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北京市中考《考试说明》物理部分的解读
中小学1对1全托管辅导权威教育机构!
2014年北京市中考《考试说明》物理部分的解读
2014年北京中考《考试说明》已经发布,在英语和语文做了大幅度调整的同时,物理也发生了一些很重要的变化,下面为大家解读下中考说明中的物理部分。
通过2014中考《考试说明》的叙述可以看出,今年中考物理又将是具有创新性的一年,“光的直线传播”、“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电磁铁”、“物体吸放热的简单计算”等这些中考边缘化的知识点,将不列入中考大纲范围内,取而代之的是“静电现象”和“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这些在知识点上的改变要引起老师家长及学生的重视,新列入的知识点会出什么样的题型,学生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都是需要关注的。
《考试说明》给我们传递的一个重要信息就是,今年中考会减少复杂繁重的计算,更换换为更为简单、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计算,这也就是说明,今年中考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题目会增多,而且对于计算能力的考察会相对弱化,这类题型的难点是对题意的理解分析上,更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物理思维的考察,像生搬硬套﹑每年题型不变的吸热放热的题型已经被取代了。
根据中考说明给出复习建议:
1.灵活应用知识点,回归生活实际
2011年之前,北京的中考物理出题模式相对比较固定,很多经典模型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2012与2013年两年中考的变化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物理考试再不是那么固定,2014中考说明意在告诉我们,中考题型会越来越灵活,而且要求学生会学以致用,这也正是我们学习物理的初衷,只要扎实的掌握知识点和物理规律,具备应用物理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变化下的中考物理并不是那么可怕。
2.复习时可弱化计算繁重的试题训练,多接触些创新题
减去繁重的计算是考试说明给我们的一个信号,在复习的过程中,计算量特别大的题目可以相对弱化,多接触些创新题型,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题型,多训练一下这种思维,会对中考有很大帮助。最后祝同学们紧抓中考趋势,在中考复习中有的放矢,提高效率,考出优异的成绩。
金博教育官网:http://咨询热线:
金博教育分校:中关村校区/西直门校区/公主坟校区/东直门校区/宣武门校区/劲松校区/望京校区 400-8383-881 北京初中/中考交流群:37173789北京高中/高考交流群:306894532
第二篇:2014中考说明解读
内容清细,注重实用
------《中考说明·化学》解读
襄阳四中义教部康凯
1.《中考说明·化学》依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对中考化学考试内容作了说明。按照课程标准中的五个一级主题,详细指明了考试内容和要点,关注中考化学的基础知识点,关注科学探究的过程、技能。知识结构和范围更加清晰,列出了详细的知识清单,基本实验增加了闻气体气味的方法、测定水的组成,对考点基础知识进行结构化的归纳整理,体现了对三维目标落实的考试考查。
2.从中考说明样卷看,今年的中考化学难易程度维持不变。四个基本题型没变,仍然是选择、填空、实验和计算。题型特点没变,把教材的知识原型与应用性新情境有机结合起来,重视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身边的化学物质知识及实验探究是复习的重点,难点在于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规律。
3.复习时要注意用合适的题型进行训练,对于重难点做到精编、精讲、精练,提高中考复习的有效性。推断题和实验探究题仍然是考试的重难点,重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化学实验内容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应高度重视与实验相关内容的复习,注重体验实验的操作过程。还要注意培养分析和运用已知知识、图像图表信息的能力及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也要培养精准的计算能力。
第三篇:2018年沈阳市中考考试说明解读
2018年沈阳市中考《考试说明》,各学科考点全面讲解!
