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爱无疆谱写民族团结歌 助人为乐浇灌民族团结花
大爱无疆谱写民族团结歌 助人为乐浇灌民族团结花
——爱心妈妈帕力达民族团结先进材料
平凡朴实的维吾尔族爱心爱心妈妈帕力达25年来,一直无私奉献,帮扶了老人、孩子无数,有汉、回、维、哈等各民族的人,以博大的慈母之心,创造了人间至真至纯的旷世奇爱。
一、泉水最清,母爱最真——哈萨克谚语
这要从帕力达妈妈的家庭说起,1959年8月,爱心妈妈帕力达出生在新疆托里县,家里有兄妹8人,在当时家庭还是比较困难的,为了能让其他的兄妹们上学,学习成绩优秀的她,决定休学,出外打工,帮助父母,供兄妹们上学,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她,深深的感受到想上学却上不上学的滋味。长大后,年轻漂亮的帕力达,与丈夫阿扎提养育着自己的3个孩子,加上母新和一起生活弟妹,一家人14口人,过着虽清淡却很幸福的生活。丈夫阿扎提虽然在县医院上班,但工资也仅仅才45元不到,家庭条件相对来说,还是较困难的。为了补贴家用,爱心妈妈帕力达和丈夫商量后,在1990年自己开起了一个小门市部,在这年年底的时候,爱心妈妈帕力达的商店来了一个汉族青年,抱着一个才出生一个月的女孩,对爱心妈妈说,家里实在太困难,别说吃面粉,就是架火的煤也没了,孩子在家只能等死,没有办法了,想把这孩子卖掉,爱心妈妈虽然听得不太懂汉语,但还是明白了这个汉族青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难,看着孩子可怜的小脸,生性善良的帕力达,深知即将失去孩子父母的辛酸和无住,没有利益的驱使,没有豪言壮语,只是一种人性最本能的选择:
“总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这这个娃娃饿死,我养了„„”,一句再简朴不过却掷地有声的话语,让爱心妈妈帕力达的一生与人间大爱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也注定了她一生的劳苦艰辛。
时隔4年,爱心妈妈帕力达看到邻居一个60多岁汉族孤寡老人,没有人照顾,不禁动了怜悯之心,主动把老人接回家,洗衣、做饭、看病,这一照顾就是10年,2004年底,老人的亲妹妹找上门,把老人接走,爱心妈妈帕力达才算了放下了一桩心事。老人走时候,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在帕力达这个没有丝毫血缘关系的维吾尔亲人的照顾下,无人照顾的孤寡老人有了一个温暖的家,一份胜似亲人的爱。
自从平时照顾的老人走后,爱心妈妈帕力达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总觉得少了什么,她决心找些事做,这时她听说还有很多的牧业上的孩子上不起学,交不起学费,她心里就有了决定,一定要帮助这些孩子上学,自那以后,爱心妈妈就开始对牧业上贫困的孩子资助,帮他们交学费,买新校服、新书包和学习用具。25年来,爱心妈妈已经记不住,她资助了多少个孩子。不过,每年都有她资助过的孩子去她家看望她,让她心慰不已。性格开朗、乐观、善于持家的爱心妈妈帕力达,没有被生活的重担压跨,始终对生活充满着信心,她相信,孩子们终会长大成人,日子会逐渐好起来的。
二、骏马要看它的眼睛——哈萨克谚语
近六年来,爱心妈妈帕力达和托里二小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个缘结来自她帮扶的三名哈萨克族学生,一名蒙古族学生,2名汉族学生和其他她关心的孩子。每到开学和“六一”,爱心妈
妈帕力达准时来到了学校,带着学习用具,送上新校服,交上保险和学费,还给孩子买上教辅材料,力求让孩子们在学习上没有任何的压力,帕力达成了孩子们最亲的妈妈。
特别是她帮扶的汉族学生罗序成,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母亲因车祸致残,以捡破烂来维持家庭,连孩子最基本的学费都交不起,更不要说学习用品了,爱心妈妈帕力达知道后,亲自登门拜访,送去新校服和学习用具,并对孩子的母亲说:“大妹子,你放心,虽然我们不是一家人,但我知道你家的情况,那你就不要担心孩子了,孩子上学的事情,你就不要操心了,全由我来负责。”朴实的话让罗序成母子泪流满面,激动的说不出话来。
现在眼看着孩子们都要小学毕业了,爱心妈妈帕力达在一次下决心,只要我身体还能坚持下去,我就要一直帮扶到他们大学毕业。孩子们以后有出息了,就是对我最大的回报。
三、英雄要看他走过的脚印——哈萨克谚语
爱心妈妈帕力达常常说:小时候,我的家庭也比较困难,兄弟姐妹们也较多,我自己非常想上学,但最终没有能上上学,出外打工,供兄妹们上学,我能体会这种心情。现在,兄妹们也都长大了,考了上大学,有了工作,慢慢的都过上了好日子,看到这些,我心里特别高兴。但看到有困难的的孩子,我就总想起自己小时候,读不上书的那种心情,所以我就决定能以帮扶贫困学生为荣,让更多的孩子能在快乐中学习,我知道,无忧无虑的童年,是每一个孩子的梦想。
爱心妈妈帕力达,说到做到了,她不仅自己帮扶,还积极参加了托里县爱心妈妈协会,和更多的爱心妈妈一起做慈善,并经
常到学校看望孩子们,带着对同情,带着关心,带着爱心,对不同民族的孩子给予帮扶,保证孩子们健康成长、幸福快乐。除了抚养孩子,爱心妈妈帕力达还要做了很多的好事,有人形容像天上的星星数不清。以至于她自己也说不清了,她说,我帮扶人,不是为了出名,帮扶了谁,只要以后他能有出息,我就很开心了,想不起来,就算了,不想了,不管怎么样,我以后还是会按照自己的心愿去做了,直到我老了,动不了才算为止。爱,多一点付出,就会得到更多更大的满足,也会让爱得到升华,因为,爱加上爱是更多的爱。在托里镜泉水边的这家朴素的屋子里,每天都上演着一幕幕人间温情剧,感动着每一个人。真是心底有爱天地宽,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就要面对什么样的命运和人生,爱心妈妈帕力达,每天就是面对着是平凡的日子,真实的生活,她和丈夫阿扎提都是脚踏实地的人,对生活没有太多的奢望和企求,唯一的就是帮扶贫困孩子,让他们长大成人。
