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效评课读书心得
近期,我认真阅读了《有效评课》一书,禁不住陷入了沉思。确切地说,我认为这是一本好书,一本有益于教师发展和成长的好书。书中以观课议课的方式来讨论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以观看议课的角度来分析研究讨论,解决我们日常教学中的问题,目的在于促进一线教师的发展和成长,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该书以对众多案例的运用为载体,以分析、讨论案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研讨教师教学的目标性和有效性为主要形式。从这些典型的案例分析和反思中我也看到了自身的日常教学中存在着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方式所存在着的问题。在很多时候,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常反思自己的教学,但与书中的教师们比起来却如蜻蜓点水般肤浅,反思仅停留于一些表面的现象中,并没有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思想,和学生长远的发展以及教师的思想,教学细节等进行更深入更本质的思考和研究。
评课是一种重要的常规的教研活动,对教师教学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在各个层次的研讨课、展示课、公开课的评课中,许多音乐教师仍用旧的教育观念来评课,致使评课活动存在着很多问题,不能达到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学改革的目的。因此,我认为,应该建立一种适应音乐课程改革的新的评课理念,使音乐评课活动真正成为经验交流的总结场、疑难问题的解答地、教法学法的点拨源、新理念新思想的传播站。
随着音乐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音乐课堂正逐渐向动态生成型音乐课堂转变。旧的评课模式已不能用来评价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建立一种和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相适应的新的评课模式显得十分必要。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指出:评课教师应具有审视课堂教学的能力,诚恳表达自己的意见,尤其要着力发现“问题”,并分析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背后隐藏的观念,使上课教师感到有启发,有帮助。叶教授把这一过程简称为“捉虫”的评课模式应该成为新课程理念下音乐评课的主体形式。
1、建立民主、和谐的评课氛围
受传统评课文化的影响,“评课”这个词容易给人一种感觉:你是来评我的,我是来接受你的评价的。评课者的地位高于被评者。这样,上课教师往往显得被动,没有成为一个评价主体。音乐新课程中 的评课文化倡导建立一个民主的、建设性、对话的伙伴关系。评课前,让上课教师先作自我评价。上课教师自评要谈真实想法,分析原因,并说出自己在课上哪些方面按音乐新课程理念作出的有意识地改变,自我感觉这样做的效果如何,有什么困惑等。因为自评是交流的开始,只有坦诚的自评,才能使自评有助于自我反思能力的提高。评课教师的评价要客观公正,态度要诚恳,定性要合理,做到不以貌取人,不以情代评,不掩饰缺点和错误。在这样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评课氛围中,彼此交流,发表观点,这样的音乐评课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2、捉“问题虫”——透过现象挖掘问题本质
音乐教师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勇敢地正视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把课堂上的问题作为一种可供自己提高的资源,上课教师在自评时切忌把自评弄成简单地重述一遍教案,然后谦虚地说,请专家指导。而应是说教学设计,特别强调说清楚课前对这节课的音乐教育价值及其不同学生学习音乐准备状态的分析;说过程反思,尤其要求把课堂生成性说清楚;说教学重构,把教学的改进思考说出来。自评的过程,也就是上课教师自己捉“问题虫”的过程。而评课教师应具有审视音乐课堂教学的能力,要透过课堂现象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挖掘问题,把现象背后的教师观念层面上的“虫”捉出来,然后从音乐教学改革的角度看存在的问题作出诊断性评价并提出富有针对性的改革建议。在传统音乐课堂向动态生成型音乐课堂转变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从教学理念到教学行为的深刻重构。这种重构不是和风细雨式的量的积累过程,而是需要一种基于解构的重构过程。因此,对于问题虫是一定要捉出来的,而且要分析清楚。只有这样一来,才能真正帮助教师实现“解构”后的“重构”。
