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3.1山西煤矿

时间:2019-05-14 04:33: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地理必修三3.1山西煤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地理必修三3.1山西煤矿》。

第一篇:高中地理必修三3.1山西煤矿

一、通过材料简要说明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8分)

材料一:山西省以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为2700亿吨,是我国煤炭第一大省,素有“煤海”之称;分布广,全省40%的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煤炭种类齐全;煤质优良,具有低硫、低灰、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煤层厚,埋藏浅,适宜露天开采。材料二:山西省煤炭外运线路

(1)煤炭资源储量大,分布广;品种多,质量好;易开采;开采成本低。(4分)

(2)靠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市场广阔。(2分)

(3)铁路公路分布,交通便利。(2分)

二、阅读下面材料,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6分)

材料

一、改革开放初期,煤炭工业是全省经济的核心部门,全省铁路的98%用来运煤,财政收入的70%来自煤炭,煤炭工业的产值及上缴利税占全省工业总产值和上缴利税的37%,农民人均收入的六分之一来自煤炭。材料

二、为了充分发挥煤炭资源优势,满足全国对煤炭的需求,山西省不断加大煤炭的开采规模。2002年,山西省煤炭产量4.8亿吨,煤炭输出量为2.78亿吨,占总产量的58.4%,其中出口煤炭约4300万吨,占总产量的9%。

生产结构单一,以采掘工业为主;(2分)

煤炭开采量大,运输量小,煤炭外运紧张,影响其他产业的发展。(4分)

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一、近年来,山西省加强了能源的加工转换。一方面,建设坑口电站,既输出煤炭又输出电力,成为我国西电东送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发展炼焦业,为冶金工业提供焦炭,并向外输出焦炭。山西省加强能源的转换的主要意义是什么?(6分)

缓解铁路和公路运输的压力;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发展;调整山西能源结构.四、结合图中所给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山西发展的主要工业部门。图:铁、铝土、铜的原料分布

煤炭工业、化学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制造工业、电力工业、有色冶金工业

2、山西省工业发展过程中环境问题的表现是什么?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表现: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完善交通网;消除污染,美化环境;开矿过程中注意环保。

第二篇: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的含义

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长三角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

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 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 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

⑴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⑵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⑶应用领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2.遥感(RS)

⑴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⑵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3.全球定位系统(GPS)⑴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⑵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⑶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4)应用:确定考察点的地理位置(经度和纬度)、高程(海拔),提供导航服务 4.地理信息系统(GIS)

⑴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⑵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3)功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

5.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遥感(RS)获取信息,全球定位系统(GPS)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GIS)处理信息,分析表达结果。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西北地区概况

⑴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⑵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⑶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

⑷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2.荒漠化

⑴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⑵表现:耕地、草地、林地等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我国西北

地区最为突出。

⑶原因:

自然因素:①气候干旱,多戈壁荒漠;②植被稀疏,多沙质沉积物;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④气候异常: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降水的变率大

人为因素:

①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②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环保。3.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⑴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⑵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⑶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⑷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⒋水土流失 ⑴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①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

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

③植被覆盖率低,削减降雨、径流能力差 ④土质疏松,抗蚀能力低 人为原因:①植被的破坏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③开矿+坡地开垦

⑵后果:①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

②河流含沙量加大,呵护预计严重,旱涝灾害频繁

⑶整治措施:①退耕还林还草

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③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④开矿时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大力开展复垦工作

⑷“六字”方针:保塬、护坡、固沟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1.森林资源现状

⑴属性: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

⑵作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⑶森林分布: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2.热带雨林

⑴分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集中分布在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⑵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②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⑶雨林生态

①优越性:全年高温多雨,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群落生产力高。②脆弱性: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土地贫瘠+生态难以恢复)⑷热带雨林破坏

①根本原因: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②直接原因:人类开发。

⑸热带雨林的开发(亚马孙开发计划)

