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怀金悼玉
怀金悼玉
《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以毕生的血泪写就的。脂砚斋说:“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曹雪芹也说:“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第一回)显然,《红楼梦》的主题内容是蕴涵着深意的,决非简单可解。读者和作者总是有一定距离的,中间不过以纸墨为媒介。纸墨不是活物,不能开口说话,只能把传达的意思摆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看,自己琢磨。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从小说来看,宝黛的爱情是悲剧,与中国传统戏剧的才子金榜题名、佳人洞房花烛的喜剧结局似乎不同,而四大家族的衰落也不符合中国式的大团圆收场,所以有人以为《红楼梦》是中国小说的异类,这也是有道理的。只是,人们忽略了中国人精神深处还有一种对命运的迷信,对未来不可知的恐慌,以及对生命虚无的迷惘。曹雪芹在《好了歌》里就将这种悲观与迷惘表达得很清楚,小说的许多情节线索也是此主题的展现。
从爱情姻缘的展开看,《红楼梦》实在写出了爱情关系的复杂性。除了宝黛的木石前盟,还穿插了宝玉宝钗的金玉奇缘、宝玉湘云的宝玉麒麟配,还有袭人、晴雯等等,在一个群钗环绕的环境里,宝玉仍然保持了对林黛玉感情的真诚与精神层面的执著专一,这写出了贾宝玉精神格调的不同流俗。而他们的悲剧结局,其实是曹雪芹对生命悲剧意识的表达,再相投的爱情在面对个体生命的归一时也是无能为力的,而这种悲剧意识正是曹雪芹高于其他“才子佳人作家”的地方
第一种,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说,毫无疑问,不能成立。根据我们红楼梦探佚之成果,我们清楚地知道贾宝玉弃钗为僧后,不久又还俗,与落难后的史湘云成婚。他们夫妻俩宁可“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也不肯向表面上还是“春风桃李”的贾府屈服,此举充分表现了贾宝玉、史湘云与封建贵族家庭彻底决裂的叛逆精神。(湘云“对菊”诗: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供菊”诗;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而菊花诗会的组织者、雪芹的代言人贾探春,面对宝湘姻缘,大唱赞歌: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作为同是宝玉湘妃的林黛玉,“死后”对宝湘姻缘还是竭力赞赏的。黛玉“问菊”诗: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又: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这些诗句,理应是针对宝湘姻缘而言,决非是说自己。有许多人认为,《红楼梦》中诗句出自谁手、谁口,就应与谁有关,而与别人无涉。这似乎已成一种思维定势,一种思维模式,但这种观点,其实是错误的,因为它把红楼梦作了片面的、简单化的处理,而没有把握住红楼梦之整体。我们解读红楼梦,理应站在红楼梦的整体高度上,而不能站在红楼梦的某一点、某一处的局部上,否则,我们就会曲解红楼梦,甚至会看不懂红楼梦。除了上面“菊花诗”,我们再举例:四十五回黛玉作《秋窗风雨夕》,如果我们站在红楼梦的整体高度上来看这首诗,则可以明白,诗中内容,写的不仅仅有黛玉,更有宝钗。准确说,是黛玉代宝钗写别离,自己仅是梢带而已。换言之,宝钗为主,黛玉为辅。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继续探讨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说。毫无疑问,此说决不是红楼梦主线,更不是红楼梦主题。因为它在红楼梦中,不占主导地位,相反,是为“千红一哭”这一主题服务的。这“千红一哭”,在许多时候是以红颜薄命的面貌出现的。黛玉、湘云,虽是宝玉的娥皇女英,却先后夭亡。宝钗,虽说是宝玉之“妻”,然终身守寡。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说,不能成为红楼梦主题。
