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级干部聘任管理办法(试行)(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4 20:47: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级干部聘任管理办法(试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级干部聘任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级干部聘任管理办法(试行)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级干部聘任管理办法(试行)

为了建设一支优化、精干、高效的科级干部队伍,以适应学校改革发展的要求,保证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根据中央和省委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一、岗位设置

学校科级干部岗位的设置,坚持“按需设岗,按岗聘用,分类管理”的原则,由党委组织部会同人事处根据各部门工作需要,按照定编定岗的具体职数,经学校党委讨论决定。

根据干部制度改革的要求和我校的实际情况,科级干部分为两类:

1、学校机关各部处办、其他直属单位的科级干部。具体机构包括校党务部门、行政部门、研究生部、成人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滨江学院、图书馆、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网络信息中心。

2、学院系、教研室、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单位的科级干部和学院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的科级干部。具体机构包括其他十一个学院和大学体育部。

二、任职条件

1、具备《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六条规定的基本条件。

2、具有履行相应岗位职责的理论政策水平、业务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

3、工作中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工作勤奋,团结合作,作风正派,廉洁自律。

4、一般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身体健康,能正常履行工作职责。

学院系主任(正职)必须具备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

5、科长(主任)一般应具有3年以上副科级岗位的工作经历。副科长(副主任)一般应具有2年以上的工作经历。

特别优秀的年轻干部或者工作特别需要的,可以破格提拔。

三、选拔任用管理办法

全校科级干部由党委组织部统筹,实施分类管理。

1、学校机关各部处办的科级干部和其他直属单位的科级干部,实行任期制,任期届满一般采用竞争上岗的方式,集中聘任。由组织部牵头,成立由纪委、党办、人事处和用人单位等部门组成的工作小组,进行组织实施;个别调整一般采用公开推荐的方式,由组织部和需要配备干部的部门一起按照干部任用程序配备。

具体程序如下:

(1)制定并公布实施方案。

(2)推荐或自荐。

(3)校科级干部审核组考察并提出人选。

(4)报校党委审批。

(5)填写《干部任免审批表》,整理干部考核材料报党委组织部。

(6)党委组织部发文任命。

2、学院的系、研究室以及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单位的科级干部和学院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等科级干部任免,由各学院党委组织实施。

具体程序如下:

(1)群众推荐。主要在本学院范围内推荐,也可以在全校范围内采取公开推荐或竞争上岗的方式产生。

(2)学院党委组织考察。

(3)学院党政联席会集体讨论提出人选。

(4)上报校科级干部审核组审核。

(5)报校党委审批。

(6)学院填写《干部任免审批表》,整理干部考核材料,报党委组织部。

(7)学院发文任命。

四、任期与考核

1、科级干部任期为3年。实行科级干部任职试用期制度,试用期为1年,试用期满,经考核合格者转为正式聘任。

2、科级干部考核分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

新提拔科级干部在任职第一年进行试用期考核,第二年进行期中考核,第三年进行届满考核,考核优秀者根据工作需要按一定的比例提拔。任期考核与年度考核可结合进行。

科级干部的考核,由其所在学院、部处办及校科级干部审核小组负责。考核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3、考核一般按下列程序进行:

(1)布置考核工作;各单位成立考评小组;个人填写考核表。

(2)科级干部述职;群众测评;考评小组评议并将考评结果报党委组织部。

(3)向校党委汇报,审批考核结果并反馈。

4、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

五、其他

1、干部在任职期间,若要求辞职的,按相关规定执行。

2、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由党委组织部负责解释。

第二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研管理办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研管理办法

为了加强我校科研项目的管理,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科研任务的圆满完成,提高科研水平,实现科研管理的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更好地肩负起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的重任,特制定本办法。

