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知识点
科学知识点: 青春期:
成长的快速生长期,变化P3 青春期的变化,时间P5 对待青春期的变化p6 人生划分p7 身高统计图p9
有健康的身体该怎么做?P10~12(科学用脑p12)
遗传与变异: 遗传p14
小猫的爸爸可能是什么颜色的?p16 变异p17 变异谚语p18 变异的形式p19
袁隆平,新型生物p21
进化:
恐龙的影音根据什么复制出来的?p24 第一块化石在哪发现?p25 对应化石与恐龙p26 分辨化石p27 化石的形成p28 化石的困惑p29~31 达尔文与进化论p32 自然选择人工选择p33
极地狐耳朵与沙漠狐耳朵p34
共同的家园
生物栖息地定义p37 生物的合作p38 生物的敌对p39 食物链p44
生产者,消费者p45 生态平衡p47 鹿和狼的故事p49能量
能量定义p52 能量的作用p54 能量的转换p55
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p57 节约能源p60
开发新能源p62
拓展与应用
小草盖瓶子,压报纸p64 应用科学原理p67
品社知识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间p2 第一世界大战事件p3
第二次世界大战p4~7(卓娅)
第二次世界大战事记录、毕加索和平鸽p8 联合国p10~11(中国贡献)奥运会p12~15(人物)红十字会p16~17 儿童基金会P18~19 瑞恩的井P21 地球分布P25
魏格纳,各州全名P27 日本P35
阿拉伯P36、37 埃及P38~39 德国P40、41 俄罗斯P42,43 北美洲P44,45 巴西P46 澳大利亚P47 沙漠P54~57 净化空气P60~63 与家长沟通P64~67 成长中的差别P68~70
第二篇:科学知识点总结
一、食物到哪里去了
1、人的消化器官有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
2、人的口腔内有唾液腺,它能分泌唾液。唾液里有一种促进食物消化的酶,它能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3、人吃进的食物中含有蛋白质、脂肪、淀粉等营养成分。经过人体的消化,它们被分解成可供人体生长和组织修补的材料,同时提供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4、食物的消化,一靠牙齿的咀嚼和胃的蠕动,将食物粉碎;二靠唾液、胃液、肠液、胆汁、胰液等消化液的帮助,把食物变成可以被吸收的成分。
5、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淀粉等营养成分在人体内不断地被分解、“燃烧”,同时生成二氧化碳、水、尿素等。它们和不能被消化的食物残渣通过呼吸、排汗、大小便等途径被排出体外。
6、怎样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
(1)
定时定量,不挑食;
(2)
饭前便后要洗手;
(3)
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
(4)
吃饭时不要看书看电视;
(5)
饭后不要剧烈运动。
二、我们的呼吸
1、我们生存需要呼吸。呼吸意味着生命的存在,没有人可以在停止呼吸的情况下存活很长时间。
2、呼吸是人体吸取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消化器官吸收的养料与呼吸器官吸收的氧气在人体中作用,释放出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3、呼吸包括呼气和吸气两个过程。
4、如何保护好我们的呼吸器官?
(1)
不吸烟,吸烟会引起肺部病变;
(2)
要注意卫生;
(3)
寒冷的冬天你要带口罩;
(4)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三、心脏和血管
1、人在情绪激动、从事体力劳动或参加体育运动时,心跳会明显加快。若人体某一器官发生病变,也常会使心跳发生快慢、强弱的变化。不同年龄的人,心跳会有不同。少年儿童在正常情况下,每分钟心跳60~100次。
2、心脏位于胸腔左侧。它的形状像个倒置的梨,上大下小,大小和自己的拳头差不多。心脏的内部有4个腔,分别为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
3、血管是血液在全身循环时所经过的管状构造,遍布人的全身。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4、心脏总是在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收缩时心把血液压入动脉;舒张时,血液从静脉流回心脏。心脏不停地收缩和舒张,从而推动全身的血液不停地流动。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我们就感觉到心跳一次。
5、血液把消化器官吸收的养料和呼吸器官吸收的氧气运送到全身各处,又把全身各处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交给呼吸器官、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6、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有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
7、怎样保护我们的心脏和血管?