第二种,贾宝玉叛逆道路说,能否成为红楼梦主题呢?也不能够。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贾宝玉生活在贾府,活动在大观园,因此,贾宝玉的“叛逆道路”,就不能脱离开具体的生存环境而无缘无故地、独立地发生,乃至发展,严格说来,宝玉的“叛逆道路”,不是天生的,而是“千红一哭”催生出来的,没有“千红一哭”,就没有贾宝玉的“叛逆道路”!鲁迅曾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此话,实在是说的一点都不错的。宝玉与女孩子们的感情纠葛,正是作者对宝玉这个贵族青年不同人格层面的揭示。与林黛玉的爱情,揭示的是他精神层面中反世俗、追求高远的一面;而对宝钗某种程度的喜欢与敬而远之,揭示的是他在成长过程中对于现实所强加的责任与义务的了解与躲避。在高鹗的续写中,宝玉在黛玉死后弃宝钗而去,出家做了和尚,一方面固然是躲避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一方面则是追求自我精神的高标,拒绝妥协,这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与价值观中并非个例。中国文化除了有儒家文化的强大传统,也有老庄思想隐逸超脱的理念。家族所加于宝玉的是儒家的入世与责任,他在衰落的家势下是难以承担起如此重任的,而最终选择了逃避,这也与他一贯对世俗事物的看法相一致。他不必违着自己的性子与“禄蠹”们为伍,也不必再听身边娇妻美妾的絮叨,而是去追求自己生命的大完成。《红楼梦》实际写透了中国人身上儒释道思想混杂的矛盾。
第三种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贵族家庭衰亡史说。红楼梦,从表面看来,确实是写了贾府由盛至衰,最终灭亡的全过程。在这全过程中,大观园众女儿,死的死,散的散;贾府大家族,也是树倒猢狲散,最终“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可是,书中所写的贾府,单单是贾府么?或者再加上连络有亲的贾府网络?绝对不是。《红楼梦》,尽管它口口声声“不干预朝政”,然而,曹雪芹的犀利的笔触,勇敢地刺进了封建王朝的心脏里!红楼梦预示的是整个封建王朝必然由盛至衰最终覆灭的可悲下场。红楼梦》前八十回将封建时代贵族家庭生活的讲究与奢华描写得淋漓尽致,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情节推进的自然流畅是别的作品难以企及的。整个故事就如真切地发生在眼前一样,鲜明突出的人物性格,行云流水般的情节过程,都可谓中国古典小说的极致。以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椿龄画蔷痴及局外》为例,不仅将宝黛钗三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描写得令人称绝,还写出了宝玉与王夫人的母子关系、王夫人的性格特征。而笔致从宝钗黛玉落到金钏身上,则为小说编织了一个绵密的网,网进了生活的各个层面。从金钏口中牵出贾环与彩云,则将这张网的网眼又缩小了一格,生活之流就表现得越发接近于真实,人与人之间的互存与互斥关系就表现得越发细腻。《红楼梦》的高妙处就是将这种日常生活中粘滞的东西表现得处处皆在,这亦是它能够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
我认为“怀金悼玉”是红楼梦主题。那么“怀金悼玉”我们该如何理解如何定位?“怀金”当是怀念薛宝钗,“悼玉”当是悼念林黛玉。在红楼梦里,薛宝钗、林黛玉分别代表着普天下两大类不同的薄命女儿,一类是程朱理学顺民,一类是叛逆,“合二为一”乃“兼美”。
“兼美”是秦可卿,是为天下美女。所以怀金悼玉总括《金陵十二钗》,总括普天下薄命女儿。我用七个字高度概括红楼梦主题乃“千红一哭悼红楼”。众多学者说红楼梦主题二元、多元,我认为不确。比如说贾府衰亡,那只能说贾府衰亡加速了天下薄命女儿走向薄命,走向死亡。我们不能据此说红楼梦主题二元、三元甚至什么多元。