第二篇:读书心得《有效备上课听课评课》
读《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有感
长春市一0三中学 刘丹
我阅读了《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这本书,该书很适合我们教师来细细阅读,它以主题的形式,从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名言或新课程理念出发,以典型案例丰富具体名言或理念,再用操作要点引领老师们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行动。我也认真阅读了备课、上课、听课中的部分主题,有些觉得对自己很有帮助,很贴近自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下面我将从以下三部分谈谈我的读书体会。
一、简介该书作者及主要内容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这本书的主编是余文森,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会主任委员,全国优秀教师,福建省教学名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并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教育部新课程教学专业支持工作项目组负责人,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课程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在有效教学和校本教研等专题研究上取得系列重要成果,在全国具有广泛的影响。该书就是余文森博士编著的有效教学丛书之一,从教学工作和教学流程角度来谈有效教学,书中共有四个篇章,即备课篇、上课篇、听课篇和评课篇,每个篇章又分为 1 若干个主题,启发老师们的思考,促进老师们对教学不断地改进。
二、体会最深的感悟
1、备课篇主题三 ———了解学生
书中提到“对牛弹琴”这个成语,不是牛愚笨,而是琴师不了解牛,牛需要的是嫩草,对着牛弹琴有什么用呢?说话做事不看对象、不了解对象是没有效益的。教学也是如此,备课时我们老师很喜欢仿用名师们得一些出彩的案例,可实际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考虑到所教班级的学生实际。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所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这就是所谓的“备学生”是上好课的关键所在。教师通过备学生,可以加强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发展学生潜能。
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知道的清清楚楚了,如果教师按事先所设定的起点,就不一定是真是的起点。
2、听课篇主题二------准备,带着思想进课堂
带着思想去听课,听课时的思想究竟从何而来?是在长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的丰厚积淀中逐渐形成的,对听课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要凭借于听课之前充分的思想准备。作者将听课前的思想准备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①学习新课程标准,把住方向盘;②结合课题研究,关注教学策略;③凭借个性教学风格,开拓设计思路;④熟谙名家名课,适时学以致用。听课者只有占据一定的思想高度去听课,才能在听课中有所感受和体验。不同的人听同一节课,所带的思想不同,对听课的感受就不同;同一个人听不同的课,思想的侧重点不同,对于听课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听课,随着思想认识的逐步拉升,听课的感受也就不同了。
三、如何将其融入自己的实际教学中
1、当看到备课篇主题三------了解学生这部分内容时,使我想起曾经上过的一节课,课后我自我感觉不是很理想,课堂中也有些小错误,还遗漏了一个小环节,另外平时都有让学生来评价小组活动或个人展示环节的,但今天上课也都没有用,没有注意到这些细节。感觉自己没有调整到最佳的表现状态,但是同事们反馈整节课环节很流畅、不错,可是这种内心的感受是只有自己能体会的到的,原因是什么呢?当时我将原因归咎于是借班上课,细读了改篇后,我才知道真正的原因是在备学生和注重细节两方面做的还不够。
