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照明灯具行业现状及城市产能特点
中国照明灯具行业现状及城市产能特点
我国灯具业的历史虽然悠久,但是相比家电等其他行业还相当不成熟。目前国内灯饰企业已有上万家,每年都有上百家小企业倒闭,但是每年又都有更多的小企业兴起。灯具本身的技术门槛不高、行业竞争比较混乱、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之间经常会出现互相模仿的情况,通常是一家企业刚刚推出一款畅销新品,就会迅速被仿造并摆上其他厂家的销售网点。下面来看看照明 灯具行业的分布及城市产能特点:
1、我国灯具行业的现状
我国是世界灯具产品最大的生产基地,在国际市场上占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但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中低档普及型传统灯具仍占主导地位。
2、照明灯具行业的城市产能特点
佛山南海有占全球市场50%份额的筒灯产量,南海筒灯的主要生产基地在丹灶,目前该镇有此类企业60多家,拥有朗士、品艺、达美等多个国内自主知名品牌,欧司朗、飞利浦、松下等世界名牌企业均在该镇进行贴牌生产,丹灶镇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筒灯生产基地。罗村的光电照明产业已形成佛山地区较为集中的企业集群,逐步成为罗村街道的重要支柱产业。目前,罗村共有光电照明企业120多家,拥有佛山照明等一批大型企业,该产业年产值超过20亿元。2006年,罗村被广东省科技厅认定为“照明灯饰专业镇”。
中山市古镇被称为“中国灯饰之都”。灯饰业是古镇的龙头行业,也是古镇的经济支柱。目前,全镇登记注册的灯饰厂企近5000家,从业人员6万多人,灯饰业总产值超150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以上,是国内最大的灯饰专业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产品不仅畅销全国,还出口到港澳台地区、东南亚、日本、美国及欧洲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享有较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每年10月举办的中国?古镇国际灯饰博览会是闻名世界的专业灯饰博览会。
惠州地区生产出口灯具的企业80余家,2006年出口灯具总值近
1.5亿美元,主要品种有吸顶灯、枝形吊灯、壁灯、落地灯、台灯 等,出口国包括美国、日本等50多个国家或地区。2007年以来,受到美国经济持续走软、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2007年上半年灯具出口同比下降了23.6%。
扬州的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相关企业已近300家,其中核心企业近20家。LED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衬底材料-外延片-芯片-封装-应用”的产业链,2006年产业规模超过了90亿元。尤其是中小尺寸的TFT-LCD产品的生产已达到900K/月的规模,强劲地拉动了LED上中游的发展。
武进邹区灯具城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灯具市场之一,是全国惟一的“中国灯具城”。邹区灯具产业集群规划已经被省政府列入“十一五”计划,武进区政府制定了征地5000亩用于灯城建设的整体规划。总体上看,我国灯具多为家用照明及零配件,而用于工业照明、公共照明等大型高附加值、高档次的灯具却相对较少。其次,在灯具的安全、设计、材料和工艺等方面也不完善。在安全性上,我国灯具的许多安全器件都难以达到相应的国际标准;在选材上,我国灯具大多使用的材料耐温和阻燃性差;在造型上,灯具应具有新颖美观的外形,鲜明的时代特性,而我国灯具绝大多数缺少个性,缺少创新。第三,管理落后且缺少品牌优势也是我国灯具企业难以克服的瓶颈。
第二篇:近两年LED照明灯具行业投资分析
近两年LED照明灯具行业投资分析
在LED照明产品与传统照明产品的价格差快速下降过程中,LED照明渗透率将迅速上升。在LED产业界有一条由安捷伦公司RolandHaitz提出的Haitz定律,被认为是LED行业的摩尔定律。
由于商业、工业企业对电费成本更敏感、政府对企业LED照明替代传统的荧光灯和白炽灯照明将会重复电视背光源领域发生的LED对荧光灯(CCFL)的替代过程,可以发现LED相对CCFL背光价格差下降最快的时期,是LED背光渗透率出现快速上升时间段。由于商业、工业企业对电费成本更敏感、政府对企业节能减排要求愈加严格等原因,商业、工业领域对使用节能型照明产品表现更积极。
LED商业化以来,每流明成本($/lm)每年下降约20%,且从近年的数据来看,亮度提升和成本下降有加速的趋势。根据美国能源部的预测,白光LED 封装的流明成本将从2009年的25$/klm,下降到2015年的2$/klm,平均每年的成本下降在30%以上,而2010-2012年间年均降幅接近40%.我们认为,2011-2012年将是LED与传统照明价差下降最快的时间段,LED照明渗透率将在此期间产生跨越式的增长。
LED照明替代传统的荧光灯和白炽灯照明将会重复电视背光源领域发生的LED对荧光灯(CCFL)的替代过程,可以发现LED相对CCFL背光价格差下降最快的时期,是LED背光渗透率出现快速上升时间段。在LED光源替代上同样会重复这样的过程,LED照明产品的替代首先在商业、工业领域发生,得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后,再逐步普及至家用照明领域。目前传统照明包括荧光灯、白炽灯、卤素灯、HID,各占一般照明营收的36%、23%、16%、13%.随着白炽灯在各国的禁用,荧光灯对白炽灯的替代、LED灯对白炽灯和荧光灯的替代将会是同步进行的。
