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在澳洲读中学不可不知的9件事[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4 03:52: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盘点在澳洲读中学不可不知的9件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盘点在澳洲读中学不可不知的9件事》。

第一篇:盘点在澳洲读中学不可不知的9件事

盘点在澳洲读中学不可不知的8件事

据金征远移民顾问了解,今年上半年开始,中国学生前往澳大利亚接收教育的年龄越来越低,通过移民澳洲可以让子女接受澳大利亚优质的初中教育,那么,作为家长,你了解澳大利亚的初中教育吗?金征远移民顾问从澳大利亚中小学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到公私校学费与签证变化,为你盘点了送孩子到澳大利亚接受初中教育前必须知晓的八件事。

1.澳大利亚的中学分为公立学校、教会学校和具有特定办学理念的学校(俗称私校)。澳大利亚几乎2/3的学生就读于公校,1/3的学生就读于教会学校和私校。

2.国际学生可以就读澳大利亚的公校、教会学校和私校,但并非澳大利亚所有的中学都接收国际学生。比如新州的公校超过2000所,但其中只有150多所接收国际学生。

3.对于澳大利亚本国学生来说,公校教育几乎免费,私校教育则学费昂贵,教会学校介于两者之间。对于国际学生来说,无论选择公校、教会学校还是私校,都需要支付学费,而选择不同的州、选择不同种类的学校,学费相差较大。

4.澳大利亚的中学教育质量在全球名列前茅。在2009年国际中学生测评项目中,澳大利亚在阅读、科学和数学三项测试中在56个参与国中排在第六、第七和第九位。

5.澳大利亚中学的教学理念是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能够独立学习且卓有成效的学习者、自信而富有创造力的个人以及活跃而知识全面的公民,因此中学不仅教书,更注重育人,除传授沟通技能外也会普及自律、自尊、尊重同学、关爱世界等积极的人生观。

6.澳大利亚中学实行小班制,一个班不超过 30 名学生,强调团队合作、自我表达和个人发展。学校提供的课程内容广泛,包含各个关键学科,如英语、数学、社会与环境学、科学、艺术、英语以外语、技术、健康与体育等。

7.澳大利亚中学对不同能力的学生照顾相对周到。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通过“天才计划”获得重点培养,还可以通过“优等生计划”提前学习大学水平的课程,预先修得学分。对于需要额外学习支持的学生,学校也会为他量身定制个人学习计划。

8.澳大利亚中学评估学生学业成绩的方法不仅仅局限于考试、测试和作业,而是多种多样,包括个人研习项目、集体活动、口头与可视化演示等等。当然,学校也会通过国家级和州级考试确保教学达标并保持高水平。

金征远移民顾问表示,澳洲雇主担保移民、澳洲商业投资移民是目前主要的移民方式。移民澳大利亚,可以让子女享受世界顶尖教育,同澳洲本地人一样,进入澳洲众多优秀学府学习,这是许多家长的愿望。各位家长可以根据家庭的具体情况,选择一种最佳的移民方式。

第二篇:读《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有感

读《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有感

“学生想认真学习,教师想尽力帮组学生学习,家长永远想给孩子最好的,校长、主任也绝对希望学校的教学能够蒸蒸日上,推动教改的专家学者们更是希望能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制度。问题是,我们如何确定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对的呢?直觉上,我们都以为我们是对的,但心理学却告诉我们:人们的想法往往埋藏着许多盲点。„„”阅读了这本唐全腾所著的《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收获很多。

作为一位教师,我们学习过很多心理学的概念,比如习得无助、从众、自我实现、自我中心等。也许毕业多年后我们仍然能背出这些概念,然而当你正面对课堂情境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来判断及应对学生的情况吗?恐怕没有多年的经验积累,是很难把这些理论的知识和教学的实际经验结合起来,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这也是我们的教育的一大缺憾吧。作者唐全腾在教书一段时间后,重新回去读书,从而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他选择了校园中最常见的事情来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学的原理,并从教师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认识和处理方法,对于教师或相关的研究人员来说,这是非常有用的一本书。书中从“学习”、“关系”和“决定”三个方面,用具体真实的事例讲解了原本很深奥难懂的心理学理论。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只看到案例的表象,但是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成为一名好老师,必须有通过事物表象,看到其本质的能力。而心理学就是揭开本质最好的工具。在书中,唐全腾老师讲到:“教育问题其实就是人的问题。”要解决人的问题,就要从他的心理入手,不但能将问题解决,而且事半功倍,解决了本质,解决得彻底,最大限度地杜绝了副影响。

书中许多观点,都让我开始对我们的教育方式进行反思。确实,不管教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最后还都要靠“人”来实现。所以教育问题就是人的问题,要解决教育问题,就要解决人的问题。我们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人物,要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就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那么老师的专业地位就仅仅是学科知识吗?我想,教师的专业地位更加体现在教师对教育心理方面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所以我不仅要加强学科知识的提升,更要加强教育心理知识的钻研,让我成为一位真正的好教师。

第三篇:读刘墉《你不可不知的人性》

读书交流活动------《你不可不知的人性》

古人云:“书为师,多拜多得识!”鲁迅先生也曾说过:“读书,就是要把书当做朋友一样,去读懂这位‘朋友’内心最深处的世界。”从古至今人们都把书当成“精神食粮”。而我如今也可谓是“拜书为师,结书为友,读书为粮”了。我读的书很杂,只要是书我都会拿来翻翻,但我最喜欢看的有三类书:一是跟我专业有关的像《庄子看人生》、《李清照人生不过是一场绚烂花》《思无邪:追绎前生的记忆》二是官场小说像《高层饭局》、《侯卫东官场系列》、《暗算》等三是心理学方面的像《心理学与读心术》、《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爱上双人舞》。

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就是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你不可不知的人性》。这本书的作者,也许有人听说过。他就是生于台北的知名华人作家---刘墉。他的创作的原则是:“在感动别人之前,先感动自己”、“为自己说话,也为时代说话”;处世的原则是:“不负我心,不负我生”。现主持水云斋。有一颗很热的心,一对很冷的眼,一双很勤的手,两条很忙的腿和一种很自由的心情。《你不可不知的人性》是一本精彩的“处事学”作品,刘墉用了很大胆的笔触,没有任何保留的,像是手术刀一样——切到了人性的深处。说实话,在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虽然里面有很多实例,很多故事,但总觉得很奇怪,不太能理解。不断地翻阅之后,我却越读越有兴趣,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书是以短小的故事的形式展开的,每一个故事都为着说明一个道理,都向着全书的中心:帮助你了解人性,人性的恶,人性的真实。

大家都知道社会是复杂的,也许就是因为包含太多复杂和矛盾的人性,复杂于人性的细微和敏感,矛盾于人性本身相反两个方面的对立和表面的不可协调,以及利他和为己的冲突,人的本性都是为己的,但这个为己却是以不能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的,虽然我们不能阻止每一个人都做到这一点,但在现实面前至少应该保持一些警惕,懂得保护自己,不要让自己成为某种利益的牺牲品,同时尽量使自己保持简单和纯粹一些,而且真正的大道都并非源自“复杂”。

人情达练即文章,很多人在为人处世上也许都是敏感的,都小心的保护着自己的尊严和自尊,所以遇到事情的时候还是多想想为妙,只顾及自己的感受和所得,很容易招致他人的排挤和不屑,在坚持自己原则和底线的基础上,也许更应该照顾周围人的面子,因为人际关系其实有时也像是一种交易,顾全他人,反过来自己也才能成为被顾全的对象。

孟子提出'性本善',而荀子则认为'性本恶'。我认为两种观点应结合起来理解:人性本是善良、单纯、无任何杂念的,但是当融入到社会后'性'就会有恶的成分在里了,因为进入社会后,会面对竞争、利益、不公等诸多问题,同时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而要想在社会中生存,仅靠学历和能力对某些急近功利的人来说是不够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人就会'随波逐流'变得贪婪自私、猜忌犹疑。刘墉的这本书正教会我怎样认识人性的弱点,并学会谅解人性的弱点。

书中的一个故事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一个歹徒在被逼无路可逃的情况下跳入小溪,等警察想办法追下去,歹徒已经消失。在看到新闻后作者的朋友埋怨警察胆小惜命,不敢跳入小溪抓捕歹徒,作者问他如果其中一个警察是他的儿子他会怎么办,朋友回答很简单'打电话叫他赶快回家,别逞强'。我想这就是人性的弱点吧。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不妨做做换位思考,想想如果自己遇到对方的那种情况会作何选择,只怕自己的做法会与对方相同。

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往往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上去考虑问题的,其实

我们很少去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这个事情,想如果换做我是对方会怎样,想的都是自己付出了多少,投入了多少,得到的回报却很少,都觉得是别人欠了自己的,如果真正的可去换位思考的话那我们会想的更加理性,做的更加周到,得到的也会更多„„有的时候'给予'比'得到'更重要„„

这本书不光写了人性的弱点同时还写了“你不能没有的原谅”,让你在不要因为了解了 人性的弱点后而变的厌世和无情,而是要在尽自己的力量让自己少点被吞噬和腐蚀的程度和增加防御能力,我们需要多的是正面的思考和坚持,少的是偏激的行为和想法。

就像刘墉在书中写到的:“'处世书'为我们带来的应该不是喧哗,而是宁静;不是愤世,而是达观。”同样,了解人性教给我们的应该不是厌世,而是谅解;不是偏激,而是理性。

最后想引用作者的话来做个结束——请以智者的心去了解“你不可不知的人性,”请以仁者的心去培养“你不能没有的谅解”

第四篇:读《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有感

读《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有感

长清区乐天小学李冬华

最近,学校给心理咨询室购置了一批心理书籍。趁学生歌咏比赛的间隙,看了前言和第一篇案例及分析,我就觉得这位化学老师在教书十几年后去学心理学确实是明智之举,越发对心理学有渴求了。书上的一句话吸引了我,“不懂心理学的教师不是一位好教师”。封面上的一段话,让我驻足仔细阅读了。“学生想认真学习,教师想尽力帮助学生学习,家长永远想给孩子最好的,校长、主任也绝对希望学校的教学能够蒸蒸日上,推动教改的专家学者们更是希望能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制度。问题是,我们如何确定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对的呢?直觉上,我们都以为我们是对的,但心理学却告诉我们:人们的想法往往埋藏着许多盲点……”很显然,我深深地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于是,我仔细阅读了这本唐全腾所著的《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收获很多。

作者唐全腾在教书十年后,重新回去读书,从而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他选择了校园中最常见的事情来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学的原理,并从教师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认识和处理方法。书中从“学习”、“关系”和“决定”三个方面,用具体真实的事例讲解了原本很深奥难懂的心理学理论。比如,学习中的“从众”这一概念,作者以国中的一个叫子乔的女孩在分 A、B 班的事情来阐述。子乔因为理化成绩的影响而被分到了B班。整个班级里就她这么一个女孩认真听讲,其他同学都是自得其乐,做自己的事情,似乎很潇洒。可是,慢慢地子乔发现班级里所有的同学连最好的朋友也不理她了,视她为异类。她开始犹豫,连她的优势学科英语课上她也开始逃离躲避老师的目光。当老师发现她的情况,找她谈心鼓励她,她终于又振作起精神来。可是,好景不长,到了高三下学期,班级的同学更加排斥她了,最终她还是选择了和其他同学一样,于是她开始有朋友了。尽管,对于老师她心里很内疚,可是她没办法摆脱,她在心里说,等到毕业了一定要给老师写一封忏悔信……可是,当她放弃坚持后,还有未来吗?作者举例后还讲述了故事的背后,真的分析得透彻,深刻。在心理学的定义里,当个体表现某种行为时,其理由并非自己想做,而只是因为团体里的其他成员都这么做,这样的现象就叫做“从众”。尽管,这是一个高中的例子,但是作为小学六年级的教师,我觉得这一现象在学生这里更需要老师去引导。因为六年级学生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很弱,需要我们将他们引导到好的一面。这和我们平常所说的班风有着很大的联系。

众所周知,语文成绩的提高和广泛阅读有着很大的联系,而自觉地把玩的时间用来读书的学生,全班也找不出三个。认识到了学生普遍具有“从众”心理后,我先紧紧抓住班里的10个平时比较喜欢读书的同学,鼓励他们利用双休日时间结伴去新华书店读

书,并和他们一起交流书中的故事,读后的体会等,有时还给他们出一些课外知识竞赛题,提高他们读书的积极性。在这10个同学的带领下,全班同学兴起了一股读书热,连平时比较顽皮的吴越、王宪功都能去新华书店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窗边的小豆豆》、《狼王梦》等许多书籍都是大家喜欢的读物。最近张晓、邱晓璐、郭千禧、王延鑫、杨帆等许多同学,又兴起了投稿热,我要抓住这个时机,抓住同学们的“从众”心理,努力提高同学们的写作积极性。

书中还提到了的“单纯曝光效应”,在我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候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我们班有个学生在订正的试卷上写了三个字“我恨你”。这个学生是五年级转来的学生,平常写作业很慢很慢,总是要有人看着,或者在旁边一直鼓励他,他才能将作业完成,而到了六年级他就干脆不写作业了。看到他试卷上的三个字,我找他谈心了,他最终告诉我:他恨他的爸爸,因为他总是催我作业快点写,所以我就在作业上写了这三个字。这样的回答,让我陷入了深思。如果是老师也这样催他写作业,也许他恨的就是老师,也许时间久了,他恨的就是这门学科,时间再久一点,或许他恨的就是到学校读书……这就变成了教育中所说的“厌学”了。看了“单纯曝光效应”,我开始反思,对于这样的特殊学生,动作很慢,能不能让他每天只要完成别人的一半呢,让他每天对这门学科知识有些接触,持续的接触一定会让他对这门知识有兴趣的。

