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作者:韩俊 秦中春等来源:中国选举与治理网2006年8月29日发布时间:2010年10月28
日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经历了自发发展和政府倡导发展两个阶段,发展成果和影响是显著的。从总体上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覆盖面偏低,内部治理多数不健全,合作紧密性还不强,功能和作用有限,目前已经到了促进其发展的关键阶段。
一、引言
我国传统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主要包括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和社区集体经济组织。这三类大合作经济组织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供销合作社创立之初,是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其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强化,逐渐变成了国有商业的组成部分,农民合作经济的实质不复存在。尽管供销社在探索“民办”体制方面进行了探索,但由于历史包袱太重、人员过多、管理不善、机制不活等各个方面的原因,相当一部分基层供销社丧失了为农民服务的能力,把供销社改造为农民合作组织的目标并没有达到。农村信用合作社也存在与供销社同样的问题。农村信用合作社全体社员对他们出资组建的信用合作社只有名义上的产权归属关系,而实际上的产权关系是模糊的,信用合作社没有真正成为合作金融组织。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主要承担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带有比较浓厚的行政色彩,往往只具备对社区内部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而明显缺乏对农户提供服务的功能,合作属性较弱,对农民没有产生足够的吸引力。
改革开放以来,包括各种形式的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社在内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发展,已成为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体。这些组织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是在以农民为主体的前提下,按照合作制的基本原则组建和成立的,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制度安排。这些组织的发展是农村商品生产和农村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农民创造的结果。
1978年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又分为三个重要时期:一是改革的早期,整体上几乎没有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相关的系统活动,只是开始出现了一些合作经济组织的雏形。发展的类型以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为主,发展的目标主要是为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而存在。二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农产品市场化进程加快,一批生产经营型合作社产生和发展,但发展基本上处于自发发展阶段。三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新的生产经营型合作社发展很快,同时新一代投资型合作社也开始出现并发展,逐渐进入一个自发发展与政府推进相结合的新阶段。
二、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
(一)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广泛分布、多类型并存
调查表明,经过农村改革开放近2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部分省份和地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数量规模不断扩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覆盖面扩大,呈现了逐步加快发展的态势。截至2004年底,综合农业部等机构的统计和估算,全国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总数已经达到 15万个左右,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村占同期村民委员会总数的22%左右。参加组织的会员约2363万人 户,占乡村农户总数的9.8%。这些组织的发展在地区分布上,从经济发达的地方到经济落后的地方都有,中部最多,东部次之,西部最少。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分布最多的5个省是山东、湖南、陕西、河南和湖北,最少的省份为青海、海南、宁夏、新疆和福建等。
按照组织的形成背景划分,我国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和发展模式,大体有五类:第一类是由科技协会发起建立的;第二类是由农业技术推广站等政府事业单位及乡村干部发起建立的;第三类是由供销合作社发起建立的;第四类是由龙头企业发起建立的;第五类是由农村中的专业户、经销大户等自发建立的。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有农民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两种。不过,由于现实中以农民专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冠名的组织并没有一致的判定标准,且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登记管理中也不统一,或者就未办理登记手续,目前还只能以名义上可以进行观测判断和初步统计分析。我国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具体范围主要包括:由农业部界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界定的由各级供销社系统组织农民按照合作制原则兴办的专业合作社;由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界定的由农民在自愿互利基础上组建的以科技为纽带的具有互助合作性质的技术经济组织等。
按照组织的目标功能不同,国际上一般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划分为投入型合作经济组织、市场营销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服务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我国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综合两年多来我们对全国的调查,现阶段总的情况是:各种类型几乎都有,既包括投入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市场营销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服务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也包括粮食、棉花、花生、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农机等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还包括从村级到省级的各种级别和层次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这些组织在行业分布上以种养业为主,主要集中于商业化程度较高的特色种植业和畜牧水产业等领域,从事粮食作物种植的非常少。有些组织同时从事多项活动,包括农产品加工和技术信息推广等。从组织的类型看,大多数的组织属于技术经济服务型,主要是为会员农户,甚至为非会员农户,提供技术经济信息和一些生产资料的供应服务。
(二)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顺应了我国农村发展形势的需要,已在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重要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我国农村发展产业化的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同时也是我国农村先进生产关系一种新的实现形式。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和发展推动了农民的集体行动,整合了有限的农村社会服务资源,在促进农民发展产业、搞活经济、致富增收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强,推动了农村新的生产力的形成。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实践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民从中确实得到了好处,扩大了生产经营的规模,降低了生产资料采购成本,降低了对外开展业务的交易成本,提高了谈判地位,增强了防灾抗灾抵御风险的能力,学习了先进技术,统一了技术标准,创造了产品品牌,提高了科学文化素质;二是政府多了一个工作的抓手,有利于贯彻落实国家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优势产业的政策,加强了与农民的沟通、联系和服务,促进政府转变职能;三是其他市场经营主体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如为产业化龙头企业带来了更加稳固的原料基地,降低了其交易成本,同时相互间也得到了制衡和压力,相互促进。根据农业部经管司统计,2004年,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成员和周边的农户代销农产品总量高达2亿多吨,代购化肥、农药、饲料、农膜等生产资料近1亿吨,经营服务盈余187亿元,其中有19%的盈余约36亿元返还给了成员,26%的盈余近50亿元用于股金分红,平均每个成员获得盈余返还和股金分红收入 364元。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可以提供的功能和服务中,负责提供内容最多的前五项依次是:负责推广新技术和提供专业技术培训指导;为会员提供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为会员提供各方面的咨询服务;负责帮助会员获得销售合同或保证会员生产的产品的销售;专人指导会员如何使用生产资料。提供上述五项服务的组织占全部组织的60%以上。
