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科学--化学部分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
一、概念剖析:
1、酸
定义: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电离: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离解成自由移动阴阳离子的过程。
组成——氢离子+酸根离子
种类:三大强酸--盐酸、硫酸、硝酸。
注:HCl只能表明氯化氢这种气体或盐酸溶液中的溶质,而不能表示盐酸溶液。
2、碱
定义:碱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组成——金属离子(铵根离子)+氢氧根离子
种类:强碱:KOH、NaOH,中强碱:Ca(OH)2,弱碱:NH3·H2O3、盐
定义:指一类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NH4+)与酸根离子或非金属离子结合的化合物
组成金属离子(铵根离子)+酸根离子
酸根离子:某种酸电离产生的阴离子
种类:正盐:NaCl酸式盐:NH4HSO4碱式盐:Cu2(OH)2CO34、复分解反应
定义: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即:
AB+CD=AD+CB
范围:酸、碱、盐、金属氧化物四大类物质之间
特例: 中和反应——酸跟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同向拓展:四大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外一种物质的反应。(转化率最高的反应)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称为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化合价一定发生变
化的反应)
复分解反应:(化合价一定不发生变化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含氧化合物中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如:CuO+COCu+CO2------“四不像” -
关系图:
5、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辨析
酸性氧化物:指能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酸性氧化物。如CO2、SO2,除NO、CO等不成盐的氧化物,也有一些金属
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如:Mn2O7。
碱性氧化物:指能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碱性氧化物。如CaO,Na2O,也有一些金属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如:Mn2O7。
6、使产生的热量迅速
地扩散,切不可把水倒入浓硫酸里。
7、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及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浓硫酸的吸水性
潮解:有些晶体能自发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它们的固体表面逐渐形成饱和溶
液。如:氢氧化钠固体在空气中潮解。
化学变化:浓硫酸的脱水性
风化:常温时放在干燥的空气里,能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
如:CuSO4·5H2O====== CuSO4+5H2O(若加热的情况除外)
二、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归类(常作为实验题中的隐藏条件)
1、放热反应
(1)大多数的化合反应:CaO + H2O =Ca(OH)2;
(2)酸碱中和反应:NaOH+HCl=NaCl+H2O ;
(3)活泼金属置换水或者酸中的氢的反应2Na+ 2H2O=2 NaOH+ H
2(4)一些物质的溶解:浓硫酸的稀释,氢氧化钠的溶解,氧化钙的溶解;
(5)含碳燃料的燃烧:
CO+O2CO22、吸热反应
(1)大多数的分解反应:CaCO3 CaO+ H2O ;
(2)一些物质的溶解:硝酸铵的溶解;
(3)几个常见的反应
C+H2OCO+H2(水煤气);
三、需熟记的口诀:
化合价口诀:(正价)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氮磷。
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
原子团的化合价
负一价:氢氧根(OH-),硝酸根(NO3-),氯酸根(ClO3-),高锰酸根(MnO4-);
负二价:硫酸根(SO42-),碳酸根(CO32-),亚硫酸根(SO32-),锰酸根(MnO42-);
负三价:磷酸根(PO43-);
正一价:铵根(NH4+)。
化学式书写的口诀:
一排序,二标价,绝对值角标来交叉,能约约成最简比,化学式规则来检查。
注:排序:正前负后,特例:NH3,CH4;不能约简的特例:N2O4,Na2O
2四、溶解性表:
(1)大多数酸可溶(HCl、HNO3、H2CO3有挥发性、浓H2SO4有吸水性。)
(2)碱的溶解性:钾、钠、钡、铵溶、钙微溶,其余碱 全不溶。
(3)盐的溶解性:
钾、钠、硝酸溶,(钾盐、钠盐和硝酸盐都溶于水。)
盐酸除银(亚)汞,(盐酸盐里除氯化银和氯化亚汞外都溶。)
再说硫酸盐,不容有钡、铅,(硫酸盐中不溶的是硫酸钡和硫酸铅。)
其余几类盐,(碳酸盐、亚硫酸盐、磷酸盐、硅酸盐和硫化物)
只溶钾、钠、铵,(只有相应的钾盐、钠盐和铵盐可溶)
最后说碱类,钾、钠、铵和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钡和氨水可溶)
(4)气体的水溶性
O21:0.03CO21:1SO21:40HCl1:500NH31:700
理解:O21L:0.03L(即30mL)
五、常见化学反应方程式归纳:
(一)酸的性质(1)与指示剂反应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2)酸 + 碱 = 盐 + 水。
(3)酸 + 某些金属氧化物 = 盐 + 水。
(4)酸 + 活泼金属 = 盐 + 氢气。
(5)酸 + 盐 = 新盐 + 新酸。
1、锌跟稀盐酸反应:Zn + 2HCl = ZnCl2 + H2 ↑有气泡产生,锌粒逐渐减少。
2、锌跟稀硫酸反应:Zn + H2SO4 = ZnSO4 + H2 ↑
3、铁跟稀盐酸反应:Fe + 2HCl = FeCl2 + H2 ↑有气泡产生,铁逐渐减少,4、铁跟稀硫酸反应:Fe + H2SO4 =FeSO4 + H2 ↑溶液变成浅绿色。(生成的是二价铁而非三价铁)
5、铁锈跟稀盐酸反应:Fe2O3 +6HCl = 2FeCl3 + 3H2O红色铁锈逐渐消失,6、铁锈跟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溶液变成黄色
7、氧化铜跟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CuCl2 +H2O黑色氧化铜逐渐消失,8、氧化铜跟稀硫酸反应:CuO + H2SO4 = CuSO4 + H2O溶液变成蓝色。
(二)碱的性质:(1)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 + 多数非金属氧化物 = 盐 + 水
(3)碱 + 酸 = 盐 + 水
(4)碱+某些盐 = 另一种盐 + 另一种碱
1、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碳反应:2NaOH + CO2 = Na2CO3 + H2O2、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硫反应:2NaOH + SO2 = Na2SO3 + H2O(SO2溶于水生成亚硫酸)
3、氢氧化钠跟三氧化硫反应:2NaOH + SO3 = Na2SO4 + H2O(SO3溶于水生成硫酸)
4、氢氧化钙跟二氧化碳反应:Ca(OH)2 + CO2 = CaCO3↓ + H2O(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氢氧化钠跟稀硫酸反应:2NaOH + H2SO4 = Na2SO4 + 2H2O6、氢氧化钠跟稀盐酸反应:NaOH + HCl = NaCl + H2O7、生石灰跟水反应:CaO + H2O =Ca(OH)
2(三)盐的性质:(1)盐 + 某些金属=另一种盐 + 另一种金属。
(2)盐 + 某些酸 = 另一种盐 + 另一种酸。
(3)盐 + 某些碱 = 另一种盐 + 另一种碱
(4)盐 + 某些盐 = 另一种盐 + 另一种盐
1、硫酸铜溶液跟铁反应:CuSO4 + Fe = ZnSO4 +Fe 铁表面覆盖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浅绿色
2、碳酸钠跟盐酸反应:Na2CO3 + 2HCl = 2NaCl +H2O +CO2↑有气泡产生固体逐渐减少
3、碳酸氢钠跟盐酸反应:NaHCO3 + HCl = NaCl +H2O + CO2↑有气泡产生固体逐渐减少
4、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H2O +CO2↑有气泡产生固体逐渐减少
5、硝酸银跟稀盐酸反应:AgNO3 + HCl = AgCl↓ +HNO3有白色沉淀产生
6、氯化钡跟稀硫酸反应:BaCl2 + H2SO4 = BaSO4↓ + 2HCl 有白色沉淀产生
7、氢氧化钙根碳酸钠溶液反应:Ca(OH)2 + Na2CO3 = 2NaOH + CaCO3↓ 有白色沉淀产生
8、硝酸银溶液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gNO3 + NaCl = AgCl↓ + NaNO3有白色沉淀产生
9、氯化钡溶液跟硫酸钠溶液反应:BaCl2 + Na2SO4 = 2NaCl + BaSO4↓有白色沉淀产生
四、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越强。KCaNa
能置换酸中的氢。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相隔的越远先反应)。
4、依据四个反应方程式:
Mg+ 2HCl==MgCl2+H2↑Zn+ 2HCl==ZnCl2+ H2↑
24732657
32Fe+ 2HCl ═ FeCl2+ H2↑2Al+ 6HCl== 2AlCl3+ 3H2↑
56732542196
可知只有Al失去电子数与其他金属失去的不同,若也让Al失去两个电子,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变形为2/3Al+ 2HCl== 2/3AlCl3+ H2↑(即Al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8)
18732
此时,进行比较可知,(1)去等质量的四种金属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时,产生H2由多到少的顺序是:Al >Mg> Fe> Zn(即相对原子质量越小,产生的H2越多)
(2)四种金属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时,产生等质量H2,则消耗四种金属的质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Al (3)四种金属与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金属均有剩余时,产生的H2一定相等(因为等质量的稀盐酸反应后产生的H2相等);同时可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越小,剩余的质量越多,即金属剩余量Al >Mg> Fe> Zn。 六、反应条件: 1、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生成物中有沉淀析出,或有气体放出,或有水生成2、金属跟酸反应的条件——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金属要排在氢前。 浓硫酸、硝酸跟金属反应不能生成氢气。 铁发生置换反应时,生成+2价的铁的化合物。 4、金属跟盐反应的条件——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单质的金属要比盐中金属活泼。 (2)反应物中的盐要可溶。 (3)K、Ca、Na、Ba等金属跟盐反应不能生成另一种盐和另一种金属。 盐跟盐反应的条件——反应物都要可溶,生成物要有沉淀。 盐跟碱反应的条件——反应物都要可溶,生成物要有沉淀或气体。 七、熟记常见物质的俗称和化学式: 生石灰—— CaO熟石灰——Ca(OH) 2石灰石、大理石—— CaCO3食盐——NaCl 火碱、烧碱、苛性钠—— NaOH纯碱、苏打——Na2CO 3小苏打—— NaHCO3铁锈、赤铁矿——Fe2O 3赤铁矿—— Fe3O4金刚石、石墨—— C 干冰——CO2冰—— H2O 天然气(甲烷)——CH4酒精(乙醇)—— C2H5OH 醋酸(乙酸)——CH3COOH蓝矾 —— CuSO4·5H2O 绿矾——Fe SO4·7H2O明矾 ——KAl(SO4)2·12H2O 铜绿——Cu2(OH)2CO3氨水——NH3·H2O 八、熟记常见物质的颜色: 红色的固体——Cu、Fe2O3、P(红磷) 黑色的固体——C、CuO、Fe3O4、FeO、MnO2铁粉 白色的固体——KClO3、P2O5、P(白磷)、CuSO4(无水硫酸铜)、KCl、NaCl、铁等暗紫色的固体——KMnO4黄色的固体—— S 蓝色的固体——CuSO4·5H2O蓝色絮状沉淀——Cu(OH)2红褐色絮状沉淀——Fe(OH)3常见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BaSO4、AgCl溶于酸并放出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白色沉淀——BaCO3、CaCO3等不溶性碳酸盐的沉淀溶于酸但不产生气体的白色沉淀——Mg(OH) 2、Al(OH)3等不溶性碱的沉淀蓝色的溶液—— CuSO4、CuCl2、Cu(NO3)2等含Cu2+溶液 浅绿色的溶液——FeSO4、FeCl2等含Fe2+溶液 黄色的溶液——FeCl3、Fe2(SO4) 3、Fe(NO3)3等含Fe3溶液 + 九、物质的检验和鉴别: 1、检验稀盐酸(或Cl-)——取少量待检液体于洁净的试管中,滴入几滴AgNO3溶液和稀HNO3,有白 色沉淀产生。 2、检验稀硫酸(或SO42-)——取少量待检液体于洁净的试管中,滴入几滴BaCl2溶液和稀HNO3,有白 色沉淀产生。 3、检验CO32-——取少量待检液体于洁净的试管中,滴入几滴稀HCl,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 生。 4、检验NH4+——取少量待检物于洁净的试管中,滴入适量NaOH溶液并加热,有使湿的红色石蕊试纸 变成蓝色的气体产生。 5、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分别取少量待检液体于两支洁净的试管中,各滴入几滴BaCl2溶液,有白色 沉淀产生的原溶液是稀硫酸,无现象产生的原溶液是稀盐酸。 6、鉴别Ca(OH)2和NaOH溶液——分别取少量待检液体于两支洁净的试管中,分别通入CO2气体(或 各滴入几滴Na2C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原溶液是Ca(OH)2,无现象产生的原溶液是NaOH。◎补充下列反应方程式: 1、氢氧化铜跟稀盐酸反应:Cu(OH)2 + 2HCl = CuCl2 + 2H2O蓝色沉淀消失 2、氢氧化铜跟稀硫酸反应:Cu(OH)2 + H2SO4 = CuSO4 + 2H2O变成蓝色溶液 3、氢氧化钠跟硫酸铜溶液反应:2NaOH + CuSO4 = Na2SO4 2 ↓ 有蓝色沉淀产生 4、氢氧化钠跟氯化铁溶液反应:3NaOH + FeCl3 = Fe(OH)3↓ +3NaCl 有红褐色沉淀产生 ◎判断溶液的酸碱性——用指示剂,溶液的酸碱度——用pH来表示。 ***2131 4中性 ← 酸性增强碱性增强 → 紫色石蕊无色酚酞 pH<7为酸性显红色显无色 pH=7为中性显紫色显红色 pH>7为碱性显蓝色显红色 ◎干燥剂的选择: 1、浓硫酸可干燥:酸性气体(如:CO2、SO2、SO3、NO2、HCl、) 中性气体(如:H2、O2、N2、CO)不能干燥碱性气体(如:NH3) 2、氢氧化钠固体、生石灰、碱石灰可干燥:碱性气体(如:NH3)中性气体(如:H2、O2、N2、CO) 不能干燥酸性气体(如:CO2、SO2、SO3、NO2、HCl、) 3、无水硫酸铜固体遇水由白色变蓝色,可检验水的存在,并吸收水蒸气。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宇宙空间1 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的位臵 第一节四季的星空 1.星图上的方位判断 星图上的方位:上北下南,左东右西。3.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1)地球公转产生四季更替的周期为365.2422天。(2)阳历日、月时间的依据 阳历月份天数是依据四季更替的周期和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安排的。由于四季更替周期为365.2422天,故采用大小月,大月为31天,小月为30天;2月平年为28天,闰年为29天。(3)阳历闰年的安排 阳历在每400年中设97个366日的年(闰年),其余的303年为365天(平年)。公元年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世纪年必须能被400整除才是闰年。4.农历与月相的关系 (1)月相的含义 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2)月相变化的成因 ①月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 ②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臵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化。(3)月相名称及其出现时间的判断 ①当日、月、地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居中时为新月(朔),时间为农历初一,地球居中时为满月(望),时间为农历十五、十六。 ②当日、月、地三者相互垂直时,月球向日、地另一侧运动时为上弦月,时间为农历初七、八;月球向日、地中间运动时为下弦月,时间为农历二十二、二十三。③月相 ④月相变化的周期29.53天。 (4)农历月天数的安排农历月中。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大小月相间分布,所以要安排闰月的方式与公历保持一致。第二节太阳系与星际航行 1.太阳和月球(1)太阳的基本概况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它是一颗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6000℃,中心温度高达l500万℃,日地距离约1.5亿千米。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着太阳运动,绕着太阳旋转一周需要一年时间。(2)月球的基本概况 月球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月地平均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月球直径约为3476千米,月球本身不发光。月面的阴暗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低地地区,月面的明亮部分属于月球表面的高原、山地地区。月面有众多的环形山。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大约为一个月,它同时也在不停地自转,周期恰好也是一个月,所以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都是同一副面孔。2.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 (1)常见的太阳活动的类型:太阳黑子、日珥和耀斑。太阳黑子发生于光球层,日珥和耀斑发生于色球层。 (2)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黑子最多的一年为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数最少的一年为太阳活动谷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地球上的短波通讯。 ②过多的紫外线对人体皮肤造成损伤。③影响地球的气候。 ④影响地球的磁场,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3.太阳系 (1)太阳系的构成八大行星、小行星、彗星等天体按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了太阳系。太阳是中心天体,它以自己强大的引力将太阳系里的所有天体牢牢地吸引在它的周围,使它们不离不散、井然有序地绕自己旋转。 (2)八大行星距日由近及远的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小行星带的位臵 小行星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用肉眼看不到这些小行星,它们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旋转,形成了一个环状小行星带。(4)八大行星公转的方向 八大行星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公转轨道跟圆都很接近。 (5)①流星现象 太阳系中的一一些固体小块闯人大气层时,与大气摩擦燃烧发光而划亮夜空的现象,称为流星现象。 ②没有烧尽的流星体降落到地球表面,这些流星体叫陨星。主要由岩石构成的陨星叫陨石。它给我们带来丰富的太阳系天体形成演化的信息,是科学研究的极好素材。通过对陨石中各种元素的同位素含量测定,可以推算出陨石的年龄,从而推算太阳系开始形成的时期。著名的陨石有中国吉林陨石等。 ③流星雨 流星体原是围绕太阳运动的,在经过地球附近时,受地球引力的作用,改变轨道,从而进入地球大气圈。许多流星从星空中某一点(辐射点)向外辐射散开,就形成流星雨。4.彗星 (1)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2)彗星由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和冰晶组成的“大冰球”。(3)哈雷彗星是最著名的彗星,公转周期为76年。5.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和人类对月球与行星的探测(1)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 6.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1.宇宙 (1)银河系是由众多恒星及星际间物质组成的庞大的天体系统。 (2)银河系从侧面看呈铁饼状,俯视呈旋涡状。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3)太阳系位于银河系赤道平面附近,距银河系中心约3万光年(1光年约94605亿千米),太阳系作为一颗普通的恒星绕银河系的中心运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2.宇宙的构成 目前,人类所观测到的类似于银河系的天体系统就有10亿个左右。这些天体系统被称为星系,所有的星系构成了广阔无垠的宇宙。人类所观测到的宇宙部分叫总星系,它有约距地球150亿光年的时空范围。在这一范围内,由若干级别的天体系统构成,如下所示: 3.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1)哈勃发现星系运动的特点 ①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②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③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2)宇宙大爆炸论 大约150亿年前,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全部以粒子的形式,极高的密度和温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中,宇宙就是在这个大火球的爆炸中诞生的。爆炸引起宇宙的膨胀一直延续至今,并仍在不断地延续下去。4.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发展史 时间 人物 主要学说理论 2世纪 希腊科学家托勒密 创立“地心说”。该学说认为,大地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其他天体都绕地球转动 16世纪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 依据大量精确的观测资料,建立了“日心说”宇宙体系学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行星绕太阳转动 18世纪 康德一拉普拉斯 “康德一拉普拉斯星云”说认为,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 5.恒星的演化 (1)恒星 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自己能发光、发热的球状或类似球状的天体叫恒星。恒星与地球的距离都很远,距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它的光到达地球需要8分多钟的时间)。(2)特殊的恒星 ①超新星:亮度突增到原来的1000万倍以上的新星。它是恒星最激烈的爆发现象。 ②爆发结果是恒星完全瓦解成为星云,或抛射掉大部分质量,遗留下来的部分物质收缩为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从而进入恒星演化的终结阶段。 ③在银河系里,已发现四颗超新星,其中,以1054年所发现的超新星最为著名,最近发现的蟹状星云就是超新星爆发的遗迹。(3)太阳未来的演变过程(4)恒星的演变过程 6.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1)地球的演化过程(2)生命的诞生过程 原始大气中甲烷、氨气、水、氢气、二氧化碳等在宇宙射线、紫外线、闪电等作用下合成氨基酸、核酸、单糖等有机物,这些物质汇集在原始海洋中,经过长期而复杂的化学变化,形成蛋白质、核苷酸等大分子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经过浓缩、凝聚等作用,形成一个由多分子组成的体系,外面有一层膜,在原始海洋中又经历了漫长、复杂的变化,最终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宇宙空间2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是一个椭球体 ①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②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2)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方法 哥伦布、麦哲伦等著名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及人造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等。2.地球仪和地图 ①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就是经线。②纬线: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线是纬线。③赤道:赤道是最长的纬线,长约4万千米。 ④本初子午线: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⑤经纬网: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网,称为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臵。 (2)在地球仪和地图上确定地理位臵 ①一个经纬度只能确定地球表面的一个点的位臵,地球表面的一个点也只有一个经纬度。 ②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为18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通常用“E”表示(如34。E);以西的180。属于西经,通常用“w”表示(如340W)。 ③赤道为0。纬线,由赤道到南北两极各分为90。赤道以北为北纬(用“N”表示),越往北北纬的纬度数值越高;赤道以南为南纬(用“S”表示),越往南南纬的纬度数值越高。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通常以300和600纬线把纬度划分为低纬度、中纬度和高纬度。3.平面示意图(1)比例尺 地图上的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用公式表示为: (2)方向 地平面上的基本方向有八个。在地图上常用三种方向表达。①用经纬网表达方向:在有经纬线的地图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②用方向指示标表达方向:在地图上有指向标,指向标的箭头所指方向为北。③在没有经纬线和方向标的地图上,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法则确定方向。(3)图例 图例是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各种符号。 1.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2.地壳运动 地壳在不断地运动。按照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类型。水平运动使地表岩层在有些地方发生弯曲隆起,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有些地方则断裂张开,形成裂谷或海洋。垂直运动表现为地壳的抬升或下沉,从而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3.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将地球表面划分为若干刚性的岩石圈板块,板块之间为俯冲、碰撞 带,中洋脊,以及转换断层等活动带。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运动主要是由板块之间的断层活动来完成的,而板块边界之间的宽阔的块体变形很小,可以认为板块是刚性的。板块运动认为刚性的岩石圈(包括大陆与大洋的地壳)的薄板在上地幔中黏性较小的软流圈上移动。4.火山地震分布及地震灾害预防活动(1)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区 (2)地震灾害预防活动 ①工程性防御措施:加强各类工程的抗震能力。 ②非工程性防御措施:建立健全减灾工作体系,制定防震减灾规划,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培训、演习、科研以及推进地震灾害保险,救灾资金和物资储备等工作。5.地形 (1)主要的地形特征 ①平原:地面广阔平坦,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起伏小。 ②山地:山高坡陡,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地势起伏,相对高度大。③高原: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地面平坦,起伏不大。④盆地:四周高,中间低,中部地势较为平坦。 ⑤丘陵: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地形起伏,坡度平缓,相对高度小。(2)简单的地形等高线图 ①山顶:等高线封闭,由外向内,海拔增高。②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由山顶至鞍部,海拔降低。③峭壁:相邻几条等高线重叠合并处。④山脊: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出。⑤山谷: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第三节土壤 1.土壤的结构(1)土壤的成分 ①土壤是由水分、空气、矿物质和腐殖质等构成的。 ②土壤中有大量的生物:动物、植物和微生物。(2)土壤的类型 土壤颗粒 质地 性状 对植物生长的不同影响 砂土类土壤 砂粒多,黏粒少 颗粒较粗 疏松,不易黏结 通气、透水性能强,易干旱。有机质分解快,易流失 黏土类土壤 黏粒少,粉砂多 颗粒较细 黏性,湿时黏,干时硬 保水保肥能力强,通气、透水性能差 壤土类土壤 砂粒、黏粒、粉砂粒大致等量 质地较均匀 不太疏松,也不太黏 通气、透水,能保水、保肥、宜于耕种(3)植物对土壤的作用 ①有机质的积累过程。植物吸收养分,合成有机质,在母质中不断积累。②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植物根系有选择地吸收营养元素,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的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随着生物循环的进行,养分元素在土壤表层不断富集。2.土壤污染及保护 土壤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它的依赖是必然的。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土壤的污染和过度开发。 现状 危害 治理措施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面积广,流失量大。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特别严重 耕地退化、沙化,洪涝加剧,生态恶化 植树种草,综合治理 土壤荒漠化 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最为严重 耕地减少,沙尘暴频发 植树种草,合理开发 土壤污染 我国土壤污染仍在不断恶化 农产品品质下降,危害人体健康 预防为主,加强管理、监测和综合治理 第四节地球上的水体 1.水体的分类 地球上的水中96.53%是海水,只有2.53%是淡水。淡水又可分为冰川水、地下淡水和其他水体。目前人类可以开发利用的淡水只占全部淡水资源的0.3%。2.水循环 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水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或地下径流等一系列环节和过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行着持续不断的循环。通过水体的相互转化和水分交换,水资源得以不断更新。 宇宙空间3 3.水资源 ①全球有60%的地区水资源缺乏,供水困难。 ②我国是世界“贫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供水不足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2)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①节约用水,循环用水,充分利用。②防治水体污染,保护水资源。 ③修建水库,进行跨流域调水,改变水资源的时空分布。1.天气与气候(1)天气的概念 ①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②天气现象:晴、阴、雨、雪等。 ③天气要素包括: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等。(2)气候的概念 ①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在多年内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平均状态通常是用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平均值或统计量来表现的。 ②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等。2.人工降雨(1)冷云人工降雨 ①用飞机或气球把冷冻剂_一干冰喷撒到云中,使云内的温度迅速下降,这样过冷水滴极易冻结,从而可形成大量冰晶。冰晶增大增多,即可下落为雨。②云内播撒碘化银,形成大量人工冰核,从而使云中形成很多冰晶。冰晶增大增多,即可下落为雨。(2)暖云人工降雨 用飞机(或高炮、火箭)向云层播撒氯化钙、氯化钠等吸湿性强的微粒,将这些微粒作为凝结核,在云中吸收小水滴,小水滴相互碰撞合并成为雨滴,降落为雨。3.空气质量报告(1)空气质量报告的概念 空气质量报告是通过新闻媒体(报纸、电视台、网络等)向社会发布的环境信息,可以让人们及时了解空气质量状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它主要包括“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首要污染物”等指标。(2)空气污染指数 空气污染指数(API)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数值形式,分组表示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4.人类与气候 (1)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气候产生影响,包括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向大气释放热量;改变地表的物理特性和生物学特性等。(2)城市“热岛”现象 城市上空经常维持一个气温高于四周郊区的暖空气团,形成一种气温较高、湿度较低、云雾增多的特殊气候。 物质科学1 3.物质的密度 (1)公式ρ=m/v(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2)单位:克/厘米3或千克/米3,1克/厘米3=l000千克/米3。(3)测定:①主要仪器:天平、量筒(或量杯)。 ②固体密度的测定:用天平称出物体的质量m,用量筒(或量杯)测出物体的体积V(形状规则的物体,可直接用刻度尺测量后计算出体积;不规则的物体通常用排水法),然后运用公式计算出物体的密度ρ ③液体密度的测定:用天平称出空的烧杯的质量m1,用量筒量取适量待测液体的体积V,将液体倒人烧杯中,称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2,则待测液体的密度为ρ=(m2一ml)/V。 (4)密度的应用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可以根据密度来鉴别物质,并可用于计算物质的质量或体积。 4.晶体的熔化和凝固 (1)具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熔点)的固体叫做晶体。 (2)特点:晶体吸热达到熔点时,就开始熔化。在晶体在B点开始熔化,B点对应的温度T即为熔点,在B-C的过程中,吸热不升温,且固态物质逐渐减少,液态物质逐渐增多,到C点全部熔化成液态;CD段是液体吸热升温过程。(3)晶体熔化的图象 (4)熔化和凝固的关系: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物质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温度保持不变,同一晶体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5)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晶体具有一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晶体的熔点保持不变,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5、沸腾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汽化分为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蒸发只在液体的表面进行的,并且不剧烈。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①液体温度的高低 ②液体的表面积的大小 ③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快慢。④对于不同的液体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其中减少蒸发在农业上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喷灌和滴灌,它的好处是可以减少水分在传输中的渗漏和蒸发。 