借班上课应该更注重细节性,似乎我们老师设计好了一节课后,整体的大方向都不会有太大的出入,那么最重要的就是细节问题,细节可以保证课堂的每个环节按照教师预设的进行。同时也考验老师运用课堂机制的灵活性,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老师适应学生、学生接受老师是一种教学艺术,我需要在今后的实际教学中多体验、多总结、多翻阅相关的资料去学习。
2、拿到该书后浏览了一遍目录,觉得自己在听课方面比较欠缺,平时专家来听课的时候,看到他们的听课记录本子上记录的很有特点,不同于 常规的教学的步骤,但是很有调理性,既能记得全面又能发现问题,并给出合适的改进措施,那么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当我阅读了听课篇之后才知道他们背后的故事,书中提到的特级教师窦桂梅几年来阅读量达300万字,记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做了50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记下了10余万字的教后记,几年来听了校内外教师的1000多节课„ 看到这些数字后,从窦老师对教育教学的研究历程,使我也意识到了听课伴我们成长。
以上就是我细读了备课篇主题三—了解学生和听课篇主题二—准备,带着思想进课堂后结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的心得体会,书中提炼出来的很多案例我觉得对我都有借鉴参考的价值,不管这些案例是在我们平时教学中已发生的还是未发生的,我们都可以学到很多,从已发生的案例中寻找原因、总结经验;从未发生的案例中提前预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一点”,将“巨人”的长处学到手。
第三篇:读《有效评课》心得
读《有效评课》心得
XX中心校——————HY
近期,我认真阅读了《有效评课》一书,禁不住陷入了沉思。确切地说,我认为这是一本好书,一本有益于教师发展和成长的好书。书中以观课议课的方式来讨论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以观看议课的角度来分析研究讨论,解决我们日常教学中的问题,目的在于促进一线教师的发展和成长,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该书以对众多案例的运用为载体,以分析、讨论案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研讨教师教学的目标性和有效性为主要形式。从这些典型的案例分析和反思中我也看到了自身的日常教学中存在着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方式所存在着的问题。在很多时候,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常反思自己的教学,但与书中的教师们比起来却如蜻蜓点水般肤浅,反思仅停留于一些表面的现象中,并没有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思想,和学生长远的发展以及教师的思想,教学细节等进行更深入更本质的思考和研究。这本书给我有很大的感触,对于观课议课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认识,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评课是一种重要的常规的教研活动,对教师教学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在各个层次的研讨课、展示课、公开课的评课中,许多数学教师仍用旧的教育观念来评课,致使评课活动存在着很多问题,不能达到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学改革的目的。因此,我认为,应该建立一种适应数学课程改革的新的评课理念,使数学评课活动真正成为经验交流的总结场、疑难问题的解答地、教法学法的点拨源、新理念新思想的传播站。
随着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数学课堂正逐渐向动态生成型数学课堂转变。旧的评课模式已不能用来评价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建立一种和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相适应的新的评课模式显得十分必要。评课教师应具有审视课堂教学的能力,诚恳表达自己的意见,尤其要着力发现“问题”,并分析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背后隐藏的观念,使上课教师感到有启发,有帮助。新课程理念下评课模式应该有新的形式。
1、建立民主、和谐的评课氛围
