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下册音乐第一单元第四课时教案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歌声与微笑》
教学目标:
1、能和同学合作,用和谐统一的声音、欢快热烈的情绪演唱歌曲《歌
声与微笑》。
2、在学唱活动中,认识、掌握下滑音符号“↘”和升音记号“#”的意义和唱法。
教学重点: 用和谐统一的声音、欢快热烈的情绪演唱歌曲《歌声与微笑》 教学难点:掌握下滑音符号“↘”和升音记号“#”的意义和唱法。
教材分析:《歌声与微笑》是 20世纪 80年代流传的儿童歌曲。全曲是由四个乐句组成的二段体。歌曲的旋律流畅,歌词琅琅上口,曲中运用了“↘”下滑音和“#”的变化音,丰富了歌曲的旋律,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热情、活泼的性格。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播放《歌声与微笑》音乐,老师组织学生进入教室。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旋律有什么感受”?
2、复听歌曲
体会领唱和合唱部分的演唱效果。
二、新课教学:
1、老师范唱第一声部并教唱。
通过比较5和#5的音高的方法,总结出升音记号“#”的作用及要求。
2、教唱第二声部
跟琴视唱曲谱,对于难点并采用听唱法学习。
3、师模唱下滑音“↘”
通过模唱学习它的演唱技巧,让生总结下滑音的演唱要求。
4、师:“我们来共同聆听两声部的合唱效果”。
感受和声的协调
5、师:“现在我们来练习高、低音声部,老师给你们录下来”。
以利于学生感受合唱的效果,获得比较全面的合唱技巧。
6、聆听录音
对比演唱效果,在对比中找出自己演唱时的优缺点。
7、老师弹琴,生完整演唱歌曲。
共同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三、拓展部分
1、老师参与学生表演演唱前两行领唱部分,学生唱合唱部分。
2、用课堂小乐器竖笛吹奏歌曲旋律。
3、创编简单的集体舞。
4、背唱《歌声与微笑》这首歌曲。
教学小结:学生谈本课学习的收获,教师作采访式总结,反馈教与学的效果教学板书:歌声与微笑
“↘”和“#”
第二篇:第四单元 第一课时
面对常见自然灾害,要懂得合理避险
一、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查找资料,认识地震灾害的危害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平等交流,观看影像资料,模拟演练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掌握自救互救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灾害中团结互助、无私奉献的精神,启迪学生面对自然灾害进行理性思考,树立战胜自然灾害改造地球的理想。
二.活动重点:
1、培养和提高学生小组合作,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2、认识自然灾害,了解地震给人类及社会带来的危害性。
三.活动难点:
掌握地震发生时自救互救的方法,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精神启迪学生面对自然灾害进行理性思考。
四、教学流程
(一)、以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导语:2008年,太多的伤痛,太多的震撼,太多的感动打破了我们原本平静的生活。这都源于一个词---灾难。
(板书课题)如果我们关注新闻报道,就会发现,地球上每年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能说说你记忆中印象最深的灾难吗?(学生自由发言)
活动一:认识灾害,加深感悟
1、课件出示一些自然灾害现象,请同学们看看你有什么感受?(出示图片)学生交流(震撼,认识自然灾害的不可抗拒)
师小结:是啊,这就是灾难,人们无法抗拒的自然灾难。
2、分组调查各种自然灾害将学生分成3个小组,每组围绕一种自然灾害展开专题调查研究。有地震小组、洪水小组、其他灾害小组。
学生分组搜集整理各种灾害发生时会出现的情况资料。如文字、图片、光盘等。
学生分组搜集整理中国各种灾害大事记及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学生借助搜集的资料,用列表的方式编写中国地震、洪水和其他灾害大
事记。
(2)用表格或图片等方式对资料进行归纳和数字统计并展示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目的让学生充分认识灾害造成的严重危害,而且在目睹灾害画面后,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
活动二 模拟演练,学会自救
过渡语:看到这些内容相信同学们都非常震撼!灾难不仅带给我们伤痛,更让我们思考,当灾难来临时,我们该如何镇定自救,为自己在自然灾害面前打开一条通向生命的绿色通道呢:
我们同学在成长的过程中大概都能掌握一些自救的方法,能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吗?
1、学生交流(地震的自救方法)
A.出示《中国地震带分布图》,了解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的多发国家,并了解家乡地震带的情况。
B.出示问题交流思考:
(1)如果预报将有地震发生,你和家人应该提前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2)如果地震发生时,你正在高层的楼房里,你该怎么办?如果你正在电影院里看电影,这时你该如何办?如果你正在马路上,这时你该如何办?
