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湘潭火车站规划
三、1、区域优势与分工 1)区域分布
湘潭市辖5个县市区(湘潭县、湘乡市、韶山市、雨湖区、岳塘区),市区只有雨湖和岳塘两个区,以湘江为界,河西是雨湖、河东是岳塘。雨湖区是湘潭的老城区,现在以商业和住宅为主,同时也是湘潭市区的交通中转枢纽,火车站和汽车客运站几乎都在那边,大的工业企业主要有江麓机械厂,工业园区有九华工业园。岳塘区是市区的主要发展区,同时也是湘潭市的政治文化中心,市委、市政府及很多部门单位都搬到了这边;同时经过几年的发展,这里也成为了湘潭市的高档住宅区和高新科技产业区;传统的老工业企业较多(湘钢、电机、电缆、江滨、湘纺等),园区主要有高新开发区和昭山示范区。
2)区域优势
a、市域城乡空间结构
湘潭市为“一心两轴五区”的差异化、集约型、放射式城乡空间发展结构。
一心:辐射带动城乡发展的核心、“两型社会”创新发展的窗口。包括中心城区和九华、昭山、天易(湘潭)三个示范区,是全市域的核心增长极,是辐射带动湘潭城乡发展的空间核心、支撑湘潭向内辐射带动发展的平台和对外开放合作的门户。
两轴:城镇和产业聚集发展的复合走廊。
南北重点提升轴,是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中“长潭湘江重点提升轴”的南段,沿湘江和107国道,由湘潭中心城区、九华示范区、昭山示范区及易俗河、谭家山、中路铺、茶恩寺等沿途各镇组成。向北对接长沙,重点建设九华生态新城、九华先进制造业基地,集群发展现代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等特色产业,依托沿湘江分布的大学高校、科技机构,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建设昭山生态休闲、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串联沿湘江分布的昭山、法华山、金霞山、河口、犁头嘴等生态休闲空间资源,提升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实现与长沙暮云的整体联动发展。向南辐射衡阳,着力加强谭家山、中路铺、茶恩寺等南部城镇建设,加强在旅游、商贸领域与衡阳的合作。通过自主技术创新、产业集群发展和城市服务功能提升,成为湘潭示范“两型社会”建设和科技创新发展的核心空间增长轴。
东西集聚发展轴,是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中“南部东西优化发展带”的西段,连接湘潭中心城区和湘乡城区以及沿线的姜畲、楠竹山、云湖桥等镇和水府庙地区。依托现状320国道和上瑞高速共同构成的交通走廊,围绕城区和城镇的集约化建设,集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和旅游服务产业。向西辐射娄底,沿轴线重点
建设姜畲—杨河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楠竹山--云湖桥花园新城、湘乡原材料产业基地、水府庙休闲旅
游度假基地。向东对接株洲,重点建设天易(湘潭)示范区,实现与株洲国家高新区的产业配套和联动发展。通过产业集聚发展和城镇集约化建设,形成带动湘潭西南部广大腹地发展和统筹城乡“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增长轴,成为湘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城镇发展最具活力的走廊地区。
五区:实现协调发展的特色化空间区域。核心区应建设成为支撑市域整体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在此基础上,延伸核心区向中南部和西部的辐射作用,分别在湘潭县和湘乡市形成两个城镇集聚发展区;针对湘潭县南部地区小城镇相对均衡分布的特点,发展面向农村加工业、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形成南部网络化城镇发展区;保护湘乡、韶山两市西北部的生态涵养区,依托现有城镇发展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和农业观光及其服务业,建设成为生态旅游发展区。
b、主要城市和城镇区域发展定位
1).中心城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株潭核心城市。
2).九华组团:长株潭地区的滨江生态新城与休闲旅游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
3).湘潭县城:湘潭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环保和新能源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区。
4).楠湖新城:先进制造业基地和花园新城。
5).湘乡城区:市域次中心、重要工商业城市。
6).韶山城区: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旅游城市,全国城乡统筹示范区。
7).花石镇:以湘莲集散为主体的商贸综合型城镇。
8).棋梓镇:以水府庙景区为核心,重点发展休闲旅游业。
9).谭家山:承接资源采掘和粗加工产业向下游产业链地区转移的“两型”化发展小城镇。
10).中路铺:以灯饰加工等地方特色产业为支撑的小城镇。
11).潭市: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片区商贸服务中心城镇。
12).泉塘:绿色蔬菜水果生产基地,片区商贸流通服务中心,传统产业基地。
13).月山:以竹木加工、食品炒货为特色的片区商贸服务中心城镇。
14).棋梓:以水府庙景区为核心,以休闲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小城镇。
3)区域分工
根据湘潭区域优势的分析,湘潭应发展成“经济强市、文化名城、旅游胜地、宜居家园”
四大特点的城市。
a、经济强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人民收入持续增加,到2020年人均GDP超过8万元人民币,湘潭经济发展走在全省前列,成为湖南乃至中部地区的经济强市。
b、文化名城:以“伟人故里、文明湘潭”为主题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发掘伟人文化、名人文化、湖湘文化等历史文化遗产,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促进教育均衡快速发展,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
c、宜居家园:在交通、通讯、电力、供热、燃气、水利和防震减灾等方面建立完备、高效、稳定的城市基础设施系统,有效处理生产、生活污染物,建立相应的危机处理机制,保障市民生活工作环境清洁安全,积极创建生态园林城市。
d、旅游胜地:整合市域内旅游资源,培育壮大旅游支柱产业,强化伟人故里、红色文化、滨江风光、现代城市的特色,以红色文化旅游带动发展湖湘文化旅游、生态休闲旅游,将湘潭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胜地。
2、区域发展战略分析
1)各区范围与功能定位、发展策略分析
a、湘潭中心城区,老城功能提升和两型优化示范片区,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空间发展平台,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商贸服务中心。整合现有空间体系,老城区中小企业退二进三,加强中心城区商贸服务功能,增加中心城外向辐射力。推进湘江环境改造,加强湘江两岸景观建设,结合城区商业设施改造,提升滨江开放空间活力。加强古城保护,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增加城区绿地与开放空间。提升昭山、法华山及其他中心城周边地区的绿色空间价值,通过将湘江西岸都市农业区赋予休闲、会展、旅游等复合功能,实现近城市地区城乡统筹发展。
b、湘乡中心城区,长株潭两型产业循环示范区。湘潭原材料产业基地,珠三角产业转移承接基地。湘乡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示范发展区,包括龙洞乡、东郊乡、育塅乡等。立足自身条件,有选择的承接长三角和珠三角产业转移,引入机械制造、环保材料、钢铁深加工等先进产业门类置换皮革加工等传统工业,结合涟水河环境治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对韶山的旅游服务能力。
c、九华新城示范区,包含湘潭县响水乡、响塘乡、鹤岭镇,是长株潭城市群两型产业基地,生态宜居的滨江新城。以湘江生态经济带为主轴,建设九华两型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先进装备制造业等两型产业及现代物流、科技教育等生产性服务
业;结合沪昆高铁和“3+5”城市群城际轨道的建设,形成以水运、铁路、高速公路构筑的综合交通体系,成为长株潭城市群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将两型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生态资源的保护开发相结合,建设高品质的休闲娱乐服务中心和滨江生态宜居新城。
d、昭山生态休闲示范区:规划范围:岳塘区昭山乡、易家湾镇。功能定位:“生态绿谷、创意之都”,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的生态绿谷,具有国际品质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依托城市群“绿心”,按照“田园城市”的建设理念,以生态建设和创意产业为主题,进行低密度、高品位、保护性开发,保留大面积绿色空间,打造集休闲旅游、文化创意、会展于一体的生态型复合经济区。
e、天易(湘潭)示范区:规划范围:北起湘江、西至涓水、南临上瑞高速、东至湘潭县行政边界、南至核心区边界。功能定位:“创新服务基地、生态工业新区”,长株潭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及创新服务基地,清洁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及流通基地,与九华共同构成湘潭发展核心增长级。加强与株洲高新区的战略合作,重点发展以机电加工、清洁技术、精品钢材深加工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发展以现代物流、金融和教育为重点的高端服务业。坚持生态环境优先和城乡统筹发展,重点建设金霞山绿色生态屏障,打造依江而伴的宜居新区。结合涓水治理,发展高科技农业,增加农民收入。近期逐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实行生态化种植,控制面源污染。远期通过土地整并推广农业生态化与现代化。
f、韶山城乡统筹示范区:包括韶山市的韶山、清溪、杨林乡、大坪乡、永义乡。功能定位:“红色圣地、文明之都”,以红色旅游为标志的革命圣地和国际化旅游城市和风景旅游区,长株潭城乡统筹示范平台,湘潭核心区现代农业推广与生态涵养的示范地区。启动生态农业发展战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推进粮食生产无公害化、绿色化战略。发展都市农业与特色农业,发展生态乡村度假旅游和农家乐旅游,增加农民收益。在红色旅游带动下,加大对韶山地区的振兴扶持力度,重点实施“乡镇通外道路工程、乡镇信息网络工程、技术推广与就业培训工程”三项城乡统筹重点扶持工程。以重点示范村为基础,推广沼气、太阳能、无动力污水处理等村庄实用基础设施技术。
g、楠湖花园新城示范区:长株潭以军工机械制造为特色的先进制造基地,湘潭军转民品技术研发基地、超级稻种植技术研发基地、中国红色旅游服务基地。与韶山共同构成湘潭辐射湖南中西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区。包括楠竹山镇和云湖桥镇。依托江南机器,释放楠竹山机械制造业技术优势,促进军工产品向民用产品成功转型,使之成为带动湘潭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建设全国军工技术民品化示范基地。充分利用两镇良好的自然生态,改造农业生产设施和道路系统,依托“超级稻”种植技术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依托丘
陵地区的城镇建设,形成集农业技术研发、乡村景观营造、农业高端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功能区。利用丘陵地形特点,塑造山水环境,结合高速公路、快速路和公共交通干线,依托韶山建设湘潭红色旅游服务基地。
h、姜畲-杨河高效农业示范区:包含姜畲镇,杨嘉桥镇、河口镇、石潭镇,是以城带乡、节能节地、生态宜居的长株潭新型城市化示范地区,长株潭城乡统筹服务中心,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国内重要的农业技术服务与农民职业培训基地、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农产品深加工与贸易先行区。
2)总结:湘潭应建设成为生态宜居型的现代工业新城和文化旅游名城。
规划实现“经济强市、文化名城、旅游胜地、宜居家园”四大发展目标。
a、经济强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人民收入持续增加,到2020年人均GDP超过8万元人民币,湘潭经济发展走在全省前列,成为湖南乃至中部地区的经济强市。
b、文化名城:以“伟人故里、文明湘潭”为主题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发掘伟人文化、名人文化、湖湘文化等历史文化遗产,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促进教育均衡快速发展,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
c、宜居家园:在交通、通讯、电力、供热、燃气、水利和防震减灾等方面建立完备、高效、稳定的城市基础设施系统,有效处理生产、生活污染物,建立相应的危机处理机制,保障市民生活工作环境清洁安全,积极创建生态园林城市。
d、旅游胜地:整合市域内旅游资源,培育壮大旅游支柱产业,强化伟人故里、红色文化、滨江风光、现代城市的特色,以红色文化旅游带动发展湖湘文化旅游、生态休闲旅游,将湘潭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胜地。
四、火车站建设对区域产业发展、居民生活等的影响
1、有利因素
1)促进社会进步
a、促进对外开放:加快观念转变,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对外开放。
b、增加劳动力需求:促进乡镇企业发展,活跃区域经济,增加劳动力需求。
c、促进城乡出行:提高出行的便利程度,增加沿线居民的出行次数。