唐全腾老师讲到:“教育问题其实就是人的问题。”要解决人的问题,就要从他的心理入手,不但能将问题解决,而且事半功倍,解决了本质,解决得彻底,最大限度地杜绝了副影响。书中许多观点,都让我开始对我的教育方式进行反思。确实,不管教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最后还都要靠“人”来实现。所以教育问题就是人的问题,要解决教育问题,就要解决人的问题。唐老师给了我们一个视角,有操作方法的例子,也有失败的教训。让我们在教育中多一分理智和思考,少一份盲目和冲动。

第五篇:读《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有感

读《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有感

“习得无助”这个词不仅适用于我们如今的学生,也适用于我们如今的教师,我说的当然不是全体学生和教师,但也为数不少。

我在进行日常教学检查时,常常会看到有些班级有成批的学生从早上第一节课就开始趴桌子睡觉,其实他们未见得真的睡觉,只是觉得早上刚来上学,给上课老师点面子,别影响老师讲课而已。等到下午,那可不是这样的情景了,要是再遇到个不利害的或是讲课水平一般的老师,那教室也就成了自由市场了。虽然这些学生为数不是很多,但他们就是习得无助的学生。你说这些学生从他人生上学的第一天起就这样吗?我不信,其实这是把乌龟和兔子放在一起赛跑的结果吧?乌龟要想赢,只能等兔子偷懒,那概率是多么多么的小啊?我乌龟反正永远也跑不过你兔子,我还跑什么啊!在我看来,我们教育给学生的公平应该在人格上,而不是在知识上,但我们的家长是不干的,于是我们的教育不是从民族的长远利益着想了,而是从家长的利益着想了。结果教育生产出来的产品,其实是废品多于成品的。所以孩子的习得无助不在孩子,我只是可惜他们不学习还浪费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时光。当然学生的习得无助的原因不只这些,但无论哪种原因,都是与学生无关的,而是与我们的教育体制和教师有关的。要想改变学生的习得无助,作为教师无权改变现有的教育体制,但我们有能力在体制内改变自己,让我们的学生少些习得无助。

如今习得无助的教师越来越多,他们一方面是因为怎么认真教也教不好学生,一方面是对学校或是教育的失望。这些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教师跟学生还是不一样的,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的思想不够成熟,对人生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所以自控能力是较差的,让学生们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去改变自己的习得无助是不可能的,必须借助外力,尤其是教师的力量,没有一个学生愿意习得无助的。教师则不然,教师本身的素质就应该高于普通的知识分子,因为他承担的是教书育人的工作,所以克服自身和学生的习得无助必须靠教师的主观努力。教师们应该知道,现在学生学习差不等于将来学生就没有成就。现在学生成绩差也并不等于教师知识传授有问题。如果我们能这样看问题,我们就不能把习得无助仅局限在教育体制和学校管理上了。我们就会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了,当我们把埋怨学生不努力、体制有问题、领导不懂教育的时间,用来思考如果去试着去改变这一现状,不能改变别人,就改变一下自己,那我们在教学上就会渐渐感到不那么习得无助了。让我们试着让那些习得无助的学生养成一两样好的学习习惯,懂得一两样做人的道理,与他们有一

些朋友式的交流,你就会发现他们在上你的课时不再睡觉,不再说话,而是能学一点简单的知识,做一道半道简单的习题。他的眼光里有了对你的敬意,你不觉得你的教学工作也不那么习得无助了吗?如果能这样,相信你的教学成绩也会提高的,别忘了,我们教育的天职在于教学生做人,做人教好了,教学成绩不提高那就是咄咄怪事了。试着改变一下自己的心态,你会发现你不累了,因为心不累了。请记住下面的话: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会遇到那种让我们真的无法脱离的困境,真正绑住我们的,往往是我们心底那种懦弱、不愿努力的心态。如果是学生,还可以说他们还小,值得我们多加关心;但如果已经是成人了,还好意思坐在地上耍赖,要别人来帮他吗?醒醒吧!难道真的要让自己一直待在的深渊?”

一、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

王德敏

读完《鲁滨孙漂流记》这本精彩的小说后,一个高大的形象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险家、航海家鲁滨孙。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永不放弃的精神,实现了自己航海的梦想。

我仿佛看到轮船甲板上站着这样的一个人:他放弃了富裕而又舒适的生活,厌恶那庸庸碌碌的人生,从而开始了一次与死神决斗的生存大挑战。种种的不幸与困难并没有压倒鲁滨孙,反而使他更加坚强。上苍给予鲁滨孙的困难,对于他也更具有挑战性!

风暴海啸,全船除鲁滨孙无一幸免,真正的生存挑战才刚刚开始!

流落孤岛,他为了找到合适的住所,在岸上跑了一整天,在一个山岩下找到了一个栖身之所。鲁滨孙在小山下搭了一个帐篷,而且尽量大些,里面再打上几根木桩来挂吊床。第二天,他把所有的箱子以及木板、做木排的材料,堆成一个临时性围墙,作防御工事。但只过了十几天,突然发生塌方。鲁滨孙不但把落下来的松土运出去,还装了天花板,下面用柱子支撑起来,免得再次出现塌方的灾难。永不放弃,鲁滨孙奠定了生活的基础。

一次,鲁滨孙无意中掉在墙角的谷壳,竟然长出绿色的茎干,不久,长出了几十个穗头,这真是老天的恩惠。从此,鲁滨孙一到雨季就撒下半数种子来试验,以得到更多的粮食。最糟糕的一次试验,大麦与稻穗的收成仅获了半斗而已。但是,经过这次试验,使鲁滨孙成为了种田高手。知道什么时候下种,现在他知道一年四季播种两次,收获两次。永不放弃,鲁滨孙有了生活的口粮。

造船回乡,鲁滨孙又花费了数年的时间,无数的心血。光砍树就是数月。但由于事先没有考虑周全,船离海边太远,他怎么也无法让船下水。这下,数年的心血白花了,一切希望都破灭了。直到星期五的出现,这个希望才重新油然升起!

鲁滨孙是个伟大的人,坚毅的人,孤身一人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7年。他敢于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勤奋劳动,把小岛经营得有条不紊。他在逆境中锻炼了自己,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这本书教会我们只有坚持才能胜利,只有实干才能让我们摆脱困境,实干比信念更重要„„ 我的人生也会随着这本书而起航,在人生的航海中,勇敢前进,永不放弃!

二、《西游记》读后感

王德敏

每当我翻开《西游记》时,总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动活泼的,小时候的我读起它来总觉得既过瘾又有趣。但今时今日,不变的是那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我的领悟却变了。

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觉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对话旁白;有人还研究它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但在我看来,他那曲折的情节中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在经历了日复一日个性受约束的日子,二十一世纪的人们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个自由的化身:孙悟空。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所约束”,闯龙宫,闹冥司,自花果山上目在称王。可以说已经达到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

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争也是为了争取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读者一种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然而,每个人都明白,在现在,即使是将来,完全的自由终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般那般的约束。尽管包围着我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我们可以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无边无际、包容天地。

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总之,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种开阔进取,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在厉尽时间锤炼的《西游记》中,竟深深蕴含着新世纪人们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为什么它能够传承至今了。

三、读《三国演义》有感 王德敏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卧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庞统、姜维、徐庶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时年尽二十六岁。

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四、《水浒传》读后感

朱苏芹

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总算被我啃完了,好辛苦!不过,我总算明白了很多道理。

不必说宋江和小旋风柴进的仗义疏财,也不必说武松漂亮的醉拳,吴用的足智多谋。单说天真烂漫的李逵,他颇有些野,一身鲁莽庄稼汉和无业游名的习气,动不动就发火,遇事不问青红皂白,总是一说二骂三打。结果不是吃亏就是后悔,但是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种英雄气概,有一种愿意为兄弟两肋插刀的仗义,他这一点让我尤其感动。

我试想,假如让他来到我的身边,相信没有多少人能有他这样的魅力。这不是因为他的相貌,也不是因为他有所么高挑的身材,更不会是他有大把的财富,就一点,就是他那在别人眼中芝麻大的优点。请不要小看他那芝麻大的优点,在这世界上就要灭绝了。

我总觉得我们在生活中对于朋友甚至亲人少了一份亲情,少了一份哥们儿女情。

我清楚的记得,在我咿咿呀呀学语时,我经常毫无顾忌的到邻居家吃饭,没有礼节,没有拘束,只有欢乐。邻居家的姐姐现在和我还是和原来一样好。在我哭着闹着不上幼儿园时,我们和邻居经常一起聊天,但是我们开始装上了一扇木门。

现在当我知道为了未来奋斗的时候,我家的门也变成了三厘米厚的防盗门。这就像一条河,让我们和邻居的感情隔在天地两岸。这就像《礼记》里说的:“今大道即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我们的社会很自然的少了一份爱,一份及其重要的爱——一份关怀。对于关怀,也许只需要一句简单的问候,或者是一个会心的微笑,就能让人喜笑颜开,就让人感受母亲般的关怀。不要太吝啬,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不会让你失去什么,只能让你的人格得到升华。

四、读《红楼梦》有感 朱苏芹

《红楼梦》,以前胡乱地翻过几次,今又重读,竟发现自己愈来愈对林妹妹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刚开始时,对林妹妹的哭哭啼啼和抽咽感到不可理喻,多少也算个大家闺秀,何必为了一丁点的小事而伤心流泪呢?真是太小家子气了,与宝钗相比更是没了大家闺秀应有的风度和气质。见到她,总让人觉得压抑和沉闷。难道这就是她所谓的“抑郁美”吗?

慢慢的,我被她出色的才华而吃惊。她满腹的才华,吟诗作对无人能及;她的身世和她顽强的性子,更有她的天真、纯洁„„

她的身世也令人同情,虽说也出生在官府之家,但自幼体弱多病,出不了门,小小的年纪竟在药中泡大,本来就虚弱多病的身子更加虚弱,也许是“独生女”,父母对这个“掌上明珠”爱之又爱。家庭的规矩、礼仪比那些大家闺秀们差了些,但这更显示出她与众不同的性格,显示出她的无所顾忌和她的处处谨慎。

黛玉的文学,吟诗作文和聪慧是无人能及的,但是面对宝玉的玩世不恭、不知上进,她非但没有责怪的意思,反而大加袒护。其实,她是不喜欢礼教束缚的家庭,对宝玉的玩世不恭大加赞赏,这应该是宝玉和黛

玉爱情的进一步发展,宝玉他们彼此终于觅的一知音。在所有人都劝宝玉努力学习,考取功名时,黛玉却显示出对功名的唾弃。在她柔弱的外表里面,却带着对旧封建的科举功名的鄙视和唾弃。我最佩服她这一点!

虽然黛玉对宝玉的不考功名欣赏,可她却耐心的教香菱吟诗,教给香菱知识。她并不反对知识和文学,只是厌恶功名罢了。她细心、耐心、全心地教香菱吟诗,为的是让姐妹们摆脱命运,谁能够和她相比呢?没有认的!

再说说她的纯洁和不着一丝心机。林妹妹读《西厢记》,这在当时酸的上是一本禁书,特别是对于大家闺秀来说,更是不能读。林妹妹根本没想这么多,她读《西厢记》是带着对张生和崔莺莺执着爱情的崇拜来读的,是欣赏其间的美。宝姐姐批评“林妹妹怎么读这样的书呢?我告诉老太太去。”宝钗在黛玉心中落下了好姐姐的形象。可宝姐姐呢?真的好吗?她处处留下端庄贤惠的美名,可是在偷听别人说话被别人发现时却说“林妹妹刚走过来。”以此来诬陷林妹妹。这到可怜了林妹妹,找不到知己,没人能倾听她的话,也只有和宝玉能谈得来,便经常在他面前耍小性子。

林妹妹好值的同情,只身来到贾府,在这里孤苦伶仃,寄人篱下,什么事都要处处小心,处处观察别人,恐怕别人笑话她,说她不懂规矩。她对周围的一切都很敏感,弱小的神经时刻在捍卫自己,这源于她自身的好强、反抗的性格,她的嘴巴说出来的话像刀子一样,别人说她“好一张厉害的嘴。”她也只好如此做了。她是无足轻重的,既不掌握贾府的财政大权,又不管日常琐事,因此,丫鬟和仆人们都不怎么看重她,又没有人庇护她,面对落花又怎么不处境伤情;思念母亲又怎不落泪葬花呢?别人没有这种感受,根本不能理解她,只说她哭哭啼啼,说她病恹恹的身子,说她小家子气„„

以泪来偿还前世的思债,流了二十年,有多少泪也要流干了,有多少债也该还完了。她的命运是坎坷的。曹雪芹“一把辛酸泪”与她的泪流终日有太多的相似。林妹妹在还未享受人间的繁华时,就洒手离开人间,与宝玉的爱情就这样成了泡沬。或许是该去了,债还完了,泪流尽了„„

纯洁,天真,不谙世事复杂,内心顽强反抗封建主义的网,热烈大胆在追求着自己的幸福。黛玉是水做的,纯洁的水做的,但是能冲击岩石的峭壁,不是一湖死水,而是一直向前流动的水。

叹只叹那旧社会的大网给了林妹妹太多的压抑和沉闷,叹只叹上天捉弄人,有情人却不能在一起,美丽的黛玉却不能得到自己的幸福,但她追求了,尽力了。

在贾府这个大房子倒塌以前死去或许是上天对其薄如纸的命的一种补偿,她用不着看房子倒下来的那一幕,她用不着经历那种痛苦,她也不能再经受痛苦了!上天给她的最大恩赐是留住了她的美丽,尽管带了些凄凉。王熙凤工于心计却被一张破席给卷走了。宝钗也只能独守空房„„

林妹妹不是只会哭泣的一无是处的。相反,她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反抗这封建礼教的束缚的精神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她的的确确是一块纯洁的,无瑕的“通灵宝玉”。

