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潮湿的心放晴了——研修总结
潮湿的心放晴了——研修总结
研修,从15日开始到20日结束。六天来,阴雨连连,偶尔夹杂大到暴雨,没有一天是完全放晴的。空气潮湿,心也潮湿。
学习还未开始前,就被告知,本次的学习内容有难度。回顾学习开始前一个月,从迎战会考到抢战期末,疲惫的身体已经透支。作为班主任,一个月来,每天8节几乎全在班级中,不是上课,就是看班,两条腿到晚上已经不能用酸来形容,麻木。精神也很紧张,每一个学生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都要一一过目经心。班里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个不定时炸弹。不是吗,被外行人羡慕嫉妒恨的教师这个职业,现在是走在刀尖上的。期末,比学生还盼望假期呢,休养生息,以备再战。所以,在几乎没有任何休整的情况下又接到另一个攻坚战,说实话,没有挑战的勇气,眼有些迷离,心里有着些许的抱怨。
打开研修平台开始学习。果真,开始前的说明不是吓唬,还真有难度,新名词、英语名词、专业术语,自己疲惫的大脑还真有些接受不了。
第一天,耳边是不停歇的询问声请教声噼里啪啦的键盘声,迷迷糊糊似的一天过去了。路人甲羡慕放假时,我心里一百个不乐意,让我去庄稼地里出些苦力也比坐在屋里让疲惫的脑细胞持续作战强呢。
第二天,天很闷,机房开着空调,身体不济,肩膀又冷又僵。但是庆幸的是脑袋逐渐上路了。一条一条地仔细地看认真地学,每一篇每一页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像给小女儿读故事书一样,强迫症似的坚持着理解着,哦,还好,逐渐明朗了呢。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耳边大多数时间,只有错杂的键盘声音,静下心时,声可震天呢。不知不觉中,坐了三个小时了!起来扭扭僵硬的腰晃晃酸麻的肩膀,和同组的老师笑称,我们是发达地区的认真投入的年轻老师呢,哪有学不会的道理,FIGNTING,FIGNTING。
第三天,开始有平台作业了。组内指导老师耐心而又细致地教,演示,甚至手把手。再加上研修平台上有专家清楚的讲解,还有简报上面优秀老师的优秀案例,听了,看了,学了,会了。
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大家紧绷的脸上有笑容了,每次见面时都会问,你绿了吗?
雨还在继续,零零散散,时大时小。记得昨天中午出去吃饭时,暴雨如注,砸在积水里溅起一个个的大水花,裤脚全湿了,雨水还透过伞淋在身上,周身都湿漉漉的。不过,再阴霾的天气也会过去,再高的山也将在脚下,再难的知识也将学明白。
潮湿的心期待放晴。潮湿的心里已是晴天。
第二篇:潮湿的心等二则的美文(推荐)
从我出生的那一天起,老天爷就和我开了个玩笑。
小时候,人们每次看到我,都会由衷地赞美我:“你看,这小眼睛多漂亮啊,尤其是这滴溜溜的黑眼珠,就像两颗黑宝石。”
世界在我两岁的时候变了颜色。妈妈发现我的眼睛不能利索地看东西,于是把我带到医院,“先天性近视”,这几个字像锥子一样刺着她的心。
少不更事的我并没有意识到什么。小朋友们嘲笑我喊我“田鸡”,我从不去争辩。“少年不识愁滋味”,我希望自己永远停留在无忧无虑的童年。
生命的规律毕竟谁也无法抗拒,我在一天天长大,烦恼也开始慢慢地侵袭我。我开始羡慕别人的“明眸善睐”,痛恨自己鼻梁上厚厚的镜片。我沉默了,不知不觉将自己划入了“丑女”的行列。
我也努力抗争,想改变自己。柜子里满是据说能让人“眼前一亮”的药物,抽屉里除了我最爱的书籍剩下的就是各种品牌的隐形眼镜。药物也许是因人而异吧,自己都快成药罐了,眼前依然是模糊一片;隐形眼镜,往往是在我眼睛又红又肿时不得不让它们光荣“下岗”。我自己,则依然留在了“丑女俱乐部”。
透过厚厚的镜片,我每天观察着这个模糊的世界:历经人生的风雨,我的内心一片潮湿。