帕力达
2013.5.3
第二篇:用真情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用真情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海原县史店乡米湾村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村典型材料 在贫瘠的宁夏中部干旱带上,有这样一股清泉,它从汉族村庄流出,越过断崖,穿过草丛,一路欢歌,奔涌向前,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缓缓流淌而来,流入回族村的庭院、田野和林带,流入回族村每一个回回人的心田。
这就是海原县史店乡米湾村,一个回、汉杂居的山区村。米湾村辖10个自然村,全村有646户,3450人,其中回族135户,650人,党员58名。耕地总面积30200亩,其中水浇地3500亩;有退耕还林9501亩。有完小2所,教学点2处,水库2座,机井2眼。
多年来,该村把民族团结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将民族团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村“两委”班子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坚持以群众性活动为载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促进了民族团结工作蓬勃发展。全村经济总收入实现了翻番,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带领全村回汉人民,互相尊重、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安居乐业、勤劳致富,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进步歌,成为海原县远近闻名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凝心聚力谋发展 米湾村党支部一班人从思想深处深刻认识到,面对当前新形势和工作中诸多新任务,没有稳定的大环境,没有民族的大团结,本村经济要想发展就无从谈起,要切实维护好社会稳定,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前提是回汉民族团结一心。首当其冲就是要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和“指挥部”的作用。为此,村党支部首先从狠抓自身建设入手,坚持用理论武装头脑,制定完善并认真落实党支部及党员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充分发挥村干部、党员在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经济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使“干部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经常化、制度化,进一步提高了广大村干部和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了群众维护民族团结、发展经济增收致富的自觉性。“两委”班子有了凝聚力,群众有了向心力,回汉党员、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发展经济。2008年,米湾村荣获中卫市文明村称号;2009年,米湾村获得中卫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村称号,村支部书记徐海涛获得海原县优秀村党支部书记称号;2010年底,米湾村党支部荣获全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各项经济指标跨进全乡前三名。
以人为本讲民主
“我们这个村,回汉族之间一直很团结。即便有些小纠纷,村党支部也是一碗水端平,化干戈为玉帛,谁要是在回汉村挑起民族纠纷,党员干部首先不答应。”说这话的是村沟回族党员李进贵。多年来,村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形成了共识:团结和睦才能促发展,因此大力推进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理财、民主监督,凡属村里的重大事项和涉及到村民切身利益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都坚持交村民会议或代表会议讨论,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村集体公益事业等等,都由群众说了算。村支部、村委会带领群众精打细算,使用好每一笔集体收入,所有应用开支都交民主理财小组议事会把关、签字、盖章,大项开支交群众集体讨论通过。这种有事同群众商量,视村民为主人的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全村回汉人民的积极性,老百姓的气顺了,心齐了,村里的事大家积极出谋划策,共同帮助推进落实,为加快米湾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患难与共显真情
