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界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20111231
世界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摘要
现代煤化工是指采用现代先进技术,充分挖掘、利用煤的内在固有特性中的优势,对煤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实现煤炭的高效和清洁转化,并且大规模生产能够弥补和替代紧缺油气资源的煤化工产品。进入21世纪,油价不断攀升,石油原料紧缺和成本居高不下,促使煤转化利用进入新一轮的发展时期,大规模煤气化技术、大型甲醇合成技术、甲醇制烯烃、合成油等石油替代技术的开发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煤化工产业进入全新的阶段。2011年第12期柯体竹【大 中 小】
一、世界煤化工产业发展历程
近代工业革命后,煤炭作为化学工业的原料得到利用,并逐步形成独立的煤化工工业体系。
世界煤化工产业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初级阶段(1776~1930年)
煤化工初级阶段起源于近代工业革命,是世界煤化工发展史中历时最长的阶段。在这一时
期,世界钢铁工业发展迅速,带动了焦化技术(包括半焦)、焦炭气化、副产回收及综合利用
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完善。
(二)全面发展时期(1930~1945年)
这一时期也是煤制油技术开发和工业化生产的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及大战期间,德
国为发动和维持战争,大规模开展煤制油研究工作及工业化生产。1931年,直接液化技术取得成功,1944年,煤制油总生产能力达到423万吨/年;1933年,间接液化技术(F-T合成)实现工业化,1938年煤制油产量达到59万吨。
在发展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技术的同时,德国还建立了大型低温干馏装置。半焦气化后经
F-T合成生产液体燃料,低温焦油经简单处理后作海军船用燃料,或经高压加氢生产汽油和柴油。二战末期,德国煤基液体燃料产能达到480万吨/年,同时还从煤焦油中提取各种芳烃及杂环有机产品,作为染料、炸药等的原料。
(三)萧条时期(1945~1980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大量廉价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西方国家率先完成了有机化学工
业原料从煤向石油和天然气的转换,工业化煤制油生产暂时中止,只有炼焦行业随钢铁工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这代表着世界正式进入了石油化工时代。
由于南非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政治环境、资源条件,煤基液体燃料工业一直在发展。
1955年SASOL-I费托合成法工业装置建成。1977年,又开发了大型流化床反应器,并先后开发SASOL-II、SASOL-III,1982年相继建成两座规模为160万吨/年的煤制油工厂。
(四)技术开发时期(1980年至今)
1973年,中东战争以及随之而来的“石油危机”,使世界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深受石油价
格猛涨的影响,以煤炭生产液体燃料及化学品的方法重新受到重视。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
来,国际石油价格剧烈波动,各国加紧了以煤为原料的化学工业研发,在煤气化、煤液化、碳
一化学等方面开发了一系列战略性储备技术。进入21世纪,油价不断攀升,石油原料紧缺和成本居高不下,促使煤转化利用进入新一轮的发展时期,大规模煤气化技术、大型甲醇合成技术、1
甲醇制烯烃、合成油等石油替代技术的开发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煤化工产业进入全新的阶段。
二、世界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世界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南非(煤制油)、美国(煤制甲烷气)和中国。2008年,世界煤制油产量约为700万吨,煤制甲烷气产量约为14亿立方米,分别占世界柴油和天然气消费总量的0.58%和0.05%,比例较小。
南非是世界上现代煤化工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掌握着成熟的煤化工技术并进行工业化生产。萨索(SASOL)公司是世界上唯一拥有煤炭液化工厂的公司,拥有商业化F-T合成技术。目前该公司的3个煤基液化厂,年耗煤4590万吨,主要产品为汽油、柴油、蜡、燃气、氨、乙烯、丙烯、聚合物、醇、醛、酮等113种,总产量达760万吨(萨索尔堡和塞库有生产装置),其中油品占60%左右,保证了南非28%的汽油、柴油供给量。公司拥有的SAS固定液化床反应器是迄今为止最大的F-T合成反应器,该反应器直径10.7米,高28米,单台生产能力达到2500吨/天。
经过70多年的发展,南非煤炭液化技术已日臻成熟,由煤炭液化技术而引申出来的产品已遍布整个化学工业领域。目前,南非不仅可以从煤炭中提炼汽油、柴油、煤油等普通石油制品,而且还可以大规模提炼出航空燃油和润滑油等高品质石油制品。
美国大平原合成燃料厂(GPSP)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运行的大规模煤制甲烷气商业化工厂。GPSP始建于第一、二次石油危机之间,目标是协助美国实现国家能源独立计划,期间经历了多次能源价格波动和所有者更替带来的冲击,仍保持稳定运行,还积极开拓下游新产品,并首次将CO2用于油田催产,收到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三、现代煤化工产业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现代煤化工产业是新兴行业,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还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从总体上来看,现代煤化工具有三大特点:
一是现代煤化工“规模化、大型化、一体化、基地化”要求程度比较高,投资强度相当大。与传统煤化工产业不同,现代煤化工规模化程度比较高,经济规模的煤制甲醇、煤制二甲醚、煤制油等均已经超过100万吨/年,煤制烯烃的规模也要求达到50万~60万吨/年。而且煤气化、合成气净化、产品合成、产品分离和精制以及“三废”利用和治理都需要“一体化”建设。所以项目建设投资动辄要上百亿甚至数百亿元。
二是配套要求条件高,进入技术难度大。现代煤化工涉及煤炭、电力、石化等领域,对煤炭资源、水资源、生态、安全、环境和社会配套条件如交通运输等要求较高。根据我国煤炭赋存特点,煤化工主要以量大、面广、价廉的烟煤、褐煤和高硫煤及劣质煤为原料,需要利用先进的煤炭转化和化工合成等前沿技术,要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煤炭资源,提高资源加工和使用效率。因此,技术难度比较大。现代煤化工主要技术还需进一步消化和完善,连续加压气化、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示范装置在技术和经济方面都还没有完全过关。
三是污染排放比较集中,废弃物治理任务比较重。煤炭因其固有的特性,其加工和利用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大于石油和天然气,如转化每吨煤炭,通常要产生0.2吨的废渣,排放1.5吨左右的二氧化碳(CO2),排出0.25吨左右的废水。现代煤化工规模程度高,污染物排放量大而集
中,因此面临着比较突出的环境保护问题。
进入21世纪,油价不断攀升,石油原料紧缺和成本居高不下,使化学工业对煤化工有了新的认识和期待,煤化工进入新一轮的发展时期,并展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其一,煤化工将实现以碳一(C1)化学产业链为基础的煤、电、冶、化等多联产发展模式; 其二,国际资本将在煤炭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发展煤化工产业,发达国家煤化工产业则以技术开发和战略储备为主;
其三,CO2捕集及存储将成为煤化工发展的重要课题。
第二篇: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铜仁地区的新型材料前沿发展方向及产业化
摘要: “十五”期间,在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过程中,国家给予了大力支持,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十五”期间发布的《国家计委关于组织实施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公告》,通过100多个产业化专项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在先进金属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和复合材料等方面形成了一批高技术新材料核心产业。“十一五”期间又进一步加大了支持力度。按我国目前经济发展趋势预计,新材料需求增长速度将高于经济增长速度,按10%的增长速度计算,到2010年我国新材料市场可达6500亿元。新材料产业也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
铜仁新型材料产业化的发展现状
当前,铜仁地区的新型材料产业在现如今还处于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阶段,随着对外开放和广泛交流合作,铜仁地区新材料产业正处于起步状态,并在一些重点、关键新材料的制备技术、工艺技术、新产品开发及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一批新材料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材料 产业化 陶瓷材料 复合材料 技术
一.新一代钢铁结构材料
迄今为止,钢铁结构材料依然是国民经济各支柱产业和国防工业的重要支撑材料和应用范围最宽、使用量最大的材料,其生产和应用过程对全球资源、能源和人类生存环境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以去年为例:
