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不可不知的励志故事》-650字初二议论文作文
读《不可不知的励志故事》-650字
“人生在世,应该懂得点儿做人的学问,马丁路德说过:‘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看到这段话,我不禁想起前一段时间看的一本书——《不可不知的励志故事》,这一段话不正是书中那些成功人士的成功路途上的真实写照吗?刹那间,我的眼前好像出现了那些成功人士的影子,他们都在给我讲述那些坎坷、艰辛的成功故事。
这本书是由一个个成功故事汇聚而成的,虽内容简短,却意味深长,每个人故事都那么耐人寻味。
翻开书,我的眼神立刻被吸引了,原来那些成功人士,没有一个天生就注定是个成功的人,像那亨利、比尔盖茨、不都是苦难和痛苦造就的吗?他们从来都不把一个可以成功的机会白白浪费掉。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任何一项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件成功的作品背后,一定流淌过无数辛勤的汗水。像米开朗琪罗那样,有个人让他在三个月内完成一塑雕像,并付了不菲的定金,可米开朗琪罗怕赶出来的而作品不好,毅然退了定金,要求多给一些时间,倘若当时米开朗琪罗为了拿到那笔不菲的定金而在三个月内赶做出一塑雕像的话,那么这世上便会又少了一塑完美的雕塑作品了,也可能别人因塑的不好而不再找他雕像了,那么他可能会就此失落,这世间就会少了一位伟大的雕塑家了。
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站得高些,看的远些。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掌握要领,不计功利,努力将眼前的根本上掌握要领,努力将眼下的每一件事做好。如果过于患得患失,为名利所累,往往会欲速则不达,事倍功半。
在学习中,我们必须不怕困难,敢于挑战难题,承受压力,才能不断挖掘潜力,提高能力。
第二篇:初二学生不可不知的四条真理
初二学生不可不知的四条真理
初二的学习好坏直接影响着第二年的中考,所以在这个重要的过渡时期,我们要把握住四条学习的真理。初二学生学习必备第一条真理 名称:强者之心 等级:★★★★
属性:抗压能力增加100%,额外提供2小时/天的学习时间,努力程度增加200%。
描述:无论顺境逆境,永远能向前奔跑。你不需要某某哥,照样能在学习路上踏出辉煌。详解:
每一位中考状元,无疑都有着坚韧不拔的心,一个不断进取的信念。强者之强,先强于心,而后强于体。今年的上海通州中考状元金祺民,六年级之前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日本度过,回国后曾经一度语文成绩不如日语成绩。然而正是他的强者之心,让他一步一步追赶,直至取得状元的辉煌。
好胜之心发作之时,看到别人成绩超越自己便会心生“怒气”,不可容忍,于是不断鞭策自己加倍努力,去追上别人甚至赶超。大部分优秀的学生都有着强烈的竞逐欲望,他们希望通过成绩证明自己的优秀,希望以此体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初二是一个两极分化的时代,这是一种“潮流”,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无法选择时代的来临,然而我们却可以选择自己处于这个“潮流”的位置。顺流而上,其速愈快,逆流而上,则其心愈坚。
初二的你,若无好胜之心,必定将在潮流的冲击中被洗刷,中考这棵树的果子是有限的,先冲到的人才能获得最甜美的果实。
初二学生学习必备第二条真理
名称:克己之守护
等级:★★★☆
属性:自律能力增加100点,心态恢复能力提升至MAX,额外增加专注之刃的效果。
描述:克己之人,终将克敌。大任降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
详解:
学习的旅途中不可能一帆风顺,若是你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全市第一那考个状元就是自然而然的事。然而大家都不是,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会有高潮和低谷。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范仲淹在1000多年的言论。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是东晋陶渊明的名言。
在学习过程中,心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很多同学会受到各种各样外界和自身的影响。一次成功就飘飘欲仙,一次失利则灰心丧气,与亲朋好友闹矛盾则闭门不出,不问学习,适逢节假则与好友进行娱乐,又将学习抛在脑后,这样大起大落的心态是最十分不可取的。
“克己”,意为“克制自己的过多欲望,克制自己的过分心情”。学习,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外界环境和平稳的内心环境。初二的我们需要能够控制自己的心情,无论喜悲,都要在学习时达到最优的心态,一个能让你专注于学习,“不闻窗外事,只读圣贤书”的全心投入的境界。
初二的你,是否还在纠结写作业还是发微博?做数学还是看漫画?听口语还是听相声?如果是,那么抓紧寻找你的“克己之守护”,要知道什么对自己才是最重要最有意义的,要知道你的“自由散漫”,最终会带给你怎样的毁灭。
初二学生学习必备第三条真理
名称:专注之刃
等级:★★★★
属性:提高做题效率50%,提高精力恢复速度100%,提高做题准确度100%。
描述:专注之时,你将视万物于无物。当你用每一个毛孔去感受世界,你会感受到从未得到的触动。
详解:
想一想,是否会在学习时发短信,想想是否会在听课时聊天,是否会在看课件时打开其他网页,是否会在算草稿时画上卡通?给你学一小时,究竟你做了多少。为你讲一小时,究竟你听了多少?