六读《骆驼祥子》有感

朱苏芹

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中国有一个名叫老舍的作家。他的名字在我的心中从来都是一个悲剧。我知道他专写穷人,专为穷人,知道他在“文革”中受尽打骂屈辱,最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投湖自尽。从他身上我看见了文人的气节,看到了中国当时的黑暗。

《骆驼祥子》是老舍著名的作品,但是我一直都没有读。我知道那讲述的是一个车夫悲惨的经历,我不忍心看到另外一个悲剧。看了,心里难受半天,多不好。但是看了之后我才发现,《骆驼祥子》并没有叫人泪下的感人情节,它从头到尾用平平的语调叙述,但是却让你忍不住要为祥子扼腕叹息。

它讲述的是一个车夫在三十年代谋生的故事。祥子十几岁就从乡下来到农村,那时的他单纯而坚定,他有一个简单的梦想:挣钱,买自己的车。奋斗了几年之后,他终于有了自己的新车。他本可以更好的生活,却因为头脑简单而入了虎口,被军队抓了起来。虽然他日后逃了出来,还偷了三只骆驼,买了三十多块钱,可是他的梦想已经破灭了。车没有了,一切白手起家。这次被捕给他带来了很大的打击。他想站起来,可是发现自己的力气远不如从前大了。他现在只想本本分分的赚钱,再不奢望什么了。没想到,倒霉的事情总让他碰上。为了帮自己拉车的主人,他受了骗,买骆驼的钱和自己辛苦赚的血汗钱全让一个缺德的侦探给诈走了。他又一次掉进痛苦的深渊。车行老板刘三爷的女儿虎妞耍了一个小小的手段骗祥子和她结了婚。他不爱虎妞,却不得不结婚。当虎妞真的怀孕的时候,他以为可以好好的当爸爸了。在这段时间里,他认识了小福子,一个同住在大杂院的穷苦人家的姑娘。他们渐渐产生了真挚的感情。虎妞却因为难产而死。虎妞死了,他并不是撕心裂肺的难过,可是孩子没了,这让他很伤心。小福子想跟他走,两个人都没有开口,终于错过

了这次机会。当祥子又一次在外拼搏不成反遭人骗的时候,他去找小福子,发现她已经自杀身亡。不知道祥子会不会再一次的站起来,忘掉过去重新开始,毕竟他还不算老。但是,他能吗?一个人如果在经受了那么多打击之后还能站起来,似乎很困难。故事没有讲述祥子将来的命运,却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想象。他是像书中小马儿的爷爷一样,有一个凄惨飘零的晚年,还是真的醒了,真的再重新开始呢?我们都希望是后者。因为谁也不愿意看到一个人,拥有一个那么悲惨的人生。可是在那个时代,中下层的劳动人民,谁不是那样生活的?《我这一辈子》里的主人公,《月牙儿》里的主人公,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见证。悲惨的经历不仅停止在他们身上,甚至还要延续到下一带、下下一带身上。熬到了解放,人民好不容易当家作主人了,没好多久,又来了一个文化大革命。这场闹剧愈演语烈,终于造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十年**”。在这期间,人民受的苦,不比解放前少多少。

前几天,看了一个名叫《当代工人》的电视,专门去访问了一些北京的出租车司机。他们挣的钱除了自己用,还要给公司交月租费用或是买车的分期款项。钱真的落到了自己手中,刚够一家人吃饭。于是他们不得不一点又一点地推迟回家的时间,有些司机每天仅仅睡四、五个小时。有一个人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要不是真没办法了,真的不会干这行。”这和祥子的故事是不是多少有一些相似呢?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发展,经过了多少风风雨雨。今天的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但是,我们不知道中国会不会重蹈过去的覆辙。我们只能祈祷,不会的。

读书心得 宿师附小 张红美

一杯清茶,一段音乐,徐徐的清风,此时加上一本好书,就有了安静而又丰富的内心。书,因为有她,我们变得会思考,并充满着灵性。

忙碌却充实的暑假除了北京奥运会带来的强烈的爱国情怀,还有一部分便由书填满。

每天都会翻上几页的是毕淑敏著的《爱怕什么?》。她以心理学家的目光和作家的笔法,针对当代中国人纷繁驿动的心,写下了那一篇篇令人耳目一新的散文。看着一篇篇娓娓道来的散文,犹如自己的内心沐浴在清新的风中,荡涤得一如雨后的新叶。作为一名老师,繁琐的工作,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常常有些让人喘不过气来,精心读着这本书,正如书名所说,爱怕什么?于是,极力地吸收着书中的营养,告诉自己,活得好一点,快乐一点,善良一点,健康一点,光明一点„„很喜欢其中一篇的书名《鱼在波涛下微笑》,那么让我在阳光下微笑,更是希望在平时,因为我的努力,我的学生们在阳光下微笑„„

书桌上《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这两本书是关于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因为听过窦老师的课和讲座,一下子就被她的课堂和她的人所深深吸引,她的课堂教学智慧、细腻、甚至是唯美。佩服她对文本的解读,对学生的引导,从她的课,她的讲座,甚至是每一个细节,展现出的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无限魅力。因此,认真读了这两本书,内心里甚至偷偷地奢望自己也能成为窦老师一样出色,不是因为可以出名,而是因为这样老师学生会喜欢,因为这样的课堂孩子才会沉醉其中。认真琢磨窦老师的文字,仿佛能置身于当时的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中,促使我也不断反思我的课堂。我震撼于这段文字:“教师因读书铸就备课灵魂,便成就了教育的永恒爱心、理想信念、社会良知以及社会责任心,这,才是一个教师不或缺的精神底子”„„所以,窦老师能够超越教材,她的深度备课这一理念也伴随着这段文字,深入我的内心。窦老师的课堂,窦老师的文字一次又一次地震撼着我的心,有智慧,有激情,有诗意,所以有魅力。我想,这就是我前行的目标。

每一次读书便觉得自己的肤浅,于是,将继续鼓励自己,每天读一点,厚积才能薄发。那么,静静看书吧,相信,我心一定有收获。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

宿师附小 沈晨

《要相信孩子》这是一本教育名著,作者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深入总结25年来他所“热爱并为之献身的教育工作时写下的”动人诗篇。

“教师,甚至学校之所以对个别学生无能为力,其原因并不在于学生是不可救药的,而在于指导整个教育过程的方针是错误的。教师往往只致力于纠正缺点,最多是预防缺点。经验,更多的是痛苦的经验使我相信,通过这种途径是培养不出坚定的道德信念的。”

“对学生的错误行为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具有说服力的批评,这些做法,乍看起来都是为了把学生教育好,但是善良的动机,或者说仅仅靠善良的动机,未必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因为,每对孩子进行一次批评,实际上就是让他又一次加深了他是坏孩子、恶劣的孩子、十分讨人嫌的孩子的印象。因此,我们从成年人的角度越认为自己对某个学生的看法根据十足,恰如其分,就越会给儿童的心灵造成创伤,越会使儿童感到走投无路,无所适从,越会使本来缺乏经验的儿童今后的行动更冒失,更轻率。”

读到这些文字时,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种情景:学生低头站立,默默地接受着老师的批评。老师怒气冲天,越批评越有劲,全班同学都在看着,享受着这个孩子的无奈。有的幸灾乐祸,有的无关紧要,有的隔岸观火,有的心里打着激灵„„作为此时此刻的孩子,倒有点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任你老师唾沫飞溅,任你老师怒火中烧。唉,此时此刻的教师,无不感到委屈:我是在用心教你,你为什么就要犯错误,为什么就偏要完不成作业?为什么„„老师啊,自认为善良的动机,往往是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的。因为孩子是不能接受你的善良的,他们本身并没有这种积极的倾向。任你怎样发火,他们都无动于衷。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去分析孩子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们的心里所思所想,去引领他们认识怎样做就是好的,怎样做就是对的,去激起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不信,你问问孩子们,谁又愿意做得不好挨批呢?可明明他们又管不住自己。给他们时间和机会,让他们自己认识到才行。

《要相信孩子》这本书中说:“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不应该挫伤他们的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自尊心。”是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如果我们只是简单粗暴的对待,不注意教育方式,放不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往往会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在教学中,我们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学生:出类拔萃的学生我们偏爱,聪明听话的学生我们喜欢,老实本分的学生我们接受,活泼好动的学生我们忍受,就是又“笨”又“懒”的我们也不能一提起就怒火中烧、大动肝火,也许换个角度去看去想,会有意外的收获和发现,毕竟大千世界需要的是千姿百态、万紫千红!我们老师就要有博大的胸襟,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宽容每一个学生的优劣、长短,相信他们一定会从幼稚走向成熟!

记得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掉„„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同苏霍姆林斯基有异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优等生”不是一种幻想,只要我们教师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天生、固定不变的,而是后天形成,是可以改变: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是可以通过有效的措施得到弥补的。只要给予学生

足够的学习时间,并且找到帮助每个学生学习的方法,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期待所有学生掌握所教的内容,最终使大多数学生达到他们能够到达的发展水平。

翻看这本《要相信孩子》已经几遍了,在平时的工作中,这些教育家的名字是从来都一直在我们耳边不时响起,为何我们需要他们的教育思想作为引导?为什么我们要以这些教育家为榜样?他们都有经久不衰的教育理论专著,在这本书里只选取了其中的一个案例,但每个案例都可以让我们联系到工作中,给我们启示,让我们顿悟。有时我还发现我的一些做法多少还能和这些教育家的教育经历有类似,这实在让我感到庆幸。

相信你的学生吧,让相信搭起你和学生心灵间的桥梁!

读书心得

宿师附小 张献洲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是一本非常切合小学科学一线教师需要的一本书。该书中既有对教学理论的真知灼见,又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个案,使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有所深入,更能使教师在教学案例的学习中对自己平时的教学有所反思——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是否也有这样的错误;这种设计是否适合我们的学生„„特别是专题2《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一文,对我的感触更加深。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能让孩子在自己能做到主的时候,发挥自己最大的学习的潜力,发挥自己最大的学习的能动作用,在一定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学习成效。因此如何让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体现,已为越来越多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所关注。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怎样做才能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既没有公式可套,也没有现成的方法,对于一线的老师来说,它更是需要千变万化的。虽然教师对这一方面有所关注,但仍有不少的老师“穿新鞋走老路”,仅仅流于形式。

但是,在更多的时候,老师们为了追求片面的“学生的主体性”而放大了主体性概念的外延,使课堂呈现出一种近乎失控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上表现得非常明显。比如在本专题中的第二个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公开课上,往往听到这样的话:“你们想拿什么,就拿什么!你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

对于这种话,我也经常听到。我想,这种教学语言的出现,应该有个语言环境。根据不同的教学语言的情境可以对这句话定不同的“罪名”。比如,老师和学生已经讨论出了材料选择的范围,或者是研究主题的范围和方向,那么老师的这句话顶多算是用词不当。但要是老师和学生还没有明确的研究主题,没有明确的材料选择的准备,那么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就存在很大的问题了。说明这位老师是为了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漫无目的地说了这些足以导致课堂失控的话的。他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没有清楚的认识。教学中的热闹也只能是表面上的吵闹,而没有更加深刻的价值。

学生的主体地位究竟应该体现在什么时候,是学生操作活动的时候,还是思考、讨论、汇报的时候,还是课堂上随机生成的瞬间?

我觉得,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应该出现在老师的潜意识里。老师设计教案,如果能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挂在心头的话,那么他设计出的教案应该是一份帮助学生学习、探究的帮助性的指导材料。而不是为了完成老师自己表演的一份完美的剧本。

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应该体现在整个学习、探究的过程中。从进入课堂之前,学生就是一个主体。在学习中还是主体,在学习结束后,还是主体。而老师的存在只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帮助者,指导者。要是老师在设计教案前都能想想这节课要使学生得到哪些方面的发展,老师要给予哪些方面的帮助的话,那么学生的主体地位想不体现也“难”了。

比如,在学生思考的时候,对于一个问题的思考,学生都需要调用原有的生活经验,做出合理的假设和判断。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时间。在很多精彩的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配合一气呵成,让听课老师也感到很舒服。可是我就怀疑,难道所有的学生都是同一个步调的?对于每个问题,所有的学生都是用了相同的时间解决的?我想,在那流畅的背后是牺牲了半数学生的主动思考时间为代价的。那些学生就被拉着跟着大部队朝前赶,累得苦不堪言,跑得信心全无,兴趣索然!