一、科研课题的申请

1、重要课题申请实行预审制。为提高对外申请科研课题的成功率,提高申请书填写质量,对外申请重大课题由学校科研开发处负责、重要课题由各系负责组织同行专家或同级学术委员会对申请项目进行审。申请者事先需按下达项目的主管单位发布的指南和有关规定填写申请草表,并在预审会上报告自己所申请项目的研究内容、目标和研究技术路线,预审专家对其科学性、先进水平和可行性进行评议,对申请书提出修改意见。对限项申请的项目要推荐出优秀项目上报,不限项申请的项目,对确实差距较大的申请,也要诚恳指出其差距和改进意见,希望申请者创造条件,待成熟后再上报。

2、对外申请各类科研课题的申请书,需符合有关填写的规定,各系的科研秘书,对申请书要进行审查,合格者方可报学校科研开发处。科研开发处将对申请表进行复查,形式审查不合格者退回各系,由此造成的申请机会的延误和损失由申请者自负。

3、对于限项申请项目,由学校有关领导或校学术委员会审定上报,对于不限项申报的项目,经学校科研开发处复审合格上报。

二、科研计划的制订、实施和管理

1、凡通过学校向外申请获准的科研课题均应在本校正式列题。以正式批准书面通知和申请书或合同书批准件为依据。当科研经费到校后,申请者应即时填报当研究计划表,由科研科编制实施计划,发放课题经费使用本,课题正式启动实施。

2、科研课题实行课题组长责任制,课题负责人有权按计划任务书组织、协调课题组成员的分工,掌握经费使用,全权负责组织研究计划的实施。课题负责人每年年终12月31日前应按规定即时向下达任务的主管单位和学校科研开发处同时提交研究进展报告,并提交新一年的研究计划表。逾期不报进展报告和新一研究计划表者,课题不列入新一年的科研实施计划中,并冻结研究经费的使用。

3、课题负责人应组织课题组进行学术交流,积极参加国内外有关学术会议。参加会议的人要将会议有关情况和学术动态即时向课题和有关部门汇报。带回的会议资料要及时交校图书馆资料情报室。

4、因种种原因,课题研究计划实施期间课题负责人不能正常履行合同,需要换人时,需征得原下达任务的主管单位同意并报校科研开发处,否则将由科研开发处视情况处理善后事宜,冻结科研经费,严重违约者按有关规定处理。

三、科研经费的管理、使用

1、凡经学校向外申报并获批准的科研课题经费,均须汇入学校财务科统一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2、承担课题的科研人员,应遵守财务管理制度,按计划和预算使用课题经费。科研课题经费主要用于科研中所需的资料费、仪器费、差旅费、野外考察费、劳务费、论文印刷费、科技活动会议开支(论证会、评审会、学术会、鉴定会等)以及与科研课题直接有关的必需支出的经费等。

3、用科研经费购买微机或其它与科研直接有关的仪器设备,需在获准的课题申请书中有明确的采购经费预算,方可购买,也可用已经结题的课题结余经费购买微机为新研究课题改善计算条件。用科研经费购买所需仪器设备,必须有单独报告,经系、部、所主管科研的主任审定,报科研开发处核准后,交仪器科代购,也可由科技人员直接采购。所购仪器属国家财产,按学校有关规定,纳入仪器科统一登记管理。课题组只有使用权,需严格执行借用手续,防止国有资产不应有的损坏或流失。

4、课题经费由科研课题负责人掌握,合理使用。课题经费报销首先要有课题负责人签字,发票凭证上要注明课题编号。1500元以下者由各系、部、所主管科研的系主任审批后报销,1500元以上者,还需经科研开发处领导签字后方可报销。购买固定资产经费的报销必须首先经仪器科登记验收入账,并在发票上签字后再办其它审批报销手续。

5、外来课题结束后,课题负责人要提交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决算,并在课题结题报告等有关文件中填报,待课题验收合格并通过上级有关主管单位对经费决算的批复后,课题结余经费方可按有关文件提取节余经费奖和转入新的课题使用。

6、科研开发处、财务处负责对课题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有权制止违反财务制度的开支。对于违反财务制度的开支,情节严重者,报校予以必要处分或经济处罚。