第三篇:潮湿的心等二则美文
杨赛是一名正读高二的男生,有件事一直困扰着他,他曾做过很多努力,但都收效甚微,只好走进了心理咨询室。
困扰杨赛的是他的内向性格。杨赛说,他吃尽了内向性格的苦头。“我特别羡慕那些会聊天的同学,他们在一起天南海北地侃,我却插不上话:和同学们去买球拍,外向的同学和老板砍价,我却傻呆呆地站在一旁,说不出一句话;外向的男生总能找到和女生聊天的话题,逗得她们哈哈大笑,我却不知道该和女生们说些什么……”杨赛列举自己的种种不足,不知如何改掉这可恶的性格。
和杨赛有相同苦恼的同学不少,他们羡慕活泼外向的同学,对自己的内向性格深表不满。有些同学也曾努力改变自己,比如杨赛,他常常对着镜子,模仿外向同学的样子,希望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可收效甚微。
内向性格真的如杨赛认为的那样“十恶不赦”吗?并非如此。心理学家认为,无论内向性格还是外向性格,都各有千秋。
外向性格的人看上去健谈、活泼、善于交际:内向性格的人注重自己的思想活动和情感体验,热衷思考,给人的感觉是稳重、有思想,可见,这两种性格无所谓好坏。
杨赛不能和同学们很好地相处,其原因不在性格上,而在于他对自己的不接纳。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自我意识”觉醒,开始剖析自我,反省自我。当剖析和反省过于严厉时,他们就会对自己的表现产生怀疑。他们生怕自己表现不佳,影响了自己在同龄人心目中的形象。他们不允许自己有一点不好的表现,常常会想别人是怎么看自己的。这种担心像包袱一样压在心头,让他们在人前表现不自如。比如,杨赛不能很随意地和同学们聊天,不能大大方方地砍价等,是因为他过分担心自己表现不好而被人耻笑。他将这些归结于自己的性格,觉得自己不够优秀,以后再遇到类似场合,就更加担心表现不好,进而陷入恶性循环。虽然他“勤学苦练”,想成为“外向”的人,但是内心的自我否定,让他不能放松,以致收效甚微。
我没有提出让杨赛改变性格的建议,而是引导他去发现自己性格中的优点。我教他做一个“推销性格”的游戏。我要他写下一个最能形容自己性格的词,他写下了“不善言谈”。
“好!现在假设‘不善言谈’是一样商品,你来向我推销,直到我愿意买下。”我说。杨赛面露难色,说:“我无论如何也找不到推销的理由。”
我和杨赛变换角色,我做“推销员”。我说:“俗话说,耳听为虚。不善言谈,容易赢得别人的信赖:比起夸夸其谈,不善言谈更容易给人力量感:因为不善言谈,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不善言谈的男生,容易给女孩子留下稳重、靠得住的印象……”
“我以前真没发现不善言谈还有这么多好处呢!”杨赛腼腆地说,脸上浮出难得的笑容。
收到杨赛的信已是几个月之后的事了。杨赛在信里说,那次咨询之后,他独自做了很多次“推销性格”的游戏。他发现,那些曾经被他深恶痛绝的性格,竟然是那么可爱。
“很奇怪,当我不那么讨厌自己的性格时,我比以前开朗了。今天有个女生还夸我幽默呢!”杨赛在信中写道。
第四篇:心花路放影评
耿浩:好人却没有好婚姻
爱情中很难分清楚,到底是谁对不起谁,但是在电影中黄渤饰演的耿浩很明显的没有对不起袁泉饰演的康小雨。耿浩始终是个好人,不乱勾搭女人,并且很重感情,在机场和康小雨通话,耿浩泪如雨下的脸上明明白白地印着两个字“不舍”,而嘴上说着自己放下了,转身却又自欺欺人的把手机号码删掉。反观康小雨呢?这个大龄女青年,情路坎坷又被闺蜜各种逼婚,怀着这样的情绪来到了大理寻找爱情,恰好遇到了自己喜欢的歌手耿浩,冲动之下就开始了感情。这段感情一开始就预示着不详,因为康小雨目的性太强,又太冲动,闪婚之后只能是闪离。
