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美德读后感

时间:2019-05-14 04:50: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学与美德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学与美德读后感》。

第一篇:国学与美德读后感

国学与美德读后感

读完这册《国学与美德》,我感慨颇多。这册书由我们的周菊芳校长主编,内容涵盖了修身养性,以德待人,爱国明志,勤学晓理四个方面。

如何让传统美德走进学生心里,净化他们的心灵,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这本书用一篇篇精练的小古文很好的诠释了做法。例如:爱国明志“爱国”中:这体现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为了国家利益,个人的一切都可以舍弃,无论在多么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要坚守爱国节操,永远忠于国家。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德教、重修身的优良传统,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只要我们细细品味,必定能品尝出其中蕴含的博大精深。

一个成功的人需要美好的品德作支撑,如同一个民族需要优良的传统,一个国家需要高贵的精神。美好的德行是让一个人受益终生的财富,它需要不断的培养,长久的磨砺。《国学与美德》正是能为青少年朋友们打开一扇通向成功的大门。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爱国明志:《徐悲鸿的骨气与尊严》,这位从步出国门第一天起就一心想学有所成、报效祖国的热血青年,终于以一腔热枕,为祖国赢得了极大的荣誉。他凭借着一颗爱国的心,一腔沸腾的血,虽身处异乡,却没有失掉中国人应有的骨气与尊严。他的精神体现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中国的历史上闪着耀眼的光芒。我们应向他学习,我们民族就需要这种骨气,有了这种骨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能在敌人面前不弯腰,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就能尽心竭力,为国争光。

《国学与美德》它不仅让我们的思想驰骋古今,还让我们受益匪浅,懂得了许多道理,值得一看。

初二(7)班

王海练

第二篇:《国学与美德》读后感

做一个宽容的老师 “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还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这句名言,诠释了宽容的内涵。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有博大的胸怀,宽容地对待学生,工作,生活,社会,世界。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当班主任的老师,经常抱怨学生如何地怪异,学生是如何地没有感情„„殊不知,这一切正是因为我们在教育工作中丢失了宽容。作为教师当然希望自己的学生各方面都表现很好,这是我们教师的理想,我们的追求。但在实际教学中总有一些学生不能尽如人意,这些学生常会犯一些小的错误,如上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做等,教师不问青红皂白就狠狠批评一顿,写检查,动不动就一句“把家长喊来”。如果教师采用宽容的方式,效果也许会不一样。我就有过失败的经历。一中午,我让一位男生订正作业,因为他的基础题做得一塌糊涂,所以我语气略凶,他订正了几题,突然跟发羊癫疯似的大吼一声:“我不要读书了。”我当然不甘示弱,怎么可以在全班面前下我面子,他说话大声,我说话更大声,不要读了叫家长来领回去。他马上接话:“我算是看透你们老师了,只会叫家长。”说完立马整理书包要走,我当时气得发抖,把他拖进办公室,他倒好,还和所有任课老师都顶嘴,这下真的只能叫家长了。经过了一番协调矛盾才得以化解。事后想想,虽然那名学生学习态度有问题,但是我也没有很好地体谅他,因为他刚从数学老师那里订正作业回来,加上天气闷热,确实也让人烦躁。我想当时我若能温柔地问一声,以宽容之心体谅一下他,也许矛盾就不会激化。这件事教会了我以宽容之心看待我们的学生,更好地和他们沟通才是教育的更好途径。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宽容学生,我们就要尊重学生,给学生以长辈式的关怀和爱护。其次,信任学生。爱你的学生,就要了解、关心、充分尊重信任他。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对学生来说,老师越是信任他,他自信心就越强,就能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同时还要激励学生,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成长需要激励。

我们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天真活泼、聪明伶俐,但又不善于控制自己的孩子,对于他们的过失我们是否更应该抱以宽容的态度呢?我想回答是肯定的。我经常在想,作为一名教师,具备什么素质最为重要呢?──拥有一颗宽容的心。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当你发现你的学生在课堂上不听你的话惹你生气的时候,你是采取暴雨式的批评还是和风细雨式的批评呢?我觉得和风细雨式的批评会收到比急风暴雨式的批评更好的效果!因为里面有宽容!虽然做起来比较难,我想我们应该去实践,努力做得更好!