四、科研成果的管理

1、课题研究结束后,必须通过验收方可结题。首先,课题负责人要认真进行总结,写出研究报告和技术报告或总结报告,并整理出完整的科技资料,填写有关表格,上报下达课题的主管单位或委托验收单位,申请组织验收。

2、科技成果的鉴定,由课题下达单位组织。

3、验收合格的课题,均应申报本校的科技成果,经评审合格后,即作为全校科技成果登记。

报送科技成果,应附送如下材料:

①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报告表;

②鉴定证书或同行评审意见;

③研究试验报告或学术论文等技术材料。

4、凡列入校科研计划的科技成果及其资料、软件、技术关键等均属学校所有。各单位及课题组可以积极组织推广、转让,以便发挥效益。转让办法按校有关规定执行,个人不得私自转让处理。

5、每项科技成果都必须按校档案室科技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要求,备齐材料归档,经校档案室核定,开具证明后,交科研开发处办理登记手续。

6、科技成果申报科技奖励,按有关管理办法执行。

五、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科研开发处负责解释。

第三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8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一、时 间:2018年6月20日

9:00

二、地 点:东苑体育馆

三、主持人:王尧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四、议 程:

播放VCR、大学生艺术团合唱《一生有你》,四块大屏同步直播;

1.主持人介绍主席台就坐领导和各方面代表,介绍参加毕业典礼的各学院毕业生、家长区嘉宾;

2.主持人宣布2018年毕业典礼开始,起立、奏唱国歌; 3.李北群校长致辞;

4.管兆勇书记为优秀毕业生代表颁奖; 5.教师代表为毕业生赠言;

6.校友代表寄语;7.毕业生代表和在校生代表抒怀《南信时光》; 8.毕业生家长代表发言;

9.难忘师恩:毕业生代表向教师代表献花;

10.校工作人员宣读学位授予决议;校学位委员会主任李北群校长颁发博士学位证书(一楼证书颁发区);(播放校歌MV,大艺团同步演唱校歌)

11.校领导、各学院及部分职能部门负责人为硕士研究生、留学生、本科生颁发学位证书;毕业生按学院依次到证书颁发区领取学位证书;

12.主持人宣布2018年毕业典礼结束。

第四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科技创新大会文件

提升创新能力 实现跨越发展

牛生杰

2006年12月16日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报告的题目是《提升创新能力 实现跨越发展》

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动员全党、全社会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

4月和7月,分别召开了江苏省科技创新大会和江苏省高校科技创新大会。会议要求把我省的人才优势、学科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和综合实力,为建设创新型省份、实现“两个率先”做出积极贡献。

跨入新世纪以来,我校成功实现了规模发展,由学院升格为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优秀成绩,成功完成院系建设,建立了多科性大学的办学框架。为了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增强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我校“十一五”期间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的目标,学校决定召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技创新大会。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学习、贯彻国家、中国气象局、江苏省和江苏省高校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全面总结“十五”期间学校科技工作,颁发校科技进步奖和人文社会科学奖,表彰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江苏省高校“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学校“十一五”规划,研讨、修订我校科技工作发展的目标、政策和措施,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投身科技创新的热情,在“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指导下,提升创新能力,实现学校“十一五”科技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第一部分:“十五”期间科技工作的主要成绩

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十五”期间我校科技工作取得了一批既有较高学术水平,又具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创新成果,实现了“十五”科技工作目标。

“十五”期间,我校争取到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4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3项,省部级项目68项,项目经费达到2400万元;共获得各级科技奖励27项,其中省部级奖励5项,国际奖励2项,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20多人次;教师发表学术论文1800多篇,出版专著78部;被SCI、EI、ISTP三大国际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数有了较大增长,论文被引次数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南京气象学院学报》质量明显提升,获得“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江苏省双十佳期刊”等荣誉称号。