2018-04-18 15:37 中考/阅读/思想品德
日前,《沈阳市2018年初中学生学业水平(升学)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正式出台,学生和家长们需要详细了解一下。
语文
一、试卷结构稳定
满分为120分,共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积累与运用,主要题型为选择题和填空题,满分为15分;第二部分为阅读理解,包括古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主要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满分为55分;第三部分为写作,满分为50分。说明文和议论文阅读在试卷形式上只呈现其中一种文体。
试卷中各部分内容占分比例:积累与运用约占12.5%;阅读理解约占45.8%;写作约占41.7%。试题易、中、难比例约为7:2:1。
二、《论语》考查12章
《论语》由2017年考查的7章调整为12章,与《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保持一致。考查内容如下:《论语》12章(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贤哉回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不义而富且贵;三人行;子在川上曰;三军可夺帅也;博学而笃志)
英语
一、试题将稳中有变、变中求发展
2018年中考英语试题的考试形式、试卷结构和赋分方式都与2017年基本一致,但试题稳中有变,力图求新求发展,主要体现在知识的灵活运用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英语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听力口语:重点考查学生理解和捕捉信息的能力以及语音与模仿能力。
笔试部分:单项填空,注重考查学生在一定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完形填空,考查基本词汇和语用知识;语篇阅读,要求学生能根据上下文推断词语的含义、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找出文章的主题等;综合阅读,测试角度有新意,例如,填入适当的词,答案更趋向合理性、唯一性,考查句子翻译趋向保持句意完整性,同时可能会加大对文章细节及中心语句的考查。
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2018年中考英语试题将会更加关注以“立德树人”为培养目标的学校教育。用英语讲述中国人的故事,体现中国情怀。跨文化交际和国际视野是英语学科未来发展和考查的主要方向。
数学
一、全方位复习策略
1.紧抓中考数学命题的走势,明确课标考点,把握中考热点,关注试题的失分点。
2.抓住中考数学复习的主线,把握时间流程线,架起知识联系线,归纳思维逻辑线。
3.抓好中考数学的全面备考,培养自身能力面,开发复习有效面,聚集答题准确面。
4.抓住中考数学的三位一体,所有知识融为一体,知识、能力、核心素养融为一体,根据考生自身情况量体裁衣。
5.分阶段复习。第一阶段,全面复习基础知识。第二阶段,专题专项复习。第三阶段,冲刺综合训练阶段。
物理
一、物理复习有方法,策略得当是关键
依据近几年的试题及质量分析,给出如下教学建议:
1.吃透课标教材。中考是依标靠本的检测,所以在复习时一定要吃透课标要求,尤其是行为动词的界定范围。
2.突出方法教学。现在的命题是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所以在复习时要突出方法指导。
3.强化学以致用。物理学科是应用学科,比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
4.培养答卷能力。想取得高分,要在学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审题能力、分析能力、答题能力,还要在规范书写上进行针对性训练。
化学
一、《考试说明》样题有所调整
沈阳市2018年化学《考试说明》在内容上进行了调整,由2017年的“
六、样题”中的第17题调整为2018年的“
七、样题”中的第17题。
2018年的“
七、样题”17.(4)是2017年新出现的考查方式,直接考查了考生的计算能力,不再对计算过程做以要求。2018年化学《考试说明》的样题变更说明2018年此类方式的考查将延续。
思想品德
一、考试形式、时间及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为笔试、开卷,限时独立完成,考生只允许携带七至九年级思想品德学科教材,共5册。
2.考试时间:思想品德和历史合卷,文综合考试时间为110分钟。