①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②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③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毁林烧荒、开辟大型肉牛牧场。⑹雨林的保护: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措施:①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 ;②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③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④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⑤设立国际基金,是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⑥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1.能源分类

⑴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举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埋藏浅 ②市场广阔: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③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

④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3.能源基地建设:

⑴面临挑战:①人均资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单位产值能耗高; 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⑵采取措施: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 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

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为冶金工业发展提供能源,并向外输出煤炭。

4.能源的综合利用

⑴变革原因:产业结构单

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⑵变革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⑶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①形成了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 ②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③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5.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洁净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⑵调整产业结构: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②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

⑶“三废”的治理:①煤矸石:用于发电、供热和填充露天矿坑及塌陷区;

②煤泥:干燥后再利用;③废水:沉淀净化。

第二节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⑴重要性: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⑵河流概况: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发源阿巴拉契亚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⑶开发注意:①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②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③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⑷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①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 ②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降水相对较少; ③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稳定; ④矿产:煤铁铜等丰富。2.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⑴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⑵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⑶ 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3.流域的综合开发

⑴开发的核心:河流的梯级开发。⑵形式:一盒六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结合资源条件进行综合开发,并对流域内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治理

⑶开发项目:在防洪、航运、发电、旅游、供水、养殖、提高水质、土地利用等方面实现了******4统一开发和管理。

⑷成效: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⑸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

大规模的水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 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第三篇: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提纲

地理必修Ⅲ复习提纲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1.3 区域发展差异

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 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

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为主。

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③ 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见课本P19图)

2、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3、西部大开发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4 区域经济联系

1、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欧盟、东盟、APEC等)

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①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②南水北调: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③西气东输: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铺设输气管道到上海,将塔里木盆地、陕甘宁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还包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湖北湖南。该工程的建设,有利于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环境污染。

④西电东送: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水电和煤电),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分北、中、南三条线路。意义:保证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加快西部资源开发,拉动相关产业。⑤资源跨区域调配对环境的影响。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例,对调入和调出区及沿线地区都会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3、产业转移

原因:①降低成本:原材料价格、工资和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②开拓市场③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影响: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差异。同时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

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1、荒漠化: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按动力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等类型。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植被稀疏,风蚀作用强烈。

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滥垦滥伐、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剧了荒漠化趋势。

3、危害: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基础设施建设;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4、治理措施:①营造防护林(三北防护林)②退耕还林还草③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等措施)④合理用水⑤控制人口增长。

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湿地: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类型:河流、湖泊、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红树林、珊瑚礁、水库、稻田等。

2、湿地的功能:涵养水源、提供水资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净化水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航运、旅游观光、提供农副产品及矿产、能源等。有“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乐园”等美称。

3、湿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3 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1、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环境:田纳西河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西坡,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流域内上中游为山地丘陵,下游为冲积平原。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冬春季降水较多,河流主汛期在12月到次年4月。

2、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措施:以水资源综合开发为核心,对全流域河道进行梯级开发,发挥防洪、航运、发电、灌溉等综合效益;以电力工业为龙头,建立起以高耗能工业为骨干的完整工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大力发展林业;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旅游业。

3、治理经验:①设置全流域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②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③不断加大开发力度④提高流域的开放度。

2.4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美国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自然条件: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降水适中,水热条件适于栽培多种农作物;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大规模经营。

社会经济条件:商品经济发达,经济效益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首要因素;交通运输发达;先进的科技与发达工业为美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力的保障。

2、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目的:根据不同地区自然和社会条件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合理布局,规模生产,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美国主要农业带:

3、美国农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问题:过度垦殖和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和“黑风暴”的发生;能源消耗大;化肥、农药污染严重。

措施: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等多种农业生产方式;保护耕地和农业生态环境,推广休耕、免耕、轮作等保护性耕作技术。

2.5 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

1、鲁尔区兴起的主要区位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②水陆交通便利③水源充足④市场广阔等。

