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演讲具有的基本特点——领导口才全书
演讲具有的基本特点
演讲优于一般的现实的口语表达形式,因为它不仅仅是现实活动,而且具备着戏剧、曲艺、舞蹈、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的特点。
(1)具有整体感。
在演讲中,不仅缺少任何一个系统都构不成演讲,而且任何一个系统如果脱离了演讲的整体,就失去了它作为演讲之一部分的意义和作用。在整个演讲活动中,由于各系统互相联系,互相配合,互相渗透,才给人造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感。
(2)具有协调感。
整个演讲活动不仅给听众以整体感,而且也给听众以协调感。各系统要素不仅为了总目标发挥着自己的功能和作用,而且它们之间总是配合默契,协调一致,共同完成着总任务。
(3)富于变化。
演讲的各要素要根据主题和情感的需要而变化,才能始终给人一种新颖之感。比如声音大小、速度快慢、表演手段的变化等等。
(4)富于美感。
整个演讲活动,不是纯现实的活动,而是带有艺术性的活动。列夫·托尔斯泰指出:“在自己心里唤起曾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并且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正因为演讲活动具有艺术性,才增强了感人的力量。
第二篇:初中语文学业评价具有什么基本特点?
第一,评价应当关注学生多方面的成就,除了过去一直强调的知识技能以外,还应当关注诸如问题解决、判断性思考、有效交流、团队工作等高层次的能力。所以对学生的评价,应当是多元的,而不是单维的。
第二,评价不是简单的根据分数对学生进行排名和比较。还应当对学习产生有益的影响,促进学生对学习的意义和理解的追寻,促进学生自我导向的反思性的独立的学习。评价的目的不是排名,不是比较,不是选拔,不是甄别,而是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最终的目的。
第三,评价不应将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要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之中。换句话说,学生在评价当中,应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不仅仅是一位被评价者,还应当是评价者。也就是说,评价当中要包含着学生的自我评价。
第四,评价应当运用情境化的、复杂的、挑战性的任务,而不能运用去情境化的、碎片化的、基于事实的回忆的任务。我们需要的是多种多样、不拘泥于纸笔测试的评价的方法。进行评价的改革就是要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这样的功能。
第三篇:“巴结领导的人”一般具有这样一些特点[范文]
“巴结领导的人”一般具有这样一些特点——
有事没事围着领导转的人。这种人不以工作为中心,而以领导为中心,有事没事就在领导身边转悠,作些可有可无的汇报。这种人的心思不在工作上,不在事业上,而在怎么样千方百计跟领导套近乎。
惟领导是从的人。这种人从来没有自己的主见,领导的看法就是他的看法,领导的观点就是他的观点。这种人爱琢磨领导的“言外之意”,习惯于伶惠灵顿的意图。在他看来,领导的一举一动,都跟自己的升迁有联系,领导讲的任何话都是圣旨,领导放个屁都是香的。
在领导面前矮半截的人。他的思想总是矮半截,所以他总是紧跟,但给人老是跟不上的感觉。领导的话都是“精辟”,领导的工作安排永远“高明”,领导的工作成绩永远“最大最大”。甚至他的辈分也常常矮半截。不论自己的年龄有多大,他都称领导“叔”,称领导的爱人“姨”,甚至跟领导的家人打得火热。在更多的人看来,他简直就是领导面前的一只可爱的哈巴狗。
为领导个人的爱好周到考虑的人。领导好酒,他就想尽办法多陪。领导好舞,他就想方设法创造跳舞的机会。领导好排场,他能把这种排场安排到极致。领导喜欢美女,他就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美女进入领导的视线。就在这样“周到考虑”中,这种人内心的“小九九”暴露无遗:他千方百计哄领导高兴,领导一高兴,他就有机会……
这些“巴结领导的人”,其实就是领导身边的所谓“能人”、“矮人”、小人。表面上看,这种人的这些言行举止可归于“小”类,但背后隐藏着非常大的别有用心,扰乱领导的心智,混淆领导的视听,以谋取自己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最大化。关心重视老实人、正派人,首先就要让这些“巴结领导的人”不得势,不得利,斩断“巴结”背后伸向领导的黑手。只有如此,老实人、正派人才能意气风发起来。
第四篇:领导演讲口才方法及培训(免费)
领导演讲口才方法及培训
首要条件:
①提高政治素质。理解是表达的基础,理解得深刻才能表达得清楚。领导干部除了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重要法令之外,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完整地、准确地、全面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运用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并结合实际,融合贯通,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这样才能做到说理透彻,易于为群众所接受。
②提高文化素质。一个优秀的演讲家,必须具备广博的学识,除了马列主义基础知识和所管行业的业务知识之外,还必须具备历史、地理、文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常识。在革命化的同时,还要知识化,两化结合,才会增强演讲的效果。
③加强语言修养。要学习语法、修辞、逻辑的基本知识,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生动新鲜的语言,学习和借鉴古代有生命力的语言和外国的可以为我所用的语言形式,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一切干部都要学普通话,最好用普通话来演讲。
④学习演讲学口才学的理论和技巧。演讲学口才学是我国近年来迅速兴起的新兴学科之一,它是古今中外演讲家口才家口语表达经验的结晶,总结了口语表达的技巧和规律,学习和掌握这些理论和技巧,用以指导自己的演讲实践,可以迅速提高自己的演讲艺术水平。⑤反复进行演讲实践。“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学会演讲必须亲自演讲,反复多讲。演讲——总结——再演讲,这是任何演讲家成功的必由之路。
领导干部口语表达的要求
领导干部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是大政方针、计划指示的决策者和主要执行者,他们要通过口语表达来研究问题、部署工作、发号施令,要通过口语表达来发动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领导干部的言论往往指导着所领导地区、部门、单位的全局工作,关系到国计民生,牵动着千家万户,重要领导干部的言论还会引起国际反响,影响到国家和人民的权益。因此对领导干部的口语表达应有高标准严要求,概括地讲领导干部的口语表达应具有以下特点:严肃性、准确性、鲜明性、群众性、权威性。
领导干部工作口语的类型
领导干部为开展工作而进行口语表达时,因工作的目的、性质、内容的不同,所使用的口语也各有不同的特色和要求,主要有商讨性的口语、阐发性的口语、鼓动性的口语、批评性的口语、指令性的口语、慰问性的口语、悼念性的口语等七类。
领导干部演讲语言
领导干部的演讲语言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语言要新鲜,不讲套话、空话。
②语言要准确,不讲大话、假话。语言的准确性来自思维的精确性,只有想得明白,思考得周密,才能讲得准确,讲得恰如其分;要根据不同的听众,挑选精当的语词,运用尽可能严密的逻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信口开河或泛泛而谈是不会抓住听众的。
③语言要通俗,尽量使用人人都懂的,有地方特色的群众语言,反映群众的感情、呼声、心愿和脉搏跳动的心里话,象一些口头语、成语、顺口溜等等。群众语言讲起来琅琅上口,容易使人接受,能够达到较好的宣传效果。
④语言要简炼,不讲抽象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罗嗦,抽象。一般要注意3点:
①是去掉口头语和多余的叹词,如“这个”、“那个”、“反正”之类的口头语或“嗯”、“啊”之类的叹词;
②是去掉多余的话,三言两语能讲清楚的,不要拉拉扯扯地讲半天。
③是避免重复。演讲时为了强调某一点,有时需要重复,但非重点的地方不能重复。⑤语速要恰当,不要拿腔拿调、不要在不该停的地方停顿,以免造成误会。
⑥讲究词语的修饰和表达技巧。
领导干部作报告的技巧
①充分准备,熟悉讲稿。不管是自拟的报告稿还是秘书根据领导意图拟的报告稿,报告人事前必须字字句句认认真真读两三遍,除了在内容和形式等大的方面从严把关之外,对容易读错的字,陌生的人名地名术语,拗口的句子等要特别注意,保证读准读熟说流利。
②清晰流畅,语速适中。作报告最好用普通话,或者用大多数听众熟悉的本土话。大小标题和重要的句子可以适当重复;使听众句句听得清,思路理得清,重点记得清。
③庄重自然,精神奕奕。既不能嘻戏轻浮,又不能声色俱厉,拿腔调摆架子。身强力壮的中青年
干部最好站着作报告。
④根据讲稿,又不拘泥于讲稿。除了重要会议上的正式报告(如向人大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必须一字不掉地照稿宣读之外,一般应该“讲”报告,而不是“读”报告。报告人按照讲稿或提纲的层次结构,灵活自如地讲述,可以根据听众的反馈和现场的实际情况,对讲稿作些增删补释。如举例,可以按讲稿举,也可在现场信手拈来举;听众不很明白,可以多举两例,大家已不言而喻可以少举例和不举例。
⑤注意反馈,交流感情。作报告切忌埋头照读不理听众,即使是照本宣读的正式报告,报告人也要不时抬起头来扫视全场,用目光和表情与听众交流感情(如同电视新闻播音员那样),可以适当有一些手势,但不宜过多和过大(不能象演戏那样)。要及时根据听众的反馈调整自己的报告,如后座的听众听不清,音量要放大一些,听众对某些难点莫名其妙,应作些解说等。还要注意与主席台的其他领导同志示意交流,让他们有适当的插话机会,使报告人与听众,台上和台下融为一体,使整个会场气氛活跃起来。
领导干部补充发言的要求
在会议的主题报告(中心发言)之后,往往要请有关的领导同志作补充发言,补充发言的要求是: ①在时间上宜短不宜长。补充发言者应紧紧围绕会议的主旨,抓住重点和关键性的问题进行补充和说明。
②在内容上宜深不宜浅。俗话说:“嚼过的馍馍没味道,浅薄的话儿没力量。”作为补充发言,关键在于“补充”二字。要求发言的同志必须是有感而发,做到:内容深刻,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力,在某一个侧面深化会议主题。
③人数宜少不宜多。确有什么“补”、“充”者就讲,没有什么可说的就免了,不必在场的几位领导个个都来“补充、补充”。
领导找下级谈话的艺术
领导要掌握第一手材料,要发现人才,要解决问题,都需要同下级谈话。领导找下级谈话的艺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选准时机。可选择工作的间隙、上下班的途中去交谈,因为这样自然、随便,容易谈得拢。另外也可以利用节假日去走访。领导亲自登门拜访,容易感动下级,谈话也容易成功。如果选择时机不当,就有可能给对方增加负担,甚至会挫伤积极性,带来不良后果。如某单位有一位领导,找正在上班的突击班青年了解其班长的情况。使这个仅有六个人的突击班在一时人少的情况下,只是“快马加鞭”,结果影响了产品质量,“红旗优胜班”告吹了,大家还互相埋怨。
②“屈尊”降位。有些领导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喜欢把下级找到他的办公室来谈话。其实这种谈话就双方所处的不同位置来说,就无形中给谈话对象带来一种压力。作为领导,应努力冲破走进车间、基层有失大雅的思想禁锢,养成深入基层、同群众打成一片的良好习惯。这样,就到处有你谈话的地方了。即使在非得到办公室谈不可的情况下,也应注意互相间的位置,比如同凳而坐或同桌而谈,就能给人以亲切、和蔼和平易近人之感,这样下级才愿意向你讲心里话。
③巧埋“伏笔”。在触及正题之前,为了迅速准确地把握对方的思想脉络,领导者可先采取漫谈的方式,谈些诸如家庭、个人、乃至衣着、娱乐等方面的一些与正题联系不多的话,从而去观察对方的心情,了解其兴趣、爱好、习惯等,同时,也可巧妙为正题埋下“伏笔”。如,解放军某部有一个连队,接到一个战士家中拍来的“母病故速回”的电报,指导员根据该战士爱好书法的特点,请他写了一幅自勉的条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才是真正的英雄本色。”写毕,指导员说:“这是我的座右铭,送给你了,你知道其含义吗?另外还有一件事……”,这才将家中噩耗告诉了这个战士,并拿出了火车票让他回家去办理丧事。母亲的突然病故对儿子的打击之大是可以想见的。但由于这位指导员疏导有力,使得这个战士冷静地踏上了归途。
④情真意切。文诌诌的语言,命令式的官腔,板着面孔的表情,都足以令人生厌。所以,领导者同下级交谈,必须注意语言口语化,大众化,切不可故显高深地去搬弄词藻。音量要适度,不要高声大嗓;语调要亲切,语气要委婉。从而缩短与下级的感情距离。必要时说上几句幽默的俏皮话,增加彼此交谈的兴味,解除对方的“心理防御”,便于使谈话深入下去。
⑤随机应变。正谈话时电话铃响了,或有人来访,有人请示、汇报工作时,应有礼貌的说声“对不起,等会儿接着谈”,以表示尊重下级,使他不会感到被冷落在一旁了;当对方有意转移话题,或有顾虑不直接回答某问题时,可适当加以解释,但不要“穷追不舍”,可以暂时避开,以后再谈。下级与上级谈话的基本要求①如实汇报。当与上级的谈话涉及主题以后,对领导提出的问题要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作严肃缜密的思考,恰如其分的分析,认真负责的回答。对说不准或掌握不全面的问题应有交待,不能敷衍塞责。②不藏“心计”。下级同领导谈话心术要正,切勿感情用事。既不要对一些同志护短迁就,也不要对另一些同志“寻源找刺”。对同你有过分歧、隔阂的同志不要抹杀其功绩,对曾经帮助过你的同志或亲朋好友也不要借机相报。要坚持真理,主持公道。③大胆发表独特见解。切勿从一己私利出发,“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也不
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抱着不负责任的态度。
答记者问的特点
①涉猎问题的广泛性。演讲一般要有主题,谈话也有个“话题”,而记者的提问则往往是漫无边际的。从轰动全球的国际事件,到使你面红耳赤的生活隐私,没有一样不是记者所关心的。正象人们说的,任何一个记者都要比孩子更好奇。②发问的突然性和要求回答的及时性。首先,记者居于主动进攻的位置,在更多的情况下,你是要随着记者的意图走的,一问一答的形式,使你不可能有一个系统而严格的思维程度。其次,记者的提问往往是很突然的,带有明显的跳跃性。一个问题和另一个问题完全可能是毫无关系的,这使你摸不清记者在想什么。另一方面,对于对方的问题,要求你必须迅速地作出反应,对此你根本无法充耳不闻。可以说,迅速准确恰到好处的回答,是征服记者的关键。③心理上的压力感。多数人在记者面前都会感到局促不安,记者的态度、表情、语气,再加之某些场合下摄影器材在你面前近于“无理”的晃动,集合起来对被采访者的心理构成一种强大的压力。因而,对于一位初次接受采访或者经历不多的人来说,在这种场景中惊慌失措,语无伦次,或举止失当等都是不足为怪的,被采访者应当设法从主观上减轻或解除这种压力的作用。
答记者问的语言技巧
记者的问题千变万化,使人难以应付。但是,不论这些问题多么复杂,从被采访者的角度来看,它不外乎3种情况:①是可以(或必须)正面坦率回答的;②是需要暗示或隐晦地回答的;③是要不置可否或需要委婉回避的,这要根据你本人的意图和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一概而论。但有3个基本点必须掌握:①必须反应敏锐、迅速。当记者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要判明其目的所在,然后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用多种语言方式来回答。②辩驳有力。接受记者的采访,在很多情况下实际上是一场唇枪舌剑的较量。记者所感兴趣的问题并不一定就是你感兴趣的问题。他们不但会提出一些使你为难发窘甚至十分荒唐的问题,而且还特别善于故意曲解你的本意,或是将他们的某种推测判断强加于你。对于所有这一切,采取简单回避或完全置之不理的作法并不是最科学的。相反,只有通过有力的辩驳才能取胜。值得注意的是,真正的力量只能蕴含在语言的技巧当中。③幽默含蓄。幽默和含蓄可以说是语言艺术中的调味剂和变色镜,它可以除去语言呆板枯燥的味道,而使语言充满情趣、魅力和耐人寻味的神秘色彩。从答记者问的角度来说,幽默含蓄的语言往往会使你的回答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尤其是对于一些你不便正面回答的问题,运用幽默含蓄的语言就显得更为重要。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邱吉尔在国会发表演说,力主与苏联联合共同抵
抗德国。当记者问他为什么替斯大林讲好话时,他说:“假如希特勒侵犯地狱,我也会在下院为阎王讲好话的。”这个问题既表明联合抗击法西斯的必要性,也含蓄地表明了邱吉尔反苏的阶级本质。
领导干部口语表达十戒
①戒讲假话。有喜报喜,有忧报忧,如实反映情况,不隐瞒自己的观点。
②戒讲大话。不以大帽子压人,不以权势逼人,不装腔作势借以吓人。
③戒讲空话。不哗众取宠封官许愿,能办到的才说,办不到的不轻诺。
④戒讲套话。不打官腔,不要滑头,不唱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八股调。
⑤戒讲脏话。文明礼貌语言美,在任何场合都不讲骂人的话、粗鲁的话、低级趣味的话。
⑥戒讲废话。处事果断,说话精练;开短会,说短话;不要为显示自己的领导地位而故作多余的“补充发言”之类。
⑦戒讲过时话。领导干部不仅政治上思想上要同党中央保持完全一致,而且所用的言词也要同中央的提法相符,如“贫下中农”、“大干快上”、“一元化领导”之类的提法不宜再用。要积极学习和准确使用当前反映新观念、新经验、新科技的新词语。
⑧戒讲外行话。干部要精通本行业、本单位的业务、正确使用专业术语。在新的历史时期,不仅业务干部,而且行政干部、党务干部都应做到这一点。
⑨戒讲文理不通的话。说话要合乎逻辑、合乎语法,讲究修辞,积极维护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⑩戒讲群众不懂的话。干部要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必须学习和使用群众朴实生动的语言,让群众一听就懂,有亲切感。不要讲文白夹杂的古董话,不要用长而别扭的洋名式。一切干部都要逐步学会使用普通话。
第五篇:1、初中语文学业评价具有什么基本特点?
1、初中语文学业评价具有什么基本特点?