d、改善生活环境:推动社会各行业的发展,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e、提高路网效用:改善路网结构,加强与其他交通路线、周围地区等的配套协调能力,提
高路网利用效率。
2)促进经济发展
a、促进资源开发:改善交通运输状况,促进矿产、土特产等的开发利用。
b、促进国土增值:促进项目沿线的土地开发强度,增加沿线土地价值。
c、促进经济繁荣: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经济总量。
d、促进旅游发展:改善交通条件,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3)促进政治稳定
a、加强国防:增强区域人员物资的集中与运送条件,以面对突发紧急事件。
b、增强防灾抗灾能力:为救灾提供重要运输通道,加快救灾物资的调配和人员转移。c、促进周边地区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减小地区发展差异,稳定民心,建立和谐社会。
4)提高公路部门人员素质
a、促进设计水平提高:增加本省铁路设计经验,提高设计水平。
b、促进施工和管理水平提高:增加本省铁路路施工与管理经验,提高施工和管理水平。c、促进规划及科研水平提高:通过科研项目,提高相关部门的科研水平。
2、不利因素
1)建设周期长:从2008年开始改扩建,到2012年5月才能通车,建设周期较长,对当地居民的出行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2)防护方面:火车站建设期间,防护设施不够健全,有些地方都没有设护栏,这样很容易对当地居民造成不可预见的不利影响。
3)环境方面:施工时造成的噪声、灰尘污染对当地居民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4)交通方面:由于施工造成大面积的交通不便,由此影响当地居民的出行。
5)房屋拆迁问题:由于施工的需要,很多当地居民住宅将被迫拆迁,很多居民处于政府补贴、自己房屋所处位置优越等原因不远搬迁,因此矛盾很大。
6)对当地商家收入的冲击:由于施工,交通不便,当地做生意的商家生意比较冷淡,有些商家直接关门了,反映出经济的萧条。
7)社会稳定方面:由于火车站的改扩建对当地各方面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社会稳定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如经济的建设,当地居民对当地环境的重新适应等。
第二篇:湘潭大学团委学生会工作总结和规划
湘潭大学团委学生会工作总结和规划 2014的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值此岁末之际全面回顾办公室本工作,制定明年工作规划,对于推进办公室发展、保证团委学生会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故根据办公室实际情况,编写此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
第一章 2014工作总结
一、指导思想
在2014的工作中,办公室始终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弘扬公为天下的公管精神,确定业务工作与团务工作一并开展、内部建设与外部交流并举进行的方针,全方位落实上级决定,开展办公室各项工作。
二、重点工作总结
(一)2014年上学期工作
由于大一第二学期部分干事对工作的热情有所降低,为了防止干事产生离心化倾向,办公室在开学初及时开展例会和联谊活动,干部多次与干事聊天谈心,组织集体出游等活动,增进内部情感,增强部门凝聚力,为2014年上学期的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保证。
本学期中,除了值班、编写文件和通知、会议管理、证书制作等日常工作的开展外,干部还有重点的锻炼较为出色的干事,培育优秀干事的组织领导才能。在4月至5月实行了代理主任制度,每周由2名干事担任代理主任,全权管理办公室事务,通过此举来为换届选举提供可靠依据。
(二)换届选举工作
干部方面,第七届办公室副主任陈梦丹参加第八届团委委员和学生会主席团换届直选大会,成功当选第八届团委副书记,负责联络办公室和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主任侯雨佳、副主任邓虹雨未参加换届选举,期满卸任。
干事方面,由第八届主席团和第七届办公室干部联合对参选干事进行面试,结合平时表现、个人态度、个人能力、团队配合等因素,确定了推荐名单。第七届干事马浩峰、崔群达、樊夏彤、李纯、叶方韵参加换届选举。马浩峰当选第八届办公室主任,崔群达、樊夏彤当选第八届办公室副主任,李纯当选第八届权益部•心理部副部长,叶方韵未当选。第七届干事应元宵、李泽晨、陈肖晴未参加换届选举,期满卸任。
在换届选举工作结束后,由新一届办公室干部组织了联谊,共叙一年的美好时光。上级干部对新一届干部做了培训和资料传承,保证了办公室工作的连续性。(三)2014年迎新工作
在我院2014年的迎新工作中,办公室积极参与,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办公室与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一同完成了志愿者的选拔与确定,制作了班级班主任和辅导员名片、团委学生会工作证、辅导员证、志愿者工作证、迎新工作联络表等证件和文件,参与了迎新点的执勤工作,全心全意服务新生。
在迎新工作结束后,办公室着手开始准备团委学生会招新所需文件,设计并印制了干事招聘报名表。在报名期间及时收集新生报名表,及时制作并更新报名人数统计表(含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在招新工作结束后及时统计各部门招录情况,制作干事推荐名单,审批通过后制作了干事信息汇总表和干事名单公示文件等。(四)干事招聘工作
干事是部门的最主要成员,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执行力量和后备人才资源。因此在干事的选拔与培训方面,办公室大胆创新又小心谨慎。
干事招聘工作具体分为部门宣传与人事甄选两部分工作。在部门宣传方面,办公室干部在迎新工作中积极为新生服务,力求树立良好形象;在迎新工作结束后,有重点的进行下寝宣传工作,在与新生的交流中,听取新生的想法,并发现适合办公室工作的人选。办公室自暑假起一直精心制作宣传视频,在新生的见面大会上,向新生展示了生动活泼、温馨感人、简单明了的宣传视频,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入手,采用不同方式介绍办公室的性质、职能和具体工作,有吸引力、有理论水平、让人通俗易懂,但不失真、失实,取得了良好效果。最终第一志愿报名办公室20人,占报名总人数的9.34%,位列各部门第五;第二志愿报名办公室22人,占报名总人数的10.28%,位列各部门第二。
在人事甄选方面,办公室制定出具体标准与原则,采取笔试、面试和无领导小组讨论相结合的办法,考察应聘者的理论水平、细心程度、应聘态度、个人能力和书法水平,发掘候选人独特的个人优势,适当兼顾了专业比例和男女比例,最终确定了陆怡、杨若楠、高禄娥、周秋月、刘洋、林秋晨、王浩、黄茗8人,多于预期人数1人,录取比例为40%。(五)工作证和干部任命书设计改革
工作证不仅是身份的证明,更是学院的对外名片和团委学生会成员多年后宝贵的回忆载体。办公室以往届工作证样式为参考,吸取工作证制作的经验与教训,由主任带头在暑期完成了工作证设计工作。本次的创新与亮点如下:团委学生会工作证、新生辅导员证和迎新志愿者证三者的设计一次性完成,使用相同的外观以求统一,使用不同的色调予以分别;三种证件上均有每证不同的编号,使证件更加正规;工作证的全部内容(照片、姓名、部门、班级、职务等内容、编号)均采用印刷形式,提高证件的美观程度。本次改革力求工作证有创新性的突破,不再使用普遍性的线条背景,而以韶山、湘江等元素的水彩画为背景,突出湘潭大学特色,既新颖又简洁美观。
往届的团委学生会向干部颁发聘书,但第八届办公室听取团委书记的意见,认为任命书的形式更符合实际、更加妥当,故改革原有聘书为任命书,定制了正面印有党徽和中国共产党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委员会字样的证书500份,既可作为干部任命书,又可作为院党支部证书、五四评奖评优证书,一证多用,增加了严谨性和美观性,节约了大量成本,同时起到了学院对外宣传的作用。(六)团委学生会制度建设
健全的制度是一个组织开展活动与规范组织成员行为的依据。办公室根据原有《管理学院团委学生会工作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征求倾听团委书记、主席团及各部门意见,新编定了一些列规范性文件,同时收集原有各种规章制度,整合修订后编写了《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党建和团学工作规章制度汇编》,力求团委学生会工作有章可依、有制可循;此外,还对公文格式规定、通知格式规定、证书格式规定进行更订完善,对其他部门书面材料的书写提供帮助和指导,督促各部门落实,推进团委学生会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七)协助团委委员和学生会主席团统筹协调工作
办公室作为团委学生会的综合协调机构,积极协助团委委员和学生会主席团统筹协调各部门工作。办公室每月编制《团委学生会活动统计表》,协调各部门安排活动时间;每周安排团委干部会议,并负责会议的考勤与记录;每周收取各部门工作总结和下周工作规划,及时向上反映问题与意见;在部分部门试点推行公管讲堂内部培训和系列话题讨论活动,加强团委学生会的内部建设;及时向各部门传达团委书记和其他团委委员的要求与意见,加强团委学生会的团建工作,着力传达团队意识,增强团委学生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八)与其他部门交流合作
办公室目前不主办全院性活动,但是作为团委学生会内设部门之一,与其他部门通力协作将各项活动做好。在2014年我院的各项活动中,办公室负责通知的撰写与发布,负责部分会场准备工作,派出干事参加现场签到、统分、书写工作,负责各种奖状、聘书的制作,以及其他办公室职责内的工作。
工作之余,办公室不定期的与其他部门开展联谊活动,促进不同部门间干事交流,增进相互间理解,发展宝贵的友谊。
三、日常工作总结(一)文秘工作
在各种活动和会议前,由办公室主任为领导起草讲话稿,干事负责校对;协助其他部门对策划、总结等文件修改格式、排版、校对;完成其他团委书记和团委委员具体交代的任务。(二)会议记录
本的团委会议和班团干部会议,由办公室分管副主任总体负责。会前由负责会议记录的干事提前占教室并书写文字。会议当天干事佩戴校徽和工作证,提前15分钟到达会场做好会场布置,开始会议签到。会议开始后负责主持和会议记录,维持会场秩序。会后将会议内容及时整理,传达到相应对象,并存档保存。(三)通知工作
各种通知下发至办公室后,由负责通知的干事向相关对象传达通知内容,或由负责书写通知的干事在红纸上规范的书写通知内容,及时张贴。办公室主任对其进行指导和督促。
第三篇:福清市火车站周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 总则
第1条 规划背景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太拔镇院田村历史渊远,民族文化底蕴浑厚,是杭城第一古村落,为最精美的客家古民居、最古朴的梦里老家、最典型的客家文化、最美丽的朦胧诗发祥地,2012年12月院田村被国家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为补充完善传统村落信息档案,有效保护院田村村宝贵的自然、文化资源及其特殊的历史环境,科学引导、适度发挥院田村在未来经济、文化、旅游发展中的作用,受上杭县太拔镇人民政府委托,由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和厦门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接了《上杭县太拔乡院田村保护发展规划》编制任务,将本规划作为院田村保护与管理的依据。
14、《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2004 年 9 月)
15、《福建省村庄规划导则》(2011 年)
16、《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和整治导则》(2014)
17、《福建省村庄整治技术规程》(DBJ/T13-179-2013)
18、《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0 年,国家旅游局)
19、《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国家旅游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
21、《上杭县总体规划》(2002.12);
22、上杭 县“十 二 五”旅游发展规划,23、《上杭 县旅游发展总体规 划 》
22、《上杭县太拔乡总体规划(2012-2030)》
23、《上杭县青水畲族乡院田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十二五”规划 》
24、其他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及技术规范。第2条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 年 7 月起施行)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6、《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年国家建设部)
7、《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
8、《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2012)
9、《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2003)
10、《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2003)
11、《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07)
12、《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2014)
13、《福建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2009 年 8 月 2 日修订)
第3条 规划属性
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上杭县青水畲族乡沧海 传统村落村镇建设指导性文件。规划区范围内的一切规划、设计和建设活动均应参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规定执行本 规划。
第4条 规划原则
1.文化遗产保护优先的原则。
2.坚持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及其历史环境风貌的完整性原则。3.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协调发展原则。
