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地理学论文——云南省自然灾害类型及其防治措施探究

时间:2019-05-14 04:11: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灾害地理学论文——云南省自然灾害类型及其防治措施探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灾害地理学论文——云南省自然灾害类型及其防治措施探究》。

第一篇:灾害地理学论文——云南省自然灾害类型及其防治措施探究

云南省自然灾害类型及其防治措施探究

黄鹏

摘要: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自古就是一个“无灾不成年、无大灾不成年”的省份,由于其江河众多, 地形、地质条件复杂, 气候立体交叉,使得多种自然灾害伴随而生,成为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本文从其地理环境条件、不同灾害特点、防灾减灾措施等多个角度,对云南省不同种自然灾害进行探究。关键词:云南省;自然灾害;防治措施;防灾减灾云南省地理环境特点及其灾害特点

1.1 云南省地理环境特点

云南是一个高原山区省分,全省国土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各种类型的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80 %,加上半山区占总面积的94%左右[1]。兼跨七个气候带,地势崎岖,气候多样,新构造活跃,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海拔最高点为德钦县梅里雪山主峰6740米,最低点为河口县红河与南溪河交汇处76.4米,海拔高差达6664 米,呈现十分典型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气候类型中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均有分布,往往是一个县境内既有干热河谷又有高寒冷凉山区。受南下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全省总体上雨量充沛,但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极易形成单点暴雨、风雹等强对流天气,进而导致严重的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风雹等自然灾害。同时,云南地处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带东侧,新构造与现代构造运动强烈,导致地震灾害频繁发生。这种极其复杂的地形、气候特征和特殊的地质构造,使云南成为一个典型的多灾省份。

1.2 云南灾害特点

一是灾害种类多。除台风和海啸外,其余各类灾种都曾在云南出现。干旱、洪 涝、风雹、雪灾、低温冷冻、地震、泥石流骨坡、病虫害等灾害都频繁发生。在 各灾种中,尤以干旱、地震、泥石流滑坡对云南危害最大。二是灾害分布广。根

据国家地震局颁布的地震烈度区划图,云南全省均处于6 度以上的地震烈度设防区,其中,7 — 9 烈度设防区面积占84%,全省基本找不到不发生5 级地震的安全地带。由于地质构造松疏,加之山高谷深,泥石流滑坡灾害分布广泛,原有129 座县城中,有41座受到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危害,1986年以来已有7 座因此而撤销县制或易地搬迁。据省民政厅、省国土资源厅2003 年调查,全省有160 余个乡(镇)政府驻地、近9000 个自然村、约30 万山区农村人口直接受到泥石流滑坡的威胁或危害。三是灾害发生频率高。据省地震局提供的数据,仅1970— 2003年的30多年间,全省共发生里氏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25次、7 级以上大地震8次,地震灾害发生频率之高为我国大陆所罕见。云南国土面积占全国的4%,而地震释放的能量则占全国的30%。由于无雨就旱、有雨则涝,干旱、洪涝、泥石流滑坡、病虫害、低温冷冻、风雹等灾害几乎年年都有发生。四是灾害强度大。云南自然灾害中重特大灾害居多,每年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据多年统计,地震造成的损失和死亡人数云南占全国的一半,泥石流滑坡造成的损失云南也居全国首位。据省民政厅统计资料显示,1994 — 2003 年的10 年间,云南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735.49 亿元,年均73.55 亿元,损失最大的2000 年达到128.24 亿元。[2]。云南省主要灾情

云南省具有灾种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灾害重等特点。根据对近40年来主要自然灾害的调查结果, 因灾害造成4万多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400 亿元以上。据估算,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大致相当, 如:1981~1986年平均每年损失12.2亿元, 占同期工农业平均总产值的6.8% ,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种损失有同步增长的趋势。1993年损失极为严重, 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高达36.6亿元, 是多年平均损失的3倍。严重的自然灾害成为制约云南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3]。

2.1 气象灾害

云南各类气象灾害频繁, 造成的损失严重。尤其是干旱、洪涝、低温冷害(包括3 月倒春寒、8 月低温、霜冻)、冰雹等对云南农业生产危害特别严重。1949 一19 91 年, 全省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50 亿元, 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3.3 亿亩, 死亡1.4 万人。在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中, 气象灾害

占30 %。其中:(1)干旱是影响农业生产最大的气象灾害。42 年中, 云南共出现大小旱年38 年, 其中大早年18 年,平均每年有50 多个县区受到程度不同的干旱影响, 受旱面积达1.37 亿亩, 占气象灾害总面积的41 %;(2)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很严重。全省因水灾受灾面积达7 8 0 0 万亩, 占气象灾害总受灾面积的23 %;(3)低温、霜冻灾害, 主要是指冬季的强寒潮、重霜冻、3 月的倒春寒和8 月低温等与冷空气活动有关的寒冷天气造成的灾害。42 年中, 全省农作物因低温冷害受灾面积达5 0 0 0 万亩, 占因气象灾害受灾总面积的15%;(4)风雹灾大多数在局部地区出现。风灾造成的农业损失平均占各种自然灾害损失的1 %以上。全省受冰雹面积6 7 0 0 万亩, 占各种气象灾害总面积的20 %。

2.2 地震灾害

在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推挤碰撞作用下, 地壳运动剧烈, 使云南地震活动极为频繁, 地震灾情十分严重。40 年来, 全省共发生5 级以上地震1 92 次,平均每年近5 次;6 级以上地震38 次, 占同期我国大陆6 级以上地震的20 %;7 级以上地震7 次。根据对6 级以上地震的统计, 共死亡1 8 8 5 2 人, 伤3 4 1 1 人, 房屋倒塌92 万间, 严重破坏156 万间, 损坏约2 5 万间, 大牲畜死亡2 万多头, 直接经济损失达1 30 亿元。根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 9 9 0)》, 云南全省国土都在6 度以上的地震危险区内。其中: 9 度设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 % , 包括15 个县市;8 度区面积占27 %。包括37 个县市;7度区面积占51% , 包括57个县市。

2.3 地质灾害

云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呈阶梯递降。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4 % , 造成十分严重的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长期以来, 崩塌、滑坡、泥石流活动一直持续不断, 有规模较大的崩塌2 71 4 处、滑坡1 1 2 1 处、泥石流沟2 3 8 2 条。有关水土流失资料表明, 在1 9 7 3 ~ 1 9 8 4 年间, 全省平均侵蚀模数为8 49 吨/平方千米·年, 1 9 7 3 年三级以上水土流失面积为9 1 0 0平方千米、19 8 4 年为2 8 1 2 8平方千米。近几年有明显上升;二级以上水土流失面积为14 万平方千米, 占全省总面积的38 %。地质灾害已造成了7000余人死亡, 直接经济损失达85亿元以上。防灾减灾措施