米湾村的10个自然村里,其中有2个回族自然村,回族人口数占全村总人口的19%。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汉族群众抓住机遇,外出务工、经商,经济收入不断增加。相比之下,居住在大山里面的村沟、谢沟两个回族村,经济发展较慢,生产生活条件较差。针对这种发展不平衡状况,村“两委”班子成员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们提出“少数帮多数,先富帮落后,回汉共致富”的口号,并制定了详细的帮扶计划,他们先后把13名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9名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干部,让村干部“富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16名党员与32户贫困户结对帮扶。县上、乡上的救济物资来了,优先发放给回族村子;优惠政策来了,优先照顾回族村子;工程项目来了,优先安排回族村子;外面投资来了,优先考虑回族村子。
村沟、谢沟的回族群众,生活在大山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加之长年干旱少雨,吃水难、行路难的问题已严重影响了这里回族群众的生产生活。针对这一难题,村“两委”班子从回族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入手,在破解难题上下功夫,想方设法为回族群众办好事、办实事。通过村“两委”班子成员的积极努力争取,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帮助下,县、乡、村多方筹集资金100多万元,为村沟、谢沟新修公路8公里,架设高压线路7.5公里,改造低压线路5公里,安装变压器1台,铺设引水管道5000米,建蓄水池2个、水窖51眼。在新修村沟、谢沟的公路中,由于资金紧张,人员不能及时到位,影响了公路的正常施工。汉族群众听到后,便纷纷自发捐款、作义工,使工程提前顺利完工;回族群众的人畜饮水要从汉族居住的村子引下来,汉族群众主动出工帮助架设水管,并且无偿提供水源,使村沟、谢沟的广大回族兄弟告别了饮用水困难的历史,从根本上解决了行路难的状况,让回族群众切身感受到了汉族群众兄弟般的民族感情。在这一片蓝天下,回、汉两族互相尊重,有事相帮,和睦相处,亲如一家。
干群同心促和谐
“没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邪气就压不住,正气就抬不起头,村干部的工作就无法开展,各项工作就停滞不前。”米湾村支部书记徐海涛这样说。为了使民族团结的思想根深蒂固、深入人心,村“两委”在县委统战部、民族宗教局及史店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在团结、稳定、发展、繁荣的治村方针指导下,教育全体村民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族人民之间相互离不开”的信念,做到在民族风俗上、宗教信仰上相互尊重;经济上、生活上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村干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做到“三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认真安排,精心组织;二是学习宣传到位,通过唱响“ 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民族团结好”的主旋律,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是活动落实到位,通过结合教育月活动为载体,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使民族团结的谐音唱响在每一个回汉群众的心中。此外,村里把矛盾纠纷作为突破口,建立了以无职党员为主体,老干部、老党员、村干部以及有威信的清真寺阿訇、乡佬等共同参与的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积极开展工作。通过几年来的努力,过去的“积案”全部得以解决。同时,还建立了信息小组和信息员,让调解触角延伸至村组各个角落,使一般性矛盾纠纷解决不出村组。健全的矛盾调解机制,使矛盾纠纷显著减少,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人们不再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操干戈,乡亲邻里关系和睦了,为推进和谐米湾形成了良好的村风民风。
团结之花遍地开
人们赞美蜜蜂的可爱,那是因为蜜蜂用辛勤的劳动酿造了芬芳的甜蜜;人们讴歌劳动的光荣,那是因为劳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无尽的财富;人们感恩温暖的双手,那是因为这双手给了他希望和梦想。当我们看到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脸上洋溢着快乐的8 名贫困学子时,不仅会为这种场景而感动,更会感激于让这些贫困学子圆梦的米湾村“两委”班了成员。去年8月,对于米湾村来说,是个值得高兴的日子,村里为考上大学的8名大学生开欢送会,会上为每一名大学生发放1000元助学金,这在米湾村已不是第一次,为了让村里贫困的回汉族群众家庭大学生正常入学,村“两委”班子成员想方设法,多方筹集资金,每年如期为这些贫困学子们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与厚爱。
人们常说:没啥不能没钱,有啥不能有病。2009年,汉族村民李吉庭得了尿毒症,花费了近十几万元,使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陷入了困境。眼看着到了年关,别人家高高兴兴办年货,自已家里冷冷清清。正在一家人一筹莫展的时候,村党支部书记徐海涛带着全村回汉群众的捐款8000元送老李的手中,让他们购臵年货,开心过年。村里的回族群众还给他家送来了油香、馓子和麻花等物品,李吉庭含着热泪激动地说:“感谢党,感谢帮助我的回汉族兄弟们啊!”
