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代名画记读后感(肖溪)
姓名:肖溪
学院(系):艺术学院美术系
学号:1862002204
541历代名画记读后感
唐代张彦远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大理论家,《历代名画记》为其穷尽毕生精力的力作,现今画记中所载许多画作早已荡然无存,留下一堆名录及妙评供人遐想。张彦远字号爱宾,出生河东门阀望族,张家三氏为相,从高祖河东公张嘉贞、曾祖魏国公张延赏,再到镇守太原的祖父高平公张弘靖,世代显宦,传到张彦远已是第五世贵族。张氏的这一身世为其收藏与家学奠定了基础。作为将相家门及当朝尚书祠部员外郎的他开篇即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于是教化子民、培养伦理的观点让人误以为立论之精神,于是颇费周折的思量其“成”在何处、“助”又在何处,然而张氏并无细述,只遥遥论及庖牺、轩辕、苍颉等人,概因华夏沿袭象形文字,字、画同源,所以牵强的带有“助”与“成”的功能。
世人皆称中国人是一个早熟的民族:孔子“子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如今被奉为伦理学的经典律令;老子“无为”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的环保理念不谋而合;名家关于“白马非马”的辩论是认识论向语言学的最早转向;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皆在年代上大大早于同业世界其它地区水平。艺术史方面,早在公元9世纪,张彦远撰写的《历代名画记》就以专业的思维、系统的表述论述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国绘画史,而在西方,第一本能与之相提并论的艺术史著作——瓦萨里的《大艺术家传》写于文艺复兴时期,是《历代名画记》问世七百年以后的事儿了。《历代名画记》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绘画史学科的成熟,不仅是对前辈画家、画论的综述,同时也为而后一千多年的中国绘画发展指明了方向。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述该书对于中国艺术以及中国艺术史的巨大价值。
一,张彦远首次以系统的学术方式提出“书画同源”的观点。在卷一《叙画之源流》中,他写到:“古先圣王受命应,则有龟字效灵, 龙图呈宝„„造化不能藏其秘„„是时也, 书画同体而未分。”他认为,书的作用在于传达意思,而画的作用在于显现形状,都是天地圣人的意思,一开始并没有明显的区分。事实上,书画同体的观点,一直流传至今,纵观一千多年的中国艺术史,乃是一部是书法和绘画交织的艺术史,米芾、宋徽宗、赵孟頫、齐白石„„他们不仅是大画家也是书法高手。而在艺评上,中国也有着书画评论双管齐下的传统:苏轼虽被誉为“书法史上的宋四家之一”,但对宋代文人画也有深刻的洞见;张怀瓘的《画论》和《书断》在画界和书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张彦远本人除了著有绘画史论著《历代名画记》以外,还著有书法专著《法书要录》。就中国古代绘画实践来看,绘画创作、评定等始终与书法互为参照,笔法被认为是艺术家一种造型结构观念的表现。张彦远在书中盛赞顾恺之,并形容其画是“意在笔先, 画尽意在”。无独有偶,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272—349)在《笔阵图》中,讲到书
法家的必须要做到“意前笔后者胜”。“画圣”吴道子之所以受推崇, 并不是因其受佛教和域外影响而成就的善擅道释故事画的写实才能, 而是因其书法用笔的非凡表现力。“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一方面是形容二者画中人物的不同造型,另一方面,“出水”与“当风”的直观感受也是由笔法、笔力所决定的。在卷二《论顾陆张吴用笔》一文中,张彦远对书画同体的观点有了进一步的挖掘。他首先描述了书法从张芝到王羲之的发展,并认为陆探微的“一笔画”是借鉴了气势连绵的“一笔书”;而后,他又指出卫夫人《笔阵图》书法的“钩戟利剑森森然”与张僧繇“点曳斫拂”之间的呼应;最后,他又将当朝的“书颠”张旭和“画圣”吴道子相提并论。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张彦远是根据笔墨技巧来描述人物画的发展—— 将从顾恺之(四世纪)到张僧繇(六世纪)再到吴道子(八世纪)比之于书法演变——从钟繇在二世纪的古风书写,到四世纪卫夫人和王羲之的“法书”再到八世纪张旭的“狂草”。