2、鲁尔区衰落的原因:①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②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工业结构单一。

3、鲁尔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对原有企业进行集中化改造③治理环境污染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⑤发展科技和高等教育。

2.6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1、珠江三角洲发展的区位因素: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②水陆交通便利③对外开放政策④海外侨胞众多,便于引进资金和技术⑤地势低平,水源充足

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3、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4、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与对策

问题:①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比重不高,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③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大量占用耕地,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对策:①推动产业的整合和升级,加强地域分工②完善城镇体系,优化城乡空间结构③推动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化发展④加强生态建设,改善城乡环境⑤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与合作,发展泛珠三角经济区。

3.1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1、地理信息系统(GIS):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由5个部分组成:硬件、GIS软件、地理数据、GIS人员、应用模型。工作流程:地理数据输入、存储(数字化过程)→地理数据操作和分析→地理信息输出。(地理数据分为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数据存储采用“分层”技术,不同的图层储存不同的地图要素。)

2、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略)

3.2 遥感(RS):一种探测技术,借助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遥感技术系统由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接收装置、数字或图像处理设备等组成。根据

运载工具的不同,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工作流程: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波谱特征)→传感器收集→传输与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应用成果。现代遥感优点:视域广阔、监测范围大,能够瞬时成像、实时传输、快速处理,迅速获取信息和实施动态监测。用途:用于资源普查、环境监测、灾害预警、军事侦察及其他地物变化的分析等。

3.3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的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GPS卫星星座、地面监控系统、用户系统(接收设备)。GPS信号接收机主要有三种:导航型接收机、测地型接收机、授时接收机。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应用领域:军事、交通、邮电、地矿、建筑、农业、气象、土地管理、金融、公安、地壳运动监测、工程管理、旅游探险等等。

3.3 数字地球: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数字地球是地球的虚拟对照体。

热点问题:

1、工程建设:青藏铁路、三峡大坝、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杭州湾大桥

2、宇宙:冥王星不再列为太阳系大行星,降等为太阳系矮行星

3、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4、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厄尔尼诺

5、环境问题: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北方的荒漠化与沙尘暴、太湖蓝藻暴发

6、重点区域: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

7、GPS、北斗导航系统

8、珠穆朗玛峰测高

9、国家或地区:美国、德国、东南亚、中亚、中东、非洲

浙江省情:浙江省简称浙(省会杭州),位于东经118°01'—123°08',北纬27°01'—31°

10',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人口4679万,城市人口比重超过55%。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海之滨,北与上海、江苏相连,西 与安微、江西接壤,南邻福建,东临东海。山多岛多,是我国岛屿最多的省。境内地形起伏较大,浙江西南、西北部地区群山峻岭,中部、东南地区以丘陵和盆地为主,东北地区地势较低,以平原为主。丘陵山地广布,因而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浙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5月、6月为集中降雨期(梅雨),7、8月常出现伏旱天气。各种气象灾害频繁发生,是我国受台风、暴雨、干旱、寒潮、大风、冰雹、冻害、龙卷风等灾害影响最严重地区之一。森林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典型土壤为红壤,耕作土壤为水稻土。农牧林渔业发达,主要农产品有水稻、油菜、棉花、棉花、茶叶、蚕丝、柑橘、毛竹等。浙江海域渔业资源丰富,舟山群岛是中国最大的海洋渔业基地。浙江矿产以非金属矿产为主。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开发前景良好。

现代化交通网络发达,以省会杭州为枢纽,沪杭(上海—杭州)、浙赣(杭州—南昌)、萧甬(杭州萧山—宁波)、金温(金华—温州)等铁路构成了浙江铁路运输网络。重要港口有宁波北仑港。

产业结构多年来以轻型工业为主,目前重化工产业开始成为浙江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浙江经济的主体是民营经济,中小企业众多。全省的区域性块状经济颇具特色,浙江海宁的皮革,桐乡的羊毛衫,嵊县的领带,永康的小五金都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浙江专业市场繁荣,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是全国经营规模最大的专业市场

