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南2012年煤矿安全生产分析
湖南2012年煤矿安全生产分析
新年伊始,湖南省煤炭管理局传来喜讯:在确保湖南省煤炭稳定可靠供应的情况下,去年湖南煤矿发生各类事故71起死亡134人,同比减少56起117人,分别下降44%和47.1%;其中重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67%和72%;百万吨死亡率由2011年的3降低到1.67,下降44.3%,创该省煤矿安全生产历史最好水平。
煤矿安全形势大幅好转,与湖南全省煤矿扎实开展打非治违、推行正规生产专项行动有很大关系。湖南省煤炭管理局由领导带队,组织开展了5轮专项督检;不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和明察暗访活动;向有关市、县通报了情况,对存在重大问题的煤矿企业实施停产整顿、挂牌督办和经济处罚。有关县市政府提出了12类整治矿井名单,确定了重点整治对象和重点内容。自开展专项行动以来,湖南省关闭非法井口12处,关闭设计不予利用的井筒47处,处置违法多井口出煤井口102处。同时推动39对矿井实现了正规开采,推动21对矿井淘汰了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设备设施。
湖南省煤炭管理局以瓦斯防治能力评估为抓手,扎实开展瓦斯治理攻坚。该局将瓦斯防治能力评估工作过程同隐患排查治理、专家会诊和监管执法结合起来,对各市州评估通过的煤矿企业全部进行了一次复查。对整改达标无望以及放弃整改的企业,由地方政府采取上锁、停供电、停供火工产品等强制措施,确保停产到位。对未通过瓦斯防治能力评估的216处煤与瓦斯突出煤矿,实施停产整顿、挂牌督办。去年,湖南省发生瓦斯事故13起死亡41人,同比减少13起84人,分别下降50%和67.2%
按照“矿井标准化、管理精细化、采掘机械化、企业集团化、矿区园林化”的要求,湖南省煤炭管理局组织开展了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大会战。2009年以来,湖南省共投入6000多万元用于引导和鼓励煤矿达标建设,周源山、楠木山、资江、磨田和塘冲等5矿实现了机械化综合采掘。湖南全省有20个工作面实现了机械化开采,新建综掘线11条、钻装线4条,150对矿井实现了岩巷锚喷支护,120个掘进工作面实现了机械化装载,736对矿井达到三级以上标准。
第二篇:从安全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湖南煤矿安全生产
从安全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湖南煤矿安全生产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2012级 张昕
【摘要】湖南煤矿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经济学原因主要有:成本投入不足;“官煤勾结”;超生产能力生产;监管责任失察、权钱交易严重等。因此,对湖南煤矿安全生产的治理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增强安全意识。完善投入机制;改良审批制度,严把人口关;加强法制建设,实现依法治矿等。
【关键词】煤矿安全生产 经济学 官煤勾结 权钱交易
一、湖南煤矿安全生产现状
当前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严峻,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这是不争的事实。据统计,2011年全国煤矿发生事故1201起,死亡1973人。湖南省发生煤矿事故127起,死亡251人,其中3人以上事故13起,死亡114人。煤炭百万吨死亡率高达5左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倍以上。
2007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解决得不够好。食品药品安全、医疗服务、教育收费、居民住房、收入分配、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方面还存在群众不满意的问题,土地征收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环境保护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仍未能根本解决。”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上说,这些问题的严峻性,已经摆在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非解决不可。一个社会只有生产是安全的,社会才是稳定的,民生才是有保障的。安全生产问题带有行业特点,资源型的煤炭产业安全生产问题优为突出,因而煤矿安全生产就成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关心的头等大事之一。
二、湖南煤矿安全生产问题的深层原因
湖南煤矿矿难频发固然有其自然的因素,由于瓦斯、煤尘、水患、煤与瓦斯突出等自然因素,决定了煤矿生产属于高危行业,但是更多的矿难都有其经济和社会的原因。正如李铁映副委员长指出的:“从已查处的案件看。几乎每一起特别重大事故的背后都存在着腐败行为。”正是这些原因冲破了人类设计的防御预警系统从而引发矿难;正是这些原因破坏了人类自己制定的生产规则而造成矿难;正是这些原因使已有的煤矿事故预防技术和设备根本无法进人煤矿,导致煤矿事故的发生成为一种“必然”。当然,同样原因也导致了湖南省人民政府近年来整顿煤矿安全生产秩序、抑制煤矿事故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1、成本投入不足,安全意识薄弱。