“耿浩对不起康小雨”,很多人认为这句话暗示了这段失败的婚姻中,耿浩的责任更大,因为他没有满足康小雨的人生追求,放弃当歌手的梦想去卖二手音响。由徐峥饰演的好朋友郝义也认为要是当初耿浩继续唱下去绝对比现在有前途,但耿浩为什么要放弃当歌手呢?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康小雨,没有物质的爱情是长久不了的,而有了爱情后的男人就会渴望稳定,因此耿浩更坚定的放弃当歌手这个本来就不靠谱的梦想,酒吧老板之所以放他的歌只是因为他唱的是大理,不然谁会喜欢他这样要脸蛋没脸蛋要背景没背景的怪咖?康小雨为孤寂的心寻找了一个暂时逗留的地方,但却带给耿浩难以抹去的心伤。
康小雨:对不起,请你原谅我耿浩当然也有自己的问题,症结就在于他对感情也是很懵懂。影片中没有提到耿浩在遇到康小雨之前的感情经历,但从他待人接物来看,耿浩估计也是个初哥,康小雨应该是他第一段正式的感情。耿浩不像郝义,郝义长袖善舞摆得平各种女人,并且发展出自己的一套爱情攻略:不和同一个女人上两次床,而耿浩在离婚之后,连和女人搭个讪都不懂,居然天真拿出钱来要小姐说爱他。初哥的耿浩遇上同样“情商”低下的康小雨,只能是个悲剧。试想如果不是康小雨主动,耿浩这样的木头敢追求她吗?从这一点来看,耿浩也没有对不起康小雨。
耿浩和康小雨离婚是早晚的事,但是耿浩没有对不起康小雨,他已经做出自己的努力来维持这段感情,可惜他并没有成长多少,或者说康小雨也没有帮助他成长,甚至连成长的时间都不给他。康小雨最后是和李晨饰演的小三走到了一起,老实说这位论长相、前途都拉耿浩好几条街,康小雨和他在一起是会更合适,但是康小雨不应该用自己的幸福来打击耿浩。离婚之后应该相忘于江湖,而康小雨却一味的希望耿浩原谅他,更是在离婚不久后就迅速步入婚姻的殿堂,这让仍然心伤的耿浩情何以堪!
耿浩没有对不起康小雨,但是也不能说康小雨对不起耿浩,虽然她伤透了耿浩的心,却也让他真正的成长起来,明白了爱情不是一时冲动,爱情不是不可或缺,在爱情之中也要保持自我,只有我努力才不会让别人把你抢走,我们也才能好得让别人妒忌。这也是影片给我们的一个启迪。
港片的阴面 吴宇森虽在好莱坞历练多年,但他的这部《赤壁》却不是一部好莱坞作品,而是一次港片素质的大爆发。香港电影在八九十年代初居于强势,强势下自有阳刚表现,我这一代人的青春偶像便是香港黑帮分子,而不是革命烈士。具备友爱、勇敢等诸多中华传统美德的黑帮分子,是香港电影的阳面,而自轻贱他的心态是其阴面。商业片是阴阳互补的,大众一方面需要被震慑,另一方面也需要发泄,崇拜欲和诋毁欲是大众心理的阴阳两面。崇拜,建立某种价值,产生一个强者,观众会有“我等于他”的感慨,于是感觉良好;诋毁,则是毁掉某种价值,产生一个弱者,观众会有“他不如我”的感慨,从而感觉良好。商业片的目的,就是让人自信地活下去。八十年代初的香港阴盛阳衰,充斥着《最佳损友》一类的自轻贱他的喜剧片,《英雄本色》很难找到投资,吴宇森最早是一个与港片阴面作斗争的导演,他斗争成功,掀开了英雄片浪潮。但港片的血统是阴阳双全的,虽然他以阳面胜出,但他本具的阴面一有机会便会不可抑制地爆发,所以有了《赤壁》。全世界大众文化的阴面都是“幸灾乐祸”式的,北野武在日本电视界相当于赵本山,一直自觉是大众宠儿,结果他出车祸毁容后,发现日本人都很高兴,他伤了心--大众文化本就如此,其现象很多时候来自于嫉妒,所以一个明星会自嘲,是自我保护的最好手段。而香港电影中的自嘲达到了自毁的程度,徐小凤是香港一代歌后,五十多岁在舞台上仍美得像女神一样,但她乐于在《最佳拍档》、《赌圣》系列里出演恶俗肥婆,尽显老丑--这恐怕是其他地区的“后”级人物难以做出的事情,比如好莱坞的影后嘉宝怕容颜衰老,破坏影迷心中的美好记忆而息影隐居。巅峰人物为维持地位,总是要自尊自爱,这是常情,而香港的帝后们勇于丢人现眼,非把自己弄恶心了为止。几乎香港的影帝都玩过屎尿,周润发在《监狱风云2》中表演过拉屎,钟镇涛在《赌圣 2》中表演过抠屎,刘德华在《雷洛传》中表演过淋屎,至于周星驰……此君的电影中,人体的各种排泄物都是点睛之笔。按照西方心理学的说法,一个人有屎尿情结,说明心理深层未脱离儿童期,这类人在生活里都很粗鲁残暴。但按照西方人的说法分析东方人,不见得准确。我将其称为“毕加索式玩闹”,毕加索回到西班牙故乡,故乡风景有着古典牧歌之美,美得令他不自在,认为只有在风景里摆上一个尿池,自己才能舒服过来。