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情核查及灾后重建工作报告

时间:2019-05-14 04:11: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震灾情核查及灾后重建工作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震灾情核查及灾后重建工作报告》。

第一篇:地震灾情核查及灾后重建工作报告

“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在中央、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按照市委、市政府抗震救灾的决策部署,县委、县政府迅速行动、沉着应对、科学调度,举全县之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积极开展应急抢险、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统筹兼顾,坚持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抗震救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受灾群众生活已得到了妥

善安置,群众情绪稳定,市场物价平稳,社会秩序良好。目前,抗震救灾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恢复生产、灾后重建和狠抓当前经济社会各项工作。按照会议安排,我就灾情核查和灾后重建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以汇报:

一、认真学习,及时传达了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全市第五次抗震救灾会议精神

胡锦涛总书记来我市视察抗震救灾,是对我们的最大支持和深切关怀,是对我们工作的极大鼓舞和鞭策,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加快灾后重建、恢复生产生活的信心和决心。一是及时组织学习胡总书记和省、市领导讲话精神。6月3日,县上组织召开了县委中心组学习会和四大班子联席会议。会上全文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甘肃抗震救灾工作时的讲话及省委书记陆浩、省长徐守盛在6月2日全省抗震救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市委书记王义在全市第五次抗震救灾会议上的讲话,并全文印发全县各级党组织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讲话精神实质,迅速将胡总书记和省市领导讲话精神转化为加快我县灾后重建和科学发展的巨大动力。二是各乡镇、各部门积极行动,按照全市第五次抗震救灾会议精神要求,积极投入到进一步的灾情核查和灾后重建工作中,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三是按照市上关于开展夏收帮扶的通知要求,6月5日上午,县上召开了县直单位下乡帮助农户抢收抢种、灾后重建、恢复生产动员大会,组织县直单位全体干部职工(除1名值班外)全部深入基层所联系的乡镇、村、组帮助农户收割小麦、开展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工作。

二、实事求是,认真负责地完成了灾情核查工作

我县认真负责地抓好灾情核查工作,分期分批组织人员开展了六次灾情核查工作。县上成立了灾情核查工作领导小组,抽调干部1248人,其中县级干部34人、科级干部271人、一般干部943人与市上抽调派驻我县工作组成员45人,其中县级干部16人、科级干部29人,组建了市县灾情核查工作组共1293人,共同开展灾情核查工作。在灾情核查中,我们实行“三包责任制”,即县级领导包乡镇,科级干部包村(社区),一般干部包组(居委会)。建立“五定一审一评议” 的灾情核查工作机制,“五定”即灾情核查情况做到村组干部、核查干部、工作组组长、乡镇主要负责人、县级联乡领导层层定工作任务,层层靠实责任,层层把关审定;“一审”,即灾情汇总上报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由县灾情汇总领导小组最终审定;“一评议”,即逐村逐户核查灾情过程中,邀请村组有威望、有影响、口碑好的村民参加,组成5-7人的灾情核查评议小组,对灾情核查界定情况进行评议,张榜公示。灾情核查工作做到了“五统一”,即统一安排部署、统一进行培训、统一核查标准、统一核查规程、统一上报口径。对核查结果分别由村民小组、村委会进行张榜公示,接受监督,做到了客观、公正、公平、实事求是,做到了层层统计,层层把关,层层核实,层层负责,统计结果落实了“五级签字”责任制,经过了严格的复核,重建村根据城建、国土、水利等部门意见,写出了单行材料,拍摄了受损房屋照片,设计了规划图。

第六次灾情核查统计结果如下:

全县共遇难13人;受伤1266人,其中重伤28人,轻伤1238人。

全县15个乡镇,213个行政村,10个居民委员会,941个村民小组。受灾总户数37766户,占全县总户数62.8%;受灾人口151184人,占全县总人口 62.3%。房屋倒塌和需拆除重建的特重灾户3023户、11583人、10956 间、216959平方米,房屋受损的重灾户、轻灾户34743户、139663人、130937间、3244801平方米,家庭财产受损 315件,大小牲畜死亡 1607(头、只),农作物受损面积 545.5 亩,受损估值总计 71371.97 万元。受灾重点村涉及9个乡镇,19个行政村的20个自然村,其中属异地重建的16个行政村17个自然村465户、1988人,属就地重建的3个行政村3个自然村184户、741人。

全县学校共有274所受灾213所,其中属毁灭性受灾学校46所,裂缝错位学校157所,一般性毁坏学校10所。校舍房屋受损5277间,面积105339平方米,受损围墙9140米,校门30座,教学仪器受损6720件,课桌凳受损475套等总计损失估值 12351.72万元。