2007年生产钢材46719.3万吨,比去年增长16.2%。同时,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品种钢材产量大幅度增长。全年生产冷轧薄宽钢带1740.27万吨,同比增长31.8%;冷轧薄板1563.83万吨,同比增长25.2%;镀层板(带)1754.58万吨,同比增长37.9%;涂层板(带)317.21万吨,同比增长36.1%;电工钢板(带)415.57万吨。同比增长23.5%。以上5个品种钢材合计生产5791.487吨,比上年增长31.28%,高于钢材生产总量增幅8.59个百分点。全年生产不锈钢720.6万吨,比上年增加190.6万吨,增长35.96%,居世界第一位。其中,世界一流工艺装备的生产量达到70%,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5%,实现了重大的突破。全行业已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体系,形成了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科技投入增加的良好格局。全行业在高效采选技术、钢铁冶炼技术、轧钢新技术、高端产品开发、大型冶金成套装备技术集成、节能节水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新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果和进步。2007年宝钢试制成功X120管线钢,实现电镀锌机组全面无铬化生产,年产150万吨生铁的COREX3000熔融还原工艺装置投产;鞍钢继续完善冷连轧自主集成成套工艺技术,开发成功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在相关企业投入使用;武钢新一代取向硅钢、高效电机硅钢的研发和装备技术集成,高强度桥梁钢生产技术提高;太钢建成世界一流的现代化不锈钢生产基地;攀钢转炉铁水提钒和半钢炼钢连续工业性试生产成品钒渣等均取得了工艺技术的新突破。2007年在研发和扩大生产市场需求的短缺产品方面,船用高强度宽厚板、高强度海洋结构用钢板、高档汽车用板和汽车零部件用钢、工程机械和高层建筑用高强度厚钢板、X80以上高等级管线钢板、百米在线热处理钢轨和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钢轨、高速动车组用钢、高端压力容器用钢板、高牌号取向和无取向硅钢、高档不锈钢新品种、高强度角型钢等均实现了重大的突破。2007年6月,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项目全面启动,组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分14个子课题全面开展工作,研究并建设21世纪? 新型现代化钢铁生产流程。2.电子信息材料
随着电子学向光电子学、光子学迈进,光电子材料、光子材料将成为发展最快和最有前途的电子信息材料。电子、光电子用功能单晶将以大尺寸、高均匀性、晶格商完整性为主要发展方向,而新型元器件将向低维化、多功能化、片式化、超高集成度和低能耗方向发展。
2004年,在“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计划的推动下.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迅速,关键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十五”期间,功串型芯片和功串型白光封装达到国际产业化先进水平,发光功率和发光效率分别达到? 120mW和301m/W,改变了过去蓝光芯片主要依赖进口的不利局面。“863'’计划在上游原材料、衬底、MOCVD关键装备研发等方面已初见成效,研制成功新型InxGal--xN/GaN多量子阱有源区结构;MOCVD已完成整机工艺调试,GaN蓝、绿光外延片和芯片的所有技术参数达到台湾主要企业的技术水平,包括LED车灯、矿灯等四大类140多个新产品陆续开发成功,大部分已实现了批量生产。2005年国内半导体照明行业销售值约133亿元,国产芯片市场占有率27%,2001—2005年市场销售颧增长率48%,其中高亮度芯片从无到有,2005年国产高亮芯片市场占有率37%。预计2010年项目完成时,国产高亮度芯片市场占有率将达到50%,我国半导体照明及相关产业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
预计本末我国LED下游主要应用产品市场将达到540亿元,其中景观照明200亿元,背光源150亿元,显示120亿元,汽车灯10亿元。国内半导体照明产业链的下游应用产品中,交通信号灯,手机、数码相机等小尺寸背光源、景观照明等特殊照明市场稳步增长,北京、上海、厦门、重庆等地纷纷推出应用示范工程,在城市景观照明中大规模采用半导体照明。大屏幕液晶背光源、汽车灯、功率型白光应用等逐步成为LED的重要应用领域,北京奥运、上海世博规模化系统集成,为LED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平板显示技术在信息产业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目前主要的显示技术有阴极射线管(CRT)、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技术(TFT—LCD)、等离子体显示技术(PDP)、发光二极管(LED)、有机发光显示技术(OLED)、场致发射显示技术(FED)、单晶硅液晶显示技术(LCoS)、数字微镜显示技术(DLP)、电子纸显示技术(E—PAPER)等等。与传统的CRT显示相比,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以TFT—LCD和PDP为主的平板显示器件产业已形成一个高速发展的巨大产业。随着数字高清晰度电视(HDTV)的发展,LCD电视和PDP电视迎来了巨大的市场发展机会。目前产业界中,42英寸以下平板电视市场由TFT—LCD主导,50英寸以上平板电视市场由PDP主导,42英寸级平板电视市场暂由PDP占据优势。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TFT—LCD将取代CRT显示器件而成为显示领域的主力军。经过“十五”期间的努力,我国已建立二条五代线TFT—LCD生产线,初步具备了生产大尺寸TFT—LCD的产业基础。在PDP方面,在“十五”863计划的支持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荫罩式PDP技术(SM—PDP)获得重大突破,并已成功实施成果转化,使得SM-PDP向产业转化成为可能。
纳米电子学是当今电子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固体器件朝着小尺度、低维方向的发展,它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纳米子结构。由于纳米子结构中受限电子呈现出许多与它们在三维结构中十分不同的、物理内涵十分丰富的新量子现象和效应,它一直在源源不断地被人们用来研制具有新功能和新原理的电子器件,不断地从最基础层面上为开拓电子信息技术的潜力提供新机遇。因此,世界上的科技大国和大财团都对这个领域的研究投入大量资金,组织大型研究项目,力求在电子学的新时代占据制高点。其中准一维材料纳米管、纳米线和分子、电子功能器件成为研究热点。纳米电子学近年来的主要进展有定向排列的纳米管和纳米线、可集成在塑料上的薄膜晶体管、纳米线交叉电路等。3.新能源材料
新能源材料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技术包括高能储氢材料、聚合物电池材料、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质材料、多晶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等。世纪将面临世界范围的能源危机,各国对新能源材料发展的高度重视,极大地推动了新能源材料的发展。
2007年洛阳中硅在节能型多晶硅还原炉成套装置上取得了重大进展,该装置单炉年产量可达一吨。电耗指标每公斤192千瓦时,解决了我国千吨级多晶硅产业化的核心技术,标志着我国多晶硅大规模产业化技术再上新台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设立的“多晶硅材料产业关键技术开发”项目,“大型三氯氢硅合成、提纯工艺技术与关键装置研究”、“高效加压还原炉系统研究”、“大型四氯化硅氢化技术与装置研究”等技术是重点突破方向。此外,配套多晶硅产业化技术开发的耗材、设备也成为国内一批企业的研发焦点。
随着全球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市场前景看好,技术日趋成熟,光电转换效率和稳定性不断提高。薄膜太阳能电池用硅量极少,更容易降低成本,每瓦成本可降到1.2美元。同时它既是一种高效能源产品,又是一种新型建筑材料,更容易与建筑完美结合。2007年5月,无锡尚德在上海启动了一条年产60兆瓦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8月,天津市津能投资公司与美国联合太阳能公司(Unied Solar Ovonie)签署合同,共同投资建设年产25兆瓦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11月,新奥集团牵手美国应用材料,高达140亿元太阳能薄膜电池项目落户廊坊。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大规模商业化进程又向前迈出了一步。??? 锂离子电池是目前综合性能最好的电池体系,将是未来二次高能电池的主要发展方向。锂离子电池作为新一代的充电电池,近十年来迅速发展,以其高性价比优势在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移动电子终端设备领域占主导地位。2007年3月,北大先行科技产业公司的“新一代正极材料磷酸铁锂中试研究”项目顺利完成,解决了从实验室技术至批量生产技术中的一系列工程问题,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试生产技术。同年在深圳高交会上,中国电池生产巨头比亚迪公司高调发布了名为“ET--POW—ER'’的铁电池,并表示随着以铁电池为动力之一的双模混合电动汽车预计于2008年推向市场,铁电池将实现成熟商用,而比亚迪铁电池正是磷酸铁锂电池。2007年12月,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动力型锂电池生产基地五期扩建工程开工,该工程预计总投资16亿元,产能约为1亿只左右,主要生产圆柱形动力电池、方形动力电池和聚合物动力电池,该生产线设计用材料也是磷酸铁锂。
在锰酸铁锂产业化之后,磷酸铁锂批量生产技术的突破使得中国动力锂电池行业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这奠定了我国动力锂电池发展的良好产业基础,也进一步印证了我国今后将成为全球动力电池生产基地的可能。
4.超导材料与技术
超导技术是21世纪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超导材料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不断探求更高温度超导体,实现高温超导材料产业化技术在能源、电力、移动通讯、国防领域的应用。
