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脂砚斋评石头记读书报告
浅谈《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
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巅峰之作的千古奇书《红楼梦》一直以来都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与喜爱,除了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外,它也被翻译成18种文字,60多种译本,声名远播海外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民的欣赏与关注。值得一提的是,自《红楼梦》诞生以来读者就没有停止过对它的研究,并由此形成了专门研究《红楼梦》文本及作者的学问称之为“红学”,而“红学”中也产生了诸多流派,例如评点派、题咏派、索隐派、考证派、解梦派、辩伪派等等。而如今,《红楼梦》的故事也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逐渐但却,相反它仍以如影视剧,戏曲等各种艺术形式活跃在人们的面前,展示其经久不息的生命力。
对于《红楼梦》的思想内容和主题内涵,它主要就是以宝黛爱情为情节主线,以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的兴衰为主要内容,而广泛又细腻地描绘封建社会的社会现实状态,反映当时的世态人情。其中的大观园正可谓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千世界的缩影,人间里的功名利禄、悲欢离合,官场上的徇私枉法、争名夺利,嫡庶妯娌的结党营私、争风吃醋,市井细民的艰难困苦、麻木虚伪等形形色色,林林总总,都在这里有所体现。因而,毛泽东也曾盛赞其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但是作为世情小说翘楚之作的《红楼梦》,其创作主题主要还是关乎于“情”的,在第一回中曹雪芹便将其定调,“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而这一点批着脂砚斋也是极力主张和反复强调的,并认为《红楼梦》是“一篇尽情文字”,“作者是欲天下人共来哭此‘情’字”(甲戌本第八回夹批)。因而,不管是作者描写的宝黛爱情,红楼儿女之情还是世态人情都无不贯穿着同一个主题—“情”。而这里的世态人情也同样是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与多个情感层面的,它既包含了作者所珍爱和赞颂的爱情、亲情、友情、主仆情谊等等,然而又包含了作者所竭力鄙夷和批判的嫡庶之争,官场上的污浊混乱,对于民众的压迫剥削之状以及市井小民的势利之心等所反映的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也正如脂砚斋所说的,《红楼梦》“世态人情尽盘旋于其间”(戚序本第二回回前评),全书“冷暖世情,比比如画”(戚序本第二回回末总评),作者已将“世情写透”。
此次除了对著作文本的阅读外,主要还研读了脂砚斋等人的评语,在此来做一些讨论。众所周知,红楼梦的版本主要是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保留了脂砚斋评语的,仅存其前八十回的脂评系统。而另一个则是经过程伟元、高鄂整理补缀的、删去所有脂砚斋评语的、并续写完成一百二十回的程高本系统。而脂批本中为《红楼梦》做评的也不是只有脂砚斋一人,还有畸笏叟、杏斋等人,以及后来在世的流行版本中的梦觉主人等人。但作为最早为《红楼梦》作评的脂砚斋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首先,脂砚斋所做的评语与《红楼梦》的创作是相对同步的,因而可以说是最早的红学家,而且脂评中所涉及的《红楼梦》的思想艺术,素材来源,人物评价以及作者家世等对后世的研究者都是非常可贵的参考资料。值得一提的是,脂砚斋的批语也被作者看作了小说的一个附加部分,是受到作者本人所承认的,甚至参与决定了保留或更改书名,删减正文,抄录,校订文字等工作。其中涉及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故事原型,情节结构的构思,写作技巧等,甚至在书中难懂的典故,谐音隐义,独具匠心的情节设置等,也都是通过了批者之口传达出来的。除了帮助读者加深理解《红楼梦》此书本身特点之外,也让我们对作者的坎坷身世,思想性格等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些书评早已不仅仅是批者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欣赏,而是逐渐成为了对小说整体结构和内容的一种再创作和补充。因而,在对原著的考证外,学术界也对脂评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其作为史料文件来考证作者、成书过程、前八十回内容、后四十回情节等,脂评也成为了考证派的有力证据;二是对它进行版本著录、校订和鉴定,以图推求《红楼梦》原著的面貌。三是对脂评的批语进行辑录,把各种版本上的脂砚斋等人的批语一条条抄录下来,并按回目进行整理。而目前我所研读的就是由岳麓书社出版的以清乾隆甲戌(1754年)《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共计16回)为底本,加之清乾隆庚辰秋月(1760年)脂砚斋评本和清蒙古王府本补齐而成的本子。因而,相对来说,对于《红楼梦》的解读可以更为完整一些。