全县共有273所医院(卫生院、卫生所)受灾273所,房屋倒塌31间,面积630平方米,严重破坏1471间,面

第二篇:市灾后重建工作报告

20xx年xx月xx日,全市召开了灾后重建工作动员大会,会后,我办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在我单位临时帐篷内及时传达学习了动员会精神,在学习贯彻会议精神的同时,结合本职工作,对我办下一步灾后重建工作进行了安排。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确保灾后重建目标任务完成 全办干部职工在没有办公场所的情况下,及时学习传达,开展讨论。通过学习,把全办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灾后重建工作上来,切实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灾后重建工作抓紧抓好,用发展的眼光来开展灾后重建,以新思想、新观念来推动工作,同时,以高度的政治感和责任心,积极投入到各项重建工作中去,服从市上统一安排,保证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

二、立足本职,加强领导,确保恢复重建工作有序开展

一是统一思想,明确思路。按照市委灾后重建工作目标任务贯彻落实,狠抓工作作风,严格考勤制度和请销假制度,努力创新,进一步发挥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原抽调8名同志继续认真协助做好聚源镇、紫坪铺镇、龙池镇、石羊镇的灾民安置点活动板房建设工作,切实解决板房建设过程中的供水、排污、用电等基础设施问题,保证安置点活动板房建设工作顺利推进,由赵新天副主任负责。

三是原抽调8名同志继续做好玉堂镇外滩安置管委会的水、电、气、防疫、环卫、安全、民政工作的协调与联系工作,由宋海燕副主任负责。

四是加快灾后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恢复重建。“5.12”地震对我市移民安置点道路、通讯、供水、供电、学校等基础和公用设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特别是紫坪铺镇、龙池镇等移民搬迁乡镇的公路、库周交通、输变电、邮电通讯广播电视等,损坏严重,急需尽快恢复。因此,尽快组织机关干部深入到移民乡镇、村、组,认真调查研究,进一步摸清移民群众受灾情况,特别是基础和公用设施受损情况。同时积极向上反映,努力争取更多资金,帮助各乡镇加快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恢复步伐,并及时把目前争取到位的70万元移民专项救灾资金拨付到有关乡镇。

五是引导和鼓励移民积极开展生产自救。由于我市移民绝大部分安置坝区,房屋大多新建不久,且质量较好,在地震中毁坏不是十分严重。根据我市实际,大力引导和鼓励移民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克服依赖思想,搞好增收项目,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同时,强化对抗震救灾的政策、法律知识的宣传贯彻,做好移民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和外出务工实用技能培训工作,有针对性地举办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受灾困难群众的整体素质,增强生产自救、重建美好家园的能力。

六是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搞好对口帮扶工作。根据市上统一安排,我办对口联系龙池镇云华村的灾后重建工作。该村由于位于山上,因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受灾严重,全村216户受灾,5人遇难,3人失踪;垮塌房屋1476间共计35500平方米。为帮助云华村恢复重建,组织机关干部切实做好对口帮扶工作,充分以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决把党和政府的关心落实到实际行动上。一是每位党员干部要尽自已最大力量,出钱出物,为受灾群众重建家园提供物质上的帮助;二是积极开动脑筋,认真研究,落实帮扶项目,做好培训指导,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使受灾群众尽快恢复生产。

七是做好单位维修加固工作,确保机关正常工作秩序。我单位办公楼破坏较为严重,部分填充墙断裂,砖块脱落,房屋吊顶部分垮掉,经专家机构初步鉴定,办公楼为中度损坏,必须经维修加固后才能正常使用。为保证机关正常办公,在市国资办的统一安排下,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尽快对我办机关办公楼进行加固维修,早日投入使用,确保正常工作秩序

八是做好信访接待工作,确保移民稳定。地震使全市移民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到了一定的损失,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大量移民群众上访。对此,我办将进一步加强信访接待力量,认真宣传国家的移民政策和抗震救灾、恢复重建政策,做好移民群众的思想工作,特别是要做好因地震成为孤儿、孤老和残疾人的移民的救助工作,及时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送到他们手中,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灾后重建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我市稳定。此外,由于地震灾害使市信用联社电脑系统遭到破坏,无法把移民后期扶持资金打到移民个人账户上,我办将联合财政局、市信用联社将此情况进行通告,对移民做好宣传解释,并组织人员到乡镇进一步宣传走访。同时,督促市信用联社尽快恢复电脑网络系统,及时将后期扶持资金打入移民个人账户,确保稳定。

九是加强队伍建设。全办干部职工按照已形成的临时干部管理办法进行管理,抽调到乡镇工作的8位同志由赵新天副主任统一管理;玉堂镇外滩安置管委会开展水、电、气、防疫、环卫、安全、民政协调工作的8位同志由宋海燕副主任管理;余下人员由调研员王其林负责。在主任蒲良全的统一指挥下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人人手上有活干,人人肩上有责任,在大灾大难面前履职到位,发挥移民办自身的职能作用。