今年的中考的语文单科状元,曾经因为边看漫画边做题被父亲训斥,而后端正态度,在学习的时候全神贯注,再也不会被外物打扰。
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没有时间,而是任凭时间从我们的指尖流过。课上的专注在于你认真的听到老师讲的每一个重点,认真的记录每一步关键,数学的哪种模型用哪种方法,物理的哪套题型用哪种思路,这里的通假字如何使用,那里的高端句型何处安放。课上几十秒的遗漏,就要用课下十几分钟来弥补。只有专注地听,专注的想,才能让你摄其精华。
做题时,几十分钟的专注学习效果要比3个小时的断断续续学习好的多。专注时,你的大脑高速运转,会联想到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会回忆起曾经类似题目的解题过程,于是你下笔有如神助。专注时,你会缜密的思考每一个细节,你会刻意的注意哪些容易出错的地方,会细心的书写每一个步骤。如此,一道题当成为珍品被你完美的呈现时,你也会心生欢喜。
初二,如果你依旧不能专注的听课,那么,让妈妈天天监督你上课写作业吧!
初二学生学习必备第四条真理
名称:永恒之戒 等级:★★★★★
属性:解题能力每天永久增加1点,思维半径每天永久增加1点,自信每天增加1%
描述:世上无难事,是怕有心人。勤于自勉,贵在坚持。
详解:
《师说》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任何困难在坚持面前都是浮云,这句话或许就是学习的真理。
没有一步登天的传说,学习,就是要按部就班的每天每天的努力,吸取知识,掌握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是心血来潮时的玩命学习,而是细水长流。
今年北京朝阳中考状元之一的陈梦雪,在初二上学期的时候,数学一度考过66分。然而,在寒假,给自己做了一个很简单的学习规划,坚持每天完成老师布置的经典习题3道。就这样坚持了一个寒假。不会的题开学问会,不清楚的题刨根问底,这是她一直坚持的事情。这般,初二下学期的期中考试,第一名,已经属于她。
我们同样有很多可以坚持的事情:
每天上课工整的做笔记,划重点。
每天有规律的背写单词,读些文章。
每天定时定量的完成10道数学题,10道物理题。
每周整理错题,抄在错题本上,及时问老师,保证不留知识死角。
保证每天学习3个小时。
保证学习是专心致志。
保证每天学完再娱乐。
保证当天的事情当天完成。
第三篇:读《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有感
读《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有感
长清区乐天小学李冬华
最近,学校给心理咨询室购置了一批心理书籍。趁学生歌咏比赛的间隙,看了前言和第一篇案例及分析,我就觉得这位化学老师在教书十几年后去学心理学确实是明智之举,越发对心理学有渴求了。书上的一句话吸引了我,“不懂心理学的教师不是一位好教师”。封面上的一段话,让我驻足仔细阅读了。“学生想认真学习,教师想尽力帮助学生学习,家长永远想给孩子最好的,校长、主任也绝对希望学校的教学能够蒸蒸日上,推动教改的专家学者们更是希望能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制度。问题是,我们如何确定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对的呢?直觉上,我们都以为我们是对的,但心理学却告诉我们:人们的想法往往埋藏着许多盲点……”很显然,我深深地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于是,我仔细阅读了这本唐全腾所著的《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收获很多。
作者唐全腾在教书十年后,重新回去读书,从而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他选择了校园中最常见的事情来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学的原理,并从教师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认识和处理方法。书中从“学习”、“关系”和“决定”三个方面,用具体真实的事例讲解了原本很深奥难懂的心理学理论。比如,学习中的“从众”这一概念,作者以国中的一个叫子乔的女孩在分 A、B 班的事情来阐述。子乔因为理化成绩的影响而被分到了B班。整个班级里就她这么一个女孩认真听讲,其他同学都是自得其乐,做自己的事情,似乎很潇洒。可是,慢慢地子乔发现班级里所有的同学连最好的朋友也不理她了,视她为异类。她开始犹豫,连她的优势学科英语课上她也开始逃离躲避老师的目光。当老师发现她的情况,找她谈心鼓励她,她终于又振作起精神来。可是,好景不长,到了高三下学期,班级的同学更加排斥她了,最终她还是选择了和其他同学一样,于是她开始有朋友了。尽管,对于老师她心里很内疚,可是她没办法摆脱,她在心里说,等到毕业了一定要给老师写一封忏悔信……可是,当她放弃坚持后,还有未来吗?作者举例后还讲述了故事的背后,真的分析得透彻,深刻。在心理学的定义里,当个体表现某种行为时,其理由并非自己想做,而只是因为团体里的其他成员都这么做,这样的现象就叫做“从众”。尽管,这是一个高中的例子,但是作为小学六年级的教师,我觉得这一现象在学生这里更需要老师去引导。因为六年级学生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很弱,需要我们将他们引导到好的一面。这和我们平常所说的班风有着很大的联系。
