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课结尾
小学语文课结尾有妙招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的成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一堂课的开头艺术研究甚多,而对于课堂教学的结尾艺术则涉及较少。下面,我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就语文课结尾谈几点体会。关键词:课堂教学语文课审美观念 学生情感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开头要扣人心弦,中间要环环相扣,结尾更要精心设计,做到课虽尽而意无穷。因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尾,是教学过程中重要一环,收尾的成功与否也会影响—堂课的效果。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正确的观点,形成高尚的品格,健康的审美观念,并在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完成《教学大纲》提出的语文教学的任务,就要在课堂教学中下功夫。课堂教学的成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一堂课的开头艺术研究甚多,而对于课堂教学的结尾艺术则涉及较少。下面,我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就语文课结尾谈几点体会。
一、发散激思 引导想象
语文课如果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进行,“灌”完为止,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局限在狭小的圈子里,不能发散、灵活运用的能力也就相应地降低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结尾的时候围绕一个中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他们开
开思路,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大有益处的。
例如我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时,则采用了其方法。《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一首儿童诗,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沿着“长长的小溪”和“弯弯的小路”,娓娓地向我们述说着雷锋昨天的足迹;去寻找今天的活雷锋,呼唤着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对这位“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雷锋该有多少事可以大写特写啊!然而,作者只截取了一两个故事,以少喻多,我们由此可以推想出雷锋的为人了。学生学了这篇小诗,应该从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体会到雷锋的热心助人。我提示学生吟读歌词《学习雷锋好榜样》。我说:“同学们应该还记得歌词《学习雷锋好榜样》歌颂雷锋的动人情景吧!为什么雷锋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呢?同学们联想一下《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中的雷锋,就可以找到答案。我们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用美好的语言来赞扬我们的雷锋?”这一启发,使得同学们思路大开,纷纷要求发言——有的说:雷锋生活简朴,严于律己,只求奉献不求享受,的确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有的说:雷锋平易近人,热爱人民„„
二、激情升华
一堂课的起始和高潮,往往需要教师以其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纵情渲染,从而为课堂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筑路架桥。结尾时教师能把握好时机,用发自内心的情感,围绕课文的内容创设情境,就能激发学生情感,收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例如我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在结尾部分我作了如下处理,我问:“课文最后一句:我忘不了那一天。指哪一天?我永远忘不了什么?”
学生回答。此时,我挂了邱少云的大幅挂图,用苍松翠柏衬托着墓碑文。一边播放着英雄曲的激昂调子,一边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说:“同学们,在‘391’高地夺下不久,朝鲜人民在那里竖起了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这样的结局,设计了音响、图片,化静为动,挖掘内涵,符合“儿童用声音、色彩、形象来思维”的心理特点,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发展了能力,还给学生以灵魂的洗涤,学生感到回味无穷。也就是说,讲读一篇课文,不光要有“凤头”似的入手点,“猪肚”似的着力点,还要有“豹尾”似的结局点。
三、巧设悬念 回顾课文
大凡高明的作家,常会在文章中设置悬念,紧紧抓住读者的心。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在结尾巧妙地设置悬念,能引起学生对一节课或者课文内容的回味、思索。我在《凡卡》一课快要结束时总结:凡卡是一个多么可怜的孩子,他多么渴望爷爷收到信来接他回乡下生活,同学们结合课文想一想,爷爷会来接他吗?爷爷能来接他吗?通过这样一问,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写作意图的思索、探究,引发学生的兴趣。
四、延伸激趣
语文教材内容广泛,有文学、历史、地理、科学等,几乎涉及到古今中外各个领域。如果我们就文教文,不作任何延伸,势必局限在十分狭小的天地里,学生所知甚少,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如果我们注意因文制宜,适当沟通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所及,扩充领域,开拓视野,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种延伸式可以结合讲解进行,也可以在课中完成。
例如学习《少年闰土》一文,它是根据鲁迅的小说《故乡》节选出来的,课文描写了一个健壮朴实,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结束教学时,我把学生引导到课外阅读领域,指导他们去找《故乡》争取阅读,了解全貌。又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使同学们加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对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无比痛恨。再如《金色的鱼钩》一文,课后我布置同学们以6—8人小组排演课文剧,在班上表演,并选出优秀的一队,老师再作辅导,无论从道具到音响,舞台设计等都作精心的编排,让他们为全校师生作汇报表演,此举轰动了全校。同学们通过朗诵表演,使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总之,结尾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每一个教师都可在不同的文章中演绎精彩。一个绝妙精彩的结尾与令人钟情的开头有机结合,似锦上添花,促人振奋,使课堂教学始终扣人心弦,引入入胜。结尾搭桥铺路做得好,处理灵活,课内外联系紧密,定能使教学事半功倍。