受传统评课文化的影响,“评课”这个词容易给人一种感觉:你是来评我的,我是来接受你的评价的。评课者的地位高于被评者。这样,上课教师往往显得被动,没有成为一个评价主体。数学新课程中的评课文化倡导建立一个民主的、建设性、对话的伙伴关系。评课前,让上课教师先作自我评价。上课教师自评要谈真实想法,分析原因,并说出自己在课上哪些方面按数学新课程理念作出的有意识地改变,自我感觉这样做的效果如何,有什么困惑等。因为自评是交流的开始,只有坦诚的自评,才能使自评有助于自我反思能力的提高。评课教师的评价要客观公正,态度要诚恳,定性要合理,做到不以貌取人,不以情代评,不掩饰缺点和错误。在这样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评课氛围中,彼此交流,发表观点,这样的数学评课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多年来关于观课评课,许多教师形成了固有的思维定势。观课者认真听认真记就完成了任务,在多人参与的集中评课时没有人愿意第一个发言,即使发言了,也是对问题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议课者的收获和心得不能得到充分的交流,对于如何解决问题的探究较少。观课议课所倡导的前提基础是授课者和观课议课者是平等的地位,观课时我们不一定要坐在教室的最后,可以坐在学生的旁边,学生自主探索阶段,在小组内合作交流之时,在学生做课内练习之时,我们可以站起来,看看学生们在做什么?了解学生的认知策略,合作意识,性格特征,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观课的老师,可以不必再那么规矩。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看老师的教学策略是否是正确,引导是否得当,组织是不是有效,看学生是不是有兴趣,老师教得是不是有效。观课的目的是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要观察对象,而不是观看老师的表演。而是带着共同研究课堂、改进教学,提高自身课堂实效的探究目的一同参与的。观课议课打破了“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愿意自己的工作被别人指手画脚”。也不希望别人来干涉自己的教学”这种“私下默契”的状态,它致力于让所有教师互相观摩教学,直面现有问题,相互坦诚批评,共同商议办法,谋求教学创新,实现共同成长。
2、捉“问题虫”——透过现象挖掘问题本质
新形式下的数学教师要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勇敢地正视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把课堂上的问题作为一种可供自己提高的资源,上课教师在自评时切忌把自评弄成简单地重述一遍教案,然后谦虚地说,请专家指导。而应是说教学设计,特别强调说清楚课前对这节课的数学教育价值及其不同学生学习数学准备状态的分析;说过程反思,尤其要求把课堂生成性说清楚;说教学重构,把教学的改进思考说出来。自评的过程,也就是上课教师自己捉“问题虫”的过程。而评课教师应具有审视数学课堂教学的能力,要透过课堂现象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挖掘问题,把现象背后的教师观念层面上的“虫”捉出来,然后从数学教学改革的角度看存在的问题作出诊断性评价并提出富有针对性的改革建议。在传统数学课堂向动态生成型数学课堂转变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从教学理念到教学行为的深刻重构。这种重构不是和风细雨式的量的积累过程,而是需要一种基于解构的重构过程。因此,对于问题虫是一定要捉出来的,而且要分析清楚。只有这样一来,才能真正帮助教师实现“解构”后的“重构”。
3、做“荧火虫”——欣赏课堂的精彩之处
在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捉虫”评课模式,不仅要捉“问题虫”,也要捉“荧火虫”。评课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发现教师课堂教学中落实数学新课程理念比较好的、闪光之处。要会欣赏课堂中真正的精彩。每位数学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中都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法,评课教师要用欣赏、发展的眼光去发现上课教师的成功经验、个性化的教学风格。通过评课欣赏的过程,在帮助教师认识清楚自己的教学行为及隐藏其背后原有理念的基础上,使之固化下来,并帮助他在这一高度上再重构,使他做得更好,逐步形成和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总之,数学评课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促进上课教师完成自己的教学,更重要的是通过评课促进评课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说水平。