一是长期的资源配给制度,导致资源无偿或廉价被使用。由于八九十年代进入煤矿生产的门槛过低,经常性的盲目开采和无证开采,致使湖南煤矿普遍安全投入不足。这是造成湖南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和事故规模居于全国前列,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基本原因。湖南煤矿存在着地质构造复杂、倾角大、煤层薄、煤层不稳定和灾害严重等问题,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数更是占全国2/3。现有国有煤矿的生产基础90%是计划经济时期由国家投入的,随着煤炭的过量开采造成技术更新缓慢和原有设备的迅速贬值,投入不足的问题暴露了出来,凸显了国家在投入机制上调控政策和扶持政策的不足。多数私营煤矿存在短期行为,拼命消耗,矿山资源枯竭,无法治理环境,无法可持续发展,政府继续为成本买单,逐渐形成了恶性循环。二是比投入不足更加可怕的是安全意识淡薄。许多管理者漠视弱势群体,许多人对预防为主掉以轻心,“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几乎就是应付上级检查的一句口号。安全意识淡薄一定意义上又说明了社会信用体系的问题,一些权利阶层的人“群体性冷漠”造成了社会底层民众被社会遗忘的境地。
2、“官煤勾结”:煤矿安全治理的最大障碍。
能源紧缺、煤炭价格上涨使煤矿采掘业成为近年来的暴利行业。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湖南煤炭市场吨煤的纯利润在300-400元人民币左右(原煤会因为种类、质级等原因导致售价不同,由于贫矿富矿等原因导致生产成本不同),一个年产几万吨的小煤矿,年获纯利就可以超过1000万元。正是这种超额利润的诱惑使各级政府对小煤矿的整顿关闭措施难以施行。在五年的煤矿安全监察工作中,我能很清楚的感受到从煤炭生产中轻易获取的暴利使得矿主们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对抗安全监察部门的执法,产煤县市的(政府)官(员)”与“煤(商)” “勾结”的十分紧密。如2011年省检察院在调查耒阳市宏发煤矿事故时,就查出了超过100名当地在职和退休政府官员在该煤矿入股分红。
3、超生产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生产:煤矿安全治理的主要障碍。
面对不断恶化的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湖南省人民政府的治理整顿政策和措施首先受到了来自湖南煤炭市场的巨大压力。2011年,湖南省生产了7600万吨煤炭,跟据统计,至少有1000万吨煤炭是通过煤矿超出设计能力的生产实现的;有2400万吨的原煤是在没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生产出来的。而湖南煤炭消费量超过1.2亿吨,从外省运煤入湘的运力也基本达到极限,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压力下,煤炭市场的需求已经不可能由那些安全设施和制度较为完善的煤矿予以满足,这就为小煤矿提供了非法违法生产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一直以来,各级地方人民政府以经济增长为主要执政目标,这一目标引发了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市场中几乎无止境的需求,已经造就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畸形病态市场经济,在这个忽视社会公正的市场中,当政府仍然试图用惯常的行政强制手段去整顿治理煤矿安全生产秩序时,便总是遭遇到来自“畸形病态市场”的抵制,致使对煤矿安全一系列的治理措施无法获得预期的效果。
4、地方监管责任失察,权钱交易严重。
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对煤矿生产的责任监管所产生的问题,主要是监管机构的设臵和权力配臵存在失衡,对权力运用过程中的监督机制不健全。现行的权力运行中产生的腐败现象,是煤矿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具体来说:(1)存在着地方政府职能交叉造成的权力执行中的推诿、扯皮、责任丧失等,集中表现为监管是在不合理的权力配臵体制和权力结构以及不受监督和制约或监督制约不规范的公权力责任丧失下进行的,造成了权力使用的浪费和权力的不公平。(2)存在着监管系统中外部力量介入的障碍和渠道不畅,立法、司法、新闻舆论等监督作用小于行政监督的作用。更缺乏广大民众通过扩大权利的途径参与监督的机制。(3)存在着乡镇甚至县市地方人民政府和地方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安全检查中的故意庇护,对一些重大事故的隐瞒欺骗和弄虚作假行为。
三、完善制度环境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根本保障 煤矿安全生产离不开制度规范化,制度规范化当然离不开生产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科学管理水平等内部制度环境建设,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期,更离不开外部的制度环境建设。外部制度环境的和谐是治本的关键。湖南煤矿安全生产作为国民经济安全运行的一个缩影,直接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没有安全就没有长治久安,没有安全就没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而要安全必须有完善的制度保障。
1、增强安全意识,完善投入机制。