因为丧失了古典情怀,所以要搞点破坏,搞得越不协调,心理越平衡。港片的自我诋毁之风,来源于何处?中国文化的主流素来庄重,日本学者普遍认为中国是贵族文化,那么可能是来自于日本。香港文化一定程度上受日本影响,日本有“摇屁股节”,就是让平时威严的神职人员穿街走巷地大摇屁股,接受老百姓的嘲笑,欧洲的牧师们决不会做这种事。日本的动漫便毫不吝惜地自毁形象,即便写的是一个剑圣、棋圣,这个至高无上的人物在耍帅之后,会突然尿急起来,或是变成了一坨屎,参见《棋魂》、《浪客行》。日本动漫的这个特点,大陆七零一代之上的人都会不太适应,我自小受的教育是“贯彻始终”的完整性,最容易打动我的是朝鲜,除了金正日没有毛主席帅,算是微有瑕疵,朝鲜近乎十全十美。而港人与日本动漫一拍即合,周星驰承认他“无厘头”的灵感,多是来自于日本漫画。中国男女私奔,是一逃万里;日本男女私奔,则是去跳海。地方小了,便容易自毁,这是生存的惶恐。香港也是局促之地,丧失了传统的大陆无法承担其精神依托,日本的惶恐必然会感染香港,但港式的惶恐比日本浓烈。如果说日本的价值颠覆,还维持在“无伤大雅”的小比例上,香港则呈现出彻底恶俗化的特点,其强大程度可以让吴宇森在《赤壁》中蔑视好莱坞剧作法。好莱坞剧作 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定义是“一种工业、一种艺术、一种精神力量”,而我们近年的大片只是将其作为一门生意。尼采用来批判瓦格纳歌剧的理由,几乎可以照搬来批判中国的大片:第一,那不是音乐,那是做戏,瓦格纳以舞台效果取代了音乐;第二,小心天才,这是个掩饰自己没素养的词汇。大众通过追捧瓦格纳,来掩盖自己看不懂传统歌剧。《赤壁》是一部战争片,以好莱坞“一种精神力量”的标准衡量,战争片的精神力量是“我们的生活很美好,为了它,我愿意付出血的代价”。越战之后,老兵们发现生活糟透了,付出的代价不值,所以好莱坞的战争片一度绝迹,因为精神基础崩溃了。以此论《赤壁》,其所要维护的美好是什么? 吴宇森列举了很多:给母牛接生,和孕妇做爱,耍两句贫嘴,编编草鞋……倒是闲散惬意,但要以生命来换这些,似乎不值。那么就是为了个政治理念--维护人权、保护百姓。但影片一开头,诸葛亮就明确地说:“曹操要灭的是咱们,只要咱们逃了,老百姓就安全了,因为曹操要追咱们(大意)。”诸葛亮这番话根本就没法反驳,但刘备还非要和老百姓一块走。老百姓会被他拖累死的!好莱坞剧作注重情感,人物行动在经济、军事之外,还需要一个情感的理由。刘备一系人物没有打仗的理由,而孙权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孬种”--这都太小了,构不成强大的美好。反派的曹操是为了一个女人,特洛伊战争是为了一个女人打的,但女人只是一个由头,而不是理由。《特洛伊》电影中,海伦的丈夫之所以要发动战争,是因为媳妇被拐跑,触犯了他的尊严,并由自尊心引申到信仰问题,他原本是个和平的爱好者,是小国共处的城邦制度的信仰者,但因为这个事件,他原有的信仰崩溃了,成了一个暴力主义者--这是一个电影的开战理由。而曹操的情感只停留在女人的层次上,并且有“恋童癖”的嫌疑,喜欢小乔是因为“她小时候,我见过她”,并且还找和小乔相像的军妓来睡,以作心理补偿。如果他不睡,只是欣赏这个军妓,还算是个情感,但他睡了,所以他也就丧失了打仗的理由。张爱玲评西方交响乐“就像一个阴谋”,西方的艺术都是阴谋化的,注重结构。结构不是大小多寡的关系,而是性质的改变,发生、发展、高潮的三段体叙事不是量变,是质变。我们觉得伯格曼电影随心所欲,而费里尼评伯格曼则说其玩三段体“趋于玄妙”。好莱坞的叙事是事件的危机和情感的危机同时层层加重的,高潮戏是外部危机的崩盘点,同时也是心理上死活过不去的一道槛。而《赤壁》中的人物,不缺乏危机,但这些人都太聪明,有点危机就自我调节过来了,不按照戏剧规律办事。以好莱坞的标准来看,作战的双方都没有开战的理由,并且大多数人物都没有内心的质变,只有常态,而没有性格,性格是反常态的。稳重不是性格,当一个人内心崩溃的时候,仍然保持着稳重的外观,才是性格。