我再举例:好了歌及飞鸟各投林。好了歌总括人间百态贾府兴衰,但飞鸟各投林却完全落脚于《金陵十二钗》,没有贾府事。详细解读请参阅拙文《好了歌注与飞鸟各投林》。我们再看甲戌本“凡例诗”:“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诗乃曹雪芹亲笔,“红袖”指宝钗,“情痴”指黛玉,“合二为一”正是天下美女。
甲戌本“凡例诗”里,“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正高度浓缩红楼梦主题,也是“怀金悼玉”之翻版,至少除曹雪芹之外没人懂得“红袖”在红楼梦里是宝钗专属。
“红袖”典出白居易《偶题五绝句》:霓裳奏罢唱梁州,红袖斜翻翠黛愁。诗里,红袖指杨贵
妃,即“薛宝钗”,而翠黛正好可指“眉尖若蹙”的林黛玉。--当然,这是曹雪芹惯用的“移花接木”,乃曹雪芹所长、所特有。“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清楚地点明了宝钗失去宝玉后年年哭泣,而黛玉情痴到底,泪尽夭亡(今本后四十回乃胡说八道,可至今还有人在鼓吹,在混淆视听,在误导读者,实令人气愤)。
红楼梦里,“红袖”指宝钗;“翠黛”指黛玉;“翠袖”指湘云。--“女儿翠袖诗怀冷”,其中“翠袖”典出杜甫“佳人”诗。我们看杜甫笔下的佳人,岂不“就是”史湘云?!“翠黛”指黛玉亦毫无疑问,因为翠黛本是女儿画眉之墨(矿物),宝玉曾引《古今人物通考》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并因为黛玉“眉尖若蹙”而送妙字“颦颦”。至于“红袖”,据“典”是指杨贵妃,在红楼梦里,是指薛宝钗,此有何疑问?--红楼梦乃极其精巧的文章,我们不知其中奥秘,岂能得知“凡例”乃曹雪芹亲笔?说“谩言红袖”应该是指批者,“情痴”应该是指作者(曹雪芹)云云,纯属误解。试想,曹雪芹还活着,岂能咒他“抱恨长”?再说,“情痴”在红楼梦里乃黛玉专利,“情僧”宝玉何时又成了“情痴”?还有,宝钗、黛玉正是一张牌的正反两面,诗用腹联揭示了钗、黛乃“十二金钗”的最终命运,此实为“千红一哭悼红楼”之主题!我早说过了,目前红学家对红楼梦误解甚多,主要是因为不了解曹雪芹八十回后情节发展所致,故我们不能盲目迷信。
我们知道,宝钗后来是被宝玉“休弃”的,她年年重阳望雁,伤心不已,正可谓“红袖啼痕重”,而黛玉,是毫无争议的“情痴”,她在情榜上的考语,正是“情情”两字!她后来为宝玉“泪尽而逝”,可不是“更有情痴抱恨长”么?薛、林在《红楼梦》判词里,是合在一起写的,她们的“爱情”对象,均是宝玉,然而,其悲苦的命运,薛、林是一样的。有谁能说封建时代的宝钗守活寡比“泪尽而逝”死去的黛玉更“幸福”?!
白居易诗句中,《霓裳》奏罢唱《梁州》,红袖斜翻翠黛愁。如果对照红楼梦,岂不是正好!在红楼梦里,“红袖”与宝玉成婚,阴间里的“翠黛”理所当然会发愁。这种“巧合”,不是曹雪芹移花接木、妙手天成又是什么?不是红楼梦作者谁能想得到,又谁有此本事?!所以,我们能理直气壮地证明红楼梦凡例绝对是曹雪芹所为。
“开到荼麋花事了”出自宋代王琪《春暮游小园》诗:
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
开到荼糜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
原诗意谓:梅花谢了,海棠又红,荼糜花开,花事已毕,莓苔墙上,仅余天棘。
但我们知道,红楼梦里,妙玉正是梅(媒),因为妙玉住处四周,遍栽梅花。而“海棠”,正是宝湘姻缘,由贾芸所送。根据我红楼梦探佚成果,确知妙玉为宝湘作媒并为之献身,此正关合“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尔后,宝湘姻缘破灭,不久贾府又被抄,贾宝玉在甄宝玉引领下重登太虚幻境,即“登仙”。此情节发展,实紧扣“开到荼糜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
探春远嫁爪哇国,袭人泪洒桃花源。一个是逃到了国外桃花源,即爪哇国;一个是逃到了国内桃花源,即红楼梦里紫檀堡。探春、袭人,她们两者之间正好是对比、对称。如若不信,我们看六十三回,袭人抽到“桃花源”后,小说还特意点名让探春陪袭人喝一盏呢。你看红楼梦文章有多精细、精巧!
