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煤矿安全生产的经济学分析
煤矿安全生产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经济学原因主要有:成本投入不足;“官煤勾结”;超生产能力生产;监管责任失察、权钱交易严重等。因此,我国对煤矿安全生产的治理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增强安全意识。完善投入机制;变革审批制度,实行产权分离;健全市场秩序,加速价格改革;加强法制建设,实现依法治矿;推行垂直监管,扼制权钱交易等。
[关键词]煤矿安全生产;经济学;官煤勾结;权钱交易
一、煤矿安全生产现状
我国对煤矿安全生产从来也没有停止过整顿和治理。2006年12月21日,国务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对山西、辽宁、广东等地11起重大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的处理结果,提出力争用三年时间解决矿难问题。进入2007年,国家继续重拳出击煤矿安全生产问题,但是触目惊心的煤矿生产事故依然频繁发生。仅2007年3-5月,在山西、河南等地就发生数起煤矿重大伤亡事件。其中,2007年3月18日山西晋城市苗匠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被困井下21名矿工全部遇难;2007年3月28日山西临汾尧都区余家岭煤矿发生瓦斯爆炸,造成26人死亡;2007年3月22日河南汝州商酒务煤矿发生透水事故,造成15人遇难;2007年4月16日河南宝丰王庄煤矿发生瓦斯爆炸,造成33人死亡,六名矿主逃跑;2007年5月5日山西临汾蒲县克城镇蒲邓煤矿发生瓦斯爆炸,遇难28人。虽然国家三令五申,但煤矿安全生产还是令人堪忧。近年我国平均每7.4天发生一起特大煤矿安全事故,远远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003年我国煤炭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35%,事故死亡人数则占近80%;我国采煤效率仅为美国的2.2%,南非的8.1%,百万吨死亡率却是美国的100倍,南非的30倍。2007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解决得不够好。食品药品安全、医疗服务、教育收费、居民住房、收入分配、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方面还存在群众不满意的问题,土地征收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环境保护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仍未能根本解决。”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上说,这些问题的严峻性,已经摆在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非解决不可。一个社会只有生产是安全的,社会才是稳定的,民生才是有保障的。安全生产问题带有行业特点,资源型的煤炭产业安全生产问题优为突出,因而煤矿安全生产就成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关心的头等大事之一。
二、煤矿安全生产问题的深层原因
中国矿难频发固然有其自然的因素,由于瓦斯、煤尘,煤矿区域的洪水、地震等原因,决定了煤矿生产属于高危行业,但是更多的矿难都有其经济和社会的原因。正如李铁映指出的:“从已查处的案件看。几乎每一起特别重大事故的背后都存在着腐败行为。”正是这些原因冲破了人类设计的防御预警系统从而引发矿难;正是这些原因破坏了人类自己制定的生产规则而造成矿难;正是这些原因使已有的煤矿事故预防技术和设备根本无法进人煤矿,导致煤矿事故的发生成为一种“必然”。当然,同样原因也导致了中央政府近年来整顿煤矿安全生产秩序、抑制煤矿事故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成本投入不足,安全意识薄弱。
煤矿安全生产的隐患始终存在:一是长期的资源配给制度,导致资源无偿或廉价被使用。由于进入煤矿生产的门槛过低,经常性的盲目开采和无证开采,致使我国煤矿普遍安全投入不足。这是造成我国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和事故规模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基本原因。
我国煤矿存在着地质构造复杂、倾角大、煤层薄、煤层不稳定和灾害严重等问题。现有煤矿的生产基础大多是计划经济时期由国家投入的,近年来钢铁、电力、冶金等高能耗工业的大发展极大地刺激和拉动了煤炭的过量需求,煤炭的过量开采造成技术更新缓慢和原有设备的迅速贬值。在煤炭逐步放开经营的环境下,投入问题暴露了出来,凸显了国家在投入机制上调控政策和扶持政策的不足。一些承包的煤矿存在短期行为,拼命消耗,矿山资源枯竭,无法治理环境,无法可持续发展,政府继续为成本买单,逐渐形成了恶性循环。二是比投入不足更加可怕的是安全意识淡薄。许多管理者漠视弱势群体,许多人对预防为主掉以轻心,“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几乎就是应付上级检查的一句口号。安全意识淡薄一定意义上又说明了社会信用体系的问题,一些权利阶层的人“群体性冷漠”造成了社会底层民众被社会遗忘的境地。2 产权关系不清,价格机制乏力。
煤炭资源开发与利用实际上一直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各地方无偿占有和支配矿业权,煤炭资源成为地方政府实现政绩的手段。在产权分离的企业制度改革中,煤矿企业产权关系并不清晰,作为国家所有权的资源,归地方分配使用,大多采取行政划拨,而非采取招标、拍卖等市场竞争方式,加之行政审批转让的不规范,导致野蛮式开采,不仅开采成本未进入价格形成机制,而且回采率非常低,尤其是小煤窑极大地浪费了资源,采矿制度从根本上违背公平原则。煤炭资源的稀缺性和下游产业发展过热必然导致煤炭价格的需求拉动型上涨。这种上涨一方面导致国家价格调控能力下降,另一方面导致煤炭企业因价格飚升的利益驱动引发生产失控。由于煤炭资源的稀缺性,价格却未能真实反映价值和供求关系,煤矿生产不能有效地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调节,一方面造成某些产能过剩的国有大型煤矿价格过低,另一方面造成承包煤矿的大小“煤老板”谋取暴利。正是由于现行煤炭价格的计划调拨,像产煤大省山西省几十年的煤价都是国家计划调拨的,必然造成煤炭市场秩序的混乱,而价格一旦上涨,产煤集中的地方就会发生安全事故。“官煤勾结”:煤矿安全治理的最大障碍。
能源紧缺、煤炭价格上涨使煤矿采掘业成为近年来的暴利行业。媒体披露,近年来中国煤炭市场吨煤的纯利润在100-200元人民币左右(原煤会因为种类、质级等原因导致售价不同,由于贫矿富矿等原因导致生产成本不同),一个年产几万吨的小煤矿,年获纯利就可达几百万元,稍大生产规模的煤矿每年的纯利可以超过1000万元。山西省高平市的统计年鉴表明,2003年该市原煤累计开采量为1150.68万吨,其中市属煤矿为214.87万吨,市以下乡镇煤矿为807.55万吨。该市政府一位官员分析,根据2003年的数据计算,私人手中累计的原煤开采量应在700万吨左右,按照每吨煤炭200元的纯利润计算,当年私人获取的纯利润应该在14亿元左右。正是这种超额利润的诱惑使各级政府对小煤矿的整顿关闭措施难以施行。从有关煤矿事故的报道中,我们看到了矿主们在事故发生前后对法律的蔑视。很多煤矿在发生事故前曾多次收到当地煤矿安全监察部门的停产整顿通知,甚至曾经被这些部门实施关闭,但这并不影响煤矿的继续生产,即使把对矿难死者的赔偿额提高到了20万元,也同样不能阻止矿主们继续违章违法生产。因为,从煤炭生产中轻易获取的暴利使矿主们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对抗安全监察部门的执法,甚至收买执法人员;同时,“20万元”在日进百万元的矿主们眼里根本不算巨款。面对拥有巨大经济实力的矿主们,一些官员的心理活动并不复杂:既然无法阻止他们的违法生产,为何不“拿人钱财与人消灾”呢?于是,“(政府)官(员)”与“煤(商)”就这样“勾结”了起来。正是由于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才大声疾呼:“„官商勾结,官煤勾结‟已经到了该引起高度重视的时候了。”超生产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生产:煤矿安全治理的主要障碍。