(1)
科学饮食,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品;
(2)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心脏功能;
(3)
不吸烟、不饮酒。
第三篇:科学发展观知识点
龙岩博仕公考辅导 专业 专项 专心
科学发展观主要知识点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3、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促进和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4、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其哲学依据是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5、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6、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8、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9、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10、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
11、党的十七大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12、中央要求,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的总体目标是统一认识、提高能力、解决问题、创新机制的总体目标。
13、我们讲发展是党的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的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
14、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5、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6、中央关于“五个统筹”的思想,是指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包含的主要哲学道理是联系的观点。
17、从政治学角度看,贯彻科学发展观反映出我们党执政理念发展到了新水平。
18、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我们要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追求政绩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9、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20、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
2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2、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3、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4、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龙岩博仕公考辅导 专业 专项 专心
25、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提出来的。
26、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基础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7、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28、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29、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是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20、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把“一个中心”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31、科学发展观中提到的“全面的发展观”主要指的是人的全面发展;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全面协调;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
32、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答: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33、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什么? 答: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34、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实质是什么?
答: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35、“全面发展”的深刻内涵是什么?
答: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6、“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是什么?
答: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37、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38、什么是以人为本的“本”?
答: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9、什么是以人为本的“人”?
答: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
40、如何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
答:增强忧患意识,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紧迫感;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不断提高全党理论水平;在全社会加强宣传和普及,是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
41、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
答:要树立现代决策理念;改进决策的方式方法;讲求决策的质量和效益。
42、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 答: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提高狠抓落实能力。
43、如何用求真务实作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龙岩博仕公考辅导 专业 专项 专心
答:把求真务实体现到推进科学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去;把求真务实体现到推进科学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去;用求真务实作风进一步增强工作干劲;用求真务实作风进一步提高工作标准;以求真务实作风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
44、怎样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答:(1)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2)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继续深化改革开放;(4)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5)运用好科学发展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45、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目的是什么?
答:目的是使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进一步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46、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是什么?
答: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
47、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要把握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答: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贯彻群众路线,正面教育为主。
48、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中要着重从哪几个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答:第一,进一步深刻理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第二,进一步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第三,进一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第五,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第六,进一步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
49、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有那些?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第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50、坚持以人为本的含义是什么?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51、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52、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牢牢把握哪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二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四是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五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龙岩博仕公考辅导 专业 专项 专心
53、为什么说科学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总之,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抓住了发展的内在规律,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建设的统一,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54、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关系是什么?
党的十七大报告是这样阐述的:“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对在实践中妥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55、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哪四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二是要求我们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三是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四是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56、科学发展观理论中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什么?
在人与资源方面,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在人与环境方面,建立生态文明;在经济与社会方面,提高生活质量。
57、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当做到哪“七个坚持”?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第四,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第五,坚持可持续发展。第六,坚持改革开放。第七,坚持以人为本。
58、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一是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我国的一条基本经验;二是发展对于我国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三是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59、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它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第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第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60、为什么说科学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总之,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抓住了发展的内在规律,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建设的统一,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61、胡锦涛总书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基本内涵是:一是全面发展;二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相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协调。
6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个必要条件是什么?
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第四篇: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课 运动着的世界
一、风在吹,水在流,人在行,鱼在游……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着的世界。物体具有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二、搜集资料、制作卡片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搜集资料的途径有:看书、读报、询问长辈、上网查询等。完整的资料卡片包括:资料类别、来源、作者、题目、内容摘要、摘录时间等。第二课 动物运动会
一、动物的运动方式大致可以分为飞行、游泳、奔跑、爬行等几类。观察动物运动方式的途径有去动物园、上网查询、在家观察等。
二、按不同标准给动物分类。按动物的食物分:草食性的、肉食性的、杂食性的。按动物的运动方式分:飞的、跑的、游的、跳的、爬的。按运动空间分天上的、地上的、水里的。
三、动物的身体特点:跑——四肢发达有力 跳——后腿发达有力 飞——翅膀发达有力
游——尾巴发达有力 第三课 生命在于运动
一、游泳运动员肩膀宽,举重运动员上臂比较粗。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游泳运动员经常锻炼肩膀的肌肉,所以肩膀比较宽,举重运动员主要锻炼手臂的肌肉,并且能够锻炼骨骼,使骨骼变粗增长,所以上臂比较粗。
二、什么是合理的体育运动?