我想,要在我们的课堂上真正地体现主体,一定要不流于形式,不是局限于某几节公开课,也不是执着于更好的记忆知识的方法,而是一种解放,学生思维的解放,学生负担的解放,学生心灵的解放。我们的学生不再为“分”而发愁,不再被考试左右,不再拘禁于课堂上的学习,不是为完成任务而学。让我们的学生学习着并快乐着,那才是我们需要的教育,才是学生需要的学习,才能为我们的社会培养各种各样的有效的人才

读《班主任必读》有感之一

王 宁

《班主任必读》第一章:科学的管理 要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

案例:老师给学生出了一道脑筋急转弯:开请打树上的鸟,学生的问题千奇百怪 “枪声多少分贝”“打鸟犯法”“确定有10只鸟”等问题。作为一位班主任,每个人都会拥有很多机遇同时也面临很多挑战。

因为学生在发展的环境和影响的环境日益复杂,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给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信念和价值观使之真正的全面的发展我们作为德育工作者应该推进德育的创新。德育是基础教育,它需要相对稳定需要针对性时效性更需需从实际出发安科学规律办事。只就要求老师应具备完善的人格魅力深厚的品德修养丰富的知识技能耐心的品性把学生当作是自己的之心朋友才能以一颗诚挚的心给予关爱班主任要做到:四勤“脑勤,眼勤,嘴勤,腿勤”脑勤:多考虑未成年人的思想建设;眼勤:要利用教育者的敏感抓住契机对学生教育;嘴勤:把道理给学生讲到实处;腿勤:在学生最需要的而时候出现让他们感到老师就像一棵可以依靠的大树。一定要润物细无声让学生收益。

第二章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 教育智慧的力量 万玮

案例:一个学生在初二结束后数学考了8分。自己决定额没有的用处,课时到了初三他的状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老师的教育作用但主要来自他自身的认识变化。努力的学习就连在宿舍熄灯时也学习废寝忘食最终毕业时考了84分。

在教育领域中,学生的成就与他的状态同样是相互转化的。有些教师只是关注学生的成绩不管他的状态;有些学校规定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澡八点到晚上10点把学生弄得疲惫不堪学习的状态很差学习效率低得不偿失。成功的教育者总是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然后想方设法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他的精神状态。人一旦有了积极乐观的心理对自己的有了信心学习成绩自然的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有三种境界:第一种是教知识,题海战反复训练不管什么先让学生做即便混个脸熟第二种:教方法,不是就题讲题而是通过讲题讲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第三种境界:教心态或者教状态,心态和状态反映出来学生的就是学生的及肝肾面貌。因此我们要通过改变学生的状态终究去改变学生的成就。

需要我们做到:在学生无助时多关心,多表扬少批评,树立自信和威信,多关注学生的个体,曾强班级的凝聚力教会学生宽容,教会学生承担责任,教会学生坚强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

读《班主任必读》有感之二

王 宁

最近,读了王宝祥老师主编的一本《班主任必读》,王宝祥老师是《班主任之友》杂志多年的编辑。现已退休,可他还想多为班主任做些事情。于是,将他这么多年来与全国各地优秀班主任的资源充分挖掘出来,邀请他们将自己在班主任工作经历中的成功案例记录下来,王老师将它们汇编成册,于2010年出版发行了。我是因有幸参加了教育部去年举办的“全国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在首都师范大学王宝祥老师亲自为我们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线班主任举办了一期讲座,会上,他赠送给每位学员一本刚拿到的《班主任必读》样书。我们如获至宝,培训期间抽空就将它读完了。

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细节是王老师自己到一线去调研时的片段记录。王老师带领一批专家到一所农村中学去调研,采访了该校的一位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随行的人员问她,“你班语文成绩最好的是谁?”女教师反问,“你是问基础知识还是写作?”问者说:“就基础知识吧。”女教师又反问,“你是问背诵还是阅读?”问者说:“那就问阅读吧。”“那你是问文言文阅读还是现代文阅读?”问者再也无语了,在这位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眼里,她的学生有着各自的长处,她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她的每位学生的长处。她当然不会轻易说谁是差生,因为她的眼里也没有差生。

我们现在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就是考试分数,别的一概不看。事实上,分数只能反映一个人极小一部分能力。就算同样是在谈论学生的学习成绩,受访的这位女教师也不仅以考试的一次分数而给学生下结论。作为班主任,如果总能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学生,无疑会将他的某个优点强化,从而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如果再能将这种做法扩展到学生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则善莫大焉。

读《班主任必读》有感之三

王 宁

这本书理论结合实际,以典型的案例揭示了深刻的教育道理,同时以独特的视角进行了专业的点评,确实为我们班主任自身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实践依据。书中所有案例里,班主任工作的成功之处,我有两点最深切的体会。

首先是“爱”。书中提到“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应该是严出于爱。“一分严格之水,要加九分感情之蜜能酿成甘露。”这一点我感受特别深,爱学生才是班主任顺利和有效地进行工作的重要条件和前提。因为爱是无声的语言,是教师沟通学生思想和情感最好的手段,我们应该放下所谓的尊严和架子,去重视学生和平等对待学生,以无限的爱心去感化学生,让学生处处感受到关心和呵护,这样他们才会打开心扉,及时地接受班主任的点拔和引导。

其次,就是对学生要宽容。书中提到“教师要以学生的角色为自我联”,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当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以及心理发展等方面产生困惑,困难,苦闷的时候,都需要班主任的理解。是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可况是小学生呢!学生的个体差异是非常明显的,正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学生犯错是在所难免的,可是有的教师容不下犯错的学生,一旦学生犯错误,要么训,要么罚站,更甚者大骂出口,我想这对学生的教育是极为不利的,甚至让学生产生逆反情绪,使班级管理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读《班主任必读》有感之四

王 宁

工作之余,我认真阅读了《班主任必读》,领会了书中作者教育思想中最精髓的内容。深深体会到优秀班主任的成功主要是:

一、人格的魅力。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的一切。日本教育家紫田荣义也说过,教师的职业是以教师的人格决一胜负的职业。要成为优秀班主任,人格修养是第一要义。善良、博爱、真诚、刻苦、自律、进取,是教师必备的人格品质。

二、刻苦学习。

阅读班主任专家的文章,倍感他们的知识渊博。优秀班主任都是特别善于学习的人。当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几天不学习,就难以适应成长中的学生了。班主任最苦的事就是怕跟不上时代,必须善于学习。

三、善于反思,随时积累。专家们都能及时反思他们的教育教学经历,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升华。他们随时动笔写教育札记、教育日记、教育文章。这是形成他们的教育思想、教育艺术的重要途径。

特别是对李镇西《教育,从爱心走向民主》有着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收获。

李老师能从不同的细节处挖掘爱心教育内涵。从李老师与学生游戏、远足、一起分享生活的照片中,可以感受到李老师与学生的爱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看着自己的学生一天天长大,是一种幸福!”与学生的交流、与学生的对话、与学生的共处中李老师正直、善良的优秀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激励着学生。在李老师的眼中、在李老师的心中“没有坏学生,只有调皮的,忍不住要犯错误的学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了爱也不等于有了教育。”爱首先意味着理解,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需要有童心,有童心需要有儿童般的兴趣、儿童般的情感,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善于和学生交朋友。有童心的教育需要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兴趣去探索,用儿童般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要会蹲下身子倾听,去感悟,和孩子一起观察。要走进学生心灵,走进学

生生活。从学生向老师借水杯、老师向学生借红色笔的过程中李老师反思到了教育的民主与平等,从任安妮迟到、休学及离去中李老师感悟到了教育的爱心与民主。由此想到了我的班里发生的事,王斌是班里一名比较孤僻的小男孩,他总是课上十分专注地玩弄于他喜欢的事情,讲桌上的上交物品他情有独钟,每次老师们、学生们不翼而飞的物品总能在他的桌子里、书包里发现残渣碎片。一次,英语老师说她的包包上完课后忘记拿走,事隔两天想起拿时,包包里孩子们交的报纸费用不翼而飞了。我知道后非常生气,生气归生气,但是还是要调查清楚的。早上我早早来到教室,副班主任将事情的前后经过叙述了一遍,最后说:我昨晚了花了一节课的时间调查,孩子们都说没有动过英语老师的包包,只有小A等几个同学说他们看到下课时王斌在教室里动过老师的包,问过王斌,他开始说没有,后来又说小B也拿过老师包包里的钱了,他只拿了10元钱,钱买油画棒了。本来想着上一节心灵与心灵的对话课,希望拿钱的孩子能主动地将钱放回原处,可是时间不允许,既然李老师已找到了答案,由于事务繁杂我也就没有花费过多的时间去追查此事,只想找来王斌问清楚,结果很让我失望。王斌先是不承认,又接着说是老师们不相信他,都说是他拿的,所以他愿意赔出来。接着就是上课,放学后同学们纷纷回家,这件事情也就这么不了了之。

时至今日我还没有调查出来钱到底是不是班里孩子拿的,但是王斌的陋习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但是在一次周五发放学生回家作业时,教室内噪杂一片,久久不能安静下来,我大张着嘴巴发出的声音也被孩子们兴奋的吵闹声埋没,只有王斌静静地看着我,等着我发号命令。看着我实在没有招架之功了,冲向讲台发表演说:“大家快安静下来,老师要给我们发作业了。拿不到作业就回不了家了。”也许是听到不能回家的消息,也许是被王斌的声音压下来了,教室里瞬刻间安静下来。刹那间,我很惭愧,又很感动。惭愧于平日里对王斌的带着有色眼镜的关注与误解,感动于王斌不计前嫌,拿出百倍以至千倍的尊重来影响我,感化我。就像李老师所说:“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在教育学生,而是学生在影响着我们,感染着我们。我们和学生之间关系是平等的,是鹅卵石与水的关系。完整的教育必须走向大自然,用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

读后感 郑荣

《精彩观念在诞生》这 本书是美国知名学者、教育家埃莉诺·达克沃 思 的倾心之作,作为认知学派大师级学者皮亚杰和 英海尔德 的助手与学生,作者曾经参与了认知学派的很多实验研究,应该说她的思想,受到认知学派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但是,在这本书里,作者所提倡的,看上去与我们以往所接触的认知学派的基本观点又存在着许多不同。

作为 美国教学理论经典著作之一,这本书 从科学、数学和语言,到思维、教学、学习、评价和教师教育,所有主题都建基于作者始终坚持的信念——智力发展的本质是精彩观念的诞生;教育就是为学习者——不论教师,还是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教学即研究;不论课程开发还是教学,都应保持学科和世界的复杂性。这些 观念,对于我们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是非常有益的。尤其是对数学学科来说,由于这本书中采用的事实很多都是基于科学与数学方面的学习进程,所以就显得尤为贴近。

达克沃思 是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课程研究专家。她的 教学观 可以概括成这样几个方面

一.智力发展的本质是精彩观念的诞生。

教学过程是学生智力获得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本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精彩观念”的诞生。她用这样的例子说明这种观念的诞生,新生的婴儿在学习抓握动作时,总是首先在不断的重复自己的手的抓握动作,但是,当婴儿发现在某个位置可以抓握到某个令他愉快的物体时,他会形成这个一个观点,在某个位置,让手进行抓握可以带来愉快的体验,他会努力使自己的手移动到这个位置去体验这种感觉。这种努力实际上是基于他的一种观念,对手的位置和愉快体验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精彩观念”。

二.教学即研究。

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研究过程,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产生与研究过程相关的各种体验,并在体验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获得自己的知识。她用这样的例子说明学习过程的个性化特点,每个孩子在学习数学和形体时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借助不同的材料与情景,使用不同的语言的,而他们都能获得正确的知识,因此,知识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个性的研究过程。

三.课程开发。

即在尊重学习者的观念的特性的基础上,创造条件,使学习者投入学习并产生精彩观念。

四.教师教育的关键是帮助教师对他们自己的观念充满信心。

达克沃思对 她的 学生(教师或者教育工作者)的要求是: “ 每周大家要做的工作有四项:第一,观察月亮的运动,并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在笔记本上,别忘了每周上课时把笔记本带到课堂上来,因为我们要分享你的观念;第二、阅读指定的文献,这些文献将会在课堂上讨论,尽管并非每次课都讨论它们;第三,具体研究某人的学习,并写成研究报告;第四,写日记,记下你关于这门课的感觉和想法。”她的这种 观察月亮 的课程成为 她教学的一大特色: 从中,她的 学生们不仅理解自己如何学习,而且理解小组中同伴如

何学习。因此,她所教授的“教与学”课程又被称为“月亮课”。

与我们倡导的新课程对照,我认为这本书中关于智力本质和教学本质的描述是非常合适的。特别是作为教师,我们往往比较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但是常常忽视了自己的学习过程。其实,我们自己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最好的样板,我们也常常忽视了真正意义上的儿童(婴儿)的学习过程,其实,在婴儿的学习过程中,蕴涵了人类学习过程的共同特点。达克沃思 从教师自身学习过程和婴儿学习过程出发,对于学习过程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我想这样的探索是很值得教师来学习的。

读书心得

朱勇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愚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教师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教的门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因为这对于处在终身学习时代的人来说,不啻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

常读书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人——环境”系统。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教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教学模式将“人——人”系统转变为“人——环境”系统。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教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20多年的教书和读书生活,使我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常读书和常思考,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愚人不才,笨鸟先飞,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宿师附小

冯芹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感受颇深。让我爱不释手,是因为它真正能够让我掩卷沉思时反省自己,使自己看到不足。因为,苏霍姆林斯基,他正像一面镜子,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他深爱着每一个学生,他关怀着每一个成长的生命,他勤奋地分析研究着每一个看似细节的教育现象。我想,当你了解他那无私奉献自己的人生,领略他的卓越成就,你也同样会产生敬仰之情,他可以是良师也是益友,他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教科书。相信每一位爱教育的人,都会爱上这本书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

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其二要关心学生。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及时、耐心、细致地辅导,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相信我们付出的努力总会有回报,洒下的甘霖总会浇灌出灿烂的花朵。

如今,我也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当然,我会将我的欣喜化为语言、化为动作来让他知道,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能够延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做卓越的教师》

宿师附小

冯芹

教育永无止境,教师的成长永无止境,这是我读《做卓越的教师》一书最大的收获。翻开首页,一段段文字让我对教育,对教师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

“爱心是好教师的基本条件”,“没有爱,便没有教育”。这并不是创新观点,从孔子的“爱之,能勿劳乎?忠之,能勿诲乎”到鲁迅的“教育根植于爱”,从罗素的“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的活自由地得到发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爱儿童”。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教学思想虽不尽相同,教育风格也各有千秋,但对学生的情感都离不开一个“爱”字。

教育上的爱,不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而做出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运用得恰当,它会把“爱”自然而然的贯穿于教育的某一个环节,也会不声不响的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更会潜移默化地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总之,冷漠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的真诚沟通,从今以后我会多试着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看待,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情去施教,用爱去开导,像所有优秀老师那样,用真情、爱心换来学生们纯真的笑容,赢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工作中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用自己的言行去教育和感染学生。做个有耐心、有恒心、有爱心、有事业心的教师。能理解并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让学生找到自尊,学生有了自尊才会有自信和自强,有了自信就会不断进步。其实尊重学生就是尊重自己,尊重是教育的前提。热爱学生,就是能把每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看待。只有真正设身处地的为学生前途着想,想象着他们将来都是人才,你就会对他们充满良好的期待,你就会真心喜欢他们,热爱他们了。