面对不断恶化的煤矿安全生产状况,中央政府的治理整顿政策和措施首先受到了来自煤
炭市场的巨大压力。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9%以上的增长速度,每年煤炭消费量增长7%-9%。消费需求增长导致煤炭产量增长,从2001-2003年,全国原煤产量的累计增长量高达7.38亿吨,累计增幅接近74%。2004年,原煤产量达到19.5亿吨,与2003年相比,增加2,28亿吨,增长13.2%;2005年,原煤产量达到了21.9亿吨。比2004年增长9.9%。来自官方媒体的消息称,原煤增产主要是通过煤矿超出设计能力的生产实现的。2004年,全国27个产煤省(市、自治区)中,有20个省(市、自治区)超产,其中19个省(市、自治区)超产在10%以上,福建、陕西、北京等地超产均在50%以上。在超出生产设计能力的同时,原煤生产也超出了生产安全保障能力。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调查,2003年,全国原煤年产量为17.28亿吨,而当年年底,全国具备生产安全保障能力的矿井的生产能力仅为11亿吨,至少有6.28亿吨的原煤是在没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生产出来的;2004年,全国原煤年产量为19.5亿吨,当年全国具有安全保障的生产能力仅12亿吨,至少有7.5亿吨的原煤是在没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生产出来的。在经济增长目标的刺激下,煤炭市场的需求已经不可能由那些安全设施和制度较为完善的国有煤矿予以满足,这就为小煤矿提供了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2005年,全国小煤矿产量占到了总产量的38%左右。一方面,小煤矿产量份额的急速增加,再加上小煤矿安全投入不足甚至完全没有安全投入,使得小煤矿不仅产量大增,而且成本也相对低廉,这就反过来迫使国有煤矿进入了减少安全投入和超设计能力生产的行列。另一方面,由于小煤矿在煤炭市场中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对小煤矿高频率的关闭整顿,则直接影响着全国煤炭市场的供给,导致煤炭供应形势更为紧张,并成为推动煤炭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从2005年8月份开始,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对小煤矿进行治理整顿和关闭,由此产生的煤炭供需缺口将主要通过国有大煤矿产量的快速增长实现。有人认为,从统计数据看,小煤矿仅占全国煤炭产量的三分之一,关闭小煤矿不会对煤炭业产生太大的影响,关闭小煤矿留下的缺口完全可以通过提高国有煤矿的生产能力来填补。但事实上,这给国有煤矿造成了巨大的增产压力,使这些煤矿有了更好的借口变本加厉地超设计生产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生产,进而加大了国有煤矿发生特大安全事故的隐患。2005年11月27日发生的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公司东风煤矿煤尘爆炸事故便验证了这一点。一直以来,各级政府以经济增长为主要执政目标,这一目标引发了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市场中几乎无止境的需求。而对市场经济就是“增长经济”的狭隘理解,则必然造就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畸形病态市场经济。在这个忽视社会公正的市场中,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已经无法抵御“看不见的畸形市场之手”的操控,包括中央政府在内的各级政府早已不能再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强制性地对煤矿实施管理和控制。当政府仍然试图用惯常的行政强制手段去整顿治理煤矿安全生产秩序时,便总是遭遇到来自“畸形病态市场”的抵制,致使对煤矿安全一系列的治理措施无法获得预期的效果。其实,即使在正常的健康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需求、产品价格、企业利润和预防事故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的,而政策实施的效果如何,最终还要视政府、企业和工人各方之间的互动和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而定。监管责任失察,权钱交易严重。
政府职能部门对煤矿生产的责任监管所产生的问题,主要是监管机构的设置和权力配置存在失衡,对权力运用过程中的监督机制不健全。现行的权力运行中产生的腐败现象,是煤矿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具体来说:(1)存在着政府职能交叉造成的权力执行中的推诿、扯皮、责任丧失等,集中表现为监管是在不合理的权力配置体制和权力结构以及不受监督和制约或监督制约不规范的公权力责任丧失下进行的,造成了权力使用的浪费和权力的不公平。
(2)存在着安全生产监管系统和监管官员自身未被监管的体制漏洞。谁来监管监管者,监管者一旦失职,谁来追究监管者的问题没有解决。出现安全生产事故后,基本上是自己查自己,自己对自己监管,走上了一个机制怪圈。(3)存在着监管系统中外部力量介入的障碍和渠道不畅,立法、司法、新闻舆论等监督作用小于行政监督的作用。更缺乏广大民众通过扩大权
利的途径参与监督的机制。忽视民众的话语权就无法直接反映弱势群体的意志和声音。造成了内部权利强势下外部力量很难介入的局面。(4)存在着煤炭行业管理部门所辖煤矿管理机构和煤矿安全监管部门所辖管理机构安全检查中的故意庇护,对一些重大事故的隐瞒欺骗和弄虚作假行为。曾经发生的广东大兴煤矿特大透水事故造成123名矿工殒命的重大事件,由若干工程研究人员组成的专家事故调查组做出的事故鉴定结果却是此煤矿生产条件是“安全”的。前不久媒体披露,山西省一些地方,在不长的时间内先后发生数起安监局官员接受煤矿老板的贿赂达600多万元人民币,形成极其严重的你当摇钱树、我当保护伞的恶性循环。虽然暴露出的是个别现象,但足以说明权钱交易这种腐败的严重性。
三、完善制度环境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根本保障
煤矿安全生产离不开制度规范化,制度规范化当然离不开生产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科学管理水平等内部制度环境建设,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期,更离不开外部的制度环境建设。外部制度环境的和谐是治本的关键。煤矿安全生产作为国民经济安全运行的一个缩影,直接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没有安全就没有长治久安,没有安全就没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而要安全必须有完善的制度保障。增强安全意识,完善投入机制。
