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古代文学:《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
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代至治年间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
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罗贯中1330年一1400年之间,名本,号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说家。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据传说,罗贯中曾充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客.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他还创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戏剧。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物、视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
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三国演义》带来我国历史小说创作的热潮,它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我国已家喻户晓,妇而皆知。
《三国演义》的版本很多,主要有:明弘治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文字粗朴,内容平易;《三国志演义》,清毛宗岗增删评点本,约成书于康熙初年,该本在社会上流传最为广泛。人民文学出版社多次重印出版。
第二篇:中国古代文学:《唐诗三百首》简介
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峰巅,是一代文学的标志。
清人彭定求等所编《全唐诗》共收集有唐一代2200余位诗人的48900多首诗歌。唐诗的作家上有帝王将相、下有渔夫樵人、僧道伶工;唐代诗坛上不仅涌现了初唐四杰、陈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昂、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白居易、韩愈、孟郊、柳宗元、刘禹锡、李贺、李商隐、杜
牧等璀灿的群星,而且升起了“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两位光照千秋的诗坛巨星。唐诗在诗体上日臻完善,以五七言为主,四言、杂言的古体诗、乐府诗乃至律诗、绝句无不具备,许多诗人对近体诗体制的掌握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唐代诗歌流派众多,风格多样。著名诗派有山水田园派、边塞派、韩孟派、元白派等,风格上呈出雄浑、冲淡、纤禾农、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疏野、清奇、飘逸、旷达等多姿多态之景象,唐诗意象的选择、摄取极为广泛,举凡社会生活、人物内心世界无不涉及,真实记录了有唐一代的社会史实,表达了不同阶层人物的情感和愿望。唐诗以其意象的组合、意境的开拓,创造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审美境界,取得了后人难以逾越的艺术成就。
唐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动态的流变过程。明人高木秉的《唐诗品汇》把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是大体符合唐诗发展历程的。从唐王朝建立到睿宗延和元年618712是初唐时期,这一段也可称作唐诗的徘徊时期。本期诗歌大抵沿袭了齐梁余风,题材狭窄,格调纤弱。到唐初四杰出,诗风始有所振起。稍后陈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昂力倡汉魏风骨,诗风为之一变;从玄宗开元元年到代宗永泰元年713一765为盛唐时代。本期名家比肩接踵,诗歌创作如日中天,形成了令后人追慕不已的“盛唐气象”。李白是唐帝国国势鼎盛时期的歌手,杜甫是唐帝国大厦倾覆之际的忧患之士;李白诗歌是青春的颂歌,杜甫诗歌是乱世之悲歌;李白诗歌飘逸豪放,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田园山水诗派、边塞诗派和其他诗人一道将盛唐诗坛装扮得千姿百态,气象万千。代宗大历元年到穆宗长庆四年766—824为中唐时期,大历年间,诗歌创作跌入低谷,大历十才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缺乏雄浑之气。中唐后期诗坛再度辉煌,元白等人掀起新乐府运动,韩孟诗派刻意求新,柳宗元、刘禹赐、李贺等优秀诗人无不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从敬宗即位到唐末825—907为晚唐时代,大唐帝国日薄西山,诗歌创作亦如同返景入林之残照。李商隐杜牧为唐诗抹上了最后一层金光。
唐诗之所以如此高度繁荣,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有唐一代政治经济的发展,与思想的自由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宽松环境,与统治者的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好提倡、科举诗赋取士、与中下层士人活跃等因素密不可分。另外,从诗史的内在流变历程看,《诗经》、《楚辞》、汉乐府和魏晋南北朝诗歌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古代的唐诗选本中,清人孙沫的《唐诗三百首》最为流行。今人喻守真有《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华书局版,对艺术特色的讲解甚为详切。今人唐诗选本较多,兹介绍两种:一是葛兆光《唐诗卷》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唐诗282首,凡七十八家,选诗颇具眼量,小传、注释新见迭出,自成一家;一是马茂元《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选诗500余首,按体例排列,注释简明,分析详备。
第三篇:中国古代文学:《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原称为《诗》或《诗三百》,自从汉儒尊《诗》为经,后人递相沿袭,遂以《诗经》称之。《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其中包括西周初年前十一世纪到春秋中期前七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创作,大部分是闾巷歌谣,也有一部分出自于士大夫之手。
《诗经》共收诗歌305篇。按音乐分为“风”、“雅