安全体现以人为本,诚信是安全生产与和谐社会的基础,以诚信为本的理念是企业管理者和政府官员责任的核心,官员除了官员的职责和服务外,应当把自己立于矿工的天然监督之下。增强安全意识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观,让安全意识与风险意识结合,让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把安全始终放在预防的基础上。尽快改变传统的以产量、指标、利润为主的评价体系,加强安全预防的重点考核,并把安全隐患和隐情分解成模拟交易的商品,转换成费用的支出进行奖惩性考核。增强安全意识要彻底转变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是解决地方职能管理部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好大喜功、大话空话的思想作风和喜欢搞“大运动”的工作作风。
煤矿作为开发型产业,走的是传统的工业化初期煤矿生产的老路子,一直是在过度性和掠夺性开采中配臵煤炭资源,久而久之造成了安全生产的基础脆弱,投入不足。增强安全意识要增加投入,解决湖南煤矿产业开采工艺落后、产机械化水平低的问题。煤矿生产的基础投入需要大量成本,要加大政策倾斜的力度,区分企业状况,采取鼓励政策,给予环境治理好的企业差别补贴,扼制不安全造成的政府买单的恶性循环。
2、改良审批制度,严把人口关。
煤矿安全生产是否落实到位直接体现政府职能的根本性转变,要改变传统的政府职能运转方式,让地方人民政府职能紧密围绕权力范围的有限权力展开,把行政审批压缩到最低限度,减少对经济活动的过多干预。审批过程要以安全生产为中心,改变审批职能的衙门作风,使其规范化和透明化。因为增加任何一道审批程序,在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都有产生腐败的可能。防止官员以审批权为手段进行“官煤勾结”潜规则的运用,只有实行简化审批和阳光审批,才能防止“权力资本化”引发的审批渎职和失职行为。应从扼制审批不作为做起,严把人口关。审批是政府的职能行为,它在制度流程上约束行政能力的去向,产权是审批的前提,只有产权是清晰的,审批才不会糊涂。
3、加强法制建设,实现依法治矿。
政策和法律虽然不可相互替代,但是二者可以相互作用。所有的政策只有在法律的约束下,才能使政策的执行力不会偏离法制经济的轨道。法律的约束力对煤矿安全生产行为来说,可以彻底规范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不可以做的一旦做了该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当法律健全后,安全生产的漏洞就会大幅减少。煤矿安全生产必须着重完善法制建设。首先,要继续完善各种法规,实行依法治矿。在《煤炭法》、《安全生产法》、《保护煤炭资源环境法》等法规和《国务院关于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等条例的基础上,湖南省人民政府需要根据湖南煤矿行业的生产特点,保证各种法规的有机衔接,尽快补充各种专门性和具体性地方法规政策,保证生产安全有法可依。其次,要完善执法环节。法规多多,关键在于执法力度。必须解决依法行政中,一些官员以法律的制定者自居,权大于法,政府行为凌驾于法律之上的行为,必须加强煤矿安全监管执法队伍的建设,在选好人的基础上,严厉打击官员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的行为。必须加大法律惩罚力度,用法律监管监管者,保证官员的权力意识绝对服从法律意识,对于煤矿生产安全中的缓报、谎报、瞒报、漏报、编造等行为,以法律惩戒为主,行政惩戒为辅。对于商业贿赂行为和渎职行为等应重拳出击,严厉地打击。
煤矿安全生产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大事,必须解决好,否则它将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解决好这一重大问题,必须从制度规范上下工夫。当前主要应当加大政府职能转变和权力转移的步伐。以企业的外部制度环境的完善为突破口,彻底解决权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谋的问题。如此,煤矿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问题就一定能解决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 《煤矿安全监察条例》
[3]《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
[4] 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 [5]《2011全国煤矿安全状况分析报告》,国家煤监局 [6]《2011湖南煤矿安全状况分析报告》,湖南煤监局 [7]《“十一五”期间全国煤矿安全监察工作总结》,国家煤监局
[8] 《“十一五”期间湖南煤矿安全监察工作总结》,湖南煤监局
第三篇:煤矿安全生产因素分析
煤矿安全生产因素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在生产上越来越注重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安全生产不仅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国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也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的体现。特别是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在一幕幕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面前,我们的有关责任人和相关部门应该对于安全生产方面有更多的反思和改进。