根据调查,大部分组织能帮助会员销售产品,其次是帮助会员采购生产资料,而且通常价格都比单个农户从市场所能得到的要优惠。所购买的生产资料来源通常来自外部,来自内部会员生产的农资产品很少。所有组织都能为会员提供一定服务,只是服务的内容多少有所不同,通常技术服务和帮助销售产品是最基本的。从组织对会员提供培训的内容看,提供最多的培训是关于“种植养殖技术”和“质量管理”,这些也是目前小农户最需要的。培训通常是免费的,一般一次培训的时间为一天。
大部分组织能为成员提供供求信息、产品市场价格和新技术等方面的信息。部分也能提供关于产品市场走势、生产资料市场价格以及行业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其中,“行业产业政策”和“新技术”通常从政府机构或社团获得;“生产资料的价格”从生产资料供应商处获得;“产品市场走势”、“供求信息”和“产品市场价格”主要从产品买方获得。这些信息的提供通常是免费的,同时无偿提供给非会员农户。
(三)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各具特色
根据调查,目前大部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都允许会员在符合协会规定的条件下志愿加入,大部分允许会员自由退出,也有的少部分对此没有规定。会员退出组织的数量很小,退出的主要原因是“改行”从事其他与该组织无关的活动,还有一些是因为组织没能提供原先所承诺的服务。会员退出时,有一半左右可以撤回投入资金,另一半不可以撤回或组织对此没有规定。大多数与土地有关的组织认为会员将土地转包之后,仍然可以继续保留会员资格,会员资格不会随土地转让而转让。
大多数组织对普通农户、专业大户和技术能手、购销专业户加入协会没有限制,有一些协会限制地方政府官员和社会团体人员加入。部分对会员加入的要求和条件主要包括:已经从事相关产品生产的农民,生产出的产品符合特定质量要求的农民,由组织成员推荐或决定;生产某种产品规模比较大,超过一定数量,由组织领导推荐或决定。根据调查,目前大多数组织规定可以取消会员的资格、但不可以要求会员分担税款、不可以要求会员分担组织损失、不可以要求会员帮助偿还组织的贷款、不可以要求会员为组织贷款提供抵押品。有一部分要求会员提供所有产品和从组织采购所有生产资料。大多数组织规定会员可以通过组织销售产品和购买原材料。
根据调查,合作经济组织的收益在会员分配方式中,按经济组织销售的产品数量分配收益的稍多,其余是按由组织销售的产品价值和提供给组织的资金分配,两者比例比较接近,也有一部分不分配利润或没有收益分配这项活动,还有一部分其收入全部用于组织的开支。合作经济组织成本在会员中分摊的方式与收益分配方式基本一致,但是有一些组织仅由核心会员或协会管理层成员负担成本,尤其是在初创阶段。还有一些组织的成本从所收的会费和年费中支出。有不到1/3的组织表示没有进行成本分摊,其中有些组织表示会员通常都是独立核算,因此没有成本分摊。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本上都有书面章程。章程所包含的内容前五位是:会员的权利和义务,组织的主要任务和功能,组织的管理机构设置及其职权,会员加入和退出的手续或程序,会员的合格条件。涉及内容很少的主要三项为:选举会员代表或评选积极会员,协会成本的分摊方式,监事会的选举程序。基本设立了理事会和全体会员大会,部分设立了监事会,大部分有年度生产和发展计划。大多数是每年召开一次全体会员大会,有一些只在管理层换届时才召开全体会员大会。有少部分在需要时召开全体会员大会。召开全体会员大会的主要内容是提供技术咨询与培训,传达政府或有关部门的文件或指示,选举或更换协会负责人。在组织的决策方式中,由理事会做出决定的活动主要包括八项:挑选新会员,决定为会员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开发新产品,进行新的投资,开除现有会员,寻找新的市场,挑选确定生产资料供应商,挑选确定产品购买方。
(四)合作经济组织的注册不统一,多数属于非营利性实体
从调查情况看,在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绝大部分已经登记注册,也有一部分没有登记注册。登记注册时间较早的有1988年前后的。2000年以前登记注册的协会基本上都是在1998年。其中,有半数以上的协会在农业部门登记,如地方农业局、农委、农办等,尤其是在浙江省和安徽省;大约1/4的协会在工商部门注册,成为经济实体;大约1/4的协会在民政部门登记,作为社会团体或群众组织。也有在两个部门同时登记注册,大多是在工商部门和农业部门同时登记;或者在三个部门同时登记注册的,一个为“工商部门+民政部门+农业部门”,一个为“民政部门+农业部门+科协”。
关于这些组织的法律性质,多数属于非营利性实体,也有的属于群众组织。目前这些组织在法定地位和法律援助方面,仍然非常薄弱。大部分没有可以依据的成立和商业运营的专门法律条款。超过一半的组织在成立和运营过程中没有获得过法律咨询或援助。多数认可的组织所拥有的法律权利主要为:可以签署销售合同,可以拥有自己的品牌,可以签署采购合同,可以拥有自己的银行账号,可以自有资产。也有被大约半数的协会认为他们应拥有以下权利:可以借贷流动资金,可以为会员贷款提供担保抵押,可以开办市场等。
根据调查,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并不是所有的都有银行账号,只有一半多一点有,且各个地方不一样。组织的财务状况一般对会员公开,也有少部分不公开。只有很少一部分组织有外部审计,大部分没有。只有少部分组织拥有资产。组织运转的流通资金,主要来自银行贷款、政府提供的支持、组织留有利润、会员借款和企业提供的借款。也有其他一些来源,如核心会员上交、会员集资、会费、招商引资和股金。组织进行新投资的资金来源与流动资金的来源基本一致。目前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外参股或控股企业的极少。
(五)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中不断出现新趋势和新动向
最近几年以来,受多种因素的推动和影响,我国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中出现一些好的新趋势和新动向。
一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主管部门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和发展所提供的支持不断增强,具体支持方式包括发布文件、提供资金补贴和实物支持、帮助组织在其他机构获得资金、减免税费等。其中的资金补贴,从400多元到20多万元不等;实物补贴,价值从600元到1万元不等,促进新组织的组建和已有基础的组织迅速发展壮大。
二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领域不断拓宽,已从蔬菜、瓜果等种植业范围扩展到粮食、养殖、旅游、农机、水电、科技服务、物业等各业,合作的深度也从单纯的生产环节扩展到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涉及到加工、销售领域。
三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优势产业的依托性增强。专业合作社突出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产品,较好地适应了市场的需求;综合服务社从服务农民生活出发,突出综合服务,较好地满足了农民的需求,也启动了农村消费市场。
四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突破行政区域界限,很多以市场为基础,以产品为依托,实行跨区域发展。如北京大发正大公司发展了很多跨乡镇、跨区县的肉鸡生产协会,其中顺义区张镇肉鸡协会不但有其他六七个乡镇的农民,而且还有平谷县的农民。延庆县的小丰营蔬菜销售协会,在帮助本县农民销菜的同时,还帮助外区县农民销售蔬菜,带动了区域蔬菜产业的发展。
五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中的社与社、合作社与公司之间的合作不断增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利益联结比较紧密的出资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占60%以上。这些组织中农户以土地、资金、劳力和技术等参股,形成以产权为纽带的新型经济共同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六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多样化、综合化、实体化,从协会型发展到生产经营型,从生产经营型发展到投资型,新一代投资型合作社已经出现并得到发展,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覆盖面偏低,合作紧密性还不强,功能和作用有限
截至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数量相对较少、覆盖面低、规模不大、入社农户占乡村总户数的比例小,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在一些重点产业和优势区域发展不足,比较有规模和符合我国优势农产品发展规划需要的跨地区、全行业性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缺乏,与我国农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和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差距还很大。