安全体现以人为本,诚信是安全生产与和谐社会的基础,以诚信为本的理念是企业管理者和政府官员责任的核心,官员除了官员的职责和服务外,应当把自己立于矿工的天然监督之下。增强安全意识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观,让安全意识与风险意识结合,让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把安全始终放在预防的基础上。增强安全意识要突出煤矿企业的特殊性,严格节能降耗,把安全生产目标尽快纳入管理者的考核目标。同时尽快改变传统的以产量、指标、利润为主的评价体系,加强安全预防的重点考核,并把安全隐患和隐情分解成模拟交易的商品,转换成费用的支出进行奖惩性考核。增强安全意识要彻底转变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是解决地方职能管理部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好大喜功、大话空话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增强安全意识要充分关注社会底层的煤矿工人,防止道德沦丧,用官员的道德良心换取真正的人文关怀,情系民生应当成为政府和企业道德标准的试金石。煤炭作为开发型产业,走的是传统的工业化初期煤矿生产的老路子,一直是在过度性和掠夺性开采中配置煤炭资源,久而久之造成了安全生产的基础脆弱,投入不足。增强安全意识要增加开发型投入,尤其是科技创新的投入,解决煤炭产业深加工落后、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煤矿生产的基础投入需要大量成本,在煤矿生产设施暂时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技术力量,缓解煤矿现场、设备等弱化的局面。增强安全意识要加大政策倾斜的力度,区分企业状况,采取鼓励政策,给予环境治理好的企业差别补贴,扼制不安全造成的政府买单的恶性循环。增强安全意识要使政府职能的调控活动常规化,针对调控重点,围绕调控中心,切实加大可持续发展的监控,减少管理成本。增强安全意识要健全安全信息披露机制,公开信息渠道,公开社会监督,防止权力愚弄民众,让民众及时掌握安全信息。目前,在即将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基础上,完善政府机关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以保证信息渠道的权威性和公开性,保证政府信息秩序的健康有序。变革审批制度,实行产权分离。
煤矿安全生产是否落实到位直接体现政府职能的根本性转变,要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习惯的政府职能运转方式,让政府职能紧密围绕权力范围的有限权力展开,把行政审批压缩到最低限度,减少对经济活动的过多干预。审批过程要以安全生产为中心,以煤矿生产能力为尺度,确定以规模扼制超采率,逐步形成整合能力的标准,从而使不合乎开采标准的煤矿在审批源头上予以杜绝。防止应该关、停、并、转的小煤窑仍然遍地开花的情况发生。要改变审批职能的衙门作风,使其规范化和透明化。因为增加任何一道审批程序,在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都有产生腐败的可能。防止官员以审批权为手段进行“官煤勾结”潜规则的运用,只有实行简化审批和阳光审批,才能防止“权力资本化”引发的审批渎职和失职行为。应从扼制审批不作为做起,严把人口关。审批是政府的职能行为,它在制度流程上约束行政能力的去向,产权是审批的前提,只有产权是清晰的,审批才不会糊涂。过去几十年里,矿产资源的管理,一般都是采取行政手段无偿授予矿业权,导致绝大多数的开采企业无偿占有矿业权。煤矿的行政审批制应当在产权分离的基础上,彻底取消行政划拨,加速实现市场拍卖制度,让地方政府从矿业权的地方资源自行配置中解脱出来,变更矿产权开发的地方资源划归方式,实现谁采全民所有权的矿,谁就使用后交足全民的钱。这样既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又可以扼制野蛮和非法开采,更重要的是扼制“官煤”勾结,从根本上杜绝公务员变相投资煤矿,享有干股坐享分红等不正当获利行为。最近媒体报道,山西省在全省范围深入开展清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投资人股煤矿,共计查处违规资金1,7亿元,虽然只是冰山一角,但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
。3 健全市场秩序,加速价格改革。
煤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当按照市场化的运作模式。煤矿生产安全问题说到底是旧体制的弊端和习惯造成的,特别是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总体滞后,没有反映真实的价格和真实的社会需求,没有充分体现资源的紧缺性,现有的价格机制未能有效地按照市场规律调节生产和消费行为。煤矿资源作为战略性资源,应当在摒弃计划价格、梳理计划调配、运用宏观调控手段的基础上,健全市场体系。要保障煤矿生产安全,必须保证市场秩序,要对矿业权和开采权实行公开竞争,通过市场拍卖等方式取得。只要减少权力干预和权力渗入的可能性,就减少了盲目开采和获取暴利的可能性。要对采矿权实行经济核算的办法,用投入一产出比例分析,解决投入成本上升与收益下降的矛盾。要减少煤矿生产的不安全因素,就要扼制价格暴利产生的土壤,通过价格调控回归正常的利润是必然选择。要从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的供给总量和供给结构上保持平衡,改变现有的需求拉动型的价格上涨;建立资源后备和储备制度,达到煤炭资源的有序放开;调整下游产业的增长方式,进入价格机制引导的良性循环。要把可持续发展纳入成本核算体系,保证安全生产过程中考虑综合效应。煤矿生产应特别注重循环经济和节约经济,注重把植被破坏、耕地受损、空气污染、废弃煤矸石堆积等生态环境恶化指标计入成本,克服煤矿生产的短期行为。要让政府从习惯的行政管理方式中退出,必须减少行政干预,政府应当着力进行电子信息化建设,通过正常的价格信息渠道传递和反馈价格信息,引导企业从战略上调配资源,保证煤炭产业的有序发展。加强法制建设,实现依法治矿。
政策和法律虽然不可相互替代,但是二者可以相互作用。所有的政策只有在法律的约束下,才能使政策的执行力不会偏离法制经济的轨道。法律的约束力对煤矿安全生产行为来说,可以彻底规范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不可以做的一旦做了该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当法律健全后,安全生产的漏洞就会大幅减少。煤矿安全生产必须着重完善法制建设。首先,要继续完善各种法规,实行依法治矿。在《煤炭法》、《安全生产法》、《保护煤炭资源环境法》等法规和《国务院关于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等条例的基础上。根据煤炭行业的生产特点,保证各种法规的有机衔接,尽快补充各种专门性和具体性法规,尤其是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以及调整煤矿生产劳资矛盾等法规。从立法环节上实现依法治矿战略,保证生产安全有法可依,保证在现有的煤炭资源不能满足人们需求的前提下,及时有效地保护煤炭资源,保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次,要完善执法环节。法规多多,关键在于执法力度。必须解决依法行政中,官员以法律的制定者自居,权大于法,政府行为凌
