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2014中考说明物理删除了部分知识点细目
北京2014中考说明物理删除了部分知识点
细目
1月10日,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发布《2014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说明》。2014年中考考试说明中,物理科目删除了部分知识点细目。如“光的直线传播”、“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电磁铁”、“物体吸放热的简单计算”等。同时,将参考样题一些繁复的计算更换为更为简单、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计算,例如电学计算等。在课标范围内,还增加了两条知识细目,分别为“静电现象”和“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
1、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轻
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②
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③感应带
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
3、两种电荷:正电荷:规定: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叫正电荷。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
子负电荷:规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叫负电荷。实质:
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
荷相互吸引。
5、验电器: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作用:检验
物体是否带电或者带电多少。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6、电荷量:
电荷的多少;单位:库仑(C)。
7、元电荷(e):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量,e =1.6×10-19
C8、异种电荷接触在一起要相互抵消。
9、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拓展:①如果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也会发生中和现象。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用部分电荷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②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荷使
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
二、电路1.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任何电荷的定向移动都会形成电流)。2.电流的方向:在电源的外部,电流从电源正极经用电器流向
负极。3.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4.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5.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条
件:①有电源②电路闭合6.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酸、碱、盐水溶液等。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导体内部有大量的自由电荷。7.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绝缘体不容
易导电的原因:绝缘体内部几乎没有自由电荷。8.电路的基本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
和用电器组成。9.电路的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开路(断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断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绝对不允许。
第三篇: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精选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1-7章
1第一章 机械运动
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使用前先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2)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4.减小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5.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而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6.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7.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8.速度的计算公式:
1m/s=3.6km/h
2第二章 声现象
9.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0.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1.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15℃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12.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13.控制噪声的途径: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14.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
15.声的利用:
(1)传递信息:例如声呐、听诊器、B超、回声定位。
(2)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清洗钟表、超声波碎石。
3第三章 物态变化
16.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17.使用温度计前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18.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19.物态变化:
(1)熔化:固→液,吸热(冰雪融化)
(2)凝固:液
(3)汽化:液
(4)液化:气
(5)升华:固
(6)凝华:气
20.晶体、非晶体的熔化图像:→固,放热(水结冰)→气,吸热(湿衣服变干)→液,放热(液化气)→气,吸热(樟脑丸变小)→固,放热(霜的形成)
21.液体沸腾的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
22.自然界水循环现象中的物态变化:
(1)雾、露――――液化
(2)雪、霜――――凝华
23.使气体液化的途径:(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4第四章 光现象
24.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中的光速C=3×108m/s。
25.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影子、日食、月食。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射击瞄准、小孔成像。
26.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7.光的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类
28.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所成像的是虚像。
29.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另: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变。)
30.光的色散: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31.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32.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33.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主要作用是热作用――红外线烤箱、电视遥控
(2)紫外线:主要作用是化学作用――验钞、杀菌
5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34.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35.平行光通过透镜的光路图: 通过透镜的三种特殊光线:
