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汕头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2月18日在汕头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长 郑人豪
各位代表:
我代表汕头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对“8·17”重大洪涝灾害和强台风“天兔”的袭击,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心,奋力拼搏,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一手抓救灾复产,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稳中有快的良好态势。全市生产总值1565.9亿元,增长10%,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比上一年提高0.5个百分点。来源于我市的财政收入277.92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12.11亿元,增长16.4%。固定资产投资额784.67亿元,增长28.2%,连续三年高速增长且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全年新登记各类企业3671户,其中注册资本超过1000万元的134户,新一轮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基础正在不断夯实。一年来,各项工作取得了实质性成效。
一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捷报频传。集中资源和力量,上下联动,各方配合,千方百计破解资金瓶颈和征地拆迁难题,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交通大会战。汕头大地上四条高速公路全面开工建设,汕揭梅高速月浦至泰山立交段建成通车,泰山立交至汕汾高速段建设进展顺利,汕湛、潮惠、揭惠高速汕头段开工建设,潮汕环线高速公路按省市共建模式启动勘察设计和项目投资人招标,汕头海湾隧道完成勘察设计招标。厦深铁路开通运行,潮阳站站房主体工程及进出站路建成投入使用。厦深联络线经多方争取,初步设计方案获省政府和中国铁路总公司批复同意实施,疏港铁路、广梅汕铁路扩能改造项目前期工作顺利推进,粤东城际和市域轨道交通项目完成初步规划编制。干线公路升级改造步伐加快,国道206线大学路改造完成一期工程,启动二期工程建设,国道324线外砂段完工,潮阳、潮南段路面改造及峡山段改线工程开工建设;省道234线、235司神线、231凤湾线以及省道237和337线和惠公路二期工程、磊广路、河浦大道等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南澳大桥主桥主塔封顶。广澳港区防波堤、海门港区华能煤炭中转基地加快建设。
二是大特区城市规划建设全面铺开。按照建设创新型经济特区、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城市、粤东地区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推进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以规划建设海湾新区为重点,推动形成“一湾两岸”城市核心圈、“一核多组团”大特区城市格局。海湾新区完成总体规划编制,在核心区36平方公里创办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起步区12平方公里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规划展示馆建成对外开放。海湾新区“六城一区”全面启动建设,东海岸新城累计投资近70亿元,基本完成围海造地工程,形成陆域面积20平方公里、海堤24公里,新津片区首期约480亩土地挂牌出让,中山路东延段、滨江大道、新津河大桥、外砂河大桥等市政设施启动建设;珠港新城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启动土地一级开发,中国卫星航天技术展示厅建成投入使用,国瑞会展酒店动工;濠江新城完成南滨片区项目工可和市政规划编制,启动土地一级开发和中轴线景观工程、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建设;中国锆城列入省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核用条带项目、2700吨复合氧化锆项目建成投产;澄海六合新城启动围海造地论证和规划编制;粤东物流新城完成土规调整、南片区和泰山路征地,首批项目用地挂牌出让,泰山路北延工程启动建设;南澳被认定为省滨海旅游产业园,完成龙门湾滨海新城区域性用海规划编制、长山尾围地项目招投标前期工作。积极推进西部生态智慧新城、潮阳东部新城、潮南行政新区、厦深高铁潮阳站(谷饶)物流新城等战略合作开发。加快城市更新步伐,启动建设小公园开埠历史文化街区、潮人码头,改造大华路、外马路、西堤路、海河路等共16.45万平方米破旧道路,启动和完成改造升级潮阳、潮南、澄海、南澳城区一大批市政道路,城乡面貌大为改善更新。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严把建设项目环保准入关,加快一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印染、电镀等重点行业和贵屿、练江等重点区域的污染治理,节能减排指标可望完成年度目标。
三是现代产业加快发展。全面实施四大产业计划,扎实推进“五个100工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投资延续高增长态势,达到25.1%。继续开展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季活动,集中开工项目180个,总投资额729亿元,其中现代产业项目投资额146亿元,占比超过20%。宝奥物流城加快建设正大配送中心、货物超市和国际玩具城,完成一期招商。“数据特区”正加紧与国家互联网权威管理机构和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共同发展国际海缆登陆站经济。与中国卫星、国药集团和香港中航科技等合作的一批产业项目有序推进。星湖城商业综合体、龙光喜来登酒店投入运营,苏宁电器广场、百脑汇数码广场、正大广场、华润万家、长平新一城、猛狮国际广场、潮南巴比伦商贸城等一批商业综合体项目加快推进。一批电子商务产业园和骨干企业迅猛发展,苏宁易购粤东地区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开工建设,全市应用电子商务的市场主体突破10万家,交易规模超400亿元,增长超50%,增速居全国前列。金融业加快发展,新增东亚银行、恒生银行等8家金融机构,汕头金融超市建成运营。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530.16亿元,贷款余额971.93亿元,分别增长10.7%、19.7%。农业生产加速向园艺化、设施化、标准化转型,特色效益农业成为农业家庭经营支柱,全市累计农业设施化生产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新组建25家省级、2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家省重点实验室;新增专利授权6833件,其中发明专利211件,增长14.7%。制定出台促进工业园区发展的指导意见及配套文件,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四是开放合作不断深化。成功举办第五届粤东侨博会,吸引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50个社团代表、500名海外嘉宾参加,签订粤东五市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协作协议、合作创办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框架协议,签约项目185个,投资额1948亿元。大力推进电子口岸建设,启动关检合作“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试点,通关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年进出口总额92.34亿美元,增长4.9%,其中出口总额66.02亿美元,增长7.1%。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组织企业参加第二届中国品牌商品非洲展等16个国外重要展会及广交会。积极开拓国内市场,举办首届“汕头购物节”、第二届中国(潮南)内衣家居服装节、第15届中国澄海国际玩具礼品博览会,组织“汕货全国行”和“汕货网上行”经贸活动,运用电子商务,将参展线下展会和电子商务线上平台推广结合起来,打造永不落幕的汕货展销平台。成功入选国家首批信息消费试点城市,信息消费规模超过200亿元,促进消费保持畅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58.92亿元,增长12.5%。推进乡贤反哺工程,国内外潮商积极参与家乡经济和公益事业建设,潮阳公益基金会累计募集资金21.17亿元,潮南募集资金8.76亿元。
五是社会民生持续改善。优先保障民生事业公共财政支出,去年全市共支出132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70.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0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097元,分别增长10.9%、11.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5%,物价保持平稳。新增城镇就业6.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农村劳动力培训2.53万人,转移就业5.48万人,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市参加职工医疗保险48.85万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99.01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152.42万人、养老保险185.48万人,完成社保卡发卡437.5万张,基本实现社保卡全覆盖。创建教育强市工作顺利推进,新增10个镇(街)通过省督前检查,龙湖区通过省教育强区督导验收和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督导评估,金平区申报教育强区督导验收。教育质量继续提升,高考重点线以上高分层学生占全省十分之一,中职教育毕业生就业率达98%。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4万名山区、边远农村义务教育教师享受岗位津贴。卫生、教育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启动3家区级人民医院、5家镇卫生院、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新增床位163张;新、改、扩建校舍594所,解决学位约1.5万个。打好计生工作翻身仗,人口计生工作取得新成效。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市博物馆新馆、侨批文物馆正式免费开放,东征军革命史迹陈列馆、崎碌炮台、文光塔成为我市首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南滨全民健身广场建成免费开放。购置公交车108辆,公交车拥有量在全省排名第7位,中心城区公交出行分担率近20%。新开通中心城区到潮阳、潮南区线路4条,同城化公交线路16条,新开通中心城区到厦深高铁潮汕站、潮阳站客运专线4条。全面完成上一轮扶贫“双到”任务,脱贫率达100%。出台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制定民办养老机构优惠措施,资助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城市居家和日间照料覆盖率分别达到68.6%和75.2%;实施70岁以上老人免费、60岁以上老人半票的公交优惠政策。推进法律服务资源向基层倾斜,建立健全基层村居法律援助网络,68%的村居实现“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实施水价改革,简化中心城区用水分类,实现工商业用水同网同价。一批残疾人弱势群体的基本民生问题得到解决,直接受惠残疾人超过3万人。深入推进殡葬基本公共服务,殡葬普惠面超过240万人,居全省前列。去年确定的十大民生实事完成年度任务。(具体见附件列表)
六是抗灾复产取得全面胜利。去年我市接连遭受“8·17”重大洪涝灾害和强台风“天兔”的袭击,受灾范围之广、受灾人口之多前所未有,直接经济损失超过75亿元。面对突如其来的灾情,自强不息的灾区群众守望相助,奋起自救,有效减少了灾害损失;上级领导高度重视,亲赴一线指挥,从人财物各方面全力支持我市抗灾救灾;全市各级党政把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迅速反应,步调一致,调动一切资源和力量,全力组织救灾复产;军警部队官兵视受灾群众为亲人,不顾个人安危,冲锋在前,奋勇救灾;乐善好施的海内外乡亲心系家乡,捐款捐物,倾力帮助灾区群众渡过难关。灾难面前,各方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汇聚成抗灾复产的强大力量,灾区灾痕得以迅速消除,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灾后复产、重建家园迅速启动,抗灾复产取得全面胜利。据不完全统计,筹措拨付各级救灾复产资金4.11亿元,社会各界筹集救灾善款及物资折合人民币约8900万元,修复水毁水利设施718宗(处)、房屋全倒户重建新房209户,100多万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妥善保障,6000多家受损企业、商铺全面恢复生产经营。