铋系高温超导线材目前已实现商品化,主要产业化核心技术被美国、日本、中国、德国等少数国家所掌握。我国铋系高温超导线材已实现了产业化,在超导电缆、超导滤波器等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07年12月,北京云电英纳超导电缆有限公司研发的35kV/1.2kA超导限流器在昆明普吉变电站挂网运行,这是世界上挂网运行的电压等级最高、容量最大的超导限流器,也是该公司继研发成功中国第一组、世界第三组超导电缆之后,在高温超导领域取得的又一项世界领先研究成果。35kV超导限流器挂网样机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超导电力应用技术水平又迈上一个新台阶,为完成应用于主干电网的高电压大容量220kV高温超导限流器奠定了基础,对超导技术应用和电力工业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在超导弱电应用技术方面,高温超导薄膜及其应用器件的研究也大大促进了无源微波器件(滤波器、谱振器、天线、延迟线等)应用研究的发展。2004年3月26日,由清华大学研制的两套高温超导滤波器系统在中国联通唐山分公司的CDMA移动通信基站进行了现场通信试验,获得圆满成功,超导滤波器系统已安装于基站长期实际运行。这是我国高温超导历经18年的研究首次实现的实际应用,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实现超导滤波器在移动通信中应用的国家,标志着高温超导技术已经进入应用时代。2005年12月,高温超导滤波器系统在CDMA移动通信基站上的小区应用示范计划投入运行,各项移动通信技术指标都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作为最灵敏的弱磁测量工具,在医疗、军事、大地探测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世界上目前已知有六家公司提供包括DC和RF在内的高温超导SQUID产品,其中高温超导SQUID心磁图仪已有初步产品,高温超导无损检测装置和SGUID扫描磁显微镜的研究也已向实用化方向迈进。5.纳米材料与技术
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纳米产业主要包括特种纳米碳材料、纳米粉体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纳米改性的纺织品及医疗保健等领域。纳米材料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利用纳米粉体材料的功能特性,对传统产品进行升级。在纺织行业.纳米材料改性的功能纤维产品相继问世;抗菌抑菌、红外保温、负离子释放、自清洁、阻燃和防水防静电产品已进入市场,纳米涂料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
纳米技术将在生物医学、药学、人类健康等生命科学领域有重大应用。与医学和健康领域相关的纳米技术的研究与进步,可望在未来30年内对疾病的检测、预防和药物制造工业产生重要影响。目前,纳米科技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主要为纳米探测器件、药物和基因载体、以及人造器官和组织等。预计到2015年,仅纳米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的应用,全球市场将达到2000亿美元。
纳米技术还能够极大地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纳米环保材料是利用纳米材料的各种效应和性能,对环境净化。例如,水净化纳米材料可以有效降解含有难降解有毒有机污染物的废水,使被污染水体(饮用水源)得到有效净化;空气净化纳米材料只需要微弱的光源就可以催化空气中0.01-10Ppm程度的有毒有害物质。
我国“十五”863计划纳米材料专项在纳米信息、生物医用、环境、能源、结构和特种功能材料等方面进行了布局,对纳米信息与生物两个领域进行了重点投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发展纳米材料与器件技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趋势
新材料产业在发展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新材料的发展。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趋势的加快,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和趋势。1.新材料多学科交叉发展,促进产业进一步融合
随着新材料在信息工程、能源产业、医疗卫生行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产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材料科学工程与生物学、医学、电子学、光学等领域交又合作研发日益扩大,世界各国都致力于跨越多个部门,把新材料的开发纳入到产、学、研、官一体化的研发平台,以满足各个部门对新材料的种种需求,因而助推了新材料产业的超前发展。2.新材料发展驱动力向经济需求转变
从20世纪来看,国防和战争的需要、核能的利用和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是新材料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在21世纪,生命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将成为新材料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工业的全球化更加注重材料的经济性、知识产权价值和与商业战略的关系,新材料在发展绿色工业方面也会起重要作用。未来新材料的发展将在满足军事需求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围绕如何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展开。3.创新性是新材料发展的根本所在
21世纪,新材科技术的突破将在很大程度上使材料产品实现智能化多功能化、环保、复合化、低成本化、长寿命及按用户进行订制。这些产品会加快信息产业和生物技术的革命性进展,也能够给制造业、服务业及人们生活方式带来重要影响。新材料的发展正从革新走向革命,开发周期正在缩短,创新性已经成为新材料发展的灵魂。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联系更加紧密,针对特定的应用目的,开发新材料可以加快研制速度,提高材料的使用性能,便于新材料迅速走向实际应用,并且可以减少材料的“性能浪费”,从而节约了资源。4.高性能,低成本及绿色化发展趋势明显
21世纪新材科技术的突破将使新材料产品实现高性能化、多功能化、智能化,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延长使用寿命、提高新材料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如新型结构材料主要通过提高强韧性、提高温度适应性、延长寿命以及材料的复合化设计等来降低成本功能材料以向微型化、多功能化、模块集成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来提升材料的性能。面对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巨大压力,生态环境材料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日益受到关注。短流程、低污染、低能耗、绿色化生产制造,节约资源以及材料回收循环再利用,是新材料产业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07年我国材料产业开始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路了,着手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绿色环保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把生态环境意识贯穿于产品和生产工艺设计中,不断提高材料产业的资源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成为2007年材料产业发展的突出特色。“十一五”期间,我国在材料领域节能减排方面安排的国拨技术项目经费超过十亿元,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LED(发光二极管)照明、二氧化碳合成全降解塑料、节能型高保温建筑用高分子墙体材料和内墙高分子涂料技术、低能耗低成本纤维加工新技术等一批高效节能减排技术项目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总体而言,材料的结构功能复合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与器件集成化、制备和使用过程绿色化是材料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逐步实现从仿制到自制、从被动到主动、实现材料品种系列化多样化、建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是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第三篇: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发表日期: 2011-02-11
来源:
“十五”期间,在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过程中,国家给予了大力支持,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十五”期间发布的《国家计委关于组织实施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公告》,通过100多个产业化专项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在电子信息材料、先进金属材料、电池材料、磁性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商性能陶瓷材料和复合材料等方面形成了一批高技术新材料核心产业。“十一五”期间又进一步加大了支持力度。按我国目前经济发展趋势预计,新材料需求增长速度将高于经济增长速度,按10%的增长速度计算,到2010年我国新材料市场可达6500亿元。新材料产业也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
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的新材料产业在国际产业布局中正处于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阶段,随着对外开放和与全球业界的广泛交流合作,我国新材料产业正呈现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状态,在一些重点、关键新材料的制备技术、工艺技术、新产品开发及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一批新材料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1.新一代钢铁结构材料