3.1 发展林业恢复生态

发展林业恢复生态, 抓好工程造林, 包括主要旅游区、交通干线、水库周围、河流沿岸等工程造林;抓好营造水源林、防护林、薪炭林、用材林、经济林等, 注重提高林业的生态效益和整体经济效益;抓好小流域治理, 综合规划, 分步实施, 搞一片, 成一片, 强化造林护林责任制, 包括领导目标责任制、林业主管部门责任制和林区干部管理责任制, 采取行政、经济、法制等手段, 多管齐下, 切实改变年年造林不见林的状况,真正做到既轰轰烈烈, 又扎扎实实, 逐年增加绿化面积。这是减少洪涝、泥石流、滑坡等灾害, 实现农业稳定增产、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措施[4]。

3.2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是抵御农业灾害损失的基础性工程。在千百年的生产实践 中, 劳动人民创造了通过兴修水利, 蓄洪排涝, 建立稳产高产粮田, 抵抗和减轻灾害损失的丰富经验。

3.3 提高群众互助互济能力

几十年来,我们单靠各级政府的财力投入来救灾, 一方面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造成了“ 大锅饭” ,平均主义的弊端, 使国家的包袱越来越重;另一方面, 也使一些群众产生了依赖心理。处在改革的年代, 在救灾的机制上也需要探索, 需要改革。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发挥国家、集体、个人三个积极性, 在于增强群众互济互救的自力更生, 自我抗灾的能力。改革优化救灾机制的基本路子: 一是改革救灾 物资的发放办法, 强化救灾粮款发放的监督机制, 增加透明度。二是改革救灾组织方式。三是群众互助互济, 储粮储金备灾。

3.4 制定防灾预案

实践证明, 在云南这样多灾的省份, 注意不断修改、完善防灾抗灾预案, 是研究灾害发生规律, 增强防灾抗灾的预见性、主动性的好办法。这项工作需要坚持下去, 使我们的预案逐步搞得更加切合实际, 使各种防灾抗灾力量更加有效地组织起来。这样, 积若干年的努力, 我们将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 增强驾驭自然的能力, 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3.5 提高灾情预测预报的准确性

我省气象、地震等部门多年来在同自然灾害作斗争中, 克服困难, 积极工作, 积累了不少的经验, 为加强中长期气象预报、地震预报, 为领导抗灾决策服务等方面, 作出了贡献。但由于人们对气象变化、地壳运动规律的认识还有待于深化, 也由于装备设施还不够完善, 因而在抓好短期特别是临灾前的预报,提高灾情预报发生时间、地点、程度的准确性方面, 还有待于进一步努力。

3.6 加强灾害科研

成立灾害学会, 网络各部门、多学科、多方面的人才, 网络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力量进行灾害学的研究, 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 形成和完善

有我省特色的、有理论指导意义的。适用性很强的《云南灾害学》。在条件成熟 后, 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 并把是关学科列为学校教材和干部培训教材, 在某些高等院校设立灾害专业, 积极培养人才。

3.7 建立健全法制

要实现防灾抗灾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由少数领导者的繁忙转为广大干部和各族人民的自觉行动, 需要有相对固定的制度力量来推动, 用法制的力量来保障。

参考文献:

[1] 明庆忠,云南山地自然灾害类型及防治对策,自然灾害学报1992年7月,1

卷3期

[2] 李国材,关注云南自然灾害,《关注2005》年第3期

[3] 杨光宇 王景来 杨子汉,云南省自然灾害成因探讨及减灾对策.自然灾害学

报,1994年10月,3卷4期

[4] 吴广范 李常林,云南灾害问题研究,《云南社会科学》1 9 8 9 年第4 期

第二篇:城市土壤污染类型及防治措施

新疆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城市生态学期末论文

姓班时

名: 彭馨冬 级:2014届2班园林间:2014.12.18

城市土壤污染类型及防治措施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提升以及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使得城市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如何认识和治理土壤污染问题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要加强环境治理与污染预防。土壤是生存之本,必须提高对土壤污染的监测与治理力度。正文:

1.土壤概述

土壤是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不但为植物生长提供机械支撑能力,并能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肥力要素,是生态系统物质交换和物质循环的中心环节,同时它又是各种废弃物的天然收容场所和净化处理场所。2.城市土壤污染现状

土壤污染主要是指土壤中收容的有机废弃物或含毒废弃物过多,影响或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从而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有害的影响。根据污染物进入土壤的方式,土壤污染大致有三种,首先是水污染造成的土壤污染;其次是大气污染造成的土壤污染,最后是固体废弃物造成的土壤污染。2.1水污染造成的土壤污染

水污染造成的土壤污染主要是由污水灌溉造成的污染。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北方一些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水资源比较紧张,而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含有氮、磷、钾等许多植物所需要的养分,合理地使用污水进行灌溉,是有增产、促生长的效果。为了充分利用污水的水肥资源,污水灌溉被大面积采纳、推广,这对促进当地农业、林业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于长期的污水灌溉,尤其是很多污水在简单处理、处理不达标甚至不处理的情况下,直接对绿地、林带等进行灌溉,由此导致土壤以及作物系统的污染渐渐暴露出来,乔灌木生长受限、病虫害频繁爆发。

2.2 大气污染造成的土壤污染

大气污染造成的土壤污染主要是由工业或民用燃烧排放的废气,如SO2;工业废气中颗粒物(包括飘尘),如铅,镉等;炼铝厂,磷肥厂的含氟废气等,这些人类活动产生的重金属粉尘以气溶胶的形式进入大气,经过自然沉降和降水进入土壤,造成土壤污染。特别是汽车运输对公路沿线污染严重,尤其是公路两边的土壤“病情”更为严重,污染来源于汽车尾气排放的铅和未燃尽的四乙基铅残渣以及汽车轮胎磨损产生的粉尘进入土壤。不能不说的还有土壤中重金属污染,企业排放的烟尘、废气中也含有重金属,如汞、镉、铅、铬和类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元素,以及有一定毒性的锌、铜、镍等元素,最终通过自然沉降和雨淋沉降进入土壤。过量重金属可引起植物生理功能紊乱、营养失调,镉、汞等元素在作物籽实中富集系数较高,即使超过食品卫生标准,也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此外汞、砷能减弱和抑制土壤中硝化、氨化细菌活动,影响氮素供应。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性很小,不易随水淋滤,不为微生物降解,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潜在危害极大。2.3固体废弃物造成的土壤污染

固体废弃物(通常称为垃圾)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城市垃圾是多种废弃物的混合物,主要由废纸、厨房垃圾(煤灰、食物残渣等)、废塑料、废电池、树叶、脏土、碎砖瓦、混凝土碎块、渣土等组成,原本地理环境对固体废弃物是具有自净能力,但随着人类排放废弃物的数量、种类日益增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新产品的推广,废旧家具、包装材料、家用电器、废旧汽车以及电脑等也加入了城市垃圾的行列,这些废弃物质的损害,远超过了环境容量(自净能力)。固体废弃物的污染以迁移转化为主,其过程是长期、缓慢的,往往历经数年或数十年才能发现。垃圾经过风化、雨雪淋溶和地表径流的侵蚀,一些有毒液体就会渗入土壤,杀害其中的微生物,破坏土壤的腐解能力,甚至导致草木不生。这些有害成分的存在,还会在动植物体内积蓄,通过食物链危及人体健康;固体垃圾的露天堆放和填埋处理,需占用大量宝贵的土地,使可耕地短缺的问题加剧。有些垃圾堆存在城市的死角,严重影响环境卫生,成为多种疾病的传播源。有些生活垃圾中混入了危险废物,例如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医院废弃物甚至放射性废物,其中所含的有毒有害物质得不到专门处理,也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2.4土壤污染与大气、水体污染息息相关,防治土壤污染必须与防治大气和水体污染紧密结合