合理运动包括合适的运动类型和合适的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运动频率等。不同的运动强度、运动形式、运动时间和频率,对健康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三、运动前后身体的变化:呼吸加速、心跳加快、出汗增多。第四课 小吊车
一、吊车是生产中常用的一种机械。人们利用它可以把比较重的物体提到高处。
二、小吊车的组成:底座 支架 吊臂
三、小吊车的臂是怎样工作的?小吊车的臂的运动与牵引它的两根绳有关。放松上牵引绳,拉紧下牵引绳时,吊臂向下运动。当放松下牵引绳,拉紧上牵引绳时,吊臂向上运动。
四、根据小吊车的工作原理,推断人和动物的肢体是怎样运动的? 动物的运动均由肌肉来控制。如人体的前臂运动,就是靠一组肌肉牵动的,当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时,肱二头肌牵动前臂内收。当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时,肱三头肌牵动前臂向外伸展。
五、仿生学是人模仿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原理,制造或改善机械、仪器、建筑、工艺等的科学。我们的祖先根据飞蓬草种子发明了车轮,根据响尾蛇热眼发明了人造热眼。根据狗鼻子的构造发明了电子鼻。根据萤火虫的发光原理发明了日光灯。根据蛇发明了蛇形机器人。滑翔机模仿鹰的滑翔,屋顶模仿蛋壳结构,钢筋混凝土模仿树根。第五课 确定位置
一、参照物 一个物体的位置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来说的,另一个物体就是这个物体的参照物。要准确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参照物。参照物也叫参考物,是为了确定物体的位置和描述物体的运动而选作标准的一个物体,这个物体被假定是不动的。从参照物的角度看,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变化,它就在运动。
二、确定位置的三要素:参照物 距离 方向
三、如何选择参照物 参照物是可以任意选择的。为了研究方便,应选择合适的参照物,若要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最方便的是选择地面或地面上静止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研究正在行驶的船舱里的人的运动时,则以船舱内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四、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比例尺、方向、图例是地图的三要素。在我们的生活中,常用到政区图、交通图等等,这些图能帮助我们找出方向,确定位置。比例尺常用线段表示,即在地图上画一条线段,注明一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多少千米,例如1:500000就表示地图上1厘米线段,代表实际距离500000厘米。看地图还要学会辨别方向,除了按指示标判读方向外,还可以根据经纬网确定方向。这些都没有,就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定方向。看地图还要认识图例和注记。第六课 做沙盘
一、沙盘最初的意义是用沙土做成的地形模型,由于它一般用木盘盛着,所以叫沙盘。
二、做沙盘步骤:画出平面图——准备实验材料——制作沙盘。画平面图,先要测量出校园内主要建筑物、树木之间的距离,再按一定比例缩小。第七课 动与静
一、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第一步:选择好参照物 第二步:判断被研究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有没有发生位置变化,如果位置发生变化,说明被研究物体在运动;如果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说明被研究物体是静止的。由于参照物是任意选取的,所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就具有相对性。例如卡车载着机器在行驶,坐在卡车上的人看机器是静止的,而站在公路旁的人认为机器与随着卡车一起运动着。因此,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只有在先选定一个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状态才能确定。
二、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
9iki,以什么为参照物时,竹排是运动的,以什么为参照物,青山是运动的? 以两岸或岸上的树来说,竹排是运动的,以竹排为参照物,青山是运动的。
三、如果选择扇叶作参照物,电扇的保护网做旋转运动,如果选择底座作参照物,它在做摇摆运动。第八课 快与慢
一、在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距离越长,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快;在相同距离下,所用的时间越短,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快。
二、小车运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1、小车运动的地面摩擦力的大小。
2、作用在小车上的力的大小
3、小车的重量。第九课 推和拉
一、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它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一个物体受到一个力的作用,必定是另一个物体所施加的。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推和拉是物体间作用的两种形式,推是使物体移开或移动的力,拉是强行将物体拉向自己的力或拖力。如割草机割草,用脚蹬自行车都是用力推,放风筝、升国旗都是用力拉。第十课 常见的力