根据我们的测算,以$/lm为衡量单位,在2012年左右LED照明成本将降至荧光灯的两倍,如将LED相对荧光灯约2.5倍的寿命计算在内,将使得在 2012年左右LED照明的总成本领先于荧光灯照明。因此,我们认为LED照明的大规模替代将在2011年底、2012年初启动,2011-2012年将是对LED照明产业的重要投资时点。
第三篇:总结LED照明灯具行业存在的普遍问题
总结LED照明灯具行业存在的普遍问题
随着这几年LED照明行业的发展,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不断出台一些扶持政策来大力推广新能源行业,促进LED照明产业的迅速发展及渗透率。在LED照明灯具的应用领域的有城市照明的建设、城市亮化的装饰、酒店、公园、博物馆等越来越多的用上了LED灯。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的建设、灯光效果都用上了LED灯。在步入2011年,LED的发展走向了更快更高的境地。但是就实际情况来看,LED市场变得混乱,质量参次不齐。十城万盏计划里换下的LED灯很多都已经撤下来了,光衰严重,用不了多久灯光变得昏暗。以下我们总结几点LED照明灯具行业存在的普遍问题:
第一、扶持政策中的地方保护主义。
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培育当地LED照明企业的政策,在当地的市政景观照明和交通照明中给予优先考虑,这使得LED照明下游企业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参与政府项目的招投标当中。另外,国内尚未制订LED照明的标准,各地应用标准也有所差异,导致企业跨地区开拓市场时遇到很大的阻力,也限制了LED照明产业的整体发展。
第二、技术和设备瓶颈。
在LED衬底材料的技术和外延片生产设备方面,国产LED照明产业存在明显瓶颈。我国企业LED领域的自主创新和专利主要集中在封装阶段,而在最关键的白光、大功率LED灯的热平衡问题、持久高效的荧光粉等方面,技术专利一直被欧、美、日等国企业垄断。国内LED照明灯具产品的亮度、发光效率、抗静电能力、抗漏电能力以及品质控制水平与国际产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第三、缺乏产品定价权。
国内LED企业的规模较小,产业资源分散,核心芯片特别是大功率LED芯片主要依赖于从国外进口。单个中小厂商只能单个从国外进口价格高昂的芯片,造成议价能力低的状况,使成本居高不下。第四、缺乏品牌意识。
LED企业数量众多,鱼龙混杂,产品参次不齐,没有自主品牌,导致一些专利被盗用,侵权事件屡有发生。
第五、民用功能急需政策扶持。
由于LED照明灯具的价格比传统钠灯昂贵,一次性投入较大,使得地方政府不敢大胆投入,导致LED照明灯具在国内的推广应用速度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目前各个省市的照明协会都响应着政府政策,如上海照明协会,广州照明协会等等,各个省市的灯具等是销售热点,如上海灯具城,中山灯具城等等。同时,我国目前的LED照明绝大多数仍用于公用设施,其日用功能的发挥尚需相关政策的扶持。
众多的瓶颈使到LED行业的发展仍有所制约,不能像节能灯一样的普及。但值得庆慰的是这几年来越来越多的LED企业着眼市场,寻找适合自己产品的渠道,注重市场竞争的差异性优势;渐渐加强对自身品牌的宣传和培养;重视区域整体环境,开始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第四篇: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中小企业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
1.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总量的60%、57%和40%;流通领域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中小企业大约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近年来的出口总额中,有60%以上是中小企业提供的。
2.中小企业已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在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的76.7%来自中小企业。1998年全国工业企业中,小型企业销售额增长率和工商税收增长率分别为10.27%和11.64%,均高于大中型企业。同年,私营中小企业户数同比上升25.10%,注册资本同比增长40.04%;总产值同比增长49.22%;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1.29%;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64.95%。