七是社会环境平安和谐。全面开展“平安汕头”建设,积极推进“平安细胞工程”,对“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社会管理薄弱地区”、“社会矛盾突出地区”三类重点地区实行分类挂牌整治,重拳打击路面盗抢犯罪。着力加强治安巡防管控,建成治安视频监控点20.7万个,有力震慑犯罪行为,全市刑事和治安警情下降12.8%,常住人口发案率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两抢”警情下降8.9%,破获抢夺案件上升71.3%,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构建网格化、数字化管理模式,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和作业层面市场化,启动小贩疏导工程,开展市容环境百日整治行动,集中整治城市管理乱象,市容市貌逐步改善。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出台实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出租汽车客运条例、公共汽车管理条例,加快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强化路面监管和现场指挥疏导,交通秩序有所改观。落实“一岗双责”,狠抓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和“打非治违”,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八是政务环境明显改善。注重运用特区立法权,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法规议案6件,制定政府规章5件,通过立法推动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法律咨询专家委员会的参谋作用,出台重大行政决策量化标准规定,促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颁布实施行政复议条例,推动行政复议工作创新发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转移、下放、前移政府职能事项412项,调整比例63.3%。整合政府采购、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工程建设招投标等平台,成立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全面启动“汕头政府在线”项目,完成59家单位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42个市级单位555项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事项梳理上网,各区县网上办事分厅上线运行,省、市、区(县)三级网上办事大厅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实现政务办公、行政审批、公众服务、效能监察的全流程电子化。整合建设市政府12345统一话务热线,打造集办事咨询、社会救助、投诉举报、意见建议为一体的综合性政府语音服务平台。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大力整治公车私用、违规修建楼堂馆所、设立“小金库”和违规使用专项资金等行为,压减公用经费5%。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深入开展“四治”专项整治行动,大力精减文山会海,市政府全市性会议减少11.7%,以市政府及办公室名义下发文件减少23.3%,政府作风明显改进、行政效能明显提升,创业投资“洼地效应”日益凸现。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同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是海内外乡亲大力支持、积极参与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各条战线的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外地来汕建设者,向给予我们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社会各界人士和海内外乡亲,向中央和省驻汕单位,向驻汕解放军、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汕头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经济社会发展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一是产业能级不高,传统产业大而不强,新兴产业堆头不大,资源环境制约日益突出,支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动力和后劲不足,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双重任务很重;二是社会建设特别是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底线民生保障不到位,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差距仍然很大;三是城市管理的科学性、精细化水平亟须提高,交通秩序、市容市貌、生态、治安环境还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四是政府机关庸懒散奢作风不同程度存在,一些机关工作人员的时代创新意识和服务理念滞后,行政效能需进一步提升。我们必须正视自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解决。
二、2014年工作安排
新的一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十届四次全会的部署要求,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民生为本的理念,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为突破口,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为抓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人均生产总值增长9.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年度计划。重点抓好七方面工作:
(一)持之以恒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加快提升区域中心城市便捷通达能力
加快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外通内联、便捷通达的交通是基础。要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契机,持之以恒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加快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的对接和辐射能力,破解汕头发展困境。
高速公路方面。汕揭梅高速公路汕头段全线建成通车。汕湛、潮惠、揭惠三条高速公路完成征拆工作,实现全面施工。加快潮汕环线高速公路前期工作,着手规划牛田洋快速通道。
铁路方面。协调推进厦深铁路通车后相关配套设施的优化和完善。全力推进厦深铁路联络线建设,积极协助、配合完成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开工建设。加快汕头港疏港铁路项目前期工作,积极配合省加快完成粤东地区城际轨道规划,争取完成市域轨道交通网规划及报批工作。
路桥建设方面。加快国道206线大学路、324线潮阳潮南段和省道235司神线、231凤湾线、237线和337线和惠公路二期工程,以及磊广路、河浦大道、河中路、达南路等改造工程的建设进度。新开工国道324线澄海盐鸿至莲阳段、潮南洋汾陈至石桥头段,省道234线潮阳北闸至河溪段、336线南澳环岛公路等路面改造工程。加快国道324线石至红旗岭段、省道335线澄海段、237线潮阳和平至谷饶段等改造工程项目前期工作。南澳大桥建成通车。汕头海湾隧道完成设计并动工建设。完成100公里农村公路建设任务,继续推动危桥整治改造。
港口方面。完成马山港区华能汕头电厂重件码头改造工程,力争完成广澳港区防波堤项目50%以上工程量,完成华能海门煤炭中转基地主体工程。新开工广澳港区2万吨级石化码头,争取开工建设两个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和航道二期工程。积极理顺各种关系,争取尽快重启潮阳港运营。
(二)持之以恒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粤东现代产业发展高地
加快打造区域中心城市,抢占现代产业发展高地、提升区域综合服务能力是关键。要充分发挥民资民力、侨资侨力的优势,全面实施四大产业计划和“五个100工程”,坚持高端发展取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区域产业发展。
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做强做大锆产业、北斗导航和卫星遥感产业、大数据产业、环境友好型新材料产业等4个产业。锆产业方面,编制产业规划,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大力引进上下游企业进驻中国锆城,形成以核级锆材料为龙头的锆系列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产业链条。北斗导航和卫星遥感产业方面,积极开展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建设,突出行业特色,重点推广面向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应用。大数据产业方面,依托国际海缆在汕头登陆的优势,积极推进与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实质性合作,开展外向型数据业务和智慧能源岛等项目建设。环境友好型新材料产业方面,落实省市共建汕头可降解环保材料产业框架协议,加快基地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高端游艇、通用航空产业。积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促进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高新材料等产业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金融业,积极引进海外华侨华人和外资金融机构,提高金融机构集聚度和区域服务水平。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担保机构稳健发展。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民营银行、村镇银行。推动汕头金融超市建设成为社会金融服务平台,发展第三方支付。重点发展商贸物流业,加快推进苏宁电器广场、龙湖乐园等商业综合体,粤东物流新城、宝奥物流城、广澳物流园等现代物流园区,汇盈、柏亚、五维、宇博等电子商务产业园,粤东(国际)电子交易中心、海吉星华南食品城、国瑞会展酒店等一批专业市场、会展中心建设,推动形成粤东最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汇聚地。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重点推进南澳滨海旅游产业园区、潮人码头、潮商旅游休闲游艇码头、海门渔乡风情小镇等项目规划建设。培育发展影视制作、演艺娱乐、文化会展、动漫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教育服务业,重点推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扩张性发展。支持汕头大学、粤东高级技工学校办学,办好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全力推动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创建工作,推进市高级技工学校新校区等一批职业教育学校建设,为粤东地区乃至全省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加快发展医疗服务业,科学规划医疗机构布局,推进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重建、市第二人民医院改扩建、白求恩潮阳医院(养老中心)建设;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合作办医,启动建设东区2家大型综合医院,策划建设妇幼儿童或牙科等2至3家三甲专科医院,增强粤东医疗服务中心的辐射力。
引导扶持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发展。抓住入选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的契机,以信息化、品牌等手段和电子商务等现代业态,提升、改良传统优势产业,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做精做专、做强做大、提质增效。加快建设提升国家日用精细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玩具检测重点实验室、国家纺织品安全检测重点实验室、轻工装备研究院、潮南纺织创新基地、专利技术交易与综合利用等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提供服务。创造政产学研合作发展条件,促进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技术联盟、产业联盟和标准联盟,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