一、常见的力有扭力、弹力、磁力、静电引力、浮力、地球的引力、摩擦力、压力。
二、地球对物体具有引力,物体下落是因为它们都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地球的引力是指向地心的,苹果落地是地球引力作用的结果。
三、物体由于地球引力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重锤是根据重力垂直向下的原理制作的。人们利用它来检测物体是否垂直。第十一课 怎样让小球动起来
一、让小球由静止变为运动,必须用力推或拉。要使运动的小球向左拐弯,必须对它施加一个向左的力;要使它向右拐弯,必须对它施加一个向右的力,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二、机械运动的几种形式
1、平动
2、转动
3、机械振动。第十二课 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
一、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做阻力。在两个物体接触面之间阻碍物体做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摩擦力。
二、为了使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必须对物体施加外力;同时为了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也需要对物体施加外力,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也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有时要增大摩擦,有时要减少摩擦。第十三课 我们的地球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 古人认为 天圆地方 鸡蛋形 麦哲伦环球航行 球形
二-。观察地球仪 经线 纬线 赤道 地轴 蓝色代表海洋 黄色代表陆地 白色代表冰川。东经120°北纬40°附近有一个重要城市是北京。第十四课 太阳和影子
一、影子——早晨长、正午短、傍晚长。温度——早晨低、中午高、傍晚低。
二、古人很早就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是有规律的,日晷就是根据这种规律制作的测时仪器。第十五课
一、有些不容易直接观察到的现象,可以通过模拟实验进行研究。当不同的假设似乎都成立的时候,应该改变一下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从更多更广的方面去考虑。
二、地球像陀螺一样不停地自西向东绕着地轴自转。地球自转一周大约需要24小时。在自转的过程中,地球的某一地点转到朝向太阳的时候,就是白昼;当这一地点转到背向太阳时,就变成了黑夜。正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才形成了昼夜的交替现象。
三、在同一天中,上海和乌鲁木齐,哪个城市先被太阳照到?是上海,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转。东边的总比西边的先看到太阳。
第十六课 昼夜与生物行为
一、如果没有昼夜变化,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呢?
如果没有昼夜更替,各种生物的生物节律将会被打乱,无法很好地安排作息时间,不利于各种生物的生存。地球的一面将会永远背对着太阳,一面将永远面向太阳,那么,面向太阳的地区温度将会升到几百度,背着太阳的一面温度将会下到零下几百度,除了细菌和微生物,所有生物都会灭绝。
二、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曾经将一些开闭时间不同的花栽在一个大花坛里,利用花的开闭来报时,并把这个大花坛称为花钟。
三、昼夜节律 是指生命活动以一天(24小时左右)为周期的变动。发光菌的发光,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摄食、躯体活动,睡眠和觉醒等行为,都是昼夜节律的表现。人体生理功能、记忆能力、情绪、学习和工作效率等也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波动。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时期,因此,更需要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保证足够的睡眠。
四、人类掌握了生物昼夜节律,就能通过技术更好地利用有益生物和防治有害生物。第十七课 交通工具 一、二百多年前,人们最常用的交通工具是帆船和马车。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明了自行车,轮船、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今天,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不断改进、发展,使得人们的出行和货物的运输变得越来越便利。
二、如何选择交通工具,需要考虑什么?需要考虑时间、价格、舒适程度、是否便利。
三、汽车的发展
1769年,法国人尼古拉。居纽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辆三轮蒸汽机汽车,后不实用,后来,德国的卡尔。本茨和哥德利布。戴姆勒分别制成了用汽油发动机驱动的汽车,并试车成功,由此宣布汽车时代的到来。
四、火车,1825年英国人斯蒂芬逊发明了蒸汽机车。
五、1816年,德国的德莱斯发明了最早的自行车。第十八课 交通与生活
一、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命脉,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便捷的交通工具,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加快了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二、不同产品需要不同的交通工具 对虾等海产品需要轮船、摩托车、汽车、飞机等。煤炭需要汽车、火车、轮船。
三、城市中的交通问题有哪些?