3.试卷结构
(1)题型结构
思想品德学科全卷分为两部分,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的题型为单项选择题,主观性试题的题型包括情境问答题、材料分析题、实践探究题三种题型。
(2)分值与难度结构
思想品德和历史合卷满分值为100分,其中思想品德学科40分。试题难易程度为7:2:1,注重对考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
(3)时政性的考查
时事政治方面的考查侧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科的时政性,2018年中考涉及的国内国际重大时事政治的时间范围顺延调整为:2017年9月1日—2018年5月31日。时事政治均以材料背景或试题载体的形式出现在题目中,考查形式不发生变化。
历史
在考试形式上,采用开卷考试,书面作答的形式,与思想品德学科同场合卷,考试时间110分钟。考生只允许携带七年级至九年级的六册教材。
2018年沈阳市中考历史试卷中各部分所占分值比例为:中国历史约占40%,世界历史约占60%。
一、复习策略
第一轮复习重在熟识考点,夯实基础。学生要对照教材,把握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圈点教材中的重要时间、历史人物、历史概念和重大历史事件,全面复习。第二轮复习,加强记忆,重在“得法”。以专题为主线构建知识网络,研究答题技巧,提高答题能力。读教材目录,准确把握历史事件发展的基本线索;读教材内容,熟悉历史人物活动、历史事件前因后果;读教材插图,提高获取信息能力。
第三轮复习,精做模拟试题,规范答题习惯。检查在前两轮复习中是否还有遗漏的问题。把握考试时间,对于不同题型做出合理的时间安排。
二、复习方法
1.宜采取多看的方法。教材中的文字、插图、表格等都是“看”的材料。
2.宜采用多思的方法。研究试题特点,改进答题方法,调整考试心态。
3.宜采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多整理,多归纳,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复习。
第四篇:2014年北京市中考考试说明与分析
2014年北京市中考数学科目的考试说明与分析
一、2014年北京数学中考的变化
一个降低: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近似数和科学记数法等部分降低了考试要求 一个删除:删除了“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的部分要求以及“角与角平分线”要求中的“估计角的大小”等内容;
一个调整:相反数的要求、整式的加法和减法的要求、二次函数的要求、图形的轴对称的要求等内容有所调整.二、2014年中考的分析与预测
1.从中考说明的变化可以看出几个细节:
①算术平方根、科学记数法出现的“偏、难、怪题”,比如根号4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101
5万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保留2位有效数字是多少,等等这样的题2014年可能不再考察; ②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和母线求圆锥侧面积等,与圆锥侧面积全面积相关的题目不再考察; ③从变化中的“降低”、“删除”、“调整”(调整不增加难度)可预测,2014年中考整体难度可能会下降.2.从中考说明及近三年中考试题的变化可以看出:
①中档题的难度在下降,比如2014年第20题圆的两问小综合题的难度降低了,同时第19题也从考察梯形转变到考察平行四边形;
②从2011-2013年连续三年,压轴题第25题均综合考察了圆的知识,尤其对于线与圆的 位置关系比较侧重,综合压轴题中圆的考察仍会持续;
③中考整体难度可能会下降,主要体现在第8题、第12题、第22题的难度可能会有所下降,同时为了体现中考的分层选拔作用,仍会保持第23、24、25题这三道压轴题最后一问的难度;
三.2014年中考数学的复习建议
1.注重基础,全面突破
中考仍注重考查初中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同时注重各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因此,同学们在复习时不能有任何知识点上的漏洞,我们的中考一轮复习就是对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的全面把握,同时体现各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
2.加强对“圆”的理解与运用
加强对圆的概念、性质、圆周角、线圆位置关系等知识点的掌握与运用,我们的中考一轮二轮复习的课程均对“圆”作了重点讲解与剖析;
