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和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时间:2019-05-14 04:33: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煤矿安全和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煤矿安全和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篇:煤矿安全和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和能源安全大局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在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中历来占70%左右。“煤为基础、多元发展”,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基本方略。4月19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工作。会议指出,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和能源安全大局,要加快解决煤炭工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使之尽快步入资源回收率高、安全有保障、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道路。

综观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优势和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煤炭储量丰富、使用经济。中国是一个缺油、少气、富煤的国家。已探明煤炭资源量1万亿吨,居世界第三位。在化石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石油、天然气分别占94%、5.4%和0.6%。我国煤炭不但资源量大,而且品种齐全,主要有无烟煤、焦煤、肥煤、气煤、褐煤、贫煤、瘦煤等,应用广泛。目前,国际油价一路攀升,已超过每桶75美元。相比之下,煤炭价格低廉,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在很长段时期内,还要以煤炭为能源供应主体。

(三)以煤为主的煤化工等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煤炭化工包括:用无烟煤或焦炭生产合成氨;用焦炭生产基本有机化工原料;或在炼焦过程中回收基本化工原料等。目前我国用于化工原料的煤炭消费量约为1亿吨,占煤炭消费总量5%左右。而且煤炭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液化实现清洁利用。高效洗选、烟气脱硫、煤炭液化、煤制油以及以煤炭化工等技术已日趋成熟,商业化生产后,污染少,效益高,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综合以上因素,能源发展的现状和前景、煤炭资源的可靠性、价格低廉性、燃烧可洁净性、煤炭产业链的可延长性等,决定了煤炭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将是长期和稳固的,作用是突出的。要解决好中国的能源问题,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在顺应能源资源全球化趋势的同时,立足于发挥自身优势,重视和发展煤炭工业。

但我国煤炭工业由于长期负重爬坡所积累的诸多深层次问题,特别是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仍然很突出。在目前的煤炭总量中,约有7.5亿吨缺乏安全保障能力,其中约2.5亿吨是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生产的。2005年全国乡镇煤矿产量占全国总量的38%,但事故死亡人数却占事故总量的73.8%。这种数量型、速度型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如不能很好解决,势必影响我国煤炭长期稳定的供应能力。此外,在煤炭产业结构、科技发展水平、开发规划布局、大型煤炭集团和大基地建设,以及资源枯竭矿区和城市转型、煤炭教育、企业技术管理等方面,也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改革发展中的问题,反映了煤炭工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的种种不适应,最终也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强科学管理来解决。

“十一五”是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政府提出,要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煤炭工业改革发展目标、思路和政策措施。“十一五”时期,我国煤炭产量将达到25亿吨,其中大中型煤矿产量将提高到72%以上;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培育发展和现代化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明显加快;煤炭开采技术水平和职工素质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安全生产、职业危害防治、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煤层气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工作都将得到长足发展。

二、坚持“安全发展”指导原则,把煤炭工业的发展建立在煤矿安全状况不断改善的基础上

煤矿生产活动具有资源开采型、作业场所移动型、高危风险性三大特点,呈现资源开采与安全生产一体化的特征,决定了煤矿安全生产任务十分艰巨。3月2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30次集体学习会时就抓好安全生产作了深刻精辟的阐述,对煤矿安全生产作了重点强调。总体上看,无论是在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还是在全社会安全生产的大格局中,煤矿安全都处于重中之重的位置。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煤矿安全生产作保证;实现全国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必须始终抓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

(一)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负责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企业法人代表安全生产负责制,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强化地方各级政府煤矿安全监管主体责任,落实各级政府行政首长安全生产负责制,把煤矿安全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级政府政绩考核内容,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不断得到加强。

(二)加大煤矿安全执法力度。严格煤矿生产过程中的监管、监察,严肃查处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和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严防企业超能力、超强度和超定员生产。健全完善地方政府统一领导、政府职能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共同参与的煤矿安全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无视法律、无视监管、无视生命的非法违法行为,严肃查处事故,依法追究事故责任。

(三)继续打好瓦斯治理和整顿关闭两个攻坚战。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生产矿井必须达到国家制定的抽放标准,新建矿井必须同时建设瓦斯抽放设施,强力推进“先抽后采”;所有煤矿全部装备瓦斯监测监控系统,实施数字化监控联网;严格执行煤矿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加强源头治理;继续依法整顿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企业。

(四)加强煤矿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第446号令《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建立健全事故防范体系和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报告制度,对存在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和行为的,立即停止生产,排除隐患。整顿、改造煤矿安全设备、设施,使之达到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要求,提升煤矿安全装备水平。

(五)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建立和完善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煤矿安全生产投入机制。在2005年的基础上,国家今年再安排30亿元支持煤矿重大安全隐患治理和瓦斯抽放与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强化多层面的煤矿安全教育培训,提高职工安全素质。深入推进煤矿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大力开展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活动,实现强基固本,建设本质安全型煤矿。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逐步把煤炭行业建设成为一个比较安全的行业,一个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切实保障的行业。

三、深化改革,标本兼治,扎实推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

国务院批准在山西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从强化煤炭行业管理、完善煤矿安全生产机制、深化煤炭企业改革、建立煤炭开采综合补偿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建立煤炭企业转产和煤炭城市转型发展有效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抓好试点工作,必将对推进全国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一套新模式,创出一条新路子。在这一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必须作为重点突出抓好。

(一)推动煤矿资源重组,加快大型煤炭企业、煤炭基地建设。2005年全国尚有2.1万个小煤矿,数量仍然过多。只有解决小煤矿的问题,煤炭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得到保证。到“十一五”期末,我国小煤矿数量要减少1万处左右。本着政府推动和企业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政府规划引导和强力推动的同时,鼓励国有大矿以资产为纽带,通过收购、控股等形式,兼并重组、改造提高中小煤矿。通过实施关闭整顿、资源重组和强化管理,提高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和总体发展水平。

以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培育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为主线,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国家规划的以500处矿井、98个矿区为主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十一五”期末年产能力将达到13亿吨左右,约占全国同期生产能力的50%,将大大提高我国煤炭的长期稳定供应和保障能力。同时,鼓励煤炭企业向下游产业(电厂、铁路、港口)延伸,支持下游产业特别是电力企业开发建设煤矿,形成煤电一体的企业集团。发挥核心企业在人才、管理、市场和融资方面的优势,做强主业,延伸产业链,使大型煤炭集团真正成为优化煤炭工业结构的主体、煤炭基地开发建设的主体、平衡国内煤炭市场的主体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体。