“十五”期间,我校科技工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1、进一步凝炼了学科方向

经过“十五”期间的努力,我校大气科学学科聚集了一批优秀人才,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的成果,已成为国内外大气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在大气环流与短期气候预测、季风与海气相互作用、中尺度动力学、台风动力学、云物理及人工影响天气、大气化学、应用气象、大气遥感探测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光电子探测技术、3S技术应用、应用数学与统计数学、环境科学、过程控制、应用化学、图像识别等方面形成了研究特色。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已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技术创新与技术管理、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高校体育教学拓展等研究方向。

2、有力支撑了学科建设

在优势、特色科研项目的带动下,一批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密切的新兴学科和人文学科得到了快速发展,学科的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受到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的一致肯定。

“十五”期间,我校共增加硕士点11个,博士点3个。“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大气科学专业成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应用气象学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成为江苏省特色专业,环境科学专业是江苏省特色建设专业。2005年成功申报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硕士学位点,实现了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硕士点零的突破。

3、有力支撑了人才培养

“十五”期间,我校获得全省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计划资助4项,《气象学》、《大气环流》等课程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课程;培养博士研究生109人、硕士研究生499人,研究生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10篇、优秀博士论文4篇。

4、进一步改善了师资队伍结构

“十五”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有力地促进了师资队伍的成长和职称结构的优化,有效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优秀人才的培养。五年中,共有36人晋升为教授,67人晋升为副教授;有9人成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人选,14人成为省“333工程”培养人选,30人入选省“青蓝工程”培养人选(其中学术带头人培养人员8名),4人获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2人获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资助。

“十五”期间,我校93%以上的科研经费都是由高学历、高职称人员作为主持人争取到的;90%以上的科技论文由高学历、高职称人员撰写,100%的获奖科技成果都集中于这批优秀人才身上。可以说,“两高”人员为我校“十五”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科学研究中合理配置资源、充分发挥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从事科技工作的积极性,是快速提升我校科技竞争力和科研水平的关键。

5、进一步加强了科研条件建设

“十五”期间,学校多渠道筹集资金构建科研平台,共投入8000余万元用于实验室建设和仪器设备购置,显著改善了科研条件。

2004年,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被批准为江苏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南京中美合作遥感实验室、气象台、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实验室、气象卫星与雷达遥感探测实验室、农业气象试验站、江苏省信息安全工程中心的建设,以及SGI 128个CPU的大型计算机、EOS/MODIS接收系统等大型仪器设备的引进,为广大教师产出高水平创新成果构建了优质科研平台。

6、进一步规范了科研管理

“十五”期间,学校在加大科研投入的同时,制定和修订科技管理办法9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研管理办法,对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推动学校科技工作的发展起到了显著作用。

2006年学校加大了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组织力度,申报课题的数量大幅度增长,课题来源渠道进一步拓宽,申报项目的资助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2006年全校共申报各类科研项目260多项,获校外资助科研经费达600多万元。其中有10个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这是我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最多的一年,并且资助领域从以往的地球科学学部向工程与材料学部和信息科学学部拓展。

2006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承担科研项目方面取得了突破,获得了中国科协重大科技政策招标项目和江苏省高校人文社科重大、重点项目的资助,无论项目级别、数量和经费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并首次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第二部分:“十五”期间科技工作的主要问题

1、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亟待加强

目前,我校具有博士学位、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220多人,其中教授67人,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1%,教师所从事的专业和学科门类较齐全,有利于组建创新团队和开展交叉学科研究。但目前我校实际承担的科研项目以传统优势学科居多,新学科、交叉学科承担的项目偏少;部分学科缺少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领军人才,团队相对松散,整体攻关能力和重大项目的承揽能力还不够强,还不能满足学校科技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如何不暇接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学术团队,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2、科研规模亟待扩大

“十五”期间,我校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中,经费超过50万元的课题只有6项,只占总课题数的2%。横向和应用型科研项目和经费的比例偏低。从承担课题的级别和经费来看,与我校的发展要求和在宁知名高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例,2001-2005年,在宁省属高校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9项,我校仅有19项,居第10位。全校承担的科研项目数、科研经费均亟待增加。