C.学生分组讨论,之后小组派代表阐述本组同学的观点。
2、学生交流(感悟)
3、师生共同总结出当地震来临之时正确的逃生方法和一些应急措施。
师小结:灾难似乎是距离我们很近却又很模糊的字眼,也许我们很难遇到例如雪灾、地震等具有毁灭性质的自然灾害,但当这不可预设的灾难真的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该怎样去面对呢?就让我们通过一个环节来检验一下自己对灾难的应对能力。
4、模拟疏散演习
5、互相交流活动后的感悟
教师点评并小结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目的让学生知道如何逃生,懂得逃生的技巧和自救互救的方法。
活动三:灾难无情人有情
师:人在生活中总会遇到灾难,遇到困境和挫折,每当灾难降
临,我们在电视和报纸上看到最多的就是“众志成城”,灾难使我们 更好地团结在一起,让我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凝聚力。我们身上受 伤最多的地方,往往就是我们最坚强的地方。我们只有经历了挫折 才会拥有不屈不挠的精神。
彩虹总在风雨之上,生活中有风有雨,只要我们留下了坚强的意志,每一次的站立就是生活中一道绚烂的彩虹。就让我们通过歌 声唱出自己的坚强、自信和乐观。
背景音乐:阳光总在风雨后(出示:歌曲)
活动小结
师: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爱的暖流绵绵不断,源远流长。灾
难虽然给灾区人民造成了巨大伤害,也夺去了许多人宝贵的生命,令 我们的同胞失去了家园。但是也让我们学会了在灾难中坚强!同学们 当灾难来临的时候,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做一个智者,相信你们会想 办法为自己也会为他人打通一条生命的通道。
第三篇:人教版音乐二年级教案第一单元(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鲜花爱雨露》。2.听赏歌曲《我爱米兰》。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鲜花爱雨露》。
2.通过聆听歌曲《我爱米兰》,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崇敬之情。3.培养和营造良好的师生情谊,使学生养成尊师的行为习惯。教学过程
(一)唱歌《鲜花爱雨露》
1.观察教科书中的插图,同时聆听歌曲《鲜花爱雨露》的范唱。2.提示学生注意歌曲的情绪以及歌词内容,然后复听一遍。3.听赏后,请学生谈谈歌曲的情绪及歌曲内容。
4.教师可结合鲜花、雨露等知识向学生讲解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可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以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歌曲的内涵。5.听伴奏,轻声学唱歌曲(用“啦”模唱或直接哼唱歌词均可)。6.为使学生始终对学唱产生兴趣,教师应根据学生学唱的熟练程度而改变学唱的方式。可以采用分小组、男女生接唱、单独演唱等形式。7.全体学生有感情地、完整地演唱歌曲。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崇敬之情,使学生养成尊师的行为习惯。成因分析:教唱歌曲时,能很好的引导学生。
不足之处:在歌表演活动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没有得以充分发挥和体现。
成因分析:学生放不开,不敢发挥。
思考改正:引导学生对歌曲产生兴趣,对一些能创编出简单动作的学生给予鼓励,同时教师多创编动作表演,让一些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改变动作进行创编表演,表扬或奖励一些小礼品,让学生积极的参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教师展示歌曲《我爱米兰》的图片或课件,导入歌曲欣赏。2.聆听歌曲,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和节奏,注意歌曲表现的内容。3.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和联想。
4.复听歌曲,学生可随歌曲哼唱,或根据歌曲情绪进行动作创编。教学重难点
《我爱米兰》原是一首优美动听的通俗歌曲,后来改编成童声合唱的。它用借喻的手法赞颂了老师为培养下一代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的精神,曲调流畅感人、情真意切。歌曲用主副歌形式写成,主歌是旋律相似的两个乐句,以较平稳的音调赞颂了老师窗前的米兰花默默向人间播洒花香,用青春装点祖国的高尚品质。副歌部分从“啊,米兰”处开始,逐渐推向高潮。曲调逐渐上行,层层推进,又逐渐回落,歌词的写作笔锋一转,使人恍然大悟,原来是借米兰来赞颂老师。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无限敬爱和衷心的感激之情,听来感人肺腑。加上合唱的低声部,使歌曲更加丰满动听。重点:二部合唱。难点:二部合唱。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2.发声练习:
二、导入新课:
师:9月10日是什么节? 答:教师节。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歌,一首尊师重教的歌曲《我爱米兰》
三、新授:
(1)复习C大调音符,告诉学生“do”是可以流动的,“do”的位置改变了,其他音的位置也会相应改变。
(2)老师和学生一起给小音符“搬家”,并结合歌曲的旋律,练唱几句G调记谱的旋律。
(3)学习歌谱:(第一声部)
采用视唱与听唱、老师唱谱,学生找旋律的方法学习歌谱。(注意:第一乐段的两个乐句,第一乐句有附点,第二乐句没有附点)学习歌谱:(第二声部)
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老师要帮助学生多听、多唱。注意两声部的和谐。(4)学习歌词: 跟琴哼唱。听录音范唱。有感情地演唱。