第三篇: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工作汇报材料

四川汶川大地震给汶川及周边地区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抗震救灾成为灾区当前及以后相当长时期内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随着抗震救灾中救援阶段的结束,灾区居民安置已经成为目前最紧迫的工作和任务,并且,关于灾后重建的一系列工作也已开始谋划。在目前灾民安置任务非常紧迫的情况下,关于农村灾区灾后重建的方向、目标、形式、以及方式方法

等问题在现在仍然还处于思索阶段,对于农村灾区灾后重建可能面临的一些问题还处在探查和预测之中,但这些问题必须在全面的灾后重建开始之前就已形成一套系统的解决预案,这是农村灾区灾后重建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灾区重建更加美好家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因此,系统地研究、科学地预测灾后重建中可能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预案是当前理论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于四川省成都市而言,它辖下的都江堰、彭州、崇州也是此次地震的重灾区,特别是都江堰还是成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区,一些城乡统筹改革试点工作受此次地震影响在当前被迫中止,一些已经开始的城乡统筹改革试点工作也因为地震而面临新的问题,比如,对于一些已经对农村房屋和土地使用权已经进行了确权登记,而房屋或土地又在此次地震中损毁严重,其权利是否还继续有效?或对受损权利是否应该补偿,以及怎样补偿等?这些都是在灾后重建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受此次地震的影响,灾区是否还具备进行城乡统筹综合试点改革的条件,城乡统筹是否应该继续推行,以及怎样推行?城乡统筹能否成为解决农村灾区重建问题的一种全新模式等?都是大家非常关心和灾后重建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于灾区的灾后重建,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灾区的社会经济设施及功能的建设,不应该是简单的恢复,而应该是一种全新的重构,为灾区的重建和发展构筑更高更好的起点。我们认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城乡统筹的理念开展灾后重建工作是实现这一构想的有效路径。

一、灾区灾后重建中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

1、农村灾区房屋修建方式问题

目前对灾民的安置仍然是采取的搭建帐篷、活动板房等临时安置措施,对灾民居住房屋的重建将在未来2—3年内成为救灾工作的重点。虽然灾区农村的房屋损毁及其他个人财产、经营资产损失情况还在进一步统计之中,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确切数据,但一些重灾区农民房屋损毁情况是十分严重的,农民的永久居住房必须大面积地重建。在这次地震中,成都市市区80年代以后修建的具有防震措施的房屋经受住了地震的考验,损失情况非常轻微,而成都市周围郊区的农民自建房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损毁情况,尤其是在都江堰、彭州等重灾区,农民自建房损毁情况严重。这种情况表明,农民的自建房受其资金技术等的限制,其安全质量不能满足抗震要求,在灾后重建中,如果仍然由农民自行修建房屋,将可能留下安全隐患。因此,由政府出面,由农民参与,综合利用各种渠道的重建资金,在严格质量控制下进行的灾区房屋修建工作应该是灾后重建中农村房屋修建的主要方式。但是,如果仍然在过去四川农村单家独院的宅基地基础上重建农民房屋,一是会造成房屋建设速度的迟滞,影响灾民安置的整体进度,由此也会影响其他灾后重建工作;二是会造成人力、资金使用的分散,房屋修建的安全质量标准可能因这种资金、人力的分散而被迫降低,同时也会房屋修建过程中的安全质量监控带来困难。因此,由政府对农民居住社区进行统一规划,集中资金、技术和人力,按片修建农民集中居住房屋,将是灾后重建中比较有效率的房屋修建方式。而在此之前,成都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实行的农民向新型社区集中的做法也能为此次灾后重建的提供较为成熟的经验。

2、农村基础设施重建问题

在此次地震灾害中,除了农村房屋损毁严重外,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村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损毁严重,这种情况甚至对救援工作的及时展开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说明,在过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薄弱,不仅基础设施的数量规模有限,而且十分脆弱,无法经受住像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的考验。因此,在灾后重建中,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能是简单的设施修补和功能恢复,而应该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设施的质量等级等进行全面评估,利用灾后重建的机会,使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水平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从而为促进灾区灾后重建的全面开展,为今后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震后农村房屋及土地使用权问题

此次地震对农村房屋及土地使用权的影响在于:一是原有房屋或土地损毁,原宅基地或承包地遭到毁灭性破坏(如房屋或土地被泥石流掩埋),不能在原地恢复房屋或承包地使用权;二是由于地震而使房屋、土地移位,一些土地消失,而另一些新生地出现,这些情况都会造成原有房屋或土地的使用权产生混乱。在成都一些已经对土地和房屋使用权进行确权登记的城乡统筹综合

第四篇:灾后农房重建工作报告

都江堰市灾后城乡住房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关于灾后农村住房重建工作推进情况的

报 告

“一座座颇具特色又极富现代气息的漂亮农房和沁人心脾的田园风光,与欢快嬉戏的孩童和新农村居民们宁静和谐的生活。构成了一副乡村田园图画,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带给心灵强烈震撼和向往。”

——这就是都江堰的新农村,诗情画意,美轮美奂!