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评课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帮助别人“捉虫”的同时,经常作这样的反思:换位思考,同样的问题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存在吗?如果上课教师是我,课堂中出现同样的情况我是怎样处理的?对于课堂中的闪光之处,上课教师良好的教学风格除了能欣赏外,也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反思,善于吸收他人的长处。除此之外,还要认真聆听其他老师特别是专家的评课,把他们的评价与自己的评价对照比较,反思两者存在的差异或差距。只有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才能使每一次的评课有所收获,有所启示,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第四篇:听评课读书心得
《听特级教师讲评课》读书心得 焦虎一中 熊永娜
这本书汇集了等19位特级教师的经典作文讲评课实录,分五个专题,向我们介绍了各种新颖、独特的教学设计。如:王崧舟老师的“让习作回归生命的原点”,窦桂梅老师的“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个水”,宋运来的“漫画作文,寓意人生”于永正老师的“作文课不能‘一本正经’”,蒋军晶的“别样的设计,别样的味道”等等,很值得我们每位教师学习借鉴。
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下王崧舟老师的《亲情测试》作文讲评课,这节课在假期学习时武安市中山小学牛秀芳校长曾给我们介绍过,很不错的一节课。首先王老师让学生在白纸上工工整整写下自己最爱的五个人名字。师生似乎在进行一场有趣的游戏,写出世上自己最爱的五个人,说说理由,显得轻松而理性。然后让学生看着五个人名字,看十秒钟时间,接着让学生在五个人当中划去一位。在四个人里面,接着再选择两位,把他们划掉。可继续,接着把最后两位划掉。测试对学生来说,是一件残忍的事情,学生们经历了一个痛苦的挣扎和感情的抉择。每划去一位亲人,就意味着失去一位亲人的关爱和呵护。随着亲情强度的递增,每次失去亲情后的体验也变得愈加沉重、愈加痛苦,终至于触及到学生心灵最深处的那份沉睡的生命意识和潜能。就在那一刻,在一股难以抗拒、难以遏制的情感力量的驱使下,学生的言语生命欲求被充分地激活和唤醒。他们有话跟每一位亲人说,更有话要跟过去那个对亲情习焉不察、无动于衷的自己说,这种言说的欲求像汹涌的浪潮,一波一波地击打着学生的心扉。这时他提示学生把真实准确表达此时此刻心情的词句立即记下来,已经为习作做准备了。最后写下感受,交流习作。把你最爱的五个人的名字写下来是何等的难,但是把其中的一个人的名字划去更难。划去了一个“姑姑”,我好像把姑姑给我的全部的关心和珍爱遗失了,我的眼睛湿润了。“再划去一个!”老师无奈地说,“必须划去,必须划去”。面对剩下的四个人:亲爱的爸爸、妈妈、奶奶、同学,我该怎么办?握着的笔无从下手,含泪划去“爸爸”。顿时,热泪直下,手中的笔就像个“刽子手”,斩断了我对已经逝世的爸爸唯一的挂念,斩断了我唯一的无价的父爱。我的泪奔腾而下,止也止不住。“再划去一个!”我不禁有些怨恨老师竟如此残忍如此狠心。提起笔,无奈划去“奶奶”,昔时奶奶对我的关爱爱抚一下子全消失了,我的世界失去了重心,颠倒了。“划去全部,全部!”最爱我的和我最爱的五个人全没有了。我的世界一片寂静,我把我那充满爱充满友情的属于我的世界给弄丢了。我被世界遗弃了,我是个没人爱的孩子了。我仿佛原来是在天堂快乐生活的天使,一下子被抛到寒冷的低谷。不,是地狱!怎么办?我该怎么办?回忆就像打开的大闸门,记忆霎时间全涌出来。不停冒泪珠的眼睛前涌出了一幅幅画面„„
学生不是怕作文厌作文吗?不是觉得作文无话可说吗?在这节课里,在王老师的巧妙的点拨下,学生的亲情友情在胸中涌动了,表达也就水到渠成,不吐不快了。这说明当作文成为孩子们的一种情感宣泄需求的时候,就不再会怕作文厌作文,作文时也就不再无话可说,因为此时的作文已经是他们心灵绽放的花朵。
这其实我们进行作文指导时,首先是师生心灵的呼唤,情感的激荡。在“亲情测试”过程中,我们清晰的见到了孩子的心灵就像一条清澈的小溪,没有污染,清醇透明。当老师令他们把最爱的人一个个划去的时候,许多孩子泪如雨下,泣不成声,再也难以抑制情感的闸门。于是作文的通道被彻底打通了。
再给大家分享一下特级教师蒋军晶的作文课《记一个印象深刻的人》这是一堂另类的作文教学课。别样的设计,别样的味道,给了我别样的震撼。
1、课一开始,蒋老师说到:同学们,蒋老师班里有一个孩子也非常怕写作文。而且他还有一个特点。什么特点呢?他有时候爱耍小聪明。(板书:耍小聪明)我说他爱耍小聪明,你心里肯定有疑问了是吧?为什么说他爱耍小聪明呢?所以,蒋老师给你们说一个事。说了这个事之后,你就应该明白了。有一次,我布置了一个作文题,【假设有一天回家途中,你遇到商店遭受抢劫,请你充分发挥想象,描述劫案的经过,不少于400字。】结果这位同学五分钟之后就把作文交给我。我大吃一惊,这怎么可能呢?5分钟怎么可能写一篇400多字的作文呢?你们也不相信吧?看看他是怎么写的。【一天回家途中,我正在买东西的商店遭遇抢劫,我很害怕,于是晕倒,什么都不知了„„„„„„】我把省略号数完,刚刚好四百个字,这就是他的作文。如果你是他的老师,能同意他这么写吗?