二无论是谢赫的《画品》,还是李嗣真、张怀瓘的《画断》都是以绘画品评为主的著述,而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则首次将艺术纳入了历史的范畴,赋予了中国绘画以历史性。卷二开篇《论传授南北时代》集中反映了该书的历史性,也清晰地呈现出张彦远对绘画史的理解。文中他提出“师资传授”的观点,即一种基于“谱系”概念的中国艺术史写作模式,而后的中国艺术史写作基本都是继承了这一路数。比如,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书法史也是采用这种写法:通常认为起始于三世纪的钟繇,随之是四世纪的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六世纪是他们的传人智永,七世纪初为初唐三大名家虞世南(558—638)、欧阳询(557—641)和褚遂良(596—658),他们皆师从王羲之的书风。在《论传授南北时代》中张彦远这样描述了四世纪至八世纪人物画谱系的承传——包括其源起的变迁,他写到:“自古论画者, 以顾生之迹, 天然绝伦, 评者不敢一二。„„陆探微师于顾恺之, 探微子绥、弘肃并师于父„„张僧繇子善果、儒童并师于父„„吴道玄师于张僧繇。”而在《论画山水石树》中,他也给出了山水画的谱系图:十世纪大师荆浩、李成和董源之后, 又有北宋范宽和郭熙为继, 他们的领袖地位于南宋被李唐、马远和夏圭所取代。与此处提到的人类社会学的“谱系概念”完全对应的是艺术复制的过程。正如每个人的肉身都是其祖先的替换与演变,艺术传统的生命与权威经过无数次反复,留下了永恒的古代和永恒的新生。“大师们的典范风格被作为某种生命基因(DNA)经过临摹和复制传播,刻印在后来的语汇因子里。后代画家通过学习古代风格并作为道统的传人,自视为前代大师的再生者,从而达到“神似”——与前代大师融合——艺术大师因此重又获得了生命。” 故这些作品就不仅是一件历史遗物,而且还是一种潜在的精神给养——如果观赏者体验过“神会”,,有过自己的精神与艺术家的精神呼应和沟通的话。也正是因为如此,张彦远才一再强调:“精通者所宜详辨南北之妙迹,,古今之名踪,然后可以议乎画。”不过,张彦远绘画史思想中的历史性也存在明显的不足,首先由于世系的缘故,导致传统中国艺术史只是一部有名有姓的杰出艺术家的历史。传统的鉴赏家确信那些知名艺术家的画作,而将那些无归属的作品降格为“无名氏”一类,使这些作品无法进入艺术史的撰述和讨论。其次,按照王朝更迭作为艺术风格的转变的艺术史逻辑也存在某种缺陷。上世纪八十年代,艺术史家亨利?泽内尔曾发表文章揭示了传统艺术史所包含的“深刻矛盾”:“一方面坚持艺术不受时空的约束,有超越历史独特价值的理想主义艺术理论,因此严格地说来,可称为非历史的艺术„„另一方面又迷恋于19 世纪实证主义的乐观方式,认为历史必须给出因果结论„„风格史便是试图在艺术自律之内建立一种叙事
或者因果之链”。显然,张彦远对艺术史的理解,只关注到了风格的转变,而缺乏对普适的非历史性的艺术的关注。
三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所蕴含的中国美学与哲学思想,体现了中西方文化源流与的不同。张彦远总结了后汉到晚唐绘画的三次大变革:即从“简澹”(四至五世纪)到“细密”(六世纪至七世纪初)再到“完备”(八世纪)。“上古之画,迹简意澹而雅正,顾陆之流是也;中古之画,细密精致而臻丽,展郑之流是也;近代之画,焕烂而求备„„唯观吴道玄之迹,可谓六法俱全,万象必尽,神人假手,穷极造化也。”由于张彦远将“完备”与“尽其所有”相提并论,所以,他贬低今人之画(九世纪)是“错乱而无旨, 众工之迹是也”。这里,我们看到以张彦远为代表的中国艺术史观,将绘画的发展视为一个不断退步和退化的历史。然而传统的西方美术史却将绘画发展视为一个不断进步、趋于完善的进步过程,是一个线性向上的历史。事实上,中西方的绘画史观之所以存在如此鸿沟,其根源在于背后迥异的文化传统。西方古典主义哲学以主客体的二元对立为基础。先哲柏拉图为人类创造了一个理念的世界,他认为现实中的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而艺术则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因此艺术是模仿的模仿。怀特海所说的“两千年来的西方哲学史都可以看作是对柏拉图的一连串注脚”大概是正确的。柏拉图之后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黑格尔无不继承了这种二元论的传统。亚里士多德把戏剧等同于模仿而非动作的表现,便是在表现者与被表现者、艺术家本身与其投入工作后的忘我状态之间划下一条分隔线,任何概念下的模仿都隐含了这种差别。而中国人看来,表意文字与图绘表现的功能是“图载”,是用来表达含义的。这就又回到了文章第一部分,张彦远对古老传说的解释,文字和图像被认作是传播天命的媒介,而非视其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因为图像的表意实践乃是出自于形象创作者的身体动作和心灵思维,所以,中国人认为书法与绘画同时具有再现和表现的功能。按照颜延之的说法, 有三种符号:《易经》的卦象,其表示“图理”;其次是字学,表示“图识”;再就是绘画, 是表示自然形象的“图形”。理解中国画的关键不是强调色彩与明暗, 而是以书法性用笔(线条),呈现出作者的心迹。由是,既然是运用线条对心迹的表达,是再现与表现的结合,因此,绘画史就未必会随着人类认知水平、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一同进步了。