旅游资源丰富,有雁荡山、普陀山、天目山等名山,有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嘉兴南湖、宁波东钱湖等名湖,有中国最大的人工湖——千岛湖水库。京杭大运河穿越浙江北部,在杭州与钱塘江汇合。低山丘陵多有岩溶奇景,金华三洞、庐瑶琳仙境令人叹为观止。全省旅游重点则为杭州,素以“人间天堂”驰誉世界,文物古迹遍布城内外,因此成为中国六大古都之一和五大旅游热点之一。

第四篇: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三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设计者:华龙飞

课程标准内容: 以黄土高原为例,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了解综合治理及保护的措施。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理解黄土高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产生原因、危害并掌握其有效的治理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学会从资料、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分析地理景观与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国情教育;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环境观,从而培养因地制宜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回忆复习:

师:在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可持续发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呢? 生:回答。

师: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包涵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是那三个方面的内容呢,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生:回答。

师:可持续发展包涵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生态问题主要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湿地开发不当。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黄土高原地区的环境可持续发展。新课讲授: 师:(投影黄土高原景观图)请同学们说说对黄土高原的印象。生:发言

——黄土广布、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师:黄土高原地区为什么会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呢? 生:发言(水土流失)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师:(投影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心中有数本节要学习什么内容。(1)以黄土高原为例,了解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整治措施。

(2)学会分析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带来的危害,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哪么什么是水土流失呢?请同学们看课本找到答案。生:在课本中找答案。

师:水土流失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水土资源 土地资源生产力遭受到的破坏及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流失土壤受到侵蚀。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黄土高原。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黄土高原地区的基本情况。

(投影黄土高原的位置图)请同学们明确一下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师:相对位置: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内陆腹地,黄河中上游地区; 绝对位置:大部分位于350N——400N,1000E——1150E。请同学们看课本图2-1-2,完成学案(第一题的第1题),明确黄土高原地区的范围及地势特点。生:展示学案。

师:黄土高原东至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至长城、南至秦岭。主要包括了青、甘、宁、陕、晋、内蒙古、豫等七个省区。从地形图中可看出,黄土高原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可说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在1000——2000米。

过渡:(投影黄土高原景观图)黄土高原地区形成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景象,主要是由水土流失所造成的,那么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是如何发生的呢?请同学们说说水土流失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生:学生举例。

师:同学们举了很多例子,引起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哪些呢?(投影图)下面请同学们分析思考水土流失的因素。读右图: 1.A、B、C、D四处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有何差异?为什么? 2.根据上述分析总结,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有哪些?

生:回答。

师: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是:B大于D大于A大于C,根据图中可看出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有:降水强度、地面坡度、地表植被、地表物质构成等都能影响到水土流失量的大小。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知道了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哪么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也应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下面就请同学们看课本,完成学案(第一题的第2小题),分析黄土高原的自然地理环境,及自然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与水土流失之间的关系如何呢?

(一)自然原因 生:展示学案

师:总结(投影黄土高原土壤图)黄土高原地区黄土以粉砂颗粒为主,无层理,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抗侵蚀能力低;这样的土壤易流失、崩解。

(投影延安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黄土高原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7、8、9月,夏季多暴雨;这样的天气降水强度大,冲涮作用明显,会加重水土流失。

(投影黄土高原地貌图)黄土高原地区地形地貌特点是千沟万壑,地形起伏大,地表坡度大。这样的地形使得坡面物质不稳定,多地震;这样的地貌特点是由构造运动、流水侵蚀形成的。

黄土高原的地貌中,有三种典型地貌,(投影图片)塬:平坦而宽广的黄土堆积地貌;墚:长条形堆积地貌;峁:块状的堆积地貌。

(投影黄土高原植被景观图)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稀少,使土地失去了植物屏障,水土流失严重。