在尊重和热爱学生的同时,还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优点,真诚地赞扬学生,鼓励学生,他们就会慢慢喜欢你。学生只有喜欢你这个人,才会接受你的教育,愿上你的课。在课堂上经常表扬,激励学生,使他们都能也愿意展现自己优点的时候,一个积极活跃的课堂就会出现,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学生乐学、想学,老师不费力学生也能学好。如:现在我教的某班,很多任课老师都说这个班纪律乱,学生没有人味,上不下课去,而上我的课纪律却很好,课堂气氛积极活跃,每到上历史课时学生们都抢着去给我拿课本和教案,学生喜欢我,学习成绩也很好。这不是因为我水平高,而是因为我尊重他们,并真心喜欢他们,也能平等对待他们,也做到了经常表扬激励他们。

做教师这么多年,可能性格所致,一直以一种淡然对待这份工作,不为利益、荣誉所动,但心中始终有一份责任,那就是让我的学生在经历这阶段的人生成长中没有遗憾。

在“教育是打造卓越灵魂的事业”中,作者说“让每一个学生都渴望事业的成功、渴求人生的卓越、渴求生命的辉煌,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这才是吧国家和民族引向腾飞和强盛的教育!”高瞻远瞩看教育,如果作为教师没有这样的思想和意识,就不能培养出雄心壮志的学生,就不能引领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努力!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李 娟

“平凡的世界”里有一群不平凡的人,是这群不平凡的人组成了这平凡的世界,读完这本书后人的灵魂也许得以净化,也许还会改变你现在的很多想法。

据说这部小说在正统文学史上没什么地位。部分原因可能是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一向在文艺界居于主流地位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开始受到严峻挑战。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文集中份量最重的一部长篇,全景式地描写了中国现代城乡生活,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平等人位代表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黄土高原,自古以来就是一方苦难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路遥生于此,长于此。是这块贫瘠的土地造就了路遥的求索奋斗、不畏艰辛的性格,也正是那些挥不去的生活经历使得路遥那么地热爱生命,使得他立志要在40岁之前要完成一部巨著:为了纪念那片贫瘠的土地,为了纪念那个辉煌的年代,更为了纪念那里朴实无华生生奋斗的人民。

路遥该是文坛中少有的英雄,他不仅把写作当成了一种责任,更当成了一种无比神圣的使命。路遥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他在创作手记中曾这样写道:“在这里,我才清楚地认识到我将要进行的是一次命运的„赌博‟,而赌注则是自己的青春抑或生命。尽管不会让世俗的观念最后操纵我的意志,但如果说我在其间没有做出任何世俗的考虑,那就是谎言。无疑,这部作品将耗时多年,如果将来作品有某种程度的收获,这还多少对抛洒的青春热血有个慰藉。如果整个地失败,那将意味着青春乃至生命的失败。这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好的一段年华,它的流失应该换取最丰硕的果实——可是怎么可能保证这一点呢!你别无选择——这就是命运的题目所在。”最终路遥赌赢了这场人生:一部《平凡的世界》完成了他的愿望,只是代价异乎寻常地惨重,他输掉地是生命!

我很喜欢路遥对于这部小说的出发点——“平凡”二字。他的世界是平凡的,这只是黄土高原上几千几万座村落中的一座。但路遥却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比如说孙少平,他受过了高中教育,他经过自学达到可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探讨的程度。作者赋予了这个人物各种优良的品质,包括并不好高骛远。在路遥的世界中出现的都是平凡的人物,这是在这些平凡的人物里他描写着人性中的善与美,丑与恶。在他的世界里,人的最大的优点就是认识到自己是平凡的。这点从孙少平身上得到最突出的体现。当他得到调出煤矿来到城市的机会时,他选择的是煤矿。这不是又无他有多高的觉悟,而是他对自己工作过的地方的热情和眷恋。他选择了平凡。

路遥为我们讲述地不只是那个久远的年代,更是一种人生应有的信仰和追求,亘古不变。

这是一个喧嚣浮躁、道德危机的时代,每一个还拥有梦想并在追梦的人们都该再重温《平凡的世界》,它会让你懂得:尽管命运是那样的不公,尽管社会有那么多的不公,可只要你能够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终能获得最后的成功。每一个正在虚度生命的人们都该读《平凡的世界》,它会让你懂得珍惜。

路遥在教会我们忘我,忘我使生命永恒。人生容不得太多的自私,自私最终只会绝了自己。看风使舵,趋炎附势,均为自私使然。一生若只是这般地生活,终将无价值地葬入黄土。

路遥在教会我们要有独立的人格,尽管你可能会遭遇孤独。孤独是人生自我证明的必经之路,只要你认定了自己的理想,那么坦然面对孤独将是你勇往直前最后的支撑点。

路遥在教会我们不必用尽生命去做一个漂亮的人,但应用尽生命去做一件让人民叫好的漂亮事。前者只能证明你的处事圆滑,而后者则将见证你精彩的一生。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会在平凡的世界读后感触倾听那些久远的声音,或许那样我们会在这个因欲望日益膨胀而扭曲的时代,尽快找到自己的方向,不至于到油尽灯枯时,我们还在迷惘……

《做卓越的教师》读后感

李 娟

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上学期,有幸读了《做卓越的教师》一书,从中我获取了丰厚的教育智慧,领悟了“真教育” 是心心相印的活动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是“人学”的真谛。这本好书犹如教育中的明灯,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更增强了我“好读书”的责任和“读好书”的兴味。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读书对一所学校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这是不是一所真正的学校。由此我联想到,读书对一个教师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这是不是一个真正的教师。课堂是个大舞台,有的教师可以在舞台上纵论古今,挥洒自如,演出一幕幕精彩壮美的活剧;有的教师则期期艾艾,捉襟见肘,令孩子们失望。每每看到这样的反差,我的灵魂就会被孟子说的“人之患,在好为师”这句话所敲打着,因为,一旦成为老师,就要为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成为“知识”的代表和化身,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除了准备一桶水之外,还应该为自己找到知识的源头,每天向源头汲取活水,正如朱熹所说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在哪呢?那便是书。为人师者,最紧要的是读书,坚持不懈地读书。

细品《做卓越的教师》一书,我深刻地认识到要实施课程改革,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博采众长,使自己的大脑不断吐故纳新,接受活化知识,才能厚积而薄发。书中很多话语,言简意赅,却让我颇有感触,回味无穷。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为了解决书多时间少的矛盾,教师读书必须学会选择,采取浏览与精读相结合。一般的书可以浏览,重要的书、名著就需要精读;与自己研究方向远的书浏览,与自己研究方向近的书精读。浏览的面不可太窄,精读的面不可太宽。”说得多好,做教师的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困惑。这时候,仅凭我们的一己之力似乎显得那么单薄无力,就如书中所说,此时我们就可以向一些教育经典求助: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陶行知的《陶行知文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畅游陶行知的《陶行知教育名篇》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怎能不被教育家的激情与思想所打动?怎能不被他们的行文风格和语言特色所吸引?他们的感情真挚而充沛,思想朴素而深刻,语言亲切而又不乏文学性,字里行间充满了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他们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撒向每一位学生,用深情的目光注视每一个人的心灵,他们所关注的是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他们让教育真正进入了人的心灵世界。从陶行知著作中,我读懂了三个字,那就是“真教育”。“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就是它包含的精神理念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永远不会过时,这些经典迸射着美丽的教育智慧,诠释着动人的教育情怀,给了我许多教育的启示。

阅读,让我充溢而快乐,更让我明白教育需要爱心,孩子渴望关爱。让我们以‘教唯以爱,学唯以笃’的思想公正地对待、欣赏每一位孩子;让我们怀着一颗慈母般的爱心,滋润每个孩子的心田;让我们用苏霍姆林斯基那种“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去接纳孩子,等待孩子的成长吧!愿我们都能以书为友,在书的世界里作一次心灵的长途旅行,来一番深邃的灵魂对话,掬一捧淡淡书香,做一名博览的教师!

小学科学读书心得 宿师附小

张献洲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如何鼓起教学的勇气?我想,不单是体现在平时的上课,同时也体现在平时的点点滴滴。更多的体现在自己主动地付出。如自发地、自觉自愿地开发自制实验教具一个成功的自制实验教具,对激发学生兴趣、改进教法学法、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

性和普及性,更全面地考虑它的科学性和安全性,必须做到“四个一”:

(一)有一颗善于探索的心

有的青年教师一提到自制实验教具就谈虎色变,总是想当然地认为设计制作教具是一件纷繁复杂的事情,不愿或不敢去尝试。其实小学科学课的自制实验教具并不需要高深的专业理论知识,也不追求结构的复杂。我们需要的是有一颗善于探索的心和一份敢于尝试的勇气;我们追求的是将教学中的经验和感悟转化为新颖独特的创意并付诸于行动。在日常教学中,抱着积极勤奋的工作精神、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断探索,不断锤炼。

(二)有一双善于捕捉的眼睛

我们需要有一只善于捕捉问题的“左眼”。自制实验教具要贴合教材和教学实际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还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程度。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留心观察学生,善于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多分析,多反思。这些都是教师自制实验教具的灵感源泉。例如:在研究不同材料热传递的过程比较中,我们在发现比较的困难时,是否可以想到改变教具达到效果。常带着这样的“左眼”,你一定会有思考与收获。

我们还需要有一只善于捕捉生活的“右眼”。小学科学老师要学会做一个“拾荒者”。时刻留意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及时收集整理,物尽其用,将旁人眼中的“垃圾”为我所用。在制作教具时,尽量做到能不买的材料就不买,能少买的材料就少买。同时也号召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发动学生也参与其中,创设和谐融洽的师生氛围。如果你常带着这样的“右眼”去观察周围,那你的“左眼”将更加明亮,就会成为一对“慧眼”——你的创造将无限广阔。

(三)有一对善于倾听的耳朵

自制实验教具不是教师孤芳自赏的个人行为,我们需要有一只认真倾听学生意见的“左耳”。自制实验教具的目的是为学生服务,学生就是自制实验教具最好的评委,教师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设计制作教具的活动,让自制教具活动成为师生互动的科技活动,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根据学生的切实需要来不断完善自制实验教具,使其更贴近学生生活,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玩具”。

我们还需要一只善于倾听同行意见的“右耳”。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要虚心接受他人提出的宝贵意见,多了解和搜集自制教具方面的最新资讯和技术,认真借鉴别人制作自制教具时成功的思路和方法,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

(四)有一双善于制作的巧手

在自制实验教具的具体制作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材料,既要学会使用不同的工具,又要掌握不同的加工方法,还要了解不同材料性能和特点。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知识面,拥有一双化腐朽为神奇的巧手。这是对教师的一种能力锻炼,需要在日常的活动中,不断锤炼和提高,最后就会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个教学细节——教学《天鹅的故事》一课,课尾,教师就“斯杰潘老人为什么把抢挂在了肩头离开了且再没有动过?”出示了四个答案,让学生评点哪个是老师的?

(1)斯杰潘老人认为天鹅是一群可爱的鸟儿,不能打,人类应该自觉保护野生动物。

(2)老天鹅不惜用自己的身体为天鹅群打开生存之门的壮举,深深的感动了斯杰潘老人,使他不忍心伤害它们。

(3)斯杰潘老人看到了天鹅在生死关头表现出的英勇和团结,具有人类一样的精神和品格,内心受到了很大的震撼。

(4)斯杰潘老人从天鹅在危难之时表现出来的壮举中,感受到了天鹅那样的鸟儿也闪现出生命的光辉、闪现出生命的美,为自己曾伤害过它们而感到惭愧、自责。从此,他放弃了猎枪。

学生读后,都认为第四个答案最完整、水平最高,肯定是老师的。而教师说:这些都是老师的解答。老师每读一遍课文,都思考一次这个问题,写下一个答案。我读了四遍课文,每次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启发,也就有了以上四个答案。(学生恍然大悟)如果我读了第五遍呢?