不是变化大了就能有性格,常态和变化形成一个有趣的关系,方能显性格。《赤》片主角周瑜做得最有“性格”的事,是他作为指挥官,亲下战场厮杀去了。此举违反了军事常规,变化不可谓不大,但没有表现出周瑜有内在血勇的性格,反而觉得他不靠谱。西方战争片中有许多主帅带头冲锋的例子,我们都很感动,为何对周瑜不感冒?因为他的常态是吹笛子、弹琴、打猎、做爱,他不顾身份亲下战场,属于他的散漫作风,我们像诸葛亮的反应一样,是像看小孩一样,一笑付之。性格是有感染力的,如果周瑜形成了性格,我们就会被血勇打动,而不会去思考合不合理了,这就是好莱坞剧作法的妙处。剧作是一个偷换概念的游戏,能把不合理的变得可以接受,在观众眼皮底下玩以假换真的魔术,之所以这个魔术能完成,因为作用在了观众的情感上,在客观知识上不对的,但在观众在情感上认同了,这事就成立了。但调情从来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容易的是当嫖客。中国的商业电影,嫖客心态太重了,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拍商业片以来,至今如此。在消费上占有它,在心理上鄙夷它,这是嫖客对妓女的心态,也是导演们对观众的心态。我们是把老百姓当作最粗俗的蠢货,觉得是几招就可以摆平的,所以二十年来,我们的商业片都是在向外国偷招,把几部好莱坞电影中的经典桥段拼凑在一起,觉得就是商业片了,可以取信于投资方,自己也自信了。有的剧作书上描述的好莱坞,容易带来错觉,觉得好莱坞类型片就是几招法宝。所以中国的电影“凑招”的多,我们去谈投资的时候,最常用的套话是:“我这剧本,这段用了《特洛伊》的情节,这段用了《阿甘正传》的情节。”投资方听了很高兴:“你这么一说,我对你就有信心了。” 我们觉得凑招的模式是向好莱坞学的,但真实的好莱坞一线电影是不凑招的,在其剧本创作的时候,一个点子被其他影片用过,便会舍弃不用。好莱坞不变的不是点子,而是故事类型,故事类型就是情感的模式,情节为何要曲折?因为情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只注重刺激场面,而忽略了它产生的过程,自然做不好商业片。西方故事的精华在发展段落,因为这里变化最多,我们不去研究,只爱学人家的高潮,自然会有问题。香港电影比我们早几十年做商业片,早有凑招的风气,一直在偷好莱坞的桥段,因其结合了本地风情,固然取得了成功,但“不学发展学高潮”的毛病一直有。看香港的电影,往往发展段落不是系统化地演进,而是并列上几件事,来凑够时间。香港电影总是显得松散,因为普遍欠缺布局能力,所以就在每一场景上竭尽视觉效果,以局部视觉弥补整体构成的不足,然后以一个华丽高潮来救场,一把赢回来,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就是靠结尾赢了北大学生。当然,如果香港电影的这种反故事的散漫,因为每一场戏都很精彩,也自成美学,名为“串珠”。虽然结构薄弱,但每场戏都有独立趣味,就像一条串起来的珍珠。吴宇森拍《英雄本色 2》失败了,但他的《纵横四海》则是一部串珠的好片。《倩女幽魂》、《黄飞鸿》系列都是串珠。显然,吴宇森的《赤壁》是不打算讲故事的,而是要串珠的,否则他会请好莱坞编剧。做一部好莱坞资金标准的香港片,应该是他的初衷。可惜,香港的趣味败坏了赤壁这场战争。串珠,要省略事件演进过程,像诗歌一样。每换一个段落就有新的趣味,如此才能扬长避短,回避掉不能把事件系统化的弱点。《四海》、《倩女》都是把每一小段玩“神”了,才成功的。这种电影是神来之笔,走运了才能有。《赤壁》则具体段落都有欠风流,所以叙事整体上的弊病就暴露无遗了。雪上加霜的是前面分析过的香港电影的阴面--自毁意识,这种意识下产生的幽默是反叙事的。西方的战争片是紧张与幽默并存的,但那种幽默是局面中的幽默,比如《拯救大兵瑞恩》中,营救队员们千辛万苦找到了瑞恩,却觉得那个瑞恩气质太差,觉得为他拼命不值,于是小声议论瑞恩的样子--这几句话便是战争片的幽默,它是人物在屈从大命运的情况下,小小的价值质疑,在理性范围里,没有脱离人物的真实处境。