促进园区扩能增效。出台实施全市工业园区建设方案,重新调整园区产业发展布局,明确各园区主导产业,形成一批特色产业园区。整合提升现有园区,推进园区二次开发,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和投入产出比。制定出台鼓励支持建设通用厂房、社会组织参与工业园区建设管理等扶持政策,激活民间资本,探索园区市场化运作新模式。加强园区招商引资,运用市场机制和激励机制,依托产业链引进带动力强的好项目、大项目。充分发挥高新区在人才聚集、科技服务、信息服务上的优势,重点扶持孵化一批科技创新型项目和企业增资扩产,发挥效益。积极申报保税物流中心(B型),加速推进保税区升级转型为综合保税区,发挥政策功能优势,以新办高端企业和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为载体,实现内外联动、区港联动,促进区港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一批设施农业,畜禽生态健康养殖、休闲生态农业、农产品物流等现代化园区。
(三)持之以恒推进城市扩容提质,加快提高区域中心城市宜居宜业水平
加快打造区域中心城市,提高城市宜居宜业水平是核心。要持之以恒推进城市扩容提质,打造绿色、低碳、智慧、可持续和宜居宜业的城市,努力提升汕头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和承载力。
加快海湾新区建设。进一步梳理海湾新区及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功能定位、实施路径,争取上升为国家战略,探索建立国际化、法治化商事规则,打造世界潮人经济门户、华侨经济文化合作平台和经济特区的升级版。推进海湾新区各功能组团建设,全面完成东海岸新城水利工程建设和验收,中山东路东延段、滨江大道建成投入使用,加快滨海大道、新津河大桥、外砂河大桥及其它市政配套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和土地营销策划力度,组织实施新津片区土地出让,深化离岸人工岛项目前期论证;加快推进濠江新城南滨片区土地开发和市政基础设施,以及中轴线景观工程、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建设;全面铺开珠港新城土地一级开发,启动市政基础设施和总部经济园区建设;加快粤东物流新城北片区征地,推进泰山路桥项目建设,尽快实现高端物流总部企业集聚。
推动城乡综合运营开发。创新城乡发展投融资机制,做大做强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充分利用股权投资基金、债权投资计划、政府债券等各种金融杠杆和市场融资功能,撬动和推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健全土地储备经营机制,加大中心城区闲置低效土地整合收储力度。结合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土地生态利用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立闲置低效用地处置、批而未供土地盘活倒逼机制。深化战略合作,启动西部生态智慧新城土地一级开发和金凤西路、金砂西路、澄海路及大学路立交等路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潮阳东部新城、潮南行政新区、厦深高铁潮阳站(谷饶)物流新城等一批项目开发建设。
着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继续推动城市更新,加快永平路、新兴路、跃进路、外马路、中山中路、中山西路、长平路、金砂路、金环南路、长江路、犁头标路、安居路等一批破损道路、“水浸街”改造。保护提升老城区,保育活化开埠历史文化街区,重点推进永平路100米沿街范围内房产收购、改造。依托绿满家园全民行动、千村环境卫生整治工程,启动“美丽乡村”、“幸福村居”和名镇名村创建活动,在全市农村开展以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雷打石环保电厂等一批生活垃圾处理项目,谷饶、贵屿等一批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启动新溪污水处理厂、龙珠水质净化厂二期工程建设,提高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及污水处理率,严控生活污染。加大城乡环境保护和监控执法力度,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大力治理工业废气、汽车尾气排放,保护汕头的蓝天白云、清洁空气。
提升城乡防灾减灾能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开展“百河千沟万渠大整治”行动,用5年时间对全市水利渠系进行大清淤、大清通、大整治,突出解决河道清障和堤防加固问题。提高设防和排涝标准,推进“千里海堤”、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和农村重点易涝区整治。按“百年一遇”标准重新规划建设中心城区防洪排涝设施,加固、整修海滨路海堤缺口,完成汕头大围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加强防汛抗旱物资储备和应急抢险能力建设,在中心城区、潮南区各建一座市级防汛抗旱物资中心仓库和次中心仓库,各区县各建一座防汛抗旱物资仓库,各镇(街道)、村(居)按照高标准在江河两岸沿线设置防汛砂石仓库和物资堆放点,配齐配足储备物资。加强应急、“三防”指挥系统建设,视频会商延伸到镇,健全完善各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机构。下转3版
启动练江流域综合整治。抓住省委、省政府决定综合整治练江流域的契机,按照“五十年一遇”以上标准,加紧做好练江流域综合整治规划编制工作,启动练江潮阳北港、前溪、后溪水闸和潮南新坛、锣鼓陂水闸重建工程,除险加固潮阳海门堤围和潮南练江(井都-成田段)堤围,综合整治潮南南山截流河(陇天-成田段)工程等水利设施配套,逐步从根本上解决练江流域水患问题。严厉整治流域内工业污染源,依法关停、取缔沿岸违规设立的电子拆解、塑料加工、印染、造纸等重污染企业和落后产能,打击电子废物非法入口、露天焚烧、非法酸洗等违法行为,推行深度治理和清洁生产,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力争用5年时间颠覆式改变练江流域整体面貌,改善水体水质。加快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内集中拆解通用厂房建设,完善园区工业污水处理厂、危险废物转运站及其它环保配套设施,确保拆解户按计划分期分批入园经营,实现集中拆解、集中治污。启动贵屿土壤环境修复工程和北港河底泥修复示范工程。规划建设印染环保工业园,引导印染企业入园集中生产、集中治污。
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强化市容环境秩序综合治理,落实网格化执法和道路巡回保洁制度,推进小贩疏导工程、集贸市场升级改造工程,整治城市管理“顽疾”。按照“管养分离,重心下移”的要求,加快推动环卫、园林绿化、市政设施维护等作业层面市场化、监督社会化,提高城市管理效益。实施道路、街区形象提升工程,从今年开始,在中心城区开展示范路、示范街创建活动,逐步改善市容市貌。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条例,坚决取缔报废、无牌无证摩托车、三轮车,实行电动自行车登记注册管理,规范出租车营运秩序,加强中心城区道路临时停车泊位管理;加快智能交通建设,完善交通微循环系统,力争今年道路交通信号灯覆盖率达到56%,确保道路交通安全、有序、畅通。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增加投放100辆以上公交车,调整优化公交线网布局,拓展公交服务覆盖范围,增设通往厦深高铁潮汕站、潮阳站等公交驳接线路,提升城市公交服务水平。
(四)持之以恒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破解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积极稳妥推进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激发潮商民资和市场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全面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实施商事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相分离,实行商事主体年报备案制度,建立统一的商事主体登记许可及信用信息公示平台。逐步推进“宽进严管”的市场准入体系建设,取消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实行注册资本认缴制。大力探索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方式,在海湾新区进行试点,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吸引各类企业平等进入特许经营领域,争取在现代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有新突破。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简化企业投资管理流程,减少政府对企业投资的行政审批事项,对市核准权限内不涉及公共资源开发利用企业投资项目,一律取消核准,改为备案管理,力争实现企业投资审批事项压减50%以上。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全口径的预算编报体系,强化预算约束力。明确市、区(县)、镇(街道)事权划分,建立各级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体制。完善转移支付体系,压减专项转移支付,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积极争取列入地方税综合改革试点。
推进金融改革创新。以海湾新区、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为载体,规划建设金融商务区,开展金融政策创新试点,争取在人民币跨境双向投融资、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开放、投资贸易便利化等方面有新突破,吸引金融服务机构集聚。结合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加快发展新型电子支付业务,争取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国有资本投资项目。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完善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加快市属企业资产重组,突出主业、增强竞争力,打造若干个资产超100亿元的企业集团。
着力优化市场发展环境。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编制出台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重点在政务诚信、信用分类监管、农村信用建设等关键领域取得新进展。推进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全市统一的市场监管信息平台,重点推进市场准入、质量监管、市场交易监管、消费维权、食品安全等五大信息系统,进一步优化市场发展环境。
(五)持之以恒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构筑保障基本民生安全网
补齐民生短板,加快解决民生问题,是广大群众的热切期盼、政府工作的重点。要积极回应群众的期待和诉求,持之以恒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保基本,构筑起使群众能够安心生产生活的保障网。
推动民政工作改革创新。加快民政工作改革创新综合观察点建设,深化社会组织管理改革,建立发展专项基金,鼓励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和社会服务类社会组织,完善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制度。推行公益慈善组织社会化运作,培育一批具有潮汕特色慈善组织品牌。探索创新城乡社区服务管理新模式,加快社区公共服务站、儿童友好社区、街道家庭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发展社工队伍和志愿服务,培育发展民办社工服务机构,积极开发社会工作岗位,不断拓展社工人才服务领域。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市社会福利中心和一批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建设,总结推广潮汕特色的农村邻里互助模式,打造集“养老、保健、医疗”于一体的养老模式。提倡移风易俗和严格管理、优质服务并重,巩固和提高殡葬改革成果。深入开展双拥模范城(县)创建和军民共建活动,健全军民融合式发展双拥机制。按期完成村(社区)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
加快推进教育创强。做好澄海区溪南镇等13个镇(街道)和澄海区、南澳县申报省教育强镇(街道)、强区(县)工作。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做好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推进普通高中内涵发展,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造薄弱高中学校,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保持在90%以上。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建立0至3岁儿童早期教育服务体系,提高学前教育普惠性,确保85%以上农村乡镇建成普惠性规范化中心幼儿园。重视特殊教育,推进融合教育试点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确保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