“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都江堰市农房18613户倒塌、56436户严重损毁、25059户中度受损、29469户轻微受损。在中央、省、成都市、社会各界和援建单位的关心、支持下,我市紧紧围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构建新型城乡型态的目标和夺取灾后重建全面胜利,率先构建新型城乡形态,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奠定坚实基础”的战略目标。坚持以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整合、集成政策资源优势,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动力,以集体建设用地整理指标增减挂钩为平台,着力构建“群众自筹、政府补贴、担保贷款、上海支援、社会投资”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全力推进灾后农村住房重建。目前,截止目前,享受国家救助政策的34447户中,农房重建基本完工率达98.2%。入住率达74%。其中:原址自建14703户已全部入住;统规自建5217户,完工5217户并全部入住;统规统建6970户,已完工6770户,已分房4547户,已入住3954

户;社会资金开发重建7162户,已完工6677户,已分房4084户,已入住1200户;异地迁建395户已全部完成。

我们通过灾后农村重建的2年探索实践,终于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升级、环境相互融合、基础设施共享、建筑风格多样的科学重建、科学发展新路子。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一、坚持“四性”规划,农房重建水平实现整体提升

我市始终坚持春城书记提出的灾后重建要体现“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发展性”的原则不动摇,将重建规划与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川西林盘保护、农业产业发展和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有机结合,整合集成政策优势,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通过完善安置点内基础配套及公共服务设施,增强了聚居区的凝聚力和承载力,实现了推进集中,节约耕地,变现资源,科学重建。

(一)突出多样性,民居设计建设水平明显提高。一是从房屋平面布局、建筑形态、建筑风格、结构类型、建筑材料、细部做法等“六要素”上拓思路,做文章,通过建筑高度、体量、色彩的不同变化和屋面、门窗、墙体、入口、大角、转角的细部处理,不断丰富和完善建筑造型,着力打造高低错落,收放有序的建筑型态,努力做到村落有不同,院落有差异,单体有个性;二是抓方案设计。结合自然条件、产业发展和地形地貌进行规划设计,防止将城市小区简单复制到农村,避免夹道建设和行列式、军营式布局,使每个聚落的建筑形态风格因景而异、丰富多彩;三是抓试点示范。结合当地地理区位和人文 2

特色,因地制宜,建成了一批各具特色建筑多样性样板点位,从展现传统川西民居的蒲阳镇花溪村,到体现现代民居风格的天马镇向荣村,再到具有浓郁地中海风味的紫宽路沿线房屋,充分表达了不同地域、不同产业发展方向的农房建筑风貌。

(二)注重共享性,农村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基础配套是关键。为实现城乡基础、公共服务配套的均等化,我市从规划着手,参照城市小区配套标准进行集中居住区的配套设计,大力完善水、电、路、气、讯、光纤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实施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以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广大农民共享科学重建、科学发展成果。按照要求,全市205个农民集中安置点必须全部配套。为此,我市专门筹集资金近13.7亿元,采取以工代赈、以奖代补方式,对市域和安置点内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及社区、村落就业服务、公共卫生、文化活动、社会治安等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统筹建设,着力实现全市范围内基础配套全覆盖,公共服务齐共享。

(三)坚持相融性,村落环境和谐程度明显提高。坚持将灾后重建与地域人文特色、地形地貌、川西林盘保护、耕地保护等相结合,秉持“房子进院子”、“小院并大院”的理念,规划了一批彰显地域风貌、特色鲜明突出的农民集中安置点和农家院落,实现了新农村建设与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的有机融合。如天马镇向荣村、翠月湖镇清江村等依托林盘实施统规自建农民集中安置点,房屋在林盘中穿插点 3

缀,灵活布局,原来的零星院落实行还耕,既方便了生产生活,又节约了土地,还有效保护了林盘生态资源,传承了川西农耕文化。蒲阳镇花溪村根据山区地势风貌,还原了传统川西民居风格,将房屋建筑风貌与山村乡土风味有机融合起来。

在聚居点的规模上,根据方便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和与自然环境相融的要求,不仅有向峨乡石碑岗安置点等的大型聚居,还有天马镇唐家院子等的中型聚居,也有蒲阳镇花溪村等的小型聚居。这充分体现了在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的过程中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则。同时,我市还注重对聚居院落内古井、水碾、磨坊等历史遗迹的保护,延续历史文化脉络,做到农村自然生态与人文历史的和谐交融。

