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学校实用公共卫生指南)
十、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一)概述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AHC)又称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是1969年以来世界范围暴发流行的新型急性传染性眼病,病原为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中的肠道病毒70型(enterovirus 70,EV70)或柯萨奇病毒A24型变种(Coxsakie virus,CA24v)
[1]。该病的潜伏期很短,起病急。1~2h内眼部即眼红、刺痛、沙砾样异物感、畏光、流泪等刺激症状明显,双眼同时患病或一只眼发病后很快波及另一只眼,也可出现眼睑水肿,睑结膜、球结膜高度充血,常见点状、片状结膜下出血。早期分泌物为水样(浆液性),如有继发细菌感染则可变为黏液脓性。该病的自然病程为1~3周,一般预后良好,不造成视力损害。但偶有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者。
广州市在学校中传播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急性患者。日常学习生活的密切接触是主要传播方式,最常见的是污染粘有眼分泌物的手,在人群之间直接接触传播,经毛巾、课桌、公共用品等间接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对本病具有一定免疫力,但不同类型病毒之间无交叉免疫。全年均可发病,在我市以夏秋季为常见。
本病接触传染性极强,一旦流行,传播快、波及面广,对人民生活、工作和社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广州于1971年、1981年、1988年分别发生过该病流行。2007年8月底至10月,广州市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活跃,大多数暴发疫情集中在学校和托幼机构,所以学校及托幼机构应足够重视,加强对该病的预防与控制。
(二)疫情发生前学校预防工作
1、开展健康教育是基础
利用墙报、校内广播、讲座、健康教育课和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进行预防知识宣传教育,让学生及其家庭了解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预防知识;教育学生要勤洗手,保持良好的个人用眼卫生习惯,避免用未洗净的手触摸眼睛,触摸眼睛后要彻底洗手;不要与别人共用毛巾、脸盆等用品,用流动水洗脸和手;不要与他人共用眼药水等可能接触眼部的用品;在疾病流行期间避免进入公共洗浴场所;出现相关症状时,应主动到医疗机构就诊。
2、疫情监测和报告是关键
1)建立并落实晨检制度。校医(卫生保健教师)或班主任每天早上应逐一检查每位学生的健康状况,对有眼睛红肿的学生,劝喻回家隔离治疗,不得带病上学,待所有症状消失后(一般7-10d)方可解除隔离。
2)做好门诊日志和传染病报告等传染病管理工作。校医(卫生保健教师)要了解各班学生、教职员工缺勤情况及原因,做好记录和统计。若发现学校内结膜红肿病人突然增多,应立即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3、加强对校园公共场所及物品的卫生消毒管理是重要环节。
积极开展卫生大扫除活动,尤其对桌面、门把手、电脑键盘、体育器械等有公共接触的[1]
物体表面定期进行彻底擦拭清理。校园内应设置充足的洗手水龙头,配备洗手液或肥皂供师生使用。特别应加强对校园内公共游泳池、计算机室、校车等卫生消毒,并做好消毒登记管理制度。
(三)疫情发生后学校预防工作。
主要的预防措施关键在于个人卫生和公共场所卫生;一旦有暴发或流行期间,要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1、立即报告当地疾控中心。若一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且具有流行病学关联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例或急性结膜炎病例异常增多时,应立即报告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患者及时隔离。可以开辟临时隔离点,收治患者。劝其家长带回患者去医院进行诊治。暂不建议上学、入托和去公共场所。在家隔离者要切实做好个人卫生,防止家庭内传播。隔离时间一般为7d ,到症状消失为止。
3、落实晨检制度和学校保健室病例登记工作。校医(卫生保健教师)或班主任每天早上应逐一检查每位学生的健康状况,校医(卫生保健教师)要了解各班学生、教职员工缺勤情况及原因,做好记录和统计,每日及时上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4、开展必要的消毒工作。对病人接触过的物品应使用75%酒精、含氯消毒液擦拭或煮沸消毒。对于发生疫情的集体单位,对可能被污染的日常用品、玩具、食具、公共场所及校车等,应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医务人员诊治病人后可用75%酒精消毒双手及使用过的仪器、物品等。