1.大部分组织起步晚,起点低,商业规模小。我国现代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萌芽于上世纪80年代,起步于90年代,比较规范的发展时间更短。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相对于我国八亿多农民和目前的农业产业规模来说,数量还是太少。其发起方式大多数是由专业大户或技术能手发起的,他们能带动周边的农户组织起来,共同进入市场。此外,也有由地方农技推广部门和村委会发起设立的组织。组织的负责人也多为专业大户或技术能手,还有一些负责人为村干部、地方退休干部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个别人还分别担任或兼任县政协副主席、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县农业局党委委员、镇政府农办副主任和信用社主任等。建立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这些发起人及其组建的实体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他们经营农业商务的实力有限,经营起点低,发展产业和商业经营的规模偏小。按目前平均每个组织不足200人户的规模,还很难发挥出专业合作和开展商业经营的规模效益。
2.带动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表现为“五多五少”。一是目前各地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以松散型为主的多,而成员之间产生产权关系、结成经济实体的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合作社少。二是尚处于合作组建初始阶段,重盈利、轻服务,重分配、轻积累,有的甚至与农民还只是买断关系的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成熟阶段的少,在发展产业经营、带动农户抵御市场风险方面的能力十分有限。三是在合作内容上局限于技术、信息等服务方面的多,属于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的合作社以及新一代投资型合作社还比较地少。四是发展运作依靠企业、经营大户的比较多,依赖政府支持的较多,能够独立拥有自己的加工销售企业、开展了产供销一体化服务、能开展有组织的批量采购活动、创建了自己的品牌、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高、有市场影响度的少。五是产业覆盖面广,跨区域的多,但真正能够在我国粮棉油糖和苹果、柑橘等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具有很强发展带动作用的大型合作社十分稀少。
3.组织机构较为简单,合作水平低。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基本都属于孤立的基层组织,区域性的合作联盟较为少见,至今仍为组建全国性的农民合作组织联盟。由于缺乏一个合作经济组织的完整体系,严重制约了合作经济组织对政府决策的整体影响力。
4.对农民利益保护不够。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组建的过程中,并没有从维护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的共同利益出发,开展紧密的互助合作与联合,与社员只是简单的买断关系,农民对经济活动参与不够;相当一批合作经济组织仅仅停留在生产环节或技术方面的简单合作,并没有解决把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的问题;还有一些合作经济组织只注意保护核心层的利益,而忽视外围成员的利益。此外,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运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组织内部无经营收入、无实体、无积累、工作被动,导致对农
民无二次返利,内部无风险保证金,大的收益都归入业主、龙头企业、运销大户等手中,农民得到的实惠较少等问题,造成农民的利益得不到合理保证。
(二)规范性发展不足
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对组织的结构有特殊的要求“民有”、“民管”和“民受益”,在发展和运行中需要有一套独特的条件和运行机制,因而其组建和发展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满足一定的规范性要求,才能实现良好的发展。在2005年我们对9个省140个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中,综合起来看,发展处于初步阶段的居多。按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的内容、组织结构和组织特定功能的发挥等指标分析,在调查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中,比较规范的好的典型不到整个调查数的一半。就是在发展比较好的地方,基本的情况也是通过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已经把农民“组织起来”,但合作起点低、组织任务定位不明确、合作的事业还不发达,距离“组织得好”和“发展得好”还有较大差距,合作经济组织还缺乏强有力的生存、发展和服务能力。考察现实中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后发现,很多形式和名称上标明为农业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很多不具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特征。
(三)内部治理多数不健全,制度创新任重道远
目前除部分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结构和内部组织机制比较健全外,相当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和发展在制度上还存在问题,合作基础比较薄弱,产权不清,内部治理结构残缺不全,管理运作不规范,影响组织的发展壮大。主要问题:一是在社会员的管理上,缺乏基本的加入和退出手续,仅靠一本花名册作为成员的入社凭证和身份证明。二是在产权的划分上,乡镇、行政村、自然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之间的产权划分不清晰;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的归属变得不确定;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产权关系不明确。三是在民主管理上,虽然大部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都拟定了章程,成立了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但仍有一部分组织,社务不够公开,运作和管理随意性较大。一些合作经济组织没有规范的章程,宗旨模糊,职责不清,加上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完善,民主氛围不够,致使内部缺乏活力。有的合作经济组织虽然有章程,但不是按章程办事,处于放任自流状态,比如一些挂名型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一些地方,行政化倾向的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不能坚持活动,流于形式,会内诸事民主少集中多,而且遇事往往听命于上级政府部门,活动也不受农民欢迎。四是在名称上,有的本是合作社性质,却挂协会的牌子;有的本是协会性质,却挂合作社牌子;有的本是公司企业性质,却也挂上了专业合作社或协会的牌子,戴上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红帽子”。五是在财务管理上,一些单位没有独立的财务,账目没有公开或根本就没有财务账目。六是在利益分配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成员的利益关系还不够紧密。七是在内部控制上,部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要么是大户控制,要么是公司控制,要么是其他各种外部力量控制,这些并不是“农民自己的组织”。尤其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者阶层往往在乡镇村级干部中产生,造成了不良后果:一是农民的参与性就会大打折扣,许多农民认为合作社是某些领办组织或领导干部的事,对入股入社不太重视,很少参与管理,对其发展也不太关心,合作意识不强烈,也难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二是这些官员或准官员的身份是多重的,不仅要考虑合作经济组织价值的最大化,而且往往将其作为实现政治目标和文化目标等多重目标的工具;三是由于经营决策权、分配权都掌握在村干部手中,缺乏监督、约束机制,集体财产成了少数干部可以任意支配的“私有财产”,收入多少不明,钱的来龙去脉不清,少数干部贪污、受贿、挪用公款,造成资产严重流失。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
第二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问题及对策
赵淑敏
汤阴县地处豫北地区,总面积646平方公里,总人口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7万人,农业劳动力23.3万人,计税耕地面积55.19万亩,全县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条件优越,盛产小麦、玉米、棉花、食用菌、蔬菜等农产品。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现状
近年来,根据农业发展新阶段、新形势的要求,汤阴县立足本地资源优势,通过大力招商引资,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使龙头企业规模和效益明显提高。截止目前,全县共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通过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成为国家商品粮、优质棉基地县,中国食用菌行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全国食品工业强县,河南省畜牧产业化先进县,安阳市优质强筋小麦产业化先进县、农业产业化示范县。