切实改善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快推进3家区级人民医院、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加快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力度,公开招考一批医学院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医疗机构。扎实推进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心下沉。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促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人口计生服务和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第二篇:2007年汕头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汕头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1月16日在汕头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上
汕头市代市 长蔡宗泽
各位代表:
我代表汕头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工作回顾
本届政府2003年6月任职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励精图治,真抓实干,着力解决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效,出现了稳定发展的新局面。
一、经济保持持续发展
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741亿元,比2005年增长11.6%,2003年至2006年年均增长10.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93亿元,比增18.6%,年均增长14.9%。
工业经济实力增强。2006年全市工业总产值1469.9亿元,比2002年增长60.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35家,比2002年增加642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了17个百分点。能源、石化等战略性产业引进力度加大,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八大支柱产业发展壮大。创建机械装备、包装印刷生产开发等国家级产业基地。整合工业园区,壮大产业集群。建筑业稳步发展,完成施工产值466亿元。
效益农业势头良好。2006年全市农业总产值84.24亿元,比2002年增长4.6%.规划建设五大优势农业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科技兴农效益明显,粮食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有新突破。
服务业明显提升。200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309.5亿元,比2002年增长44.1%.港口货物吞吐量2012.5万吨,集装箱吞吐量44.2万标箱,创历史新高。消费活跃,市场繁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6%.信息服务业、房地产业加快发展。
区县经济协调发展。金平、龙湖、澄海区保持较快增速,濠江、潮阳、潮南区发展加快,南澳县生态旅游经济呈现良好态势。特色经济成为区县经济的支撑力量,全市有省级专业镇22个,居全省地级市第二位。
二、城市规划建设迈出新步伐
城市规划全面展开。开展城市和产业发展战略定位研究,完成城市发展概念性规划、城市近期建设规划、海洋功能区划、广澳港区总体规划等一批涉及全局的重大规划,完成干线公路网规划、商业网点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等一批专项规划。
三大经济带规划稳步推进。规划东部城市经济带、工业经济带、生态经济带,打造城市发展新格局。东部城市经济带已完成河口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正抓紧申报立项。工业经济带完成控制与发展规划,着手规划一批专业园区。生态经济带进入调研论证阶段。
基础设施建设进展加快。建成华能汕头电厂二期工程等一批能源基础设施,珠池港区二期工程、汕汾高速公路、金鸿公路等一批交通基础设施,牛田洋海堤、秋风岭水库等一批水利基础设施,雷打石生活垃圾填埋场二期、部分市政道路连接段和“水浸街”改造等一批市政工程。金凤路桥、金砂路东延路段、广澳港区一期工程、中山公园改造、龙湖沟整治等项目继续推进。
城市环境得到改善。巩固和发展国家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工作成果,加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复查整改工作,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城乡环境质量良好。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平方米。林业生态建设加快,海岸湿地自然保护区成为国内首个国际湿地示范区。
三、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自主创新能力提高。200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29亿元,比2002年增长90.8%.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88家,省级工程研发中心12家。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新增中国名牌产品8个,中国驰名商标7件,国家免检产品26个,国家出口免验产品1个,国家级区域性品牌7个,荣获“中国品牌经济城市”称号。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建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新体制,完成60家市直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调整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管理体制,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工作步伐加快。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采用市场化模式运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供电、供水、医疗价格改革和路桥收费年票制改革收效明显。
内外源型经济持续发展。投资促进机制不断完善,被评为“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3.76亿美元。积极扩大出口,2006年外贸出口34.8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122%.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民营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连续三年超过40%,民营工业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3%.四、经济社会管理不断改善
财税管理进一步加强。全面开展经济普查,规范企业统计管理。推进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全市1072个单位实行部门预算,580个单位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全面清理行政事业单位资金资产,加强国债和财政投资重点项目财务监管,确保国有资产资金安全。强化税收征管,税收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逐年提高。
资源管理和利用初见成效。加强土地管理,盘活存量土地1万亩。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江河整治。大力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潮阳区贵屿镇被列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南澳清洁能源产业较快发展。被列为省建设节约型社会试点城市。
经济社会秩序逐步规范。打击各种经济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商业贿赂治理,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规范。严厉打击暴力性犯罪、“两抢一盗”和“黄赌毒”违法犯罪行为。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治安长效机制逐步形成。落实防范重大安全事故责任制,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整改,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安全生产形势有所好转。
一批社会矛盾得到有效化解。认真执行《信访条例》,加强信访工作。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预警机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妥善处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继续寻求汕头市商业银行处置办法。积极解决历史拖欠征地补偿款、建设领域政府项目拖欠工程款等问题。
五、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推进
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2006年中心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4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450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25.3%和14.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50亿元,比2002年增长80.7%.物价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合理上涨区间。中心城区人均住房面积27.06平方米,比2002年增加7.74平方米。全市电话用户超过480万。
一批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抵御台风“珍珠”等自然灾害袭击,救灾复产工作成效显著。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免征农业税,农民负担减轻99.15%.解决70万人“饮水难”问题。完成141个行政村217公里水泥路建设。提供廉租公房2046套,完成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2509户,修建农村低保户住房400套。解决商品房确权发证遗留问题,产权登记发证2.5万套。建成星光老年之家162个。为残疾人办实事,荣获“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称号。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扎实开展。实施积极就业政策,2006年城镇登记失业率3.1%.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实现社会保险市级统筹,养老保险基金当期收支平衡。社会福利事业加快发展。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累计有23万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新建改建扩建中小学校舍127万平方米,增加学位18.9万个。汕头一中新校区建成投入使用。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受益学生74.5万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民办教育稳步发展,汕头大学和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文化大市建设步伐加快,潮剧发展和改革初见成效,市图书馆、博物馆新馆投入使用。城乡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完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体工程完工,非典、人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防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37.4%.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实现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有新进步。殡改火化率连续四年达标。民族、宗教、人防、外事、侨务、对台、地震、档案、保密、方志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精神文明建设巩固发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稳步推进,现代公民教育初显成效。青年学生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得到加强,关心下一代工作力度加大。普法宣传和法律服务工作扎实开展,全民法律意识普遍提高。慈善事业进一步发展,扶贫济困蔚然成风。国防教育、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双拥优抚安置工作继续加强,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六、政府自身建设继续加强
