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中学语文2013年高中语文 暑期培训心得(一)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素材

时间:2019-05-14 03:15: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中学语文2013年高中语文 暑期培训心得(一)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素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中学语文2013年高中语文 暑期培训心得(一)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素材》。

第一篇: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中学语文2013年高中语文 暑期培训心得(一)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素材

南湖区中学语文2013年暑期培训心得

(一)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今天——2013年7月4日,南湖区90学时暑期培训的第一天。

听了一场题为《怎样教好古诗文》的讲座,讲授人是嘉善县中学语文教研员顾老师。顾老师的讲座主旨我很是认同,就是古诗文教学一定要由文字教学层次上升到文化教学层次。

语文教学,如果能像顾老师说的,教师升至文化层面的认知,并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探求有效教学策略,引领学生由文字认知到文化涵泳。这样,我们的孩子,最终一定会成为有着传统修养的中国人,能够和我们的祖先一样,作为一个伟大民族在大地上探求人性的生存方式,并持续地汲取中外丰厚的文化精华。

语文教学,如果能像顾老师所言,由文字层面升至文化境界,教师和学生关注的是教学过程的精神享受,看重的是最后精神世界的熏染,那么就不会困顿于知识和技能层次,学生和教师自然就有了迂阔的精神气质。

讲座起始,顾老师分析了当前古诗文教学现状。我想培训的教师大都身在教育一线,其情形不言也自然知晓。语文学科是最古老的学科,从创设文字始,应该就有了语文教育。起孔子始已经有了专门的“言语”、“文学”课程,但语文教育至今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学科。所以,关于语文教育,别说专家可以指责其弊端,很多外行人也可以随意论其是非弊病。

诚如顾老师所言,我们暂且不论传统语文教育的得失,就现状的语文教育,也有不少语文教师耽于经验。虽然说经验很重要,但是步入经验主义之途是万万要不得的,所以放眼望去,语文界没学问是不争的事实,我国的学术传统,向来是注重实践理性的,几乎没有像欧洲那样在基本概念和范畴中追本求源的传统,所以我们的语文界把经世致用的实用性放在首位。经世致用,这种思想的局限性在于它是非终极性的,它忽视了人内在的生命和精神需要。如果人生只是停留在应付生活的实际需要,人和其他动物是没有多大区别的,这不仅是践踏了我们视为神圣事业的语文教育,也为应试教育悄然大门洞开,语文教育应该是人的言语基础上的一种精神的建构,是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是寻找自身灵魂的征途,是超越世俗实用需求的,因而语文教育需要从文字教学上升至文化教学,语文教育中务“虚”比务“实”仿佛更为重要。

听讲座的过程,是一个精神对话和心灵交锋的过程。

我想“语言是存在的家”,我们的精神和文化以文字的形式贮存,我们必须从文字出发,才能走进文化和心灵深处。我想古诗文是中国文人的情怀、思想的累积,我们应该在传统文化积累的基础上品悟古诗文,而不是以国外的理论来阐释我们的古诗文教学。所以,在顾老师以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阐释古诗文教学时,我窃以为稍隔了些。

刚刚结束的2012学年,我一直在思考自己想做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老师,思考对学生自

1己能做些什么。今天听顾老师讲座,我发现自己和顾老师所思相近。我想到的是,教师首先引领自己做个心灵上的文化人,舒展性灵,其次引导学生向善、向美而启智,做个看重心灵生活的人。我相信只有文化才赋予一切活动生命本源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内在文化的缺失,意味着教师只是在做位移、技能和应试的训练,诚如陀思妥耶夫斯基说的:“人活在树木和水塘之间,活在劳动而后精神的自由之中,活在诗歌和艺术的边缘,活在尊严和挚爱的生活之中,定然会活的更舒服些。”这样的教学和生活的境界,于我,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顾老师说:“人事景物总归情”。《文心雕龙》也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所有的文本反映的都是人的情感。后面的古诗文教学案例列举,顾老师讲解的教案设计都不是停留在知识的灌输上,而力求教学境界的文化升华。于此,我也颇为认同,因为专业知识不能等同于智慧更不能滋养心灵的成长,道家的“绝学无忧”不是没有道理,如果学生的内心都被所谓的语文知识和他人的认知所填满,那么他们的心灵很难与文本深藏的情感形成生态的活泼的流通,也很难形成带有自我原创的生态的对话和交融,就更难构成自我确认的各种要素——感觉、意象、观念、生活态度、信仰之间的碰撞、对话和交融,这种交融会促成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思考、自我想象和自我判断,因而我们要侧重于情感体验的阅读指导。