答:1)注重对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的评价: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利用一些成长记录的方法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实验区很多学校试图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许多学校重视学科学习和评价的特点,采取分项考试、分散考试的方法。2)重视评价内容的多样性,关注对非学业内容的评价; 3)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4)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将评价与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环节; 5)注重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 6)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7)旨在促进学生达到学习目标而不只是甄别和评比8)注重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9)评价目标、内容、方法的多元性;10)在关注共性的基础上注重个体的差异发展;11)以质性评价整量化评价;12)注重学生在评价中的作用,以体现评价过程的开放、平等、民主、协商等特点;13)强调评比问题的真实性和情景性。
2、初中语文学业评价如何体现对语言和思维的重视? 答:(1)语言思维的有效结合。注意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必须结合听说读写活动来进行。我们说要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并不意味着去孤立地搞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而必须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紧密结合到听说读写活动的过程中。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要突出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又必须贯穿于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这才是正确的认识。(2)处理好语言和思维训练同知识经验的积累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关系。首先说说知识经验对语言和思维发展的重要性。有人误认为强调开发智力、发展思维便可以忽视知识经验的学习和积累,这是不对的。知识经验是思维的材料,思维即是对知识经验的认识加工。试想,如果学生写作文,头脑空空,既没有感性的生活经验,也没有理性的知识材料,凭借什么来思维呢?正因为知识经验对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既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思维的训练,也不能脱离知识经验而孤立地去搞思维训练。正确的认识是,只有重视学生知识经验的学习和积累,才能从丰富思维材料上为思维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这才是真正体现语言和思维的核心作用。为此,在教学中一要让学生养成平时勤于观察、留意生活的习惯,注意积累感性的经验。同时,要让学生在观察中勤于动脑,学会分析事物,并能用准确的语言把所见所闻表达出来。这样,学生的感性经验丰富了,语言和思维也得到了训练。二是要让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注意积累知识性的材料。目前学生阅读量不足是个大问题,这是造成学生文章思路狭窄、空洞乏味的一个重要原因。要让学生有东西可写,有内容可思考,必须重视扩大阅读量。同观察的要求一样,也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勤于动脑,多加思考,向作者学语言,学思维。这样,学生的知识材料丰富了,语言和思维也得到了锻炼。其次说说非智力因素对语言和思维发展的重要性。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兴趣、动机、意志等。(3)处理好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彼此之间的关系。要体现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核心作用,除了要处理好以上诸关系外,关键还在于处理好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核心内部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总体要求上,我们既要防止脱离思维训练去单搞语言训练的倾向,也要防止脱离语言训练去单搞思维训练的倾向,做到两种训练的有机结合。语言训练之所以要同思维训练很好的结合,就是因为学生的思维对语言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学生作文中出现的用词不当或句子不通的问题,从形式上看是语言的问题,而从内容上看则是思维的问题,是学生还不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概念,还不能对事物作出合乎逻辑的判断。事实证明,学生的语言总是随着其思维的发展而向前发展的。如果不重视思维的训练,学生不止思维的发展要受影响,语言的发展也会是不健全的。因此,我们应该在语言训练的同时抓好思维的训练,并且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词语训练中就应该很好地渗透概念方面的内容,在句子的训练中就应该很好地渗透判断方面的内容,在论证方法的训练中就应该很好地渗透推理方面的内容。不论听学生回答问题还是看学生的作文,不仅要注意到学生语言方面的问题,而且应该从语言的问题中看到思维方面的问题。
3、结合教学实例,谈谈自己在语文学业评价中如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答: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我深深的懂得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我在教学生始终坚持学得知识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性。如果我们的学生具备丰富的情感,务实的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我们的工作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呐——不再为学生的学习而操心,不再为他们的安全与健康而担心。我们的课堂是轻松的,孩子们的课外生活会是丰富多彩的,成长的快乐会充满和谐校园的每个角落。可是这一美好憧憬的实现是不易的,是艰巨的,容不得我们教师有丝毫的懈怠与马虎。特别是新课标实施以来,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目标体系提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新要求,我们更应该注重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主体,是教育者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回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教“的问题也不难,要点有两个:一是教师真心实意的身教,二是创造机会让学习者尝试从教师身教中体会到的认识。其实,教育最核心的要求,不外是让学习主体有可能实现主动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如此,知识、能力教育亦如。大教育家第斯多慧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那么,我们可以引申为:教学的目的不只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为了人的一切发展。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也大声疾呼:“我们需要课堂教学中完整的人的教育。”所以说,教育要回归人本,首先就应该是恢复完整意义上的“人”。因此,我在教学中努力尝试以多样的形式推进情感教育,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健全的人格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阅读教学。语文教材编造的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因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的主渠道,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悟,在读中培养情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课文自身的美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朱自清的《春》时,学生们非常喜欢读,真正的原因于作者描写客观景物时融入了自己的感受,作者采用比喻、拟人、排比、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段,描述了一幅美妙的图画,同学们为这自然美,语言美所叹服,而且深受感染。
二、写作教学。现在作文常常出现学生没有故事造故事、编故事、凑字数的不良现状。这种文章缺乏生活真实,缺少真情实感,中规中矩,没有创新。所以我认为我们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应以旨在召唤写作主体的复归为目的,召唤写作主体的复归.就是把写作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珍惜自身的经验感悟;就是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于表达自己的精神。充分发挥青少年的创造潜能。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娴熟驾驭课程评价的艺术.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同法官裁断那样超然于对象的情感之外。而应与之共同介入,以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点燃激情。应以肯定和表扬为主,多用寄予真切期待的鼓励语.使学生满足教师心灵期待而努力发挥出潜在的智慧和情意能量。如学完《皇帝的新装》后,让学生续写.有同学想象皇帝从此改邪归正,致使国家兴旺。我及时的肯定了学生的美好希望。在我积极的评价下,又有同学想象出应该是那个说了真话的小孩后来做了皇帝.在他的精心治理下,国家日益强盛、稳定。多可贵的想象,既激发了想象力,又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下可多采用自由式作文,这种作文应是学生倾吐心声的绝妙形式,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其笔触面向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不再闭门造车。记录生活的原样,让学生自由地抒写生活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价值观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上,还要通过课外阅读、语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最终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4、设计一套语文试题,谈谈设计思路并对本试题进行分析。答: 九年级语文试题
一、语文知识积累及运用(30分)
1.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文名句。(6分)
古典文学一如陈年佳酿,芬芳了四季,诗意了人生。春水满泗泽,王湾在北固山下,见证“,”的壮阔;夏意醉原野,辛弃疾流连于乡间,品味“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欣喜;秋风送闲雅,陶渊明结庐在人境,享受“,悠然见南山”的恬静;冬岭秀松柏,孔子伫立于天地间,感悟“,”的深邃。吟诵时,山川有意;凝眸处,草木多情。
2.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①大堰河甘甜的乳汁滋润()了艾青的童年,故乡秀美的山水蕴育了诗人的才情。诗人在《少年行》中深情地对乡亲们说:“双尖山保佑我们平安无恙/等我也老了/我再回来和你们在一起。”他在《献给乡村的诗》中说:“我的诗献给生长我的小小的乡村——/ bēi()微的,没有人注意的小小的乡村/ 它像中国大地上的千百万的乡村/它存在于我的心里,像母亲存在于儿子的心里。”
②土地、阳光、lí()明,艾青“用嘶哑的喉咙”为黑暗中的祖国呼唤“火把”,“常含泪水”把赞美诗呈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他的诗是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诗坛巨匠之一。
(1)结合语境,并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3分)(2)第①段第一句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1分)(3)第②段中划线句有语病,请改正。(2分)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期,我国南方地区遭受暴雨袭击,国家气象局加强了对天气的实时监控和趋势分析。
B.大心有所成就的人,在成绩面前,也会经常鞭策自己,不断提升自身水平和能力。C.近年来,杭州钱江新城面貌焕然一新,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鹤立鸡群,蔚为壮观。D.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需要积累语言、深入理解,这种寻章摘句的方法值得大力提倡。
4.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3分)
从大门通向公园深处,尽植芙蓉。饱赏着多姿多彩的芙蓉花,我不禁联想到:芙蓉花傲霜而开,体现的正是她敢于抗争的勇气;而不吝美艳,彰显的则是她无私奉献的精神。
①远远望去,似绿云接天,如彩练当空。
②置身花丛,但见“大红芙蓉”花大质丽,灼灼照从,时而薄雾笼罩,若隐若现,犹如戴上面纱的少女,别有一番情致。
③只见坡上坡下,花连花,树挨树,层层叠叠,红绿交替,使人仿佛身临千年前那遍植芙蓉、高下相照的古“锦城”。
④当秋阳普照,寒霜下的“主芙蓉”闪闪烁烁,似朗星点点,色泽由白色渐渐变成粉红,进而转为大红,奇趣无穷。A.③①②④ B.④③①② C.①③②④ D.②④①③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美妙的旋律中,大屏幕上一一闪现出世博会159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电灯、磁悬浮列车、航天器„„这一刻,“一切源于世博会”的理念得以彰显。
B、走进语言现场,应该开口说,主动发言、敏捷应对;应该用心听,在倾听中迅速捕捉有效信息、在倾听中准确把握声音内容。
C、文章要做到观点鲜明,必须对所论及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弄清楚问题涉及哪些因素?关键在哪里?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现这个问题的?
D、在我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无数风流人物。陈涉仰天质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竿而起;诸葛亮“未出茅庐而天下三分”,成为智慧的化身。
6.走进文学名著,沐浴经典阳光。根据提供的材料,填写相应的人物(名字)或故事名称(选做其中三小题)。(6分)
(1)原来挑上冈子时,两桶都是好酒。七个人先吃了一桶,刘唐揭起桶盖,又兜了半瓢吃,故意要他们看着,只是叫人死心塌地。次后,吴用去松林里取出药来,抖在瓢里,只做走来饶他酒吃,把瓢去兜时,药已搅在酒里,假意兜半瓢吃,那白胜劈手夺来,倾在桶里。这个便是计策。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这个唤作“ ”。
(2)
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3)“说吧!”曹先生点了点头。
开始说过去的事,从怎么由乡间到城里说起。本来不想说这些没用的事,可是不说这些,心中不能痛快,事情也显得不齐全。他的记忆是血汗与苦痛砌成的,不能随便说着玩,一说起来也不愿掐头去尾。每一滴汗,每一滴血,都是由生命中流出去的,所以每一件事都有值得说的价值。
(4)香蔷薇,青蒿,茉莉,石竹,玫瑰都早已把芳香作为晚间祭品奉献出来了;这股新的香味既不是灌木香又不是花香,而是——我很熟悉——
的雪茄的香味。我回过头来听听。我看见果实正在成熟的树木。我听见夜莺在半英里以外的树林子里歌唱。
7.综合性学习(3分)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3分)
杭州的建筑工地每年有1000多个,如果把这些工地的围墙适当“美容”一下,他将成为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为进一步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今后,杭州新开工的建筑工地的围墙都要进行美化。
现在不少城市的墙绘主要是广告,而杭州的墙绘则比较有江南特色,有些还融入了地域文化。有关部门要求杭州建筑工地的墙绘今后消除盈利性广告,逐步走向公益化,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杭州的文化特质。
二、现代文阅读理解(34分)
(一)(18分)父亲是一条鱼
元宵前后和阳春三月,是父亲最忙碌最苦累也最欢快的日子。
在这段时日里,母亲帮着父亲煮大锅大锅、鲜鲜嫩嫩的鲤鱼招待那些买鱼苗的客人。酒足饭饱后,父亲才根据买主对鱼的尺寸、数额,心花怒放地开价出售鱼苗。在一阵友好的不太经意的讨价还价后,父亲便依依不舍地将精心喂大的各种鱼苗卖给这些鱼客。此刻,只见父亲满脸的欢悦将往日的辛劳困倦镀得铮亮。待来家里求购的客人逐渐稀少后,父亲只好一个一个地方去赶鱼市,这些小镇集市,最近的也离我家有十余里,远则三四十里。父亲鸡叫头遍就起床放水干池,将鱼捉进鱼盆里,然后打着手电筒,顶着寒雾冷露去赶集。两只比米筛还要大的鱼盆将干瘦细小的父亲夹在中间,仿佛不是父亲挑着它们,而是他们拥着父亲在行进。待到池里的鱼苗卖完,我家屋角落里早就积了一大堆已磨成草筋的烂草鞋„„
接下来,父亲又要着手为幼苗培植而忙碌不休。父亲精心修整好鱼池,买回鱼苗后,父亲就开始像喂养婴儿般悉心照料。父亲每天一大早就下到池里,用木耙将宁静的池水搅动,然后泼洒肥水,早中晚三次。这些幼鱼在父亲精细料理与守候中逐渐地长到寸许两寸粗细。待布谷鸟在我的家乡山野不知疲倦的婉转啼鸣时,父亲便浴着三月的阳光和布谷鸟清丽的音韵悠然端坐于屋前的枣园里,用一只精致的小碗将脚盆里的小鱼按照鱼种分门别类地舀进一只只鱼盆里。然后,父亲挑着鱼盆在暖融融的阳光下穿过一个又一个村庄。在父亲拖着悠长的声调沿村叫卖时,布谷鸟的叫声也在春光里此起彼伏。
我没有想到,那年秋天,父亲那如同阳春三月布谷鸟鸣唱般的叫卖声,竟然成了他撒在我家乡那些村庄的一曲绝唱。父亲去世的两个月前,我回去看望过我的父母。母亲告诉我,早几天,父亲去给姑奶奶做生日,穿着我的皮鞋,显得特别高兴。我很纳闷,我没有什么皮鞋留在家里啊。母亲就从父亲的床底下拿出一双棕色的皮鞋。看到这双皮鞋,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这是我早已丢弃的一双皱巴巴的皮鞋,父亲竟从屋外捡回来,还喜滋滋地穿着去给姑奶奶做生日,那么炫耀!那么得意!顿时,泪眼中的这双皮鞋,一下子化作了两块大石头,紧紧地压在我的心坎上。这时我才想起,父亲一生赚了那么多的钱,对到我家来买鱼苗的所有人都是那么大方,那么舍得花钱招待,却从没想过要给自己买双皮鞋。
离家那天,父亲一直送我,送到他非常热爱的鱼池边还不愿转身。我看见养了大半辈子鱼的父亲倒映在水中的朦胧身影瘦小得就像一条鱼影。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竟是我最后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那一次,父亲站在鱼池边,和我说着他已经说了很多遍的话,要我多写信回来,要我好好工作,要我冷了多穿衣„„可现在我想听父亲那些重复啰嗦的话却再也听不到了。
父亲离我而去了,我好想再读读父亲,读读父亲在生命的轮回路上是沧桑依旧还是宁静如莲。父亲走进了另一片水泽,父亲站在那片水泽的边缘或许正凝望着一条向他走近的鱼。我彷佛觉得,父亲一定化作一条水中游动的鱼,只要这世上还有一滴水,父亲就永远活在水里。
8.题目“父亲是一条鱼”的含义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3分)9.分析下列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情感。(6分)
①顿时,泪眼中的这双皮鞋,一下子化作了两块大石头,紧紧地压在我的心坎上。②父亲一直送我,送到他非常热爱的渔池边还不愿转身,我看见养了大半辈子鱼的父亲倒映在水中的朦胧身影瘦小得就像一条鱼影。
10.第三段中写阳春三月的布谷鸟,其作用是什么?(3分)11.请对“父亲”这一人物形象作赏析。(6分)
(二)(16分)人可以貌相
①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其实,在很多时候,人是可以貌相的。佛教经典《无常经》里说“相由心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面相。一个人的修养、境界、胸怀、见识与作为可以从一个人面相中看出来。
②相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信息,或者说,相貌与能力等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度。一个人的面部表情,往往暴露了他的人生密码。人因性情之别,在天长日久的岁月磨砺中,必然因习惯性的表情重复,而在面部留下难以隐藏的痕迹。人生的种种际遇,久而久之会作用于人的容貌气质,加重一个人相貌上的优势和劣势。对此,有许多成语形容这种外在的表象,如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笑容可掬、冷若冰霜、贼眉鼠眼、鬼头鬼脑、凶相毕露、杀气腾腾等等,不一而足。一个面如核桃,愁眉不展的人,他的人生之路必然不会如意到哪里去,他的心境也一定很糟糕。相反,一个人如果红光满面,气宇轩昂,他的事业之途一定平坦遂意——这决不可能是上帝的特别眷顾——他的表象正透露着他的人生密码。
③南朝的刘义庆在他的《世说新语?容止篇》里,讲了一则故事,魏王曹操将要接见匈奴的使者,自认为自己形貌丑陋,很难在远方来的使者面前称雄,便让魁梧英俊的崔季珪代替自己坐着,他本人则握着刀站在坐榻旁边。接见完毕,派人去问使者:“你看魏王怎么样?”匈奴使者答称:“魏王严正的仪容,令人非常敬仰。然而坐榻边握刀站立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曹操作为英雄豪杰,志向高远,尽管扮为侍卫,但其眉宇间流露的逼人英气,仍然无法遮掩。
④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人的外表是表现内心的图画,相貌表达并揭示了人的整个性格特征。” 诚然,芸芸众生,性情各异,相貌有别。简单地以貌取人有失偏颇,但在一定程度上讲,一个人,有一颗什么样的心,就有一张什么样儿的脸。林肯说,在四十岁以前,相貌是父母给的,到四十岁以后,人就要对自己的容貌负责。
⑤既然我们无法改变先天的相貌,那么,就让我们通过后天的努力来改变心境。与其通过借助衣着打扮化妆整容来费尽心机地修身,不如用知识、智慧以及仁慈、爱心、宽容、教养等美德修心。这种由内而外所散发出来的优雅高贵气质,会让你成为一个充满魅力的人。
12.本文借“相由心生”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用简洁语言加以概括。(3分)13.第④段加点的词“在一定程度上讲”能去掉吗?为什么?(4分)14.对本文举例论证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
A.本文第②段举例都用概述,第③段举例则详细叙说了曹操的故事,这样不同的举例表达形式,使行文富有变化。
B.第③段之所以详细叙说曹操故事,是因为曹操是历史名人,家喻户晓,具有典型性,增加说服力。
C.第③段详细叙说曹操故事,生动有趣地证明了“相由心生”的观点。D.议论文的举例是很有讲究的,举例论证时,只能用概述性语言表达。
15.林肯说“在四十岁以前,相貌是父母给的,到四十岁以后,人就要对自己的容貌负责。”林肯这句话想强调什么?(4分)
16.你能举我们学过的鲁迅先生作品中一个例子来证明作者的“相由心生”的观点吗?(6分)
四、文言文阅读(21分)唐雎不辱使命(10分)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喻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 分)
①以头抢地耳 ②皆布衣之士也. ③长跪而谢之曰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1.唐雎以“士之怒”回应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4分)
(二)(11分)
伯瑜有过,其母笞之,泣。母曰:“他日苔汝未尝泣,今泣,何也?对曰: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选自《韩诗外传》)司马芝。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节选自《三国志?司马芝传》
2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其母笞之(用鞭、杖或竹板打)B同行者皆弃老弱走(逃跑)C遂得免害(于是)D杀之不义(指代母亲)2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
24.两则选文中的主人公对母亲的孝,分别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五、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提示和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 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于是,他日渐消沉。第二个人看到了,他想:这只蜘蛛真愚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愚蠢。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第三个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是否联想到生活中的某些经历或见闻?是否得到某种感悟或启迪?请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立意自定;⑵文体自选;⑶题目自拟;⑷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试题设计思路:
在评价建议中要求:“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所以,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试题设计,既要做到符合新课程理念,更要做到有所创新。首先,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改变试题的结构模式,做到有所创新。多年以来,初中语文试题的结构模式多由“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等四大板块组成,有的还有“附加题”这第五板块。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完成一次考试还是一次艰难的学习过程。那么,如何尽可能消除学生在应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紧张害怕心理,引导学生顺利地完成这一项学习任务,达到预定的评价目的,每一个设计者都会认真考虑的。我的试题设计把考试比作去参加一次表演,试题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就显得新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试后,笔者采访了大部分学生,他们普遍反映“感觉就是不一样”、“很新鲜”、“很吸引人的”,“挺有趣的”,等等。其次,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试题内容以人为本,渗透社区资源、校本资源和社会资源,力求贴近、反映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注重“读写听说记”的评价,做到有所创新。这方面包含如下三项内容。
一、突显“听与说”的评价。《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要求:“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这些试题内容没有呆板的书卷气,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二、注重“记与读”的评价。《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
三、突显“写”的评价。因为《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要求:“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其二是作文的评价。读书、听歌、看赛事、看电影电视是现代人普遍的生活内容。能否多角度地观察,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用文章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感情真挚,甚至有创意。再次,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以学生为本,“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试题分析及命题特点:
试题能紧扣新大纲,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提倡并考查了学生的自主阅读、研究性阅读的能力,立足于课内,进行适当拓展延伸。这份试卷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实践能力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为今后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来实施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
试卷第一部分为语言的积累及运用 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积累和口语交际能力,涉及汉字字形、词语的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分析、语境填空成语的运用、歧义句的修改、古诗默写、写话几个方面。
第二部分为阅读理解 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运用、分析、概括能力。文质兼美的文章,新颖的题型,特别是两段课外文章的阅读考查,更是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重视能力,注重过程方法,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新理念。
第三部分是作文 题目本身极富挑战性,留给了学生一定的思维想象的空间。对于那些大而无当、平白无味的话题作文来说,更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写作题由以往的“小我”到今年的“大我”。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团结合作,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物群体,关注身边人的生活状况。较以往不同的是写的是人物群像,这有一定的难度,给考生有些“突然”的感觉。
5、依据所学内容,试分析下面这则《皇帝的新装》练习设计。
理解•分析
一、回答下边的问题
1.在根本就不存在的“新装”面前,皇帝、老大臣和“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为什么不敢说真话?老百姓一开始为什么也不敢说真话?从课文中摘录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语句。最后归纳一下,他们不敢说真话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这个童话撕掉了封建统治者貌似神圣的外衣,揭露了他们的本相,说说他们是一伙什么样的人,作者对封建统治者的态度的怎么样的。
3.这个童话最后由一个小孩子说出了真话,想一想这说明什么。
二、课文中,皇帝、大臣、骗子的行为都是荒唐可笑的,如骗子在织布机上空忙,大臣手里托着并不存在的后裙,皇帝光着身子试穿新衣,赤身露体的在大街上游行。这些描写,看起来是夸张的,并非生活中实有,但令人信服,这是为什么?
