子,又要促其健康发展。四是加强管理。定期对实力强、前景好的合作组织管理者进行培训,强化诚信、合同教育,遵守市场规则,确保农村经济组织有序发展。

2、理顺关系,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协调理顺好实体内部关系,做到“三个规范”。一是规范组织。因地制宜,逐步引导合作组织由小变大、由松散变紧密。针对登记管理混乱问题,依据相关法律,划清权属,监督合作组织及时注册,以免出现“黑组织”或非法组织,建立规范完善的合作组织体系。二是规范运行。在起步阶段,由政府参与发动、组织协调,协会运转正常后,则逐步退出,由会员按章程民主推选负责人,实行民主管理。三是规范章程。指导合作组织完善各项制度,健全社员大会、董事会和监视会等内部组织,形成民主决策、合作服务和收益分配机制。

3、多元合作,灵活方式参与创建。鉴于农民日益增长的合作需求与农民合作能力不足、经济实力不强等矛盾,利用农村现有组织资源,走多元化培育农民合作组织的路子。一是经济技术部门领办。鼓励农技推广、畜牧兽医等部门发挥技术、资产、营销网络等优势,成立技术推广股份公司,鼓励科技人员入股创办实体,自建或联建黑木耳、圆葱等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集聚科技力量,加快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群体扩张,促其真正成为推进一方经济发展、带动千家万户共同富裕的骨干力量。二是能人带头创办。多措并举激励大户快速成长,引导大户成立行业协会、同行公会、行业商会等中介组织,形成技术、生产、市尝信息联盟。支持专业经营大户、经济联合体、有技术专长的农民技术员或专业技术干部牵头领办,带动更多农户投入专业生产。立足县食用菌协会已有资源,以黑木耳繁育推广专家毕德金开发的系列菌种及技术威望为投资主体,积极与省内外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吸引民间资本联办民营食用菌研究所,灵活开展多形式的无偿、有偿服务,实现民营化、市场化、实体化,带动食用菌产业加速发展

。三是集体农户联办。积极倡导村组与农户联合兴办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以建立和发展产业协会、经济人实体及农产品购销网络为重点,鼓励农民打破地域、行业限制,积极向宽领域、多层次拓展,努力构建“联手闯市尝合作兴家园”的发展格局。四是龙头企业兴办。引导更多实力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将扶植合作组织与建设产品基地紧密结合,提升黑木耳加工集团、吉利集团等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联度,扩张订单农业规模,创办企业与农户互利合作组织,发挥龙头企业外连市尝内连农户的链条作用,尽快形成从“土地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实现农产品在生产、加工、流通诸环节的多次增值,并使农民分享产业各个链条的利润,促进农民长效增收致富。

4、创新服务,积极完善组织领导。切实抓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综合、协调、指导和服务。一是坚持“尊重~”原则。明确农民在经济合作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财产所有权,做到引导不包办、参与不干预,保证农民入退自由、互助合作,为会员提供所需经济技术服务,积极实行二次分配,让农民真正在参与过程中得到实惠。二是切实加强指导。实行领导干部和有关职能部门挂钩经济实体制度,切实提供技术、信息、资金等服务。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农产品注册和质量认证,实施品牌战略和标准化生产,创建“有机、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等品牌组织,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搞好典型示范。扶持现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向其它行业延伸,在总结推广经验的基础上,培树一批管理规范、经济社会效益突出的合作组织典型,辐射带动更多农~合致富。四是遵循市场规则。突出优势产业,推进经营体制创新,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以规范促发展,逐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村经济提速跃升。

第五篇:关于壮大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壮大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调查与思考

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使农民小群体对接大龙头和大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县积极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走出了一条以壮大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进农业农村跨越发展的新路。