后半段如“啊,米兰”、“我爱,老师”等处要唱得较连贯、激动,充满感情,力度应随旋律的起伏而变化。两声部演唱和谐。(5)综合对比
1.教师将两首歌曲进行对比,请学生谈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2.为歌曲《鲜花爱雨露》创编动作表演。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我爱米兰》这首歌,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热爱,请大家课后练好歌曲,在9月10日这天全体起立,向你们的任课老师深情地唱起《我爱米兰》,观察你们的老师收到这份新颖而有意义的礼物时,脸上会出现何种表情。
教学反思:
通过学唱歌颂老师、妈妈的歌曲培养学生的爱心。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启发学生讲述老师和妈妈是怎样关心自己的具体事例,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优美的歌曲来表达这种情感。
妈妈 老师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歌曲《鲜花爱雨露》;复习《我爱米兰》,感受音乐的情绪与色彩的关系。
2.音乐活动“音的高低”。教学目标
1.对音乐情绪的对比和颜色的对比有一定的认识。2.能基本听辨日常生活及音乐中声音的高低和音色特点。3.培养音乐兴趣,激发音乐情感。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歌曲《鲜花爱雨露》,请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或歌表演。2.复习听赏歌曲《我爱米兰》,请学生边听边随录音哼唱。3.从红、黄、蓝三种颜色中,为《我爱米兰》选配一种适当的颜色,表示歌曲的情绪。
(二)音乐活动“音的高低”
1.由教师或学生列举几个自然现象或生活中音的高低对比的事例。2.教师播放高低对比比较明显的音乐片段,请学生分辨。注意让学生发现和归纳。
3.根据教科书第六、七页的插图创设音乐游戏或音乐故事,通过模拟各种人物、动物的声音表演各种角色。
本单元可设三个音乐小活动,可以分别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可以由教师启发或组织进行,也可以由学生分组自发分组创编进行。三个音乐小活动的题目和游戏形式: ①“小小配音演员”
根据插图编故事并表演,可以简单化装,表演与配音的同学可分开,也可以边表演边配音。②“我编你唱”
唱、念童谣。节奏不变,音高可以由教师或学生自己创编,要求“叮”“当”必须一个高、一个低,就符合游戏规则。③“看图、听音乐、找乐器”
通过观察教科书上的插图和其他有关乐器的挂图(或课件),选择部分高低音高对比明显的乐器演奏片段,使学生感受声音的高低。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参与并表现自己的平台,使音乐知识渗透到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易于学生接受。
妈妈 老师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小乌鸦爱妈妈》。2.歌表演创作。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小乌鸦爱妈妈》。2.创编歌表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过程
1.复习歌曲《我的好妈妈》(学生在幼儿园里已学过),导入本课教学。
2.启发学生谈谈对妈妈的了解或对妈妈的感情等:
①如“妈妈的职业”、“妈妈的爱好”、“妈妈最喜欢的东西”、“妈妈的生日”等。
②谈谈对妈妈的感情,如“喜欢妈妈的微笑”、“最爱听妈妈讲故事”、“我为妈妈做家务”、“我帮妈妈捶背”等。
3.教师用将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小乌鸦爱妈妈》。4.聆听歌曲范唱《小乌鸦爱妈妈》,可加入课件演示。5.教师示范,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可分段、分小组进行)。6.教师再次播放录音。
7.教师用听唱法教唱歌词。教师启发学生用亲切、优美的声音演唱。根据学生情况,教师应有提示或示范可以逐步加入拍手演唱。8.在学生能较完整地演唱歌曲的基础上,分组讨论,为歌曲创设歌表演(一个组表演一段歌词内容)。要求动作美观、表达准确。9.每组选出代表进行歌表演,其他同学伴唱。10.教师要求学生背唱这首歌曲。11.回家将这首歌曲唱给妈妈听。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学生为歌曲积极的展开创编歌表演动作,在表演过程中都很积极投入。
成因分析:教唱时,注意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不足之处:没有投入感情演唱这首歌曲。成因分析:没有很好的启发出学生对妈妈的感情。
3.思考改正:给学生复习歌曲《我的好妈妈》,启发学生谈谈对妈妈的了解或对妈妈的感情,如“喜欢妈妈的微笑”,“最爱妈妈讲故事”,“我为妈妈做家务”,“我帮妈妈捶背”等。同时讲述小乌鸦是怎样爱妈妈,激起学生对妈妈的感情,启发学生用亲切、优美的声音演唱。
妈妈 老师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歌曲《小乌鸦爱妈妈》并表演。2.听赏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从小懂得关心父母。
2.培养学生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过程
1.复习歌曲《小乌鸦爱妈妈》,并背唱歌曲。
2.利用教科书的插图或课件,引入歌曲欣赏《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3.教师启发学生谈对“摇篮曲”的初步感受和体验(教师可选择有代表性的《摇篮曲》音乐作背景音乐。)
①什么是“摇篮曲”?
②听赏歌曲时,感受到什么情绪? ③是谁为谁唱“摇篮曲”? 4.采用范唱或录音再次听赏歌曲。5.跟着录音轻声哼唱歌曲。6.教师提示学生:
①听赏这首歌曲后,你想到了什么? ②听赏这首歌曲后,我们应该怎么做?