”、“颂”三部分。郑樵云:“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通志序》此亦为今日学界之共识。《风》指十五《国风》,它们是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曹、囱、等十五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共160首。在这些诗篇中,“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表现了下层民众的生活、斗争和思想情感:有的反映了人民的觉醒与抗争;有的反映出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有的描摹了社会的**和统治者荒淫无耻的生活;更多的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之作,为我们展现出先民丰富的情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世界。《雅》诗是周王畿的乐歌,周人称这一地区为夏,夏雅通用,故称。《雅》共105篇,因产生的年代与乐调不同,分为大小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多是西周时代的作品;小雅多作于周王室衰微之后。雅诗的内容主要有政治讽谕诗、周族史诗、婚姻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情诗、农事诗、宴饮诗、颂德诗、贵族怨愤诗、反映民生疾苦诗等。与《国风》相比较,《雅》诗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更为广泛。《颂》诗共有40篇,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大体上是祭歌、赞美诗,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乐章,旨在歌颂祖先的丰功伟绩和鬼神的巨大威灵。一般说来,颂诗的文学价值不太高,但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赋即是直接铺陈叙述;比是比喻,有明喻、隐喻之分;兴即起兴,有引起联想,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大抵《国风》多用比兴,《大雅》多用赋法。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经》具备了动人的艺术魅力。《诗经》主要采用四言诗和隔句用韵,但亦富于变化,其中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的句式,显得灵活多样,读来错落有致。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大量使用了叠字、双声、叠韵词语,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工于描写,勾划出许多生动的细节,《七月》写农家一年四季的生活,宛如一幅幅用美的民俗生活画。
《诗经》是中国诗史的源头,它积淀了丰厚的上古文化内涵,具有不朽的诗史意义。开创了中国诗歌关怀现世、注重民生疾苦、再现普通民众思想情感的诗歌之路;它的赋比兴手法更是后世诗歌艺术表现的基本法则。
汉代传《诗》者有齐、鲁、韩、毛四家,后独《毛诗集》得以流行于世。历代注释《诗经》者甚多,影响最巨者有:汉末郑玄的《毛诗郑笺》、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南宋朱熹的《诗集传》、清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陈奂的《诗毛氏传疏》等。
今人余冠英的《诗经选》精选106首诗,逐一进行了注释、今译。该选本选目得当,注释简洁,训诂信实,译诗畅达而富于诗味。
第四篇: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1
1、《西京杂记》
历史琐闻轶事类笔记,称汉代刘歆撰,实为晋代葛洪托名之作。葛洪(284—364),字稚川,号抱朴子,东晋丹阳句容人,道教理论家,其著作还有《抱朴子》、《神仙 传》等西汉的杂史。
《西京杂记》是一部记载西汉历史佚事类笔记。历代指为伪书,但从语气及内容看,当是杂抄西汉故实和轶闻逸事的荟集之书其所写人物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涉及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内容则包括典制礼仪、天文地理、宫室苑囿、草木虫鱼、奇珍 异宝、风俗民情,还包括了诗词曲赋、文论书函和秘闻逸事,采摭丰富,多怪诞不经,不足征信。其中有关南越赵佗献宝于汉朝、刘邦筑新丰以迎太公、汉俗五月五日生子不 举、邓通得蜀山以铸铜钱、茂陵富人袁广汉庄园之奇、司马迁有怨言下狱死、刘子骏作 《汉书》诸事,则有独特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另外像人们喜闻乐道的‚昭君出塞‛、‚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匡衡‚凿壁借光‛等亦皆首出此书,被后人引为典实、成 语,对诗词、戏曲、小说的创作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西京杂记》版本有一卷本、二卷本和六卷本三个系统:首载于《隋书〃经籍志》 史部旧事类,为两卷本;《旧唐书〃经籍志》作一卷;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始 著录有六卷本。属一卷本的,有《历代小说》本;属于二卷本的,有《抱经堂丛书》、《正觉楼丛刻》、《龙溪精舍丛书》、《闽中丛书》等;属于六卷本的,有孔天胤本、《秦汉图记》、《汉魏丛书》、《稗海》、《津逮秘书》、《学津探源》、《四库全书 》、《古今逸史》、《笔记小说大观》等本。后人重新点校本,多以六卷本为基础。
历代重要版本有:1.明万历陕西布政司刊本,六卷;2.明嘉靖沈与文野竹斋刊本。六卷;3.明嘉靖三十一年关中官署刊本,六卷,前有嘉靖三十一年孔天胤序,又称‚孔 天胤本‛;4.汲古阁抄本。六卷;5.明黑格抄本。二卷;6.《稗海》本,六卷;7.《四 库全书》本,六卷;8.《四部丛刊》本,六卷;9.《津逮秘书》本,有毛晋序;10.《抱 经堂丛书》本,二卷。
今有:《西京杂记》罗根泽注(以孔天胤本为底本),中华书局1961年版;《西京 杂记》程毅中点校,中华书局古小说丛刊本,1985年版;《西京杂记》向新阳、刘克任 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笔记小说丛书本,1991年版;《西京杂记》周天游校注,三秦出版社,长安史记专刊本,2006年版;《西京杂记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西京杂记》,重庆出版社,古今逸史精编本,2000年版;《新译西京杂记》,曹海 东注,台北三民书局1995年版。
2、《博物志》
西晋博物类笔记,张华著。志怪小说集。西晋张华(232~300)编撰。张华(232— 300),字茂先,范阳方城人(今河北省固安县)。西晋文学家、政治家。西汉留侯张良 十六世孙。父亲张平,曹魏时任渔阳太守。张华幼年丧父,亲自牧羊。家贫勤学,‚学 业优博,图纬方伎之书,莫不详览‛。曹魏末期,因愤世嫉俗而作《鹪鹩赋》,阮籍称 其有‚王佐之才‛,由是声名始著。后经范阳太守鲜于嗣推荐,任太常博士,又迁佐著 作郎、长史兼中书郎等职。西晋取代曹魏后,又迁黄门侍郎,吴平,封广武县侯。官至 司空,封壮武郡公。晋惠帝时八王之乱中,遭赵王司马伦杀害,夷三族。死后家无余资。
《博物志》分类记载异境奇物﹑古代琐闻杂事及神仙方术等。据晋王嘉《拾遗记》 称,张华‚好观秘异图纬之书,捃采天下遗逸,自书契之始,考验神怪,及世间闾里所 说‛,所以写成了这部广罗各种奇闻怪异的著作。《博物志》内容多取材於古籍﹐包罗 很杂﹐有山川地理的知识﹐有历史人物的传说﹐有奇异的草木鱼虫﹑飞禽走兽的描述﹐ 也有怪诞不经的神仙方技的故事﹐其中还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话材料。如所记八月有人浮 槎至天河见织女的传闻﹐是有关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的原始资料。是《山海经》后,又一 部包罗万象的博物类书籍。
张华是位著名的文学家,《博物志》也极富文学色彩:如‚八月槎,描绘有人八月 乘浮槎至天河见牛郎、织女,展示了天上的星宫景象的神话,充满了美妙的神思遐想; ‚蜀南多山,弥猴盗妇人‛写弥猴以长绳引盗大道上漂亮的女子作妻子,产子还送女家 食养,故事亦写得完整生动有趣。这是猿类故事的原型,后来唐传奇中的《补江总白猿 传》,《剪灯新话》中的《申阳洞记》等均承此衍传下来。卷十中‚千日酒‛的故事很 有韵味,刘玄石饮千日酒醉死,埋葬三年后始醒,亦充满荒诞的想象。
《博物志》所记山川地理深受《山海经》的影响。如前三卷所记为山川物产,外国、异人、异俗、异产、异兽、异鸟、异虫、异鱼等,性质大略相当于《山海经》的缩写,内容部分采自古籍,又杂以新的传闻。其中既有五岳,又叙‚海外各国‛,称五岳为 ‚华、岱、恒、衡、嵩‛。张华还精通方术,《博物志》除记有神人、神宫、神像、不 死树外,还讲到了方士的活动,宣扬服食导引之法。该书虽没有被收人《道藏》,但历 来被道教所重视,其中神仙资料常常为道教研究者所引用。
宋代李石的《续博物志》,明代游潜的《博物志补》均可视为张华的续书。