揣摩• 运用
三、“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
四、作提要,要抓住全篇的基本内容,用连贯的语句叙述,可以适当加点评论,语言要简洁。作故事性较强的文章的提要,要抓住情节发展的线索,勾勒出故事的轮廓。根据以上要求,按照“爱新装―做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的顺序,作本文的提要。
五、从读音和字义方面,辨析下边加点字的差别。更多 随声附和 自称 圈定 更衣 生丝和金子 相称 猪圈
积累• 联想
六、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并填写下表,评议朗读成绩。每项满分为20分。
项目 得分 姓名 语音准确 语句流畅 声音响亮 态度大方 富有表情 总分
七△、改由骗子做第一人称来复述课文内容,不变更故事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八△、下边是我国童话作家叶圣陶和儿童文学家台兵分别写的《皇帝的新装》的续篇。续编有什么新的含义?你也为这篇课文写一个续篇,想象和夸张的色彩越浓越好。
“那个裸体的皇帝在游行受到嘲笑后恼羞成怒,当场宣布:‘谁说坏话,立刻逮来,杀!’结果四五十人被就地处死。从此皇帝再不穿别的衣服。有一次,他的爱妃陪他喝酒,无意间讲了一句:‘啊呀,把胸膛弄脏了!’另一次,一位大臣辞职后说:‘再不用看不穿衣服的皇帝了。’都因犯了皇帝的禁令而被杀。又一次大阅兵,皇帝竟杀了一千多群众。人们建议皇帝换一件新衣服,都遭到他的拒绝。以后大家都回避皇帝,但他仍起疑心,凡是有笑声的人家,都把人抓来杀了。”
“-次,‘我’在睡梦中接到安徒生发来电报,电文是《皇帝的新装》最后一节—游行结束了,皇帝气得要发疯,捉拿了骗子进行绝密审讯。骗子说不该治他们的罪,因为‘没有相信谎话的皇帝,也就没有骗人的我们’。还说:‘坏就坏在说皇上实在没穿衣服的人,该把他们抓来治罪才是。’于是皇上下令追查,因为所有的老百姓都说了,不好办,又下令追查第一个说这话的人,这样就抓到了那个小孩。小孩承认了自己所说的话。可是,怎么判罪呀?皇帝翻遍了所有的法典,找不出一个恰当的罪名。他一恼,冲口而出:‘那么多人说假话,谁叫你说真话来?你犯的就是说真话罪!’”
词汇•词语的感情色彩 注意下边句子中加线的词:
1.但这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2.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3.他们正在空织布机上忙碌地工作着。
在汉语的语汇中,有些词语不但表示事物、现象,而且带有说话人的感情。例1的“镇定”、“勇敢”、“乐观”、“鼓舞”、“光明”等词语,带有赞美、喜爱等感情色彩,这类词语叫作褒义词。类似的还有“漂亮”、“美丽”、“友谊”、“和平”、“幸福”等等。例2的“愚蠢”、“不可救药”等词语带有贬斥、轻蔑等感情色彩,这类词语叫作贬义词。类似的还有“卑劣”、“丑恶”、“阴谋”、“地狱”、“两面派”等等。
例3的“织布机”、“忙碌”等词语本身无所谓好坏美丑,这类词语叫作中性词,类似的还有“文章”、“跑步”、“大小”等等。要注意的是有些中性词语有时可以用在好的方面,有时可以用在坏的方面,须要根据语言环境来确定。例3的“忙碌”在句中就含有讽刺的意义。
指出下边的褒义词和贬义词。
发动 勤奋 聪明 结果 害怕 怯懦 顽强 奸诈 团结 勾结 英俊 保护 事物
(以上摘自人教版教材1992年10月版初中第一册教材)
答: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为此,随着语文教改的深入,充分发展学生个性,进行真正的因材施教等观念和做法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如火如荼的课堂改革,并没有改变这一现状:学生的课外时间依然只是完成单一的书面作业,沿袭着巩固、掌掘知识这一传统的学习途径。学习语言,提高语文素质这项复杂的劳动在课后变得如此简单、乏味,这如何能培养学生的语文个性,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创新精神呢?因此,我认为在热热闹闹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不妨也腾出一点空间,设计一些语文个性化的练习,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一、探究查询式作业:培养学生主体研究的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操作表演式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普遍的。每一个人都有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教师要采用不同方法,设计全体学生乐意参与的作业形式。这就要求教师不嫌麻烦,改变单一的知识巩固型作业,把知识的掌握寓于生动的情境表演与动手操作之中。
三、社会实践性作业:培养学生协作交往的创新个性
爱因斯坦主张:“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独立性是创造者的必备品质,但在具有独立性的同时,创造者还应有合作精神。因为,在科学研究中,往往是前人提供了前提条件,而后人从前提中得出结论。因此,在设计语文个性化的练习时,完全可以和儿童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以此培养学生的协作交往的创新个性。
我认为这则《皇帝的新装》练习设计应具有以下特点:
1、目的性: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培养学生“用语文”的能力,而不是“讲语文”。“运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作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就是“讲语文”,而读得懂,写得出,就是“用语文”。从实际生活对人们语文能力的要求着眼去设计练习,题型就有了广阔的天地,思路就更开阔了。
2、开放性:
练习设计的开放性,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内容开放,学生有权自主选择;②、形式开放,跳出原有的那种白纸黑字的书面模式;③、练习结果和答案的开放,不再是单一的、刻板的;④、评价的方法开放,实行多样化的评价。这样做能较好地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的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个性,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创新性
面向未来的语文教学,应当从守成型向创新型转化,体现在语文设计上,既要求更多地注重培养儿童的灵活运用能力,在运用中强化创新意识。当然,重现式的语文设计仍然是需要的,因为它符合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有助于语言材料的记忆、积累。但是在优化重现式的同时,更多地应当设计创新的作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是时代的要求,对进一步提高语文的训练功能有百利而无一害。语文的创新性,主要应体现在灵活运用课文的语言材料来表现学生的自由思想和个人见解,注重培养思维的发散性、流畅性、灵活性和应变性,使学生在用语言反映思维的活动过程中,优化思维的创造性品质。
4、整合性
学生的认知发展和素养提高,必须通过各学科学习训练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来实现。应在重视各学科学习训练的独特作用的同时,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结,形成合力,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应加强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之间的整合,在训练中体现学科的交叉和渗透,体现知识的综合应用,体现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以及各种学习资源的有效利用。
5、人文性
教师平常教学,表面上面对的是教材、课本、学生、作业,其实,是在和一个学生以及他的家庭已有的社会背景、人文习性、道德情趣、思想观念进行持久的交往和对话。这种交往有许多的形式,作业就是一种最为直接而频繁的通道,所以,学生做作业和教师批作业就是一种互动的人文活动。在这里,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师者的学识和修养,体验到民主的氛围、平等的交往、纯真的情趣和进步的快乐,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使作业活动成为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载体。
6、学习教材170-175页,古诗词赏析的作业,应该如何实现命题的有效性,据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首诗说明。
答:(1)以 “ 读 ” 为先导,因读生 “ 悟 ”。古诗词作业设计和命题的导向,要以 “ 读 ” 为先。引导学生熟读背诵,在 “ 百遍 ” 的朗读中,领悟 “ 自见 ” 的诗意。因此,科学的古诗词作业设计与命题应该从熟读开始,然后抓住意象,联系全诗分析意象,最后把握意境,大可不必一个字一个字地译成现代汉语。
作业的设计和试题的命制均要注意三点:突出古诗词鉴赏特点,各小题具有层次性,遵从最近发展区原理,激发学生解题灵感。举例如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对《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2.“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一句中,“无为”的意思是,诗句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3.简述你对“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两句诗其中蕴含哲理的理解。
(2)知人论世,方能紧扣主题。古诗词作业设计与试题命制的科学性,在于能引导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做到知人论世,从而使答题紧扣主题。因此,古诗词练习与试题的设计要具有适当的开放性、深度的启发性和品读的完整性。
古代诗词的言语表达习惯、典章故事、社会风俗等都是我们所陌生的,诗词又具有丰富的想象,含蓄的韵味 , 跳跃式的思维等特点,理解起来难度相当大。因此 , 读诗时首先要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创作个性有利于学生揣度作品的总体思想倾向 , 把握作者的情感,更准确地把握作品。其次要联系作者或所写事件的历史背景。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凭空而来 , 都是有感而发 , 因而联系作者的处境及作品的背景,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的内容。
以《渔家傲》为例,题目:请谈谈你对 “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一句的理解。如果了解背景资料就不难解答: 1039 年,西夏军队进犯宋的边境,延州的知州一听说西夏军来犯,吓得紧闭城门不敢出战,延州指日可破。在这样危急的局势面前,宋仁宗才想到了被贬的范仲淹,任命范仲淹和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守卫西北边疆。这时的范仲淹已经 52 岁了,仕途上的艰辛蹉跎使他早已霜染鬓发,但是忠心报国的热忱却不减当年。范仲淹风尘仆仆来到处境最险恶的延州时,呈现在眼前的是战争给宋朝和边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到处是断壁残垣,茅庐草舍被焚烧成了废墟,百姓死的死,逃的逃,少数留下的也是无衣无食,无家可归,有家难回,范仲淹的心情十分沉重,当即写下一首《渔家傲》。了解了背景,再联系前面的 “ 燕然未勒归无计 ”,不难答出这句所蕴含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壮志难酬,思念故乡的感情。
(3)分类概括,有效积累,提高效率。一般可以把诗词分成写景为主、抒情为主、叙事为主、议论为主等几类,要把握每一类的出题角度和应对技巧。一般写景为主的诗句考言语赏析的比较多,要抓住动词、形容词、修辞、艺术技巧(对比,化静为动,以静衬动,动静结合等)来分析。如 “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 春风又绿江南岸 ” 等。抒情为主的诗词侧重考查对感情的理解,做题时要抓住关键字、关键句来分析,同时还要结合背景、双关含义来理解。例如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以议论为主的诗词一般要讲一个道理,而道理一般会有语句或者词语体现。例如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科学的古诗词作业设计,可以有效地巩固和强化学生的古诗词的学习成果。科学的古诗词试题命制,可以准确评价学生古诗词的学习情况,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可以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学习古诗词,领悟古诗词,接受古诗词的美学熏陶,从而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7、鱼对水说:“你看不到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里。”水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里。” 毕业在即,离情渐浓,请以初中生活为素材,以“你在我心里”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要突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2008年江苏常州)
结合教材179-188页的内容,分析这个作文命题的有效性。
答:作文命题是攸关写作指导和写作实践成败的重要一环。叶圣陶先生主张,教师要“钻到学生的心底去出题”,“设身处地地想象学生内部的意思和情感,然后选定学生能够作的愿意作的题目给学生作,如果这样,就能唤起学生作文的动机”。所以,有效的作文命题应紧扣“课标”,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成长,体现作文教学特有的人文关怀,应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诱发学生写作欲望,调动学生写作情绪,利于学生发挥写作潜能、达成写作目标、完成写作任务。
怎样做到命题有效?观察事物要找“观察点”,破解难题要找“切入点”,命题也要选点“突破”,巧妙命制。题目一亮,就要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未曾下笔先有意,跃跃欲试,不仅乐于表达,而且易于动笔。我分析这个作文命题的有效性如下:
1、聚焦敏感点。
所谓“敏感点”是指易使人特别关注并产生灵敏反应的事物,搜集热门话题
校园敏感话题同样吸引学生。如“学校分重点班好不好”“你同意取消文理分科吗”“我对统一穿校服的看法”“无人监考可取吗”“我对中学生早恋的看法”“谈取消评选三好生”““如何开家长会”“我心目中的班主任老师”作文命题聚焦敏感点,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不仅体现了课标的要求,适合平时写作训练,而且也符合应试作文命题的价值取向,为高考和中考作文命题者所青睐。
2、触发动情点。
所谓“动情点”是指在生活的某一时刻打动了你的内心、牵动了你情思的人、事、物。命题者要独具慧眼,善于寻找和捕捉学生动情点,并通过作文命题触发学生动情点,掀起他们感情的波澜,让学生不能不情动于中而形于文,抒写出人生的真性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生活中曾有过很多引发心灵震动的瞬间,这种情感的火花多留存在记忆的仓库中。通过恰当的命题,可以让这种情感的火花擦燃,再度照亮“历史的天空”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带领学生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美,直面大自然,作美的发现和美的体验,使之情感激荡,自然产生表达愿望。就此命题,把学生的动情点转化为写作的兴奋点,学生多会欣然命笔,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如“南京一日游”“春游龟山”“秋日登文峰塔”。带领学生参观、采风,作社会调查,社会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能使他们产生新鲜感,牵动他们的感情,激发他们的写作愿望。结合调查来写作,学生会文思泉涌,内容充实而有新意。如“和聋哑学校学生联欢”、“在敬老院和爷爷奶奶们过节”、“参观冯玉祥故居”、“自来水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学生临近毕业,眷恋母校,千言万语,一触即发。以“给全班同学的毕业赠言”、“致母校”、“给老师的一封信”为题,让学生选做。
3、培植生长点。
所谓“生长点”是指能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成长走向成熟的关节点。好的作文命题,在考查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又要能引导学生作思想和人格的提升。带有思辨性的作文命题,往往能培植生长点,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看问题,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曾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有记者问***:“薄先生,你的父亲是中共高官,你做市长,是不是并非主要因为政绩,而是沾老子光?”***微微一笑:“我不否认‘沾老子光’,而且还乐意告诉诸位,我曾沾的光使我终身受益!当我还是个正在认识社会和人生的中学生时,因为家庭牵连,我被关进了监狱。五年的监狱生活,使我经受了磨难,锻炼了意志,学会了思考,懂得了公正、民主、法制对一个社会是多么重要,温饱、自由、尊严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命运在这五年里给予我的馈赠,并非人人都能得到的。如果没有一个倒过霉的老子,我也得不到这份礼物,这岂不是沾了大光?” ***的回答耐人寻味,值得深思。它可以让我们思考逆境与成才的关系,懂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4、留足空白点。
所谓“空白点”是指留给学生自主选择题材范围自由发挥个性特长尽情驰骋想像的开放性话题。中国古典美学讲究“留白”,即留出供欣赏者想像发挥的空间,所谓“疏密相间”“虚实相生”,“疏”与“虚”,都是“艺术空白”。作文命题也要“留白”,话题作文、看图作文、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课文续写改写等题型,都适合做这方面的尝试。命题作文,如“门”“无形的墙”“路的启示”“根的情怀”“我有一个梦想”“仰望星空”“静静流淌的河流” “我与杜甫的对话”“我想要的双休日” “假如初三不再补课”等题目,都留足了无限丰富的想像空间,学生看到这样的题目,凝神运思,多能展开想像的翅膀,放飞心灵的风筝,翱翔于写作的蓝空。半命题作文,如“美在 ”“,我的最爱 ”、“中考后,我最想 ”、“沉醉在 的世界里”、“走在 的小路上”等题目,在限制一定范围的同时,又预留了自主选择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可就自己熟悉的人、事、物,补全题目,写出曾经的体验或者想像的情景。
这类命题,教师可在导入环节作些巧妙设计,如讲述有关“蛙声十里出山泉”(齐白石画作)、“深山藏古寺”等故事激趣引趣,并作扼要点拨即可。总之,作文命题的优劣关乎学生写作欲望能否产生,进而影响作文的质量。语文教师命题时,要在如何使学生发生兴趣、释放感情和表现自我等方面多下工夫,通过有效的作文命题,唤醒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写作激情,说真话,抒真情,让作文真正成为学生勤于耕耘的心灵沃野、乐于徜徉的精神家园、长于放歌的激情“KTV”。
8、阅读教材204-214页的内容,举一个作业和命题创新的例子,并说明属于哪种类型的创新。
答: 初中语文作业创新设计的主要方法有如下四点:
一、发展思维,设疑解惑;
二、形式激趣,寓做于乐;
三、因材施教,分层设提;
四、拓展迁移,沟通可内外。贯彻新课程标准,课堂是主要阵地,作业就是分战场。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他不仅是巩固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还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一个向导作用。语文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有创新的广阔天地。下面我略谈一下自己在初中语文作业创新设计上的几点做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发展思维,设疑解惑。
创新性学习的首要条件是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亚里士多德曾经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问题的发现是创新思维的起点。老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主动学习与思索,合作探究,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没有设疑就没有创新,没有解惑就没有进步。学生头脑中有很多问题,说明他们在积极地思考,只有勤动脑,才能进取,才能有发展和创新。所以创新作业的设计,首先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对问题勇于探索的精神。
学习《范进中举》,我就是以作业的形式设置一系列问题,通过“明知故问”、“不懈而问”等方式提出问题,然后师生共同解决,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理解文意发展能力的。“明知故问”就是对所读的内容读懂了,针对答案故意设问。如“本课的作者是谁?”“本文有那些主要人物?”等。“不懈而问”就是阅读中对自己认为是疑难的知识或不解之处,包括生字难词以及不理解的思想内容或表达手法等的提问。本文中有这样几句:“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细读之后可探究发问:屠户真的能替范进扯几十回衣襟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想像发问”就是根据所读文章的情节内容提出一种想像性的问题,这种提问可以增强读者自身的探究意识,拓宽所学内容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习了本文后我这样发问:范进中举后其地位提高了,生活荣华富贵后,他还会在岳父面前低三下四吗?思索后以《范进中举》为题写一篇文章。如此层层设疑解疑,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形式激活,寓做于乐。
设计语文作业要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兴趣,改变“抄、背、练”的老三套,便单一作业为为多元作业。现代教学以人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与最高原则,呼唤学习者主题性的张扬,只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和时间,他们会在作业中获得生动、活泼、完满的发展。让学生喜欢,应该是语文作业设计的一个原则,使学生一看作业,就能吊起胃口,跃跃欲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新课程教学提倡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作业激趣最好的方法就是形式要多样,方法要灵活。我设计的具体作业形式有:收集型的、想像型的、观察型的、思考型的、专题型的、阅读型的等;完成作业的方式有听、说、读、写、查、问、做、演、唱、画等。我鼓励学生在作业的时候可以用图画、照片、剪报、互联网资料,甚至是手工制作,植物叶片等等来表达,用创作的乐曲、摄制的录像、排练的小品来表现„„我鼓励学生以看、听、触、闻、尝、摸等多种手段感受只知识的存在,进行学文的探讨,完成生动活跃的、精彩纷呈的作业。我让学生唱“大江东去”、“明月几时有”;让学生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学生演陈元方、演唐雎。培养学生“人人创新”的精神,创造“人人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不断参与,不断发现,不断创造。
三、因材施教,分层设题。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因此,教师设计作业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改革作业的形式与内容,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都得到提高。我在布置作业时,就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作业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发挥性,便于学生选择练习的量度和难度。日常教学中,我分三层设计作业,A类题偏重于巩固基础知识,适合差些的学生完成;B类题介于A、C两者之间,适合中等生做;C类偏重综合能力的运用,适合好生完成。由于难度适宜,学生都乐于完成,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习曹文轩的《孤独之旅》,我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只要求阅读后摘抄优美句段;对于学习基础稍好点的学生则要求读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则要求对文章结构内容展开分析,并谈出个人的看法,也可写评论文或读后感。我把最大的学习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作业,使学生真正成为作业的主人,个人潜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四、拓展迁移,沟通课内外。
学生做作业的最终目的还在于学会迁移,灵活应用、课内与课外沟通,课内打基础,课外增实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学生不跃出教科书的范围,也就谈不上对知识有持久的兴趣。”同样,语文作业的创新需要走出教科书,走进生活,只有如此才会有持久的创新。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作为语文教学内容重要之一的作业,也不能局限于课内学习内容中,拘泥于课本知识中,我们老师要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摄取营养,拓宽作业空间,赋予作业新的生命。我在布置语文作业时立足课本,放眼课外,放眼社会,充分利用课外语文资料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业的内容可以与教材内容相联系,也可以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还可以与社会活动接轨。如开展读书汇报活动、经典时文推荐活动、消灭街头超市错别字活动等。学生在这种开放式作业中享受自主,学会合作,激活创新。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语文作业的创新设计也在不断改革。构建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语文作业,提高了我的教学水平,伴我快速成长起来。我每次都能惊喜的发现自己与学生的点滴进步、点滴创新。总之,语文作业的创新设计是一片沃土,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篇沃土,探寻出能在作业中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与自己的不断进步。
“自古真知出实践,从来发展靠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因而创新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最好的教学其实就是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去设计,自己去实施,并且自己去评估。”唤醒学生在传统应试教育的桎梏下被禁锢的自主意识,让他们在自主中学会学习,体验乐趣,应成为语文教学创新的主旋律。
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旦确立,其发挥的空间必须涉及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课堂教学、作业布置、测试评估、课外活动等等。其中,“课堂自主”更成了人们研究实践的焦点和热点。教师往往花大量精力设计一堂堂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的课型,然而对相关的作业布置这一环节仍采取传统的方式。殊不知,充分体现自主性的创新作业不仅是创新教学的基本环节,更有助于学生知识、技能、智力和创造能力的积累和发展,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而现状呢?教育部基教司最新数据表明:中国84%的学生作业都为统一要求的练习性书面作业。而好多出国求学的中学生感受最深的也往往是国外开放自主的作业形式。可见在作业设计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地位,让学生充分感受创造的快乐,已成了语文教学中急待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
作为立足教学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近年来,我结合自身教学实际,配合教学的改革,在自主创新作业设计这一方面作了初浅的尝试,也尝到了一些甜头。
一、改变传统作业立足“消化知识”“巩固知识“这一目的,变“练习性”为“预习性“,加重预习作业的份量,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其主动求知的意识和习惯。传统的语文作业布置,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在学了课文后,能在一定时间内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同样内容及数量的作业,以巩固知识,期望达到同一目标,亦即教师们经常提及的对知识的“消化”。而“消化”的内容都是教师“喂”“灌”的,也是学生们很难一齐“消化”的。这种练习性作业的布置,使学生整天忙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毫无自主发挥的空间,天长日久,厌倦感必会越来越严重。要改变这一状况,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把自主权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重视课前预习,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1)取消传统的课堂内字词教学,让学生根据个人基础,借助字典、词典扫清“拦路虎”,为课文正音正字。