每年春节前后,史店乡苍湾村的回族群众都要举办农民运动会,在运动会的开幕式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便是米湾村汉族群众自发组织的秧歌队,他们踩着高跷,敲锣打鼓、载歌载舞赶来助兴。苍湾村村民李德宝说:“我们乡回、汉族群众关系历来很好。汉族有人家新生了孩子,更愿意在回族人家中为孩子认干亲。春节到了,回族群众会到汉族朋友家中去拜年,到了回族传统节日开斋节,汉族群众同样会向回族朋友贺节。”
米湾村还有一个生活细节很感人:不论是组织活动,还是娶媳嫁女,不论是一般聚会,还是出差旅行,回族办喜事,会请汉族朋友参加;汉族有嫁娶,也不忘邀请回族朋友。
致富路上手牵手
民族团结把人心和力量凝聚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米湾村的汉族群众素来擅长建筑装潢,他们把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回族乡亲,“现在回族兄弟做的活跟我们一样好呢!”汉族村民杨志国说。谢沟村回族村民马黑目前几年日子过得比较拮据,在汉族建筑装潢业大户张成荣的带动下,马黑目也开始学习这行技术,现在家庭殷实、夫妻和睦,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频繁的经济往来,使回汉群众加深了理解,融恰了感情,增进了团结。
米湾村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1亩。为发展村里经济,让群众增收致富,结合土地产出低的实际,村“两委”积极研究,多方了解致富信息,并立足于本村实际,确立了发展农业和养殖业的思路,提出了以蔬菜种植温棚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围绕重点发展两个产业:建筑装璜业和小茴香种植业;新建一个养殖示范村:建立以李湾自然村为中心的养猪示范村;培育两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香水梨种植规模500亩,发展壮大温棚种植的“212”工作思路,团结务实,开拓进取,转变观念,勤政为民,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村有建筑装璜户56户,从业人员187人,年创收可达60万元,小茴香种植5000亩,预计创收40万元。今年又积极争取项目,修补了米湾至樊堡的渠道,落实了郝沟至小沟渠道的配套设施,在村沟、谢沟两自然村新建集雨场130户,帮助群众新建温棚20个,为特色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进一步方便群众,服务群众,该村积极推行便民服务工作,并秉承“热情、周到、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宗旨,以“心里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为服务理念,确保最大限度地使群众得到实惠,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三篇:大爱无疆 让民族团结之情世代相传
大爱无疆 让民族团结之情世代相传
维吾尔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意思是团结是给人们带来幸福的神,他为人们带来兴旺与繁荣。分裂是给人们带来灾祸的恶魔,他为人们带来无比的悲惨和无尽的伤痛。这样朴素的一句话揭示着一个千古不变的真理:民族团结大于天。
如果把民族团结比作我们巍峨的博格达峰,那么因为团结而产生和迸发出的那份大爱就好似那巨大而纯洁无暇的冰川。古人说:上善若水。这份大爱是无边无尽的、无言又无形的。这座磅礴无崖、无穷无尽的爱之冰川,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把自己化成一条条涓涓溪流,默默哺育着新疆这块热土上的各族人民,就这样汇成一条条汹涌澎湃的大河,浩浩荡荡的挺进在新疆重大历史上的每一刻,就这样日夜不停的歌唱着,时而因为各民族人民那些共同欢乐幸福的日子而踊跃,时而又因为那一幕幕的惨剧而痛苦的呻吟。