土壤污染但与大气、水体污染相比较,由于土壤污染具有潜伏性、隐蔽性、累积性等特点,因此在短期内往往不易为人们所发现、所重视。从近年来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的实践来看,三大污染防治中重大气和水体污染防治、轻土壤污染防治,土壤保护中重数量保护、轻质量保护,土壤污染防治中重农村、轻城市的现象依然存在。实践证明,仅仅重视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的防治,而忽视土壤污染的防治,不可能使整个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3.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

3.1防治土壤污染,应该进一步引起社会各方的高度重视

2005 年4 月至2013 年12 月,我国开展了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工矿业、农业等人为活动以及土壤环境背景值高是造成土壤污染或超标的主要原因。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 16.1%。3.2我国在土壤污染的防治方面也做了一定的措施

比如早在2005年3月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上,胡锦涛同志就提出要把防治土壤污染提上重要议程。此后,在2005年12月《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6年3月十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4月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等重要会议和文件中,都强调了土壤污染防治问题。2007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这是第一次将防治土壤污染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防治土壤污染的决心。2007年1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中,土壤污染防治被列为我国五大环保重点之一。2008年11月,温家宝同志在《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若干重大问题》中进一步提出:“要把水、空气、土壤污染防治作为重中之重”。土壤污染治理,不能仅仅满足于亡羊补牢,更当未雨绸缪。因此说来,只有相关部门切实行使监管职能,有效防止和遏制对土壤的新污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壤污染的问题。3.3防治土壤污染,需要完善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

至今我国在土壤污染的防治方面还没有专门立法,防治土壤污染的法律基本上是空白,虽然若干法律中有一些零星规定,但分散而不系统、缺乏可操作,为了防治土壤污染、搞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应该加强我国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制建

设,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目前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立法,明确土壤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尽快建立健全防治土壤污染的制度、措施,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强化对土壤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的责任追究机制与公众参与机制。

3.4利用植物修复减少土壤污染

植物修复措施是利用植物较快地吸走或降解土壤中的污染质, 而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植物修复技术可分为植物稳定、植物提取、植物挥发和根系过滤四种类型。植物稳定主要是利用耐重金属植物或超累积植物降低重金属的活性,从而减少重金属被淋洗到地下水或通过空气扩散进一步污染环境的可能性;植物提取是利用重金属超累积植物从土壤中吸取金属污染物,随后收割地上部并进行集中处理,连续种植该植物,达到降低或去除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目的;植物挥发是利用植物根系吸收金属,将其转化为气态物质挥发到大气中,以降低土壤污染;根系过滤主要是利用植物根系过滤沉淀水体中重金属的过程,主要是利用水浮莲、浮萍、水葫芦等水生植物的吸附能力,减轻重金属对水体的污染程度。3.5防治土壤污染必须做到“预防为主 ”

土壤污染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而且一旦被污染,治理就很困难。所以,防治土壤污染必须做到“预防为主”,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首先要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的排放;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科学合理使用化学肥料;加强污水灌溉区的监测与管理。其次要保护土壤、植树造林、退耕还草,减轻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加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和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防止污染土壤。再者加大污水和垃圾处理力度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4.结语:

防治土壤污染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也非一朝一夕之功可以解决,我们务必充分认识土壤污染的严重危害和严峻形势,将土壤污染防治放在与大气、水体污染防治同等重要的地位。严格按照“预防为主”的环保方针,防治土壤污染的首要任务是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防止新的土壤污染;对已污染的土壤,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清除土壤中的污染物,改良土壤,防止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第三篇:煤矿防治措施..论文

煤矿防治水措施

煤矿水害是无情的,但煤矿防治水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水害事故也是可以避免的。

一、首先严格遵循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28号《煤矿防治水规定》。为加强煤矿防治水工作,有效遏制重特大透水事故和预防暴雨洪水引发煤矿事故灾难,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制定颁发了《煤矿防治水规定》,我们必须因地制宜,严格执行。

二、煤矿水害防治必须把握“防、堵、疏、排、截”五项综合治理措施。

“防、堵、疏、排、截”是长期治理各类煤矿水害实践中总结出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主要含义和基本技术要求是:合理留设各类防水煤柱,注浆封堵具有突水威胁的含水层,探放老空水和对承压含水层进行疏水降压,完善矿井排水系统,加强地表水的截流治理。河北省开滦矿业集团范各庄矿针对奥灰水、冲积层水、顶板砂岩水、老空水等多种水害隐患,积极采用综合立体探测技术,查明矿区水文地质情况,合理留设防水煤(岩)柱,疏放老空水和顶板砂岩水,对奥灰水实行疏水降压,封堵有突水威胁的隐伏陷落柱和导水断层,完善矿井排水系统,增加矿井抗灾能力,加强地表水的截流治理,多年来,有效预防了突水淹井和重特大水害事故。“五项”措施科学概括了水害治理的基本技术要求。“防、1

堵、疏、排、截”是我们在长期治理各类煤矿水害实践中总结出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主要含义和基本技术要求是:合理留设各类防水煤柱,注浆封堵具有突水威胁的含水层,探放老空水和对承压含水层进行疏水降压,完善矿井排水系统,加强地表水的截流治理。河北省开滦矿业集团范各庄矿针对奥灰水、冲积层水、顶板砂岩水、老空水等多种水害隐患,积极采用综合立体探测技术,查明矿区水文地质情况,合理留设防水煤(岩)柱,疏放老空水和顶板砂岩水,对奥灰水实行疏水降压,封堵有突水威胁的隐伏陷落柱和导水断层,完善矿井排水系统,增加矿井抗灾能力,加强地表水的截流治理,多年来,有效预防了突水淹井和重特大水害事故。

三、煤矿水害防治“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十六字原则

“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十六字”原则科学地概括了水害治理的基本程序。“预测预报”是水害防治的基础,要在查清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矿井生产区域的地质构造情况、水害类型等进行分析,提出预防处理水害的措施。“有疑必探”、“先探后掘”是水害防治的关键,在“预测预报”工作的基础上,分析可能构成水害威胁的区域,采用钻探、物探、化探等综合技术手段查明水害隐患,提出水文地质分析报告,确保井下采掘安全。“先治后采”是水害防治的最终目标,对排查的水害隐患,必须