7.根据歌曲内容进行歌表演,可以分组或集体进行。8.推选一位或几位同学,说说动作的创设意图。9.歌表演《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教学时间是在教师节前后。通过学唱歌颂老师、妈妈的歌曲培养学生的爱心。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启发学生讲述老师和妈妈是怎样关心自己的具体事例,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优美的歌曲来表达这种情感。
第四篇:一年级下册音乐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 我们多快乐
单元内容:
本单元由歌曲《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多快乐呀多幸福》、乐曲《玩具兵进行曲》《鼓和玩具》与律动《快乐小舞曲》组成。教学目标:
1、能用正确的演唱姿势,自然的歌唱状态,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多快乐呀多幸福》,初步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
2、进一步培养学生稳定的节拍感,能初步做到用稳定的速度演唱歌曲。
3、能随录音哼唱《快乐小舞曲》,并随音乐律动。
4、聆听《玩具兵进行曲》,感受音乐情绪,并自编动作随音乐表演。
5、聆听《鼓和玩具》,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启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教学安排:五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律动《快乐小舞曲》
教学目标:
1、能用活泼、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快乐小舞曲》。
2、能选择适当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能随音乐进行律动。教学过程:
1、聆听导入
播放《快乐小舞曲》,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
2、学唱歌曲
(1)分句教唱第一、第二乐句。
(2)演唱第三乐句,请学生分辨这歌乐句与哪个乐句相同,学生自己模唱。(3)演唱第四乐句,请学生分辨这歌乐句与第二乐句有什么不同?学生模唱。(4)完整演唱歌曲。
3、播放视频,学习律动。
4、综合表演
(1)指导学生分声部用拍腿和拍手的方式练习课后伴奏。
(2)出示铃鼓、双响筒、三角铁、碰铃、响板,请学生自己选择适当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将学生分为唱歌,打击乐器伴奏与律动三个组,合作进行表演。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欣赏《玩具兵进行曲》
教学目标:
1、能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2、能随音乐除部分变乐曲的三个部分。
3、能积极参与音乐表演。教学过程:
1、故事导入
教师介绍德国作曲家耶赛尔创作《玩具兵进行曲》的背景故事。这首乐曲是根据耶赛尔小时候的一个梦境而创作的。一天晚上,玩具的小主人睡觉了,玩具兵们从玩具盒子里偷偷爬出来。他们排成整齐的队伍行进,他们挺胸抬头可真神气。其他玩具看到了,也模仿玩具兵的样子走了起来。最后,玩具兵和其他玩具高兴地跳起舞来。天蒙蒙亮的时候,小主人醒了,玩具兵惊慌失措地逃回玩具盒内。小主人打开盒子一看,玩具兵东倒西歪地躺在里面„„原来是一场美丽而快乐的梦。
2、初次聆听
播放《玩具兵进行曲》,请学生说一说音乐的情绪是什么样的。
3、分段欣赏
(1)欣赏乐曲第一部分
1)播放第一部分主题,学生领听后感受并进行联想,为主题命名(如“行进主题”)。
2)哼唱第一主题。3)随第一主题走步。(2)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 1)播放第二部分,请学生说一说这部分音乐的情绪与第一部分音乐情绪有什么不同,并为主题命名。(比如“舞蹈主题”)2)哼唱第二部分主题。
3)提示第二部分音乐加入了几种乐器,使乐曲显得更加活泼。然后出示短笛、木琴、小提琴等图片,学生边听边模仿这几种乐器的演奏姿势。(3)欣赏乐曲第三部分。
1)播放《玩具兵进行曲》第三部分,请学生说一说这部分音乐与前面听到的哪一部分音乐相似?
2)播放尾声,提示下滑音的出现,表现了什么情景?
4、音乐表演
(1)教师播放乐曲第三部分,指导学生随音乐走步。仔细听辨乐曲时结束时的下滑音,当听到结尾下滑音时,学生可迅速跑回到自己的座位上。(2)完整播放《玩具兵进行曲》,请学生用不同的动作表示乐曲的三个部分。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唱歌《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教学目标:
1、能划拍演唱歌曲。
2、能听出歌曲中乐句的相同与不同。
3、学生自主编创几个简单的律动动作并随歌曲表演。教学过程:
1、歌曲导入
(1)播放歌曲《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学生聆听。
(2)告诉学生,这首歌曲虽然很多同学在幼儿园就学会了,今天再来学习,除了复习歌曲之外,还有许多新的知识需要我们去探究。
2、划拍演唱
(1)先请一名同学演唱,大家讨论在演唱中存在什么问题。教师要注意学生演唱时节拍是否稳定。
(2)提示学生,演唱歌曲时要注意节拍的稳定才能唱的更好。
3、学唱歌谱
(1)引导学生分辨歌曲中乐句的相同与不同。
(2)这首歌曲只有六个音,重复音较多,老师教唱歌谱。
4、简单合唱。
5、创编动作,自由动作,表演。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唱歌《多快乐呀多幸福》 教学目标:
1、能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多快乐呀多幸福》。
2、感受欢快与抒情的情绪对比,并能积极参与歌表演,边唱边跳。
3、初步了解藏族的风俗人情。教学过程:
1、聆听导入
(1)播放歌曲《多快乐呀多幸福》。
(2)出示藏族和蒙古族两个民族中选择这首歌曲是哪个少数民族的的民歌。
2、初步感受
(1)再次播放歌曲,请同学们说一说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欢快、活泼)(2)教师向学生介绍“查拉羊卓拉”是衬词,就如同汉语中的“啦”或者“啊”一样,表达一种欢快、喜悦的心情。
3、学唱歌曲(1)老师范唱.(2)提示学生注意连音的唱法,声音要连贯、轻柔。(3)完整演唱歌曲。
4、学跳舞蹈。
播放视频,学生跟着学习。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欣赏《鼓和玩具》、读童谣《玩具进行曲》
教学目标:
1、能按节奏读童谣《玩具进行曲》,并进行两个声部的初步训练。
2、聆听乐曲《鼓和玩具》,能根据音乐情绪产生一定的联想。
3、能用打击乐器随音乐参与表现。教学过程:
1、童谣导入:
(1)出示童谣《玩具进行曲》,老师领读前两句的节奏。(2)引导学生分辨两句节奏的异同。(3)学生同桌互读前两句童谣。
(4)分辨第三四句的节奏与前两句有什么不同?(5)请学生分别读第一和第二声部童谣,然后再结合起来一起读。(6)全体学生一起读,注意两个声部的和谐。
2、欣赏《鼓和玩具》
(1)播放乐曲《鼓和玩具》,学生感受乐曲情绪。(2)聆听印子部分。引子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力度怎样,联想到什么情景?(小鼓领奏,力度渐强,仿佛一支队伍由远及近)
3、分段欣赏
(1)这首乐曲是由三个小乐段构成的。分段聆听,分别三个乐段在旋律、节奏和音区上的不同。
(2)分辨三个乐段的节奏特点。第一乐段提示符点四分音符,第二乐段提示切分节奏和强拍上的八分休止符,第三乐段提示切分节奏。(3)哼唱第一乐段旋律。
(4)完整欣赏,用动作表示乐曲的三个乐段。
(5)把《玩具进行曲》的童谣按乐曲第一部分主题的节奏读。(6)按第一乐段的旋律演唱童谣《玩具进行曲》。
4、音乐联想
(1)三个乐段的节奏、音区都不同。我们再听一遍,想一想音乐表现了玩具兵在做什么呢?