据东晋王嘉《拾遗记》称。此书原400卷,晋武帝令张华删订为10卷。《隋书〃经籍 志》杂家类著录《博物志》即为10卷。《博物志》原书已佚,今本《博物志》乃后人搜 辑而成。此书有两种版本系统:一种是常见的通行本,收在《广汉魏丛书》、《古今逸 史》、《稗海》等丛书中,于十卷中又分三十九目;另一种是黄丕烈刊《土礼居丛书》 本,亦作十卷,不分目,次第也和通行本协调,据黄氏说此本系汲古阁影抄宋连江氏刻 本,收在《指海》、《龙溪》、《博舍丛书》中,内容与前二书完全相同
今有:《博物志》中华书局1980年版;《穆天子传神异经十洲记博物志》上海古籍 出版社1990版;《博物志新译》祝鸿杰译注,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古今注》
西晋考据辩证类笔记,三卷,崔豹撰。崔豹,字正熊,一作正能,惠帝时官至太 傅。此书是一部对古代和当时各类事物进行解说诠释的著作。其具体内容,可以从它的 八个分类略知大概。卷上:舆服一,都邑二;卷中:音乐三,鸟兽四,鱼虫五;卷下: 草木六,杂注七,问答释义八。它对我们了解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古代典章制度和习俗,有一定帮助。如舆服类对‚銮铃‛解说颇为具体,可与《礼记〃曲礼》的‚行前朱 雀尔后玄武‚的注疏参照。又如‚都邑‛类的‚杨沟‛条:‚长安御沟,谓之杨沟。谓 植高杨于其上也。又曰羊沟,谓羊喜触墙垣,故为沟以隔之,故曰羊沟‛。这两种解释,常为后人引用,《辞海》、《词源》中关于‚杨沟‛解释即采用此说。唐宋的类书,如《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事类集》《册府元龟》《玉 海》,皆从《古今注》中采集材料。但《古今注》中也有某些解释不尽合理,带有一定 随意性。
《古今注》今传宋刻本为三卷。据宋人李焘的跋语和《旧唐书〃经籍志》,今有四 卷本和五卷本,以宋嘉定本为最佳。存世较早的版本有顾氏文房小说本、吴琯古今逸史 本、汉魏丛书本,皆为明代丛书本,单行本有芝秀堂刻本,今《四部丛刊》本即据芝秀 堂刻本影印。另有《顾氏文房小说》影印本。
今有:《古今注中华古今注苏氏演义》,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据《四部丛刊》本 即芝秀堂刻本影印;《古今注〃中华古今注〃封氏闻见记〃资暇集〃刊误〃苏氏演义〃 兼明书》,新世纪万有文库〃传统文化书系,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荆楚岁时记》
记录中国古代楚地(以江汉为中心的地区)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笔记,一卷,梁代宗 懔撰。
宗懔(约501~565),祖籍南阳涅阳(今河南邓县东北),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八世祖宗承迁居江陵,到宗懔这一代已经200多年了,故以楚人自居。其余行迹、生卒皆 不详。
《荆楚岁时记》是保存下来的我国最早的一部专门记载古代岁时节令的专著。全书 37篇,记载了自元旦至除夕的24节令和时俗,涉及民俗和门神、木版年画、木雕、绘画、土牛、彩塑、剪纸、镂金箔、首饰、彩蛋画、印染、刺绣等民间工艺美术以及乐舞等,这些民俗、民间工艺美术传自远古,延续后世。《荆楚岁时记》既是对荆楚地区岁时 活动的记录,也是作者对自身及其家族亲历社会生活的记录。如其中‚端午节‛条载: ‚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并自注云:‚按:宗测尝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 艾,见似人处,揽而取之,用炙有验。‛宗测是宗承之后第五代孙,为宗懔曾祖父辈。无疑此是宗氏家中口耳相传的轶事,并被历代沿袭承用。由宗氏发明的端午悬挂人形艾 的习俗,到后世演变成悬挂艾人,又将艾人附会为道教的张天师,风行全国。
《荆楚岁时记》成书以后,促进了岁时节令文化的交流。在宗懔之后不久,隋代杜 公瞻就为宗懔书作注。注中引用经典俗传计68部80余条,说明各种风俗的来源,偶尔也 记载北方的节令时俗,有意识地南北风俗进行比较,从而使南北朝后期中国南北方的岁 时风俗荟萃于一书之中。此后,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和杜公瞻的《荆楚岁时记注》一 起流传,人们习惯上仍将其称作《荆楚岁时记》,对中国岁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 重要影响。许多原本只是荆楚地区地方性的节俗,正是通过《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进 而成为流行全国的岁时节日.《荆楚岁时记》中的不少故事广为流传,对民间文学、传统 文艺有着较广泛的影响。传统戏剧、说唱文学常引用或改编其中的典故。比如,戏曲剧 目《天河配》(别名《牛郎织女》、《七月七》、《七夕巧配》)即取材于《荆楚岁时 记》,为人们所熟悉和喜爱。有很多工艺美术作品等也取材于此书的人物和故事。荆楚 地区的岁时文化也就对中国岁时文化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荆楚岁时记》一书亦很早就流传到国外,尤其是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东亚诸国。一般认为,早在奈良时代初期,《荆楚岁时记》就已传到日本。在成书于宇多天皇的宽平三年(891年)藤原佐世《日本国见在书目》中,就载有‚《荆楚岁时记》一卷‛。稍 后成书的惟宗公方《本朝月令》一书中,曾多处引到《荆楚岁时记》,如‚五月五日节 会事‛条,就引有五彩丝系臂为长命缕等习俗。《本朝月令》一书是日本学者记载当时 岁时习俗的专门著作,其之所以引用《荆楚岁时记》,是用以说明当时岁时习俗的源流,说明日本正是以《荆楚岁时记》作为岁时习俗的典范来学习仿效。实际上,《荆楚岁 时记》所记载的许多岁时习俗都在日本流传。如《荆楚岁时记》载元日门前系苇索立松 柏枝驱邪,现在日本正月挂在门上的‚门松‛与‚注连绳‛据说就是由其演变而来。《 荆楚岁时记》所载元日饮屠苏酒俗,自平安时代流行于日本宫廷,后扩散到民间,一直 延续到今天。在韩国,端午节像《荆楚岁时记》所记载的那样,挂艾蒿、吃粽子、赛龙 舟,他们把宗懔的家乡视作中国岁时文化的故乡,上世纪90年代,曾特意派人到中国湖 北江陵来考察端午习俗。在古代日本和古代朝鲜时期,还都出现过仿效《荆楚岁时记》 体例撰写的岁时著作,如《日本岁时记》、《东国岁时记》,并引述《荆楚岁时记》来 说明本国一些岁时习俗与中国岁时文化之间的渊源关系。
《荆楚岁时记》通行本有明刻‚广汉魏丛书‛本,《说郛》本、《五朝小说》本、《宝颜堂秘籍》本、四库文津阁本等十余种版本。
今有:《荆楚岁时记》,高时显吴汝霖辑校,中华书局聚珍仿宋版1991年版;《荆 楚岁时记》,姜彦稚辑校,岳麓书社1986年版:《荆楚岁时记》,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荆楚岁时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荆楚岁时记译注》,湖北人民出 版社1999年;《荆楚岁时记研究》,萧放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洛阳伽蓝记》
北魏时代记载洛阳寺庙盛衰的历史和人物故实类笔记。北魏杨衒之著。杨衒之,元 魏北平(河北满城)人。史通及晁公武之读书志中误作羊炫之。博学能文,精通佛教经 典。曾任期城郡太守、抚军府司马、秘书监等职,其余不详。‚伽蓝‛是梵语寺庙的音 译。刘宋永嘉之后,佛教在北方日炽,盛行开凿石窟、建立寺庙。仅北魏都城洛阳,城 内外就建寺一千余所。其后政治更迭,洛阳陷于兵燹,繁华之地,成为废墟。都城也迁 到了邺。东魏武定五年(547),杨衒之因公务冲经洛阳,面对‚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的凄凉景象,感慨伤怀,因作此书。其意盖有三:追记洛阳昔日 景象,保存史实;抒发国家破忘、京都倾毁的悲伤之情;揭示统治者沉迷于佛教迷信的 祸害。
《洛阳伽蓝记》共五卷,依次写城内和城之东南西北五个区域。其中以北魏佛教的 盛衰为线索,以洛阳城的几十座寺庙为纲领,以寺庙为纲维,以史家的态度、文学的手 法再现了北魏都城洛阳四十年间的政治大事、中外交通、人物传记、市井景象、民间习俗、传说轶闻,内容相当丰富,其史料价值历来为史家所推崇。文笔简洁清秀,叙事繁 而不乱,骈中有散,颇具特色。在结构上采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典籍‚合本子注‛之 体,即正文与子注相配的方式,把博洽的内容组织得有条不紊。颇受历代文史专家推重,与郦道元的《水经注》并称‚北朝文学双璧‛。