生:就有第五种答案。

师:对了,课堂阅读有课堂的理解;课后阅读,有课后的感受;长大了再读,你的感受就会更深刻。同学们,在人生的不用阶段阅读文章,你会对文章有不同的理解,这就叫读书。

是的,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解读文本的同时受到学习策略的启迪。有人说,“世界上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案例中的教师不仅仅局限于一招一式、一点一滴上,更立足于生活、关注发展,体现出了课堂教学的迁移性。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一种心灵的对话,是教师自觉追求与学生人格平等、见解相声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有一种相互影响、相互造就、相互提升的气象万千的美。

而在严老师的《微雕课堂》一书中,这样让你眼前一亮的细节印象还举不胜举,读罢全书让我深深的体会到:身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关键在于自己是否对教材进行了认真研读。新教材在教学题材的选取上

已充分关注了学生,许多教学情境蕴涵着丰富的内涵,它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点亮智慧。只有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刻感悟教材资源,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领略课堂的内在魅力,引领学生享受思考的快乐,实现教材的“高附加值”。在认真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做到心中有教材,才会有慧眼发现教学中的小问题,才会有教育智慧去解决教学中的小细节。

当然,细节需要功夫,功夫需要揣摩,揣摩需要不断更新,更新离不开课堂实践。作为读者的我们,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更重要的是将书中所学付诸实践。每一个关注教学艺术的教师都会关注教学细节,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教学细节,叩问教师的耐心,叩问教师的童心,叩问教师的真心,这样才可能发现一个个细节蕴含的教育真谛。

《如何做一名优秀的老师》读后感

张宏文

前些日子我读了魏书生老师的文章《如何做最好的教师》,使我感慨颇多,受益匪浅。魏老师用一种平和的心态;一种激情的行动;一辈子的追求实现自己的愿望。从文中我能够深刻地体会到李老师爱心与责任感。把自己读后的一点点感受与同仁们共勉。

一、爱岗敬业,尽职尽责

做一名好老师应该有职业之爱。干一行,爱一行,既然自己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要拥有对事业的执着和热爱,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只有有了对事业的执着和热爱,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才油然而生;只有有了对事业的执着和热爱,才会热爱学生;在工作过程中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敬业、爱校、爱生。为人师表,以身立教,乐于奉献,不计个人得失,一切服从工作需要,自觉地积极地为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结合自己的岗位和教学实际,教师不仅是“经师”,更是“人师”、“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培育好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使他们成才,成人,以适应社会生产力的要求,实践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要爱业,爱业也就是敬业。而敬业与爱学生是分不开的。要爱学生,要让学生喜欢你。春雨能温暖冰封的泥土,朝阳能抚慰心灵的湖水,生命的歌声能唤醒一粒粒沉睡的种子。爱学生,就要像春风化雨般无声,让他成为莘莘学子心目中的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最为催人奋进的有效情愫,让他成为人的一生中一道最赏

心悦目的亮丽景致。师爱是每个学生都应充分享受的权力,充分沐浴爱的霞光。留有死角的师爱是一种不公平的师爱,不成熟的师爱,因此我特别关注那些有“问题”的特殊孩子,我也有孩子,也许是因为我做了母亲,我特别能体会孩子的心情,孩子的感受。所以我从来没有因为他们差而去放弃,因为他们就像是一颗蒙着尘埃的珠子,作为教师的我有责任去发现他们,重视他们,为他们擦拭,帮他们发亮。也许他们的光是微弱的,但是我们要相信有光就会有希望。他们的接受能力差,我们要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为他们讲解。让这些孩子不断取得进步,慢慢跟上班集体前进的脚步。

二、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更何况一名人民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我认为要做一名好老师,甚至必须有一河的活水。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首先,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党员先进性的理念等,思想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其次,学习现实生活中鲜活的事例,比如象为救护学生而献出自己生命的小学教师殷雪梅;为捐助贫困失学儿童而劳累过度身患重病的艺人丛飞;优秀的共产党员张斌、雷燕等,把他们作为自己行动的楷模,学习的榜样,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再有,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用以指导自己的实践,滋润自己的心田,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和能力。积极参加各项业务活动,吸收新的信息,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多进行教学反思,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科研的能力。只有不断学习,善于学习,才能不断

三、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面对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面对新时代的学生,做一名好老师,我认为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的途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不教死书,死教书,不能像以前一样,就课本教课本,而要更新观念。

四、教师要学会寻求自己的幸福感。

作为一名教师还要在平淡无奇的教学生涯中学会找寻自己的幸福感。教师中也不乏那些一切向“前”看的老师,一旦有一天他的物质天平失去了平衡,那么他的工作也终将会受到牵连。也许你在正常的教学工作外还付出了许多,这说明你是一个富有责任感的好老师。但如果因为付出了辛劳而追求或奢望获得额外的回报,那你就需要端正一下自己的态度。教书育人本来就是教师应尽的职责,你只是在完成你的本职工作而已。

许多老教师说,这样的时刻他们是最幸福的:几十年后,当他的学生桃李满天下,为社会作出贡献,回到母校,拜访老师,回顾当初老师指引的为人为学的道路,感到使他一生受益,他们的成就也有老师们的一份劳动在其中。过去人们常把老师比做“红烛”,照亮了别人,燃尽了自己,未免有点悲怆,但这也恰是老师的劳动成果和幸福所在,因为他用自己的绵薄之力“照亮”了别人,为社会作出了自己微不足道的贡献,他受到了社会和别人的肯定和尊敬,这样的精神财富是永恒的,是物质财富难以比拟的。

五、好老师还应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势必会给人带来许多无形或有形的压力。学会如何释放自己,始终以一颗宽容的心去面对一切,那样你才能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去面对你工作中的压力,去克服种种困难和问题,使许多问题能迎刃而解。

好老师应该有着开阔的胸怀,勇于接受各种批评与自我批评,充满爱心与责任感等等。做一个好老师很不容易,对于一个年轻老师来说更是认识肤浅。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探索,才有可能向之迈进一步。毛蓓蕾老师临终前嘱咐:每位老师都要热爱教育事业,每位老师都要热爱我们的孩子。千万不要把孩子估计错了,估计少了,估计小了。孩子们的事没有一件是小事。他们的事在老师心中应是大事,要事。把小孩子的事做好就是我们老师的责任。做好了我们会感觉活的很有意义。我想这大概就是好老师典范吧。我会用我的实际行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好老师。

《爱的教育》读后感

张宏文

读完了《爱的教育》,我深深得陷入了沉思,爱的教育是什么?我在书的封面找到了答案:素质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是孩子做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质的基础。

《爱的教育》里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卖炭人、小石匠、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带病上课的教师„„以及他们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读者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爱中受到教育。这本书里充满了爱。充满了让人羡慕的爱。

在我们的教育中,“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是何等的困难!首先,在大多数人的脑海

里没有“爱的教育”这个概念。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爱的教育。正因为我们缺乏爱的教育,才使我们的生活里少了一些爱。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这是我们缺少的,这是我们需要寻找的。有了这些爱,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了爱。

在《爱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学生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他们的爱里有宽容,有谦让,有亲情,有友谊。《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

年轻出任教职时,满腔热诚的爱,希望能够全心全力扮演“为人师表”角色,然而在专业经验不足、缺乏教学经验、也没有好的方法之下,曾经以教师的权威用教鞭管教学生,以致伤了学生的心。也曾为了虚荣,逼迫学生在各项比赛中斤斤计较分数,以争取许多“虚伪的荣誉”。甚至以“分数”来看待孩子,也以“外表”来衡量孩子,更以“听话与否”来评价孩子,每每忆及此事,不禁全身颤抖,惭愧不已。

四、不断的调整心态和做法,也为孩子多付出一份关心与爱心与真心,发现孩子们总会相对的给予“回馈”。因此有“爱的教育”,才有“美”的回忆。我的体会:

一、以教育为主题的美丽、可爱又动人的故事,应该很多,发生在你我大家的身上,大家都在从事教育工作,而且是基层的教育工作人员,所接触到、感受到的故事应该最多,也最深刻,只是大家都没有把他记录下来而已,如果有机会加以整理,如同本书一样,一定叫好又叫座的一本好书。

二、我们不要过分执着一个观念、一种行为模式、一种习惯,而要常求突破,要从不同角度,正、反方面整体思考来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养成反省思考的习惯,对任何事都要下功夫,才不至于被外界所困惑。

三、看过的书颇多,很少再回味一遍,重新再来;写过的报告、资料也不少,也很少再重新翻开研读,事实上偶而重新品味一番,个中滋味又当从何说起?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我们经常在不知不觉当中只顾往前冲,忽略了反省与自觉的功夫,也常常在不知不觉当中,忽略了别人的感受。

四、时代的产物中,造就了很多的读书人很会读书,很多学生光会读书,不会读人;只会做事、不会做人,个人过度重视iq,忽视eq;;是学术界的巨人,却是生活中的侏儒;可以和电脑、机器、实验室对话,却无法与人沟通。

从事教育工作,针对教育问题而言,通常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到底哪些是“要”或者是“不要”?这个

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

一、教师的“要”:

(一)教师要教育不要训斥:教育是引导而不是灌输,视学生为「有」而不是「无」。训斥则不容许学生说「不」,教育则潜移默化。

(二)了解学生、认识学生、适时的赞美和接纳、鼓励与协助,培养学生挫折和容忍的价值判断能力等等,让学生快乐成长、茁壮,更会利用各种机会和家长取得联系,适时的提供教养子女的咨询与方法,共同为学生的未来而努力。

(三)教师要理解人性: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反应、学生的心声也该仔细的聆听看看。

(四)教师要多怜爱和鼓励

(五)教师要专业,专业的精神表现在对国家、社会、学校、学生、教师与家长之认知

二、教师的“不要”:

(一)教师不要认为这行业是铁饭碗!打不破,要珍惜羽毛。

(二)教师不要训斥与灌输,不强迫学生学习。

(三)教师不要妄想“教育万能”,不是万能丹也不是特效药,有其极限。

(四)教师不要过分执着“立竿见影”,潜移默化的过程导向,注重人格的培养,身心健康的引导。

(五)教师不要悲观,要乐观以对,充满希望与理想。启发:

(一)多关心我们的学生,有爱的教育,才有美好的回忆。

(二)坚守岗位,默默耕耘、尽一己之力。

(三)学习型组织的体会:

1、系统思考

2、自我增进

3、改善心智模式

4、团队学习。

(四)知识经济的时代,教师要上进好学、多求取新经验,落实教学工作。

(五)教师专业成长*进德修养,教师专业自主工作理念的实践,必须落实在教育工作上,表现在各科教学工作上、表现在日常生活教育当中,以收到身教言教的效果。在《爱的教育》中,我找到了爱,在爱中找到了教育。以上就是我对这本书的一点体会

读《别做年轻的老教师》有感

宿师附小 郑荣

读了一篇《别做年轻的老教师》,我感到很有感触,真没想到,这老鹰竟然还有这样的成长经历,在几十岁的时候,发生了这次蜕变,让自己飞的更高、更远。我想,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们以后的路还很长,虽然我们可能无法实现老鹰这样生命的蜕变,但我们可以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积累,让自己的教学更生动,更受学生欢迎,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这条路怎么走?我是这样尝试的:

作为教师,需要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们更需要经常读小学教学、经典作品,通过读书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平时,在看书、读报时,要特别关注那些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章,好的文句做一些笔录,好的文章可以把它剪下来做成剪报收藏好,并且在有空的时候经常翻出来看看,以使自己经常受到激励和启迪。

教师除了可以在书本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外,网络还可以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交流方式,我有时间经常上网上查资料,许多好的教案、试卷、课件都汇集在这里,还有供学生进行阅读的三味书屋,处处充满了童趣。其实网络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好帮手,是语文教学工作者栖息的精神家园。它可以把远隔千里的老师聚在一起,形成即时互动式的交流,使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圈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并且在大家的交流中,往往还会有更多的意外收获。

“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不断的阅读与学习,让我们从重视教学知识点的传授转变为重视学生人格的发展,教育视野得到了开阔,教学方式得到了改变。我们通过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教学主体、教学目的和教学工具等方面,从教学的前、中、后等方面获得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使自己不断成熟起来,为自己的专业成长插上有力的翅膀。

读《教育智慧的意蕴》有感

宿师附小 郑荣

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在二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肩上的重担,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涉及内容最全面的一次课程改革。它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从中体会到了课程改革对课堂、对教师、对学生的冲击,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困惑。暑假,我有幸拜读了范梅南先生的力作《教学机智——教育

智慧的意蕴》。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范梅南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因此,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必须具备诸多素质和条件。我以为,以下几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涵养师爱,以情促教。育人之道,爱心为先。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其次,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人格,严慈相济。《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条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

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表述是贯穿于新课程标准的一条红线。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让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阴覆盖在他们身上;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维,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实质就是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

第四,要有丰富的学识。有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觉得不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开凿一眼泉,就是教师要终身学习。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程度是惊人的。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如果教师能做到精通专业,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并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就能信手拈来,驰骋自如,找到偶发事件与教学任务之间的联系。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读《教师专业成长》有感

宿师附小 郑荣

在阅读《教师专业成长》这本书以后,让我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特别是书中关于“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介绍更是给了我很大的指引作用。其中,不论是实施策略还是具体措施中都重点提到了“自我反思”对加快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这将对我今后的成长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

当前,影响数学教师发展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外部因素,如数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学校的管理制度等;二是数学教师自身因素,如自我发展需要、教学反思能力等。其中,教师自身因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从专业发展角度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反思才能完成。教育学者杜威这样说过:“教师应当对实践进行反

思,将教学看作是一种反思性的学术实践,通过反思实践来改进教学,做‘反思型实践者’”。数学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职业形象,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以自己的行为表现,主动反思,做“反思型实践者”,逐步推进自身专业发展。

反思是个体成熟之标志。反思型教师不仅要具有课堂教学知识、技巧和技能,还要具有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的能力,以及对教育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自己的教育信念进行更广阔的探究和反省的能力。即在“反思——更新——发展——再反思——再更新——再发展”这样一个无限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中,使自身的成长始终保持一种动态、开放、持续发展的状态。

要想成为反思型数学教师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简单的过程,它需要数学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与提升,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知识、信念、行为和各种视之为当然的观点,转变那些不正确的假设、信念,修正那些不合理行为,把反思的方法与实践结合起来,不断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解决,才能逐步迈向批判反思之门。首先,要将反思渗透教学的全过程。即教师要进行全面具体的课前准备,并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内容、对象、过程进行计划、安排、反馈、评价与调控,最后在课后对上过的课进行回顾与评价,总结课堂教学的经验,找出问题,分析原因,采取补救措施等。教师只有通过这些措施,形成对体育教学的系统反思,养成反思习惯,并使反思伴随着数学教学活动的常规化而逐渐自动化。其次,要讲究科学的反思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反思方式,以提高反思的效率。第三,经常记录并剖析“关键事件”,以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突变事件的能力,促进教师的自身的发展。第四,要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因为系统的理论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审视那些教学中的直觉判断,帮助认识和理解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而且还可以为自己的实践提供多种可能,增强陈述自己行为的理论基础。

要想成为一名批判反思型数学教师,就意味着要在批判反思的过程中,把个人的教学活动、集体的经历以及正规的理论、研究视为同样重要的因素,使自身的教育实践和思想更具有合理性。只有在不断的批判与反思中教师的教学才会得到持续地发展。为成为一名具有批判反思的数学教师努力!