一、发展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成效及做法

截止目前,##县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2个,吸收会员4200余人,辐射农户1.6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58,涉及四大主导产业10个项目,其中食用菌协会26个,烤烟、白瓜等经济作物协会8个,圆葱、韭菜、果树等果菜协会9个,猪、牛、羊、蜂等养殖协会7个,水稻协会2个。2004年,来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总收入6.78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4,各类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创收2.1亿元,户均增收7500元,人均增收1980元,有效牵动了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强化扶持服务,培育催生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一些农民基于生产、销售需要,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些小型的协会,以技术与协作为链接,小规模经营农产品。由于受交通、信息、技术及服务体系等诸多因素影响,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下,投入产出效益不高,市场销售不畅,农民迫切需要建立和发展新型的自我服务组织,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基于此,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成立了专门领导机构,及时出台了《##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试点工作方案》、《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意见》等引导性文件,对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在信贷上予以支持,多次组织典型到各村现身说法,促进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迅速建立。##镇食用菌协会成立较早,但以往由于人员少、实力弱,在引进项目、更新技术上均存在欠缺。为扶持黑木耳产业发展,县委、县政府先后筹资1800万元,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黑木耳集散市场,有效推动了##镇黑木耳协会的快速发育。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协会以##黑木耳山野菜批发大市场为舞台,向农户提供统一的技术指导、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价格销售,既整合了品牌,又降低了成本,成为农民走向市场的娘家人和源动力。

2、加强信息引导,提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层次。在推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中,注意开展多层次、多角度信息服务。挂靠科研机构,广泛开展培训。与省农科院等科研部门建立技术协作联系,在协会与院校之间牵线搭桥,为农民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定期聘请专家,集中或分散对合作组织会员进行技术培训,向农民传播新的经营理念。2004年,共举办有针对性培训班56期,培训成员3.87万人次,以经济合作组织为载体引进培育新品种38个、新技术18项,建设高标准示范园区35个,加快了科技推广步伐。健全信息网络,推进科技更新。全县102个行政村,已安装村村通73个,其中村级安装71个,镇经管站安装2个,安装总量占总村数的71.6,占信号覆盖村的100;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无偿投放微机50台,占总村数的50;开辟致富之友农业频道,整合电视、电话为农服务功能,实现两电合一,分期、分步骤跟踪解答农业生产技术难题1400余个。针对农业生产中的集中突出问题,县电视台开播专题节目35期,有力促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业新技术的普及。##果树协会充分利用村村通学习推广果树科学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新技术,使全镇水果产量由1999年的4300万斤提升到2004年的6500万斤,促进果农人均增收2300元;并与日本果树协会开展交流合作,引进新品种试验、示范,引领了果树科学栽培的快速发展。

3、创新培育模式,激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潜能。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地培育各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初步形成了七型并进的发展格局。一是行业协会调控型。发挥行业协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组织协调功能。由农民联合发起,围绕

主导产业建立协会或合作社,构建一家一户为基础、千家万户成规模、区域布局作基地、龙头企业拓市场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组建的县级食用菌、果菜、烤烟等产销协会通过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将不同经营主体组合起来,促进销售公司与农户、农户与基地及市场的紧密联系,构建了外辟多元市场、内建特色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二是大户群体扩张型。能人大户以一带十同致富是激活农民调整结构的源动力。扶持种、养、加、运、销和为农服务的农村大户,牵头组成专业协会,把广大农民的着力点和兴奋点引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动主导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镇东方红村致富能人##,针对农民在育菌环节投资大、风险高的实际,投资40万元开办液体菌包厂,实行工厂化集中育菌,以每袋0.9元低价卖给会员,2005年共生产51万袋,全部销售一空,实现了双赢。三是村组农户联合型。由村集体牵头,吸收本村及周边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民建立协会或合作社,通过组建协会,集聚农户联手经营,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规避了市场风险,产品质量效益逐年提高。##镇每年水稻产量在2.3万吨左右,针对农民卖难问题,##村水稻专业协会以会员入股形式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申办了小江南牌A级稻米绿色标识,实现收购、加工、包装、销售四统一,每斤价格比原来提高了0.2元,并在俄罗斯打开了市场。四是院校基地合作型。农业科研机构与农民联合,发展主导产业,主动挂、靠、联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园。##村圆葱协会与东北农业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协会负责引种、推广日本卡木依、福星等新品种,东北农大定期派驻专家、教授对葱农进行培训和指导,圆葱面积由2002年的260亩迅速扩张至今年的4000亩,年产1.6万吨,全部出口俄罗斯,成为远近闻名的外向型特色农业一品村。五是加工企业带动型。不断建立和完善产业内部新型利益关系,改变农民单纯卖原料的传统经营方式,吸引农民以土地、原料、进厂做工等形式参股分红,由单纯的买卖关系变为伙伴关系;龙头企业采取保