蒸发吸热,吸收其它物体的热量,可以导致其它的物体温度降低。 (2)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也是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水沸腾时的现象:水在沸腾时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沸点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液体的沸点受大气压的影响,一般气压越高,沸点也随着增高。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说明:水在加热过程中的现象:沸腾之前,水的温度不断上升,并有气泡产生,这时的气泡中主要是空气,在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变小,并有响声出现且逐渐增大。达到一定温度时,开始沸腾,这时水底会产生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把里面的水蒸汽释放出来,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低沸点物质的一种重要用途:医疗上有一种冷冻疗法就是利用低沸点物质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而使局部组织冷冻,从而破坏或切除病变的活组织。 (3)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式: 1、降低温度可以使所有的气体液化,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 譬如气体打火机以及液化石油气内的液体都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在常温下液体化的。火箭的燃料液态氢和液态氧也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制得的。气体液化的好处是可以使气体的体积大大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4)电冰箱工作的原理是:主要用到了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在冰箱内(即冷冻室)要吸热使温度降低,在冰箱外(散热器)要把吸收的热放出。故在冰箱内冷冻室里是利用液体汽化吸热,使液体变成气体。而在冰箱外通过压缩机把气体压缩并在散热器放热使之液化变成液体又流到冰箱内,再又汽化吸热变成气体。如此反复循环,从而达到制冷效果。 (5)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几种常见自然现象的解释: 云、雪、雨、雾、露、霜 说明:它们基本上都是空气中水蒸汽形成的,形成的位臵为:云、雪、雨在高空,雾在低空,露、霜在地面。 云:高空中的水蒸汽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这些小水珠聚集在一起形成云 雪:高空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或有些小水珠凝固而成的小冰晶从空中落下来就是雪。 雨:云中的小水珠越积越大,最后从天空落下来就形成了雨。 雾:低空中的水蒸汽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或灰尘上就形成了雾。 露: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搭在地面上的植物或草丛上就形成了露。 霜: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搭在地面上的植物或草丛上就形成了霜。 物质科学2 5.我国水资源的情况、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及相关防治措施 ①我国江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拥有的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4,是世界“贫水国”之一。 ②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很不平衡:夏季丰富,冬季短缺,南多北少。(2)水污染的主要原因: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用水量剧增的同时,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污水引起的水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使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 (3)水污染的相关防治措施:①工业上,通过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对污染的水体作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②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③生活污水应逐步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4)水的净化方法:沉淀法、过滤法和蒸馏法等。2.大气压强 (1)大气会从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2)日常生活中存在许多可证明大气压存在的现象,如马德堡半球实验、用吸管吸饮料、塑料挂钩的吸盘贴在光滑的墙面上能承受一定的拉力而不脱落等。(3)大气压的变化 ①离地面越高,大气的密度越小,因此大气压强也就越小。②一般情况下,晴朗天气的气压较阴雨天气的气压高。 (4)大气压的单位:帕斯卡(简称帕)、毫米汞柱等。海平面附近的大气压称为标准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1.01x105帕= 760毫米汞柱。(6)大气压的测量 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气压计包括水银气压计与无液气压计。 7.空气污染 (1)引起空气污染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及可吸入颗粒污染物等。 (2)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烟尘排放、土地沙漠化等。(3)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 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等。(4)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①减少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气体及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量。 ②提高能源利用的技术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加强国际间的合作。1.物体的运动 (1)物体位臵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① 说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②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也不一样。 ③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为了方便,我们常用地面做参照物。2.速度与平均速度 (1)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指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①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量。 ②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的大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它不随运动时间的改变而改变,也不随路程的改变而改变,且速度是一个定值,公式为V=S/t,式中S是指在,t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③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时。1米/秒=3.6千米/时。(3)平均速度:粗略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公式为V=S/t。①时间的测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符号是s。时间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除了用钟表外,实验室常用停表来测量时间间隔。②长度的测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是m。长度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mm)、纳米(nm)等。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是: I km=1000 m=103 m,l dm=0.lm,l cm=0.01 m,1 mm=0.001 m, 最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是刻度尺,通常根据被测长度末端靠近的刻度线来读数。更精确的测量工具可选用游标卡尺等。3.力 (1)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称做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 (2)作用效果:包括两方面: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4)力的三要素:习惯上,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 ①重力是指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作用点:物体的重心。②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③重力的大小:G=mg, 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牛,其值为9.8牛/千克。在粗略计算时,g的值可取10牛/千克。(6)摩擦力 ①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滚动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③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增大有利摩擦:使接触面变得粗糙,在接触面上添加增大摩擦力的材料,增大接触面的压力,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 减小有害摩擦:使接触面变得光滑,使摩擦面脱离接触,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 (7)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在弹性限度内,弹簧伸得越长,它的弹力就越大。弹簧测力计是根据这个道理制作的。4.力的测量及图示 (1)力的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①弹簧测力计的刻度原理:弹簧的伸长量与其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②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点:检查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选择量程,判断最小刻度值。另外,所测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2)力的图示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作力的图示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①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②线段上箭头的方向必须跟力的方向一致。 ③线段的长度(包括箭头在内)跟力的大小成比例,同时要标出单位线段表示的力的大小。 物质科学 物理3 5.二力平衡 (1)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说这两个力是平衡的。 (2)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则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6.牛顿第一定律 (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是描述物体在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 (2)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惯性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与物体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的大小、是否受力、受力的大小均无关。7.压强 (1)压力:物体间由于相互挤压而产生的、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2)压强 ①概念:压强是指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压强反映了压力的作用效果。②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为Pa.③公式:F=P/S(3)运用公式计算压强时的注意点 ①压强的大小是由压力和受力面积共同决定的。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强与压力成正比;压力一定时,压强与受力面积成反比。 ②受力面积不是指物体的表面积,而是指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直接接触的那部分面积。 ③此公式适用于固、液、气体的压强的计算。(4)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①增大压强:一是增大压力,二是减小受力面积。②减小压强:一是减小压力,二是增大受力面积。(5)液体的压强 ①产生的原因: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所以不仅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对容器侧壁也有压强,而且液体内部对容器内的各个方向都有压强。②特点: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8.浮力 (1)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托起的力称作浮力。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F浮=G排。(3)计算浮力常用的方法 ①阿基米德原理 ②称量法:F浮=G物一F,其中F为物体浸入液体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③压力差法:F浮=F1一F2。 ④平衡条件法:F浮=G排,一般指物体在液体中处于悬浮或漂浮状态。9.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l)关系: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臵,压强越小。(2)实例 ①机翼模型:迎面吹来的风被机翼分成上下两部分,由于机翼横截面的形状上下不对称,在相同时间内,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长,它对机翼的压强较小;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短,因而速度较小,它对机翼的压强较大。因此在机翼的上下表面产生了压强差,这就是飞机向上的升力。 ②地铁站台上设臵安全线,人必须站在安全线以内的位臵候车。这是由于飞驰而过的地铁列车的速度很大,造成了安全线以外的站台边缘处的压强小,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指向列车的压强差,人若站在安全线以外,就很容易被地铁列车卷走。 1.电路的组成(2)通路、开路与短路 ①串联电路的特点 I=I1=I2,U=U1+U2,R=R1+R2。②并联电路的特点 I=I1+I2,U=U1=U2,1/ R=1/R1十1/R2。2.电流 电流是由于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科学上把正电荷的移动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电流的大小用1秒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多少来衡量,电流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 (2)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的注意点①正确选择量程。被测电流不得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在不能预先估计被测电流大小的情况下,应先拿电路的另一个线头迅速试触电流表最大量程的接线柱,如果指针偏转太小,再使用较小的量程。②电流表必须串联在被测电路中。 ③使电流从电流表的“十”接线柱流进,从“一”接线柱流出。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两极。3.电压 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必要条件。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常见的电压值:干电池的电压为1.5伏,我国家庭照明电路的电压为220伏。欧洲的家庭照明电路的电压为110伏。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为36伏以下。(2)使用电压表测量电压的注意点 ①正确选择量程。 ②电压表必须与被测的部分电路并联。 ③电压表的“+”接线柱接在跟电源正极相连的那一端。④测量时,在电压表上读数的方法与电流表相似。4.电阻 (1)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导体的电阻越大,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电阻的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符号为Ω。 (2)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取决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 (3)滑动变阻器的原理 对材料、横截面积不变的导体,通过改变接人电路中的电阻丝的长度而使电阻发生改变。 使用时必须注意,要使接入电路部分的电阻丝的长度可变,通常使用“一上、一下”两个接线柱就行。5.欧姆定律 (1)通过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欧姆定律。公式为:I=U/R。 (2)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是;R=U/I,测量得到U和I,根据公式求出电阻。