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包括历史上和现在各民族在内,集中体现了中国各民族整体上的民族认同。早在1949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障”。历史早已昭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及其每个成员的利益密切相关,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合则强,分则弱。回眸历史,我们能清晰的看到民族团结这份大爱所创造的一个个辉煌时刻和巨大的文明成果。赵武灵王倡导的胡服骑射,使旗袍至今仍受到汉族女性的青睐;早在汉朝时,新疆就已使用棉布,而到了元、明朝期间棉花种植与织棉技术就从天山南北普遍传入内地;著名的黄道婆的织棉技术师承黎族人民;在唐朝以前,汉族人都是席地而坐,西域的“胡床”传入中原后,才普遍坐椅凭桌。遥想当年唐朝长安,仕女们梳起少数民族的高髻发式,穿起少数民族的服装,婀娜多姿,顾盼生辉,跳起由少数民族地区传来的胡旋舞更是美妙动人,目不暇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新疆各族人民发动了普遍的抗日募捐活动,从上层人士到教师、工商业者、街道居民、农牧民,从七八十岁的老人到小学生,大家纷纷慷慨解囊,在短期内就募集了新疆银币200多万两,一些少数民族同胞还把自己家中的牛羊、大车、黄豆、大米等等送到了献金台。新疆著名艺术家康巴尔汗,达瓦孜演员斯蒂克等许多艺人组织了抗战义演。1939年8月,新疆用152万余元捐款购买了10架战斗机,命名为“新疆号”。民族团结的大爱是无边的,正是有这强大无比的力量,才使我们在党的领导下,为全疆各族人民赢来了安定、团结的幸福生活。
大爱是无言的。2009年7月5日,那是一个我们每个人都不愿提及却又无法逃避的痛苦回忆。但就是在这样一个恐怖血腥的夜晚,很多人—乌鲁木齐市民和内地游客,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孩子,这个民族和那个民族,在生死时刻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这无法用言语形容、只能默默用心体会的民族团结之爱。这不同民族血浓于水的大爱,是呐喊,是指引,是救援,是背负,来自深晓大义,使得许多索然无辜的民众得以救助得以幸存。民族团结更是生命!这就是那一夜的真实写照!不需要再去举出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感人实例,因为那些得以幸存的生命是大爱的最好证明。我们要做的只是铭记!
大爱是无尽的!它是中华民族面向世界、走向未来、振兴祖国的坚挺脊梁。我的一位朋友,是7〃5事件的幸存者,当他的车被暴徒砸毁,自己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是路边的一家维吾尔人救了他。而他前不久又被救了一次。大家知道,去年阿勒泰地区发生了严重冰雪灾害天气,大雪封路的时候,他正在返回乌鲁木齐的路上。车辆抛锚,自己无法修理,雪越下越大,如果被困死后果不敢想象。就在这紧急的时候,一辆路过的车停下了,三位维吾尔族同志走上前来问明原因,立刻帮助他进行修理,后来又把他带到前方加油站购买零件,直至他重新上路后才离开。这是我们身边的例子,很真实。再看青海玉树地震,全国各族人民心系灾区,用全部的力量抢救每一个可能存在的生命。网络上的一句“阿福走好”,表达的不仅仅是对一个生命的尊重,更是对民族团结这份大爱的无限祝福。老师们,同学们,各民族的同胞们,我知道,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有一道深深的伤痕,他让你有时候忘记了我们当初彼此互相帮助、互相谦让的那份真诚;我理解,当我看到自己的学生眼中那求知的渴望在遭遇了漠视之后凝固的冰冷;我更深信,民族团结的大爱会让我们彼此打开心扉,坦诚相待,共创美好明天,那种幸福,会让你忘记所有该忘记的一切。
民族团结、大爱无疆、泽被后世,功炳千秋!