第二篇:浅谈语文课结尾艺术
浅谈语文课结尾艺术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课堂教学的成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是否能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正确的观点,形成高尚的品格,健康的审美观念,并在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完成《大纲》提出的语文教学的任务,课堂教学至关重要。但是,多次听公开课后,我发现,很多老师对一堂课的开头研究比较透彻,而对于课堂教学的结尾却研究甚少。往往一节课的开头生动形象,引人入胜,结尾却是平淡无奇,草草收场。其实,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要开始引人入胜,中间环环相扣,而且课的结尾也要精心设计,做到课虽尽而意无穷。
虽然我教学时间不是很长,但是通过对我所教的课文的研究,对我所上课堂的总结和回顾,我认为语文课堂的结尾应该多种多样,并且应该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来设计不同的课堂结尾。因为课堂结尾的作用绝不仅仅是结束这堂课,其更重要的作用是深化课堂、拓展课堂、延续课堂。通过总结研究,我认为语文课堂的结尾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结尾发散式——激思
语文课如果以“填鸭”的方式进行,“灌”完为止,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局限在狭小的圈子里,发散、灵活运用的能力也就相应地降低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结尾的时候应该围绕一个中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帮助他们开开思路。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大有益处的。
例如我教何其芳的《一夜的工作》时,则采用了其方法。《一夜的工作》通过描述周总理劳苦的工作和简朴的生活,满怀深情地赞颂了他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周总理日理万机、夜以继日工作,该有多少事可以大写特写啊!然而,作者只截取了一个片断,以小喻多,我们由此可以推想出总理的为人了。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应该从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体会到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我在课堂快结束时,向同学们朗读文章《十里长街送总理》。我说:“同学们,人们送总理时是多么感人的场面啊,为什么总理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呢?同学们联想一下《一夜的工作》中的总理,就可以找到答案。我们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用美好的语言来赞扬敬爱的周总理?”这一启发,使得同学们思路大开,纷纷要求发言——有的说:周总理生活简朴,严于律己,只求贡献不求享受,的确是新中国的好总理;也有的说:周总理平易近人,热爱人民,有的说……以至于下课了,同学们还在讨论。这样的结尾,就大大扩散了同学们的思维。
二、回味式——激情
一堂课的起始和高潮,往往需要教师以其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纵情渲染,从而为课堂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筑路架桥。结尾时教师如果能把握好时机,用发自内心的情感,围绕课文的内容创设情境,就能激发学生情感,收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例如我教《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在结尾部分我作了如下处理:我问:“课文的最后,五壮士跳下悬崖时,大喊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此时,我播放了五壮士跳下悬崖的图片,一边播放着英雄曲的激昂调子,一边带领同学们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大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样的结局,设计了音响、图片,化静为动,挖掘内涵,符合“儿童用声音、色彩、形象来思维”的心理特点,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发展了能力,还给学生以灵魂的洗涤,学生们激情澎湃,同时也感到回味无穷。也就是说,讲读一篇课文,不光要有“凤头”似的入手点,“猪肚”似的着力点,还要有“豹尾”似的结局点。
三、延伸式——激趣
语文教材内容广泛,有文学、历史、地理、科学等,几乎涉及到古今中外各个领域。如果我们就文教文,不作任何延伸,势必局限在十分狭小的天地里,学生所知甚少,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如果我们注意因文制宜,适当沟通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
所及,扩充领域,开拓视野,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种延伸式可以结合讲解进行,也可以在课终进完成。
例如学习《少年闰土》一文,它是根据鲁迅的小说《故乡》节选出来的,课文描写了一个健壮朴实,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结束教学时,我把学生引导到课外阅读领域,指导他们去找《故乡》争取阅读,了解全貌。通过《故乡》中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更深刻地了解文章主题思想。又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使同学们加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对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无比痛恨。再如《金色的鱼钩》一文,课后我布置同学们以6—8人小组排演课文剧,在班上表演,并选出优秀的一队,老师再作辅导,无论从道具到音响,舞台设计等都作精心的编排,让他们为全校师生作汇报表演,此举轰动了全校。同学们通过朗诵表演,使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总之,课程安排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教学艺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无非是因文而异罢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节课光开头安排得好还不够,结尾搭桥铺路做得好,处理灵活,课内外联系紧密,才能使整堂课精彩纷呈,高潮不断,回味无穷,才能事半功倍地达到教学的效果。