驾于法律之上的行为,应当在立法环节上制定详细的约束执法者的法律,保证执法必严。必须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在选好人的基础上,严厉打击官员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的行为。必须加大法律惩罚力度,用法律监管监管者,保证官员的权力意识绝对服从法律意识,对于生产安全中的缓报、谎报、瞒报、漏报、编造等行为,以法律惩戒为主,行政惩戒为辅。对于商业贿赂行为和渎职行为等应重拳出击,严厉地打击。最后,要保证执法环节健康有序,必须让法深入人心,法律要为人民大众所熟知。对于矿工来说,不仅有保证安全的经济法规体系,还要有完善的合同或契约以及劳动仲裁制度,使矿工在行使自身权益的时候,在钱与命的博弈中得到应有的法律保护。推行垂直监管,扼制权钱交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是规范的法制经济,法制经济通过政府的责任力和决策力,通过政府的执行力和监督力去体现。如果法制进程中的政府执政能力是滞后的,尤其是执法环节是权大于法的,那么,安全生产等一系列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都会大打折扣,还会从根本上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煤矿安全生产问题,集中反映了政府职能转变中的政府定位和机构改革的重大问题,在法制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应当完善行政管理的运作方式。要从政府职能的横向管理层级体系中,思考像环保部门的权力弱化导致的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不协调造成的危害等问题。煤矿安全生产的政府监管部门,应当改革职能交叉的弊端,对于极易发生安全事故行业的管理,实行垂直管理制度,其职能应和地方政府脱钩。在解决矿难问题上,政府安全监管部门往往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扰,难以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国家应当根据行业管理的特点,在机构设置上实行脱离地方并减少层级的中央直接管理,或者实行一对一的管理。要从严要求官员的做人准则,把官员的“社会良心”上升到社会责任的高度,对于应付了事、漠视弱势群体等行为,视为事故应承担的责任严肃处理。要健全重大责任的追究制度,从配套机制上阻隔各种干扰渠道,对于安全事故中的重大失职行为,应严厉打击。要建立权力制衡机制,使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根据煤矿生产的特点,制订“保一方平安,造福一方”的安全标准;一旦失职和失察,特别是故意袒护,必须严惩不怠。2007年5月24日发生在湖南郴州市临武县金江镇凤凰岭煤矿的瓦斯爆炸事故,实际矿难死亡13人。但是,煤矿、金江镇、临武县政府和有关煤管部门四个层面都对事故进行了隐瞒。这个案例表明权力一旦失控,官煤勾结必然导致严重的腐败。要使权力阳光运行,除了把煤炭生产管理部门的权力审批置于专门机构监管之下,防止审批权的滥用外,还要加强权力的外部监督,发挥舆论和民众正常民主的监督作用,防止权力脱离民众的视线,成为少数人谋取私利的手段;权力一旦失去外部监督,腐败就难以根除。
煤矿安全生产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大事,必须解决好,否则它将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解决好这一重大问题,必须从制度规范上下工夫。当前主要应当加大政府职能转变和权力转移的步伐。以企业的外部制度环境的完善为突破口,彻底解决权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谋的问题。如此,煤矿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问题就一定能解决好。
第二篇:从安全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湖南煤矿安全生产
从安全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湖南煤矿安全生产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2012级 张昕
【摘要】湖南煤矿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经济学原因主要有:成本投入不足;“官煤勾结”;超生产能力生产;监管责任失察、权钱交易严重等。因此,对湖南煤矿安全生产的治理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增强安全意识。完善投入机制;改良审批制度,严把人口关;加强法制建设,实现依法治矿等。
【关键词】煤矿安全生产 经济学 官煤勾结 权钱交易
一、湖南煤矿安全生产现状
当前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严峻,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这是不争的事实。据统计,2011年全国煤矿发生事故1201起,死亡1973人。湖南省发生煤矿事故127起,死亡251人,其中3人以上事故13起,死亡114人。煤炭百万吨死亡率高达5左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倍以上。
2007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解决得不够好。食品药品安全、医疗服务、教育收费、居民住房、收入分配、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方面还存在群众不满意的问题,土地征收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环境保护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仍未能根本解决。”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上说,这些问题的严峻性,已经摆在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非解决不可。一个社会只有生产是安全的,社会才是稳定的,民生才是有保障的。安全生产问题带有行业特点,资源型的煤炭产业安全生产问题优为突出,因而煤矿安全生产就成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关心的头等大事之一。
二、湖南煤矿安全生产问题的深层原因
湖南煤矿矿难频发固然有其自然的因素,由于瓦斯、煤尘、水患、煤与瓦斯突出等自然因素,决定了煤矿生产属于高危行业,但是更多的矿难都有其经济和社会的原因。正如李铁映副委员长指出的:“从已查处的案件看。几乎每一起特别重大事故的背后都存在着腐败行为。”正是这些原因冲破了人类设计的防御预警系统从而引发矿难;正是这些原因破坏了人类自己制定的生产规则而造成矿难;正是这些原因使已有的煤矿事故预防技术和设备根本无法进人煤矿,导致煤矿事故的发生成为一种“必然”。当然,同样原因也导致了湖南省人民政府近年来整顿煤矿安全生产秩序、抑制煤矿事故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1、成本投入不足,安全意识薄弱。
一是长期的资源配给制度,导致资源无偿或廉价被使用。由于八九十年代进入煤矿生产的门槛过低,经常性的盲目开采和无证开采,致使湖南煤矿普遍安全投入不足。这是造成湖南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和事故规模居于全国前列,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基本原因。湖南煤矿存在着地质构造复杂、倾角大、煤层薄、煤层不稳定和灾害严重等问题,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数更是占全国2/3。现有国有煤矿的生产基础90%是计划经济时期由国家投入的,随着煤炭的过量开采造成技术更新缓慢和原有设备的迅速贬值,投入不足的问题暴露了出来,凸显了国家在投入机制上调控政策和扶持政策的不足。多数私营煤矿存在短期行为,拼命消耗,矿山资源枯竭,无法治理环境,无法可持续发展,政府继续为成本买单,逐渐形成了恶性循环。二是比投入不足更加可怕的是安全意识淡薄。许多管理者漠视弱势群体,许多人对预防为主掉以轻心,“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几乎就是应付上级检查的一句口号。安全意识淡薄一定意义上又说明了社会信用体系的问题,一些权利阶层的人“群体性冷漠”造成了社会底层民众被社会遗忘的境地。