(四)提升发展性,一三产业提升空间明显扩大。按照房屋建设与当地产业和经济要素结合的发展性要求,着力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和特色农业,全力加快农村产业恢复提升,使农民生产方式转变与生活方式转变相适应。一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一三产业互动。大观镇茶坪村、紫坪铺镇沙湾村等利用旅游区位优势,将住房重建和旅游发展有机结合,高品位规划,高标准建设,筑巢引凤,引进社会资金发展乡村旅游。建成的乡村家庭连锁客栈、乡村酒店已投入运营,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目前,紫宽路乡村酒店租用的农民房屋已达到500元/间.月。徐家林盘利用其邻近成青旅游快速通道便利条件和该院落花木种植产业基础,着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产业。通过完善院落内道路、沟渠、旅游标识、休闲平台、公厕等基础、旅游接待设施,改造院落房屋建筑风貌,清理周边卫生,美化林盘环境,着力

打造一个小巧精致,别具特色的旅游休闲接待群落。目前,徐家林盘内房屋重建、基础配套和环境整治已全部完成,12户农家乐已开张营业。优美的环境、完善的设施、精致的房舍、周到的服务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游玩观赏、休闲品茗。院落内农家乐日接待游客达400人左右,实现营业收入10000元以上,是震前旅游收入的16倍。“2009相约都江堰首届乡村旅游节”在徐家林盘拉开帷幕,为我市林盘保护和开发利用注入新的活力。此外,我市还有800余农户采取自建自营等方式发展乡村旅游。二是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打造特色效益农业。借助上海对口援建,实施了10万亩现代生态农业粮经集聚区建设,着力打造以粮食与猕猴桃、蔬菜、食用菌、川芎、园林花卉优势互补的五大特色产业示范带,带动全市新农村建设。目前,正加速实施向峨乡猕猴桃、“三木”(厚朴、黄柏、杜仲)药材、食用笋、茶叶“四个一万亩”特色产业基地,聚源粮经复合型示范片,崇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该项目的实施,将带动全市近40%农业人口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项目区农民人均年收入可增加1500元以上。

二、坚持融资创新,资金市场化来源进一步拓展

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动力,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支撑,以土地综合整治为载体,以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创新为保障,坚持市场化运作,较好地解决了农房重建的资金问题,加速了农村财富积累。经测算,全市6万余户农房重建投资总额达100亿余元,户均拥有财富价值将在20万元以上,极大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并为建设新农村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以“个体参与、原址联建”的创新形式吸引社会资金。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制定出台了联建政策,在全国率先颁发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证》,大力引进社会资金参与农村住房重建。截止目前,全市有1100余户通过原址联建实现了住房重建,吸引社会资金4.8亿元。

(二)以“业主经营、开发重建”的规模形式引进社会资本。在资源优势明显,社会资金参与积极性高的区域,通过引入社会资金实施土地整理并完成农民安置后,将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进行开发,同时解决了农民住房建设的资金来源和农村产业发展问题。如青城山镇味江村十二组引进北京昊海立德科技有限公司,对本组零星集体建设进行整理和产业开发,已完成整理土地涉及的16户农户的安置,还将投入1.2亿余元对节约的20余亩集体建设用地和流转取得的300林地进行旅游开发,既有效解决了农户灾后重建问题,又解决了企业的长效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问题。目前,全市通过引入社会资金实施的开发式重建项目达45个,吸引社会资金60多亿元。

(三)以“政府主导、集中重建”的形式引进重建资金。在资源优势不明显、对社会资金吸引力较弱的区域,通过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由政府实施土地整理,将节约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依法出让,实现了资源变资本。比如,通过成都市土地储备中心对我市向峨乡全域实施集体建设用地土地综合整理,整理出建设用地指标3160余亩,整理出的土地指标价值达4.7亿元,确保了向峨乡16个

统规统建安置点建设的有序推进。目前,全市199个村中有102个村参与土地整理,采用政府主导型统规统建、统规自建项目达133个,可获取重建资金15亿元以上,安置农户2.9万余户。

(四)以“金融支持、自主重建”的形式引进资金。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搭建了农村产权交易和融资担保平台,为农户通过担保贷款实施住房重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全市发放集体建设用地抵押贷款6076笔2.3亿元,发放乡村旅游抵押贷款50宗2300万元。通过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全市有6000余户农户实现了住房重建。

三、坚持群众主体,民主化在重建中得到进一步落实

在推进农房重建过程中,我们抓住产权制度改革和灾后重建机遇,指导村组成立了议事会、监事会和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在意愿选择、规划设计、建设方式上均由群众说了算,实现了灾后重建由 “为民做主”到“群众自主”的转变。

一是在意愿选择上,将原址自建、统规统建、统规自建、异地安置、社会资金联建、维修加固6种恢复重建方式和重建政策原原本本交给受灾群众,让群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二是在规划设计上,采用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式进行规划设计,设计单位深入村组农户与群众进行密切沟通。初步规划方案出台后,规定须经基层干部和群众代表同意后才能实施,提高了规划的落地性。三是在建设方式上,农户和集体经济组织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进行重建,建什么样 的房子,由谁来建设,完全是受灾群众说了算。四是在安置点管理上,坚持自主、自愿、自治的原则,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引导农户、村组自行做好安置点的后续管理工作,有效避免了集中安置点后续管理的困难和矛盾。