《历代名画记》树立了一个线性向下的正统的中国艺术史观,苏轼受此影响,对当时的艺术界做出了如下总结,他认为:一切可能的风格都已尽善尽美了,如要复兴艺术,必须返回到早期大师的古代语汇,方可有创新的表现。苏轼的论调与亚瑟?丹托对于“艺术史的终结”之论颇为类似,只是,丹托的认识要比苏轼晚了上千年。然而,即使中西方均推翻了艺术史沿着一条线“不断进步”的观念,受各自传统文化影响,彼此仍然选择了不同路数:在中国,宋代以后中国艺术一波一波书写“以复古为革新”的历史,在西方艺术中则开始了无休止实验求新。总 结艺术史作为一门专门史,其研究自然脱离不开历史本身的框架,而艺术史家也无法忽视作为历史学家的基本要求。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一书中指出,历史是一门饱含“诗意”的学科,它比其它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而历史学家所要做的就是努力恢复想象;另一方面,他又格外注重对史料的应用和考证,以经验主义的作风仔细观察特定的事实。这便是历史学家的技艺——“真正的历史综合或概括所依赖的,正是对事物质经验实在的敏锐感受力与自由的想象力天赋的结合。” 《历代名画记》将一个通览古今视野,拥有着超高技艺的历史学家呈现给后人:一方面,他从大处着眼,卷一中的论述统领全书,对中国绘
画的过去、当下有着完备的把握,并为未来艺术史趋势提供方向;另一方面,他小处着手,不仅将三百七十二位史皇至大唐会昌年间的画家留名史册,并悉心再现了两京外州的寺观画壁,保存并还原了历史。
第二篇:《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
吴晓波先生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是我今年的枕边书。我是在读完作者所著的《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后买的这本书。书中的所引用论据性材料虽绝大部分来自都是上面几本书,但本书旨趣颇有不同。
读了该书,我最大的感受一是坚定了是制度而不是行为决定了一个组织的效率的判断。
该书的导论中提出了研究中国的两个研究工具。这两个研究工具其中之一是作者认为所有中国问题,都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四大利益集团相互斗争、博弈和妥协的结果。改革其实就是制度变迁,是利益—无论政治利益还是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的过程。改革的方向与社会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过程和结果相关。二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是郡县制度、尊儒制度、科举制度和国有专营制度。这四个制度对应于企业治理来说略约相当于总部对分公司(区域公司)的授权及分工、公司的价值观及企业文化、人才选拔及任用制度、产权及经营权制度。
该书从第一讲到第十二讲边叙边议,评述了从先秦到新中国改革开放至二十一世纪初的经济改革的内在原因、路径和得失。跨越2700多年的经济改革历史也从侧面证实诺斯关于制度决定经济绩效的论断。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简而言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降低交易成本、使资源配置接近拍累托最优。任何一个组织中与效率相悖的现象出现,终极原因在于制度的缺陷而不是个人或者小团队的行为。个人行为从本质上是制度决定的。一个组织中个人或者小团队行为的错位与混乱,本身反映了制度的缺陷。
第二个感悟是经济强大不足以强国,振兴经济的同时必须同时强军。该书的第一讲说的是管仲变法。公元前八世纪,西周中央政权已形同虚设,各诸侯国纷纷崛起,整个社会处于变革期。在齐桓公的支持下,管仲开始变法,特别是通过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发展齐国经济。管仲的经济经济改革措施及思想概括言之为五点:
1、“四民分业,士农工商”,通过专业分工,提高社会生产力。
2、放活微观,管制宏观。微观层面:对内刺激商品经济发展,对外降低关税。齐国是诸国中税率最低的自由贸易区。宏观层面:从财政、税收和价格着手加强政府管控。
3、资源国有,承包经营。政府严格控制盐铁等资源所有权,经营权交给商人,征收30%的增值税。
4、鼓励消费。管仲鼓励消费甚至奢侈消费以拉动生产和经济发展。他在歉收年成雇佣赤贫者进行宫殿修建以促进就业,是有记录以来第一个采用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来刺激经济、促进就业和救贫济困的政治家。
5、以商止战。管仲通过国际贸易之间的供求关系,控制领国的粮食等关键资源,消弱邻国实力达到和平目的。他通过贸易战以和平的手段、非常低的代价制服了鲁国、梁国、莒国和莱国。