这一作业要求不仅可以改变原有的死板模式,更可以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节省教学时间,而且还可以让每位学生对自己的字词掌握情况有个反思,认识到彼此间的差距,养成良好的自主调控的习惯。教师可适当在课堂内抽查,以观效果。
(2)取消传统的“字词抄写”作业,改为“自默”形式,归入到预习作业中去。学生可自备一本“自默本”,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意愿,挑选课文中的一些文学常识、生字词语作为掌握和自测的对象。具体做法可以是:a.出题。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出题目。如据音填字,据字填音,词语或加点字解释,填空等等,教师不作数量及内容上限定。b.默写。学生可在一定期限内自主决定自默时间,如有必要可请同学、老师或家长监督(初期)。c.批改及订正。这一步也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d.自我评估。写上本次自默的自我评价,可包括出题质量评估、自默情况评估及批改评估等。这一作业形式的好处在于充分给予了学生自主选择和实际行动的权利,避免了传统抄写作业死板机械的缺点,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在基础字词掌握上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效率。这一作业也可以通过合作小组形式完成。当然,在初期,教师可在各环节上予以一定的指导。学生自默后,教师可针对完成的质量差异在鼓励基础上引导学生一步步提高、完善。
如我布置《新闻两则》的预习作业如下:
1、结合词语手册,给课文正音正字,并朗读课文两遍。
2、搜集中国古代描写战争生活的诗词名句两句。
3、浏览今天的《宁波晚报》,把你最感兴趣的一则新闻剪贴在摘抄本上,并根据你的阅读经验,试着说说新闻这种文体的特点。
以上几种预习作业的形式均有切实可行的价值,如能真正落实,将变“要学生接受、消化知识”为“学生主动钻研,获得知识”,字生的主体地位将充分发挥出来。当然,与传统做法注重复习效果不同的是,学生预习质量的评估也应成为教师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改变传统的“语段阅读训练”,变为“自主阅读实录“式的批注,使学生自主获得真实的思想情感体验。
传统的课外阅读训练,往往重在加强学生对题型的熟练程度,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把课外阅读单纯地当作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情绪,把它当成枯燥的题海战术。而“自主阅读实录”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立足享受阅读乐趣,不是为了单纯地答题,而是重在发现问题,积累知识和信息,力求理解感悟语言,提高欣赏水平,引发创造意识能力。当然,为了克服学生阅读时的盲目随意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教师可事先予以阅读方法上的指导,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初期可由教师选定阅读的内容,让学生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随时发现的问题,所得的感受与启发记录下来。从最基本的生字新词到文章的结构思路,从关键词句的理解分析到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从特别欣赏的语言片段再到临时触发的感想,都让学生自由记录。学生甚至可以向文本提出质疑,评析文章的某些思想观点或表达技巧,甚至超越文本,提出与作者不同的看法,发表个人独到的见解,从而达到创造性阅读的境界。而后教师可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探讨,在合作探讨中把发现的问题一一解决,解决不了的不强求一致,这样既激发起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自主阅读中获得了情感及思想体验,又在探讨交流中获得了成就感。中后期也可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的内容,做阅读实录。这种阅读形式无疑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还可以提高思维的独特性、变通性和深刻性,对于培养创新思维大有益处。这样的阅读形式展开后,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有的同学平时积累的读书笔记已达好几本。在去年市教育局和《东南商报》联合举办的“阅读之星”评选中,有数名学生入选季度“阅读之星”和“积极分子”,一位同学还获得了“十大阅读之星”的称号。
三、改变传统“单元作文加周记”形式,改为“个性化随笔创作”,使作文创作更具开放性。
应该说,作文本是语文作业中最具个性化及创造性的一种形式,但传统的作文布置往往习惯于“一言堂”的求同思维方式,死板硬性的要求使得作文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学生有话可说时,却无写作机会;而当学生无话可说时,却硬要其下笔。“个性化随笔创作”就可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乐于写作,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受束缚,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可准备一本个性化的随笔本,让学生写上各具特色的随笔前言,以“感受生活,展示个性"为原则,自选素材,自拟题目,自定写作时间及地点,教师只要求学生在一定期限内上交文章。如一周一篇,学生可在这一周内的任何时间自由创作。有了自主权,学生就会选择最具灵感的时机,真实地记录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真正做到“以我手写我心”,相信这样的文章会更具个性和生命力,这样的作文创作也更有意义。这里展示的是几位同学的随笔前言:
用笔,打开心灵的明窗; 用书,照亮漫漫的旅程。
我一贯相信,文字是最好的表达方式,所以我钟情于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让随笔本盛开思想和感情的花朵。
我生活,我阅读;我阅读,我写作;我写作,我快乐!
在所有的作文中,我最爱的是随笔。它是最自由的写作形式。写随笔,就如同与朋友谈天一般,可以无所不言。
自主的写作形式也带来了令人惊喜的成果。学生的写作热情日益高涨,个性化的写作风格也日益形成。或细腻委婉,或幽默风趣,或尖锐深刻,或质朴无华。选材也丰富多彩:校园生活,亲情友情,世态万象,青春思绪,读书偶得,时代热点„„文章形式也百花齐放,还有的同学尝试写小说、诗歌,有的随笔甚至达到了几千字,颇见文字功力。可以看出他们是用心在创作。
以上几种自主性作业设计主要是从读写角度出发,除此以外,听说类作业也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上《水浒》、《三国演义》等作品时,可让学生课前准备有关介绍,课内畅所欲言,这比单一的教师介绍要有意义得多。又如“5分钟课前说话准备”,内容形式均可由学生自定,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既可揭开自然现象的奥秘,又可发表品评人事的独立见解,形式不拘一格,力求百花齐放。
进入二十一世纪,创新教学已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只有在学习中让学生充分享受到自主的权利,才会激发起主动有效的学习状态,从而自立其志,自奋其力,自致其知。作业问题也许不是个大问题,但针对初中学生实际情况,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自主性作业作为创新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正越来越受到师生们的关注和重视。试想,如果学生长期被动接受毫无弹性、美感和个性化的作业,没有在作业环节中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主能力,就不可能主动获取知识,不可能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那就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了。
在自主中巩固知识,在自主中提高能力,在自主中发散思维,在自主中获得乐趣,从而在自主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把过去的作业苦差事变成乐事,美事,相信叶圣陶先生期望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理想境界定能成为现实。
9、学习教材215-250页,从言语积累和运用题、阅读题、写作题三大内容中,选择你体会最深的一项,谈谈学生解题中存在的问题和培养策略。
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使我们必须对传统的课堂重新进行审视、认识,去架构一种充满灵性的新课堂。它不再是静止的跑道,而是提炼生活、展示风采、体验人生、追求成功、感受欢愉、发展生命的过程。在这活泼、充满活力的课堂中, 学生们可以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挥洒独到的见解,畅想美好的未来!让学生们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体会到语文深远的内涵,品味着语文课本散发着的清新而悠长的馨香!
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教学局面:繁多的问题,淹没了课堂的中心目标;张扬的个性,掩盖了阅读审美的客观标准;学生的频繁活动,取代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上看似热热闹闹,课下却收益颇浅: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基础,又没有落实新课程的精神
实质,一味反旧,只求“形似”!课堂教学在误区里越走越偏,越偏越远„„
一、识字写字教学被淡化,学生能认读,不会书写;书写潦草;错字别字现象比较严重。积累不够,作文语言匮乏。
(一)识字写字教学现状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教学过程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但作为其中一个环节的字词教学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1、教师不够重视,把字词教学完全放手给学生,布置课下预习,不检查,不评价。
2、在预习环节或阅读准备环节中轻描淡写地带过。读一读,屏显一下,学生只动口不动手。只会认读,不会写。
3、学生在古诗文默写中错别字较多。
4、作文中错字成串。字迹潦草,不工整,不规范。
5、识字量不够,词语积累不多,写作时词语匮乏。
识字写字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到底应该居于什么样的位置呢?
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和保障,是发展智力,提高认知能力的重要条件,因而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目标侧重不同,我们固然不能把整个教学内容定位在字词教学上,但识字写字也不应被忽略和轻视。
关于识字写字的教学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书写速度。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在第四学段识字写字的阶段目标中是这样阐述的“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会写3000个左右。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二)目前制约识字写字教学的因素以及解决方法 案例呈现:《智取生辰刚》教学案例片段
教学过程:(播放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利用激情豪放的《好汉歌》做开场,同时在屏幕上显示杨志、吴用的人物图片,营造一种“水浒”氛围。)
(一)导入(略)
(二)初读,分析故事情节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标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并想一想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学生按要求读课文,标出生字生词,思考问题。6分钟后交流。)
(投影出示生字新词,先指名认读,然后出示拼音,最后齐读。)师:同学们读了课文后,知道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1:文章写杨志在押送生辰纲途中处处小心翼翼,但因为天气炎热,督管掣肘押送,他与同伴之间发生矛盾,后来晁盖等八条好汉用妙计骗杨志他们喝下药酒,劫走了生辰纲的故事。
师:读了一遍课文,居然概括得这么全面,真不简单,同学们再考虑一下,我们是不是可以用两个词把故事情节概括出来呢?可以从文章的题目找到关键字。
生2:智运和智取。
师:回答得很正确。看来同学们对小说的情节把握得很准,无论智运和智取,都突出了一个“智”字。
师:那么杨志“智运”生辰纲,其智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略)案例点评:
《智取生辰纲》属于古代白话小说节选,仍然保留着当时的一些口语,如趱、厮、恁、嗔、忒、噪、唣、聒、怄等,这些词语和现代汉语的词义、读音上有一定的区别,如果这些生字新词不解决,那么必然影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且这篇课文的生字较多,粗略算来也有二十多个,所以只有认真扫清字词障碍,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本案例中教师对字词的处理主要是让学生利用6分钟的时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标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并想一想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交流后,教师“投影出示生字新词,先指名认读,然后出示拼音,最后齐读。”
教师的本意很好,想通过学生自由阅读,自主发现字词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第进行教学,但在这样仓促的时间内,学生读完课文都很勉强,何况还要标出生字新词、概括内容,所以这样的要求显然过高了。因此,依靠学生自主找出所有自己不熟悉的生字词是落不到实处的。
那么,教师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首先,“投影出示生字新词”,以教师对学生生字词掌握情况的主观猜测取代学生自己“所标示出的字词”,第一屏幕的直接呈现取代教师一笔一画的书写。
其次,“指名认读,然后出示拼音,最后齐读”,笼而统之,只怕掌握的固然掌握,没掌握的还是掌握不了。
识字与写字的教学就如蜻蜓点水般走了过场,效果如何很难说。这个案例代表了目前识字写字教学的常态。
理论点拨: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中阶段仍然具有“识字与写字”的教学任务,但我们常常发现学生作业中书写凌乱,错字成串。为什么当前“识字与写字”的效果不尽人意?是什么制约了“识字与写字”教学?
1、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重心的偏移。
课程改革启动后,文本解读成了重要的环节,阅读教学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战场,基础知识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字词成了非重点内容,原有的识字教学环节就显得可有可无了。
2、学生身心的发展尤其是抽象思维的飞跃。
随着学生身心的发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渴望感受思维的复杂性和灵活性,体验“智慧的快乐”,于是“识字与写字”在他们眼里就成了一种无奈而又无聊的“低智商”的活动。
3、“识字与写字”教学的单调化。
“识字与写字”是琐碎而零散的。小学阶段的识字与写字往往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方式进行的,及时的学习、反馈、评价也激起了学生生字词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进入中学后,字词教学被简单化,机械、重复的认读和抄写让学生索然无味,陷入了“厌烦”之中。
4、多媒体的滥用。
多媒体教学的益处很多,但在识字写字教学中不能滥用多媒体。我们看到当前的字词教学大多是用多媒体投影生字和字音取代教学或学生的书写,省略了书写的过程,忽视了教师的示范作用。字、音在演示中往往一闪而过,缺少必要的操练过程,造成学生对学习内容印象不深,记忆不牢。
解决策略
1、教师应加强识字写字教学功能的深刻认识。
长期以来,有些教师对识字写字的意义和价值缺乏科学的认识。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汉字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它能够陶冶学生的性情,识字写字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掌握字形字音以便为了更好地交际表达的过程,更是审美的过程。(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几种表意文字体制中唯一留存至今,且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文字,素来具有文化“化石”之称。)错误地认为识字写字只是工具而已,只要文章能大体读懂,个别生字无伤大雅,因而听之任之,或者将这写生字留给学生自己解决,或者课堂上教师提醒一下,领读两遍就算完事。也有人认为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写字正在被打字取代,没有必要浪费时间花费力气去认字识字。这些偏颇的观点必须字予以矫正。
2、指导学生作好预习,展开自主合作学习,解决生难字词。发挥字典的作用。课文中的生字难字的提出,最好的方式是指导学生课前自读课文,在阅读中自己将生字难字找出来。从学生实际出发,找出来的生难字词才准确切实。如果由教师在课堂上主观提出,则可能脱离实际。当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生难字词后,就指导他们及时阅读课文注释和查阅字典,了解生字难字的读音和意义。若还有不会的,可再与同学、老师商量讨论。这样印象深刻,易于掌握。
3、教师要加强备课,加大对识字写字教学过程的落实。
对于有一些生字较多的课文,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将字词教学和环节考虑进去,要仔细备课,课堂上给足时间,指点到位,尽量让每个学生的眼、口、手都能动起来。在其他教学环节,教师一旦发现学生有读错写错的字,要立即更正。
4、交给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中学阶段的字词教学不能简单地认认、读读、抄抄,而要在形象性、趣味性的基础上再上升到理论层面,可在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如通过对字理的阐述,使学生印象深刻。即使要运用多媒体也不能走形式,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掌握写字方法和技巧。例如:运用多媒体演示汉字的笔画或书写过程,能促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汉字的笔画书写要点和笔顺书写规则;运用多媒体展示名家书法作品或学生中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品评,展示自己的习作并学会评价,从而不断地提高审美能力。
5、适当进行词语积累教学,培养学生积累美词的习惯。利用语言优美的课文进行示范,积累词语。
美词积累的方法(1)课文笔记法
课文笔记,是利用课堂上学习课文的机会来积累美词美语。其方法主要是一课一记,把需要学习与运用的美词美语“尽收囊中”。
二字美词四字美词成语近义词组众多叠词
我们所进行的“每课一记”,可以包括以上两个方面、三个方面、四个方面甚至五个方面的内容,特别应做到有自己新的发现与新的命名。这样的词库将是你心血与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一批批的词语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严谨的治学精神得到了培养。
(2)同类相聚法
同类相聚,不仅仅只是用于积累词语,如果你想从课文中、从课外美文中积累到写风的美词、写花的美语、写雪的美句、写月的美喻„„等等、等等,你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只要你能坚持,你就会心想事成。
“同类相聚”的方法也不仅仅只是让我们进行了积累,它是一种很好的学法,在实践这种学法的过程中,必定要对语言材料进行感受、进行感悟、进行比较、进行品味、进行欣赏,于是,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水平也就提高了。
(3)联想引进法
联想引进,就是在学习此篇文章中的美词时,联想到其他课文中、其他文章的有关美词并及时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的一种积累方法。
如我们学习过这样一篇文言美文——袁枚的《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高频率地使用精妙的四字写景美词,如: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良田美池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不蔓不枝
这就能够引起我们的联想——像这样的四字写景美词,我们学过的该有多少:
用“联想引进”之法来集聚美词,自有它的妙处,它巧妙利用课文来进行迁移,进行牵引,既有利于上新课,又有利于复习;既有利于“知新”,又有利于“温故”;既关注了新学到的内容,又联想起原来学过的内容,从而集聚到精美的词语板块。
于是,这样的联想充满了阅读美感,这样的语言材料无疑地人见人爱。(4)专题积累法
专题积累,是一种“分类”式的积累技巧。它通过建立某个“文件夹”的方式,专门收集、归纳某类内容的知识材料,构筑自己的语言仓库。
比如:
(1)以“生肖”为专题
(2)以“节日”为专题
(3)以“读书”为专题
专题积累中的“专题”多彩多姿,与生活紧密相联,只要有兴趣,就可以从生活中发现自己喜爱的专题,从而开始自己的积累。
(4)延伸推进法 这是一种带有游戏意味、带有能力测试意味的词语积累的方法。它像顺藤摸瓜一样,沿着一条不断追求发现的思路延伸下去;又像搭积木一样,将一块一块的新内容加上去,又好像出去旅游一样,希望发现一个又一个新的景点。
我们发现,成语可以按互为反义的方式进行集聚。这就让我们想到,一定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进行去进行集聚。于是,就有了新的一步步的发现:互为近义的成语板块、双句成语板块、含有故事的成语板块、对称结构的成语板块„„:
(1)互为反义的成语板块(2)互为近义成语板块(3)双句成语板块(4)含有故事的成语板块(5)对称结构的成语板块
现在,如果还有“多字成语”、“新成语”、“三字成语”、“用动物作比喻的成语”、“含人名的成语”、“进口成语”、“古今异义的成语”„„
(三)初中阶段如何展开识字写字教学
让字典真正回到课堂上来——《安塞腰鼓》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校《安塞腰鼓》,这是一篇颂扬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散文,文字非常优美,为了能够更好地领悟课文,同学们请先借助课文中的注释和手中的字典疏通课文,理解生字生词。
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127页,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读一遍。(学生自由地放声朗读词语,可互相讨论,借助注释、字典理解生字生词,教师巡视,回答学生的疑问,指导学生查字典。)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把“读一读,写一写”齐读一遍。
生齐读:狂舞 闪射 火烈 飞溅 亢奋 晦暗 羁绊 蓦然 冗杂 搏击 烧灼 奔突 翻飞 大彻大悟
师:同学们所读的生字生词中,哪些词语在课文中有注释? 生:亢奋 晦暗 羁绊 蓦然 冗杂等
生:还有“戛然 ”这个词,虽然没有放在读一读、写一写中,但在注解中有注音和解释。
师:很好,说明同学们很细心,在这些词语中有没有通过字典正音的? 生:飞溅的溅我是通过字典得到正音的。
生:烧灼的灼字,没查字典前,我把它读sháo了。
师:这说明平时我们只要虚心地向无声的老师请教,就能够独立地掌握那些自己一时掌握不准的词语的读音。现在请同学们把《安塞腰鼓》这篇课文读一遍,读的时候要注意感情,语气,语音。请开始朗读。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注意倾听学生的朗读。)
师:好,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基本能达到朗读的要求,声音是大了,但语气把握得还不够准确,奔放的感情还没释放出来。这都要在我们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感悟领会。
同学们在朗读课文的时候,还有没有自己没读好的词语? 生:束缚(fù)和颤(zhàn)栗.(很多同学不会读)生:还有”磅礴pánɡbó”和”恬tián静”.生:老师,旋风和旋转都有旋,它们的读音一样吗? 师:很好,同学们通过读书发现了自己对有些词语的读音还模糊不清,现在请同学们查字典明确这些词语的读音和含义,然后告诉全班同学你查到的结果,并在词语上标注汉语拼音。
学生查字典,可以讨论,教师引导。
生:老师,我查到了,束缚的敷读fù,刚才读bó了
生:颤栗的颤字是一个多音字,表示发抖的时候读zhnà,不读chàn.生:我知道磅礴应该读pánɡbó,是气势盛大的意思。恬静的恬字读tián,有安静的意思。生:旋风的旋字是指螺旋状的运动,因此读xuàn.旋转的旋字是改变方向的意思,所以读xuán。旋是多音字。
师:同学们通过查字典,在短时间内解决了在读书中发现的问题,在听同学们读书的时候,我还注意到对于一些词语同学们还是忽略了。如,愈捶愈烈的愈字和耳畔的畔字。请同学们再查字典求证。
生:老师,我发现愈字读yù,我们把它读成yuâ,畔字应读pàn,我们读成bàn了。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
生:通过查字典知道,愈字的叠用“愈„„愈„„”与“越„„越„„”的用法是相同的,我们把它当成
越„„越„„用了,忽略了意思虽然相同,但读音是不同的。
生:我们把“畔”字当成了“绊”字,这两个字是有区别的,它们的偏旁不同,读音也不同。
师:我们在学习上要有这样的求实精神,在在学习中,要学会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凡自己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都会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从中还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记住,在 任何时候都能向无声的老师——字典请教,他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下面,我们转入课文内容的学习„„
案例点评:在这个优秀案例中,教师将识字教学到了实处,通过学生的自由朗读,“读一读,写一写”,暴露出存在的问题,然后自己查字典解决,提醒学生善用注释,分析读错的原因,指导学生利用字典结合词性和词义加以区别。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识字的独立性。新课程强调“体现汉字的特点,做到音形义相结合。”汉字教学的原则是形、音、义的不可分割性,要掌握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义,并学会运用。所以汉字教学的基本途径就是在多认,多练,多积累的 基础上多查工具书,多运用。
(四)有效开展识字写字内容的中考复习
语音、文字、书写是重要的语文素养之一。考查的重点是读音、字形、书写。题型客观选择题,要求选出读音和书写都正确的一项。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中考语音汉字部分的内容在整个复习过程中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我们往往花费了很多时间却大海捞针,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关键在于初中阶段的3500个常用汉字散见于6册教材中,既要注意书下注释中带拼音的字,又要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尤其还有相当数量的没有出现在上述地方的字词。复习量确实庞大而冗杂。所以复习时,就要注意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应制定详尽的复习计划,明确范围(1——6册教材),重点突破(语音考查的重点:多音字的读音,形近字的读音,形声字的读音与口语相混的读音,平舌音与翘舌音的辩读,音节的省写,正确规范地书写汉语拼音,不与英文字母混淆),细致训练。
加强书写要求,书写一定要规范,提醒学生在考卷中因为笔画不清而被错判的太多了,凡笔画不清的都算错。文言诗文填空题要写正楷字。
二、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存在问题:重视阅读分析,忽视文言基础知识;习惯于串讲,教学环节不清晰教学重点、难点不明确。学生文言知识不懂。不善于知识梳理。
应对策略:
(一)把握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要求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言,现代汉语与它一脉相承,但它毕竟是过去使用的一种比较深奥难懂的书面语,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区别。学习文言文,必须掌握一些系统的知识,这些知识包括:
古汉语常用实词的用法与特点: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
1、常用虚词的用法和特点:之、其、而、然、则、以、于等。
2、固定格式和特殊句式:
判断句:„„者„„也,者也,„„也。„„为„„
省略句:主语省略,(桃源人)见渔人;动词省略,再(鼓)而衰;宾语省略,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倒装句: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会惠;宾语后置,马之千里者;宾语前置,吾谁与归?何陋之有?