生:不同意。
蒋:你们跟我一样,所以,我想了一个办法,标点符号不算字数。让他重写。结果,你猜怎么着,过五分钟之后,他又把作文交上来了。而且,我一数,不算标点符号,又有四百字。想不想知道他怎么写的?【一天回家途中,遇到商店遭到抢劫。我很害怕,于是不停地叫:救命啊,打劫啊。救命啊,打劫啊。直到警察来我才停止呼救。】我一数,真的不少于四百字。我知道他心里偷着乐呢!你说,听了这件事之后,你明白他的特点了吧!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啊? 学生齐说:爱耍小聪明。你看,我说了一件具体的事后,这位同学的特点你们就清楚了,而且印象深刻,对吧?今天我们就来写一个印象深刻的人。蒋老师巧妙地运用自己写的下水文,不露痕迹地指导了学生。课堂的导入部分,蒋老师在叙述一个爱耍小聪明的学生的事例时,引导学生写人的作文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反映人的特点,非常巧妙。
2.接着老师又说,这个作文题我也让那位同学写。这次他不耍小聪明了,他是一个字也没写。他说,蒋老师,我不知道写谁,我好象没有遇到过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人。他不写了,于是呢,我就帮助他。我提了很多问题。如,你有没有见过很特别严肃的人、特别幽默的人、酷爱读书的人,爱玩游戏的人,同学们如果是你们,你们还会问他什么问题,学生继续发问,有没有看到过很害羞的人,很勇敢的人等等,这样不知不觉的就帮学生找到了要写的素材。之后又在谈话中,讲故事中帮助学生找到写得少和啰嗦的原因,明白了什么该写,什么要略写。
总之,蒋老师大聪明的设计,小聪明的落脚,妙不可言!蒋老师对孩子充满智慧和善良的“忽悠”,让习作指导课变得活跃而有情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表达欲望。蒋老师的课既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写,又强调让学生“有章有法练”,在蒋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做到了轻松自在,畅所欲言,他的课确实值得我们所有语文老师学习。
我向所有语文老师强烈推荐《听特级教师讲评课》这本书,的确不错,受益匪浅。
第五篇:有效评课
《有效评课读书心得》
近期,我认真阅读了《有效评课》一书,禁不住陷入了沉思。确切地说,我认为这是一本好书,一本有益于教师发展和成长的好书。书中以观课议课的方式来讨论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以观看议课的角度来分析研究讨论,解决我们日常教学中的问题,目的在于促进一线教师的发展和成长,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该书以对众多案例的运用为载体,以分析、讨论案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研讨教师教学的目标性和有效性为主要形式。从这些典型的案例分析和反思中我也看到了自身的日常教学中存在着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方式所存在着的问题。在很多时候,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常反思自己的教学,但与书中的教师们比起来却如蜻蜓点水般肤浅,反思仅停留于一些表面的现象中,并没有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思想,和学生长远的发展以及教师的思想,教学细节等进行更深入更本质的思考和研究。
评课是一种重要的常规的教研活动,对教师教学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在各个层次的研讨课、展示课、公开课的评课中,许多音乐教师仍用旧的教育观念来评课,致使评课活动存在着很多问题,不能达到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学改革的目的。因此,我认为,应该建立一种适应音乐课程改革的新的评课理念,使音乐评课活动真正成为经验交流的总结场、疑难问题的解答地、教法学法的点拨源、新理念新思想的传播站。
随着音乐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音乐课堂正逐渐向动态生成型音乐课堂转变。旧的评课模式已不能用来评价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建立一种和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相适应的新的评课模式显得十分必要。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指出:评课教师应具有审视课堂教学的能力,诚恳表达自己的意见,尤其要着力发现“问题”,并分析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背后隐藏的观念,使上课教师感到有启发,有帮助。叶教授把这一过程简称为“捉虫”的评课模式应该成为新课程理念下音乐评课的主体形式。
1、建立民主、和谐的评课氛围