但探春、袭人“桃红又见一年春”,也就是说她们各自好日子仅得一年,或者一年都不到。道理很简单,因为世上没有桃花源。这一点,惜春曲子说的很清楚: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句中夭桃指袭人,杏蕊指探春。她们都没“把秋捱过”。我以上说到探春袭人是什么意思?意思只是说红楼梦里“巧合”太多,伏笔太多而且又天衣无缝。我们只能惊叹于曹雪芹艺术构思之极其精巧,而不能随意用“巧合”两字来解读、来搪塞、甚至来自欺欺人。
《红楼梦》中女儿们的命运正如第二十三回里的象征:落红成陈,花落水流红,流水落花春
去也,水流花谢两无情。也就是秦可卿的幽灵所言“三春去后诸芳尽。”大观园人去楼空,园毁花残,群芳落尽,给人一种“物是人非,无语泪先流”之感。作者提醒读者不要忘了“群芳髓(碎)”,“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为了鸣冤,他用“泪”研成“墨”,用“血”滴成字,写成了“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悲金悼玉的《红楼梦》,钗黛代表了群芳,群芳代表了中国妇女,也代表了曹雪芹的心。曹雪芹的斋名“悼红轩”显然也与此相关,《红楼梦》中一再出现“怡红”、“悼红”、“赤瑕”、“绛芸”、“绛珠”等,说明曹雪芹对“红”字有异常的兴趣或者特异的情结。“红”与“金”、“玉”虽然在具体人称上有别,但在象征与指代意义上则完全等同,代表着大观园的女儿世界。曹雪芹用“血”和“泪”写成的《红楼梦》,发出了“叹青春之易逝,哀人生之须臾。悲世事之无常,惧己身之非有。”向大家展现了真正的生活,表达了他对人生经验和社会体验的种种慨叹,表现了以十二钗为代表的众女儿的悲惨命运,为“闺阁昭传”,为她们的不幸遭遇鸣冤、呐喊,抒发了他对人世的感叹,悲悯万物的情怀!曹雪芹对妇女的理解、同情、关切、体贴,是与他之前所有的小说不同的,他的态度与所有作者的态度截然相反,因此也很难为当时的传统观念和社会现实所解所容。为中国几千年来妇女的悲惨命运悲悼鸣冤!
第二篇:体会邢玉金
河北省“康派世纪”杯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
优质课大赛听课心得体会
2012年12月3、4日听了多媒体整合课,每个市各一节,共12节,我深深的感到这次来的很值得,机会之宝贵。无论在教学方面,还是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还有在教学的理论方面使我学到了很多:
说句实话这十二节课都是极为优秀的课,值得我学习:
首先:教学环境的变革,教学环境是在网络环境下。课上每位学生一台电脑。教师在主机上把学生要学习的资源通过系统广播传给每个学生,学生可以在教师设计好的网站上学习浏览、探究、答题、交卷、留言、论坛等形式进行学习。这是我以前从没见过的教学模式。虽然是在网络环境下,然而学生的学习却是多种形式,有学生的自学,有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讨论,师生合作学习,令人耳目一新。在学习中,学生的难点、疑点老师通过网上的动画,形象直观的演示给学生,能使学生豁然开朗。很好的化解的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习起来轻松愉快。老师和学生的交流顺畅,正如专家所说,好的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灵的对话”,这些课基本上都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这也是我今后要学习的东西。
导入值得学习: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些老师的导入也是值得我学习的。很多老师上来就能把学生的心抓住。有的老师用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的老师播放当地的风景图片老师在旁白,引人入胜;有的老师用摄像机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实际,很多手段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当然有的老师导入的时间过长一些,但是那也是瑕不掩瑜。抓住学生的心,提炼思想方法:每个老师的授课都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很好的把握住学生的认知规律,各位老师也是各显神通,有的老师先让学生观察,进而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证明的过程进行探究,然后再去分析,解决问题。有的老师让学生动手测量、折纸等方法、进行合情推理,总结规律,然后是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另外,这些老师的设计都非常贴近课标要求的,都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培养。尤其是我们在平时上课时,很少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与渗透明确的告诉学生。这次听课很多老师总结出很多数学思想方法,比如说讲三视图的这节课,老师总结出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的转化思想。《等腰三角形》这节课老师还总结出分类思想等,只要具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那就是等腰三角形,当然具有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还有直角三角形,只要有一个角是直角那肯定归为直角三角形这一类,那么这个三角形里肯定存在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等。唐山的一位老师讲《勾股定理》时总结出如下几个数学思想:转化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建模思想、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等。我听课的过程中,总以为他是在多此一举,为什么总是提数学思想,有必要吗?后来听专家点评时,才知道,原来我们平时讲课时,只是注重了双基,而新课标要求的是“四基”还有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我认为这正是我要提高的地方,若平时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渗透,慢慢的学生会站的更高,解题会找到更好的思路和方法,这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