1、交通阻塞
2、交通事故
3、公共交通问题
4、步行者问题
5、停车问题。第十九课 展示会
一、定期整理搜集到的学习资料是学习《科学》课的重要方法,我们可以自己确定资料分类的标准,并给资料编号,便于今后查找。资料整理可以对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有条理。
二、整理资料的具体方法
1、卡片
2、剪贴
3、打印
4、复印
5、电子文档保存在磁盘中。
第五篇: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
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意义:1.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平衡
2.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制造有机物
3.对生物的进化起重要作用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有机物(如淀粉),同时释放出氧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自身体内。动物和阳光
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称为食物链。生物与环境
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和它们所生存的环境。二歧分类是一种分类方法。它是根据事物的不同特征,先后选择某一特征的是与非进行层层分类。植物的分类
植物的分类:1.藻类2.苔藓3.蕨类4.种子(裸子,被子)动物的分类
动物的分类:1.无脊椎动物
2.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动物根据有没有脊椎骨可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其中无脊椎动物占95%以上,但脊椎动物是更高等的类群。保护濒危生物
自然保护区是指受国家法律特殊保护地区,以保护特殊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研究为主要目的而划定的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有效的方式。能量
能量的定义: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本领 各种能量:1.光能:发光物体对外释放的能量
2.声能:物体振动发声
3.势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4.动能:物体运动具有能量
5.电能:使电器运动的能量
6.化学能:潜藏于生物体内的能量(燃料)
7.内能:物体内部具有能量
8.核能:原子核内的能量
能有多种形式:光能,声能,势能,动能,电能,化学能,内能,核能等。其中,势能和动能统称为机械能。
能量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J)能的转化
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有时可同时转化成多种其他形式的能,但能的总量始终是守恒的。
能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变成其他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他物体,而能的总量不变。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它是自然界普遍遵循的规律之一,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常用的能的转化器
能的转化器:1.非生物能转化器
2.生物能的转化器 输出能量小于输入能量:能量在转化的过程中会有一些损耗,以热能或其他能的形式释放到环境中去。热传导
热量从一个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或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称为热传导。热传导是固体中热传递的主要方式。就热传导的快慢来进行比较,某些物质(或材料)善于传热,称为热的良导体;某些物质(或材料)不善于传热,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1.发生条件:物体之间或同一个物体的不同部分存在温度
差
2.传递方向:从高温处转移到低温处
3.终止:温度相同
4.方式:热传导,热辐射,热对流 热辐射
热辐射的特点:1.可以传递任何物体
2.传递不需介质
3.温度越高,热辐射越强
物体因自身有较高的温度而向外沿直线发射能量的过程叫做热辐射。热辐射可以在真空中进行。物体温度越高,热辐射越强。热辐射是远距离传热的主要方式。太阳的能量就是以热辐射的形式传给地球的。对流
靠液体或者气体的流动来传递热的方式叫做对流。
液体或气体一般都是热的不良导体,但它们却可以通过对流很好地进行热传递。热可以从温度较高的物体传到温度较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这种现象叫热传递。热传递的方式有三种:热传导,热辐射和对流。水和空气的热传导本领
水是热的不良导体。若能控制水的对流现象产生,则水的热传导本领是很差的。空气的热传导性质和水很相似,它也是热的不良导体。保温与散热
若能把热传递的三种方式都尽可能避免,就达到了有效保温的目的。动物的保暖