在这世界上,对于我们来说什么最重要呢,不是金钱,不是权力,不是名誉,而是宝贵的生命,千金散去还复来,但是生命却只有一次。每个人都知道爱惜生命,都愿意安全生产,都需要遇难时设法死里求生、消灾避难,谁都想学会自救互救的本领、应急脱险。然而事实常常与想象的截然相反,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事故总是不期而遇,生产者的生命也在转瞬间流逝。
从事故产生的机理来看,安全事故灾害是人、技术、环境综合或部分欠缺的产物,即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物与物、物与环境之间的正常关系失控而产生的后果,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而物的不安全状态往往也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安全”与“事故”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我们控制了事故,就可以得到一个“安全”的环境。预防事故和意外灾害的发生是技术问题、管理和认识的问题。
说到我国的安全生产问题,我想,最为突出的就是化工生产事故和煤矿开采事故了。我们经常能听到的是,不是哪里的化工原料泄露造成了污染,就是哪里的煤矿又出事故埋了多少多少矿工。化工安全生产方面比较复杂,今天,我就来谈谈我们国家的煤矿安全事故,揭示平时不为人知的相关知识。
我们知道,我们国家是个煤炭大国,煤炭储量约为1100亿吨左右,居世界第三位。而我国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煤炭能源约占75%以上,因此,煤炭作为主要能源的地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不会改变的。我国绝大部分煤炭是靠井下开采的,所以煤矿生产与其他行业相比其工作场所处于井下深处有限的空间,环境条件恶劣、多变,随着开采过程不断移动,采煤环境不断改变和恶化,在工作过程中顶板、瓦斯、煤炭自燃、粉尘、水害等自然灾害时刻威胁着工人的安全。而又由于煤矿工作环境差、工资水平又不太高,难以吸引文化、素质较高的工人,而不得不招大量农轮工、农协工和临时工,给改善安全环境带来更大的困难,从而导致安全工作的恶性循环。同时,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处置能力,使得煤矿事故层出不穷。
世界上一些主要的煤炭生产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己经在煤矿生产安全管理工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实现了对煤矿事故的有效控制,煤炭工业成为这些国家中最安全的行业之一。而相比之下,我国的煤矿生产安全管理工作成效不甚理想,煤矿安全生产状况十分严峻,煤矿事故频繁发生,每年仍然有六七千人因煤矿事故而死亡。虽然我国政府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规定了大量的煤矿生产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建立健全了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以及加大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力度等等,然而成效并不明显,煤矿事故并未得到有效的控制,煤矿事故依然不断发生。
一、人的不安全行为
在很多矿难事故中,很多都是由于矿职工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职工的不安全行为指的是那些由煤矿职工发出的、可能引起煤矿事故的、违反安全规程和标
准操作规则的行为。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熟知的“三违”行为,即违规违章指挥,违章违规操作和违反劳动纪律。职工“三违”行为是煤矿生产的安全隐患,通常更是导致煤矿事故发生的主要的直接原因。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案例:
2001年7月,广西南丹矿井发生透水事故,遇难:81人,直接经济损失8000余万元。7月17日凌晨3时多,拉甲坡矿负责人在明知作业区域存在透水隐患的情况下,不但不采取防范措施,反而继续冒险组织作业,在9号井标高-166米平巷处的3号工作面内两次实施爆破,使位于下方的恒源矿受淹老塘与上部的3号工作面之间的隔水岩体产生脆性破坏,积水在强大水压作用下击穿隔水岩体,形成一个长径3米、短径1.2米的椭圆型透水口,高压水大量涌入,先后使拉甲坡矿3个工作面、龙山矿2个工作面、田角锌矿1个工作面被淹。
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发现,该矿区非法开采,以采代探,乱采滥挖,矿业秩序混乱,违章爆破,另外,当地一些县领导贪污腐败,与矿主相互勾结,从而一些非法矿主以矿养“黑”,以“黑”护矿,非法开采,为获取暴利,不顾矿工生命安全。更令人发指的是,在事故发生后,矿主和地方政府的一些官员串通一气,隐瞒事故真相,企图逃避责任的追究,影响了事故的救援行动。
最后有关部门对128名责任者进行了刑事追究或党纪、政纪处理提出了建议,自治区副主席行政记过,县委书记判处死刑,同时对大厂矿业秩序整治提出了措施。
从以上的案例中,我们知道,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并减少职工的“三违”行为,势必导致煤矿事故经常反复地发生,造成人员伤亡和财物损夫。
从广西南丹矿难事故,我总结了导致煤矿生产者不安全行为常常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煤矿企业的负责人和管理者的问题。现在的煤矿企业特别是小型的煤矿企业,它们的管理者只重生产,一味的追求利益,轻视或忽视了安全的管理。试想,连管理者都没有真正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没有安全生产的意识。虽然意识到了将要发生事故的前兆,但在利益和安全发生冲突时,往往只重视前者,而忽视安全管理,特别是赶工赶进度时,在管理者眼中,煤矿工人只是工作的机器,而他们的任务就是要集中精力到生产上,根本没有考虑到他们的人身安全。管理者有意无意的违章指挥,对煤矿职工的安全置之不理。