——————————————————————————————————————————————————————————————————————————————————————————————————————————————————芜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10 4.延续沧海村传统聚落功能的传承性原则。5.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6.分类保护原则。
7.立足长远,远近结合,逐步实施原则。
第8条 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
1.村落历史格局价值
(1)龙盘虎踞,负阴抱阳的聚落选址与格局
沧海村四面环山,南面为村落主入口,虎头山从东南角探入,守住村落水口,对面山-下篮岬以及后门坑山体对冲,犹如双龙戏珠(化 龙桥),扼住村落水尾,苏坑溪自南向北贯穿而过,水流清澈,与周边的群山构筑了沧海村藏风聚气、负阴抱阳的风水格局。
(2)巧用地势,逐水而居的建筑布局 沧海村因四面环山,大多沿山脚向阳面修建住宅,中间平地作为农田耕种。建筑或逐水而居,沿苏坑溪展开;或依山就势,层层叠
叠;绿色的稻田、碧水溪流、白墙灰瓦与葱茏的山体形成错落有致的田园聚落风光。(3)独一无二,闽中明清畲族乡土建筑的杰出代表 沧海传统建筑以畲族风格为代表和独特地域文化相结合,传统建筑大多始建于唐、宋、明、清时期,木构框架,建筑为传统“合院
式门楼围屋格局” 形制布局,依地理条件,房屋沿龙脉山脚而建特色,错落有致,以木构竹蔑白灰粉墙构架为重要特点,柔美卷棚青砖 青瓦大屋面,飞檐翘角,在各地罕见。是闽中地区典型合院护拢形制对称格调的代表之一,是闽中少数民族典型传统建筑特色的代表。清华大学建筑学专家考察时评价:“古建森林,多看维妙”,堪称中国民间乡土建筑的瑰宝。
2.特色文化与民俗艺术价值
(1)区域要冲,文化多元繁荣 沧海历史上是青水政治、经济的中心,文化兴盛,人才辈出,历史以来曾出过五品官二名,丈田官一名,地理师三名,万金十三名,探花一名,贡元八名。沧海地处闽中西要地,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使得较早时期的宗教文化、山歌文化、饮食文化、古建筑文化、少数民族等主题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层次丰富、缤纷繁荣,与汉文化兼收并蓄,多元交融。
(2)红色抗战文化特色突出
沧海村是在北上抗日期间发挥过巨大作用的永安红色文化形成、发展、壮大的重要场第5条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南至青水村,北至孔陵路-官印山,西以对面山-上光坑-后岬墘等一系列山体的山脊线为界,东以虎形山-打石湾-后门 坑为界。本次规划不仅包括沧海村居住聚集地,还将周边作为自然环境的部分绿化山地纳入控制范围,总面积 38.24 公顷。
第6条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的确定,主要考虑与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接轨,与太拔镇乡域体系规划接轨,以更好地指导村镇协调发展,保护和发展沧海 畲族传统村落。本规划在根据以上原则确定规划期限的同时,也不过分强调时间节点,考虑为发展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留有一定的弹性。
本次规划的期限为 2014~2030 年,其中近期规划期限为 2014~2016 年,中期规划期限为 2017~2020 年,远期规划期限为 2021~2030 年。
第7条 规划目标
规划的目标是切实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历史景观与风貌特色,保护、延续和提升历史文化价值,改善传统村落的居住环境,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和防灾救灾设施,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使沧海村在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保护框架
——————————————————————————————————————————————————————————————————————————————————————————————————————————————————芜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10 所。1929 年至 1934 年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工 农红军第十七军、第十九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有多支部队曾几度途径青水畲族乡驻扎开展革命活动,宣传北上抗日,开展打土豪、分 田地活动,掀起了红色革命斗争浪潮,而后挥师北上,沧海村是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的第一个少数民族乡村。1934 年,朱 德的一支主力军总部设在沧海附近,其中工农红军第十七军从沧海经过,在龙长坊、龙昌坊等民居停留住过两次,在民居墙壁上留有大 量红军标语,在全国少数民族乡中极为罕见。
(3)民俗文化风情浓郁 院田村是青水畲族乡历史文化相对集中的传统村落,传统黑狮舞十八般武艺、传统织绣、民间剪纸、七仙鼓乐、唢呐曲牌、大
腔曲艺、山歌文化、舞龙灯、传统特色美食 100 多种类,素有“家家酿酒、户户飘香”习俗,家家都有民间艺人,户户都有酿酒设备,历史上曾是“银坊”、“粉坊”,“豆腐坊”、“腌菜”系列,“养殖”名村等畲族民间传统文化。有迎龙灯、传统礼仪、七星鼓、水 碓、廊桥戏馆、农耕美食、打黑狮十八武艺、“畲族山歌”、大腔曲等丰富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如原生态畲族山歌古朴动听,曾在 CCTV 音乐频道《民歌世界》栏目展播;打黑狮获邀参加上杭县申报 2006 《中国魅力城市》进京展示,并在福建省第五届少数 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二等奖,而声名远扬。沧海村是上杭县民俗特色村,闽中西文化生态圈,目前已成为福建省民间艺术成员单位,香港•中国宗祠文化研究会特约会员单位。
第10条 保护要素及保护框架
1.保护要素
本次规划从人工环境和物质形态要素、人文环境和非物质文化两部分确定各项保护要素,并针对各要素重要的特点分别采取有效的 保护措施,同时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充分的展示。
分类 分项要素 名称 人工环境和物质形
山水空间格局 虎头山、对面山、上光坑、后岬墘、后门坑、打
石湾、下篮岬、苏坑溪
态要素 历史街巷格局 三横两纵格局(车行)
三横:下车碓路、洋中-洋面路、车碓头-大家圆路 两纵:下篮岬-沧海路、桥亭头路
步行古官道两条:龙归路-溪边路-孔陵路、东发堂-龙昌坊卵石路(300 年)
省级文保单位 化龙桥、龙长坊、龙昌坊、龙德堂
市级文保单位 东发堂
建议历史建筑 积庆祠、龙归祠、长盛堂
遗址
众安堡遗址
历史环境要素 红军标语
祭祀建筑:民主庙、土地公庙 官印山、水车碓 古桥:化龙桥 传统建筑院落前半月池
石旗杆遗址、水车碓遗址、古酒井遗址 古树名木:古枫树、古红豆杉
历史及民俗文化
乡土建筑文化、畲族文化、乡土生态文明文
人文环境和非物质
化、耕读文化、民俗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
文化
化、宗教文化、宗族文化、方言俗语、食俗、婚俗
历史人物故事
传统戏曲工艺 代表性戏曲工艺:大腔戏(国家级非遗项目)、大腔傀儡戏(省级非遗项目)、打黑狮(省
级非遗项目)
地方代表性工 艺
传统织绣、民间剪纸、七仙鼓乐、唢呐曲牌、山歌文化、舞龙灯
传统民间特色
小吃 米仔汤、九重粿、鹤算龟龄
——————————————————————————————————————————————————————————————————————————————————————————————————————————————————芜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10 2.保护框架
保护框架的结构包括节点、轴线、区域三部分,其相互间的有机关系共同构筑村落景观特色。本次规划形成了“九区七轴四节点” 的空间保护格局。
(1)节点──人们感觉和识别村落环境空间的重要参照物。如村落南主入口、洋面桥村落中心绿化广场、化龙桥等。
(2)轴线──村民及外来游客体验村落自然人文环境的主要脉络。包括了如畲族传统建筑博览轴、苏坑溪滨水景观轴(含部分古官 道)、村庄历史发展轴、自然山水景观轴等 7 大轴线。
(3)区域──指具有某种典型特征或共同特征的地段或区域。由沧海畲族古村落历史文化特征和现状历史文化遗产分布形成的区域 特色风貌,所构成的地段特征及景观特色。包括了以下九大区域:
行政商业中心区——位于村落洋中区,由村委会、老人活动中心、卫生所等公共设施及传统商铺集中形成的区域,设置游客服务点。农家休闲体验区——位于村落西北靠近南主入口,利用现状现代形式民宅打造休闲农家乐。
宗族追根区——位于村落南端,积庆祠为沧海村钟姓最早的一座建筑,龙归祠是际头村、汀海村所有的钟姓的总祠。因此,以积庆 祠、龙归祠为主要建筑,形成具有祭祀意义的水口空间,可在此追溯钟氏客家祖先艰辛的发展历程,祭拜先祖。
红色文化展示区——位于村落中部,以龙长坊、龙昌坊为代表,展示北上抗日期间的革命历史遗存,将其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 的主要基地。
畲族文化展示区——位于村落中部,龙德堂处于村落中心地带,是畲民族代表性的建筑,门前宽敞空坪,给畲族婚礼表演等民俗文 化带来空间。因此,以龙德堂为代表建筑,在南侧的长庆堂、长发堂传统民居前方建设小型的畲族广场,并在长庆堂、长发堂内进行具 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畲族文物和史迹的收集、整理、保护、展示。
传统民俗活动区——位于村落水尾化龙桥,以化龙桥戏台为核心,集中了龙兴宫、土地公庙、民主庙、长旺堂、水车碓等一大批各 具特征的传统建筑,从中可透射出传统村落的民俗社会形态;同时,化龙桥及其戏台为村落举办“傩面舞”等民俗仪式与祭祀活动创造 了条件。
驿路寻踪区——位于沧海居住聚落外围的东北角,沿着龙归路-溪边路-孔陵路古官道寻踪至龙壮坊(开发为特色驿站旅舍),作为 驿路上休憩的小站,在此观赏洋洋洒洒、开阔的田园景观。
生态农业观光区——位于村落外围的北端,是沧海村主要的农业种植用地,一片平坦、开阔的绿色风景线,苏坑溪蜿蜒其间,在此 将领略到可耕可读的乡村自然环境。
旅游服务中心区——位于村落外围的西北角,711 县道两侧,是村落北部的主入口。设置旅游观光车及外来车辆停车场,入口广场 及游客管理中心。
第三章 保护区划与保护控制要求
第11条 保护范围的划定
——————————————————————————————————————————————————————————————————————————————————————————————————————————————————芜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10 本次规划根据沧海古民居遗存性质、内涵、分布及其相关历史环境的分析,将保护区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景观协调 区三个层次进行保护管理,总面积约 38.24 公顷。
第12条 核心保护区范围的划定
核心保护区是为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较为完整、历史建构物和传统风貌建筑集中成片的地区 因沧海村落格局呈带状分片,较为分散,因此核心保护区划分为大小两片区。大片区东面为龙德堂-龙长坊-龙归祠一线及其向东延
伸至东发堂,向西至苏坑溪西岸外拓 8 米,南至龙太堂-兴仁堂,北至众安堡遗址-化龙桥-长兴堂一带。规模:7.19 公顷。小片区为长
盛堂、发盛堂、余庆堂 3 处传统建筑集中区。规模:0.59 公顷。
第13条 核心保护区范围的控制要求
1.不得进行除保护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展示工程、必要的村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之外的任何可能影响古民居建筑群本体、总体格局和相关环境安全性、真实性、完整性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
2.该区内从事建设活动,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的要求,不得损害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得对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构成破 坏性的影响;
3.凡在本区内执行任何一种保护和更新模式,其方案须经过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县文物行政部门中的专门机构审定同意,方可执行;
4.所有推荐历史建筑一律不得拆除;传统风貌建筑允许修缮和原样翻建,修缮与翻建要求尽可能采用传统工艺和传统材料;对多户 人家住于一栋建筑的情况,以保持建筑原有内
部格局为前提,多余住户迁出另行安置;
5.区内已有危害古民居建筑群本体及整体环境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应根据其危害程度在不同时限内予以拆除。
6.以规划中重点保护古民居建筑特征为参照,对区内影响整体景观风貌的建筑进行立面、风格、高度整饬。对与传统风貌严重冲突 的建筑物、构筑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个别建筑可拆除重建。新建建筑应严格控制建筑形式、高度、体量、材料、色彩及比例、尺 度;鼓励采用传统材料、传统工艺、传统布局和传统造型,鼓励采用地方材料、运用传统工艺。其建筑层数不得超过文保单位建筑檐口 高度,沿主要街道的建筑不得超过 2 层(建筑檐口高度不得超过 6.5m),造型、色彩、尺度、材料等应与古村传统风貌相协调。
7.文物保护单位按有关法规保护,推荐历史建筑一般外部按历史风貌要求保护整修,内部可进行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更新改造,改 善使用条件。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努力改善原有的设施条件,提高人居生活环境质量并延续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
8.对于核心保护范围内部的园林绿地以及水系进行整治规划,不得擅自建造有碍景观的破坏性建筑,历史延续至今的庭园绿地和菜 园地应予以保护、修缮;
9.各种基础设施管线(给水、排水、电力、电讯等)应尽可能埋地敷设,不得影响沧海古民居建筑群整体景观风貌。拆除一切有损 村落传统风貌的构筑设施,拆除户外杂物房、牲畜棚、旱厕等;