受传统评课文化的影响,“评课”这个词容易给人一种感觉:你是来评我的,我是来接受你的评价的。评课者的地位高于被评者。这样,上课教师往往显得被动,没有成为一个评价主体。音乐新课程中 的评课文化倡导建立一个民主的、建设性、对话的伙伴关系。评课前,让上课教师先作自我评价。上课教师自评要谈真实想法,分析原因,并说出自己在课上哪些方面按音乐新课程理念作出的有意识地改变,自我感觉这样做的效果如何,有什么困惑等。因为自评是交流的开始,只有坦诚的自评,才能使自评有助于自我反思能力的提高。评课教师的评价要客观公正,态度要诚恳,定性要合理,做到不以貌取人,不以情代评,不掩饰缺点和错误。在这样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评课氛围中,彼此交流,发表观点,这样的音乐评课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2、捉“问题虫”——透过现象挖掘问题本质
音乐教师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勇敢地正视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把课堂上的问题作为一种可供自己提高的资源,上课教师在自评时切忌把自评弄成简单地重述一遍教案,然后谦虚地说,请专家指导。而应是说教学设计,特别强调说清楚课前对这节课的音乐教育价值及其不同学生学习音乐准备状态的分析;说过程反思,尤其要求把课堂生成性说清楚;说教学重构,把教学的改进思考说出来。自评的过程,也就是上课教师自己捉“问题虫”的过程。而评课教师应具有审视音乐课堂教学的能力,要透过课堂现象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挖掘问题,把现象背后的教师观念层面上的“虫”捉出来,然后从音乐教学改革的角度看存在的问题作出诊断性评价并提出富有针对性的改革建议。在传统音乐课堂向动态生成型音乐课堂转变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从教学理念到教学行为的深刻重构。这种重构不是和风细雨式的量的积累过程,而是需要一种基于解构的重构过程。因此,对于问题虫是一定要捉出来的,而且要分析清楚。只有这样一来,才能真正帮助教师实现“解构”后的“重构”。
3、做“荧火虫”——欣赏课堂的精彩之处
在音乐新课程理念下的“捉虫”评课模式,不仅要捉“问题虫”,也要捉“荧火虫”。评课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发现教师课堂教学中落实音乐新课程理念比较好的、闪光之处。要会欣赏课堂中真正的精彩。一位教师在上《雪绒花》结尾时深情地说:“同学们,如果我们此时就在剧院台下,当冯特普上校哽咽地唱不出声时,让我们也象玛利亚和孩子们一样,帮助上校唱响《雪绒花》!”说完,课堂上响起动情的歌声,许多学生含着眼泪歌唱„„。音乐新课程一个重要的理念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上课教师在这一环节营造了电影情景氛围,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完全融入情节与音乐之中,使课达到高潮,受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是本课的一个闪光点,评课教师要能捕捉这样一来的“荧火虫”。每位音乐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中都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法,评课教师要用欣赏、发展的眼光去发现上课教师的成功经验、个性化的教学风格。通过评课欣赏的过程,在帮助教师认识清楚自己的教学行为及隐藏其背后原有理念的基础上,使之固化下来,并帮助他在这一高度上再重构,使他做得更好,逐步形成和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总之,音乐评课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促进上课教师完成自己的教学,更重要的是通过评课促进评课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说水平。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评课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帮助别人“捉虫”的同时,经常作这样的反思:换位思考,同样的问题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存在吗?如果上课教师是我,课堂中出现同样的情况我是怎样处理的?对于课堂中的闪光之处,上课教师良好的教学风格除了能欣赏外,也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反思,善于吸收他人的长处。除此之外,还要认真聆听其他老师特别是专家的评课,把他们的评价与自己的评价对照比较,反思两者存在的差异或差距。只有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才能使每一次的评课有所收获,有所启示,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