2004年,全县“三超”(产值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带动农户超万户)农业龙头企业达5家,新建投资规模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4家,扩建年产值超千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12家,全县农业龙头企业总投资达3.6亿元,利税达2.6亿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龙头企业规模小,缺乏带动力。该县龙头企业普遍存在“低、小、散、弱”现象,突出表现在规模小,管理水平低,带动能力弱,加工水平不高,链条短,市场竞争力不强,扩张缓慢。2004年,国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各有1家,占全部涉农龙头企业的2%,绝大多数龙头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真正能带动一批基地,牵动一个产业,并有较强应变能力的大“龙头”还较少,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二)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一般地说,农民组织化程度越高,制度效率和经营效率就越高,经营成本就越低。如果没有农民适度而有效的组织化、龙头企业很难直接与众多而分散的农户打交道。该县多数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或买断关系,没有形成真正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没有有效的保障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经常出现摩擦和矛盾,消弱了龙头企业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也不能正常地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限制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三)微薄的利润使农户失去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动力
在产业化经营模式中,农户处于被动的、依从的地位,在利益分配上无法取得更多的发言权;在产业化内部分工中,农户主要负责生产和加工,对农产品的市场信息不清楚,对整个产业链实现的全部利润更是心中无底;与中介组织相比,农户显得单枪匹马,缺乏谈判的必要信息和经验。因此,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与农户签订的合同,本应是双方利益协调一致的,但实际上却变成了一方提出方案,另一方被动接受,没有农户与中介组织讨价还价的余地。
(四)农产品质量较差,监控体系不完善。我县农产品仍然存在“优的不多,多的不优”的状况,无论从结构、质量、专用化、多样化来看,还是从贮藏、保鲜、运输、加工来看,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等标准体系不健全,检验检测与监督控制乏力,严重地削弱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五)农民素质较低,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现代农业科技文化知识少,很难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目前,全县经过全面科技培训的农民仅占5%左右,多数农民还是传统农业当家,靠土里刨食为生,商品意识不强,对现代科学技术接受能力差,应用能力低。
(六)产业经营趋同现象严重。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信息传播渠道少,农民获取信息相对滞后,对市场、管理、技术知识掌握少,往往跟风发展,盲目追随,造成产业趋同。该县食用菌发展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种植公司很多,但水平普遍不高,没有形成联合,影响了科技含量的提升。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当前农业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培育和壮大“龙头”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龙头”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要明确“龙头”企业的发展思路,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打破地域界限,部门界限,所有制界限,优化资源配臵,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立足于高起点、高层次;要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龙头”企业,通过合同乃至产权联结,和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一批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大力推广农科教与“龙头”企业联姻,提高农产品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
(二)发挥农户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
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环节,没有农户的加入就不能称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户的利益得不到切实的保证,农业产业化就难以推进。所以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可成立作为农户授权的代表和组织与中介组织进行合作谈判,在条件不成熟的地方,农户可
依托基层政府或谈判能较强,市场运作经验丰富的经济组织参与谈判或赋予农户完整的独立人格,让农户自律性组织和社会团体及经济联合体依法独立开展活动。
(三)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随着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商品化进程逐步推进,过去那种“体力型”的劳动力要逐步向“智力型”转移,因此,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抓好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抓好农业技术培训,举办各类农民技术培训班,使每一个农民都有一技之长,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农业产业化经营知识,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帮助农民尽快富裕。
(四)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土地集约化经营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因此要解决土地流转问题,处理好土地使用权转让与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关系,处理好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与深化改革、提高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的关系,为土地经营集约化创造条件,为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工作单位:汤阴县农业局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
第三篇: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组织的发展对湖南农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因仍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在对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为更好地了解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农业部南亚办专项“中国热区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研究”课题组于2007年8月—9月,12月,对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了调研考察。行政机构是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日常工作机构,由从事某项专门工作的人员组成。
一、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1]
(一)基本情况
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呈加速发展态势。截至2007年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1 647个,其中专业合作社5645个,专业协会6002个,比上年增加1209个,涵盖农村种、养、加、旅游、劳务、运输、信息、技术、销售等多个领域。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会员发展到167万个,带动农户394万户,分别占全省农户总数15.2%和35.9%。
(二)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类型
1.专业大户带动型。这类合作组织共有4461个,占总数的38.3%,由农村能人或专业大户带头办起来的,他们生产经验丰富、技术全面、熟悉市场行情。他们为扩大生产规模,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带动周边农户生产同类产品,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管理、统一销售,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