10.区内各种展示、宣传标识等形式,应体现古民居建筑群历史文化内涵,并与整体环境风貌相协调,标识设立或安装位置不应影响 整体景观风貌。
第14条 建设控制地带范围的划定
建设控制地带是指在核心保护区范围以外,综合考虑景观、风貌完整性等,允许建设但应严格控制其建(构)筑物的性质、体量、高 度、色彩及形式的区域。
因沧海村四面环山,建设控制地带东西两面至山脚外扩 15 米,南至青水村界,北至龙壮坊-众安堡-后坑垅一线。规模:13.17 公顷。
——————————————————————————————————————————————————————————————————————————————————————————————————————————————————芜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10
第15条 建设控制地带范围的控制要求
1.不得建设任何对古民居建筑群本体和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的项目和设施。
2.不得进行任何有损古民居建筑群整体环境和历史景观风貌的建设活动。
3.严禁开山采石,大规模垦山造田,侵占农田,改变河道,污染水源等一切破坏自然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4.新建项目应对古民居建筑群及相关环境的干扰程度进行评估,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要求办理报批程序。
5.区内土地使用性质应以文物古迹用地、居住建筑用地、农林种植、公共设施用地用地为主。
6.以区内现有人口密度、建筑密度为最高限,超出部分应予以搬迁。
7.区内新建建筑规模、风格、色彩均应以重点保护古民居建筑特征为参照,并不得影响整体景观风貌,檐口高度不得超过 6.5 米。
8.拆除区内严重影响整体景观风貌的建(构)筑物,对区内建筑进行整饬改造,整饬后建筑以重点保护古民居建筑特征为主,主要 为小青瓦、白灰墙、坡屋面、翘屋脊,白墙等传统材料外墙。檐口高度不得超过 6.5 米。
9.展示服务设施应以满足游客最基本需求为主,不得建设与古民居历史文化价值展示无关的设施。
10.区内各种展示、宣传标识等形式,应体现古民居建筑群历史文化内涵,并与整体环境风貌相协调,标识设立或安装位置不应影响 整体景观风貌。
11.区内相关历史环境的修复应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绿化植被应尽可能采用历史植被品种或当地特色植被品种。
第16条 环境协调区范围的划定
环境协调区是在建设控制地带之外,为保护村落传统格局和与之休戚相关的自然环境,划定环境协调区以保证风貌、景观的一致性 和完整性。
区域范围东至后门坑-打石湾-虎头山山脊线,西至对面山-上光坑-后岬墘山脊线;南至青水村村界南扩 300 米;北至沧海桥 711 县 道。规模:27.75 公顷。
第17条 环境协调区范围的控制要求
1.保护古民居建筑群所依托的独特的自然地形、地貌,充分展示村落选址特征。
2.严禁开山采石,大规模垦山造田,破坏植被,乱砍滥伐,侵占农田,改变河道,污染水源等一切破坏自然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的 活动。保持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点,增加植被;保护好水体和村落风水林。
3.不得建设任何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的项目和设施。
4.区内新建建筑应符合历史文化氛围和具有地域特征,其色彩、体量、风格应与古民居——————————————————————————————————————————————————————————————————————————————————————————————————————————————————芜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10 建筑群历史风貌、整体环境风貌相协调。
5.区内土地使用性质应以居住建筑用地、农林种植用地、绿化用地为主,可做适当的体验性旅游开发,严格限制各种有污染和不良 环境影响的建设。
第18条 单个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划定
序号 名称
化龙桥
以建筑外屋檐为起点,东面向外延伸 20 米
以建筑外屋檐为起点,东面向外延伸 50 米至孔田
保护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
龙昌坊 以建筑外墙为起点,东面向外延伸 12 米至 以建筑外墙为起点,东面向外延伸 34 米至钟祝旗
钟祝旗农田;南面向外延伸 14 米与龙长坊 农田;南面向外延伸 26 米至龙
长坊;西面向外延
交界;西面向外延伸 17 米至钟祝煜农田; 伸 62 米至洋面河堤边;北面向
外延伸 38 米至长发
北面向外延伸 2 米与长发堂交界小路。
堂。
龙长坊 以建筑外墙为起点,东面向外延伸 30 米至 以建筑外墙为起点,东面向外延伸 50 米至龙长坊
龙长坊后背山;南面向外延伸 10 米至龙长 后背山山脊;南面向外延伸 20
米至龙长坊后背山
坊后背山脊尾;西面向外延伸 19 米至钟祝 脊尾和钟祝煜农田;西面向外延
伸 34 米至洋面河
煜农田;北面向外延伸 12 米与龙昌坊交界。堤;北面向外延伸 25 米与
龙昌坊交界。
至孔陵墓山;南面向外延伸 29 米至洋面河 墓山脊;南面向外延伸 39 米至钟少华、钟祝雄农
堤边;西面向外延伸 10 米至钟祝祥农田; 田;西面向外延伸 20 米至钟祝祥、钟垂迭农田;
北面向外延伸 50 米至水碓房。
北面向外延伸 60 米至钟杰清农田。
第四章 保护规划
第19条 山水格局保护 2 龙德堂 以建筑外墙为起点,东面向外延伸 10 米至 以建筑外墙为起点,东面向外延伸 60 米至钟杰和、钟杰和农田;南面向外延伸 16 米至村道; 钟育堡农田;南面向外延伸 58 米至长庆堂;西面
西面向外延伸 45 米至钟祝得农田;北面向 向外延伸 55 米至洋面河堤;北面向外延伸 25 米至
外延伸 15 米至龙德堂右护厝外墙。
钟育堡、钟少华、钟祝雄农田。
1.山形水势的保护
——————————————————————————————————————————————————————————————————————————————————————————————————————————————————芜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10
(1)严格保护虎头山、对面山、上光坑、后岬墘、后门坑、打石湾、下篮岬等山体轮廓线、制高点等自然景观特征,严禁开山采石、挖沙取土等破坏山体景观的行为。对于已破坏的山体,通过山体修补、梯级绿化等生态修复手段恢复自然山形山势和植被。
(2)河流水系应尊重其本来的面目,不得随意更改流向和河道的既有尺度;不得随意占用驳岸,河流两侧设置 5-8 米宽的生态绿化 防护带。不得向河内投放影响生态环境的任何杂物、垃圾及化学制剂并严格控制上游水源的质量;禁止河道渠化,应采用生态驳岸;须 进行防洪工程建设的,堤岸应采取毛石或卵石砌筑、坡度自然、绿化过渡,尽可能保持亲水性。
2.农田林地的保护
(1)严格保护农田的用地性质达到总量平衡和占补平衡,保护和利用相结合,避免过度开发利用农田林地。
(2)保护农耕种植的生产方式,谨慎更新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使之成为 500 年客家耕读文明的载体。
(3)严格保护山体植被和古树名木,严禁山体植被的破坏,在保护的基础上可成片成团种植观赏林木和风水林。
(4)保护农田,严禁旅游服务设施任意侵占农田;保护山体的绿化,加强苏坑溪两岸的绿化,改善滨河步道,既有利于村民的耕作,又改善了旅游环境。
第20条 村落格局保护
1.村落规模的保护 应维持村落现有建筑密度及人口密度,有利于保障传统生活氛围的延续,保护村落历史风貌。
核心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除保护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展示工程、必要的村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之外的新建、改建、扩建工 程。
2.村落空间格局的保护
沧海村的建筑依山逐水而建,形成“川”字格局,村落呈环状围合形态。禁止在村落内进行任何破坏、改变自然山体形态的建设行 为,严格保护、修缮青瓦坡屋面,保护古村整体的天际轮廓线。
保护古村内文保民居建筑、古桥、宗祠、和宫庙的空间格局,严禁随意改变其原功能;不得随意改变其历史原貌与历史信息。
保护村内街巷、滨水空间网络的完整性、连通性。
3.街巷格局的保护
(1)古官道的修复与利用
沧海村现有步行古官道两条,龙归路-溪边路-孔陵路大部分已翻新建设,但违反修旧如故的原则,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反对道路修整 宽度一刀切、位置走直线的做法,应按照原有的路面宽度、位置、材质进行维修。东发堂-龙昌坊 300 年卵石路段目前仍是田间石径,风 貌犹存,应在规划中将其纳入村落旅游休闲步道体系,崭露历史风采。
(2)步行系统的完善 沧海村内目前没有完善的步行系统网络,很多景点无法顺畅连通,应总体规划旅游线路,加强可达性和通达度,提升文物古迹的环
——————————————————————————————————————————————————————————————————————————————————————————————————————————————————芜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10 境品质和价值。步行系统尽量采用村落原有铺砌材料与方式,步行道两侧尽可能地多留绿化,造就优美的村落空间环境。
(3)街巷家俱 街道小品,如果皮箱、公厕、标牌、广告、招牌、路灯等,应有地方乡村特色,不宜采用现代城市的做法。门头、墙界石、树木及
反映居民生活之特色庭院、特色空间(如门头空间、桥头空间)应予以恢复、保留,不符合风貌要求的建筑应予以更新或拆除。
(4)车行交通 沧海古村落内部保持其传统步行及摩托车通行的特色,小汽车交通应限制在村落外部,防止其对村落路面和空气环境的破坏,以及
对旅游交通的不安全影响。车行道路仅供消防使用和紧急状况下通车。
第21条 历史环境要素的保护
沧海核心保护区内现存的古桥、古树、农田、半月池、卵石路、宫庙、水车碓等等,都是传统村落环境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 这些要素,本次规划制定了保护、修整、更新、废弃、修复等方式加以保护与整治。
1.保护
适用范围:现存自然历史环境要素。即:苏坑溪、半月池以及名木古树等。措施要求:尽可能维持其历史自然原状。
2.修整
适用范围:现存人工历史环境要素。即:古官道、宫庙、化龙桥等。措施要求:原址保留,按照历史形貌、传统工艺、传统材料进行修复性整治,包括周围环境。
3.更新
适用范围:需要改造的传统和非传统环境要素。措施要求:原址改造,按照使用功能要求和视觉协调效果进行。
4.废弃
适用范围:形貌不协调的人工环境要素,对村落风貌造成明显不和谐作用的列为首批考虑对象。如养殖家禽的棚屋及一些临时搭盖 构筑物等。
措施要求:原址废弃,包括清除。5.修复
适用范围:现已不存在的历史环境要素或者不完整的环境要素。如古酒井遗址、石旗杆遗址、水车碓遗址等。措施要要求:修复要有充分历史文献依据,并尽可能在考古勘查工作的配合下进行;允许原址重建,提倡使用传统材料、传统工艺、传统形式。
第22条 建筑分类保护与整治
对古村内建筑物提出分级保护与整治措施。1.保护
对已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和已登记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要依据文物保护法进行严格保护,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保护的根本原则按照法定程序实施文物保护工程。
属于保护建筑共涉及:4 幢,建筑占地面积 2105.46平方米。2.修缮
对历史建筑和建议历史建筑、历史环境要素所进行的不改变外观特征的加固和保护性复原活动。即对与传统风貌不符合的部分给予
改造;对破损部分,例如门窗栏杆檐口屋顶等使用原材料与原工艺对历史进行必要的修复与加固,以保证历史建筑与风貌建筑的延续性 和完整性。
——————————————————————————————————————————————————————————————————————————————————————————————————————————————————芜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10
属于修缮建筑共涉及 3 幢,建筑占地面积 1501.12平方米。
3.改善
对于传统风貌建筑,应保持和修缮外观风貌特征,特别是保护建筑原有的院落形式、外观样式、内部结构、建筑材料及雕刻工艺等。在保证木构架主体不变的情况下,可对建筑内部进行适当改造,增加必要的现代化设施,改善居住条件。
属于改善建筑共涉及:13 幢,建筑占地面积 3489.61平方米。4.保留
对于与保护区传统风貌协调的其他建筑,其建筑质量评定为“好”的,可以作为保留建筑。属于保留建筑共涉及:5 幢,建筑占地面积 1462.13平方米。
5.整治改造
对那些与传统风貌不协调或质量很差的其他建筑,可以采取降层,整治沿街立面和第五立面等措施,使其在高度、体量、样式、色 彩方面与周边历史环境相协调。对与传统风貌严重冲突的建筑物、构筑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个别建筑可以进行拆除重建。新建建 筑应传承历史文脉,鼓励创造能够代表畲族历史文化特色的新建筑形式,使其符合历史风貌要求。
属于整治改造建筑共涉及:32 幢,建筑占地面积 7525.08平方米。6.拆除 严重影响村庄传统风貌的建筑、建筑质量较差的建筑,严重影响居民日常生活安全的建筑应予以拆除。例如违章搭盖建筑、临时建 筑、早期破旧的土木建筑、烤烟房以及牲畜棚等。
第23条 建筑高度控制
高度控制规划是在充分研究和分析传统特色和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现状建筑情况和用地规划,确定历史地段、文物古迹点以及各古 村内外部空间景观通廊的高度控制要求。对于重要的文物建筑,由于它们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一般都比较重要,往往也是所在区域内的 景观控制点,要严格限制其周围的建筑高度,以保证这些重要建筑物在该区域内的控制性主导地位。假定文物建筑的底层标高为±0.00m。
1.核心保护区的高度控制——文物古迹本身及其附属建筑的建筑高度控制为原高。2.建设控制区的高度控制——建设控制高度为 2 层(檐口高度控制为 6.5m)。3.环境协调区的高度控制——规划视其保护性质和内容以及周围具体现实情况,建筑控制高度为 3 层(檐口高度不宜超过 9 米,建
筑总高不宜超过 10 米)。4.其他在视点与视景连线上的建筑高度除了要符合以上高度限制条件外,须依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在上述控制范围内,对于已经建成的妨碍视线景观的建筑,规划建议采取拆迁和降层等方式进行改造。新建或改建的建筑风格在体 量、色彩上与邻近的历史建筑应相协调。
第24条 非物质文化和传统文化保护
1.保护原则