另外,就是煤矿工人的问题。煤炭行业从业人员的结构复杂,人员综合素质低,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安全生产知识匾乏,安全生产技能差。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低下是我国煤炭行业面临的一个难题。所以,就算管理者有安全意识,但是往往他们没有把这种安全文化意识传播给作业工人,这就是他们的管理缺失,是严重的渎职行为。就是基于以上的原因,我国才开始强制规定煤矿负责人要和矿工一起下井,只有这样,才能缓解工人对于安全意识的懈怠。
在我国,煤矿的生产自然环境和作业环境比较复杂,作业条件也比较艰苦,而且危险程度也很高。还有一个重要的一点是,我国煤矿职工的薪酬水平偏低,因此煤矿企业难以吸引到高素质的人才,同时由于受到其他行业的冲击,煤炭行业内部的一些高素质的人才为了获得更高薪酬,或者为了获得更加优厚的待遇,因此也纷纷脱离煤矿生产行业,导致整个煤矿生产行业的从业人员的素质偏低。这些工人往往对安全生产存在侥幸心理,而结果往往是引发了煤矿事故。
以上我们分析了职工的不安全行为,这有助于我们充分认清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对煤矿生产安全管理工作的危害性,有助于我们对不安全行为的控制和预防。
二、物的不安全行为
除了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的不安全因素也是导致煤矿事故的罪魁祸首。在物的不安全因素上,我们国家在这问题上海是挺突出和严重的。物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生产设备和安全设施的不安全状态,生产设备和安全设施的不安全状态指由于企业在生产设备、安全设施配置上的缺陷或由于缺乏对生产设备、安全设施的妥善的维护而可能直接导致煤矿事故的状态。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2005年2月,辽宁孙家湾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214人遇难,直接经济损失达4968.9万元。事故发生地点在孙家湾煤矿3316外风道掘进工作面,2月14日白班,孙家湾煤矿正常作业,到14时50分,3316外风道掘进工作面突然发生矿震,地面瓦斯通风检测突然没有显示。据当时地面有关人员介绍,14时50分有明显矿震感觉,到15时03分,井下242采面工人宁海涛在井下汇报说,242面有反风,之后,井下-357调度汇报,-357大巷全是烟。由于冲击地压造成3316风道外段大量瓦斯异常涌出,3316风道里段掘进工作面局部停风造成瓦斯积聚、瓦斯浓度达到爆炸界限;工人违章带电检修临时配电点的照明信号综合保护装置,产生电火花而引起瓦斯爆炸。
经过调查,发生这区瓦斯爆炸事故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瓦斯监控系统维护、检修制度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落实。井下瓦斯传感器一直存在故障,形同虚设,地面瓦斯监控系统声音报警功能出现故障也长达4个月,煤矿企业就这样一直置若罔闻,没有进行维修,致使事故当天不能发出声音报警。该起事故中产生火源的照明综合保护装置入井前未进行检验,致使假冒MA标志的机电设备下井运行,331采区在无采区设计的情况下进行作业,采区没有专用回风巷,采区下山未贯穿整个采区,边生产边延伸。除此之外,该矿还擅自修改设计,增加在3315皮带道与3316风道之间的联络巷开口掘进3316风道,使3315综放工作面与3316风道掘进面没有形成独立的通风系统,从而就导致了瓦斯的大量聚集,酿成了悲剧。
从上面的例子看国内现状,很多的煤矿企业在生产设备和安全设施方面投入不足,安全欠账问题也比较普遍,这样也直接导致了生产设备和安全设施的配置不能满足生产和安全防护的需要,比如上面这个例子中的瓦斯检测仪器的故障没有得到重视和维修,通风扇不足。还有很多企业没有及时对生产设备和安全设施进行更新,导致一部分设备和设施陈旧、老化,安全性能下降。缺乏对生产设备和安全设施的维护和检修,导致设备和设施不能正常运转,或者根本不能运转,为煤矿事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生产设备和安全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为煤矿事故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使煤矿事故的发生成为可能。
在我国的煤矿事故中,有相当一部分事故就是因为煤矿企业在生产设备和安全设施方面存在不安全状态而导致的。这是我国国内煤矿企业的一个致命的通病,对于看似无关生产但却非常重要的预警安全系统装置维护不到位,对于煤矿设备没有采取定期的维护和检修,设备超负荷、超寿命运转。如果煤矿企业能在这一点大为改善的话,我国的煤矿开采水平势必会上一个高的台阶。
三、人的心理影响
人的心理影响在我看来也是非常重要的。正如在课上老师讲的一个关于智利矿难的故事,那里的矿井下都配备了专门的应急场所,就像一个餐厅一样,有食物,有水,有生活必须用品,当矿难来临时,工人们有序地撤进避难场所,安心地等待救援人员。所以,有避难场所和没有避难场所,给工人们的心理影响是完全不同的。按照人的心理规律和客观规律制定安全预防措施,引入和运用安全心
理学这个手段能更好地为煤矿安全管理服务,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安全管理体系。