第四篇:浇灌民族团结之水 喜结民族团结之花
浇灌民族团结之水 喜结民族团结之花
和静第八小学申报民族团结师范校先进材料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30多年的辛苦历程,30多年的精心浇灌,民族大团结之花已开遍了“旅游之乡”协比乃尔布呼乡。作为民族教育事业的生命线,发展民族教育的中坚力量的第八小学(原协比乃尔布呼乡中心校),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向学生浇灌民族团结之水,精心培育学生,为构建和谐社会奏响民族团结的最强音。
协比乃尔布呼乡中心校始建于1978年,校园占地面积3千余平方米,现有教学楼一栋,宿舍楼一栋,12个教学班,300多名学生,40多名教职工,办学条件优越,教学设施先进,校园环境优雅怡人。多年来,我校始终坚持祖国要统一,民族要团结,就要从学生最基本的民族意识抓起。始终坚持开展民族常识教育活动,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
第八小学坐落在多民族聚居之乡——协比乃尔布呼乡,学生大都来自该乡的各个自然村队,维、回、汉族学生占主流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学生共同组成。这个维、回、汉相融的集体,通过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加强了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民族团结,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形成了维、回、汉学生相互关爱,彼此尊重,共同进步的良好校园氛围。
学校领导意识到作为民汉合校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为加强各民族团结,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民族常识教育。并按党中央的要求,我区区情,州教委、县教育局的文件精神,积极开展民族常识教育,上好民族常识课,纳入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来,并视其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为此,各校精心安排每个学期课程的实施方案,制定好教学计划、教学进度、真正做到了将民族常识课纳入到课程表中。
二、与德育结合,突出爱国主义,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根据中央精神,具体贯彻落实《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部署视频会议纪要》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要把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列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我区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特别突出爱国主义教育这一重点,与德育教育紧紧结合在一起,做到了四讲:一讲祖国悠久的历史,使学生知道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二讲祖国幅员辽阔,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居世界第三位。三讲祖国物产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四讲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56个民族和睦的大家庭,13亿多人,居世界第一。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利用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讲话、民族团结的宣传图片,庆 “国庆”等机会,结合民族常识向学生介绍祖国的日益强大,新疆的日益富强。我们还通过开展民族常识知识竞赛 “我爱协乡”有奖征文等活动激发了同学们的自豪感,使爱国主义教育有了坚实的落脚点。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教学中围绕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民族互相离不开这个核心。我们做到了四讲:一是讲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疆域。二讲,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三讲,各民族人民共同保卫着祖国的领土完整,维护着国家的统一。四讲,各族人民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家,协乡维、回、汉族人民共同建设我们这美好的家园。
三、与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突出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牢固树立“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意识。在民族团结教育教学中注意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注意渗透民族常识的教育。如语文、新疆、综合、民族团结等学科都可以渗透这方面的教育。结合音乐课学习认识到手鼓、都塔尔、冬不拉等乐器都是少数民族人民创造出来的,都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体育课上,押夹、拔河、摔跤、民族团结接力等都列入了教学内容,使学生直接参加一些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运动。在与美育及其它活动的结合上,利用美术课及兴趣小组学习绘画,学习少数民族的手工制作,学生动手学习制作简单的少数民族工艺品,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此外也同主题班队会结合,把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和静县第八小学 2011年5月20日