在组建煤炭集团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三个关系:一是做大与做强的关系。首先要做强,然后才能真正做大。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扶持政策,发挥集团公司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资本优势,加快煤电联合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使企业强势进入市场。而不是简单地把几个矿务局撮合起来,有形无神。二是增量资产和存量资产的关系。通过开发新矿区,发展新产业,来扩大增量、优化存量。增量部分创造的效益,可以补贴消化存量资产所造成的亏损。三是各级法人之间的关系。集团公司内部为层级法人结构,各级法人都是相对独立的法人实体,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不宜沿袭计划经济时期煤炭管理部门对企业的管理方式,不能人财物、产供销权限都上收。省集团公司要站在全国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局高度来进行统筹谋划,主要是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搞资本运作。

(二)发展洁净煤技术,调整优化煤炭产业结构。促进洁净煤技术的产业化。大力发展煤炭洗选加工,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介选煤、干法选煤等技术,提高煤炭洗选加工程度。学习借鉴国外成熟技术,推进煤炭气化、液化的示范工程,争取早日进入工业化生产。“十一五”期间煤炭间接液化应当全面启动,期末煤炭直接液化要达到年产300万吨的规模。

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实现“两个转变”,拉长“两条产业链”。“两个转变”是: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生产销售初级产品向综合开发利用转变。“两条产业链”,一是煤、电、高能耗产品产业链;二是煤、焦、化工产品产业链。特别是第二条产业链,发展前景很开阔。同时,要坚持限制排放与鼓励抽采利用相结合,加快煤层气产业发展;坚持量化、无害化、再利用原则,重点治理和利用煤矸石、矿井水、煤泥、粉煤灰,大力发展煤炭循环经济。

(三)加快实施“科教兴煤”战略,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传统产业。瞄准煤炭发展的主攻方向,围绕制约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安全发展的重大基础课题,组织开展30项重点科研攻关和30项重点技术推广。30项重点攻关课题如:煤矿重大灾害危险源辨识、评估和分级标准,煤矿灾害连续监测、识别与数字传输技术,矿井瓦斯、突水、动力性灾害防控技术,低透气性高瓦斯松软煤层瓦斯抽放成套技术,矿井深部开采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煤尘爆炸自动抑爆技术,煤矿重大灾害救灾技术与装备等。“30推”如:高效节能小矿井主要通风机,局部瓦斯聚集处理技术和装备,采空区瓦斯自动抽放技术与装置,煤层长钻孔超前预抽技术,瓦斯、风、电闭锁装置,机掘、机采工作面防突措施和配套装备,突出危险预报仪等便携预测议器,矿井综合监控系统和小煤矿安全监测系统等。这些已经列入“十一五”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要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以及煤炭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全力推动,争取使煤炭工业的科技面貌有较大变化。

针对煤炭行业工程技人员匮乏,职工队伍素质偏低的情况,要进一步加强煤炭教育。一是采取减免学费和发奖学金、定向招生、委托培养等政策扶持,鼓励报考矿业学院,发展矿业教育,解决目前采矿、安全等专业生源不足问题;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鼓励企业继续办好职业教育和安全培训,对职工进行培训;三是煤炭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办学,从煤矿采掘一线等选送优秀员工进行脱产培训和进修,结业后担任煤矿一线生产安全技术骨干;四是煤炭企业要研究相应的办法措施,适当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经济待遇,靠优惠的政策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培养人、选拔人、吸引人、留住人。

为此,一要在加强“节约发展”宣传教育的基础上,加快矿产资源税费改革,尽快实行以储量为基数、与回采率挂钩的资源税费征收办法,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鼓励和推动煤矿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生产管理,提高资源回收率。二要研究制定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煤层的回收率标准,建立严格的资源回收监管制度。对破坏性开采、严重浪费煤炭资源的,依法予以处罚。三要认真做好重点矿区矿业权有偿使用改革,规范煤炭矿业权交易,提高市场进入门槛,使煤炭企业具有珍惜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动力和压力。四要加强煤炭开发规划工作。强化煤炭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大型煤炭基地发展规划,以及矿区总体规划的指导作用,合理调控煤炭生产开发布局和建设总规模。对主焦煤、优质无烟煤等稀缺煤种,实行有计划、保护性开采,合理利用煤炭资源。

(五)研究解决煤炭工业改革发展中的有关政策问题。进一步加强煤炭行业管理,合理配置行政资源,理顺关系。及时修订完善煤炭工业相关法律法规、规程标准,统筹做好行业规划、资源管理、安全生产、产业结构调整等重点工作。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国家和地方要继续采取资金扶持政策,支持国有重点煤矿补还安全欠账,改善煤矿安全基础条件;认真落实企业安全费用提取、提高伤亡事故赔偿标准和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政策;加快工伤保险和意外伤害险改革,促使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进入煤矿安全领域;完善对衰老报废煤矿转产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扶持政策,建立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加快剥离煤炭企业“办社会”功能,解除历史负担,加快煤矿沉陷区、“棚户区”的治理改造,改善矿工生活条件。通过加大政策治本、源头治本力度,推动煤炭工业走节约、清洁、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煤炭工业调研

2012调研工作方案

我市作为百年矿区,煤炭资源濒临枯竭,制约煤矿安全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为总结经验教训,理清工作思路,推动我市煤矿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市煤炭局拟开展2012煤炭工业调研工作。

一、调研内容

紧紧围绕全市煤炭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淄博市煤炭工业管理局2012年工作意见》和本部门本单位工作实际,着眼于解决影响我市煤炭工业科学安全发展的突出问题,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认真选定调研课题。

二、参加人员及时间安排

参加人员:市、区县煤炭管理部门全体工作人员和煤矿企业的管理人员。

时间安排:2月份,市局办公室召开调研工作部署会,研究确定选题;3—8月份,开展调研,认真撰写;9月份;结题上报;12月份,表彰奖励。

三、调研方法

坚持用理论指导调研活动,以调研成果促进工作质量,审慎思考制约全市煤炭系统及本单位科学安全发展的突出问题。

1.要把普遍调研与重点调研结合起来,突出重点课题调研。专题调研要根据我市煤炭工业、本单位工作实际展开,既要点、1

面结合,又要突出重点,确保既有“量”的广度,又有“质”的深度。在各单位开展调研的基础上,市局研究确定重点调研课题,抽调精干力量,统一组织开展调研,切实提高调研的层次和质量。