煤矿事故中,除了井下环境和设备等因素外,主要是人为事故,即责任事故, 要避免人为事故的发生,就要运用安全工程心理学的原理,逐步培养提高井下职工的规范操作、减少失误、自我控制素质,从而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出现,避免事故的发生。
在煤矿事故安全心理中,主要有几个原因:(1)注意力分散。(2)赶任务。
(3)过度疲劳及井下睡觉。(4)图省劲、走“捷径”。(5)缺乏经验、违章操作。
(6)动作失调与体力不支。(7)冒险行为。(8)感知与判断失误。(9)职业道德水平下降。(10)超能力生产。所以,煤矿企业要通过安全教育等方式来强化工人的安全心理素质。
煤矿企业应该改善井下环境,这样有助于被感知事物得以清晰化。据研究证明,具有强烈或较为强烈的刺激容易被人体感知,而微弱刺激则容易被忽略。所以,在井下安全管理的具体执行中,除了根据相关规定所设安全标志外,最好还要改善煤矿井下环境,比如说扩大巷道的断面,增强井下的照明,把井下的设备调整到最佳的位置,适当增多井下其它标志等,这些细节性的东西可以增强井下作业人员的感知效果,以此提高井下场所的安全性,控制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
改善井下的作业环境,可以增强事物对比性。这样也能使井下作业人员能在短时间内发现不安全的隐患,提前做出预防准备。同样也是细节问题,比如井下作业人员的服饰颜色要选用色彩鲜艳的、可以容易引起人们注意和警觉的橙色、红色之类的颜色,还有再如在井下大巷安设自动信号灯,如红色表示存在危险、紧急情况、故障错误和中断等,黄色表示接近危险、临界状态、注意和缓行等,绿色表示良好状态、继续进行,这样在井下就会增强色彩的对比性,在平时一般性操作中以至于已发生事故的抢险救灾时,均能起到预防及保护作用。
心理作用的重要性还应体现在平时的应急演练中去。煤矿企业可以提高井下人员协调性,增强不同环境适应能力。在以往的煤矿安全培训当中从未有过这方面的教育和指导,所以在安全教育培训过程中,要运用人体协调性原理, 充分利用人体各种感官,在模拟井下环境中进行感知运动训练,使人的感知更加有效。据研究表明,对于事物的认识,听到的可以记住15%,看到的可以记住25%。去矿企在搞安全教育培训时应做到形式多样化,开展感知运动训练,达到眼睛、耳朵、手脚的协调配合,不断增强井下人员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避免人为事故的发生。
我们每个人都具有许多种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心理状态及承受能力,煤矿作业人员也一样。通过有效的管理, 引导矿工以不同的个性去适应和服从煤矿井下不同时间和地点的工作,发挥其性格积极的一面,可以减少或消除对事故的隐患,从而实现所制定的安全目标。在这里要指出的是,企业要做的不是要改变矿工的个性,而是要在其个性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人的个性潜能,实现煤矿安全生产。
四、小结
通过以上针对血淋淋的案例的分析,从人的安全行为、物的安全状态和人的心理因素出发,我们知道煤矿企业要良性发展,完备的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措施是基础,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与环境,提高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是预防事故的治本之举。煤矿企业的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第四篇: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分析材料(四季度)
北京市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分析材料
(2013年4季度)
一、2013年四季度安全生产情况和重点工作落实情况 2013年四季度,北京市煤矿发生一般事故一起,死亡一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持平,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按照监察执法计划和局工作安排,四季度,北京煤矿安全监察局开展三项监察执法共计8矿次,查出各类安全隐患和问题83条,依法下达了执法文书,要求按期整改。
一是开展防灭火重点监察。重点检查了煤矿防灭火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井上、下设置消防材料库情况、矿井电缆和机电设备的防灭火管理情况、防灭火应急预案及相关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等。
二是开展《七条规定》专项监察。重点检查煤矿贯彻落实《七条规定》情况,并对照《七条规定》要求,对煤矿相关证照、主要生产系统、设备设施进行了现场检查。
三是集中开展北京市四座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延期和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评级的材料审查和现场验收工作。对审查材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修改意见,对现场验收查出隐患和问题,下达了执法文书,要求按期整改。
二、2014年一季度面临的主要风险和问题
一季度时值岁末年初,节假日多,重点时段多,北京市
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风险和问题。
一是节前职工情绪稳定性差。煤矿职工多为外来农民工,伴随春节假期临近,“思节”和“厌战”情绪容易在工作中松懈麻痹、忽视安全,甚至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引发事故。