动物皮毛的空间里藏有空气,而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少热的传导,而且动物的皮下脂肪也可以起到保暖作用。常用能源
常用能源:天然气,煤,石油,太阳能
能源:1.可再生能源:一次能源:从自然界获得直接使用
二次能源:由一次能源加工转代而成 2.不可再生能源:短时间内不可恢复补充能源 能源利用史:薪柴时期,煤炭时期,石油时期 人类依据不同的标准对自然界的能源进行了分类。根据能源能否从自然界得到补充来划分,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能够循环再生的,不会随开发利用而日益减少的能源称为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等;不能循环再生的能源,称为非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自然界存在的柴薪等可以直接使用的能源,叫做一次能源;电能等是经过加工转换而来的能源,叫做二次能源。能源危机和节能
常规能源也叫传统能源,是指已经大规模生产和广泛利用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等。新能源是指在新技术的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氢能等。正在开发的能源
垃圾分类:1.可回收垃圾
2.不可回收垃圾:有害有毒垃圾,厨余垃圾,其余垃圾 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
人体营养物质:1.糖类(碳水化合物)
2.蛋白质
3.脂肪
4.维生素
5.无机盐
6.水
营养素有六大类,包括糖类(如淀粉)、蛋白质、脂肪、无机盐(如钙、铁)、维生素(如维生素C)和水。
第七营养素:粗纤维
日常必需食物五大类:1.谷类,主要提供糖类、蛋白质和维生素
2.蔬菜及水果,主要提供无机盐和维生素
3.动物性食物,如肉、禽、蛋、鱼虾等,主要提供蛋白质、脂肪、维生素
4.奶类、豆类及其制品,主要提供蛋白质、脂肪、无机盐和维生素
5.油脂类食物,包括动植物油脂等,主要提供脂肪 良好的饮食习惯
维生素A:胡萝卜,玉米,肝脏(视线明亮)维生素B:牛肉,豆制品,大米(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的正常生理功能)维生素C:水果(维持新陈代谢,增强抵抗力)维生素D:肝脏,蛋黄(促进吸收钙,磷和骨骼发育)科学的饮食原则是:1.食物种类要多样化
2.膳食的容量要适当
3.粗细要搭配
4.油脂要适量,食盐要限量,甜食要少量
5.三餐要合理,一般早餐占全天总热量的30%,午餐占40%,晚餐占30%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肝脏:分泌胆汁,消化脂肪 大肠:吸收水,无机盐,维生素 胃:消化蛋白质,吸收少量水和酒精
小肠:消化淀粉,蛋白质,脂肪转化为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 胰脏:分泌胰液
消化系统: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等)
消化腺:唾液腺(分泌唾液),肝(分泌胆汁),胰腺(分泌胰液),肠腺(分泌肠液),胃腺(分泌胃液)
小肠特点:1.长度5~7米
2.绒毛加大了小肠的表面积
3.小肠中有多种消化液
4.有利于营养物质吸收
消化是指食物在消化管内分解成为能被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吸收是指食物经过消化后,通过消化管壁进入血液的过程。食物中未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部分,形成粪便排出体外。人体内水分的平衡与调节
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泌尿系统感染,尿频,尿痛,肾结石,肾衰竭,尿毒症,肾炎,肾盂炎
泌尿系统:肾:形成尿液
输尿管:输送尿液
膀胱:储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
排泄主要途径:呼吸(二氧化碳,水蒸汽)
排尿(水,无机盐,尿素)排汗(水,无机盐,尿素)
排除代谢废物的过程称为排泄。排泄量最大、排泄物质种类最多的是肾脏生成的尿液。正常情况下,尿液中96%是水,2.5%是尿素和尿酸,1.5%是氯化钠等盐类。皮肤的汗腺可排泄水、氯化钠和尿素等。另外,二氧化碳和水也可从肺呼出。运动增强肺功能
呼吸系统: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肺:呼吸的主要器官,气体交换场所 肺泡特点:1.肺泡数目多,约有7亿个
2.肺泡壁很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 3.肺泡外面包绕着毛细血管
肺泡是肺部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人体两肺约有3亿个肺泡,总面积可达90㎡左右。肺泡壁很薄,仅有一层细胞,上面布满毛细血管,使肺泡成为高效的气体交换器官。肺容积扩大:吸气 肺容积缩小:呼气 运动增强心脏功能
心脏和血管组成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心脏是一个肌肉质的动力器官,它能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使血液在全身的血管中不断流动,把氧气和营养物质运送到身体各部分,同时把生命活动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运送到肺、肾等处,排出体外。