顾老师列举《湖心亭看雪》时,我更是很有感触。《湖心亭看雪》一文,我的徒弟陆海兵老师公开课教授过。我和他,磨了很久的课,侧重在解读文本,而我们的解读也是力求能够上升都文化解读的层面的。记得要求陆海兵老师对《湖心亭看雪》逐字点评,自己也写了教学思路初探。

记得自己的教学思路是想实践王崧舟老师的课堂设计理念,即举像、造境、入情、会意、求气、寻根的文化探求步骤。这里,抓住一个“痴”字,刻画了一个高洁的内心有操守的文人形象。由“痴”这个形象,抓住“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结合文章“痴”,让学生找出“痴”的具体内容,反复吟诵,教师以“痴”作为吟诵后缀,比如:

第一次:

学生吟诵: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教师后缀:余往湖心亭看雪,相公痴也。

第二次:

学生吟诵: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教师后缀: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公痴也。

第三次:

学生吟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教师后缀:眼见此景,相公痴也。

第四次:

学生吟诵: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教师后缀:能见此景,相公愈加痴也。

第五次:

然后,学生连贯吟诵,连贯以求气韵。“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教师后缀,相公痴也。

这样的反复吟诵,是课堂的“造境”。

在造境的基础之上,对课文的入情、会意层面就可以渐入佳境了。

古诗文教学上升到文化境界,必须引领学生对意象的感知。《湖心亭看雪》第一段就有意象伏笔。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意象,“意”大于“象”。而《湖心亭看雪》的第一段出现“亭”和“舟”,眼中之景非平时之景,心中所思也非平时所思,作者来到了一个与平时完全不同的世界,由小世界跃入了大世界,人之生,或如井底之蛙,或如洞穴之人,不免局促,雪景让他感觉从暗室中伸出头来,天地宽广,寻得了真实的自我,不仅是画面的延展也是时空的延展,千古风流一起涌上心头,观景让人摆脱了“小”的宿命,虽言“小”但心灵上已经超脱。“舟”俨然是宇宙之船,八面通透的“亭”就是一个心灵的高台,所谓“人生天地间,恰是飞鸟栖枯枝”,听起来忧伤确是事实,因而小亭饮酒,豁达对待生命,如能解禅悦,何地不高峰。

所以第二段,作者没有久留,贯之以洒脱之风范。

湖心亭上的人,“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本来是“独往湖心亭看雪”,不料亭上已有人先到了。深更半夜,“人、鸟声俱绝”的湖心亭上不期而遇,双方的又惊又喜是不难想像的,但作者并不曾有一言半语,只写道“见余,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让亭中人说话,反客为主,不仅写出了亭中人的惊喜,同时也表露了作者的心声。笔墨简炼,韵味无穷。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才“拉余同饮”;作者也因这异外的惊喜才“强饮三大白”。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也正因为这样的“兴致”和“感觉”,才有末句的“问其姓氏”。可作者在此并未写出他们的“姓氏”,只一句“是金陵人,客此”,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可实际上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在意外相逢的惊喜、“酒逢知已千杯少”的欢娱过后,才知他们是他乡游子,所面临的现实将是各奔西东。今生今世也许相会无期,顿时,作者“人生难得一知己”的怅惆与失意荡漾心中。本段虽是平实叙述,表达感情的词语全部弃之不同,却把作者的悲与喜表现得淋漓尽致。

《湖心亭看雪》营造了境界,但实际上超越了境界,作者在心灵超越中实际上已经已

经拥有了世界,身心得到了安顿,所谓“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其“痴”应该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喜爱、入迷,而是深感一种生命的回归,心性的伸展。是通于天地,融自我和万物于一体,最终获得灵魂适意的“虚”的生生造化的境界吧。