3.加强对压轴题的训练
压轴题最能体现能力差异与分数层次,其难度与地位“江山不倒”,同学们不仅要反复练习,还应该多总结方法,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逐个击破,我们的中考二轮复习及点睛冲刺等课程均以压轴题为核心,真正解决同学们中考数学的关键问题。
2014北京市中考语文科目变化
2014年《中考说明》一经发布,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每年《中考说明》的变化我们都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稳中有变。而对于今年面对改革的大趋势,语文学科立即变身为改革的先锋官,变动之多早已超出我们的预期。
经过整合关于今年语文改革的信息,《中考说明》足以体现出改革的理念。2016年中考语文变动为150分,2014年虽然分值为120分,但是在考查题型与板块设计上均为2016年的提分做准备。因此,今年的《中考说明》不仅需要作为初三的准中考需要关注,初
二、初一的学生也要持续关注。
首先,《中考说明》在基础知识板块新增了“基础·运用”,区别于以往的“基础·积累”板块。这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学生注意,语文学习不仅仅要考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不能够 “死学”,要注意“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其次,调整了综合性学习板块,把综合性学习的考查要求融入语文基础和阅读之中。这是对于综合性学习提醒的一种突破。
再次,语文科目明显加大对阅读的考查力度。现代文阅读在考查文学类阅读(小说/散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传统3篇的基础上,2014年中考首次“新增一篇与历史学科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及试题”。这一改变充分体现了文史哲不分家的理念,也契合了“2014年中考改革”中提及“将政治、历史、地理”等知识融入到语文的学习当中。
最后,值得关注的是新增了“情境作文” ——10分的微写作。这也充分体现了语文知识的学习要能够为生活服务——达到学以致用,这也与学而思(微博)东学堂语文对于语文教育本质的理解不谋而合。
而针对于每年都会改动词语表(成语/俗语),以及文言文的删减篇目,则在这次改动中显得不够突出了。
相信现在不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非常关注一件事。今年中考语文的变化这样多,我们该如何备考?如何准备呢?学而思东学堂语文给出以下复习建议:
1.关注变化,夯实基础。根据历年中考变化分析,每年的中考变化均与考试息息相关。因此,考察方向以及题型的变化,则需要重点关注。
2.运用样题,查补漏洞。要利用好2014年《中考说明》中的参考样题,就是2014中考的出题样板,通过仔细分析,找到个人知识点掌握的薄弱项目。
3.情境写作,提前攻克。针对今年新增的作文板块,在训练常规命题/半命题作文的基础上,开展相关“情境写作”的训练,而训练方向可以是“征稿启事”、“感谢信”、“消息”等。
改革的变化,对于孩子们的冲击都比较大,而机会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希望准考生们能够利用好仅剩的复习时间,冲刺中考语文高分。
2014中考英语应贴近生活 重实用性和应用能力
2014中考说明修订一出,大家都会有困惑,“能运用所学词汇,语法及句型,按照题目要求写出一篇不少于50词的文段”,从原来的60词降为50词,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这意味着写作能让考生有话可写,也就是说让考生拿到一个基本分数是更为容易的。但并不是说这降低了写作的评判标准,也不意味着孩子们比原来更容易的拿到高分。难在哪里?难在文章要更为精炼,言之有物,也就是说写出的话有有意义,要更切题,同时如果想拿高分,必须要准确的表达话题内涵和内心的感受,也就是现在一直在提倡的夹叙夹议。
另外,什么叫做“突出交际性和实用性呢”?在写作中突出实用和交际是一直在强调的,考生一定不要将写作定位在偏和怪,写作话题会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尤其是校园生活和家庭,而我们的内容也就要更加实用,鲜活,有亲切感。
除此之外,我认为实用性和交际性还会体现在单选,完成句子,甚至阅读中。更确切一些,就是说单选中有可能增加交际语考查,完成句子也会侧重交际使用语。而阅读中,则会在话题上做出适当的调整,话题不会过于生僻,将更贴近初中生的生活经历。而考生特别关注的14年中考阅读难度问题,我认为和13年相比不会有很大起伏,会继续保持平稳。考生需要进行泛读的训练,不必追求太深太偏的文章,要更加强调对于文章的理解,以及文章细节和主旨的准确把握。毕竟,新课标要求初三学生要达到15万词的阅读量,而新课标再近十年内都会成为教学的准则。