3、科研反哺教学的作用亟待充分发挥

教学和科研是学校的两项中心工作,二者应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关系。由于承担科研项目的教师比例还不够高,研究经费相对偏少,本科生毕业论文中

属于研究型的论文比例较低,科研反哺教学的作用还不够显著。

4、科研管理服务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随着学校科技活动的增加、科研规模的扩大以及发展目标的提升,急需建立校院(部)两级结构优化、服务高效的科研管理队伍;积极参与制订各类科研项目指南,提前筹划重大科研项目,完善科研管理服务系统,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

5、对教师的科研要求相对宽松

“十五”期间,学校实现了规模发展,教学任务较重,对教师的科研要求相对宽松;科研政策主要以激励为主,还没有建立和实施科研业绩的量化考核办法,教师的科研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

第三部分:“十一五”期间科技工作的具体目标和措施

“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坚定地实施“人才强校、科技兴校”战略,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推动学校实现新跨越的动力。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注重基础研究,加速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设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提升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发展,力争使我校成为全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

(一)工作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校科技工作的目标是:“上规模、上水平、上层次”,形成“人人想科研,人人争项目,人人谋创新”的校园科技氛围。

1、科技工作“上规模”

“十一五”期间,我校具有博士学位、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均要承担至少一次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全校每年争取国家级科研项目15-20项、省部级项目20-30项、横向课题20-30项,横向项目经费数占总项目经费的比例逐步提高到40%-50%。每年获得的各类科研经费增长幅度在30%左右。SCI刊物论文数和发明专利数比“十五”期间翻两番。

2、科技工作“上水平“

力争建设1-2个全国优秀科技创新团队,3-4个省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建设10个左右校级优秀创新团队;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2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8-10项,获国家级、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奖2-3项。

3、科技工作“上层次”

力争牵头承担1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973”或“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将江苏省气象灾害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争取新建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同时建设一批校级研究型实验室;将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省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建成国家重点学科。创建省级大学科技园,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具体措施

1、加强学术团队建设,增强联合攻关能力。

以引进6个学院院长为契机,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评选校级优秀创新团队和优秀学科带头人,在项目申报、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不断加大校科研基金规模,重点支持创新团队建设和青年教师科研预研,为申报省级、国家级项目奠定基础。

2、加强科技平台建设,提高科技竞争能力。

根据学科发展的国际前沿,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建设研究型实验室并向全校开放。

3、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校内大型科研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考核,择优支持。

4、加强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

积极举办水平高、影响大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瞄准国际学术前沿,举办暑期研讨班;继续资助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建立学术报告制度。具有博士学位、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每学期至少做一场学术报告;每个学院每年至少聘请20-30位著名专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

5、完善、优化科研管理办法,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

制订学术著作出版资助办法,鼓励多出精品著作,促进学术繁荣。制订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促进科研经费总量的快速提高。

6、建立健全科研业绩量化考核办法,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

7、建设省级大学科技园,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

建设我校省级大学科技园,使其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组建创新能力强、运行机制好、管理水平高、发展模式新的研发机构,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8、实行科技项目申报前的预评审办法,努力提高项目申报质量。

提前筹划重大科研项目。国家级科研项目在申报前,应邀请校内外同行专家对项目申请书进行预评审,提高项目的竞争力。

9、加强项目的过程管理,提高项目完成质量。

规范课题研究过程,重点做好省部级以上课题的总结、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工作;同时加强项目经费使用的指导、监督和管理,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进一步做好科研成果评审、鉴定、登记、评奖和专利申请等工作。

10、建设科研管理自动化服务系统,加速科研管理信息化进程,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

11、建立校内外高层次专家信息库,加强联络、协调、咨询和服务工作,进一步优化我校科技工作的外部环境,积极参与制订各类科研项目指南。

12、进一步提高期刊质量,打造学术品牌。

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完善编辑部管理制度,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加强与专家学者的联系,提升稿源质量,改善办刊条件,提升《南京气象学院学报》办刊水平,积极申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大气科学版、自然科学版和哲学社会科学版),打造学术品牌。

老师们、同学们: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五年;是江苏省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关键五年;也是我校升格后重新定位、建设多科性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关键五年。实施“人才强校、科技兴校”战略,是我校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必然选择。让我们在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致,扎实工作,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为实现我校“十一五”科技工作的跨越式发展而努力!