2.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动型。这类合作组织共有2051个,占总数的17.6%,依托现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委会,根据专业生产情况牵头兴办,这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负责人既为村、社干部,又是当地专业生产大户,起到组织和带头的双重作用。
3.龙头企业带动型。全省共有这类合作组织1142个,占总数的9.8%,主要是由某一实力较强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凭借自身优势寻找销售市场,然后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向农户提供信息、技术等服务,指导农户按标准生产,并回收或销售产品。
4.技术服务部门领办型。全省共有这类合作组织3226个,占总数的27.7%,主要是依据各技术服务部门,提供技术支持,一方面可以发挥其技术服务优势,另一方面可促进其职能转换,推动部门体制改革。其中农技部门领办652个,占20.2%;畜牧部门领办787个,占24.4%;科协部门领办484个,占15%;供销部门领办467个,占14.5%;林业部门领办400个,占12.4 %;水产部门领办184个,占5.7%;水利部门领办152个,占4.7%;农机部门领办100个,占3.1%;其他类型767个,占总数的6.6%。
二、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的作用
1.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方面将千家万户的农民联系在一起,变小生产为大生产;另一方面,又将农民与龙头企业连接在一起,架起了生产、加工、销售的桥梁,延伸产业链,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据不完全统计,凡是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其相关产业的规模年均增长都达到30%以上。安仁县坪上乡具有20
多年的食用菌生产历史,以前由于组织程度低,生产规模一直在2000多公斤左右徘徊。2002年组建了食用菌协会以后,实行“公司+协会+农户”的模式进行生产,2003年生产规模迅速提高,到了2007年达到8 000多吨[2]。
2.有利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使湖南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得到明显提高,较好地改变了单家农户闯市场的弱势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买难、卖难”问题,保护了农民的利益。麻阳县柑橘协会较好地为会员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统一注册了“麻阳牌”柑橘商标,柑橘销售价比周边县市都要高,冰糖橙每公斤高0.4元,脐橙每公斤高1元左右,有效地抵御了市场风险[1]。
3.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开展技术服务,及时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加快了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祁东县生猪养殖合作社仅2004年就聘请各级专家16人进行科学养猪讲座,使合作社379名成员获得了国家出入境商品检验检疫证。
4.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自我决策、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负盈亏,不仅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得到了肯定和尊重,而且政府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抓配套服务工作,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会员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即使遇到了困难和问题,也主要通过内部进行协调解决。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开展有效的内部对口帮扶,带动贫困户发展生产,走共同富裕的路子。隆回县宝庆龙牙百合合作社,采取“富裕户帮贫困户,社内户带社外户”的办法,帮扶了8000多户农民脱贫。
三、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覆盖率低,作用发挥有限,带动能力不强。由于起步较晚,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层次相对较低,对于农户的覆盖率还很低。截至2007年年底,会员和带动农户仅分别占全省农户总数的15.2%和35.9%。而且,组织的发展还带有明显的封闭性。现阶段,湖南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一个村或者一个乡的范围内几十户农户组织起来的,跨乡、县甚至跨省的合作经济组织并不多见。据农业部南亚办专项“热区农民组织化程度现状研究”的调查资料显示,到2007年底,村范围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2423个,占总数的20.8%,乡范围的有6709个,占总数的57.6%,跨县的有1281个,占11%,跨地区的有967个,占8.3%,跨省的就更少,只有163个,占总数的1.4%。
2.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目前湖南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营规模小,缺乏资金、资产,综合实力不强,自我发展后劲不足。据随机对39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统计,平均每个组织的成员为135人、固定资产只有
3.8万元。
合作经济组织要能在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与发展,对内必须能为会员解决参与市场竞争所必需的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社会化服务问题,对外必须具备开拓市场、创立品牌的能力。这都需要一定的资金和经济实力[3]。
3.组织运行机制不规范不健全。尽管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都在其章程中规定了会员的权利和义务、理事及理事长的职责等内容,但在实践中,组织内的责权利并不明确。实际运行过程中,合作经济组织的最高和最终决策权往往集中在依托组织和少数“能人”那里,社员大会多流于形式,而专事监督职能的监事会则成为摆设甚至有的根本就不设置。
理论上来说,农民组织应该是农民自发形成的组织。然而,调查表明,真正由农民自己创办的合作组织数才4461个,占总数的38.3%,其他主体如基层政府、农技部门等外部力量介入过多,影响组织正常运转。
4.外部发展环境不宽松。虽然2007年7月国家正式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但在这之前成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由于成立时无法界定它属于哪种性质和类型的经济组织,或是注册为工商企业,或是注册为社会团体,相当一部分甚至不进行注册登记。就本次调研来看,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只有44.5%进行了登记,还有55.5%未登记,在工商部门登记的有1013个,占8.7%,在民政部门登记的有2399个,占20.6 %,在农业部门登记的有1421个,占12.2%,在其他部门登记的有349 个,占3%。
四、促进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要在用好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项资金的同时,尝试利用财政扶持资金为组织创造有效的贷款担保机制[4]。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纳入执行政府农村经济政策目标的组织体系中,在扶持农业产业化项目、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以及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等方面优先选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重要的实施载体,主动创造机会发展壮大一批在当地有影响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
2.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根据国际合作社160 多年的发展经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发展壮大,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目前,湖南有12.6%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有加工、购销和提供其他服务的经济实体,把经济实体的部分利润分配给组织成员,让成员在获得农产品最初收益的同时,分享到加工、购销和其他环节的部分利润是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所在。
3.充分发挥典型示范推广作用。要下大力气培植几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典型,如汝城县花豆协会、祁东县生猪养殖合作社、隆回县宝庆龙牙百合合作社等,建章立制,规范运行,使其尽快上档升级,为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树立榜样。要组织农民走出去,到农民组织化程度较高、农民经济组织发展较快的地区参观学习,使农民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增强广大农民参与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4.加强培养管理人才。政府有关部门要大力开展合作经济知识的教育,尽快为农村合作经济事业培养合格的经济管理人才。要鼓励各类人才积极参与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允许农业技术人员牵头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技术优势[6]。建议湖南各级地方政府,尽快制订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教育培训计划,由财政部门拨出专项基金作为互助合作基金,用于组织发展的人才培养,并且依托湖南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建立教育培训基地,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人才培养制度化、长期化。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南亚办专项“中国热区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研究”课题组2007年8—12月调研所得[r]。