2、“官煤勾结”:煤矿安全治理的最大障碍。
能源紧缺、煤炭价格上涨使煤矿采掘业成为近年来的暴利行业。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湖南煤炭市场吨煤的纯利润在300-400元人民币左右(原煤会因为种类、质级等原因导致售价不同,由于贫矿富矿等原因导致生产成本不同),一个年产几万吨的小煤矿,年获纯利就可以超过1000万元。正是这种超额利润的诱惑使各级政府对小煤矿的整顿关闭措施难以施行。在五年的煤矿安全监察工作中,我能很清楚的感受到从煤炭生产中轻易获取的暴利使得矿主们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对抗安全监察部门的执法,产煤县市的(政府)官(员)”与“煤(商)” “勾结”的十分紧密。如2011年省检察院在调查耒阳市宏发煤矿事故时,就查出了超过100名当地在职和退休政府官员在该煤矿入股分红。
3、超生产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生产:煤矿安全治理的主要障碍。
面对不断恶化的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湖南省人民政府的治理整顿政策和措施首先受到了来自湖南煤炭市场的巨大压力。2011年,湖南省生产了7600万吨煤炭,跟据统计,至少有1000万吨煤炭是通过煤矿超出设计能力的生产实现的;有2400万吨的原煤是在没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生产出来的。而湖南煤炭消费量超过1.2亿吨,从外省运煤入湘的运力也基本达到极限,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压力下,煤炭市场的需求已经不可能由那些安全设施和制度较为完善的煤矿予以满足,这就为小煤矿提供了非法违法生产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一直以来,各级地方人民政府以经济增长为主要执政目标,这一目标引发了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市场中几乎无止境的需求,已经造就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畸形病态市场经济,在这个忽视社会公正的市场中,当政府仍然试图用惯常的行政强制手段去整顿治理煤矿安全生产秩序时,便总是遭遇到来自“畸形病态市场”的抵制,致使对煤矿安全一系列的治理措施无法获得预期的效果。
4、地方监管责任失察,权钱交易严重。
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对煤矿生产的责任监管所产生的问题,主要是监管机构的设臵和权力配臵存在失衡,对权力运用过程中的监督机制不健全。现行的权力运行中产生的腐败现象,是煤矿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具体来说:(1)存在着地方政府职能交叉造成的权力执行中的推诿、扯皮、责任丧失等,集中表现为监管是在不合理的权力配臵体制和权力结构以及不受监督和制约或监督制约不规范的公权力责任丧失下进行的,造成了权力使用的浪费和权力的不公平。(2)存在着监管系统中外部力量介入的障碍和渠道不畅,立法、司法、新闻舆论等监督作用小于行政监督的作用。更缺乏广大民众通过扩大权利的途径参与监督的机制。(3)存在着乡镇甚至县市地方人民政府和地方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安全检查中的故意庇护,对一些重大事故的隐瞒欺骗和弄虚作假行为。
三、完善制度环境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根本保障 煤矿安全生产离不开制度规范化,制度规范化当然离不开生产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科学管理水平等内部制度环境建设,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期,更离不开外部的制度环境建设。外部制度环境的和谐是治本的关键。湖南煤矿安全生产作为国民经济安全运行的一个缩影,直接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没有安全就没有长治久安,没有安全就没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而要安全必须有完善的制度保障。
1、增强安全意识,完善投入机制。
安全体现以人为本,诚信是安全生产与和谐社会的基础,以诚信为本的理念是企业管理者和政府官员责任的核心,官员除了官员的职责和服务外,应当把自己立于矿工的天然监督之下。增强安全意识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观,让安全意识与风险意识结合,让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把安全始终放在预防的基础上。尽快改变传统的以产量、指标、利润为主的评价体系,加强安全预防的重点考核,并把安全隐患和隐情分解成模拟交易的商品,转换成费用的支出进行奖惩性考核。增强安全意识要彻底转变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是解决地方职能管理部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好大喜功、大话空话的思想作风和喜欢搞“大运动”的工作作风。
煤矿作为开发型产业,走的是传统的工业化初期煤矿生产的老路子,一直是在过度性和掠夺性开采中配臵煤炭资源,久而久之造成了安全生产的基础脆弱,投入不足。增强安全意识要增加投入,解决湖南煤矿产业开采工艺落后、产机械化水平低的问题。煤矿生产的基础投入需要大量成本,要加大政策倾斜的力度,区分企业状况,采取鼓励政策,给予环境治理好的企业差别补贴,扼制不安全造成的政府买单的恶性循环。
2、改良审批制度,严把人口关。
煤矿安全生产是否落实到位直接体现政府职能的根本性转变,要改变传统的政府职能运转方式,让地方人民政府职能紧密围绕权力范围的有限权力展开,把行政审批压缩到最低限度,减少对经济活动的过多干预。审批过程要以安全生产为中心,改变审批职能的衙门作风,使其规范化和透明化。因为增加任何一道审批程序,在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都有产生腐败的可能。防止官员以审批权为手段进行“官煤勾结”潜规则的运用,只有实行简化审批和阳光审批,才能防止“权力资本化”引发的审批渎职和失职行为。应从扼制审批不作为做起,严把人口关。审批是政府的职能行为,它在制度流程上约束行政能力的去向,产权是审批的前提,只有产权是清晰的,审批才不会糊涂。
3、加强法制建设,实现依法治矿。
政策和法律虽然不可相互替代,但是二者可以相互作用。所有的政策只有在法律的约束下,才能使政策的执行力不会偏离法制经济的轨道。法律的约束力对煤矿安全生产行为来说,可以彻底规范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不可以做的一旦做了该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当法律健全后,安全生产的漏洞就会大幅减少。煤矿安全生产必须着重完善法制建设。首先,要继续完善各种法规,实行依法治矿。在《煤炭法》、《安全生产法》、《保护煤炭资源环境法》等法规和《国务院关于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等条例的基础上,湖南省人民政府需要根据湖南煤矿行业的生产特点,保证各种法规的有机衔接,尽快补充各种专门性和具体性地方法规政策,保证生产安全有法可依。其次,要完善执法环节。法规多多,关键在于执法力度。必须解决依法行政中,一些官员以法律的制定者自居,权大于法,政府行为凌驾于法律之上的行为,必须加强煤矿安全监管执法队伍的建设,在选好人的基础上,严厉打击官员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的行为。必须加大法律惩罚力度,用法律监管监管者,保证官员的权力意识绝对服从法律意识,对于煤矿生产安全中的缓报、谎报、瞒报、漏报、编造等行为,以法律惩戒为主,行政惩戒为辅。对于商业贿赂行为和渎职行为等应重拳出击,严厉地打击。
