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案—《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学习目标】:
1.运用图文资料,说明不同区域生态退化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及其对国家生态安全的危害。(区域认知)
2.通过实地调查或观看影像,了解生态修复、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方式和效果。(综合思维、可持续发展观)
3.结合实例,说明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措施对国家生态安全的意义。(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预习思考】:
1.生态退化的原因、表现及特点。
随着工业化进程和人口快速增长,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和破坏不断加强,其后果之一就是导致生态退化,如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等。生态退化通常是长期渐进的,不同区域表现各异。
2.生态退化的危害和应对措施。
危害:(1)导致自然环境服务功能逐步下降;
(2)会动摇国家安全的自然环境基础,演变为威胁人民福社、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乃至国家安全问题。
应对措施:需要根据各区域生态系统的自然条件、受人类影响与破坏程度的差异,设定不同的生态功能、环境质量及资源利用保护目标,并相应地采取生态修复、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
3.举例说明生态修复的类型。
自然恢复:我国沿海及江湖实行的休渔制度、林区进行的封山育林、退化草场进行的围栏封育等。
人工修复:昔日江苏盐城大丰区斗龙河畔的盐碱荒滩,通过整理水系、疏浚河道、植树造林等多种生态修复措施,变身梅花湾。
4.分别举例说明三种类别的自然保护区。
表3.2
5.设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意义。
(1)自然保护区涵盖的森林、草原和湿地等生态系统,具有维持水循环、净化水质等重要调节功能,在遏制生态恶化、维持自然环境稳定等方而发挥着重要作用。
(2)自然保护区能够有效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典型原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潜在战略资源需求。
(3)自然保护区为生物、生态、农林等学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监测和科学研究基地,是生态保护、人工种苗繁育和生态修复技术研发的基地。
(4)自然保护区是培养公众生态文明观、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科普与宣传教育平台。
【课堂探究一】
土壤侵蚀是我国生态退化问题的突出表现。图3.18显示了我国土壤侵蚀的分布情况。
1.说出我国土壤侵蚀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范围。
水力侵蚀:黄土高原最为严重,第二级阶梯的山区、东部丘陵地区、东北的山前地带。
风力侵蚀: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部、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地区、准噶尔盆地中部等西北千旱地区。
冻融侵蚀: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和东北高纬度地区。
2.你所在省区存在哪类土壤侵蚀问题?强度如何?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水力侵蚀。强度大。
原因:降水多且集中;地形起伏大;土质疏松;过度开垦等人类活动。
影响:土层变薄、河流含沙量增加、淤塞河道、洪涝灾害频发。
3.结合所在省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提出解决土壤侵蚀问题的建议。
修建梯田(或“坡面蓄水工程、截流防冲工程”),减轻水土流失;修建小型水利工程(如“蓄水池、引洪漫地”等);造林种草等生物措施;采用生物覆盖、免耕或少耕等措施。
【课堂探究二】
材料:
2018年“世界湿地日”当天,记者从湖北省林业厅了解到,我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已基本完成。这次调查运用了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可以说是有史以来对我省湿地资源最全面、最准确的一次调查,不过,一直备受关注的白鳍豚在调查中依旧没有“露面”。
(1)上述图文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锐减)
(2)
以白鳍豚为例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
主要是人为因素:乱捕滥捞经常误X白鳍豚,或导致白鳍豚食物匮乏。繁忙的水上交通威胁着白鳍豚的安全,航道的日益繁忙使白鳍豚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日渐压缩白鳍豚的生存空间,破坏其栖息地,并阻断白鳍豚的洄游路线。严重的水污染破坏了白鳍豚的食物资源,危害其健康。
(3)东北虎、藏羚羊和朱鹦等,都如白鳍豚一样濒临灭绝。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这些珍稀物种?