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果。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并向其报告工作,坚持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自觉接受监督。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315件,政协提案683件。认真行使立法权和政府规章制定权,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法规草案10件,颁布政府规章14件。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联系,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全面完成村(居)委会换届选举。
依法行政工作取得新成绩。修订实施《汕头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坚持重大问题集体研究,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实行听证制度和公示制度。实施重大行政决策和规范性文件事前法律审查制度,推进政府决策法制化。全面清理行政执法主体、执法依据和执法行为,规范行政执法。加强审计监督、行政监察和政府层级监督,推进行政复议工作。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完成第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削减审批事项161项。建立健全政府投资项目顾问、公示、决策、重大投资项目稽查和责任追究等制度,严格执行建设工程招投标、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制度。
政风建设取得新成效。开展改进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能、优化投资环境等专项活动,行政效率得到提高。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认真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加强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县级以上政权机关政务公开全面推行,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初步建成,市政府新闻发布制度逐步完善。
各位代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人民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奋力拼搏的结果,也是社会各方面支持帮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职工、驻汕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和社会各界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关心和支持汕头建设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还存在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增长速度偏慢、增长方式粗放、增长动力不足,产业层次较低,加快发展的任务很重;二是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土地等制约因素日益凸显,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很重;三是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协调发展的任务很重;四是社会治安不容乐观,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城市管理亟待加强,一些重大历史遗留问题尚未解决,经济社会管理的任务很重;五是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依然突出,行政效率还不高,优化投资软环境的任务很重;六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公共设施投入不足,改善公共服务的任务很重,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努力解决。
各位代表!回顾三年多来的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
———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促进加快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强化能快则快的发展意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促进可持续发展。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注重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必须坚持加强公共管理,促进有序发展。要依法加强经济和社会管理,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强化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管理,营造文明法治环境,以管理促发展。
———必须坚持稳定压倒一切,促进稳定发展。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努力提高危机处理和应急管理能力,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积极化解各种矛盾和不安定因素,确保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必须坚持理顺内外关系,促进合力发展。要着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优化投资软环境,发挥侨乡优势和民资优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汇聚一切资源,团结一切力量,形成发展的强大合力。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要努力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真心实意为民办实事好事,千方百计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工作安排
今后五年,是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时期,更是我市寻求新突破、谋求大发展的关键时期。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促进粤东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会议的召开,给汕头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动力。经过近年来的艰苦努力,我市经济呈现加快发展的趋势,经济社会管理日趋规范,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汕头作为经济特区、著名侨乡、沿海开放城市、粤东中心城市,具有独特的区位、优良的港口、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丰富的民资民力,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很大。我们的干部队伍素质比较好,全市上下谋求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我们要看到优势,看到希望,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我们相信,只要全市人民树立信心,振奋精神,同心同德,奋力拼搏,汕头就一定能发展得更好!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变化、十年大发展”的总体部署,围绕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生态型海滨城市的目标,以加快发展作为全部工作的主题,全力实施可持续发展、工业强市、以港兴市、开放带动、自主创新五大发展战略,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加强经济社会管理,着力改善人民生活,不断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经过五年的努力,到2011年,全市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生产总值达到1400亿元,年均增长14%以上,增速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16%以上,一般预算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6%以上;城市功能明显提升,东部城市经济带建设全面启动,工业经济带稳步推进,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城市空间架构拉大,城市功能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达335平方公里;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6%和4%左右,人居环境有较大改善,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社会管理更加有序,城乡文明程度明显提高。2007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届首之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于实现今后五年工作目标至关重要。综合考虑诸多因素,今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5%,工业总产值增长14.5%,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16%,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4.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2‰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为实现上述目标,要做好九方面工作:
一、加快城市规划建设,高起点打造城市发展新格局
完善城市规划编制。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整合市域各区总体规划,严格按照总体规划管理和实施。编制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加紧编制东湖教育园区、梅溪河—乌桥岛沿岸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快南滨—葛洲片区开发,抓紧北山湾片区规划调整,着手开展招商等工作,推进南区建设。完成汕头港总体规划修编。
高标准规划建设三大经济带。东部城市经济带重点布局金融、贸易、商务、文化及房地产业,逐步建设成为新的城市中心。今年抓紧河口整治工程项目报批,启动新津河口片区、澄海塔岗围片区建设。工业经济带争取引进大项目,推动台商投资区、珠三角产业转移园区、珠宝工业城等专业园区的实施,重点布局石化、能源、装备制造等临港工业。生态经济带抓紧规划编制,以点带面,分步实施,重点布局生态农业、水产养殖、旅游观光、高新技术、教育培训等生态型产业。
抓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快广澳港区建设,完成2个5万吨级码头建设,争取5万吨级航道和5万吨级石油化工码头尽快开工,启动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30万吨级原油码头、粤东煤炭中转码头、西防波堤工程前期工作。完善澄海、潮阳、潮南、南澳港区规划,启动潮阳港区建设。配合做好厦深铁路建设,加快规划广澳港区疏港铁路。着手做好过海隧道、第三跨海大桥的比选论证工作。加快建设汕头至揭阳、汕头至普宁高速公路,开展惠揭高速公路、登洪高速公路汕头段前期工作。加快国省道改造和客货运枢纽站场建设,加紧建设南澳大桥,建设陈沙公路。加快金凤路桥、中山东路、大学路、机场路等城市主要出入口道路建设,改造海滨路、中山西路、金砂路和迴澜桥,贯通一批市政道路连接段,续建汕樟北路,建设濠州路。加大旧城和城中村改造力度,推进小公园改造项目建设。加快城市管道燃气建设。加快成田、谷饶、金凤输变电工程和华能电厂至月浦站线路工程建设,争取500千伏潮南输变电工程尽快开工,今年开工建设南澳110千伏过海电缆工程。加快推进汕头大围等江海堤围达标加固工程、莲阳桥闸重建工程以及潮阳、潮南、南澳引韩供水工程。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整合全社会科技资源,鼓励发展风险投资,完善科技和产业服务支撑体系。实施品牌带动战略,鼓励企业争创名牌产品,进一步扩大名牌效应。加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力度,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着力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澄海“创建区域国际品牌试点地区”建设。加快构建公共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技术创新专业镇建设。
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加强工业的组织领导,明确优先发展产业,加强产业投资引导,用好省产业引导资金。完善现有工业园区,提高园区承载能力,推进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建设,壮大特色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生物工程、新材料等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发挥高新区政策优势,扩大发展规模,引导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做强做大工业企业,争取到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0%左右。