今有:《洛阳伽蓝记校注》,范详雍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洛阳伽蓝 记》,刘卫东选注,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洛阳伽蓝记》,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 00年版;杨勇:《洛阳伽蓝记校笺》,台北,正文书局1982年版;《洛阳伽蓝记校释》,周祖谟香港,中华书局,1976年;《洛阳伽蓝记校注》,范祥雍:台北,华正书局19 70年版;《重刊洛阳伽蓝记》,徐高阮校注,台北中央研究院1972年版;《洛阳伽蓝记 钩沈》,唐晏校注,台北,广文书局1981年版。
6、《颜氏家训》
南北朝时期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杂记类笔记。七卷,北朝颜之 推撰。颜之推(531~591以后),字介。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先世随东晋 渡江,寓居建康。侯景之乱,梁元帝萧绎自立于江陵,之推任散骑侍郎。承圣三年(55 4),西魏破江陵,之推被俘西去。他为回江南,乘黄河水涨,从弘农(今河南三门峡西 南)偷渡,经砥柱之险,先逃奔北齐。但南方陈朝代替了梁朝,之推南归之愿未遂,即 留居北齐,官至黄门侍郎。577年齐亡入周。隋代周后,又仕于隋。正由于颜之推‚生于 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入隋以后,便本着‚务先王之道,绍家业之 业‛的宗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写成《颜氏家训》一书训诫子孙。颜之 推是南北朝时期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诗人、文学家,他是当时最博通、最有思想 的学者,经历南北两朝,深知南北政治、俗尚的弊病,洞悉南学北学的短长,当时所有 大小学问,他几乎都钻研过,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他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后人颇有影响。颜之推一生,历仕四朝,‚三为亡国之人‛,饱尝离乱之苦,深怀忐忑之虑。曾写了 一篇《观我生赋》,对于自己身经亡国丧家的变故,以及‚予一生而三化‛的无可奈何 情状,作了痛苦流涕的陈述,且悔恨道:‚向使潜于草茅之下,甘为畎亩之民,无读书 而学剑,莫抵掌以膏身,委明珠而乐贱,辞白璧以安贫,尧舜不能辞其素朴,桀纣无以 污其清尘,此穷何由而至?兹辱安所自臻?‛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颜氏家训》七卷,二十篇,《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 大的家训,是他对自己一生有关立身、处世、为学经验的总结,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影响很大。其内容涉及许多领域,强调教育体系应与儒学为核心,尤其注重对孩子的早 期教育,并对儒学、文学、佛学、历史、文字、民俗、社会、伦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 到的见解。文章内容切实,语言流畅,具有一种独特的朴实风格,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 远。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典范教材,《颜氏家训》直接开后世‚家训‛的先河,是我国 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被陈振孙誉为‚古今家训之祖‛(《直斋书 录题解》)。
《颜氏家训》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部重要典籍,这不仅表现在该书‚质而明,详 而要,平而不诡‛的文章风格上,以及‚兼论字画音训,并考正典故,品第文艺‛的内 容方面,而且还表现在该书‚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的现世精神上。如他提 倡学习,反对不学无术;认为学习应以读书为主,又要注意工农商贾等方面的知识;主 张‚学贵能行‛,反对空谈高论,不务实际等。他鄙视和讽刺南朝士族的腐化无能,认 为那些贵游子弟大多没有学术,只会讲求衣履服饰,一旦遭了乱离,除转死沟壑,别无 他路可走。对于北朝士族的腆颜媚敌,他也深致不满。且往往通过插叙自身见闻,寥寥 数语,便将当时社会的人情世态,特别是士族社会的谄媚风气,写得淋漓尽致。因此,历代学者对该书推崇备至,视之为垂训子孙以及家庭教育的典范。纵观历史,颜氏子孙 在操守与才学方面都有惊世表现,光以唐朝而言,像注解《汉书》的颜思古,书法为世 楷模、笼罩千年的颜真卿,凛然大节震烁千古、以身殉国的颜杲卿等人,都令人对颜家 有不同凡响的深刻印象,更足证其祖所立家训之效用彰著。它不仅在家庭伦理、道德修 养方面对我们今天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而且对研究古文献学,研究南北朝历史、文化 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作者在特殊政治氛围(乱世)中所表现出的明哲思辨,对 后人有着宝贵的认识价值。《颜氏家训》一书不仅对当时诸如‚玄风之复扇、佛教之流 行、鲜卑之传播、俗文字之盛兴‛等多方面作了较为翔实的纪录,为后人保留了一些很 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其《文章》篇,通过论述南北朝时的作家作品,反映了当时的文学 观点和他自己的文学主张。颜之推很重视文学。他批评扬雄视文学为雕虫小技的说法,并从个人立身修养的角度说明文学(包括学问、口辩、作文等文化修养)的重要性。对 于文学的功用,颜之推不狭隘地仅仅把它归结为服务于政治教化和实用,他也肯定文学 具有愉悦耳目、陶冶性灵的审美功能,同时也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表现出了较强的文学 审美能力。
《颜氏家训》在唐代即有钞本流传,宋代有淳熙台州公库本,今所见者,系元廉台 山氏补修重印本。另有海昌沈氏静石楼藏影宋钞本及秦曼君校宋本,卢文弨抱经堂校定 本,董正功续家训本,罗春本,傅太平本,、颜嗣慎本,程荣汉魏丛书本,胡文焕格致 丛书本,何允中汉魏丛书本,朱轼朱文端公藏书十三种本,黄叔琳颜氏家训节钞本,文 津阁四库全书本,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本,屏山聂氏汗青簃刊本。
今有:王利器撰有《颜氏家训集解》,并附各本序跋、颜氏传及其全部佚文,迄今 为止,最为完备。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7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新一版;《颜 氏家训》余正平梁明译注远方出版社2003年版;《颜氏家训》四部备要本,第五十五册,中华书局1957年版;《颜氏家训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颜氏家训》檀 作文译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颜氏家训》北京燕山出版社年版。
7、《朝野佥载》
一部记载唐代琐闻轶事的笔记,张鷟著。张鷟简介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
(四)文言小说别集《游仙窟》。《朝野佥载》为作者耳闻目睹的社会札记,内容十分广泛,记述了唐代前期朝野遗事轶闻,尤以武后朝事迹为主。书中反映了当时有关人物事迹、典章制度、社会风尚、传闻逸事,也站在反对派的角度对武后朝的政治黑暗、吏治腐败、酷吏横暴、民生疾苦有所揭露,暴露了‛贿货纵横,赃物狼藉‛的现实世相。因属时 人记时事,所载内容,多为第一手资料,所以颇有参考价值,为《太平广记》、《资治 通鉴》以及后世治唐史者广为引用。但因作者纪事好追求谐噱,间有鬼神怪异,琐语琐 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史料文献价值,为后人所诟病,如洪迈《容斋续笔》卷12就说 :‚《佥载》记事,皆琐尾擿裂,且多媟语。‛作者死于开元年间,书中载开元以后唐 敬宗、宣宗时事,当为后人增入。