3.中小企业是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中小企业创业及管理成本低,市场的应变能力强,就业弹性高,具有大企业无可比拟的优势。1978~1996年,从农村转移出的2.3亿劳动力绝大多数在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中就业。全国工业就业职工1.5亿中,有1.1亿人分布在中小企业,约占总数的73%。特别是在近年来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组力度加大,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增加,新增就业人口居高不下,农村富余劳动力继续向城市转移,以及政府机关精减人员就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尤其是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吸纳就业再就业的“蓄水池”作用更加明显。据统计,1998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610万人,有418万在非国有企业中再就业,占国企下岗职工总数的68.5%。由于中小企业是社会就业的主要场所,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稳定了中小企业就是稳定了社会就业,稳定了地方财政基础,从而全社会的稳定就有了物质保障。
4.科技型中小企业蓬勃发展,是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近年来,科技型中小企业悄然兴起并迅速发展,成为技术进步中最活跃的创新主体。截至1998年底,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已逾7万户,占全国中小企业总数的15.22%;全年技工贸总收入超过6000亿元,占同口径销售收入总数的16.57%,1998年与1992年相比,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工贸总收入、利润总额、上缴税金、出口创汇等分别增长了20倍、15倍、23倍和50倍。
5.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是深化改革的主要推动力量。中小企业大多数从事第三产业,贴近市场,贴近用户,活跃在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和市场体制的微观基础。
相对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改革成本低,操作便利、社会震荡小、新机制引入快。因此,在改革进程中,中小企业往往是试验区,是突破口,是马前卒。中小企业的各项改革成果,为大企业的改革实践提供了有益经验,也为创造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大好局面作出了贡献。
(二)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特点
1、投资主体和所有制结构多元,非国有企业为主体,决定了当前中小企业工作要以发展为重点。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还积极投身国有企业的改革和调整,使改革前单一所有制结构状况有了根本性改变。以工业企业为例,在独立核算的中小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的户数、资产总额和工 1
业总产值仅占总数的14.85%、38.5%和22.8%,即85%的中小企业均是非国有企业。另据调查,目前国有小企业改制面已近80%,余下20%大都是救不活、卖不掉、破不了的极度困难企业。应当说,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同样重要。但改革对象主要是国有小企业;而发展则要涵盖城乡各类所有制中小企业。因此,无论从中小企业的主体构成 还是改革进程而言,当前,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应是中小企业工作的重点。
2.劳动密集度高,两极分化突出,决定了当前中小企业发展重在“二次创业”。中小企业生存并发展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业容量和就业投资弹性均明显高于大企业。据统计,目前中国大、中、型企业的资金有机构成之比分别为1.83:1.23 :1;资金就为率之比为0.48: 0.66 :1,即中小企业比大企业单位资金安置劳动人数要高,有的要高出一倍,正因为如此,在前10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所以没有出现严重的社会就业问题,中小企业功不可没。但是,今天的市场背景变了,“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总量需求不足与结构性供应不足共生,使中小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即由劳动密集型带来的就业优势将变为竞争劣势。企业两级分化,中小企业将首当其冲。为此,提高中小企业的有机构成和科技含量,实现“二次创业”是当前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3.发展不平衡,优势地区集中,决定了当前中小企业推进要区别特点,先易后难,以点带面。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中小企业分布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据有关数据,按照经济地带划分,中小企业数量东部、中部各占全国总量的42%,西部占15%;而相应的工业总产值东部占66%、中部占26%、西部仅占8%。这表明,在企业规模上,东部中小企业的平均产值规模大于中部和西部,大约是中部的2.5倍、西部的8倍。