(2)播放乐曲,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联想。
5、表现音乐
(1)根据学生的联想,引导学生随音乐表演。
(2)将学生分成三组,引子和间奏时原地踏步,尾声时跑回座位。教学反思:
第五篇:六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
六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课:《文言文两则》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也:
如:此:乎: 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Co C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第二课:《匆匆》朱自清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
学习重点: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
学习难点:
领悟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却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学习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
2、正确地朗读课文。
3、了解朱自清生平和创作特色。
4、尝试着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画出自己喜欢或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激趣: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了《长歌行》,谁愿意来朗诵一下?学了这首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2、对比导入:是啊,时间匆匆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呀!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表达他这样的感叹的,愿意吗?
3、了解作者:请你说说,朱自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播放课件2)
4、揭题审题:揭题——匆匆。“匆匆”是什么意思?那么,在朱自清先生的文章里,“匆匆”指的又是什么呢?
二、自读自悟:
1、自读课文,完成自读要求(播放课件3):
①把课文读正确。
②学会六个生字。
③思考问题:文中“匆匆”指的是什么?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
④画出自己喜欢的或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一下③、④的思考。
三、协作评价:
1、指名朗读课文,读不通、读不顺的重点练习,学生互助。
2、齐读词语(播放课件4):饭碗、伶伶俐俐、俳徊、赤裸裸、确乎、涔涔、潸潸、遮挽、罢了、蒸融、何曾。
3、书写词语(同上),互查互批。
4、讨论问题:文中“匆匆”指的什么?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
5、交流感受:“我喜欢——,因为——。”“我的问题是——。”(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留待下一课时读书研究。)
四、指引探究:
课后练习:
①朱自清先生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说一说,尝试着用朗读表达你的理解。
②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搜集有关时间“匆匆”和珍惜时间的词语、句子和诗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品读二、三自然段,了解作者是怎样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并联系实际生活仿写,展开联想印证。
3、精读第四自然段,感悟作者面对时间流逝的复杂心情,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检复: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匆匆》。文中的“匆匆”指的是什么?你还能用什么词句表达这个匆匆的意思?
2、导入: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述日子来去的匆匆的呢?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二、整体感知:
请大家边听边思考,抓住重点句子、词语划划、点点。(播放课件5)
三、品读二、三自然段:
1、学生交流。你对哪几句描述最有感触,你想到了什么?你想怎么读?
2、品读“八千多日子„„也没有影子。”(播放课件6):
说:“我觉得——”
读:(读出日子溜去的悄无声息,舒缓低平)
算:我也度过了多少日子。
想:我用这段时间留下了什么,做了什么。
读:(齐读,有感情地读,喜欢的试着背诵。)
3、品读“早上我起来的时候„„但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播放课件7):
说:“我觉得——”
读。(读出日子的匆匆和永不停息,紧促低平)
写:联系自己的生活,再写几句日子是怎么匆匆而过的。
读。(听范读想象,有感情地读,喜欢的试着背诵)(播放课件8)
四、精读第四自然段:
1、过渡: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失落寸金容易找,失落光阴无处寻!面对逃去如飞的日子,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2、读“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一句。
说:体会到了什么?
读。(读出作者的思考、无奈和彷徨,平缓凝重)
3、读“„„但不能平的„„”一句。
说:体会到了什么?
读。(读出作者的追寻、信心,沉稳坚定)
4、教师阐述作者思想感情。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
5、扩展,读梁实秋《时间就是生命》,加深领悟。(播放课件8)
6、由此,你懂得了什么,能不能用格言、警句、诗文来表达自己的感想?