被动句:帝感其诚
3、断句,标点和翻译的原则、方法以及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等。
(二)学习文言文还要理解诗文内容,把握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初中阶段选入的文言诗文,有的描绘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美景色,有的揭示了社会人生的哲理,有的表现了一代伟人的英雄气概,有的寄寓了仁人志士的高风亮节,阅读这些古诗文能够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使我们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要学好文言文,要阅读一定数量的典范文言文,背诵一些名句名段,名篇。课标要求学生背诵2万字左右的文言文,并了解著名作家的生活背景,创作特点及相关的文化常识。
要处理好文言文中“言”与文的关系,重视积累,交给学生梳理知识的方法。
(四)优秀案例:一个全新的教学设计——《狼》教例评析 作者:余映潮 [教例简述] 这是余映潮老师的一个教例。主要教学环节如下:
一读——读懂词意。(6分钟左右)
1、同学们读课文,读注释。
2、请同学们向老师自由提问,看还有哪些字不认识,哪些字词的意思弄不懂。二读——读顺句子。(6分钟左右)
1、同学们杂然地习读课文,要求做到不掉字,不换字,不倒字,不多字,不“哽”字。
2、教师重点辅导两个句子的读法。①两狼之并驱如故。②其一犬坐于前。
三、读——读评故事。(14分钟左右)
1、全班同学分段朗读课文,每读一段之后,一个同学读课文中的编者已写好的评点。同学们从屠户的角度、从情节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2、全班同学再分段朗读课文,每一段之后,一个同学读自己写的课文评点,同学们从“狼”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3、同学们继续分段朗读课文,每读一段之后,老师自说对课文的评点。引导同学们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如此读读评评、评评读读,三读三评。四读——品读意味。(8分钟左右)
1、全班同学分组朗读课文,2、每个同学都以“„„表现了„„”或“„„写出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
3、教师就最为重要,最为精彩的内容小结,学生记录:
课文语言简洁生动。如开头20字,写出了故事的时、地、人、环境,渲染出了紧张的气氛;又如结尾20字,点出主题,寓意深刻:中间100多字,写出了一个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凡写人、狼的动作神情之处,无不表现人、狼的性格特点。文章正是通过一连串简练生动的描写,把狼的“变诈”、屠夫的机智,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读—演读情境。(3分钟左右)
1、师生用读故事的语调朗读课文,读出情景,读出高潮。
2、课堂小结,完成板书:狼 黠——增笑 [评析] 从文言文教学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全新的设计。新意之一:
没有串讲,没有翻译,有的只是:朗读。
所谓“教学千法读为本”,是指书的诵读。“读懂词意——读顺句子——读评故事——品读意味”的教程既表现了教者思路的科学严密,更表现了教者是真正地用朗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新意之二:
没有分解,没有切割,有的只是:评点。
“读读评评、评评读读,三读三评”是本教例最有特色最有创意的闪光点。师与生融为一体,用“多角度反复”的方法评点课文,阅读视点的变化引来了课文的三维的立体的动感。这既是优美的教法,也暗含着学法的熏陶。
新意之三:
没有大段的讲解,没有滔滔的分析,有的只是:品味。
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这个有力的教学问题引发出学生对课文每一个细节的咀嚼品析,学生在此时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此时也酝酿了教学的的高潮。
这个全新的教学设计,表现出教者对所教学的内容有着多么丰富的感受。
三、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新理念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新课程要求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改变以往教师对文本的肢解和剖析,走向对话,在对话中实现语言和精神的共生,在对话中实现学生生命的生成。真正的对话式阅读教学体现的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双向交流关系。对话的目的不仅限于知识的获得,更在于了解和掌握知识获得的过程,形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违背对话本真的现象,注重形式,流弊甚重。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对话“问答化”。
对话“问答化”,是将对话简单地理解为一问一答。一问一答是对话展开的基本形式。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学生答。但是在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一堂课看似热热闹闹,对话开展得很顺利,滴水不漏,天衣无缝,但常常是无疑而问,为“是不是”“对不对”而问。既然所问的学生都能回答出来,偶尔有一两个问题回答不出来,换个同学就能回答出来了,那么这个问题的提出还有何价值和意义?或者是简单地让学生或向学生再现“是什么”“为什么”等显性知识,这些对于学生心智成长并无好处,反而会增加学生的虚荣心和肤浅的表现欲。
在现阶段,要落实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自我的对话、学生与环境、社会对话等有诸多对话表现形式,前提还是师生对话。但课堂上的有些师生问答,以对话教学理论对照它,并非真正的语文教学对话,它只是采取了对话的形式,没有体现“对话”的精神原则。
关于课堂对话教学,我认为教师自身的认识一定要准确、先进,千万别让教学过程简单化、学生组织自由化及自身作用虚无化。
教师如何进行正确的导读,我建议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紧扣文本,让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对话建立在对文本的解读上;(2)把握原则,收放有度,不能无原则地放任学生误读误解;(3)注意聆听,但要在聆听中给学生导航,指引学生沿着正确的解读方向前进;(4)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正确的解读。
对话教学不仅仅是对话本身,它有一整套的思想与方法,主要的还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诚如李镇西老师所说,真正的对话情境教学还没有开始。然而,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具有对话特质的课堂提问贯彻对话的本质,培养学生对话的“集体”环境。教师讲民主、平等,双方无拘无束,自由坦诚地袒露襟怀,时时使课堂成为精神愉悦的、畅快的交流的场所。融洽、合作、互敬的师生感情关系,为学习营造良好的动力机制。有了这样一个和谐而宽松的生成空间,其他的一切也因此而具备了种种的可能性。当“对话”作为一种基本理念和教学思想根植于教师和学生的头脑中时,教育也就走向了通衢大道。
对话教学作为教学的又一新理念,充满了把学生从被动世界中解放出来的人文情怀。对话时代虽然已向我们走来,但“非对话的传统”远远没有结束。要使民主、平等成为我们课堂的主旋律,还需我们不断努力。
(二)学生个性化阅读没有占到应有的地位。
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是最富有个性化的学习行为之一,读者的个性心理不同,其阅读感受和欣赏体验也必然不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作品由不同的人解读,可以有截然不同的感悟。对中学生来说,阅读的作用尤显重要。但是,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生的阅读变成了纯功利性的阅读,它以终极的意义解读为目标,以传授知识、应付考试为轴心,追求现成、确定的知识。不少教师死守教条,照搬照抄《教学参考书》上的说法,不敢越雷池半步。语文阅读教学过分强调共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成为一个张开口袋等待灌注知识的回收站。
分析与对策:
1、唤醒自我,主动探究,确立学生阅读主体的地位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真正有效的阅读,只有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但是,由于以往“填鸭式”的教学,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才是阅读的真正主人,只是一味地习惯于应付教师的提问,琢磨作品的答案,甚至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现成结论,最终迷失了自己,丧失了阅读的渴望。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固定教学的方向,不应把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而应确立学生阅读主体的地位,归还学生主动阅读的权利,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情绪化的“场”,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鼓励学生做阅读的真正主人,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专注、兴致勃勃地去阅读、探究。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个性就越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2、根植文本,多读多悟,激发学生阅读思维的火花
注重多读,引导感悟,是个性化阅读的核心。离开了文本,一切都将只是浮光掠影,不得要领。读者的感悟体验只有根植于文本,才能超越文本,作出个性化的解读。“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中,在文本立意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读出有创见的感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植文本,多读多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思维的火花。
3、细心倾听,延时评价,激励学生阅读的创新精神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考的核心是创新。《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为此,教师不应以绝对权威的角色主宰课堂的局面,而应摒弃“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真诚地成为学生阅读活动中的合作伙伴,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阅读氛围,要学会倾听,激励学生勇于表现自我,大胆创新,大胆张扬自我的个性,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生发表的见解,应给予延时性的评价,因为这种评价方式既可为学生准确理解文本内容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又可给那些异彩纷呈的答案预留更为广阔的空间。
4、巧设问题,启发引导,拓展学生阅读的思维空间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但语文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语文课堂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课堂。一节语文课,离开了教师精练、规范的表达和独具匠心的引导,氛围再好,也只能是一堂残缺的语文课。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真诚地做好学生的合作伙伴,又要正确地做好学生的引导者,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拓展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的空间,让他们在愉悦中提高审美情趣,体验创造的乐趣。
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是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具体表现,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阅读方式。不可否认,它使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更高涨了,使语文课堂气氛更热烈了,使学生的自由个性更张扬了。然而,实现个性化阅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一位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都应尽量避免一些浮躁和浅薄的做法,真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努力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并不断探索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最优化策略,用自己的热情和智慧设计出二节节精彩纷呈、个性鲜明的阅读课,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释放个性的过程,张扬个性的舞台,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提高审美情趣,增强创新精神,发展创新人格。
(三)课堂提问误区较多,亟待矫正。
子曰:“学而不思则惘”,可见,“学”离不开“思”。德加默曾说:“提问提得好即教得好。”提问,就是为了引起思考而提出问题。语文课堂提问的原则和标准,要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来确定问题的主要内容。课程目标和内容是教学内容选择和确定的依据,是指引课堂教学沿着课程规范顺利进行的保证。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富有艺术性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实际应用的能力。但在实践中,笔者却发现很多教师把课堂提问带入了误区,影响课堂效率,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下面就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一些课堂提问误区加以分析,提出一些走出误区的对策和技巧。
1、教师重复提问,重复学生回答
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现在课堂上经常出现一个问题——教师总是习惯性重复问题和学生对问题的回答(答案)。教师在提问时总是怕学生听不清楚或者听不懂,于是一味地重复。而学生回答了某一个问题,可能因为学生的回答不是很响亮或者不是很清楚,于是教师又“大声地”“清楚地”把学生的答案重复,直到认为学生听清楚了、听懂了为止。久而久之,就养成了重复提问,重复学生回答的习惯。
其实,这种不良习惯既影响课堂学习效率又不利于学生听说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训练只会抓住“重复”的问题而不去认真地或直观地注意问题的初次出现。导致大量有意义时间的丢失,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即使学生听不清楚,也应以另一个角度去启发,切忌单调重复。再者,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也不要再重新加以明确。这样才能节省时间,避免教师“一言堂”的低效教学发生。学生在听别人发言时,必须要抓住要领,充分领会其答案的主要意思,明白其他同学是从什么角度来回答的,以避免自己再回答时和别人重复;另外,学生还要用自己的言语将自己的意思充分表述出来。因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既要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又要避免重复,因此如何组织语句便显得比较重要,学生一定要考虑清楚自己如何来说。长期坚持,对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说的能力的发展很有帮助。(范老师改后,效果很好。)
2、提问盲目、随意。
“提问什么”也就是“选择什么问题”,即确定问题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但是在实际当中教师经常出现随意、盲目提问的现象。在学校听课发现有的教师提问多达三十多个问题,少的一两个甚至都没有,教师用疑问的语气说上句,学生在座位上接下句,我称之为接音儿。课堂上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设置问题?一些老师对此把握是模糊的,随意的。提问缺乏思考的价值。有的提问缺乏探究性,不能引发学生思维活动,事实性问题比例较高,让学生独立思考、答案开放,或让学生进行分析、评价的问题比较少。(听课笔记)
石拱桥是怎样建成的?(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石拱桥的特点,说成你编一个词概括石拱桥的特点。题签——小纸单儿)下一个问题就看看石拱桥的特点吧。(很随便,语言不规范)
分析与对策:
(1)了解学生实际,控制问题难度。
课堂上教师为了与学生互动,追求师生真实的教学情况、情感的自然流露,脱口而出“是不是”、“对不对”,这种问题不但没有任何意义,反而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上课时应避免类似的“口头禅”,应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而不应该为追求热闹而提过于简单的问题。也不能难度过大。
提问难度过大,主要是由于教师以自己为标准设计问题,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知能力、知识积累、人生阅历等。
(2)分析课本,找准问题。
提问有一条总的原则和标准,那就是要根据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来确定问题的主要内容。课程目标和内容是教学内容选择和确定的依据,是指引课堂教学沿着课程规范顺利进行的保证。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必须比照、依据课程目标和内容来进行。课堂教学中所提的问题,由于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教学内容和程序的安排,所以这些问题也必须遵循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要求,而不可过分偏离和扭曲课程目标和内容对它的要求。由于所提问题有了明确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依据,课堂教学就可以减少了提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提问频繁,问题过多、过繁。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但是如果不考虑它的有效性,课堂提问多而杂,让学生听了不知所云,同样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近年来,传统教学的“满堂灌”受到了教育界内外的严重批判,所以新课标实施之后,“满堂灌”销声匿迹,但由于少数教师的教学设想还不够成熟,就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表现之一就是教师提问过多,变“满堂灌”为“满堂问”。近年来听课注意了一个问题——课堂提问,对提问较多的30节公开课做了一项数据统计——开课教师提问次数平均每节课为30.6次,形式几乎一样老师问学生答。试想,一堂课 45分钟,平均1.5分钟一个问题,学生有时间思考吗?再问:问题会有难度吗?只看见学生在不停地记,连抬头的时间都没有,举手也就成了机械运动了。甚至有的学生一堂课不写一个字,跟不上,没时间记笔记。
例:有一节课,为了节省时间,连续出示了五个问题:找出文中生字生词;熟读并复述课文;找出文中的难点和重点语句;完成“研讨与练习”;根据课文结合生活实际仿写一段短文。学生开始阅读,却发现很多学生急得满头大汗,不知道从哪一个问题开始,又担心老师检查提问,可以说半节课下来什么也没有做好。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
有的教师利用小黑板,出示思考题,4——5个,学生没讨论几分钟就要求回答,答不上,只好到教材全解上找答案。我这里记录还没完成,师那边已经开始对答案了。
分析与对策: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教师切不可为提问而提问。提问过多过滥,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的余地,必然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提问过少,难以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势必造成学生厌倦反感,效果必然很差。笔者无意否定教学中课堂提问的作用。只是说,不能让过多的、过于简单繁琐的课堂提问支配和左右了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善于通过特定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质疑问难,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对话、交流、沟通、讨论来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要敢于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4、提问不留或少留思考时间
教师提出问题后,总爱反复解释,反复地从不同的角度解说同一问题,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的回答当然也就没有质量,有的学生干脆照着教材全解等工具书回答老师的提问。
对策分析
提问之后要“等一等”,哪怕只是几十秒钟。让所有的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为解决问题作出自身努力。经过这一点时间的思考,他们也许就能恍然大悟,不仅省去教师讲的时间,而且有利于面向全体,提高课堂效率。在学生思考时,教师要掌握介入指导的时间。如果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就介入,就会减少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介入过晚则会让学生过久处于迷惑状态,造成学习兴趣降低。当然,根据实际情况,有时教师无需介入,学生们就能解决问题。当学生真正有了阅读障碍,需要帮助时,教师的点拨式提问方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而我们有些老师在提出问题之后,往往表现得很紧张很急切,一看到“冷场”,就找些问题来弥补,或者就自己来回答。本来就不大愿意思考的学生,或者还没有考虑成熟的学生自然就只能是记笔记、听别人说了,久了,还有谁会思考呢?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就不可避免了。
所以老师提问,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思考时间力求照顾到全体,以中等偏上水平的学生为标准。这样的标准,对于水平差一点的学生,虽有难度,但经过努力也可跟得上;对于水平高的学生,也不至因为节奏太慢而影响学习情绪。然后指名回答,这样的回答才是学生思考所得,才是有深度的,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5、老师有错必纠,打断学生回答
有些老师有错必纠,且纠错心切。学生回答问题时,往往会被多次打断更正可是,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也经历了由开口说到怕说错,进而向不敢说的转变,最后他们连举手的勇气也没有了。对于学生而言,能举手回答已经是不容易的事了。如果教师一直打断他们的思路,会使他们得不到完整表达自己意思的机会。长此以往,不仅造成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低下,而且还会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扼杀他们回答问题的勇气。
老师对学生的情绪视而不见,硬牵着学生往自己的话题上拉。于是,课中也不再有生成,不再有激情,无形中也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因为我们看似简单的变式,在学生眼中却不那么简单。再试想,这样的课堂是平等的?是自主的?还是„„
分析与对策
中学生的思维具有跳跃、不够连贯的特点,在教学时学生回答问题不连贯或者有错误时,尽量让学生完整的回答,而不要在回答还没有结束时就打断。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连贯,不发生紊乱,真正发挥学生的最佳水准。也使学生有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勇气。鼓励学生遇到问题勤思考积极发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充分享受老师的激励、表扬带来的快乐,这样,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师生实现生命价值的重要场所。
6、提问主体固定,忽视“差生”
经常听学生抱怨“老师从来不叫我”或“总叫老师喜欢的那几个学生”。从这些抱怨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不满和挫折感。仅提问几个成绩好的学生的教师给了班级大多数成员一个消极的反应——我学习不好,老师不喜欢我,也不会关注我。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对学习越来越没兴趣,在课堂上开小差,从而导致集体斗志的丧失。还有很多教师对“学业不良”的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偏见。例如,教师等待他们回答花的时间短,没有给他们提供反馈,很少注意他们。但是,当某个学生开小差了,他(她)冷不丁地提起来让其回答某个问题,即提惩罚性问题;当提问若干问题时,一直采用按一横排或一竖排的方式,久而久之,其他学生对老师所提的问题就不再关心,因为他们以为“事不关己”,所以就会“高高挂起”。这样不利于教师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还很容易使师生关系僵化。