煤矿安全生产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大事,必须解决好,否则它将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解决好这一重大问题,必须从制度规范上下工夫。当前主要应当加大政府职能转变和权力转移的步伐。以企业的外部制度环境的完善为突破口,彻底解决权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谋的问题。如此,煤矿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问题就一定能解决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 《煤矿安全监察条例》
[3]《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
[4] 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 [5]《2011全国煤矿安全状况分析报告》,国家煤监局 [6]《2011湖南煤矿安全状况分析报告》,湖南煤监局 [7]《“十一五”期间全国煤矿安全监察工作总结》,国家煤监局
[8] 《“十一五”期间湖南煤矿安全监察工作总结》,湖南煤监局
第三篇:煤矿安全生产因素分析
煤矿安全生产因素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在生产上越来越注重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安全生产不仅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国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也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的体现。特别是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在一幕幕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面前,我们的有关责任人和相关部门应该对于安全生产方面有更多的反思和改进。
在这世界上,对于我们来说什么最重要呢,不是金钱,不是权力,不是名誉,而是宝贵的生命,千金散去还复来,但是生命却只有一次。每个人都知道爱惜生命,都愿意安全生产,都需要遇难时设法死里求生、消灾避难,谁都想学会自救互救的本领、应急脱险。然而事实常常与想象的截然相反,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事故总是不期而遇,生产者的生命也在转瞬间流逝。
从事故产生的机理来看,安全事故灾害是人、技术、环境综合或部分欠缺的产物,即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物与物、物与环境之间的正常关系失控而产生的后果,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而物的不安全状态往往也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安全”与“事故”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我们控制了事故,就可以得到一个“安全”的环境。预防事故和意外灾害的发生是技术问题、管理和认识的问题。
说到我国的安全生产问题,我想,最为突出的就是化工生产事故和煤矿开采事故了。我们经常能听到的是,不是哪里的化工原料泄露造成了污染,就是哪里的煤矿又出事故埋了多少多少矿工。化工安全生产方面比较复杂,今天,我就来谈谈我们国家的煤矿安全事故,揭示平时不为人知的相关知识。
我们知道,我们国家是个煤炭大国,煤炭储量约为1100亿吨左右,居世界第三位。而我国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煤炭能源约占75%以上,因此,煤炭作为主要能源的地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不会改变的。我国绝大部分煤炭是靠井下开采的,所以煤矿生产与其他行业相比其工作场所处于井下深处有限的空间,环境条件恶劣、多变,随着开采过程不断移动,采煤环境不断改变和恶化,在工作过程中顶板、瓦斯、煤炭自燃、粉尘、水害等自然灾害时刻威胁着工人的安全。而又由于煤矿工作环境差、工资水平又不太高,难以吸引文化、素质较高的工人,而不得不招大量农轮工、农协工和临时工,给改善安全环境带来更大的困难,从而导致安全工作的恶性循环。同时,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处置能力,使得煤矿事故层出不穷。
世界上一些主要的煤炭生产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己经在煤矿生产安全管理工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实现了对煤矿事故的有效控制,煤炭工业成为这些国家中最安全的行业之一。而相比之下,我国的煤矿生产安全管理工作成效不甚理想,煤矿安全生产状况十分严峻,煤矿事故频繁发生,每年仍然有六七千人因煤矿事故而死亡。虽然我国政府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规定了大量的煤矿生产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建立健全了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以及加大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力度等等,然而成效并不明显,煤矿事故并未得到有效的控制,煤矿事故依然不断发生。
一、人的不安全行为
在很多矿难事故中,很多都是由于矿职工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职工的不安全行为指的是那些由煤矿职工发出的、可能引起煤矿事故的、违反安全规程和标
准操作规则的行为。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熟知的“三违”行为,即违规违章指挥,违章违规操作和违反劳动纪律。职工“三违”行为是煤矿生产的安全隐患,通常更是导致煤矿事故发生的主要的直接原因。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案例:
2001年7月,广西南丹矿井发生透水事故,遇难:81人,直接经济损失8000余万元。7月17日凌晨3时多,拉甲坡矿负责人在明知作业区域存在透水隐患的情况下,不但不采取防范措施,反而继续冒险组织作业,在9号井标高-166米平巷处的3号工作面内两次实施爆破,使位于下方的恒源矿受淹老塘与上部的3号工作面之间的隔水岩体产生脆性破坏,积水在强大水压作用下击穿隔水岩体,形成一个长径3米、短径1.2米的椭圆型透水口,高压水大量涌入,先后使拉甲坡矿3个工作面、龙山矿2个工作面、田角锌矿1个工作面被淹。
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发现,该矿区非法开采,以采代探,乱采滥挖,矿业秩序混乱,违章爆破,另外,当地一些县领导贪污腐败,与矿主相互勾结,从而一些非法矿主以矿养“黑”,以“黑”护矿,非法开采,为获取暴利,不顾矿工生命安全。更令人发指的是,在事故发生后,矿主和地方政府的一些官员串通一气,隐瞒事故真相,企图逃避责任的追究,影响了事故的救援行动。
最后有关部门对128名责任者进行了刑事追究或党纪、政纪处理提出了建议,自治区副主席行政记过,县委书记判处死刑,同时对大厂矿业秩序整治提出了措施。
从以上的案例中,我们知道,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并减少职工的“三违”行为,势必导致煤矿事故经常反复地发生,造成人员伤亡和财物损夫。