总而言之,他的经济理念是既尊重市场、同时毫不手软地进行国家干预,可谓先秦时期的凯恩斯主义。
管仲通过经济改革,使齐国国力强盛。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但齐国的不扩军、不兼并的以商止战的非军事主义思想使得齐国的第一强国的地位在管仲和齐桓公相继去世后很快被楚、秦等军事强国替代。公元前221年,在秦国“远交近攻”分化瓦解的战略攻势下,初为春秋五霸之首、继为战国七雄之冠,立国长达845年的齐国灭亡了。
企业精神是一个企业大多数员工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传统习惯、作风、信念、宗旨、价值观、道德和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的总和。企业精神之于企业犹于军队之于国家。一个企业没有优秀的企业精神,一时之间无论经济发展再好,也不可持久。
第三篇:肖溪初中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实施方案
广安市广安区肖溪镇初级中学校 中层干部职位竞争上岗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我校中层干部职位竞争上岗工作按照《广安市广安区中小学校中层干部职位竞争上岗实施意见》(广区教[2009]324号)的规定,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用人导向,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坚持个人意愿与组织安排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校中层干部队伍。
二、竞争职位及职数
教导副主任1名,办公室副主任1名,安办主任1名。
三、参与竞岗范围
参与学校中层干部职位竞争上岗的人员范围为本校在编在岗的符合条件的人员。
四、报名条件
(一)政治思想素质好,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二)熟悉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熟悉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具有良好的工作业绩。
(三)具有胜任学校中层干部职位的组织协调能力、综合分析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4.推荐任职人选。
(二)宣传发动
将《广安区肖溪镇初级中学校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公告》张贴在公示栏内,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向全体教职员工公布竞争职位、任职条件以及竞争上岗的程序、办法,引导干部群众端正思想认识,积极参与竞争上岗。
(三)公开报名
1.时间:12月16—19日上午9:00—下午5 :00为公开报名时间。
2.地点:符合竞争上岗条件的人员带上身份证、毕业证原件到肖溪初中校中层干部竞争上岗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名(蒋宗文校长处),同时填写“报名表资格审查表”。
(四)资格审查
依据竞争上岗的条件,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报名者进行资格审查。参加竞争上岗人数必须多于所竞争的职位数,比例不低于2:1,如达不到比例时,减少岗位或不设岗。经过资格审查,符合条件的报名参加竞争上岗人员数超过竞争岗位职数3倍的,通过民主测评按3:1比例确定竞职演讲人员(等于或小于3:1比例的直接进入竞职演讲)。参与民主测评人员是全校领导和报名参加竞争人员所在学校或分校的不少于4/5 的教职工。民主测评采用攒成“不赞成”形式,赞成票数高的优先。
工代表,座谈人数15 人。
(八)公示与任职。领导小组根据征求意见和考察情况提出任职建议人选,并对拟任职人员进行为期5天的公示,无异议,报教科局党委审批后行文聘任,任期一般为三年(其中试用期一年,试用期不合格者由学校解聘)。
六、组织纪律
竞争上岗必须严密组织,确保公开、公正、公平,不准事先内定人选;严格执行竞争上岗实施方案,不准在实施过程中随意更改;有关人员要严格遵守保密纪律,不准泄露考察情况、党组织讨论情况;评委要客观公正,不准打人情分;参加考察的人员要公道正派,不准隐瞒或着歪曲事实真相;参加竞争上岗的人选要正确对待竞争,不准弄虚作假,搞拉票等非组织活动;参与申报竞岗人员的亲属实行回避制度。对竞争上岗工作中的违纪行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情节严重的,可宣布竞争上岗的结果无效,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2014年12月5日
第四篇:《凯蒂和小公主——西班牙名画》读后感[范文模版]