2.要把直接调研与间接调研结合起来,突出紧扣实际调研。既要从当前现实问题着眼,深入基层,又要历史的综合研究,分析研究影响我市煤矿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增强专题调研的代表性和实效性。

3.要把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结合起来,突出获取一手信息。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要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等方式,借助网络、报刊等现代手段,多渠道掌握最新情况和第一手资料。

四、成果评定

阶段性调研成果随时通过市煤炭局局域网和《淄煤信息》等予以发布。10月份,市煤炭局组织有关人员对调研成果进行评审,争取将优秀调研成果结集出版并积极向上级推荐。将调研工作纳入工作目标考核,年底根据各单位调研成果给予表彰奖励。

五、有关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单位要组织成立调研工作领导小组,认真研究制定调研工作方案,落实牵头领导和责任人,明确调研的任务、内容和方法,扎实推进调研活动开展。各级领导要带头参加,把开展调研活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精心组织实施。

2.科学选题,重点攻关。要围绕促进淄博煤炭工业科学安全发展的总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和决策需求精心选择调研课题;也可以围绕解决本部门本单位影响科学发展的矛盾问题,立足各自职能工作选题,采取独立调研、协作调研等方式,组织精干力量进行重点攻关。

3.撰写报告,形成成果。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全面收集掌握各类信息,认真撰写形成“有问题、有分析、有对策、可操作”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要观点鲜明,数据准确,内容详实,逻辑严谨,文风清新朴实,应用价值较大。

4.注重转化,促进工作。对调研中发现的实际问题要加强研究,能立即解决的要及早解决,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要创造条件加以解决,对调研中收集统计的数据、得到出结论要加强分析研究,作为做出决策、推进工作的参考;对调研中形成的创新理念、思路和对策要及时运用于工作中,指导实践。

二○一二年一月十一日

第三篇:2013煤炭工业改革发展情况

2013煤炭工业改革发展情况

2014-01-16来源:国家煤炭工业网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召开2013中国煤炭工业改革发展情况通报会,通报了2013煤炭工业改革发展情况。

一、煤炭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1、生产结构不断优化。2013年全国煤矿数量1.2万处,比2005年减少1.3万处。其中,年产12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矿850多处,比2005年增加560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由35.7%提高到65%(其中年产千万吨级煤矿50处,产量占全国的17%左右);年产30万吨以下的小型煤矿9800多处(其中9万吨以下的煤矿7500处),数量比2005年减少了1万多处,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由近30%下降到16%以下。建成安全高效矿井(露天)406处,产量占全国的1/3左右。

2、大型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初步预计,14个大型煤炭基地产量34亿吨左右,占全国总产量的92%,同比增加2个百分点。初步分析预测内蒙古、山西、陕西、贵州、河南、山东、新疆、安徽、云南等9个省区产量超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83%左右,同比增加2个百分点;河北、宁夏、黑龙江、湖南、辽宁等5个省区原煤产量超过500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0%左右。

3、大型煤炭企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初步统计分析,神华、中煤、同煤、山东能源、冀中能源、陕西煤业化工、河南能源、山西焦煤等8家企业原煤产量超过亿吨,总产量占全国的37%左右;开滦、潞安、兖矿、华能、阳泉、中电投、淮南、晋城等11家企业超过5000万吨,总产量占全国的19%左右;有52家煤炭企业产量超过1000万吨,总产量占全国的70%左右;17家中央企业开办的煤矿324处,产量9.8亿吨,占全国的26.5%。

4、生产集中度不断提高。预计前4家煤炭企业产量占总产量的25%左右,同比增加了

2.5个百分点左右;前10家煤炭企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0%左右,同比增加6个百分点。

5、企业兼并重组取得积极进展。2013年,河南煤化集团与义马集团重组而成的河南能源化工集团,进入亿吨级煤炭企业行列;山西煤运集团和山西国际电力合并成立晋能公司,打造山西综合能源基地的企业航母;山西焦煤重组山西省焦炭集团,进一步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2013年,全国整顿关闭煤矿770余处,技改提升小煤矿490多处,兼并重组小煤矿610处,累计淘汰落后产能2亿多吨。

6、产业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初步分析预计全国煤炭企业参股、控股电厂权益装机容量约占全国的11%左右,占火电装机容量的15%左右;全国煤制油总产量147万吨左右;形成煤制气装置产能27亿立方米;煤制烯烃总产能168万吨左右;煤制乙二醇总产能 90万吨左右,全年转化煤量约3200万吨左右。开滦集团物流信息商务智能系统正式投入运行,“两港”储配煤基地建设稳步推进;淮南矿业创新物资供应模式,构建现代大物流格局,实现了由企业物流向物流企业的转型,建成了安徽省最大的物流企业;鄂尔多斯依托煤炭资源优势,以现代物流业为切入点,打造“服务内蒙古、联动晋陕宁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

二、煤炭行业改革取得新进展。2013年是深化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电煤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全面实施,取消了重点合同,实现了电煤价格并轨;国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了煤炭生产许可证和煤炭经营许可证,降低了煤炭生产经营门槛,激发了市场活力。煤炭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煤炭市场交易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一是“6+1”煤炭市场合作机制(“6+1”煤炭市场合作机制是指:由中国煤炭运销协会与中国太原、东北亚、陕西、秦皇岛、徐州、内蒙古等煤炭交易中心形成的煤炭市场合作机制)更加完善。搭建了有利于煤炭供需企业自主交易的平台,节约了交易成本;发布了《煤炭交易市场交易规则》,组织了《煤炭购销合同示范文本》研究。二是完成了201

3煤炭产运需衔接合同签订和执行汇总工作,开展了2014煤炭产运需衔接合同签订和合同执行情况汇总工作。三是全国已经建成了31家区域性煤炭市场交易中心。四是炼焦煤和动力煤期货合约分别在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成功上市交易。

全国煤炭市场交易机制不断创新。2013年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57号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煤炭行业按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形成了“6+1”煤炭市场交易机制,并成功举办了夏季东北亚和中国太原煤炭市场交易会。交易会按照搭建平台,提供服务,去行政化的思路进行。一是搭建有利于煤炭供需企业自主交易的平台,节约交易成本;二是促进区域交易中心发展,推动全国煤炭交易市场体系建设;三是推动诚信体系建设,会上发布了《煤炭市场交易规则》,开展了《煤炭购销合同示范文本》研讨,以树立倡导“规则意识”“契约精神”,推动“阳光交易”。在会议组织上,坚持“四不”和开门办会,即:不干预订货数量、订货价格,不收取会议费,不开大会,同时邀请新闻媒体参加,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不搞招待会、不搞相互宴请,营造务实、高效、节俭的会风。