(1)“有形化”原则。
(2)整体保护原则。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形式,对其本身及其生存空间实施整体保护。
(3)活态保护原则。为遗产传承人和传统文化营造出一个更宽松、更适合其成长的生态环境。应调动民众的积极性与参与性,通过 非物质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利用传承,发扬地方文化特色,推动村落文化发展。
(4)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适度开发利用。与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的开发相结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成为特色的旅游名片,又成为 地方产业的特色。
2.保护措施
——————————————————————————————————————————————————————————————————————————————————————————————————————————————————芜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10
(1)组织力量,对沧海村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的记录、建档、认定等措施予以保存。
(2)建立专题展示馆等各种静态展示和“参与、体验、娱乐”的动态模式相结合的模式进行保护。对已经消失的历史场景或事物,借助有关历史记载进行复原,重现历史面貌。
(3)加强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全面研究和抢救整理工作,成立民间文化研究机构,充分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如:传统生产习
俗、生活习俗、岁时习俗、节令习俗、宗法习俗、营造习俗、婚丧习俗等民俗文化。(4)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对文化的展示和宣传,扩大文化遗产的影响力。进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艺创作,开发具有民间和地方文 化特色的传统文化产品,拓展民间民俗文化旅游服务。
第五章 村庄建设规划
第25条 性质与定位
沧海古村落定位为——“田园沧海、魅力畲乡”,以畲族古建遗存和传统农业文化为特色的兼有民俗和休闲功能的传统村落。
第26条 村庄人口规模预测
规划预测沧海村村域近期至 2016 年总人口约 767 人,远期至 2030 年总人口约 829 人。
第27条 村庄建设用地规模
沧海村现状村庄建设用地 8.42 公顷,人均建设用地面积 146m2/人,规划远期至 2035 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调整至 120m2/人,村庄 建设用地面积为 10.01 公顷。
第28条 土地利用规划
1.村庄总体布局 沧海村总体上形成“一心两轴三片区”的功能结构。
一心——即由村委会、老人活动中心、特色商铺、中心绿化广场、卫生所构成的行政商业中心。
两轴——即贯穿村落南北的苏坑溪绿化生态景观轴、贯穿村落中部东西向的村庄历史发展轴。三片区——即旅游服务区、畲族古民居及红色文化游览区、田园游览区。
2.村庄住宅用地
规划村庄住宅用地 4.3 公顷,占建设用地 11.24%。规划保留村内建控地带范围内原有居住建筑,局部增加住宅用地;对村域范围内整体环境综合整治,保留仓海村原有建筑的风貌格
局,保持村落特色文化的延续性。建筑形式以坡屋顶、翘屋脊为主,体量宜小不宜大,色彩以白、灰为主色调,建筑的组合尽量避免呆 板、千篇一律。
3.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村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采取集中布置方式,以节约用地,同时方便村民的使用,形成全村的公共服务中心。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
——————————————————————————————————————————————————————————————————————————————————————————————————————————————————芜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10 务设施用地 2.68 公顷,占建设用地 26.77%。
1、行政办公设施:规划保留现状村委会,占地面积 600平方米,并对建筑进行外立面整治,与整体风貌相协调。
2、文化设施:原有老人活动中心拆除,规划在村洋中路永吉堂旁边;将长旺堂进行功能置换,结合化龙桥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心;将龙德堂-龙昌坊一线 5 处古建、长盛堂、东发堂进行功能置换,规划成为畲族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展示中心。
3、医疗设施:保留现有的卫生所,占地面积 1500平方米。
4、文物古迹:规划保留村内现状文物古迹用地,包括龙德堂、龙昌坊、龙长坊、化龙桥等,同时整治周边环境,按照文物保护级别 要求,保护各文物古迹。
5、宗祠用地:村内宗祠用地 4 处,规保留现有的民主庙和土地公庙,整治建筑周边环境,对损毁部分进行修缮;积庆祠、龙归祠进 行功能置换,规划成为祭祀、崇宗敬祖的活动中心。
6、规划范围共设置 4 处公共厕所,对周边环境进一步整治、美化;保留现状各垃圾收集点(箱),并按服务半径、结合村道路进一 步完善,覆盖全部村庄居民点范围。
4.商业服务设施用地
规划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0.12 公顷,占建设用地 1.2%。规划拟将永吉堂进行功能置换,建设沧海村特色商业服务中心,并结合旅 游发展及村庄服务需求,在村内重要节点如广场、居住节点设置小型商业服务设施。
特色餐饮、住宿结合东部新建住宅设置农家乐等体验区。
5.绿地与广场用地
规划绿地与广场用地 0.84 公顷,占建设用地 8.39%。规划结合村内整体整治的开发,主要沿苏坑溪两侧的游线设置,在重要文物古 迹、推荐历史建筑、村落主要出入口等周边开辟绿地、广场,规划在范围内共设置有 5 处的广场,并结合重要旅游节点为村民、游客
提 供集会、集散空间、休闲绿地,以提升村内整体综合环境。
第29条 道路交通规划
1.规划原则
(1)保护古村落原有的空间格局和比例尺度,对村庄道路进行适当的功能调整。(2)尊重古村落原有的历史性土地划分和交通模式;
(3)充分保证古村落内外应有的交通可达性,打通内部尽端路,强化集散功能,做到“路路相通,户户相连”,新开辟的街道或巷 道应该是原有网格的延伸与发展。
2.交通路网规划
规划区的道路分成过境路-即 711 县道、村庄干路、村庄支路和村庄步道四个等级。711 县道现状路幅宽度 5 米,规划拓宽为 10 米。
村庄干路规划宽度 5 米,串联各功能区,满足居民摩托车出行、旅游电瓶车、步行和消防车等的使用要求。非必要情况下,禁止小 汽车进入,以保障村庄环境的景观风貌不被破坏。
村庄支路规划宽度 4 米,为居住用地尽端路。规划古村落内以步行交通系统为主,在人流集散点设置公共广场,满足居民和游客休憩交往的要求。
3.公共停车场规划 规划外来机动车辆主要停靠在村北停车场,结合村庄北主入口设置,古村落内不设置停车场,换乘电瓶车或步行入村。停车场位于
核心保护区外围,避免机动车的引入造成保护区风貌的破坏。用地面积约 2200 ㎡。
第30条 绿地景观规划
1.绿地景观规划
——————————————————————————————————————————————————————————————————————————————————————————————————————————————————芜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10
(1)结合村落主入口设置绿化广场,作为门户景观节点。
(2)充分利用周边山体支脉作为视线对景,引入村落形成山水景观轴线。
(3)在现有村落公共绿地基础上结合公共服务设施扩大绿地面积,设置中心绿化广场。
(4)利用文物古迹点如化龙桥、毁弃遗址及规划公共设施用地等设置公共开放绿地。
(5)结合景观步道两侧设置绿化带。结合山体绿地进行公园建设,并设置观景平台。
(6)绿化种植应多采用单株及多株观赏树种的传统手法,避免使用大片草坪绿化。
(7)强化“近人尺度”的庭院绿化,种植单株观赏植物形成视线吸引点;提高村民的生态意识,提倡村民对各自的庭院进行自赏绿 化布置,为村落内部的老屋旧巷增添绿色的生机。
2.水系景观规划
(1)整治村落内东发堂、长盛堂半月池周边环境,梳理村落内的灌溉水渠和排洪渠,形成古村内独特的开放式水域系统。
(2)村落内部苏坑溪作为生活岸线进行设计,在两侧设置 5-8 米绿化景观带。位于村落北部穿过大片农田的苏坑溪两岸预留 8 米生 态岸线,对溪流的原生态状态进行保护。
3.绿化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严格保护村域内所有古树名木,对村域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应由乡人民政府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古树名木的档案和标志,进行拍照、挂牌,标明树名、学名、科属和负责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加强养护管理。
(2)严格保护村落周边山体绿化与山体轮廓,特别是成片林区,严禁随意进行任何性质的建设,应广泛绿化,加强水土保持。
(3)充分保护和维持水体原有的历史景观风貌,通过对村庄生活环境的改善,提高村民和游客的卫生意识,加强对河道水系的管理 和清洁工作,对苏坑溪加以整治和疏通,保证水上景观视线通廊的清洁与畅通。对苏坑溪的渠化驳岸进行整治,设置生态驳岸,修复溪 流原有生态群落。
第31条 基础设施规划
1.给水工程规划
(1)用水量计算
经计算,沧海村远期最高日用水总量约为 456m3/d。日变化系数按 1.6 计、时变化系数按 2.2 计。
(2)水源选择
①近期采用地下水、泉水供水。沧海村地下水水质很好,而且水量丰富,近期沧海村用水量不多,可以集中开采地下水。
② 远期由集镇统一供水
——————————————————————————————————————————————————————————————————————————————————————————————————————————————————芜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10 本村位于集镇的东北方向,离集镇 1.5 公里,待远期自来水管敷设好之后,可以统一由集镇自来水厂统一供水。
(3)管网布置 对现状村庄内部的给水管道进行改造整治,使给水管网尽量沿着道路敷设,主干管网尽量呈现环状布置,支管呈放射式布置,尽量
使用户能就近接管引水。
(4)消防规划
室外主干管上每隔 120m 设室外消防栓,保护半径不大于 150 米,消防栓用水量 15L/s,采用低压制。给水管网水压应保证灭火时,最不利点消防栓的水压不小于 10m 水拄,流量不小于 15L/s。
2.排水工程规划 规划采用分流制,雨污分流。3.污水工程规划
(1)污水量预测
本区污水主要来自村庄居民日常生活用水,取 0.85 的排供系数,则本区最高日污水总量 388m3/d,日变化系数取 1.6,则平均日污 水量为 242m3/d。
(2)污水系统规划
规划按照每一户(或者邻近几户)设一座化粪池的要求收集生活污水,考虑效果的维护,污水停留时间按 24 小时,清淤间隔按 360 天进行一次。污水管道采用一般 HDPE 塑料排水管,沿道路或者房前屋后埋设,结合尘落地形地貌,重力流自流排放,接至污水处理站。
(3)管网布置
污水管道沿道路和建筑物周边平行敷设,并尽量减小管道的敷设埋深。接入主干污水管道的地块污水支管为 d300。污水管道布置于 道路的西、北侧,敷设在车行道下,埋深控制 0.7-3.5m。
4.雨水工程规划
(1)暴雨计算 采用上杭县暴雨强度公式采用下列公式 2635.188(1+0.536LgTe)q=
(L/s.hm)
(t+8.508)0..789
其中,P :管道设计重现期,取一年;
t : t1 mt2 雨水汇水时间;
t1 :地面集水时间,根据不同情况一般取 5-15 分钟;
t2 :管道内雨水流动时间;
m :管道延缓系数,暗管一般取 2.0。
(2)雨水系统布置 雨水系统主要是结合现状排水沟进行梳理整治,不做大的调整。主要根据现状排水沟进行梳理,采用排水明沟、暗沟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改造,尽量避免改变现状风貌。雨水主要布置形式是:村落建筑区内一般采用矩形的小型排水沟、道路排水边沟收集雨水;出建筑区外一般利用现状排水渠、灌渠
整理后排水,可以是梯形、复合断面形式,尽量保留其原有尺度。
——————————————————————————————————————————————————————————————————————————————————————————————————————————————————芜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10 5.电力工程规划
(1)负荷预测
沧海村总用电负荷 540kW,按照年利用小时数 4800 小时,折合人均用电量 4500kWh/人.a。
(2)设施设置
需增配 2~3 处变压器。配变按“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原则配置,一般公用三相柱上变压器容量不超过 315kVA,在合作社、公建集中区等负荷密集区配备 315kVA 变压器外,其它区域按照低压线路供电长度不宜超过 500 米来配置变压器。
(3)配电网络及线路敷设
规划 10kV 电源1回,由太拔镇市政电力网引入,为保证沧海村供电可靠性,该线路与周边 10kV 线路形成多分段单联络接线,主干 导线截面选用 240平方毫米,中压线路供电长度不宜超过 10~15 公里;低压配电网一般采用树状辐射式结构,低压线路长度不超过 500 米,主干线截面一般不宜小于 50平方毫米;导线应采用绝缘导线,线路一般采用架空线方式,在景观需求及主要节点处、排灌区采用下 地敷设,架空线路一般沿道路架设,高低压线路宜采用同杆并架的架设方式;电力线路不应穿过村庄住宅、危险品仓库等地段,应避开 易受洪水淹没、河岸塌陷、滑坡的地区;电力电线应减少交叉、跨越,禁止从学校跨越,供电回路宜将工业线路和农业线路分开接户线 采用铜芯绝缘导线,导线截面应根据用户负荷确定,一般不小于 10平方毫米。
6.通信工程规划
(1)通信业务量预测
固话需求量为 230 门,移动通信用户 288,数据通信用户 115 线,有线电视用户 180 个终端。
(2)网络及设施设置
通信主干网采用光缆网。农村通信设施一般采用多接入方向发展,通信用户按照 300-600 户设 1 处光电交接间,全村需设电信光节
点 1 处,有线电视广电接点 1 处,通信交接间应采用多家运营共同使用原则设置,通信交接间面积按照 25平方米预留;移动通信基站视
信号情况按照半径 500 米设置;村庄通信设施设置避开易受洪水淹没、河岸塌陷、滑坡的地区,应便于架设、巡察和检修。
(3)通信管道 本区乡村主干道路上需规划通信管道,沿电力线路走向另一侧敷设,电信、有线电视、移动、通等通信管道应综合建设形成综合管