[2]过建春,王芳,等。中国热区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现状调研报告[r],2008。
[3]王玉华。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1-32。
[4]陈科杜,李健。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能缓解农村村级公共产品供给难题[j]。农村经济,2006,(3):8-11。
[5]郭玮。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若干看法[j]。调研世界,2004,(1):6-9。
[6]庄美华。福建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福建农业科技,2007,(2):85。
第四篇: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问题研究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问题研究
鼓励和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已成为大陆当前农业生产关系调整的一个关键,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因应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有效组织农业生产要素的一种迫切需求。目前大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势头良好,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需要在发展过程中及时汲取先进、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并加以修正和规范,才能少走弯路,真正发挥合作经济对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支持和推动作用。
一、大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特点
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但不同历史阶段对农业经济的贡献都很重要。从1949年至改革开放初期,大陆农民合作组织历经30年的实践,对农业生产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伴随农业商品化、专业化的进程,农民合作组织逐渐由农业经济的推动力量变为体制障碍。进入80年代以后,逐渐出现的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以农户为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适应了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显现出强劲的生命力和发展需求。90年代中期,国家农业部在陕西、安徽、山西、四川、河北、黑龙江等省进行试点推广,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带动作用。目前,在中央农业政策和国家规划的指导下,加上农民合作社法的即将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越来越快速、规范。
大陆目前倡导和推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可谓是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或称现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强调“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突出独立经济行为能力。新型的农民合作组织与上个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相比,有着根本的不同。至少表现在三点:(1)合作的性质不同,过去的合作是“政社合一”,兼具行政和经济职能,现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单纯的经济服务组织,以追求组织成员经济利益为主旨。(2)指导原则有差异,现在推行的合作组织是市场主导的原则,过去的合作组织强调的是公有和计划的原则。(3)合作的内容有差异。现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往往既有劳动的联合,也有资本的结合,过去的合作组织只有劳动的联合,不涉及资本。
大陆目前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技术、信息服务为主的非经营性组织,一种是从事经营性活动的实体型合作组织。非经营应组织主要以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形式存在,是由从事农产品生产、销售、加工的企业或农户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以产品和技术为纽带组建的社团性合作组织,主要为会员提供市场、技术等信息服务,实行行业自律,在组织形式上比较松散。实体型合作组织的主要形式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从事农业经营的农户围绕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通过劳动与资本联合,实现自我服务、民主管理、合作经营的目的。比较而言,以实体经营型合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内部经济利益联系紧密,合作效率高,更适合大陆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是大陆主要倡导和推行合作组织形式。根据农业部的统计,大陆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总数已超过15万个,其中专业协会约占合作经济组织总数的80%,专业合作社仅占20%左右。因此,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大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专业协会占有绝对多数,专业合作社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数量相对较少、涉及面比较窄,需要大力的引导和扶持促进其发展。
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农业产业化的促进作用
上个世纪80年代实施至今的包产到户在大大激发农村经济活力的同时,也使得分散经营的小农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从而如何有效地增强农民组织化程度成为化解“三农”难题的一个关键。2004年至2006年,三个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家“十一五”规划均明确提出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定位和护航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也即将出台;全国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制定了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意见。这些政策和法律上的推动,目的是能够有效地解决农民组织化低这个症结,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面临的生产关系保障问题。
农业在我国作为一个产业部门,显著的特点是农户生产规模普遍太小。没有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大陆目前存在最普遍的所谓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是“公司+农户”形似,这一模式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带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但实践证明还存在很多问题。公司和农户同是市场主体,可二者的市场主体地位又天然的不平等,在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分散农户的利益往往不能得到保障,也常常导致公司和农户之间违约率高、合同履行难的问题,同时也导致 “公司+农户”的组织成本高,面临同时被市场淘汰的威胁。问题的根本在于,这种模式终究没能解决农民组织化问题,两个独立的市场主体之间缺乏协调、过渡的桥梁。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将分散、弱势的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共同应对外部市场。在此过程中,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组织,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同时也能够以积聚的规模效益、标准化的生产方式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因此,“公司+组织+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具体而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