交易会期间,召开了市场高峰论坛、多场产业发展战略圆桌会,举办了49场交易洽谈会,2000多户交易商和神华、中煤、大同煤矿等84家煤炭企业,华能、大唐等90家发电企业,鞍钢、宝钢等40家钢铁企业和冀东水泥、湖北宜化等50家大型建材、化工企业,以及北京、太原、郑州3家铁路局和秦皇岛、曹妃甸等10家港口企业,中国工商银行、大连、郑州商品交易所等23家金融期货公司,7万余人参加,签订煤炭购销合同9.55亿吨,占全国煤炭消费的26.5%。

三、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增强。

1、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深入开展。2013年,全行业新增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能源重点实验室1个。截止2013年底,全行业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6个,国家能源研发中心3个,国家能源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9个。国家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中心国家级实验室10个。

2、科技创新取得新的成果。2013年煤炭行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深部动力灾害一体化预测与防治关键技术”建立了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发生统一失稳理论,提出了深部动力灾害一体化预测与防治技术,推动了煤矿动力灾害预测与防治水平的提高;“煤矿岩巷全断面高效掘进关键技术与装备”在岩巷掘进爆破理论与技术研究方面取得原创性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压钻车与破装运喷一体机实现了岩巷施工装备的跨越式发展;“0.6m~1.3m复杂薄煤层自动化综采成套技术与装备”发展和完善了我国煤炭综合机械开采技术体系,解决了薄煤层开采相关技术瓶颈;“多流态梯级强化浮选技术开发及应用”提出了多流态梯级强化浮选理论及及其过程设计方法,初步形成了多流态梯级强化浮选技术体系;“面向数字化采矿的软件关键技术及应用”提出了系列数字化采矿专业模型和算法,研发了相应软件,结束了采矿软件长期依赖国外核心技术的历史。同时,获国家能源局能源科技一等奖6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35项;评出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313项,其中:一等奖30项、二等奖132项、三等奖151项。

3、重大科技工程示范取得新进展。千万吨级智能化综采成套装备进入工业化生产。神华宁煤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示范工程开工建设,神华百万吨煤炭直接液化示范工程实现长周期平稳运行,煤制烯烃成套工业化技术开发和应用取得显著进步。大唐克旗13亿立方米/年、新疆庆华13.7亿立方米/年煤制气示范工程投入运营,并向输气管网正式送气。

4、行业标准工作扎实推进。2013年,煤矿安全生产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商品煤质量评价与控制技术指南》等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领域国家标准研究稳步推进。煤炭行业申报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107项,完成标准制修订109项,经主管部门批准发布国家标准

15项。

5、知识产权工作成效显著。2013年,兖矿集团进入第一批“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神华能源、中煤第一建设公司、山西兰花、煤科总院爆破技术研究所、宁夏天地奔牛集团5家企业进入第一批“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全行业获中国专利金奖1项,专利优秀奖5项,外观设计优秀奖1项;煤炭行业百强企业授权专利拥有量为10757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584项。

四、行业“两化”融合步伐加快。

1、企业系统整合与业务协同能力增强。神华集团ERP、SRM系统项目全面上线,集团人、财、物、销协同资源整合平台全面建成;山东能源集团实现了总部及所属单位的财务、物资、营销等核心业务“纵向贯通、横向集成、数据共享”;晋煤集团全业务覆盖的一体化ERP系统建设全面启动;阳煤集团一站式综合信息平台投入试运行。

2、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开滦集团投资8900万元,推进49个两化融合项目建设,推进传统煤炭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迈进;山西焦煤集团积极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三大基地”建设(研发、制造、示范基地);安徽四大国有煤炭企业启动了智慧矿山建设,走安全高效生产、清洁高效利用发展之路。

3、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神华集团电子商务平台7个月实现交易9000万吨,山东能源中国矿用物资网实现在线交易额超过30亿元,淮北矿业集团实现煤炭网上销售。

2013年,7家煤炭企业入选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13个煤炭行业项目入选国家级电子商务集成创新试点工程。淮南矿业集团获得国家“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资金支持。

五、煤炭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取得的新成效。初步统计,2013年原煤入选能力23.5亿吨,入选量22.14亿吨,原煤入选率59.8%,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煤矸石发电总装机容量突破3000万千瓦;利用煤矸石4.9亿吨,折合5600万吨标准煤;全年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量155亿立方米,其中,井下瓦斯抽采量125亿立方米,地面煤层气产量30亿立方米。

六、煤炭行业文化建设成果丰硕。提出了《关于推进煤炭行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全面推动煤炭行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举办了第四届中国煤矿艺术节美术、摄影展,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乌金杯”、“乌金奖”赛事,推动矿区全民健身活动。煤矿代表团出征十二届全运会,参加了摔跤、柔道、跆拳道三个大项比赛,获得了体育道德风尚奖。开展煤炭企业文化品牌矿和文化示范矿建设活动。召开了全国煤炭行业“五四”表彰大会,开展了“寻找最美青工”活动,展示了行业青年风采。全国煤炭工业劳模事迹报告团,深入基层,弘扬了劳模精神。评出AAA级、AA级信用企业69家,32家企业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加强了煤炭文献委工作,启动了煤炭行业史志编纂工作。

七、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煤炭行业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理念,通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深化“打非治违”和依法治理,贯彻实施“双七条”,加快修订《煤矿安全规程》,强化煤矿技术标准管理,推动煤矿安全攻坚治本。2013年全国煤矿共发生各类事故589起,死亡和失踪1049人,同比分别下降23.8%和23.7%,其中较大事故同比分别下降35.6%和37%,重特大事故同比分别下降12.5%和10.3%。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降到0.293,同比下降21.7%。

第四篇:煤炭工业“十五”规划

【发布单位】国家经贸委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1-01-01 【生效日期】2001-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煤炭工业“十五”规划

煤炭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长期以来,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中均占2/3以上。实现我国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能源消费量将有较大幅度增长。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以煤为主的能源供应格局不会改变。随着加工转换和利用技术水平的提高,煤炭可以成为高效、清洁利用的能源。为保障我国能源供应安全,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必须加强煤炭的基础能源地位。“十五”时期是我国煤炭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要通过实施大集团、科教兴煤、洁净煤、综合经营四大战略,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