辩证的看待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是我们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盲目的崇拜,也不能简单的批判,专家说,过分强调信息技术的作用那将是喧宾夺主了。整堂课都是在放幻灯片,学生将是什么也学不到,下了课将大脑一片空白。若过分的排斥信息技术的应用我们将会裹足不前,因为信息技术必然有其可用之处有我们传统教学所达不到的效果。它可以很形象、直观的呈现给我们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化难为易,把以前无法模拟的东西可以用电脑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加深学生的理解,所以我们借助信息平台、网络平台充分利用多种资源为教学服务这也是非常必要的。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所以完全用电脑、电脑动画代替实际动手操作,是不可取的。我们传统的宝贵的一些东西是不能丢的,比如说,我们还应该让学生动手操作、制作一些教具,只有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东西,学生才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真正地感受数学,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同时让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相互合作、探究、相互交流思想等,都是模拟实验所达不到的。因教育界有一句名言“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所以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等能力和情感态度方面的培养。这正是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
“先学后教,教学合一”在结束时,专家谈到,“教学”其实是应该把“学”放在前面“教”在后面,即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动手探究、合作学习、交流探讨等。而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我们的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学习而服务的。同时,老师要转变角色,不能用老师的思想代替学生的思想,不能束缚学生的思维。我想,专家的这一番话正和我校的教改“先学后教、教学合一”是相一致的,说明我校的教改是科学的,所以我们还要认真努力的践行,把工作做好做细。
学会反思:最后教师要学会反思,要经常反思,专家说,教师的成长是经验+反思,只教学不反思那只是教学工作的简单重复,不会有长进。正像古人所说的“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所以我们既要教学实践,又要教学理论的支撑。我们反思要反思什么?
1、提出的问题是否能够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2、学生能否用学到的数学思维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数学的教学是否和学生的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4、让学生观察事物、总结规律、提炼方法的时候,是否能够通过某一知识迁移到其他的知识。
当然我们要反思的东西还有很多,只有经常的反思,我们才会不断地提高。
通过这次听课活动,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但见识到别人的信息技术的水平,还听到专家的很多的理论。教学当中的很多经验、思想、方法。这些对我的教学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结合这次学习的理论方法,努力践行我校的教改,把教学工作做好。
第三篇:悼 词
悼
词
各位亲友,各位乡亲,来宾朋友们:
大家晚上好!
请允许我代表陈家子女向陈老大人致悼词。
山河低垂,万物泣泣生悲;阴阳相隔,天野茫茫。
此刻,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唁陈永贵老大人不幸逝世,并向遗体作最后告别。首先,我代表全家,衷心感谢各位冒着盛夏酷暑,不辞辛劳为父亲送行,与我们共同分担悲痛,同时也感谢在父亲生病住院期间亲自探望,给予大力关心、支持、帮助的乡亲们!父亲因年老体弱,行动不便,不慎摔倒,颅内出血。经多方抢救无效,于
****年**月**日
时
分与世长辞,享年
岁。呜呼我父,忽然离世,寿终正寝。
父亲是一位平凡而普通的平民百姓,他的一生,虽然不轰轰烈烈,但正是这种平淡如水的岁月,却体现了人生的返朴归真。
父亲一生辛劳,淳朴温厚,勤俭朴素,扬善憎恶;生性坚强,中年丧偶,养育子女,恩重如山;几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把子女一个个从小养到成家立业。他早年呕心沥血,历尽艰辛,晚年儿孙绕膝,尽享天伦!
父亲一生坚持原则,讲政治,讲正气,为人忠厚,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家庭和睦,团结邻里。在从事人民公社化时期丰收村贫协主席和乡文革副主任期间,工作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一心扑在工作上,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敬业爱岗,默默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高度赞誉。他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父生四子,三男一女。儿之父母,携手培育;奋力劳作,倍力艰辛;经济拮据,以爱持家;清苦也甜,欢乐满庭;亲疏博爱,温暖热情;道德之家,戚里相闻;子女蒙爱,健康长成;养育之恩,山高水深;刻骨铭心,永难忘记!