一是完善了农业产业化链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企业协作配合,作为企业的生产基地,实行标准化生产,为企业提供安全放心的农产品原料,解决了困扰龙头企业的农产品质量问题。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将企业和农民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互惠互利机制,增加了产业化经营的稳定性。
二是拓宽了产业化经营领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既在农业产业化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又可以独立带动一个完整的产业领域,带动农民走向市场。
三是提高了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根据企业的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建设与企业配套的标准化生产基地,确保了农产品加工安全,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问题;另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农民生产技术水平。
四是有利于提高产业化经营的抗风险能力。农业面临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十分必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为农户提供生产和市场信息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生产技术、产品销售等问题,对受灾农民给予补偿,能够有效提高农民抗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
三、如何培育中国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实践,对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快速发展开始逐渐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但如何促进?促进哪些类型?如何适应中国的实际?等等许多问题需要面对。
在诸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中,最突出的当属专业合作组织的法人地位问题。现在强调较多的是对将来成立或已经成立却没有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身份的确定,据有关部门的典型调查,没有登记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约占75%。另外,对于相当一部分已经成立并且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真正转型为规范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需要根据条件变更自己的法人身份。这里会涉及到合作组织的功能定位、发展条件的路径依赖以及政策的适应性等多方面的问题。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合作组织与政府部门的关系问题。大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形成类型多样,有政府部门组织创办的、有依托科技推广部门建立的、有依托企业创办的,有基层供销社合办的,也有科技人
员或种养大户带头创办的。等等类型中由农民自主建立的少,由政府部门组织或参与创办的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多头管理现象比较普遍,结果常常造成要么干预介入过多, 力度过大, 不能很好尊重农民意愿, 要么无暇顾及, 使其处于松散状态, 任其自生自灭。因此,在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过程中调整好政府部门与合作组织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对于采取什么途径和措施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在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多元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笔者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既要兼顾现有基础,更要重视未来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同时,也要逐步规范和支持专业协会的发展。一方面,目前大陆注册登记的专业合作组织绝大部分是协会形式的松散型组织,在逐渐规范的过程中,专业协会仍将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另一方面,国家在农业信息提供、技术推广等方面有无可替代的责任,而这些公共产品需要通过协会这样的非盈利、非经营性的载体来传递到农民。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社认识会逐步提高,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的经济利益联系也会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以专业合作社为主要发展形式符合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必将成为今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主流。从发展规律和前景可以预见,专业协会这种松散型组织,会有相当多逐渐面对被要求转型为合作社的诉求。
四、结语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市场经济在农业、农村经济中不断发展完善的必然产物,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力量,是连接企业和农户的重要纽带,是形成“公司+组织+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关键环节。加大力度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标准化,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要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快速发展,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包括思想上的错误认识、实践中的浮夸作风和树政绩作风、部门间的利益协调等等。趋势使然,大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可以清晰预见的。
第五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总结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总结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总结2007-02-06 09:56:
54我市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起步于1995年。近十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尤其是砀山县被为国家农业部、萧县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单位后,列为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来抓,加强调研,强化宣传,认真总结推广典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最近,又在探索、总结成果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宿发[2005]17号)。从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重点工作、政策扶持、强化程序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为全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总的看,我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比较快,势头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我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及特点。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416个,入会人员为万人,带动农户万户。主要呈以下几个特点。
1、兴办形式灵活。一是农业龙头企业创办,与农户结成利益联合体。如泗县屏山万头养猪场,以其为龙头,组建了“三元杂交猪养殖协会”,拥有会员1000多人。二是农村能人带头创办,包括农村致富带头人、种养大户、经纪人等。宿州市无籽西瓜协会创办人刘孝科被誉为“农民专家”,荣获过全国劳动模范、安徽省农村致富带头人等称号,协会里拥有会员1060人推广无籽西瓜近50万亩。三是依托供销社兴办。砀山唐寨水果专业合作社就是依托唐寨供销社兴办的,发展到2004年底,股东增至1350多户,股金560万元。四是科技人
员创办,一些乡镇农技人员依靠自身技术优势,组建各类协会组织,为农民服务。如萧县新庄镇的养殖协会,就是由乡镇畜牧专业人员创办的,目前有会员100多户。五是是省、市县选派干部创办。如萧县20多个省、市县选派到村任第一支部书记的同志共同创办了“萧县农业综合服务社”,为农民提供信息,农资供应等各种服务。
2、区域和产业特色明显。全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区域性较突出,以本村本乡镇农民为主,占90%以上;同时,成立的合作经济组织主要集中在水果、畜牧、优质麦、棉花、林业和蔬菜等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六大主导产业上,这类组织占到80%以上。