一、“九五”发展状况

(一)取得的主要成就

1.煤炭工业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九五”期间,实施了科教兴煤战略和技术创新工程,综采及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已建成世界先进水平的特大型矿井及采煤工作面。国家安排煤炭企业技改投资50亿元,重点对矿井、选煤厂和劣质煤电厂等154个工程进行技术改造。建成了一批高产高效矿井。2000年与1995年相比,国有重点煤矿全员效率由每工1.8吨提高到2.5吨;采煤机械化程度由72%提高到75%。

2.煤炭行业综合经营的格局初步形成。为调整结构和安置富余人员,煤炭行业大力发展综合利用、多种经营,涉及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中20多个行业。2000年,多种经营的生产经营总额达到582亿元,比1995年增加了146亿元,从业人员近200万人,多种经营开始由人员安置型向经济效益型转变。

3.煤炭工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九五”期间,煤炭工业利用外资11.4亿美元,其中,煤层气开发利用外资近1亿美元,技术装备进口总额4.8亿美元。通过技贸结合,引进了国外先进的采煤、掘进、洗选等技术和设备,经过消化、吸收,促进了我国煤矿机械制造技术水平的提高。2000年煤炭出口比1995年增加了1倍左右,在世界煤炭贸易市场中的份额由6%提高到11%。

4.国有煤炭企业改革取得进展。国有煤炭企业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公司制改革全面展开,94户原中央财政企业中,已有35户完成了公司制改造,其中5家公司在境内、境外上市。国有煤炭企业关闭破产工作开始实施,到2000年底,已批准65个关闭破产项目,其中已实施11个,进入破产法律程序33个。债转股工作取得进展,确定了对62户国有煤炭企业实施债转股,到2000年末,已实施39户,金额392亿元。

5.依法取缔非法开采和关闭布局不合理的小煤矿取得阶段性成果。1998年底,国务院决定关闭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煤矿,到2000年底,全国已累计关闭各类小煤矿4.7万处、压产3.5亿吨,淘汰了一批落后生产能力。小煤矿随意布点、越层越界、乱采滥挖现象得到初步遏制,办矿秩序和生产经营秩序趋于好转。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组织结构不合理。2000年,全国矿井平均每处产煤只有3万多吨。国有重点煤矿矿井平均年生产能力80万吨,是先进采煤国家的1/3左右。产量位居前4家的煤炭企业,市场占有率仅为9%,前8家为13%;119家国有重点煤矿平均每个企业年销售煤炭440万吨,市场占有率不到0.5%。没有形成产、运、销一体化综合经营体系,经营效益受外部条件制约严重。

2.技术和装备水平低。全国煤矿非机械化采煤占60%以上,大中型矿井生产设备老化,小型矿井生产技术装备水平极低。煤矿用人多、效率低。乡镇煤矿生产工艺落后,破坏和浪费资源现象十分严重。

3.产品结构单一。2000年全国原煤入选比重只有35%左右,大量原煤未经加工直接燃烧,洁净煤技术开发和应用进展缓慢。煤炭产业链短,高附加值产品少。

4.煤矿安全事故居高不下。“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淡薄,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管理不到位,安全技术与装备水平低,事故隐患多,矿井防灾抗灾能力差。部分地区煤矿,特别是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的小煤矿,重大、特大事故频繁发生,造成人民生命、财产重大损失。

5.国有煤炭企业尚未摆脱困境。受煤炭市场供大于求以及煤价下滑的影响,2000年国有重点煤矿整体亏损,煤款拖欠严重。由于资金短缺,导致部分矿井采掘失调,生产接续紧张,拖欠职工工资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国有重点煤矿社会负担重。

6.资源枯竭矿区转产困难。长期以来,大部分煤炭企业靠国家财政补贴维持生产及职工生活,没有资金积累,资源枯竭煤矿自身难以退出或进行结构调整,实现产业转移。绝大多数煤矿处于经济不发达地区,且远离城市,富余人员就业困难,影响社会稳定。

7.矿区环境综合治理进展缓慢。煤矿地表塌陷面积日益扩大,煤矸石堆积占地增加,部分矸石山自燃,矿区瓦斯排放量大,粉尘浓度高,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没有得到遏制。

二、面临的形势和市场需求

(一)世界煤炭工业发展趋势和煤炭需求展望

近年来,世界煤炭工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趋势:一是通过兼并联合,企业向大型化、集团化发展,竞争力增强。主要产煤国家中,前三四家煤炭企业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0%以上。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煤炭公司,通过合并或购买煤矿股份等方式,实现了跨国经营。主要石油跨国公司拥有煤矿股份,发展煤化工、煤路港航等综合经营,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二是拥有世界先进采煤技术和设备的国家,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了集中高效生产。德国矿井平均生产规模达到280万吨,波兰200万吨,英国180万吨。高新技术的应用改变了煤炭工业的面貌,发达国家在实现煤炭生产工艺综合机械化的基础上,向遥控和自动化发展,煤炭工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及技术密集型转化。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澳大利亚、南非、加拿大等国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2倍。三是洁净煤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受到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日本、美国和欧盟国家先后研究开发洁净煤技术,已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四是欧洲的主要产煤国家煤炭开采成本越来越高,政府采取关闭经济效益差的煤矿及减少财政补贴等措施,导致煤炭产量下降。

世界煤炭需求量将继续增长。据国际能源机构发表的《1998世界能源展望》预测,到2020年,世界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1.9%,天然气消费量年均增长2.6%,煤炭消费量年均增长2.2%。在世界煤炭需求增长中,亚洲呈较强增长势头,大部分国家年均增长3.8%左右,北美年均增长2.1%,西欧和北欧煤炭需求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0.6%。世界煤炭需求增长带动贸易量增加,未来5年,世界煤炭贸易量将以年均3.6%的速度增长。世界煤炭进口量最大的是亚洲,其次是欧洲。由于亚洲新建燃煤电厂用煤量增加和欧洲煤炭生产规模萎缩,两地区的煤炭进口量将有所增加。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煤炭工业发展带来机遇。一是与国际经济接轨,有利于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促进煤炭工业结构调整。二是我国具有煤炭资源丰富、品种齐全、靠近主要进口国家和地区的优势,特别是目前我国在亚洲煤炭贸易市场中仅占有20%的份额,煤炭出口增长潜力较大。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能源供应将在一个更加开放的体系中配置,国外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进口量和价格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国内煤炭市场的供求关系。钢铁、建材、化工等高耗能产品关税下降,国外同类产品以价格、质量优势进入国内市场,进口量可能增加,将间接减少国内煤炭消费。我国外贸体制将逐步与国际接轨,实行外贸经营资格登记注册制度,逐步对各类企业进出口贸易的放开经营,对我国现行的煤炭出口贸易管理体制将产生重要影响。