道以减少重复建设。一般主干布设 4~6 孔,次干预留 2~4 孔。
7.燃气工程规划 沧海村近期采用液化气瓶装供应,部分家庭可以考虑利用沼气。远期由太拔镇燃气系统供应。规划远期气源主要以天然气为主,液化石油气作为补充。
第32条 环卫设施规划
在后坑垅(停车场以西)设置垃圾处理站。规划 2 处垃圾收集点,即进村的南入口、中入口附近偏僻处各设置一处垃圾收集点,占
地面积约 30平方米/处。
——————————————————————————————————————————————————————————————————————————————————————————————————————————————————芜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10
规划村内垃圾箱的设置间距建议为:主街道 70 米,次街按 120 米设置。
以 150 米服务半径布置公共厕所,规划在入口停车场边设立一处,村内设立 3 处,局部结合公建进行设置。
第33条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水资源保护
(1)注重水源涵养和水系保护,维护自然水系的形态、水量、水质。
(2)制定水资源使用规划,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2.水土流失防治 采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保护途径,防止水土流失。重点防治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景观协调区内的山坡地,通过历 史环境保护与修复和各种管理措施制止毁林毁草、过渡垦山造田等不合理生产活动,防止植被破坏。
3.防治自然灾害 通过综合运用土壤保持、植被保护等生态保护和建设措施,缓解旱、涝、洪等自然灾害,防治重大破坏性影响。
4.遏制人为破坏 禁止开山采石、挖地取土、破坏性垦山造田、建设污染性项目等人为干预破坏行为。
5.建设项目生态化
保护区划内各种建设项目提倡生态化设计,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干扰。
6.固体废物处置规划控制
环卫基础设施管理实现科学化和企业化;垃圾收集实现 100%容器化,逐步实现垃圾分类收集;垃圾粪便清运机械化率达到 90%以上; 道路清扫机械化程度≥80%。
7.环境质量保护
(1)防治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景观协调区内的环境污染,包括物质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与能量污染(噪声、震动),使之符合或超出国家环境标准。(标准可参照《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中相关内容)
(2)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景观协调区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的各种设施。
(3)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设置垃圾填埋场和垃圾转运站;
(4)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景观协调区内禁止生产、生活垃圾及各种污物的随意丢弃,应设置垃圾收集设施,每一收集设施的 服务半径宜为 50-80 米。
(5)重点地段及主要旅游路线实行家禽及牲畜圈养。
第34条 综合防灾规划
1.消防规划
沧海村消防整治应统一规划消防站、消防用水、消防通道和消防通信网。提高村民的消防意识,逐步实现设施完善、布局合理、技 术装备良好、队伍强大的消防体系。强化防火分区,扩大防火间距,设置消防栓、沙箱等防火设备,间距不大于 120 米,重点地段不大
于 80 米,便于及时消除火灾苗头。文物古建筑灭火器具、报警设施的配置以及照明——————————————————————————————————————————————————————————————————————————————————————————————————————————————————芜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10、烧纸、焚香需满足古建筑消防规划,重点要害场所设置“禁止烟火”标志,缺乏
水源地区设置消防水缸或修建蓄水池。文保单位周围的公共设施建筑材料的耐火等级和灭火器具、报警设施满足规范要求。村内道路应满足消防车的通行,在村庄干路上按 80 米间距规划布置消防栓。居民点内适当的布置消火栓和灭火器。
2.防洪(山洪)防潮及排涝规划
沧海村平均海拔 700 多米,处于较高的地势,同时苏坑溪位于村落中较低地势,因而沧海具备抵御较大洪水的能力。通过访问调查 得知沧海村历史上未曾发生过河流洪灾或山洪危害,所以沧海村的防洪规划需提高防汛意识,保持河道通畅,整修河岸,疏浚河床,保 持苏坑溪上游的水土和植被。村庄河道按相应的防洪堤设标高控制,过河桥涵建设和道路建设必须保证在洪水位以上,建筑室内地坪高 于设计洪水位+0.5 米以上,根据道路设计标高规划设计洪水位为+3.0 米。加固村落四周山体,增加植被种植面积,减少砍伐林木活动,防止水土流失。
3.防震规划
地震设防基本烈度为 6 度。避震疏散场地结合规划布局统一布置,设置室外避灾点和室内避灾点。对生命线工程如交通、电力、通信、给排水等设施应提高一
级设防。4.古建筑防雷系统
(1)根据村内现存重点古建筑的现状,设防雷、接地系统安全措施;
(2)古建筑顶部设避雷针,屋面檐口等突出部位,均应按层次设避雷带、成环状,与引下线(不少于两根)相接延柱子引下,埋设 于地下。引下线做法参见 JD10-107。
(3)接闪器采用镀锌圆钢做避雷针或镀锌钢管,屋檐避雷带采用Φ10 热镀锌圆钢连接成环型与引下线相接;屋顶避雷针做法参见 JD10-106;
(4)引下线可从建筑物柱子或外墙(隐蔽处)采用镀锌扁钢 40x4 入地面下 1 米伸出户外,距外墙不小于 5 米。
第六章 历史文化传承与展示利用规划
第35条 历史文化传承规划
坚持“原真性、发展性、尊重性、共享性”原则,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 的变化而不断得到创新、发展,并为全社会所共同享用。
宗族文化、畲族文化、风水文化、节庆习俗、古建筑文化、地方方言、地方饮食、土特产等地方文化系列,是古村落保护和传承的 重要内容。
第36条 展示内容和方式
1.展示内容
包括各种类型建(构)筑物、遗址,古街巷,半月池,古桥梁,古树名木,生活设施,附属文物等构成沧海古民居建筑群聚落的各 要素。
包括闽中山区畲族客家传统农业村落景观特色和独特的聚落空间艺术特征的历史环境艺术特色,以及与沧海古村落选址、历史演变、价值构成直接关联的重要环境因素,包括:周边山体、植被、农田、溪流等自然环境要素。
——————————————————————————————————————————————————————————————————————————————————————————————————————————————————芜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10 包括畲族文化、耕读文化、宗族文化等,以及通过古民居建筑建筑选址、材料、工艺、结构、装饰、风格、形制等反映出的建筑群 历史文化内涵。
2.展示方式
包括古民居及古村落格局现状展示、环境综合展示、陈列馆陈列展示、场景模拟展示 4 种方式。
第37条 展示项目规划
1.设置沧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中心设置在长旺堂里,以保护和开发沧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目的。本中心包括:
一、展示沧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沿革,发展历
程以及相关物件等;
二、将现有的各类民间艺术传人和民间艺术团体组织起来,对传统的演出方式内容进行适当的改编,使之适应现代
文化市场的需求,并定期在本中心或者外出进行文艺演出或宣传活动;
三、着眼于文化的传承,应该与教育机构相互配合,将其发展成 上杭县学生课外素质学习基地。
2.设置宗族与民俗文化展示馆 以龙归祠、积庆祠为中心,形成宗族与民俗文化展示馆,用以展示畲族钟氏宗族家法与民俗的发展过程、名人事迹、文化遗存,以
及开展游龙、游神、祭拜祖先等特色民俗活动和纪念活动。3.设置红色文化展示中心 以龙长坊、龙昌坊为代表,展示北上抗日期间的革命历史遗存,将其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基地。4.设置畲族文化展示馆
以龙德堂畲族代表性的建筑为中心,与长庆堂、长发堂传统民居联合进行畲族民俗文化、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和史迹的收集、整理、保护、展示。并举行表演活动,提高民众参与性。
5.设置乡土建筑文化教育基地 以长盛堂为基地,结合沧海古建筑群作为古村落乡土建
筑技术与工艺和工匠队伍培养教育基地。
6.设置驿站旅舍 在古官道上设置驿站休闲旅舍,寻迹沧海古代繁华时期对外信息与物质交流的相关物件与记载,饱览历史文化的同时欣赏村落外围
开阔怡人的田园景观。7.设置民俗文化广场
结合规划与旅游,于重大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化龙桥区域中开展特色民俗活动,开展特色民俗活动和纪念活动,并集中在文化展示广场进行表演。
第38条 展示路线
1.出入口
全村共设 3 处出入口,原村南出入口为主要出入口,游客可通过步行方式进入沧海村游览;另外一个主要出入口设置在村北公共停 车场对面,方便乘车的游客从不同方向的进入与离开沧海村。村洋中区有一处次要出入口,为村委所在地。
2.步行展示路线
(1)主要展示路线 宗祠寻祖游:沧海村南村口——积庆祠——旺兴堂——龙太堂——兴仁堂——钟秀堂——龙归祠 红色抗战文化及畲民俗文化游:龙长坊——龙昌坊——东发堂——长发堂——长庆堂——龙德堂 畲族古建游:余庆堂——发盛堂——长盛堂 非遗文化欣赏及田园风光游赏:长兴堂——龙壮坊——化龙桥——长旺堂——水车碓——众安堡遗址——出村
(2)辅助展示路线 古官道生态景观游览线路:沿苏坑溪从南虎头山至溪边路,在村落中部欣赏层层叠叠的古建群落,至下篮岬山观景台,观赏村落整
体景观风貌。
——————————————————————————————————————————————————————————————————————————————————————————————————————————————————芜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10
第39条 游客容量控制
考虑到保护和开发之间平衡的要求,同时考虑到村庄原有的生活的延续等,建议日接待游客容量不宜超过 11060 人,较适宜的游客
数量为日均 625 人。
第40条 服务设施配套
展示设施本着结合景点设置的原则,以满足游客休闲、游憩、娱乐为主要目标,结合村内现有建筑,更新原有建筑的配套设施与建 筑功能。
规划设立游客服务中心一处,位于新建停车场处,提供全面、综合性游客服务,如售票、咨询、寄存、电讯电话设施、公共盥厕等 相关服务,并避免对村落整体风貌形成不良影响。规划设立游客服务点 2 处,分别位于永吉堂、余庆堂南边的新建住宅内,提供必要、基础性游客服务。
配备适量的公厕、问询、休憩、垃圾箱、住宿、卫生所等服务设施。
第七章 规划实施管理
第41条近期建设规划
1.规划期限
近期建设规划的期限为 2014-2016 年。2.实施内容
近期主要对已处于濒危状态的文物保护单位、推荐历史建筑和重要历史环境要素实施保护性抢救,重点保护和改造龙长坊、龙昌坊、龙德堂、化龙桥、东发堂等省级文保单位;对主要街巷实施景观改造与整治,修复古官道旧貌。遏制核心保护范围内拆旧建新情况,引 导部分居民向新区转移。逐户排查消除火灾隐患,改造道路、市政管网、环卫等基础设施。进行河道疏通和堤岸建设,打造苏坑溪滨水 旅游观光休闲道。改善村落居住环境,提高环境品质,增建停车场等旅游服务设施,初步建立对外接待能力。同时,初步构建古村旅游 线路,开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和寻根谒祖游,将保护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第42条 中期规划实施内容
1.规划期限
中期建设规划的期限为 2017-2020 年。2.建设内容
中期主要对传统风貌建筑进行全面修复和整治工作,整治核心保护范围内风貌不协调建筑。重点建设古村内主要出入口、中心广场 等重要景观节点。植入旅游、商业业态,引导旅游经济发展。如在古建筑引入文化展示与传承项目,在农田耕作区引入生态农业观光与 体验项目;新村引入特色餐饮与住宿,打造传统手工业态、特色美食体验街;建造旅游服务中心区,完善导览系统,在各个景点和公共 活动空间配置游客休息座椅。
——————————————————————————————————————————————————————————————————————————————————————————————————————————————————芜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10
第43条 远期规划实施内容
1.规划期限
远期建设规划的期限为 2021-2030 年。2.建设内容
远期全面建设古村各景观节点,整治核心保护范围外围建筑,使其呈现符合传统风貌的建筑形式,构建完整的古村形象。古村环境
得到全面整治,村民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古村旅游得到大力发展。实现文物管理机构合理配置,管理制度科学完善;建立完善的展 示设施与展示、服务体系,实现沧海古民居建筑群的全面展示开放;完成文物本体保护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实现沧海古民居建筑群的 可持续发展,创建良好、和谐的遗产环境氛围。
第44条 规划管理
1.管理方法
加强保护规划的执法管理工作,健全规划管理机制,以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提高规划的管理水平。强调保护规划的严肃性,严格执行规划,遵章进行建设项目的管理,明确规划、建设的审批和修改的办法、程序,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认真做好保护规划的宣传、解释工作,增强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规划意识,把古村保护、建设和管理提高到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 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做到认识、目标、措施、资金四个落实,建立公众参与规划编制和监督规划实施的制度,使人人为古村的发展 出力,献策。进行多元化投资体制改革,制定相应的措施广开资金渠道,保证比较稳定、正常的建设资金来源。根据保护和利用相结合 的原则,应注重环境效益,要把环境意识贯穿在古村发展的整个过程之中。
施
2.管理制度与管理机构 管理机构由地方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