先治理后开采。自 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要求。1986年颁发的《煤矿防治水条例》规定“在受水害威胁的地区,必须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2004年修订的《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矿井必须作好水害分析预报,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探放水原则”。“十六字”原则是对以往防治水工作经验的概括,更进一步体现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所增加的“预测预报”和“先治后采”八个字,都是煤矿水害事故血的教训换来的,“十六字”原则是对“八字”原则的升华和提高。

“十六字”原则和“五项”措施是水害防治的一个有机整体,必须全面系统地贯彻落实。同时,“十六字”原则和“五项”措施也有待遇各地区、各单位希望同志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加以总结完善,从而不断提高水害防治水平。各煤矿企业应针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煤矿水害防治工作的实际,认真编制煤矿防治水计划和应急预案,坚持煤矿防治水“十六字”原则,落实“五项”措施,加大矿井防治水设施、设备的投入,加强煤矿水文地质预测预报系统的研究和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建立矿井水害防治工作长效机制。受水害威胁的煤矿要建立完善的防排水系统;受奥灰水、老空水和承压含水层水威胁的矿井,要建立并实施煤矿地质及水文地质安全保障体系。通过有力的控制和严格的管理,真正使矿井水害防治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四、煤矿水害防治的五项重点,煤矿水害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科学实践,需要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既要抓全面,又要抓重点;既要治标,更要治本。当前要突出抓好五项重点工作的落实:

1、明确煤矿水害防治工作责任,健全工作体系。

煤矿企业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主体。也是防治水工作的责任主体。煤矿主要负责人是水害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对本单位的水害防治工作全面负责,组织落实重大水害防治安全技术措施;总工程师是矿井水害防治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责任人,负责对水害防治相关技术工作的日常管理。各煤矿企业要根据矿井水害情况,配备专职水害防治人员;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水害隐患严重的煤矿企业,应当设立专门防治水机构,配备专职技术负责人。要依据《煤矿安全规程》,建立健全各级水害防治工作责任制,明确责任,抓好日常水害防治工作。

2、完善煤矿水害防治工作机制,严格落实有关措施 煤矿企业要建立健全各级水害防治技术管理责任、部门业务保安、措施审批、隐患排查治理、安全设施管理和探放水等制度。要开展对矿井范围内老窑、采空区、含水层和废弃巷道积水等普查工作,通过收集资料、现场调查、打探水钻等措施,查明相邻煤矿及废弃老窑情况,建立防治水基础

资料档案。要制定矿区水害防治标准和防治水实施细则,并抓好落实。要进一步加强矿井地测防治水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认真开展质量达标活动,夯实矿井地测防治水基础工作。要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落实保障防治水安全的技术措施、管理措施、探放水措施,提高矿井防范重特大水害的综合能力。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水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做到机构、人员、设备、设施、资金“五到位”。

3、加强科技攻关,提高煤矿水害防治技术水平

煤矿企业要加强与科研院校、单位开展水害防治技术攻关和科学研究。重点研究攻关老空水、溶洞水的探查技术与方法,华北奥灰水突水机理与防治技术,水体下、冲积层下安全开采技术,矿井水害控制——供水——环保三位一体优化技术等。通过研究和攻关,初步构建煤矿水害防治基本理论框架,积极运用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对水害隐患严重特别是水体下开采的煤矿,要组织水文地质方面的专家进行“会诊”,进行安全评价,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方可生产。要不断加大防治水科技投入,按照标准提取安全生产费用,保证煤矿水害防治的必要投入。

4、开展以水患为重点的隐患排查活动,严密防范水害事故

煤矿企业要根据矿井受水害威胁情况和雨季“三防”工作要求,组织开展水患排查活动,排查的主要内容是:防治

水机构是否健全,专业技术力量是否到位;防排水系统是否完善;雨季“三防”工作计划、物资、队伍和措施是否落实;是否严格执行煤矿水害防治“十六字”原则;探放水设备是否齐全;水患是否按期治理;与相邻矿井间的开采关系是否明晰正常;采掘工作面附近的积水情况是否清楚;应急救援预案是否制定和落实。同时,要加强职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定期组织矿井避灾演习,提高职工的自我防范和自救能力。

5、加强对水害防治工作的监管监察,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生产行为

各级煤矿安全监管、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煤矿企业的监督检查,对受老空水、底板奥灰水和溶洞水威胁、存在重大隐患的,要指定专人跟踪并督促其认真进行整改。凡存在重大水患、无法保证安全开采的,要依法责令停产整顿;整改无望的,要向地方人民政府提出关闭建议。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将煤矿水害防治工作作为监察执法的重要内容,依法开展重点监察和专项监察,严肃追究煤矿水害等事故责任。针对当前小煤矿超层越界开采造成水害事故多发的势头,要进一步加大联合执法的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开采、违法生产行为。

第四篇:萤石矿区周边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措施(DOC)

萤石矿区周边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措施研究

张志强

1沈亲亲

2刘越3

(浙江省核工业二六二大队,浙江湖州 313000; 浙江省第九地质大队,浙江湖州,313000; 浙江省湖州地质技术开发公司,浙江湖州,313000)

摘要:本文以萤石矿区为例,研究了矿物开采对周围地质情况造成的影响,总结了周围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并提出了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主要结果如下:(1)萤石矿区附近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地面崩塌、地面沉降这几种类型,并且跟地下水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并且降雨的增加会显著增加该区域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2)针对矿区内不同的情况提出了不同的防治措施建议,根据地质灾害的分布区域,将矿区分为了重点防治区域和一般防治区域两块区域,针对这两块区域的不同情况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建议。关键词:地质灾害;萤石矿;防治措施

绪论

1.1 概述

萤石矿又称为氟石,是工业上氟元素的重要来源,它作为最为重要的非金属矿物原料之一,在冶金、炼铝、玻璃、陶瓷、水泥化学工业等上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它不仅在基础工业上作用巨大,而且在很多尖端科技领域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航空航天、电力电子、机械和原子能等领域萤石更是基本原料之一,很多国家甚至将萤石矿作为一种战略资源来储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萤石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因此越来越多的萤石矿被开采利用,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速经济和科技的进步,但是萤石矿的大面积开采也将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将会改变矿区周边地质情况,这大大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势必对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因此对于萤石矿开采后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类型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成为一项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目前对萤石矿开采之后地质灾害的类型以及相应防治措施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对此进行研究探索,希望对萤石矿的安全开采和利用提供一些帮助。

浙江省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随着经济建设的推进,全省各种资源开采项目增多,对矿区周围的地质环境破坏越加严重,经过研究王洲平总结出浙江省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这几种(王洲平等,2001)。本省许多城市都开始针对自身的情况大力研究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王铁生在根据金华市的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发现了金华市的地质灾害主要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并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的建议(王铁生等,2013)。金太平通过对磐安县地质灾害的研究,采用袭扰系数法、强度指数法和综合危险性指数划分地质灾害区域,并针对每个区域的地质灾害分布规律都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金太平,2006)。夏丽君根据浙江省永嘉县地质灾害的防治经验,在组织安排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上做出了总结归纳(夏丽君,2014)。全国范围内,其他省份针对自己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总结规律提出了很多自己的防治办法,毛瑞通过列举今年江苏省发生的地质灾害,提出了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毛瑞1994)。同时朱兴贤也针对江苏省的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归纳出了比较完善的防治措施(朱兴贤,1996)。谢兴楠发现江苏省影响最为巨大的地质灾害是地面沉降以及海水入侵,并提出了一些防治看法(谢兴楠,2009)。李后尧通过分析江苏省地质灾害的发生实例,根据勘察与监测资料探讨了几种典型的城市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李后尧等,2003)。以上都是各个省市针对本省内的地质灾害分布规律,总结出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以及防治的建议措施。1.2 地质灾害类型及成因分析