研究表明,教师的偏见会使学生的成绩存在显著差异。点那些积极的学生的意图是因为他们可以给出正确的答案,而使教师看起来是一个很有效率的教学。这种情况在公开课时表现得更明显。但是,假若教师想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成功者的话,就应该给他们每个人以同等的机会。使他们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体验成功中热爱学习。提问要面向全体,切忌针对个别学生或部分学生。我一直认为应该先提出明确的问题,再找学生回答。这样做,可以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使班级的全部或大部分学生集中精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回答老师问题的机会。
7、忽视学生自己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越来越没有提问的冲动?越来越没有问题意识?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北京出版社等方面专家组成的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的最新研究发现,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调查结果显示:在课堂上遇到问题当场主动提问的学生中,小学生占13.3%,初中生占5.7%,高中生占 2.9%。专家分析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只能是越来越多。教师忽视学生的提问是导致学生不爱提问的罪魁祸首。
“学问学问,贵在有学有问。”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 “让学生成为课堂提问的主体”,把提问的权利交回给学生。
教师不仅要会问,更要会听,要成为学生问题的倾听者。倾听可以增进沟通,促进理解。倾听是一种等待,在倾听中交流、沟通。倾听学生发言能激发学习积极性, 倾听学生发言是准确评价学生的前提,倾听学生发言是对学生的人格尊重。教师倾听学生回答时,要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学生身上,给予对方最大的、无条件的真诚的关注,明显表示出你对学生回答的尊重和兴趣,学生可从教师的这些行为中得到积极的情感反馈——老师对我说的很在乎,我所说的一切很重要。也只有教师俯下身子,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总之,课堂提问的艺术是无穷的,但是我们却在不经意间走入了一个又一个误区。以上分析的仅仅是我在平日所关注的,还不很全面,但足以引起我们重视。我们只有相机诱导,随机应变,才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与乐趣,收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四)设置话题是一种教学策略 “话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余应潮
“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就是引发谈话的由头。用于阅读教学的话题,其作用是在课文的教学中引出同学们内容广泛的、形式自由、带有自己创见、有自己思想与情感特点的谈话,有了话题,就有了思考深度,有了课堂交流,就有了课中对话,当然也有了让学生占有课堂时间的保证。
课中话题最为显性的作用就是引发——或者引导学生在谈话之前进行思考、提炼与整合,或者引导学生在准备谈话时理解、分析、研读、欣赏课文,或者引导学生在谈话的过程中调动积累,表述见解。
话题在阅读教学的某一个步骤中是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线索,能够比较好地形成课堂阅读“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氛围,能够比较切实地表现新课程的对话的理念,也能够表现出阅读个性化的特点。
课中话题最有力度的作用是“整合”——只要选择了话题,就必须有比较网状的表达。话题既牵动着对课文内容或综合或整体或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理解,有牵动着对所理解内容进行参数与说明。学生此时的“再表达”不可能只是半句话一句话,而是表达着理解、说明、论证、欣赏、感受的一段“话”或一篇”话”。
“话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主要表现在设计手法上,即设置难易适度的与课文密切相关的问题,给学生以抓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它用话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理解话题、展开话题的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完成对课文的研读与欣赏,完成对课文的品味与审美。这种手法,能够比较好地表现“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及”对话”的理念,能够表现出阅读个性化的特点,同时让阅读教学设计和教学结构表现暗处全新的境界。
话题的设置,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主话题,而是微型话题。主话题的教学设计是对教学中大面积提问设计的一种创新。
主话题就是重点突出的“以此为主”的话题,如教学《安塞腰鼓》,可以只讨论一个主话题:说说《安塞腰鼓》的语言美和阳刚之气。
阅读教学中的主话题,指的是对课文阅读能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提问或问题。也可以说“主话题”就是课文阅读教学中能从课文整体的教学或者学生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的重要提问或问题。
主话题的特点:
1、““主话题”是经过提炼概括的,是一种具有整体性阅读的教学教学问题。在课文理解方面具有吸引学生进行整体阅品读的牵引力,“是”或“不是”之类的简单问答在它面前无能为力。
2、“主话题”在教学中的出现时经过认真设计的,一节课中的几个主话题,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每个话题在课堂活动方面都具有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
3、“主话题”设计着眼于整体地带动对课文的理解,着眼于学生引动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活动,每一次提问或问题设置都能形成和支撑课堂上时间的教学活动的把板块,所以“主话题”就是阅读教学中有质量的立意高远的课堂教学问题,在教学中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
在以主话题为线索的阅读教学中,由于一般性的提问的量的大大减少,课堂活动以学生活动的读、写、说、思为主要内容,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可以说,主话题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能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或话题激活课堂,创新教学。
在主话题设计上。我们要关注如下内容:
1、有利于整体阅读,深化理解。例如:《卖油翁》书话题设计:请同学们用“课文中有两个„„”的句式说话,要求每个同学都从课文中有所发现。这是一个很有牵引力的号问题,可以牵引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并且都能够有所发现。(余应潮讲语文97页)
2、有利于简化过程,优化活动。
主话题应有利于大量语文实践活动的展开。如《大鱼和小鱼》的教学设计:
小鱼问大鱼道:“妈妈,我的朋友告诉我,钓钩上的东西是最美的,可就是有一点儿危险。要怎样才能尝到这种美味而又保证安全呢?” “我的孩子,”大鱼说,“这两者是不能并存的,最安全的办法就是绝对不去吃它。” “可它们说,那是最便宜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代价。”小鱼说。“这可完全错了,”大鱼说,‘最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贵的,因为它希图别人付出的代价是整个的生命。你知道吗,它里面裹着一只钓钩?” “要判断里面有没有钓钩,必须掌握什么原则呢:”小鱼又问。“那原则其实你都说了。”大鱼说,“一种东西,味道最美,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出任何„„
主话题设计:同学们读选文,试着就下面的内容说三句话,每一个同学所说的内容力求与别人的不同。
第一个句子:这是一篇 第二个句子:这篇文章好在
第三个句子:我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 这个主问题同时也在交给学生阅读文章的方法,就是这三个句式反复说话就行了。
3、有利于多角度思考,引动探究。
主话题的设计应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实践。如《狼》的教学中,下面几个问题都可以看做主话题。
——展开想象,口述《狼》的故事。
——《狼》这一课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写人必写狼,写狼必写人,二者相互交织,构成段内的层次。你能证明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吗?
——《狼》表现了屠户和狼的斗争,故事情节环环相扣,紧张曲折,请举例进行分析。——《狼》篇幅短小,结构紧凑,语言简洁生动。语言简洁生动表现在哪里? ——请以狡猾与机智为话题,谈谈你对《狼》这个故事的理解。
——请同学们对课文进行“字词品析,举例分析某一个词或几个词的表达作用。上面的7个问题,我们可以挑选三个问题,就可以形成一个不错的教案。主话题的设计在教学流程中的作用:
1、在课文起始阶段,可用主话题牵动对全篇课文的整体理解,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加深学生思考的层次。如《散步》的第一个阅读活动“理解文意“,老师的阅读建议是“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
教师指导学生“给课文再拟一个标题”,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解读,引导学生进行发散式思维训练,让学生在体味课文味道中把握文意。紧接着教师又让学生论述“还是散步好”,把学生的思维聚集在作者拟题的用意上。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仅感受了拟题的艺术,而且进一步体味到课文的意境。
2、在课文教学的理解阶段,可用“主话题”形成课堂教学的重要活动版块,深化对课文的认识、理解、品析、欣赏和探究。
3、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可用主话题激发思考,引发讨论,深化理解。强化创造,形成波澜与高潮。
10、学习教材257-262页,谈谈在日常教学中,如何通过训练学生全面清晰的表达阅读理解和感悟的能力?
答:初中生语文解题能力包括了诸多方面,如语音、文字、词语、语法、修辞、文学常识、文体知识、文化知识、名言佳句等方面的积累和应用能力,多种体裁的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各种信息的筛选能力,对给出的话题的理解与表达能力等。这诸多能力的考查,都是以言语的积累为基础的。换句话说,初中生语文解题能力的培养要以丰富的言语积累为基础,没有丰富的言语积累,学生解题就会受到很大制约,解题能力培养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案例展示】
联系上下文,在文中横线上补充句子。(要求语意前后呼应,句式相似)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她八十诞辰。八十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八十年像一幅画卷,有冷色也有暖色;———— , ————;八十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
一学生的答案是这样的:八十年像一支钢笔,有圆的也有方的。【案例解析】
这是一道比较典型的言语积累与运用题。显然这位学生的问题不是出在审题上,他看清了题要仿写的句式,也懂得应该写怎样的句式,但仿写的内容却让人有点哭笑不得,没有写出典雅的句子与上下文相呼应,明显是学生在言语的积累方面存在着较大问题。
【对策建议】
1.明确言语积累对学生解题能力培养的意义(1)丰富的言语积累可以使学生顺利地完成语文基础知识和言语应用题。在各类语文试卷中,语文基础知识和应用是一个重要的考查点,主要考查汉字认读、词语辨析运用、病句的修改、古诗文名句默写、文学名著常识、语文综合性学习等知识点和能力点。对于这一部分的解答,学生们往往失分比例比较高。比如 “ 古诗文名句默写 ”,从学生答题情况看,不能说他们全然没有背出这些名句,可一出手便错字、别字连篇。这些可以说是学生们平时的言语积累不够的表现。又如在字音判断上,学生们往往对许多字的读音感到模糊,无法作出正确的判定。诸如此类现象,在我们的学生中大有人在。如果有丰富的言语积累,在解答这些题时,将会顺利得多。
(2)丰富的言语积累可以使学生正确解读阅读材料,清楚、准确地表达阅读感受。学生阅读能力差,答题文不对题,不知所云,或者语言结结巴巴、语句不通,最根本的原因是言语积累过少。学生读得过少,积累得过少,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文化背景,不懂得 “ 以文解文 ”,有目的地筛选和整合文中的重要词句以帮助理解。而丰富的言语积累能帮助学生领悟、把握全文的内容,筛选出作者用以支撑、建构文章的重点词语,准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并能调动自己丰富的言语积累,整合言语,回答文中的关键问题,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丰富的言语积累可以使学生作文内容饱满,言语生动,脍炙人口。许多学生,一提起作文就 “ 谈虎色变 ”。写作时,不是两眼呆呆地看着天花板,就是手抓后脑勺,唉声叹气,眉头紧锁,无可奈何中,好不容易凑出一篇来,也是言语枯燥乏味,内容毫无生趣。根本原因,在于缺少言语这 “ 米 ”,所以难做文章 “ 之炊 ”。
丰富的言语积累,可使学生作文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言语的积累,可使学生作文的言语更加亲切;古典言语的积累,可使学生作文言语更加典雅;精典篇章的积累,可使学生作文的思想更加深刻;优美段落的积累,可使学生作文更富文采。
2.通过作业练习和解题训练促进学生的言语积累
(1)布置积累性作业和开展积累性试题解题训练。① 布置积累性作业。教师可针对学生各阶段积累的要求布置积累性作业。如每天一至两个成语积累,每天背诵一首古诗文,每天读一篇课外经典文章。另外,对课内的积累作业也要灵活处理,落到实处。如教材后面的 “ 读一读,写一写 ” 训练,除了读读写写以外,还可以造句、联词组段、创设情境选词说话等。② 开展积累性试题解题训练。这也是一种促进学生进行言语积累的方法。一方面,针对学生某一阶段的积累训练,采用测试的方式对学生积累情况进行检测,便于查漏补缺,另一方面,学生在进行积累性试题解题训练的过程中又可以丰富积累。
(2)建立错题集。为避免出现相同的错误,提高学生解题的效率,教师可引导学生建立错题集,把平时作业及考试中做错的典型性错误找出来,把错误的习题从讲义或试卷上 “ 剪切 ” 下来,“ 粘贴 ” 并整理编辑在笔记本上,写出正确答案,分析错误原因,经常阅读、相互交流。不同的学生建立的错题集不同,通过阅读、交流,可以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得到启发,以此警示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提高练习的准确性。
(3)开展相关反思活动。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而反思是自我教育的重要元素之一。反思可使学生的言语积累做到事半功倍。反思不是对知识的一般回顾,也不是对知识的机械记忆,而是找准错误的原因,对症下药,自我提高,同时总结经验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言语积累的能力。
3.通过丰富的言语积累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1)找准言语积累途径。第一,从语文课堂教学中积累。语文教科书具有典范性和时代性,文质兼美,难易适度的特点。教师要利用教科书这一优势,帮助学生强化和丰富自己的言语积累。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课文的分析讲解上,对优美的词汇和精彩的段落,更应引导学生体会、感悟、欣赏、想象,引导学生背诵、摘录、归类等,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言语积累和文化底蕴。
第二,从课外阅读中积累。著名的语言学家 吕叔湘 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过: “ 学习过程中,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大概是三七开吧。” 吕先生的话强调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其实课外阅读的功效比课内阅读的功效高,这几乎是共识。许多作家、名人在回顾自己的学习经历时,都觉得现在所拥有的知识与技能绝大部分不是从课堂上学来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外阅读中积累,扩大知识面,丰富语言,学习写法,提高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第三,从生活中积累。言语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的言语是最丰富多彩而又具有生命力的语言。教师要引导学生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多留意周围的谚语、对联、歇后语及精妙的广告词、精练的标语和一些趣味无穷、意味深长、幽默诙谐的群众语言,随时记录在生活笔记本上;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在脑海中不断积累多种表象。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 “ 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积累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才越见深切。” 学习言语只有同绚丽多彩的生活联系起来,学生的言语才会富有鲜活的灵性。教师指导学生的同时,可通过组织参观、访问、做实验等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生活的空间和观察的视野,让学生去观赏日落余辉、小桥流水、名胜古迹的风景,去捕捉农村、城市那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镜头。当学生耳闻目睹到与自己生活经历相关的语言文字时,便会产生丰富的联想,自觉地把已有的言语材料进行选择、重组,活化为自己的言语。
(2)交流言语积累方法。
第一,诵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只有积累丰富的言语素材,才能 “ 下笔如有神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言语积累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让学生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
第二,品味。“ 积累 ” 有记住、累积的意思,但言语的积累,决不是死记硬背。言语积累是必须在言语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的建构过程。作为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对言语的敏锐感受力、欣赏力,引导学生选择有价值的言语进行深入理解,从而积累言语。
富有表达力的词语。如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言语的词语,描写山川河流,自然百态的词语 „„ 还有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学完每篇课文后,要鼓励学生把诸如此类的词语摘一摘。
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如细节描写具体生动的句子。积累这类言语,不仅能使学生积累言语,学习表达,还能使学生学习观察。
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如排比句、拟人句、比喻句等句子。积累这样的词句,不仅能使学生领悟言语的表达方式,还能使学生从中学习怎样进行联想和想象。
富有哲理意味深长的句子。这些句子学生难以理解,在领会意思后再让学生摘抄下来,会加深理解。比如古诗中的名言警句,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等。
这样的训练,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和词语的理解,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言语积累,使学生从中领会汉语语汇的多姿多彩,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言语文字的感情。学生在品词、品句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把这些好词佳句记忆在脑,丰富自己的 “ 言语仓库储备 ”。第三,表达。言语本质上是习得的过程,需要大量的实践才能获得。美国教育家杜威说: “ 让儿童从做中学。” 积累言语是为了用,并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言语的积累。不运用言语,言语的积累是没有意义的。积累是表达的基础,而运用能强化、深化发展原有的积累。学生只有通过运用才能真正使言语内化,完成言语知识的建构,如创设表达的情境来说话,找准文中的空白来想象,抓住现场的课程资源来训练,捕捉迁移的练习点来运用。
(3)组织言语积累活动。
第一,开展读书活动。教师可要求佳处必成诵,“ 不动笔墨不读书 ”。给学生推荐一些文言经典,并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第二,开展有针对性的展览活动。教师可开展词语摘抄展览、手抄报展评、课外阅读笔记展评、日记展评等。目的是让学生开阔视野,激发兴趣。
第三,开展相关的竞赛活动。如词语知识及运用比赛、户外观察说话比赛等。第四,举办故事会。会上可讲述成语故事、新闻话题等。
第五,好书推介。由学生在班内向大家推荐,介绍自己近期读的好书。
第六,文学品味。每月上一节文学作品欣赏课。由学生精选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轮流到前面有感情地朗读。
基于经验的解题分析
解题分析就是审题。审题,顾名思义就是对题目的含义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正确地把握问题,理解题意,明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方式的过程。审题是合理、正确解题的基础,是获取解题信息,最终达到圆满解题的第一步。学生只有通过读题,才能明确题意,为进一步的思考作准备。解决问题的前提是需要学生理解题意,明确题意。审题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审题的能力,就谈不上解决问题,更会影响学生的应试能力的培养。
【案例展示】
在七年级期末考试考查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的题目中,其中有这样一道题: 请说说文中几个人物的形象。学生 1 :陈太丘是一个不等人的人。
学生 2 :陈元方是一个很有孝心的孩子,他也很机智,知道抓住对方的缺点进行反驳。学生 3 :陈太丘的朋友不讲信用,但也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案例解析】
从以上的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审题不清。每个学生都很马虎大意,没有认真读题,明明是说说文中几个人物的形象,他们都只写了一个人物形象,显然对 “ 几 ” 字没有认真仔细去读、去体会,导致能够完成的题却不能准确全面地完成,造成无谓的失分。可见,对于学生来说,不认真审题,是他们学习中的一大障碍。
【对策建议】
(一)分析原因是前提
正如上面的案例一样,学生们并不是不懂题目的意思,也不是不能组织语言回答问题,而是他们审题能力薄弱。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我们首先应分析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
1.教师教学方面的原因
(1)对学生审题习惯培养不够重视。有些教师还没能完全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课堂以教材为主,以教学内容为主,总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或担心教学内容的不完整,急匆匆地把备课时准备的内容讲完,而不能以学生为主,不能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学生应该学会些什么,学生学会了多少,因此,在教学中忽略了学生自主阅读、自主理解、自主思考的过程。
(2)包办代替使学生形成思维惰性。许多课后练习题除有巩固知识、反馈信息的功能外,也有审题能力、分析能力等多种能力培养的功能,教师的包办代替,让学生失去了这种机会,学生等待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只是机械地记住教师分析的结果,甚至是去背诵答案,潜移默化中学生失去了思考的积极性和习惯。到了考试暴露问题时,教师自认为自己教得很好,讲得很明白,而学生没学会,就觉得是学生能力不行,这都是教师急于求成的后果。
2.学生自身的原因
(1)知识储备少。由于题目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一种检测,综合性比较强,需要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综合地灵活运用,而学生在平时的知识学习中,往往储备的知识量过少,不能掌握一些专业的名词术语,导致自己在读题时似是而非,弄不清题意。
