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省豫剧团文化下乡演出时的欢迎词(精选)
省豫剧团文化下乡演出致词
各位领导、同志们,各位父老乡亲:
今天,我们以非常高兴的心情和炽热的感情,迎来了省豫剧二团送文化下乡活动。省豫剧二团文化下乡演出团一行 50 余人,不辞辛劳,从省城来到我镇,免费为大家进行演出。在此,我代表北阳镇党委政府和全镇干部群众,对演出团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历年来,北阳镇党委、政府始终不渝地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放在优先地位,高度重视文化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目前已有村级文化广场20个,篮球场地14个,健身场地20个,器材18套,村级文艺演出队20支,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确保了社会治安秩序和大局稳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今天演出团的到来,充分体现了省委对基层的关心,体现了县委对北阳镇人民的厚爱。我们更要按照新农村建设 20 字方针的要求,营造一个乡风文明、文化丰富、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环境。
来自省城的各位演员都是表演精湛、经验丰富、功底深厚的高手,他们将为我们演出精彩的节目,让我们以愉快的心情共享这场文化大餐吧。
最后,预祝演出活动圆满成功,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祝北阳镇的父老乡亲们万事如意、阖家欢乐。
谢谢大家!
第二篇:文化下乡演出活动欢迎词(模版)
在文化团下乡慰问演出时的欢迎词
——XXX乡镇党委副书记 XXX
2011年8月26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各位父老乡亲们:
今天是XX镇一个高兴的日子,由XX省文化厅统一组织的“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演出团一行30余人,不辞辛劳,从遥远的昆明来到我镇,免费为大家进行演出。在此,我代表镇党委、人大、政府几家班子和全镇5万多干部群众对演出团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基层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要求不断提升人民的文化实力。为此,XX省委提出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XX省文化厅进行了相关的安排和部署。巧家县委、政府,巧家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也高度重视加强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在广大农村采取建设农家文化大院,配备演出器乐和设备,组建农村义务演出队,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组织开展文化、科教、卫生三下乡活动等多种形式传播、普及和推广先进的文化理念,旨在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群众的文化生
活。今天演出团的到来,正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具体措施,也充分体现了省委对基层的关心,县委把演出活动安排在我镇开展,更是体现了县委对XX人民的关心和信任。
在全国各地正在如火如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我们XX人民也要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的要求,建议一个乡风文明的新农村,要主动参与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摒弃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要自觉抗拒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侵蚀,远离赌博活动;要自觉抵制低俗、庸俗等没有健康情趣的娱乐活动,远离封建迷信,崇尚科学文化,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不断打造XX优秀的文化品牌,在XX营造一个文化丰富、健康文明的社会环境。
来自于省城的各位演员们都是表演精湛、经验丰富、功底深厚的高手,今天将为我们呈现歌曲、舞蹈、小品、魔术等精彩的节目,他们的表演一定能够出神入化,一定能够激情四射,一定能够精彩绝伦,就让我们好好享受这难得的文化大餐吧。
最后,祝演出活动圆满成功,祝全体演员们在巧家期间身心愉快。祝XX的父老乡亲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第三篇:在省越调剧团演出.致辞
省越调剧团来项城演出历史剧《老子》开幕式上的致辞
(2010年6月11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今天晚上,省越调剧团来我市演出大型古装历史剧《老子》,在这里,我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全体演职员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省越调剧团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挖掘传统文化,狠抓精品生产,新创排的历史剧《老子》以人性化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老子在金钱、权位等诱惑面前“淡泊名利、大爱无疆”的道德品格,塑造了一位淡泊睿智、清明高洁的圣哲形象,对于弘扬道法自然、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该剧在刚刚闭幕的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以优异成绩荣获国家“文华大奖”,大大提升了周口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我市经济建设稳步推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的大好形势下,省越调剧团的慰问演出活动,对于丰富我市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育文明风尚、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要以这次演出为契机,大力弘扬省越调剧团全体演职员工精诚团结、顽强拼搏的奉献精神,立足本职工作,为实现项城赶超型、跨越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后,预祝演出圆满成功!祝各位演职人员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谢谢大家!