年5月18日

2010

第五篇: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重建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都江堰模式受汶川大地震影响,都江堰市大面积受灾,两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海市对口援助下,都江堰的灾后重建工作进展顺利。都江堰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优先解决民生问题为基点,以产业重建、城镇重建、农房重建、生态重建等为重点,积极探索都江堰重建新模式。

一、城镇重建——“壹街区”模式

大地震导致都江堰城镇受灾严重,大量房屋损毁,灾后重建的第一重任就是要着力解决都江堰受灾市民的安臵问题。在城镇住房重建中,融入援建市的建筑风貌和当地特色,是都江堰灾后城镇住房重建的一大亮点。为了城镇灾后的可持续发展,都江堰积极探索“新市镇”城市发展机制,使灾后重建从单一城市功能的应急恢复向系统提升转变。此外,在重建过程中,都江堰注重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促进产业的发展和提升,带给灾民切实的利益。以“壹街区”为例:

(一)建筑特色——“川西风貌+上海风情”

“壹街区”是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第一个功能完整的成街区建设项目,社区内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功能完善,是一个集川西风貌、上海风情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区。按照“一街区、一家人”的理念,“壹街区”的设计规划融入上海元素,条条小巷纵横交错,住房建设相对集中,建筑风貌体现上海特有的“弄堂”风情。

(二)命名特色

“壹街区”的命名很有特色,它不仅包含着都江堰人民对援建者的感恩之心,更是传递着新的文化理念和突出其综合功能,让人耳目一新。据悉,当初在为该项目命名时,都江堰为了感恩上海援建、铭记援建者的恩情,提出叫“上海花园”、“上海城”或“上海村”。但被上海援建者拒绝:“援建不是恩惠,这个项目应该传递出更新的理念,拥有更响亮的名字。”而且该项目拥有开放式的特点,无线网络将覆盖于整个区域内,所以“壹街区”也是“E街区”。

(三)功能提升——综合性城区

为了提升都江堰城区的可持续发展力,“壹街区”建设项目通过对口援建、联建等共同参与重建的新模式,形成功能提升的“新市镇”城市发展机制。“壹街区”是集居住、学校、医疗、购物、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区,公共设施配套完善,对居民的安居乐业和城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打造出都江堰城区重建的特色街区。

(四)产业提升——“借水还水”生态城区

水,是都江堰城市的灵魂,在“壹街区”中充分利用现有优质生态环境,做足水文章,打造河、岸、林、园的生态体系。将蒲阳河的河水引流到区域中心,打造人工湖,规划成一个舒适宜居的生态城区,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二、农房重建——“十大模式”

都江堰的农房在地震中大量倒塌,为了及时有效地解决农民住房问题,让灾民震后生活和生产有保障,都江堰统筹推进城乡建设,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运用于乡镇灾后重建,探索出农房重建的“十大模式”:①“指标换住房”的向峨模式;②运用“联建”政策的大观茶坪模式;③“依山靠水原址自建”的蒲阳花溪模式;④“院落统规自建”的翠月湖清江村模式;⑤“大院落原址自建”的安龙徐家院子模式;⑥建设“新型社区”的青城山石桥模式;⑦产权“抵押贷款”的青城山泰安A模式;⑧臵换平移“大地变小地”的青城山泰安B模式;⑨“指标换资金”的天马向荣模式;⑩“产权融资”的紫坪铺镇沙湾村模式。按照土地和房屋确权与流转制度,以及灾后重建资金筹措的不同,上述十种模式又可分为统建统建、统规自建、原址重建、异地重建和联建共五种住房重建模式。

(一)联建——都江堰农房重建特色

都江堰区别于其他灾区农房重建的一大特色就是联建。联建不仅引入了社会资金,解决了农村受灾群众重建资金瓶颈问题,而且提高了重建水平,解决了受灾群众的后续产业发展问题。大观茶坪模式是利用依山傍水的优美旅游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优势,积极引入社会资金采取“联建”方式进行灾后重建,包括企业参与多家农户联建、自然人参与多家农户联建、自然人与农户联建三种形式。并在联建过程中突出后续产业发展,布局未来乡村连锁酒店业,构筑村民可持续增收平台,有效推进了灾后重建与产业发展的统筹布局。而紫坪铺镇沙湾村模式则是通过产权换住房,成功实现了住房重建。

(二)统规统建

向峨模式的“指标换住房”和青城山石桥模式的“新型社区建设”探索出统规统建新路子。“指标换住房”是指农民通过宅基地产权臵换新居住房、基础设施配套和产业发展等多项权利,对农业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使农民的居住方式和生产方式得到根本性转变。“新型社区建设”是指农民通过比选形式选择社会投资方进行“新型社区”建设,不仅保证农民先入住新房再拆除旧房,还能收取租金,并从受灾群众转变为产业工人。此外,为了增强灾后重建和发展的动力,青城山镇泰安村通过两种方式解决资金缺口:一是建房前向金融部门申请担保贷款用于重建;二是建成后申请抵押贷款用于装修,通过产权“抵押贷款”,解决商铺、住房重建的启动资金,促进当地商业的快速恢复。