今天,听顾老师谈“怎样教好古诗文”,听顾老师从文学根本谈“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我也不禁深思古诗文教学的文化必然。我们所处的时代很大意义上是个不思不想的时代,我们会追问:“怎么办”,但我们很少或者压根不追问“为了什么”,例如,我们不追问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工作,而集中于“找到工作后需要我做什么”,“学习中别人让我干嘛”?当然,“怎么办”也是在思考,这种思考的应用,常是以感官为主,把思想局限在事物的表层上,局限在事物的孤立个体上,这种以感官为主的思维模式,并不通向思考真的内心,更不会把所有的感官的活动稍加凝聚,把它向内心沉潜而加以提炼和净化。这样的现代生活,我们已经失掉了自主性,我们已经把思想从我们的生活中驱逐出去了,人只有在思想中才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我们不能过着这样不思不想的生活。

语文教学的文化追求,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自己多读书,沉潜文字,需要我们在思考中感悟别人的生命,进而反观自己的生命。仍旧回到《湖心亭看雪》上来,我们文化寻根,联系课后练习《江雪》寻根,联系姜子牙直钩垂钓、严子陵隐居钓鱼的典故寻根,我们发现,不管是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还是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都是一种世情洞悉后的智慧及生命的深刻体悟。

语文教学,回到文化深处,追求思想的力量,寻求情感表达的文化之根。我们语文教育者,需要引领我们的学生真正寻求安身立命的精神之所。

今天,听顾老师讲座,言语之下,感觉顾老师是个颇有个性的人,想到韩愈在《伯夷颂》里有曰:“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这是韩子的个人精神宣言,也是众多理想主义者前进的精神动力。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理想的语文教育,于我,于更多的语文教育者,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第二篇: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中学语文2013年高中语文 暑期培训心得(三十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素材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中学语文2013年高中语文 暑期培训心

得(三十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素材

原本以为培训无非消磨时间,听讲座无非是打瞌睡,但这次培训让我感受到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的用心良苦,我们切身感到受益匪浅。这几天来我一直在对照名师专家与自己在各方面的差距,常常感到自己的课堂灵性的不足,现就听了陈振玉老师讲座的感受,来构思朱自清的《背影》,谈一谈思路的转变。

陈老师阐述了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应“选择恰当的、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她也列举了某老师对《背影》的核心内容的设计,“品读经典片段(第六段)。”但没明确教师实际在教什么?学生实际学了什么?而我在教学中好像怕遗漏任何点,因而选择从头分析、疏导,到第六段重点分析,现在想想切实无重点、无突破口、死板,学生对作者的意图,手法也难于理解。现就此想重新构思,不知是否可行。

从第六段对父亲的背影的分析领悟为抓手,来感悟文本字字珠肌的语言及深层次的情感表述,车站分别对父亲的外貌、动作描写分析应不难,父亲的背影,作者第一次发现吗?为何这次使我流泪了?这样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证据,就会提纲契领抓住散文教学的主线,学生就能从开头开始分析因素:分别两年余(时间、空间情感)、祖母死去(亲情缺失)、父亲赋闲、举债(家境贫困)、父亲送—不送—送,嘱托茶房—讨价还价—买橘子(舐犊之心)、也就使学生明白前文都是铺垫、不是可有可无,在气氛、情感等方面下足功夫。这样,这“背影”是有生活与情感基础的,再到后文分别时,父亲“扑扑身上的泥土,显得很轻松似的”,学生就能理解作者字斟句酌的功夫了,真轻松吗?为什么呀?作者说“等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中,再找不到了。”此刻的“我”是怎样的动作、深情、心态,不就一目了然了吗?这与“山回路转不见君”只是文学的表述不同而已。此情此景何以堪。那末段的内容更是迎刃而解了。这样以点带面,追因溯果,也许就能到达陈老师说的“选择合理而有创意的教学环节,”的效果。我想这样预设的环节和问题也许在今后对情学散文的教学定会有所裨益。