五、欣赏阅读:
1、介绍:《匆匆》一文充分反映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风格,他总是对于社会人生和自然景色,善于进行精确、慎密的观察,然后细腻和深入地描写。以后,我们还会接触到他的《背影》、《荷塘月色》等。
2、欣赏:老师把他的《春》给大家欣赏。
六、作业:
1、出示借班上课的馈赠礼物——《“时间”集锦》。
2、提出要求:借每生阅读一天,可摘录自己喜欢的,亦可批注,由课代表回收保存。等老师下次回访时,告诉老师,过去的日子你是怎么珍惜的。
附:板书设计
洗手时„„
吃饭时„
默默时„„
只有徘徊
匆匆(无奈、追寻)
遮挽时„„
只有匆匆
躺在床上时„„
第三课:《桃花心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教师应让学生在富有层次的读书活动中自己走进文本,以自己的心灵与文本展开有效对话;应努力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近的情境,拉近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使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中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收获。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流资料
1、揭题板书,齐读课题。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有关图片和文字,补充介绍。
3、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课文以“桃花心木”为题写了些什么内容,就让我们一读为快吧!
(设计意图:生活在江南的孩子,对桃花心木这种树知之甚少,师生共同搜集资料,把丰富、厚实的信息引进课堂,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桃花心木写了哪些内容?
2、交流
(1)以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检查指导生字新词的朗读。
(2)交流问题,小结:一种树——桃花心木,一个平凡但却古怪的种树人,蕴含着耐人寻味的道理。下面,就让我们捧起课本细细品味吧!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走入课文,初观其貌,提纲挈领,与文本的初次对话为下面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品读课文,质疑解疑
1、细读,准备介绍文中的桃花心木和种树人。
2、启发交流: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桃花心木这种树,也结识了一位举止奇怪的种树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可以用文中的句子来描述,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
3、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使大家心中满是疑惑,如果老师就是这位种树人,就在你面前,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4、作者和你们一样,也有一箩筐的问题想问种树人,看——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
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心中深深的疑问。
5、同学们一定急于解开心中的疑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这位种树人,听听他是怎么回答的。
6、自读种树人说的话,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7、同桌两人分角色扮演作者与种树人,通过对话解决刚才的问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学生由生疑而质疑,自质疑至解疑,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角色扮演等自主活泼的学习活动中与文本进行近距离的二度对话,使学生的心与文中的种树人贴得更近。)
四、潜心会文,领会主旨
1、种树人朴素的话语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我们受益匪浅,作者听了种树人的话,更是领悟到了深刻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出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2、默读,启发思考:同学们能理解吗?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所了解的名人事例来体会句子的含义,有困难的地方可在小组里展开讨论。
3、交流汇报:
(由于学生阅历尚浅,教师可通过课件简单补充张海迪等人的事迹,以加深学生对此段话的理解。)
4、小结引读:这段话,作者由树的成长想到了人的成长,多么富有哲理啊!你们喜欢吗?那就请你有感情地读读吧!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努力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或补充典型事例来与文本再度展开对话,使原来远离学生的深刻道理变得鲜活生动,真实可及。)
五、回归课文,深化感受
1、种树人的一番话,给了作者,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而当初仅及膝盖的树苗,如今又怎样了呢,课件出示——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2、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的感受:对种树人说„„;对已枯萎的同伴说„„;对一起成长的伙伴说„„;对前来散步的人们说„„)
3、总结:同学们,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考验,屋檐下的小鸟飞不上广阔的蓝天,在逆境中自强不息,是成才的一条通路。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对文本的感悟,不仅充实、升华了文章主旨,也使课堂焕发出蓬勃的个性风采,闪现着灵动的智慧之光。)
第四课《顶碗少年》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1.课前选读哲理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2.课文最后一段的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学习第三课《桃花心木》,我们知道林清玄是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他看种树的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悟出了人的成长的道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偶然遇到一些人和一些事,从这些偶遇的人和事中,有心人也能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今天,就让我们去看一场杂技表演,去认识一位顶碗少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赵丽宏,1951出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上海人。发现和表现社会生活和自然的美,是赵丽宏散文创作的主旋律,他的作品感情真挚细腻,文风清丽典雅,被誉为“捕捉生活色彩和芬芳的诗”。代表作有《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4.指生自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场杂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
3.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喜欢的句子,谈感受。
三、品读课文,明白道理
1.猜问激趣:老师在备课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可是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你们想知道老师思考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吗?请同学们猜一猜。(学生猜问,教师及时引导)
2.教师根据学生猜问题的情况,提出自己一直思考的问题:顶碗少年的表演精彩吗?他表演成功了吗?