呜呼!哭声父亲归西去,肝肠寸断泪湿衣;儿跪灵前把话叙,父亲恩德比天齐;生儿育女非容易,养儿育女费心机;父要考虑生活计,吃苦耐劳入了迷;辛苦不分昼和夜,为儿为女志不移;害怕儿女饿肚皮,品种数量全备齐;儿冷急忙添新衣,棉衣棉裤不必提;儿若染病父着急,背负怀抱不分离;儿病父亲熬更夜,奔波劳累到天明;教儿无事少出去,怕儿外出受人欺;七岁送儿上学堂,纸笔墨砚全备齐;教儿尊师要讲理,团结同事莫扯皮;为人处事要和气,将有前途幸福些;又望儿女好成绩,步步高中金榜题;教儿一定要知趣,嫖赌偷盗要决离;为人公道讲正义,勤俭持家建根基;唯望今生儿顺遂,发家致富性不迷;儿女年方结婚时,就去请媒把婚提;东选西选费钱米,唯望娶个好儿媳;父亲好心无能比,应该延寿到百余;谁知我父无福气,身患重疾无药医;延至今日归西去,一家大小甚惨凄;哭声震天泪如雨,可恨阴阳已隔离;今晚灵前来奠祭,保佑儿孙福禄齐;青菜水酒莫嫌弃,望父品尝再归西!
愿父亲,跨仙鹤,归西去,快活逍遥赛神仙!哀哉
丧飨
谢谢大家!
第四篇:悼父亲
悼 父 亲
黄必康
亲爱的父亲,冬天终于过去,您又一次感到了春天催动着新的生命,再次回到这温暖的人间。可是,此间虽安乐,尤思故去人。我们知道,您也思念着远在天国的母亲。您选择这情动月圆的元宵节,安详地离开了我们,去追寻您和母亲相亲相伴的永恒世界。亲爱的父亲,您放心走吧,您离开了我们,但您的子孙后代心中永远充满了对您的爱,充满了对您永久深情的怀念!
不!亲爱的父亲,您没有离开我们!您91年坎坷不平,充满传奇和意义的人生永远驻留我们的心中,您忠心爱国的情操,匡济天下的信念,坚毅豁达的人生态度,守正耿直的处世原则,仁爱善良的胸怀留给我们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照亮我们的人生道路,指引着子孙后代前进的方向。
父亲,您是俯仰不愧天地,光明磊落,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您的一生经历了中国千年之变局,在国家外侮内患的巨变中几经人生沉浮。不管政治风云多变,人心飘摇思迁,您都对共和体制的国家,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充满信心。您在生命最有青春创造力的时代,横遭不白之冤,在反右和文革灭顶的政治厄运和生存逆境中身心遭受非人的摧残,但您以生命的名义坚守自己美好的道德准则和人生信念,坚信真理和社会正义终将战胜愚昧和邪恶,坚信中国人民终将迎来改革开放,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
父亲,时穷节乃现。我们不能忘记,金沙江畔,四面透风的小棚屋里,您忍着饥饿和巨大的精神伤痛,在昏暗的油灯下从头学医,利用休息时间上山,攀上绝壁采集药材,为忧病交加,几近绝望的难友送去生的希望和人性的关怀。我们不能忘记,饿得两眼昏花的您在巡回送药的路途中,突遇腾空而起的金钱豹,是您超凡的意志和勇气支撑着虚弱的身躯,在默默地对峙中逼退了那凶猛的野兽;我们也不能忘记,您在饥寒交迫的日子里攒下几个钱买了绣着星光的书包,为已经失学,流落街头打零工的年幼儿子送去爱的温暖和希望。父亲,在那些黑暗的岁月里,您表现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富贵不淫,威武不屈,广施仁爱的气节和情操,使我们看到黑沉沉的天边隐隐约约透出黎明的曙光和希望。
父亲,您的青年时代也曾经充满了荣光和梦想。祖父黄毓成斐章将军是滇军名将,日本士官学校学成归来,满怀共和理想,追随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在云南重九起义,推翻满清专制的枪林弹雨中立下汗马功劳,又在讨袁护国战争建立了功勋。父亲,您受祖父的熏陶,从小也曾梦想当一名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戎马疆场捍卫共和的理想;您也曾受喜爱田园蚕桑的祖母的影响,立志学农,为共和国的长治久安奠定农业的基础。可是,您的弟弟,我们的七叔战死台儿庄,您在云南也没赶上中国远征军的脚步;抗战的烽烟里实现不了您农业富国的志向。您于是便蒙生了唤醒民心,教育救亡的理想。您1938年考入云南省立英专,学习勤勉,英文出众,才华横溢,往往以独到的才思和创见令吴晗、闻一多等当时几位名教授大为赞赏。此后,您大学毕业,不久就收到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先生的聘书,受聘云南大学外语系教授英语语音学,并在云南省立英专教授英国文学,后任该校教务长,同时兼任黄埔军校云南第五分校中校级教员和外交部驻云南公署英文秘书。您后来出任云南龙渊高中(现昆三中)校长,大力提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开素质教育风气之先。父亲,那时的您,精力充沛,富于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一心在教育领域为云南人民,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杰出的贡献。