我看的这本《凯蒂和小公主——西班牙名画》是凯蒂的名画奇遇系列(七册)当中的一本。
故事讲了一个快7岁的小女孩凯蒂,她的的生日就要到了,她将参加一个化装舞会。奶奶正为她赶制了一条公主裙。为了让这条裙子更完美,奶奶特意带凯蒂去美术馆寻找“制作图样”。可是,当她们从美术馆回来后,发生了一连串不可思议的事。
一开始她在《小公主》的油画里遇到了真正小公主,小公主对宫廷生活很厌烦,就提出和凯蒂换衣服,换了衣服她俩都很开心,以后发生的一切也都围绕美术馆里的这些名画展开的,凯蒂和小公主在这些名画里进进出出,为了找一只画里的鸟她们遇上了名画里的一些人和事,真的让人大开眼界,最后小公主的爸爸也就是国王都出来找小公主啦,其实这时候凯蒂和小公主都满足互换身份的快乐时光,非常感谢对方。凯蒂回到奶奶身边把自己的蛋糕拿给画里饥饿的男孩吃,而且对奶奶说不想要公主裙了,想要一套海盗服,弄得奶奶好惊讶。
书上的凯蒂跟我的年龄一样呢,我也马上七岁了,她想法也跟我一样,想当个小公主,不过我可没这么好的机会实现我的公主梦,所以我还是很喜欢美丽的公主裙,上学不能穿我周末穿,这本书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把许多名画用事故的形式巧妙地串在一起,让我们认识了好多西班牙名画,增长了见识,所以这个系列的书我还要借来看。
第五篇:历代名人的家风家训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为人所熟知的马斯洛的需求与层次理论,影响着人格的塑造。对于人格塑造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来自家庭的影响。一直对历史有着特殊好感的我,在这本书中寻找到了久违的感动。书中或熟悉或陌生的历史名人,他们的自身做为或者对后人的训导,也在有形无形的影响着我们。
从为人之道、做官之道、求学之道、处世之道四个方面来分析家庭家风。先谈一谈为人方面。“做一个好人”,这是明末江南才子高攀龙的家训。对他而言,“好人”的定义应该是在朝堂上刚正不阿的气节,虽然这导致他后来坚拒不从黑暗势力,被迫沉塘而死,但这份气节让他的儿子高愈学到了与父亲相同的为人之道,以及潜心学术而习得了一身的学识,这些品质使他获得了康熙皇帝的重用。对于我们而言,做一个好人,不仅是指要道德品质高尚,更是在不断培养和学习中提升的情商,能够成为一个惠己又利人这样“双赢”的人才更重要。
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出教育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以前看到微博上的一个问题:女孩子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最终还不是要回到一个平凡的城市,打一份平凡的工,嫁做人妇相夫教子,何必这么折腾呢?其实,就算是最后难免归于平凡,但那时却是看尽繁花盛开又落尽、洗尽自己一身铅华后的淡然心态。就算是同样的工作,却有不同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同的素养。同为三国时期的君主,刘备和曹操在教育和培养后代方面的重视程度截然不同,导致了两个国家不同的命运。刘备因前半生颠沛流离、命途跌宕,有了儿子之后更是忙碌于国家的内忧外患,无暇顾及刘禅的教育和成长问题。临终前托孤给了“亚父”诸葛亮,孔明一篇使闻之者潸然泪下的《出师表》,万分告诫刘禅“亲贤臣,远小人”。然而孔明去世后,不仅有了乐不思蜀,刘禅更是将他的话当成耳边风,“亲小人,远贤臣”,还在魏军攻入时草草投降,后世公论,便是庸主一个。相反,曹操十分重视教育,在忙于征战之际也将儿子们自幼带在身边,出入军中,而他自己也是一代文豪,不用说曹丕、曹植的文武双全,更有曹冲那样的神童了。由此可见,父母果然是孩子最早的、也是最有塑造作用的老师。
在年龄进入20岁以后,我就经常思考教育后代方面的一些问题。因为我自己身上就有很多遗憾,比如时常后悔为何小时候没有去学习绘画,为什么没能养成从小就写日记的习惯,甚至是为何没能将从小学习的舞蹈坚持下来、保持身材?因而就总想着以后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一定要培养他/她全方面的爱好。记得心理学老师曾经说过,只要你想,就可以把一个婴儿培养成任何你希望的样子。而这之后,我也能够理解为什么父母总是让我完成一些或许我并不感兴趣的事情,也许是在弥补他们身上所留的遗憾吧。
从古至今,一代一代的传承和教育中,家风家训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当今社会很少有家庭还留有书面性的祖训了,但是这些内容却早已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一言一行,人们常说一个孩子的行为和言语往往能反映出他的家庭环境,这也许就是家风家训的真谛与力量吧!所以说,家人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塑造一个成功的人格必然与朴素的家风不可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