宽容是一种智慧,能使人处理问题游刃有余,多一份宽容,少一份指责。因为宽容,世界为之精彩,课堂为之而动;为师者,拥有宽容,便拥有了一份自信,拥有了一份洒脱,实实在在的,为天真可爱的孩子搭建一个走向成功的平台。让我们做一个宽容的老师!

第三篇:国学经典与教育读后感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后感

主讲:牛开全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但学生树立志向后,又为这个志向做出了什么呢?我们是否只是鼓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想呢?这个恐怕有人很少考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诸实际行动!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对“远大”的理想大加赞扬,对现实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认为这是学生胸无大志的表现,没

有出息的表现。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现实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着边际的。比如:我们教育学生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爱国?学生心目中有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专家提出:学生能主动捡起一片纸,这就是爱国!所以我们教育学生励志,不妨把眼光收回来,放在眼下能付诸行动的,哪怕为了理想只迈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已经过去,励志要切合我们的实际,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

学习《国学》有以下感悟:

首先,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再次,《国学》让我学会感恩、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第四篇:国学经典与教育读后感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后感

暑假我认真看了《国学经典与教育》的视频和读本,其中《弟子规》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人要爱国首先要孝敬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当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父母就为这个新的生命而忙碌,不管爸爸妈妈工作多么辛苦,回到家后,为我洗衣做饭,辅导我功课。现在我们已经是成家立业了,也为人父母了,我经常教育我的孩子,做人要有爱心,要学会体贴父母,关心别人,也可以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减轻父母的负担。长大后会更加孝顺父母,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要他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一代一代传下去。

人与人之间都要和睦相处,互相关爱,别人做错了,就要以理服人,尽量与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学习他们的优点,帮助自己改正坏习惯。学习要用功,只要功夫到了,不懂得地方自然就明白了。遇见不明白的事情一定要问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些人生中最基本的事情,也最需要努力。只要明白了这些,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完美。

通过视频和读本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在这本书中,我自认为学到了许多,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今后在工作中一定会努力按照书中的意思去做得更好的。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国学经典自有一方天地,让思想自由驰骋;国学思想使人美丽,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把国学精髓运用到工作、生活实际,指导其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修身养性之功效。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原来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穿越两千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来解读《论语》,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这位圣人的平和、平易近人,以及他时时传递出的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初读《论语心得》时,心中生出一些困惑,因为书中所说的安贫乐道,现在看来颇有些让人不思进取的味道,细细读来,慢慢明白其中的深意。今天,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个性空前张扬的时代,更是一个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面对着来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竞争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适与他人的关系。《论语》中娓娓道来,轻轻拂去你心灵的尘土,教会你做人的道理。毕竟,这不是一个人的世界,不管多聪明能干的人,离开他人的帮助,是难有建树作为的。一个人只是一叶“舟”,而众人才是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

一本名为《弟子规》的书: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时刻在我脑海里闪现,让我渐渐体会 “泛爱众”所倡导的理念——博爱。世界上产生利息最高的投资是什么?我从一个真实的故事中有了答案:美国有一个穷苦的大学生,为了缴付学费饿着肚子挨家挨户去推销货品,已经陷入了绝境,准备放弃一切时,一位女孩看出来他饥饿的样子,于是给他端出一大杯鲜牛奶。他将牛奶喝下后问道:“应付多少钱?”,女孩答到:“你不用付一分钱。母亲告诉我,不要为善事求回报”。这个穷大学生听了,觉得自己的身体强壮了不少,而且信心也增强了起来。就是这个穷大学生后来成了美国华盛顿医院鼎鼎大名的朗格大夫,是女孩的慈善与关爱拯救了他。数年后阴差阳错,那个女孩突发重病,家人将她送进华盛顿医院时情况已十分危急。朗格大夫一眼就认出了这女孩,决心要尽最大的努力来使她康复。经过一段漫长的奋斗后,朗格大夫终于帮她摆脱了病魔。出院时,医院将医疗账单送到女孩手里,她不敢打开账单,因为她确信:那一定是一笔需要她一辈子才能还清的医药费。当她颤栗地打开帐单时,出现在眼前的是这么一句话:“善事的利息比任何银行的利息都高。一杯鲜奶足以付清全部的医药费!签署人:朗格大夫”。顿时姑娘的眼中噙满了泪水。让我们铭记“泛爱众”的所倡导的理念,引领我们的行为,让爱漫流,流入每个人的心、、、、、、。可惜,我不是诗人,不能用漂亮的诗句来讴歌我们的教育事业;遗憾,我不是画家,不能用美丽的画卷来绘出美丽无比的乡村;更不是歌手,没有动听的歌喉来颂咏我们平凡而伟大的教育人。然而,我可以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扶贫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可以用凝重的深情,唱出我心中最优美的教育赞歌!