5、加强健康教育。对防治知识在校园内的教育,扩展到向家庭内教育,防止家庭内传播。在疾病流行期间避免进入公共洗浴场所。出现相关症状时,应主动到医疗机构就诊。
6、疫情流行期间,尽量不要安排集体活动,特别应加强对公共游泳池、计算机室等卫生管理,避免通过以上场所传播此病。必要时,可暂时关闭游泳池,暂停电脑课程、手工课和眼保健操。
7、流行期间不搞预防性集体滴眼药水或中药制剂,因为易发生交叉感染,且一些眼药水是否具有预防作用尚有待证明[2]。
(四)疫情案例
2007年9月6日,某小学报告近日出现数十例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例,区CDC立即对学校进行消毒和疫情指导,嘱学校严格落实晨检制度。9月13日,市CDC进行督导检查,现场抽查8个班级,发现现症患者4人,其中3人为新发病例,遂进行全校病例搜索,截至当日,累计发病人数31人。现场采集现症病人手部标本1宗和眼拭子5宗及校车表面标本4宗,检测结果显示:5宗肠道病毒阳性(2宗校车、3宗眼拭子)。市、区CDC经与校方领导再次沟通,要求严格落实晨检制度和消毒制度,校方表示认真执行。截至9月15日之后再无新发病例报告,疫情很快得到控制。
第二篇: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结膜炎的认识和预防
甲:亲爱的老师、同学们,你们好!“健康”小栏目又和大家见面了。
乙:今天“健康”小栏目广播的主题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认识和预防。近期,各校出现多例结膜炎病例,希望大家能认真收听,引起重视。
甲: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由肠道病毒70型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乙:流行病学依据:传染源:病人为传染源。传播途径:游泳池水被病毒污染后传染性强,可经手、眼科器械、毛巾、昆虫等传播。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甲:临床表现:潜伏期短,接触病毒后一般于12-24小时内即可发病,双眼先后或同时发病,主要症状有眼红、刺痛、异物感,伴畏光、流泪及水样分泌物,有时为血性分泌物。检查可见眼睑及结膜水肿,结膜明显充血,常见点、片状结膜下出血。儿童病程短,一般2—3天,成人可长达1—2周。
乙:预防:
1.确诊患着应隔离治疗,禁止去公共浴池及游泳池,患者用过的毛巾、手帕等煮沸消毒;
2.接触患者后应用肥皂和流水洗手,加强眼科器械消毒,防止医源性传播;
3.学校应倡导学生个人卫生习惯,要用肥皂勤洗手,勤洗澡,不共用毛巾和脸盆。
谢谢大家的聆听,我们下期再见!
第三篇: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防治知识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一种急性病毒性眼病,本病起病急骤,传染性极强,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病人泪液和眼分泌物传播,接触传染源后2~48小时内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主要症状:眼睛刺痛、砂砾样异物感、烧灼感、畏光、流泪,眼睑水肿,睑结膜和球结膜高度充血,无全身症状,少数人有发热、咽痛等上感症状。该病病程短1~2周,无特殊有效疗法,但预后良好, 无视力损害,一般无后遗症。
一、传播途径
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以春夏季节多见。本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染,常使“一人得病,全家受累,一处传染,四方蔓延”之势。
二、预防措施
1、“红眼病”人最好在家休息一周以上,不要进入公共场所或参加各种集会,避免传染其他人。
2、家庭成员、密切接触者,接触患者后用75%酒精消毒双手。
3、病人的洗脸用具单独使用,病人的泪水及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细菌和病毒,通过接触带有病人眼分泌物的物件使健康人得病。
4、禁止一支眼药水多人使用。
5、养成个人爱眼卫生,不擦眼、勤洗手、毛巾和面盆分开使用的 卫生习惯。
三、治疗原则
得了红眼病后要积极治疗,一般要求要及时、彻底、坚持。一经发现,立即治疗,不要中断,症状完全消失后仍要继续治疗1周时间,以防复发。1、4%吗啉双胍、0.1%三氮唑核苷滴眼剂、0.5%利福平膏进行治疗。
2、眼分泌物多时可用温生理盐水或2%硼酸液清洗。
3、中药金银花、野菊花、板蓝根、桑叶、薄荷等热薰敷或提取液 滴眼,对缓解症状有一定疗效。