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其中浙江省内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

滑坡根据发生的环境背景可分为三类:覆盖型丘陵滑坡、岗地滑坡、河沿滑坡。滑坡的成因主要是人类的工程活动,可以发现在工程活动频繁的区域滑坡发生的较为频繁,分布也更为密集,并且降雨量的增加也会增大滑坡的发生概率(沈兴国,2001)。滑坡是十分多见的地质灾害,它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突然发生,产生的破坏却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对于滑坡世界各国都采取了很多的措施,美国更是把滑坡减灾纳入了国家战略之中,从预防规划入手,在滑坡易发生的时段和区域设立预警站,时刻监测力求在第一时间通知(钱新,2013)。

地面沉降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地面沉降是地下水渗流场变化和地层应力重分布的动态过程。根据太沙基的有效应力原理,上覆地层的压力由地层的岩土颗粒骨架和空隙共同承担。平衡状态下,上覆地层压力为岩土颗粒骨架所承受的有效应力和孔隙水压力之和。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引起松散地层大量失水,造成含水层水位下降,孔隙水压力减小;同时含水层水位的下降也会影响相邻弱透水层水场的稳定,引起若透水层水位下降,从而弱透水层空隙水压力也减少,在上覆压力地层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减小的孔隙水压力转化为由土骨架来承担,从而导致有效应力增加,土层压密,引起地面沉降(龚士良等,2007;龚士良,2009)。房浩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沧州市地面沉降风险评价模型,对全区进行风险等级划分,根据各区域的特点,采取最有效的防治措施(房浩等,2014)。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一种地质现象。地面塌陷主要有岩溶地面塌陷和采空地面塌陷两种类型,采空地面塌陷完全由地下采矿作业造成,地下爆破采矿作业时,所产生的震动波使得围岩的内部结构发生破坏和变化,加剧了围岩及顶板岩体的裂隙发育,使岩体的强度显著降低,从而加速地面塌陷形成(陆徐荣等,2009)。1.3 采矿作业导致的地质灾害

采矿是一种位于地下的工程作业项目,本身就有很大的危险性,又由于我国的开采技术和开采设备比较落后,不能科学的开采和合理的保护,导致周边的环境恶化,严重时甚至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矿山地质灾害主要有矿体内因引起的灾害、地下水位引起的灾害、岩土体变形灾害三种类型(苏航等,2013)。这三种类型会引起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这将会对周围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蒋健以江苏徐州地区露天采矿山为例,研究了该矿山附近地质灾害的类型特征,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防治措施建议(蒋健等,2009)。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我国由于采矿技术以及采矿设备的落后导致矿山周围的地质灾害不断发生,这对周边环境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为此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本文通过浙江省安吉县报福镇蒲芦坞矿区铅锌多金属(萤石)矿周围的地质灾害情况的分析研究,希望能为矿区周围的地质灾害防治提出一些建议。本文所作主要工作如下:

(1)总结归纳国内外研究成果,概述地质灾害的类型以及防治措施的进展,根据国内外研究动态中的不足之处和空白点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总结前人理论基础上,对矿区周边地质灾害的类型和防治措施进行归纳总结。

(2)通过浙江省安吉县报福镇蒲芦坞矿区铅锌多金属(萤石)矿周围的地质灾害情况的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地质灾害的类型,并提出防治措施的一些建议。萤石矿区周边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措施

2.1 概况

工作区位于安吉县递铺镇城区230°方向约22Km的报福镇蒲芦坞一带。行政区划隶属于上墅乡报福镇管辖。区内东西向长2.0Km-5.2Km,南北向宽2.3Km-4.6Km,面积约16.63km2。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19°30′00″,北纬30°30′00″。具体坐标如下表:

工作区交通发达,13省道从工作区北侧通过,直距最近约5公里,13省道至报福镇支线可通往工作区,交通便利。(详见图1工作区交通位置图)。

图1 工作区交通地理位置图(红色框体位置)

工作区地处浙江省西北部低山丘陵区,图幅范围海拔最高841.0米,最低108.0米,相对高差733米,地形起伏较大,山体坡度较陡,植被发育,竹林成片,基岩出露一般,总体地表工作难度较大。工作区地处亚热带,区内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湿润。本区系西苕溪水系,在工作区内分布较多的河流、溪沟,多为间隙性河流,平时水量不大,但暴雨后水量暴涨。

本区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型气候,总的特点是冬夏季风交替显著,年平均温度适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空气湿润。多年平均气温15.6℃,历年极端最高气温41℃,最低气温-17.4℃(1977年1月5日),7-9月份天气炎热。区内降雨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1575.2mm。降雨年内分配不均,根据月份降雨量可划分为:春雨期(4~6月),占全年降水量的19%;梅雨期(6月中旬~7月上旬),占全年降水量的14%;秋雨期(8月下旬~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18%;8~10月为台汛期,境内强度大、时间长、范围广的暴雨均由台风造成,过程雨量可达550mm,以9月最多,8月次之,期间降雨量在50~100mm的暴雨占89%,100~200mm的大暴雨占10%,200~300mm的特大暴雨占1%。

区内以农业、林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等,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毛竹、笋干等,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发达,居民经济收入主要依靠毛竹销售及工厂打工,经济条件比较富裕,百姓生活安居乐业,民风朴实。2.2 区域地质特征 2.2.1 构造情况

工作区位于郎村-船村次级背斜西侧,整体为背斜与向斜转折端部位,受构造作用强烈,地层总体倾向北西、南东向,倾角35°~48°,局部地段受构造影响,产状发生变化。

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为北东向断裂F1、F3、F6,北北东向断裂F5,北西向断裂F2、F4,分述如下:

(1)北东向断裂

F1:分布于鹤翔坞-观音堂一带,在勘查区内长约1.1km,呈北东向展布。断层倾向330°~360°,倾角57°~61°,深部倾角变缓,断距15~75m,整体为一轻微弯曲拉长的S形,地表可见“鱼背形”地形;具多期活动特征,早期表现为压扭性断裂,后期表现为多期活动的张性断裂;断层内构造角砾发育,角砾呈棱角状、次棱角状,砾径大小不一,小至3~10cm,大至1~2m,角砾主要为钙质泥岩和硅质角砾,其中钙质泥岩角砾硅化明显。断裂带北东部两盘地层均为寒武系、奥陶系地层,中部受细粒花岗岩岩体侵入而发生搓断;南西端地表萤石矿化明显,萤石呈负角砾状充填于构造角砾间,北东端萤石矿化减弱至消失,硅化加强,形成一地表宽度可达15m的较大规模的硅化带并延伸至矿区外。断裂带附近具萤石化、硅化、钨钼矿化、铅锌矿化、黄铁矿化、角岩化等。本断裂带为矿区主要的控矿、容矿断裂。