(投影)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主要是由于它的地理位置具有过渡性的特点,季风区向非季风区过渡、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森林向草原过渡、种植业向畜牧业过渡、沿海向内陆的过渡。过渡:以上是影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投影课本图2-1-

6、2-1-

7、2-1-8)请同学们思考,这些行为会不会造成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原因除了自然原因外,与人类不合理的行为也有很大的关系。科学工作者对这一地区水土流失原因的研究发现,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占目前水土流失量的9.6%,而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占到90.4%。所以从这里可看出,引起水土流失的原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人为原因。

(二)人为原因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完成学案(第一题的第3小题)生:展示学案

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主要有:过度开垦、毁坏树木、过度放牧和樵采造成植被的破坏;开矿、无计划的工程建设则改变了地表状态。这些行为都会加剧水土流失。

人类为何这样做?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回答 师:人类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解决粮食问题、贫困问题,根本原因是由于人口的大量增加。对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我们就学完了,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所学的内容完成学案(第一题的第4小题)试着归纳一下水土流失的原因。生:展示学案 师:(投影)归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在这两大因素中,人为原因是起主导作用的。我国除了黄土高原外,还有哪些地区也容易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呢?举例说明?(南方红壤丘陵区、西南石质山区、北方土石山区、东北黑土区等)请同学们下去分析一下我们南方红壤丘陵区发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哪些。土高原治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我们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是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但是人为原因起到了主要的作用。水土流失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呢? 生:举例说明。

二、水土流失的危害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内容,完成学案(第二题的两个小题)生:学生展示学案 师:总结。

1、水带走了什么?对当地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带走了水分和养分(腐殖质、氮、磷、钾),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

加剧沟壑发展,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耕地支离破碎,最后只得废耕,还会造成滑坡等自然灾害;

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土壤蓄水抗旱能力减弱,旱涝灾害加剧。

2.带到了哪里?对那里的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淤积江河湖库,(在下游形成地上河);加剧洪涝灾情;影响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投影)地上河的形成过程。过渡: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带来如此大的危害,那应该如何治理呢?(投影黄理前景观图)请同学们试着说说可采取哪些办法来治理呢? 生:举例 师:黄土高原地区采取了很多的办法来治理水土流失,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投影黄土高原治理后的景观)让学生感知黄土高原的变化。黄土高原地区采取了哪些措施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的治理呢。

三、水土流失的治理

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人为原因是主要的因素,因此治理水土流失,应以人类活动为着眼点,努力控制对黄土高原人为的破坏。

请同学们回忆,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有哪些,我们可针对这些人为原因来对症下药进行治理。(投影)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是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请同学们看课本内容,完成学案(第三题的1、2小题)生:展示学案 师:总结。(投影)

1、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采取的生物措施主要是恢复植被,这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生物措施主要包括退耕还草、退耕还林、植树种草等。

2、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采取的工程措施有在沟谷兴修小型水库、打坝淤地,在坡面修建水平梯田等。

修建水平梯田可改变坡面水流路线、降低水流速度;促进泥沙就地沉积。修建水库、打坝淤地一方面可拦蓄泥沙,防止泥沙流入下游河中;另一方面坝上泥沙

淤积成“坝地”,土层深厚,土质良好,可发展农业生产。

过渡: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过程中,取得显著成绩的措施是进行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措施。

四、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

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什么是小流域。

1、概念

小流域是指相当于坳沟(干沟、平坦谷地)或河沟(支流)的沟道流域,它在黄土高原上多达百万条以上,遍及整个地区。是黄土高原泥沙产生和输水输沙的源头。

2、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方法

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下面我们以甘肃西峰南小河沟的综合治理为例来学习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治理方针“保塬、护坡、固沟”

①保塬:平整土地,增加水流入渗,削减地表径流;营造护田林网,采用喷灌、滴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节约和充分利用水资源。