发展临港产业。实施以港兴市战略,优化港口结构,充分利用岸线资源和港口资源,重点发展石化、能源等战略性产业。推动昊华化工集团重组海洋集团,全力支持韩国SK集团聚苯乙烯树脂项目尽快投产。加快华能海门电厂1号、2号机组建设,争取3号、4号机组“十一五”期末开工建设。争取海门60万千瓦燃煤电厂尽快立项建设。发挥保税区政策优势,深化功能开发,实施区港联动,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和港口物流业。
加快发展综合服务业。建设特色商业街,推行连锁经营、仓储超市、专业配送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培育和发展大型商贸企业。抓紧规划建设美食城、珠宝商城、南滨会展中心,规划建设工艺玩具、纺织服装等大型专业市场。积极发展通讯、软件等新型服务业。发展资本市场,拓展金融保险和证券业。整合旅游资源,培育发展特色滨海休闲、度假、商务旅游,建设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发挥“建筑之乡”优势,支持建筑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发展经济适用房、廉租公房和普通商品住宅,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三、发展农村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展现代效益农业。全面推进五大优势农业区建设,积极发展蔬菜、禽畜、水果、水产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壮大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培育发展花卉园艺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渔业,加快发展加工农业和流通农业。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外海捕捞业。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依托优势农业产业带和特色种养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专用粮油食品加工。强化农业动植物疫情防控工作,加快农业科技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办好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加强对台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争取创办台湾农民创业园和台湾农产品集散中心。
壮大镇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基础、以工业化为核心,发挥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各镇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提高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提升农村商贸、餐饮、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水平,加快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咨询、社区中介服务、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
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和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海门国家中心渔港建设,抓紧申报云澳国家中心渔港、达濠国家一级渔港建设项目,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完善农村电网、有线电视、通讯和信息网络设施建设,加快农村信息化。加强农村道路及公共交通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进以“改路、改水、改房、改厕、改灶”和村庄绿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整治。稳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活动。
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强化财务管理为突破口,以职工安置为重点,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国有企业,实施依法债务重组、资产托管、破产关闭、解散或停业整顿等措施,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步伐。鼓励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培育、扶持优质企业改制上市。加强政府债务和资产管理,规范政府举债行为。积极稳妥推进汕头市商业银行等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处置工作,继续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推进资源和公用事业价格改革。
壮大民营经济。实行同等待遇,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其他行业和领域,把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支持民营企业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提高民营企业素质,提升民营经济产业层次。构建面向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和服务体系,积极帮助企业解决融资、用地、用工等困难和问题。培育和促进行业协会发展,引导民营企业自主发展和自律管理。
优化提升外源型经济。精心策划各类大型招商引资经贸活动,突出抓好重点产业招商,争取引进一批项目。积极争取在外潮商回乡投资创业。鼓励企业增资扩产。鼓励和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扩大传统优势产品出口,增加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巩固传统出口市场,大力开发俄罗斯、非洲、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调整和优化外贸出口经营主体结构,鼓励中小企业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积极应对各类国际贸易摩擦。优化进口产品结构,扩大进口。发挥海关、检验检疫局等口岸单位作用,加快大通关建设。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与粤东各市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协作。积极参与泛珠三角、港澳台地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的经济合作。加强与闽粤赣经济协作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在科技、信息、文化、旅游、人才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五、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不断优化投资软环境
加强服务环境建设。转变服务观念,创新服务方式,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更好地为基层、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在市企业投资管理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按照“一楼式”集中审批和“一站式”电子政务相结合的运作模式,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强行政效能监察,推进行政服务中心建设。
加强市场环境建设。建立和完善与信用相关的政策法规,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改善金融服务,增加信贷支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强税收征管,促进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协调。加强民间组织管理。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
加强市容环境建设。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快城市公用设施建设步伐。改造城区排水系统,减少内涝现象。推进园林基础设施和城市路灯、步道、地下管网、环卫设施改造建设。落实管理责任制,加大执法力度,大力整治脏乱差,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开展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进社区试点工作。整合城市公共资源,规范户外广告、停车场、咪表停车管理。今年继续推进龙湖沟整治及中山公园改造等工程。
加强治安环境建设。开展平安汕头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集中整治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加强出租屋和流动人口的管理,重拳打击“两抢一盗”等多发性犯罪,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严厉打击“黄赌毒”、“六合彩”等违法犯罪活动。高度重视信访工作,进一步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群体性事件预警处置机制,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性事件。
加强人文环境建设。发扬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优良传统,弘扬敢闯敢干、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抓好青年学生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民道德素质。深入开展群众性和谐创建活动,营造相互关爱、谅解宽容、服务社会的氛围。
六、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建设节约型社会。加强土地规划管理与控制,严格保护耕地。积极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整合盘活存量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水平。广泛开展节能降耗活动,加强重点耗能企业的监督管理。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制定实施全市环境保护规划,严格建设项目环保准入制度,实行排污许可制度,加强环保执法监督。巩固中心城区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成果,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加快澄海、潮阳、潮南三个新区建成区创建步伐。推进治污保洁工程建设,提高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积极开展生态示范区创建活动,保护汕头湾生态环境,保护性开发海域、岸线,加强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保护森林资源,加强水源涵养林、沿海防护林建设。保护韩江水质,整治榕江、练江等重点流域环境污染。切实推进殡葬改革工作。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开发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推广节能增效、资源综合利用先进技术。加强组织引导,推进贵屿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建设。发展壮大南澳风电产业,建设清洁能源生产基地。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突出抓好纯二女户结扎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兑现奖励政策,严肃查处失职行为,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切实维护人口安全。
七、突出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事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大力发展教育人才事业。优先保障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投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调整中小学布局,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进一步提高“普九”水平。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增加高中优质学位,力争201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启动滨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建设,提高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办学质量和效益。支持办好汕头大学和粤东高级技工学校,进一步办好汕头电大业大职大。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规范发展民办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平。重视学校安全管理,保障师生权益。加强人才资源建设,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机制,积极吸引优秀人才,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