(三)统规自建

在统规自建上,翠月湖清江村模式的“院落统规自建”使受灾农民就近居住,方便生产生活的需要,实现了基础设施的集中共享。结合“川西林盘”保护,“指标换资金”的天马向荣模式的具体做法是:通过拆小院并大院的方式,将拆除的小院落还耕,由县级政府或成都市级政府回购集体建设用地指标,使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从而有效解决重建资金难题。并且结合区域实际,依托产业带动优势,快速推进新农村建设。

(四)原址自建

在原址自建上,蒲阳花溪村在充分尊重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采取“依山靠水原址自建”,通过灾后恢复重建永久性住房补贴、自筹资金、贷款资金三种方式筹集重建资金来源,并改善了水电气等基础配套建设,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而安龙徐家院子模式则采取“大院落原址自建”,一是全面利用林盘院落幽静的环境,对基础设施进行配套;二是在完成居住环境改善的同时,利用紧邻成青路的区位优势,统筹考虑未来产业支撑。

(五)异地重建

青城山泰安在破解资金瓶颈上,则通过臵换平移集体建设用地指标,获得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出让收益,集中迁址异地重建,有效解决了灾后住房重建问题,促进灾后产业发展。

三、乡镇重建——向峨模式

结合成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要求,都江堰制定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带动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步转变。并且,通过对区域的整体规划和产业组合,将生态农业与旅游观光相结合,实现一三产业联动,为灾后产业重建与提升提供了又一典范。以向峨乡为例:

(一)农房重建——“指标换住房”

向峨乡按照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运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通过土地综合整理,集中修建住房安臵灾民,将城乡用地指标增减挂钩,腾出多余集体建设用地3000亩,在经济较发达的双流县有偿使用这部分挂钩指标,为灾后住房重建筹集建设资金6亿元,有效保证了灾后农房重建的顺利进行。而且集约利用土地,实施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得到根本转变。

(二)社区管理特色——“居民自治”

农民的住房问题得到解决后,向峨乡为了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不花一分钱管理好自己生活的安臵小区,提出“群众参与,自治自管”口号,积极探索“政府引导、社区主体、市场运作、居民自治”的新型村级管理模式。以向峨乡鹿池社区为例,为共同创建、共同分享和谐小区,鹿池社区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家园自己守”作为小区公共管理的基本原则,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小区管理,不仅增强了大家的主人翁意识,而且改善生活习惯,提高了文明素质。

(三)产业提升——带动当地可持续发展

一三产业互动。震前向峨乡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以挖煤为主,产业单一。为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2003年向峨乡放弃了资源挖掘型经济,转而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发展。抓住灾后重建的契机,向峨乡大力实施“四个万亩”工程(猕猴桃、茶叶、“三木”药材、笋用竹),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向峨乡农业产业化发展已初具规模,截至2009年已发展猕猴桃基地17683亩、茶叶基地3993亩、“三木”药材基地15974亩、笋用竹基地8679亩,直接带动产业农户1500余户。

高端旅游,实行差异化营销。在灾后重建中,向峨乡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进行旅游开发,与一般的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区别开来,实行差异划化营销,着重发展高端旅游产业。例如开发莲花湖原生态旅游资源,发展集水上运动、小球运动于一体的旅游休闲中心,吸引高端客户前来消费,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机制创新——“田间股份制”

值得一提的是,在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过程中,都江堰积极探索实践“田间股份制”模式,利用市场化,构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的有效联结机制,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使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田间股份制”模式的具体做法是:计划用三年时间采取“政府扶持、公司出资,农民出地,茶园品质验收合格后,青城贡品堂茶业有限公司逐年将股份退回农民”的形式,在向峨乡开展万亩优质绿茶基地建设。其中,政府投入一部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余部分由公司和农户以“田间股份制”投入。茶叶投产后,公司将在前4年分别按照4%、2%、2%、4%的比例将所持股份赠送给农户、村、社、合作社。“田间股份制”不仅使农民土地承包权得到保护,而且充分保证农民在公司的参与权、管理权和收益权。对于公司而言,也获得了稳定的优质茶叶基地,一举两得。都江堰探索“田间股份制”模式是灾后重建中新农村建设的又一典范。

四、产业重建

抓住灾后重建的机遇,都江堰在工业上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实行集约化发展;在农业上从传统走向现代,提出“一镇一特色”的建设目标;在旅游业上,加大恢复和发展,利用都江堰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开发。