(三)国内发展环境和煤炭需求预测

“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7%左右,煤炭需求量稳步上升。但随着产业结构、地区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和节能技术的发展,煤炭需求增长速度趋缓,煤炭消费和生产格局将发生变化。一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大型坑口火电站的建设,将带动西部地区煤炭生产和消费的增长。二是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加快建设,铁路实行“网运分离”,将进一步改善煤炭运输条件,促进中西部地区煤炭开发,有利于煤炭开发布局重点向西部转移。三是随着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提高和石油、天然气价格变动,将推动洁净煤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并带动煤炭消费增长。四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及“三峡工程”等项目的建设投产,将改善华东和中南地区能源供应状况,东南沿海地区煤炭消费增长速度放慢。

“十五”期间,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及工业结构调整,能源需求总量增加,但增长速度趋缓。能源及煤炭需求趋势是:石油、天然气、水电和核电等清洁能源增长速度加快,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将有所下降;全社会技术进步加快,将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能效果更加明显;电力工业火力发电仍以较快速度增长,对煤炭需求持续增加;冶金、化工、建材等主要耗煤行业生产稳步发展,但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及技术进步的推动下,煤炭消费量变化不大;居民生活用能向天然气、石油液化气、电能等方面转变,用煤量将逐步减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预测“十五”期间,国内煤炭需求量年均增长2000万吨左右。

三、发展思路及主要目标

(一)发展思路

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发展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大力调整煤炭工业结构。实施大集团战略,以资产为纽带,发展一批对全国煤炭供需平衡和参与国际竞争起关键作用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稳定国内市场,扩大煤炭出口。实施综合经营战略,以煤为基础,依托矿区资源,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实施科教兴煤战略,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推进大型煤矿改造,建设高产高效矿井。实施洁净煤战略,加强政策引导,注重加工转换,强化清洁利用,推进洁净煤技术产业化。完善有关法规和标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高安全生产管理及装备水平,加强安全监察,实现安全生产。推进企业节能降耗,保护矿区生态环境,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目标

煤炭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是:煤炭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重大进展,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明显好转。洁净煤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取得实质性进展,优质煤炭和煤炭转化的优质能源产品比重明显增加。煤炭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进一步提高。矿区综合利用、环境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1.组织结构调整目标

到2005年,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煤炭产量位居前8家的企业,市场占有率达到35%以上。形成2~3个煤-电-路-港-航综合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公司和企业集团。

2.技术结构调整目标

到2005年,煤矿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进一步改善,安全生产可靠性明显增强。大型煤矿采掘机械化程度达到90%以上,中型煤矿达到60%以上,小型煤矿机械化、半机械化开始起步。大中型煤矿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0%以上。

3.产品结构调整目标

到2005年,全国原煤入选率达到50%以上,动力配煤量达到7000万吨左右,煤层气产量30亿~40亿立方米,水煤浆产量1000万吨左右,煤炭液化产油250万吨以上。煤炭出口8000万吨左右。

四、发展和结构调整重点

(一)深化企业改革,实施大集团战略

深化国有煤炭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建大型煤炭公司和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延伸煤炭产业链,组建一批综合经营的特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

1.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动煤炭企业改制。大型煤炭企业要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互相参股等形式,改制为多元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对国有中小煤矿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2.按照市场取向和规模经济的原则,组建大型煤炭公司和企业集团。发挥优势企业的龙头作用,通过兼并、联合、参股等方式,推动资产重组,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和维护公平竞争秩序。鼓励各类煤炭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按地域、煤种、运输通道和市场组建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十五”末,形成1~2个煤炭年生产能力在1亿吨以上、5~6个5000万吨以上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

3.按照产业关联度,培育特大型公司和企业集团。根据煤炭资源和市场分布特点,抓好煤矿、铁路、港口和水运等环节的衔接,着力培育和发展对全国煤炭供求平衡起关键作用和以煤炭出口为导向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煤-电-路-港-航特大型公司和企业集团。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环节费用,实现国内煤炭有效供给和产需平衡,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加快煤炭企业技术改造步伐,促进产业升级

紧紧围绕满足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注重提高效率、保障安全、节能降耗和防治污染。通过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在矿井开发、煤炭加工、安全生产和信息管理等领域提高技术与装备水平,促进产业升级。

1.建设一批大中型现代化矿井。“十五”期间,要加快建设25处、年生产能力6000多万吨的在建矿井。同时,要按照西部地区煤电同步建设、“三西”(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地区调节全国供需平衡、东部地区稳定生产规模的煤炭开发布局原则,重点做好建设低灰、低硫、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煤基地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强煤田地质勘探,提高勘探程度,满足建井条件,适时开工建设一批有市场、经济效益好的接续型矿井,增强煤炭工业发展后劲。

2.对现有大中型矿井进行技术改造。通过增加储量、集中生产、简化工艺、减少环节、优化装备、科学管理等措施,对现有大中型矿井进行技术改造,实现矿井生产、管理现代化。到2005年,建成140处高产高效现代化矿井,其原煤工效达到10吨以上。

3.改造小煤矿。按照统一规划、合理集中、正规开采、保障安全、依法监管的方针,对依法开办的小煤矿进行改造,减少生产矿井数,扩大单井生产规模;改进采煤方法和回采工艺,提高矿井回采率;制定和实施小煤矿生产强制性标准,促进安全生产。

4.改造煤矿安全技术装备。一是对矿井通风系统进行技术改造。二是完善高突矿井瓦斯抽放系统和通风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三是提高矿井防灭火和防尘技术与装备水平。四是用先进的救护设备装备矿山救护队伍,提高抢险救灾能力。

5.改造和建设企业信息系统。加强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信息传输速度和准确性,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动营销、运输和服务方式的变革,降低采购成本和销售费用。发展先进的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提高矿井自动化生产水平。建设连接国家、省、处三级煤矿安全监察网络,建立专家灾害事故处理和救护会商远程视频系统。

(三)限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完善退出机制

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完善退出机制。

1.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通过实施产业政策,停止建设以下四类煤矿。一是单井井型低于以下规模的煤矿项目:山西、陕西和内蒙古地区年产15万吨,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北京、河北、东北以及华东地区9万吨,西南和中南地区6万吨,开采极薄煤层及不稳定煤层3万吨;二是采用手工开采和穿洞式巷采等落后开采方法的煤矿;三是商品煤达不到国家环保法规要求的各类高硫煤矿;四是矿井回采率低于50%的煤矿。