《新唐书》、《宋史》均著录《朝野佥载》为20卷,另有《补遗》3卷。尤袤《遂初 堂书目》疑《补遗》乃后人附益,凡阑入中唐后事者,皆应为《补遗》之文。余嘉锡《 四库提要辩证》推测《佥载》亡于明代,今所存者是明人辑本。此书明代以后流行有1卷 本和6卷本,《说郛》、《历代小史》、《古今说海》、《畿辅丛书》等本为1卷本系统 ;《宝颜堂秘笈》、《丛书集成》等本为6卷本系统。
今有:《朝野佥载》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朝野佥载》赵守俨校点,中华书局19 79年版,该版以《宝颜堂秘笈》本为底本,又从《太平广记》、《通鉴考异》等书中辑 出近百条遗文,作为‚补辑‛附印,较胜于旧本;《朝野佥载》唐宋史笔记丛书,中华 书局2004年版;《朝野佥载隋唐嘉话》袁宪校注,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
8、《封氏闻见记》
唐代考据辨证类笔记,封演著。封演(生卒年不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天宝中为太学诸生,十五载(756)登进士第。至德後为相卫节度使薛蒿从事,检校屯田 郎中。大历七、八年间(772-773)曾权邢州刺史。八年薛蒿卒,复佐其子。大历十年随 其子投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为从事。承嗣卒,继佐其子田悦。建中三年(782)田悦称王,伪署司刑侍郎。贞元中仍在魏博佐田氏,检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十六年(800)尚在 世,约卒贞元末。封演除《封氏闻见记》外,另有《古今年号录》一卷、《续钱谱》一 卷,皆佚。
《封氏闻见记》为研究唐代社会和文学的重要历史资料。今本十卷。前六卷记述掌 故、考证名物;七八两卷多记古迹,附以杂论;后两卷则专述唐代士大夫的遗事轶闻。全书编排也极有条理,凡一百门,皆两字为题,如道教、儒教、文字、贡举等等。所涉 及范围很广,既有科举、铨选等政治制度,又有壁记、烧尾等官场习俗,也有婚仪、服 饰、饮食、打球、拔河、绳技等社会生活,此外还有碑碣、羊虎、纸钱、石鼓等名物的 讲说,缘此常为研究唐代文化之所取材。在流传至今的唐人笔记中,《封氏闻见记》享 有很高的声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语必征实‛、‚源委详明‛。
《封氏闻见记》的版本《雅雨堂丛书》本;《丛书集成》本。
今有:《封氏闻见记》赵贞信校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该版以《雅雨堂丛书》本 为底本,并补佚文,较为精善。2005年再版。
9、《唐国史补》
唐代历史琐闻类笔记,三卷。李肇著。李肇,约唐宪宗元和(813)前后在世,字号、里居、生卒年均不详,在世。累官尚书左司郎中,迁左补阙,入翰林为学士。元和中,坐荐柏耆,自中书舍人左迁将作监。据《国史补》卷首作者自序,本书成于穆宗朝,作者时为尚书左司郎中,系续刘餗《传记》(即《隋唐嘉话》)而作,连卷数也同于刘 书,不过比刘书少讲些怪异,多讲些史实习俗。除《国史补》外,尚著有《翰林志》一 卷,并传于世。
《国史补》共记事308条,其中上卷、中卷各103条,下卷102条,所记均是宣宗开元 年间到穆宗长庆年间轶事琐闻。每条全用五个字标题,如‚李白脱靴事‛、‚张旭得笔 法‛、‚王摩诘辨画‛等。上、中卷记事大体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卷则杂记各类典故制 度。所记大致有:(1)唐代官场中的一些制度和习俗,如宰相沙堤、火城、堂案、堂帖 等,还有官场中的称谓,使职的设立及名目。(2)科举制度方面的典故、轶闻,后均被 王定保收入《唐摭言》中。(3)官吏、名人的轶闻,如韩愈登华山、李白脱靴等,这一 类所占比例最大。(4)社会风俗,如京城尚牡丹,一本有直数万者,流俗重碑志,以重 价求文,以及达官争娶士族女等。(5)各地产物,如酒、茶、纸的名品和产地。(6)流行的游戏,如长行、双陆、弹棋、围棋、博戏等。(7)工商业情况,如长安药商宋清、扬州王四舅、俞大娘航船以及安南、广州的外国船等。作者在序中说他编这部书不谈 鬼神、报应、梦卜等等,而要‚纪事实、探物理、辨疑惑、示劝诫,采风俗、助谈笑‛,不过书中仍有少量像‚淮水无支祁‛、‚乌鬼报王稹‛等谈怪异、言报应的故事,但 大多数皆为唐代人物传说、典故风俗等种种记载,对全面了解唐代社会具有极其重要且 十分特殊的功用和价值。《太平广记》征引此书达133处之多。其中‚唐衢痛哭‛和‚怀 素笔冢‛还被后人引为典故;李勉开脱的囚犯反以怨报德的故事也被明代冯梦龙改编成 《醒世恒言》中的‚李汧公穷邸遇侠客‛。
《国史补》的传世单刻本有明汲古阁刊影宋本,丛书本有《津逮秘书》、《学津讨 原》、《得月簃丛书》、《笔记小说大观》等,一卷节本有《唐宋丛书》、《说郛》、《唐人说荟》、《唐代丛书》等。
1957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据《学津讨原》本标点排印,收入‛中国文学参考小 丛书‛。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用古典文学出版社本重印。
10、《苏氏演义》
唐代考据辨证类笔记,苏鹗撰。苏鹗,字德祥,武功人,家居杜阳川上,约唐昭宗 大顺初(890)前后在世。光启中,(公元八八六年)登进士第。其余均不详。著有演义 二卷,杜阳杂编三卷传于世。
《苏氏演义》是一部考究经传、订正名物、解释词语、辩证謬讹的笔记。原书十卷,今仅存二卷,系清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由于《永乐大典》误将崔豹《古今注》 部分内容刻入《苏氏演义》之中,所以今本《苏氏演义》有些条目与《古今注》相同,但可取材料仍然不少,如卷下叙使臣所持之‚节‛的沿革,结合文字训诂加以解说,极 为详明,可供研究古代名物制度作为参考。另外,像阐释‚狼狈‛、‚滑稽‛、‚喽啰 ‛、‚龙钟‛等,也都言之成理,为后代字书所引用。叙述《玉台新咏》所载的曹植代 刘勋妻王氏所作的诗中‚千里不泻井,况及昔所奉‛两句,也较李匡乂《资暇集》所叙 为详。
《苏氏演义》的通行本有《艺海珠尘》本和《函海》本,以《艺海珠尘》为好。
今有:《古今注〃中华古今注〃苏氏演义》,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资暇集苏氏 演义中华古今注》,上海书店丛书集成初编本。
11、《资暇集》
又作《资暇录》,三卷,唐代考据辨证类笔记,李匡乂撰。旧本或题李济翁,盖宋 刻本避宋太祖赵匡胤讳,以其字署之。李匡乂,又作李匡文,晚唐人,字济翁,宰相李 夷简子,约生于唐宪宗元和初(806),初任洛阳主簿兼图谱官。据郁贤皓《唐刺史考》,李匡乂在宣宗大中、懿宗咸通年间曾任漳州刺史、房州刺史。僖宗幸蜀,李匡文随至 成都。昭宗时先后任太子宾客、贺州刺史、宗正少卿、宗正卿。寻卒,年约八十多岁。著述除《资暇录》外,尚有《唐皇室维城录》、《十代镯疑史目》、《汉后隋前瞬贯图 》、《两汉至唐年纪》等凡十二种。
《资暇录》上卷多纠正俗说之謬,如‚李‛字,除水果名、地名、姓氏之外,更无 别义,《左传》‚行李之往来‛乃错字;又如‚挽歌‛始于春秋;‚押衙‛应作‚押牙 ‛等。下卷多谈物品,如记毕罗、琴甲、茶托子、书题签、席帽、承床等,都有益于考 据。此外像论证《文选》五臣注尽出于李善之注反排斥李善之说等,亦有新意。书中虽 有一些误解、谬说,为宋人所驳斥,但就全书而言,还是有价值的。《四库全书总目提 要》评其价值云:‚此书上篇正误,中篇谈原,下篇本物。全书均考证之文….谓《论语 》宰子昼寝作画寝,乃梁武帝之说;伤人乎不问马,不字断句,乃经典释文之说,均不 始於韩愈笔解;谓五臣注《文选》窃据李善之本;谓韩愈《讳辨》误以杜度为名;谓有 母之人不可称舅氏为渭阳;谓作《诗疏》之陆玑名从玉傍,非士衡;谓万几字讹作机由 汉王嘉封事;谓除授二字有分,以至座前阁下之别,竹甲题签、门杖之始,皆引证分明,足为典据‛。
版本有:《资暇集》三卷,清嘉庆谢氏授经图屋抄本;《新刻資暇集》三卷,清抄 本,佚名録,清勞格校并跋;《资暇集》三卷,明胡氏文会堂刻格致丛书本,王国维校 并跋;
丛书本:《说郛》本资暇集》三卷,明陶宗仪编,明〃钮氏世学楼抄本,清顺治三 年李际期宛委山堂刻本;《百家名书一百三种》本《新刻资暇集》三卷,明胡文焕编,万历胡氏文会堂刻本清方功惠跋;《百川学海》本,《资暇録》一卷,明吴永编;《学 海类编》本,《资暇集》三卷,清曹溶编,清道光十一年晁氏活字印本;《墨海金壶》 本,《资暇集》三卷,清张海鹏编,清嘉庆十三年至十六年张海鹏刻本。