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障制度。推进医药价格改革,加快完善有利于群众及时就医、安全用药、合理负担的医疗卫生制度体系。合理调整中心城区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巩固完善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深化乡镇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强化乡镇卫生院公益性职能。加强农村规范化卫生站建设,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今年实现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80%以上。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医疗救治能力。大力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
发展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继续推进潮剧改革与发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办好第十一届市运会。加强现代国防教育,扎实开展双拥工作。加快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重视和做好民族、宗教、统计、人防、外事、侨务、气象、地震、档案、保密、方志等工作。
八、坚持为民务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努力扩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完善和落实扶持再就业优惠政策,做好城镇就业和进城农民工就业工作,扩大与促进就业。到2011年底,力争全市就业规模达到264万人。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组织体系,完善统一规范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健全困难群众就业援助制度。实施“智力扶贫工程”、“十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和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工程。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社保费征缴和社保基金管理,提升基金保障水平和抗风险能力,确保社保资金安全稳定运行。改革完善养老金计发办法,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以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为重点,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探索建立以失地农民为重点的社会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应保尽保。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老龄事业、福利事业、慈善事业。
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整治交通秩序,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状况。积极实施农村安居工程,加快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强城镇房屋拆迁管理和规划建设。加强农村征地管理,推行村务公开,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健全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加大投入,深化重点领域专项整治与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切实预防和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九、加强自身建设,打造人民满意政府
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健全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实行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严格依法行使权力,善于依法管理社会事务、解决社会矛盾。加强政府法制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和行政复议。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决议,办理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完善新闻发布制度,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全面实施“五五”普法规划。
履行职责,建设责任政府。理顺行政管理关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落实服务承诺制、行政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逐步形成工作目标明确、权利义务清晰、责任追究到位的行政行为责任体系,提高政府执行力。认真解决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严格落实公共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强财政资金管理,逐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保障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
转变作风,建设务实政府。坚持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讲实话、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精简文件,精减会议,切实改进文风会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建设节约型机关。认真贯彻实施《公务员法》,进一步完善公务员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从严治政,建设廉洁政府。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党员干部党性锻炼和思想道德修养,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有利于群众支持参与的反腐败工作机制。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规范权力运行方式,重点加强对财政性资金、工程项目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重大决策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等关系公共利益事项的监督。严厉查处大案要案,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大力治理商业贿赂,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防止因干部腐败和作风不正引发的社会矛盾。
各位代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肩负着人民的重托。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立足新起点,把握新机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推动汕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汕头市实验学校2009[定稿]
汕头市实验学校2009-2010学第一学期
德育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正确的人才观和育人导向,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充实办学内涵,提升办学品位,办与广德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打造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二、工作内容
(一)加强德育常规工作,夯实德育基础工程。
1、进一步完善“一日常规”、“日常行为规范”检查评比制度,发挥“学生会”、“团支部”、“红领巾监督岗”等学生组织的管理职能,落实“五项常规日查月评”制度,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坚持每周升国旗和国旗下的讲话制度,规范升旗仪式的程序,充分发挥升旗仪式的教育功能。
3、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通过晨会、班队活动课、主题队会、实践体验等活动,发掘节日蕴藏的教育内涵,发挥育人效能。
4、充分发挥学校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广播等宣传教育阵地的作用,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培育师生健康的品质。
(二)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加强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
主题教育是德育的有效载体,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德育形式。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本学拟定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下列主题实践教育活动。
1、2008年9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以中华民族传统经典文化为载体,以演讲、歌咏、诵读、讲故事比赛活动为主要形式,富有成效地组织开展活动。
2、2008年12月:中小学法制宣传教育月。
在强化法制课教育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通过聘请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到校讲课、法制教育图片展、观看法制教育片等形式,开展中小学生“学法、知法、守法”教育活动,提高法制意识和遵规守法的自觉性。
3、2009年3月:“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强化学习教育月活动。
在扎实开展“一日常规”、“日常行为规范”检查评比的基础上,开展“规范”、“守则”的学习教育活动,全面挖掘与把握“规范”、“守则”的内涵与要求,提高学生行为规范的意识与自觉性。
4、2009年5月:感恩教育月活动。
懂得感恩既是一种美德又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之一。制定科学有效的方案,运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恩祖国、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学校、感恩师长、感恩同学的教育,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感。
5、2009年7-8月:“书香伴我成长”读书活动、我做家庭(社
会)小主人道德实践活动。
组织指导学生假期读一本好书,做好家庭(社区)事务小助手,让学生在浓郁的书香和亲历的道德实践中锤炼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打下基础。
在上述活动的基础上,积极倡导各校根据校情和学生年龄特点,开展富有本校特色的主题教育,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三)拓展中小学德育空间,探索中小学德育工作新的有效途径。
1、关注“留守儿童”、“特殊家庭”学生的思想状况。全面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开设,逐步普及中学心理咨询室开设,推行德育导师制,为特殊学生群体身心健康成长开设“绿色心理通道”。
2、加强家庭、学校、社区的德育联动。在加强家长学校工作,强化家长教育培训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家长、学校、社会德育联动机构,建立联动机制,拓展中小学德育工作空间,为学生营造广阔、良好的成长环境。
3、加强中小学生评价制度改革。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小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高中学生成长报告册”等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促进综合素质评价与日常管理的有效结合,引导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整体优化。