《赤壁》中的幽默是非理性的,比如小乔给周瑜包扎绷带,都是大拥抱的贴身动作。周瑜享受温情时,小乔撒娇说:“看来我可以为战士们做些事。”她要做慰安妇去劳军么?对此,周瑜知趣地笑笑--他俩的幽默,毁掉了他俩将军贵妇的身份和三国时代。诸葛亮许诺给苦守的张飞送援军,结果只送来了一个人--关羽,表明他一个人就等于一支部队,有万夫不当之勇。但这是词汇上的脑筋急转弯,不是此情此景下的逻辑,破坏了辛苦营造的“大兵压境,绝地反击”的肃杀局面。《赤壁》中的幽默造成了价值观的混乱,破坏了基本的情景设臵。这种肆意破坏比比皆是,所以不能将其视为导演的败笔,只能视为是导演风格,是导演骨子里的香港文化在起作用,即便是拍了四五部好莱坞电影,也无法将其消磨。阵法枪法 在剧作上,吴宇森串珠不成,反受其害。吴宇森的地位,首先是他作出了视觉上的创新,他的剪接和动作设计都很轻盈飘逸,而《赤壁》的视觉则泯灭了个人特征。这也是他去美国的必然,他的剪接手法虽然被塔伦蒂诺这个的超级粉丝推崇备至,但在美国电影院中是引起爆笑的。美国人太实在,觉得他的拍法虚假,所以吴宇森在美国的电影越来越收敛,浪漫派的代表人物变得写实起来。看《三国演义》上的描写,每个人都太会穿衣服了,用料之贵重、色彩搭配之讲究,并且都穿出了个人品位。中国的商周传统是只有贵族才当兵,孔子的时代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士”同时也是“兵”,兵痞要等到南北朝的时候才大量涌现,关羽、赵云这些出身低的人当上将领后,是自觉地贵族化的。三国战场就是一场超豪华时装秀,这几乎是所有中国人的共识。但吴宇森没有这样拍,他认同了美国人能理解的战场,把赵云等名将拍得一脸污垢、臭汗淋漓。也是为了让美国人理解,用乌龟壳比喻八卦阵。拍出的八卦阵也的确是乌龟壳的样子,是几块方阵拼成的一个大椭圆形。八卦阵传说是诸葛亮发明,效果是“局部吃亏,整体占优”,吴清源说自己得了诸葛亮的东西,他的围棋是八卦的最好注解,四处败迹,最后却赢了。八卦阵是“井”字形的,围棋棋盘也是此规格。日本佛教的基本理论认为,成佛也要按照八卦阵次序,其描述修行程序的“金刚界曼陀罗”图就是八卦阵形。在充斥着谈宿命风气的香港,算命多用八卦,算命的基本算法,就是八卦阵基本的阵法,所以吴宇森找阵法资料很容易。可能顾虑欧美人看不懂,吴宇森放弃了作为东方战争最大特点的阵法。这是明智之举,因为阵法至今只在文学中成功,还没在东方电影里成功过,黑泽明在《影子武士》、《乱》中都利用夜色或情节,巧妙地在战场上省略了阵法。而表现武田信玄和上杉谦信决战的《天与地》,其车旋大阵与鱼鳞大阵的对决,便非常失败,很像一场失控的团体操表演。所以《赤壁》虽在战前大谈阵法,但真开战了,却不见阵法,只见盾牌。八卦阵成了能否冲破盾牌的简单攻防了。其实好莱坞商业片并不排斥讲解知识,观众看电影的基本心理是寻找新奇的生活体验,所以好莱坞剧作创作时有“看部电影,学个知识”的口号,奇怪的知识能加剧生活的新奇程度。比如《杀手里昂》中里昂介绍杀手知识:“杀手水平的高低,是以与被杀目标距离衡量的,最低档次的杀手用狙击枪,之后用手枪,最高境界是用匕首。”这个说法是那么的不合理,但我们看电影时都听得津津有味,这是一个知性的刺激。而《赤壁》谈阵法,说雁型阵像扇子、八卦阵像乌龟,就把观众打发了,其实可以多谈点,商业片容量比我们想象的大。东方战争最大的特点是阵法和枪法,中国的马上枪术与西洋骑士不同,中国的武术便是从马上枪术蜕变来的,香港武打片里口头禅似的词汇——“腰马合一”,就是马上枪术对腰和胯的要求,以腰力使枪,以胯控制马,蜕变为拳术后,没有枪马了,但对腰胯仍然是枪马的标准,这是中国武术的基本特点,少林拳和太极拳在此点上是一致的。在中国的兵营传统里,拳术历来是马上枪术的虚拟训练,可参看明清兵营记载的操练规矩。我们的拳术武打片征服了欧美,现在要拍拳术的正源——马上枪术了,应该能形成新鲜的动作设计,但不知《赤壁》对此准备不足,还是觉得欧美只认可我们的拳术,不敢出新。所以《赤壁》中的大将们多喜欢跳下马打架,找个理由就把长枪换成了短刀,甚至赤手空拳。