(3)伏安法测电阻的要点 ①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要达到最大。②多次测量后求出电阻的平均值,得到实验结果。6.磁现象 ①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 ②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称为磁性。 ③任何磁体都有磁性最强的两端,分别为N、S两个磁极。 ④磁化:一些物体在磁体或电流的作用下会获得磁性,这种现象叫做磁化。磁化现象在工农业生产中均有很广泛的应用。 (2)磁极相互作用的规律: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3)磁场 ①基本性质:它对放人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②方向:磁场具有方向性。将一个小磁针放人磁场中任何一点,小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③表示方法:用磁感线表示,磁感线的疏密表示磁场的强弱,磁感线的切线方向表示磁场的方向。(4)电流的磁场 ①直线电流的磁场:奥斯特实验表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若用磁感应线表示,直线电流的磁场是以导线上各点为圆心的同心圆。②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其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相似。 与永磁体不同的是,螺线管的南北极可随电流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判定依据是右手螺旋定则,即安培定则。螺线管的磁场强弱会随电流大小、线圈匝数多少的改变而改变。电流为零时,磁场也随之消失。7.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l)电磁感应现象: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这种现象称为电磁感应现象。(2)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①必须有磁场。 ②导体必须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③导体必须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3)感应电流的方向 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体运动的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物质科学 物理4 8.常用电器 常用电器有电话、电风扇、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9.家庭电路 (1)家庭电路的组成:家庭电路由电源引线、电能表、闸刀开关(断路器)、保险盒、插座、灯座、开关和家用电器组成。 (2)家庭电路的各种用电器是并联接人电路的,控制各种用电器工作的开关必须与用电器串联。(3)火线和零线 家庭电路由外面的低压供电线路供电,其中一根电源引线是火线,另一根电源引线是零线。火线和零线之间有220 V的电压,火线和大地之间也有220 V的电压。正常情况下,零线和大地之间没有电压。 辨别火线和零线可用测电笔。测电笔由笔尖金属体、电阻、氖管、弹簧和笔尾金属体组成。用测电笔测一试时,氖管发光的是火线,不发光的是零线。(4)熔断器、断路器的作用 ①熔断器有封闭管式熔断器和敞开插入式熔断器两种。当电流过大时,熔断器内的保险丝会自动熔断,避免导线或用电器损坏.以免引起火灾。熔断器一般装在电器设备上。 ②断路器可替代闸刀开关和熔断器。当电流达到额定值的一定倍数时,可以在几分钟或几秒钟内自动切断电路,从而起到电路过载或短路的保护作用。断路器一般接在火线上。10.电磁知识的应用(1)电磁感应现象 由于导体在磁场中运动而产生电流的现象,是一种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2)电磁知识在技术中的应用 ①发电机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制成的。实际发电机分为交流发电机和直流发电机。 交流发电机的电路中产生的是交变电流(简称交流),在交变电流中,电流在每秒内周期性变化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一号为Hz我国电网以交流供电,频率为50HZ ②电动机是利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原理制成的。电动机使用方便、效率高、无污染、体积小。 ③电磁起重机、电磁继电器及磁悬浮列车都是根据电磁铁的原理制成的。电磁铁是根据螺线管磁场的强弱控制原理制成的,由通电螺线管和铁芯组成。电磁铁的磁性有无、强弱和方向都可通过改变电流来控制。 ④磁带、磁卡等是利用磁性材料记录信息的产品磁记录技术提高了工作效率,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1.波 ①声波 声音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这个波叫做声波。频率大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音叫做次声波。②乐音 声音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声音悠扬、悦耳,听到时感觉很舒服。人们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如歌唱家的声音、演奏家演奏的乐曲声等。乐音的三个特点是音调、响度和音色。 ③噪声污染 与乐音相对的是噪声。噪声妨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是国际公害。 ④电磁波 电报、电话、电视、广播、互联网的信息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光也是一种电磁波。 ①声与信息传播 轰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医生通过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心、肺的工作状况等都是声传递信息的实例。另外,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发明了声呐。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以探知海洋的深度。利用超声波可以准确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②电磁波与信息传播 人们交流信息的方法最早依赖于语言和信号,有了利用电磁波原理制成的现代通讯工具,使人们进行远距离信息交流变得更加容易,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信息传播渠道更通畅。 2.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现象 (1)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c=3 × 108米/秒。 (3)光在不同物质里的传播速度 c>v空气>v水>V玻璃。 (4)光的反射现象 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遇到障碍物时,光会在障碍物的表面发生反射,并改变传播方向。一般来说,各种物体的表面都能反射光,我们能够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人了我们的眼睛。(5)光的反射定律 ①内容:如图8一6,反射光线OB与人射光线AO、法线MN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人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BOM等于人射角∠AOM。②注意点:要抓住一面、一点、两角、三线,即镜面,人射点,反射角和人射角、反射光线、人射光线和法线。③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6)①镜面反射 平行光线射到平面镜或其他表面是光滑的物体上时,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的。镜面反射可以改变光行进的方向。 ②漫反射 平行光线射到凹凸不平的粗糙表面上时,反射光线并不平行,而是向着各个方向反射。漫反射可以使人能在各个不同方向都看到物体。(7)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①像: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光学仪器后所形成的与原物相似的图像。②实像:实际光线通过像点的像。 ③虚像:物体上的某一点S发出的光线,如果其在传播方向上不能相交于一点,但其反向延长线却能相交于一点S’,那么S’是S的虚像(实际光线不通过像点)。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虚像,像与物体等大,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即像到镜面的距离一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⑤平面镜的应用 平面镜可以成像;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如可用平面镜制成潜望镜。 (8)光的折射现象 大量实验表明,光从一种透明介质进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传播方向通常会发生改变的现象。(9)光的折射规律 ①内容:光从一种介质斜射人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如图8一7,折射光线BO与人射光线AO、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与人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光由空气斜射人水、玻璃等透明介质时,折射角r小于人射角i。光由水、玻璃等透明介质斜射人空气中时,折射角r大于人射角i。光垂直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上时,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折射角等于0。②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即如果光逆着折射光线射人,其折射光线也将逆着人射光线射出。 ③有反射光线不一定有折射光线,有折射光线一定有反射光线。 3.透镜与眼球折光系统(1)透镜 ①透镜可分为凸透镜与凹透镜两种。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②凸透镜成像原理 物距 像距 像的情况 应用 正或倒 放大或缩小 虚或 实 U>2f 另一侧 f<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照相机 F<u<2f 另一侧 u>2f 倒立 放大 实像 幻灯机 u<f 同侧 v>u 正立 放大 虚像 放大镜(3)眼球折光系统 ①人的眼球里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的焦距通过晶状体、房水、玻璃体的共同作用进行调节。人的眼球相当于一架照相机,物体发出的光通过晶状体在视网膜上成像。 ②来自远方的光,经折光系统折射后,若成像于视网膜前,就是近视眼,近视眼应当用凹透镜来矫正。 ③若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后,就是远视眼,远视眼应当用凸透镜来矫正。 物质科学物理5 4.电磁波(1)太阳光的组成 太阳光包括可见光、红外线与紫外线。棱镜可以将可见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不同的光。各色光有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红光之外的是红外线,紫光之外的是紫外线。这两种光人眼看不见。①红外线的应用 烤箱、浴室取暖灯、红外线夜视仪、遥控器等。②紫外线及其预防 适度的紫外线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紫外线能杀死微生物,医院里常用紫外线等来灭菌。此外,紫外线还可用作防伪标记。 过度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轻者使皮肤粗糙,重则引起皮肤癌。因此在太阳辐射较强的季节,应注意使用防紫外线的用品,如防晒霜、防晒伞等。(2)色光的混合 人们发现,红绿该三色光混合能产生各种色彩,因此把红、绿、监三种色光叫做色光的三原色。如彩色电视机画面_上的丰富色彩就是由三原色光混合而成的。(3)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下射线等。1,能的形式 能的形式有:机械能、光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生物质能等。2.机械能 (1)动能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及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 (2)势能 ①重力势能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及物体所处的高度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所处的高度越高,它的重力势能越大;所处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重力势能也越大。②弹性势能 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弹性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材料以及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物体的弹性势能就越大。(3)在一定条件下,动能可以转化为势能,势能也可以转化为动能。单摆、滚摆的运动充分表明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机械能=动能+势能。 (4)机械能守恒定律 物体具有的势能和动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果没有摩擦等阻力,那么在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机械能守恒定律反映了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在不存在阻力的条件下,物体动能和势能在相互转化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即动能的减少量恰好等于势能的增加量;反之,势能的减少量恰好等于动能的增加量。利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的优点是:不需要考虑过程的细节,只要满足守恒条件,则初态的动能和势能之和一定等于末态的动能和势能之和。3.机械功 (l)概念:功是作用于物体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2)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3)公式:功=力×距离,即W=FS。(4)力没有做功的三种情况 ①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移动距离,这个力对物体没有做功。例如人用力推一个笨重的物体而没有推动。一个人举着一个物体不动,力都没有对物体做功。②物体不受外力,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虽然通过了一段距离,但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这种情况也没有做功。 ③物体通过的距离跟它受到的力的方向垂直,这种情况中虽然有力的作用,物体也通过了一段距离,但这个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的距离,这个力也没有做功。例如人在水平面上推车前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车虽然通过了距离,但在重力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因而重力没对车做功。 (5)功与能的关系 如果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则这个物体就具有能。正在做功的物体一定具有能。4.杠杆 (1)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2)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①杠杆能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叫做支点。 ②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做动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做阻力。 ③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之间的距离,而不是支点与力的作用点之间的距离。(3)求力臂的步骤 辨认杠杆,确定支点,作出动力、阻力的图示,将动力和阻力的图示延长,得动力作用线和阻力作用线,再从支点出发分别向二力的作用线作垂线,便得这两个力的力臂。(4)杠杆平衡的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 L2。(5)杠杆的分类 杠杆种类 特 点 应用实例 省力杠杆 动力臂大于阻力臂,l1>l2 动力小于阻力,Fl<F2 开瓶器 费力杠杆 动力臂小于阻力臂,l1<l2 动力大于阻力,F1>F2 钓鱼杆 等臂杠杆 动力臂等于阻力臂,l1=l2 动力等于阻力,Fl=F2 天平5.滑轮 (1)定滑轮的结构和作用 工作时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2)动滑轮的结构和作用 动滑轮的实质是L1=2L2的省力杠杆,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3)滑轮组的作用 滑轮组既可省力也可改变力的方向。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n段绳子拉物体,拉物体所用的力F就是物重的n分之一,即F=G/n,其中n表示拉物体的绳子数。6.功率 (1)概念:功率是用来描述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2)单位:瓦特,简称瓦,符号是W。(3)公式 P=W/t P=FV 机器的功率是指机器对外做功时输出的功率,每台机器都有各自最大限度的输出功率,对于需确定功率的机器,由P=Fv,可知牵引力跟速度成反比。(4)机械效率、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其关系 有用功 对人们有用的功瞻,即机械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 额外功 对人们没用又不得不做的功‰,即机械克服额外阻力做的功 总功 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即:W总=W有+W额 机械效率 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或者说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即:η=W有/W总=W有/W有+W额 (5)有关机械效率的注意点 ①机械效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没有单位。实际机械的效率总是小于1,即η<1(理想机械时:因为W额=0, W有 =W总,所以才有η=l)。 ②总功是人们利用机械时,动力对机械做的功。如果动力为F,动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为s,则:W总=Fs。 ③在实际计算中,利用机械提升物体时,有用功W有=Gh;沿水平面使物体匀速运动时,有用功等于克服摩擦做的功,即W有=fs。在计算η时,根据题目条件正确确定W有和W总是解题的关键。 ④机械效率的大小取决于W有与W总的比值,它与利用机械是否省力无关。有时与W有的大小也无直接关系,W有大,η不一定就大。7.电功与电功率、热量 (1)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 (2)电功:公式为W=UIt,单位为焦耳(简称焦,符号为J)、千瓦时(kW•h)。换算:1 kW•h=3.6× 106J。 (3)①电功率是用来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②计算公式:P=W/t、P=UI。单位:瓦特(简称瓦,符号为W),千瓦(kW)。1 kW=1000 W ③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 .原理:P=UI;电路图;步骤。 .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时,应调节滑动变阻器,使伏特表读数为额定电压U额时,再读出安培表示数I额,代入P额=U额I额中计算。 (4)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其数学表达式为:Q=I2Rt,单位为焦。 (5)电热器的原理是电流的热效应。电热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电阻率大、熔点高的合金发热体。 (6)电功、电功率、热量的比较 物理量名称 表达式 单位及符号、换算关系 注意 电功形 W=Ult W=Pt 焦(J),千瓦时(kW•h) lkW•h=3.6×106J 公式中各量的对应关系,电能表的用 途及读数方法 电功率 P=W/t P=UI 瓦(w),千瓦(kW)1kW=1000W 当U实 =U额 时,P实=P额 热量Q Q=I2Rt 焦(J) 在纯电阻电路中,计算热量可利用Q=W ①正确理解电功和电功率的关系 有的同学认为“电流做功越多,电功率越大”,这是错误的。电功率描述电流做功的快慢,用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来表示。所以这里包含功和时间两个因素,只有在时间相同的前提下,做功多者功率才会大。若缺少时间这个因素,功率大时只能说明做功快,做的功不一定多。②注意电功和热量的区别 如电炉、电烙铁、电饭锅,电流做功时将全部电能转化为内能,Q=W。而电风扇工作时电能主要转化为机械能,只有少部分能量转化为内能,因此电风扇发热时惟一使用的公式是Q=I2Rt(R为电动机线圈的电阻),而绝不能使用Q=W = UIt(其中U为电机线圈两端的电压)来计算转化的内能,因为此时W>Q。③注意电功率P= UI和热功率P=I2R的联系和区别 在电路中只有电阻元件时(即纯电阻电路),电功率和热功率是相等的。当电路中有电动机、电解槽等用电器时,电能要分别转化成机械能、化学能等,只有一部分转化成内能,电功率大于热功率。(7)正确理解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关系 ①“PZ220一25”的意思是:PZ一普通照明灯泡,220一额定电压220伏,25一额定功率为25瓦。使用各种用电器一定要注意它的额定电压,用电器只有在额定电压下才正常工作。 ②当用电器的工作电压不是额定电压时,它的实际功率不等于额定功率;当工作电压低于额定电压时,用电器的实际功率小于额定功率,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当工作电压高于额定电压时,用电器的实际功率大于额定功率,用电器有烧坏的危险。 ③一个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只有一个,但它的实际功率有无数个。实际功率会随着实际电压的变化而变化,灯泡的亮度取决于灯的实际电功率。 物质科学物理6 8.核能的利用(1)裂变和链式反应 裂变是质量较大的原子核在中子轰击下分裂成2个新原子核,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在裂变过程中,导致一系列原子核持续裂变,并释放出大量核能的反应称为链式反应。(2)聚变和热核反应 聚变是使2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新核,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由于聚变需要很高的温度,所以也称为热核反应。(3)放射性及其应用 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都会产生肉眼看不见、能量很高的射线,如α射线、β射线,γ射线。这些射线大剂量时会对人畜造成很大的伤害,但若用较小的量并谨慎地加以控制时,射线也可以用来探测机械设备、选育种子、治疗疾病等。(4)核能是原子核变化时释放的能,获得核能一般有两条途径:重核裂变和轻核聚变。目前建成的核电站都是利用重核裂变将核能转化为电能。原子弹是根据裂变的原理制造的,氢弹是根据聚变的原理制造的,氢弹的威力比原子弹大得多。9.改变内能的两种途径(1)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做功和热传递。(2)做功和热传递的区别(3)内能、温度和热量的比较 概念 量的类型 单位 日常生活中“热”的不同含义 内能 物体内部大量做无规则热运动的粒子所具有的能 状态量,对应的是某一个时刻 J “摩擦生热”,意思就是物体经摩擦后,内能会增加 温度 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状态量,对应的是某一个时刻 ℃ “热”表示温度高,如“今天天气很热”,意思说今天气温很古同 热量 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其本质是内能,是物体与物体之间传递的内能 过程量,对应的是一段时间 J “蒸发吸热”,意思是液体在蒸发时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10.能量的转化与传递(1)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这就是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从本质上看,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是有所区别的。能量的转化是指能量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一种形式能量减少了,而另一种形式的能量却增加了。能量的转移是指能量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去,一个物体的能量减少了,而另一个物体同一种能量却增加了,但能量的形式保持不变。 能量转化和守恒是自然科学最基本的规律。“永动机”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它违背了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的转化与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例如热能可以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而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转移到高温物体;可燃物可以通过燃烧将化学能转化成内能,但不可能将内能自发地转化成化学能。(2)化学能与内能的转化 燃料燃烧释放热量的过程,就是将贮存在燃料中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燃烧值,其单位为焦/千克。 (3)生物体能量的来源和转化 ①生物质能来自生物体,源于太阳能,是一类可再生能源。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生物体内的有机物中,其表达式为: ②生物体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一部分供给生物体进行各种生理活动,另一部分则转化为热能而散失。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将贮存在体内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转化和利用的过程,其表达式为: 第二节能源与社会 1.能源(1)能源的概念 凡是能为人类提供能量的物质资源都可以叫做能源。 (2)能源的分类 形成条件 利用的广泛性 可再生性 一次能源 常规能源 可再生能源 水能、风能、生物能等 不可再生能源 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资源 新能源 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地热、沼气、潮 汐能等 不可再生能源 核能、油页岩等 二次能源 如电能、沼气、汽油、焦炭、蒸气、工业余 热等(依靠其他能源来制取)(3)煤、石油与天然气的比较 能源 重要性 元素组成 主要分类 用途 煤 我国第一能源 碳元素 无烟煤、烟煤和褐煤 燃料、化工原料 石油 我国第二能源 碳、氢元素 汽油、柴油、煤油等 燃料、化工原料 天然气 我国重要能源 碳、氢元素 燃料、化工原料(4)水能、风能、原子能的比较 能源 能源来源 能量转化途径 主要特点 水(江河)能 太阳辐射能 水的势能一水的动能一电能 第三大能源,无污染,可再生 风能 太阳辐射能 气压差一空气的动能一电能 无污染,不会枯竭,但不稳定 原子能 核变化释放 核能一热能一机械能一电能 能量巨大,可控制,需防护 目前,人类所需能量的绝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太阳。正是各种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在植物体内贮存下来。这部分能量为人类和动物界的生存提供了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化石燃料也是由古代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它们实质上是由古代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此外,水能、风能、波浪能、海流能等也都是由太阳能转换来的。2.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1)能源与人类的关系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之一。人类文明的每一进步,都和能源的利用息息相关。人类进化发展的过程,是一部不断向自然界索取能源的历史。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膨胀,人类的能源消费大幅度增长。世界上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生物化石能源将在几十年至200年内逐渐耗尽。另外,大量矿物能源的燃烧,是造成大气污染、“酸雨”和“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人类在发展经济,改善生活质量的同时,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2)我国的能源状况 我国是个能源大国,水力资源居世界第一,正在建设中的长江三峡水电站,设计容量为1842万千瓦,堪称世界之最。煤的储量居世界第三。石油、天然气正在不断探明中,据报道: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近来发现了丰富的油气层,埋藏的石油达500亿吨,天然气达8万亿米3。但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年耗能不足1吨标准煤,不及世界平均值的一半;人均年用电600千瓦时,约为世界人均的1/4,可见我国又是一个能源穷国。(3)新能源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和氢能、核能、生物质能是七种新能源。①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且不会产生任何污染,是人类最理想的可再生能源。理论计算表明,太阳每秒钟辐射到地球上的能量相当于500多万吨煤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因此,地球上每年获得的太阳能是十分巨大的。直接利用太阳能的途径有:利用太阳灶和太阳能热水器把太阳能转化为热能;通过光电转换装臵把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②氢能源具有来源广、热值高、无污染等优点,也是一种大有发展前途的新能源。目前该能源没有推广的原因是还没有廉价制氢的方法。 ③核能是由于原子核的变化而释放的巨大能量,也叫原子能。核电站是利用原子核裂变的链式反应产生的能量发电的,它的核心是反应堆,反应堆里放出的核能转化为高温蒸气的热能,再通过气轮发电机转化为电能。核电站的特点:消耗的“燃料”少,只需要很少的核燃料,就能产生大量的电能;成本低,1 kWh电能的成本要比火电站低20%以上。我国浙江秦山核电站(1991年建成)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已运行发电,预计到2010年,我国核电站的功率可达5 × lO7kW。 生命科学1 第一章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第一节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 1.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 (1)具有严谨的结构——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都有新陈代谢作用。(3)都有应激性。(4)都有生长现象。(5)都能生殖和发育。(6)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生物的上述基本特征是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标准。2.显微镜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 显微镜是生命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观察工具,可以帮助人们观察肉眼无法看到的微小物体或细微结构。(1)显微镜的结构 包括镜座、镜柱和镜臂、载物台、遮光器、反光镜、镜筒和物镜转换器、准焦螺旋、目镜和物镜等。其中目镜和物镜是显微镜的最重要部分。(2)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光线经反光镜反射,通过玻片标本、物镜、目镜的折射后,将所观察的物体放大,然后在人眼的视网膜上成像。注意:显微镜所成的像是倒像,因此玻片移动的方向与物像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3)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其操作步骤为:取镜→安放→对光→调焦距→放玻片→观察。观察前,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从侧面注视物镜,不让它接触玻片,否则会压碎玻片,损坏物镜(透镜);观察时,一定要慢慢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上升,避免物像一晃而过,或根本没有觉察。(4)计算所观察物体的总放大率 所观察物体的总放大率=目镜的放大率×正在使用的物镜的放大率。3.常见生物的种类、形态及生活特性 (1)常见的动物类群 (2)常见的植物类群 4.生物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冈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物种丰富,特有属、种繁多,起源古老,经济物种丰富,生态系统的类型丰富。(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①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②保护生物多样性就等于保护了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石,保护了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基础,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第二节细胞 1.制作临时装片。绘制生物图 利用显微镜观察生物体的微观结构时,必须把待观察的生物材料制成玻片标本,使光线能够直接透过。玻片标本有切片、涂片和装片三种。(1)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 ①在干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②用镊子在洋葱鳞片叶的内侧表皮上撕取一层很薄的表皮,放在水滴中。③用镊子展平,盖上盖玻片。盖盖玻片时,让盖玻片的一边接触水滴,用镊子挑起另一端,然后轻轻放下玻片,以避免产生气泡。 ④为能观察清楚,用稀释的碘液或红墨水进行染色。滴一滴碘液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使染液浸润到整个标本。(2)绘制生物图的要求 ①科学性和准确性。 ②各部分的比例要合理,大小、位臵要适中。③绘图及注字要用铅笔。 ④线条要均匀一致,用圆点衬阴表示明暗和颜色的深浅,不能用铅笔涂抹。2.细胞的结构(1)细胞的基本结构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都有相同的结构,它们都含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基本结构。但是植物细胞还含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动物细胞一般没有这些结构,这也是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点。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2)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细菌的细胞没有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植物、动物和真菌的细胞都具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3.细胞的分裂及其意义(1)细胞的分裂 细胞的分裂指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细胞核先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细胞分裂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2)细胞分裂的意义 细胞核中有遗传物质DNA,而DNA就是染色体的成分之一,细胞分裂实现了染色体的复制与均分。因此保证了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 物质相同。 4.细胞的生长与分化(1)细胞的生长 是指细胞由小变大的过程。生物体的生长指生物体内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2)细胞的分化 随着细胞的增殖,细胞数量增多,细胞的形态和功能逐渐出现了差异,最后形成了具有不同形态和不同功能的各种细胞。这种由一般到特殊,由相同到相异的细胞变化的过程,称作细胞分化。5.组织、器官和系统(1)组织 具有分生能力的细胞,不断进行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可以形成形态和功能相同的细胞群,这一细胞群即组织。植物的基本组织有保护组织、输导组织、营养组织、机械组织、分生组织等。人体的基本组织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2)器官 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顺序聚集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就形成了器官。被子植物由根、茎、叶(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生殖器官)等六大器官构成。