第四篇:市豫剧团送戏下乡先进材料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精神,在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局的领导下,淮北市豫剧团十年如一日,坚持开展“三下乡”活动,常年活跃于广大农村基层,艰苦奋斗,创新形式,全心全意为农民群众服务,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并锤炼成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文艺生力军,涌现出一大批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该团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市“三下乡”先进集体,2191.cn30多人次被评为全市文化先进工作者,20xx年,市文化局也被评为全省“三下乡”先进集体。
一、把握农村特点,创新活动形式在常年的送戏下乡活动中,淮北市豫剧团按照先进文化的要求,紧紧围绕农村的特点,牢牢把握农民群众的需求,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在节目编排上,除了有优秀的传统剧目外,他们还结合农村移风易俗、计划生育、税费改革等工作,创作编排了大量的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小戏、小品十多个。如《养子不孝》、《顶灯》、《自讨苦吃》等深受农民群众的喜爱,久演不衰,成为他们的优秀保留剧目。为解决部分农民群众看戏难的问题,他们还经常组织文艺小分队,深入到偏远的村庄、五保户家中为行动不便的农民群众演出。在常年的演出中,也激发了许多农民自娱自乐的热情,涌现出许多业余文艺“尖子”,该团同志们就利用演出间隙,热情辅导他们,十年来,共辅导农村业余文艺团队50个(次),文艺“尖子”200多人次。十年的文化下乡,使得广大农村基层文化活动增多了,生活娱乐方式更加健康,一个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正在形成。送戏下乡有三难,一是临时搭台难,二是演员吃住难,三是转点运输更难,这三难也给农民增添了很大的负担。为解决这些困难,市豫剧团着实费了不少脑筋。他们反复摸索,群策群力,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于1997年在全省首创了流动演出“大篷车”。用一辆旧东风办挂汽车改装成既可以运送演员及演出设备器材与炊具,又能展开形成五道幕布、面积达80平方米的流动舞台,还可以安排部分演职员住宿。流动“大篷车”不仅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而且也提高了演出的质量和机动性,不但可以在乡镇集市上演,还可以深入到条件较差的偏远乡村演出,同时还可以运送图书、科技资料到乡村,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大篷车”所到之处,农民群众纷纷携家带口,赶着毛驴车前来观看,纷纷要求增加节目,有时下着雨,就打着伞站着看。多年来,流动“大篷车”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市所有的乡镇村庄,活跃于苏鲁豫皖交界的农村基层,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有力推动了文化下乡的蓬勃发展。为此,《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安徽日报》、《文化周报》等新闻媒体多次刊文介绍了该团的先进经验,并很快在全省得到了推广。
二、发扬艰苦奋斗,坚持服务群众送戏下乡,特别是到偏远的农村去演出,条件差、困难大,生活也很艰苦。市豫剧团的广大演职员工坚定传播先进文化的信念,为了让广大农民群众能看上戏,看好戏,演职员们经常是吃方便面,睡地铺,有时一天连演出三、四场,十多个小时不卸妆。生了病也不休息,打完点滴就上场,“轻伤不下火线”已是他们的口头禅。许多演员是双职工,孩子、老人就托付给邻居,家中有急事,也不能回去照料。春节期间,也是送戏下乡的高潮期,该团年年都肩负重责,深入到乡村送戏下乡,十多年来,大多数演职员没有在家过一个团圆年。20xx年在双堆集演出时,司鼓屈品忠的母亲病危,打电报催他回去。可此时还有两场演出,他离不开呀!屈品忠把眼泪咽进肚子里,坚持演完。等赶回家时,老母亲已与世长辞。演员袁雷春在表演《武大郎入洞房》时施展矮子功,每场演出都近三十分钟,有时一天三、四场,膝盖红肿变形,下场后都站不起来,仍然咬牙坚持。他主演的《顶灯》节目深受群众喜爱,剧情需要赤膊上身,在冬季下乡演出时,为保证演出质量,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他坚持光着脊梁登台表演。下场后,常有老百姓端来白酒,心疼地对他说说:“喝口酒,暖暖身子吧!”这一幕幕、一景景深深感动了农民群众,常常有农民群众挎着鸡蛋,煨了鸡汤来看望演员们,把他们拉回自己家过个年„„20xx年,市领导视察文化下乡工作时,看到剧团同志们忘我的工作精神和艰苦的工作条件深有感触地说:有这样一支过硬的队伍,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十多年的文化下乡活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增强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坚持送戏下乡,锻炼过硬队伍十年的送戏下乡,丰富和活跃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他们深深体会到:农民群众需要先进文化的滋养,需要丰富多彩文化活动,需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我们就要想农民之所想,干农民之所盼,把更多体现优良传统,反映时代精神,适合农民口味的优秀文艺作品送下乡。十年来的送戏下乡开拓了戏曲演出市场,锻炼出了一支“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演出队伍,同时该团的演艺水平也大幅度地提高。
第五篇:市豫剧团送戏下乡先进事迹材料
市豫剧团送戏下乡先进事迹材料