强化宣传生物多样性的有关法律规定;严禁乱捕滥猎;建立珍稀动物保护基金;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
【课堂巩固】
1.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我们应该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
A.禁止干旱地区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发展畜牧业
C.采取适当方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以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
D.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
2.在防沙治沙的过程中,为进一步改善我国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在以下可以采取的相应措施中正确的有()
①植树种草,加强防护林建设②确定合理的载畜量③进行大规模人工降雨④退耕还牧
⑤大打机井,大规模开采地下水⑥开展大规模垦荒行动
A.①⑤
B.③⑥
C.①②④
D.④⑥
3.读右图植被、风速与输沙率的关系图。完成下题。图中反映出()
A.同—植被条件下,输沙率与风速呈负相关
B.同一风速条件下,输沙率与植被呈负相关
C.在植被覆盖度为10%~20%时,风速对输沙率的影响较小
D.输沙率与植被、风速的关系不明显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雨林。最新数据显示巴西亚马孙热带雨林2015年毁林面积比2014年多出16%。据此回答4、5题。
4.导致亚马孙热带雨林不断遭到严重破坏的原因可能包括
()
①为了脱贫而实施过度的迁移农业
②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开辟大型农牧场
③为了偿还债务而进行商业性伐木
④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对土地的需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下列保护雨林的措施中,能够较好地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是
A.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受益
B.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C.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
D.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
读右面两流域图,完成6、7题。
6.据图推断,M、N两流域共同的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沙化
C.大气污染
D.酸雨危害
7.M、N两流域环境问题的成因分别是
()
A.工业排污、生活废水排放
B.围湖造田、毁林开荒
C.乱砍滥伐、湿地破坏
D.过度开垦、矿产开发
下图为某区域绿洲自然生态系统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
8.绿洲自然生态系统包括发源区、流通区、形成区、外围区,其中戈壁对应的地区可能是
()
A.发源区
B.流通区
C.形成区
D.外围区
9.如果图示区域大量开采煤炭,可能导致
()
A.森林、草场萎缩
B.地下径流增加
C.沙漠面积扩大
D.湖水盐度下降
长江江豚是用肺呼吸的淡水哺乳动物,近年来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为保护江豚,我国在长江流域选择封闭河流故道,通过定点定量投喂,进行半自然状态人工网箱养殖鱼并饲养江豚。下图示意长江的一段封闭河流故道(江豚研究地)。据此完成10、11题。
10.研究人员发现人工池内饲养江豚,江豚的呼吸间隔时间比半自然状态短。因为人工池
()
A.水浅光照足
B.水浅空间小
C.江豚生存适应性弱
D.受人类活动影响多
11.推测江豚活动最集中的区域是
()
A.①区域
B.②区域
C.④区域
D.⑤区域
崇明东滩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入海口处。1995年,互花米草被引种到崇明东滩,由于其具有强适应性和强扩散能力,现已大面积分布于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内。下图是崇明东滩三种主要植物群落的面积变动统计图。据此,回答12~14题。
12.崇明东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水侵蚀
B.海水沉积
C.流水侵蚀
D.流水沉积
13.据图可知,崇明东滩出现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
A.海洋污染严重
B.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C.陆地向海洋扩展
D.海岸遭受侵蚀
14.互花米草具有适应性强和扩散能力强的特点,可能是因为它具有强大的()
A.抗寒能力
B.抗旱能力
C.抗盐能力
D.抗病虫害能力
15.亚洲象是非常珍稀的濒危物种,最适宜的生存环境是原始森林中的沟谷等开阔地。但随着人类生活范围不断扩大,连片的原始森林被破坏,亚洲象和人类的生存空间出现了重叠。目前我国亚洲象仅存250头左右,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区。下图示意我国亚洲象40年来分布范围的变化及该地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变化。
(1)描述我国亚洲象40年来分布范围的变化趋势。
亚洲象栖息地面积大幅缩小,且碎片化严重。
(2)分析导致该地区亚洲象分布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大规模采伐森林,改种经济林(橡胶林、茶园),导致栖息地缩小;盗猎及人象冲突逐渐升级等导致亚洲象种群数量减少,分布范围缩小;修建道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导致栖息地碎片化;水电站等工程建设将栖息地分割为生态孤岛,隔绝种群交流。
(3)简述云南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沟谷成为亚洲象集聚地的主要原因。
原始森林,植被茂密,为亚洲象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河谷地带,水源充足,为亚洲象提供生存空间及水源;人烟稀少,对亚洲象的干扰少。
(4)请提出保护云南亚洲象的有效措施。
建设亚洲象自然保护区;加强亚洲象自然保护区缓冲区的建设,控制或减少进入自然保护区的人口数量;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和工程建设尽量避开亚洲象栖息地;道路选线或工程建设经过(位于)亚洲象栖息地时,建设生态廊道;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保护濒危动物、生态环境的意识;建立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