众所周知,语文成绩的提高和广泛阅读有着很大的联系,而自觉地把玩的时间用来读书的学生,全班也找不出三个。认识到了学生普遍具有“从众”心理后,我先紧紧抓住班里的10个平时比较喜欢读书的同学,鼓励他们利用双休日时间结伴去新华书店读
书,并和他们一起交流书中的故事,读后的体会等,有时还给他们出一些课外知识竞赛题,提高他们读书的积极性。在这10个同学的带领下,全班同学兴起了一股读书热,连平时比较顽皮的吴越、王宪功都能去新华书店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窗边的小豆豆》、《狼王梦》等许多书籍都是大家喜欢的读物。最近张晓、邱晓璐、郭千禧、王延鑫、杨帆等许多同学,又兴起了投稿热,我要抓住这个时机,抓住同学们的“从众”心理,努力提高同学们的写作积极性。
书中还提到了的“单纯曝光效应”,在我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候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我们班有个学生在订正的试卷上写了三个字“我恨你”。这个学生是五年级转来的学生,平常写作业很慢很慢,总是要有人看着,或者在旁边一直鼓励他,他才能将作业完成,而到了六年级他就干脆不写作业了。看到他试卷上的三个字,我找他谈心了,他最终告诉我:他恨他的爸爸,因为他总是催我作业快点写,所以我就在作业上写了这三个字。这样的回答,让我陷入了深思。如果是老师也这样催他写作业,也许他恨的就是老师,也许时间久了,他恨的就是这门学科,时间再久一点,或许他恨的就是到学校读书……这就变成了教育中所说的“厌学”了。看了“单纯曝光效应”,我开始反思,对于这样的特殊学生,动作很慢,能不能让他每天只要完成别人的一半呢,让他每天对这门学科知识有些接触,持续的接触一定会让他对这门知识有兴趣的。
唐全腾老师讲到:“教育问题其实就是人的问题。”要解决人的问题,就要从他的心理入手,不但能将问题解决,而且事半功倍,解决了本质,解决得彻底,最大限度地杜绝了副影响。书中许多观点,都让我开始对我的教育方式进行反思。确实,不管教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最后还都要靠“人”来实现。所以教育问题就是人的问题,要解决教育问题,就要解决人的问题。唐老师给了我们一个视角,有操作方法的例子,也有失败的教训。让我们在教育中多一分理智和思考,少一份盲目和冲动。
第四篇:读刘墉《你不可不知的人性》
读书交流活动------《你不可不知的人性》
古人云:“书为师,多拜多得识!”鲁迅先生也曾说过:“读书,就是要把书当做朋友一样,去读懂这位‘朋友’内心最深处的世界。”从古至今人们都把书当成“精神食粮”。而我如今也可谓是“拜书为师,结书为友,读书为粮”了。我读的书很杂,只要是书我都会拿来翻翻,但我最喜欢看的有三类书:一是跟我专业有关的像《庄子看人生》、《李清照人生不过是一场绚烂花》《思无邪:追绎前生的记忆》二是官场小说像《高层饭局》、《侯卫东官场系列》、《暗算》等三是心理学方面的像《心理学与读心术》、《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爱上双人舞》。
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就是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你不可不知的人性》。这本书的作者,也许有人听说过。他就是生于台北的知名华人作家---刘墉。他的创作的原则是:“在感动别人之前,先感动自己”、“为自己说话,也为时代说话”;处世的原则是:“不负我心,不负我生”。现主持水云斋。有一颗很热的心,一对很冷的眼,一双很勤的手,两条很忙的腿和一种很自由的心情。《你不可不知的人性》是一本精彩的“处事学”作品,刘墉用了很大胆的笔触,没有任何保留的,像是手术刀一样——切到了人性的深处。说实话,在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虽然里面有很多实例,很多故事,但总觉得很奇怪,不太能理解。不断地翻阅之后,我却越读越有兴趣,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书是以短小的故事的形式展开的,每一个故事都为着说明一个道理,都向着全书的中心:帮助你了解人性,人性的恶,人性的真实。
大家都知道社会是复杂的,也许就是因为包含太多复杂和矛盾的人性,复杂于人性的细微和敏感,矛盾于人性本身相反两个方面的对立和表面的不可协调,以及利他和为己的冲突,人的本性都是为己的,但这个为己却是以不能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的,虽然我们不能阻止每一个人都做到这一点,但在现实面前至少应该保持一些警惕,懂得保护自己,不要让自己成为某种利益的牺牲品,同时尽量使自己保持简单和纯粹一些,而且真正的大道都并非源自“复杂”。
人情达练即文章,很多人在为人处世上也许都是敏感的,都小心的保护着自己的尊严和自尊,所以遇到事情的时候还是多想想为妙,只顾及自己的感受和所得,很容易招致他人的排挤和不屑,在坚持自己原则和底线的基础上,也许更应该照顾周围人的面子,因为人际关系其实有时也像是一种交易,顾全他人,反过来自己也才能成为被顾全的对象。
孟子提出'性本善',而荀子则认为'性本恶'。我认为两种观点应结合起来理解:人性本是善良、单纯、无任何杂念的,但是当融入到社会后'性'就会有恶的成分在里了,因为进入社会后,会面对竞争、利益、不公等诸多问题,同时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而要想在社会中生存,仅靠学历和能力对某些急近功利的人来说是不够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人就会'随波逐流'变得贪婪自私、猜忌犹疑。刘墉的这本书正教会我怎样认识人性的弱点,并学会谅解人性的弱点。