有时想想,不是文本不精彩,而是自己不动脑,真该时时充电。

第三篇: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中学语文2013年高中语文 暑期培训心得(六十一)求真 求实素材

三伏高温,热浪滚滚。语文90学时培训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专家报告,高屋建瓴,开窗启思;教研员讲座,精彩纷呈,贴近实际;教师交流,抛砖引玉,各显个性。一场强烈信息风暴地冲走我的职业倦怠感。

8日下午,我们聆听了郭元祥教授的《能力导向的深度教学:观念与策略》的讲座。其中引用了一个小学生的作文,引文如下:

星期天,我们去了中山陵。中山陵上有三个孙中山;后面一个是站着的,再到里面,看见一个躺着的。三个孙中山的脸都不一样,不知道为什么。我玩了一会儿,觉得没劲,后来小了一泡便,就回家了。

对于这篇作文,他的老师的点评是这样的:

你看,多么有灵气!多么有童真童趣!真可谓天籁之音!将来一定是研究问题的高手。可是,问题在于我们很多老师说,作文要写有意义的事,要有思想性,不能看到什么就写什么,不能胡思乱想,对伟人不尊敬。当下,我们的许多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都是这样指导的。包括我在之前的作文教学中也是这样指导学生。“点题”“点睛”“升华”是我作文教学的常用语。仔细琢磨这篇小学生作文,你看,有观察,有思考,有真情!是一篇很有意思的儿童作文。因此,有关教育人士呼吁:“三个孙中山”受肯定了,中国文学才有希望!

听了徐玉根老师《让作文教学“活色生香”》的讲座后,我的心越沉重,但心境越明朗了。

徐老师在讲座中大胆质疑,谁是扼杀孩子自由思想的“凶手”,老师在作文课上让学生写“香蕉”案列,引发了我深深地的思考:教师总是呼吁学生写作文一定要真实,反对假大空虚套的作文,可是不经意中,教师自己恰恰成为扼杀孩子自由思想的“凶手”。

《我的星期天》是我学生的一篇随笔。抱怨作业多,补课累,怨声载道。我明知这是学生的心里话,但还是以中学生缺少积极向上的精神而加以否定。

听了徐老师对作文教学细致入微、眼光独到的的分析,使我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从中明白了作文教学的本质:

求真,求实。

第四篇: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中学语文2013年高中语文 暑期培训心得(五十)你在高原素材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中学语文2013年高中语文 暑期培训心得(五

十)你在高原素材

前天在听到陈振玉老师提及为教师们所熟知的“高原期”时,自己还在用“重复”、“提高”、“工作范围和内容”、“疲惫”、“教学理论”等指标来把脉衡量;昨天在随地点辗转的两场讲座中,个人欠佳的状态却如实地反映出培训至今已深入“高原”地带。已然如此,为之奈何?

翻开布满群蚁排衙般文字、穿插难于辨识的符号的《南湖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手册》,我自然而然地回想起7月4日下午由顾坤明老师做《怎样教好古诗文》那第一场讲座时的场景:台上“貌似”普京总统的主讲人思接千载、倾囊相授,台下“神似”忠诚拥戴者的同仁们蹙眉颔首、合掌和鸣;5日由王立群教研员所做的《基于学生学习的课堂观察》的讲座,其理论的体系与实践的反馈为我们由模糊定性到科学量化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力依据;6日,徐玉根老师的《让作文教学活色生香——基于2011版新课标理念的写作教学有效性思考》讲座中,作文教学理应“以学定教”、“生命化写作”与“个性化写作”是新课标写作部分的题中之义等观念让人耳目一新;8日,王守国老师以《苏州园林》一文为例所做的有关说明文的说课及教学反思,张彦老师分别以《桃花源记》、《藤野先生》和《生物入侵者》为课例所进行的类型探讨,都表现出就语文范本而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气度;9日,孔皓月老师以三篇课文为例(《范进中举》《故乡》《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所做的深度交流,又是一番“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大手笔„„时至今日,沈根元教研员《初中语文试卷编制与课后作业设计ABC》又仿佛点化众生一般,带领无的放矢我们去触摸“指挥棒”的头头道道。

——从大学教授们的高屋建瓴(郭元祥教授《能力导向的深度教学:理念与策略》、蔡伟教授《说课的艺术》、潘涌教授《积极语用教育观及其实施》),到一线研究者的实用主张(陈振玉老师《阅读教学设计漫谈》、钱诤教研员《我看作文教学》等),再到青年教师们的个性教学(陆林海老师、张旭老师《庄子·秋水》),一个多礼拜来的眼界之开阔与思维之碰撞何止于此?无需否认“我在高原”,因为向来“山重水复”之后自有“柳暗花明”,非经苦心孤诣,哪得豁然开朗!