2.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严格采矿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管理,加强煤矿生产安全监察。通过制定和实施有关法规、产业政策和技术标准,关闭非法开采、矿井回采率低、威胁大矿生产安全、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破坏生态环境和污染严重的小煤矿。

3.加大关闭破产力度。按照国家煤矿关闭破产政策,对资源枯竭的国有煤矿依法关闭。对资源及开采条件较差、产品无市场、长期亏损且扭亏无望的国有煤矿依法实施破产。

(四)实施科教兴煤战略,推进技术创新

完善以大型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科研实体为依托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立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技术开发中心,提高研发费用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要积极探索和建立新型的科技服务体系和机制,逐步形成基础研究与高新技术研究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涉及煤炭工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领域,瞄准世界先进水平组织科技攻关。全面提高职工队伍技术素质。

1.组织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在抓好现有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同时,围绕煤炭的开发、生产、加工、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重点技术,组织科技攻关。一是开展煤炭地质勘探及深部矿井开发技术的攻关研究,主要包括:西部地区煤炭开采及相关的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研究;东部地区深部找煤、资源潜力评价以及煤炭深部开采的关键技术研究;600米以上深厚表土层冻结施工技术、大型矿井深部开采技术以及千米深井井筒装备技术研究。二是开展高产高效现代化矿井关键技术攻关研究和建设示范项目,主要有:年产600万吨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的配套技术项目;年进8000米以上煤巷、半煤岩巷快速掘进成套技术项目;年提升能力700万吨以上的交流提升机变频调速控制系统和自动化采煤工作面的技术项目。三是开展煤矿安全技术研究,主要包括:重大瓦斯煤尘爆炸事故的预防与控制、煤矿突发性灾害监测及防治、煤矿快速救援抢险以及安全信息管理等技术研究。四是开展洁净煤技术的攻关研究,重点开展机电一体化大型高效选煤关键技术、细粒煤高效脱水脱硫降灰技术、煤炭直接液化技术、地下煤炭气化及应用等技术研究。五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和综合信息化技术研究,主要包括:开展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控制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煤炭综合信息化技术研究。

2.加强人才培养和职工培训。充分发挥重点院校的作用,培养适合煤炭工业发展的技术人才。采取切实措施,以多种形式吸引煤炭行业内外、海内外优秀人才,形成留住人才、吸引人才、调动人才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注重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鼓励建立以大公司和企业集团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积极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岗位培训。大力发展职业培训,逐步提高工人职业培训率。

(五)实施洁净煤战略,推进洁净煤技术产业化

发展和推广洁净煤技术是保证我国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在大力推广成熟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开发与引进大型先进技术,加快推动洁净煤技术产业化。

1.改造和建设选煤厂。采用先进的洗选技术和设备改造现有选煤厂,充分发挥选煤厂的能力利用率,优化产品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大中型煤矿要有配套的选煤厂,小型煤矿要依托大矿的选煤厂或建设群矿集中选煤厂。重点在山西、陕西、山东、内蒙古、河南、安徽等省(区)建设一批先进的选煤厂。2005年,选煤厂平均工效达到40吨。

2.发展配煤一条龙服务体系。在煤炭中转港口和主要集散地建设配煤厂,为用户提供质量稳定、价格合理、环保型动力配煤。制定配煤质量标准和相应的政策,由耗煤集中的大用户到分散的小用户,逐步推广使用动力配煤。建设3~5个大型动力煤配煤基地。2005年,初步形成产、配、销、送及售后服务一条龙体系。

3.完善水煤浆制备和应用技术。研究开发水煤浆新型添加剂,提供质量稳定、满足市场需求的水煤浆。在总结白杨河电厂、燕山石化应用水煤浆的基础上,重点研究提高燃烧器效率和水煤浆在炉内燃烧过程中的固硫、脱硫技术。进一步降低燃油锅炉改造费用,建设10万千瓦以上机组改造示范工程。在集中改造燃油锅炉的地区,鼓励煤矿与用户合资建设水煤浆制备、配送公司,发展集中洗选、制浆、管道输送、燃烧发电一体化工程。

4.大力发展煤层气产业。实行地面开发和井下抽放并举的煤层气开发方针,重点加快山西沁水煤田、河东煤田、安徽两淮煤田、辽宁铁法、抚顺矿区、贵州六盘水等地区煤层气的勘探评价及开发利用。2005年,大中型煤矿瓦斯利用量达到当年抽放量的80%,建成2~3个煤层气地面开发及利用示范基地,煤层气产量达到30亿~40亿立方米。积极支持煤层气产业发展,使其成为煤炭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5.推进煤炭液化和气化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在完成神华神东、云南先锋和黑龙江依兰煤炭直接液化示范厂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经济技术合作建设1~2个煤炭液化示范厂,2005年煤炭液化产油250万吨以上。引进国外先进的煤炭气化技术,建设大型煤炭气化与煤化工示范项目。继续做好煤炭地下气化试验,探索煤炭开发和利用的新途径。

(六)实施综合经营战略,促进矿区可持续发展

因地制宜地利用矿区各种资源,实施综合开发经营,延伸产业链,促进矿区资源合理开发,提高资源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保护矿区生态环境。

1.延伸产业链。依托煤炭资源优势,通过吸收外资、多元持股和与下游产业的企业联营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煤-电、煤-化工、煤-焦、煤-建材等高耗能、高附加值产业,实行多元化经营。推动单一煤炭资源矿区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研究探索矿区开发的新模式。

2.抓好劣质煤的综合利用。根据原煤生产及洗选加工过程中劣质煤的品种和数量,发展与之相匹配的综合利用项目。选择先进适用的锅炉燃烧技术,建设和改造劣质煤电厂,发展热电联产,配建区域电网,以自用为主,余电上网。扩大煤矸石在建材产品生产和在筑路、复垦、回填等方面的利用。

3.开发利用与煤共伴生矿物。加强煤系地层中共伴生矿产资源,如高岭土(岩)、膨润土、油母页岩、蒙脱石、石膏、硫铁矿、硅藻土、耐火粘土等矿物的开发和利用,合理配置矿区生产力要素,发展共伴生资源的深加工,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4.加强矿区环境综合治理。以土地复垦为重点,协调各方面力量,建立各种类型的矿区生态重建示范基地,逐步形成与生产同步的生态恢复建设机制。“十五”期间,矿区土地复垦、生态建设工作要取得明显成效。对矿井水、生活污水进行处理,提高复用率,实现达标排放。到2005年,大中型煤矿矿井水复用率达到60%以上,外排水达标率100%。