36.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1)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原理);
(2)当f
(3)当u
另:当u=2f 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可用来测焦距)
当u=f时无法成像。
37.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38.老年人戴的老花镜是凸透镜,近视眼患者戴的近视眼镜是凹透镜。
6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39.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m表示。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质量的单位:千克(kg);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40.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41.密度的计算公式:
42.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用量筒测出体积,用公式
计算出该物体的密度。
43.密度与温度:温度能改变物体的密度,一般物体都是在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密度变小,即热胀冷缩。(水在4℃时密度最大,水在4℃以下是热缩冷胀。)
44.密度与物质鉴别: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通过测量物质的密度可以鉴别物质。
7第七章 力
45.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4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47.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8.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49.重力:G=mg(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第四篇:北京中考英语说明
名词:
1.名词的复数形式及用法
2.物质名词及其数量的表示方法,如 a cup of tea 3.常用专有名词的一般用法,如:the Great Wall 4.集合名词和抽象名词(了解)
5.人称代词主格和宾格的形式及基本用法
6.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的形式及基本用法 7.不定代词的基本用法 8.指示代词的基本用法 9.疑问代词的基本用法
10.it表示天气,时间,距离等的基本用法
数词:
1.基数词和序数词的形式及基本用法 2.时间及日期的基本表示方法
3.日常交际活动中的数词的常见用法 4.数词的某些特殊用法
介词:
介词的基本用法(表示时间、日期、地点、位置、方式等),如 in,on,before等
连词:
1.介词的基本用法,如 and,or,so等 2.从属连词的基本用法,如 when,after等
形容词和副词:
1.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程度,原因等疑问副词的用法 2.形容词,副词比较级和最高级的规则变化形式
3.常见形容词,副词比较级和最高级的不规则变化形式,如 good,well,best等 4.形容词,副词比较级的基本句型及基本用法
冠词:
a, an, the 的用法 动词:
1.be动词的各种形式及用法
2.动词一般现在时的第三人称单数,过去式,过去分词和现在分词的形式
3.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现在完成时,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的构成和基本用法
4.情态动词的基本用法。如can, may, must等。5.延续性动词和瞬间动词在用法上的区别
句子:
1.句子成分
2.四个简单句和there be句型(1)主语+系动词+表语(2)
主语+不及物动词(3)
主语+及物动词+宾语
(4)
主语+及物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there be句型
3.陈述句、祈使句的构成和基本用法
4.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选择疑问句的构成和基本用法 5. 反义疑问句(了解)6.感叹句的构成和用法 7.并列句的构成和用法 8.状语从句的构成和用法 9.宾语从句的构成和用法
10.定语从句的构成和用法(了解)
第五篇: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归纳
一、长度测量
1、长度测量最常用的工具: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米是长度国际单位的主单位。
4、刻度尺使用前要观察:零刻线、量程、分度值。
5、刻度尺的使用:
(1)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
(2)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6、读数——有效数字读法
(1)了解刻度尺的分度值;
(2)读出长度末端前的刻线读数;(3)多余部分自己估读;
(4)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7、测量结果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8、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二、速度、路程和时间
1、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宏观运动),简称运动。(微观运动在热学部分复习)
2、参照物的定义:说物体在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另外的哪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4、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5、匀速直线速度的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6、速度的公式:
速度=路程/时间
v=s/t
7、速度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1)单位:米/秒
读作米每秒
千米/时
读作千米每时
(2)单位换算:1米/秒=3.6千米/时
8、速度值的物理意义:
例:7.2米/秒: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7.2米。变速运动
定义:常见的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平均速度,它等于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9、平均速度
10、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1)计算路程、时间、速度。(2)计算路程、时间、速度的比值。(3)多段路程、时间、速度的计算。(4)过桥及往返问题。
三、质量和密度
1、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质量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常用单位:t、g、mg
2、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3、质量测量: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计算出物体质量。
4、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 ; 变形;
33(3)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m,常用单位g/cm。
3333-3333单位换算关系:1g/cm=10kg/m;1kg/m=10g/cm。水的密度为1.0×10kg/m,读作1.0×3310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千克。
(4)理解密度公式①同种材料,同种物质。
不变,m与V成正比;物体的密度
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②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
与体积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5)图象:如图所示:甲>乙。
5、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1)、量筒与量杯的特点及使用方法。(2)固体密度的测量:
(1)用天平测出固体的质量;
(2)用量筒或量杯测出固体的体积;(3)计算出固体的密度。
(3)液体密度的测量:
用天平测出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
倒入一部分液体到量筒或量杯中,测出倒入液体的体积;
用天平测出容器和剩余液体的质量,并计算出倒入量筒或量杯中液体的质量; 计算出倒入量筒或量杯中液体的密度,也就是整个液体的密度。
四、力和运动
1、力