护条例》、《福建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及本规划建立,建议设立沧海村传统村落保护管理委员会,下设安全保卫部、保护修缮部、展
陈宣传部、研究部、环境检测部等主要业务部门,管委会统一负责保护管理,协调有关部门工作。在制度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福
建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及本规划要求执行。3.管理措
(1)日常管理 1)全面负责经过审批的保护规划中各项内容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2)直接负责沧海古民居保护项目的实施、展示设施的建设、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治安和有偿经营服务等事务。
3)做好沧海古民居及其环境的经常性保养维护工作,提高日常保养工程的技术含量,对可能造成的损伤采取预防性措施。
4)建立定期巡查制度,按照巡查分区,保护范围内每天 2 次,建设控制地带内每天 1 次进行安全巡查,及时发现并排除不安全因素。
5)建立健全“四有”档案制度,收集、整理沧海古民居建筑群相关历史信息及保护工作资料。
6)开展日常保护宣传教育工作,规范游客行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沧海古民居保护工作。
7)建立自然灾害、文物本体及载体、环境以及旅游开发强度等监测制度,积累监测数据,为日常保养及保护修缮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芜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10
(2)工程管理
1)严格执行“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的原则;严格执行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工作程序。
2)全面落实规划报批与公布,推进保护、利用工作的全面协调开展。
3)落实保护区划管理规定的实施工作,对保护区划内的建设工程进行严格监督管理。
4)按照国家各项法律、法规、条例履行管理报批手续;实施所有保护工程勘察设计与施工管理;执行工程资质管理。
5)建立规划实施的评估标准,监督实施进展与问题。
第八章 附则
第45条 规划成果
本规划成果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规划说明、基础资料汇编四部分组成。其中规划文本与规划图纸具有同等的规范指导意义。
第46条 报批与公布程序
(1)本规划必须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第十七条规定办理报批程序。
(2)本规划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
第47条 规划变更
有关保护区划、管理规定和利用功能等强制性规划内容若需变更,必须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 第十八条规定办理。
——————————————————————————————————————————————————————————————————————————————————————————————————————————————————芜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10
第四篇:北戴河火车站交通枢纽规划设计方案报告
一、区域概括
1、地理位置
北戴河海滨地处河北省秦皇岛市中心的西部。是秦皇岛的城市区之一。受海洋气候的影响,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常年保持一级大气质量,没有污染,没有噪音,城市森林覆盖率54%,人均绿地630平方米。这里气候宜人,二十里长、曲折平坦的沙质海滩,沙软潮平,背靠树木葱郁的联峰山,自然环境优美。与北京,天津,秦皇岛,兴城,葫芦岛构成一条黄金旅游带,北戴河处于旅游带的节点。北戴河海滨避暑区,西起戴河口,东至鹰角亭,东西长约20华里,南北宽约3华里。
北戴河系秦皇岛市辖区。位于渤海湾北岸中部,河北省东北部,也距离辽宁很近,过了5KM的海面,就到东北了!地理坐标于北纬39°47′48″~39°53′17″,东经119°24′08″~119°31′58″之间。东北与海港区毗连,北、西部与抚宁县接界,东西最长11.20千米,南北最宽10.15千米,总面积70.14平方千米,海岸线20.13千米。区政府驻地东北距秦皇岛市中心19千米,西距首都北京约279千米。京(北京)哈(哈尔滨)铁路、205国道从境内通过。102国道临境,京(北京)沈(沈阳)高速公路从境北附近通过,境内建有高速公路北戴河出口至崔各庄路口连接线。是关内特别是华北连接东北的咽喉,地理位置优越。
2、旅游资源
北戴河是个避暑圣地。旅游季节基本上为5-10月。7-8月是旅游高峰,除了放暑假的师生外,各地各部门组织的培训、疗休养也多集中在7-8月份。中央机关的领导(包括很多退下来的老领导)也会在这个时段去避暑休养。从7月1日起,海滨的部分路段要戒严封行。
北戴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区西南15公里处。它西起戴河口,东至鹰角石,是一处天然海滨浴场。北戴河风光秀丽,苍翠的青山和浩瀚的大海相映,精致的别墅与葱郁的林海交融。海岸漫长曲折,滩面平缓,沙软潮平,海水清澈,是我国一处规模较大、风景优美、设施比较齐全的海滨避暑胜地。
这里是中国开发最早的海滨度假区。徜徉于北戴河区、南戴河、昌黎黄金海岸、燕塞湖景区、野生动物园,在海水、沙滩、树木、动物相伴下,你会度过一个浪漫的假日,亲近渔家游。秦皇岛的海岸线长达162.7公里,滩涂缓和,海产品丰富,非常适合海上垂钓。海港区东山码头、北戴河码头、南戴河仙螺岛、昌黎翡翠岛等都可以海上垂钓。如果希望有一个更丰富的收获,可以随渔民一起出海撒网打鱼,体味乘风破浪,月夜泛舟的渔家生活。
3、交通资源
北戴河区车站候车室北戴河车站始建于1893年,地处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境内,车站中心里程位于京哈线276公里处,西邻留守营站,东邻南大寺站,是京哈线上的一个二等客运站。车站站舍是2011年7月开通使用的.车站隶属于北京铁路局,秦皇岛车务段。有员工一百三十多人,分为客运、行车和售票等多个班组。
滦县延修至北戴河区。光绪二十六年(1900)德国在海滨驻军,为运送给养和军用物资,从北戴河车站至海滨小辛庄修建了铁路支线,于1914年拆除。1917年北洋政府修建了北戴河车站至海滨海宁路铁路支线,全长9.96公里。初期每年夏季运行,1934年改夏季为全年运行。1944年该线被日本军队拆除。这就是我国旅游支线铁路的雏形。海宁路就是1944年的铁路支线改造而成。
北戴河区车站初期在线路北面建有售票室和候车室,站内有旅客站台和货物站台各一座。到1936年,建有旅客站台二座,线路南侧有货物站台一座。1950年新建售票室.候车室.行李房等站舍共70多平方米。1984年北戴河车站在铁路南侧新建售票室.候车室.行李房.小件 寄存处.广播室等,面积达1200平方米。1999年11月,北戴河区车站再次新建.取消了货物办理,改为客运站。
北戴河站
二、车站设计
(一)车站概括
摘 要:建成后的北戴河站将成为以铁路客运为中心的综合客运交通枢纽。通过北戴河站铁路综合客运交通枢纽规划的设计实践,对铁路综合客运枢纽的交通设施规划布局及与各种交通方式的换乘衔接方案进行分析,结合站型旅客流线特点及周边用地条件进行分析,统筹站区道路系统规划、各种交通设施布局规划、各种交通方式的衔接及换乘设计,使以铁路客运为中心的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发挥最大的综合效能,为铁路综合客运交通枢纽规划的各种交通方式的衔接、流线组织、换乘设计提供参考。
建成后的北戴河南站将成为以铁路客运为中心,集市区公交、长途客运、出租车及社会车辆等各种交通方式换乘的综合交通枢纽。北戴河南铁路客运站的建成将带动整个片区的发展,成为城市最具活力的地区,成为北戴河市以交通及商务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副中心。
火车站及周边地区历来是交通构成最为复杂的地区,在许多城市也是交通和治安整治的重点,因其交通组成复杂程度较高,一直以来都是交通设计、管理人员研究的重点、热点问题。火车站交通组织的主要特点为人流量、车流量大,且随火车始发或到站时间变化而变化。在我国,因各种假期带来的短时车流、人流一直考验火车站的承载能力。目前我国大多数火车站有站前广场,并且配套停车场,供接送站的车辆、公共交通车辆停放,这种情况造成了火车站停车场所的车辆与行人的冲突,使原本复杂的交通更加危险,如何合理地进行人流与车流的交通组织,是保证火车站及周边区域交通秩序化、出行安全化、人流车流集散快速化的关键问题。
1、周边用地条件
北戴河南铁路客运站周边用地以村民住宅用地、工业企业用地为主,兼有少量的公共设施及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呈现较为明显的郊区化特征。整体地势南高北低,中间低两侧高,区域地势起伏较大,形成南北台塬地形。地块中部有陡坎,存在4~13 m高差,陡坎两侧地块地势较为平坦,铁路线路及站场在用地南侧处自东向过。
北戴河火车站中心里程位于京哈线276公里处,西邻留守营站,东邻南大寺站,是京哈线上的一个二等客运站。北戴河车站距著名避暑圣地北戴河海滨约12公里,北戴河是中国开发最早的海滨度假区。近几年,随着旅游人数的不断攀升,尤其自驾游和铁路旅客的大量增加,导致北戴河火车站站前广场及周边道路严重拥堵,仅2009年出现拥堵里程3公里的情况就达20余次,严重影响旅游城市形象。
北戴河火车站位于秦皇岛市境内,南靠205国道,西邻抚宁县牛头崖镇,东临戴河河道。其站前有四条主要道路,分别是站南大街、205国道、疏导路和海北路,呈“两纵两横”道路结构,构成北戴河站前广场对外道路的主要骨架。这四条道路主要承担的功能如下:
站南大街:疏解车站交通、承担205客运交通的景观大道,受特勤管制影响。疏导路:特勤期间疏解车站及区域社会交通。
205国道:承担205货运交通及区域社会交通。特勤期间与疏导路共同疏解车站交通。
海北路:特勤路线,平日承担联系北戴河北部片区及南戴河、滨海片区社会交通。
2、车站附近的动态,静态交通
动态情况
(1)公共交通车辆。公共交通车辆是火车站乘客换乘的主要交通方式。公交汽车流具有流速慢、流量稳的特点,且起讫点具有稳定性。公交车流可分为始发型(终点型)和过境型两种。
(2)出租车辆。根据调查,在火车站采用出租车辆进行换乘的旅客仅次于公共交通车辆。出租车行驶机动灵活,没有固定的路线,不载客时多数集中停放在火车站提供的专用出租车停车场内。出租汽车进出线路应该与城市主要道路衔接顺畅。
(3)货运车辆。货运车辆类型大小不同,运输路线也不同,但均与货运站场发生直接联系,邮政车则和邮件转运中心紧密联系。火车站通常设置单独的货运通道及出入口,且出入口位置一般设置在远离客运车流、乘客的区域。
(4)社会车辆。社会车辆是指私家小客车、大巴车等。它们主要是接送乘客使用的,受火车到发站的影响较大,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5)人流。主要由普通旅客、中转旅客、购票人流和接送站人流等组成。静态情况
(1)公交车停车场地。公交停车场是以火车站为始终点的公共交通线路停车场,为了调度、停放车辆的需要而设置的停车场地。一般情况都设置在站房的一侧或者便于旅客垂直换乘的地面,其规模根据客流量及停放车辆数量而确定。
(2)出租车停车场。出租车停车场主要为出租车接送旅客停泊而设计的停车区域。出租车的停车场以接近站房出口、标志明显、易于发现为好。很多火车站将出租汽车的停车场布置在地下,既方便旅客乘坐,又可以节约广场用地。
(3)社会车辆停车场。社会车辆停车场一般靠近站房的入口处,便于旅客进站乘车方便。
(4)货车停车场。大型火车站不仅客运量大,货运量也较大。货车停车场一般布置在火车站一侧或者后侧,避免与客运交通冲突。站前广场交通空间有时还要考虑邮政转运楼的位置,设置邮政车辆专用停车场。
3、客运枢纽构成及原则 北戴河南铁路综合客运枢纽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各种交通方式客流便捷、安全与舒适的要求,照顾主要客流方向,缩短客流换乘距离,利用多个层面组织人流、车流,以人行流线为核心组织水平及竖向交通,充分利用连通的步行平台,实现“人车分离、无缝衔接”,为各种交通方式提供高效、便捷的全天候换乘条件。将不同交通方式的下客点靠近铁路旅客车站的进站口,保证不同交通方式客流进出站组织简洁、易识别,减少步行流线间的干扰、冲突,并设置立体交通,在空间上进行分离,枢纽内部设置动静态导视系统,方便客流疏散,提高换乘效率。
北戴河南站广场与站台面高差为8.600 m,由于高差较大,将广场分成两台阶梯式,靠近站房的上台广场其功能为交通集散性广场,其标高与站房平接,方便旅客进出站。下台广场与靠近站房处广场高差3.500 m,主要为景观广场。区域内的城市道路标高与下台广场的最低点相平,进出站客流需克服基地高差大的不利影响,针对客流与地形特点,构建各种设施与人流的立体化接驳方式。充分利用竖向空间,节约工程投资,为乘客提供快捷方便的立体化换乘空间,提高枢纽的集散效率。客运枢纽的构成
4、交通量分析
(1)车站客流
根据北戴河铁路枢纽及相关铁路规划,北戴河南站为高速站,办理西安—北戴河间大部分城际以外所有始发东到列车组作业及A、B类动车组的通过作业。预计北戴河南站2020年的旅客发送量2 230万人,日均发送量950人;2030年旅客发送量3 780万人,日均发送量1 310人(见表1)。
(2)客流组成及分担比例
北戴河南站综合交通枢纽集铁路、轨道交通(远期)、公交、出租、社会车辆为一体。站内客流由铁路客流、轨道交通客流(远期)、常规公交客流、出租客流、社会车辆客流组成。根据国内外大型交通枢纽的设计案例和经验,常规公交客流应是枢纽内近期的主要客流,轨道交通客流为远期的主要客流(见表
2、表
3)。
图2
图3
5、设施规模预测 根据以上北戴河南铁路综合客运枢纽交通量分析数据,计算出应配备的交通设施规模(见表4)。同时考虑到地下空间商业设施及远期轨道交通引入后对客流的影响,在设计时将社会车辆停车场、公交车场及出租车场的设计规模预留出合理的发展余量。
(二)车站设计
1、铁路客运站
铁路客流具有旅客到发的高密集性及突发性等自身特点,铁路客运站为北戴河南铁路综合客运枢纽的核心功能。为节省工程投资,合理利用站址地形,铁路线路及站场自南部台塬上东西穿过。站台面与现状地形高差达12.0~14.0 m,为合理利用场地高差,将站房站型定为线侧下式,站前广场分为两台,利用线侧下式站房、架空广场及台阶式广场来消化高差。紧靠着站房处的上台广场架空与站房标高相平,上台广场架空的下部空间作为公交车、出租车及社会车场,形成地下交通换乘枢纽空间,站台与上台广场高差为8.600 m,下台广场与上台广场高差3.500 m,主要为景观广场,与规划的城市道路标高相平。进出站通道穿站场南北设置,与站房北侧架空广场下的交通换乘枢纽连接,保证铁路客运站与城市公共客运系统的联系,使各部分有机衔接融为一体。
北戴河站设计充分体现/ 以人为本,以流为主的设计理念及铁道部关于铁路站房设计/ 功能性、系统性、先进性、文化性、经济性的原则, 站房上进下出,到发分离,功能流线清晰便捷,候车空间采用大空间, 室内灵活隔断, 并引入庭院和室内绿化, 创造宜人的候车空间,体现绿色环保、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总体平面设计