人体由心脏、肺、脑、胃、骨、血管等器官构成。(3)系统 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人体由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生殖、神经、运动和内分泌等八大系统构成。 多细胞生物有明显的结构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个体。 第三节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1.生物分类的单位、方法和检索表(1)生物分类的单位与方法 现代生物学家根据生物进化的亲缘关系和形态结构的特点,用七个等级对生物进 行分类,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界是最大的一类。(2)分类检索表 分类检索表是鉴定生物种类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查阅检索表可以帮助我们初步确定某一生物的科、属、种名。2.种群(1)种群的概念 种群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2)种群的特征 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种群的数量变动与种群的这些特征密切相关。3.生物群落(1)生物群落的概念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2)群落的分层现象 在森林群落中,高大的乔木组成乔木层,灌木和小树组成灌木层,草本植物组成草本植物层,苔藓和地衣等植物组成苔藓地衣层,形成垂直分层现象。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布也有类似的垂直分层现象。(3)植物群落和植被的概念 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被覆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4.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它包括了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生物圈还可以分成大小不同的许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类型 (3)生态系统的成分 (4)食物链和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许多食物链常常相互交错成网状,称为食物网。(5)生态系统的功能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流动从绿色植物把太阳能固定在体内后开始,并沿着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各个营养级传递,最后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渐减少的。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则是循环不息的,即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反复地出现和循环。5.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生物一方面受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如光、水、温度、食物、风等的影响,而另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包括人类的活动)又对无机环境及其他生物造成一定的影响。 (2)生物对生活环境的适应 现存的各种生物对其生活的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即适应的普遍性。如仙人掌的叶刺、肉质茎对干旱环境的适应;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叶的形态结构对光照强度、水分蒸腾作用方面的适应;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对土壤穴居生活的适应;极地狐和沙漠狐的体形等对环境温度的适应。此外,更具典型意义的是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 有两个地方因为格式原因传不上来(不好意思~~)两个地方都是图表,第一处是动物分类(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等)和植物分类,比较重要,不过这两张表我记得初一上的科学书上有的,还有图画配,就是看的时候可能要自己补充些细节,第二处是生态系统,没什么大问题的,注意下~!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归纳 一、长度测量 1、长度测量最常用的工具: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米是长度国际单位的主单位。 4、刻度尺使用前要观察:零刻线、量程、分度值。 5、刻度尺的使用: (1)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 (2)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6、读数——有效数字读法 (1)了解刻度尺的分度值; (2)读出长度末端前的刻线读数;(3)多余部分自己估读; (4)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7、测量结果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8、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二、速度、路程和时间 1、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宏观运动),简称运动。(微观运动在热学部分复习) 2、参照物的定义:说物体在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另外的哪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4、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5、匀速直线速度的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6、速度的公式: 速度=路程/时间 v=s/t 7、速度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1)单位:米/秒 读作米每秒 千米/时 读作千米每时 (2)单位换算:1米/秒=3.6千米/时 8、速度值的物理意义: 例:7.2米/秒: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7.2米。变速运动 定义:常见的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平均速度,它等于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9、平均速度 10、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1)计算路程、时间、速度。(2)计算路程、时间、速度的比值。(3)多段路程、时间、速度的计算。(4)过桥及往返问题。 三、质量和密度 1、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质量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常用单位:t、g、mg 2、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3、质量测量: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计算出物体质量。 4、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 ; 变形; 33(3)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m,常用单位g/cm。 3333-3333单位换算关系:1g/cm=10kg/m;1kg/m=10g/cm。水的密度为1.0×10kg/m,读作1.0×3310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千克。 (4)理解密度公式①同种材料,同种物质。 不变,m与V成正比;物体的密度 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②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 与体积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5)图象:如图所示:甲>乙。 5、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1)、量筒与量杯的特点及使用方法。(2)固体密度的测量: (1)用天平测出固体的质量; (2)用量筒或量杯测出固体的体积;(3)计算出固体的密度。 (3)液体密度的测量: 用天平测出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 倒入一部分液体到量筒或量杯中,测出倒入液体的体积; 用天平测出容器和剩余液体的质量,并计算出倒入量筒或量杯中液体的质量; 计算出倒入量筒或量杯中液体的密度,也就是整个液体的密度。 四、力和运动 1、力 (1)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3)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5)测量: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2、重力、弹力、摩擦力(1)重力 ①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计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③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面是否水平。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3)摩擦力: ①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就叫摩擦力 ②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③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受到的压力。 3、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4、惯性 (1)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2)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5、二力平衡 (1)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2)受力平衡的物体的状态: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6、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五、压强 1、压力 (1)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接触面受到的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2、压强 ⑴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⑵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定义式PF22,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帕斯卡(Pa);F:牛顿(N)S;米(m)。S(4)特例:对于放在桌子上的直柱体(如:圆柱体、正方体、长放体等)对桌面的压强Pgh 3、液体压强 (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2)测量:压强计(3)液体压强的规律: ①液体对容器底和测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②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压强相等。③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④ 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4)计算公式: Pgh 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为:P:Pa g:N/kg h:m(5)规律 F=G F 4、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压力压强问题(1)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gh(2)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PS(3)容器对桌面的压力FG液G容器(4)容器对桌面的压强PF S在处理液体问题时一般先求压强,再求压力;在处理固体问题时一般先求压力,再求压强。 5、大气压 (1)概念: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2)产生原因:因为空气受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3)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 历史上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4)大气压的实验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①实验证明 :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值相当于76cm水银柱所产生的液体压强。即: 1标准大气压=760mmHg = 76cmHg 5=1.01×10Pa 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m ②将实验用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5)特点: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空气中某点向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都相等。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且大气压的值与地点、天气、季节、的变化有关。一般来说,晴天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比夏天高。(6)测量工具: 测定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分类: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 6、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得地方压强大。(举生活中常见的例子) 六、浮力 1、浮力 (1)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叫浮力。(2)方向:竖直向上 (3)产生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即浮力。(4)计算方法: ①称量法(示重法):F浮=G-F 用于密度比液体密度大的物体 ②压力差法:F浮=F向上 -F向下 ③漂浮、悬浮时,F浮=G ④阿基米德原理: F浮=G排=m排g或F浮=ρ(5)浮沉条件 液V排g 若物体沉底,则F浮 2、浮力应用 (1)轮船:要使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必须把它做成空心的,使它能够排开更多的水。 (2)潜水艇: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的。 (3)气球和飞艇:气球是利用空气的浮力升空的。气球里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如:氢气、氦气或热空气。为了能定向航行而不随风飘荡,人们把气球发展成为飞艇。(4)密度计: 原理:利用物体的漂浮条件来进行工作。 刻度:刻度线从上到下,对应的液体密度越来越大。 七、简单机械 1、杠杆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2)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写成公式F1L1=F2L2也可写成:F1 /F2=L2 /L1。 2、滑轮(1)定滑轮: ①实质:等臂杠杆 ②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③绳子自由端移动SF=距离SG 绳子自由端移动速度vF =动滑轮移动vG(2)动滑轮 ①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 ②实质: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③绳子自由端拉力F1(G物G动)2距离SF=2S动 绳子自由端移动速度vF=2v动 3、滑轮组 ①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②绳子自由端拉力F1(G物G动)n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绳nS动。绳子自由端移动速度V绳nV动 4、功(W)(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单位:焦耳,1J=1N·m。把一个鸡蛋举高1m,做的功大约是0.5J(3)功的计算:W=FS 5、功率(P) (1)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2)物理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 (4)单位:主单位W;常用单位kW MW 1kW=10W 1mW=10 W 6、机械效率 (1)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W有用1(2)计算公式 W有用WW 总W有用W额外 1额外W有用 p有用p有用1 p额外p总p有用p额外1 p有用GhGh斜面: 36FLGhfL竖直滑轮组: 当忽略绳子重和摩擦时: G物1 G物G动1G动/G物 7、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8、动能、势能、机械能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大小有关。(2)势能 ①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被举高的高度有关。②弹性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所具有的能。