(2)消极的心理因素。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心理障碍,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教师要在教学中主动地积极地有意识地从学生心理倾向中分析出产生审题障碍的主要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之门。下面结合教学实例,分析一下学生审题中产生障碍的主要表现。
—— 思维定势。思维定势也可称为思维惯性,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倾向。学生审题时的定势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形成的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维模式,面对问题,自然地沿着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其进行思考与处理。思维定势有利于学生处理单纯的学习问题,但对于新的相对复杂的问题,则往往表现为处理盲目,思考缺乏广度与深度。做题时学生往往没把题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索,按 “ 老印象 ” 办事,不再认真分析此题与彼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导致无谓的失误。
—— 懒惰心理。懒惰是一种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缺少责任心,缺少时间观念的心理表现。一些学生由于在平时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自己只做机械的记录,所以当他们一遇到需要动脑思考的题目,便主动放弃,希望依赖别人。表现在审题上,便是遇到题目比较长,比较难读通,难理解的,就不去思考,甚至不去认真读,从心理上就主观地认为这种题会很难,自己一定不会做,于是便主动放弃对此类题的思考、解答。
—— 不良的审题习惯。许多学生性情浮躁,表现在做题上是急于求成。在读题的时候,缺乏耐心、细心,经常是用眼睛扫一遍,对问题了解个大概,甚至是想当然地认为是什么类型的问题就急于动笔了,或者读题时不能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分析,这样就会被一些无用信息干扰,遇到长的题目更不能完整地把它读完,断章取义,胡乱猜测,而不去认真地朗读思考。
(二)教给学生有效的审题方法 1.仔细阅读是审题的基础
读题是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可以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作出明确的规定。虽说初中生不需要大声地读题,但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在读题时不要漏掉任何一个字,也不添加任何一个字,做到准确地捕捉解题信息。
(1)认真仔细读准确。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司空见惯的问题。而很多时候题目并不是他们 “ 经验 ” 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改变。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关注问题的具体答案,更要让学生学会认真读题,做到不漏字、不添字,读懂意思,理解命题的真正意图。(2)咬文嚼字读懂题。咬文嚼字就是要善于抓住阅读题、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在读题审题的过程中抓住重难点是学会审题的最高境界。学生一旦能在读题的过程中找到重点词和关键句,并能在此处仔细品味、认真思考,从中发现文字背后的含义,便会达到融会贯通的意境。学生只有在审题中养成认真推敲、咬文嚼字的习惯,才能真正理解题意。
(3)强化训练,及时鼓励。在教给学生审题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审题训练及热情鼓励,以培养他们认真审题的习惯和提高审题的能力。在平时教学中,对于圈对关键词并解答正确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对读题的意识不断加强,让他们意识到做题的第一步是认真读题,读懂题意。
2.准确把握题意是审题的关键
读懂了题意,并不等于准确把握了题意,审题的关键是准确地把握题意,这就需要学生对题目意思能正确领会,还需要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
(1)弄懂题的表面意思。首先要弄懂题目的表面意思,从字里行间捕捉有用的信息和线索,这是把握题意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2)弄懂题的引申含义。对题目的表面信息要进行挖掘加工,由表入里,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挖掘出题目的引申含义,这样学生才不会就事论事,停留于题目的表面,使答案全面与准确。
(3)弄清题的深刻含义。最后,还要教学生结合文章的体裁,把握句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了解语篇的结构,体会文章的基调,探究题目的深层含义,使答案更贴近文章的本意。
3.基于自身的认知基础是前提
不同学生的认知基础大不相同,这不仅与他们的年龄和生活背景有关,还与他们的知识积累有关。九年级学生认知能力相对而言较强些,也有着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对一些较为复杂的题目也能自己审题分析并有序地做下去。而七年级学生不管是认知能力,还是理解能力都比较弱,如果教师高估他们的认知能力,将自己理解起来简单的题目想当然地认为学生理解起来也很容易,那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学生会出现各种类型的错误,练习的效果很差。因此,在平常的练习中,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读题、审题、分析题意。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要耐心讲解,直到学生理解为止,注重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以便学生在以后的练习中能自己解决相关的题目。
4.倾听和参与作业讲评是根本
作业讲评是学生获得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很多是因审题不仔细所造成的。通过作业的讲评,分析解题中造成错误的原因,沟通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通过作业的讲评,学生能认识存在错误的原因。教师可利用讲评,进一步补充一些练习题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把学生的思维活动积极性调动起来。
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做对题目的开端,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努力把一些审题中出现的不好的审题习惯扼制住。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它几乎无捷径可走,只有在学生自己反复的练习、教师的分析指导中逐步养成。学生经过了尝试,才会有体会和感受,才会更深刻地理解教师的分析、指导,而教师的包办代替只能扼杀学生的思想。教师在今后教学中还要经常提醒学生仔细读题,认真审题,要不断做学生的表率,指导他们审题的技巧及方法,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基于准确的信息筛选 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从阅读文本中汲取思想营养和获得各种知识,这就需要阅读者具有一定的整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
在言语理解能力测试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考查学生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阅读量不广,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不足,在这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因此,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案例展示】
江南瓦选自《散文》杂志 2009 第 2 期,有改动 陈志宏
瓦是江南的帽,楚楚然,如片片暗玉点缀屋上。
瓦来自泥土,历经火炼,是土里长出的硬骨,是火中飞出的凤凰。
一片片盖在屋顶,似鱼鳞,又像梯田,晴时挡烈日,雨天遮雨水。偏偏不碍风游过,上瓦与下瓦之间有缝,沟瓦与扣瓦之间有隙,这小小的缝隙里,清风流淌,朗月流银。江南屋有风,当数瓦上功。住在这样的表砖瓦屋里,冬暖夏凉,气韵悠扬。
瓦是风雨之中最玄妙的乐器。风在瓦缝中穿行,声如短笛,拖着长长的尾音,是底气充足的美声。雨点落下,清越激昂,雨越来越大,击瓦之声,与飞流的雨声汇聚成一曲浑厚的交响乐。
最美要数檐下滴雨了。像是有一根无形的线,把那雨珠串起来,上连着屋檐最边沿的沟瓦,下系在地上一洼清亮的雨水里。风吹来,雨珠飘来荡去,像个顽皮的孩子,尽情地撒欢,恣意地嬉戏。雨珠稀稀落落,那是小雨;雨珠变得密密挤挤,那是雨势明显增大之故;当檐下雨珠落成一条雨线时,雨就大了,很大,很大。
江南风暖瓦生烟。炎夏的阳光,火一般普照,屋瓦之间,丝丝然,飘飘然,升腾一缕轻烟。如烟如梦,亦似花。烟,其实是光影的折射,却给瓦平添动感。日影飘然,烟瓦舞动,那是瓦在跳一支奇妙的日光舞。
江南少雪。真的落了雪,瓦就有最柔美的银白曲线,恰似性感女人着一袭素白的丝质旗袍。融雪,是从水声开始的。屋瓦上的积雪化了,一滴一滴、一线一线的雪水,便从瓦上飞落下来,屋檐下淅淅沥沥的滴水,其声势堪比一场中雨了。
岁月催人老,亦使江南瓦落尘泛黑。
天长日久,沙土落在瓦上,叶片烂在瓦间,一层一层,积累着厚厚的光阴故事。偶尔,有种子在风中摇落于瓦中,抑或从鸟嘴里飘落瓦上,便会长出一丛碧绿的“瓦上草”——几十年上百年的古屋的标志之一。
比草更能为江南瓦披绿装的是苔藓,特别背阴的北边瓦,浓妆淡描,深浅不一。长苔的江南瓦,神似一块暗玉,墨绿,深绿,暗绿,远远地看上去,绿意摇曳,深沉如佛。这种绿,透着深蓝,于是,人们创造出了一个形容词——瓦蓝。
江南瓦,没有北方琉璃瓦那种贵族气息,卑微如草芥;更没有琉璃瓦那种流光溢彩,粗糙如土坷。但它是人们容身之需,安居之宝。
只是钢筋水泥,一步一步,把江南瓦逼进历史的暗角。真担心不久的将来,人们会用狐疑的神情在“百度”里去探寻:什么是瓦?什么叫瓦蓝?那时,谁还会如我般深情地怀念那江南瓦。
请你筛选文中描写江南瓦的有关信息,填入下面的横线上。
外观与功能——→———→———→———→———→瓦上草和苔藓。【案例解析】 这是一个明显的信息筛选题例。表面上看,它只是一道填空补充式的题型,但实际考查的是学生对整篇文章整体的把握能力,以及有效地对众多信息进行归纳处理的能力。它不只要求学生读懂文章基本的内容,更要有概括信息的一些技艺,方能准确答题。
【对策建议】 1.明确要求
在做筛选信息的题目过程中,明确要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筛选信息,就是领会阅读的要求,按要求思考并解答问题。有的要求从文章中直接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有的要求联系文章内容,对文章的信息重新整合概括;也有的要求在空格内填入恰当的语句等。对筛选的要求,学生应该在阅读之前认真、准确地领会,在阅读之中时时牢记,尤其要牢记一些关键词语。领会要求越充分,记得越牢固,筛选就越快;相反,要求把握不准确,印象不深,势必屡屡回过头来查看要求,效率就低。
2.扫视目标语句
目标语句是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警语句。从筛选信息的角度看,文章包含的各种信息中,有用的信息只是一小部分,其余的是无用的信息。要有所取,必先有所舍。学生遇到无用信息时要采用 “ 眼跳 ” 法,遇到有用信息时要采用 “ 眼定 ” 法。因为目标语句与提问语句通常有不同程度的形似,所以视线应直奔文中具有形似特点的语句。也只有重视有用信息,才能实现快速地阅读。如在新闻类题型中,首先就要抓住新闻的标题和导语,从这两个主要部分入手,找准信息的关键点。
3.运用相关技能
信息筛选不是简单的挑选,而与阅读能力有关。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幽索隐等能力,直接决定信息筛选的准确度。
(1)整体感知观 “ 全貌 ”。观文如同观人,只有先观其全貌,才能知其品质。对一篇文章,只有先从整体上感知和把握 , 才能走进文本,品析出魅力。《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 “ 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语文教学重视感悟与体验 , 而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特级教师钱梦龙明确指出: “ 整体感知(感受)课文是阅读理解的起点,也是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读物的一种近乎直觉的认识。” 因此,把课文看作一个有机整体,无论是理解课文内容还是进行言语训练,都必须切实把握这个整体,否则,就会出现挂一漏万和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现象,这样既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又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第一,初读感知,把握文章内容。整体感知内容,是理解文章的第一步,也是筛选有用信息的第一步。文章的整体感知,就是对文章进行全面而仔细的通读、理解,经过反复研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能够达到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就要有全局观,不只是抓住个别词语、个别语段进行理解,而是要从文章的整体出发,对文章的内容有准确的把握,对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一定的了解。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读了文章之后,应知道这篇文章到底讲了什么样的内容。叙事为主的文章,就要读懂它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是说明为主的,就要弄清楚文章到底介绍了什么事物或真理,都有什么样的特点;是议论为主的,就要弄清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是采用的什么论据或论证方式来证明的;是抒情为主的,就要弄清抒的是什么情,是借助什么事物或什么场景来抒情的。
第二,局部感知,品析文章主旨。多数文章都有自己的关键段落,而这些关键段落多半是表达文章主旨信息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过后,应把注意力更多地落在关键段落上,品析文章主旨,对整篇文章的信息提取也就更有实效。《紫藤萝瀑布》一文的倒数第二段: “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正是这一段,更进一步地告诉了读者,作者不只是在写花,更是在写人,写人不只是写自己,更是写我们更多的人。通过这一段信息的筛选,让学生更清楚地读懂了文章的主旨。
第三,归纳感知 , 明确写作意图。写作意图是作者通过文章想要表达的主题、内容和思想。应该说每一篇优秀的文章都有创作意图,只不过有的意图比较明显,而有的意图比较隐蔽。但意图都存在于作品的形象、形式和情节中。要弄懂作者的写作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准确地分析、归纳文章的主旨,弄清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层与层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找到文字背后作者的意图,才能有效地筛选信息。
(2)理清思路把线索。理清文章思路,不仅可以把握行文脉络,还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全篇或段落的信息,并透析这些信息之间的关系。有时从信息之间的关系上给目标信息定位,比用别的方法来得更容易,来得更快。首先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指导方法,其次就是把握阅读的规律,抓住文章要义,这样才能在阅读中理清文章的思路。
(3)概括要点提信息。有时信息筛选的过程也是概括要点的过程,只是在提取信息和表达信息上有所不同,但它们毕竟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阅读技能,概括要点是筛选信息的手段。因此,学生概括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筛选信息的准确度。
第一,抓中心句进行概括。有的文章全篇都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学会抓中心句就能准确地把握文意。
第二,抓文意进行概括。有时候,所需筛选的信息散落在文章的各个部位,这就需要抓住文章意思进行概括,此时,对信息的理解能力、辨别能力和概括能力尤显重要。遇到这种情况,由于受理解能力和辨别能力的限制,学生抓住的往往是非重要信息,或重要信息和非重要信息的混杂,导致概括不准或不全。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是培养信息筛选能力的关键。
第三,抓文章特点进行提炼。一般来说,阅读写景状物的散文和文艺性说明文多采用抓文章几方面特点来概括的方法,这些文章叙述要点清晰,如《春》围绕春天的景物,写了 “ 草 ”、“ 花 ”、“ 风 ”、“ 雨 ” 与 “ 人 ” 几个方面,只要准确把握这几方面要点,也就准确把握了文意。
第四,抓文章要素进行归纳。在初中阶段,记叙文还是比较多的。教给学生学会抓住记叙文六要素来概括文意是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绝佳途径。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羚羊木雕》等课文,都可以引导学生提炼课文六要素 “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 的方法来概括文意。
(4)抓关键词进行概括。有的语段虽然层次清晰,但并无中心句提示段意,需要教师渗透抓重点词概括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言语概括。
(5)探幽索隐显要义。好多时候,所需筛选的信息不是外显的,而是隐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只有通过探幽索隐才能把它提取出来。
第一,抓题目进行探幽索隐。题目是文章的魂,抓住了魂就抓住了根本。教科书中的课文题目,有的指向课文主要人物,如《邓稼先》;有的指向事件,如《爸爸的花儿落了》;有的直接指向课文中心,如《伟大的悲剧》。从题目入手,抓住 “ 人物 ” 可补充事件,抓住 “ 事件 ” 可补充人物和事件要点,抓住 “ 中心 ” 可围绕中心展开,这样可以迅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如读《智取生辰纲》后,可引导学生完成填空:课文主要写了(谁)智取了生辰纲,是(怎样)智取了生辰纲的,“ 智 ” 表现在哪些方面 „„ 抓住题眼 “ 智 ”,文意就很容易把握了。
第二,抓语义进行探幽索隐。探幽索隐的过程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当所需信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时候,就需要学生透过言语的 “ 现象 ”,去看题目指向的 “ 本质 ”。这种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长期的历练。
以上有关筛选信息的手段,不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很少有单独使用的时候,一般都是综合使用的多。学生各种阅读方法综合运用得越熟练,筛选信息就越快。
基于完善的精细检验
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想改也不容易了。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做完作业和试题后进行自主的检验也是一个让学生受益终身的良好习惯,其重要性不亚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
【案例展示】
一学生在期中考试结束后,气急败坏地跟我说:“我语文科那道语法判断题,明明起先做对了,但你不是要我们好好检查来着,结果我检查时,又觉得不对,就把答案改了,损失了 2 分啊!另外政治学科也是一样的,明明先是对的,又在检查过程中把它改成错的。还有啊,地理学科也是一样„„我以后啊,是再也不检查了,不管对还是不对!”
另一学生在期末考试后,跑过来兴奋地说:“老师,这次我的语文考得好,那些阅读题好简单哟,不就是讲一个教授怎样改变了那儿的环境,并改变那里的人的心灵的故事吗,好做得很,我这次的语文肯定考得好,你可要奖励我哟!”看那架势,上 85 分没问题!
等到成绩拿下来一看,76 分,整个人都蔫了,他不甘心地拿着试卷反复看:“唉,这道题怎么被扣分了呢?”“怎么这儿也被扣分了呢?”„„
拿过他的试卷一看,读错题有一处,有一道选择题又漏做了,还有答主观题时语句上也有不少欠缺„„
【案例解析】
相信案例中的这种情况不是偶然,也非少数的学生有这种情况。应该说,第一名学生是有一定的检查意识,但是他把检查当作是改题,是一种对题本身的对错的重新判断,所以在检查过程中反而改正为误。很显然,他缺少一种科学的检查方法,不知该怎样检查,不能运用科学有效的检查方法去重新审视自己所做的作业或试题。这样的检查往往是无效的,甚至适得其反。第二名学生缺少检测意识,也没有检测的习惯,给自己带来了一次较为惨重的教训。
其实,不只学生如此,我们做教师的也有很多困惑,我们经常叮嘱学生做完题要检查,但是究竟该怎样检查,我们自己也不能说出个所以然来。我们该怎样培养学生的检查能力呢?
【对策建议】
1.树立正确的作业观和考试观,建立正确的自查意识
做作业和考试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有助于学生巩固、消化所学的知识,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教师要讲究所布置作业和命题的质量与数量,并帮助学生提高对作业和考试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把它们当成学习的又一个新任务、新挑战,充满自信、满心欢喜地去接受它,完成它。
教师要把自查作为一个教学要求落实到作业训练和考试中,让学生明白,做作业和考试时出现差错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而要避免这种不该出现的错误,就得及时自觉地从细微处自我认真检查已完成的作业和试题中是否有漏洞,让学生认识到自我检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教会自查方法和步骤,学会科学地自查
有些学生辛辛苦苦地做完作业和试题后,以为可以轻松一下了,可谁知过一会儿,订正的任务随之而来,这也让他们苦恼万分。可他们不知道 “ 苦恼 ” 源自于做题时粗心大意,完成后疏于自查,也不知道该如何对作业和试题进行自查。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自查的方法和步骤。
(1)自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明确查点。一查审题是否有误。在平时的检测中,经常有学生因为遗漏题目而导致失分的现象,也经常有学生没弄清楚题意,导致答题错误的现象,如把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看成是 “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做完一道题,要通过检查发现是否有遗漏,或者解法是否有错误。二查字、词、语句、文法、标点符号是否准确。很多学生由于自身表达的原因或者时间关系,往往在做题的时候不注重细节,如文字不通顺或字、词出现书写错误等现象,这些都需要学生在检测时认真检查。三查是否出现重复错误。错题本上的错误是否在作业和考试中出现,自己是否没有吸取以前的教训,也就是想想自己是否出现了重复错误。
第二,把握方法。顺查法,就是按照做题思路进行检查,是否有偏向,是否有遗漏,是否有误解。逆查法,就是用逆向思维进行检查,可借用数学中的验算方法进行检查。如做题时采用选择法,检查时就采用排除法;做题时采用记忆法,检查时就用理解法;等等。
第三,警惕疏忽。作业和试题中,对于那些貌似简单和练习过的题要特别警惕,因为这类题往往就是陷阱,有题目的小改动、要求的小变化、内容的小异样等,学生受定向思维影响而经常做错题。教师应提醒学生遇到这样的题千万不能疏忽,检查时更要认真仔细。
(2)自查的步骤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知错 ”。就是让学生自己检查在哪里出了错。步骤如下。一是从审题开始,一步一步地看,题目做得对不对,有没有教师 “ 下水作业 ” 中相类似的错误。做对的题目,在题后用铅笔轻轻地打上 “√” ;做错了的,在错的位置下面画出记号。避免因为是课内文段或是做过的题就麻痹大意,连题目要求都不看清楚就动笔做题。二是做对了,看一看解答思路是否清晰,解答步骤是否完整,有没有不该遗漏的过程遗漏了,解答方法是否简明,言语是否准确、流畅;做到全面审读题目信息,答题中不能有所遗漏,更不能有脱离原题信口开河的现象。三是答题的书写格式是否合乎要求,文字、数码、符号、书写是否工整正确。
第二,“ 认错 ”。就是让学生认真分析错误的原因,找到是在哪个知识点出了错。这是自查的最重要环节,是根除错误的重要保证,但往往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备红笔,把错误的地方勾出,把错误的原因在题旁注明。这样比较醒目,以便引起注意。也可让学生准备一本 “ 纠错本 ”,将自己出错的题目记录下来,随时提醒自己不犯类似的错误。
第三,“ 改错 ”。学生经过认真仔细的自查之后,发现了错误,这时心理上产生了一种成就感,改错行为表现得非常积极。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改错格式,如高年级学生可将出错处用两条横线工整地划去,在其边上的空白之处重新认真地写上正确的答案。教师要向学生强调修改要规范、整洁,避免乱涂改现象的发生。
第四,自我评价。作业和试题自查完成后,让学生用画 ☆ 的方法来评价自己自查的情况,要求自评的结果要客观公正,要基本和教师的评价吻合。当学生自我评价的成绩和教师的评价相差太大时,要从学生学习的方法、检查的方法、近期的思想状况等方面,进行个别交流和指导。
(3)自查的操作。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可采用以下几种操作方法。一是用笔指题,逐字逐句动唇默读,以防张冠李戴。二是用笔圈出关键词,认真理解深层要求,以防答非所问。三是用笔标出题干要求的数目,以防漏失要点。四是充分利用题干中的有效信息,紧扣题目要求作答,以防以偏概全。如某教师在教学《第七条白裙子》后设置了以下几道练习题。
1.第 4 自然段写到“婉心里非常矛盾”,她为什么矛盾?