新时期的站房既是区域内外联系的纽带,也是城市内部换乘的节点。北戴河站房主体中心正对站前广场中心, 总平面呈/ 一0字型展开布置。设计站坪面标高高于广场面 5.28 m, 站房利用地势高差,采用线侧平式布局,站房、旅客活动平台、站台基本处于同一标高, 旅客进站舒适便捷。站前广场既有交通集散的功能, 同时也是一个景观广场, 广场两侧分别规划布置小汽车停车场、出租车停车场及市内公交停车场等, 停车场道路环形布置, 使人流及车流可以高效地向各个方向疏散。由城市主干道开口设环通的车行坡道可直达旅客活动平台,小汽车(出租车)可将旅客就近送达站房主入口及售票厅, 贵宾车辆可直达基本站台, 行包车辆设有专用的内部停车场,各种车辆均有专用车道或简捷安全的通路,并方便旅客到达。
流线:上进下出, 天桥进站、地道出站, 到发分离。
进站: 乘市内公交车来的旅客在广场上公交车停车场下车,经站前平台下楼梯上至站前平台, 通过车站广厅进站;乘小汽车来的旅客可通过广场两侧的汽车坡道上至站前平台, 通过车站广厅进站。
出站:出站旅客则通过地道到达出站厅, 检票后出站,分别通过广场东西两侧的公交车、出租车和社会车辆离站。
(2)平面功能布局
站房采用对称式布置,庭院式布局,以广厅和候车厅为中心,东西两侧依次对称布置行包库、车站办公及设备用房、贵宾候车室、售票厅。出站厅设在地下一层, 通过连廊与出站地道连接, 行包及贵宾均有各自专用的停车场, 车站平面功能分区明确, 旅客进出站流线清晰。进站广厅及候车室采用大跨度结构, 广厅、母婴、残疾人、软席候车室及基本站台候车室布置在一个大空间中,联系方便,一目了然,候车室间采用软质灵活隔断,有利于在客流量大时互相调剂。作为联系候车室及其他旅客服务设施的交通枢纽, 高两层的广厅既是一个开放式的共享空间, 也成为快捷便利的交通联系厅。广厅内设自动扶梯 2 部、楼梯 2 部与二层候车室相通,母婴候车室及软席候车室亦各设 1 部楼梯、1部垂直电梯与二层候车室相连,贵宾候车室设 1 部垂直电梯与二层连接。候车室两侧布置了室内庭院, 庭院顶部设采光天窗, 改善了旅客候车环境,使旅客虽人处室内, 却能感受到四季风景各异, 同时候车空间两侧均为通透开阔的玻璃幕墙, 并引入室内绿化, 使旅客具有良好的视野, 候车室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等候空间, 同时也成为一个舒适、宜人、温馨的内部空间。
一层候车厅与基本站台相连, 二层候车室通过进站天桥与二、三站台联系。基本站台通过楼梯下至出站连廊,二、三站台通过出站地道与地下出站厅联系,旅客进出站流线互不干扰。车站平面布置处处体现以人为本, 充分考虑旅客的需要, 在候车室内设置了吸烟室、残疾人卫生间、问讯及便捷的旅客导向系统,将噪音大的动力机房布置在地下,远离旅客活动场所, 同时在地下出站厅一侧布置旅客卫生间, 方便出站旅客使用。站台采用无站台柱雨棚,站台上除了上下天桥地道的楼扶梯之外, 一览无余, 方便旅客在站台上通行和视线的通透, 站台花岗石采用抽槽等防滑处理,方便旅客行走。
(3)设计构思
新建北戴河火车站候车室布置在原火车站候车室北侧,平面采用 一 字形布置 这样自然就形成一广场,既可在广场内设置一些文化景观,其余还可用于停车场地由于受地势条件的限制,北戴河火车站之间的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站房与站台相差数米,进站旅客通过站房过天桥到达站台,出站旅客通过原有通道出站,避免了旅客集散的交叉,减少车流与人流混合的危险。
(4)建筑平面
技术经济指标: 新建宁武火车站候车室,候车厅为一层,业务用房部分二层,建筑面积2 913. 3 m2 1)一层平面由普通候车厅 售票 行包 软席候车厅及设备用房组成,建筑面积1 918. 1 m2 2)二层平面由二层车站业务用房,运转室及电务工区和铁通机房组成,建筑面积995. 2 m2(5)剖面设计 站房主体为地上2 层,一层主跨候车厅层高 10 m,附属业务部分一层层高4.2 m,二层层高3.6 m。
(6)竖向交通设计
站房业务部分分别设置两部楼梯,分布在各主要出入口处(7)流线分析
一层主要由车站候车 售票 行包 软席候车室构成,它们之间的人流体系既自成一体又联系紧密,利用站前平台作为人流集散的主要场地 通过平面功能分区,主要人流集中部分 候车部分设于站房中心,正对广场易于集散,售票厅设在候车厅内,符合乘客先购票后乘车的流程,软席候车室设在站房的北侧,出站口设在站房南侧 业务用房设在一层,方便车站管理 以上部分形成有机的统一体。
(8)造型设计
建筑造型以地域主义设计理论为指导,力求从本土文化中寻找建筑造型元素,深入挖掘了三晋文化,从传统民居中抽象出设计元素,加以设计手法处理来表达设计意图 坡屋顶 屋脊线 门头 窗栅 柱廊 百叶等均来自山西民居,以此来展现三晋地域特色,并以此来拉近建筑与人本身的心理距离,使建筑变得亲切 温情 中部采用了双檐屋顶造型,以显示建筑的庄严性 两侧则采用了平层面,一方面处于立面构图需要,能够使车站中部入口得到突出,另一方面平屋顶平直伸展,如同一双翅膀,寓意着人民铁路事业和欣欣向荣的城市建设如同大鹏展翅一般不断腾飞建筑立面采用了两种涂料,白色与黑色,白色为涂料,灰色为粘土砖图面,在颜色和肌理上形成了丰富的立面效果,站房前部通过山西大院中特有的元素柱廊进行连接,加强了空间联系的同时,也丰富了空间层次,建筑主入口吸取了晋商文化中票号招牌,通过招牌上 宁武站 三字来展现建筑性质,符合了传统文化中通过牌匾来塑造建筑风格的习惯整个建筑水平和垂直均采用了两段式的构图方法,主从有别,重点突出,依照建筑用地之地势,使其搭建于高台基之上,更加显示出了建筑的宏伟气势,容易形成城市地标,发挥城市建筑景观作用 新建宁武火车站站房形体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立面设计以简明的手法强调建筑的特点,建筑全面清新 典雅庄重 大方,重点突出。建筑装饰: 建筑外装饰的原则是在经济适用的条件下,力求简洁 庄重的特点,以自身特有的形象和独特的表达语汇,为城市带来新的现代化的风格 本楼外装饰采用花岗石面 立面简洁活泼 明快 挺拔,主题突出 层次清晰,韵律感强,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内装修采用纸面石膏板吊顶,门厅为中档装饰。
(9)防火设计
本工程主体结构 通道的防火等级及耐火等级均按二级设计 疏散距离按不大于20 m 考虑。
(10)紧急疏散
一层在每个防火分区内均设有直通室外的出口。(11)消防车道
站房分别设置贵宾通道和消防通道,与基本站台形成了环状消防通道。(12)无障碍设计
本工程根据使用要求和相关的 TB 10083-2005 铁路旅客车站无障碍设计规范,做智能化设计和无障碍设计 由于高差较大,地形受限制,残疾人通道设计比较困难 故残疾人通过贵宾通道进站,并在通道 站厅等公共区设盲道 在厕所内设有残疾人使用的专用厕所 售票厅和托取厅设置无障碍窗口。
2、车站前广场设计
北戴河火车站站前广场交通空间充分利用北戴河景区带来的客流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建设高度发达的交通设施,打造服务于北戴河地区的交通中心,同时形成秦皇岛市交通枢纽和城市公共交通换乘中心,力求建立以铁路车站、长途客运站、常规公交、出租车交通为支撑的复合型站前广场枢纽空间。
火车站站前广场采用高进低出的组织方式,充分考虑使旅客能得到最便捷的交通服务。广场利用自然地势条件,将停车车流引入广场地面层,方便停车和满足出站客流对车辆的使用要求。火车站将客流进出口分配成中进西出,尽可能分离进出口的客流,缩短旅客通行时间,提高旅客通行效率。同时,站前广场设计充分考虑公交优先政策,在火车站站前广场西侧设立公共交通停车场站与出租车场站,并在进口侧设置公交车与出租车落客点,最大化保障公交客流的优先进站。而将社会车辆停车场与旅游大巴停车场设置在站前广场东侧,实现社会车辆与公交车辆的充分分离,减少车流之间的冲突。站前广场各种车流交通组织如下:(1)公交车流交通组织。公交停车场规模可以容纳30辆公交车,停车场采用斜列式,设置专门的公交站台。公交车由站南大街驶入,在站前广场正前方设置过境公交车辆落客点,乘客通过站前广场直接进入候车大厅。公交车停车场分区布置,所进入停车场的车辆可分区停放。公交停车场共有一个进口、一个出口,停车场内交通组织方式为逆时针组织流线,公交车辆与进入停车场的车辆无交织。
(2)出租车流交通组织。出租车落客区位于广场北侧,车辆由站南大街驶入,进入落客区,乘客可快速进入候车大厅。出租车驶出落客区可以驶入出租车停车待客区或通过海北路、疏导路驶离火车站。出租车停车场共有135个车位,交通组织采用一线循环,之字形流线,无交织。出租车辆由出租车上客车站配客,驶离停车场,后续排队车辆按次序进入配客区上客(如图3)。
(3)社会车流交通组织。社会车辆停车场位于站前广场东侧,共两处,其中一处为临时停车场,位于商业区内,可提供82个共用车位。社会车辆停车场共有196个停车位,能够充分满足旅客需求。这种设计使社会车辆与公交车辆完全分离,互不干扰,可以大幅提升道路的通行能力,减少拥堵,为旅客创造舒适的交通环境。社会车辆停车交通组织采用逆时针组织流线(如图6)。
(4)方案设计效果评价
北戴河火车站突出了零距离换乘概念。紧邻火车站,右边是公交车站和社会车辆的停车场,乘客不用出站区,就能很方便地换乘其他交通工具,在北戴河火车站可以乘坐22路公交车到南戴河旅游区,乘坐5路公交车到北戴河旅游区,乘坐快速公交到秦皇岛市区。站前广场平坦开阔,候车室整洁舒适,并设有无障碍升降梯,供行动不便的人使用。北戴河火车站站前广场的合理规划设计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提升了城市门户形象,促进了区域交通综合发展,对提高火车站的运转效率和安全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站前广场交通流的合理组织,将出站进入市区的乘客在广场内进行速度上的缓解、方向上的分流,使之可以逐步地融入到城市交通流之中,避免大量人流同时涌向城市道路的拥挤现象。同时通过合理的站前广场交通组织可有效减少各种流线之间的交叉,避免发生旅客间因匆忙产生的碰撞、旅客与车辆之间的冲突、车辆之间产生的堵塞等情况,为各种流线提供安全的运行区。(5)外部流线交通组织
车行流线交通组织在进行出入口规划布局时,应使其避免对干道交通和交叉口造成过大冲击,出入口尽量分散到区域路网上,避免过多出入口设置在某一条道路上,加剧该路的交通压力,并通过区域交通组织优化实现过境交通与到发交通分离。利用和谐大道分离站前大道的过境交通,高新三路、高新七路分散南北向过境交通,同时建议将高新六路穿过铁路向南延伸,车站南部东西向道路向东延伸至高新七路,形成环状外围过境交通干道,形成交通保护圈,以实现过境交通与到发交通分离。(6)内部流线交通组织
通过交通管制,将枢纽外的过境交通通过外部路网分离出去,对站前上台广场两侧道路及站前大道社会车辆进行限行管制,只允许公交车及出租车通行,以减少枢纽内部各种交通流线相互干扰。公交车流线通过广场东侧道路进入岛式布局的公交车场内,在落客站台落客后前行至上客站台,完成上下客后从东侧道路驶出,车行流线在枢纽内部单向行驶,避免车辆在枢纽内部冲突。出租车流线同样通过广场东侧道路进入矩阵式布局的出租车场内,在落客站台落客后前行至上客站台,完成上下客后从东侧道路驶出。(7)枢纽步行流线组织
旅客步行流线通过落客平台、上客平台、楼扶梯进行平面和立体分流,减少各方向旅客的相互干扰。公交车及出租车由东侧驶入到各自场区后,客流至落客平台后,通过楼扶梯等垂直交通直接上至站前广场进站,换乘国铁。出站旅客通过出站地道出站后,下至站前广场下换乘枢纽,在各自上客平台换乘出租车及公交车。
(8)总结
以秦皇岛站铁路综合客运枢纽的规划设计为例,对铁路综合客运枢纽的交通设施规划布局及交通组织规划进行深入探讨,得出以下结论。
(1)铁路综合客运枢纽的规划设计应结合站址周边用地及现状条件,对该枢纽的整体规划及交通组织提前立项研究,统筹考虑铁路车站站型及各种交通设施布局及换乘形式。
(2)综合客运枢纽规划设计是一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对枢纽内部各子项设施的布局进行多方案比较,子项方案比较完后再进行多项设施的组合方案设计,以发挥枢纽的综合效率。
(3)枢纽的整体规划要近远期结合,在满足近期客流的前提条件下,尽量稳定远期方案,考虑工程建设的经济性,为远期工程预留发展用地及工程接口。
三、报告总结(分工作业)
此次场站设计实习我们小组每位成员都付出了自己的努力,使得我们能够完成老师安排给我们的任务,论文报告由朱霄同学,王炳全,宁丽丽主要负责,设计图由宁丽丽同学,朱霄,杜炯,王艳同学绘图。大四学年,面临毕业使得我们更加珍惜同学之间互相协作的机会,也更加珍惜老师对我们的教导。学生会百尺竿头日更进一步,老师在课堂内外教会我们很多方面的知识,让我们对社会上的相关只是事务有了一定了解,是学生一生的财富。在此毕业之际,学生对张老师大学几年的辛苦教导表示衷心感谢!
第五篇:2016火车站设计任务书
2000人火车站设计
一.项目概况
我国XX地区XX城市,拟建一火车站满足交通运输要求。
(说明:用地所在可选,如南方-旅游;北方-工业重镇;沿海-商贸等)
二.设计基本要求
1.结合环境和气候作出有地域特色的建筑设计,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在保证使用功能前提下,优化外形设计。
2.建筑要求满足火车站建筑的基本功能要求,各功能合理,流线分区明确,与广场景观有良好结合。
3.符合有关设计规范要求。
三.设计内容
(一)旅客站房(不超过三层,站房总建筑面积12000 m2±10%,各用房面积如下)
1.客运用房:
进站广厅:500~600m2
出站广厅(出站口,补票):400 m2
行包房(托取厅、到发行包房、办公室、行包库、特殊库房、过磅房、休息等):700~900 m候车室(普通、母子、军人、服务员室): 3000 m2(2600+160+140+100)售票处(售票厅、售票室、办公室、休息等): 500 m2
旅客服务用房(小件寄存、小买、茶座、问讯、邮电、书报、失物招领、医务室、库房、休息等):400 m2 客运管理用房(客运室、客运主任室、客运计划室、广播室、休息室等):400 m2 2. 驻站单位用房:
派出所(值班室、问话室、所长室、办公室、接待室):90m2
卫生检查站: 35m2
军代表处(办公室、接待室): 55 m2
223.其它用房:(应细分各用房)技术作业用房: 300 m
建筑设备用房房:
180 m
行政办公用房:500 m2
休息室:
m
24.附属设施:
楼梯间、走道、卫生间、饮水等
(二)站前广场:分别设置公汽、出租、私家车停泊场地,共4200 m2;人行休闲广场:5800 m2
绿化:2500 m2
(三)跨线建筑:按4~5站台设置。
四.成果
1.在拟定地形中确定广场、站房、跨线建筑各自区域,并与原有环境及道路良好衔接。2.广场周边建筑模拟规化(功能、体量、高度、色彩等)及景观设计 3.火车站建筑设计
五.内容及规格:
1.总平面图(详尽表达站房、广场及景观、站台、铁路与周边环境关系):1:400~500 2.各层平面图;屋顶平面图:1:200 3.立面图>2个:1:200 4.剖面图>2个(必带梯间、站台,含高差处理等关系):1:200 5.鸟瞰效果图、正常视角效果图各不少于二张,内部透视不少于五张。6.彩色各类分析图不少于五张。7.平面图中,候车室、行包房、出站厅、售票处、行包房、停车场需作平面布置图。8.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不少于五项)及设计说明(不少于1500字)。
9.图纸规格:全套图纸(含效果图)均为1#图彩色像纸打印,统一个性图框,编写图号。10.图面表现:1#图幅,均电脑彩色绘图,可自选软件。
11.模型: 1: ~300需详尽表达站房、广场及景观、站台、铁路与周边环境关系
五.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