脂评除了对《红楼梦》的补充和再创作作用以外,在文艺理论上也有其实在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它提出了小说要有章法。在小说第一回的批语中,当写道“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耳目而反失其真者”时,批语是“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敷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余亦于逐回中搜剔刳剖,明白注释,以待高明再批示误谬。”这便提出了小说创作的十多种艺术手法,而后在写作中也一一指出,由此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鉴赏小说创作的艺术规律。其次,提出了小说创作的新奇原则,例如打破了才子佳人式的写作模式,以及人物描写的一贯写法等。在《红楼梦》第一回,作者就借石头之口,力斥千篇一律的野史和才子佳人小说,指出这类作品“干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表达了自己拒绝陈腐旧套、另辟新境的创作精神。而脂评中也对此加以了肯定。在第一回中贾雨村遇见在甄府遇到甄家丫鬟时,“„„原来是一个丫鬟在那里撷花。生得仪容不俗,眉目清朗虽无十分姿色,却亦有动人之处。”批语为“更好!这便是真正情理之文。可笑近之小说中,蛮纸‘羞花闭月’等字。”及“可笑世之小说,凡写奸人,则用鼠耳鹰腮等语。”这种在小说的人物塑造等艺术手法上的创新,也是《红楼梦》的成功之处。最后,脂评中还提出文章要合乎情理,注重艺术真实。脂评在批语中一再地强调了《红楼梦》中的许多内容都是作者或者评者自身所亲身经历过的,而非杜撰而来。作者在《红楼梦》第一回就说:“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而脂批也经常提到“真有是事”、“作者与余实实经过”等话。这些也说明了作者在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是以自身的生活经历为素材和蓝本加以艺术加工和处理而成的,而没有这段经历的人也是断然写不出这样感人至深的文字的。
当然,除了对脂评的研究以外,对于脂砚斋这个人的探究,一直以来是学界所讨论的对象。对此,主要有“作者说”,“史湘云说”,“叔父说”,“堂兄弟说”等。由于脂砚斋对《红楼梦》这本书里所隐含的信息了解得太过清晰,对曹雪芹的写作意图和情节设置都分析得甚为精准因而不得不让人怀疑是作者自己创作的另一种写作方式。至于“史湘云说”则是由周汝昌先生从脂批中挑出的部分批语类似女子语气而推断出来的。“叔父说”“堂兄弟说”也都是根据脂批中的只言片语和曹雪芹的家谱而推演而来的。当然,也有诸如认为是曹雪芹表妹云云的见解,但也都不敢妄下定论。而我认为,脂砚斋应该是作为了曹雪芹的“红颜知己”而参与《红楼梦》的创作的。首先,批语中确实有许多处是女性的口气和思想角度出发来评写的,例如庚辰本第二时六回中的一条行批,“玉兄若见此批,必云‘老货,他处处不放松我,可恨可恨!’回思将余比作钗,黛等乃一知己,余何幸也!一笑。”同回宝玉一句“多情小姐同鸳帐”惹恼黛玉,批文曰“我也要恼”,还有当宝玉见了黛玉没有他那样的玉,将自己的玉摔在地上,惹得黛玉而哭,批语写道“我也心疼,岂独颦颦!他天生带来的美玉,他自己不爱惜,遇知己替他爱惜,连我看书的人也着实心疼不了。不觉背人一哭,以谢作者!”等等,这些都不像是叔父辈的男子所能写出来的,而加之她对曹雪芹以及对他创作《红楼梦》的了解,甚至陪着曹雪芹一次又一次地修改作品,都让人不得不联想是曹雪芹的红颜知己,而且还一起陪着他度过了这样一段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她对此书所做的努力也得到了曹雪芹首肯,至此也说明了二者关系匪浅了。
在此,我们可以看到《红楼梦》的创作不仅仅只是曹雪芹无限心血的结晶,其中也倾注了诸如脂砚斋等评论者的努力,在研读的过程中,我们在完成对文本的阅读后,也可以加以批者的评论再次阅读,其必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参考书目:岳麓书社《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
钟雪梅《清代<红楼梦>批评研究》
胡明宝 蒋艳柏 黄丽《脂砚斋对<红楼梦>主题的接受》
邓遂夫《重新解读<红楼梦>》
第二篇:【图文】《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各版本介绍
【图文】《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各版本介绍甲戌本
是《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本》的简称。今残存十六回,版,其抄补文字同程甲本。以程甲本补足的时间在咸丰五年乙卯(1855)秋月。这个手抄本。抄得比较马虎,版面、行款等,都不大讲究,比较随意,错别字不少。
此本第七十二回末有“乙丑又云”的题记,“乙丑”为光绪十五年(1889年),故杨继振收藏此本应在光绪十五年之前。
今影印本卷首总目前三页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收藏后根据各回目抄成,亦非杨本所原有。
梦稿本原为杨继振(字右云)道光己丑年收藏。1959年春发现,归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962年1月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影印出版,定名《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