香港武打设计师都懂“腰马合一”的本源,这是武术的基本概念,但拳术武打在好莱坞的成功,令他们变得保守了,没能利用这次机会完成突变。但《赤壁》毕竟做了些尝试,可以预见,这是武打片必然的发展趋势,中国电影会有自己的骑士,与欧洲骑士、美国牛仔分庭抗礼。好莱坞的经历消磨了吴宇森的视力,以前的吴宇森对线条、高低位臵极为敏感,所以能把一间普通客厅拍得华丽。《赤壁》中,曹操在战场上的第一个亮相,是从军车的圆顶棚摇下到曹操的正身,以顶篷的圆形来强化人物形象——这思路是对的,可惜意识还在,但不敏感了,没有强化这个圆的线条,把顶棚拍得小得就像一把雨伞,曹操气势全无。以前的吴宇森绝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个镜头,令人落泪。曹操在汉朝宫廷中的出场,是不见头脚,以腰部出场的。腰部在古代是男性表现权威的部位,美国的老派资本家一定要挺着个大肚子,《教父》中的老教父教育小教父时,要在谈话期间展示腰部,以显现权威。《吴清源》中日本围棋第一人秀哉在棋室出场也是以腰部,其强化腰部的方法,是让其在腰部挂上一块佩玉,这块玉稳定地嵌在腰部,随着人物的前进,无声地逼近,这个人物就不怒自威了。曹操的腰部也有佩玉,但那是一堆,随着迈步,相互撞击得“哗哗”乱响,这就失去了威严,像个货郎了。《赤壁》中的种种怪现象,追根到底,是缺失了精神依托后的焦虑。而日本明治维新后,在积极西化的同时,有着“失根”的焦虑,认为在近代化进程中落后的中国反而保留了古典的所有美好,大正年间出现了“中国情趣”风潮,这类人在谷崎润一郎的小说《鲛人》中表达的心声是:“居然没能生在中国,实在是个无法挽回的不幸。” 当今的我们已经后现代了……我们的依托在哪儿,是朝鲜么?
3d豪情 想明白了再结婚(全集在线观看)www.xiexiebang.com H6M9
第五篇:放 飞 心 灵
放 飞 心 灵
——第十三届“春蕾杯”征文总主题阐释
人人皆有一颗属己的心灵;人人皆愿属己的心灵蕴含美质。著名童话故事《绿野仙踪》中,有一位笨拙木讷又憨态可掬的铁皮人,他整日怅然若失、闷闷不乐,只因他无法像其他人那样,拥有一颗属于自己的“心”。
人无心,则犹树无根,无生发之泉源;人心之不美,则如日月之形隐,失灿然之华章。童话中铁皮人的困扰,是否暗示我们:一个人没有心,一个人的心灵缺少美丽,永远只会是一部死灰槁木般的机器?因而,放飞心灵,需要先行拥有一颗美丽的心灵。
世界之美,美在千姿百态;心灵之美,美在寒木春华。孟子“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左传》“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以及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像这大千世界一样,人的心也是千差万别的”,凡此种种,皆在强调人心自有其不同特质之理。
世界既然尚无两片相同的树叶,千人一面之念,未免苛求。放飞心灵,就是要探索、发现和感知一己具有的心灵之美,也就是在放飞个性。惟其如此,才能有深入的自我认知和认同,才能收获自信,最终成就丰富多彩的人生。
然而,人生之多彩,非在渲染其形似皮毛之光鲜,实为感言其质同山路泥径之遍布坎坷磨难。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把自己培养成为人,这是头等重要的事。五年寒窗固然能培养出工程师,但学会做人,则需要一辈子。要培养自己具有人的心灵。”培养具有“人的心灵”,就是培养人的宽广心胸、温良品质、坚强意志和博大精神。惟有如此的身心谐和,一旦遭遇人生逆境,方能勇于放飞心灵。
贝多芬27岁时听力就开始减退,这一不幸几近使心志高远、风华正茂的年轻音乐家精神崩溃。“在没有把我内心感觉到的东西全部创造出来之前,我还不能离开这个世界。因此,我只好忍受这惨痛的人生。”凭借强大的精神力量,贝多芬放飞了笼罩于死神魔力之下的心灵,成功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创作出《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等不朽华章,同时也谱写了人之生命旋律的最强音。