谢谢大家!

第五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修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校国有资产管理,维护资产安全和完整,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国有资产,提高资产营运效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根据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江苏省省属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有资产是指由学校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包括国家拨给学校的资产,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

第三条 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

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材料和低值易耗品等。

固定资产是指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等。单价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资产,如:图书、家具等,也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对外投资是指利用货币资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向其他单位的投资,包括债券投资和其他投资。

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能为学校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非专利技术、商誉、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等。

其他资产是指不属于以上各类资产的其他各种资产。第四条

学校资产管理的原则。学校资产管理活动,应当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推行实物费用定额制度,促进资产整合与共享共用,实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紧密统一;应当坚持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应当坚持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 学校资产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根据规定的资产配置标准,合理配置资产,并将新增资产纳入预算,形成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效结合的工作机制;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实施产权管理;保障学校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推动学校资产的合理配置和节约、有效使用;对学校经营性资产实行有偿使用并实现保值增值。

第六条 学校资产管理的内容包括: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登记与产权纠纷处理、资产处置、资产收益、资产评估与清查、资产统计、监督管理与奖惩等。

第二章 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第七条 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是综合性的管理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应当配备相应数量的资产、财务、经济、工程技术等专业管理人员,并保持相对稳定,以确保正常开展工作。学校各院、部、处等要指定专人,负责本部门的资产管理工作。

第八条 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财政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有关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制定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办法并组织实施;

(二)加强产权管理。统一办理学校产权变动事项,负责对外投资、产权界定及纠纷调处等产权管理工作;

(三)合理配置和管理国有资产,参与新增资产的方案论证、计划采购和验收,参加基建工程的竣工验收等工作,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网络,负责资产的账、物管理,按管理权限办理资产的盈亏、毁损和报废等各项报批手续;

(四)负责存量资产有效利用,促使资产合理流动,处置闲置资产,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

(五)负责学校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事项的监督管理,控制 学校财务风险,核定和收缴经营性资产的收益;

(六)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国有资产清查盘点工作,按时编报国有资产统计报表和国有资产使用情况报告。

第三章 资产配置

第九条 学校国有资产配置,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规定的程序办理。学校购置符合固定资产管理标准的资产,按照下列程序报批:

(一)部门预算编制时,学校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审核资产存量,提出下一资产增量计划,包括拟购置资产的品目、数量、经费,纳入下一部门预算,报省教育厅审核。符合《江苏省省级新购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联合评议工作管理办法(试行)》范围的仪器设备购置,按其规定执行。

(二)省教育厅根据学校资产存量状况和有关资产配置标准,审核、汇总资产增量计划,报省财政厅审批。

(三)部门预算经批准后,其中所列的增量资产购置计划,作为学校办理采购的依据。

第十条 学校资产配置应当符合以下条件:现有资产无法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要;难以与其他部门共享、共用相关资产;难以通过市场购买服务的方式代替资产配置的。

第十一条 学校资产配置应当符合规定的标准。没有规定配置标准的,要从严控制,合理配置。

第十二条 高校要优化资产配置,做到物尽其用,切实发挥资产的使用效益。对闲置或使用效益不高的资产在校内进行调剂配置,并按规定办理转移手续。

第十三条 学校国有资产购置按照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执行。符合《江苏省省级新购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联合评议工作管理办法(试行)》范围的仪器设备购置,按其规定执行。资本性购置单价在10万元以上的财政拨款项目,应当进行可行性论证和项目评审。