严小兰
第三篇:浅谈语文课的结尾艺术
浅谈语文课的结尾艺术
六盘水市水城县第四小学
郑 勤
摘 要:上好一堂语文课,精美动人的导语很重要,丰富恰当的结尾也不容忽视,授完一篇课文,教师作简要总结,使学生获得较为完整突出的印象,是上课的重要环节。总结高度概括,突出重点、难点,决不是前面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要变化角度,拉曳多姿,增加深度,上完一篇课文,更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这样的契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新课结束时,给学生布置点“疑云”,设置一些悬念,引而不发,让学生独立思考,去化疑释悬。久而久之,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创造性,同时教师也拓展了教学空间。
关键词:语文课
结尾
“虎头豹尾”人们通常用这个词来强调写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非常重要。同样,上好一堂语文课,精美动人的导语很重要,丰富恰当的结尾也不容忽视。当前可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后者则可以完善深化新授内容,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求新知,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以“教”而“不教”,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以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语文课的结尾艺术,求教于行家。
一、概括总结,联想深化
教育家叶尼洛夫·叶希波说过:“通过总结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主要事实和基本思想结束一节课是很有好处的。”授完一篇课文,教师在课堂结束前用较短的一段时间,把课堂上的教学内容用简明、扼要、有条理的语言进行总结;或结合板书的形式,系统地让学生记忆知识要点;或引导学生以准确简炼的语言归纳概括课文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使学生获得较为完整突出的印象,是上课的重要环节。总结高度概括,突出重点、难点,决不是前面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要变化角度,增加深度。如上完《父亲的菜园》一课,可以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反应深刻主题的角度进行总结,要求学生细思细写自己对“父亲”的认识。教完《西湖的“绿”》,可从作者描述的艺术手法角度进行总结,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心去体会,用手中的笔来描写祖国、家乡美丽河山。通过这样的总结,可促使学生对学过的新内容、新知识进行反刍加深思考,加深印象,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二、比较对比,想象创造
有比较对比,才有思索想象,有丰富的思索想象的空间,就会有无限发现创造的机会。科学史上的爱迪生、爱因斯坦等多少杰出人士,用事实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简朴的真理。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就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把教学过程中得出的结论,进一步进行发散性思考,以拓宽知识的覆盖和适用面,并加深对已讲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结尾的时候围绕一个中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他们打开思路,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大有益处的。上完一篇课文,更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这样的契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上完《小珊迪》一课,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我让学生想象小珊迪去换零钱到小珊迪死的情景,让他们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展开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感人的情节。
三、巧妙过渡,由引及彼
教学的连续性、知识的相关性决定了前一课的“尾”往往与下一课的“首”紧紧相连。一堂课的起始和高潮,往往需要教师以其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纵情渲染,从而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筑路架桥。因此好的课尾往往要能承上启下,既结束上一课,又为下一课创设好势头和情境,还能激发学生情感,收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上完《猫》,可以这样结尾,猫是一种极其普通的小动物,然而,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却显得那么惹人喜爱。小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这正说明了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美好的事物,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用心去感受。课后请大家读读下一课,《雪猴》,看你们能发现什么。我觉得这样结尾,巧妙地由上篇课文过渡到下一篇课文,达到了布置预习的目的。
四、巧设悬念,延伸扩展
新课结束时巧设悬念,就是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对获取知识掌握能力,保持急切、渴望追求的心态。一堂课的结尾,应巧设悬念,催人思索,成为学生游向知识大海,构筑知识大厦的起点。教师往往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在一课结束时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议论,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真正起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将课内学习活动延伸到了课外,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给学生布置点“疑云”,设置一些悬念,引而不发,让学生独立思考,去化疑释悬。久而久之,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增强了思考能力,培养了创造性,老师也拓展了教学空间。