(一)工业——合作共赢

工业基地建设融入上海特色。在建的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就业创业基地融入了上海特色,分为单层、二层和多层建筑,单层主要是安臵重工业企业,二层和多层则是安臵轻工业企业、服装企业、食品加工企业等。基地着力形成以政府引导为关键、各类企业为主体、优势互补为基础、市场运作为导向、产业项目为载体、合作共赢为依托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经济合作机制,推动都江堰的工业集约化发展。

灾后就业培训积极开展。基地的建成将有效解决都江堰面临的就业问题。为了保证人员的顺利就业,都江堰将和上海大力合作,开展就业培训为当地培养人才,特别是技术研发人才、生产管理人才等,保证都江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一镇一特色”

对于整个都江堰发展而言,农业对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灾后,上海援建的10万亩现代农业聚集区将形成都江堰惠及面最广的支农惠民框架体系。据悉,该聚集区覆盖都江堰12个乡镇、60%的耕地、44%的农民,将做到一镇一特色,建成后可带动核心区农民人均年增收1500元以上,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民持续增收基地和两地合作交流基地。10万亩集聚区将同时成为都江堰市未来6个4A级景区之一,有望成为一个“一、二、三产”互动、解决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新型农村经济发展平台。

(三)旅游业——“加快恢复提升”

震前,都江堰就拥有很好的旅游业基础,这次地震虽然导致一些旅游景点受损,但也给都江堰增添了新的旅游元素。震后,都江堰凭借其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以及新形成的地震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开发,规划一批批特色城镇,大力开发集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路线,努力打造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五、对口援建——“援建+合作”

在上海的对口援建下,都江堰的灾后重建工作进行的如火如荼。据统计,上海援建资金达80亿元,共112个援建项目。其中,“交钥匙”项目70项,“联建共建”项目39项,“交支票”项目3项。

工业方面,在建的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就业创业基地就是旨在增强都江堰“造血”功能的上海援建项目之一。而且都江堰和上海将在项目上进行优势互补、互惠合作,形成长效支援合作机制,为灾后都江堰的工业重建提供动力。

农业方面,上海援建了10万亩现代农业聚集区,而且开辟“绿色通道”,帮助都江堰10多家特色产品企业与上海大型超市成功对接,扩大销售市场。此外,上海企业还成功举办了“浦江爱.岷江情”慈善义卖、“都江堰猕猴桃产业振兴计划”等活动,促进了都江堰农业产业的重建和提升。

旅游业方面,上海市旅游局向都江堰授发“世博会旅游推广工作站”牌,推出包括世博之旅、爱心之旅等在内的8条上海与都江堰之间特色旅游线路,对外宣传推广都江堰的旅游资源。为了加强客源互动,上海多家旅行社还与都江堰开展合作,推动都江堰旅游产业的恢复与提升。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部署,都江堰抓住新机遇,谋求新突破,坚持科学重建和科学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都江堰模式。都江堰的恢复重建不是简单复制过去,而是更高起点的建设、更高水平的发展,一二三产业得到全面的恢复和提升,灾区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都江堰模式为灾后重建、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样板,我们相信都江堰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下载地震灾情核查及灾后重建工作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震灾情核查及灾后重建工作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川汶川地震水利灾后重建规划

    附件: 附件: 四川汶川地震水利灾后重建规划 四川汶川地震水利灾后重建规划 地震水 重建 编制大纲 编制大纲 2008 年 5 月 12 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 7.8 级地震后, 党中央,......

    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灾后重建调查心得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又一年大学生活结束了,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我决定对都江堰灾后重建的情况进行一次调查。于是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组建了一个队,分为三组,从不......

    2010年度 灾后重建 工作总结

    2010年度温暖家园灾后重建安置点工作总结 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为了加快灾后重建进度,确保我镇灾后重建工作有力、有效、有序开展,结合我镇重建实际情况,后洋镇政府成......

    灾后重建自查报告

    城郊乡灾后倒房重建工作自查报告 “7.18”暴雨洪灾对全乡民房等造成了灾难性损失。灾情发生后,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快速反应。乡主要领导亲自带队,深入一线靠前指挥,严格按照......

    灾后重建方案

    “7·18”、“7·23”特大暴雨洪涝灾害 损毁农村民房恢复重建实施方案 7月16日至25日,我省先后两次出现大范围、长历时、高强度降雨过程,引发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多种次生灾......

    2009年度灾后重建工作总结

    2009年度灾后重建工作总结 2009.12.02“5.12”XX大地震给我镇造成巨大自然灾害,为又好又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XX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灾后重建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灾后重建先进个人

    灾后重建先进事迹材料 王茹云,女,中共党员,出生于1983年,毕业于甘肃省财会学校,1994年参加工作,现为秦许乡副乡长。 2012年5月10日的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灾害,撕裂了秦许秀美的山......

    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

    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 ——以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为例【摘要】 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安排十分重要,而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就是指导灾后用地布局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