第三篇:读书交流会评课稿
第三小学语文读书交流活动评课稿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第三小学:任海燕
2014.4.1 第三小学读书交流活动课随想 各位领导、老师们:下午好!利用一上午的时间,我们激动地聆听了三节读书交流汇报课。很佩服她们的勇气和坚持,能给我们在摸索中的同仁一些思考。“读书明理”是我校的办学特色,“快乐读书。让学生喜欢读书、热爱读书,进而培养学生高品质的阅读,让阅读成为孩子们终身的习惯”是我们的活动宗旨。这次的读书交流会正好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交流的平台。此次展示的三节课例中,有关于整本书的集中展示、有名著精品展示、还有整合语文教材的课内课外知识的融合展示。课堂中,学生态度大方、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表达完整;知识积累丰富,对读物感受深刻,更有引人入胜的课本剧、相声、诗歌配乐朗诵等等,形式多样!学生们各抒己见,很乐于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触。通过展示交流,学生将读物中的知识内化成了自己的东西,同时,知识积淀、语言表达、团结合作、交流等各方面能力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陈老师的这节课,原来语文课可以这样上,原来语文课可以上得这样有趣!这节课紧紧围绕语文课本的1-4组课文展开,以“走进西部”“我的童年”“语言艺术”“他们让我们感动”分为四个板块,学生用朗诵、表演等形式将每篇课文中的内容、感想进行交流。而主持人的语言恰好是每组课文的导读部分的文字,简洁而有启发性!何其妙哉!一节课下来,四组课文的内容中,要背的背会了,不需要背的也背会了,而且是用这样有趣的方式!不光课文内容,还延伸至课外,说说课外书中的感动,说说
身边的感动,学生有感而发,《爱的奉献》的演唱将活动推向了高潮!一节课下来,相信学生对五年级上册前四单元课文印象深刻,终生都会难忘的!整节课中,学生主体地位明显,让我们听得很愉悦!我觉得三节课、三种形式为正在摸索如何上好阅读交流课的老师们指明了方向。我想,在座的老师们都获益良多,善于将所见所想及时的运用到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你也可以像这样优秀!篇二:群文阅读评课稿doc 白云六小2013-2014学群文阅读课题研究研讨课
《诗歌》评课稿
郭 娟
上周听了几节群文阅读课,其中一节是毛红玉老师的群文阅读课-----《诗歌》。群文阅读给我的感觉是一种非常时尚的语文教学理念。因为新课标提出:小学六年的课外阅读量要达到1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三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应不少于145万字。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所以就有了“群文阅读”。随着统整课程的概念推广,教师也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这里提到的“群文阅读”,是在教材的基础上,补充2-4组形式多样的文章或者更多,建构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的教学方法。
听完这堂课,我发现有许多精彩之处:
第一:教学思路清晰。
毛老师在这堂课中呈现的是一组诗歌教材,通过导读《我喜欢你》,补充了《等待》、《打过架那天的夕阳》、《赠汪伦》、《阿贵只有九岁》四个类似主题的诗歌,以“友情”这一主题为依托,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她的教学过程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谈话导入——走进文本——学用结合——主题升华。第二:教学目标明确。第一个目标,通过这一组文本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种阅读的方法,就是读书要有自己的见解,并能从文本中找出支撑自己见解的理由,提炼人物形象;第二个目标,通过读文本,体会“友情”这一主题;第三个目标,培养学生陈述自己观点的口头表达能力。第三:归纳分析,学法指导。
在阅读完五首诗歌后,毛老师带动学生分析了五首诗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并得出结论:《我喜欢你》、《阿贵只有九岁》都是用生活中的琐事来烘托情感的,只是一首欢快,一首悲伤。其它三首也有相似的手法,是什么?大家商量一下。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小结:用象征手法,运用事物来烘托情感。学生学以致用:就是以前我们学过的借物抒情。
第四:配乐朗诵,感情升华。
学生通过配乐朗诵,让自己的情感融入文本之中。从孩子们晶莹的眼中让我感受到了纯真。
在这里,我也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听课后的感悟: 我觉得阅读可以提升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就像毛老师那样,如果教师的引导点把握准确,课件与教学过程紧扣,学生对情感的体验会更深刻,也就能自然而悟了。
2014年3月篇三:匆匆评课稿
评课报告