(3)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高考化学部分必考知识点总结 常见物质俗名 无机部分: 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Na2CO3 小苏打:NaHCO3 大苏打:Na2S2O3 石膏(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莹石:CaF2 重晶石:BaSO4(无毒)碳铵:NH4HCO3 石灰石、大理石:CaCO3 生石灰:CaO 食盐:NaCl 熟石灰、消石灰:Ca(OH)2 芒硝:Na2SO47H2O(缓泻剂)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绿矾:FaSO47H2O 干冰:CO2 明矾:KAl(SO4)212H2O 漂白粉:Ca(ClO)2、CaCl2(混和物)泻盐:MgSO47H2O 胆矾、蓝矾:CuSO45H2O 双氧水:H2O2 皓矾:ZnSO47H2O 硅石、石英:SiO2 刚玉:Al2O3 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 铁红、铁矿:Fe2O3 磁铁矿:Fe3O4 黄铁矿、硫铁矿:FeS2 铜绿、孔雀石:Cu2(OH)2CO3 菱铁矿:FeCO3 赤铜矿:Cu2O 波尔多液:Ca(OH)2和CuSO4 石硫合剂:Ca(OH)2和S 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 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H2PO4)2和CaSO4 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H2PO4)2 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 水煤气:CO和H2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 王水:浓HNO3与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铝热剂:Al + Fe2O3或其它氧化物。尿素:CO(NH2)2 有机部分: 氯仿:CHCl3 电石:CaC2 电石气:C2H2(乙炔)TNT:三硝基甲苯 酒精、乙醇:C2H5OH 氟氯烃:是良好的制冷剂,有毒,但破坏O3层。醋酸:冰醋酸、食醋 CH3COOH 裂解气成分(石油裂化):烯烃、烷烃、炔烃、H2S、CO2、CO等。甘油、丙三醇 :C3H8O3 焦炉气成分(煤干馏):H2、CH4、乙烯、CO等。石炭酸:苯酚 蚁醛:甲醛 HCHO 福尔马林:35%40%的甲醛水溶液 蚁酸:甲酸 HCOOH 葡萄糖:C6H12O6 果糖:C6H12O6 蔗糖:C12H22O11 麦芽糖:C12H22O11 淀粉:(C6H10O5)n 硬脂酸:C17H35COOH 油酸:C17H33COOH 软脂酸:C15H31COOH 草酸:乙二酸 HOOCCOOH 使蓝墨水褪色,强酸性,受热分解成CO2和水,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常见物质颜色 铁:铁粉是黑色的;一整块的固体铁是银白色的。Fe2+浅绿色 Fe3O4黑色晶体 Fe(OH)2白色沉淀 Fe3+黄色 Fe(OH)3红褐色沉淀 Fe(SCN)3血红色溶液 FeO黑色的粉末 Fe(NH4)2(SO4)2淡蓝绿色 Fe2O3红棕色粉末 FeS黑色固体 铜:单质是紫红色 Cu2+蓝色 CuO黑色 Cu2O红色 CuSO4(无水)白色 CuSO45H2O蓝色 Cu2(OH)2CO3 绿色 Cu(OH)2蓝色 [Cu(NH3)4]SO4深蓝色溶液 BaSO4、BaCO3、Ag2CO3、CaCO3、AgCl、Mg(OH)2、三溴苯酚均是白色沉淀 Al(OH)3 白色絮状沉淀 H4SiO4(原硅酸)白色胶状沉淀 Cl2、氯水黄绿色 F2淡黄绿色气体 Br2深红棕色液体 I2紫黑色固体 HF、HCl、HBr、HI均为无色气体,在空气中均形成白雾 CCl4无色的液体,密度大于水,与水不互溶 KMnO4--紫色 MnO4-紫色 Na2O2淡黄色固体 Ag3PO4黄色沉淀 S黄色固体 AgBr浅黄色沉淀 AgI黄色沉淀 O3淡蓝色气体 SO2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 SO3无色固体(沸点44.8 0C)品红溶液红色 氢氟酸:HF腐蚀玻璃 N2O4、NO无色气体 NO2红棕色气体 NH3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气体 常见实验现象: 1、铝片与盐酸反应是放热的,Ba(OH)2与NH4Cl反应是吸热的; 2、Na与H2O(放有酚酞)反应,熔化、浮于水面、转动、有气体放出;(熔、浮、游、嘶、红) 3、焰色反应:Na 黄色、K紫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Cu 绿色、Ca砖红、Na+(黄色)、K+(紫色)。 4、Cu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 5、H2在Cl2中燃烧是苍白色的火焰; 6、Na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7、P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8、SO2通入品红溶液先褪色,加热后恢复原色; 9、NH3与HCl相遇产生大量的白烟; 10、铝箔在氧气中激烈燃烧产生刺眼的白光; 1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刺眼白光,在CO2中燃烧生成白色粉末(MgO),产生黑烟; 12、铁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 13、HF腐蚀玻璃:4HF + SiO2 = SiF4 + 2H2O 14、Fe(OH)2在空气中被氧化:由白色变为灰绿最后变为红褐色; 15、在常温下:Fe、Al 在浓H2SO4和浓HNO3中钝化; 16、向盛有苯酚溶液的试管中滴入FeCl3溶液,溶液呈紫色;苯酚遇空气呈粉红色。 17、蛋白质遇浓HNO3变黄,被灼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 18、在空气中燃烧:S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H2淡蓝色火焰 H2S淡蓝色火焰 CO蓝色火焰 CH4明亮并呈蓝色的火焰 S在O2中燃烧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19.特征反应现象: 20.浅黄色固体:S或Na2O2或AgBr 21.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SO2(加热后又恢复红色)、Cl2(加热后不恢复红色) 22.有色溶液:Fe2+(浅绿色)、Fe3+(黄色)、Cu2+(蓝色)、MnO4-(紫色) 有色固体:红色(Cu、Cu2O、Fe2O3)、红褐色[Fe(OH)3] 黑色(CuO、FeO、FeS、CuS、Ag2S、PbS) 蓝色[Cu(OH)2] 黄色(AgI、Ag3PO4)白色[Fe(0H) 2、CaCO3、BaSO4、AgCl、BaSO3] 有色气体:Cl2(黄绿色)、NO2(红棕色) 考试中经常用到的规律: 1、溶解性规律见溶解性表; 2、常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指示剂 PH的变色范围 甲基橙 3.1红色 3.14.4橙色 4.4黄色 酚酞 8.0无色 8.010.0浅红色 10.0红色 石蕊 5.1红色 5.18.0紫色 8.0蓝色 3、在惰性电极上,各种离子的放电顺序: 阴极(夺电子的能力):Au3+ Hg2+ Cu2+ Pb2+ Fa2+ Zn2+ Al3+Mg2+ Ca2+ K+ 阳极(失电子的能力):S2-BrCl-含氧酸根 注意:若用金属作阳极,电解时阳极本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Pt、Au除外) 4、双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1)左边写出水解的离子,右边写出水解产物; (2)配平:在左边先配平电荷,再在右边配平其它原子;(3)H、O不平则在那边加水。 例:当Na2CO3与AlCl3溶液混和时: 3 CO32-+ 2Al3+ + 3H2O = 2Al(OH)3 + 3CO2 5、写电解总反应方程式的方法:(1)分析:反应物、生成物是什么;(2)配平。 例:电解KCl溶液:2KCl + 2H2O == H2+ Cl2+ 2KOH 配平:2KCl + 2H2O == H2+ Cl2+ 2KOH 6、将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写成二个电极反应的方法:(1)按电子得失写出二个半反应式;(2)再考虑反应时的环境(酸性或碱性);(3)使二边的原子数、电荷数相等。 例:蓄电池内的反应为:Pb + PbO2 + 2H2SO4 = 2PbSO4 + 2H2O 试写出作为原电池(放电)时的电极反应。写出二个半反应: Pb 2e-PbSO4 PbO2 +2e-PbSO4 分析:在酸性环境中,补满其它原子: 应为: 负极:Pb + SO42--2e-= PbSO4 正极: PbO2 + 4H+ + SO42-+2e-= PbSO4 + 2H2O 注意:当是充电时则是电解,电极反应则为以上电极反应的倒转: 为: 阴极:PbSO4 +2e-= Pb + SO42-阳极:PbSO4 + 2H2O-2e-= PbO2 + 4H+ + SO42- 7、在解计算题中常用到的恒等:原子恒等、离子恒等、电子恒等、电荷恒等、电量恒等,用到的方法有:质量守恒、差量法、归一法、极限法、关系法、十字交法 和估算法。(非氧化还原反应:原子守恒、电荷平衡、物料平衡用得多,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守恒用得多) 8、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 9、晶体的熔点:原子晶体 离子晶体 分子晶体 中学学到的原子晶体有: Si、SiC、SiO2=和金刚石。原子晶体的熔点的比较是以原子半径为依据的: 金刚石 SiC Si(因为原子半径:Si O).10、分子晶体的熔、沸点: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分子量越大熔、沸点越高。 11、胶体的带电:一般说来,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体粒子带正电,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 的胶体粒子带负电。 12、氧化性:MnO4-Br2 Fe3+ S=4(+4价的S)例: I2 +SO2 + H2O = H2SO4 + 2HI 13、含有Fe3+的溶液一般呈酸性。 14、能形成氢键的物质:H2O、NH3、HF、CH3CH2OH。 15、氨水(乙醇溶液一样)的密度小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小,硫酸的密度大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大,98%的浓硫酸的密度为:1.84g/cm3。 16、离子是否共存:(1)是否有沉淀生成、气体放出;(2)是否有弱电解质生成;(3)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4)是否生成络离子[Fe(SCN) 2、Fe(SCN) 3、Ag(NH3)+、[Cu(NH3)4]2+ 等];(5)是否发生双水解。 17、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l 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O HClO4(高氯酸)是最强的酸 18、熔点最低的金属是Hg(-38.9C。),;熔点最高的是W(钨3410c);密度最小(常见)的是K;密度最大(常见)是Pt。 19、雨水的PH值小于5.6时就成为了酸雨。 20、有机酸酸性的强弱:乙二酸 甲酸 苯甲酸 乙酸 碳酸 苯酚 HCO3- 21、有机鉴别时,注意用到水和溴水这二种物质。 例:鉴别:乙酸乙酯(不溶于水,浮)、溴苯(不溶于水,沉)、乙醛(与水互溶),则可用水。 22、取代反应包括:卤代、硝化、磺化、卤代烃水解、酯的水解、酯化反应等; 23、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混和物总质量一定,完全燃烧生成的CO2、H2O及耗O2的量是不变的。恒等于单一成分该质量时产生的CO2、H2O和耗O2量。 24、可使溴水褪色的物质如下,但褪色的原因各自不同:烯、炔等不饱和烃(加成褪色)、苯酚(取代褪色)、乙醇、醛、甲酸、草酸、葡萄糖等(发生氧化褪色)、有机溶剂[CCl4、氯仿、溴苯、CS2(密度大于水),烃、苯、苯的同系物、酯(密度小于水)]发生了萃取而褪色。 25、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醛、甲酸、甲酸盐、甲酰铵(HCNH2O)、葡萄溏、果糖、麦芽糖,均可发生银镜反应。(也可同Cu (OH)2反应)计算时的关系式一般为:CHO 2Ag 注意:当银氨溶液足量时,甲醛的氧化特殊: HCHO 4Ag + H2CO3 反应式为:HCHO +4[Ag(NH3)2]OH =(NH4)2CO3 + 4Ag + 6NH3 + 2H2O 26、胶体的聚沉方法:(1)加入电解质;(2)加入电性相反的胶体;(3)加热。 常见的胶体:液溶胶:Fe(OH) 3、AgI、牛奶、豆浆、粥等;气溶胶:雾、云、烟等;固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等。 27、污染大气气体:SO2、CO、NO2、NO,其中SO2、NO2形成酸雨。 28、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工业三废:废渣、废水、废气。 29、在室温(20C。)时溶解度在10克以上易溶;大于1克的可溶;小于1克的微溶;小于0.01克的难溶。 30、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地面淡水总量不到总水量的1%。当今世界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石油主要含C、H地元素。 31、生铁的含C量在:2%4.3% 钢的含C量在:0.03%2%。粗盐:是NaCl中含有MgCl2和 CaCl2,因为MgCl2吸水,所以粗盐易潮解。浓HNO3在空气中形成白雾。固体NaOH在空气中易吸水形成溶液。 32、气体溶解度: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气体的体积。 10电子、18电子的微粒小结 1.10电子的微粒: 分子 离子 一核10电子的 Ne N3、O2、F、二核10电子的 HF OH、三核10电子的 H2O NH2 四核10电子的 NH3 H3O+ 五核10电子的 CH4 NH4+ Na+、Mg2+、Al3+ 分子 离子 一核18电子的 Ar K+、Ca2+、Cl、S2 二核18电子的 F2、HCl HS 三核18电子的 H2S 四核18电子的 PH3、H2O2 五核18电子的 SiH4、CH3F 六核18电子的 N2H4、CH3OH 具有漂白作用的物质 氧化作用 化合作用 吸附作用 Cl2、O3、Na2O2、浓HNO3 SO2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活性炭各种气汇集 1.无机的:爆鸣气(H2与O2);水煤气或煤气(CO与H2);碳酸气(CO2) 2.有机的:天然气(又叫沼气、坑气,主要成分为CH4) 液化石油气(以丙烷、丁烷为主)裂解气(以CH2=CH2为主)焦炉气(H2、CH4等) 电石气(CHCH,常含有H2S、PH3等) 滴加顺序不同,现象不同 1.AgNO3与NH3H2O: AgNO3向NH3H2O中滴加开始无白色沉淀,后产生白色沉淀 NH3H2O向AgNO3中滴加开始有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消失 2.NaOH与AlCl3: NaOH向AlCl3中滴加开始有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消失 AlCl3向NaOH中滴加开始无白色沉淀,后产生白色沉淀 3.HCl与NaAlO2: HCl向NaAlO2中滴加开始有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消失 NaAlO2向HCl中滴加开始无白色沉淀,后产生白色沉淀 4.Na2CO3与盐酸: Na2CO3向盐酸中滴加开始有气泡,后不产生气泡 盐酸向Na2CO3中滴加开始无气泡,后产生气泡 原电池: 1.原电池形成三条件: 三看。先看电极:两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 再看溶液:两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三看回路:形成闭合回路或两极接触。 2.原理三要点:(1)相对活泼金属作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2)相对不活泼金属(或碳)作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3)导线中(接触)有电流通过,使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原电池: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4.原电池与电解池的比较 原电池 电解池 (1)定义 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电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装置 (2)形成条件 合适的电极、合适的电解质溶液、形成回路 电极、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的电解质)、外接电源、形成回路 (3)电极名称 负极 正极 阳极 阴极 (4)反应类型 氧化 还原 氧化 还原 (5)外电路电子流向 负极流出、正极流入 阳极流出、阴极流入 等效平衡问题及解题思路 1、等效平衡的含义在一定条件(定温、定容或定温、定压)下,只是起始加入情况不同的同一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任何相同组分的分数(体积、物质的量)均相同,这样的化学平衡互称等效平衡。 2、等效平衡的分类 (1)定温(T)、定容(V)条件下的等效平衡 Ⅰ类:对于一般可逆反应,在定T、V条件下,只改变起始加入情况,只要通过可逆反应的化学计量数比换算成平衡式左右两边同一边物质的物质的量与原平衡相同,则二平衡等效。 Ⅱ类:在定T、V情况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可逆反应,只要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比例与原平衡相同,则二平衡等效。 (2)定T、P下的等效平衡(例4: 与例3的相似。如将反应换成合成氨反应) Ⅲ类:在T、P相同的条件下,改变起始加入情况,只要按化学计量数换算成平衡式左右两边同一边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与原平衡相同,则达到平衡后与原平衡等效。 中学化学实验中温度计的使用分哪三种情况以及哪些实验需要温度计 1.测反应混合物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需要测出反应混合物的准确温度,因此,应将温度计插入混合物中间。①测物质溶解度。②实验室制乙烯。 2.测蒸气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多用于测量物质的沸点,由于液体在沸腾时,液体和蒸气的温度相同,所以只要测蒸气的温度。①实验室蒸馏石油。②测定乙醇的沸点。 3.测水浴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往往只要使反应物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所以利用水浴加热,温度计则插入水浴中。①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反应。②苯的硝化反应。 常见的需要塞入棉花的实验有哪些需要塞入少量棉花的实验: 加热KMnO4制氧气 制乙炔和收集NH3 其作用分别是:防止KMnO4粉末进入导管; 防止实验中产生的泡沫涌入导管;防止氨气与空气对流,以缩短收集NH3的时间。 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10种方法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KNO3。 2.蒸馏冷却法:在沸点上差值大。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CaO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馏。 3.过滤法:溶与不溶。4.升华法:SiO2(I2)。 5.萃取法:如用CCl4来萃取I2水中的I2。 6.溶解法:Fe粉(A1粉):溶解在过量的NaOH溶液里过滤分离。 7.增加法: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CO2(CO):通过热的CuO;CO2(SO2):通过NaHCO3溶液。 8.吸收法: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气体杂质,气体杂质必须被药品吸收:N2(O2):将混合气体通过铜网吸收O2。 