《做最好的老师》读书心得体会

宿师附小 朱苏芹

闲暇时,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这本书记载了李老师从教25年的经验与收获,书中从作者步入岗位初期写起,从青涩写起,到有一定的经验,到经验丰富,满腹经

纶,将自己的成长与成熟一步步介绍给了我们。读后,使我受益匪浅。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对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他的观点,他对班级的管理,使我感动,折服。同时,使我这个颇有一定教龄的教师,从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更看到了未来和希望。在这里,我可以找到教育的最新理念;在这里我可以学到宝贵的经验总结。从李老师成长的印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进步的影子;从他的成功教育案例中,我找到了一些适合我们的方法。它让我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的目标,那就是成为一位勇于自我批评、善于积累、善于反思、有爱心、勇于挑战、有目标的老师!

有人说,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你;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爱是夏日的风,冬日的阳,春日的雨,秋日的果。是啊,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教育理念《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正是证明了这一点。他把自己所有的爱,全部倾注给了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25年如一日,爱生如子,用他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谱写着一幕幕爱的篇章。他把自己融入到班级这个集体大家庭里,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里面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去赢得学生的信任与敬佩。

对照李镇西的教育方法,我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很多不当之处。例如: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由于急于求成,常常忍不住对学生发火,缺乏教育的技巧;有时,对完不成作业的学生,缺少耐心辅导,缺少个别引导,使学生对我敬而远之,师生之间缺乏代沟。

通过读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我对比反思自己,深感愧疚,觉得自己与一个好老师的差距太远了,这哪是爱学生?反思后才认识到:教育上的爱,不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而做出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运用得恰当,它会把“爱”自然而然的贯穿于教育的某一个环节,也会不声不响的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更会潜移默化的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所以,我深深感悟到:因为爱,冰雪会消融;因为爱,枯木会逢春;因为爱,希望绽放华彩,因为爱,能拨云见日,未来永值得期待;因为爱,所有的生命才收获了圆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决心以著名教育家李镇西为榜样,以“爱”为己任,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进取,顾大局,识大体,努力按照上级的要求,按学校要求,高标准要求自己,树立竞争意识,不但要自己思想过硬,品行端正,业务水平高,乐于敬业,端正态度,明确责任,勇创佳绩,还应想方设法投入到学校集体的建设中,增添自己的一分力量,为校增光、添彩。自觉维护学校利益,遵守规章制度,服从安排,舍小家顾大家,洁身自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甘为人梯,爱生如子。

最后,借著名教育家镇西小语作为我的座右铭,“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心是教育的灵魂”鞭策自己,激励自己,这就是我——一位人民教师在学习中的心声。

《心理学》读后感 宿师附小 周 伟

何谓心理健康?这是心理学、精神病学、心理卫生学等许多学科共同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其说甚多,现选有代表性的理论供借鉴。“心理健康就个体的心理状态而言,心理健康指个体在一般适应能力、自我满足能力,人际间各种角色的扮演,智慧能力,对他人的积极态度,创造性,自主性,成热性,对自己有利的态度,情绪与动机的自我控制等方面达到正常或良好水平。关于心理健康的正常状态,一般有四种意义:正常即健康状态,以有无心理疾病为判断标准;正常即平均状态,从统计学角度强调正常和异常之间的程度变化,处于正态分布中间范围的属于正常;正常即理想状态,正常是用来评价行为而非描述行为;正常即适应过程.将正常看作是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心理健康的人能不断学习有效的技巧以应付紧张状态。这个心理健康概念仅仅描述了心理健康的有关现象,尚未把握到心理健康最一般的规定性。

心理健康的人多能符合下列各点:

(1)乐于工作.且能将本身的知识与能力,在工作中表现出来:并能于工作中获得满足之感。(2)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且乐于与人交往:其对人的态度.常是正面的态度(如喜悦、信赖、尊敬等)多于反面的态度(如敌视、怀疑、畏惧、好恶等)。

(3)对本身有适当的了解,并能有悦纳的态度。愿意努力发展其身心潜能,但对于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接受,而不以为羞。

(4)和现实环境有良好的接触,并能作健全的适应。对生活中各项问题,能用切实有效的方法谋求解决,而不企图脱逃。这个心理健康标准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描述了人在心理健康状态下行为的一些特点;对什么是心理健康的问题也避而未答。

下面我想就我理解中的什么是心理健康作几点看法。

第一、心理健康是心理的一种状态。

“心理健康”的矛盾概念是心理病变或心理疾病。这两个概念共同的最邻近的属概念是心理状态。明确

了这三个概念间的种属关系就可以和我们前面讨论过的心理状态的理论联系起来了。心理健康状态的最重要的规定性在于健康;这是由定义包含着的以下三点内容来揭示的。

第二、心理健康的独特规定性就在于自觉、平衡.统一。

自觉、平衡与统一这三个规定因素是从不同维度上进行概括的结果。它们之间有着以统一为核心的内在联系。“统一”是从心理的全局说的;“自觉”是人心理的统一形成的高层次的综合功能;“平衡则是心理各构成部分间相互关系的态势。

第三、心理健康的另一个重要规定因素就是自觉。

自觉是意识统一形成的综合功能。所谓自觉即在人整体统一下的意识相对独立的整合对人自己的意识、肢体与整体的生活行为自控、自知、自塑、自正的作用规律。这种综合功能集中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其一,自控,即意识的以现实为基准的自我控制作用。人诸多意识过程的行、止都在意识的控制、掌握之中。人对自己整个的意识状态都可以进行相应的调节与控制。人在生活行为中形成了大量的可以实证的现实意识:也形成了众多虚幻意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总是以现实意识为基准来控制自己的生活行为。其二,自知,即人以现实意识为基准对自己的观念、意识过程、相应动作和行为过程形成某种直接觉知和思维评价;从而了解自己的观念、意识过程、相应动作、相应行为过程展开的具体状况和品质上的优劣。其三,自塑.即人根据对自己知识、品德、能力等方面实际情况的了解;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展开相应的学习,训练、修养,以便发展自己的德、识、学、能及身体素质。这就是所谓自我塑造。其四,自正或自我校正。

读《班主任工作》有感 宿师附小 周 伟

时间总是过的那么快,转眼假期已经过了一半,放假前学校有要求,就是希望我们每个老师在假期有时间读一本有意于提高个人修养和工作能力的书,翻开家中的书柜左看看西瞧瞧,也不知道看什么样的书好。就在这时一本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映入了我的眼帘,忽然想起这是我多年前最想看的一本书,但由于自身的一些原因却把它搁置了,今天正好好好的拜读。

在我从教十多年以来,虽然当班主任年限不多,但也深切有这样的体会:当班主任,总有种累的感觉。班级纪律,要维护;班级清洁,要督促;班级经费,要收取保管;学生做操,要到场;学生纠纷,要调解;学生成绩下降,又会着急„„总之,看起来能够胜任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却问题很多。魏书生是一位特级

教师,担任校长与书记兼任两个班的班主任,承担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他需要经常出差,经常到外地讲学,但他的学生在升学成绩却能比重点中学平均高很多很多。这种状况能有这么好的教学效果,让我非常吃惊。看来高效率的班级管理,是教学成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我带着很多疑问翻开魏书生的书,他在书的自序中是这样写道的:世界也许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却很大很大。班主任是在广阔的心灵世界播种耕耘的职业,这一职业是神圣的。愿我们以神圣的态度,在这神圣的岗位上把属于我们的那片园地管理的天晴日朗。以使我们无愧于学生,以使我们的学生无愧于生命长河中的这一段历史。在书中也使我明白教师不仅仅是教学生知识,重要的是在教知识的同时要先要育人,魏书生的“比天空更广阔”篇章给我印象最深,在他的教学中时刻不会忘记对学生思想教育,在他的心中始终坚持育人是永远的,他教育他的学生:一个人可以考不上大学,可以不具备高深的科学知识,但不可以不具备宽阔的胸怀,没有宽阔的胸怀,难以有大的作为。培养学生具有比天空更广阔的胸怀,就能站在数万年人类悠长的历史和数万光年星系的空间角度来看地球,看人类,看社会,看人生,就能看清自己所处的位置,就能即顺其自然,有积极进取。看了这本书,我真的是受益匪浅。有很多方面觉得是值得我去认真学习与实践的。

一、师者就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世人之所以这样给予这个职业这样崇高的评价,那就说明它的不平凡和其重要性。师者,范者也。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强调身教胜于言教的道理,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而且要做的更好,更具有示范性,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尤其是班主任,他的世界观、他的品德、他的行为、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他的学生。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我希望我的学生成为积极向上、勇于创新、不怕困难、对人以诚相待、有同情心和责任感,有一定心理承受力的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我首先就要使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在教育教学中魏书生也是这样做的。

二、努力做一位善于思考和创新的老师。

魏书生的教育经验让我敬佩,魏书生的教学经验让我感叹,他是一个真正在实践教育理论的教育实践家。他点子多,办法新颖,有实效。他工作的思路清晰,方法科学,这得益于他深厚的理论功底,并且他敢于做试验,遇到困难不退缩,想办法去克服和改进。教育就是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的推陈出新。作为刚刚有几年教龄的我,就更应该在接纳前人的优秀教学手段和思想,不断的夯实基础的同时,一定要勤于思考,敢于实

践,勇于克服困难。学无止境,教育的魅力也无止境。虽然我现在并不从事班主任的工作,但读了《魏书生教育工作漫谈》之后,我却真正感受到了老师的教育魅力何在。一个教师,他的胜利青春是不能保持的,但是它可以保持职业青春。

我们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外,更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魏书生的教育教学经验将指导我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一滴水就是一个海洋,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作为一个教师无论何时何地就要明确自己身上的职责,时刻努力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己个性的平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

读《陶行知教育名著》有感

张海燕

最近我有幸地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陶行知先生作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显示功能,又关住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他的理论和实践,应该成为中国教育血液的重要成分。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敬业精神让人感动,我也为之折服。

在读到《教学合一》这节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要合一的观点,有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新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简而言之,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我仔细阅读,细细品味,联系我的教学,我感觉陶公所提出的“教学合一”的观点很有道理。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的课堂设计应适合本班学情,根据学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那么这样学生就会乐学了。教师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确实还需要不断的学习,用丰厚的知识去充实自己,不是有句话“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吗?”

《学生的精神》中提到三点;

(一)学生求学必须具有科学的精神;

(二)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

(三)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我想说说我自己的感受。现在的学生正如陶公所说容易“自满”,自己刚刚对这个知识点有一定的领悟,就沾沾自喜,但真正实践做题时,却无从下手。学生对学习缺少一定的目标,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学校来接受教育是为了什么。每当找学生谈话时,我便会问“你准备读完干什么?”学生的回答:“不知道。”他们从来很少会想过我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会是什么样?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上不想下功夫,更不愿意吃苦,对于周围的环境学生很少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把更多的原因归纳在外界的环境上。例如,学生作业未完成,当问其原因时,学生回答无非这几种“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交作业?”“我不会做。”“我不知道做哪道题?”“我忘记交作业啦!”“课代表交作业时没告诉我!”诸如此类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让人无可奈何,更多的时候我在问自己:“我们的学生到底是怎么了?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变成这样?”

《孩子们!你好!》读后感

张海燕

最近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在《孩子们你好》,感觉受益匪浅,起初之所以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他的名字,觉得他的名字特别的温馨,觉得作者应该是个特别富有爱心的人,应该是一个特别了解学生的人.所以想通过阅读这本书后我应该会更喜欢和了解我的学生.

翻阅厚厚的书本,字里行间无不投射出爱的光芒和人本主义思想。其人道主义原则和使学生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是阿莫纳什维利最基本的教育原则,强调教师要热爱、尊重和相信每一个学生,对他们的成功要抱有信心,使他们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我想,作为一个教育者,让孩子们时时能感受学习的快乐,品味探索和收获的愉悦,享受成长的幸福,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挚爱教师职业者的追求。

未曾读完整本书,仅仅看了本书的序论和第一章《前夜》,便被阿莫纳什维利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对孩子们无私的关怀所深深感动!

(镜头一)每个孩子都是老师

要想得到孩子们对自己的爱和信任,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们心灵的秘密,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自己的老师和教育者,这是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想想平时,自己经常以长辈、老师自居,很少能做到蹲下来看待每一个孩子,更别说把他们视为自己的老师了。事实上,如果要透彻了解每一个孩子,我们必须走进他们的生活实际,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了解他们眼中的世界,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每一个孩子。让我们时刻提醒自己,学会转换角色,以朋友、甚至是学生的身份去和他们交流合作,和他们一起成长发展。

(镜头二)记住每个孩子的名字

开学前的第一天,他仔细翻阅36个孩子的人事档案,用心解读每一个孩子,希望第一次与孩子们见面时就能叫出他们的名字,记住每一个学生。

当看到尼亚的照片,一眼就看出,她的门牙全掉了,也只许有很多语音她将很难正确地念出来。不过,这也没关系,我一定不允许任何一个孩子讥笑她。仅仅只是一句话,仅仅只是阿莫纳什维利内心的一个想法,但是却让人看到了他的细心倍至,他对孩子们心灵的呵护。

反思自己,虽然也留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却从不曾如此细心关注他们的内心感受,尚不曾时时刻刻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一切。开学前更不会去了解每一个学生,事实上还不曾知道自己的学生是谁,好在自己十分重视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期待着看到每一个孩子的笑脸,更希望他们能从内心立刻喜欢上我。

常常尽管自己也有意去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但是由于班级人数多,所以很难立刻全都记住,最快也需要一周的时间,有时候甚至要用一个月的时间,才能逐渐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而当大家位置调换以后,却经常会阴差阳错、认错学生。

事实上,孩子们也和我们有着同样的想法,他们也十分看重第一节课,渴望老师能记住自己,并一下子叫出自己的名字。尤其是那些原来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则更希望在新的学期,让自己有一个新的开始,希望给老师一个新的印象,让新的同学和老师也渐渐喜欢自己。每个人都很重视自己的第一次,因此,当我们第一次与学生见面的时候,的确应该多为学生考虑,为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和成长考虑,谨言慎行。

(镜头三)一封祝贺信

开学的前一周,他给每一个孩子寄去了一封祝贺信,祝贺孩子们长大了,希望自己能够和他们成为好朋友,希望这个孩子能和班里其他的35个孩子也都成为好朋友。并且详细介绍了班级所在的位置,希望孩子们自己走进班集体,即使找不到也不用害怕,走廊里会有热情的少先队员主动来帮助。

这该是一个多么细心的老师呀!不但把每个孩子当成大人看待,而且为孩子们考虑的如此周到,打消了他们的顾虑,使每一个孩子盼望着新学期的第一天,期待着看到自己和蔼可亲的朋友般的老师。

在本书中作者是这样描述童年的,:“真正的童年,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是从一个质的状态到一个更高水平的质的状态的过渡的人生。儿童自己没有能力完成这一个成长的过程,应该由关心着他们的、给他们传授知识和经验的成人去帮助他们。”阿莫纳什维利的这段话使我从彷徨的境界中一下子清醒过来,只有在成人的帮助和指导下,孩子们才可能拥有高质量的真正的童年。同样小学阶段的学生也是这样同样需要我们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才能健康的成长.