远程研修会议研讨记录总结磨课阶段,我们语文组老师观看了李莎莎老师第十二册第一单元《匆匆》一课的课堂教学实施情况,并深深感悟到,这次研修所带来的新课程理念已经深入了我校的语文课堂。下面就这一课的教学谈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把握学科特点,体现新课程理念
《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灸人口的散文,阅读这样一篇文章,应该是一次很好的心理享受与情感体验。
罗教师先设计了“谈话激情,导入读书”的环节,这就给这节阅读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学生阅读情感上的基础。而后,在学生读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几个学科特点很突出的教与学的“点”。
1、是深入地读,富个性地悟,开放地谈。深入地读,是把心放在文章内容里去读,体会这篇散文的优美和深刻;是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去读,读得有情,有趣。有思考。富个性地悟,是结合每个学生个人经历,调动这些读书个体的内心情感体验去进行读书感悟;开放性地谈,是学生读书,感悟之后的阅读互动和交流。可以说,学生在读书,感悟之后,各抒己见,是很好的互学过程,很多学生的个人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
2、是注重读书中的积累与运用,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匆匆》这篇散文采取了多种修辞手段,用得精当。学生应认识这些方法在表达上的好处,主动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并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中有这方面的考虑。如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当堂背诵部分句、段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的设计。
尤为突出的是学习、积累与运用的紧密结合。学生调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法,学习作者的表达风格,结合自身对时光流逝,时光宝贵的真实体验,进行大段的读后语言训练,效果很好。
3、是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观的变化
学习语文,是学生接受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同时提高他们语文实践能力的过程。这样,我们就必须树立让语文教学由“小课堂”走向“大课堂”的新认识。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那么,课堂是学习的重要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课上,罗教师积极适当地扩展学生的读书深、广程度。一方面,教师抓住教学重点训练项目施教,引导学生读文,从文中内容想开去,适当延伸;另一方面,教师大胆扩展读书新领域。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广泛查阅,了解朱自清这位现代著名作家的一些情况,课后,引导学生走近作者,读读他的《荷塘月色》、《春》、《背影》等文。教学设计中“延读”一部分想法是很好的。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延伸,课内外阅读共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体现了小语文教学观向大语文教学观发展的变化。
二、课堂教学清新、自然,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有情有趣。“品读、赏析,读中悟情”是这节课重要教学过程。
品读,教师设计了几个引导点:一要品读叠词和短句的妙用;二要品读各种修辞法的表达;三要品读重点句、段。赏析,教师把它融于品读之中,强调于品读之后。读中悟情,是这一教学设计精当之处。一悟作者对虚度时光的无奈与婉惜;二悟旧时代年轻人已有觉醒又为前途不
明而彷徨的复杂心情;三悟时间的宝贵,珍惜时间的重要。这样,学生就读懂了一篇文章,悟出了一个情,懂得了一个理。
以上教学品读,赏析的过程,设计清晰、适当。实施教学时从内容到教法到学情,都显得清新、自然,尤其是学生读书很动情,饶有兴致地读,主动地探究问题,很好。
三、教学设计问题分析
总之,罗老师的《匆匆》一课的教学充分地体现了新理念,是一堂值得我学习的难得的好课。篇四:评课稿《生命生命》
《生命生命》的评课稿
指导好朗读始终是每个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懈追求的目标。如果我们能通过语文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深入文本,真正地读进文本,实现与文本之间的真对话,并能够通过自己的有感情朗读表达出来,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必定能够生机盎然,魅力无穷!所以我们不管是采取何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读”是语文教学中永恒的“生命”。在听赵晓红《生命 生命》的课堂教学后,我更加深刻地感受着“读”的魅力。
一、通读感知,为“生命”上锚!