护价收购、预付定金、二次结算等办法,反哺基地及农户,形成了利益均担、风险共担的产业化运作机制。建成农产品加工企业101家,年加工、贮藏、包装销售果菜等农副产品50万吨,龙头企业集群初步形成,带动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成为县域农产品搏击市场的中坚力量。六是流通市场链接型。流通决定生产,销售决定效益,搞活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合作。推行市场+农户(企业)机制,积极组织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打破传统农业提蓝小卖的生产销售方式,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聚集民间资本2200万元建成##黑木耳山野菜批发大市场,年实现销售量2万吨,销售额8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黑木耳交易市场。七是科技园区辐射型。干部率先垂范、自担风险建设园区是引领群众调整结构的重要手段。推行园区+农户机制,彻底打破农民传统种养方式、种养习惯和种养观念,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区引种、示范、育种、推广的聚集辐射作用,促使农产品高产高效,这几年,沿道、沿河、沿边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园40个,促进了科技成果的配套组装,推动了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

4、规范运行管理,保障农村经济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由于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实现合作的认识不足,加之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缺乏合作的积极主动性,致使合作的范围尚小,许多农村合作组织还处于摇摆不定的初始化起步阶段。因而在具体的操作上,做到了两规范、一完善。一是规范政府行为。坚持民营团体进位、行政管理退位的原则,经过初期一段直接扶持之后,逐渐转向以指导和引导为主,逐步强化农民在合作组织中的主体地位。二是规范合作组织内部管理。层层成立理事会、监事会,发挥农民成员主体作用,增加农民成员的发言权;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新要求,引入有管理经验的能人行家参与治理,提高合作组织经营管理水平,使专业合作组织全部达到了四有,即有章程,有组织,有机构,有制度。三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以订单等契约合作方式保证农民利益,逐步使合作组织与农户

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大肚川亚麻厂组织农户以土地入股,包产包销,每年与农户签订技术服务和产品收购合同,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形成了效益均沾的信用载体。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组织合作不够规范,联接链条脆弱。组织与会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够紧密,没有明确的合同约束,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基本处于好则合、不好则散,有利则合、遇险则散的松散状态。

二是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有序管理。大部分合作组织没有严密的运行章程,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不够健全,成员素质不高,只是凭经验、凭干劲办事,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不强,影响了整体功能的发挥。

三是组织化程度不高,服务水平不高。多数合作组织没有兴办实体,服务基本停留在信息、技术咨询等层面,提供加工、储运等配套服务能力较弱,吸引力、凝聚力不强,尚不能适应新时期农业升级发展的要求。

三、对策与建议

着眼以工业化思路抓农业和解决农产品卖难,坚持抓中介、活流通、强服务、保增收,持续培育壮大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形成组有专业大户、村有专业队伍、镇有合作公司、县有合作集团、产业有专业协会的综合服务体系,支持和推动现代农业加速发展。

1、扶持引导,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充分释放政策导向效应,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健康发展。一是强化宣传。发挥电视、村村通网络平台作用,多层次、广视角向农民推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意义及内涵,提高农户参与发展的积极性,扩大合作组织影响力。通过树典型、搞对比,让农民消除与己无关思想,切实体会到参与合作组织发展的实惠。二是优化政策。进一步制定倾斜政策,组织民政、工商、土地、财政、金融等部门在领照办证、场地征用、融通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组织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在信息、项目、技术等方面大开绿灯,创造条件。三是规范引导。指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坚持可持续发展方向,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帮助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解决好各种矛盾纠纷,保护其合法权益,既不能钻法律空子,又要促其健康发展。四是加强管理。定期对实力强、前景好的合作组织管理者进行培训,强化诚信、合同教育,遵守市场规则,确保农村经济组织有序发展。

2、理顺关系,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协调理顺好实体内部关系,做到三个规范。一是规范组织。因地制宜,逐步引导合作组织由小变大、由松散变紧密。针对登记管理混乱问题,依据相关法律,划清权属,监督合作组织及时注册,以免出现黑组织或非法组织,建立规范完善的合作组织体系。二是规范运行。在起步阶段,由政府参与发动、组织协调,协会运转正常后,则逐步退出,由会员按章程民主推选负责人,实行民主管理。三是规范章程。指导合作组织完善各项制度,健全社员大会、董事会和监视会等内部组织,形成民主决策、合作服务和收益分[1] [2] 下一页

下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经营制度创新的深层障碍与现实途径[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经营制度创新的深层障碍与现实途径[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