②护坡:缓坡修筑水平梯田,发展林果基地;封坡育林育草,达到拦截坡面径流的作用。

③固沟:在主要沟道打坝建库,拦泥蓄水,支沟分段营造防护林,既能固定沟床,又可拦截坡面和上游的大量泥沙,从而稳定坡脚。

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是黄土高原在水土保持工作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之一。要注意工程、生物、农业技术三结合,做到效益互补。(投影)取得的成效。总结:(投影)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第五篇:高中地理必修三之传统工业

传统工业的定义

以煤炭、钢铁为基础,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为主要工业部门,以大型工业企业为轴心

一、区域发展的四个阶段比较

主要特点面临的问题

初期阶段

成长阶段人地关系 区域内城镇往往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 ? 基本协调 产业中心向外发展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形成城市群 资源枯竭、环

高失业率、人口减少 矛盾加剧 境污染、地价上涨等 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转型阶段 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衰败、萎缩的状态

再生阶段 区域经济逐渐复苏 ? 走向协调

二、美国东北部传统工业基地发展的区位优势、衰落的原因与解决的措施(对比德国鲁尔区,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

1、区位优势

①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丰富的煤炭资源②苏必利尔湖附近优质的铁矿③水路交通便利 ④水源充足⑤市场广阔 ⑥科技力量雄厚 ⑦劳动力充足且素质较高 ⑧乳畜业产品产地,副食品供应方便

2、衰落原因

①工业结构单一②世界性钢铁过剩,煤炭能源地位下降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南部、西部阳光地带的开发⑤新科技和高新产业的冲击⑥资源枯竭、地价上涨

整治措施

①调整产业结构②调整工业布局和交通布局③环境整治

三、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思路:区位优势→衰落原因→措施

1、鲁尔区发展背景(区位优势)

①鲁尔区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优越 ②煤炭资源丰富 ③靠近铁矿产区 ④水源充足 ⑤市场广阔 ⑥水陆交通便利 ⑦劳动力充足,且素质较高 ⑧科技发达

2、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①生产结构单一 ②世界能源结构调整,煤炭能源地位下降 ③世界性钢铁过剩 ④新技术革命及新兴工业的冲击 ⑤环境恶化

3.、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②调整产业布局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④发展科技,重视教育 ⑤治理环境污染

四、东北老工业区的区位优势

①煤、铁、石油、水等资源丰富 ②工业基础较好 ③交通便利 ④农业发达 ⑤劳动力充足 ⑥市场广阔

五、东北老工业区衰落的原因

①自然资源短缺 ②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矛盾 ③资金匮乏,技术落后 ④生态环境恶化 ⑤对经济体制改革适应能力差

六、东北老工业区的治理措施

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把自身生产、学习经验和科学研究相结合; ③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④治理环境污染;⑤引进民间资本;⑥政府给予政策上的优惠

下载高中地理必修三3.1山西煤矿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地理必修三3.1山西煤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优秀范文五篇]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区域与区域差异一、中国三大自然区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2、......

    高中地理必修三干旱知识点(含5篇)

    干旱是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一般是长期的现象。干旱从古至今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它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仍然比比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建议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课标中对必修3有三个大的要求: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

    高中地理必修二

    高中地理必修二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

    高中地理必修三模块整体教学设计经验谈(★)

    高中地理必修三模块整体教学设计经验谈 正如林培英老师所说的:“从必修一、必修二到必修三是个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我认为的确如此。必修一和必......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复习要点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复习要点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

    高中地理必修三试题及答案.PDF总结

    地理模块 3 参考样卷 一、单项选择题 共 30 道小题 每题 2 分 共 60 分 1 区域 A.都有明确的界限 C.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B.不受人为因素影响 D.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 2......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产业转移教案[精选合集]

    第五章·第二节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2012·大连高二质检)下图表示某产业在世界上的迁移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题。 1.图中反映的产业部门可能是 A.软件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