我们拿到课文,毫无疑问,总是先通读一遍,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这是人的阅读规律。由此,赵老师在课堂上自己做到了抑扬动挫给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尤其是她段与段过度读时特有激情,激发了学生对生命的探寻兴趣及学习语文的热情。
二、细读悟语,为“生命”加油!
通过细读,梳理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及表现形式,做到有所感悟,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这一过程的开展,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仔细阅读,问一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建立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开展学生、教师、文本三者间的对话,通过这对话,又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细读,发展了学生的语感。赵老师在这一方面做得十分细致到位,体现了这几个特点:
1、读思结合。赵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如让学生在读中画出印象深刻的句子,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有了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目标明确,就读有所得,读有所悟,达到课标要求的“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2、读议结合。在赵老师的语文课堂就是同学们交流的平台,读书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强调师生、生生互动。当前,《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少不了课堂的交流。没有凉交流,与文本的对话就无法开展,交流会促使阅读活动更加深入,交流也会使学生在一些阅读误区中返回过来。如学生在理解“跃动”这个词,老师适时点拨、导读,正确处理“自主感悟”与“价值导向”之间的关系,读议结合,以议促读,以读促悟,以悟导读,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自由地开展阅读活动。
3、读练结合。语文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各种训练都要以读为基础。赵老师在教学《生命 生命》一课时。抓重点词体会例如:挣扎。让学生从中对生命有了不同的感悟。抓体会到感动的句子学生悟出发自内心的想法。“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你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举例说明‘怎么做是在白白地糟蹋生命’?赵老师引导学生批注文本,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与空间,课堂里师生平等共同学习,在读中思议,在读中质疑释疑,在读中理解感悟,学生学得自主,学得愉悦,学得扎实。
三、品读悟情,为“生命“展帆!
有了对课文内容和作者语言特色的理解,我们就会自然地从心中产生一种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激情,有一种与作者心灵的沟通的需要,这就是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实现。对课文进行品赏玩味地读,更深入地去感情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更进一步地升华思想,陶冶情感。从而让语文教学焕发出无尽的魅力例如:飞蛾绝境中求生的环节。
四、创读为“生命”添彩!
创读,是情感的升华而决不是简单的重复。当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深刻地感悟之后,肖老师要求学生调动想象,有感情地朗读改编捕后的诗句以及自创的生命的感言,这正体现了学生对文本的另一种程度的理解,以及理解基础上的创新。
当然,从本节课中也有我自己的见解,我觉的介绍作者应该放在刚开始,这样学生在学每个事例时都能想到杏林子的遭遇又能结合作者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体会生命。还有在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时作者的本意还是围绕课题升华的这时学生理解体会不够深。”!篇五:绥阳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讨会评课稿
本真本味,不一样的教学精彩
——绥阳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讨会《全神贯注》和《丑小鸭》评课稿
绥阳县洋川小学 王章文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谈课之前,请允许我说几个“感谢”:一是感谢徐光荣老师和各位领导给了我本次学习交流的机会;二是感谢太白小学为这次教学研讨搭建了平台;三是感谢本次研讨会的执教老师,为上好课所做出的辛勤付出;四是感谢城南、新生、黄杨等兄弟学校的积极参与,使得本次教学研讨活动得以圆满成功开展。
在此,我受绥阳县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徐光荣老师的安排,参加本次研讨会,并对今天早上太白小学顾前分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下册小学语文略读课文《全神贯注》,以及城南小学周春凤老师执教的精读课文《丑小鸭》,作听课交流,倍感荣幸。需要说明的是,我以下交流发言不是评课,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些观课后的心得。