今有:《资暇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依‚顾氏文房小说本‛涵芬楼影明本为底本,校以‚钦定四库全书‛本;《资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丛书集成初编‛本,1988年 版。
12、《大唐新语》
又名《唐新语》、《大唐世说新语》、《唐世说新语》、《世说》、《大唐新话》
等,唐代历史琐闻类笔记,刘肃著。刘肃,宪宗元和时人。生卒年、籍贯、字号均不详。《新唐书〃艺文志》说他是‚元和中江都主簿‛。此书有元和二年(807)自序,署衔 为‚登仕郎前守江州浔阳县主簿‛。
该书记载唐代历史人物的言行故事,起自唐初,迄于代宗大历年间,多取材于《朝 野佥载》﹑《隋唐嘉话》等书。体例则仿《世说新语》,分匡赞﹑规谏﹑极谏﹑刚正﹑ 公直﹑清廉﹑持法﹑政能﹑忠烈﹑节义﹑孝行﹑友悌﹑举贤﹑识量﹑容恕﹑知微﹑聪敏 ﹑文章﹑著述﹑从善﹑谀佞﹑厘革﹑隐逸﹑褒锡﹑惩戒﹑劝励﹑酷忍﹑谐谑﹑记异﹑郊 禅等30门类﹑13卷。书后有总论一篇,表明作者的意图是以前事为鉴戒。此书以记言为 主,但皆因事而记,可由此窥知高祖至代宗朝政治事件和社会风尚,其中有些记载较两 《唐书》为胜,还有一些地方可补两《唐书》的缺漏:(1)有一些为两《唐书》未载的 重要人物事迹,如李渊起兵太原后,李靖在长安捕杀李渊亲族,李渊克长安后欲杀之,临刑赦免,后李靖任岐州刺史时,被诬告谋反,赖某御史解救,而两《唐书》李靖传皆 失载。(2)有不少两《唐书》无传的官吏的事迹,赖此书得以流传。(3)有些不见于 两《唐书》的疏奏、弹文、手诏、榜文的片段,赖此书保存下来。(4)书中也记载了不 少有关诗文的材料,尤其是‚文章‛门,录存初唐及开元初人所作诗歌多首,并叙其本 事,间载时人评论,为后来编集和研究唐诗者所取材。如叙述玄宗命张说、徐坚、韦述 等辑录《初学记》的经过。使我们得知古代类书是为了作文速成、取材方便而辑撰,也 使我们了解《初学记》比前代类书在编排、体例上的优长。另外,像张说对杨炯‚耻居 王后,愧在卢前‛自白的评语,也也首建于该书。
《大唐新语》有明嘉靖潘玄度刻本﹑及明人抄本残卷刻本,改题《大唐世说新语》 或《唐世说新语》。《四库全书》据《新唐书〃艺文志》恢复原名;《四库全书》文津 阁写本;《稗海》本。以《稗海》本较为通行。
今有:《大唐新语》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大唐新语》许德楠﹑李鼎霞点校,中 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1984年版。该本以《稗海》本为底本,以明代嘉靖潘玄度 刻本﹑《四库全书》本等对校,末附佚文及有关序跋;《大唐新语译注》何正平、王德 明等译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大唐新语》,上海古籍出版社‚唐五代笔 记小说大观‛,2000年版。
13、《因话录》
唐代历史琐闻类笔记,赵璘著。赵璘,字泽章。平原(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大和八年(834)进士及第。开成三年(838)博学鸿词登科,大中七年(853)为左补阙。后官衢州刺史。由于赵璘是唐德宗时宰相赵宗儒的侄孙、关中贵族柳氏的外孙,家世 显赫,多识朝廷典故,故所记多为第一手材料。《四库全书总目》称其书‚虽体近小说,而往往足与史传相参‛。
《因话录》共6卷,分为5部,所记皆唐代事。以音乐‚宫商角徵羽‛分卷:卷一‚ 宫部‚为君,记帝王;卷
二、卷三‚商部‛为臣,记公卿;卷四‚角部‛为人,记不仕 者,并附以谐戏;卷五‚徵部‛为事,多记典故;卷六‚羽部‛为物,记无所归附的见 闻杂事。在唐人笔记中,《因话录》涉及的方面较广。如卷五谈御史台故实,极为详细,又叙高宗时改门下省为东台,中书省为西台,尚书省为文昌台,武后朝御史台有左右 肃政称号,均可以印证《唐书》中有关官制的记载。书中叙及元和以后文坛情况(卷三)以及文淑僧讲经(卷四)、女优弄假官戏(卷一)等事,都可供治文学史、戏曲史者 参考。该书文字比较浅近通俗,也是一大特点。但其中也有失实之处,如卷一记刘禹锡 除播州刺史一条,其细节就与当时事实有出入,为司马光《通鉴考异》所指摘。
《因话录》通行本有《唐宋丛书本》,仅一卷,不全;《稗乘》本,三卷;《稗海 》本六卷(与《稗乘》三卷本同),《宝颜堂秘笈》本,丛书集成本。
今有:《因话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唐国史补因话录》,上海古籍出 版社1979年版;《因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14、《教坊记》
唐代记述唐代教坊制度和轶闻的笔记,1卷。崔令钦撰。崔令钦,生卒年不详,唐博 陵(今定州)人。玄宗开元年间官著作佐郎,历左金吾卫仓曹参军。肃宗朝迁仓部郎中,官终国子司业。
教坊是古代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唐代开始设臵,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唱、舞 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它是唐代宫廷乐伎聚居之地。教坊乐伎大多是女 子,演出歌舞和乐曲,为皇家宫廷服务。《教坊记》系撰者为左金吾(掌东城戒备防务 的主官)仓曹参军时,教坊中下属官吏为其所述的教坊故实,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主 要记述了开元年间教坊制度、有关轶事及乐曲的内容和起源。开始部分记述乐伎日常生 活以及学艺和演出情况,中间列出325首曲名,包括《献天花》、《和风柳》、《美唐风 》等大曲46个,一般曲目278个,最后还说明若干乐曲和歌舞的来源,是研究盛唐音乐、诗歌的重要资料。宋代晃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说开元中教坊特盛,令钦记之,率皆 鄙俗,非有益于正乐也。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虽然有同感,却又看到本书后记谆 谆于声色之亡国,意在示戒,其风旨有中取者,同时特别指出书中所列曲调名足为词家 考证。
《教坊记》最早刻本为南宋《类说》本,曾慥编。另有《说郛》百卷本,元陶宗仪 编;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俨山书院及青藜馆原刻本;明嘉靖间(1522—1566)陆楫 本;明天启六年(1626)刻本;《古今逸史》收录本明弘治间(1488一1505)郁文博补 足百卷本;明末陶珽校订一百二十卷抄本;明崇祯间(1628—1644);《续百川学海》 本清顺治三年(1646)重印121卷本;《唐人说荟》本,清陈莲塘编,乾隆五十七年(1 792)原刻本,清嘉庆、光绪间(1796—1908)重刻本,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清道光元 年(1821)酉山堂复明刻本;民国四年上海进步书局石印本;民国十六年(1927)上海 涵芬楼据明本排印本;《古今说海》本;《五朝小说大观》收录本;《古今图书集成》 ;《四库全书》收录本;《香艳丛书》收录本,清宣统三年(1911)上海图书公司铅印。今存较早善本为明钞《说郛》本与《古今说海》本。
今有:《教坊记》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版,用宋刻补足明刻景印本;《中国文学 参考资料小丛书》收录本,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刊印;《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收录本,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教坊记笺订》,任半塘笺 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亦收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教坊记》上海古籍出版 社‚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2000年版。
15、《北里志》
唐代反映京城歌妓生活的笔记。孙棨撰。孙棨,字文威,自号无为,里居及生卒年 均不详,约唐昭宗龙纪中和(889)前后在世。曾官侍御史及中书舍人。一说曾为翰林学 士,岑仲勉《补唐代翰林两记》以为此说不可信。著有《北里志》一卷,写成于中和四 年(884)。