父亲,您是富有正义感,忧国忧民的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抗战胜利,您坚守教育领地,对当时的国民党当局在昆明镇压爱国民主人士和学生运动的行径十分反感。您曾利用教育部门任职之便多次在家中掩护爱国学生领袖和中共地下党员,使他们摆脱了特务的监控和迫害。1950年云南解放,在新旧交替的革命时期,您曾一度为生活所迫,但仍矢志不渝,专情教育,响应国家教育支边的号召,告别故乡昆明,举家到丽江地区中学担任俄文教员。父亲,您那时虽易地易学,从头开始,但您仍信心百倍地投入工作,潜心业务,短期之内俄文水平大幅提高,并在北京的全国权威学术杂志《俄文教学》上发表高质量的学术文章,成绩显著,人皆侧目。父亲啊亲爱的父亲,那时您才34岁,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光。以您的品德和才学,完全可能为新生的共和国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加辉煌的成就!
父亲,您本着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1959年大鸣大放中反对当时甚嚣尘上的形式主义政治,提出应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提倡学校必须“重学术,尊智慧”,结果被极左路线诬为反党白专,横遭不白之冤,被迫离开教学岗位,身陷牢狱之灾。父亲,您此一去近20年,身心摧残,九死一生。1976年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您终于获得了平反,恢复了教学岗位,迎来了新生。您受到丽江地区教育部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在丽江教育学院教授英文并担任教务长。在此期间,您表现出坚强执著的人生信念和教育使命感,日以继夜,力图抢回近20年被荒废的时间,为改革开放,百废待兴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最后有效的生命时光。您常常废寝忘食,伏案工作,清脆的打字机声凝聚出厚厚的英文讲义,纯正的英语讲授开启着学生渐次苏醒的心灵。就这样,您以极大的热情,帮助莘莘学子越过历次政治运动和文革造成的知识文化沙漠,激活了他们的心智,成就了他们的事业。现在,这些学生有的是政府部门领导人,有的是旅居国外的学者,更多的还是活跃在云南教育部门的优秀的英文教师。他们每年的探访看望和寄自远方的节日问候都饱含着对恩师的感谢和怀念。
父亲,您1981年退休,回到故乡昆明定居。但在您的精神语汇里,从来就没有“退休”二字。您常说生命可以始于60岁。于是,您意气风发,20多年一直活跃在云南各高校的讲台上,直到80多岁高龄,仍骑着自行车,往返数公里去高校讲课;有时您会邀约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老兵,接受电视台的采访,满怀激情地讲述着中美两国在昆明上空抗击日寇的传奇故事;您也常常在课堂里面对着来自美国的年轻学子,纵论古今,娓娓道来。那些飞虎队的战绩,驼峰航线的巍峨,中国文化的浩荡,世界文明的辉煌,不知感动了多少的海外学子
和友人,让他们感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崛起,感到人性通感世界正义的意义和力量。
父亲,您在家庭是充满爱心的丈夫和慈祥的父亲。您70年来与母亲同甘苦,共患难;晚年相濡以沫,百般体贴,无微不至。您也是子女们在文革逆境中的精神支柱,为他们指明人生的正途,提供不断奋进的精神动力。您把自己的爱心和生命的意义全部写在您的子孙后代的生活里,写在您众多的学生的心灵里,写在这代代相传,充满意义的人世间。
这就是我们亲爱的父亲,我们何时再能聆听您的教诲,何时还能见到您慈祥的容颜!父亲,您的一生广施爱心,桃李芬芳。今天,您工作多年的丽江教育学院的领导代表全校师生专程来向您送别,对您生前献身教育的精神和工作业绩给与充分的肯定和颂扬,我们对此十分感动。在此,我们全体子女,并代表您和九泉下的母亲,向丽江教育学院的领导和前来为您送别的您生前的各位同事,朋友和学生们表示深深的感谢。父亲,您可以含笑安息了。
亲爱的父亲,安息吧!烟波浩渺的滇池边,寂静的山林中,无语的山风吹过,您面对东方每天升起的红日,与母亲一起沐浴山川秋月春风,笑看人间喜怒哀乐。您91年的人生精神轨迹划过长空,与日月同晖,与天地同在!