什么是“真正的童年”?在孩子出生以后到他们正式入学以前他们究竟需要什么?吃好、玩好是不是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童年的全部快乐?是不是在这个时期教他们知识就是对他们快乐童年的剥夺?现在我可以肯定的说,不是。不仅不是,这样的说法是对儿童成长的忽视,是对儿童的不理解。儿童需要心智的启蒙,启蒙程度的高下在于成人付出的多少。同样好习惯也需要在这时候培养,否则会直接影响学生以后就拿我现在所任教的三个班来说吧,每个孩子都有他们不同的个性特点,但显然他们的区别并不仅在于个性的不一样,细细地去了解,就会发现不同的家庭氛围,不同的生活经历和学习经历造就了这三个班不一样的孩子。

在我教的一个班中其中有一个女孩子,她的语感非常出色,她能在我的课上生动的讲述读过的文章,轻而易举的复述老师说出的复杂句子。听说在数学课上,她的表现更是让人很惊讶。在与她家长不多的接触中,我能充分的感受到父母对她早期教育的重视。从她的嘴里不断的蹦出颇有文采的句子,这不得不归功于她的学龄前教育。所以她在学校中学习生活是轻松愉快而有效的。

相比之下,另一个小男孩和她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由于父母对他生活上的照顾无微不至,疼爱有加。课堂上,他不爱看老师,几乎不与老师交流,只干自己想干的事情,作业书写也是随意乱画,尽管也有进步,但表现波动极大,全凭兴趣做事。这两个智商水平不相上下的孩子,为什么表现出这样的差异?原因来自后天教育,来自他们成长过程作为老师我们都希望看到自己的学生越来越爱学习,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越来越能够客观的评价自己。但是更多时候我们应该不断的提醒自己去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帮助,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不懈,很多孩子的思想和性格会因为我们的介入开始发生好的变化。这可能就是我们教师介入他们的学习生活的成果。

看来,作为老师,光是“等待”是不够的,我们得给孩子推一下,拉一把。我们都应该给孩子以正确的“指导和帮助”,让孩子获得“真正的童年”,“智慧的童年

《爱的教育》读后感 宿师附小 蔡美娟

《爱的教育》(原文是Cuore,翻译为心)是通过艾得蒙多·德·亚米契斯的儿子的日记改编的。这是一

本日记体的小说,以一个四年级男孩安利柯的眼光,讲述了从四年级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到第二年10月份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全书共100篇文章,包括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还包括亲人为他写的许多劝诫性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文章,以及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9则感人肺腑的每月故事。通过塑造一个个看似渺小,实则不凡的人物形象,在读者心中荡起一阵阵情感的波澜,使爱的美德永驻读者心中。整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完全在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爱的教育》被认为是意大利人必读的十本小说之一,是世界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名著,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最富爱心和教育性的读物。以下是学习啦整理的爱的教育读书笔记|爱的教育读后感: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部流传世界各地的著作,它是以一个小孩的日记方式来写的,虽然每篇的篇幅不长,但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爱”,一个多么闪亮,多么令人钟爱的字眼。人们追求爱,也希望能拥有爱,爱能使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美好。我们要完全的拥有它,就必须去充实它,让我们携手,共创出人世间最美好的爱。这本书里也正是想表达这一点。

在这本书里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卖炭者与绅士》还有《义快的行为》这两节,第一节写了一个父亲对他儿子诺琵斯的爱,诺琵斯骂培谛的父亲是个“叫花子”,诺琵斯的父亲知道后,非要诺琵斯向培谛和他父亲道歉,虽然培谛的父亲一再拒绝,可诺琵斯的父亲还是坚持要让诺琵斯道歉,从这里可以知道,诺琵斯的父亲是一个多么正直的人啊,他用他的爱来熏陶他的儿子,让他的儿子也变成一个关心别人,不取笑他人的人。第二节写的是一个墨盒砸到老师的事件,原因是克洛西被人凌辱,最后忍受不了了,就拿起墨盒向那些人扔去,没想到扔到了刚从门外进来的老师,最后卡隆要帮他顶罪,但老师知道不是他,让肇事者站起来,并没给他处罚,听他讲完事实后把那些人抓了起来,但卡隆跟老师说了些话,老师就不处罚他们了。这里就表现了卡隆他关心他人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并且得饶人过且饶人,这是难得的一种为人处事。

读到这里,我想在这个以经济利益为主的社会上,使同学之间自私自利、以我为主、嫉妒打击、怕得罪人、恶意竞争等不良作风日益生成,那种关爱他人的精神已经渐渐淡漠,在社会加强精神建设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在学校家庭上学习这关爱他人,让自己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爱心来熏陶别人,让爱在人们心中永驻。

走进科学课程 开展科学探究 宿师附小 张献洲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也需要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都应该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教学工作达到满意的效果。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什么都不管。课前,教师的准备要十分充分,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教学“材料”单元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各类研究材料,同样也应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让他们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去探究。

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积累一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当然,这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达到。

二、合理安排教材,有选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教学中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材。另外,科学探究过程有7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7个要素,有时,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并且只涉及部分要素。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形式。

现在的《科学》教材的设计也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观念,给了教师、学生很大的自主权。如“生命”单元对动植物的探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熟悉的或能找到的动植物作为研究的对象,而不必完全依照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另外,教材还安排了自由研究内容,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最终实现育人的功效。

与传统教学很大的区别在于: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 “看一看”,多动脑 “想一想”,多动口 “说一说”,多动手 “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在教学《观察与描述》时,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秘密,体验到了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摸物游戏”,使学生的兴趣高涨,虽然有的学生没有说出摸到的是什么物体,但这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感官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四、科学探究之后要组织学生研讨,教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

科学探究之后组织学生认真钻研,共同探讨,这种研讨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美国有一位博士对下面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一是探究后立即进行研讨,一是探究后不进行研讨。研究结果表明.前者概念水平的发展达到更高层次,研讨使认识深化。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信息”。教师应该让他们有足够的发言机会,不论他的发言正确与否,教师要认真倾听。小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有时难免会用不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刚刚接触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语言,根据学生语言去引导思维。

样就激起了许多“矛盾”,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学生的个人知识),首先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进一步研讨,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

五、重视引导学生把科学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

大自然包罗万象,奥秘无穷,仅仅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在课外进行探究。教材中很多地方都可以这样处理,如:探究小草每天“喝”多少水?调查家乡的水资源情况;一天中气温变化有什么秘密?等。另外,一堂课不可能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去探究,使科学探究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科学探究在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困难

1、时间问题:学生活动本身就很耗时间,再加上小学生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科学探究中往往会转移注意,这样时间变成了突出问题,传统课堂40分钟,已经无法满足科学探究的需要。

2、调控问题:在科学探究性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就算教师准备非常充分,也难免会经常发生一些意外。再加上学生人数多,活动空间又那么小,如果又没有充足的必需材料,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是非常费劲的。即使激起了探究活动,也难于展开和深入,还往往会出现失控的场面。

3、评价问题:很显然,通过科学探究,学生的科学素质以及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培养。但是如何去评价学生,用传统的评价方案去评价他们当然不行,因此,现在急需解决“用什么评价方案去评价学生?”

4、教师问题:科学探究性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非常多,而现在科学教师的课务繁重,教师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再学习、去研究,这就大大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也使科学探究教学很难落到实处。

这些问题都有待于研究、解决!

《不可错过的语感启蒙》读后感

(二)六年级 蔡晶

Phonics则是作为孩子自主阅读的敲门砖,让孩子做到见词能读,听词能写。这种方法比咱们传统的方法,能让孩子少走了很多弯路,也能让孩子通过大量的阅读得到更多的情景模式,培养孩子的英语思维模式。

Phoenix就开始了pre-K的学习,pre-k是学习26个字母及字母发音的,当时单纯的就是学习字母和字母发音,配合看Leapfrog的碟片,听听儿歌什么的,也没发现什么不妥的地方。当时Phoenix的亲子英文阅读刚起步,阅读量显然是不够的,但是刚开始学Pre-k时,并没有发现不足。

进入K级后,问题就出来了,前期的听力和亲子阅读积累不够,导致K级学习进行不下去,所以又开始恶补安妮鲜花理论并将各种资料综合整理,拟定了Phoenix学习计划,在今年的这个暑假开始集中学习K级level1,在暑假之前一直是以看英文动画片,亲子阅读,听儿歌等为主。在学习K级的过程中,充分意识到将学习的Phonics拼读运用到阅读中的重要性,单纯学习拼读是没有意义的,就像HOP教材标示的那样Learn to read,要多多地运用拼读知识学习自主阅读并进行情景对应,这样的拼读学习才有意义。从Phoenix在外教课堂上的表现来看,Phoenix明显比其他没有学过的孩子拼读意识强,遇到新单词更愿意去读出来。在学习k级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地在调整教学进度,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中间也出现过一些停滞不前的情况,不过坚持到最后,我发现学习越来越顺利,HOP配套的小书很轻松可以读下来,图书馆借阅的一些一级的读物,孩子也能进行自主阅读了。

HOP的教材也有别于其他的教材,从介绍来看,这套书是专门给家长在家给孩子辅导用的,资料比较全,但是课程拉得时间比较长,所以个人觉得很适合像我们这样孩子比较小的家庭,放慢节奏慢慢学习。对于大些的孩子来说,或许用牛津的Let's go Phonics集中短时间学习会好一些(只是个人感觉,没有啥理论和实践依据)。Phonics在欧美国家的推广已经有近百年了,也是主流的方法,所以学习Phonics肯定没错。但是怎么结合中国的情况以及自家孩子的情况进行学习,这个就得花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和实践了,安妮鲜花是总指挥,已经高屋建瓴的提出了路线,但是每家孩子的情况不同,兴趣切入点不同,这个就得家长花功夫了。

至于Phonics学习跟Whole language的学习能否有机的结合起来呢?据我的了解,咱们多年的英语教育就是whole language,学单词,学句子,进行阅读,咱们是否出了学习Phonics(结合sight words),同时也不妨运用一些whole language的办法呢?我看很多绘本后面都附带有picture dictionary,图片和单词对应,还有一

些围绕绘本内容涉及的activities活动,我感觉这个也是一种whole language的学习。(这类绘本比如有Earlyreads系列)

咱们学英语,家长也是在摸索中前进,跟孩子一起学习,我还是认同安妮鲜花的理论的,同样持有类似理论的还有爸妈网的Hi5,现在市面上还有个比较火爆的”大粽子“,他的理论就是跟读原版电影,跟读原版电影并让孩子自己配音这个方法我是认同的,但是他的”强迫论“我不喜欢,学习应该是快乐的自发的事,进行亲子英语学习快一年了,我最欣慰的就是孩子说”I like English“,感觉他一直都很enjoy这个过程,如果学习变得过于功利,就失去了学习的本意了。也许等孩子上小学后,进入到中国这个教育体制大,不得不变得功利,但是咱们难道不能找到平衡吗?我们这代人的学习大多数在痛苦和强迫中进行,下一代的孩子们如果能快乐地享受学习的话,我想内在动力会更足,好的成绩就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

《不可错过的语感启蒙》读后感

(一)六年级 蔡晶

安妮鲜花的博客以前就接触过,但一直没有时间细细地看。

最近看她出了一本书《不可错过的英语启蒙》,应该是系统整理了她博客上近几年对幼儿英语启蒙研究的博客。

同时,有一些观念也随之得到了改变,可以说安妮鲜花的某些理论,更符合我自己模糊的认知。记忆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孩子启蒙重点是语感的培养,有感情的流利阅读不容忽视的

根据宝的情况,茜是从幼儿园开始看英文绘本,算下来也已经有一年了。但由于我无计划无要求的原因,所以书基本是断断续续,音频倒是坚持的不错,基本上每天能保证至少20分钟左右(其实这并不多),书多的时候,一天能看十几本(很薄的分级读物),但由于曾经有一段时间因为回老家的缘故或太忙就断了,结果妞很明显的变化就是由愿意输出到不愿意输出,以致于现在我时常后悔自己没有抓住最好的机会。不过,听了安妮鲜花的录音后,我庆幸自己对宝英语耳朵的熏陶没有断,虽然强度不是很大,我想这也是宝英语兴趣一直在的原因吧,没有压力。

听过录音后,我发现不管多大的孩子,语感的培养很重要。从中也解决了我一些困惑,就是不管孩子能不能听懂,但只要听,就是对语感有用。有了语感后,阅读的流利度也是很重要的。认识了字,并不见得会

下载盘点在澳洲读中学不可不知的9件事[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盘点在澳洲读中学不可不知的9件事[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