(四)加强德育工作交流与研讨,建设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
1、推行10111工程。积极倡导德育干部、班主任、心理教
师每学年写10篇教育随笔,读一本教育专著,研究一种教育现象,写一篇研究论文。打造学习型、思考型德育工作队伍。
2、开展德育交流研讨活动。组织主题班(队)会、心理健康课示范、班主任论坛等活动;开展优秀教育随笔、案例、论文网上交流、结集出版工作;聘请德育专家来县讲学,组织德育干部外出观摩学习,提高广大德育工作者理论水平、实践能力与工作积极性。
第四篇:汕头市公墓管理办法
【发布单位】汕头市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2-02-06 【生效日期】2002-02-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汕头市公墓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加强公墓管理,保护和节约土地、森林资源,推进殡葬改革和文明殡葬,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公墓(含骨灰堂、塔陵园等骨灰存放设施)的建设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公墓分为经营性公墓和公益性公墓。
第三条第三条 市民政部门负责全市的公墓管理工作;各区县(市)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墓管理工作。
各级规划与国土、建设、农业(林业)、公安、卫生、侨务、物价、民族宗教、工商行政管理、环境保护等部门,应按各自职责,协同民政部门做好公墓管理工作。
第四条第四条 市民政部门会同市计划、规划与国土、侨务、农业(林业)和民族宗教等部门,负责编制全市公墓建设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
第五条第五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全面推行火化。少数民族公民死亡的,尊重其本民族的丧葬习俗;自愿实行火化的,他人不得干涉。
第二章 公墓建设
第六条第六条 建设公墓应当坚持统一规划、总量控制、合理布局、节约用地和保护环境的原则。
特区范围内不再批建新的土葬公墓。
第七条第七条 禁止在下列地区建设公墓:
(一)耕地、林地;
(二)城市公园、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
(三)水库和河海堤坝附近、水源保护区;
(四)通航河道、铁路和公路(国道、省道)两侧视野范围内。
禁止在公墓以外的地方建造坟墓。第八条第八条 严格限制墓穴的占地面积,埋葬骨灰的单人墓穴或者双人合葬墓穴占地面积不得超过1平方米,埋葬遗体的单人墓穴或双人合葬墓穴占地面积不得超过4平方米。
第九条第九条 建设经营性公墓,由所在区县(市)人民政府初审后报市民政部门审核,审核同意的,报省民政部门审核或批准。
建设公益性公墓,由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同意后,墓址在市区的,由市民政部门审批;墓址不在市区的,墓地由县(市)民政部门审批,骨灰堂由县(市)人民政府审批。
建设公墓的申请经批准后,应当依法向国土与规划、计划和建设等部门办理有关手续。经营性公墓建成后,应当凭有关批准文件向当地工商部门领取营业执照。
第十条第十条 申请建设公墓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人的资格证明;
(二)申请报告;
(三)可行性报告;
(四)墓地规划示意图等有关材料;
(五)其它有关材料。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民政部门或当地政府应当严格按照市政府批准的公墓规划审批公墓建设的申请,并在接到申请之日起三十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核或审批决定,不予核准或批准的,应当说明理由,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改变公墓墓地用途应当先按本办法第九条第一、二款的规定报经原公墓建设审批机关批准后,再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建设公墓。
第三章 公墓管理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公墓服务单位应当凭火化证明或遗体安葬证明出售墓穴或骨灰存放格位。严禁采取传销等手段非法出售墓穴或骨灰存放格位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出售墓穴或骨灰存放格位应当签订销售合同,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应当包括下列条款:
(一)当事人的姓名(名称)和住址(地址);
(二)墓穴或骨灰存放格位的位置;
(三)使用年限;
(四)价格、费用及支付方式;
(五)违约责任;
(六)当事人约定的其他内容。
墓穴或骨灰存放格位的使用年限一般为20年。使用年限届满,墓主要求延长使用的,公墓服务单位应当在使用年限届满之日起3个月内与其签订续用协议;超过3个月,墓主不要求延长使用,又未处理遗体或骨灰的,公墓服务单位有权按无主墓情况处理。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公墓服务单位应当依法收费,实行明码标价,使用规范的安葬(存放)凭证,建立严格的销售、登记制度。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公墓服务单位需要发布公墓广告的,应当报经市民政部门核准。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公墓服务单位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接收依法应火化的遗体进行土葬;
(二)在公墓内修建封建迷信设施、家族坟、宗族坟和活人坟。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禁止擅自将公益性公墓改变为经营性公墓。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公墓服务单位应当负责公墓的维护和保养。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经批准改变公墓墓地用途的,公墓服务单位应当负责为墓主迁墓,并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禁止在公墓内从事封建迷信活动。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墓主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公墓服务单位侵害的,可以向民政部门投诉,民政部门应当依法对投诉内容进行调查并作出处理。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民政部门应加强对辖区内公墓的管理,建立健全公墓年检制度,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公墓检查工作,并将年检结果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章 罚则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对违反本办法的单位和个人,按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违反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由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罚款不得超过3万元。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由民政部门会同建设、规划与国土等部门予以取缔,责令恢复原状,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罚款不得超过3万元。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由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5000元至10000元的罚款。
(四)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的,由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可以强制执行,所需费用由公墓服务单位承担。
(五)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的,由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处以10000元至30000万元的罚款。
违反本办法规定,法律、法规和规章有规定的,由有关部门依照其规定处罚。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民政部门作出行政处罚,应当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收缴罚没款,应当出具市财政统一印制的罚没款收据。罚没款应当上缴国库。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当事人对民政等有关部门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公墓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索贿受贿、滥用职权或敲诈勒索的,由有关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革命烈士墓、知名人士墓、华侨祖墓、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的古墓和外国人在华墓地的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2002年3月15日起施行。
汕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二年二月六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汕头市人事局文件(推荐)
汕头市人事局文件
汕市人„2009‟183号
关于在全市开展《公务员责任意识》和《国务院 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全员培训工作的通知
各区县人事局,市政府直属各单位,省驻汕有关单位: 根据•2009年广东省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计划‣(粤人发[2009]86号)和•2009年汕头市人事培训教育工作计划‣(汕市人[2009]80号)安排,结合我市实际,决定在全市行政机关公务员中开展•公务员责任意识‣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全员培训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培训内容
公务员责任意识概述;公务员角色身份责任意识;公务员政治责任意识、行政责任意识、法律责任意识、道德责任意识、危机责任意识;公务员问责制与问责意识;公务员责任意识的培养途径。
•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的出台背景、起草过程、总体思路,重点从完善市县政府行政决策机制、强化
1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建立健全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制度、严格行政执法等方面进行讲解。
培训教材全市统一使用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的•公务员责任意识教程‣和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辅导读本‣。
二、培训对象
全市各级行政机关公务员和政府系统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工勤人员除外,下同)。
三、培训形式
全市培训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自学阶段,由各单位结合本系统、本单位实际组织学习,要保证两门课程不少于2天的学习时间。第二阶段为集中培训阶段,由政府人事部门组织学员分期分批进行培训和考试,每期培训时间2天。
每期培训的最后半天,组织学员集中开卷考试(全市考试试卷由市人事局会同市行政学院统一命题),要求每位学员独立完成。
四、培训安排
市直单位的集中培训,由市人事局委托市行政学院从9月24日至11月16日连续举办17期培训班(详见附表1)。请各单位分期分批平均安排学员参加培训,并填报一式二份•†公务员责任意识‡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培训报名表‣(附件2)连同电子文档,于9月18-22日报送市行政学院培训部,并办理培训报名和购书手续。地址:汕头市东厦路48号,联系电
话:88552153、88565079,电子邮箱:ZWZ4554@126.com。(详情可到汕头人事信息网)。
附件:1.•公务员责任意识‣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
依法行政的决定‣培训时间安排表
2.•公务员责任意识‣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培训报名表
二○○九年九月十四日
主题词:人事公务员培训通知
汕头市人事局办公室2009年9月15日印发
附件1:
《公务员责任意识》和《国务院关于加强 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培训时间安排表
注:
1、上课时间:上午8:30-11:30,下午14:30-17:302、上课地点:市行政学院培训部(市东厦路48号)。
3、请各单位按本单位总人数分期分批平均安排学员参加培训。
附件2:
《公务员责任意识》和《国务院关于加强 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培训报名表
填报单位(盖章):第期共人填报时间:月日
填表人: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