F2:主要出露于矿区外北西侧和矿区内北部,矿区内分布总长约700m,与F1断裂大致平行产出,相距1.3km左右,呈北东向展布,倾向北西,倾角40°,断层性质为正断层。北西盘(上盘)地层为上寒武统华严寺组条带状灰岩、西阳山组泥质灰岩、钙质泥岩,南东盘(下盘)地层为中奥陶统胡乐组含炭硅质岩、粉砂质泥岩、硅质泥岩,下奥陶统印渚埠组钙质泥岩。

F3:出露于矿区中部,总长约1.2km,与F1断裂大致呈平行产出,相距0.7km左右,呈北东向展布,断层性质不明。

(2)北北东向断裂

F4:出露于矿区中部,小圩坞至蒲芦坞一带,长约1.3km,呈北北东向展布,断层性质不明。(3)北北西向断裂

F5:出露于矿区东侧,二房里至西坞里一带,长约1.6km,呈北西向展布。北东盘地层为震旦系、寒武系下统荷塘组,南西盘地层为下奥陶统印渚埠组、上奥陶统砚瓦山组瘤状灰岩、泥质灰岩,北东端切穿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体和石英正长斑岩岩体。推测为左行平移断层,具多期次活动特征。

F6:出露于矿区西南部,总长约0.91km,断层性质不明,错断F1断层。2.2.2 地层情况

工作区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1)震旦系上统皮园村组(Z2p)

深灰色具黑白相间条纹、条带状硅质岩,薄层状硅质板岩夹薄层状或透镜状白云岩,岩性稳定。岩石厚度未控制。在工作区东南部附近零星出露。

(2)寒武系下统荷塘组(Є1h):

分上、中、下三段:其中下段:岩性灰黑色、黑色中—薄层状硅质岩,微细层理偶可见,岩石层厚一般为15cm左右。中段:岩性为石煤层,石煤与炭质硅质岩互层,石煤层单层厚度变化较大。上段:岩性为黑色薄层炭质硅质岩、炭质页岩、硅质岩。共厚度约450m。分布不全,主要出露于工作区东南部。

(3)寒武系上统华严寺组(Є3h)

深灰色厚层具泥质条带灰岩,岩性稳定。分布不全,主要分布在工作区北部。(4)寒武系上统西阳山组(Є3x)

灰色、深灰色具不规则条带状泥质灰岩,以及钙质泥岩夹灰岩。厚度约80~260m。分布不全,主要分布于工作区北东部和南西部,在矿区外侧北西处有较大范围面积分布。

(5)奥陶系下统印渚埠组(O1y)

原岩为灰色~青灰色粉砂质泥岩、泥岩,底部为钙质页岩。以角岩化蚀变为主,偶见黄铁矿化,厚约300~700m。是本区主要出露地层,分布于工作区北部和南东部,工作区北西外侧也有大面积分布。

(6)奥陶系下统宁国组(O1n)

灰黑色及青灰色薄层粉砂质页岩,厚140m。呈条带状分布于工作区北部。(7)奥陶系中统胡乐组(O2h)

灰黑色含炭质、泥质硅质岩粉砂质泥岩、硅质岩,厚60-450m。呈条带状分布于工作区北部及工作区北西外侧。

(8)奥陶系上统砚瓦山组(O3y)

灰绿色、青灰色薄至中层瘤状灰岩夹薄层泥质灰岩,厚400-1000m。呈条带状分布于工作区中部及北西外侧。(9)志留系下统霞乡组(S1x)

为浅灰~深灰色泥质粉砂岩、细砂岩,局部灰白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厚30-400m。呈条带状分布于工作区南东部。

(10)白垩系下统劳村组(K1l)

主要岩性为层凝灰岩、流纹质角砾熔结凝灰岩、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流纹岩。厚300~957m。大面积分布于工作区总部及东南部。

(11)白垩系下统黄尖组(K1h)

浅灰色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流纹斑岩、安山岩,厚约2500m。主要分布于工作区中西南部。(12)第四系(Q)

分布不广,为河流冲积、残坡积物和坡洪积堆积物,主要分布于山前冲积地带、河(溪、沟)谷及缓山坡地带,岩性为砂砾石层,夹亚粘土、淤泥等,厚5~10m。

从前期踏勘及化探异常显示,萤石矿化及相关硅化主要分布于F1断层两侧的寒武系和奥陶系地层,铅锌钨钼等多金属矿化主要受寒武系地层控制。地层岩性主要为条带状灰岩和泥质灰岩,具有较高的化学活泼性利于交代。

区域地质图如下所示图2所示。

图2 区域地质图

2.3 主要地质灾害类型

萤石矿的大量开采势必会对周围环境的地质情况造成影响,很多区域甚至会有发生地质灾害的风险,经过统计本矿区内主要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地面崩塌、地面沉降这几种。2.3.1 滑坡

在矿区内多处陡直岩坡上,岩体在多方向的裂隙、断层等多组弱面切割下而形成楔形岩体,倾向临空面,在一定条件下(如降雨、施工或加载工程活动等),受剪切力作用容易发生中、浅层崩塌滑坡。本矿区采用露天开采方式进行萤石矿的开采,因此一旦发生滑坡,对矿区的威胁是十分巨大的。而且在开采过程中随着大量富含萤石矿的岩体被挖走,势必会打破之前边坡的稳定结构,一旦土体的抗剪强度低于滑坡的极限值,就会发生滑坡,并且由于降雨的增大,大量降雨渗入土体裂隙,使得土体软化膨胀,抗剪强度降低,矿区周边的工程边坡极易发生滑坡。2.3.2 地面崩塌

治理区内存在多处开山采石形成的陡直甚至为已产生倾倒的岩壁,高度3 ~ 30m,如东侧有一面北东~南西走向长约300 m,整体垂直,局部已产生倾倒的岩壁。该岩体剪裂隙平行岩壁面密集分布,间距30~50 m,同时又有走向与岩壁走向呈6 0~90。夹角、倾角4 0 ~ 9 0的张裂隙和断层破碎带、次生断层等结构面。在这些不利组合的内、外倾结构面切割下,岩石呈薄层块状,比较破碎,加之岩层中间夹有薄层的泥岩 软弱夹层,受雨水浸泡鼓胀,外层临空岩体在倾覆力矩的作用下容易失稳崩塌。在陡直倾倒状岩壁下开采,或这些岩壁下部岩体风化破碎等原因而剥蚀、坠落,使上覆岩体失 去支撑,易发生倾斜式崩塌。大块的岩石突出于坡面、坡顶上,岩石与岩壁间已断裂、松动,甚至悬挂,在雨水等一定外力作用下易发生崩塌。2.4 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止措施一定要根据矿山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充分考虑矿山所在地区的气候、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等,并与防治矿山地质灾害的措施有机结合。根据灾害发生的频繁程度和严重程度划分几个防治区,重点防治区域重点关注,完善监测机制,做好 地质环境恢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做到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2.4.1 重点防治区的防治措施