(1)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3)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5)测量: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2、重力、弹力、摩擦力(1)重力
①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计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③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面是否水平。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3)摩擦力:
①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就叫摩擦力
②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③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受到的压力。
3、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4、惯性
(1)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2)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5、二力平衡
(1)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2)受力平衡的物体的状态: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6、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五、压强
1、压力
(1)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接触面受到的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2、压强
⑴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⑵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定义式PF22,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帕斯卡(Pa);F:牛顿(N)S;米(m)。S(4)特例:对于放在桌子上的直柱体(如:圆柱体、正方体、长放体等)对桌面的压强Pgh
3、液体压强
(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2)测量:压强计(3)液体压强的规律:
①液体对容器底和测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②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压强相等。③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④ 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4)计算公式:
Pgh
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为:P:Pa g:N/kg h:m(5)规律
F=G F
4、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压力压强问题(1)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gh(2)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PS(3)容器对桌面的压力FG液G容器(4)容器对桌面的压强PF S在处理液体问题时一般先求压强,再求压力;在处理固体问题时一般先求压力,再求压强。
5、大气压
(1)概念: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2)产生原因:因为空气受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3)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
历史上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4)大气压的实验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①实验证明 :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值相当于76cm水银柱所产生的液体压强。即:
1标准大气压=760mmHg = 76cmHg 5=1.01×10Pa 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m ②将实验用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5)特点: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空气中某点向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都相等。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且大气压的值与地点、天气、季节、的变化有关。一般来说,晴天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比夏天高。(6)测量工具:
测定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分类: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
6、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得地方压强大。(举生活中常见的例子)
六、浮力
1、浮力
(1)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叫浮力。(2)方向:竖直向上
(3)产生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即浮力。(4)计算方法:
①称量法(示重法):F浮=G-F 用于密度比液体密度大的物体 ②压力差法:F浮=F向上
-F向下 ③漂浮、悬浮时,F浮=G ④阿基米德原理: F浮=G排=m排g或F浮=ρ(5)浮沉条件 液V排g 若物体沉底,则F浮
2、浮力应用
(1)轮船:要使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必须把它做成空心的,使它能够排开更多的水。
(2)潜水艇: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的。
(3)气球和飞艇:气球是利用空气的浮力升空的。气球里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如:氢气、氦气或热空气。为了能定向航行而不随风飘荡,人们把气球发展成为飞艇。(4)密度计:
原理:利用物体的漂浮条件来进行工作。
刻度:刻度线从上到下,对应的液体密度越来越大。
七、简单机械
1、杠杆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2)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写成公式F1L1=F2L2也可写成:F1 /F2=L2 /L1。
2、滑轮(1)定滑轮: ①实质:等臂杠杆
②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③绳子自由端移动SF=距离SG
绳子自由端移动速度vF =动滑轮移动vG(2)动滑轮
①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
②实质: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③绳子自由端拉力F1(G物G动)2距离SF=2S动
绳子自由端移动速度vF=2v动
3、滑轮组
①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②绳子自由端拉力F1(G物G动)n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绳nS动。绳子自由端移动速度V绳nV动
4、功(W)(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单位:焦耳,1J=1N·m。把一个鸡蛋举高1m,做的功大约是0.5J(3)功的计算:W=FS
5、功率(P)
(1)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2)物理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
(4)单位:主单位W;常用单位kW MW
1kW=10W 1mW=10 W
6、机械效率
(1)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W有用1(2)计算公式 W有用WW 总W有用W额外 1额外W有用
p有用p有用1 p额外p总p有用p额外1 p有用GhGh斜面: 36FLGhfL竖直滑轮组:
当忽略绳子重和摩擦时:
G物1 G物G动1G动/G物
7、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8、动能、势能、机械能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大小有关。(2)势能
①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被举高的高度有关。②弹性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所具有的能。(3)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