4、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无治疗效果,但可作为预防混合感染或继发细菌感染用药。
厦门市海沧职业中专学校医务室2007年9月
第四篇: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治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治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俗称红眼病。
一、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特点。
1、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特点为接触传染、主要通过眼-手-眼或眼-污染物品-眼传播。
2、本病传染性极强,发病率高,传播很快,发病集中。感染所引起的免疫力时间很短,容易再次感染,人群普遍易感、常造成大范围爆发流行。
3、多发于夏秋季、多见于成人、自然病程短。大量的致病病毒存在于眼及其分泌物中,还可存在于急性期病人的粪便和咽部分泌物中,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传染。病毒一旦侵入眼很快发病,一般不超过24小时,表现为起病急,潜伏期短,当患者感到眼部不适后1-2小时内眼睑红肿,2-3天内红肿达到高峰。病人的感觉是眼刺痒到刺痛,眼内异物感明显并有烧灼感,怕光、流泪、眼睑沉重、睁眼困难、眼部分泌物增多,多为粘液性,重者呈血性。少数患者可有全身发热,乏力,咽痛及肌肉酸痛等症状,极个别患者可伴发脊神经麻痹的表现如下肢运动麻痹或瘫痪。
二、预防与控制办法。预防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尚无疫苗可用,主要采用切断传播途径和消毒含病毒污染物的方法。具体措施如下:
1.根据症状和结膜下出血的特征及早发现病人诊断病人并不困难,患者和疑似病人应进行隔离,尤其在学校,患者的洗漱用品应消毒,如:洗脸毛巾每日煮沸消毒或开水浇烫,病人接触物品用75%酒精或“84消毒液”擦拭,污染物要煮沸消毒。
2.病人的隔离重点是眼部分泌物以及被分泌物污染的手和物品,如病人的毛巾、手帕要严格消毒,脸盆、洗脸、手的污水亦应消毒,病人的眼药、食具等均不应与健康者共用。病人不用手去扶摸公用物品,不与健康人握手,不去公共场所,如理发店、澡堂、食堂、游泳池等。
3.要加强个人卫生,常洗手,不揉眼,不去病家串门,不摸病人摸过的东西,不与病人共餐。发现该病应及时向主管卫生、防疫部门作传染病报
三、治疗。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目前尚没有针对病毒的特效药物,一般采用对症治疗和预防细菌性继发感染。临床上可用抗病毒眼液如0.5%病毒灵眼液,0.1%疱疹净眼液,5%吗啉双胍眼液,阿苷洛韦眼水,干扰素眼液或0.2%阿糖胞苷眼液,开始时每小时一次,3天后逐渐减少次数,晚间涂环胞苷眼膏或抗生素眼膏。有角膜上皮病变的患者加用表皮生长因子眼液或眼表面润滑剂或人工泪液促进上皮修复及保护上皮.保卫处 医务室
2010年9月8日
第五篇:急性出血性结膜炎4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治知识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常造成大范围爆发流行。多发于夏秋季,各年龄组人群均可感染发病。
传染源:患者眼部分泌物及泪液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患者眼部分泌物-手-健康人眼传播。患者的手、毛巾、手帕、脸盆、衣服、被褥上都会含有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健康人的眼睛,便把红眼病传播开来。
流行特点:传染性强,发病率高,传播快,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易在学校、工厂、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的地方爆发流行。临床表现:起病急,一般在数小时至24小时内发病,发病两周后传染性最强;患者出现异物感,眼痛,流泪,畏光,以及水样分泌物增多。主要体征:眼睑充血水肿,睑球结膜重度充血,多数患者有耳前淋巴结或颌下淋巴结的肿大、触痛。
诊断:夏秋季节一个学校、单位集中出现多起急性结膜炎患者,或医院门诊、骤然出现众多急性结膜炎患者,依据病史、接触史、流行病学史结合临床症状作出临床诊断。
治疗:临床上可用抗病毒眼液如0.5%病毒灵眼液,5%吗啉双胍眼液。预防控制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手的清洁,不要用手揉擦眼晴。毛巾、脸盆、手帕应当单独用,洗脸最好用流水。
2、病人管理:严格隔离治疗;病人洗漱用品单独使用,每日煮沸消毒或开水浇烫;病人接触使用的物品,用75%酒精擦拭消毒或煮沸消毒;病人避免进入公共场所或参与社交活动;病人要脱离学习、工作环境,居家治疗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