第五篇:国学经典与教育读后感

在国学经典里且思且行——读《国学经典与教育》有感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其中关键的一点,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国学中更应该身先士卒,借中华传统魅力的精华,提升自己,滋养学生。

国学经典教育是最有价值、最优质的教育,是奠定人生幸福的根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弟子规》三字一平仄,教导我们一些如何做人的基础规范。每一个人能了解你应当如何做人,不但你个人的修身会得到进步,在家庭也能得到幸福美满,子孙也都可以兴旺,都可以得到这些良好优秀的贤子孝孙。这样的道理,于己于人都有着很好的实用价值。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孟子》一文,盖乎仁政,然而什么是“仁”?于他人,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便是“仁”,于自己,谦逊不自大,便是孟子提倡的人和。公孙丑说:“然则夫子既圣矣乎?”曰:“恶!是何言也? 昔者子贡向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圣,孔子不居——是何 言也?‟。孟子非常谦虚,从不把自己看作圣人,孔子尚不敢自沉圣人,何况我孟子呢?这正是孟子伟大人格魅力之所在。我们缺少的正是孟子的这种人格魅力,在 学习生活当中,有一点成绩就夸夸其谈,自高自大。而在这里,我要说:孟子尚不敢如此,何况我们这些平庸之辈呢!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孔孟之儒学,一曰礼乐,二曰仁义。道家学说飘逸灵动,老庄是国学里“守望月亮,孤独而妩媚的树”。相较于此,诗词曲则是国学经典里或淡雅,或浓郁芬芳的奇葩。优质的国学启蒙老师,需要把国学之美传承下去,要有优秀课堂驾驭能力,要能把教学艺术化。在进行国学教育活动前,注重营造“美”的氛围;活动过程中应注意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利用多种途径感知、学习和表达;同时应注意在每个细节贯彻“美”的原则,竭尽所能地表现图画美、意境美、音律美、节奏美、情感美。活动过程中还应注意孩子学习的整体性,注重引导孩子从整体上理解作品的内容,感受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要想成为一名优质国学启蒙老师,勤奋读书很重要,乐于学习更重要,而让孩子主动快乐地学习最重要,愿我们以此为目标,在以后的国学启蒙教学路上,多学多思多探索,让孩子们在国学天地里更好更强更快乐!

下载国学与美德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学与美德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后感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后感 ——从国学经典中学习修身 峨溶镇中心校 杨林明 我在国庆长假里系统的学习了《国学经典与教育》,收获颇丰,感受颇深。古人的理想人格深深地感动了......

    与美德同行读后感

    暑假里看了一本书,名叫《与美德同行》,与美德同行读后感。这本书共分四个篇章,分别是:仁爱篇、诚信篇、孝敬篇和责任篇,每个篇章都有很多小故事,非常好看。好看的故事背后,还有美德......

    与美德同行读后感(精选)

    《与美德同行》我看见书皮上有两行字,是:弘扬仁爱之心 〃 树立诚信之心和倡导孝敬之心 〃 增强责任之心。我觉得这两行字非常的令人有责任和诚信。 中国时候历史悠久的文明古......

    诵读国学 弘扬美德

    诵读国学 弘扬美德 ——武贾洲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简讯 我们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国学经典凝结了前人对于人生与社会理解和感悟,凝结了五千年文明的悠......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后感[五篇]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后感看了《国学经典与教育》的视频和读本,使我受益匪浅,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也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此书具有针对性的挑选出了国学经典书丛里关......

    幼儿教师《国学经典与教育》读后感

    幼儿教师《国学经典与教育》读后感 看了《国学经典与教育》的视频和读本,使我受益匪浅,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也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此书具有针对性的挑选出了国学经......

    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读后感

    国学经典是相关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2014年3月,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国学经典相关理论的学习。这次学习分为两种学习方式,一是通过网络听教学视频(教授讲座),二是学习教材《三字经》、......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后感 2

    中国古代教学思想的魅力 — 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有感 教育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特有活动,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有过辉煌的过去。从有史记载的奴隶社会到清朝鸦片战争前的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