所以,对于2014届毕业生来说,切勿因为政策的调整而失去了阵脚,保证稳定的复习,侧重在对于三年所学知识的基础应用和灵活应用上。保持听力的练习,并且有意识的增强对于听力文段的理解和归纳;多进行泛读和精读的结合,来保证阅读完形的得分率;同时写作要侧重于实用性,多找些更贴近自己生活的话题进行练手,尽量表达精炼。
而对于非毕业生来说,更要增强能力和应试的结合,另外程度较好的学生应该注重初中和高中的衔接,在高中就可以提前进行英语高考(微博)。因为从中考高改革的角度来说,就是想将中考和高考更加的贴近考察学生对于英语工具的使用,而不是考察学生对于英语语法的深入研究。那么孩子们就应该在“听、说、读、写”等应用能力上进行提升强化,而公立学校和课外辅导机构也就因此需要具备高质量的“听、说、读、写”综合性教材,以及相应能力的师资。而这一切,还是要以“新课标”为根本,为的是让学生学得扎实,学的实用,达到英语改革的诉求。
放眼未来,对于中高考改革来说,我认为听力权重增大,听力难度会有所提升,要求学生在听中理解。听力,单选,阅读,写作更贴近语言实用性,更贴近学生生活。“听、说、读、写”应用能力在近10年以来会成为考试和教学的出发点。即使到了2016年,试卷总体难度不会有大浮动,只是入口门槛降低了些,但对于选拔来讲,出口门槛没有降低,会更加透彻的考察学生对于语言工具的掌握情况。
2014年北京中考化学分析:简单并不等于得分
2014年中考化学删除了部分考试要求,知识内容条目由原来的110条减少至102条。同时,降低了部分考试要求,如将“能测定空气中的氧气的体积分数”、“能测定水的组成”由“化学基本实验”部分改在“身边的化学物质”部分。此外,化学科目部分参考样题难度也有所降低。
这次的《考试说明》主要给我们提供了两大方向:
第一,基础更加重要,中等题目体现区分度。删减、降低部分考试要求,说明那些过于复杂同时实用性又不是很强的考点将会逐步淡出中考考卷,基础知识点将成为重点考查内容。因此,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把握、理解以及灵活运用将成为拿高分的必要能力。由于传统难题的“难度降低”,所以中等题目对于试卷的区分度将会更加重要,易错题目会更多。
第二,考察的能力更加全面。化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结合的学科,因此试卷题目也会更多地从生活切入,学生的知识面也很重要。同时,信息类题目考察的难度和广度也在不断增大,很多学生做题的时候会有种“题目都看不大懂”的感觉,其实信息提取、信息分析能力也是考察的内容之一。
所以在剩下的时间里,同学们一定要抓紧时间把基础知识夯实,只有真正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理解透彻,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同时学生也应该留意锻炼自己对于题目中信息的敏感度,特别是文字推断题、信息给予题和实验题对于这些能力要求很高。
总之,虽然进行了修改,但是中考还是要有选拔的功能,试卷也仍然需要区分度,因此即使有些知识点删了、有些知识点简单了,命题人仍然会想出各种办法使考生拿不到满分或者高分。简单,不代表能拿分;简单,不代表可以放松要求。
最后,愿大家在剩余的时间内,调整好复习方向,有效率、有目的地进行复习,赢在中考!2014年北京市中考《考试说明》物理部分的解读
通过2014中考《考试说明》的叙述可以看出,今年中考物理又将是具有创新性的一年,“光的直线传播”、“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电磁铁”、“物体吸放热的简单计算”等这些中考边缘化的知识点,将不列入中考大纲范围内,取而代之的是“静电现象”和“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这些在知识点上的改变要引起老师家长及学生的重视,新列入的知识点会出什么样的题型,学生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都是需要关注的。
《考试说明》给我们传递的一个重要信息就是,今年中考会减少复杂繁重的计算,更换换为更为简单、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计算,这也就是说明,今年中考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题目会增多,而且对于计算能力的考察会相对弱化,这类题型的难点是对题意的理解分析上,更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物理思维的考察,像生搬硬套﹑每年题型不变的吸热放热的题型已经被取代了。