3.教师引导学生分成两方:一方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一方则认为则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
4.分组学习:同组内观点不一致的同学先进行辩论,同组内观点一致的同学互相交流,归纳总结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参与学生讨论,给予指导。
5.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推波助澜,激化矛盾,引领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思考。
(1)具体观点归纳如下:
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的:
①精彩之一――第一次顶碗时:“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
②精彩之二――第二次顶碗时:“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
③精彩之三――第三次顶碗时:”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
④成功――尽管顶碗少年前两次的表演失败了,可是他没有被失败吓倒,第三次表演获得了成功。从“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可以感受到,观众也认为少年的表演是精彩的,成功的。
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的:
①少年前两次的顶碗表演时,由于没有把握好平衡,头顶上的碗两次掉下来摔碎了――“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叠碗突然从头上掉了下来!”;“那一叠碗却仿佛故意捣乱,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摆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②从观众的反应看出――“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观众对少年表演中出现的两次失误不满意。真正精彩、成功的表演,应该是一次就成功,而不应该是第三次。
③从少年表演失误后的表现看出来――第一次:“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二次:“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2)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自主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管是赞成哪方观点,陈述时都要做到有理有据,“理”,即自己的观点,“据”,即从课文中寻找相关句子证实自己的观点。
(3)教师要在学生充分交流、辩论的基础上,适时引导:
①从表演的过程来看,顶碗少年的表演出现了两次失误,没有一次成功,的确并不精彩;
②从顶碗少年在表演中所体现出来的不怕失败,面对两次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来看,他的表演是十分精彩、成功的。正是有这样的拼搏精神,他的第三次表演才取得了成功。
③如果,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就获得了成功,观众欣赏到的就只是一次“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已。正因为顶碗少年的表演是在出现了两次失误后的第三次成功的,观众才不仅看到了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且从这位顶碗少年的身上感受到了那种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这种精神远比看到一场没有失误的杂技表演更有意义。每一位观看过表演的观众,都可能“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启示,悟出了一些人生的哲理――面对困难和失败,只有坚持下去,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四、感情朗读,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1.在学生找到课文中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论证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体会少年两次失误后的心理活动。
2.指导学生朗读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感受少年的心理活动。
五、拓展延伸,想象说话(请学生任选
一、两个话题展开想象,进行说话练习)
1.“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学生找到这句后,教师要及时引导体会为什么一次杂技表演成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少年在与谁搏斗?这场搏斗何以惊心动魄?
2.如果顶碗少年的第三次表演仍然没有成功,你觉得他该怎么办?是放弃了,不再表演,还是继续表演第四次?如果你就是顶碗少年,你会怎么做?
3.表演结束后,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你会怎样采访这位顶碗少年?向他提些什么问题呢?
4.你的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和失败,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第五课:《手指》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课前准备:
1.课前选读关于手指的寓言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2.自学题的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会带给我们启示,像那个“我”至今还常常想起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雅自在,显示着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速度课文,口头完成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然后分别具体写(),最后总结写()。
4.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
理解要点如下:
(1)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2)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3)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4)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指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五、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1.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我们基本悟到了读文明理的方法,下面有一篇短文,请你读一读,想想短文蕴含一个什么道理?
五个手指的故事
“唉!又忙碌了一天,简直把我累死了!”大拇指伸了个懒腰,有气无力地说。
“难道我就不累吗?”大拇指的这句话被不服气的食指给听到了,“我的腰都累弯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是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小主人玲灵的手指在谈话!
它们的对话,被高个儿的中指,纤细的无名指和瘦弱的小拇指听到了,于是五兄弟开始窃窃私语起来„„
“唉!”大拇指又叹了一口气,说道,“要数最累的,那这冠军肯定就是我和食指老弟了。小主人上了高中后,学习压力大,作业繁多,每次小主人写作业,我俩都要用力地捏住笔头,跟着小主人不同的作业和要求旋转,有时是中文汉字,有时是英文字母,有时是数学符号,有时是美术风景„„把我们俩转得头晕目眩,一工作就是好几个小时。瞧,我俩原先圆凸凸的表面,都被压扁了。”
“还不止呢,小主人的握姿又不够正确,总喜欢把你压在我的脸上,害得我都快喘不过气了。”食指气愤地补充道。
“咳!大拇指食指老兄,小主人写字,我必须弓着腰同你们二人合作,用脖子去支撑笔杆,看,这儿都磨掉了一大块肉。还不止呢,我还要经常忍受着烧伤的痛苦。”中指禁不住叫了一声,“有一次,要将燃烧过的试管中的溶液除去,但必须等到试管不烫后才能用水清洗,否则会使试管破裂,但主人总是迫不及待地就习惯性地伸出最长的我去触碰那试管壁,在碰到的一刹那,我的整个身体都像被烙铁烙了一样,有一种很疼痛的烧灼感!现在想起来还觉得非常可怕呢!”说着,中指竟呜呜地哭了起来。无名指坐了起来,帮食指擦干眼泪,接着说道:“咱们都是同病相怜啊!”
“嘿,无名指小哥,你脖子上挂的是什么啊,还挺耀眼的。”小拇指看着无名指上的圆圈问。
“唉,别提了,它可差点要了我的命。您大概有所不知,情人节那天,小主人的男友硬要把这个戒指送给她。小主人戴上它后,视它如珍宝,每天抚摸着这个戒指,然后就是一阵幸福地发呆。可是这个戒指,从此以后,像个铁环一样套着我,让我动弹不得,呼吸也变得很困难。这枚戒指对我来说并不是很合身,戴上它时,我有些上气不接下气,可是昨天,小主人为了清洗它,不顾我的感受,硬是把它从我身上扯出。你看,我身上竟留下了一段深深的勒痕„„”还未说完,无名指哽咽了。
“咱们的命真是太苦了!”大家纷纷说。“可是不管怎么说你们都有显示自己身手的机会,可我呢,主人看不起我,从来不用我,我觉得自己好没用啊。”小指伤心地说。
四兄弟安慰它:“你别这样想,平日里似乎没有你独挡一面的时候,但我们帮助小主人搬东西,提书包,拧毛巾,少了你,那可费力极了!况且如果少了你,人们只有4个手指,那是多么别扭、多么难看呀!”小拇指没有回答,似乎陷入了沉思。
屋子里一下变得寂静了。朦胧的月光透过窗子,怜悯地轻抚着五兄弟的脸,兄弟5人伸展着疲惫的身躯,慢慢地进入了梦乡。明天也许还会有着更多、更新的任务等待着它们呢(作者:王凡选自:福州日报)
2、我们每人都有五官,有一个相声曾经讲了五官争功的故事。你有兴趣写写它的故事吗?请你以《五官的──》为题,编一则寓言故事。
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
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课前准备
和家人交流自己曾经第一次做过的事情,注意把事情经过叙述清楚,最好能谈谈自己的想法或得到的启示。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现在已是12.3岁的少年,从你们呱呱坠地到现在,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许许多多个“第一次”,例如,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单独睡觉,第一次得奖„„这许许多多个“第一次”, 就像一个个脚印,记录下我们成长的经历。今天,我们来一起说说自己的“第一次”好吗?