二是春节停复产工作潜在隐患多。煤矿春节停复产工作,历来是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重点,停产期和复产后可能产生的地质条件变化、隐患排查和治理不彻底、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人员安全意识松懈等潜在风险容易酿成事故。
三是“两会”期间安全管理要求高。全社会对安全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的要求突出,要求煤矿企业切实加强安全管理、有效防范事故发生。另外,火工品管理不到位可能危害社会公共安全,是另一个主要的潜在风险。
三、2014年一季度重点工作
切实加强春节和“两会”期间的安全生产工作,重点开展煤矿春节、“两会”期间专项监察。
一是开展煤矿春节停复产专项监察。重点检查煤矿春节前后员工教育和培训情况、春节期间领导下井带班和应急值守情况、停复产安全技术措施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复产验收工作开展情况等,做到边督查边整改,以检查促落实,确保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有效防范事故发生。
二是开展“两会”期间定期监察。重点对煤矿“两会”期间加强安全管理工作方案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和火工品管理情况
进行检查,确保“两会”期间煤矿安全生产的稳定。
第五篇: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分析报告
山东**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煤矿
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报告
一、煤矿基本情况
****煤矿建于1969年,隶属山东**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属地方国有企业。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5万t/a,核定生产能力33万t/a。井田位于****煤田的东部边缘,面积4.2682km2。矿井为立、斜井综合开拓。有+60、-120、-300、-550m四个水平,现集中在-550m水平生产。开采上限为**m,下限为***m。矿井主要开采15煤层,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2015年共生产原煤30.41万t,亏损4289万元。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抽出式,主、副斜井、东立井进风,总回风井回风。截止2015年12月31日,矿井已连续实现安全生产5405天。
二、煤矿安全生产现状
(一)隐患治理方面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1、瓦斯方面
2015年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等级为瓦斯矿井,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2、煤尘爆炸性
矿井对11、13、15煤层按规定进行了煤尘爆炸性鉴定,鉴定结论:煤尘均具有爆炸性,火焰长度均大于400mm,爆 炸指数分别为40.15%、48%、44.86%。煤尘爆炸构成重大危险源。矿井制定并采取了综合防尘措施及爆破安全措施,有效防治了煤尘爆炸,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3、煤层自燃
矿井对11、13、15煤层按规定进行了自燃倾向性鉴定,鉴定结论:11、13、15煤层均属Ⅱ类自燃煤层。煤层自燃已构成矿井的重大危险源。矿井制定并采取了综合防火措施,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4、冲击地压
矿井对13煤层及顶板进行的物理力学性质测试与冲击倾向性鉴定,13煤层具有弱冲击倾向性、顶板属于具有弱冲击倾向性的岩层。冲击地压方面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5、水文地质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属中等类型。矿井水文地质方面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二)煤炭市场影响方面困难和突出问题
1、煤炭市场持续疲软,价格下滑,矿井亏损经营,近3年已亏损1个多亿。不见好转的经营现状,已严重影响到职工思想的稳定,人员流失已初现端倪,维稳成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2、矿井资源条件差,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3、矿井多水平延深,生产环节多,地质条件复杂,矿压、通风、运输等方面不安全因素多,安全管理难度大。
4、人员老化,文化高、年轻人不愿意从事井下作业,技术人员缺乏,人员管理难度大。
三、安全生产做法及下一步措施
(一)安全生产方面做法
1、认真实施安全生产绩效考核。制定安全生产绩效办法,实行市场化运作,托管式管理,明确“安全、生产、质量、成本、效率、劳动纪律”等百分量化考核细则,从矿长到职工全部纳入绩效考核范围,个人收入、岗位全部与绩效考核分数挂钩。通过安全生产绩效考核的有效实施,矿井安全生产责任任务目标量化明确,打破了干部职工收入平均主义、吃大锅饭老传统,从干部到职工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生产效率,成本控制,劳动纪律取得显现效果。
2、加大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坚持“党政同责”和岗位、职能、权利与职责相统一的原则,建立了层层落实的安全生产责任绩效考核体系,形成了“安全生产,人人有责”严密科学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有力保证了矿井安全生产。