《北里志》记载中和以前长安(今陕西西安)城北平康里的歌妓生活,故名《北里 志》。记大中进士游侠平康事。孙光宪以为棨意在讥当时宰相卢杞。书中反映了当时士 人生活的一个侧面,有少数条目也反映了歌妓们的痛苦和对爱情的追求,并保存了一些 文士和歌妓的诗歌作品,为后来编集唐诗者所采录。
《北里志》中国历史上第一本记载娼妓的专著。它有助于我们了解唐代市井妓女这 一历史群体发展的整体特点,以及市井妓业逐渐成为一门行业所反映出的历史内涵,以 及它在整个唐代社会及由唐入宋的社会变革所起的作用。如‚东回三曲‛一则所记妓女 的级别、来源、老鸨与妓女的关系、妓女的生活起居等,可供‚中国娼妓史‛和‚中国 社会史‛提供原始资料:‚平康里入北门,东回三曲,即诸妓所居之聚也。妓中有铮铮 者,多在南曲、中曲。其循墙一曲,卑屑妓所居,颇为二曲轻斥之。其南曲中曲,门前 通十字街,初登馆阁者,多于此窃游焉。二曲中居者,皆堂宇宽静,各有三数事。前后 植花卉,或有怪石盆池,左右对设,小堂垂帘,茵榻帷幌之类称是。诸妓皆私有所指占,事皆彩版以记诸帝后忌日‛。‚妓之母多假母也,亦妓之衰退者为之。诸女自幼丐,有或佣其下里贫家。常有不调之徒,潜为渔猎,亦有良家子为其家聘之,以转求厚赂。误陷其中,则无以自脱。初教之歌令,而责之甚急,微涉退怠,则鞭朴备至。皆冒假母 姓,呼以女弟女兄为之行第,率不在三旬之内。诸母亦无夫,其未甚衰者,悉为诸邸将 辈主之。或私蓄侍寝者,亦不以夫礼待。比见东洛诸妓,体裁与诸州饮妓固不侔矣。然 其羞匕筋之态,勤参请之仪,或未能去也‛。‚北里诸妓以出里艰难,每南街保唐寺有 讲席,多以月之八日,相牵率听焉。皆纳其假母一缗,然后能出于里。其于他处,必因 人而游,或约人与同行,则为下婢,而纳资于假母。故保唐寺每三八日士子极多,益有 期于诸妓也‛。
16、《酉阳杂俎》
唐代名物民俗、轶事、志怪综合类笔记,段成式著。20卷,续集10卷。段成式(80 3~863),唐代小说家﹑骈文家。字柯古,其父段文昌官至宰相,段成式以荫入官,为 秘书省校书郎,累迁至吉州刺史,终太常少卿。与李商隐﹑温庭筠均长於以四六体写章 奏等公文,因三人排行均为第十六,时号‚三十六体‛。也能诗,但无甚特色。《新唐 书〃艺文志》著录段成式《庐陵官下记》2卷,已佚,《说郛》辑得佚文60馀则。《全唐 文》收其文16篇,《全唐诗》存其诗1卷及联句多篇。所著以笔记小说集《酉阳杂俎》最 著名。
《酉阳杂俎》,酉阳,即小酉山(在今湖南沅陵),相传山下有石穴,中藏书千卷,梁元帝赋中有‚访酉阳之逸典‛语。《新唐书〃段成式传》称段成式‚博学强记,多 奇篇秘籍‛,因而以家藏秘籍与酉阳逸典相比。《酉阳杂俎》内容又广泛驳杂,故成为 ‚杂俎‛。《酉阳杂俎》前集20卷共30篇,续集10卷共6篇。所记有仙佛鬼怪﹑人事以至 动物﹑植物﹑酒食﹑寺庙等等,分类编录,一部分内容属志怪传奇类,另一些记载各地 与异域珍异之物,与晋张华《博物志》相类。这部著作,内容繁杂,有自然现象、文籍 典故、社会民情、地产资源、草木虫鱼、方技医药、佛家故事、中外文化、物产交流等 等,可以说五花八门,包罗万象,《酉阳杂俎》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志怪小说。鲁迅曾予 以高度评价,认为这部书与唐代的传奇小说‚并驱争先‛。但杂录部分有的具有很高的 史料价值。如写李渊的精奇悍勇:‚隋末,尝以十二人破草寇号无端儿数万。又龙门战,尽一房箭,中八十人。‛这是正史所不存的。又如,写骆宾王的《讨武曌檄》传到武 则天手中:‚则天览及‘蛾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微笑而已。至‘一抔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惊呼曰:‘宰相何得失如此人’。‛堪称神来之笔。还有象李白让 高力士脱靴,王勃写文章蒙在被里打腹稿等故事,更是脍炙人口,流传很广。续集中有 《寺塔记》2卷,详述长安诸佛寺的建筑﹑壁画等情况,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每为後代 编长安史志者所取资。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云:‚多诡怪不经之谈,荒渺无稽 之物,而遗文秘籍,亦往往错出其中,故论者虽病其浮夸,而不能不相徵引‛(《四库 全书总目》)。其中不少篇目颇为隐僻诡异,如记道术的叫《壶史》,钞佛书的叫《贝 编》,述丧葬的叫《尸穸》,志怪异的叫《诺皋记》等等。
《酉阳杂俎》有《津逮秘书本》﹑《学津讨原》本﹑《湖北先正遗书》本﹑《四部 丛刊》影印明刊本等,均为30卷。
今有:《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1年版;《酉阳杂俎》上海古籍出版社版;1985年 《酉阳杂俎》许逸民注评,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酉阳杂俎》杜聪校注,齐鲁书社20 07年版。
17、《中华古今注》
五代考据辩证类笔记,后唐马缟撰。马缟,字号、里籍不详。唐末以明经及第,又 举拔萃科。后梁时为太常修撰,累历尚书郎,参知礼院事,迁太常少卿。《中华古今注 》前题‚国子监太学博士马缟集‛,当是他早年国子监太学博士任上所作。
《中华古今注》以考证名物制度为主,体例与崔豹《古今注》大致相同,二书部分 内容重复。作者辨别一些名物可供后人参考,如帝王专用的‚华盖‛和将帅‚曲盖‛的 来源和区别:‚华盖,黄帝所作也。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 于帝,上有花花之象,故因而作华盖焉‛,‚曲盖,太公所作也。武王伐纣,大风折盖,太公因折盖之形制曲盖焉。战国常以赐将帅。自汉朝乘舆用,谓曰<车卑>輗盖,有军 号者赐其一焉‛;‚雉尾扇、‚鄣扇‛和‚五明扇‛的来源与用途区别:‚雉尾扇,起 于殷世。高宗有雊雉之祥,服章多用翟羽。周制以为王后、夫人之车服。辇车有翣,即 缉雉羽为扇翣,以鄣翳风尘也。汉朝乘舆服之,后以赐梁孝王。魏晋已来以为常准。诸 王皆得用之‛,‚鄣扇,长扇也。汉世多豪侠,象雉尾而制长扇也‛,‚五明扇,舜所 作也。舜受尧禅,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秦汉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魏晋非乘舆不得用之也‛。
此书版本甚多,主要有《百川学海》、《古今逸史》、《说郛》、《丛书集成初编 》、《古今逸史》诸本。
今有:《古今注〃中华古今注〃苏氏演义》,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中华古今注 》,李成甲校点,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资暇集苏氏演义中华古今注》,上海书 店丛书集成初本。
18、《兼明书》
五代考据辩证类笔记,五卷,丘光庭撰。丘光庭,乌程(今浙江湖州市南)人。其 生活年代在史籍中并无记载,后人编纂的书目中有唐代、五代和宋三种说法,《罗隐集 》有赠光庭诗,则当巳入五代(907—960)。曾官太学博士。今存诗七首,有《兼明书 》、《唐教论》、《补新宫》、《补茅鸱》等。
《兼明书》有三卷、四卷、十二卷等不同记载,今本五卷,疑後人所更定。前三卷 论述经史诸书,对《周易》、《尚书》、《毛诗》、《春秋》、《礼记》、《论语》、《小孝经》、《尔雅》、《史记》、《白虎通》中的文字、训诂、传说、故实以及风俗、名物等都有所考辩。卷四专驳五臣的《文选注》,卷五为杂说。每条先列旧说,后陈 急件,以‚明曰‛标出。尽管有些见解,不免标新立异,武断无征,如据《山海经》凤 凰之文,管子《韩诗外传》封禅之记,谓作字不始於仓颉,不知百氏杂说,不足为据。《论语》请车为椁一条,谓毁车为椁、非卖车市椁,不知一车之材,毁之岂能为椁,殊 不近事理。但精辟之论尚多,如‚论《史记》误以放勋重华,文命为尧、舜、禹名,毛 苌误以垤为螘冢,孔安国误解菁茅,颜师古误以鸤鸠为白鷢,孔颖达误以鸱鸮为巧妇,又误以占书为龟策同衅,公羊穀梁误以荆人为贬词,杜预误以文马,为画马赵匡误以诸 侯无两观,郭璞误以窃脂为盗肉,应劭误以邱氏为出左邱明,皆引据辨驳,具有条理。驳五臣《文选注》诸条,亦皆精核‛(《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兼明书》有《续百川学海》本,《宝颜堂秘笈》本、《真意堂三种》本、浙江范 懋柱家天一阁藏本,璜川吴氏,清嘉庆16年刻本等;今有:《兼明书》中华书局1985年 版;《兼明书》辽宁教育出版社‚新世纪万有文库本‛1998年版;《兼明书》台北〃台 湾商务印书馆
1986版。
19、《北梦琐言》
五代历史轶事笔记,北宋孙光宪撰。孙光宪(901—968),字孟文,自号葆光子,陵州贵平(今属四川省仁寿县东北的向家乡贵坪村)人。仕南平国三世,累官荆南节度 副使、朝议郎、检校秘书少监,试御史中丞。入宋,为黄州刺史。太祖乾德六年卒。《 宋史》卷四八