心脏一旦停止跳动,血液就不能循环,身体各处组织既得不到氧气和营养物质,也排不出二氧化碳和废物,生命活动就停止了。经常运动可以使肺泡数量增多,使肺活量加大,可以使呼吸肌更发达;可以使心脏容量增大,心肌的伸缩能力增强,使每次的血液输出量增大。休息、习惯与健康
睡眠是神经系统休整的过程,也是人体贮备能量的过程。睡眠时,血压下降,脉搏减慢,皮肤血管扩张,全身肌肉处于完全松弛状态。初中学生每天睡眠时间要保证9小时。
烟酒对健康的影响
烟气中明显有害的有尼古丁、一氧化碳、烟焦油。
酗酒的危害:1.少量饮酒有利于健康(调高食欲,消除紧张,提高心血管功能)
2.大量酗酒(会导致酒精中毒)药物与人体健康
药物都有副作用,既能治病,也会致病。世界上没有无副作用的药品。药品使用不当,往往会造成危害,甚至会危及生命。因此科学用药很重要。远离毒品,珍惜生命 国际禁毒日:6/26 毒品的危害:毁灭自己、祸及家庭、危害社会 诱因:1.慕虚荣,赶时髦
2.盲目好奇
3.追求刺激和享乐
4.无知和轻信
5.赌气或逆反心理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地球的圈层:地壳(我们生活),地幔,地核
地球是由一个物质分布不均匀的同心球层构成,由外向内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岩石与土壤
岩石是组成地壳的主要成分,不同种类的岩石具有不同的颜色、形态和特征。岩石又是由更小的被称为矿物的颗粒组成的,具有利用价值。许多岩石本身还是优良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
土壤是由岩石在阳光、大气、水体和生物等综合因素长期作用下破碎风化,才最终形成的。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壤是由无机盐、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组成的。
影响岩石风化的因素:温度,大气,水,水结冰,生物影响
影响因素对岩石的作用:温度的变化:热胀冷缩不均造成岩石破裂
大气、水体的流动:对岩石的冲刷、侵蚀
岩石裂隙中的水结冰:膨胀造成岩石破裂
植物根的生长:对岩石的冲刷、侵蚀
土地荒漠化是指土地生产力衰退、环境退化而形成类似荒漠的过程。防治土地荒漠化的主要措施:1.植树种草
2.采取分区放牧的方法
3.退耕还林 认识矿物
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硬度最大的矿石:金刚石 硬度最小的矿石:石墨 矿石是由元素组成的。矿石(混合物):单质矿,化合物矿
物质: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
有用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矿石称为单质矿,有用物质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矿石称为化合物矿。
矿石还可以根据被利用的元素种类分为金属矿和非金属矿。开采的难易程度与矿石的品位高低和埋藏条件有关。我国的矿物资源
矿物资源的品位是指某种矿石中所含有用矿物的百分比,品位越高,越有利于开采和冶炼。我国有很多矿产资源品位低,总的特点是贫矿多、富矿少,不利于开采和冶炼。如铁矿,全国平均品位只有34%,富矿不到5%。海水的特点
海水的特点:1.密度比淡水大
2.又苦又涩(水,盐类)导致海水咸的成分:氯化钠,氯化钾
导致海水苦的成分:氯化镁,硫酸镁,硫酸钙
海水中盐类含量与海水总量的百分比称为盐度。海水的盐度平均为3.5%(即100千克海水中约含有3.5千克盐类),但盐度会随地域、季节的变化稍有不同。世界盐度最高的海域:红海 水的盐度越大,浮力也就越大。
人类至今还不能到达所有的海底的原因:含氧低,压力大,温度低
液体内部存在压力,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叫压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而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是相同的。海洋生物资源
海洋生物资源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如果过分发展海洋捕捞业,就会导致海洋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因此,世界各国纷纷重视发展海水增养殖业,建立海洋人工牧场。海洋能源
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它们都是可以再生的,如潮汐能、海浪能、海流能、温差能和盐度能等。
潮汐是在月球、太阳等天体(主要是月球)的引力作用下产生的,是海水的一种周期性的升降或涨落运动。
海洋表层的海水,经常沿着一定的方向流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海流(又叫洋流),它和陆地上的河流一样,也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海洋能源的优点:环保,总量巨大,不枯竭
海洋能源的缺点:成本高,分散广,无法集中开发 海洋空间
人类已经能够利用海洋空间建造跨海大桥、海底隧道、海上机场、海底电缆光缆、现代化的海港。
海洋开发与保护
海洋开发项目:1.海洋矿物资源开发
2.海洋空间资源开发
3.海洋能源资源开发
4.海洋化学资源开发
5.海洋生物资源开发
6.海洋科技研究 海洋污染:1.河流携带污染物
2.石油污染
3.废水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