第五篇:74大爱熔铸平凡人生 真情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大爱熔铸平凡人生 真情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人文系团总支副书记马文霞老师先进事迹材
料
她总是带着灿烂的微笑,象一阵轻盈的春风,使学生心中时刻温暖,使同事们感受她的温情;她总是那样充满活力,孜孜不倦地给予学生们耐心的启迪、激情的鼓励,帮学生解决一个个生活中的难关;团总支工作、班主任工作,她都做得井井有条,有声有色,她的身影总是忙碌的,她就是人文系学生们的贴心人——人文系团总支副书记马文霞老师。
马文霞,女,回族,现任喀什师范学院人文系团总支副书记,从2004年开始从事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马文霞老师常用这样一句座右铭激励自己:有一种爱叫无私,有一种爱叫奉献,这种爱来自于你,来自于我,她用爱心写歌,以真情育人,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人民教师。政治素质过硬稳定工作扎实
马文霞同志在大学期间就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工作生活中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坚持政治立场,清醒认识到维护稳定是我院尤其是人文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充分利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和团分校这两大阵地,加强人文系团干部和广大团员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自觉抵御宗教向学校的渗透。
由于人文系很多民族学生来自于偏远的农牧区,部分学生受到过宗教氛围的影响,每当新生入校时,马文霞同志利用自己熟谙维吾尔语的优势,积极做好学生深层次思想的调查了解工作,向民族学生进行无神论教育,确保学生不信教,不从事任何形式的宗教活动。通过深入的摸底了解,她对全系思想不稳定的学生心中都有一笔帐,妥善处理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纠纷。特别是在2009年“7·5事件”前后,从7月5日开始一直到7月10日,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她一直和学生吃、住在一起,不分昼夜地工作。尤其是在7月7日到7月10日,为保证学生安全,马文霞同志负责全系1630名学生火车票、汽车票的购票、票款收发工作,同时要把每个学生送上公交车。她三天两夜吃住在办公室,中间只在办公室沙发上休息了三个小时,她几次累得呕吐,但她一直坚持工作,确保人文系1630名学生安全返乡。送别时,同学们对马文霞老师的工作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都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2010年5月的一个傍晚,正在校园散步的马文霞老师发现在语言系楼前有学生在争吵,她急忙赶过去了解情况,发现是一些不同系的学生因为生活琐事争吵并要开始斗殴。马老师果断处置,将带头的学生带到保卫处,围观的学生劝离现场,经过深入了解和教育,避免了一起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马老师的表现得到院党委的高度肯定,并号召全院教师向马文霞老师学习。
马文霞同志用她的智慧、她的爱,协助系领导管理系里的团总支工作,人文系团总支多次在我院被评为优秀团总支。
工作态度严谨 方法开拓创新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身上有许多的光环,作为一名教师,在领受这些光环的同时,更应该去恪尽职守,努力适应时代的发展,去为这些光环增辉添彩。马文霞同志不但深知这一点,而且无论是做普通教师,还是担任系里科级干部,她都努力做到身正为范,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师德的高尚。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教师没有扎实的教学技能,空有一腔热情是没法完成教书育人这一使命的,马文霞同志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和教学技能水平,她在人文系和全院先后讲授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汉语等专业课程和大学生就业指导、形式与政策、党的基础知识等思政课程和讲座,在教学工作中,她能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实际能力,由浅入深地设计教学环节,积极调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受到学生的好评。参加工作八年多以来,马文霞同志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先后带过五个民族班400多名学生,在班主任工作中,她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和学生家长沟通,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等各种情况,她带的广播电视新闻专业06-5班有一名叫多里坤的学生,刚入校在汉教部时就因经常旷课、包夜上网、借钱高消费而被处以留校查看。