1)合理设计边坡参数,加强对边坡的监测,定期检查边坡的变动,精确反映到监测部门,及时制定应对措施。2)做好准备工作,开挖前要进行专门的勘测,采掘过程中如果出现边坡开裂变形等,及时上报并使用挡墙稳固边坡。3)对于以前发生过灾害的防止区,重点做好边坡加固工作和预防工作,避免灾害反复发生。4)严格做好渣场弃渣的方量以及边坡坡度的设计,设置拦渣坝,做好挡墙设计,同时防止泥石流和山崩的发生。5)合理并充分地利用渣场的空间,严禁随意弃渣;对于开采的坑道,一定要做好坑内的支护,选用质量过硬的支柱,防止因为矿顶坍塌造成的危害。6)对坑道所处的位置进行提前勘测,准确测出其水位及透水层,开采过程中定期做好巷道和开采道所处位置的水层勘测,避免发生坑涌,做好排水设计,及时排除涌进巷道的水或岩屑。2.4.2 一般防治区防治措施

在建设进区公路和矿山生活区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弃渣和一定量的边坡,这可能会 导致边坡失稳和塌方事故。沿途的弃渣可能会导致飞石、滚石、坡面泥石流等事故。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加大对一般防治区的管理力度和监测,对边坡进行合理的支护,合理排 放弃渣,避免事故的发生。2.4.3 完善监测机制

增设监测点,针对矿井内以及矿井外部容易发生事故的地段,布设监测装置,任用专业的监测人员,严格做好监测工作,结合矿场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监测方案,一旦发现事故的苗头,及时汇报,并预测事故的发展形势。管理部门要根据事故发生的地段位置和发展形势及时制定出处理方案,并尽快实施,目的在于把灾害扼杀在萌芽状态,防范于未然。2.4.4 做好地质环境恢复

开采工作结束以后,必须把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全部运出矿山,对于开采过程中出现的采空区,要用矿渣对其进行回填,这样可以避免水土流水。矿山的开采工作对植被和耕地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开采工作结束以后,要对其进行复垦,保证植物的继续繁衍,恢复矿山的生态能力。通过以上对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对矿山地质灾 害进行防治,可以达到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大大减少了因为地质灾害带来给采矿企业带来的损害,同时又维护了环境,达到人类与环境友好相处的目的。结论与展望

3.1 结论

矿山地质灾害不仅对采矿企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也对人类的环境造成了损害。合理有效的利用矿产资源、加强监测和信息化管理、提高采掘技术和采掘设备的先进性、防止矿山地质灾害等都是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本文通过浙江省安吉县报福镇蒲芦坞矿区铅锌多金属(萤石)矿周围的地质灾害情况的分析研究,希望能为矿区周围的地质灾害防治提出一些建议。得到如下成果:

(1)萤石矿区附近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地面崩塌、地面沉降这几种类型,并且跟地下水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并且降雨的增加会显著增加该区域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2)针对矿区内不同的情况提出了不同的防治措施建议,根据地质灾害的分布区域,将矿区分为了重点防治区域和一般防治区域两块区域,针对这两块区域的不同情况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建议。以及对开采过程中的监测措施以及开采完毕之后的环境恢复措施也提出了一点看法。3.2 展望

本文主要探索了萤石矿区周围的地质灾害类型以及防治措施,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由于作者的水平有限,再加上矿区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涉及的问题比较复杂,使得有本文在很多问题上的考虑不够全面,所完成的工作十分有限,因此,对以后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展望如下:

(1)本文只探索了萤石矿区周围的地质灾害类型情况,这只是矿产中的1组情况,并不能完全说明矿产的开采对周围地质环境的影响,对于其他种类矿物的矿区都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总结这些研究结果才能更好的提出防治措施。

(2)本文只探索了以露天开采方式进行开采的矿区周围的地质灾害类型情况,这只是开采方式中的1组情况,并不能完全说明矿产的开采对周围地质环境的影响,对于其他开采方式的矿区都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总结这些研究结果才能更好的提出防治措施。

(3)本文所提出的一些防治措施建议都仅仅只是一些较为粗略的建议,很多都仅仅是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提出防治措施建议,并没有提出一些较为具体的防治措施,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更为细致的研究防治措施,能从技术的角度找出地质灾害的监测方法或者预警方案。

参考文献

[1] 房浩,何庆成,赵婷婷等.沧州市地面沉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上海国土资源,2014,35(2):9-12.[2] 龚士良,李采.地面沉降研究与防治认识论与方法论刍议[J].城市地质,2007,2(1):16-19.[3] 龚士良.上海地下水流场变化及地面沉降发展的影响[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9,20(3):1-6.[4] 蒋健,徐鲁勤,高永利.江苏徐州地区露天采矿山地质灾害特征及其防治[J].中国煤炭地质,2009,21(增1):26-28.[5] 金太平.浙江省磐安县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与防治措施[J].西部探矿工程,8(增刊):2006,533-536.[6] 陆徐荣,王茂廷,周爱国等.淮河流域(江苏段)主要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3):2009,85-89.[7] 李后尧,冯启言.江苏典型的城市地质灾害与防治[J].中国矿业,2003,12(1):67-70.[8] 毛瑞.江苏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4,5:54-55.[9] 钱新.各国如何防治滑坡灾害[J].减灾指南,2013,2:20-24.[10] 沈兴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地质问题[J].火山地质与矿产,2001,22(2):57-61.[11] 苏航,李奇,朱海波.浅析矿山地质灾害类型与防治措施[J].岩土工程,2013,11:190-191.[12] 王洲平.浙江省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措施[J].灾害学,2001,16(4):63-66.[13] 王铁生,吴雪琴.浙江省金华市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措施[J].上海国土资源,2013,34(3):97-99.[14] 夏丽君.织牢“安全网”实现“零伤亡”[J].国土资源通讯,2014,16:42-46.[15] 谢兴楠.江苏地质灾害特征、成因及防治建议[J].地质学刊,2009,33(2):154-159.[16] 朱兴贤.江苏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探讨[J].江苏地质,1996,20(1):41-45.Research on the types of surrounding geological disaster and prevention measuresof fluorite deposit Zhang Zhiqiang1,ShenQinqin2,LiuYue3