如课文《2030年的一天》内容结束后,可以设问,这位英国作家对今后的生活进行了畅想,那么,30年后的一天究竟会不会是作者笔下的这番景象呢?学了这篇课文,你打算怎样从“我”做起,为保护环境出一份力呢?请你写出自己心中的《2030年的一天》。经过这些设问,学生回两次聚思凝神,扩开思维的大门,大胆想象,合理地延伸推理,从而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总之,语文课堂的结尾艺术奥妙无穷、多姿多彩,作为语文教师,就得为这一艺术竭心尽力,使你的课堂锦上添花、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语文课程标准》、《新课标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模式》易松洲
第四篇:语文课的结尾环节教学策略
语文课的结尾环节教学策略
长春市三十中学 万樱楠
教师教学的每一节课,需要教师以其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纵情渲染,从而为课堂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筑路架桥。对课堂教学来说,仅有好的开头还不能说是“成功的一半”,还需要有好的结尾与之相呼应。当一堂课快结束时,学生或久坐显得精力困乏;或是情绪被深奥的知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感染,这就要求结尾比开头和主体更吸引人。对于这一环节的精心安排,会收到异乎寻常的效果。
常见的结尾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总结式结尾
是在上课结束前用较短的一段时间,把所上的教学内容提纲挈领进行归纳、总结。要求教师用简明、扼要、有条理的语言进行总结。还可以配合板书的形式,既有系统性,又不遗漏知识要点,让学生的认识和记忆完整。也可以引导学生以准确简炼的语言归纳概括课文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如:在讲授《背影》这篇文章时,到了课堂尾声处,要总结全篇,可以运用总结抒情式的语言来介绍: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中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诗中母亲为儿子一针一线,细细密密缝补衣服的镜头,表现出母爱的细密绵长、深沉博大。这个镜头成为耸立在人们心目中的母爱的丰碑。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境中的最富有表现力的形象特征“背影”来刻画人物、抒写感情。为我们描写了一位在逆境中仍爱心拳拳的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蹒跚而伟岸、笨拙但坚韧的顶天立地的背影,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从而充分地表达出了当时父子之间那种骨肉至情,获得了感人的艺术效果。这个镜头则堪称慈父的不朽雕塑。
这样,在课堂原有气氛的基础上,巧妙引入,课尾再起波澜,拨响听者的情感之弦,使之产生强烈的共鸣。由此,学生就可以抓住重点、掌握要点。对所听课堂知识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二、发散式结尾
是指把教学过程中得出的结论,进一步进行发散性思考,以拓宽知识的覆盖和适用面,并加深对已讲知识和方法的掌握。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充分熟悉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一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积极思考。有的可将课文的内容进行比较,如《孔乙己》与《范进中举》中的两个人物,将其性格、所在的社会环境、所揭示的主题等进行比较;有的将题材相同,而意境主题不同的文章进行比较,如《沁园春〃雪》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虽然都是咏雪,但由于作者所表现的主题不同,诗中的意境也就截然不同。通过比较我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寻异,并展开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大大拓宽了学生们的思路。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结尾的时候围绕一个中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他们打开思路,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大有益处的。
三、拓展式结尾
语文教材涉及的内容广泛,天文地理,诸子百家。教师应注意因文制宜,适当沟通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所及,扩充领域,开拓视野,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岳阳楼记》时,了解了作者在这篇名文中所具有的政治抱负与旷达胸襟后,可引导学生关注与岳阳楼有关的诗歌,如杜甫的《登岳阳楼》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以及与之相关的对联、现代有关岳阳楼的散文等,这样,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更让学生积累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句,一举两得。
四、回味式结尾
教师借助同课文内容紧密联系的文艺作品等,在课堂原有气氛的基础上,巧妙引入,结尾再起波澜,拨响听者的情感之弦,使之产生强烈的共鸣。如在讲授《在烈日和暴雨下》让学生充分领略了祥子的悲惨命运,领会作者要揭露的那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后,可以让学生看一段《骆驼样子》电影的结尾——祥子穷困潦倒的走向黑暗、走向远处,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达到余音未了、余味无穷的效果。在讲授《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活动课时,安排学生欣赏《苏三起解》《红娘》《甘洒热血写春秋》片段,让学生在这些京剧唱段中沉醉、能够哼唱着走出课堂,并能够让学生关注祖国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瑰宝,从而达到弘扬祖国国粹的目的,收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回味式结尾,可以燃起学生的激情。
总之,一个绝妙精彩的结尾与令人钟情的开头有机结合,似锦上添花,促人振奋,使课堂教学始终扣人心弦,引入入胜。反之虎头蛇尾,很难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甚至会使已达到的教学效果付之东流。教师在一堂课的最后,留下几分钟时间,要求学生消化、巩固当堂课的教学内容,这是很必要的。所以,教师要处理好课堂教学的结尾,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培养
第五篇:语文课
语文课
今天上午,我们第四节课是语文课,上课铃响后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去上五楼上课。到五楼后,教师给我们排好座后,就开始上课了。
今天苏红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课,苏红老师给我们上的课是小溪生病了。我认认真真地听老师讲课,我很积极的发言,并回答问题。
下午回到班级,老师说我去五楼表现非常好,老师给我月牙饼干、糖做为奖励,我非常高兴!以后我会更加努力学习。
黑龙江省勃利县逸夫小学一年级:杨佳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