9.转化法:两种物质难以直接分离,加药品变得容易分离,然后再还原回去:Al(OH)3,Fe(OH)3:先加NaOH溶液把Al(OH)3溶解,过滤,除去Fe(OH)3,再加酸让NaAlO2转化成A1(OH)3。 五.常用的去除杂质的方法10种 1.杂质转化法: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加入氢氧化钠,使苯酚转化为酚钠,利用酚钠易溶于水,使之与苯分开。欲除去Na2CO3中的NaHCO3可用加热的方法。 2.吸收洗涤法:欲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和水,可使混合气体先通过饱和碳酸氢钠的溶液后,再通过浓硫酸。 3.沉淀过滤法:欲除去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铜,加入过量铁粉,待充分反应后,过滤除去不溶物,达到目的。 4.加热升华法:欲除去碘中的沙子,可用此法。5.溶剂萃取法:欲除去水中含有的少量溴,可用此法。 6.溶液结晶法(结晶和重结晶):欲除去硝酸钠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钠,可利用二者的溶解度不同,降低溶液温度,使硝酸钠结晶析出,得到硝酸钠纯晶。 7.分馏蒸馏法:欲除去乙醚中少量的酒精,可采用多次蒸馏的方法。 8.分液法:欲将密度不同且又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分离,可采用此法,如将苯和水分离。 9.渗析法:欲除去胶体中的离子,可采用此法。如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氯离子。10.综合法:欲除去某物质中的杂质,可采用以上各种方法或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不15例 1.实验室里的药品,不能用手接触;不要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更不能尝结晶的味道。 2.做完实验,用剩的药品不得抛弃,也不要放回原瓶(活泼金属钠、钾等例外)。 3.取用液体药品时,把瓶塞打开不要正放在桌面上;瓶上的标签应向着手心,不应向下;放回原处时标签不应向里。 4.如果皮肤上不慎洒上浓H2SO4,不得先用水洗,应根据情况迅速用布擦去,再用水冲洗;若眼睛里溅进了酸或碱,切不可用手揉眼,应及时想办法处理。 5.称量药品时,不能把称量物直接放在托盘上;也不能把称量物放在右盘上;加法码时不要用手去拿。 6.用滴管添加液体时,不要把滴管伸入量筒(试管)或接触筒壁(试管壁)。 7.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时,不得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容积的1/3。 8.不得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对点另一只酒精灯;熄灭时不得用嘴去吹。 9.给物质加热时不得用酒精灯的内焰和焰心。 10.给试管加热时,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切不可使试管口对着自己或旁人;液体的体积一般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1/3。 11.给烧瓶加热时不要忘了垫上石棉网。 12.用坩埚或蒸发皿加热完后,不要直接用手拿回,应用坩埚钳夹取。 13.使用玻璃容器加热时,不要使玻璃容器的底部跟灯芯接触,以免容器破裂。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用冷水冲洗或放在桌面上,以免破裂。14.过滤液体时,漏斗里的液体的液面不要高于滤纸的边缘,以免杂质进入滤液。 15.在烧瓶口塞橡皮塞时,切不可把烧瓶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烧瓶。 特殊试剂的存放和取用10例 1.Na、K:隔绝空气;防氧化,保存在煤油中(或液态烷烃中),(Li用石蜡密封保存)。用镊子取,玻片上切,滤纸吸煤油,剩余部分随即放人煤油中。 2.白磷:保存在水中,防氧化,放冷暗处。镊子取,并立即放入水中用长柄小刀切取,滤纸吸干水分。 3.液Br2:有毒易挥发,盛于磨口的细口瓶中,并用水封。瓶盖严密。 4.I2:易升华,且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应保存在用蜡封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1)一定不变宏观: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质量不变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 (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变 二、化学方程式 1、遵循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② 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注意:a、配平b、条件 c、箭号) 3、含义以2H2+O2 ===点燃====== 2H2O为例 ①宏观意义: 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②微观意义: 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2(或原子)个数比个水分子 (对气体而言,分子个数比等于体积之比) ③各物质间质量比(系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化合生成36份质量的水 4、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 ①哪些物质参加反应(反应物);②通过什么条件反应:③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④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⑤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等。 5、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三、化学反应类型 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③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④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得到氧的反应还原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 氧化剂:提供氧的物质还原剂:夺取氧的物质(常见还原剂:H2、C、CO) 3、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初中科学化学方程式及其相关知识点总结 1、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Ca(OH)2+CO2=== CaCO3↓ + H2O(复分解反应) 现象:石灰水由澄清变浑浊。 相关知识点:这个反应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 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点燃 2MgO(化合反应)2Mg+O2 === 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粉末。 3、水通电分解(或水的电解)通电2H2O===2H2↑ H2+ O2 ↑(分解反应)= 现象:阴极、阳极有大量的气泡产生 相关知识点:(1)阳极产生氧气,阴极产生氢气; (2)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质量比为1:8。 4、生石灰和水反应 CaO + H2O === Ca(OH)2(化合反应) 现象:白色粉末溶解,并放出大量的热 相关知识点:(1)最终所获得的溶液名称为氢氧化钙溶液,俗称澄清石灰水; (2)在其中滴入无色酚酞,酚酞会变成红色; (3)生石灰是氧化钙,熟石灰是氢氧化钙。 5、铜粉在空气中受热 加热2Cu + O2====2CuO(化合反应) 现象:紫红色物质逐渐变成黑色粉末 6、实验室制取氧气(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2KClO3MnO22KCl + 3O2↑(分解反应)=== △ 相关知识点:(1)二氧化锰在其中作为催化剂,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度(2)二氧化锰的 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改变;(3)反应完全后,试管中的残余固体是氯化钾 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进行分离的方法是:(1)溶解、过滤、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钾; (2)溶解、过滤、洗涤、干燥得到二氧化锰。 7、木炭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 点燃C + O2===CO2(化合反应) 现象:在空气中是发出红光,在氧气中是发出白光; 相关知识点:反应后的产物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来进行检验。 8、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 点燃S + O2===SO2(化合反应)= 现象:在空气中是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是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相关知识点:该气体是导致酸雨的主要污染物。 9、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点燃3Fe + 2O2===Fe3O4(化合反应) = 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 相关知识点:(1)在做此实验时,应先在集气瓶中放少量水或铺一层细砂,目的是防止集 气瓶爆裂。(2)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3)铁丝要绕成螺旋形以减少散热,提高温度。 10、磷在空气中燃烧 点燃 4P + 5O2===2P2O5(化合反应)= 现象:产生大量而浓厚的白烟。 知识点:(1)烟是固体小颗粒;雾是液体小颗粒。(2)此反应常用于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11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点燃2H2 + O2===2H 2O(化合反应) 现象: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相关知识点:(1)氢气是一种常见的还原剂;(2)点燃前,一定要检验它的纯度。 1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 CaCO3 + 2HCl === CaCl2+ H2O + CO2↑(复分解反应) 现象:白色固体溶解,同时有大量气泡产生。 相关知识点:碳酸钙是一种白色难溶的固体,利用它能溶解在盐酸中的特性,可以用盐酸 来除去某物质中混有的碳酸钙。 13、煅烧石灰石(或碳酸钙高温分解) CaCO3高温CaO + CO2↑(分解反应)===相关知识点:(1)本反应是工业上制取CO2的原理 14、甲烷在空气中燃烧 点燃CH4 + 2O2===CO2 + 2H2O 现象:火焰明亮呈浅蓝色 相关知识点:(1)甲烷是天然气(或沼气)的主要成分,是一种洁净无污染的燃料。 (2)通常在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来检验是否有水生成;用一个用澄 清的石灰水润湿过的小烧杯罩在上方来检验是否有CO2生成15、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 CuO + H2SO4=== CuSO4+ H2O(复分解反应) 现象:黑色粉末溶解,溶液变成蓝色 16、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 CuO +2HCl=== CuCl2+ H2O(复分解反应) 现象:黑色粉末溶解,溶液变成浅绿色 17、铁丝插入到硫酸铜溶液中 Fe + CuSO4 == FeSO4 + Cu(置换反应) 现象:铁丝表面有一层光亮的红色物质析出。 18、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CuSO4 + 2NaOH ===Cu(OH)2↓+Na2SO4(复分解反应) 现象: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19、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 FeCl3+3NaOH === Fe(OH)3↓+ 3NaCl(复分解反应) 现象:有红褐色絮状沉淀生成。 20、用盐酸来清除铁锈 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复分解反应) 现象:铁锈消失,溶液变成黄色。 21、硝酸银溶液与盐酸溶液混合AgNO3 + HCl == AgCl ↓ + HNO3(复分解反应) 现象:有大量白色沉淀生成。 相关知识点:实验室常用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来鉴定氯离子 22、氯化钡溶液与硫酸溶液混合BaCl2 + H2SO4 === BaSO4 ↓ + 2HCl(复分解反应) 现象:有大量白色沉淀生成。 相关知识点:实验室常用氯化钡溶液和稀硝酸来鉴定硫酸根离子 23、胆矾受热分解 △CuSO4·5H2O==CuSO4+ 5H2O↑(分解反应) 现象:蓝色晶体逐渐变成白色粉末,同时试管口有水滴生成。 24、硫酸铜遇水变蓝 CuSO4+ 5H2O=== CuSO4·5H2O 现象:白色粉末逐渐变成蓝色 相关知识点:(1)实验室常用CuSO4白色粉末来检测反应是否有水生成或物质中是否含有水。 (2)实验室也用CuSO4白色粉末来吸收少量水分 25、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NH4HCO3△NH3↑ + H2O + CO2↑(分解反应)== 现象: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26、木炭和氧化铜高温反应 高温C + 2CuO===2Cu + CO2↑(置换反应)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物质 相关知识点:还原剂:木炭;氧化剂:氧化铜 27、氢气还原氧化铜 点燃H2 + CuO===Cu + H2O(置换反应)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物质,同时试管口有水滴生成相关知识点:(1)实验开始时,应先通入一段时间氢气,目的是赶走试管内的空气; (2)实验结束后,应先拿走酒精灯,后撤走氢气导管,目的是防止新生成的铜与空气中的氧气结合,又生成氧化铜。 28、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 点燃2CO + O2===2CO2(化合反应) 现象:产生蓝色火焰 相关知识点:(1)一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的还原剂;(2)点燃前,一定要检验它的纯度。 (3)一氧化碳是一种有剧毒的气体,它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气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要强得多。 29、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CO + CuO==Cu + CO 2=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物质 相关知识点:还原剂:一氧化碳;氧化剂:氧化铜 30、工业炼铁 高温3CO + Fe2O32Fe + 3CO2 === 相关知识点:还原剂:一氧化碳;氧化剂:氧化铁 附: 一、物质俗名及其对应的化学式和化学名: (1)生石灰:CaO——氧化钙(2)熟石灰(或消石灰):Ca(OH)2——氢氧化钙 (3)食盐:NaCl——氯化钠(4)干冰:CO2——二氧化碳 (5)纯碱:Na2CO3 ——碳酸钠(6)烧碱(或苛性钠、火碱):NaOH ——氢氧化钠 (7)胆矾:CuSO4·5H2O ——硫酸铜晶体 (8)石碱:Na2CO3·10H2O ——碳酸钠晶体(易风化) (9)盐酸:HCl——氢氯酸(10)明矾:KAl(SO4)2·12 H2O——硫酸铝钾晶体 附: 二、基本化学反应: 1、化合反应:(1)定义:(2)基本形式:A+B=AB 点燃点燃点燃 2Mg+O2===2MgOS+O2 ====SO2C+O2====CO 22C+O2=====2COCO2+C=====2CO4P+5O2====2P2O 5点燃点燃点燃 点燃点燃点燃 3Fe+2O2=====Fe3O42H2+O2====2H2O2CO+O2=====2CO2 CO2+H2O==H2CO3CuSO4+ 5H2O === CuSO4·5H2O2、分解反应:(1)定义:(2)基本形式:AB=A+B MnO2 Cu2(OH)2CO3=====2CuO+H2O+CO2↑2KClO3=====2KCl+3O2↑ 2KMnO4===K2MnO4+MnO2+O2↑ 2H2O====2H2↑+O2↑ △△ H2CO3===H2O+CO2↑NH4HCO3=====NH3↑+H2O+CO2↑△△ 通电 高温△ CaCO3====CaO+CO2↑CuSO4•5H2O====CuSO4+5H2O↑ 3、置换反应:(1)定义:(2)基本形式:A+BC=AC+B 酸与金属反应 : Zn+H2SO4==ZnSO4+H2↑Mg+H2SO4==MgSO4+H2↑ Fe+H2SO4 ==FeSO4+H2↑2Al+3H2SO4 ==Al2(SO4)3+3H2 ↑ Zn+2HCl==ZnCl2+H2↑Mg+2HCl==MgCl2+H2↑ Fe+2HCl==FeCl2+H2↑2Al+6HCl==2AlCl3+3H2↑ 盐与金属反应 Fe+CuSO4==FeSO4+CuCuSO4+Zn==ZnSO4+Cu Hg(NO3)2+Cu==Cu(NO3)2+Hg 其他:△高温 H2+CuO====Cu+H2OC+2CuO=====2Cu+CO2↑ 4、复分解反应:(1)定义:(2)基本形式:AB+CD=AD+CB 酸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Fe2O3+6HCl==2FeCl3+3H2OFe2O3+3H2SO4==Fe2(SO4)3+3H2O CuO+H2SO4==CuSO4+H2OZnO+2HNO3==Zn(NO3)3+H2O 酸与碱反应: Cu(OH)2+2HCl==CuCl2+2H2OCu(OH)2+H2SO4==CuSO4+2H2O NaOH+HCl==NaCl+H2O2NaOH+H2SO4==Na2SO4+2H2O NaOH+HNO3==NaNO3+H2OMg(OH)2+2HNO3==Mg(NO3)2+2H2O 酸与盐反应: CaCO3+2HCl==CaCl2+H2O+CO2↑Na2CO3+2HCl==2NaCl+H2O+CO2↑ HCl+AgNO3==AgCl↓+HNO3H2SO4+BaCl2==BaSO4↓+2HCl碱(可溶)与盐(可溶)反应: FeCl3+3NaOH==Fe(OH)3↓+3NaClCa(OH)2+Na2CO3==CaCO3↓+2NaOH CuSO4+2NaOH==Cu(OH)2↓+Na2SO4 盐(可溶)与盐(可溶)反应: KCl+AgNO3==AgCl↓+KNO3NaCl+AgNO3==AgCl↓+NaNO3 Na2SO4+BaCl2==BaSO4↓+2NaCl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满足下列任意一个条件 (1)有水生成(2)有气体生成(3)有沉淀生成第二篇: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三篇: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知识点归纳
第四篇:高考化学部分必考知识点总结
第五篇:初中科学化学方程式及其相关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