从广西南丹矿难事故,我总结了导致煤矿生产者不安全行为常常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煤矿企业的负责人和管理者的问题。现在的煤矿企业特别是小型的煤矿企业,它们的管理者只重生产,一味的追求利益,轻视或忽视了安全的管理。试想,连管理者都没有真正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没有安全生产的意识。虽然意识到了将要发生事故的前兆,但在利益和安全发生冲突时,往往只重视前者,而忽视安全管理,特别是赶工赶进度时,在管理者眼中,煤矿工人只是工作的机器,而他们的任务就是要集中精力到生产上,根本没有考虑到他们的人身安全。管理者有意无意的违章指挥,对煤矿职工的安全置之不理。
另外,就是煤矿工人的问题。煤炭行业从业人员的结构复杂,人员综合素质低,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安全生产知识匾乏,安全生产技能差。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低下是我国煤炭行业面临的一个难题。所以,就算管理者有安全意识,但是往往他们没有把这种安全文化意识传播给作业工人,这就是他们的管理缺失,是严重的渎职行为。就是基于以上的原因,我国才开始强制规定煤矿负责人要和矿工一起下井,只有这样,才能缓解工人对于安全意识的懈怠。
在我国,煤矿的生产自然环境和作业环境比较复杂,作业条件也比较艰苦,而且危险程度也很高。还有一个重要的一点是,我国煤矿职工的薪酬水平偏低,因此煤矿企业难以吸引到高素质的人才,同时由于受到其他行业的冲击,煤炭行业内部的一些高素质的人才为了获得更高薪酬,或者为了获得更加优厚的待遇,因此也纷纷脱离煤矿生产行业,导致整个煤矿生产行业的从业人员的素质偏低。这些工人往往对安全生产存在侥幸心理,而结果往往是引发了煤矿事故。
以上我们分析了职工的不安全行为,这有助于我们充分认清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对煤矿生产安全管理工作的危害性,有助于我们对不安全行为的控制和预防。
二、物的不安全行为
除了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的不安全因素也是导致煤矿事故的罪魁祸首。在物的不安全因素上,我们国家在这问题上海是挺突出和严重的。物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生产设备和安全设施的不安全状态,生产设备和安全设施的不安全状态指由于企业在生产设备、安全设施配置上的缺陷或由于缺乏对生产设备、安全设施的妥善的维护而可能直接导致煤矿事故的状态。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2005年2月,辽宁孙家湾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214人遇难,直接经济损失达4968.9万元。事故发生地点在孙家湾煤矿3316外风道掘进工作面,2月14日白班,孙家湾煤矿正常作业,到14时50分,3316外风道掘进工作面突然发生矿震,地面瓦斯通风检测突然没有显示。据当时地面有关人员介绍,14时50分有明显矿震感觉,到15时03分,井下242采面工人宁海涛在井下汇报说,242面有反风,之后,井下-357调度汇报,-357大巷全是烟。由于冲击地压造成3316风道外段大量瓦斯异常涌出,3316风道里段掘进工作面局部停风造成瓦斯积聚、瓦斯浓度达到爆炸界限;工人违章带电检修临时配电点的照明信号综合保护装置,产生电火花而引起瓦斯爆炸。
经过调查,发生这区瓦斯爆炸事故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瓦斯监控系统维护、检修制度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落实。井下瓦斯传感器一直存在故障,形同虚设,地面瓦斯监控系统声音报警功能出现故障也长达4个月,煤矿企业就这样一直置若罔闻,没有进行维修,致使事故当天不能发出声音报警。该起事故中产生火源的照明综合保护装置入井前未进行检验,致使假冒MA标志的机电设备下井运行,331采区在无采区设计的情况下进行作业,采区没有专用回风巷,采区下山未贯穿整个采区,边生产边延伸。除此之外,该矿还擅自修改设计,增加在3315皮带道与3316风道之间的联络巷开口掘进3316风道,使3315综放工作面与3316风道掘进面没有形成独立的通风系统,从而就导致了瓦斯的大量聚集,酿成了悲剧。
从上面的例子看国内现状,很多的煤矿企业在生产设备和安全设施方面投入不足,安全欠账问题也比较普遍,这样也直接导致了生产设备和安全设施的配置不能满足生产和安全防护的需要,比如上面这个例子中的瓦斯检测仪器的故障没有得到重视和维修,通风扇不足。还有很多企业没有及时对生产设备和安全设施进行更新,导致一部分设备和设施陈旧、老化,安全性能下降。缺乏对生产设备和安全设施的维护和检修,导致设备和设施不能正常运转,或者根本不能运转,为煤矿事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生产设备和安全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为煤矿事故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使煤矿事故的发生成为可能。
在我国的煤矿事故中,有相当一部分事故就是因为煤矿企业在生产设备和安全设施方面存在不安全状态而导致的。这是我国国内煤矿企业的一个致命的通病,对于看似无关生产但却非常重要的预警安全系统装置维护不到位,对于煤矿设备没有采取定期的维护和检修,设备超负荷、超寿命运转。如果煤矿企业能在这一点大为改善的话,我国的煤矿开采水平势必会上一个高的台阶。
三、人的心理影响
人的心理影响在我看来也是非常重要的。正如在课上老师讲的一个关于智利矿难的故事,那里的矿井下都配备了专门的应急场所,就像一个餐厅一样,有食物,有水,有生活必须用品,当矿难来临时,工人们有序地撤进避难场所,安心地等待救援人员。所以,有避难场所和没有避难场所,给工人们的心理影响是完全不同的。按照人的心理规律和客观规律制定安全预防措施,引入和运用安全心
理学这个手段能更好地为煤矿安全管理服务,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安全管理体系。
煤矿事故中,除了井下环境和设备等因素外,主要是人为事故,即责任事故, 要避免人为事故的发生,就要运用安全工程心理学的原理,逐步培养提高井下职工的规范操作、减少失误、自我控制素质,从而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出现,避免事故的发生。
在煤矿事故安全心理中,主要有几个原因:(1)注意力分散。(2)赶任务。
(3)过度疲劳及井下睡觉。(4)图省劲、走“捷径”。(5)缺乏经验、违章操作。
(6)动作失调与体力不支。(7)冒险行为。(8)感知与判断失误。(9)职业道德水平下降。(10)超能力生产。所以,煤矿企业要通过安全教育等方式来强化工人的安全心理素质。
煤矿企业应该改善井下环境,这样有助于被感知事物得以清晰化。据研究证明,具有强烈或较为强烈的刺激容易被人体感知,而微弱刺激则容易被忽略。所以,在井下安全管理的具体执行中,除了根据相关规定所设安全标志外,最好还要改善煤矿井下环境,比如说扩大巷道的断面,增强井下的照明,把井下的设备调整到最佳的位置,适当增多井下其它标志等,这些细节性的东西可以增强井下作业人员的感知效果,以此提高井下场所的安全性,控制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
改善井下的作业环境,可以增强事物对比性。这样也能使井下作业人员能在短时间内发现不安全的隐患,提前做出预防准备。同样也是细节问题,比如井下作业人员的服饰颜色要选用色彩鲜艳的、可以容易引起人们注意和警觉的橙色、红色之类的颜色,还有再如在井下大巷安设自动信号灯,如红色表示存在危险、紧急情况、故障错误和中断等,黄色表示接近危险、临界状态、注意和缓行等,绿色表示良好状态、继续进行,这样在井下就会增强色彩的对比性,在平时一般性操作中以至于已发生事故的抢险救灾时,均能起到预防及保护作用。