2.学生朗读要求。
3.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经历过的“第一次”,师及时板书,以拓展学生的思路。
二、创设情境,唤醒记忆
1.提出问题:在这么多的“第一次”中,你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是哪一个呢?为什么这个“第一次”你忘不了呢?
2.学生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进行口语交际。
(1)明确说话要求
①交流时要说清楚“第一次”的经过。
②要说出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或得到的启示。
③也可以说说现在对当时“第一次”的看法。
(2)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准备。
三、课内交流,取长补短
1.小组交流:组内的同学依次讲述自己的“第一次”,每个组员讲完后,其他组员及时评价,可以质疑,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各组选派一两个同学在全班交流,每交流完一个,师生及时评议、质疑。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习惯。
四、拓展延伸,课外交际
1.课后,与其他同学或者你的伙伴交流自己的“第一次”。
2.放学回家,把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可以是自己说的,也可以是同学、伙伴说的)讲给父母听,也可以请他们讲讲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明确要求
1.上节课,我们交流了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不仅有难忘的“第一次”,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平平凡凡的小事,如果我们留心观察、细细感受和品味,我们同样也会从中获得感悟和启示。
2.指生朗读习作要求,明确本次习作要求。
(1)可以记写自己“难忘的‘第一次’”,要写清楚经过和启示。
(2)可以学习《手指》一文的写法,选择生活中的一个使你有所感触的事物,要写清楚事物的特点和从中得到的启示。
(3)可以描写一幅漫画的内容(可以是书上的这幅,也可以是自己带来的),要写清楚图意和自己的想法。
二、自选内容,分组交流
1.学生各自选择自己习作的内容,思考写什么,怎么写?
2.根据所选择的习作内容把学生分组,组内交流习作内容,其他组员及时质疑评价,提出意见或建议。
三、全班交流,拓宽思路
1.每一个内容选择2.3名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要求尽可能把内容说具体。
2.师生评议:评议要点(1)是否按照具体的要求抓住了重点。(2)表述是否具体、流畅。(3)启发或感悟是否真实。
四、再次明确习作要求,学生习作
1.再次明确写作每一个内容的具体要求。
2.写作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学生各自习作。
4.修改草稿。自己或同学互相修改写作草稿。
5.誊写习作,努力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第三课时 写作讲评
一、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1.总结本次习作总体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明显的同学。
2.提出评议重点:(1)是不是把事情的经过,事物的特点,漫画的图意写具体了。
(2)是不是真实的写出了自己的启示、感悟和想法。
二、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1.欣赏佳作片断,共同评议。(选择3―4位学生的习作片断,进行欣赏,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指出其中的不足。)
2.赏析两篇学生的整篇佳作,共同抓住上面两点评议。
三、小组交流,互议互评
1.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2.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字等也要修改;订正老师和同学对修改提出的意见。
四、拓展练习,强化运用
1.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可以显示大地的生机,一件平凡的小事常常使我们因有所感悟,受到启发而难以忘怀。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就一定会有许多感动、启示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2.把自己的习作重新修改一遍后,誊抄后张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
回顾拓展一
学习目标
1.交流对学过的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也可以交流学习了本组课文,在写作表达方面有哪些收获。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3.读懂成语故事《邯郸学步》,理解成语的寓意。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一、小结引入
本组课文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都能给我们一定的感悟,或都对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启示。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联系生活实际领悟到了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体会到了作者的表达方法,并且在我们的习作中也试着运用了。本组课文学完了,你有没有总结过每一篇文章的表达方法有什么不同吗?
二、体会表达方法
1.回想这个单元的课文,都用了哪些表达方法?写出运用这种表达方法的文章的例子。
表达方法例文
打比方、一连串的问句、一连串的格式工整的话语、把事物人格化的写法
借物喻人
写一件事情、物件,从中产生感悟、受到启迪
2.除了课文以外,你在课外书上读到的文章还体会到了怎样的表达方法?
表达方法例文 日积月累
一、读读文中的古文名句,读不准字音的字问问老师和同学。
二、反复读读这些名句,谈谈自己的理解,和同桌进行交流。
三、主动在班级谈谈自己的理解,接受师生提出的意见,把句子理解正确。
四、练习把这些名句背诵一下,再背给同学们听。
五、你还背过哪些古文名句,背给大家欣赏。成语故事
一、默读两遍成语故事《邯郸学步》,试着把故事的寓意讲清楚。
二、你还读过哪些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大家一起想想帮事中的道理是什么?
三、课下搜集成语故事,准备开个成语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