第十四条 学校无偿调入或接受捐赠形成的资产属国有资产,由 学校依法占有使用,并按财务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作价入账。

第四章 资产使用

第十五条 学校国有资产的使用包括单位自用和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方式。

第十六条 要做好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将资产管理的责任落实到有关部门和个人。

第十七条 要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使用有效性的评价机制,对国有资产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考核,依据考核结果,建立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学校国有资产和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第十八条 要加强对无形资产使用的管理。对各项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非专利技术、商誉以及其它财产权利要制定相应的使用管理办法,防止无形资产流失。

第十九条 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应当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并提出申请,经教育厅审核同意后,报省财政厅批准。学校创办的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经营性企业,按照《国有企业财产监管条例》实施监管。

第二十条 土地使用权、事业拨款和维持事业正常运转、保证完成事业任务的房屋、设施、设备等各类资产不得用于对外投资,也不得出租、出借和提供担保。

第二十一条 对投入经营的资产应负保值增值的责任。对设立的经营实体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承包合同中必须加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内容及相应的考核指标和监管措施;投入资产要实行专项管理,进行专项考核,并在财务报告中对投出资产的数量、价值、投出形式和回报等有关信息进行充分披露。

第五章 资产登记与产权纠纷处理

第二十二条 应按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对学校及控股企业或实体属于国家所有的资产,办理产权登记、变更、注销等手续,依法 确认产权归属关系,落实管理责任。

第二十三条 应当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登记和使用、保管制度,建立资产账目,及时、准确地记录国有资产的存量、增减、分布等情况。实物形态的资产应分类、编号;大型、贵重、精密的仪器设备除登记以外,还应按台(件)建立技术档案。对各项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非专利技术、商誉以及其它财产权利,应明晰产权关系,及时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定期对学校资产状况进行清查登记,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学校职工岗位变动时,应按规定办理资产移交手续。

第六章 资产处置

第二十四条 国有资产处置,是指学校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产权转让或者注销产权的行为。处置方式包括出售、出让、转让、对外捐赠、报废、报损以及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等。

第二十五条 资产处置,应经过论证、评估、技术鉴定,并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随意处置。资产处置的批准文件是学校调整相关会计账目的凭证。

第二十六条 高校占有使用的房屋建筑物、土地、车辆的处置,货币性资产损失的核销,以及单位账面价值(或批量价值)在30万元以上(含30万元)资产的处置,经省教育厅审核确认后,报省财政厅批准核销;单位账面价值(或批量价值)在30万元以下资产的处置,报省教育厅批准核销。

第二十七条 处置资产的程序:使用部门提出申请,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技术部门审核鉴定后,提出资产处置申请报告,报学校负责人审批。对按规定须由省教育厅或财政厅审批的,学校向省教育厅提出书面报告。

第二十八条 学校国有资产出售、出让、转让和报废资产处置等,应当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对经批准处置的资产需保证其安全完整,登记造册后,统一移交省产权交易所集中公开处置。

第七章 资产收益 第二十九条 学校代表国家对我校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享有收益权。

第三十条 国有资产收益包括国有资产使用收益和国有资产处置收益。国有资产使用收益包括对外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经营承包上缴收益、资产出租、出借取得的租金收入;国有资产处置收益包括资产出售、出让、转让收入、资产报废报损残值变价收入等。

第三十一条 要按照国家关于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加强国有资产收益的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收益的流失。

第三十二条 国有资产使用收益应按照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有关要求和财务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应当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八章 资产评估与资产清查

第三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相关国有资产进行评估:

(一)整体或者部分改制为企业;

(二)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

(三)合并、分立、清算;

(四)资产拍卖、转让、置换;

(五)整体或者部分资产租赁给非国有单位;

(六)确定涉讼资产价值;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需要进行评估的事项。

第三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

(一)学校所属事业单位或国有单位之间的合并、资产划转、置换和转让;