心理作用的重要性还应体现在平时的应急演练中去。煤矿企业可以提高井下人员协调性,增强不同环境适应能力。在以往的煤矿安全培训当中从未有过这方面的教育和指导,所以在安全教育培训过程中,要运用人体协调性原理, 充分利用人体各种感官,在模拟井下环境中进行感知运动训练,使人的感知更加有效。据研究表明,对于事物的认识,听到的可以记住15%,看到的可以记住25%。去矿企在搞安全教育培训时应做到形式多样化,开展感知运动训练,达到眼睛、耳朵、手脚的协调配合,不断增强井下人员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避免人为事故的发生。
我们每个人都具有许多种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心理状态及承受能力,煤矿作业人员也一样。通过有效的管理, 引导矿工以不同的个性去适应和服从煤矿井下不同时间和地点的工作,发挥其性格积极的一面,可以减少或消除对事故的隐患,从而实现所制定的安全目标。在这里要指出的是,企业要做的不是要改变矿工的个性,而是要在其个性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人的个性潜能,实现煤矿安全生产。
四、小结
通过以上针对血淋淋的案例的分析,从人的安全行为、物的安全状态和人的心理因素出发,我们知道煤矿企业要良性发展,完备的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措施是基础,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与环境,提高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是预防事故的治本之举。煤矿企业的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第四篇:湖南2012年煤矿安全生产分析
湖南2012年煤矿安全生产分析
新年伊始,湖南省煤炭管理局传来喜讯:在确保湖南省煤炭稳定可靠供应的情况下,去年湖南煤矿发生各类事故71起死亡134人,同比减少56起117人,分别下降44%和47.1%;其中重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67%和72%;百万吨死亡率由2011年的3降低到1.67,下降44.3%,创该省煤矿安全生产历史最好水平。
煤矿安全形势大幅好转,与湖南全省煤矿扎实开展打非治违、推行正规生产专项行动有很大关系。湖南省煤炭管理局由领导带队,组织开展了5轮专项督检;不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和明察暗访活动;向有关市、县通报了情况,对存在重大问题的煤矿企业实施停产整顿、挂牌督办和经济处罚。有关县市政府提出了12类整治矿井名单,确定了重点整治对象和重点内容。自开展专项行动以来,湖南省关闭非法井口12处,关闭设计不予利用的井筒47处,处置违法多井口出煤井口102处。同时推动39对矿井实现了正规开采,推动21对矿井淘汰了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设备设施。
湖南省煤炭管理局以瓦斯防治能力评估为抓手,扎实开展瓦斯治理攻坚。该局将瓦斯防治能力评估工作过程同隐患排查治理、专家会诊和监管执法结合起来,对各市州评估通过的煤矿企业全部进行了一次复查。对整改达标无望以及放弃整改的企业,由地方政府采取上锁、停供电、停供火工产品等强制措施,确保停产到位。对未通过瓦斯防治能力评估的216处煤与瓦斯突出煤矿,实施停产整顿、挂牌督办。去年,湖南省发生瓦斯事故13起死亡41人,同比减少13起84人,分别下降50%和67.2%
按照“矿井标准化、管理精细化、采掘机械化、企业集团化、矿区园林化”的要求,湖南省煤炭管理局组织开展了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大会战。2009年以来,湖南省共投入6000多万元用于引导和鼓励煤矿达标建设,周源山、楠木山、资江、磨田和塘冲等5矿实现了机械化综合采掘。湖南全省有20个工作面实现了机械化开采,新建综掘线11条、钻装线4条,150对矿井实现了岩巷锚喷支护,120个掘进工作面实现了机械化装载,736对矿井达到三级以上标准。
第五篇: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分析材料(四季度)
北京市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分析材料
(2013年4季度)
一、2013年四季度安全生产情况和重点工作落实情况 2013年四季度,北京市煤矿发生一般事故一起,死亡一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持平,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按照监察执法计划和局工作安排,四季度,北京煤矿安全监察局开展三项监察执法共计8矿次,查出各类安全隐患和问题83条,依法下达了执法文书,要求按期整改。
一是开展防灭火重点监察。重点检查了煤矿防灭火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井上、下设置消防材料库情况、矿井电缆和机电设备的防灭火管理情况、防灭火应急预案及相关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等。
二是开展《七条规定》专项监察。重点检查煤矿贯彻落实《七条规定》情况,并对照《七条规定》要求,对煤矿相关证照、主要生产系统、设备设施进行了现场检查。
三是集中开展北京市四座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延期和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评级的材料审查和现场验收工作。对审查材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修改意见,对现场验收查出隐患和问题,下达了执法文书,要求按期整改。
二、2014年一季度面临的主要风险和问题
一季度时值岁末年初,节假日多,重点时段多,北京市
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风险和问题。
一是节前职工情绪稳定性差。煤矿职工多为外来农民工,伴随春节假期临近,“思节”和“厌战”情绪容易在工作中松懈麻痹、忽视安全,甚至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引发事故。
二是春节停复产工作潜在隐患多。煤矿春节停复产工作,历来是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重点,停产期和复产后可能产生的地质条件变化、隐患排查和治理不彻底、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人员安全意识松懈等潜在风险容易酿成事故。
三是“两会”期间安全管理要求高。全社会对安全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的要求突出,要求煤矿企业切实加强安全管理、有效防范事故发生。另外,火工品管理不到位可能危害社会公共安全,是另一个主要的潜在风险。
三、2014年一季度重点工作
切实加强春节和“两会”期间的安全生产工作,重点开展煤矿春节、“两会”期间专项监察。
一是开展煤矿春节停复产专项监察。重点检查煤矿春节前后员工教育和培训情况、春节期间领导下井带班和应急值守情况、停复产安全技术措施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复产验收工作开展情况等,做到边督查边整改,以检查促落实,确保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有效防范事故发生。
二是开展“两会”期间定期监察。重点对煤矿“两会”期间加强安全管理工作方案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和火工品管理情况
进行检查,确保“两会”期间煤矿安全生产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