迄今为止,钢铁结构材料依然是国民经济各支柱产业和国防工业的重要支撑材料和应用范围最宽、使用量最大的材料,其生产和应用过程对全球资源、能源和人类生存环境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以去年为例:
2007年生产钢材46719.3万吨,比去年增长16.2%。同时,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品种钢材产量大幅度增长。全年生产冷轧薄宽钢带1740.27万吨,同比增长31.8%;冷轧薄板1563.83万吨,同比增长25.2%;镀层板(带)1754.58万吨,同比增长37.9%;涂层板(带)317.21万吨,同比增长36.1%;电工钢板(带)415.57万吨。同比增长23.5%。以上5个品种钢材合计生产5791.487吨,比上年增长31.28%,高于钢材生产总量增幅8.59个百分点。全年生产不锈钢720.6万吨,比上年增加190.6万吨,增长35.96%,居世界第一位。其中,世界一流工艺装备的生产量达到70%,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5%,实现了重大的突破。全行业已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体系,形成了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科技投入增加的良好格局。全行业在高效采选技术、钢铁冶炼技术、轧钢新技术、高端产品开发、大型冶金成套装备技术集成、节能节水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新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果和进步。
2007年宝钢试制成功X120管线钢,实现电镀锌机组全面无铬化生产,年产150万吨生铁的COREX3000熔融还原工艺装置投产;鞍钢继续完善冷连轧自主集成成套工艺技术,开发成功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在相关企业投入使用;武钢新一代取向硅钢、高效电机硅钢的研发和装备技术集成,高强度桥梁钢生产技术提高;太钢建成世界一流的现代化不锈钢生产基地;攀钢转炉铁水提钒和半钢炼钢连续工业性试生产成品钒渣等均取得了工艺技术的新突破。
2007年在研发和扩大生产市场需求的短缺产品方面,船用高强度宽厚板、高强度海洋结构用钢板、高档汽车用板和汽车零部件用钢、工程机械和高层建筑用高强度厚钢板、X80以上高等级管线钢板、百米在线热处理钢轨和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钢轨、高速动车组用钢、高端压力容器用钢板、高牌号取向和无取向硅钢、高档不锈钢新品种、高强度角型钢等均实现了重大的突破。2007年6月,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项目全面启动,组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分14个子课题全面开展工作,研究并建设21世纪新型现代化钢铁生产流程。
2.电子信息材料
随着电子学向光电子学、光子学迈进,光电子材料、光子材料将成为发展最快和最有前途的电子信息材料。电子、光电子用功能单晶将以大尺寸、高均匀性、晶格商完整性为主要发展方向,而新型元器件将向低维化、多功能化、片式化、超高集成度和低能耗方向发展。
2004年,在“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计划的推动下.我国牛导体照明产业发展迅速,关键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十五”期间,功串型芯片和功串型白光封装达到国际产业化先进水平,发光功率和发光效率分别达到? 120mW和301m/W,改变了过去蓝光芯片主要依赖进口的不利局面。“863’计划在上游原材料、衬底、MOCVD关键装备研发等方面已初见成效,研制成功新型InxGal--xN/GaN多量子阱有源区结构;MOCVD已完成整机工艺调试,GaN蓝、绿光外延片和芯片的所有技术参数达到台湾主要企业的技术水平,包括LED车灯、矿灯等四大类140多个新产品陆续开发成功,大部分已实现了批量生产。2005年国内半导体照明行业销售值约133亿元,国产芯片市场占有率27%,2001—2005年市场销售颧增长率48%,其中高亮度芯片从无到有,2005年国产高亮芯片市场占有率37%。预计2010年项目完成时,国产高亮度芯片市场占有率将达到50%,我国半导体照明及相关产业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
预计本末我国LED下游主要应用产品市场将达到540亿元,其中景观照明200亿元,背光源150亿元,显示120亿元,汽车灯10亿元。国内半导体照明产业链的下游应用产品中,交通信号灯,手机、数码相机等小尺寸背光源、景观照明等特殊照明市场稳步增长,北京、上海、厦门、重庆等地纷纷推出应用示范工程,在城市景观照明中大规模采用半导体照明。大屏幕液晶背光源、汽车灯、功率型白光应用等逐步成为LED的重要应用领域,北京奥运、上海世博规模化系统集成,为LED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平板显示技术在信息产业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目前主要的显示技术有阴极射线管(CRT)、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技术(TFT—LCD)、等离子体显示技术(PDP)、发光二极管(LED)、有机发光显示技术(OLED)、场致发射显示技术(FED)、单晶硅液晶显示技术(LCoS)、数字微镜显示技术(DLP)、电子纸显示技术(E—PAPER)等等。与传统的CRT显示相比,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以TFT—LCD和PDP为主的平板显示器件产业已形成一个高速发展的巨大产业。随着数字高清晰度电视(HDTV)的发展,LCD电视和PDP电视迎来了巨大的市场发展机会。目前产业界中,42英寸以下平板电视市场由TFT—LCD主导,50英寸以上平板电视市场由PDP主导,42英寸级平板电视市场暂由PDP占据优势。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TFT—LCD将取代CRT显示器件而成为显示领域的主力军。经过“十五”期间的努力,我国已建立二条五代线TFT—LCD生产线,初步具备了生产大尺寸TFT—LCD的产业基础。在PDP方面,在“十五”863计划的支持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荫罩式PDP技术(SM—PDP)获得重大突破,并已成功实施成果转化,使得SM-PDP向产业转化成为可能。
纳米电子学是当今电子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固体器件朝着小尺度、低维方向的发展,它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纳米子结构。由于纳米子结构中受限电子呈现出许多与它们在三维结构中十分不同的、物理内涵十分丰富的新量子现象和效应,它一直在源源不断地被人们用来研制具有新功能和新原理的电子器件,不断地从最基础层面上为开拓电子信息技术的潜力提供新机遇。因此,世界上的科技大国和大财团都对这个领域的研究投入大量资金,组织大型研究项目,力求在电子学的新时代占据制高点。其中准一维材料纳米管、纳米线和分子、电子功能器件成为研究热点。纳米电子学近年来的主要进展有定向排列的纳米管和纳米线、可集成在塑料上的薄膜晶体管、纳米线交叉电路等。3.新能源材料
新能源材料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技术包括高能储氢材料、聚合物电池材料、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质材料、多晶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等。世纪将面临世界范围的能源危机,各国对新能源材料发展的高度重视,极大地推动了新能源材料的发展。
2007年洛阳中硅在节能型多晶硅还原炉成套装置上取得了重大进展,该装置单炉年产量可达一吨。电耗指标每公斤192千瓦时,解决了我国千吨级多晶硅产业化的核心技术,标志着我国多晶硅大规模产业化技术再上新台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设立的“多晶硅材料产业关键技术开发”项目,“大型三氯氢硅合成、提纯工艺技术与关键装置研究”、“高效加压还原炉系统研究”、“大型四氯化硅氢化技术与装置研究”等技术是重点突破方向。此外,配套多晶硅产业化技术开发的耗材、设备也成为国内一批企业的研发焦点。
随着全球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市场前景看好,技术日趋成熟,光电转换效率和稳定性不断提高。薄膜太阳能电池用硅量极少,更容易降低成本,每瓦成本可降到1.2美元。同时它既是一种高效能源产品,又是一种新型建筑材料,更容易与建筑完美结合。2007年5月,无锡尚德在上海启动了一条年产60兆瓦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8月,天津市津能投资公司与美国联合太阳能公司(Unied Solar Ovonie)签署合同,共同投资建设年产25兆瓦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11月,新奥集团牵手美国应用材料,高达140亿元太阳能薄膜电池项目落户廊坊。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大规模商业化进程又向前迈出了一步。??? 锂离子电池是目前综合性能最好的电池体系,将是未来二次高能电池的主要发展方向。锂离子电池作为新一代的充电电池,近十年来迅速发展,以其高性价比优势在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移动电子终端设备领域占主导地位。2007年3月,北大先行科技产业公司的“新一代正极材料磷酸铁锂中试研究”项目顺利完成,解决了从实验室技术至批量生产技术中的一系列工程问题,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试生产技术。同年在深圳高交会上,中国电池生产巨头比亚迪公司高调发布了名为“ET--POW—ER’的铁电池,并表示随着以铁电池为动力之一的双模混合电动汽车预计于2008年推向市场,铁电池将实现成熟商用,而比亚迪铁电池正是磷酸铁锂电池。2007年12月,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动力型锂电池生产基地五期扩建工程开工,该工程预计总投资16亿元,产能约为1亿只左右,主要生产圆柱形动力电池、方形动力电池和聚合物动力电池,该生产线设计用材料也是磷酸铁锂。
在锰酸铁锂产业化之后,磷酸铁锂批量生产技术的突破使得中国动力锂电池行业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这奠定了我国动力锂电池发展的良好产业基础,也进一步印证了我国今后将成为全球动力电池生产基地的可能。4.超导材料与技术
超导技术是21世纪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超导材料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不断探求更高温度超导体,实现高温超导材料产业化技术在能源、电力、移动通讯、国防领域的应用。