孔圣弘道,难免厄蔡之困;刘邦霸业,尚有白马之围。人生是一种修行,一帆顺境虽言可遇,实不可期。锋从砥出,香自寒来。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放飞心灵,就是要以博大的精神,恢弘的气度,勇敢地面对人生困厄之境。惟其如此,方能更好地承受和应对生活的考验与磨难,宝剑般飞散鬼魅之魂胆,梅花般不失迎雪之傲然。
放飞心灵不仅抚慰人生,还带来促生发现、发明和创造的契机与灵感。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阿拉丁神灯”的故事家喻户晓。在那只破旧的毫不起眼的灯盏中,蕴藏着能使乾坤巨变的神秘力量:只要轻轻擦拭灯身,就会唤醒沉睡其中的精灵,实现持神灯人梦寐以求的夙想宏愿。
阿拉丁的神灯和寓居其中法力强大的精灵,是否只存在于故事?现实里能否有此等的神迹?其实,如若把神灯看作人的脑袋瓜儿,而万能的精灵就是人无拘无束“接千载”、“游万仞”的心灵,可别小看了它哦,它的“法力”丝毫不逊于故事中的神秘精灵。中国古代就有这么一个“阿拉丁”,不过他的名字叫张衡。正是这位幼年爱瞪大了眼睛数星星的苦孩子,成年后转动脑瓜儿,放飞了内心的精灵,在天文学、地震学、机械技术、数学乃至文学艺术等众多领域辛勤耕耘一生,成就之卓然斐然,令后人徒留望尘之叹!
大科学家牛顿的故事亦不例外。一颗落下的苹果,砸到了正在树下看书和思考问题的年轻人牛顿。这一下触动了他内心的“精灵”,启发他揭示出苹果落地的亘古秘密——地球万有引力。此后,经多年努力,他最终实现了对万有引力定律的阐述、数学证明及公式推导。
试想,如若当初苹果没有“擦拭”牛顿头上的那盏“神灯”,如若他没有放飞自己“神灯”中的“精灵”,如此重大且影响深远发现,将会何时以何面目得以呈现呢?有多少改变了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发现、发明与创造,最初不是源于苦苦冥思之人放飞心灵时的灵机一动?!
人生舞台,演绎世间百味;生活天地,涵养万众心灵。生活是个万花筒,也是块儿演练场,既让我们观赏斑斓绚丽的五色七彩,又让我们体味辛酸苦涩的失意怅惘。然而,不必遗憾生活的色彩不如心爱的衣衫,可以随时更换;不必感叹生活的滋味不像中意的菜肴,可以任意调拌。只要用心地走进生活、拥抱生活和热爱生活,生命就能焕发青春,青春就能充满活力。放飞心灵,是让我们放飞一颗爱生活的心;放飞心灵,是让我们积攒对生活的爱。
生活是一本无字“书”,而书教会我们过有教养的生活。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一位叫格里美尔斯豪森的德国人说,“没有教养,没有学识、没有实践的人的心灵好比一块田地,这块田地即使天生肥沃,但倘若不经耕耘和播种,也是结不出果实来的。”看来,人心灵这块“田地”要靠教养和学识的耕耘、播种,才能长出鸟儿一样自由翱翔的翅膀,才能迎来生活温暖和煦的阳光。然而,何来对教养和学识的获取?无他,唯有亲近涵养人文精神的书籍!
人文精神,维系着一个人、一个社会和国家的健康和良善。人文精神的力量,是放飞心灵的力量,是战胜生命坎坷磨难的力量,是创造、革新、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力量。然而,这种力量的获取,唯有通过亲近传承人文精神的宝贵典籍,唯有通过滋养心灵的教育,唯有通过使教育面向无比广阔的现实生活。无论如何,真正贴近人生命和灵魂的教育,才能使心灵真正得到滋养,才能给心灵以真正放飞的力量。
放飞心灵,我们能否回到心灵得以放飞的原点?放飞心灵,我们是否已清晰需缘何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