根据中考说明给出复习建议:
1.灵活应用知识点,回归生活实际
2011年之前,北京的中考物理出题模式相对比较固定,很多经典模型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2012与2013年两年中考的变化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物理考试再不是那么固定,2014中考说明意在告诉我们,中考题型会越来越灵活,而且要求学生会学以致用,这也正是我们学习物理的初衷,只要扎实的掌握知识点和物理规律,具备应用物理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变化下的中考物理并不是那么可怕。
2.复习时可弱化计算繁重的试题训练,多接触些创新题
减去繁重的计算是考试说明给我们的一个信号,在复习的过程中,计算量特别大的题目可以相对弱化,多接触些创新题型,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题型,多训练一下这种思维,会对中考有很大帮助。
最后祝同学们紧抓中考趋势,在中考复习中有的放矢,提高效率,考出优异的成绩。
第五篇:2014考试说明解读
201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解读
一、主要变化
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虽文面上较往年有大变化,但考纲的主体内容,包括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则沿袭以往,呈现尊重规律、稳中求变的特色。
初步研析,201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较之2013年,呈现九大主要变化。
1.2014年语文“考试说明”从整体看,“命题指导思想”去掉了“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把高考最终意义定位在“有利于推进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避开了高考作为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回归到指导普通高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轨道上。
2.删去了原“考试说明”考试内容每条下的解说。在全国众多考试说明的体例中,考查内容条目下再加解说的,本不多见;再加上解说文字,有的切实,有的空疏,未必尽能与条目相吻合;在各地高三复习实践中,也颇多将解说文字零敲碎打、机械切割,使复习更加僵化的,因此,斫去桂婆娑,清光应更多,删繁就简,复习的要点反而更明晰了。
3.“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去掉“扩展语句,压缩语段”,增加“提炼语意”。“扩展语句”作为高考要求偏低,且与作文重复。“压缩语段”,考查的体现的是“技巧”,改为“提炼语意”,更符合语言应用的实际。
4.“古代诗文阅读”部分,虚词增加了“乎”“也”“者”达18个;去掉“筛选文中信息”,增加 “辨析文句意义”,结合“典型题示例”《古弼传》的例子,有考文字表达理解的迹象;个别地方的措辞和表述方式也略有更动,比如:“古代诗文阅读”部分“鉴赏评价”的(1)去年表述为“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今年则表述为“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5.“现代文阅读”将几种文本的考试内容整合表述。原“考试说明”在“现代文阅读”部分,分A类“文学类文本”和B类“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先后各有数条从理解到探究不同能力层级的考查内容,其中不乏交叉牵扯之处。此次将三种文本等量齐观,将考查能力层级统一合并,分列“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4个层次11条,成了一个符合规律的阅读能力系统,有效解决了命题过程中文体与能力考查点不匹配的问题,强调了现代文阅读教学和考查的异中求同,显得更加层次清楚;论述类文本体类上增添说理散文,表述更加严谨,考查更加完整。另外有的地方的措辞和表述方式也略有更动,比如:“鉴赏评价”里的(1)去年表述为“丰富含义重在思想性,语言表达重在艺术表现力。”今年则表述为“语言表达艺术重在表现力。”“探究”里的(1)去年表述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今年则表述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义,以及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6.作文最大变化是“能写记叙类、议论类和抒情类文章”,终于给了抒情散文合法的地位。