铋系高温超导线材目前已实现商品化,主要产业化核心技术被美国、日本、中国、德国等少数国家所掌握。我国铋系高温超导线材已实现了产业化,在超导电缆、超导滤波器等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7年12月,北京云电英纳超导电缆有限公司研发的35kV/1.2kA超导限流器在昆明普吉变电站挂网运行,这是世界上挂网运行的电压等级最高、容量最大的超导限流器,也是该公司继研发成功中国第一组、世界第三组超导电缆之后,在高温超导领域取得的又一项世界领先研究成果。35kV超导限流器挂网样机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超导电力应用技术水平又迈上一个新台阶,为完成应用于主干电网的高电压大容量220kV高温超导限流器奠定了基础,对超导技术应用和电力工业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在超导弱电应用技术方面,高温超导薄膜及其应用器件的研究也大大促进了无源微波器件(滤波器、谱振器、天线、延迟线等)应用研究的发展。2004年3月26日,由清华大学研制的两套高温超导滤波器系统在中国联通唐山分公司的CDMA移动通信基站进行了现场通信试验,获得圆满成功,超导滤波器系统已安装于基站长期实际运行。这是我国高温超导历经18年的研究首次实现的实际应用,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实现超导滤波器在移动通信中应用的国家,标志着高温超导技术已经进入应用时代。2005年12月,高温超导滤波器系统在CDMA移动通信基站上的小区应用示范计划投入运行,各项移动通信技术指标都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作为最灵敏的弱磁测量工具,在医疗、军事、大地探测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世界上目前已知有六家公司提供包括DC和RF在内的高温超导SQUID产品,其中高温超导SQUID心磁图仪已有初步产品,高温超导无损检测装置和SGUID扫描磁显微镜的研究也已向实用化方向迈进。5.纳米材料与技术
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纳米产业主要包括特种纳米碳材料、纳米粉体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纳米改性的纺织品及医疗保健等领域。纳米材料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利用纳米粉体材料的功能特性,对传统产品进行升级。在纺织行业.纳米材料改性的功能纤维产品相继问世;抗菌抑菌、红外保温、负离子释放、自清洁、阻燃和防水防静电产品已进入市场,纳米涂料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
纳米技术将在生物医学、药学、人类健康等生命科学领域有重大应用。与医学和健康领域相关的纳米技术的研究与进步,可望在未来30年内对疾病的检测、预防和药物制造工业产生重要影响。目前,纳米科技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主要为纳米探测器件、药物和基因载体、以及人造器官和组织等。预计到2015年,仅纳米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的应用,全球市场将达到2000亿美元。
纳米技术还能够极大地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纳米环保材料是利用纳米材料的各种效应和性能,对环境净化。例如,水净化纳米材料可以有效降解含有难降解有毒有机污染物的废水,使被污染水体(饮用水源)得到有效净化;空气净化纳米材料只需要微弱的光源就可以催化空气中0.01-10Ppm程度的有毒有害物质。
我国“十五”863计划纳米材料专项在纳米信息、生物医用、环境、能源、结构和特种功能材料等方面进行了布局,对纳米信息与生物两个领域进行了重点投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发展纳米材料与器件技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趋势
新材料产业在发展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新材料的发展。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趋势的加快,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和趋势。
1.新材料多学科交叉发展,促进产业进一步融合
随着新材料在信息工程、能源产业、医疗卫生行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产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材料科学工程与生物学、医学、电子学、光学等领域交又合作研发日益扩大,世界各国都致力于跨越多个部门,把新材料的开发纳入到产、学、研、官一体化的研发平台,以满足各个部门对新材料的种种需求,因而助推了新材料产业的超前发展。
2.新材料发展驱动力向经济需求转变
从20世纪来看,国防和战争的需要、核能的利用和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是新材料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在21世纪,生命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将成为新材料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工业的全球化更加注重材料的经济性、知识产权价值和与商业战略的关系,新材料在发展绿色工业方面也会起重要作用。未来新材料的发展将在满足军事需求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围绕如何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展开。3.创新性是新材料发展的根本所在 21世纪,新材科技术的突破将在很大程度上使材料产品实现智能化多功能化、环保、复合化、低成本化、长寿命及按用户进行订制。这些产品会加快信息产业和生物技术的革命性进展,也能够给制造业、服务业及人们生活方式带来重要影响。新材料的发展正从革新走向革命,开发周期正在缩短,创新性已经成为新材料发展的灵魂。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联系更加紧密,针对特定的应用目的,开发新材料可以加快研制速度,提高材料的使用性能,便于新材料迅速走向实际应用,并且可以减少材料的“性能浪费”,从而节约了资源。4.高性能,低成本及绿色化发展趋势明显
21世纪新材科技术的突破将使新材料产品实现高性能化、多功能化、智能化,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延长使用寿命、提高新材料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如新型结构材料主要通过提高强韧性、提高温度适应性、延长寿命以及材料的复合化设计等来降低成本功能材料以向微型化、多功能化、模块集成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来提升材料的性能。面对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巨大压力,生态环境材料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日益受到关注。短流程、低污染、低能耗、绿色化生产制造,节约资源以及材料回收循环再利用,是新材料产业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007年我国材料产业开始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路了,着手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绿色环保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把生态环境意识贯穿于产品和生产工艺设计中,不断提高材料产业的资源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成为2007年材料产业发展的突出特色。“十一五”期间,我国在材料领域节能减排方面安排的国拨技术项目经费超过十亿元,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LED(发光二极管)照明、二氧化碳合成全降解塑料、节能型高保温建筑用高分子墙体材料和内墙高分子涂料技术、低能耗低成本纤维加工新技术等一批高效节能减排技术项目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总体而言,材料的结构功能复合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与器件集成化、制备和使用过程绿色化是吗,材料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逐步实现从仿制到自制、从被动到主动、实现材料品种系列化多样化、建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是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第四篇:发展煤化工产业
发展煤化工产业,有利于推动石油替代战略的实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煤化工产业发展重点是按照规模化、大型化、一体化、基地化发展模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打造煤化工产业基地。
一是规范发展电石、焦炭等高耗能产品。坚持控制产能总量,淘汰落后工艺,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联合重组的原则,加快焦炭和电石行业结构调整。彻底淘汰土焦、改良焦,限期淘汰炭化室高度小于4.3米焦炉。重点在炼焦煤、盐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建设焦炭、电石生产基地,新建焦炭不得低于200万吨/年(焦炉炭化室高度须4.3米以上),电石不低于30万吨/年(单台炉容量≥25000KVA)。
二是鼓励发展煤制化肥等产品。鼓励采用先进煤气化技术改造以间歇气化技术为主的化肥行业,减少环境污染,推动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在煤炭资源丰富的粮棉主产区建设百万吨级尿素生产基地。新建煤制合成氨装置,加压气化不得低于30万吨/年,常压或低压气化不低于20万吨/年。