三、《十国春秋》卷一0二有传。孙光宪‚性嗜经籍,聚书凡数千卷。或手 自钞写,孜孜校雠,老而不废‛。孙光宪善词,蜀人编辑《花间集》,收录了他的六十 余首词。十国词人,除西蜀与南唐外,其他只有荆南孙光宪一人而已。今词存八十四首,风格与‚花间‛的浮艳、绮靡有所不同。刘毓盘辑入《唐五代宋辽金元名家词集六十 种》中,又有王国维缉《孙中丞词》一卷。另著有《荆台集》、《橘斋集》、《玩笔佣 集》、《巩湖编玩》、《北梦琐言》、《蚕书》等,仅《北梦琐言》传世。
《北梦琐言》共二十卷,记述了当时社会、政治、历史、人物等方面的许多掌故贺 轶闻。其自序云:‚唐自广明乱离,秘籍亡散。武宗已后,寂寞无闻,朝野遗芳,莫得 传播。仆生自岷峨,官于荆郢。咸京故事,每愧面墙,游处之间,专于博访。顷逢故凤 翔杨比少尹,多话秦中平时旧说,常记于心……厥后每聆一事,未敢孤信,三复参校,然始濡毫。……三纪收拾筐箧,爰因公退,咸取编连。先以唐朝达贤一言一行列于谈次,其有事类相近,自唐至后唐、梁、蜀、江南诸国所得闻知者皆附其末,凡纂得事成三 十卷‛。本书包含诸多文人士大夫言行与政治史实,为研究晚唐五代史提供了可贵材料。
《北梦琐言》有尔雨堂丛书本。今有:《北梦琐言》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 1985年版,2002年再版;《北梦琐言》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北梦琐言林艾园校点上海 古籍出版社;《北梦琐言》大象出版社‚宋人笔记‛第一编,2005年版。
20、《南部新书》
北宋历史轶事笔记,十卷,北宋钱易撰,钱易字希白,生卒年未详,杭州临安(今 属浙江)人。为吴越王钱倧子。钱俶归宋,钱氏宗室、大臣大都封官,唯钱易与兄钱昆 不被录用,遂发愤读书,立志科举入仕。17岁举进士,但因在殿试时,三道题不到半天 答完,而被斥之为‚轻俊‛,不仅御试通不过,连进士资格亦被免去。而钱易却由此闻 名于世,博得‚才子‛美名,有人称其诗才不在李白之下。真宗咸平二年(999),复举 进士,他自觉可得第一,但主考官不公,将他列为第二。钱易不平,上书朝廷,对本朝 科举多有讥讽。宋真宗阅后不快,又将他降为第三名。次年为光禄寺丞、通判蕲州。他 为官能体察民情,对官吏滥用酷刑深恶痛绝,奏请废除非法之刑,受到真宗嘉奖。景德 二年(1005),举贤良方正,除秘书丞、通判信州。宋真宗东赴泰山封禅,钱易进献《 殊祥录》一书,遂改任太常博士、直集贤院。后曾受命修《车驾所过图经》。又为知制 诰,天圣三年(1025)为翰林学士,不久去世。钱易才学赡敏过人,才思敏捷。佛学功 底深厚,又善行、草书,兼擅山水,乾兴元年(一○二二)尝作《清介图》。主要著作 有《金闺瀛洲西垣制集》150卷、《青云总录》、《青云新录》、《南部新书》、《洞微 志》130卷。其中现存仅《南部新书》,事迹收录于《宋史本传》、《宋史〃钱惟演传》。
《南部新书》乃钱易于真宗大中详符间知开封县时所作。皆记唐时故事,间及五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作五卷,焦竑《国史经籍志》作十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认为‚作十卷为是‛共800余条,为笔记体著作,未经编次,杂乱无章,但所载‚朝野掌 故‛、‚遗闻轶事‛等有关唐初以来职官臵废、政制变迁、官场仪式等资料,有一定参 考价值。
今有:《南部新书》,黄寿成点校,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85年版,2002年 再版;《南部新书》宫晓滨注,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年版;《南部新书》大象出版社‚ 宋人笔记‛第一编,2005年版。
第五篇:中国古代文学:《水浒传》简介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
水浒传的故事早就在民间传诵。南宋时,王的《东都事略》等,书已有零星记载。宋末遗民龚圣与作有《宋江三十六赞》;无名氏的《大宋宣和遗事》记述了宋江等人的事迹。元代有25种水浒题材的剧目,水浒故事传到元末大致形成了今本《水浒》的规模。《水浒》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的施
耐庵。施耐庵1296—1370之间,名耳,祖籍苏州。明初著名小说家。35岁中进士,后弃官退居故乡,从事创作。传说他同元末农民起义运动有一定的联系。
《水浒传》以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主线,通过各个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经历,描写出他们由个体觉醒到走上小规模联合反抗,到发展为盛大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全过程,表现了“官逼民反”这一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必然规律,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的群体形象,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矛盾。
作者站在被压迫者一边,歌颂了农民起义领袖们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正义行为,肯定了他们敢于造反、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宋江原是一位周急扶困的义士,当他被逼上梁山之后,“替天行道”,壮大了起义军的声威,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由于他性格的二重性和思想的局限性,在起义事业登上峰巅之时选择了妥协、招安,终于葬送了起义事业。小说通过宋江起义的失败客观上总结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
小说以高俅发迹作为故事的开端,意在表明“乱自上作”,高俅是封建统治集团的代表人物。作者还写了大批的贪官污吏和地方恶霸,正是他们狼狈为奸,渔肉百姓,才迫使善良而正直的人们不得不挺而走险,奋起反抗。小说深刻地挖掘出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深层原因。
《水浒传》的结构独具一格,先以单个英雄故事为主体,上一个人物故事结束时,由事件和场景的转换牵出另一个人物,因人生事,开始下一个故事。就好象一个个环,环环相扣,环环相生。其中也有一些自成段落的故事,集中表现了众多英雄好汉,智取生辰纲和三打祝家庄等即为其例。一个一个的小故事如同涓涓细流流向长江大河,终于汇合成滔天洪流,汇合成声势浩大的英雄大聚义。
《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宋江、武松、林冲、鲁智深、李逵等人物形象。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真实的历史环境中,紧扣人物身份和经历刻划人物性格;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的斗争中生死存亡的关头来描写人物性格,还善于运用比较法、反衬法来突显人物性格。
《水浒传》没有丝毫的脂粉气儿女情,它具有豪放粗犷的阳刚美和崇高美。这种美学风格对后来的英雄传奇小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水浒传》对后世的影响,不限于文学的范围。几百年来,《水浒传》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直接推动了人民群众的反抗运动。《水浒传》对后世小说、戏剧有较大影响,到今天水浒故事仍然是戏剧剧目中的重要内容。
《水浒传》有繁本简本之分。繁本文繁事简,简本文简本繁。明万历末杨定见取简本中征田虎王庆事加以润饰,与繁本合成120回本。清人金圣叹取繁本前71回加以润改,将第1回作楔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成70回本。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校订的《水浒全传》适合于普通读者阅读;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水浒传》汇校本适合于文学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