父亲安息!
子: 黄必康
泣拜不起
2011年2月20日
第五篇:悼______词
悼词
驾鹤难回终隔云山家万里骑鲸采石五百年明月重圆
汉水曲终阴雨细诉苍天无情万里云低昏鸦犹泣落日吞悲
尊敬的各位亲朋好友 各位街坊: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深切悼念 ****老大人。
***老大人因突发心脏病,经成都市人民医院医治无效,于2013年7月2日6时50分,与世长辞,享年57岁。
慈颜已逝,德传梓里。**老大人出身于******的一个教师家庭,由于父亲远离家乡、工作在外,幼时的您与母亲相依为命,照顾弟弟妹妹,勉强读完初中,童年的甜蜜,少年的快乐终成您遥远的梦想,但苦水没有泡散您对生活的希望,贫穷没有挫垮您对生活的信心,正是那一段异常艰苦的岁月铸就了您的坚韧不拔:通过自学,您掌握了机械,在****做电工的日子里,您的质朴、宽厚、仁慈、任劳任怨赢得了领导的好评,老师们的肯定,收获了莘莘学子的啧啧赞声;通过自学,您完成了从手扶拖拉机手到小车司机到大货车司机的蜕变,不仅为后辈积累了第一桶金更是通过自己的勤劳俭朴为后辈树立了榜样,无形的财富远胜于有形的资产;通过自学,您驰骋商海、中流击水,从**到****到**到**到**,您完成了华丽的转身,给后辈营造了一个十分宽松的生活环境。您呕心沥血奔波劳累,您吃的是草,奉献是奶和血,您是登天的梯,您是拉车的牛,您用勤劳的双手搀扶着俩个儿子走上人生的征程,您一生付出的心血和代价太多太多了……
三更树摇随鹤唳,残山剩水念好人。**老大人,您是一位平凡而普通的平民百姓,虽没有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情,但正是这种平淡如水的岁月,却体现了人生的返朴归真。您一生辛劳,淳朴温厚,勤俭朴素,惜衣惜食,扬善憎恶,生性坚强,养育子女,恩重如山。您是一个举轻若重的人,善于从细微处关爱子女;您一生人品似梅,坚韧自立,与世无争,宽容忍耐。为人夫,患难与共;为人父,育儿成材;为邻里,和平宽厚。
倚门人去云影淡,瞻容儿悲月光寒。***老大人,您希望每一个儿子都成人成材,您把毕生的心血都耗在家人身上,惟独忘记关心自己。从1981年**出生到现在,三十多年您都在为他们兄弟二人呕心沥血,物质的贫乏、生活的清苦、劳动的繁重,天大的困难您都扛在肩上,您自始至终都把二个儿子的成长放在第一位,节衣缩食地供养他们上学读书,您虽然没给他们讲什么大道理,但您知道怎样在品行方面严格要求他们,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校正他们的言行,您的言传身教时时为他们兄弟二人的成长端正方向。如今,他们兄弟都已长大成人,**有了自己温馨的小家,孙子乖巧伶俐;**也成为人民公仆、事业有成。他们都让您引以自豪,日子好起来了,您却匆匆地撒手西去,就这样把无尽的悲痛留给了他们。没有完整地尽孝,这让他们兄弟俩一生不安哪!难道上天注定您到这个世界上来只讲奉献不求索取吗?苍天不公啊!
教子齐家语不闻,寸草何曾报父恩;望云路断亲何在,空余血泪洒新坟。**老大人,今天阴阳界上为您送行,何时才能再相见?我们在泪花和松柏中铭记您慈祥的面容,我们在梦中期待着聆听您亲切的教诲,您平凡而伟大的人格将永久地激励后人,面对您的遗体,我们对苍天无情有千万个想不通,我们只能强忍悲痛,向您老人家道一声“谢谢”,除此以外,我们默然无语。
**老大人,一个伟大的爸爸,安息吧,黄泉路上请您一路走好!2013-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