3、强化安全教育培训。认真制定落实安全培训教育计划;组织全员开展安全教育活动;组织全员进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考试;组织参加安全知识竞赛;认真开展安全思想教育活动,分析发生在身边安全事故教训,开展安全大反思大 3 讨论。通过一系列安全培训教育活动,强化职工安全知识学习,提升职工安全意识。
4、严格安全生产自查自纠。根据矿井实际,确定每个时期安全自查自纠重点,每旬至少组织一次安全大检查活动,检查突出节假日放假前后、农忙时节、高温雨季等重点时期,突出工作面回撤、遇地质构造、过断层、巷道贯通、大型设备回撤安装等重点环节。每次检查对存在问题组织研究制定整改措施,实行问题整改闭合管理,保证整治到位,提升了矿井安全管理水平。
5、创新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重视煤炭质量,抓煤质从源头抓起,采煤工作面矸石进老空,掘进工作面矸石进行充填,矸石消化到现场,既缓解了矿井提升压力,增大了提煤量,减少了矸石上井费用,实现了提质增效益的目的。
(二)下步安全生产工作措施
1、保证队伍稳定。持续低迷的煤炭市场,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和经营现状,已严重影响到职工思想的稳定。要强化职工队伍建设,各单位加强职工安全思想教育,实施亲情化管理,分析安全市场形势,提高安全认识,增强节约意识,使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矿井当前面临的困难,明确安全生产工作重点,增强全员凝聚力,树牢安全生产的责任感、压力感和紧迫感,保持职工队伍稳定,保证安全生产。
2、保证安全投入。企业再难不能轻安全,市场再难不 能少投入。制定并严格落实、季度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计划,加大矿井系统优化、通风系统改造、安全劳动保护等方面的投入,进一步夯实安全生产基础。
3、保证安全质量。各专业要大力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细化每项工作,分专业、岗位、流程,将每个岗位、每项工作分解细化,将每段巷道、每台设备的管理责任到人,做到“事事有人管,事事有落实”;规范操作流程,按规程施工,做到岗位操作正规化;完善基础资料,健全各岗位的记录、图表、台账、报告等基础资料,做到工作有记录,实现基础资料的规范化。安全科质检办加大工程质量动态检查力度,以查促改,不断提升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水平。
4、保证成本控制。大力实施“严抓安全,提质增效,节约挖潜”工程,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绩效考核办法,从矿长到职工全员纳入绩效考核对象,把个人收入、岗位安全等全部与绩效考核挂钩,强化安全责任,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以实现安全生产效益的最大化,有力保障安全生产。
5、严格干部考核。制定安全管理人员下井及带班下井与安全奖挂钩制度,调动管理人员深入现场及安全生产履职尽责的积极性,强化现场安全管理。制定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合同考核办法,量化管理人员工作业绩,实施竞聘上岗。凡事从干部抓起,要求领导干部以身作则,营造干劲足、正气浓的工作氛围。
6、严格现场管理。深入贯彻落实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 快整治严执法行动,严格落实隐患定期审查汇报及重大隐患报告制度,对发现的隐患严格落实隐患治理措施、责任、资金、期限、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六落实”,全程跟进抓整改。创新隐患排查方式,建立矿领导、职能管理人员、安监员、区队长、职工五级隐患排查体系;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每个专业确定一名“专家”,每月一次对矿井生产系统进行一次“会诊”,重点排查矿井各专业生产系统潜在安全隐患。继续大力推进“挂图研判”工作法,吸收全员参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智慧,发挥最大潜能,挖掘不易发现的隐患。
7、严格制度落实。“制度不落实等于零”,成立考核小组,要加强会议、文件、制度、规定等要求的落实,凡事有安排就有落实,严格闭合管理,对不能落实的必须由分管领导说明意见,采取针对性措施或方案,切实把安全生产要求落到实处,有力保证安全生产。
8、严格责任追究。建立完善“三违”处罚、质量管理、生产任务、成本控制及生产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完善各项处罚与单位负责人、现场管理人员、兼保科室、包保分管领导联责制度,凡事有标准、有负责,有监督、有考核,形成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对一级监督的工作体系,全面提升矿井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四、对缓解煤矿经济下行,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建议和看法
1、走煤化油、煤化气等转型路子,增加煤炭资源开采 价值。
2、严格控制煤炭核定生产量,扭转煤炭供大于求局面。
3、严格煤矿生产安全条件认证,使煤矿生产科学、合理、安全、高效。
4、控制煤矿技术投入成本,增加煤炭行业扶持力度,提升煤矿安全生产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