(二)发生其他不影响国有资产权益的特殊产权变动行为,报经省财政厅确认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的。

第三十五条 国有资产评估工作应当委托具有资产评估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学校应当如实向资产评估机构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并对所提供的情况和资料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

第三十六条 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核准和备案工作按照国家有关国有资产评估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资产清查:

(一)根据国家专项工作要求或者省教育厅实际工作需要,被纳入统一组织的资产清查范围的;

(二)进行重大改革或者整体、部分改制为企业的;

(三)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资产严重损失的;

(四)会计信息严重失真或者国有资产出现重大流失的;

(五)会计政策发生重大更改,涉及资产核算方法发生重要变化的;

(六)上级部门认为应当进行资产清查的其他情形。第三十八条 资产清查具体工作应按照《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江苏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暂行办法〉的通知》(苏财绩[2007]5号)规定的程序和要求执行。

第九章 资产报告

第三十九条 学校应对其所占有使用的资产状况,按照上级主管部门规定的报表格式及内容定期作出报告。学校的资产状况是上级主管部门配置学校资产和安排下财政预算的重要依据,是学校财务会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十条 学校在报送报表时,应做到内容完整、数字准确,同时对国有资产的变动、使用和结存情况作出文字说明。

第四十一条 要按照学校国有资产动态管理的要求,及时将学校资产变动信息录入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学校资产的动态管理,及时掌握学校国有资产变动情况,为编制和审核部门预算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

第十章 监督管理与奖惩

第四十二条 应规范国有资产的管理。要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财务监督与审计监督,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学校资产监管体系。

第四十三条 学校内部各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单位及工作人员,都有管好用好国有资产的义务和责任,依法维护其安全、完整。要建立健全学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责任制,将资产管理的责任落实到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

第四十四条 要建立资产管理奖惩制度,对资产管理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对工作失责,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应按规定予以处理。

第四十五条 国有资产管理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将追究主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一)未按其职责要求进行资产管理,对资产流失或浪费不反映、不报告,造成资产损失的;

(二)不如实进行产权登记、填报资产报表、隐瞒真实情况的;

(三)擅自提供担保的;

(四)擅自转让、处置资产和用于经营投资的;

(五)弄虚作假,以各种名目侵占资产和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

(六)对用于经营投资的资产,不认真进行监督管理,不按规定缴纳资产收益的;

(七)对长期闲置、低效运转或超标准配置的资产,不按规定进行调剂的。

第四十六条 学校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情节严重,造成资产大量流失,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自2009年3月1日起施行。

下载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级干部聘任管理办法(试行)(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级干部聘任管理办法(试行)(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师职务聘任管理办法(试行)

    附件1: 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师职务聘任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原则 第一条 智力引进是人才引进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指导思想下,根据学校事业发展和培养高......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校长特别奖学金管理办法(试行)(5篇)

    研院发〔2014〕25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校长特别 奖学金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管理办法(5篇模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鼓励我校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保护我校作为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人的权益,促进我校计算机软件的产业化发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史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史馆文案 一、序厅 (一)前言 (二)领导关怀:党和国家领导、省部级领导接见我校师生照片 (三)历史沿革(从1960年说起) (四)历届领导(正职领导照片)、正副职领导任职时间......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术团体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术团体、学术交流与暑期培训活动管理办 法 (征求意见稿)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二条 为了更好地开展学术团体、学术交流和暑期培训活动,活跃组织或参与学术团......

    科级干部管理办法

    物资供应公司科级干部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公司经营发展的需要,建立健全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公司内部科级干部的管理,使公司的各项管理工作有章......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教授资格评审条件(试行)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教授资格评审条件(试行)第 一 章总则第一条资格标准 具有本学科系统而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能及时掌握本学科发展前沿的动态,不......

    XX县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管理办法(试行)

    xx县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非领导职务干部是干部队伍的资源宝库。为进一步充分发挥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的作用,强化对全县科级非领导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