五、主要政策措施

(一)完善煤炭工业宏观调控体系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综合应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修订和制定行业规范、规章和技术标准,及时发布煤炭工业鼓励、限制、淘汰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目录,规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研究制定有关经济政策,促进煤炭行业摆脱困境,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进一步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完善全国统一、公平、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实施矿业权制度,逐步对煤炭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为各类煤炭企业参与市场公平竞争创造条件。对具有重要价值的稀缺煤种实行保护性开采。鼓励有条件的煤炭企业建设大型坑口电站、铁路货运公司,或通过资产重组等形式与电力、铁路等企业联合经营,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煤炭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培育大公司和企业集团

优先支持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经营机制健全、经济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的发展,在股票上市、财政贴息、高新技术开发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优先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为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引导和支持大公司和企业集团跨行业发展,组建综合经营的特大型企业集团。

(四)支持煤矿建设和技术改造

落实新建煤矿资本金和银行贷款,支持煤矿建设和前期准备工作,提高煤炭资源勘探程度。国家采取财政债券贴息等政策,引导和扶持煤炭企业对矿井、选煤厂等项目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装备水平及防灾抗灾能力,促进安全生产。支持煤炭企业发展综合利用项目,保护生态环境,研究制定劣质煤电厂上网及电价的优惠政策。

(五)推动洁净煤技术产业化

制定有利于煤炭清洁生产及利用的法规和技术经济政策,在注重生产洁净煤产品的同时,逐步限制直接销售和使用原煤,扩大工业锅炉和窑炉燃用洗选煤、固硫型煤、固硫配煤等清洁燃料的比重。为保障我国能源供应安全,制定有利于煤炭液化项目发展的政策。

(六)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

煤炭出口重点企业要在巩固市场、提高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的基础上,提高市场占有率。扶持有条件的矿区,建立出口煤生产基地,实行必要的鼓励政策,提高我国煤炭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建矿、办厂,简化审批程序,赋予海外融资权,政策性银行优先提供信贷。

(七)减轻煤炭企业负担

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分离国有煤炭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研究解决煤炭企业税赋过重的问题。依据煤炭法,并借鉴国外主要产煤国家的经验,研究制定衰老报废矿区和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转产配套政策,通过政府转移支付或从其它渠道筹集资金,建立衰老报废矿区和煤炭城市的转产基金,用于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安排煤炭企业职工转岗培训。

(八)发挥中介组织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行业统计、技术服务、市场开发、信息咨询等方面的作用,为政府制定法规、政策提供依据,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发挥协会在行业自律方面的作用,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组建出口煤炭企业商会,加强企业自律,避免恶性竞争,提高企业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

(九)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进一步优化开采设计,提高资源回收率。处理好采煤与掘进关系,实现煤矿正常接续。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安全装备水平,避免发生重大、特大安全事故。进一步改善劳动环境,加强劳动保护,建立和完善特殊工种社会保险。抓好节能、节水、降耗和环保工作,提高职工生活质量和水平。

(十)加强企业经营者队伍建设

建立经营管理者和企业家队伍健康成长的激励、考核、监督机制,并逐步制度化、规范化。提高经营者依法办事、合法经营的自觉性。实行经营管理者收入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继续搞好经营者年薪制、股份期权等分配方式的试点。建立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需要的企业家队伍。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拜城县煤炭工业管理局

拜城县煤炭工业管理局:

根据新疆科源矿业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设计的《新疆拜城怡泽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怡泽煤矿安全避险系统专项设计说明书》中所设计内容提出如下意见:

1、安全避险硐室的位置确定不是很合适,应考虑避险位置能否服务五年以上的要求。

2、在目前拜城县煤炭工业管理局在还没有进行审批《安全避险系统专项设计》的同时,无法实施该项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等诸项工作。

3、若实施该项工作,工程的施工图纸、施工要求,监理公司的确认无法确定。

4、在实施该项工程工作的同时,要求设计单位必须到现场进行现场服务。

5、目前我矿安全监控系统设计为KJ70N型监控系统,还未通过国家安全认证,是否具有为安标志的产品。但至今未与拜城县煤炭工业管理局实现二级联网。

6、在设计第23页综合考虑部分中,仅考虑矿井产量小,巷道断面小,煤价低、煤炭企业经济效益差,企业经济压力大,没有考虑矿井地质灾害情况,不符合要求。

7、设计中未对安全监控系统、井下作业人员定位系统、压风自救系统及装置、供水施救系统及装置、通讯系统的设备布置情况进行说明,设计后未附避难硐室施工蓝图、安全监控系统图、井下作业人员定位系统、压风自救系统图、供水施救系统图、通讯系统图。

8、设计中硐室排气管为手动阀门,不能控制硐室内外气压差,一旦室外压力大于室内压力时,室内废气不能排出。

以上意见妥否,望请贵局给与批示。

拜城县育英矿业有限公司怡泽煤矿何志强

2012年11月7日

下载煤矿安全和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煤矿安全和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过程 1. 传统发展观、零增长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有何区别? 答:传统发展观的核心是物质财富的增长,它误认为物质财富增长所依赖的资源在数量上是不......

    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题目:生态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建设生态型城市,主要是建设低碳生态型城市,是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 的集中体现,如何建设生态型城市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可......

    可持续发展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人才培养方案必将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与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知识经济时代是职业和岗位变动更加频繁的时代。许多传统的职业在社会......

    可持续发展

    资源耗竭或面临耗竭的危险和环境质量下降,自工业革命以来,环境问题日益加剧。发达国家对此负有不可推御的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共同任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 填空: 1、自然资源定义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一切能为人类所利用的自然物质要素;对可持续发展影响大的资源主要有:土地、水、矿产特别是能源资源。 自然资源分类 2......

    可持续发展

    一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1 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护环境的条件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的发展模式。它包含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 2......

    浅谈可持续发展

    浅论“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可持......

    可持续发展

    安徽造纸厂问题和其可持续发展 案例:安徽萧县境内的岱河和新岱河,由于两岸造纸厂向岱河和新岱河排放生产废水,造纸厂排出的生产“黑浆”是其主要污染源之一。淮河流域的安徽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