行文至此,蓦然想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张炜积20年之功所作450万字巨著《你在高原》,迄今未敢独上这座文学界的“高原”。反观省察:自比“青年期”遇见“高原期”,岂非贻笑大方?!

第五篇: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中学语文2013年高中语文 暑期培训心得(五十七)基于写作教学培训的心得素材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中学语文2013年高中语文 暑期培训心得

(五十七)基于写作教学培训的心得素材

这些天,每天穿行在禾城火辣辣的太阳下,感受着难耐的炎热酷暑,在这次90学时的教师培训中,有幸听到两位专家关于“写作教学”的讲座:一位是市教研员徐玉根老师的“让作文教学活色生香——基于2011版新课标理念的写作教学有效性思考”,另一位是平湖市教研员钱诤老师的“我看写作教学”。听了两位专家的讲座,我真是受益匪浅!两位专家都是基于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来解读初中语文“写作教学”。

写作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在作文教学这块沃土上,无数语文教师始终未停下过他们辛勤探索的脚步,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教研之风盛行,教师们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更多的关注起学生作文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但毋庸讳言,在相当程度上,我们的作文教学依然在一种“无政府”状态下艰难地跋涉,仍难免太多太多的困惑与沉重,仍有着在不知深浅的河流中摸着石头过河的窘迫。

以至于到今天,新课标理念可算是深入师心了,可教作文仍然是语文老师们的一大难题,写作文则是学生们的一大难题。两者为什么都那么难?更多的矛头都是直指应试教育,在应试怪圈的笼罩下,作文教学已可怜地沦为考试的附庸,作文训练单调机械,支离破碎;教师兴味索然,不得已而教,教之亦无所适从,力不从心;学生硬着头皮,挤牙膏一般应付了事,劳而无功或事倍功半。他们个性被压制,真情被包裹。师生皆为所累。写作教学于苦苦摸索中呼唤本真的回归。

事实上,我们的写作教学,有着太多“被动”的影子。

君不见,一到写作课,教师命好题,拟定内容,指明方向,规定字数,学生便开始洋洋洒洒写起来(这种情况还算是训练有素之结果),当然也有紧握笔管作沉思状的。

君不见,一篇作文交上来,置于老师的案头,老师用一个星期抑或是更多的时间,(一个语文老师一般以两个平行班计,一百来本作文)紧赶慢赶,终于批完,算是大功告成,有点“莫等闲,白了教师头”的味道。

君不见,一次作文批毕,老师拿出自认为班级的上乘之作,点名表扬,细加条分析缕,指明优劣,引以为戒。然后当堂诵读,课后传阅甚至张贴。似有定制佳作啊。

以上情景,大多语文教师,似应不觉陌生。此种情况,叶圣陶先生就坦言:“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不计其数,得个深切体会:徒劳无功”。先生是语文教育大家,尚且如此言,留给我们的怕是得深加体味。平心而论,百余篇作文,一周时间要仔细阅读评价,对一般教师而言,并非易事,于是我们难免自作多情,或者蜻蜓点水隔靴搔痒,仅是“我终于把这次作文改完了”。而真正的作文效率到底怎么样,恐怕我们老师自己心里底 1

气也不足。扪心自问,我们送走一届学生,他们的作文水平究竟提高了多少呢?我们做语文教师的,有几个敢问心无愧?

反思这样的结果,我们难道不应该有所作为吗?

下载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中学语文2013年高中语文 暑期培训心得(一)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素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中学语文2013年高中语文 暑期培训心得(一)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素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