3、服务范围逐步拓宽。由过去单纯生产、技术合作向生产、加工、销售、信息服务综合方面发展。目前,全市以产加销综合服务为主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有73个,以技术、信息等综合服务的有1个。
4、运行机制日趋规范。在引导和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过程中,各地立足当地实际,坚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制定章程和制度,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在合作经济组织数量不断增加的基础上逐步进行规范化建设,为其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很大作用。
一是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目前全市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个,市级29个,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9亿元,建立基地200万亩,与30万农户签订购销合同。安徽省东方面粉厂与农户签定优质麦生产订单10万亩,带动3万户农民,群众来自企业方的收入280万元。
二市架起了农民通往市场的桥梁。砀山县有水果面积80万亩,年产量13亿公斤,全县成立的166个水果协会,组织群众外销水果达总产的70%以上。由砀山唐寨供销社创办的水果专业合作
社,自99年以来,在上海兴办了“北海”和“浦东”两个水果专业批发市场,在河南民权县承包140亩耕地,从山东引进果树新品种建立唐寨水果精品园,植,取得很好效果,四年共为群众销售水果亿公斤,销售额亿元。砀山华利水果协会创办人孙宗华,为省级致富带头人,协会有会员500余人,年为群众销果2000万公斤,产品打进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去年水果又销往英国,获得自营出口权。
三是降低了农业生产交易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由于合作经济组织大多根据市场行情与农民签订生产销售合同,因而减少了市场风险,降低了生产和交易成本。砀山华利水果协会去年与周边6个乡镇农民签订水果销售合同,收购时价格比市场价高出元。
四是促进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如灵璧县林汇养鸡协会,自2001年以来共发展本省及山东、江苏等地农民会员2000多人,实践中,协会与农民
形成了“五统二分一扶持”的生产经营模式。即统一供应鸡苗、统一提供饲料、统一销售产品、统一防疫、统一技术指导;分户饲养、分户核算;对农户所需资金以鸡苗、药品、饲料等实物予以扶持。现协会资产超亿元,年孵化德国罗曼鸡苗650万只,存栏蛋鸡400万只,年产值突破4亿元,成为皖北地区最大的养鸡协会。其他如萧砀边界养猪协会、萧县丁里养鸭协会等都是为社员提供产销全程服务。
二、存在问题
1、思想认识障碍。中国传统小农的最大特点是善分不善合,平等协商精神较少,希望自己拥有土地并自主经营,实践中一些农户虽有合作,但多数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相互帮助,而以契约、组织形式的合作却不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不少农户可能自发地走向联合,但由于思维定势的惯性影响,短时期内很难形成真正定义上的合作。
2、规模小实力弱。我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大多数为松散型的专业协会,且发展不平衡一个县区多的上百,少的仅几个;组织规模也不大,一般会员在几十户到上百户,很难形成强力。砀山县水果协会是全市最大的专业合作组织,下辖160个乡镇、村协会,参与人数上万人,有效地为果农提供生产、销售等方面服务,社会反响很好,但本身实力却很弱,几乎没有积累,以至出现自身运转困难的状况。
3、管理运作不规范。在我市416个合作经济组织中,组织紧密、制度健全、管理有序、运转较好的不到一半。在民主控制上,虽然合作组织都订了章程,建立了制度,成立了理事会、监事会,但在重大决策中很难体现出“一人一票”,主动权往往由发起人或大户直接控制,一般会员参与程度低。在利益分配上,基本没有二次分配。大多数会员既不交纳会费,又不参与分配,能证明是合作组织成员身份的常常是从享受优惠
服务中体现。
4、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性质不清、政府支持不到位。突出的是合作组织到目前还没有取得独立的法人地位,是社团组织还是股份制企业没有权威的解释,导致合作组织成立、登记、注册、运转无依据,在民政、工商、农委登记的都有。一些政府部门支持也不够,指导、服务多停留在口头上。我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目前普遍存在资金不足问题,虽然中央1文件明确规定,“从2004年起,中央和地方要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等服务”,但实际在地方基本没落实。从金融部门贷款,要求高难度大。
三、对策与建议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总的看我市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还处在探索和起步阶段,必须采取切实措施,促使不断壮大。
1、要明确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性
质,放宽条件,简化登记手续。我国各地现阶段发展起来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从本质上说是劳动者为了共同利益,按照合作原则和规章制度建立起来的经济组织,是劳动者的联合,不是资本的联合,接近于国际上传统合作社。我们在办理登记中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目前合作组织具有社团法人和企业法人双重性的特点,放宽登记条件,在国家没有颁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之前,到民政部门或工商部门登记,由合作组织自行选择,对暂不具备登记条件的可先报县以上农业主管部门备案,先发展,规范运作,待条件成熟后再登记。
2、采取多种形式推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应走“多元发展,逐步推进”的路子。在组建形式上,要充分调动农民创建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培育自治和自主精神,同时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特别要利用好现有的组织资源,发挥好供销、农技推广等单位的作用。供销社是为农
民服务的组织,多年的发展,由民办逐渐变为官办,应还原为本来面目,有条件的基层社可直接改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合作方法上,可以办成松散性的协会,也可以创立专业性的合作社,还可以采取土地、资金、技术等入股的方式创建股份合作社。在服务内容上,根据实际扩大服务领域并逐步发展成为服务型的经济实体。没有强有力的合作金融为依托,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很难发展。现在群众对资金需求很迫切,要按照中央1号文件精神,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市场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
3、进一步规范管理运行机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应按章运行,规范管理。一是抓民主管理规范。合作经济组织无论采取什么形式发展,都要订立章程,健全内部各项制度,明确成员和组织间的责权利关系。在组织的管理层中农民要占主体,坚持一人一票,平等互利,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纠正少数人说了算的做法。二是抓利益分配机制规范。合作组织要将服务与盈利有机结合起来,对内不以盈利为目的,对外追求利益最大化,不能将合作组织变成“农业公司”,成为单纯盈利的企业。对组织中的各种收入,除去必要的开支和留下一定的积累外,应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成员,体现合作组织“二次返利”的本质要求。三是抓监督机制规范。充分发挥组织中监事会和参与农民的作用,实行事务公开、财务公开,强化经营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确保合作组织健康运行。四是抓发展机制规范。合作组织要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围绕自己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品牌化销售要求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对发展基础好的合作经济组织,应建立风险防范体系,有效防范和化解市场、自然和合作风险,增强合作组织的凝聚力。
积极扶持,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
展创造良好环境。当前,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好wto的“绿箱政策”,围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在政策、资金、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强化宣传工作,利用现有各种大众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合作组织的内涵、性质、地位及创立的重大意义,统一思想认识,消除疑虑,为创造合作组织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加强培训工作,有计划地对干部群众进行合作组织的基础知识培训,重点掌握兴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关键环节,包括可行性研究,认证成员资格、制定章程、筹集资金以及如何运转等具体内容,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