三是稳步发展煤制油品、甲醇、二甲醚、烯烃等石油替代产品。其中,煤炭液化尚处于示范阶段,应在取得成功后再推广。以民用燃料和油品市场为导向,支持有条件的地区,采用先进煤气化技术和二步法二甲醚合成技术,建设大型甲醇和二甲醚生产基地,认真做好新型民用燃料和车用燃料使用试验和示范工作。稳步推进工业化试验和示范工程的建设,加快煤制油品和烯烃产业化步伐,适时启动大型煤制油品和烯烃工程的建设。新建煤制油品不得低于300万吨/年,煤制烯烃不低于60万吨/年,煤制甲醇和二甲醚不低于100万吨/年。
目前我国煤化工发展仍以传统产业为主,现代煤化工产业刚刚起步。近年来,焦炭、电石行业的结构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存在较严重的产能过剩,尚需继续加大清理整顿力度,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和集中度。
但煤化工项目投资大,技术复杂,对资源、环境等要求较高,建设周期长,实际开工建设的大型煤化工项目并不多,大部分项目尚在规划研究阶段。
全面树立科学发展观,推动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
针对近一时期煤化工产业电石和焦炭等产品严重过剩,煤制甲醇、二甲醚等石油替代产品盲目发展,一些地方不顾资源承受能力片面追求产业发展速度等问题,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了上述问题对资源供给平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负面影响;从产业布局、资源使用、环境保护、安全运行等方面,提出了产业发展应把握的原则;要求各地区高度重视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深刻认识盲目发展的危害性,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方向,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产业发展全局,综合平衡各方面因素,正确处理产业发展速度、规模与资源、生态环境承受能力的关系,从规划入手,加强煤化工项目管理,确保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当前,我国煤化工产业正逐步从焦炭、电石、煤制化肥为主的传统煤化工产业向石油替代产品为主的现代煤化工产业转变。石油替代产品是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方向。尽管我国石油资源短缺,发展煤化工产业是必要的,但煤化工产业是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涉及面广,工程建设复杂,实施难度大。近期工作重点是: 抓紧制定、出台煤化工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大力推进电石、焦炭等行业结构调整,认真做好煤制甲醇、二甲醚、油品、烯烃等试点和示范项目建设,切实加强新型民用和车用燃料使用示范及标准制定工作。
从各方面进展情况看,“十一五”期间,焦炭、电石等行业结构调整仍是煤化工产业工作重点。煤制石油替代产品的发展要待试点、示范项目取得成功后,才能逐步展开。目前大规模发展煤化工产业的条件还不成熟。因此,各地区要严格按照《通知》精神,切实做好煤化工产业发展和项目审核工作,对拟建和在建项目认真清理;科学制定区域产业发展规划,认真做好相关产业的衔接,为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煤化工产业要充分处理好与原料的衔接关系,实现原料供应的多元化,尽量利用劣质煤、高硫煤进行煤化工产业;充分处理好与水资源的关系,我国产煤地区水资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大型煤化工年耗水量大,大规模的煤化工可能会打破局部地区水平衡,水资源成为煤化工高产高效的瓶颈,企业要充分考虑当地水资源情况。
煤化工产业发展政策的基本精神是:稳步推进产业发展,不断发展煤化工产业,以缓解石油供应的紧张局面;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促进煤炭区域产销平衡,鼓励煤炭资源接续区煤化工产业发展,适度安排供煤区煤化工项目的建设,限制调入区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统筹煤与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与水资源的协调发展;煤化工业要坚持循环经济的原则,走大型化、基地化的路子,发展开放式的产业链条;安全发展,认真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加强自主创新,坚持以我为主的自主创新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设备国产化。
目前世界化学工业重心东移、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和全球化对我国化学工业挑战与机遇并存。国内化学工业发展迅速,但资源短缺将成为我国化学工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推动化工产业内在运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国内化工产品市场持续增长,市场将进一步向专业化、精细化和高附加值化方向发展,化学工业集聚发展成为必然选择。
进入煤化工领域门槛相当高。首先是资源保证问题,煤化工产业项目对煤炭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技术、资金和社会配套条件要求很高,且消耗大。以水为例,煤化工项目需要大量的水,大型煤化工项目年用水量通常高达几千万立方米,吨产品耗水在十吨以上。此外,还将面临环保容量的限制发展和倒逼机制问题。
“煤化工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还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做后盾,两者缺一不可。如何计算和衡量因石油紧缺及油价变化所带来的经济风险?实际上油价走势谁也预测不准。”李晨表示,“煤化工是一个巨大型项目,进入这一行业,必须有强大的煤炭资源做背景,同时要有煤气化等核心关键技术。”
为避免煤化工项目的盲目跟风,去年7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发出《关于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以下称《通知》)。
《通知》要求,严格控制缺水地区煤气化和煤液化项目的建设。煤化工项目各项消耗指标必须达到国家(行业)标准或强制性规范要求。一般不应批准年产规模在300万吨以下的煤制油项目,100万吨以下的甲醇和二甲醚项目,60万吨以下的煤制烯烃项目。产业面临升级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长李勇武表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作为价值链条长、增值空间大、发展潜力大的煤化工产业,面临的主要形势是技术与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业内人士认为,煤化工领域应坚持控制产能总量,淘汰落后工艺,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联合重组的原则,积极采用先进煤气化技术改造以间歇气化技术为主的化肥
行业,减少环境污染,推动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
对如何促进我国化肥技术装备的整体水平,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费维扬建议,国家要出台优惠和激励政策,大力扶持大化肥国产化装备的研发制造。
费维扬说,现在煤炭的大化肥国产化示范装置有了,要促进其推广。还可以选择一套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年产30万吨合成氨装置,集成国内创新技术,对国外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争取以比引进国外技术低50%的成本,建成处理能力提高50%和能耗降低20%的年产50万吨合成氨示范装置。在二三年内实现此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示范工程后,在“十一五”后期组织推广此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
我国煤化工领域起步比较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化学工业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煤化工的产量占化学工业(不包括石油和石化)大约50%,合成氨、甲醇两大基础化工产品,主要以煤为原料。煤炭焦化、煤气化--合成氨———化肥已成为我国占主要地位的煤化工业,并在近年来得到持续、快速发展。
基于国内石油消费的增长和供需矛盾的突出,煤制油、甲醇制取烯烃等技术引进、开发和产业化建设加快速度,能源化工项目已经启动。
有专家表示,我国煤化工业能发挥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补充国内油、气资源不足和满足对化工产品的需求,推动煤化工洁净电力联产的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但专家同时提醒,煤制油、甲醇制取烯烃正值工业化的前夜,还远不到大型工业化的程度。因此,“从保障能源安全的角度来讲,煤化工需要适度发展,稳步推进。”而对于企业来说,因为较高的进入门槛和行业处于启动期,因而要慎重进入煤化工领域。(记者赵惠 见习记者卢青/证券时报)
在“十一五”规划已经明确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战略:“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优化生产和消费结构,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化工行业要追求资源效益最大化是煤化工的发展企契机,而国家经济战略的可持续发展,使得煤化工必然是在今后的长期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从能源结构稳定性来看,我国煤炭、石油与天然气人均储量与欧美、OECD发达国家等有相当大差距。而在储采比上,我国能源的可持续性也很差,如果在未来10 至20 年中仍没有大的油田被发现,石油资源瓶颈将危及国内能源安全。而煤炭资源情况与世界平均水平最为接近,具有相对比较优势,这决定了我国长期依赖煤炭的能源格局,在“十一五”期间,2006年至2020年,我国将斥资1万亿发展煤化工,其中装备费用占50%,技术费用占10%。煤制甲醇、二甲醚、煤烯烃和煤制油在今后15年将是投资的重点。方向由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转变。
4、环境污染