市豫剧团送戏下乡先进事迹材料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精神,在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局的领导下,淮北市豫剧团十年如一日,坚持开展“三下乡”活动,常年活跃于广大农村基层,艰苦奋斗,创新形式,全心全意为农民群众服务,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并锤炼成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文艺生力军,涌现出一大批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该团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市“三下乡”先进集体,30多人次被评为全市文化先进工作者,市文化局也被评为全省“三下乡”先进集体。
一、把握农村特点,创新活动形式
在常年的送戏下乡活动中,淮北市豫剧团按照先进文化的要求,紧紧围绕农村的特点,牢牢把握农民群众的需求,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在节目编排上,除了有优秀的传统剧目外,他们还结合农村移风易俗、计划生育、税费改革等工作,创作编排了大量的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小戏、小品十多个。如《养子不孝》、《顶灯》、《自讨苦吃》等深受农民群众的喜爱,久演不衰,成为他们的优秀保留剧目。为解决部分农民群众看戏难的问题,他们还经常组织文艺小分队,深入到偏远的村庄、五保户家中为行动不便的农民群众演出。在常年的演出中,也激发了许多农民自娱自乐的热情,涌现出许多业余文艺“尖子”,该团同志们就利用演出间隙,热情辅导他们,十年来,共辅导农村业余文艺团队50个,文艺“尖子”200多人次。十年的文化下乡,使得广大农村基层文化活动增多了,生活娱乐方式更加健康,一个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正在形成。
送
戏下乡有三难,一是临时搭台难,二是演员吃住难,三是转点运输更难,这三难也给农民增添了很大的负担。为解决这些困难,市豫剧团着实费了不少脑筋。他们反复摸索,群策群力,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于1997年在全省首创了流动演出“大篷车”。用一辆旧东风办挂汽车改装成既可以运送演员及演出设备器材与炊具,又能展开形成五道幕布、面积达80平方米的流动舞台,还可以安排部分演职员住宿。流动“大篷车”不仅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而且也提高了演出的质量和机动性,不但可以在乡镇集市上演,还可以深入到条件较差的偏远乡村演出,同时还可以运送图书、科技资料到乡村,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大篷车”所到之处,农民群众纷纷携家带口,赶着毛驴车前来观看,纷纷要求增加节目,有时下着雨,就打着伞站着看。多年来,流动“大篷车”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市所有的乡镇村庄,活跃于苏鲁豫皖交界的农村基层,极大地
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有力推动了文化下乡的蓬勃发展。为此,《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安徽日报》、《文化周报》等新闻媒体多次刊文介绍了该团的先进经验,并很快在全省得到了推广。
二、发扬艰苦奋斗,坚持服务群众
送戏下乡,特别是到偏远的农村去演出,条件差、困难大,生活也很艰苦。市豫剧团的广大演职员工坚定传播先进文化的信念,为了让广大农民群众能看上戏,看好戏,演职员们经常是吃方便面,睡地铺,有时一天连演出三、四场,十多个小时不卸妆。生了病也不休息,打完点滴就上场,“轻伤不下火线”已是他们的口头禅。许多演员是双职工,孩子、老人就托付给邻居,家中有急事,也不能回去照料。春节期间,也是送戏下乡的高潮期,该团年年都肩负重责,深入到乡村送戏下乡,十多年来,大多数演职员没有在家过一个团圆年。在双堆集演出时,司鼓屈品忠的母亲病危,打电报催他回去。可此时还有两场演出,他离不开呀!屈品忠把眼泪咽进肚子里,坚持演完。等赶回家时,老母亲已与世长辞。演员袁雷春在表演《武大郎入洞房》时施展矮子功,每场演出都近三十分钟,有时一天三、四场,膝盖红肿变形,下场后都站不起来,仍然咬牙坚持。他主演的《顶灯》节目深受群众喜爱,剧情需要赤膊上身,在冬季下乡演出时,为保证演出质量,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他坚持光着脊梁登台表演。下场后,常有老百姓端来白酒,心疼地对他说说:“喝口酒,暖暖身子吧!”这一幕幕、一景景深深感动了农民群众,常常有农民群众挎着鸡蛋,煨了鸡汤来看望演员们,把他们拉回自己家过个年……,市领导视察文化下乡工作时,看到剧团同志们忘我的工作精神和艰苦的工作条件深有感触地说:有这样一支过硬的队伍,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十多年的文化下乡活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增强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坚持送戏下乡,锻炼过硬队伍
十年的送戏下乡,丰富和活跃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他们深深体会到:农民群众需要先进文化的滋养,需要丰富多彩文化活动,需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我们就要想农民之所想,干农民之所盼,把更多体现优良传统,反映时代精神,适合农民口味的优秀文艺作品送下乡。十年来的送戏下乡开拓了戏曲演出市场,锻炼出了一支“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演出队伍,同时该团的演艺水平也大幅度地提高。《状元戍边》、《自讨苦吃》、《武大郎入洞房》、《夕阳清照》等优秀剧目正是不断在基层农村演出的打磨、提高中脱颖而出。近年来,该团在参加省级以上赛事中获奖不断,安徽省第六、七届艺术节中更是结出累累硕果,特别是的安徽省第七届艺术节中,该团编创的大型历史剧《夕阳清照》一举囊括了所有六个奖项的一等奖,开创了安徽省艺术节的先河。
如今,淮北市豫剧团已从十年前举步维艰的“老大难”团体,成为生机勃勃、充满朝气的一支活跃在苏鲁豫皖地区的文艺劲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