实践也表明,选择东部中小企业作业重点试区,就为试点的成功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中小企业还可划分四大区,即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中西部地区和广东、福建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东北地区老工业城市居多,中小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很重,应主要解决国有中小企业规范改制和与大型企业专业化分工及配套问题;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小企业的汪洋大海,江苏以乡镇企业为主,浙江以私营个体闻名,工作重点是规范引导、扶持发展;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中小企业欠发达,推进第三产业和科技环保型中小企业发展是重点;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企业区位优势明显,可借助“老乡”、“老外”发展中小企业的“两岸三地大中华圈”。
此外,地方企业为主体,决定了中小企业的支撑层面在地方;中小企业自身基础薄弱,决定了其要么成为大企业的摇蓝(即小巨人);要么成为大企业的伙伴。综上所述,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要注意调整好五大关系;一是改革与发展的关系;二是吸纳劳动力与科技含量的关系;三是点与面的关系;四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五是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关系。处理好上述关系,把握好重点才能在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篇:中国数控机床行业现状及前景
中国数控机床行业现状及前景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机床业已进入了以数字化制造技术为核心的机电一体化时代,其中数控机床就是代表产品之一。数控机床是制造业的加工母机和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它为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提供装备和手段,具有无限放大的经济与社会效应。目前,欧、美、日等工业化国家已先后完成了数控机床产业化进程,而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仍处于发展阶段。
“十五”期间,中国数控机床行业实现了超高速发展。其产量2001年为17521台,2002年24803台,2003年36813台,2004年51861台,2004年产量是2000年的3.7倍,平均年增长39%;2005年国产数控机床产量59639台,接近6万台大关,是“九五”末期的4.24倍。“十五”期间,中国机床行业发展迅猛的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旺盛。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快、汽车和机械制造行业发展迅猛、外商投资企业增长速度加快所致。
2006年,中国数控金切机床产量达到85756台,同比增长32.8%,增幅高于金切机床产量增幅18.4个百分点,进而使金切机床产值数控化率达到37.8%,同比增加2.3个百分点。此外,数控机床在外贸出口方面亦业绩骄人,全年实现出口额3.34亿美元,同比增长63.14%,高于全部金属加工机床出口额增幅18.58个百分点。
2007年,中国数控金切机床产量达123,257台,数控金属成形机床产量达3,011台;国产数控机床拥有量约50万台,进口约20万台。
2008年10月,中国数控机床产量达105,780台,比2007年同比增长2.96%。长期以来,国产数控机床始终处于低档迅速膨胀,中档进展缓慢,高档依靠进口的局面,特别是国家重点工程需要的关键设备主要依靠进口,技术受制于人。究其原因,国内本土数控机床企业大多处于“粗放型”阶段,在产品设计水平、质量、精度、性能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落后了5-10年;在高、精、尖技术方面的差距则达到了10-15年。同时中国在应用技术及技术集成方面的能力也还比较低,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的研究制定相对滞后,国产的数控机床还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同时,中国的数控机床产业目前还缺少完善的技术培训、服务网络等支撑体系,市场营销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也不高。更重要原因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控系统少之又少,制约了数控机床产业的发展。国外公司在中国数控系统销量中的80%以上是普及型数控系统。如果我们能在普及型数控系统产品快速产业化上取得突破,中国数控系统产业就有望从根本上实现战略反击。同时,还要建立起比较完备的高档数控系统的自主创新体系,提高中国的自主设计、开发和成套生产能力,创建国产自主品牌产品,提高中国高档数控系统总体技术水平。
“十一五”期间,中国数控机床产业将步入快速发展期,中国数控机床行业面临千载难逢的大好发展机遇,根据中国数控车床1996-2005年消费数量,通过模型拟合,预计2009年数控车床销售数量将达8.9万台,年均增长率为16.5%。根据中国加工中心1996-2005年消费增长模型,预计2009年加工中心消费数量将达2.8万台,较2005年年均增长率为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