2006年,轰轰烈烈的“环保风暴”唤醒了企业对环保、安全的社会责任感。从环境保护来看,使用清洁煤气化技术后,煤化工能源一体化产业模式能有效解决常规发电厂的二氧化硫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生态平衡和环境容量是煤化工未来发展比较关键的考虑点,煤制油从根本上说是将一种资源转化成另外一种资源。生产一吨油品需消耗约4吨煤、十吨水,对地区水资源压力很大,而水资源超标消耗可能导致生态失平衡,这与新的国家战略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相悖,也是目前发展煤化工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预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项目的节水技术应用是产业研发和项目投资的一个重要方向。由于中国煤炭资源和水资源总体为逆向分布,在煤化工规划时必须要考虑水资源平衡和项目的节水技术应用。从水资源分布来看项目投资,山西和宁夏不适合大规模发展煤化工,而贵州、内蒙古和陕西等区域则应该是政策倾斜的地区。因此目前煤制油只能作为国家的战略性技术储备,而不能作为大规模推广的产业化方向。而发改委极有可能会以水
资源限制来作为煤化工的硬性指标设置门槛。
5、可持续发展
发展煤化工产业拥有几项优势:首先政府从战略上考虑,会提高准入门槛,以避免盲目投资,但为鼓励在能源替代技术和装备等方面有所创新,会对行业内企业有所优惠,先行企业有望受益并长期保持。其次煤化工成本远低于石化产品,具有经济可行性。再次,煤化工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如若能降低水消耗,完全有替代石化产品的可能。再次国内企业积累和储备了相关技术,在引进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建立核心竞争力,改变在高端石化产品的劣势局面。再次由于煤化工建设费用高,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可以吸引大量民间和国外资本投资,降低资金流动性,改善国内经济环境。
6、宏观调控
日前有关官员表示,经过半年多努力,《煤化工产业发展政策》和《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已经制定完成,并已上报在审。据透漏,煤化工产业发展政策的基本精神是:稳步推进产业发展,不断发展煤化工产业,以缓解石油供应的紧张局面;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促进煤炭区域产销平衡,鼓励煤炭资源接续区煤化工产业发展,适度安排供煤区煤化工项目的建设,限制调入区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统筹煤与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与水资源的协调发展;煤化工业要坚持循环经济的原则,走大型化、基地化的路子,发展开放式的产业链条;加强自主创新,坚持以我为主的自主创新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设备国产化。从以上信息看,传统煤化工行业,如焦炭和化肥,投资增幅将很少,以技术改建为主,而电石产业甚至面临缩减淘汰的可能。,山西煤炭经济综合高效发展的另一个广阔空间和战略重点是煤化工产业。当前,全球石油价格屡创新高且居高不下,使煤化工具有成本优势和发展潜力;高新技术发展及其在煤化工领域的应用,可以大大减轻煤化工生产对环境的污染。要抓住机遇全力发展化肥、甲醇及衍生品、乙炔电石、乙烯、丙烯、粗苯加工、煤焦油深精加工、煤基醇醚燃料和煤基合成油以及煤层气和焦炉煤气多联产利用项目,力争使煤化工行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把山西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煤化工基地。积极发展与煤炭相关的产业,形成煤—电—铝、煤—铁—钢(铸)、煤—焦—化等多种产业链条,打造多元支柱产业群,真正把山西的煤炭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实现煤炭经济综合高效发展,应把握好两个关键环节:一是实施科技兴煤战略。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努力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环保技术、洁净煤技术等广泛运用于煤矿开采、安全监控、环境保护和煤炭资源深加工等领域,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扶持煤炭研究院所、高等院校和煤矿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等在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适用技术方面实现研发突破并推广应用。二是大力发展支撑煤炭、焦炭生产和销售的现代物流业和生产服务业。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尤其是运煤的铁路和公路专用通道;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培育专业化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建设完善煤炭、焦炭等市场体系,建立煤炭交易市场,发展网上定货、交易的现代电子商务;等等。
第五篇:中国珠宝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国珠宝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孙凤民
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国土资源部珠宝玉石首饰管理中心副主任
中国珠宝行业的大发展源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总体上讲,起步较晚、发展较快、潜力较大。自本世纪初以来,中国珠宝首饰产业以高于15%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年珠宝销售总额超过1600亿元,世界为之瞩目。发展为中国珠宝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实惠,也为世界珠宝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目前,中国的珠宝产业可以说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产业集群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珠宝产业基地,品牌建设培育了众多“中国珠宝行业驰名品牌”和“中国名牌”产品企业,产品设计蕴含了更多的中国元素并出现了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中国工”代表钻石切磨的优工和好工,珠宝镶嵌的精湛工艺和规模化凸现世界珠宝制造的大国地位。年出口60多亿美元的珠宝产品,标志着中国珠宝企业更多地融入了国际市场,不断富裕起来的13亿人口,预示着世界更多的珠宝企业将到中国寻求发展。
一、中国珠宝产业发展的利好因素
(一)中国经济稳步高速的增长,珠宝消费强劲。
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处于持续、快速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近4年国民经济增长率以10%左右的速率高速增长。中国经济的发展,惠及了广大的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和欲望显著增强。2006年,中国GDP同比增长11.1%,达到21.1万亿元(按目前的汇率折合2.8万亿美元),居民存款总额1.4万亿元。2007年上半年GDP增长又达到11.5%。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使得居民的消费信心也大大增强。以最近三年为例,2006年,我国消费品零售额稳步快升,全年增长13.7%,增幅高于2005年0.8个百分点,2007年前三季度,居民消费景气继续攀升,消费需求增势不减。刚刚召开的十七大报告则设计了更加美好的远景。到2020年,要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中国经济稳步高速的增长及随之带来的居民强劲消费信心为中国珠宝市场的繁荣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国家政策不断调整,珠宝产业发展环境良好。
中国政府为鼓励和发展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先后出台了不少有利的政策措施。关税总水平不断降低,已从2001年12月15.3%已下调到2006年的10%左右。上海钻石交易所、上海黄金交易所先后运行;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及其制品市场全面开放;钻石进口环节增值税大幅降低,消费税税率有望进一步调整。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将更加积极开展调研工作,反映企业诉求,推动铂金、钯金等贵金属进口等有关政策的改善,使之更有利于珠宝产业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行业自律不断加强,市场竞争机制不断完善。
为了培育和规范珠宝玉石首饰市场,国家已经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和规定,如《珠宝玉石名称》、《珠宝玉石?鉴定》、《钻石分级》、《珍珠分级》及《金银饰品标识管理规定》、《首饰贵金属纯度的规定及命名方法》等等。各省市也制定有多项办法、标准等。这些为规范市场和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加强行业自律,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还多次召开行业自律会议,出台相关自律的规章制度,接受国家有关部门委托开展市场质量检查,不断探索新时期行业自律工作的经验。
二、中国珠宝产业发展概况
(一)各项指标数据呈几何倍数增长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珠宝产业开始起步以来,中国珠宝产业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从2001年以来,中国珠宝产业以超过15%的年增长率快速增长,出口增幅更是连续几年超过20%。2006年,中国珠宝首饰销售总额达1600亿元人民币,是1980年的800倍,出口总额也达到创纪录的68.7亿美元,出口对象主要是中国香港、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珠宝及其相关产业从业人员也从当初的2万人发展到现在的近300万人。中国珠宝产业的发展对促进经济发展、就业增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各种重要产品的消费居世界前列