书中的一个故事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一个歹徒在被逼无路可逃的情况下跳入小溪,等警察想办法追下去,歹徒已经消失。在看到新闻后作者的朋友埋怨警察胆小惜命,不敢跳入小溪抓捕歹徒,作者问他如果其中一个警察是他的儿子他会怎么办,朋友回答很简单'打电话叫他赶快回家,别逞强'。我想这就是人性的弱点吧。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不妨做做换位思考,想想如果自己遇到对方的那种情况会作何选择,只怕自己的做法会与对方相同。
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往往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上去考虑问题的,其实
我们很少去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这个事情,想如果换做我是对方会怎样,想的都是自己付出了多少,投入了多少,得到的回报却很少,都觉得是别人欠了自己的,如果真正的可去换位思考的话那我们会想的更加理性,做的更加周到,得到的也会更多„„有的时候'给予'比'得到'更重要„„
这本书不光写了人性的弱点同时还写了“你不能没有的原谅”,让你在不要因为了解了 人性的弱点后而变的厌世和无情,而是要在尽自己的力量让自己少点被吞噬和腐蚀的程度和增加防御能力,我们需要多的是正面的思考和坚持,少的是偏激的行为和想法。
就像刘墉在书中写到的:“'处世书'为我们带来的应该不是喧哗,而是宁静;不是愤世,而是达观。”同样,了解人性教给我们的应该不是厌世,而是谅解;不是偏激,而是理性。
最后想引用作者的话来做个结束——请以智者的心去了解“你不可不知的人性,”请以仁者的心去培养“你不能没有的谅解”
第五篇:读《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有感
读《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有感
“学生想认真学习,教师想尽力帮组学生学习,家长永远想给孩子最好的,校长、主任也绝对希望学校的教学能够蒸蒸日上,推动教改的专家学者们更是希望能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制度。问题是,我们如何确定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对的呢?直觉上,我们都以为我们是对的,但心理学却告诉我们:人们的想法往往埋藏着许多盲点。„„”阅读了这本唐全腾所著的《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收获很多。
作为一位教师,我们学习过很多心理学的概念,比如习得无助、从众、自我实现、自我中心等。也许毕业多年后我们仍然能背出这些概念,然而当你正面对课堂情境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来判断及应对学生的情况吗?恐怕没有多年的经验积累,是很难把这些理论的知识和教学的实际经验结合起来,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这也是我们的教育的一大缺憾吧。作者唐全腾在教书一段时间后,重新回去读书,从而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他选择了校园中最常见的事情来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学的原理,并从教师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认识和处理方法,对于教师或相关的研究人员来说,这是非常有用的一本书。书中从“学习”、“关系”和“决定”三个方面,用具体真实的事例讲解了原本很深奥难懂的心理学理论。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只看到案例的表象,但是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成为一名好老师,必须有通过事物表象,看到其本质的能力。而心理学就是揭开本质最好的工具。在书中,唐全腾老师讲到:“教育问题其实就是人的问题。”要解决人的问题,就要从他的心理入手,不但能将问题解决,而且事半功倍,解决了本质,解决得彻底,最大限度地杜绝了副影响。
书中许多观点,都让我开始对我们的教育方式进行反思。确实,不管教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最后还都要靠“人”来实现。所以教育问题就是人的问题,要解决教育问题,就要解决人的问题。我们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人物,要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就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那么老师的专业地位就仅仅是学科知识吗?我想,教师的专业地位更加体现在教师对教育心理方面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所以我不仅要加强学科知识的提升,更要加强教育心理知识的钻研,让我成为一位真正的好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