《全神贯注》是一篇略读课文,针对略读课文教学,我想多说几句。小学阅读课文共有363篇,其中,精读课文255篇,略读课文98篇。略读课文从三年级起,到五、六年级基本与精读课文的篇目持平。足见,略读课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以及研究价值之高。根据目前的略读课堂教学现状调研,很多老师的对略读教学“略”的度把握不好。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把略读课当作精读课来教,过于重视指导;二是把略读课当作选读教材来教,从精细指导到放弃指导,都走的是阅读指导的极端。
精读和略读的教学策略区别,用叶圣陶老先生在《略读教学举偶》的话讲,“精读是准备,略读是补充”“精读是积累,略读是应用”。从教学方法看,略读教学是让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进一步运用到略读课文的学习之中。精读课文需要从字、词、句、段、篇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品味、感悟、咬文嚼字;略读课文只需要通过快速阅读提取学习信息,得到感悟体验。至于
略读文章内容只需要“粗知文章大意”即可。顾前分老师是一位刚入职不到一年的教师,她今天上午执教的《全神贯
注》,能抓住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落实“二读二议”教学模式,是难能可贵的。其课独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的设计能够紧紧围绕略读课文链接语中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快速阅读,处理相关信息,完成教学目标。二是教学环节清晰,教学活动安排合理。活动一:粗读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活动二:读书体验,罗丹“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工作品质,与本单元“瞄准目标、不懈努力”的主题不谋而合。在学习中,帮助学生及时找准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手法,抓住了教学重点;活动三:联系生活教育学生,做一个像罗丹一样做事全神贯注的人,抓住茨威格的话,点明文章思想,突破教学难点。应该说,这是一节具有代表性的略读教学课,是一个成功的课。有两点不成熟的建议:一是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还需要加强。如粗
读感知文章大意环节,在学生看书后,教师再安排学生同桌交流,把时间还给学生,进行一些思维碰撞,可能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会更流利一些,归纳更准确一些。二是学生感悟文本和人物品质不应割裂开来教学,可以节约时间出来,让学生进行文章空白的探究,再让学生多一些联系自己的生活举例,学生会更加理解什么是全神贯注,更加懂得做事需要全神贯注的道理。
一个入职不久的老师,能把握住不同课型的教学特点,能抓住要领,做到“轻轻松松教语文,简简单单搞教学”,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这充分说明顾老师可塑性强,教学之路上前程之远大。
周春凤老师执教的课文是小学二年级的《丑小鸭》,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教师的教学内容是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承担着识字的重要任务。针对识字教学,我也想多说几句。识字教学在二年级上册里,要求学生会认450个,会写350个;下册要求学生认识生字363个,其中有98个生字不要求写。课标要求,识字教学从二上的“多认”过渡到二下的“多写”。在书写方面,要求每篇课文的生字写字时间达10分钟,教师要指导学生书写方法,要纠正学生的不良坐姿和
书写习惯。
第一课时,由于识字过程比较枯燥,不便煽情,大凡教师上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什么的,老师多喜欢选择第二课时,因为第二课时容易把课堂搞点风生水起。周老师选择第一课时来教学,这正说明她有勇气,或叫艺高胆大,也说明她对语文教学的求真精神。
针对第一课时怎么上,上什么?这个问题,存在争议。但一般说来,第一课时的教学:一是需要情境导入,激起学生阅读期待;二是通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系统了解;第三才是生字新词处理;第四就需要从重点内容切入,揭发学生学习下文的热情。当然也有一句话,叫做教无定法。
纵观周老师执教的《丑小鸭》,不管是识字教学,还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格局,都是抓得比较扎实的。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电子白板,播放学生非常喜欢的动漫视频《丑小鸭》,学生边看边听,对童话故事《丑小鸭》能够得到直观了解,也对文章故事产生了学习兴趣。学生一下子就能把“课文讲了丑小鸭变成了什么的故事”讲得清清楚楚,符合低年级半扶半放的教学思想;二是教师抽生轮读,并相机圈出生字进行随文教学,很快就了解清楚了学生的读书基础和对本课书的识字情况,这足见教师的灵敏的教学智慧,克服了借班上课对学生不了解的问题;三是用换词换句,潜移默化地锻炼了学生运用近义词的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如引导学生将“讨厌”“幸亏”等词语换一换,用“我羡慕,因为 ”的句式,引导学生练习说话。这些方式,都达到了“用教材,不是教材”的新课标思想;四是教师采用了随文识字,增强了学生识字乐趣的做法,更是教学的亮点。营造不同的识字环境:“圈生字,自主识字”——“教生字,指导识字”——“记生字,热爱生字”——“开小火车,掌握生字”——“生字组词,拓展运用”——“放进文本,句中识字”——“游戏引导,回生生字”等。多元识字,使学生从不识生字到熟记生字,使学生从枯燥识字到