我国的珠宝消费市场成长迅速,且潜力巨大。我国一些重要的珠宝产品的消费都居世界前列。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石、翡翠加工及消费国,珍珠年产量占世界珍珠年总产量的95%以上。铂金消费居世界第一,黄金消费居世界第四,我国还是亚洲最大的钻石消费国之一及全球第五大钻石消费市场。此外,白银首饰的年消费量在600吨左右,红蓝宝石、钯、水晶、仿首饰等材质产品在中国市场也大受欢迎,方兴未艾。中国正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珠宝消费市场之一。
(三)产业集群效应显现
珠宝产业集群化发展现成为中国珠宝产业提高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珠宝特色产业链的延伸与升级的重要方向。目前,中国19个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地,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无论是珍珠养殖、玉石雕刻还是首饰加工等等,都所在的城市增添了魅力,也为珠宝产业繁荣的带来了生机。深圳罗湖、广州番禺等珠宝特色产业基地,主要是贵金属首饰镶嵌加工、钻石切磨以及配套产品集聚地区,形成了一些骨干龙头企业和众多中小企业,同时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物流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配套支撑体系不断得以完善。内蒙古赤峰、辽宁阜新、辽宁岫岩、浙江青田、福州晋安、山东昌乐、江苏东海依托特色的资源优势,发展玉石雕刻加工产业,成为当地农民就业、致富的重要渠道。河南镇平、广东四会、广东平洲虽然没有玉石资源,但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也形成了规模巨大享誉国内外的玉石雕刻加工和贸易基地。云南瑞丽、云南腾冲、福建莆田依托良好的珠宝文化氛围,充分结合旅游资源优势,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珠宝旅游特色产业基地。浙江诸暨、苏州相城是淡水珍珠产业崛起和发展推动者,珍珠文化底蕴深厚、珍珠养殖技术成熟、珍珠贸易活跃。在浙江诸暨、苏州相城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珍珠产业不断升级、珍珠文化不断丰富,中国珍珠的整体理念在国内外珍珠爱好者的心中不断提升。广西梧州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拥有了一批人工宝石切磨加工队伍,10万人的就业大军走上不断富裕的道路,全世界每人每年将至少拥有一颗来自梧州的人工宝石,可以说人工宝石已经成为城市响亮的名片。
(四)品牌建设成果显著
随着产业的发展,中国珠宝业也完成了从数量扩张、粗放经营向注重质量、打造品牌的转变,品牌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已涌现一批优秀的品牌,成为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一大批企业成长为中国珠宝首饰业驰名品牌,61个企业产品获得了中国产品质量的最高荣誉——“中国名牌产品”称号。这些产品涵盖了黄金、珍珠、流行饰品、贵金属镶嵌饰品、翡翠以及一些著名的零售企业品牌。这些产品包括“爱得康”、“同心”、“安盛华”、“老凤祥”、“佳丽”、“阮仕”、“昆百大”等。品牌的建设不仅大大地提升了产品在消费者中的信任度,也有力地增强了企业之间合作的诚信度。
(五)设计、加工、制造水平稳步提高
在产业发展及竞争加剧的推动下,中国珠宝产品也从曾经固守传统观念、轻视设计创造的阶段转向了创新工艺理念、设计精品迭出的时代。我国的珠宝首饰设计及制造水平稳步提高。一批优秀的首饰设计师脱颖而出,频频在国际及国内各种大赛中获奖。他们将珠宝首饰的国际时尚元素与中国的民族文化特色有机的结合起来,设计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佳
作。
一大批熟练的产业工人也在珠宝业的发展中成长起来。中国人特有的细腻及灵巧的动手能力,再加上多种渠道、多个层次的培训及实践,中国珠宝业工人界碑的加工制造能力正日益提高和成熟。钻石“中国工”则是其中最典型的体现。
三、中国珠宝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
我国现有的19个珠宝首饰特色产业基地,集群化优势开始显现。这种优势的产生是因为许多相关企业在地域上处于同一地区,在原材料和半成品、配件、设备制造与维修、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相互配合,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整体效率。然而这种产业的集聚,不仅大大地提升了当地珠宝产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也为当地的珠宝产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国外一些珠宝企业或及相关的企业,纷纷到这些地区进行考察、寻求合作,也充分地彰显了产业集聚化的优势。
(二)以品牌建设为中心的发展之路
国际上一些珠宝品牌在发展道路上的成功经验,已经有力地证明了品牌的价值。我国珠宝市场上不断出现的一些珠宝品牌在终端博弈中的竞争优势,也说明了品牌的重要性。中国珠宝产业在规模化向品牌化的转变中,品牌建设就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当前,已有一批优秀的企业以自己超前的意识和不断的努力,率先获取“中国名牌”产品荣誉称号。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企业注重并加强品牌建设,创造出更多的珠宝行业的中国名牌甚至世界名牌。
(三)以珠宝文化为核心的制造与销购
珠宝的稀有、珍贵的物质属性依然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珠宝的设计、工艺等文化属性也越来越被重视,甚至对于追求时尚一族的中青年来说,珠宝视觉和触觉的美感更是他们希冀的目标。今天,拥有、佩戴珠宝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文化、一种时尚,一种生活态度。珠宝以其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越来越多的满足着人们的精神需要。因此,珠宝在设计和制造中更加强调新意和精湛,在买与卖中更加强调文化内涵的传播。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组织的玉石雕刻作品“天工奖”和首饰设计“先锋奖”等等展评和赛事,业内人士积极的参与和业外人士广泛的关注也在说明珠宝文化创新正在成为珠宝产业发展的核心。
(四)珠宝玉石首饰产业的国际化
中国珠宝玉石首饰业的发展,必须也必将融入国际化的进程,这既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要成为珠宝强国的需要。
1、珠宝贸易的国际化
近几年来,中国珠宝首饰的出口一直呈快速增长态势。同时,国外优秀的产品也越来越多的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的珍珠、玉石、人造宝石等强力挺进国际市场,巴西的水晶、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琥珀、俄罗斯的白玉、泰国的有色宝石、意大利的金饰、法属波利尼西亚的珍珠等也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的消费者在国内就可以买到他们梦想的世界顶级珠宝品牌。未来,珠宝产品贸易的国际化趋势将会更加加强,中国的珠宝产业既将遭遇激烈的国际竞争,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商机。
中国珠宝业以其精湛的加工工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成为世界的加工厂。中国有数百个珠宝加工厂,每天都在为来自世界各国的订单而忙碌着,不仅为港澳台等文化趋同的市场加工,还为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加工。例如,中国钻石资源较少,但中国凭借自己廉价的劳动力和优良的“中国工”,大力发展钻石加工贸易,成为世界第二大的钻石加工国。现年加工钻石超过300万克拉,产值超过10亿美元。
2、珠宝产业资本和生产的国际化
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已连续多年居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首位。来自台湾、香港、美国、欧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珠宝商在中国内地纷纷投资建厂。这些外商投资企业为中国珠宝业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灵活的经营机制和国际化的流行趋势。另一方面,中国国内企业积极主动与国外品牌合作,成为国外著名品牌的合作伙伴,在发展和效益上实现了合作者的双赢。
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不断成熟的市场运作机制,使得汇丰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加快了与珠宝行业企业的合作。在钻石、黄金和白银等珠宝资源的开发上,在珠宝玉石首饰产品的生产上,在珠宝终端零售市场的营销上,国际上的一些投资机构也正在积极寻求更加广泛的合作。
3、产业信息技术交流的国际化
珠宝展越来越成为国内外珠宝企业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每年举办的中国北京国际珠宝展、深圳国际珠宝展、上海国际珠宝展,是中国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3个展会,它不仅成为中国珠宝企业参展或观摩的必备展会,也是国外珠宝企业参展和观摩的首选展会。中国珠宝企业也越来越多的走出国门,参加泰国、瑞士、美国、意大利等国际珠宝展,考察巴西、南非、澳大利亚、法国、印度、等国际珠宝资源和市场,以谋求更大的发展。
世界黄金协会、国际铂金协会、国际钯金协会、国际有色宝石协会等纷纷协助其会员拓展中国市场。中国国土资源部珠宝玉石首饰管理中心、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和国外一些商协会、科研、教育及培训机构的交流更是日益频繁。珠宝产业技术、信息的交流与合作为全球珠宝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也正在有力地促进世界珠宝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中国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中国珠宝产业发展诸多利好的因素,不仅为中国珠宝企业在国内外发展带来更好的实惠,也将为国外珠宝企业在中国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