7.“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部分删掉题型限制。原“考试说明”试题类型分类值得商榷。如“表述题”“要点归纳题”与“简答题”并列,难以区分;修订后,只保留“简答题”。在原“考试说明”“试题内容、题量、赋分”之下还规定了考查题型,如加考内容“文言文阅读”中规定“古文断句题6分,简答题4分”,略欠灵活,修订后表述为“文言文阅读,2题,10分”,只规定大致的题量和分值,给复习和命题都留下了空间。
8.附录部分加星号的篇目、作品有调整。名句名篇默写,初中篇目去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零丁洋》,增加《蒹葭》《鱼我所欲也》《雁门太守行》《渔家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达27篇,高中部分不变,对学生的语言积累更为重视。附加卷名著阅读,去掉《女 1
神》,增加泰戈尔《飞鸟集》、茅盾《子夜》,达11部,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考查更为重视。
9.典型题示例有大幅改动。较之以往,所选试题不仅试题代表性有所增强;而且与考纲前后呼应更为密切,每一考点均有示例;同时各考点题量分布更为合理;另外兼收并蓄,除保留部分历年江苏高考精题外,吸纳了全国卷及各地试卷佳制,如实用文中有说明性小品文、两种类型的材料作文题,这些应该有很强的暗示性。
二、基本策略
上述诸项的变化背后,是对学科能力体系的更清晰认识,是对生活所需能力的反映,是对学生素养养成构成的尊重与更高要求,是对考试实践经验的总结。
基于此,建议后一阶段复习基本策略如下:
1.2014年的高三复习工作,首先要重视对“考试说明”的学习,尤其是要关注“考试说明”上的变化,并且根据变化,对自己的复习作适当调整。不能率由旧章,全凭经验,小车不倒只管推,一头栽进题海里。
2.古诗鉴赏、文学类文本的阅读鉴赏、文言语句的翻译、作文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地方,也是制约学生高考考分提升的瓶颈。因此,在全面复习的前提下,复习要注意突出重点,精练多思,学会感悟与归纳,注重能力训练,做清醒的学习者,而非知识的储存罐。
3.不急功近利,立足课堂,抓好平常。重视文本阅读。作文要讲立意,重材料,表达个性认识情感。在高考阅读这块真正制约学生考分提升的,大多并不是因为缺少答题技巧,而是缺乏破解文本的方法,读不懂文本,打不通文本内部的关节,所以,高三的阅读复习不仅仅把注意力投放在答题解题之类的技巧上,而要更多的投放到引导学生如何根据文本的特征进行解读的方法指导上。要学会对文本进行归类,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对作文训练也根据题型做出必要的归类,归类之后易于产生规模效应,更容易有成效。
4.研究“典型题示例”及其他高考精题,总结命题答题规律。
三、几点建议
1.语言文字的运用(1、2)
一般情况下,词语和病句为二选一,但理论上也存在不考语音的情况。
语音:读音不同,意义就不同的倾向性大;
词语、病句辨析:复习时一定要让学生反思“错”在哪儿。
语用(3、4)
2004年以来,提炼语意一直考,阅读→理解→概括→表达,分值可调;第4题,2011年前,多为造句型题目,此后有变化,2012年,漫画;2013年,统计图表,这两年均存在不少问题。
前3题指向明显,第4道题变化大。
2.文言文阅读理解
三道选择题,三道翻译题,分值都很固定。
三道选择题
实词:选错的项指向不变;
内容概括:选择套选择样式,错误就更少。(但阅卷组负责语知部分的吴新江对此颇有看法,认为此作为考点考题样式就是狗屁!)
内容概括分析、辨析:选错项。错误类型:颠倒时空顺序、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曲解文意、强加因果等。
后两题指向明确,得分率很高。特别是第三题,可指导学生先做第三题,有三项为正确,能帮助理解文章内容。
三道翻译题
文言句子要字字落实,直译为主;
文意要通顺;
文意要符合语境,注意上下文,句不离篇;
特殊的文言句式,在翻译时要表现出来。如:被动句,要译出“被”字。
古今词义有别,一定要注意。
3.古诗词鉴赏
2012为唐词,2013为宋诗,吴认为非典型,2014应倾向唐诗或宋词。
首先要基本读懂,知道写的是什么;然后要知道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还要搞清艺术表现有何特点:情景关系、修辞手法、结构、用典、诗词中内容与传统文化关联等。
建议:2004-2011的考题做一遍。抒情性的诗词要注意,特别是“假”爱情的要留意。艺术性的问题考的可能不大。前两年,把修辞归入表现手法(广义处理),要注意。
注意让学生实事求是,一定要务实!