(1.Zhejiang nuclear industry 262 team,Zhejiang Huzhou 313000;2.Zhejiang NO.9 Geological Team,Zhejiang Huzhou 313000;3.Zhejiang huzhou geologic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mpany, Zhejiang huzhou,313000)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Fluorite Mining Area as an example, study the mineral mining impact on the surrounding geological conditions, summarizes the main type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around, and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The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s:(1)geological disaster type fluorite mine near the main settlement that several types of landslides, ground collapse, ground Settlement, and have a great relationship with groundwater, and will increase the rainfall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probability of occurrence of geological hazards in the area.(2)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situations within the mining area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f different prevention 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order to distinguish ore will focus on prevention area and general prevention area of two region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ituations of the two region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preventive measures and recommendations.Keywords: Fluorite Mine;geological hazard;prevention measures

第一作者简介

姓名:张志强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8年7月 籍贯:河北唐山

单位:浙江省核工业二六二大队 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资源勘查工程 职称:助理工程师

通讯方式:邮编313000 电话/传真0572-2223172 电子邮箱642843602@qq.com

手机***

第五篇: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分析论文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分析

【摘要】:本文以下内容以景东县者后山地新镇建设项目为例对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分析

中图分类号:s1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工程概况

景东县者后山地新镇建设项目位于景东县者后乡,项目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建构筑物建设工程、道路建设工程、景观绿化建设工程及小区内部的给排水、供电等配套设施,本工程建设过程中共产生土石方开挖97465m³,其中表土剥离8000m³、场地平整26754m³、基础工程开挖43876m³;回填土石方78546m3,表土临时堆存于绿化区,用于后期绿化覆土,工程无永久弃渣。

本项目区处滇南横断山系纵谷区南部,属深度切割中山宽谷、峡谷区。气候类型属低纬度高原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暖温带季风气候。项目区多年平均气温17.2℃,年平均日照数为2131.7h,年蒸发量619.9mm,相对湿度74%。主导风向西南风,年平均风速2.2m/s。年平均降雨量960mm,5-10月为雨季,降雨集中,占全年降雨量的85%,多年平均降水日数154天。20年一遇最大1h、6h、24h降雨量分别为79.56mm、87.5mm、126.78mm。

项目区主要分布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疏林、针阔混交林,次生林、低矮常绿植物和旱地。主要树种有西南桦、旱冬瓜、车桑子等,植被覆盖率约为25%,植被一般。

二、本项目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地形、植被、土壤、降雨,人为因素主要是人为活动的扰动,包括施工方法、施工时序等,这里具体分析如下:

(1)项目区域占用的土地类型多样,原生水土流失以轻度为主。项目原地表完整紧实,若林草植被遭到破坏,植被的林冠截留、涵养水源、固持土壤的功能随之丧失;土体开挖回填松动,抗蚀性降低,在不利气候条件下,极易发生水土流失。

(2)项目区大部分施工区域存在开挖或回填,场地平整开挖回填量较大,若不加强防护,不仅加剧水力侵蚀,还会诱发重力侵蚀。

(3)项目区降雨量丰沛、降雨相对集中,水土流失动力源充足,扰动地表后,很容易加剧当地的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分析情况见下表。

表项目建设水土流失影响因素识别表

三、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布设原则

项目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防治新增水土流失为目标,保护建设、生态用地为出发点,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遵守水土保持法律法规、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以及环境保护总体要求的同时,针对项目特点确定措施的布设原则如下:

第一,以“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治理”为基本原则,结合工程实际和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贯彻“预防为主、防治并重、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水土保持与生产建设相结合”的方针,在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合理界定防治责任范围,提出防治水土流失的对策和具体措施。

第二、本着重点治理与综合防治相结合的原则,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在防治措施设计中通过对水土流失防治区域的划分,遵循全面治理和重点治理相结合、防治与监督相结合的设计思路,合理布设各项防治措施,建立选型正确、结构合理、功能齐全、效果显著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达到控制和防治新增水土流失的目的。

第三、密切结合项目特点,从实际需要出发,坚持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水土保持措施与主体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使水土保持措施既满足水土保持要求,也满足工程安全的要求。

第四,防治措施应遵循经济性以及技术上的可行性和易操作性原则。各种水土保持措施或工程中用到的材料应尽量就地取材,以便节省投资。提出的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要因地制宜,具有技术的可行性与易操作性。第五,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在主体工程比选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利用主体工程已有的水土保持功能设施,避免重复设计。

四、该项目水土保持的对策及建议

根据作者多年的实践经验及对该项目的分析,认为该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施工管理,对施工过程中不能及时回填的土石方以及散状材料在不使用时应进行覆盖遮挡。严格按照工程设计及施工进度计划进行施工,减少地表裸露时间,尽量避免在雨天进行各种土石方工程。

第二,根据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原则,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步,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及项目监理制,本方案补充的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应与主体工程一起招标,签订施工合同,按照设计文件及施工合同要求完成防治措施。

第三,临时沉沙池。为了降低施工期间临时排水沟的排泥沙含量对周边地表及植被的影响,同时借鉴同类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经验,本方案考虑在项目区临时排水沟多条交汇处和出口处布置沉沙池,经分析,共设置6座,沉沙池采用m7.5砖砌筑,尺寸为3.0m×1.5m×1.5m,衬砌厚度为24cm,沉沙池内侧m7.5水泥砂浆抹面,施工期间应定期对沉沙池进行清理,将清理出的泥沙回填至绿化用地区,施工结束后将沉沙池回填。

第四,施工期应加强对各项水土保持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定期检查其运行状况,防患于未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或整改措施。

第五,临时排水沟。根据主体工程规划,本工程道路广场区沿线的雨水管网将随着道路的建设,逐步完成,在此之前,由于主体工程规划设计的排水暗管难以及时到位发挥作用,考虑到临时排水沟与后期排水体系有效的结合,因此,根据本防治区的地形条件和布置特点,考虑在道路一侧及场内其它区域统一布设布置畅通的临时排水沟,汇集施工场地内的地表径流,以减少对施工场地内的径流冲刷,本方案布设的临时排水沟基本上沿主体工程规划的永久排水体系布置,部分区域有所延伸,最终将施工期的地表汇水排至项目区附近已有道路排水体系中,进行统一处理。

第六,直接影响区主要为项目建设周边防治责任范围区域,为避免项目建设造成水土流失区域的外延,针对工程建设施工特性,对该防护区域提出以下防治要求:①严格控制施工范围,尽量减少施工对周边区域的扰动和占压,避免造成植被的破坏;②对受项目施工影响的区域加强监督和保护,避免因不合理的施工或其它人为因素而造成新的水土流失;③对本区域内散落的土石应进行清理,并集中堆放至指定位置,若造成植被破坏,应及时恢复;④在施工扰动影响区加强监督管理,同时加强对该区域的水土保持监测。

五、结尾

以上内容首先对该项目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介绍,随后在此基础上针对该项目实际情况提出了水土保持的对策及建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作者深知,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必须要时刻站在水土防治技术的前沿,多学习、多总结,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的水土防治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公路水土保持 》江玉林等,科学出版社

[2]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贺康宁等,中国林业出版社

[3]《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规划与设计及其参考案例》游尚官等,黄河水利出版社

下载灾害地理学论文——云南省自然灾害类型及其防治措施探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灾害地理学论文——云南省自然灾害类型及其防治措施探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