到人文系后仍没有改正,马文霞同志三年多来,每星期与其在阿克苏的家长联系,多次深夜还到网吧去找他。有一次深夜,班长打电话给马老师反映说多里坤又夜不归宿,而马老师的女儿当晚又发高烧,情况也很紧急,爱人又在外地,但马老师权衡利弊,最后还是决定将女儿交给邻居照看,带着该班的三名男生到市区的网吧去找多里坤,当终于找到他时,马老师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说:“我的孩子还在发烧,我都没法照顾,你以后能不能把自己管好?”然后就把他带回学校。还有一次多里坤因为欠钱不敢回到学校,一个人跑到了巴楚县,马文霞老师把孩子仍在家里,连夜乘出租车赶到两百多公里以外的巴楚县,在当地公安部门的配合下,找到多里坤,将他带到家长面前。在马文霞老师的悉心关爱下,多里坤同学彻底悔悟,从此他的手机号码中上多了个名字:“恩人”,虽然只有简单的两个字,但却是马文霞老师三年来对多里坤同学不舍不弃的最好回报。多里坤同学虽然已毕业了,其家长仍多次打电话到系里表示对马文霞老师的感激之情,感谢她帮助家长找回了自己不懂事的孩子。
马文霞同志所带班级的学生多次在我院被评为优秀三好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她自己也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班主任。
要想使工作开展的更好,离不开积极的开拓精神,近年来,在马文霞同志的指导下,人文系在学生中先后成立了影视摄影协会、昆天书法协会、影视鉴赏协会,加上之前的两个社团,人文系现有五个学生社团,这些学生社团经常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已经在我院产生一定的品牌效应,并在喀什市产生很大影响。其中建立于2001年的百合剧团在近几年不断发展壮大,2011年荣获自治区大学生精品社团称号,成为我院唯一一个自治区级优秀学生社团。昆天书法协会的贾青霞、王钰东、岁晓迪等同学的书法、篆刻作品屡屡在自治区、国家级比赛中获奖。
注重师德建设维护民族团结
马文霞同志常说:我的肩上有一副担子,一头担着义务,一头担当责任。我靠履行义务领份薪水,责任却让我明确使命,催我奋进,亮丽我的人生。她还说:我的两个心房,一个装的是良心,一个装的是爱心,我扪心自问时,问的是良心,我倾情付出时,洒的是爱心。是啊,在讲求公德、崇尚师德的今天,我们需要她的这份纯真。
正因如此,马文霞同志不但自觉端正师德、师风,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准绳,在工作中,成为人文系领导的好帮手,党总支安排的各种别人不愿做的事她做,要求别人做到的事,她首先自己带头做好,从不揽功诿过,假公济私,与他人争名利。她克服夫妻两地分居、一人带孩子的种种困难,坚持入住宿舍值班,并没有要求系里给予特殊照顾;有时半夜孩子生病时,一人晚上打出租车去医院挂急诊,一个人又当妈又当爹。一旦系里有工作时,她就只有让孩子单独在家,有时也觉得孩子长这么大,也很亏欠她,但为了工作,只能舍小家而顾大家,这些困难她从不在系里抱怨,只要是能承担的都一个人默默承担,熟悉她的人都非常钦佩她的工作热情和能力。
马文霞同志觉得师德的范畴里除了自我提升外,更重要的是去爱学生,她曾用关怀,让学生泪流满面;她曾用爱心,去扬起学生心海的风帆,八年多来,不论民汉学生,只要是遇到困难,她知道后肯定会伸出援手,帮助困难学生已成为她日常生活、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人文系06-5班班长祖力甫哈尔同学,品学兼优,2009年下半年突然患严重眼病,双眼处于失明的危险,家庭生活又十分困难,他几乎丧失了活下去的信心,马文霞老师从一知道此事,就一边鼓励他,一边四处筹措医疗费,自己带头,发动全班、全系学生为他捐款,在全院宣传,最终保住了他的双眼。2004年9月始,马文霞老师注意到维吾尔语言文学专业03级学生布买艳木同学是个孤儿,家庭十分困难。从该生进入人文系上学开始她就全额资助这名学生的学费、日常生活费和其他费用,连续资助四年直至该生毕业,该生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为表示感谢,把她第一个月的工资寄给了马文霞老师,马文霞老师当天又到邮局寄还给了她,并告诉她说:心意领了,但以后不允许再做这样的事。别人问布买热艳木,她和马老师是什么关系,布买热艳木深情地回答说:她是我的母亲,我是她的女儿。发生在马文霞老师和学生之间这样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
工作以来,马文霞同志每个月的工资是一千多远,但她用自己的工资资助民汉学生学费、生活费约四万元,当受到表彰时,她还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表示只要是能力所及,她表示会将这份爱继续下去。
因为马文霞同志的突出表现,近两年来她先后荣获院级“优秀团干部”、“优秀共产党员”、自治区级“优秀团干部”,成为我院思政工作战线上的一名标兵。马文霞同志虽没有惊人的创举,没有动人的事迹,但她有一颗大爱之心,她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用心去热情地鼓舞学生,微笑地欣赏学生,惊喜地发现学生,严肃地提醒学生,温和地关心学生,像父母,似朋友,学生有进步,鼓励;学生有优点,表扬,学生有困难,帮助;学生有心事,开导,在领导眼中,她工作积极进取,任劳任怨;在同事眼中,她热情、开朗,朝气蓬勃,是工作的好伙伴;在学生心目中,她可爱、可亲、可敬,是值得依赖的“知心姐姐”;在家人眼中,她能干持家,相夫教子,撑起了家中的“半边天”。马文霞同志以年复一年的付出,以日积月累的收获,以学生花样年华的成长承诺着对教育事业和忠诚与执着,用她的真情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喀什师范学院璀璨绽放。