产生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让生字学习,走进了学生的生活,走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在乐中学习,在玩中学习。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周老师在识字环节,如果能让学生合作探究一下记字方法,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在写字环节,对学生的指导再加强一些,再多留一点时间给学生练习和展示,可能识字教学的效果会更扎实一些。总之,这两节都是成功的课,让我学后受益颇多。希望今后多开展这样的活动,让我们教师在课堂观摩中相互汲取成功经验的营养,共同成长;让我们教师在彼此学习交流中,增强友谊,共同创造绥阳教育美好的明天。
第四篇:读书交流活动评课稿
第三小学语文读书交流活动评课稿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第三小学:任海燕
2014.4.1第三小学读书交流活动课随想 各位领导、老师们:下午好!利用一上午的时间,我们激动地聆听了三节读书交流汇报课。很佩服她们的勇气和坚持,能给我们在摸索中的同仁一些思考。“读书明理”是我校的办学特色,“快乐读书。让学生喜欢读书、热爱读书,进而培养学生高品质的阅读,让阅读成为孩子们终身的习惯”是我们的活动宗旨。这次的读书交流会正好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交流的平台。此次展示的三节课例中,有关于整本书的集中展示、有名著精品展示、还有整合语文教材的课内课外知识的融合展示。课堂中,学生态度大方、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表达完整;知识积累丰富,对读物感受深刻,更有引人入胜的课本剧、相声、诗歌配乐朗诵等等,形式多样!学生们各抒己见,很乐于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触。通过展示交流,学生将读物中的知识内化成了自己的东西,同时,知识积淀、语言表达、团结合作、交流等各方面能力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陈老师的这节课,原来语文课可以这样上,原来语文课可以上得这样有趣!这节课紧紧围绕语文课本的1-4组课文展开,以“走进西部”“我的童年”“语言艺术”“他们让我们感动”分为四个板块,学生用朗诵、表演等形式将每篇课文中的内容、感想进行交流。而主持人的语言恰好是每组课文的导读部分的文字,简洁而有启发性!何其妙哉!一节课下来,四组课文的内容中,要背的背会了,不需要背的也背会了,而且是用这样有趣的方式!不光课文内容,还延伸至课外,说说课外书中的感动,说说
身边的感动,学生有感而发,《爱的奉献》的演唱将活动推向了高潮!一节课下来,相信学生对五年级上册前四单元课文印象深刻,终生都会难忘的!整节课中,学生主体地位明显,让我们听得很愉悦!我觉得三节课、三种形式为正在摸索如何上好阅读交流课的老师们指明了方向。我想,在座的老师们都获益良多,善于将所见所想及时的运用到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你也可以像这样优秀!
第五篇:读书荐评
《抗大精神的光芒——邢台之旅》(下简称《抗》),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革命历史教育与红色旅游资源介绍有机结合的趣味性读物。甄树声、解永会编写,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着重介绍了邢台市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将景区、景点及其与之关联的历史事件、人物等元素科学、有机的链接起来,信息量大,知识面宽,趣味性强,图文并茂,很适合青少年朋友轻松、快乐研读。
河北大地具有悠久的革命历史,发生过许多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足以影响和决定中国命运,留下了李大钊、毛泽东、刘伯承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活动足迹。
《抗》介绍的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在邢台办学、战斗的情况。抗大前身是土地革命时期的红军大学,“9.18”后改称“中国抗日红军大学”,“西安事变”后改现称。开办初期主要是培训红军高级军事将领,延安后培训高级抗日军政干部。西安事变后由于国共合作,合法化全国招生,抗大规模迅速、空前的增加,培训对象涵盖了从全国奔赴延安的进步学生、青年和军地干部,各根据地都建立起抗大分校。抗大为支持抗日战争培养了大批革命的骨干干部,在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页,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其历史使命。1937年,抗大总校、陕北公学等5000人在副校长罗瑞卿带领下迁往晋东南抗日根据地,随后进入太行根据地腹部的河北省邢台市,在前南峪建立起抗大太行分校,罗瑞卿兼任校长,刘伯承、邓小平及其以下许多共和国将军,都在这里学习、工作过。随着革命形势发展,在解放战争中,分校整体编入解放军战斗序列随刘邓大军南下作战。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都是毛泽东在办学之初,亲任教育委员会主席时亲手订立的,至今仍是我们各类办学的政治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