2.文中画线处都写到了婉的泪水,你怎么理解这两处泪水所包含的感情? 3.室友们维护婉的自尊的做法有哪些?
4.大学毕业了,在宿舍的告别聚会上,如果你是婉,会对你的室友们说些什么? 5.从婉的生活经历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简要阐述。
引导学生检查自己做的情况时,可参照上面的几点进行。首先,看自己是否都读懂了题,是否在每一个问题中都能找到一些关键词。如第一题中,既要答婉内心的具体矛盾,又要说清楚为会什么有这种矛盾;又如在第三题中,室友们维护婉的自尊的做法有哪些?显然,从 “ 哪些 ” 一词可看出做法不止一两种,在自己的答案中是否有多种做法呢?其次,要检查自己的言语表述是否清晰流畅,是否紧扣了题目作答。如第四题和第五题都是主观性较强的题型,它更多的是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因此,要让学生检查自己在表达上意思是否清楚,语句是否流畅等。
灵活运用言语积累的能力训练
索绪尔认为语言储存于个人的意志之外,有点像把同样的字典发给每个人使用;而言语却是个人的意志和智能的行为,个人永远是它的主人。和 “ 语言 ” 相比,“ 言语 ” 则体现了人的个性、创造性、思想性,是人文性的最高层次和集中体现。我们通常说的 “ 语言 ”,应该是 “ 言语 ”。
学习言语的最终目的是能运用,而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是反复的操作训练,因为言语能力的形成不是匀速直线运动,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所以,学生要在这个过程中反复操作,方能成为能力。
【案例展示】 请看下面一则题例。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答。
旅途是一幅展开的山水长卷。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松间明月,石上清泉„„一路走来,尽收眼底;细细品味,意趣盎然。那岸边的垂柳,柔条如发,随风摇曳。置身于旭日清风的抚慰,流连于茂林修竹的环抱,静听鸟语,轻嗅花香,有何胸中块垒不可化解?有何尘世污秽不可荡涤?
(1)“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化用了唐朝诗人《使至塞上》中的。
(2)仿照“岸边的垂柳,柔条如发,随风摇曳”一句,在下面横线上将上文补写完整。。【案例解析】
这是一道考查学生对积累的言语灵活运用的典型题例。首先,它通过句子变式的形式既考查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同时也要求学生灵活地化用。其次,采用仿写的形式也是在考查学生言语的运用能力。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言语积累,并且能在积累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是很难准确地完成这种题型的。这种题型在各地的考查中,比例是比较大的,分值也较重。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灵活运用所积累的言语的能力。
【对策建议】
灵活运用言语,即是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帮助学生积累言语材料,指导他们将积累的言语材料,转化为自己的,以便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灵活运用。
1.创设机会,转换言语
所谓转换,是把教材中规范的言语文字或是教师教学时规范的生动的言语,以及其他作品(包括报刊、杂志、戏剧、影视等)中规范的言语文字变为自己的言语材料,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运用别人的准确、生动、凝练、形象的词汇,规范的语句来表达某个意思。转换的内容可以由篇幅短的到篇幅长的,由内容简单的到内容复杂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这样的机会,发展学生的言语,引导他们灵活地运用积累的言语材料。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斑羚飞渡》时,让学生用第一人称来复述故事 “ 假如你就是那只镰刀头羊,请你描述当时的那一幕 ”,使学生的言语积累通过人称的转换得到内化。转换训练既达到了积累言语的目的,又达到了运用言语的目的,关键是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2.实践应用,活化材料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学生在生活中会读、会说、会写,灵活应用言语材料。
活化材料的训练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片段描写训练。把口述内容完整地写在作业本上,由于内容具体便于描述,易于让学生直接写成片段作文,成为学生由口头作文向书面作文过渡的桥梁。
(2)命题作文训练。由于有说话和片段描写作基础,分散了学习作文的难点 , 减缓了写作坡度。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地写生活感受,写自己喜欢或难忘的事物等,给学生提供了较自由的写作空间,可较快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言语文字的分项目训练。教师可在具体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有侧重的分项目练习,如提高学生语文基础的字词积累练习,增强学生表达水平的修辞手法应用练习,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写作练习等,以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及应用表达能力。让学生的言语练习内容在分项目训练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应用中随时获得反馈的信息,矫正自己的言语行为,并把高度提炼、概括了的他人认知结果在实践应用中活化为自己的能力,让学生对言语文字的掌握更扎实,更广博,更灵活,更创新。
(4)言语文字的综合训练。这里的综合主要指教师认识的综合和对学生学习指导思想的综合。教师认识的综合是指在语文教学中要综合处理言语文字训练和一些次要目标,如讲背景、记作者、分析情节、描绘精神形象、挖掘内容因素等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明确文章是训练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言语文字的凭借和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感性材料,不能重内容分析、轻言语训练,造成 “ 语文教学耗时长,效益差 ” 的后果。对学生学习指导思想的综合,指的是要抓好语文知识教学和基本功训练,注重字、词、句、段的积累教学,为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获得奠定基础。把课文看作是学生学习言语文字的感性材料,指导学生把课文的言语文字训练落到实处的同时,要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良好的意志品格、科学的学习习惯及较强的审美感知能力等,让学生的言语文字训练和情感领域教学目标的完成协调发展,达到知、情、言、行的和谐统一。
3.抓住训练的着力点 如果没有找准言语训练的着力点,一味搞无休止的 “ 题海 ” 训练,不管训练量多大,也没法提高训练的质量,甚至会使言语训练面目全非。所以,不管训练内容怎么繁杂,训练的题型怎么千变万化,都要紧紧抓住 “ 听、说、读、写 ” 这几个着力点。
听和读是感受、领悟,即通常所说的语感培养。言语训练要从听着力,培养学生具有对言语序列的辨识能力,使他们能正确理解语义,品评口头语,提高言语的感悟能力。一方面,要让学生读课本,最好是有感情地读,通过朗读,文字符号又变成了富有感染力形象化的声音符号。眼与心谋,耳与口谋,可以有效、快捷地领悟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写作意图,领悟作者的构思匠心和言语运用技巧。当 “ 书读百遍 ” 之后,学生读流畅了,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等处理得恰到好处了,文学作品就活化成鲜活具体可感的情境,学生不知不觉就身临其境了,使人物之话如出己口,使文章之情如出于吾心。另一方面,对用于训练的言语材料要让学生读,不管什么样的题型,答题时一定要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多读题,直到读懂题为止,这对学生正确作答言语运用题大有益处。
说和写是运用技巧的培养。教师要改变重笔头轻口头的现象,以说写结合作为言语训练的另一个着力点,尤其是说的训练,可以通过口头作文、演讲、辩论、情境对话等形式进行。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精讲多练。
4.讲究训练方法的多样性
言语丰富多彩,训练形式也千变万化,要提高训练效率,就要讲究训练方法。常用的训练方法有以下几种。
(1)替换比较法。比较是评价一个词或句子表达的好坏。训练学生揣摩词语的语境义、不同句式的表达作用,提高根据语境选词、选句的表达能力,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如《济南的冬天》,文中有一句 “ 山上卧着小村庄,小村庄上卧着些雪。” 把 “ 卧 ” 字换用为 “ 睡 ”、“ 躺 ” 等近义词,让学生明白一个 “ 卧 ” 字更能表现出小山和小村庄的安适和暖和,也更能联想到像是小孩子睡在妈妈的怀里一样,能体会到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自然就会在自己的言语积累中进行灵活的运用。
(2)依样仿写法。就是提供一则言语材料,然后让学生分析其内容及言语组合,按材料的样式,重造结构相同、内容相关的句子或句群。这种方法既考查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又训练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反复操作,大有裨益。
例句:我感 谢 老师,是你的关心带着我这条小溪汇入大海。我感谢春风,是你吹绿了草,吹红了花,吹暖了我的心房。仿写:我感谢母亲,———————— 我感谢挫折,————————
这种仿写训练易于操作,也是训练学生言语运用与表达能力的有力抓手。
(3)变换改造法。长短句互改,整散句互改,反问句与陈述句互改,主动句与被动句互改,肯定句与双重否定句互改,不同语体的变换,不同语境中的言语转述等,都运用了这一方法进行训练。
北京时间 11 月 5 日,据法新社援引法国医疗人员的消息说,收治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亚西尔·阿拉法特的巴黎贝西尔军医院已经宣布阿拉法特“脑死亡”。脑死亡是指以脑干或脑干以上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地丧失功能为参照系而宣布死亡的标准。脑死亡有别于“植物人”,“植物人”脑干功能是正常的,昏迷只是由于大脑受到严惩损害或处于突然抑制状态,病人可以有自主呼吸、心跳和脑干反应,而脑死亡则无自主呼吸、心跳和脑干反应,是永久、不可逆性的。请你用通俗浅近的言语向小学生解释清楚——“脑死亡”。
上例就是一种变换改造法,把平实的科学言语变换为通俗浅近的文学言语。(4)设想创造法。在训练学生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表达规定内容时,常用这种方法。如设计一段早晨海上日出的文字,让学生想象大海和天空在这时的色彩,然后运用比喻手法加以描述就是这种方法的运用。
(5)凭借课文法。阅读课言语文字训练不能以理解 “ 这一篇 ” 课文为终极目的,而是要以 “ 这一篇 ” 为例子,让学生形成理解和运用言语文字的能力。这样做,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又对学生进行了文字训练,还可以把原本单纯的理解训练转换成表达训练,让学生把理解到的东西用言语文字表达出来。有教师在教学《大自然的言语》时,引导学生结合课外查阅的资料,以丰厚的知识为背景,让学生说说发现的身边的大自然的言语,并让学生仿照课文写诗。由于有了之前对相关材料的理解和积累,学生创作了大量的内容丰富、言语优美的句子。如 “ 片片枫叶从树上飘落,不就像翩翩起舞的红蝴蝶?大自然在地面上写着:秋天来到人间。”“ 你看那大眼睛的蜻蜓,这又是大自然的言语。蜻蜓贴着水面飞,雨滴就要往下落。”
全面清晰地表达阅读理解和感悟的能力训练
学生能否全面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感悟,直接关乎作业的质量和考试的成绩。因此,教师应训练学生在答题时注意答题的完整性,不要仓促草率,丢三落四;注意答题的针对性,切忌答非所问;注意答题的准确性,按要求答,避免不着边际;注意答题的规范性,要语言流畅,表达清晰。
【案例展示】
在学习《紫藤萝瀑布》后,教师布置了一道阅读感受类题。
课文看似赏花,其实是在写生活,讲哲理。从文章最后两段中选取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生活实际或是生活积累谈谈自己的感受。
作业反馈的情况有许多种,现列举以下几种。
1.生命是精彩的,一朵一朵张满了帆的紫藤萝花组成了灿烂的流动的瀑布。是啊,一个生命也许不起眼,也许会毫无作为,就如一只蚂蚁,但当大火降临,蚂蚁们会抱成一团,滚出大火包围,保留下生命的火种。生命的真谛在于危难时的团结,生命因此而灿烂。
2.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紫藤萝花生命力的顽强和作者对生活的信心。花和人的不幸只是暂时的,只是有限的。作者承认这种不幸的现实,认为人们不应该悲观,而应该乐观地去面对,应该永远对未来充满信心。正如文中的紫藤萝,它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对未来的信心,才能够再次盛开。
3.花的人生充满不幸,人的一生亦如此,但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只有信念坚定,拥有乐观积极的心态的人才能获得成功。林肯一生不幸,他参加竞选无数次,那永不言弃的态度,使他在失败无数次后获得成功;南北战争中,经过不懈的努力,他领导的北方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命运依旧对他无法垂青,在战争结束后不久,林肯在剧院被刺杀。但林肯依旧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总统之一,永远留在美国人心中。他的人生充满不幸,但他却拥有生命的质量。
4.开得旺盛的紫藤萝花传达的是一种笑对困难的态度。我们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的事,或考试失利,或遭到家长误解,或挨老师批评,但我们不能止步不前。“不幸”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人生如洪水奔流,不遇暗礁,就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所以我们应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5.对于生活中的不幸,我们不应悲观,应当像紫藤萝花那样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不幸。海伦·凯勒在孤独黑暗中享受生活的美好,霍金在浩瀚宇宙中探索遨游,邰丽华在安静的世界里跳动美丽。对于生活我们不应悲伤,生活中总是充满希望。
【案例解析】
从以上案例不难看出,前面三份作业在表达上都有一定的欠缺。第一份作业感受表达不明确,第二份作业没有结合生活实际或积累,第三份作业有生活中的积累,但事例过于冗长,不能很好地表达。而在第四份和第五份作业中,学生不仅把握了题意,更主要的是他们全面清晰地表达出了自己的阅读理解与感受。在实际学习中,学生面对这种表达自己的阅读理解和阅读感悟的题型时,多数是仅凭自己的感觉写一写,有的甚至是在文中摘抄几句应付了事。往往作业过后,或是考试过后,他们的感觉很好,觉得自己都读懂了,也都写了,肯定是做得好。殊不知,他们在表达上存在泛泛而谈的现象,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表达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最后的得分当然相当低。
阅读的终极目的是读出自己,也就是说,在文中能找到自己,发现自己,能够在别人的身上吸取力量,这才是阅读教学、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由此,在我们的练习题设置上乃至在考试题中,这类表达自己的阅读理解与感受的题出现的频率在不断升高,分值也比较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让学生 “ 跟着感觉走 ”,而应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让学生的回答变得更科学、更有条理,关键是让学生在训练中思维能变得更理性,情感变得更丰富,思想变得更纯正。
【对策建议】
全面清晰地表达阅读理解和感悟是有前提的,就表达而表达的表达不是真正的表达。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我们主要从以下三点入手。
1.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训练
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是全面清晰地表达阅读理解和感悟的前提。阅读的过程就是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没有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表达就是失之偏颇的表达,阅读理解就不成其为理解,而是误解,感悟就不成其为感悟,而是 “ 乱悟 ”。强化和训练学生的这一把握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在读了一篇文章后,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使表达的每一句话都直接或间接地指向问题中心,陈述中心,而不是游离中心。而训练的唯一方法就是多读,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悟能力,在尊重文本、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有所感悟,有所内化,有所收获,最终才有所表达。
2.恰当地筛选生活积累的能力训练
理解是学生的理解,感悟是学生的感悟。因此,学生在表达时就必然有对自己生活实际(包括学习实际)的联系。由于学生的生活积累来源于切身体验,所以,学生在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时往往会犯过详叙述的毛病。这时,需要学生对积累的生活材料进行恰当地选取,才有利于保留主干言语,舍弃故事性的描绘性的言语,使表达的中心不受这些故事性言语的干扰,指向更明确。
训练的方法可采用中心意识法、逻辑联系法和结构搭建法。
(1)中心意识法。中心意识法就是在训练联系生活积累表达自己的理解感悟时,要有以问题为中心或要有表达主题的意识。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积累的理解和感悟也许是多元的、漫无边际的,而表达是需要一定指向的,缺少中心意识,就会毫无筛选地被自己的生活积累牵着鼻子走。采用中心意识法训练学生恰当地筛选生活积累,就是让学生以问题中心或表达中心为依据,对自己的生活积累进行去粗取精。与问题中心或表达中心无关或关联不大的就是 “ 粗 ”,就该去掉;与问题中心或表达中心关系密切的就是 “ 精 ”,就该保留。
(2)逻辑联系法。逻辑联系法就是训练选用生活积累时选择与问题或表达中心有逻辑联系的内容,将逻辑作为连接生活积累与阅读理解的线,让整个表达内容一线贯穿、浑然一体。除了内容上的逻辑联系外,还有表达上的逻辑联系。内容上的逻辑联系主要是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表达上的逻辑联系就是联系自己的言语积累。筛选言语积累的依据就是逻辑依据。
(3)结构搭建法。结构搭建法就是训练在表达阅读理解和感悟时的结构意识。表达阅读理解和感悟时要先搭建表达的结构,再以结构为依据筛选生活积累。比如,先想清楚自己的表达有几个点,从哪些方面表达具有一定中心的理解和感悟,再以结构为依据筛选生活积累。
3.全面清晰地表达感受的能力训练
(1)全面表达的能力训练。全面表达就是将需要表达的所有点和面表达出来,给人以整体感。在开展这样的能力训练时要让学生将要回答(或表达)的问题全面梳理出来,一一回答(或表达),以免遗漏。做作业或考场上,要分析这道阅读理解题包含几个小题或几个方面,将这些小题或方面一一例举出来,再一一作答,以免疏漏。课堂上回答问题或小组讨论也先将要点例举出来。养成这样的习惯,不仅可以使学生表达全面,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思维走向周密。
(2)清晰表达的能力训练。表达清晰就是表达者思路清晰,表达的意思有条理,层次清楚,给人以明白感。有的学生在表达时,往往言语混乱,东一榔头西一棒,不知道自己所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让人读起来非常吃力。训练清晰表达的能力可以以思路梳理为出发点,以言语梳理为落脚点。思路梳理可以先理清表达线索,再划分表达层级,最后梳理逻辑联系;言语梳理是在调动自己言语积累的基础上,分析自己的言语表达是否清晰准确地反映出所要表达的线索、所要表达的层级和所要表达的逻辑联系。言语是思路的外壳,只有言语与思路相协调一致了,表达才会真正清晰。
简洁表达也是清晰表达的要求之一。表达时要删繁就简,把一切与表达主题不相干的多余部分删去,特别是那些不必要的重复和解释。
以言语表达为载体进行想象能力训练
促进想象与思维同构共生的主要是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言语实践的本质内涵,是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和言语为新的表达服务,用自己新生成的言语去感动自己、影响他人的有意义的活动。以创新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而想象能力正是这创新能力的核心,是一个民族科技创新能力赖以生长发育的土壤。想象可以给人们的思想插上自由翱翔的翅膀,突破时空的阻隔,达到思通千载视通万里的奇妙境界;想象可以激发人们大胆探索,敢于探求未知的领域;想象可以鼓励人们勇于创造,努力去摘取为人类造福的智慧硕果。如果离开了想象,人们既不可能有什么预见,也不可能有什么发明创造,人类将永远处于一种蒙昧混沌的状态。语文教学,作为各门学科中的最基础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独特优越条件。
【案例展示】
《湖心亭看雪》,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