4.名句名篇的背诵
高中14,初中25。分值:高中
4、初中
2、课外2。但2012、2013基本上是高中的,今年也应将重点放在高中。建议抓住课内,特别是高中,初中兼顾即可;提醒学生注意错别字及词序。
7号,扬子晚报登载南京教研室徐晓彬解读文章:初中删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零丁洋》,增加《蒹葭》《鱼我所欲也》《雁门太守行》《渔家傲》《山坡羊·潼关怀古》。
5.文学作品文本阅读
小小说、散文为选材目标。主要考查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及探究能力。
材料选择让学生容易理解,特别注意反应正能量,也就是讴歌真善美的。一般绝不会选择假恶丑的东西,贪官污吏、势利小人、鸡鸣狗盗不会出现。
实事求是,文本中的东西不能过多联想: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情节要注意把握。提醒:⑴重要的句子、词语的理解、含义,思想感情,实事求是的思考。
⑵一句话(一段话)的作用:内容表达、全文结构、对下文清洁的展开、对人物形象的描写等,不要笼统,一定要讲清一定要说出承什么“上”,启什么“下”。
⑶人物形象分析:语言、细节、对话、环境烘托等,不能笼统,堆砌术语。
⑷艺术表现:必考!
⑸探究题:《考试说明》中的两道题认真研究!《侯银匠》《溜索》比较典型。强调:自己都搞不懂的,不要让学生非得搞懂,呈献给学生的应该是自己可以驾驭的材料及问题。
6.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考试说明列举了五类,过去只考过“人物传奇”,其他四类不适合考!一般考论述类!近两年有考外国作者的文章的倾向。
⑴概念的含义;
⑵句子的作用、层次;
⑶作者的观点态度;
⑷论据及论证方法作用;
⑸分析综合。
7.作文
新材料作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的提示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限制!命题有多义性,学生只要抓住某一方面就可以;体裁有向议论文转向的倾向。
1.高考作文有其特殊性,平时应抓基础,高考前或高考复习阶段一定要有规划。何时开始?和内容?如何复习等。比较赞赏海安经验:清明节以后抓作文!
2.关于新材料作文
要写议论文:必须紧扣材料,最起码要提到材料。但不能照抄,也不能完全脱离。最起码:读了以上材料,我想到了„„
最好:第一小节巧妙地变换句式运用材料内容,提出论点;在写到400-500字时再点一下材料;为寻求保险,可以在结尾处再点一下材料。(阅卷老师在不到100秒的时间内,一般特别注意文章的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
要写记叙文:新材料作文区别于老材料作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写记叙文(老材料作文要写记叙文是很难的,要么扩写,要么虚写!)。
无需提到材料,强调神似而不是形似(议论文强调形似),包含的意思、精神与材料所包含的意思息息相通。
任何材料的含义都是多义的,丰富的,不可能是唯一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记叙文对材料中信息的把握为多对多,不易跑题,容易发挥个性;议论文对材料中信息的把握为多对一。
3.强调材料含义的边界
以2013为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美;大与小;互动、相互影响。四个集团(组团),考生只要能够写出这四个组团中的任一方面,均判定为审题正确。议论文、记叙文均可。而不是单
一、片面!
4.具体怎样写,一切按照常规
①不写名人,不写古人,不写时人。要写自己的生活(特别是高中的)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不要动不动就写古人、名人。高考前2个月报刊及其他大众传播媒体中出现的人物也要尽量回避。这样不会撞车,不会重复!
②议论文写作,千万不要故作高深,弯弯绕,写了几百字还让人摸不着头脑,特别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型的。
③纯粹的抒情散文要力避,不要“啊”“呀”地装模作样,乱煽情。
④不要写莫名其妙的所谓科幻作品。
⑤不要热衷于写故事新编。
⑥不要写“题记”。往往故弄玄虚、无病沉吟、不伦不类,倒人胃口。
⑦不要在结构上把800来字的文章分成A、B、C、D的结构模式。
⑧考试时至少留50分钟用于写作文。
8.附加题
近年素材及处理有严重失误!研读经典题例,立足课堂,抓好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